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码头”就隐藏在居民楼之中 网友“江北城”摄
“飞机码头”的路牌 网友“江北城”摄
民国时期的打字机 记者 肖腾 摄
飞机上的电台 记者 肖腾 摄
编前语:重庆曾经是抗战时期中国的“陪都”,战火硝烟中,中国空军和美军“飞虎队员”从这里起飞驾机抗击日寇,这里还曾建起中国第一个陆上民航机场、装配出第一架运输机,这里还曾经是中国空军指挥作战的大本营。从今天起,我们将带着大家去寻找中国航空事业的起点,寻找抗战时期的飞行遗迹,本组连续报道将持续到今年8月15日。
对于在江边长大的重庆人来说,“码头”是最常见的地方之一,长江、嘉陵江沿岸上下,大大小小的码头星罗棋布,毫不起眼,更没人会将这些码头与飞机联系起来。但在长江岸边、石板坡长江大桥北桥头下,还真有一座“飞机码头”,它曾是重庆珊瑚坝机场的配套设施,在抗战时期,这座小小的码头,曾牵动众多历史风云。
地名由来
珊瑚坝机场的“候机大厅”
在长滨路上仰望长江大桥北桥头,能看到桥下的一群老房子,就像大部分老重庆建筑一样,层层叠叠挤在一起,紧靠着近乎垂直的岩壁。很难想象,这个既没有飞机也没有码头的地方,却有着一个响亮的地名——飞机码头。
“这里之所以叫飞机码头,是因为长江里的珊瑚坝。”在飞机码头的“望江叙旧茶楼”里,茶楼负责人彭玲女士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位于长江江心的珊瑚坝机场由于地势原因,许多机场配套设施就建在岸边,被人们叫做“飞机码头”,“我们这家茶楼,就建在当时机场设施的原址上”。顺着彭玲指着的方向,记者看到茶楼外墙上刻着“原国民党老重庆陪都珊瑚坝军用飞机场财务机要室和跳舞厅旧址”的字样。
“飞机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据史料记载,为方便武汉至重庆的航线运行,国民政府交通部所属的“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与当时的四川军阀刘湘商定,在长江江心的珊瑚坝修建机场,工程于1933年冬动工,当年便告完成,工期仅用了50天。为了方便乘客乘机和装卸货物,在江岸上设置了一座码头,与珊瑚坝通过浮桥相连,这个码头便被称为“飞机码头”。
当年繁盛
显贵过浮桥到珊瑚坝坐飞机
从“望江叙旧茶楼”附近的台阶走下去,在“飞机码头”狭窄低矮的小巷尽头,能看到一栋造型古老的高大建筑:青砖灰瓦,半圆形窗洞。窗户有些破损,墙体看上去还很新,但大门都紧锁着。附近住户58岁的张先生说:“这里是以前机场的售票处和职工宿舍原址,重庆大轰炸时被烧毁了,现在的房子是后来建的。”张先生说,解放前,“飞机码头”通往珊瑚坝的浮桥,就建在台阶下面,乘客都要在售票厅里买了票,然后走过几百级台阶,才能踏上浮桥。
“不要看珊瑚坝机场小,这里曾经也是飞虎队的驻地,瞭望台和雷达就设在飞机码头。”彭玲说,随着抗战爆发,1942年,珊瑚坝机场被划为飞虎队的驻地,除此以外还承接驼峰航线运到重庆的战略物资,并开辟了往返成都、贵阳、西安、桂林、兰州等地的民航航线。
“以前这里人多惨了。”78岁的罗昭贤老人一辈子生活在飞机码头,他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常常能看到一些小汽车、吉普车开到这里,荷枪实弹的士兵前呼后拥保护着车里的显贵,也不买票,直接就上了飞机。
今日命运
小巷老屋 成打工者租赁房
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介绍,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喧嚣一时的珊瑚坝机场安静下来,1949年国民政府曾有意将其改为国际机场,话音未落便败退台湾,此事也不了了之。1950年长江大水后,重庆所有民航班机都改在白市驿起降,珊瑚坝机场和飞机码头从此退出了国人的视线。
70余年过去,随着长滨路和长江大桥的建设,如今飞机码头已不再临江,更不是码头,而是长江大桥下的一处小街巷,隶属渝中区石板坡社区管辖,总共只有5个号头,即飞机码头1~5号。除了“望江叙旧茶楼”和原售票处旧址,其余均是低矮的老屋。石板坡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池斌表示:“现在飞机码头除了望江叙旧茶楼外,已没有解放前的老建筑遗存。临街一面都成了店铺,原售票处旧址现在是仓库,其余的住户都是外来打工者,集中居住在1~2号。”池副主任还表示,由于连日下雨,飞机码头1号老屋已经成为了危房。
分析
不是文物保护单位 飞机码头何去何从?
对于珊瑚坝机场和飞机码头的命运起伏,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表示:当年修建珊瑚坝机场,就是山城地形制约下的无奈之举,解放后机场的衰落,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时的重庆其实并不是修建机场的好地方,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重庆最初的机场:广阳坝、中坝、珊瑚坝等机场都是在江心岛上修建的。由于建在江心,所以珊瑚坝机场每年夏季就会被洪水淹没,永久性建筑只好建在飞机码头上。岛实在太小,跑道很短,不能起降大型轰炸机,也降低了机场的使用价值。解放后,随着对跑道要求更高的喷气式飞机服役,珊瑚坝机场和飞机码头必然被淘汰。”
飞机码头至今仍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未来命运将何去何从?张老侃遗憾地说:“这些遗迹,就是抗战文化的载体,应该得到更妥善的保护。”记者 肖腾 实习生 任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