斥資580億元改善交通!台灣行人地獄就能變身行人天堂嗎?

斥資580億元改善交通!台灣行人地獄就能變身行人天堂嗎? 圖/人車爭道是台灣許多巷弄常見的現象。取自:Unsplash,攝影:Ken Huang。
作者:林仕祥
日期:2023-06-15

回顧歷年交通死亡事故總件數,台灣自2008年的3474件逐年下降,至2017年達到最低點的2697件,趨勢逐年下滑;但2017年後趨勢反轉,到2022年已反彈至3085件,行人地獄形象揮之不去。行政院長陳建仁將該議題視為「國家後續發展」的關鍵,今年再擴編360億元,力求打造行人天堂,營建署官員接受《遠見》採訪,指出落實人行道停車就是違規,等等作為改善。

台灣得到「行人地獄」負面名聲,到底是因為哪類事故死傷最嚴重,令外界心驚?

據相關數據,目前市區道路碰撞形態大致上分為5種主要形態:擦撞、交叉撞、左轉穿越側撞、左右轉側撞、追撞,其中死傷最嚴重的形態則是左轉穿越側撞。這些事故多發生在路口,2022年交通事故行人死亡人數394人,路口占48%,今年1至3月,比例更竄高至54%。

經過分析後發現,左轉穿越側撞最嚴重,是因為車輛左轉時為了搶快,A柱(汽車擋風玻璃和左、右車門之間的立柱)、B柱(前後車門之間的立柱)遮擋視線,沒注意行人在穿越行穿線,從而導致憾事發生。

其實,過往這些統計資料政府都有,但卻沒有進一步的對問題改善分析、追蹤,從而根治這種交通頑疾。「我們現在開始要做一件事,要求縣市政府建立碰撞構圖、改善分析、績效追蹤的循環,讓事故率逐年下降。」內政部營建署道路組組長張之明受訪時,指著一個又一個路口改善措施,強調中央施政決心。

行穿線距離縮短、退縮,揮別路口如虎口

張之明指著一張六車道十字路口照片,概述政府將來的「路口行人安全設施改善」規劃,包括將行穿線距離縮短、行穿線中間增設闢護島、行穿線退縮、路口人行道擴大、增設行人專用號誌、增設左轉車道、車道縮減……等等10項改善樣態。並且這些規劃要火速執行,解決民眾隔幾日就看到路口事故的焦慮。

路口人行道擴大有助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取自:Unsplash,攝影:Henry & Co. 。圖/路口人行道擴大有助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取自:Unsplash,攝影:Henry & Co. 。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目前中央針對行人環境工程編列的預算,共分為兩種:一是2023年至2025年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2.0」的近170億元,二是2023年「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的50億元,合計共220億。再加上近日行政院擴編的「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360億,總計政府共投入580億元。而今年的執行重點,共有4大要項:人行環境改善、路口改善、人行障礙排除,以及亮點示範區。

延伸閱讀

台灣如何擺脫「行人地獄」?交通規劃以車為中心一開始就錯

類似剛才提到的有號誌大型路口,張之明說,營建署目標2023年能改善900處,至於無號誌的小型路口,則是希望能完成3500處。只要大型路口一年發生4次以上的A1(死亡)、A2(受傷)事故;小路口只要一年發生一次A1、A2事故,就列入立即優先改善名單。

至於亮點示範區,張之明以「長庚新驛站亮點工程」為例說明,示範區會將所有的人行道串接起來,讓民眾能安全地透過步行方式,前往學校、公園、長照等場所,2023年希望能有10處亮點計畫,「現在就在等有心解決行人地獄的縣市長來提案。」

據營建署統計,自2007年起,全國有人行道的市區道路長度已從2783公里,增加至2021年的9806公里,普及率也從9.78%增至43.86%,今年預計再改善100公里。但由於台灣人行道無安全護欄,導致常被汽機車占用,時常被民眾批評「沒什麼用」。

擴大參與,民眾可自行向政府提案哪裡要做人行道 

對於民眾的訴求,政府已針對人行道提出改進作法,一是要求各縣市比照台北市,在人行道旁畫紅線,「明確告知駕駛人,只要在人行道上停車就是違規」;二是交通部也從善如流,開放民眾檢舉。張之明說,以台北市來講,目前人行道被占用的情況已不多。從實際狀況出發,台灣許多巷弄道路狹窄,標線型人行道允許走錯路的駕駛人進行會車,雖然有團體反對這類設計,但這是目前普遍民意下,「不得不的措施」。

台灣得到「行人地獄」負面名聲,到底是因為哪類事故死傷最嚴重?取自:Unsplash,攝影:James Hunt。圖/台灣得到「行人地獄」負面名聲,到底是因為哪類事故死傷最嚴重?取自:Unsplash,攝影:James Hunt。

延伸閱讀

台灣行人地獄別怪駕駛違規厚臉皮?網爆缺德日本人多仍安全關鍵

他再以新竹市東山街的路段改善為例,原本4公尺寬以上的路肩,重新規劃為2公尺停車區及2公尺人行道,讓行人能走在內側的人行道,外面有一層停車區做緩衝,增加行人的安全,未來這樣的設計會成為全台推動的範本。另外,未來人行道上劃停車位的設計也將逐步淘汰,改為設計停車彎,減少人車混雜的現象。

除了由上推動改造行人天堂外,營建署同時也擴大全民參與,設立「全民參與街道政策平台」,由民眾自己跟政府建議,到底哪裡需要做人行道,而非被動等縣市政府提案。這種被稱為「街道醫生」的概念,目前已完成系統開發建置,正進行系統測試,很快將與新北市辦理第一次全民參與街道改善決策方案活動,開放民眾提案。

揮別行人地獄,政府上下總動員,有預算,也有決心,未來能不能走得順,或許還需要全民的毅力與同理心。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543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政策交通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甩行人地獄靠人本交通?北市推「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2.0」
新竹市長高虹安上任只懂挖棒球場?貼身幕僚有話要說!
面臨台灣超高齡社會,台中奪「高齡政策與設施」六都第一!
林仕祥

林仕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