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15家粒子治療中心,對病人會有怎麼樣的影響?

黃達夫
user

黃達夫

2023-03-29

瀏覽數 19,050+

圖/全台質子治療中心快速增加,是否真對民眾有益值得觀察。取自長庚醫院網站
圖/全台質子治療中心快速增加,是否真對民眾有益值得觀察。取自長庚醫院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上個星期有位記者,看到聯合報〈台灣15家醫院發展粒子治療(粒子治療包括質子治療及重粒子治療),成為全世界最密集的國家〉這個報導後,希望能約個時間採訪我,問我這是不是繼達文西機器手臂後,台灣又一個最密集的醫療儀器?台灣需要那麽多的粒子治療資源吧? 對病人來說,會有怎樣的影響?

我想這應該是一般有common sense的人的直覺反應吧!我自己的反應則是,15家?這報導有沒有錯?未免太離譜了!

如果消息是真的,我就得從問題的根源說起,自從全民健保開辦以後,台灣政府不分藍綠,總是以台灣用最少的錢,提供了幾近百分之百台灣人口的醫療,而引以為傲。

然而,因為健保給付多半不敷成本,所以,台灣的醫療院所,就開始看大量病人、大量的開病床、大量用藥、大量做檢查,同時,不斷地開發自費項目來彌補健保之不足。

在健保實施27年後,如今,台灣健保支出己超過八千億元,據報導,病人的自費部分也越來越接近健保支出了,表示病人自費部分的成長更多。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在台灣,達文西機器手臂會那麼多,密度會那麽高?答案是,因為,多看病人、多住院、多做檢查、多開藥的利潤,遠遠不及開個達文西手術,一次就是自費二、三十萬,粒子治療更有利可圖,是數百萬。而且,這些自費醫療,就算違反適應症,健保也審查不到,所以,不會被核刪。

健保太過便宜,造成醫界的生存道德危機 

我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太過便宜的健保所造成。27年下來,醫界就逐漸䧟入,為了生存不得不然的道德危機,而無法自拔。

下面,我們就用數字來檢驗,到底台灣須不須要15家粒子治療中心?英國比台灣更早施行全民健保,英國也是實證醫學的先驅,英國有實證醫學研究單位,在為英國健保,計算醫療成本及評估效益,並為醫療的提供排列優先次序。英國人口是六千七百萬,接近台灣人口的三倍,他們一直到兩年前,才建置兩座質子治療中心,一南一北服務兒童、青少年癌症病人,及特殊的成人癌症。合乎這些適應症的病人,是由健保給付。

法國的人口是六千六百萬,跟英國差不多,他們有三個質子治療中心。而整個歐洲的人口是七億五千萬,總共有35個粒子治療中心,主要也是用於治療兒癌及成人罕病,而不是一般的癌症。

如果台灣,果真設了15家粒子中心,則台灣粒子治療中心的密度約是英國的20倍,法國的14倍,全歐洲的12倍。不是很奇怪嗎?

美國是最早開始研究發展粒子治療的國家,也是全球醫療資源最豐沛,醫療最先進的國家。在1954年用粒子治療第一個病人,其後,由國家資助哈佛迴旋加速器中心治療兒癌及成人罕見疾病。

4/16中午直播》川普亂世投資!長期買進讓你穩穩賺?

直到1990年美國成立第一家臨床用質子中心(Loma Linda),開始招攬病人治療常見癌症,主要是攝護腺癌,宣稱效果佳、副作用少,並用力說服保險公司付費。

儀器商就乘勢設計各種商業模式吸引更多醫院購置質子治療儀器,到了2000年代,粒子治療中心就如雨後春筍般,在全世界紛紛設立。

當質子中心快速增加的時候,才引起一些癌症專家及倫理學家的疑慮,認為理論上,比較好,實務上,不一定會更好。在沒有進行對照組臨床試驗的情形下,根本無法說,新的儀器一定更好。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確認更好以前,就提供病人這個選項,不但不科學也不符合經濟效益。讓病人誤以為高貴的醫療是更好的醫療,在醫學倫理方面更說不過去!

這時,美國放射線醫學會決定亡羊補牢,要求往後常見癌症的質子治療,都要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直到今天,針對不同常見癌症所做的臨床試驗,尚未證實質子治療的結果更好,存活率更高。所以,美國商業保險公司大多不給付質子治療。

一方面因為質子中心太多,找不到足夠的病人,一方面保險不給付,所以,過去幾年,美國已經有數家質子中心面臨財務危機,甚至倒閉。

當記者問美國知名的癌症專家、歐巴馬總統的醫療政策顧問Dr.Zeke Emanuel,對於質子治療的看法時,他說,當你提供結果沒有更好,價格卻貴很多的醫療,叫做「inefficient」(效率低下)。如果投資這種儀器的醫院,虧錢了,你不必為他們憂心!

原來美國是全球質子中心密度最高的國家,美國人口三億三千萬,有41家質子中心,都已經出問題了,如果台灣設立了15家粒子中心,其密度就是美國的五倍以上。

我的同事告訴我,聽說台灣這些已經擁有質子中心的醫院的放射腫瘤科醫師,業績的壓力都很大,因為醫院已經投資了數十億建立質子中心,必須設法回收。

這就是最最令我憂心的地方。當「軍備競賽」越劇烈,病人被誤導的機會就越高,這時,誰來保護病人!

👉 掌握議題動向,一起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你可能也喜歡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