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才開播一年半的台北之音電台,不管外界給予「商業綜藝電台」的貶抑,或是「提供聽眾最新鮮話題與參與感」的讚譽,台長徐璐都謹遵前任董事長、文化界前輩張繼高的教誨:「三年之內,人家說它怎麼好或怎麼不好,你都不要聽,等三、五年之後再說。」
三年的時間,是用來活命、賺錢,好讓台北之音的舞台,「從電子琴花車,變成小劇場,再登堂入室進國家音樂廳。」徐璐比喻說道。
寧願一步一步來
徐璐把理想建築在現實之上的心情,其來有自。她大學剛畢業就辦了一本「大地生活」雜誌,結果是停刊,負債兩百萬,之後她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償債。在新聞界十八年,她看著許多同行懷著報人的使命與理想經營雜誌,結果多半鎩羽而歸,「一旦虧錢,別說理想,連尊嚴都沒有。」徐璐自剖:「我寧願從六十分進步到八十分,也不願意從九十分變成零分。」
三年前,在頻道即將開放的絕佳創業時點上,徐璐結合了電視創意人王偉忠,希望以全新的思維,打破舊民營電台「賣藥營生」的生態,創造一個媒體人結合資金的成功案例。
創辦電台期間,徐璐和助理十個月沒有收入,全憑舉債度日,面對一些「寧可給一億而控制電台,卻不肯給一百萬加上自主權」的小企業主,曾失望得想就此放棄。直到大陸工程董事長殷琪號召其餘五家大企業主,解決六五%資金來源,大家達成共識,授權經營團隊自主經營,但生意總歸是生意,這個電台必須有獨立營生與賺錢的能力。
徐璐承認,為了讓電台盡快獲利,的確犧牲了若干品質,增加純娛樂性的節目,有一度甚至連六十分都不到。但現場扣應的節目形態,立刻帶動業界流行,反倒將這個廣播新兵的品牌烘托得更形強勢。藝文界人士責備台北之音遺忘當初「社區服務」的承諾,但是他們卻在第一年就達成獲利的任務。
跨入第二個年頭,徐璐邀請作家蔡康永擔任電台的創意總監,透過蔡康永的關係,作家侯文詠、張大春與苦苓陸續加人主持陣容。
在蔡康永的規畫當中,台北之音的新定位是關心台北人的寂寞,提供聽眾「溫暖的菜餚」。舉例而言,「讓學生不要只追求偶像明星打轉,而是陪著他們一起摸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蔡康永分析。
不要變官僚
蔡康永口中「有時會媒體道德良心發作」的徐璐,計畫酌量減少扣應與純娛樂節目,「去年追求獲利,今年開始要加強品質。」她說。
相較於許多記者出身的媒體負責人,徐璐似乎更能自覺地轉換角色,對獲利的重視是如此,學習建立組織制度的態度也是如此。
徐璐邀請大股東各自派遣一位專業經理人,組成經營委員會,藉此吸收企業化經營的經驗;她讓員工自已開會討論,訂定公司制度;重大的策略方向,她每周和王偉忠(現任MCA唱片公司
總經理)、業務經理三個人,共同開會擬定。「我們試著去摸索出一條路,畢竟,台灣沒有媒體管理與發展的經驗可循。」王偉忠說。
徐璐希望把電台做到八十分後,將台長一職交給專業經理人,而她只給自己六年時間:「因為在這行,做十年不下台就會變成官僚。」
但她也覺得這一路走來最大的困難,就是「怎麼從六十分變成八十分」。對這個希望兼顧獲利與理想的媒體而言,後者顯然是比前者更嚴格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