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備試秘笈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6

備試秘笈(一)

正苦於找不到話題,一個很好的話題卻找上門來。事緣一位近親的掌上明珠今年
唸中七,近日「發現」了我曾經參與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設計,要我給她指引。義
不容辭地接下這件「任務」,才真是「臨事而懼」,斷斷續續思索了幾天,寫下兩
大頁筆記,跟她討論了三個多小時。學習孟夫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謹向進入
「博文」網站的同學,公開我的「秘笈」。三個多小時的討論有許多話題,今天說 的
是整個討論的開頭,算是第一篇。

  我首先問她的學習情況,請她提出要求。她在一間頗有名氣的中學唸書,成
績中等,將來希望唸心理學,對中文科沒有很大的興趣,覺得「中國語文及文化
科」頗異於中學時代的「中國語文科」,在準備考試時感到茫無頭緒。針對她的問
題,我給自己的挑戰是要讓她短期速效地建立必能及格的自信。

  我告訴她今天來找我是來晚了。倘若在中學會考後立刻來,我保證她必能取
得好成績。因為有兩個暑假,便可以實踐我主張的致勝之道。我的致勝之道很簡
單,讀好本科最不受考生注意、只佔十分的一張卷,其餘九十分便能予取予求了。
那張卷叫做「課外閱讀」!為什麼課外閱讀那麼重要?答案便在我每次演講都提
到的「馮公子的啟示」。話說老友馮先生唸中學的孩子,最討厭中文默書,而歡 迎
英文默書,因為英文課的默書是 UNSEEN DICTATION 云。其實整個中國語文及
文化科的設考理念,正是 UNSEEN DICTATION。準備 UNSEEN DICTATION,最
好的方法不就是「於書無所不窺」嗎?但是在距離會考只有半年的時候,「課外閱
讀」當然遠水救不了近火。在切實討論本科的備試方法之前,我卻先談了與本科
沒有直接關係的三大策略。

  第一個話題叫做「紅歌星開演唱會的啟示」。我問那孩子,她的歌星偶像們 開
數十場演唱會,最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是什麼?她提出的記歌詞、選衣服、做宣
傳……被我在討論中一一否定。(我堅持不會輕易說出我的答案,並強調較佳的
答案她一定曾經在報導中看過。)最後,她終於想到,最不可以由助手代做的,
就是重整作息秩序,睡好吃好,再加跑步練氣。這段討論讓她明白,即使看娛樂
版,也要事事關心,隨時會得到有用的資訊。此外,從歌星偶像的行為,也讓她
深切體會在準備重要考試的時候,加強體力的重要性。

  第二個話題叫做「勵志劇的啟示」。仍是就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興趣的事物 進
行輔導。我們從勵志劇中的小人物在額頭上紮起寫著必勝二字的形象,談到在學
習心理學上自我暗示的重要性。要在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戰陣中突圍而出,意志和
勇氣正是似虛無而最實在的要素。準備考試,在戰略上抱有必勝的信心,戰術上
做好每一個環節,正是大道理。

  第三個話題姑名之曰「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啟示」。我說從現在到考試的 日
子,每一位考生所有的時間都是相同的,每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時。最後有人考得
好有人考不好,在智能和努力之外,很重要的關鍵是誰懂得分配時間。從宏觀地
分配多少時間用於某一科,以至臨場時分配多少時間答某一題,都是成敗所繫,
所以要冷靜地策劃。

  費紙費辭地喋喋不休,上文所說的不外是老生常談。我想強調的是,無論在
輔導或自學的過程中,把大道理、硬道理化為實踐上的可能,是需要精心設計的,
在此至少是給張秉權兄出個題目,敬請富有第一線教學經驗的同工,談談您們
的考生輔導心得。

楊鍾基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一日

「知彼」與「互教」

  承楊鍾基兄之命,也湊興談談輔導考生的心得。我更希望我們這裏談的不只
是對應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同學有意義。既是應試的「普遍原則」,其適用性
似應不小。

  今周先講兩方面,首先是「知彼」,其次是「互教」 。

  「知彼」之重要我相信人所共知。可是,據我觀察,不少同學於此是相當被動
的,他們只是在授課老師的安排之下,做做過往公開試題目的練習,便算對考
試要求有個粗淺的了解。其實,老師只是引路人、點火者,他們在學習的關鍵時
候給我們指導、砥礪與督促 ---- 但也僅此而已,學習始終是學生自己的事,考試
也是由考生自己去應付的。因此,真切地了解考試範圍,全面考究歷年的考試題
目,體會該科的宗旨與擬題原則,是應付公開試的必要步驟。唯有這步驟做好了,
我們才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才知道應怎樣更有效地擬訂計劃、分配時間、知難
補闕 --- 或者,揚長避短。這步驟應在中六下學期開始做,而在中七上學期完成。
考試局每年都會出版年報,具體分析每科考生表現的得失,並常提出具針對性
的改善建議,這是考生的「必讀書」。年報、歷年題目、考生的努力鑽研……,最 後,
加上老師的指導,這是「知彼」的所需。
  所謂「互教」,是學生互相當教師的意思。同學都聽過「教學相長」

「學而後 知
不足,教而後知困」,或者也聽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說法。這「互教」
正是因應這而提出的。我自己也這麼做過而親嘗其利。上文提及的過往公開試題
目,若然部分因課時所限老師未有安排練習或討論,同學宜以分組方式來自己
處理,分題筆答固佳,口頭報告也無妨,由一個人先提出他的看法,讓其他同
學來集體評議,並且答覆問題,進而互相切磋。這種分工的安排也可推廣至其他
環節,例如六篇專題篇章或某些篇章的個別段落,也可由不同同學各司其責,
自認「專家」,首先處理與解答組內提出的所有問題,再交由其他同學議論。這種
分工當「小老師」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挑起了「為師」擔子的同學,不能不認真
地博採深思,以求「答卷」可觀,而在應付問難時也得明辨旁通,以期不負眾望。
這是充分發揮分組學習功能,而兼及博通與深研之功的設計。它效益至大,而且
安排也富彈性,在中七整年都可以就便實行,是值得向各位同學推薦的。

張秉權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八日

備試秘笈(二)

  再續前文向楊氏家族第四代傳授應試秘笈的話題。

  在進入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討論之前,我也跟她談了適用於所有科目的「知
彼」功夫。張秉權兄在上周講得很詳細,在此不贅。從「知彼」引到「知己」,因應取
得不同成績的目標,所需的時間和準備功夫都不一樣,各科之間的時間分配,
便應先作宏觀的估計。回到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本題,當日討論的基本假設是在
不增加原定溫習時數的前提上如何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首先要明白,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教學重點,在於培養能力而非灌輸具體
內容。聽、說、讀、寫、思維、自學六種能力排一個學習優先次序,是自學、思維為先,
然後才是聽、說、讀、寫;又或者說,要將自學和思維貫徹於四者之中。獨立思考
和自學能力的培養,最好從課外閱讀下功夫,前周已談過了。餘下的聽、說、讀、
寫,培養寫作能力最費時,而且從小到大已上了十多年的作文課,是龍是蟲,
不是臨急抱佛腳所能改變,所以在策略上首先放棄不練,至少是放在練習次序
之末。最後剩下來的聽、說和讀,宏觀分析是這些能力的獲得,本來就不局限於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只要眼光一轉,心竅一開,則所有科目的課堂、看電視、讀
報紙、聽廣播,以至日常生活的待人處事,都是學習的機會。可是能否將生活轉
化為教材,極重要而又很簡單的關鍵是能否自覺地有意識地留心在意,求則得
之,捨則失之。較具體的指引是在聆聽和閱讀時,自覺地從現實環境中抽離,反
思所獲得的資訊,抽取其中的要點,引出自己的見解和感想,這便是結合思維
和自學的訓練了。說到更具體的教材,我建議她在上學途中帶著耳機,收聽香港
電台七時五十分至八時之間的每日報章和社評摘要,在短短十分鐘之間聽到播
音員用頗快的語調選讀一天的時事精華,無論從練習「聆聽理解」和掌握社會脈
搏來說,都是事半功倍的。此外,我又建議她收聽香港電台星期六上午的「政黨
論壇」,向政黨精英學習說話得體,向主持人學習提出問題、引發討論、維持討論
秩序和總結問題的本領,從論者之間的攻守中判別是非,更是最好的思維訓練。

楊鍾基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十五日

「知己」

  續談應付考試的「普遍原則」,這篇談的是「知己」。這當然不是「知心朋友」的
意思,它是「知彼」的另一面。

  「知已」,說易行難。多少人到年紀老大也對自己的性格特點、才能強弱沒有
多少了解。看見別人眼中有刺,而不知道自己眼中有樑木,關鍵也是不知己。若
沒有自知之明,談甚麼計劃也是徒然,因為那儘可以南轅而北轍,於事無補。近
年不少機構採用名喚「SWOT analysis」的分析策略,SWOT 的意思是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ies 和 threats,後兩者正是「知彼」,前兩者之自審強弱,當然
便是「知己」了。

為應付「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我建議你花些時間,想想這些:

1. 於各體實用文類,我是擅長議論問題,還是對整理資料型的題目
更有信心?
2. 我可以在短時間內閱覽大量文字嗎?或者,我每看到密麻麻的文
字就不耐煩?
3. 對於六篇文化專題篇章,我較喜歡哪一篇?又對哪一篇最感頭疼?

4. 我記得過往讀過的「中國語文」篇章嗎?對哪些中四、中五的篇章較
有印象?
5. 我在三分鐘內可以清楚流暢地講多少字?五百?五百五十?還是
六百?
6. 我對哪一類說話題目較有把握?想像型的?敘事型的?分析型的?
7. 我喜歡跟別人討論問題嗎?抑或,我基本上是一個慣於獨處的人?

8. 平日的全校集會與專題講座,我對任何題目都感到興趣,抑或,
我只喜歡聽某些話題,而對大部分題目都感到厭煩?
9. 我平日有留心時事的習慣嗎?
10. 我喜歡閱讀課外書嗎?我喜歡哪幾位作家、哪幾本作品?
11. 我喜歡旅遊嗎?對於港內港外的地方,我對哪幾處最有印象?

  諸如此類,反思一下,你會對自己多些了解;你也不妨翻看一些過往的文
章習作、成績報告之類,參看老師對自己的評語。人是複雜的,年輕人更正經歷
一個大變化的階段,因此,不必把自己看得太僵太死;同時,沒有人是完美的,
而上述的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最高分」的要求,重要的是對自己宜有
比較全面、比較客觀的估計。以此為基礎,才可以針對性地安排補救 (前文說的
「補闕」,或者「避短」) 與強化 (前文說的「揚長」) 的功夫。

  趁還有時間,請反省自己。

  [附註:對於不是應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朋友而言,這當然也是很有意
義的思考。不是早有人提出,試給自己撰寫一段墓誌銘嗎?這對於我們「活好今
天」,該有怎樣的意義?]

張秉權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廿二日

備試秘笈(三)

  繼續前周的話題,仍是從宏觀的角度討論如何準備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考
試。

  正如張秉權兄所說,研讀任何科目,要掌握重點,最好分析以往出過的題
目。我擬細說的,是在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而言,分析以往的題目尤其重要,因為
本科的設計與現正開始諮詢的課程改革的方向相近,都是盡量不囿於固定的範
圍,不讓學生死記硬背。勉強要有跡可循的,便是分析舊題目,我說了以下三個
策略:
一、與學習任何科目相通的首要之點,就是找出一段之中的「關鍵句」,抓住一句
之中的「關鍵詞」。就溫習某科的內容而言,我的備試方法就是不斷做撮要,把 五
十頁的筆記撮成十頁,然後是三頁、一頁,最後在進入試場前半小時看的便只有
寫滿關鍵詞簡稱的一張咭片。就練習分析題目而言,具體的做法,是準備一枝螢
光筆和一枝紅色原子筆,分別用來劃住關鍵詞和設問點--所謂「設問點」,就是
題目要求的作答方式,例如「闡釋」、
「分析」,還是「評論」

「舉例」。在尋找關鍵 詞
的時候,我希望同學切切認清記住的,是盡可能不要享現成。我曾頗帶偏激地說
「天書異化」

「天書害人」。其實「天書」本來無害,只是編得愈好,愈是包羅萬 有
地提供了學習重點和關鍵字詞,學生便愈是不加思考,拿來照背,問題只是出
在使用「天書」不得其法。等而下之,有些老師索性連「天書」附送的教師手冊也影
印了派給學生,又或者千方百計地找來考試局為閱卷員提供的「參考答案」,我
只能說,這是似愛學生而實害之!學生對現成的「學習要點」和「標準答案」倚賴
愈甚,便愈是缺乏臨場應變的能力。我這樣說,並不是反對同學之間在分析題目
時分工合作,也不是反對用「天書」以至研究「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必須經 過
自己的思考,才去比對既有的答案,因為語文理解能力的獲得,是力不到不為
功的事!

二、研習舊題目,必須同時進行「速讀」的訓練,掌握「速讀」的本領。公開考試題
目一般都有選擇,在決定選答時通常只容許幾分鐘去理解和分析一條題目,這
便需要平時的訓練。在進行訓練的時候,仍是前段說過的,盡可能不要讓「天書」
或者老師、同學提供的現成答案所囿,因為那些答案經過深思熟慮,而你臨場面
對陌生的題目時卻是孤立無援,而且只有短短幾分鐘,必須在平時練習就安排
與此相同的處境。

三、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題目,就我的記憶,多年來從沒有重複。就其從未重複
而言,背了今年試題的標準答案對明年的考試並無幫助;就其萬變不離其宗而
言,則不會離開該卷所考核的語文能力和學習重點。以舊題目作為練習工具,要
注意在「速讀」和「理解」的同時,將題目的內容連繫學習過的重點,再將這些重
點轉化成為適合題目要求的答案。相對於「捉題目」然後背誦「補習天王」秘傳的
「標準答案」,更有效的練習方法是把早經公布的題目逐條分析,做得多了,該
卷的學習重點便自然呈露,而所需的語文能力也在這過程中間培養出來了。

楊鍾基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愛上」考試
  跟楊鍾基兄一起談了幾個星期應試之道,本周想跳得高一點,談一個關鍵
問題:對考試的態度,我主張要「愛上」考試。
  絕不是說笑,也不是說甚麼風涼話。或者你會說:考試這回事,避之唯恐不
及,怎麼會「愛」得起來?我的意思是:考試是「避」不過去的,我們總要被迫面
對;然而,生命中我們要被迫面對的東西多的是,又何獨考試為然?我們當然
要爭取自由,而一般來說,選科、升學、求職、創業、戀愛、婚姻,在在都容許我們
憑「自由意志」去衡量與決定 (至少是「參與決定的過程」) 。然而,從更寬廣的角
度看,終人的一生,不由得自己決定的事可能更多,實際上也更重要,譬如說,
生與死:甚麼時候出生,不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甚麼時候死亡,通常也不是。
「死生亦大矣」,連這麼大的事也不是由自己決定,那麼,「自由」又從何說起?
所以,歸根究底,我們爭取的,是「相對的」自由;而最重要的,還是心靈上的
自由,而這便應連繫到我們看事物的態度了。
  請先讓我說一個小故事。大約十年前我曾與家人到馬爾代夫旅遊。由機場 (整
個機場就是一個島) 到住宿之處要乘船,印度洋的風浪可真不小﹗巨浪要與船身
比高似的,旅客們擠在船艙中都哆嗦不定,大嚷大叫。我不斷對身邊的小兒子說:
一切放鬆,千萬別跟浪鬥,就當自己是浸在水中,放軟身體,隨船浮沉好了。這
樣顛簸了約半個小時,到船靠岸的時候,稍一統計,發覺整艘船約七成的人都
嘔吐得苦。而我們一家四口,只有獨坐在前邊的大兒子加入嘔吐的行列。我不敢
說自己懂得「行船跑馬」,但是,不跟環境「正面」

「用力」交鋒,同而化之,自 為
主宰,我相信是面對困境的不二法門。就正如香港地狹人稠,不少人都鍛煉得在
喧鬧的環境中讀書、寫稿、思考的能力,其中秘訣就是不跟環境「力鬥」 。
  考試,正是這樣一件不必與之鬥的東西。橫豎它總要卡在我們前面,就試試
調整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吧:認識它,深入了解它,跟它做個朋友,跟它日夕相
處,做個知己又如何?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透過考試,我們除會更了解自己,
還會變得更成熟、更堅強,也更懂得應付未來的挑戰。從這個角度看,它簡直就
是我們的良師呢﹗
  一方面是力求改造環境,使它更有利於人的發展;另一方面,是適應環境,
調整自己處事的態度。這兩者本無必是必非,關鍵是要取得平衡。倘若我們能以
一個平和、開朗的心情去看考試,就會明白:考試不過是人生必經的一些關卡,
我們總要在穿越其間的過程中累積經驗,發揮能耐 --- 也因此,考試「失敗」,是
絕對沒有的事。考試之後,總已比其先更有所得。既有所得,「失」又從何說起?
別人可以憑一些行政的理由來比較、評定我的成績高下,但是,只要我真的曾認
真地準備過、思考過,我之「得」終屬實然,別人怎樣也搶它不去。
  能建立起這樣的態度,我們自會以更愉快的情緒去應付考試,自會在心靈
開闢更寬闊的空間,容納與思量種種健身方案、作息安排,以至應試心得、課程
資料……。
  畢竟,考試不是一切。我們自己,才是璀璨生命的主人。
張秉權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六日

「標準答案以外的天空」
  我的家傳「備試秘笈」本來還至少有兩篇。看了上周張秉權兄的浪漫話題,心
焉嚮往,忍不住把原來要寫的擱下來,談一些與考試似有關也似無關的事。

  先回應張秉權兄幾句, 「『愛上』考試」,似不見得「跳得高一點」,因為我 想
起孔夫子的慨歎--「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也想起我的早期學生郭 懿
芬近日設計的一個通過談情說愛、讀情書、寫情書來學中英文的單元課程。其實,
從「人之大欲存焉」的地方切入,才能令語文教學有性情、有血肉,也更能與生活
連繫起來。

  回頭再說寫在文章前面的題目,加上一個引號,以示不敢掠美,因為這是
盧瑋鑾(小思)師姊近日的演講題目。話說中大中文系在十二月二日為在預科唸
「中國文學科」的同學辦了一個開放日,小思的演講便是當日的壓軸好戲。在三百
多人座無虛席的大講堂,只見小思氣定神閒地從同學們在考試壓力之下身不由
己,談到她聽謝霆鋒的歌和張國榮的演唱會的所思所感,漸漸引到介紹大學尤
其是中文系的課程設計,如何開拓「標準答案」以外的空間,再談到文學欣賞可
以有多個不同的角度。演講的高潮迸發於小思就同學熟讀的課文提出教科書從來
沒有提過的問題,要求同學即席作小組討論,然後發表意見。鴉雀無聲的講堂一
下子人聲鼎沸,平時上課噤口不言的學生爭相舉手發言。其中一個問題是問:白
先勇的《驀然回首》談到戴白耳環的女人,愛起人來是會「死去活來」的,為什麼
作者這樣說?同學們提出了七、八種不同的答案,都是持之有故,異彩紛呈的。
這個演講也就在「您們看,唸中文系是多麼美妙的事!」聲中結束。

  小思的演講給我很大的啟發。在教學設計上,我體會到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以
及從學生的角度帶出問題的重要性;在講課進行時,我體會特深的是教師語調
的徐疾和停頓,如何牽引學生的注意和投入。至於畫龍點睛的「標準答案以外的
天空」更使我想到正待展開的教育改革的理想。當日早上,我們為任教預科「中國
文學科」的老師開排了兩節座談會。前半是中國文學科的教學與考核,其中一位
講者鄧仕樑教授簡報了他的一篇論文,談到文學欣賞由於沒有固定的答案,如
何評卷,實在值得研究。後半則是由教育署中國文學科的專責小組主席潘步釗老
師介紹本科新課程的構思,談到取消文學史考卷,也討論到文藝創作如何通過
校內或以校區為單位進行考核。這些討論都涉及怎樣看待「標準答案」的問題。

   開放日忙碌的一天過去了,吃晚飯時我與幾位大學和中學的資深老師共
聚,卻出現了一個略帶黑色幽默的反高潮。下午聽完小思精彩的演講,晚上就急
不及待地與我的老友分享,也問他們前述白先勇的問題,誰知他們不約而同地
交口追問:小思的標準答案究竟是甚麼?

楊鍾基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十三日

備試秘笈(四)
  我為楊家第四代傳授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備試秘笈,寫到第四篇,終於進
入討論每一張卷的具體情況。

  先說實用文類寫作,拆解這張卷的考核目標,與其說是寫作,不如說是思
維,也可說是連及日常生活的文化範疇。多年來的設題,都是提供一個處境,要
求學生在指定的條件下,代入某一角色,利用語文解決問題。經過多年來的實踐,
教師和考生都大抵明白,本卷的重點不在應用文的格式,絕對不必死記。要考好
這張卷,第一個挑戰是速讀和精讀,要快而且精、巨細無遺地找出題目提供的背
景、已知的條件、角色的身分、因應的對象,和行文的目標,從而確切認識題目的
要求。對此,具體的訓練,在前幾篇已經說過,就是用螢光筆以至不同顏色的筆
劃住時間、地點、人物、任務……種種關鍵字詞。第二個挑戰是思考,通過分析,
釐定答題策略。首要注意的,是要投入題目虛擬的環境,才能設身處地,以目標
為本,以對象為本,寫出恰如其分的語句。在實用文的寫作中,能夠使用已有定
型的格式固然是好事,可是倘若在一封邀約某人演講的信中儘管格式無誤卻漏
寫演講日期,則顯然不值得饒恕。所以,無論在平日的練習或是考試臨場,我都
建議在寫完之後,運用「何氏檢查法」,看看有沒有漏寫何人、何地、何時、何事、
何許、何故、何求……。

  在某次工作坊,有同工質疑,我們有時考問一些考生未必經歷過的事情,
例如考生從未參加過某行業的業務會議卻要求他試寫會議紀錄,這是否恰當呢?
愚見以為,證諸語文在現實生活的需求,在「教而後考」與「不教而考」兩者之間,
我寧取後者而不取前者。老師教了會議紀錄格式才考會議紀錄格式,似乎很穩當;
給學生看了某行業的業務會議紀錄才設考,似乎更穩當;可是這樣的考試又回
到了考記憶考模仿的老路。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的學生,有一天參加一個前所未
有的行業的會議時又能否應付得了呢?我曾聽人介紹過香港政府招聘政務官的
試題,笑說與實用文類寫作的題目差不多。我這樣說,絲毫沒有貶意。處境式的
題目,對考政務官絕不淺,對大學入學試來說也絕不深,因為所考核的都不是
死記硬吞,而是寓思維於語文的能力。從這個角度出發,也就不難明白張秉權兄
在上周所介紹的教材,也能認識到準備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考試,不可以太急
功近利。

楊鍾基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備試秘笈(五)
  張秉權兄在上周逍遙自在地分享他的旅遊經歷,而我還是談考試。張兄的話
題給了我一些關於考試的啟示,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由同一群人設計教學和考試,
未嘗不可體會為濕婆與毗須奴的合體,主生與主殺形成了二元相濟的和諧。

  今天主要談我對中國語文及文化科閱讀理解考卷的看法。在設計課程的時候,
同工們有見於過往的考核每每集中在辨析毫芒的精讀,而相對地忽略了其實速
讀、略讀也是在生活上對閱讀的需求。同是「理解」,在精解之外也有略解和通解
的需要。至於閱讀、理解之後的表達方式,在現實生活上,有時並不需要詳細發
揮,而只需引述文本中的關鍵字詞,又或者直接對於閱讀理解所得,提出評論
或感想。將語文考核置於生活需要之中,此一思路上的開拓,為閱讀理解考卷創
造了很大的空間,影響所及,其他語文科的設卷,也走上了這樣的方向。

  因為考試不單考精讀、精解和發揮,準備考試的時候,自然兼及略讀、連讀、
略解、通解,以至提出開放式而非封閉式的單一答案。這不就是考試促進教學的
良性互動嗎?對於準備本卷的具體策略,在前幾篇已經說了許多次,那就是速
讀加精讀的訓練。閱讀題目所提供的資料,尤其是可供選擇的題目,愈快愈好。
怎樣才能既快且精,就是有意識地捕捉關鍵句和關鍵詞。此外,真正需要精讀而
且慢讀的只是題目本身,只有精讀才能清楚題目的要求,也只有慢慢咀嚼,才
有空間定出答題目的策略,長答、短答、孰先孰後,都得看題目所示的次序和分
數比例。要想掌握這樣的能力,便要靠日常在生活中的練習。

  順帶討論幾個常常在科目委員會上提出的問題。第一,在設題哲學上,應否
避免一些對某些學習背景有利的問題,例如理科、中史、文學、經濟、家政……等
等。我的答案其實已經顯示在上句最末的「……等等」裏。語文只是一個載體,根
本不可能離開所載的事物而存在。學生的學習背景千差萬別,根本不可能迴避得
了。仍是站在現實生活上考慮,現實生活上的語文問題,不會因應誰學過什麼而
來或不來,設題時也就不應諸多避忌了。話說回來,在主張不應避忌的同時,卻
要注意所謂文科理科,不論在題目和參考答案上,都要以常識為限。不明白此中
的道理,便會出現一方面責怪題目偏重某專業另一方面又責怪參考答案未能旁
徵博引的矛盾。

  第二,設題太深常是某些考生和教師在試後對閱讀理解試卷的質疑。在設題
哲學上,深淺得宜當然是最好的,問題是深淺的標準頗為主觀,即使在考試後
風平浪靜的日子裏,閱卷員交回來的意見書,儘管百分之九十八認為深淺得宜,
也總是各有百分之一認為太深和太淺。值得討論的,是在偏於深與偏於淺兩害相
權的時候,愚見以為寧偏於深而勿偏於淺。要說明其中道理,不妨從一個心理陷
阱談起。一般考生常有一個錯覺,題目出得淺,或者說讓他答得好,便是好題目,
殊不知倘若人人都答得好,那考試便是絕頂的失敗,因為已經失去分別高下的
效用了。反之,設題時某部分有意識地略深或者因為意料之外而出現過深的情況,
很容易的做法就是調低評卷的尺度,而在略深或過深的題目中仍然答得好的尖
端考生就可以脫穎而出了。就我個人的實踐經驗,我試過將全科的評核工具分成
三類,一種是可供死記硬背的,例如背默詩詞,約佔 20%,答中了就取滿分;
第二類是有勞則有功的習作和盡可能深淺得宜的考試,加起來約佔 50%或
60%;而剩下 20 至 30%的空白,則留給印象式的觀察或開放性的預告必會過深
太難的題目,以供拔尖之用。在大學實踐上述的模式,可談的話題很多,容後詳
說,在此只交待學生對這三類測試,覺得最痛苦的竟然是那求則得之的背默分
數。

  第三,答閱讀理解題目應否避開閱讀資料的原文?以為答閱讀理解題目必
須用考生自己的語句,那是很大的誤會。回答問題,一矢中的、一針見血地引用
原文的關鍵詞句,當然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另一方面,為了讓閱卷員知道考生
對此關鍵詞句的「理解」,也有必要用自己的話對此關鍵詞句或語譯、或解釋、或
引申,順理成章取得滿分。可是倘若在解釋、引申當中暴露了考生錯誤理解所問,
只是誤打誤撞地引了閱卷員心目中的關鍵詞,則可能被扣分或全不給分。推而至
於在考生之間流傳的「江湖救急」之法,就是當對所問茫無頭緒的時候,與其交
白卷,不如隨意抄引原文,希望撞中關鍵詞,取得同情分。我以為這是徒勞無功
的,因為大段引錄原文即是沒有突出關鍵詞,當然不會給分。從閱讀理解可否引
原文,聯想到答讀本問題,在此順帶澄清,適當地引用課文當然值得鼓勵。奉告
考生,千萬不要花時間死記硬背語譯,而置優美的原文於不顧。

楊鍾基 二零零一年一月十日
備試秘笈(六)
  年假之後,距離預科公開考試愈來愈近,趕緊繼續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備試
心得的話題,今天且談聆聽理解考卷。

  就這張卷來說,我的心得早就在《備試秘笈》系列的開始談過,而且提高到
作為全科的戰略性要點的層面來談。為了補充中學語文教學重讀寫而輕聽說的缺
失,為了減輕師生雙方做練習改練習的負荷,為了使課堂氣氛更為活躍和增強
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加強聽說訓練實在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訓練聆聽理解,
除了日常每科記筆記,前文具體建議學生每天收聽香港電台七時五十分至八時
的「報章摘要」和星期六上午的「政黨論壇」。在此補充兩個教學建議,其一是「 聆
聽理解」訓練的選材,宜結合現實生活的語言環境,發音不必準確清晰,說話的
周圍可以很嘈吵,簡單地說,任何一段實況錄音都可以做教材。其二是不妨改變
教師出題目讓學生答的教學模式,由兩組學生分別出題讓對方作答。如所周知,
「聆聽理解」出題目很不容易,這樣做不單減輕教師備課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出
題目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新鮮的經驗,要出題目便得先把那段話吃透,獲益程度
自然遠較被動的答題為大。

  說過「秘笈」,再擬回應兩個話題,其一是過年時在中學教書的學生來拜年,
談到我在《備試秘笈》系列一再強調的「速讀精讀抓關鍵詞」,他們質疑二美相兼
是否那麼容易做到。我的回應是,較之死記硬背,較之巨細無遺地抄筆記,較之
漫無目標地答一大堆死材料,「抓關鍵詞」確是我從學生時代到教師時代的心法
所在。
「又精確又快速」表面看來是一個兩難的理想境界,其實「精」與「快」並不 互
相排斥,關鍵就在「專注」!我以為將「專注盡快抓關鍵詞」的訓練用在「聆聽理
解」,較之用在「閱讀理解」和一般審題,更具挑戰性,也更有效果,因為聆聽只
得一次,沒有重複,對專注的要求也就更高。社會人事日漸紛繁的結果,青少年
缺乏的就是專注能力。解鈴還在繫鈴處,從簡單的聆聽、覆述、抓關鍵詞著手,正
是對症良方。

  另一個擬回應的話題,便是張秉權兄在二月五日刊出的《常識「常識」 》。我 十
分同意張兄所說,相對於「才能與知識的重要性」,「影響一個人成就高低(我的
標準是看他能否善用生命,不斷有所創獲,而在精神上感到滿足),我以為主
要的是性格。他是否積極進取、樂觀易與,比起他的才能大小,往往在關鍵時期
發揮更大的作用。」從這段話,我得到不少啟發,連及考試的話題,在試場上 的
成功者,往往未必是「IQ 爆棚」之輩,而是善於控制情緒,能夠承受壓力,通觀
全局,以 EQ 取勝的人。推而至於考試功罪的討論,適當的安排,適當的壓力,
肯定有助於 EQ 的訓練。(公開考試壓力太大,未必對每個學生都「適當」,校本
的考核可以視考試為教學一部分而因材施「教」,所以值得重視,值得成為計算
公開考試成績的輔助。)培養專注,培養抓住事物的要點,加以分析,定出答題
策略,也正是 EQ 訓練的上佳法門。再推而至於創造空間,因勢利導的教育理想,
不指定標準教材,不限死考試範圍,也正好為師生雙方提供了在日常語言環境
中設計訓練項目和考核項目的空間。我將「聆聽理解」、
「說話能力」和「課外閱讀 」
的重要性,提高到首要優先的地位,便是有見於此。

楊鍾基 二零零一年二月七日

備試秘笈(七)
  我的「備試秘笈」正要寫到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文化考卷,看了上周張秉權
兄關於「韓寒現象」的話題,百感交集之餘,仍擬就文化考卷的設計回應,算是
「備試秘笈」的一章。

  張兄在文章的末段提出「思考題」:

「我們香港目前正進行教育改革,『課程發展路向』的諮詢也近尾聲,在思
量『八個學習領域』

『九種共通能力』的同時,韓寒現象,可以給我們怎 樣
的觸發?」

韓寒現象給我關於教育改革的啟示,仍是回到理想層面的幾句口號:「創造空
間」

「追求卓越」、
「終身學習」。在我的信念中,從事教育,倘若失去了對理想 的
追求和執著,便什麼都完了!「創造空間」的課題,可以從很多角度闡述,我在
此刻想到的是,我們的制度其實應該而且不難為韓寒這樣「年輕、早熟、才氣過人,
偏又成績不全面」的學生「創造空間」,讓他可以「追求卓越」

「數理化三門功課 加
在一起還不及格」,看到這話我有切膚之痛,因為「本縣曾經此苦」。我今天總 算
是一個能在社會上有所貢獻的人,全虧當年所讀的中學,有比較寬容的留級制
度,沒有將「成績不全面」的學生,立即打成失敗者。韓寒的學習問題,短期來說,
先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留級輔導機制;中期而言,在整個教育架構提供第二次、第
三次機會,也就是實踐「終身學習」的理想,讓他們在不同的階段「敗部復活」;
至於長期而根本的,更是改變社會上的價值觀念,讓學校成為發掘和發展才能
的育苗所而不是填鴨工場,也就是為學生「創造空間」,讓他們可以在不同的領
域「追求卓越」。由此引申,我衷心認同今次教育改革所提的理想,但也頗感憂 懼
地誠心呼籲,設計這套理想的執政者必須首先為實踐理想的前線教師「創造空
間」!

  回頭叩應「備試秘笈」的題目,身為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尤其是文化考卷的設
計者,敬擬強調的,是本科從宏觀的規劃到具體的設題,都希望能為教者和學
者「創造空間」。就此而言,與現時正在進行諮詢的中國語文課程頗有相通之處 。
有關文化考卷的分析,我寫過一篇名為《香港高級補充程度會考「中國語文及文
化科」文化部分的教學與測試》的論文,可在本網頁的「文化專題演講」看到,《備
試秘笈》的前幾篇,也一再強調了速讀、精讀、抓關鍵詞的一般方法。至於本卷略
異於其他考卷者,在於總得記住指定文化篇章的要點,而試做每年的題目,便
是最佳的溫習方法。談到做練習,仍擬強調的是必須在不看「天書」的提示和不受
「評卷參考」所囿的情況下自己做。道理很簡單,因為有了「標準答案」,便扼殺了
可供創造的空間,成為考試的奴隸,也就無從培養張秉權兄所說的青少年人應
有卻少有的「幽默與機鋒、自信與從容」了。

楊鍾基 二零零一年二月廿一日

備試秘笈(八)
  「傳家之寶」備試秘笈寫到第八篇,談到最後的考試,就是說話能力的考核。
這個考試分為個人短講和小組討論,今天先談個人短講的準備工夫。

  在本欄的多篇文章和多次工作坊的演講,我都把口語傳意訓練提到課堂教
學的優先位置。倘若學生習慣了在課堂上有條有理地發言,則「說話能力」的考試
便根本不用準備;學生用口頭作文、答題目,當然也減輕了老師沉重的改卷負擔。
口頭傳意較之書面表達更為直接,即時反應,無可掩飾,需要高度的專注,也
更有助於攪活課堂氣氛。具體的建議,是將六篇文化篇章在學期開始分給全班六
個小組,教師在課餘協助準備,在課堂上就讓學生來講。推而至於文化科過往試
題的練習,也讓各組學生分別扮演某一文化篇章的支持者,闡釋其主張,然後
再以己意評論。學生發言時,要求他們站起來,不亢不卑地侃侃而談。久而久之,
便能培養當眾陳辭的自信。

  個人短講也不是完全不需要專項的訓練,至少要戒除「懶音」,刪去使人耳
朵發癢的「阿 XX」和「XX 囉」等,最好是能夠做到發音準確,咬字清晰,語句完
整而簡潔。用一兩節課講一些原則,以後便要看平日在課堂上的實踐。我在大學
教口語傳意課的一個有效方法,是利用攝錄機,讓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站立發言
的模樣和親聆自己的聲音,自覺加以改進。

  至於個人短講的內容,當然十分重要。準備的方法已經說過多次,就是快速
審題,擬定闡述題目的策略,在卡片上寫下關鍵詞,然後在主持考試的老師面
前發揮關鍵詞。
  臨場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的倒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個人短講的考試, 其
實在進入試場那一刻已經開始,走路和站立的姿態,展露的笑容,誠懇和專注
的眼神,開始說話前短暫的斂容靜默,都可能成為獲得分數的「壓場」所在,有
諸內則形諸外,有賴平日培養出來的雍容自在與自信。

楊鍾基 二零零一年三月七日

備試秘笈(九)
  備試秘笈寫到第九篇,終於到了大結局,把最重要的留到最後,便是剩下
來的說話能力測試的小組討論部分。

  此項只佔全科寥寥幾分的考核被說成「最重要」,因為所考核的能力和範圍
集文化卷、聆聽理解卷、課外閱讀卷以及個人短講之大成。小組討論的內容多屬文
化問題,臨場所需的即時反應,在難度上比起用筆答的文化卷和聆聽理解卷有
過之而無不及。能在小組討論有優秀的表現,上述各卷自能應付裕如。

  小組討論的準備,平日的訓練就在課堂上進行,而有關口語的要求,除了
在前篇說過的,還有下列幾點可供參考:

一. 曾經領導大學辯論隊獲得多次全港大專比賽冠軍的陳永明教授,給我
傳授了受用不盡的「二字真言」。他說檢驗辯論演辭的標準,最重要 的
是「口岩聽」!他提醒隊員,要在辯論比賽中取勝,不在能否打倒對手,
而在讓評判同意你、同情你,也就是要說評判覺得「口岩聽」的話。推而
至於小組討論的考試,便要取得主考老師的認同。在開始發言的時候,
無從知道主考老師的取向,策略上宜對討論的話題就不同的角度加以
分析。在其他考生發言時,有時一個微笑、一個稱許的眼神以至略皺的
眉頭,都可獲得調整討論取向的啟示。
二. 在小組討論中與其他考生的關係,十分微妙。他們既是參與討論的合
作者,也是爭取較佳成績的競爭者。我給考生的建議是要「和而不同」。
「和」的意義不難明白,充滿熱誠投入討論,要與討論者合作營造融洽
的氣氛,才能使論題不斷發展。至於「不同」,絕不表示要標新立異,
專唱反調。「不同」的第一個意義,是在思考策略上不要不經大腦, 隨
便「苟同」別人的意見。也就是說,即使最後認同某一種意見,也要先
經過並不苟同的懷疑和思索。「不同」的第二個意義,是在具體發言 的
層面上,千萬不可只說一句「我同意前面那位同學的說法」便閉口收聲。
考生不希望在小組討論中失分,即使遇到前面的同學說出極為精闢的
見解,也要用「不同」的演繹方法,起碼是「不同」的語詞再說一遍。
三. 在小組討論的考試中,沒有指定誰是主席、誰當秘書。要在表面上人人
平等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便要看誰能進入秘書以至主席的要津。秘書
的角色表面上人人可當,只要能紀錄別人的談話便是。其實一位優秀
的秘書是一個既能把握談話要點又能在關鍵時刻綜述重點以至提供討
論背景資料的人。至於主席的角色,更是話題的引導者、分析者和總結
者。一個好主席,不必在每一話題上都有立場和見解,而要虛懷若谷,
善於發掘問題和磨合不同的意見。一個能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主席或秘
書角色的考生,自然能獲得主考老師的青睞。
四. 有關臨場的表現,前篇引過《琵琶行》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說考試在
進場後發言前已經開始。今天再引一句《琵琶行》而改一個字,就是「有
時無聲勝有聲」。在討論中因為一言不發而失分,是誰都明白的道理 ;
可是過分活躍地搶著發言,發言冗贅重複也會給主考老師留下不良印
象,吃力而不討好。中庸之道當然是適時而言,言必有中。另一方面,
許多時候是我們實在沒有什麼精闢的見解,又或雖有見解卻被別人絮
絮叨叨佔去發言的機會,那便用得著「無聲發言」了。 「無聲」而又「 發
言」,就是使用「身體語言」,用眼神、笑容、皺眉、點頭和搖頭等來表現
對發言內容的贊否和對討論的投入。這也就是「有時無聲勝有聲」的道
理。

  九篇《備試秘笈》寫到最後一段,敬擬立為存照的,是我寫這一系列話題,
在給學生談考試之餘,頗有「項莊舞劍」之意,擬和教師同工交換對於本科考試
設計的看法。
「寓教學於考試、寓考試於生活」一直是我對課程設計的理想。我們 在
生活上遇到的語文和文化問題,從來就沒有固定的考法,更沒有必然的答案,
所以我的「備試秘笈」翻來覆去只是說:課外閱讀,就是對 UNSEEN DICTATION
的最佳準備;在課堂上在生活上學聆聽;從意見分歧的「政黨論壇」上學理解;
精讀、速讀、抓關鍵詞;用開放的胸襟從多個不同角度探討問題;要以張秉權兄
所說的「幽默與機鋒,自信與從容」君臨試場上和生活上的考試。我常說此科與其
說是考學生,其實更是考老師,考驗老師能否接受連設題者也沒有把握答得好
的題目,考驗老師能否接受匪夷所思又或是與個人道德價值相異的答案,能否
以「幽默與機鋒、自信與從容」處理試場上和生活上的考試。

楊鍾基 二零零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