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光陽機車,台灣可說無人不曉,但講到灣興街,恐怕連許多高雄人都沒聽過。一條連路都稱不上的小巷道,卻隱身了南台灣最大的機車製造廠——光陽工業。
今年6月剛好成立四十周年的光陽工業,就像大部分的南部企業,沒有華麗的外表與門面,灰矮的圍牆外,蜷著一隻小土狗,偶爾睜開眼睛看看路人,肆意享受南部特有的陽光;穿過光陽工業的大門卻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廣場上停滿了待送的摩托車,陽光照在全新的機車上閃閃發亮,長板拖運車隆隆的引擎聲交雜著工廠的機械聲,立刻讓人情緒緊張起來。
做為南部的企業家,光陽機車總經理王雙慶認為,光陽對高雄子弟有更深一層的責任感,四十年來即使面臨再大的經營危機,光陽都堅持不用外籍勞工,並且在去年7月恢復以建教合作方式,逐步充實新血輪。「有同樣的工作機會,為什麼不能給我們的高雄子弟?」每當下班時,王雙慶看到家長前來接回建教生的欣喜表情,總覺得多年來的堅持是值得的。
光陽工業2003年國內機車銷售數量為二十六萬台,市場占有率為33.9%,連續四年排名第一,若加上出口銷售數量則為四十一萬台(含零件散裝以及引擎單體外銷),僅次於三陽機車,排名第二。高雄總廠、海外的三個生產工廠以及分布全省的三千個經銷網路,為光陽工業在2003年創造了新台幣163.7億元的營收,稅後純益達到15.9億元。
從南部發跡的光陽機車,保有南部人樸實的企業文化,多年來甚少接受媒體的專訪,除非有新產品推出,很少上電視打廣告,「這在做生意上是有點吃虧的,」王雙慶靦腆地透露說,光陽一年花在廣告的費用僅有2億元,相對於研發部門的8億到12億元,少得可憐。
「不過我們未來的行銷策略會隨著時代而進步,」王雙慶說到。過去光陽機車如金勇、豪爽、翔鶴(尚好)、豪美、豪邁(好賣)等車款的命名往往給人「俗夠有力」的印象;但是這種親切的命名文化,的確打響了許多車款的名號,例如非常好賣的豪邁車款,總產量已突破兩百二十萬台,是台灣有史以來最賣的車款。未來光陽機車為了打入年輕族群與國際市場,在新款車種的命名上會較為「精緻化」。
看著生產線上每隔四十秒通過的一部部全新機車,令老光陽人不禁想起1981年所面臨到的企業危機。1979年光陽從比利時引進一台使用引擎與腳踏兩種模式的機車,後來量產成為良伴50,初期銷售量極佳,每個月可以賣到八千台,「光陽當時處於過度樂觀的氣氛中,而失去了危機意識,」穿著一襲白色工作服的王雙慶有些悵然地說。
1981年台灣的摩托車產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山葉機車與三陽機車分別引進「跑速樂」以及「達可達」兩種現代機車的車款,造成市場的轟動,反應不及的光陽機車,市占率立刻從28.0%下降為7.8%,連續三年的虧損使光陽機車賠掉了一個資本額。
當時光陽體質很弱、產品品質又不穩定,使經銷商紛紛離去,即使後續推出金爽與豪爽等修正型車款,仍無法打進市場。現任管理中心協理的柯俊斌,當年還是負責台南縣業績的營業員,他回憶當時拜訪經銷商時幾乎沒人理他,即使有人願意見面,換來的譏諷往往都是「你們出產什麼金爽、豪爽,我賣得很不爽。」
面對市場每況愈下的危機,當時擔任總經理職務的現任董事長柯宏明立刻採取兩個再造光陽的措施:建立縣市總經銷制度,避免經銷商間相互殺價,以及引進日本本田機車的資金與技術,合作推出第一款車型新生代50,這部當時與日本同步上市的流行車款,果然為光陽機車帶來了新的生命,1984年的銷售市占率立刻又回升到20%以上。
從企業倒閉危機中倖存的光陽機車,學到了永續經營的兩道法則:品質與研發。柯宏明經常以「國際品質水準」作為光陽工業的自我要求。透過與本田機車的合作,光陽學會了一套品質管理的know-how,日後也以本田機車設計的檢查基準為標準。
「光陽機車對於研發的投資令人印象深刻,」車輛公會業務組長黃文芳提到。過去十年來光陽機車每年大約花費營業額的5.5%~7.5%投入技術研發,這在傳統產業中極為罕見,每年研發部門所申請到的專利技術數量甚至高出許多高科技產業。例如光陽是預計今年6月量產排氣量500c.c.的車款,明年更計劃推出700c.c.,在在顯示其驚人的研發能力。
1992年,光陽機車完全做到技術獨立,並在同年創設「Kymco」(台語「金庫」的諧音)的自有品牌,目前Kymco在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已達5%。未來光陽更計畫轉型為專業的「動力原製造」廠商,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光陽多年來的堅持與努力,連日本本田機車都不禁稱讚,「光陽已經從本田大學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