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秘史》与80后创作
资讯
资讯 > 正文

《昆仑秘史》与80后创作

《昆仑秘史1:时间地轴》 封面

曹谁近影

文\海南日报记者 蔡葩

《昆仑秘史》系列是一部奇书。作者用自己恣肆的激情和丰沛的想象力,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兼具哲理、悬疑、探险等等元素的丰赡葳蕤、色彩斑斓的小说世界———

贵州人民出版社连续推出80后作家曹谁的长篇系列《昆仑秘史1:时间地轴》(2011年3月)、《昆仑秘史2:传国玉玺和罗马皇冠》(2011年9),眼下,第三部《昆仑秘史3:玛雅通天塔》正在出版过程中,备受关注。这对于一个80后作家来讲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收获。这一写作显然与曹谁自己的“地理发现”有关。他从中国版图传统意义上的内地来到青海,在此求学、生活了八年时间,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居留地并非荒蛮边地,而是处于中国文化龙脉之祖昆仑的怀抱中,继而他将视野由青海扩展到中国的整个西部以及中亚,他还发现世界古代文明都处于北温带,自两河流域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并在地球背后的美洲汇合。

作为80后一名实力派作家,曹谁的创作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以他青春的心灵和敏锐的感觉,以他丰富的阅读经历和对文学的理想,实实在在地拿出这样三部堪称厚重的著作,令人为之击掌。他打破了传说与历史、魔幻与现实、虚拟与写实的界限,让读者随着主人公龙昊在广袤的亚欧大陆游走的行踪,将大量文化典故、自然名胜、占卜星相、民俗风情的描述穿插其间,为我们构筑色彩斑斓的小说世界。

海南周刊:你在2008年“去职远游”,游历了西藏和新疆。为什么要去职远游?游历途中有什么感受?对你的创作产生什么影响?

曹谁:2008年秋天,我辞去西海都市报编辑职务踏上我一直在计划的一次游历:从青海出发到南面的西藏和北面的新疆,这两个中国最神奇的地方,在我印象中昆仑山北的新疆沙漠和南面的西藏高原就是亚欧大陆地的中心,从青海的昆仑山一直向西到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是真正的中心的中心,因为亚欧大陆上的山系在帕米尔高原奇妙地打了一个结,所有的山似乎都从这里延伸出去,是真正的大昆仑所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自由选择,当我走在那些高山大漠上,我感觉到人生的意义,一路上我都在反思人生。在西藏、新疆游历数月返回,我就开始写作,沿途写了20万字的《大昆仑行走:西藏新疆游历记》,这本书近期会上市。我归来后据此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昆仑秘史1:时间地轴》,书中的路线大体都是我游历期间实际走过的。我一直觉得这次游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这次行走的意义在我的人生中还会不断显现出来。

海南周刊:你的《昆仑秘史》系列销量如何?听说《昆仑秘史1:时间地轴》要改编为电视剧,请介绍一下昆仑秘史系列的情况。

曹谁:昆仑秘史系列共有五本:《昆仑秘史:巴别塔尖(前传)》《昆仑秘史1:时间地轴》《昆仑秘史2:传国玉玺和罗马皇冠》《昆仑秘史3:玛雅通天塔》《昆仑秘史:宇宙国(大结局)》。昆仑是天的意思,我企图用昆仑秘史告诉人们我们曾经共有的世界精神,我们人类本身就是天的意志。《昆仑秘史:巴别塔尖(前传)》是写人类的混沌状态,由《巴别塔尖》改写的。《昆仑秘史1:时间地轴》展示亚欧大陆地中心的西藏、新疆、帕米尔的独特风情,以昆仑山中玉石的时间地轴为核心。《昆仑秘史2:传国玉玺和罗马皇冠》是为展示文化从人类文明的中心两河流域,向东到波斯、印度、中国,向西到犹太、埃及、希腊的扩展,正是人类七大文明中心的分布点,东方权力的中心传国玉玺和西方权力的象征罗马皇冠在书中是结点。《昆仑秘史3:玛雅通天塔》,将文明从西东两个方向追溯至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从那里去理解我们目前对这个世界神秘的迷茫———“昆仑”。《昆仑秘史:宇宙国(大结局)》会讲述我们最让人迷茫的心灵和星空的事,也是我对这世界的预测,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全息的精神和物质的混合物。目前第一二部已经上市,前传正在出版社审稿,正在写作第三部,大结局的提纲也列好。

海南周刊:作为一个80后作家,你怎么看同代人的写作?

曹谁:代际划分实在是很勉强,还不如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划分,事实上中国所谓的“80后”是真正的自由一代,他们的追求是非常多元的。不过人们印象中通常将“青春文学”跟80后文学划等号,事实上“青春文学”不但不是80后文学的全部,诗歌、剧本、散文、评论都被忽略,就是在小说中也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已。前不久许多余编的《笔尖上的舞蹈》,试图描摹出80后文学的状态,事实上这本书原名就是《八零后文学史》,因为太有争议而改的,这本书写到早期80后代表作家,有《萌芽》新概念系统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蒋峰等,非萌芽系统的许多余、李傻傻、步非烟、孙睿等,只有一章专门介绍诗歌运动,可贵的是有一编专门介绍文学思潮,状态主义、大诗主义、性感写作作为80后发起的三大文学思潮各有一章介绍。不过我们可以看出,小说占到全书的大部分篇幅,并且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所谓“青春文学”,这些早期被传统文坛作为现象热议的存在让人误以为就是全部,就像罗马人叫中国"China",本义是陶瓷,他们只看到中国的陶瓷,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青春不再,这些人事实上在2008年青春文学作为潮流就已经结束,有些人幸灾乐祸认为80后文学已经衰落。事实上正好相反。80后有一个很大的群体在“类型小说”写作中,他们其实占着市场中很大的份额,可是得不到传统文坛的认可,当然其中确实是鱼龙混杂。

80后写作的“第三个群体”是可以融合文坛和市场的人,他们既继承了一脉相承的文学精神,又能够适应人世的变迁,在文坛和市场上都自然却不可阻挡地向上升起,我想这才是中国文学未来的希望。这就是80后小说的三分天下,不过最终“一统天下”的是那个可以融合文学和市场的群体。80后的诗歌就更加多元化,早已突破传统的民间和学院乃至“第三条道路”的分化,有各种各样的风格,《笔尖上的舞蹈》就附录了3000多个诗人的名单,虽然许多还有待时间的洗刷,至少可以感觉到80后诗人的力量。所以我要说,80后作家从小沐浴自由之风,广泛接受各个方面的信息,许多在前辈看来是先锋的东西在他们写作中已经是常识,他们的写作异彩纷呈,外界远远不了解其中的分野,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前进的脚步,某天“大家”纷纷从这一代涌起的时候,我并不会感觉奇怪。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