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 清華學報 - 國立清華大學6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8

DOI: 10.6503/THJCS.2016.46(4).

02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許慧娟∗∗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摘 要

本文利用音韻規律、諧聲串聯和方言比較論證中古日母字源自上古舌根濁塞音合口
三等。這個分析不但擺脫文獻兩種構擬 *ÑѮ 和 *Ñ 的弊端,成功地詮釋了日母的語音演
變,也顧及其它聲母的特殊方音。至於日母的源頭到底是 *gʰ 抑或兼有 *g、*gʰ,暫無
定論。本文分析的理論貢獻有:(一)諧聲問題訴諸音變即可,不需擬設複聲母,
(二)次濁聲母讀 h、x、ɦ、ɣ 是語音演變的必然,無關氣流換道。有別於韻書聚焦個別
漢字,本文主張關注以聲符為軸發展出來的群組,並檢視方言音讀,能更全面的掌握漢
語音韻的演變脈絡。

關鍵詞:日母,諧聲,舌根音唇化

∗ 謹此感謝引用書目裡的所有作者和編者,他們的努力奠下本文的根基,也感謝幾位外審,不管正
反意見都讓本文更臻完備,文責自負理所當然。
∗∗ 作者電子郵件信箱:[email protected]

清華學報 新 46 卷第 4 期(民國 105 年 12 月)第 655~741 頁


656 清 華 學 報

一、引言

中古漢語日母字的構擬和演變向來是各家討論的熱點(金有景 1984;項夢冰
2006;歐陽文婷 2011;亢婷 2013 等),從方言今讀來看,它涵蓋輔音的各類發音
方法,舉凡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和聲化韻,無所不包。文獻
的兩種構擬(高本漢 *Ñʑ 和王力、李榮 *Ñ)面對紛雜的方言體現都顯不足。潘
悟雲 (2000: 52-53) 對高本漢的構擬提出三點評論,項夢冰 (2006) 認為其中在
《切韻》系統中只有日母擬作複輔音 *Ñʑ,造成音系結構的不對稱是唯一有力的
反駁。即便如此,*Ñ 和 *Ñʑ 一樣面臨的問題在於如何演變成塞音、塞擦音、半元
音等其他形式,亦即構擬必須能夠正確而且合理地預測語音衍化才行。本文利用音
韻規律、諧聲串聯和方言比較,論證日母源自上古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至於日母
的源頭到底是 *gʰ 抑或兼有 *g、*gʰ,暫無定論。本文的分析有兩個理論意義:
(一)解決諧聲問題不需訴諸複聲母,(二)次濁聲母讀 h、x、ɦ、ɣ 是語音演變
的必然,無關氣流換道(張光宇 1990:24)。有別於韻書聚焦個別漢字,本文主
張利用諧聲串聯和方言材料確立語音的歷時演變軌跡。

二、方言合口三等音讀

根據中古分類,日母只出現在三等韻。合口三等轄字來自遇、止、山、臻、通
攝,茲依照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2003) 臚列相關字例及其在部分方言的音
讀:(引自《漢語方音字匯》者不標記出處,下同。本文關注音段,為行文方便聲
調暫略。)

(1) 遇合三:如儒乳 ü 武漢、福州


止合三:蕊 ü 武漢、長沙
üe 新化(李永明編 2001:301)
Ñü 白 溫州
山合三:軟 üεn 武漢
üẽ 長沙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57

Ñüẽ 梧州(李星輝 2004:74)


臻合三:潤閏 üεn 雙峰
ün 長沙
通合三:辱褥 üʔ 福州
ü 建甌
肉 üe 桂陽洋市(鄧永紅 2004)
nüʔ 福州
戎絨茸 üŋ 福州、淮陰(卜玉平 1999)

合三字韻母以 ü 起始合乎中古音韻分類,不足為奇。引人注目的是,開三字也時有
韻頭 ü,而且《漢語方音字匯》臚列的所有開三日母字都見合三例證。

(2) 假開三:惹 üe 瀏陽(李冬香 2005:54)


üa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Ñüø 江永城關(黃雪貞 1993:45)
止開三:兒而耳二 üe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兒而爾耳二 ü 平江(李永明編 2001:848)
效開三:饒擾繞 jü 瑞安(亢婷 2013:96)
流開三:柔揉 ü 靈川三街(李連進 2000:165)
Ñüə 賀州九都(張秀珍 2005)
揉蹂 ʃüi 洞口炭山(胡云晚等 2002)
咸開三:染 üan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üεn 沅江赤山(熊賽男 2008:29)
深開三:入 ü 武漢、長沙、雙峰
任 ün 臨湘、瀏陽(李冬香 2005:54)
山開三:熱 üe 長沙
üε 沅江赤山(熊賽男 2008:24)
然燃 üan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üẽ 長沙
臻開三:日 üøʔ 仙游(李如龍 2001:156)
人 Ñüẽ 梧州(李星輝 2004:74)
658 清 華 學 報

仁 Ñüẽ 同上
忍 ün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Ñüẽ 梧州(李星輝 2004:74)
任 ün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ʑün 永州嵐角山(李星輝 2003)
刃 ün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韌 ün 同上
nüIŋ 建甌
認 ün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Ñüẽ 梧州(李星輝 2004:74)
宕開三:若 üDʔ 福州
ʨüøʔ 文 仙游(李如龍 2001:156)1
弱 üDʔ 福州
nüə 炎陵(陳山青 2004)
瓤 üDŋ 福州
讓 üDŋ 文 福州
ʨüøŋ 仙游(李如龍 2001:152)
曾開三:仍 ʑün 永州嵐角山(李星輝 2003)
扔 ün 瀏陽蕉溪(李冬香 2005:14)
ʑün 永州嵐角山(李星輝 2003)
ɕüe 當塗湖陽(鄭偉等 2012)

附帶一提,甘谷(馬建東 2015:前言頁 3-4)禮辛的 ü 和像山的 jv̩ 對應,衍化


路徑誠如作者所說,是 ü → iu → jv̩,ü 先裂解再擦化。

(3) 像山 磐安 禮辛
ʨjv̩ tsu ʨü 卒足
ʨʰjv̩ tsʰu ʨʰü 醋粗促
ɕjv̩ su ɕü 素俗酥蘇宿訴速

1
/ts/ 逢細音讀 [ʨ],此處標記語音形式。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59

馬建東 (2014, 2015) 的材料反映,日母字的前身讀零聲母,ü 作為韻核讀 jv̩,作為


介音讀 jv:

(4) jv̩:如汝儒乳擩肉2 辱褥蝡而耳


jvan:軟
jveI:芮蕤蕊
jvən:潤閏戎絨茸冗

止開三「而耳」也不例外,顯見日母字原本不分開合,《切韻》記錄了後來的方言
演變。

三、舌根塞音唇化

嚴修鴻 (2008) 首度有系統地報導漢語方言舌根音逢合口唇化,一如古希臘


語。根據張光宇 (2006),由於發音時舌體位置相容度高,舌根聲母往往是漢語方
言合口介音消失的最後堡壘。嚴文所謂「合口成分前軟顎音發生唇化」與張文檢視
偌大方言版圖發現的普遍規律明顯牴觸。張文合口介音消失極有系統,而軟顎音唇
化(絕大多數伴隨合口介音消失,詳後)則相對罕見,即便符合語音條件未必音
變。 3 本節先根據諧聲串聯和方言材料證明合口成分尚不足以清楚勾勒唇化的條
件,從歷時的角度和語音平行性著眼,ü 恐怕才是啟動音變的關鍵。

(一)規律鋪陳

在具體檢視嚴文字例之前,先闡明筆者對諧聲的觀點,為後文預作安排。邵榮
芬 (1979: 21) 指出「中古的每一聲母同其餘聲母中的多數聲母在諧聲上差不多或
多或少都有關係」;齊冲天 (1982) 更主張「諧聲字的聲母方面不存在語音的組織
和變化的規則」。筆者根據自己建構的將近 1000 頁的語料庫,認為有必要給予諧
聲妥善的分析與對待,主張諧聲字具有共同的語音起點,但每個字的創造時間點、
演變路徑和速度容或不同,造成今讀(尤其聲母)紛亂的表象。以聲符「圭」在北

2
「肉」又讀 ʐou。
3
參曹志耘 (2009)。
660 清 華 學 報

京話的諧聲系列為例,從語音討論起點 *güai 看,聲母濁音清化分作送氣與否兩條


路徑。k 逢細音顎化讀 ʨ;kʰ 或逢細音顎化讀 ʨʰ、或變讀 h/x,之後又可能逢細音
顎化為 ɕ,其餘讀作 s,或者歸零。韻母也見雙向變化,üai 先是分岔為 uai 和 iai,
接著 -i 尾或丟失或和韻核融合,或整個韻母歷經 iai → iI → i 的演變過程,或介音
丟失,林林總總的音讀導致諧聲不足採信的誤解。尤其,「鮭」五讀 kuei、
kʰuei、xua、ɕie、ua,「眭」六讀 kuei、xuei、suei、ɕü、ɕie、uei,都留下歷時演
變的鮮活印記(斜線分隔聲調差異,下同)。

(5) kua:卦掛啩褂罣挂絓詿
kuei:圭鮭珪閨硅茥銈洼窐袿邽胿䅅郌/桂溎筀㪈眭䖯䳏
ʨüe:蛙4
ʨia:佳
ʨie:街/㾏
ʨi:銈
----------
kʰuei:刲茥蝰鍷/奎喹晆䖯蝰䖯䯓鮭/㛻煃跬
ʨʰi:畦
xuei:睳蝰眭/恚㜇
xua:蘳觟鮭
xuo:硅
xɤ:硅
ɕü:眭姓
ɕie:鮭鞋奊眭/觟
ɕi:睳/畦胿黊/䜁
suei:眭
uei:烓/眭
ua:蛙哇窪洼劸窐鼃䵷鮭/娃㰪
iai:崖睚啀嘊娾崕
ie:㜇
ia:涯厓堐漄睚/

4
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字典。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61

ai:捱啀嘊/娾/䝽
i:

總之,漢字不僅表意,形聲字兼及表音。只是語音演變複雜,即便起點相同,終點
殊異大有可能,不過依循特定規律的原則必須正視。若能善加利用,諧聲毋寧是窺
探古漢語音韻發展一扇開闊的視窗。
接著討論上古漢語是否存在 ü 介音。5 中國現存最早一部韻圖《韻鏡》雖於南
宋刊刻,卻有可能在唐末完成,書中措置近似《切韻》音系的聲韻調。傳統等韻學
主要以等韻圖作為音系的描述方法,是中國古代分析漢字讀音、說明發音部位和方
法、具體研究特定時段和地區的漢語音系。李無未 (2006) 指出,依照古代等韻學
家的研究,古代漢語只有 i、u 兩種韻頭。以 i、u 同為韻頭的合口韻(序列固定為
iu),後經音變成為撮口呼。等韻學值得商榷之處有:(一)漢字不是表音文字,
與其將古代韻圖作為判準,不如著眼現代方言,從而建立古漢語音系。(二)古代
等韻學研究特定時段和地區的漢語音系,方言差異無從得知,從例 (6) 可見語者
對 ü 的聽感認知因地而異。
Hsu (2003) 檢視不少現代漢語方言,主張 ü 沒有固定序列 iu 或 ui,粒子音韻
學 (Particle Phonology, Schane 1984) 的理論更合乎語言事實。根據下表山合三字
例,ü 可能衰變 (decay) 為 i 或 u(見梅縣和廈門),再經擦化(i 變 ʒ,u 變 v)即
為海陸和連城;ü 也可能裂解 (split) 為 iu 或 ui,再經擦化就是平江(部分)和武
平今讀。6

(6) 北京 梅縣 廈門 海陸 連城 平江 武平
üan ian uan ʒan ve ʒuan vieŋ 圓
üan ian ian ʒan ve ian vieŋ 緣
üan ian uan ʒan ve ʒuan vieŋ 冤
üan ian uan ʒan ve ʒuan vieŋ 院
üan ian uan ʒan ve ian vieŋ 遠
(7) a. ü → i (→ ʒ) b. ü → u (→ v) c. ü → iu → ʒu d. ü → ui → vi

5
感謝一位外審提問。
6
此處著眼音韻層次將廈門、平江 ien 記成 ian,又連城材料引自藍小玲 (1999: 158)。
662 清 華 學 報

Simmons (2016) 檢視歷代韻圖,主張《中原音韻》(西元 1324 年成書)在 ü 介音


出現前問世。弔詭的是,綆:《集韻》ǩ古杏切,音梗。又必郢切,音餅。《集
韻》是宋仁宗景祐四年由丁度等人奉命編寫的官方韻書,亦即西元 1000 年左右已
見舌根音唇化(詳後)導致的二讀,等韻學家宥於韻圖四呼(確立撮口呼之名)所
下的結論顯見時間矛盾。
審視聲符「更」在今北京話的諧聲系列,「綆」兩讀 kəŋ 和 piəŋ,見不到嚴文
所謂合口成分前軟顎音唇化的表面痕跡,非得追溯語音源頭無法解釋箇中道理。下
列「更」的諧聲字間雜 -i- 和 -u- 介音,7「」讀 ɕüan,反映本是合三韻。聲母
討論起點可擬設為 *g,濁音清化一分為二,k 顎化讀 ʨ,kʰ 變成 x,x 或顎化讀 ɕ
或歸零。又 k、kʰ 逢 ü 唇化為 p、pʰ,礙於唇音限制 ü 介音衰變成 i。8

(8) kuəŋ:䢚
kəŋ:更粳峺浭稉㹴/梗哽埂鯁骾峺挭綆莄郠㾘硬莄/更
kaŋ:筻
ʨiəŋ:粳稉更
xaŋ:䢚
ɕüan:㛐
iəŋ:硬鞕
pian:鞭箯鯾箯鯾/緶/便緶緶
piəŋ:綆
pʰian:便楩緶㛹緶楩

安化界牌(雷勵 2009)和永州嵐角山(李星輝 2003)「便」分別讀作 üɛ、vie (<


uie < üe),其他諸多南方方言材料也佐證聲符「更」的語音討論起點應為 *gü-。香
港西貢(李如龍等 1992:139)、漳州(陳筱琪 2010)和寧遠北路(李文 2008:
24)「硬」分別讀作 gaŋ、gi 文 和 kʰi,南昌「梗」文白異讀 kiɛn、kuaŋ,還有不少
廣西漢語方言可為憑證(未標出處者引自謝建猷 (2007: 962-965))。

7
例 (8) 中 iəŋ 和 uəŋ 是音位表式,證據來自押韻。
8
舌根音唇化後,介音的有無和類型端視個別方言的語音配置原則和演變方式。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63

(9) 更~替,五~粳~米 ku 陽朔驥馬


kiaŋ 貴港南江
粳 ʧün 全州黃沙河(李軍 2006)
ʨie 龍勝偉江(郭曉芹 2010:11)
更~加 ku 陽朔驥馬
kiaŋ 蒙山西河
梗 küaŋ 永州嵐角山(李星輝 2003)
ku 平樂(張燕芬 2006)
kiaŋ 龍勝紅瑤
kʰiaŋ 平樂張家
kʰuaŋ 扶綏龍頭
鯁 kiaŋ 龍勝紅瑤
kʰiaŋ 平樂張家
kʰuaŋ 北流唐僚

事實上,舌根音唇化的年代應該可以往前推至東漢。《說文解字》瓠:匏也。
从瓜夸聲。匏:瓠也。从包,从夸聲。9 既然指涉相同,何必有兩個相應的漢字?
本是瓜類,「瓠」字足矣,為何從包?「包」非部首,啟人疑竇。追根究柢本字是
「瓠」,很可能因為舌根音唇化,語者不察另造「匏」字。10 一般漢語方言不容
許唇音聲母接 ü,例 (10) 中幾個閩方言特別,舉例只為凸顯 ü 才是觸發舌根音唇
化的關鍵。11

9
北京話「瓠匏」今讀迥異,不似《說文解字》所謂皆從夸聲。就筆者所知,漢語方言「匏」今讀
皆為唇音。一位審查人認為「瓠」、「匏」諧聲,筆者以為不然,二者指涉相同,異於一般諧聲
字,「匏」應是語者不察「瓠」歷經唇化另創的新字。同樣地,除了「斜竵歪」都作不正解,
(《說文解字》竵:不正也。从立鷱聲。:也。从危支聲。又《廣韻》:不正也。)語
意相同或相近的漢字還包括「衺笡」,《廣韻》衺:不正也。《廣韻》笡:遷謝切,斜逆也。如
果不是音變產生的諸多分歧,同一語意哪需要這麼多相應的漢字?方言差異來自語音的歷時演
變,語者不察另創新字,導致指涉相同的漢字一再疊加。
10
本字「椏」方言讀 kua 俗作「楇」、本字「瘸」方言讀 pai 俗作「芊」、本字「淈」方言讀 pʰu 俗
作「潽」都是語者不察、穿鑿附會所致。
11
諧聲字「跨」在益陽(曾毓美 1995)、吉首白(李永明編 2001:613)讀 ʥüa,麻陽文昌閣、中方
瀘陽(胡萍 2006:24-25)讀 ʨʰüa,韶關向陽(李冬香 2010)讀 bɛ (< bia < *güa) 可為對照。
664 清 華 學 報

(10) 瓠 kʯ 永定孔夫(郭啟熹 1996:209)


kou 橫縣縣城(謝建猷 2007:374)
kʰuou 平南雅埠(同上)
kʰu 南寧市內(同上)
bü 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99)
pü 建甌、松溪(陳章太等 1991:24)
pʰüε 連城(游文良 2002:468)

從北京話「毳」及其諧聲串聯看,「圾」分別讀 ʨʰüe、ɕü 見合三痕跡,「毳」


讀 tsʰuei、ʨʰiau、ɕia 及「橇」二讀 tsʰuei、ʨʰiau(聲調差異不計)可反推效攝源
頭 *üaü。12 據此可以解釋和「包」中古同歸效開二的「飽」在遂昌黃沙腰(王文
勝 2008:103)讀 puo、遂昌西畈(王文勝 2008:111)讀 piɛ,永州嵐角山(李星
輝 2003)「跑袍抱菢」讀 vau 也在掌握之中。13 即便「匏」字從「包」聲(否則
何必另創新字),不管聲母讀 b、p、pʰ ,介音讀 ü、i、u,或如北京話今讀 pʰau
不帶介音,對本文分析都不構成問題。下列吳語處衢方言材料(林貝珊 2012)更
顯示「匏」和效攝字「炮抱」唸法幾無二致。

(11) 開化 常山 江山 廣豐 玉山 慶元
-- buə buə -- buə -- 炮
buo buə buə buɤ buə pɤ 匏
buo buə buə baD/buɤ buə pɒ 抱

筆者甚至認為在多數漢語方言,聲符「包」及其諧聲字泰半早已經歷舌根塞音
唇化。邊音和舌根音常見諧聲(詳參第六小節),江華粟米塘(凌雲國 2003:6)
幫母字「包飽胞」讀 liə、14 明溪(李如龍 2001:202)「跑」讀 kʰue,又「萢」
在今北京話二讀 ʨʰiaŋ (< kʰiaŋ)、pʰau,加上效攝源頭 *üaü,語音討論起點當為舌

12
元音韻尾 ü 質變為 i、u 再經陰陽對轉可說明「」北京話今讀 pʰiən、pʰiəŋ。又桃江三堂街(夏俐
萍 2010)「嫖」讀 üɔ,石灣話(崔榮昌 1996:88)「標交繞餃」讀 iai 韻,河北唐縣、順平縣、
高陽縣、冀州市(老派)(劉淑學 2000)「鎬」讀 xuɑu,明溪(陳章太等 1991:248、258)
「蚤」讀 tsaü、「巢」讀 tsʰaü 也佐證韻母討論起點 *üaü。
13
聲母歷經 b → pʰ → x → ø 的衍化路徑;韻母簡化成 uau 後,韻頭 u 逢零聲母擦化即為 vau。
14
新華平地(劉鳳麗 2010:54)「飽」讀 liəu。江華粟米塘(凌雲國 2003:6)中古幫母讀 l 還見:
標表 liə、剝~皮 liəu、兵丙餅 liu。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65

根濁塞音合口三等(參酌 (132) 的規律和例 (138)-(139)),聲母唇化後中古劃歸


幫組。上述觀點的佐證來自幫母字「丙」的諧聲串聯,從江華粟米塘(凌雲國
2003:6)「丙」讀 liu,北京話「陋」讀 lou、「」讀 kəŋ、「」讀 ʐuei (< iuei
< üei),安化界牌(雷勵 2009)和益陽桃江三堂街(周賽紅 2005:50)「病」讀
ün,甘谷(馬建東 2015:180)「陋」讀 ljv̩ (< lü),就不難理解聲符「丙」多數諧
聲字今讀唇音的由來。又「更」本字是「」,《說文解字》更:改也。从攴丙
聲。《廣韻》:古行切。《集韻》居行切,ǩ音庚。凡此種種都反映聲符「丙」
的舌根音源頭。
總之,在「瓠」字唇化以前聲符「包」早已成功變身。音變模式並非新語法學
派 (Neogrammarian) 宣稱的突變,而支持詞彙擴散理論 (Chen and Wang 1975) 主
張的漸變。上文根據方言今讀論證舌根音唇化的啟動關鍵在 ü(更多材料見 3.2 小
節),亦即利用橫向的方言比較確立縱向的歷時演變。基於音變條件一致的前提,
如果上古漢語存在舌根音唇化(除了「瓠匏」,還有 3.3.2 小節「錦帛」,並參酌
周及徐 (2003) 和趙彤 (2006)),藉此主張當時存在 ü 就不是循環論證。
此外,嚴修鴻 (2008) 認為漢語方言舌根音唇化部分呼應了印歐希臘上古音中
唇化舌根音的演變(如下所示):

(12) a. kw → p / {a, o}
w
b. k → t / {e, i}
w
c. k → k / u

眾所周知,廣州話今讀有唇化舌根音 kw、kwh,但轄字不多。因為韻核消失,介音
扶正,音節最多三個成分 CVC。其他多數漢語方言情形不同,w 體現為合口介
音。仔細地觀察,古希臘語唇化舌根音演變的結果基本反映輔音和元音的舌體相容
性,即 t 和前元音、k 和後高元音,尤其後者和嚴文規律(KW → P,u 作為韻核不
變,詳後)根本背道而馳。再則,古希臘語沒有 ü,與很多漢語方言的元音系統不
同。丁邦新 (1998) 明白推測 -i/-n 及 -u/-ŋ 間的語音關聯,15 張光宇 (2000) 具體
論及 {ü、i、u} 和口、鼻塞音在發音部位的平行對應,具體可圖示如下:16

15
Ohala (1979) 及 Ohala and Ohala (1993) 利用 [ŋ] 和 [w] 反共振峰結構相同的語音基礎解釋相關音
變。
16
韓語 (Jun 2015) n- 增生只出現在前高元音、滑音之前,部分印證了 (13)。
666 清 華 學 報

(13) ü i u
m n ŋ
p t k

{m、n、ŋ} 和 {ü、i、u} 的關聯併見聲母和韻尾,{p、t、k} 和 {ü、i、u} 的關


聯只見韻尾。17
底下僅就韻尾舉證 {ü、i、u} 和口、鼻塞音的平行對應,鼻音和 {ü、i、u}
在聲母的關聯留待第四小節論述。首先,山攝的平話材料(李連進 2000:217-
251)顯見 ün → im18 以及 üt → ip 的變化,因為唇音限制,-ü 在促成唇化後衰變為
i((14) 左欄臚列南寧亭子語料,聲調不計)。從諧聲串聯看,同理可證南寧亭子
「揭」讀 kʰüt、龍州上龍「歇蠍」讀 hip(李連進 2000:222-223)。

(14) 羨 ɬün ~ him 龍州上龍


燃 ün ~ im 賓陽蘆墟
賢弦 ün ~ him 龍州上龍
諺 ün ~ Ñim 鬱林福綿
研 nün ~ nim 龍州上龍
遣犬 hün ~ him 龍州上龍
顯勸 hün ~ him 富寧剝隘
券 kün ~ kim 馬山喬利
薛泄 ɬüt ~ sip 融水融水

相較於 (14) 的鼻音部位演變,(15) 是純粹的陰陽對轉。19 襄垣方言部分蟹攝字逢


上聲從 -i 變讀 -n,20 效攝字逢上聲從 -u 變讀 -ŋ。(下表引自張光宇 (2000),

17
礙於唇音限制(音節首尾都有),方言或多或少調整語音,尤其容許 ü 前接唇音聲母者十分罕
見。
18
和南寧亭子不同,自動(語音理據詳見第四小節)的 -m 增生見蘇北江淮官話(顧勁松 2011),
相關字例包括流開三「富副浮婦」、遇合一模韻「布普部步土路蘇古胡烏」、遇合三魚韻「豬阻
梳煮書如女驢除去舉餘魚」和虞韻「虞雨屢取句具遇榆霧住櫥數樹乳麩斧父」以及果合三「瘸
靴」。從溫州的對應 -øü 看,蘇北江淮官話收 m 尾(計有 -um、-əum、-iəum 三類)來自 -ü 觸發
的鼻音增生。
19
陰陽對轉亦見武漢「母暮慕墓幕木目牧」讀 moŋ。
20
異於襄垣的陰陽對轉,新化方言(羅昕如 2012)部分中古陰入聲字今文讀見 i 尾自動增生 n,如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67

聲調從略)

(15) 陰平 陽平 去聲 上聲
猜 tsʰai 才 tsʰai 菜 tsʰai 采 tsʰan
乖 kuai -- 怪 kuai 拐 kuan
超 tsʰau 曹 tsʰau 造 tsʰau 草 tsʰaŋ
敲 tɕʰiau 橋 tɕʰiau 竅 tɕʰiau 巧 tɕʰiaŋ

南城和建寧(李如龍等 1992:91-95)山開一、二入聲字呈現 -iʔ ~ -t 的對應;武平


和梅縣(李如龍等 1992:122-124)宕開一入聲字則見 -uʔ ~ -k 的關聯。

(16) 南城 建寧
haiʔ tat 達
laiʔ lat 辣
tʰaiʔ tʰat 擦
paiʔ pat 八
pʰaiʔ pʰat 拔
saiʔ sat 殺
haiʔ hat 瞎
(17) 武平 梅縣
pDuʔ pDk 博
pʰDuʔ pʰDk 薄
mDuʔ mDk 莫膜
tʰDuʔ tʰDk 托
lDuʔ lDk 落
tsDuʔ tsDk 作
tsʰDuʔ tsʰDk 鑿
kDuʔ kDk 各
Duʔ Dk 惡

「眉~毛迷~信米買~密擠~:很密蜜~糖謎~崽:謎語」讀 min;對照綏德吉鎮,城區(黑維強 2010)果假攝部分字


顯見自動增生 -ŋ,如「多」讀 tə ~ təŋ。
668 清 華 學 報

(二)文獻回顧與延伸

本節先介紹嚴修鴻 (2008) 的語料,再藉由諸多方音論證舌根塞音唇化的啟動


關鍵在 ü。依照聲母細分嚴文字例如下:(方言點請看原文)21

(18) a. 居蹲 ku ~ pu22 瘸 kuai ~ pai23 姑 ku ~ pu 管量詞 kuɔn ~ pɔn


龜~壺 kui ~ pi/kuai ~ pai
b. 椏樹枝 kʰua ~ pʰa24 環耳~kʰuan ~ pʰan 拄拐杖 kʰu ~ pʰu 葵~花 kʰui ~ pʰi
蟣蚜蟲 kʰui ~ pʰi 戶~檻 kʰu ~ pʰu 褲 kʰu ~ pʰu 棵量詞 kʰuɔ ~ pʰɔ
窟屎~kʰut ~ pʰut、put、pɛt
c. 悟孫~空 go ~ bok25 牛 gu ~ bu 居 gu ~ bu 我 gua ~ bua、ba
遇gu ~ bu 月 gue ~ bue 語 gu ~ bu 外 gua ~ bua

從上列大多數字例得到的觀察是:u 作為韻核,唇化後維持不變;u 作為介音,唇


化後礙於唇音限制功成身退。例外包括「窟」讀 pɛt、「我」讀 bua、「月」讀
bue 以及「外」讀 bua。此外,除了中古合三字「居瘸龜拄葵遇月語」,其他非合
三字在方言也都見合三音讀。
從例 (19) 北京話諧聲看,ʨ、ʨʰ 來自 k、kʰ 顎化,反映聲符「古」本讀舌
根濁塞音合口三等,26 因此中古歸遇合一的轄字(見例 (20))在方言顯現合三形
式,甚至唇化,不過順勢而為。根據粒子音韻學,ü 帶有 i 和 u 兩個元音質素,可
裂解為 iu、ui,也可衰變為 i、u,韻書收錄若不歸合三可以理解。

21
嚴文還有所謂唇音變讀舌根音的三個例子:稗 kʰuai、飯 kʰuei、襪 gueʔ。因為固守中古音韻分
類,讓作者錯失利用舌根音唇化規律攻城掠地的先機,而做出錯誤的結論,相關論述詳後。此
外,嚴文還有 ŋu ~ m 對照的七個字例,留待第四小節探討。
22
嚴文寫作「跔」,跔:《說文》天寒足跔也,字義不符蹲下。本文寫作「居」,《說文解字》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又踞:蹲也。筆者認為本字「居」語意改變後,「踞」取而代
之,細節另文詳述。
23
嚴文寫作「乖」,字義不符跛足。雖然聲調有異,筆者認為本字是「瘸」。臺閩語陽平字「環門~」
讀陰平 kʰen,比之文白異讀 huan/kʰuan 讀陽平,聲調確實可能產生變化。
24
嚴文寫作「楇」,本字考證為「椏」。
25
嚴文認為唇化前的音讀是 guo。
26
眾所周知,送氣對立來自濁音清化。問題是古漢語濁音只有一套嗎?若是,變為送氣清聲母牽涉
[voice] 和 [asp] 兩個區辨特徵,有違音變微調 (minimal modification) 的原則,事關重大得從長計
議,本文暫且擱置。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69

(19) ʨü:居據琚裾椐婮蜛涺鶋琚腒崌鋸䅕䝻艍/啹/鋸踞䛯䱟倨䵕裾
ʨʰü:䋧
(20) 姑 kiue 連城(藍小玲 1999:146)
dʑü 榴星(蔣軍鳳 2004)
pu~姑 淮陰(卜玉平 1999)
古 kjv̩ 甘谷(馬建東 2015:250)
古牯 kʯ 永定孔夫(郭啟熹 1996:208)
苦 kʰiue 連城(藍小玲 1999:146)
鬍 pu 江永小江橋(謝奇勇 2003:111)
蝴 bu~蛾 大田前路(陳章太等 1991:288)

北京話諧聲(「菅」甚至兩讀 kuan、ʨian)和方言材料殊途同歸,顯示聲符
「」語音討論起點也是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27

(21) kuan:官棺倌菅輨/管管館管館悹痯䗆䘾輨錧䲘䩪䪀/棺悹悺涫
kʰaŋ:䲘
ʨian:菅
(22) 官 küan 過山(李星輝 2004:269)
官管 küe 寧遠北路(李文 2008:34)
管 ʨiεn~閒事 道縣壽雁(賀凱林 2003)
官管文館 kü 溫州
棺 güen 過山(李星輝 2004:129)
güen 橫江(李星輝 2004:175)
güai 中央沖(同上)

假開二「椏」和宕開一「惡」方言今讀都見合三痕跡,彙整諧聲字的方言音讀,聲
符「亞」的語音討論起點可溯及 *gü-。

(23) 椏樹枝 ku 雙牌江村(謝元春 2003:15)


kʰua 炎陵(陳山青 2004)

27
攸關以母字的語音討論起點,後文交代。
670 清 華 學 報

kʰu 道縣壽雁(賀凱林 2003)


ʨʰüa 古丈六保(鄒曉玲 2013)
pʰa 梅縣
啞 gɑ 隆回雨山(劉紅花 2001)
gia 文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33)
w
 g ɐi 廣州(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字典)
惡 üA 梧州(李星輝 2004:68)
kə 兇~ 武山(王應龍 2011)

聲符「睘」北京話今讀 ʨʰüəŋ,諧聲系列和其他方言材料同樣指向舌根濁塞音合口
三等的源頭。北京話「」以及新華平地(劉鳳麗 2010:52)「還~錢」今讀唇音
其來有自,前者 ü 介音先裂解成 ui,因為唇音限制 u 消聲匿跡;後者選擇保留合口
介音來規避 pü-。28

(24) kuan:癏鱞䚪
ʨʰüəŋ:睘嬛
xuan:還環圜寰鐶嬛鬟繯懁澴糫轘闤/環擐轘
ɕüan:儇嬛懁翾蠉譞/檈睘還䴉
üan:嬛/圜/噮
pian:䁵
(25) 環 guE 蘇州
kʰin 門~ 小滄(吳中杰 2004:30)
ʨʰüan 當塗湖陽(鄭偉等 2012)
還 kʰuã~錢 湘鄉谷水(劉曉飛 2006:28)
füε~錢 江永桃川(謝奇勇 2003:110)
üe~錢 寧遠南路(鄧勝芳 2006:47)
puei~錢 新華平地(劉鳳麗 2010:52)

此外,除了舌根音唇化(細節詳後),例 (19)-(25) 的聲母形式都有規則可循:

28
廈門話唇音也可以搭配合口介音,方言對 *Pü(P 表唇音)限制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71

(26a)-(26c) 都屬顎化,(26d) 涵蓋擦音顎化、歸零和唇化,29 後文的材料亦然。

(26) a. g → dѮ / {i, ü}
b. g → k → ʨ / {i, ü}
c. g → kʰ → ʨʰ / {i, ü}
ɕ / {i, ü}
d. g → kʰ → h, x → ø
f/ {u, ü}

中古止開三聲符「幾」的諧聲字從北京、閩北和浙南的材料也溯及舌根濁塞音合口
三等源頭。無獨有偶,止開三「寄氣」建甌白讀合三音 küɛ 和 kʰüɛ,因此毋須執
著韻書分類。

(27) ʨi:機幾磯譏饑嘰璣畿僟禨耭禨鐖䟇鞿/㡮饑/幾穖蟣魕穖䤒/㙨禨䤒
ʨʰi:/㙨蟣
(28) 蟣 küe 政和鎮前(秋谷裕幸 2008:151)
kü 泰順(秋谷裕幸 2005:47)30
饑 güe~餓 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221)
küe 政和鎮前(同上)
küε白 建甌迪口(同上)

從「戶」方言異讀舌根送氣和不送氣,「戶」在連城(郭啟熹 2008)讀 füe,諧聲


字「馿淭」31 在北京話也讀合三音(詳見 (30)),因此聲符「戶」的語音討論
起點當為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根據《漢語方音字匯》,「妒」在西安、武漢、成
都和潮州也有舌根音 k- 說法。另外,「⯴」在北京讀 mau、「戶」在雙牌江村讀
mu,是聲母歸零逢 ü 的增生,留待第四小節詳述。

29
都昌(劉澤民 2004:112-113;李如龍等 1992)存在溪群母字有系統地讀零聲母,桃江三堂街
(夏俐萍 2010)群母舒聲字和細音相拼時也讀零聲母。廣州話溪母字讀 h 遍地開花,甚至進一步
歸零或逢合口讀 f,詳看《漢語方音字匯》。又閩中、閩北多數點(陳章太等 1991:65、147)部
分見母字(語音討論起點為 *g)口語讀為 x 或零聲母。礙於篇幅,語料從略。
30
泰順(秋谷裕幸 2005:47)「機饑餓幾~個」亦讀 kü。
31
馿驢同義,戶同義。
672 清 華 學 報

(29) 戶 ku 雙牌江村(謝元春 2003:15)


kʰəu 上杭(李如龍 2001:266)
kʰə 武東(同上)
pʰu 長汀(同上)
mu 雙牌江村(謝元春 2003:15)
(30) lü:馿
ʨʰü:淭
xu:戶㦿戽帍滬扈㨭槴昈熩簄蔰鳸/粐
ü:㫹
mau:

中古遇合一「褲」在湘南和閩西都見合三音讀,與諧聲字「車」的方言材料相互呼
應,聲母源頭指向舌根濁塞音。32

(31) 褲 gu 湖口、星子(項夢冰等 2005:91)


gʰu 土塘、永修(同上)
küe 雙牌江村(謝元春 2003:19)
kʰiue 連城(藍小玲 1999:146)
車 küe/ʨʰie 浦城(李如龍 2001:505)
kü 南寧亭子(李連進 2000:42)
ʨü~馬炮 北京
ʨʰüε馬~ 江永河淵(謝玄 2004:27)
ʨʰü 龍勝優念話(歐陽瀾 2011)

根據方言材料同理可證聲符「果」的語音討論起點和上述字例殊無二致,都是舌根
濁塞音合口三等。又「裹」、「窠」分別在海豐和陽朔驥馬唇化,音變若有語音理
據(詳後)
,方言實證可以預期。

32
中古見母字在平江(李如龍等 1992)多讀 k,溪群母字多讀 gʰ,其他部位的塞音對比相同。有關
古漢語濁塞音有幾套、濁音如何清化等議題另文探討。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73

(32) 餜 küe 樂昌塔頭壩(莊初升 1996)


küε 平樂(張燕芬 2006)
ʨüe 常山、開化(曹志耘等 2000:57、94)
課 gʰuo 平江(李如龍等 1992:22)
kʰüe 樂昌塔頭壩(莊初升 1996)
裹 kü 廣豐(秋谷裕幸 2003:99)
pD 海豐(中西裕樹 2003:100)
窠 kü 龍勝優念話(歐陽瀾 2010:34)
kʰüe 廣豐(秋谷裕幸 2003:69)
kʰüə 江山(秋谷裕幸 2003:68)
ʨʰüe 常山、開化(曹志耘等 2000:253)
pʰu 陽朔驥馬(謝建猷 2007:321)
果 küe 廣豐(陳立中 2004:138)
küə 江山(同上)
ʨüe 水~ 常山(曹志耘等 2000:94)

「悟」中古屬遇合一疑母字,而疑母字在今廈門、潮州讀 g。33 從北京話部分諧聲


字讀 ü 可知聲符「吾」韻母討論起點當為合口三等。「語」在仙游(李如龍
2001:145)讀 kü,聲母來自濁音清化。

(33) ü:衙䏸䓊/語齬圄衙敔峿鋙梧/衙語

(34)-(37) 的語料指證「牛我外」及其諧聲系列語音討論起點也是舌根濁塞音合口
三等,未免太多重複,不再贅述。

(34) ʨian:件 (北京話)


ʨʰüən:䭽
ü:㭌
üəŋ:/

33
從共時的角度看,疑母字 /g/ 因為韻母帶鼻音性與否在語音表層分讀 [ŋ]、[g]。從歷時的角度
看,至少部分疑母字上古歸舌根濁塞音,因為雙線發展而有 g、ŋ 之分,細節留待後文。
674 清 華 學 報

(35) 牛34 gu 廈門
giu 香港西貢話(劉澤民 2004:114)
ʨiəu 嘉禾廣發(盧小群 2002)
件 gĩ 雙峰
ʥüεn 白 新寧下沙田(唐劍鋒 2014)
kün 南寧亭子(李連進 2000:221)
küã 仙游(李如龍 2001:153)
(36) 我 ŋüe 瀘溪白沙紅土溪(瞿建慧 2008)
gua 廈門
鵝 güai 崇安(陳章太等 1991:148)
güa 白 沙縣(李如龍 2001:286)
蟻 güa 白 沙縣(同上)
giuã 龍巖城關(陳筱琪 2011)
(37) 外 güai 崇安(陳章太等 1991:148)
giua 白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72)
gia~面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41)
gua 出~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42)

嚴文的合三字例聲母討論起點全是舌根濁塞音,「龜」和「拄」也不例外。證
據是「龜」在今北京話三讀 kuei、ʨüən 和 ʨʰiou,聲符「主」的諧聲系列讀舌根音
時有所見,例如:

(38) 柱住 gʰʯ 平江(李如龍等 1992:34-35)


主蛀 kʯ 平江(李如龍等 1992:35)
主注柱文蛀拄文住文駐 kü 攸縣(李永明編 2001:915)
拄白柱白住白 kʰü 同上

34
疑母字涉及雙線發展,鼻音是聲母歸零後的增生,ŋ 還可繼而根據韻頭調整發音部位,細節詳後。
牛 u 寧遠清水橋(李連進 2000:167)
vu (< u) 寧遠北路(李文 2008:25)
ŋüai 河源(李如龍等 1992:77)
nü 邵武(同上)
Ñü 攸縣(李冬香 2005:55)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75

柱住 ʧʰiue 連城(藍小玲 1999:147)


蛀 küi 雙車(張淑萍 2014:215)
kʰü 姑田(同上)

緊接著面臨的問題是:只有舌根濁塞音發生唇化嗎?從標記性 (markedness) 著
眼 , 濁 聲 母 的 存 在 蘊 涵 清 聲 母 。 音 韻 規 律 影 響 所 及 通 常 是 自 然 音 類 (natural
class),較少針對特定單音。再則,漢語方言還見舌根鼻音唇化(詳見第四小
節),與其各自為政,不如統稱舌根音唇化。35 和嚴文不同,筆者著眼歷時的角
度、語音平行性(詳見 (13)),並擴大方音蒐羅範圍,主張合口三等才是音變的
關鍵。
因為衍化速度不同,方言音讀殊異,導致唇化後的諸多形式不足為奇。根據嚴
文,中古臻合一溪母字「窟屎~」唇化後梅縣讀 pʰut、平遠讀 put、閩西讀 pɛt。從北
京話諧聲系列顯見語音討論起點也是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

(39) ku:㒴淈啒
kʰu:窟窋堀胐
ʨü:鶌
ʨüe:掘崛倔堀㻕/倔
ʨʰü:屈袦䖦詘誳镼鶌/

舌根音唇化後,bü-、pü- 和 pʰü-(表聲母和介音,下同)不見容於多數漢語方
言,但因應之道未必相同。梅縣和平遠 ü 衰變為 u;閩西的唇音限制更嚴,連 bu-、
pu- 和 pʰu- 都不允許,所以 ü 衰變為 i,接著介音和韻核融合即為今讀,演變路徑
如下:

(40) 梅縣 :güət → kʰüət → pʰüət → pʰuət (pʰut)


平遠 :güət → küət → püət → puət (put)
閩西 :güət → küət → püət → piət → pεt

35
考慮論文架構,本文將塞音和鼻音唇化分開論述。
676 清 華 學 報

反觀嚴文,kʰut 變成 pɛt,不僅無法具體解釋聲母丟失送氣,韻核如何產生更是難
題。按照嚴文,u 作為韻核唇化後不變,預期的形式 pʰut (< kʰut) 並未在閩西出
現。「窟」在「臭狐~狐臭」一詞中梅縣讀 pit、苗栗四縣讀 pʰit、興寧讀 fit(邱仲森
2010:154),36 也必須以 *güət 作為討論起點才能得到妥善的解釋。
基於諧聲字語音起點相同的前提,北京話部分諧聲字唇化;「窟」在龍巖城關
「酒~仔酒窩」一詞中讀 bi,部分閩、湘方言意指帶泡沫漫出來的「淈」讀 pʰu 理所
當然。(有關臺閩語的親身觀察不標記出處,下同。)

(41) po:䭯
pʰei:昢朏
pʰi:
pʰu:
(42) 酒窟仔 tsiu kʰut la 廈門
tsiu bi a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117)37
淈 gu 臨湘(羅昕如 2011:173)
湘鄉(李永明編 2001:236)
ku 北京
pʰu 臺閩語、江永(黃雪貞 1988)
益陽(曾毓美 1995)、長汀(藍小玲 1999:232)

再以遇合三見母字「居」 為例,舌根濁塞音在個別方言或保留或清化,各自唇化
後即為今讀。

(43) 居蹲 gu 湘鄉(李永明編 2001:236)


gʰu 祁陽(李維琦 1998:41)
ku 泰寧(陳章太等 1991:261)
kʰu 邵武(同上)

36
演變路徑是 güət → kʰüət → hüət → huiət → fiət [fit]。
37
龍巖城關雖然保留 p、t、k 尾,ʔ 尾已經消失。比方,入聲字「缺白,刀~」讀 kʰi、「八白」讀 pie、
「月白」讀 gue、「窟酒~仔」讀 bi(郭啟熹 1996:68、74、117)。又從嚴文「窟」kʰut 也無法衍生
出 bi,證明舌根音唇化未必是共時音變。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77

bu 上海(嚴修鴻 2008)
pu 武平軍家話(梁玉璋 1990)
pʰau 灌陽觀音閣(黃啟良 2008)

同理,止合三群母字「葵」在瀘溪白沙、紅土溪(瞿建慧 2015)讀 bei,在連城賴


源、龍巖萬安(嚴修鴻 2008)讀 pʰi,諧聲字「騤」在北京話又讀 pʰi。
中古韻書聚焦個別漢字,以偏概全,音韻分類常無法準確反映方言音讀。具體
而言,不僅韻母的開合等第紊亂,聲母歸類也常令人無所適從。遇合一曉母字
「虎」讀若溪母常見於閩北和湘南,甘谷和連城音讀顯示本為合三字,北京話
「獦」讀 ɕü 可見一斑,(45) 舉證諧聲字舌根塞音唇化。38

(44) 虎 kʰu 建甌、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80)


沅陵、瀘溪、古丈(楊蔚 2002)
xjv̩ 甘谷(馬建東 2015:255)
füe 連城(郭啟熹 2008)
(45) 鯱 pu 北京
彪 piau 北京
淲 pʰiau 北京
䬌 pʰou 北京
遞 pʰi 洞口山門、管竹(龍海燕 2008:216)

本文著眼歷時的角度,主張舌根音唇化的啟動關鍵在 ü,除了能夠詮釋更多方
言材料,關照到 {ü、i、u} 和口、鼻塞音之間的平行對應,更和張光宇 (2006) 根
據偌大方言版圖得到有關合口介音消失的觀察涇渭分明、沒有衝突。反觀嚴文的分
析,不僅對部分方言材料力有未逮,也和張文觀察到的普遍規律明顯牴觸。唇音和
舌根音均屬 grave sounds (Jakobson, Fant and Halle 1951),39 聽感上聲音鈍、音強
低,構音上能量集中在低頻;況且,ü 兼具 [+前] 和 [+圓唇] 兩個語音區辨特
徵,引發舌根音唇化合乎語音理據。Ohala (1981, 1986) 主張音變起於誤聽,嚴文

38
知母字「轉」、匣母字「換」、影母字「慰彎」和云母字「圍衛位王往圓韻」在大田前路(陳章
太等 1991:275-280)都讀 b-,相對讀 g- 的方言並未少見。礙於篇幅,無法一一介紹。
39
感謝一位審查人提醒。
678 清 華 學 報

三個確定共時的字例的確如此:老人家在電話裡將普通話「掛 [kua] 號」聽成


「八 [pa] 號」、「陳國 [kuo] 海」聽成「陳渤 [po] 海」,青少年的廈門話「英
語」說成 iŋ bu (< gu)。舌根音逢 u 尚且唇化,舌根音逢 ü 自不待言。40 值得注意
的是,今北京話和廈門話舌根音逢 u 唇化的共時例證零星分布、不成氣候,和舌根
音逢 ü 唇化的歷時音變(涉及幫非組衍化,細節另文撰述)不可同日而語。舌根音
逢 ü 唇化到底肇因於誤聽,抑或另有緣由(如音系重整),因為涉及的方言和字例
不少,必須從長計議。

(三)日母字及其諧聲串聯

本節先論證日母源自舌根濁塞音,接著檢視《說文解字》並根據漢字及方言音
讀重新思考部分諧聲系列,最後藉由舌根塞音唇化證明日母字及其諧聲串聯的語音
討論起點。

1. 日母的語音討論起點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39-67)、香港西貢(李如龍等 1992:51-156)、通
霄(李存智 1994)和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68-100)都報導日母讀 g 的字例,
依序臚列如下(聲調不計):

(46) gi:如人名兒~童而~且茹綠竹~,中藥名 gia:惹招~ gin:人~之初仁認忍~住閏


giu:鰇 gim:壬忍~耐任責~ giam:染傳~ gian:然燃
giaŋ:嚷 gioŋ:絨茸 giat:熱 giak:弱若
giok:肉辱
(47) gi:二耳 gia:惹 giau:繞41 giam:染
giDn:軟 gin:人認 giDŋ:讓 gip:入
git:日 gεt:熱 giDk:弱 giuk:肉

40
如果漢語方言舌根音逢 ü 唇化「罕見、不自然」,眾所周知的古希臘語 kw → p / {a, o} 恐怕
更匪夷所思。一位審查人質疑舌根音逢 ü 唇化,但「鵝」在崇安(陳章太等 1991:148)今讀
güai、瀘溪白沙(瞿建慧 2008)讀 bai~雪 以及寧遠清水橋(李連進 2000:278)「群」的詞彙異讀
ʨʰüən~眾 (< kʰüən)/pʰən 一~鴨 等等卻是鐵錚錚的事實。就如天文學家發現小行星一般,文獻未報導不
代表一定不存在。根據筆者的語料庫,舌根音唇化屢見不鮮,顯性、隱性皆有,後者指部分幫非
組字源自見組。
41
寧遠南路(鄧勝芳 2006:57)「繞~線」讀 kuəi。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79

(48) gim:任 gen:然 giuŋ:茸絨戎 giuk:辱褥


gi:如茹汝乳兒而儒孺
(49) giau:擾 gio:繞~紗 giam:染 gim:壬任紝
42
giεt:熱 gi:兒 如而儒 gin:人忍文閏潤 giak:弱若
gioŋ:冗 giok:辱褥 giõ:讓白

(46)-(49) 語料顯示:g 之後都接 i。43 一位外審指出,通霄之 g- 乃影云以日母字


細音合流之後,因韻母的高元音韻頭而增生,44 但筆者以為不然,只要不違反溝
通原則,刪除毋寧比增生更符合語言的自然發展。如果為要拉大聲母和韻核之間的
響度差距,增生塞音合情入理,問題是增生舌根音的語音理據何在?從跨語言的角
度看,舌冠音 (coronal) 是很特別的發音部位 (Maddieson 1984; Ladefoged and
Maddieson 1996),一個語言若只有一個擦音就是 s,若只有一個鼻音通常是 n,45
舌冠音更是很多語言增生的選擇 (Kenstowicz 1994: 517),46

Coronal seems to be the most commonly chosen epenthetic or otherwise


dummy oral consonant, e.g. va-t-il ‘is he going’.

對語言學家而言,概括 (generalizing) 容易,能否兼顧語音理據才是難題。既然是


高元音韻頭,增生舌冠音不是更有利於發音時舌體相容(詳參 (13))?若說比起
b、d,g 的聽感辨識度差因而雀屏中選,還是啟人疑竇。聽感辨識度低可能導致誤
聽,進而產生音變 (Ohala 1981, 1986)。臺閩語的 g 在年輕一輩口中常見丟失,例
如「我」讀 ua、「牛」讀 u。既然 g 傾向消失,為什麼漳平永福、香港西貢、通霄

42
中古疑母字「倪姓」也讀 gi,見證《說文解字》倪:俾也。从人兒聲。
43
通霄「然」讀 gen,來自 gian。
44
一位審查人認為音變途徑似乎也可能是 -i → ŋi → ŋgi → gi,問題是:(一)根據文獻的兩種構擬
*ÑѮ 和 *Ñ,日母如何歸零、為什麼歸零?如果泥娘日同聲類,日母歸零後再增生舌根鼻音理據何
在?況且就筆者所知,ŋ → ŋg → g 不過是未經論證的觀點。(二)以學界普遍認定的構擬 *m、
*ɱ、*n 為起點,如何解釋部分明微泥母字讀 g-(詳見例 (149))?也是鼻音歸零後,歷經 -ø → ŋ
→ ŋg → g 的衍化嗎?若此,上述的問題依然存在。(三)為什麼非將《切韻》視為起點不可?難
道所有的音變都在中古以後發生嗎?況乃《切韻》和中古漢語不能直接畫上等號,《切韻序》中
「江東取韻與河北複殊」顯示存在方言差異,古今皆然。
45
此與漢語方言鼻音的幾個對立逐漸簡化情形不同。
46
感謝一位審查人提醒,雖然相對罕見,唇音或舌根音也是增生的選擇 (Hume and Tserdanelis 2002;
Hume 2003)。
680 清 華 學 報

和龍巖城關要反其道而行?下一個問題是:為什是濁音?清音 k 的響度更低,用於
增生拉大響度差距不是更理想嗎?武山(王應龍 2011)影母開口一、二等字就讀
作 k-,例如:

(50) kε:哀埃愛靄挨矮 kau:懊 kou:歐 kã:暗


kə:惡兇~ kəŋ:恩 kaŋ:骯

武山到底是 k 增生,還是 g 增生再清化為 k?抑或是某種程度的存古?


根據陳筱琪 (2011),閩南西片方言(包括龍巖適中、龍巖城關和漳平永福)
零聲母字增生 g 的範圍還包括古影組字,韻頭洪細皆有,形式不一。47 但有些具
演變條件的韻母不為所動,48 與多數閩南話一樣讀零聲母。這些觀察引發兩個問
題:(一)為什麼閩南西片方言的 g- 增生條件不同,日母字一類,影組字一類?
(二)如果增生 g- 是語音動機明確的音變,為什麼存在不容忽略的例外?
按照李存智 (1994) 和陳筱琪 (2011) 的思考邏輯,例 (51)-(54)「划話 49 畫
螢」讀 g- 應是匣母歸零後的增生,接著才有舌根音唇化。

(51) 划 gua 漳平菁城(張振興 1992:205)


guɛ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72)
bɔ 瀘溪浦市(瞿建慧 2005)
pia 本地瑤話(李星輝 2004:52)、桂陽敖泉(范俊軍 1995)
pʰiɔ 臨桂兩江(李連進 2000:24)
üe 樂昌塔頭壩(莊初升 1996)

47
以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為例:(其他韻母類型從略)
gui:威/圍違為作~維惟/偉葦緯委/衛位胃為~什麼畏大無~/謂渭慰
giu:憂優悠幽/尤郵由猶游油魷/有文友酉莠誘/右佑祐鈾釉幼/又
48
各方言一致的是 -i、-ĩ、-in、-it、-u。
49
聲符「舌」語音討論起點 *gü- 從諧聲字方言今讀找到佐證:
刮 küa 寧遠清水橋(李連進 2000:240)
küe 樂昌塔頭垻(莊初升 1996)
括 küa 寧遠南路(李永新等 2007)
闊 kʰüEʔ 江山(秋谷裕幸 2003:37)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81

(52) 話 guɛ 漳平菁城(張振興 1992:206)


龍巖城關白(郭啟熹 1996:11)
gua 蒼南(游文良 2002:116)、沙縣(陳章太等 1991:11)
bua 大田(陳章太等 1991:11)
üe 常山(秋谷裕幸 2003:77)、開化(曹志耘等 2000:57)
(53) 畫動詞 guɛ 龍巖城關白(郭啟熹 1996:11)
gua 沙縣(陳章太等 1991:11)
bua 大田(同上)
üe 樂昌塔頭壩(莊初升 1996)
(54) 螢 gin 文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89)
giã 白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97)
biaŋ 臨湘(李冬香 2005:71)
ün 成都、長沙文

這樣的推論看似合理,實則謬矣。根據《說文解字》「瓠匏」和「錦帛」的記載並
參酌例 (10)-(11) 和 (66)-(68),舌根音唇化最晚公元 100 年已經發揮作用。日匣影
云以母是公元 601 年的音韻名目,之所以讓學者陷入錯置音變產生時代的謬誤,無
非因為固守《切韻》分類,甚至全盤否定利用方言今讀重建古漢語音系的可行性。
再則,部分幫非組字讀舌根音又該作何解釋?除了增生,別無他途?又增生之
前,如何歸零?還是如嚴修鴻 (2008) 主張唇音舌根化(P→KW,相關字例看註
21),結果是:唇音舌根化和舌根音唇化南轅北轍,尤其前者語音動機不明,如何
服人?其實規律只有一條:舌根音唇化。以「飯」為例,從諧聲字「皈」北京話今
讀 kuei、「꓋」讀 ʨʰü 見微知著。又湘鄉金藪(蔣軍鳳 2010:67)多數奉母字有
系統地讀 gʰ,若拘泥中古分類,誤將語音演變的中繼站當作起點,自然錯失其間
的邏輯發展。再看蟹合一明母字「梅」,平樂音讀顯見本是合三字,50 其他方言
見證舌根音唇化。

(55) 梅 gɯi 龍巖適中中心(陳筱琪 2013:263)


bue 廈門白、潮州

50
有關 m- 增生詳見第四小節。從「晦~氣」在全州黃沙河(李軍 2006)讀 üæ,零聲母逢 ü 增生 m- 就
是龍州上龍、橫縣橫川、鬱林福綿(李連進 2000:81)的 møi 和桂東(崔振華 1997)的 mei 白。
682 清 華 學 報

bie~花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44)


puoi 仙遊(李如龍 2001:148)
pai 洞口炭山(胡云晚等 2002)
müε 平樂(張燕芬 2006)
miε 壽昌(曹志耘 1996:96)
muai 信宜思賀、錢排(李如龍等 1999:33)

在諧聲字語音起點相同的前提下,「梅」源自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的另一證據在
「海」的諸多方音。根據例 (56),「海」的語音討論起點擬設成 *güai。聲母除了
依循 g → kʰ → h/x → ø 的演變路徑,還包括 h/x 逢細音讀 ɕ、逢合口讀 f。韻母衍
化路徑基本按 uai、iai 兵分二路:具體而言,uai 發展出 ɔ:i/ɔi(元音長短擱置)、
oe、ui;iai 衍化成 iɐ、iɛ、ɛ,51 依循粒子音韻學的理論預測。

(56) 海 kuai 榴星(蔣軍鳳 2002)


kD:i 鎮中(同上)
kai 漢日語
kʰuai 過山湘江片(李星輝 2004:47)
kʰoe 過山兩岔河片(同上)
hiai 桂陽敖泉(范俊軍 1995)
huai 信宜思賀、信宜錢排(李如龍等 1999:33)
hai 南昌、廈門
xiɐ 黃山湯口(孟慶惠等 1997)
xuai 鄭坊、石峽(胡松柏等 2009:79)
xai 北京、武漢
ɕüε 陽朔城關(李藍 2015)
ɕiε 灌陽觀音閣(黃啟良 2008)
fui/hDi 海豐(中西裕樹 2003:70)
ε 禮縣(王建弢 2011)

51
為規避有標的韻母 iai,i 尾消失、韻核及韻尾融合即為 iɐ、iɛ,iɐ 再進一步融合即為 ɛ。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83

筆者就舌根音唇化(亦見第四小節)、規律自然度 (rule naturalness) 和方言紛


雜的音讀(詳參 (131))進行反覆推敲,主張中古日母字來自舌根濁塞音合口三
等,讀 g 不是增生,而是存古。

2. 《說文解字》商榷
利用諧聲串聯佐證日母字的語音起點雖然費力,仔細爬梳之後發現音變遮蔽了
形聲字極其科學的本質,實有必要導正學界對諧聲的誤解。本節檢視《說文解
字》,主張當時聲母已見重大變化,諧聲字分道揚鑣,致使許慎不察。52
根據《說文解字》,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後(讀音訊息闕如)。筆者認為
「尾」和「毛」諧聲,理由如下:(一)漢字線索,(二)有些方言效攝字讀
-uei、-ei (< -uei),53 例如:

(57) a. 新華平地瑤話(劉鳳麗 2010:52)


表老~ puei 跳 tʰuei 條吊釣調~動鳥 duei
椒嚼 tsuei 消硝銷宵笑 suei 了走~舀 vei (< uei)
b. 新寧峒話(吳萍 2012)
廟 miau 文/mei 白 鳥釣 tei 跳 tʰei
掉 dei 焦椒 tsei 小笑 sei

和「尾」在諸多官話的韻母形式相同。止合三「尾」在下列方言的塞音差異見證舌
根音唇化,既然同源,「毛」在塔山勉語(孫葉林 2011)讀 piei 不足為奇。廣州
微母字一律讀 m-,「尾」也不例外,其他方言佐證不勝枚舉,演變歷程和北京
「毛」讀 m- 應無二致。

(58) 尾 gui 文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66)


gue 白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74)
ka 海豐(中西裕樹 2003:70)
bie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44)

52
許慎的學術貢獻自有歷史定位,但盡信書不如無書,批判精神是學術進步的原動力。清初《正字
通》喜排斥《說文解字》,距今約 2000 年前的鉅作早有人質疑。
53
參酌例 (10) 下方有關效攝的構擬。
684 清 華 學 報

bue 潮州、漳州(陳筱琪 2011)


puoi 仙遊(李如龍 2001:148)

茲將北京話的諧聲串聯分成兩半,(59) 佐證舌根塞音唇化(從「」讀 ʨʰü、其他


轄字互有 i、u 介音顯見合三源頭),(60) 呈現聲母歸零後逢 ü 增生 m (細節詳
後)。「」三讀 kʰuei、xuei、uei,「耗」二讀 xau、mau 都反映不同音韻層次的
堆疊,依循特定規律產生諸多音讀,54 絲毫不馬虎。

(59) kʰuei:䇻
ʨiau:䶰
ʨʰü:㲘
pau:㲏
pʰiau:/㲏
pʰau:䫽
pʰiən:㲏
pʰiəŋ:㲏
(60) xuei:麾//䅏䇻
xau:蚝毜/耗㚪㘪秏䚽/竓
xɤ:㕰
uei:/尾娓梶艉浘荱屗䇻䞔䬿/䅏䬿/捤
u:
i:尾
mau:毛髦旄枆芼牦耗兞覒䭷軞酕氂/毛眊㿞毣䋃耗耄芼㧌
mei:䜸/䊊
mi:
mu:雮毣
mo:魹
man:屘/屘

54
g → kʰ → h, x → ø → ŋ → m/ ü,詳見第四小節。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85

此外,「匊」應從「米」聲。55 下列北京話諧聲串聯顯見舌根塞音唇化,同
理,「米」在廈門讀 bi、沙縣(陳章太等 1991:201)讀 be、莆田(陳章太等
1991:59)和新田青龍白(樂虹 2007:15)讀 pi。

(61) ʨü:陱鞠踘鬻/菊鞠巈蘜掬㽤趜踘匊婅椈毩毱淗粷䪕蘜諊躹粷䱡陱驧鵴㹼䗇
ʨʰü:麴/䗇鞠麴
pi:
po:
pau:㫧
pʰei:

北京話諧聲系列和「米」的方言音讀都見證 m- 增生,尤其後者互有 i、u 介音更


透露蟹開四「米」本為合三字。又北京話「」三讀 ʨü、tʂʰu、ü 留下歷時演變的
印記。

(62) ü:㹼粥鬻
mei:攗/侎
mi:咪瞇眯/迷謎麋糜醚冞蒾詸䍘䋛眯麊蘪/米銤侎洣眯脒蔝䋛敉䱊/眯㜆
mo:
(63) 米 mie (< miai) 永福桃城(謝建猷 2007:444)
miAn 全州黃沙河(李軍 2005)
muai 浦北小江(顏麗娟 2008)
muei 新華平地(劉鳳麗 2010:43)

筆者甚至懷疑「六」從「八」聲。除了漢字線索,以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為討論起
點,56「八」在北京話的諧聲系列見證唇化。既有合三源頭,「八」有細音、合口

55
貴州天柱、高壩(彭巧燕 2003:10)等地漢語「米」讀 li 也透露聲母本是舌根濁塞音(詳見
(132a))。此外,山西太原「米」本為收 [-k] 的入聲字(王力 1985)更顯和「匊」的淵源。
56
「穴」的幾筆方音材料也指證舌根濁塞音合三源頭:
kueʔ 醴陵(陳立中 2003:361)
kʰie 醴陵(李如龍等 1992:111)
ʨüe 北京
ʨʰüæ 衡山(毛秉生 1995)
686 清 華 學 報

的方言差異,例如龍巖讀 pie、廈門讀 pueʔ(陳筱琪 2010),合情入理。

(64) kʰɤ:䋉
kʰan:
ʨüe:穴泬䋉
ʨü:
ʨiou:玐
ʨʰiou:玐
pai:䒔
pa:八叭扒仈朳釟朳玐/叭
pi:屄57
piən:汃
pʰa:趴扒/扒/汃
pʰi:
pʰəŋ:茓

「六」的幾筆特殊音讀(張光宇 1990:25)58 也見舌根和雙唇的對應:

(65) Muoŋ (Khen) 語 khau


Mon 語 kərao59
Muoŋ (Uy-lo) 語 prau
Chrau 語 prau

又根據《說文解字》,帛:繒也,从巾白聲,凡帛之屬皆从帛。錦:襄邑織
文,从帛金聲。既然「凡帛之屬皆从帛」,「錦」從金聲不啻自相矛盾,而且左邊
部首,右邊聲符才合乎形聲字結構常態。從 (66) 諸多材料推溯「錦」語音討論起

57
祁陽(李維琦 1998:38、54)「屄」兩讀 pi 和 kuai,耒陽(李永明編 2001:975)讀 kue。
58
越語「六」和閩北、閩西北、閩中部分來母字同讀 s-,詳見第六小節。
59
/ə/ 應是規避複聲母的增生,有關複聲母的議題詳後。此處 -r- 未必是複聲母的證據,可能來自 i
介音。古代中國向以天朝自居,語言輸出邊陲小國並不意外,朝鮮、日本、越南莫不如此。為了
在本土語言存活下來,必要時借字得調整音節形式。若某語言不容許 rising diphthong,漢語介音
可能因此變裝,隱身在聲母位置。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87

點 *güəm。

(66) 錦 kiam 牛江恩平(小學堂網站)


kim/gim 俗 廈門
kʰɐm 崇左四排(謝建猷 2007:698)
kʰiam 信都鋪門(謝建猷 2007:699)
tɕün 簡陽踏水(鄭玉華 2013:57)
ʧuɐn 賀州秉塘話(梁明權 2009)
連山布田(小學堂網站)

貴州天柱、高壩「棉」音同「連」,演變歷程詳見 (132a),龍巖城關和廈門文讀
見證舌根塞音唇化(亦見「帛」的方言材料),其餘涉及鼻音增生(詳後)。

(67) 棉 lien 貴州天柱、高壩(彭巧燕 2003:10)


bian 文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86)、廈門
mian 北京、武漢
min 章魯侗話(彭巧燕 2003:10)
niεn~花 黑龍江站話(陳立中 2005b:62)
Ñin 李樹侗話(彭巧燕 2003:10)
帛 kɐm 藤縣藤城(李連進 2000:328)
biε 隆回桃洪(張蓓蓓 2005:18)
puak 蒙山西河(謝建猷 2007:958)
pʰiek 瀏陽(陳立中 2003:405)

北京話諧聲串聯和上述方言今讀殊途同歸,直指舌根塞音唇化和 m- 增生。

(68) ʨiən:錦
pa:伯
pai:白60 㼟䳆

60
洞口炭山(胡云晚等 2002)「白」讀 miɛ,又音 pʰa,石台七都(蔣冰冰 2003:158)「白」讀
hüε。
688 清 華 學 報

pi:
po:柏伯泊箔舶鉑白敀胉帛艊魄
pʰai:拍啪
pʰa:怕帕
pʰo:迫魄珀粕泊岶狛砶胉䎅
mi:淿
mian:棉綿緜婂嬵檰矊㰃䃇㒙嬵檰矊
man:䛲/䛲
mo:絈/湐貃

一位外審指出「乳」和讀若然的「肰」都是會意字,據此討論諧聲並不恰當。
筆者認為《說文解字》不能盡信,「肰然燃」都從「犬」聲,但許慎時期聲母已有
變化,今徒留漢字和方言材料兩大線索,「然燃」讀若「犬」絕非巧合,佐證日母
字源自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的觀點。

(69) 然燃 gian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5)


犬 kʰüIŋ 建甌
hün 廣州、南寧亭子(李連進 2000:251)
him (< hün) 龍州上龍(同上)
燃 him 橫縣(覃遠雄 2006)
犬 ün (< hün) 鬱林福綿、藤縣藤城(李連進 2000:251)
然燃 ün 南寧亭子(李連進 2000:220)

「乳」從「孚」聲的方言實證詳後,不再贅述。又《說文解字》未說臻合三「潤
閏」從「門」聲,61 理由同上。因為語音演變,諧聲字今讀聲母互異不足為奇。

(70) 潤閏 gin (< gün)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89)


門 gun (< gün) 龍巖新羅適中(陳筱琪 2011)
bun 漳平溪南官坑(陳筱琪 2013:288)
聞 gun (< gün) 龍巖適中中心(同上)
bun 漳平溪南官坑(同上)

61
「門」雙峰讀 miɛn、福州讀 muɔŋ 顯見合三源頭。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89

問 gun (< gün) 龍巖新羅適中(陳筱琪 2011)


bun 漳平溪南官坑(陳筱琪 2013:288)

凡此種種顯示東漢許慎時期,日母字「肰然燃乳潤閏」及其諧聲系列已經分道揚鑣
(方言差異擱置),自然逃過這位文字學大家的法眼。

3. 方言實證
本節藉由舌根塞音唇化的方言例證,揭露日母字及其諧聲系列的本來面目。
首先,考慮「肉」的方言材料。根據《說文解字》,:从缶肉聲。北京話
「」三讀 ʨiau、ɕiau 和 iau 留下歷時演變的鮮活印記,有趣的是,舌根音唇化還
見「瑤人」讀作 biau mwan(唐永亮 1994)62 以及北京話「颻」一讀 pan。

(71) 肉 gü 沙縣(陳章太等 1991:62)


giuk 增城派潭(項夢冰 2006)
kuei 惠東(吳中杰 2004:113)
ʨüu 江永冷水鋪(黃雪貞 1993:6)
tsu 江永源口(同上)
baʔ 廈門、尤溪街面(陳章太等 1991:331)
ba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70)
pi 福安(游文良 2008:40)、小滄(吳中杰 2004:20)63

現在考慮聲符「孚」。首先,從「乳」的方言對比確定語音討論起點是舌根濁塞音
合口三等,湘鄉幾個方言點「浮」64 的音讀更直指聲母 *gʰ。唇化不僅存在「浮
孵」方言今讀,北京話諧聲字(見例 (75))為數不少,即連馬山喬利「乳」都讀
pɛ。

(72) 乳 gi 通霄(李存智 1994)


ʨü 仙游(李如龍 2001:145)

62
「人」讀 m- 是聲母歸零後逢 ü 的增生(詳後)。
63
專指動物。
64
中古流開三「浮」其實是合三字,衡山(毛秉生 1995)讀 ɕüe、贛縣(李如龍等 1992:73)讀 fio
(< huio < hüo)。
690 清 華 學 報

pε 馬山喬利(李連進 2000:52)
üi 道縣壽雁(賀凱林 2003)
üe 浦城(李如龍 2001:505)
(73) 浮 gʰu 文 湘鄉棋梓(蔣軍鳳 2010:67)
bʰau 白 祁陽(李維琦 1998:21)
bʰu 白 湘鄉棋梓(蔣軍鳳 2010:43)
bau 白 衡山後山(楊海霞等 2011)
bu 龍勝偉江(郭曉芹 2010:50)
pia 江永河淵(謝玄 2004:26)
pau 桂陽敖泉(范俊軍 1995)
pʰiu 福鼎(游文良 2008:130)
pʰau 白 攸縣(陳立中 2005a)
pʰu 廈門
(74) 孵 ku~膿:化膿 邵武(陳章太等 1991:353)
bu 全州黃沙河(李軍 2005)
pʯ 永定孔夫(郭啟熹 1996:208)
pia 道縣(謝建猷 2007:395)
pu 廈門
pʰiu 小滄、雲梯畬語(吳中杰 2004:28、52)
pʰau 東安蘆洪(文遠東 2000)
pʰu 龍川佗城(侯小英 2008)
65
(75) lüe:鋢
kou:㳶
pau:脬/
pa:㔜
po:㔜
pi:殍
pʰiau:殍莩
pʰau:脬
pʰei:垺
pʰou:/捊垺

65
邊音由來詳見規律 (132a)。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91

未免行文過多重複,日母字與諧聲串聯的其他唇化字例臚列如下(為求醒目,
漢字加框標示),細節不再贅述。

(76) 入 gip 香港西貢(李如龍等 1992:89)


üʔ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圦 kʰuai 北京
入 bik 屏東(洪惟仁 2012)
魞 pa 北京
 pei 北京
魞 pʰa 北京
 pʰi 北京
(77) 染 giam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2)
üan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軌 küe 沙縣(李如龍 2001:283)
kʰü 浦城(李如龍 2001:505)
九 ʨü 新寧峒話(吳萍 2012)
蒅 ʨʰü 北京
66
頄 pʰan 北京
(78) 如茹汝文 gi 通霄(李存智 1994)
ʨü 仙游(李如龍 2001:145)
女 gø 沙縣(小學堂網站)
gi 東莞清溪、深圳沙頭角(小學堂網站)
ʨü 甘谷(馬建東 2015:306)
ʧü 洞口炭山(胡云晚等 2002)
 pei 北京
 po 北京
(79) 兒 gi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39)
倪 gi 姓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68)
gue 南安(李如龍 2001:11)
霓 ke 仙游(李如龍 2001:143)

66
北京話「頄」又音 kʰuei 反映和唇化不同的演變路徑。
692 清 華 學 報

䮘 pʰai 北京
pʰo 北京
67
(80) 爾 gi 沙縣(陳章太等 1991:205)
ʨi 仙游(李如龍 2001:144)
üe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蠒 ʨian 北京
獮 ʨʰüɛn 新寧下沙田(唐劍鋒 2014)
ʨʰü 北京
彌 bi 文 廈門
pi 仙游(李如龍 2001:144)
68
㣆 pʰei 北京
69
(81) 蕊 ʣuei 祁陽(陳如新 2007)
luei 濟南、福州
ü 武漢、長沙
 piau 北京
(82) 鰇 giu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0)
揉蹂 ʃüi 洞口炭山(胡云晚等 2002)
柔揉 ȵüə 賀州九都(張秀珍 2005)
矛 bau 廈門、香港西貢(李如龍等 1992:73)
pau 仙游(李如龍 2001:146)
茅 piau 新田南鄉(劉祥友 2008:146)
pau 仙游(李如龍 2001:146)
pʰia 雙排江村(劉祥友 2008:146)
務霧瞀 bu 廈門、潮州
瞀 pu 仙游(李如龍 2001:144)
70
裦 pau 北京

67
古漢語第二人稱是「爾」及「爾等」,筆者認為現代漢語「你」本字是「爾」,「你」由「爾」
的簡體字加上人字部首組成。賀州秉塘話(梁明權 2009)「爾」讀 ni,諧聲字「隬檷禰儞擟濔」
北京話今讀也是 ni。因此,後文的「ꆪ」本字當是「鸍」。
68
「」又音 mi 反映舌根鼻音唇化。
69
雖尚未找到「蕊」讀 g- 的方言例證,從音讀 ʣ 和 l 可按圖索驥、順藤摸瓜。
70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字典記作 fou。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93

(83) 然燃 gian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5)


犬 kʰüIŋ 建甌
吠 kʰui 瀲江(劉新華 2003:77)
ʨʰin 靈川三街(李連進 2000:86)
bü 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39)
bi 遂昌黃沙腰(王文勝 2008:87)
pü 建甌(秋谷裕幸 2008:39)
pui 廈門
pʰü 峽陽(秋谷裕幸 2008:39)
pʰui 小滄畬語(吳中杰 2004:29)
伏 bü 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39)
buo 遂昌黃沙腰(王文勝 2008:87)
pü 建甌
pu 白,~倒 寧遠官話(李曉文 2004)
pʰu 白,~下 同上
pʰü 峽陽(秋谷裕幸 2008:39)
袱 pʰu 白 將樂(李如龍 2001:326)
 pau 北京
㺴 pa 北京
 po 北京
 pi 北京
(84) 逵 guei 邵東(羅昕如 2011:119)
ki 仙游(李如龍 2001:144)
藝做~ gue 南安(李如龍 2001:11)
熱 güa 沙縣(李如龍 2001:286)
bwei 江華金源(李玲莉 2011:11)
piu~水 江永(黃雪貞 1988)
pa 吉首(李永明編 2001:621)
(85) 軟 güẽ 曲江梅村、乳源桂頭(莊初升 2004:216)
bi 瀘溪白沙鄉(瞿建慧 2008)
694 清 華 學 報

(86) 人 gin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89)


ün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仌 piəŋ 北京
勽 pau 北京
 pʰau 北京
(87) 仁勻 gin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3)
ün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均 ʨüən 北京
赹 ʨʰüəŋ 北京
 pau 北京
均 pæ 平樂青龍(李連進 2000:275)
(88) 忍 gim 通霄(陳筱琪 2012)
üŋ 文 福州
認 gin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3)
üɛ 富川八都(謝建猷 2007:825)
躵 pən 北京
(89) 若 giak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66)
üɔʔ 白 福州
箬 giɯ 永安(侯精一主編 2002:216)
niɔ 建甌(同上)
nuoʔ 福州(同上)
右佑保~ giu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0)
右 ü 新寧峒話(吳萍 2012)
佑 ü 壽昌(曹志耘 1996:94)
諾若匿 üɛ 樂昌北鄉(張雙慶主編 2000:104、108、113)
 ʨʰüan 北京
鰙 po 北京
(90) 扔仍 ʥin 文 零陵水口山(李俏華 2006:17)
仍 ʨiŋ 仙游(李如龍 2001:150)
孕 gin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89)
ʨʰün 灌陽(劉祥友 2002:26)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95

扔 kuə 富川七都(謝建猷 2007:953)


kʰaŋ 灌陽觀音閣(黃啟良 2008)
pia 涼州(黃大祥 2007)
pʰiã 臺閩語71
pʰi 臨桂兩江(李連進 2000:325)

四、舌根鼻音唇化

本節先說明自動鼻化的語音理據並從中外語言舉證,接著檢視嚴修鴻 (2008)
相關字例,進而論證 ü 才是啟動舌根鼻音唇化的關鍵,最後藉由方言今讀反映日母
字及其諧聲系列源自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

(一)規律鋪陳72

自發性鼻音增生 (Spontaneous Nasalization) 的現象很早就見報導,從 Grierson


(1922) 一段引自 Turner (1921) 的文字:

[T]here seems to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have been a tendency to pronounce
vowels with the velum incompletely raised, which results in the vowel
becoming nasalized.

發元音時軟顎沒有完全上揚,部分氣流從鼻腔洩出,因而產生鼻化。73 換句話說,不
需要鼻音環境,元音本身就有鼻音性 (intrinsic nasality)。74 除了 Grierson (1922) 報
導 的 印 度 ─ 雅 利 安 語 (Indo-Aryan Languages) , 非 裔 西 班 牙 語 (Afro-Hispanic
Language) 也見自發性鼻音增生 (Lipski 1992),例如:

71
筆者對曾開三「扔」的本字考證聲(舌根音唇化)、調若合符節,但韻母讀同梗開三白讀。廈門
話曾開三和梗開三若無文白異讀都是 iŋ,若有文白異讀,曾攝是 iŋ/in、梗攝是 iŋ/iã,多有雷同。
72
本小節參酌許慧娟(出版中)。
73
潮州話不少陰入聲字讀成陽聲字,即便不區分口腔元音/鼻化元音的雷州話(林倫倫 2006:9)亦
然。
74
漢語方言元音鼻化度的研究自時秀娟等 (2010) 以後蔚為風氣。
696 清 華 學 報

(91) limbre < libre ‘free’


rimpito < repito ‘I repeat’
nontron < otros ‘others’
pecandora < pecadora ‘sinner’
ingresa < igresa ‘church’

從上列語料顯見,增生的鼻音和後面的塞音同部位(雙唇、舌冠、舌根),呼應英
語否定前綴 in- 的語音形式。關於鼻音增生的名稱,Ohala and Ohala (1993) 把清擦
音 h 及送氣塞音的高氣流造成的鼻化叫作自發性鼻化 (spontaneous nasalization),
把動機不明的鼻化稱作自動鼻化 (automatic nasalization),類似 Fox (1995: 75) 所說
的 automatic onset。如此看來,(91) 屬自動鼻化,75 除了發生在 V .C(C)V(其中
76
(C) 一定是 r)的語境,也發生在音節首, 如 otros → nontron。
和非裔西班牙語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部分漢語方言的情形展現 {m、n、ŋ} 和
{ü、i、u} 的平行對應。 77 湖南隆回高坪(劉道鋒 2003)和洞口山門(曾春蓉
2008)部分中古日疑匣影云以母字讀作 m-。(92)-(93) 的字例多半是合三字,例外
的山合一「丸」在洞口石江區讀 mian,其餘九個點讀 üan(龍海燕 2008:296);
山合二的「滑、挖」在洞口管竹區、竹市區(龍海燕 2008:298-299)和諸多湘
南、桂北土話都讀 ü-,因此推論 m- 增生的條件是零聲母逢 ü。78 (92a) 和 (93a)
的入聲字例排除了鼻音韻尾逆向同化的可能性,自動鼻化無庸置疑。79

75
一位審查人認為 (91) 應可視為元音間的輔音伴隨鼻音以便增強弱化 (lenition) 的效應,但典型的
弱化直接提高輔音響度,比方清塞音變濁塞音、塞音變擦音、發音部位消失 (debuccalization)、甚
至輔音完全消失,非裔西班牙語自動鼻化不在此列,又 nontron < otros 無關審查人所謂元音間的輔
音弱化。多數非裔西班牙語自動鼻化或可視為介乎響度兩極的元音和塞音之間的折衷,因為響度
高、近似塞音(在鄰近語音中不顯突兀),同部位的鼻音自然出線。類似的情形見 Lee and Lee
(2006) 訴諸 Syllable Contact Constraint:Avoid rising sonority over a syllable boundary,解釋韓
語 -C. y- 最終變成 -C.ɲ-(傳統分析成 n- 加插,ny 再融合而成 ɲ)。不過相同的語境,有些
語言並無自動鼻化,簡化音節結構更形重要。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筆者認為不管音節首尾,
元音的固有鼻音性導致自動鼻化,無關音節間的響度序列。
76
一位審查人指出,西方語言基本上都是韻尾的鼻音增生,而本文討論聲母的鼻音增生,兩者十分
不同。必須補充說明的是:(一)韓語 (Jun 2015) 在 -C. y-(y 是滑音)和 -C. i- 出現 n-
增生,(二)漢語方言不乏韻尾自動鼻化(詳見註 18 和 20 及相關文獻),本文討論日母的歷時
演變,焦點放在聲母。總之,自動鼻化並無明顯的位置差異。
77
某些漢語方言只分洪細,細音 i 和 ü 前增生 n/Ñ,餘皆增生 ŋ。
78
根據龍海燕 (2008: 300),「軟」在洞口山門區和石江區讀 mian,其餘八點都讀 üan。
79
連城隔川(嚴修鴻 2002)的韻尾陰陽對轉也非鼻音聲母同化所致,例如:梅煤枚 məŋ、火 fəŋ、堆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97

(92) 隆回高坪方言
a. mε 閱悅越曰粵悅
b. miεn 冤淵丸圓員緣沿鉛元原源阮援袁轅園軟遠院願怨
c. min 榮營勻云允永泳咏潤閏韻運
(93) 洞口方言山門區
a. mie 滑挖月閱越80
b. mian 軟員緣院源阮願冤園遠怨淵

相對地,漢語方言 i 前增生 n、Ñ(個別方言通常不構成對立)、洪音前增生 ŋ 屢


見不鮮。以影母為例,一目瞭然。(95) 節錄自侯精一主編 (2002: 125-126)。

(94) 應 nin 婁底(陳立中 2004:115)


要 ni 新華平地(劉鳳麗 2010:47)
~
影 ÑiØ、掩Ñiεn 江華縣福清新化(楊遺旗 2004:11-16)
衣 Ñi、煙Ñie、癮Ñie 泰順(秋谷裕幸 2005:44)
(95) 長沙 株洲 湘潭 益陽 武岡
ŋai ŋai ŋai ŋai ŋ 愛
ŋan ŋan ŋã ŋã ŋ 安
ŋa ŋa ŋa ŋa ŋɑ 鴨

(二)文獻回顧與延伸

嚴修鴻 (2008) 主張舌根鼻音唇化的引信在合口音,本節論證 ü 才是觸發音變


的關鍵。先將嚴文字例(全歸疑母)臚列如下:

(96) 蛾 ŋuai ~ mai 頑 ŋuan ~ man 瓦 ŋua ~ ma/mua 外 ŋuoi ~ moi


蜈 ŋu ~ mu/məŋ 悟 ŋu ~ mu 月 ŋue ~ mue

比較 (96) 和 (18c) 可見:中古疑母字有雙線發展,一讀塞音,一讀鼻音。從諧聲


考量,相關字例包括我/蛾、外、悟/語、月。

təŋ、脫 tʰəŋ、坐 tsəŋ、刷 səŋ、蓋 kəŋ、海核 həŋ。


80
兩安(劉鳳麗 2010:11)「滑挖」讀 Ñüe,詳見註 77。
698 清 華 學 報

從例 (36) 顯見聲符「我」的語音討論起點為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g → kʰ →
h/x → ø → N 的演變路徑解釋鼻音增生,81 發音部位基本和韻頭 {ü、i、u} 平行
對應,下列「蟻」的方言音讀可為憑證,只不過礙於唇音限制,ü 逢 m 衰變成 i。

(97) 蟻 güa 白 沙縣(李如龍 2001:286)


gi 文 廈門
ki 仙游(李如龍 2001:144)
hüa 白 仙游(李如龍 2001:145)82
hia 白 廈門
üa 沙縣(陳章太等 1991:201)
ia 寧遠北路(李文 2008:27)
mie 雙牌江村(謝元春 2003:18)
mi 白 濟南、蘇州
min 祁東西區話(李玲 2013)
ni 祁東東區話(同上)
Ñia 泰順(秋谷裕幸 2005:61)
ŋuai 小滄(吳中杰 2004:29)

有個值得細究的問題:到底是一開始就針對韻頭增生不同部位的鼻音,還是增生特
定鼻音再根據韻頭調整發音部位?崇安(秋谷裕幸 2008:40)「蟻」讀 ŋüai、建
甌文白異讀 ŋi、ŋüɛ 看似悖離聲母和韻頭的對應規律,實則最初只增生鼻音性最強
的 ŋ,83 其後再根據韻頭調整發音部位。仔細爬梳建甌疑母字音讀,可分類如下:
(98a) 尚未增生鼻音,(98b) 表現增生的最初,(98c)-(98d) 已經根據韻頭調整發音
部位。

81
逆向思考,鼻音消失不僅語音動機不明,也悖離語音演變環環相扣的原則。理論上聲母只要歸
零,之後就能增生鼻音,細節另談。
82
筆者主張中古次濁聲母(明微泥娘疑喻來日)部分字今讀 h、x、ɦ、ɣ 是語音演變的必然(詳
後)。
83
壽昌音系有常見的三個鼻音(ŋ 在細音前讀 [Ñ]),「華金~:地名還動詞換」匣母歸零後增生鼻音讀 ŋuə
(曹志耘 1996:97-98)支持本文觀點。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699

(98) a. uε:我白 üIŋ:元白


b. ŋüε:鵝蟻艾白外魏 ŋü:魚愚虞娛語遇寓玉獄危桅 ŋi:蟻文
ŋiIŋ:硯文 ŋüIŋ:戀言原源元文願
c. miIŋ:硯白 mu:梧白
d. niaŋ:迎白
e. ŋuIŋ:玩~弄玩遊~頑文 ŋe:蓮藕偶配~ ŋai:涯崖艾文 ŋau:熬傲
ŋa:牙芽雅 ŋuε:我文 ŋu:梧文 ŋeiŋ:迎文

(98c) 兩個字例需要進一步解釋。首先,根據下列幾個平話和漢越語(李連進
2000:228)的材料以及諧聲字「」北京話讀 ʨʰian,山開四疑母字「硯」
語音討論起點擬作 *güan。一如廣州話,多數平話韻核丟失後,介音扶正。規律 g
→ kʰ → h/x → ø → ŋ → m / ü 解釋了扶綏龍頭的 m 增生。礙於唇音限制,ü 化
約為 i。寧遠清水橋和鬱林福綿的聲母是 ŋ 逢 i 的變體;漢越語則在其他元音前保
留 ŋ。

(99) 硯 kin 龍州上龍


hin 百色那畢
ün 南寧亭子
üãE 平樂青龍
win 富寧剝隘
in 臨桂兩江
min 扶綏龍頭
niεn 寧遠清水橋
Ñim 鬱林福綿
ŋEn 漢越語

建甌「硯白」歷經和扶綏龍頭相同的演變過程,資興南鄉(劉祥友 2008:99)和泰
寧(陳章太等 1991:257)亦然,分別讀作 min、mien。又蒼南(秋谷裕幸 2005:
95)「硯~瓦盤」讀 Ñü、平江(李永明編 2001:848)「硯」讀 ɲüan 不是例外,方言
分類基礎不同,ŋ 逢細音 (i、ü) 變讀 n、Ñ 或 ɲ。至於「梧白」,根據 (33) 的諧聲
串聯確屬合三韻,依循上述規律讀 m- 也不意外,同理可證嚴文「悟」讀 mu。
700 清 華 學 報

回到嚴文「蛾」字的探討。對照瀘溪白沙紅土溪(瞿建慧 2008)「我」讀 ŋüe


和下列「蛾」字方音,舌根鼻音唇化的啟動關鍵在 ü 又添實證,ŋuai 是 ü 衰變成 u
所致。

(100) 蛾 ia~仔:蝴蝶 臺閩語


ŋüo~火 三元(李如龍 2001:241)
ŋvai (< ŋuai) 文成(嚴修鴻 2008)
mo 飛~ (< mua) 新田青龍(樂虹 2007:27)

接著考慮山合二「頑」。(101) 中二個閩方言都讀 g-,加上諧聲字「元沅芫妧杬笎


蚖邧黿岏/盶/院衏」北京話今讀 üan,語音討論起點擬作 *güan。北京
話「脘」三讀 kuan、xuan、uan,「頑」兩讀 kʰuən、uan,「꘯」讀 man,都不出
規律預測。由 (102)「頑」的崇安音讀對照其他材料,確定舌根鼻音逢 ü 進一步唇
化。84

(101) 頑 guan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84)


guan~固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6)
(102) 頑 ŋüaiŋ 崇安(李如龍 2001:481)
man 田東林逢(李連進 2000:239)
阮 üan 永州嵐角山(李星輝 2003)
mĩ 宣州裘公(蔣冰冰 2003:131)
黿 üan 北京、甘谷(馬建東 2015:235)
muĩ 大田前路(陳章太等 1991:289)

假合二「瓦」本是合三字,證據見仙游、永定孔夫和富川八都。從曉匣分立的思考
基礎,並串聯李新魁 (1963) 曉匣上古歸見溪群的說法,聲母討論起點構擬成
*gʰ。全州黃沙河的音讀來自 gʰ → ɦ/ɣ,和 gʰ → g → kʰ → h/x 演變路徑迥異。大田
前路讀 bua 見證舌根塞音唇化;融水融水、道縣小甲讀 m- 見證舌根鼻音唇化。總
之,語音演變循規蹈矩。

84
「」在北京話今讀 pau、po 亦見舌根塞音唇化。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01

(103) 瓦 gua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42)


kua 新田青龍(樂虹 2007:38)
bua 大田前路(陳章太等 1991:286)
hüa 白 仙游(李如龍 2001:145)
hia 白 廈門
xua 松溪(陳章太等 1991:60)
ɣua 全州黃沙河(李軍 2005)
vie (< üe) 永定孔夫(郭啟熹 1996:207)
ŋüu 富川八都(彭新凡 2005:109)
mDa 融水融水(李連進 2000:24)
mu 道縣小甲(周先義 1994)
ŋua 福州、長汀(嚴修鴻 2008)

利用上述的理論背景解釋蟹合一「外」或讀 b- 或讀 m- 游刃有餘。又最初增生
ŋ,再依韻頭調整發音部位的觀察也獲證實,m 後韻頭互有 i、u 反映個別方言因應
唇音限制的策略不同。

(104) 外 güai 崇安(陳章太等 1991:148)


giua 白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72)
bua 雷州話(林倫倫 2006:157)
ba 臺灣宜蘭
ŋüai 崇安(李如龍 2001:475)
ŋüε 建甌
miaŋ 寧遠南路(鄧勝芳 2006:54)
muDi 外~ 連南(劉澤民 2004:115)
Ñia/ŋuai 泰順(秋谷裕幸 2005:61-62)

「吳」的諧聲字「娛虞澞鸆/俁噳麌」在北京話讀 ü 加上 (105) 的方言對比,顯


示遇合一「蜈」語音討論起點是 *ghü-。按上文的理路思考,聲母幾經輾轉後增生
舌根鼻音,因為個別方言對韻頭的分類基礎不同,逢 ü 結果殊異:東安和寧波讀
m,泰順讀 Ñ。又北京話「脵」兩讀 ku、man 也見證疑母字的雙線發展。
702 清 華 學 報

(105) 蜈 gia 廈門
gou~蚣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49)
küa 仙游(李如龍 2001:145)
kʰia 小滄畬語(吳中杰 2004:20)
֙u/mu 白 零陵水口山(李俏華 2006:24)
üe 政和鎮前(秋谷裕幸 2008:151)
ŋüe~蚣 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105)
mu 東安(嚴修鴻 2008)
məŋ 寧波(同上)
ȵü 泰順(秋谷裕幸 2005:59)

山合三「月」的語音形式合乎預期。除了雷州話(林倫倫 2006:41)讀 bue,舌根


鼻音增生後根據韻頭移轉發音部位更在掌握之中,尤其英山讀 mʯɛʔ 給 m/ü 的平行
對應提供了力證。同樣的情形見諧聲字「抈」,江華粟米塘(凌雲國 2003:22)
讀 pɛ、85 苗栗通宵惠安腔(駱嘉鵬 2001)讀 mue、萍鄉(劉澤民 2004:97)讀
Ñʯɛ。

(106) 月 üe 北京
ŋüe 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81)
ŋüε 建甌
mʯεʔ 英山(侯精一主編 2002:36)
mie 洞口山門區(龍海燕 2008:301)
mue 苗栗通霄(駱嘉鵬 2001)
nüai 浦城福建腔(陳章太等 1991:409)
ŋuei 新華平地(劉鳳麗 2010:52)

不僅疑母字,明母字「母」、微母字「文」、泥母字「女」(見例 (78) 和
(125))、影母字「彎」、云母字「榮」、以母字「維唯」、來母字「力」以及不
少日母字等,及其諧聲系列,也揭露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的雙線發展。換句話說,
中古分類(基本涵蓋次濁聲母)不是音變的依據,語音起點 *gü-(或 *gʰü-)才
是。礙於篇幅,僅介紹「母」、「文」的相關語料,餘不一一。先以「母」86 為

85
宜州(韋揚波 2012)讀 kʰüe、甘谷讀 ʨüə(馬建東 2015:260)可為對照。
86
龍巖萬安涂潭(陳筱琪 2013:263)「悔」讀 fiɛ (< hüɛ) 見合三痕跡。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03

例,舌根塞音唇化見 (107); 87 聲母歸零後增生鼻音見 (108)。不計聲調差異,


「母」88 兩讀 u 和 mu,「」四讀 mu、mei、maŋ、na,見證北京話聲母歸零後
增生舌根鼻音,再逢 ü 變 m、其他語境前變 n。又「」三讀 xuei、ɕüe、uei,
「繁」三讀 pʰo、pʰan、fan,標記歷時演變。

(107) lü:
ʨie:89
po:袰
pan:㩯
pʰo:䋣繁㩯
pʰan:䋣繁㩯
(108) xuei:悔/晦誨䩈
xai:嗨/海嗨烸/塰
xau:㝀
ɕüe:䩈
ɕiau:袰
fan:䋣繁瀿蘩瀪䋦/㶗
uei:䩈
u:母/侮娒母䳇娒
mu:母/母娒畮㟂姆砪牳拇胟㟂鉧/坶㙁䀲
mo:
mou:䱕/踇
mei:梅莓霉黴脢鋂珻酶㙁䊈鋂苺鉧䍙珻/每挴鋂黣/痗苺莓每90 㙁
maŋ:㙁
miən:䲄/敏慜鰵䲄勄
na:㙁

現在看「文」的諧聲串聯,(109) 呈現舌根、雙唇塞音的對應,(110) 的臚列反映

87
同理可證新田荗家羅溪(樂虹 2007:63)「霉」讀 pi。
88
海口(秋谷裕幸 2005:156)「母狗~」讀 vo (< uo) 是聲母歸零後擦化;廈門「姆」讀 m 及紹興
(王福堂 2008)「母」讀 ŋ̍ 證實成音節鼻音形式。
89
對照北京話「䠮」的音讀,《說文解字》:蜀人謂母曰姐,應是聲訓。
90
吉首(李永明編 2001:597)「每~天」讀 bai,來自舌根濁塞音唇化。
704 清 華 學 報

一系列的音變,詳見 (111)。幾處需要說明:(一)決定聲母討論起點 *gʰ 的關鍵


語料在全州黃沙河「文」讀 uen,(二)kʰ 逢細音顎化成 ʨʰ,其他語境讀 tsʰ,
(三)個別方言對唇音限制的因應之道未必相同,(四)韻頭 u 或逢零聲母擦化。
總的來說,諧聲字具有共同的語音起點,理論上每個轄字都可能駐足在規律預測的
任何一點。

(109) 虔 gĩ 雙峰
文 gun 龍巖適中(陳筱琪 2012)
bun 廈門
pən 東安蘆洪(文遠東 2000)
玫枚 pai 洞口炭山(胡云晚等 2002)
(110) 虔 gĩ 雙峰
kin 賓陽蘆墟(李連進 2000:221)
kʰin 橫縣橫川(同上)
ʨin 靈川三街(同上)
ʨʰian 北京
tsʰun 田東林逢(李連進 2000:221)
文 ɣuen 作~ 全州黃沙河(李軍 2006)
文紋 fən 臨桂五通(謝建猷 2007:856)
fɐn 南寧亭子(李連進 2000:277)
蚊 fin 文 邵東廉橋(黃磊 2005:48)
fən 衡陽(陳立中 2004:101)
文蚊紋 uən 北京、武漢
蚊 miεn 白 雙峰
muoɯ 江永(黃雪貞 1988)
虔 mən 藤縣藤城(李連進 2000:221)
吝 mən 藤縣藤城(李連進 2000:255)
mɐn 龍州上龍(同上)
文蚊紋 mɐn 廣州、陽江
文 viən (< üən) 邵東水東江(劉偉民 2004:24)
文紋 vɐn 馬山喬利(李連進 2000:277)
蚊 vən 邵東兩市(黃磊 2005:48)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05

(111) a. gʰ → g → k → ʨ
tsʰ f
b. gʰ → g → kʰ → h, x → ø → v
ʨʰ N91
c. gʰ → ɣ

(三)日母字及其諧聲字的 m- 增生

本節藉由 m- 增生的方言實例,進一步佐證日母字及其諧聲系列帶合口三等
韻。礙於篇幅,讀 ü- 的對照字例從略,詳參第二小節。各例右側括符中標記《漢
語方音字匯》和《平話音韻研究》(李連進 2000)收錄的相關日母字。為方便統
計,先條列中古開口三等的日母字及其諧聲串聯。

(112) 麑92 mi 北京 (兒)


倪 mɿ 樂都(曹志耘等 2001)
 mai 攸縣(李永明編 2001:904)
(113) 懦 mi 安遠欣山(劉綸鑫 2001:147) (而)
(114) 麛弭渳㥝葞佴 mi 北京 (耳餌茸)
㥝 mian 北京
耳 mui~環 海豐(中西裕樹 2003:101)93
miəu 富川七都(謝建猷 2007:519)
mi 冷水灘小江橋(謝奇勇 2003:95)
餌 mi 寧遠清水橋(李連進 2000:109)
耷 mie~耳狗 江永(黃雪貞 1988)
(115) 彌獼瀰禰擟 mi 北京 (爾)
瓕籋檷镾鸍 mi 北京
㣆濔獮濔 mi 北京
彌 mui 靈山縣城(謝建猷 2007:478)
彌 mi 阿~陀佛 龍州上龍(李連進 2000:88)94

91
增生 ŋ 後再依韻頭調整發音部位,規律從略,下同。
92
北京話「麑」又音 ni,顯示音韻底層韻頭決定鼻音的發音部位。
93
韓籍學生朱然辰告知韓語「耳」讀 kʰіi,猜測是古漢語借字。
706 清 華 學 報

嬭 mε 修水黃沙橋(劉綸鑫 2001:172)
mεi 全南城廂(劉綸鑫 2001:189)
爾 mue 榴星(蔣軍鳳 2004)95
m 循化(張成材 1984)
(116) 䝧 miən 北京 (二貳仁)
mən 北京
勻 mən 洞口山門(龍海燕 2008:313)
min 隆回高坪(劉道鋒 2003)
膩 mi 攸縣(陳立中 2005a)
mɿ 樂都(曹志耘等 2001)
(117) 鱙 miau 北京 (饒繞)
撓 miau 江永(黃雪貞 1988)
(118) 楘鞪鶩 mu 北京 (柔揉)
96
矛茅罞蟊蝥 mau 北京
堥髳鶜懋袤 mau 北京
楙暓柕瞀蓩 mau 北京
蝥鍪鞪愗敄 mou 北京
矛 mY 蘇州
miau 白 西安、太原
茅矛 muD 溫州
(119) 睦 mu 北京 (熱)
(120) 人 mien 兩岔河、湘江(李星輝 2004:50)(人)
過山(李星輝 2004:268)
mwan (標)曼瑤人(唐永亮 1994)
min (標)敏瑤人(趙敏蘭 2011)
meŋ 丈~佬 永定孔夫(郭啟熹 1996:209)97
m 新寧峒話(吳萍 2012)

94
見詞彙異讀,「彌~補」讀 ni。
95
原文寫作「你」,本字應是「爾」,參註 67。
96
中古流開三「矛」在蘇州、西安和溫州分別讀作 mY、miau 白 和 muɔ 透露合三痕跡。
97
指岳父。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07

(121) 日汨䖑 mi 北京 (日)


日 mi 白 建甌
mi 吳語甬江小片(侯精一主編 2002:77)
(122) 睰 ma 北京 (若)
匿 mɿ 樂都(曹志耘等 2001)
mi~名信 站話(陳立中 2005b:50)
(123) 榒 mo 北京 (弱)
98
溺 mi 梧州(李星輝 2004:62)
江華(陳立中 2003:417)
99
(124)  miəŋ 北京 (扔仍)

底下列舉中古合口三等日母字及其諧聲串聯。

(125) 女 mi 西安白、循化(張成材 1984) (如)


mɿ 樂都(曹志耘等 2001)
m 太平、馬市(劉勝權 2013:35、39)
呶 mi~嘴 江永(黃雪貞 1988)
(126) 乳 mi 賓陽王靈(莫海文 2014)100 (乳)
(127) 軟 mian 洞口山門(龍海燕 2008:300) (軟)
miε 歙縣和溪(亢婷 2013:20)
miĩ 隆回六都寨(亢婷 2013:107)
(128) 膶 miau 北京 (閏潤)
潤閏 min 隆回高坪(劉道鋒 2003)
101
門 miεn 雙峰
mun 梅縣、廣州
聞問 mɐn 廣州
(129) 膥 mi 北京 (肉)
 mu 北京

98
建德(曹志耘 1996:78)「溺」讀 üəʔ。
99
藉由舌根塞音唇化,北京話「ᭋ」讀 piəŋ 可反推聲母源頭。
100
聲調劃歸陰平,臺閩語「乳」讀 liŋ、ni 也帶陰平調。
101
江永河淵(謝玄 2004:27)「門」讀 ɕüɛ (< hüɛ)、北京「躚」讀 üe,見證 m- 增生的前身。
708 清 華 學 報

肉 miəʔ 當塗湖陽(鄭偉等 2012)


ma 尤溪城關(陳章太等 1991:331)
mo 萬安(郭啟熹 2008)

明顯地,中古開口三等日母字及其諧聲串聯讀 m- 者占絕大多數,佐證日母字本不
分開合的觀點。

五、日母字的語音討論起點及演變歷程

第二至四小節匯聚一個結論:日母字的語音討論起點是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
但就此認定聲母是 *g,102 似乎言之過早。根據例 (130) 的材料,*gʰ 大有分庭抗
禮之勢。

(130) 兒爾而餌耳 ɣe 零陵水口山(李俏華 2006:18、36)


潤 ɦüæn 新派 縉雲新建(陶秋萍 2009:17)
染 ɦiŋ 隆回雨山(劉紅花 2001)
ɣã 華縣瓜坡(孫立新 2014)
如 ɦü 石陂、建陽(張振興 1992:205)
兒而耳二 ɣai 固始(亢婷 2013:13)
兒而二貳 ɣɤ 全州黃沙河(李軍 2006)
人 ɣ 渭南、華縣瓜坡(孫立新 2014)
瓤 ɣaɣ 義龍(同上)
繞 ɣau 美原、義龍(同上)

前文指出 ɦ/ɣ 來自 *gʰ 的擦化,和 g → kʰ → h/x 形成蘇州型 (h/ɦ) 及雙峰型 (x/ɣ)


的曉匣分立。不過 *gʰ 或保留、或清化為 g。比方,「浮」在湘鄉棋梓、壺天、
翻江和金藪(蔣軍鳳 2010:67)讀 gʰu,在諧聲字語音起點相同的前提下,「乳」
應當也來自 *gʰ-。但是有別於「浮」讀 gʰu,同為奉母字和「然燃」諧聲的「吠」

102
一位外審提問:如果日母來自 *g-,如何解釋南部臺閩語群母字讀 k、kʰ,日母字讀 g?從曉匣
上古歸見溪群(李新魁 1963)可見一母所生,分道揚鑣。再則,日母、來母上古同源(參 6.1 小
節),中古各領風騷。藉由詞彙擴散理論闡述箇中道理,恰如其分。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09

在湘鄉金藪(蔣軍鳳 2010:67)讀如曉母 x,聲母源頭相同轄字也能分道揚鑣。好


比曉母字「虍虎」和匣母字「號」諧聲,一脈相傳卻各分東西。平江(李如龍等
1992)見母、溪群母大抵呈現 k、gʰ 的對立,尤其群母讀 gʰ 最為穩定。再者,太
原部分影疑母字讀 ɣ-,若說增生,難以具體說明為什麼是 ɣ(對比閩南西片的
g),可能性較高的是 *gʰ 擦化。匯集各方資訊,*gʰ 似乎略勝一籌。不過日母字
及其諧聲系列的方言音讀牽涉太廣,短時間不容易具體總結。比方和日母字「冉」
諧聲的「稱」,筆者迄今只見蒲城興鎮(孫立新 1992)讀 kʰəŋ,尚不足以確認聲
母討論起點。
日母的方言今讀涵蓋輔音的各種發音方法,舉凡塞音、擦音、塞擦音、流音、
鼻音、半元音、103 甚至聲化韻,無所不包,詳見根據項夢冰 (2006) 和諸多方言
材料所作的地毯式蒐羅:

ŋ
(131) 塞音: g 新界楊小坑(項夢冰 2006)
惠州龍門左潭(嚴修鴻 2013)
g 漳平永福、增城派潭(項夢冰 2006)
k 富川七都(謝建猷 2007:953)
惠東(吳中杰 2004:113)
kʰ 灌陽觀音閣(黃啟良 2008)、平樂(張燕芬 2006)
t 南城(劉澤民 2004:91)、仙游(李如龍 2001:145)
b 廈門、瀘溪白沙鄉(瞿建慧 2008)
p 福安(游文良 2008:40)、小滄(吳中杰 2004:20)
pʰ 臨桂兩江(李連進 2000:325)
塞擦音:ʥ 東安(吳珍 2010)、零陵水口山(李俏華 2006:17、21)
ʣ 臺灣宜蘭、祁陽(陳如新 2007)
ʤ 喇叭話(范朝康 2002)
ʨ 仙游(李如龍 2001)、福清新化(楊遺旗 2004)
ʨʰ 仙游(李如龍 2001)
ts 江永源口(黃雪貞 1993:6)、仙游(李如龍 2001)
tsʰ 洞口黃橋(曾春蓉 2004:24)

103
後文規律以零聲母統稱。
710 清 華 學 報

擦音: ʑ 邵東水東江(劉偉民 2004:9)、金華(項夢冰 2006)


z 太原、蘇州、東莞清溪(項夢冰 2006)
ʒ 增成正果(同上)、隆回雨山(劉紅花 2001)
ʐ 北京、興寧(項夢冰 2006)
s 賓陽、鬱林(覃遠雄 2006)、泰順(秋谷裕幸 2005:39)
h 廈門、永定(項夢冰 2006)
ɦ 見例 (130)
x 辰溪(瞿建慧 2008)、富川七都(謝建猷 2007:791)
ɣ 見例 (130)
ɕ 金華(項夢冰 2006)、衡陽(李永明編 2001:107-112)
ʃ 全州黃沙河(李軍 2006)、當塗湖陽(鄭偉等 2012)
f 金華珊瑚(項夢冰 2006)、邵東流光嶺(黃磊 2005:50)
v 西安、連城新泉、上杭(項夢冰 2006)
邊音: l 濟南、廈門、汝城三江口(同上)
ɭ 青島、諸城(錢曾怡主編 2001:55)
鼻音: m 北京、建甌、寧遠清水橋(李連進 2000:109)
n 武漢、廣州
Ñ 蘇州、溫州
ɲ 瀏陽小河(項夢冰 2006)、賀州秉塘(梁明權 2009)
ŋ 蘇州、廣州
零聲母:ø 北京、濟南
j 廣州、陽江
ʯ 平江(李如龍等 1992)
聲化韻:l̩ 蘇州、民勤(亢婷 2013:18)104
m 新寧峒話(吳萍 2012)
n 安遠(項夢冰 2006)、隆回雨山(劉紅花 2001)
Ñ 仁化長江(項夢冰 2006)
ŋ̍ 連城新泉、武平桃溪(同上)

104
對照高淳「淚」讀成音節邊音,常州、常熟、蘇州、吳江、無錫和海門都讀 li 應是前身(張光宇
2009)。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11

從塞音、鼻音和成音節鼻音看,發音部位包括雙唇、舌冠和舌根絕非單純的移轉,
恐怕背後另有語音理據。至少前文舌根塞音唇化已經解釋了 b、p、pʰ 的來由,增
生的舌根鼻音和韻頭的發音部位同化說明了 m、n(兼及 Ñ、ɲ)的緣起。再從其
他諸多音讀進行脈絡思考,本文主張:(一)塞擦音來自舌根塞音顎化,(二)舌
冠塞音來自塞擦音簡化,105(三)擦音的產生有四個途徑:塞擦音簡化、kʰ 擦化
及其後續演變、零聲母擦化和 gʰ 直接擦化,(四)邊音來自 ʥ、ʣ 的弱化,106
(五)零聲母來自 h、x 歸零,(六)成音節鼻、流音受高元音影響。
因為無法確定日母字的討論起點,保守起見 *gʰ 可有可無,相關演變規律標
示如下:107

(132) a. (gʰ →) g → ʥ, ʣ, ʤ → d,108 ʑ,109 z, ʒ, l, ɭ → l̩


b. (gʰ →) g → k → ʨ, ts, ʧ → t, s,110 ʃ
c. (gʰ →) g → kʰ → ʨʰ, tsʰ, ʧʰ → tʰ, s, ʃ
ɕ, ʃ ʑ, z, ʒ, ʐ
d. (gʰ →) g → kʰ → h, x → ø → v
f N → N
111
e. G → B / ü
112
f. gʰ → ɦ, ɣ

105
閩西北(陳章太等 1991:234-258)「醒篩鬚床字次瓷」見證塞擦音簡化變成塞音或擦音,比
方:醒:tsʰiaŋ 將樂、明溪/tʰiaŋ 泰寧/tʰaŋ 邵武、光澤/səŋ 建寧。閩北(陳章太等 1991:
153)也不遑多讓。
106
見漳州和廈門白讀 ʣ~l 的對應。也有臺閩語次方言(王翌帆提供),日母字在 i 前讀 g,其餘讀
l。
107
理論上 *gʰ 可直接顎化(即 ʥʰ/ʣʰ),留待證實。又 ʨ/ʨʰ 和 ʧ/ʧʰ 多為方言細微的語音差異,
罕見對立。
108
和「如」諧聲的「女」在新田番田、西貢蠔湧(小學堂網站)讀 dü。此外,和溫州讀 ʨü、ʨʰü
和 ʥü 相比,雙峰遇合三見溪群母字佐證塞擦音簡化成塞音:
見母:tü 居拘駒橘舉據鋸文句
溪母:tʰü 區驅屈去文
群母:dü 巨拒距具懼渠瞿
又雙峰遇合三邪母字「徐序敘緒」見 ʥü、dü 兩讀。
109
永州市區(李永明編 2001:714-733)群母字讀 ʑ 應來自 ʥ 簡化。
110
理論上 t、tʰ 還可源自 d 清化;s 可能逢細音顎化為 ɕ。
111
G 表舌根塞音,B 表雙唇塞音。唇化後 ü 或留或失,或以 i、u 的面貌示人,細節省略。
712 清 華 學 報

一位外審問到,本文分析有否跨語言證據。就筆者所知,其他語言未見如此大規模
的音變,不過(一)舌根音顎化的普遍性無庸贅言,(二)如前文所述,古希臘語
亦見舌根音唇化,不過具體條件跟漢語不同,(三)非裔西班牙語見證自動鼻化,
(四)Fallon (2002: 126) 提到無聲塞音變讀 /h/:

[I]n the Salishan language Tillamook *p and *p’ have become /h/…[S]ome
cases of stops becoming /h/ are from aspirated stops…[T]here are languages
with synchronic alternations between voiceless stops and /h/.

其他音變的跨語言佐證不逐一條列。反觀學界對日母的歷時研究充斥未載明理由的
音變,如項夢冰 (2006):

(133) n →l

Ñ → ɲ → ŋ → ŋg → g

ø ɳ

泥娘日的音類關係只是語音發展的偶然──日母讀若鼻音。誤將中繼站當作起點,
相應的演變規律自然顯得格格不入。試問 *Ñ 幾經輾轉變成 g,語音理據何在?又
n 為何變成 l、Ñ 為何消失都未見任何解釋。現以「閏」為例,根據諸多方言材料
印證本文的分析。

(134) 閏 gin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3)


lüi 八都話(李星輝 2004:42)
lun 廈門
ʣun 臺灣宜蘭漳州腔
ʑüən 邵東靈官殿(劉偉民 2004:24)
ʨʰün 灌陽(劉祥友 2002:26)

112
ɦ,ɣ 和 h,x 平行對應,有否後續演變值得深思。蘇州匣母字多讀 ɦ,少數讀同曉母 h,「霞狹文
下文協穴」等讀零聲母;雙峰匣母字多讀 ɣ,少數讀同曉母 x,「禾丸螢」讀零聲母。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13

tün 南城(劉澤民 2004:91)


ɬeuŋ 政和鎮前(秋谷裕幸 2008:127)113
ɦüæn 新派 縉雲新建(陶秋萍 2009:17)
ɕüiŋ 江山(陳立中 2004:103)
fin 邵東流光嶺(黃磊 2005:50)
üən 衡陽金蘭(劉偉民 2004:24)
jvən 甘谷(馬建東 2014)
ʐuən 北京
vüən 邵東水東江(劉偉民 2004:24)
min 隆回高坪(劉道鋒 2003)

接著談 ʐ 的由來。王力 (1985) 主張 ʐ 是 i 在音節首的擦化,北京話音系中


二者不能並存,下列字例的二讀見證音變,ü 裂解成 iu 再擦化即為 ʐu。

(135) 銳:üe、ʐuei
盶:üan、ʐuan
允:üən、ʐuən 口
鱅鷛傛鰫:üəŋ、ʐuəŋ

同理,永興話(崔榮昌 1996:42)匣母歸零後 i 擦化,「下夏」讀 ʐa、「嫌賢


現」讀 ʐan。即便條件俱足,北京話 i 未必全面擦化,為數不少的例外訴諸音韻層
次或能解套。具體而言,(136) 的字例若不讀零聲母當然不受擦化影響,今讀是後
起的變化。

(136) üe:約/悅閱月越粵躍岳樂音~
ü:魚余餘愚虞娛于盂榆愉/語與雨羽/御預譽遇寓裕喻鬱育玉獄
üan:冤淵/員圓緣原源元袁園猿轅援/遠/院願怨
üən:暈/勻雲/允/韻運熨孕
üəŋ:擁永咏泳勇湧踴/用

113
政和鎮前(秋谷裕幸 2008)的 ɬ 對應浦城石陂的 s,見證張光宇 (1990: 24) 氣流換道。筆者堂妹
幼時將臺閩語的 s 一律說成 ɬ。
714 清 華 學 報

最後,一位外審指出上古文獻中的「女、汝、然、而」等同音假借、異文通
用,根據李建強 (2015: 229),

典型的古文字通假,其實質是意義完全無關的兩個詞用相同的字形來表
示,反映在文字上,就是用借字表示本字。一般認為只有借字和本字的
讀音相同或相近,才能形成通假現象。

鑒於第四小節的理論基礎,例 (137)「女」讀 ŋüe、Ñüe 來自鼻音增生(參例 (78)


和 (125)),前身是零聲母 üe。諧聲字「女汝」語音起點相同,結果一致實不意
外。陽聲字「然」長沙讀 üẽ,和 üe 相差無幾。上古漢語「女汝然而」未必讀作
üe/üẽ,僅藉以證明音讀相同或相近用於通假,與本文觀點相容不悖。

(137) 女汝 ü 龍川佗城(侯小英 2008)


ŋüe 浦城(李如龍 2001:505)
女 Ñüe 常山(曹志耘等 2000:94)
然 üẽ 長沙
而 üe 臨湘詹橋(周純梅 2010)

六、理論意義

本節論述日母字的演變規律具備兩個理論意義:(一)不需訴諸複聲母就能解
決諧聲問題,(二)次濁聲母讀 h、x、ɦ、ɣ 無關氣流換道(張光宇 1990:24),
而是語音演變的必然。

(一)複聲母議題探討

孫玉文給李建強 (2015) 一書寫序時說到,

英國人艾約瑟 (Joseph Edkins) 1874 年……注意到來母字的特殊諧聲,提


出上古漢語存在著 pl-、tl-、kl- 複輔音聲母,從而引發了上古是否有複
輔音的討論,影響深遠。艾約瑟之後……聚訟紛紜達百年之久,令人莫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15

衷一是。

針對複輔音之說,李建強 (2015) 第二章介紹了幾家具代表性的研究概況,故不再


贅述。114 本節藉由日母字的演變規律(詳見 (132)),重新審視古漢語複聲母的
議題,主張舌根濁塞音(*gʰ 或 *g、*gʰ 二者)開枝散葉就能變化出多達四十種
左右的語音,與其繁化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不如溯本清源,還它本來面目。換句
話說,倒果為因,源頭自然龐雜。諧聲字根系相連,聲母紛雜只是表象,實則循規
蹈矩。音系講究經濟 (economy),不如聚焦起點,後續演變訴諸規律即可。115
既然複聲母之說從邊音起,現在就談來母。116 甘谷(馬建東 2015 第二章)部
分中古來母字今讀 ʨ,117 不計聲調差異臚列如下:

(138) ʨü:呂侶閭律葎寽捋旅膂率驢屢履削足適~屢慮濾
ʨiɛn:輦臉斂118

馬建東 (2009) 更從上古文獻證明,至少在漢代,「臉」與「檢」、「呂」與


「拒」兩兩同音。換句話說,中古來母很可能源自上古舌根音 *g(參馬建東
2015:317),119 與本文觀點雷同。120 筆者進一步擬設(至少部分)來母字語音
討論起點為 *gʰü- 或 *gü-、*gʰü- 二者,以聲符「立」為例,證據包括:(一)
寧遠清水橋(李連進 2000:171)「拉」讀 lüa,(二)北京話「」讀 tɕü、
「泣」讀 ʨʰi、「昱煜喅」讀 ü,(三)永安、松溪(陳章太等 1991:63)「笠」
分別讀作 ʃüe、süœ,以及(四)舌根塞音唇化:

(139) 拉屎 = 巴死 甘谷(網路)
注意啦 = 豬尾巴 內蒙古烏海(同上)

114
某些複輔音不符語言直覺,比方英語就不容許音節首 tl-。
115
既然漢藏語同源,漢語或曾有複聲母,本文無意否定文獻。不過單就諧聲材料看,音變可以根本
解決問題,不需擬設複輔音。
116
歷時演變細節留待另文。
117
根據馬建東 (2015: 300),來母字在今甘谷聲母讀 k、kʰ、ʨ、l,前二者例如「綸嘮又」讀 k-、
「悝」讀 kʰ-。
118
鬱林福綿(李連進 2000:183)「臉斂殮」讀 kim。
119
無怪乎中古之初的守溫字母將來母劃歸見系。
120
筆者認為日母和來母上古同源。
716 清 華 學 報

位 güi 沙縣(陳章太等 1991:202)


gui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46)
bui 大田前路(陳章太等 1991:275)
竝傡 piəŋ 北京
 pəŋ 北京
竝 paŋ 北京

有趣的是,北齊文學家顏之推 (531-595) 也提供了舌根塞音唇化的例證。根據崔榮


昌 (1996: 9),《顏氏家訓.勉學篇》「皂」字下記載蜀方言呼「粒」為「逼」。
現在檢視聲符「翏」,根據北京話諧聲串聯,聲母討論起點 *gü- 無庸置疑。
聲母互有 ʨ、ʨʰ 可推溯 *g,「」讀 ʨʰüe、其他轄字見 i、u 介音反映合口三
等韻。121 邊音依 (132a) 的衍化而來,(132b)-(132c) 標記 k、和 kʰ 逢細音顎化成
ʨ 和 ʨʰ,(132d) 正確預測了 x、ɕ、ø 和 m。

(140) liau:寥翏鷚嵺廫憀摎豂漻髎顟賿蹘廫飂/蓼鄝繆/廖熮蟉翏㺒䢧
liou:鏐疁蟉翏摎疁䚧飂䰘/翏雡鷚磟飂
liən:䢧
luo:
lau:醪顟/䵏/嫪
lu:戮勠僇剹磟穋瘳
ʨiau:膠嘐轇/膠䀊
ʨiou:轇摎樛繆轇
ʨʰüe:䢧
ʨʰiou:璆
ʨʰiau:
xau:㬔
ɕiau:嘐/膠
ɕia:鏐
iau:㺒

121
效開三日母字「擾」的諧聲字「」在北京話三讀 ɕüe、ɕü 和 ü 也透露些許端倪,漢越語(李連
進 2000:138-139)效開三幫組字「飄漂票瓢嫖鰾」讀 fiu (< hüaü) 提供另一力證。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17

miau:繆
miou:謬繆
mou:繆
mu:繆

不僅諧聲串聯,個別轄字(以「謬」為例)的方言今讀也在 (132) 的掌握之中,


尤其幾個鼻音更反映增生的 ŋ 逢 ü 讀 m(因為唇音限制,ü 簡化為 i),逢 i 讀 n、
Ñ。

(141) 謬 liau 會同(李永明編 2001:662)


liou 龍勝偉江(郭曉芹 2010:15)
ʨiəu 甘谷(馬建東 2015:59)
biu 廈門
piu 仙游(李如龍 2001:147)
miau 武漢、瀏陽、醴陵(陳立中 2003:317)
miou 北京、靈川三街(李連進 2000:170)
niou 臨桂五通(同上)
niu 臨桂兩江(同上)
Ñiau 平江(陳立中 2003:317)
Ñiou 濟南、西安

從北京話諧聲串聯看,聲符「卯」也源自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122「窌」兩讀
liau、ʨiau,123「鉚」兩讀 liou、mau 顯見音韻層次的堆疊。諧聲字 p、pʰ 今讀肇
因於舌根塞音唇化(見 (132e)),其他音讀無需贅述。總之,轄字聲母紛亂只是
表象,因為語音演變的路徑和速度容或不同,結果殊異。

(142) liau:聊窌窷䝀
liou:溜澑鬸/劉留畱澑瘤癅瀏榴橊遛瑠璢鰡騮鶹鎦鐂嚠媹嬼嵧懰磂蒥藰
飀飅駠駵驑䝀/柳橮珋罶羀鉚飹畱/溜澑遛餾蹓廇塯霤㽌鐂

122
根據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76)「柳」讀 ɣiu,語音討論起點擬設為 *gʰü-。
123
瀘溪白沙(楊蔚等 2009)「留」讀 ʨiəu。
718 清 華 學 報

lau:㗦㟹
ʨiau:窌
pau:
pʰau:奅
pʰo:飅
iou:丣124
mau:茆/卯茆鉚笷昴㚹泖/貿鄮

方言橫向比較殊途同歸。意指腫包的「瘤」在臺閩語次方言互有 liu、lui 佐證合口


三等,「瘤卯貿」都見舌根塞音唇化,「卯貿」另有舌根鼻音唇化。

(143) 瘤 liu 腫包 臺閩語(筆者母語)


lui 腫包 臺閩語(基隆)
pia 安遠欣山(劉綸鑫 2001:148)
卯 bau 廈門
pau 仙游(李如龍 2001:146)
mau 北京
miou 江永(黃雪貞 1988)
muD 溫州
貿 bau 廈門
pau 承包 仙游(李如龍 2001:146)
pieu 外~ 仙游(李如龍 2001:147)
mau 總包攬 同上
mY 蘇州
miau 梅縣

此外,南康鏡壩(方健波 2012)「留劉柳」讀 tiu,事關來母字讀 s(或進一步顎


化讀 ɕ、ʃ),125 一併解釋。
先看聲符「里」,(144) 臚列的轄字在北京話的聲母音讀符合 (132) 規律預

124
富川蓮山(王莉寧 2007)「貿」讀 u 也見證零聲母階段。
125
例如,寧遠北路(李文 2005:37)「榴」讀 ɕiəu,沙縣蓋竹話(鄧享璋 2004)「留」讀 ʃœ 白。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19

測。「厘」二讀 li、ɕi,「狸霾」二讀 li、mai,「悝」126 三讀 li、kʰuei、xuei,


「薶」四讀 li、uei、uo、mai 歷歷指證 *gü-127 的演變歷程。128

(144) lüe:䤚
luo:㾖
lie:
li:哩/厘狸喱狸貍霾薶梩艃荲/里理裏鯉悝浬哩鋰俚娌喱粴䤚
kʰuei:悝
xuei:悝
xai:/㦟
ɕi:厘
uei:薶
uo:薶
mai:埋狸霾㦟薶

接著檢視「里」的其它轄字。撇開舌上音如何產生不談,129 tʰ- 和 s- 多半指向塞


擦音的簡化,詳參註 105 和例 (146)。

(145) tʂai:捚榸
tʂan:䱳
tʂʅ:
tʂʰan:厘湹緾

126
筆者見過某湖南方言「悝」讀 kʰüe,未能即時記下出處,甚憾。
127
語音討論起點的方言證據還見:龍勝優念話(歐陽瀾 2010:37)「狸飛~」讀 kuei、政和鎮前(秋
谷裕幸 2008:126)「鯉」讀 tü、鬱林福綿(李連進 2000:102)和賀州秉塘話(梁明權 2009)
「裏」讀 lü。
128
舌根塞音唇化的方言實證如下:
霾 ba 大田前路(陳章太等 1991:271)
狸果子~ ba 臺閩語
埋 bai 廈門
pai 洞口炭山(胡云晚等 2002)
pü 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99)
pi 道縣壽雁(賀凱林 2003)
129
根據筆者的初步觀察,舌上音也源自舌根塞音,細節另文闡述。
720 清 華 學 報

tʂʰu:荲
tʰan:
sɿ:梩

漢越語(李連進 2000)精莊章組部分聲母反映塞擦音或簡化成塞音和擦音,尤其
初母字「插」二讀 tʰap、sap(李連進 2000:178)更直指核心。

(146) 精母:ʨ, t, tʰ, d, s, ʂ 邪母:tʂ, t, tʰ, z 初母:tʂ, tʰ, s, ʂ


崇母:ʨ, tʂ, t, tʰ, s, ʂ 生母:ʨ, t, tʰ, ʂ 章母:ʨ, tʂ, tʰ, z
船母:ʨ, t, tʰ, s, ʂ 書母:ʨ, tʰ, s, ʂ 禪母:ʨ, tʂ, tʰ, s

除了音系的方言體現,來母字讀 s 源自塞擦音簡化也從方言地理學找到線索。
先看客贛方言(劉澤民 2004:62-63)來母字「林淋臨凜」讀塞擦音、擦音或塞
音,130 方言音讀臚列如下:(斜線隔開不同的塞擦音)

(147) 林:ʨʰim、ʨʰin、ʨʰiŋ、ʨʰiəŋ、ʨʰĩ/ʧʰin
ɕün、ɕim、ɕin、ɕiŋ、ɕĩ
sən
淋:ʣən131
ʨin/ʨʰim、ʨʰin、ʨʰiŋ、ʨʰiəŋ、ʨʰĩ/ʧʰin、ʧʰən
tʂən/tsʰen、tsʰən
132
tʰin、tʰen、tʰən、tʰ
səm
臨:ɕiεn、ɕin、ɕiŋ
sen、seŋ、sεm、sεn、sεŋ、səm、sən、səŋ、san、sẽ、s
凜:tsʰən
ɕin
sen、seŋ、sεm、sεn、sεŋ、səm、sən、sẽ、s

130
來母和日母一樣涵蓋輔音的各種發音方法,細節留待另文。
131
/ts/ 和 /dz/ 清濁對立,往上推溯就是 *g。
132
只有峽江、安福、永新和金溪「淋」讀 tʰ。其實多數來母字讀舌冠塞音(以 t 居多,tʰ、d、dʰ
零星分布)常見客贛方言(劉澤民 2004:58-61),語境一律在細音前,展現聲母和韻頭的舌體
相容性。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21

仔細觀察,塞擦音基本兵分兩路:細音前讀 ʨ、ʨʰ、ʧʰ,餘皆讀 tʂ 或 tsʰ。133 擦音


亦然,細音前讀 ɕ,餘皆讀 s。從音韻的層次看,塞擦音擬設為 /ts/、/tsʰ/,擦音擬
設為 /s/。武寧(劉澤民 2004:62)「林」讀 ɕün、平谷(陳淑靜 1998:101)
「淋雨~了」讀 lün、「臨」從「品」聲、134「凜稟」諧聲(反映舌根塞音唇化)一起
推溯 *gü- 的語音討論起點。韻頭 ü 質變為 i、u,前者方言例證俯拾即是,-iə135
融合即為 e、ɛ;因為合口介音消失(張光宇 2006)後者退場徒留 əN。又「林淋臨
凜」都讀 /s/ 的 29 個方言點幾乎遍及江西各地。學界周知,閩北、閩西北和閩中
部分來母字也讀 /s/,136 詳見陳章太等 (1991)。值得注意的是:來母字讀 /s/ 的方
言點橫跨江西和福建西北片,地理上接壤。
本文訴諸塞擦音簡化解釋來母字讀 /s/,一位外審支持氣流換道(張光宇
1990:24),規律如下:

(148) l → {ɬ, z} → s

方言對應 ɬ ~ s 說是氣流換道言之有理,但流音變成擦音理據何在?漳州、潮
州和廈門日母字 dz ~ z ~ dz, l(張光宇 1990:22)的對應不能確定 z → l 的音變,
也可能音系內部整合 dz 直接變成 l,就算 l 來自 z,也不保證逆向音變 l → z,再則
l → ɬ 還涉及清濁變化,凡此種種都無法合理說明江西和閩西北片方言來母字讀 s。

(二)次濁聲母讀 h、x、ɦ、ɣ

本節論證次濁聲母讀 h、x、ɦ、ɣ 是語音演變的必然,137 無關氣流換道。只要


部分次濁聲母字的語音討論起點都是舌根濁塞音,那麼 (gʰ →) g → kʰ → h, x 或
gʰ → ɦ, ɣ 水到渠成,和南方方言俯拾即是的溪母讀作 h/x 連成一氣。

133
方言細微的語音差異(ʨʰ、ʧʰ 和 ts、tʂ)擱置。
134
諧聲字「區驅軀嶇敺鰸」北京話讀 ʨʰü。
135
從音韻層次看,[iN](N 表鼻音)來自 /iəN/。
136
建甌也有來母字讀 t,例如:鯉裏 li 文/ti 白、路 lu/tiɔ 俗。此外,浦城福建腔──閩西客家方言島
(陳章太等 1991:409)部分來母字讀 t:六鹿 tiɤu、兩 tiϪu、笠 ti、利 ti、留 tiu、裏 ti。
137
常見影母和喻母音韻行為一致:(一)閩南西片(陳筱琪 2011)亦見影母字讀 g-,(二)
「倭」在龍勝紅瑤、宜州德勝、陽朔驥馬(謝建猷 2007:323)分別讀作 kʰü、kʰuɔ、kʰu,
(三)「枉」和云母字「往旺」在扶綏龍頭(李連進 2000:309-310)都讀 huŋ,可見影母也見
證這一系列的語音演變。
722 清 華 學 報

先看次濁聲母讀舌根濁塞音的方言字例:(日母讀 g 詳見 (46)-(49),不再重
複)

(149) 明母: 貓~狸仔:野貓 giau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110)


梅 gɯi 龍巖適中(陳筱琪 2013:263)
媒煤 gue 白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42)
妹 gun 龍巖適中(陳筱琪 2011)
門 gun 同上
滿 guan 同上
微母: 微味 güi 沙縣(陳章太等 1991:202)
微 gui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66)
尾 gui 文 同上
gue 白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74)
襪 gɯi 龍巖適中(陳筱琪 2011)
挽~ 救 guan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6)
挽文晚 guan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85)
文 gun 龍巖適中(陳筱琪 2012)
聞問 gun 同上
罔網文輞 guɑŋ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92)
亡忘妄望 guɑŋ 同上
泥母: 女 gi、尿 giau、黏 giam、拈 giam 香港西貢138
念 giam、年 gεn、捏 giap、濃 giuŋ (李如龍等 1992)
紐秤~ giu 白 南安(李如龍 2001:12)
扭拉 giu 白 臺閩語
嫩 gun 金門勉話(鄭宗澤 1990)

138
甘谷(馬建東 2015:264、266、283、284、306)部分泥母字讀 ʨ,疑母字讀 k、ʨ 或 ʨʰ,都見
舌根音脈絡,例如:
泥母: [ʨ] 你女聶鑷躡涅泥尼呢膩暱溺尿忸扭扭年碾攆念娘寧濘
疑母: [k] 蛾鵝俄娥峨訛額餓愕萼噩鰐我皚礙艾敖熬獒翱傲岸卬昂耦藕
[ʨ] 疑凝牛眼牙芽倪霓逆業鄴咬辥槷孼糱蠥櫱臬甈櫞
[ʨʰ] 屹凝
臨湘贛語(羅昕如 2011:172)部分泥疑以母字「泥/倪儀疑宜適宜/頤遺」讀 ʥi,顯示聲母源頭
當為舌根濁塞音。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23

疑母: 牙 ga 文/ge 白、涯 gai、鵝 go 文/gia 白、月 guat 文/geʔ 白 廈門


牙 ge、鵝 go、月 gueʔ、樂音~gauʔ、疑 gi、藝 goi 潮州
喻母: 又 gu、預喻 gi、尤郵由油 giu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
有右 giu、圓遠 gen、搖 geu 通霄(李存智 1994)
為作~維 gui、尤郵由猶游油 giu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
王旺 guaŋ、鹽 giam、容蓉 gioŋ 龍巖適中(陳筱琪 2011)
日母: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
香港西貢(李如龍等 1992)
通霄(李存智 1994)
龍巖城關(郭啟熹 1996)
來母: 樑 gioŋ 壯圍(吳中杰 2009)
笠 gjap 金門勉話(鄭宗澤 1990)
量 ga:u 同上
犁 gjai 同上
藍 ga:m 同上
利 gjai 同上
淋 gjam 同上

接著介紹次濁聲母讀 kʰ 的字例,明微泥母的幾筆證據畫龍點睛。

(150) 明母: 慢~~來 kʰuã139 大田前路(陳章太等 1991:295)


140
門 kʰDŋ 海豐(中西裕樹 2003:108)
微母: 問 kʰaŋ 尤溪(陳章太等 1991:330)141
望 kʰuaŋ 永州水口山(李俏華 2006:21)
142
泥母: 紐~兒 kʰuan 寧陵(段亞廣 2013)
扭拉拉扯扯 kʰiu 臺閩語

139
本字考證聲(「慢」一般讀 ban,筆者猜測前身為舌根音)、韻和語意若合符節,但聲調不讀陽
去、讀陰平。又諧聲字「蔓」中古劃歸山合三微母,廈門也讀 ban,北京和濟南白讀零聲母。
140
榴星(蔣軍鳳 2004)「門」讀 kɛn。
141
新化(陳立中 2004:103)「問」讀 bhin、遂昌黃沙腰(王文勝 2008:229)「聞」讀 phђ֊,聲
母是否進一步擦化另文探討。
142
寧陵兒化韻帶 n 尾。
724 清 華 學 報

疑母: 蜈 kʰia 小滄(吳中杰 2004:20)


外 kʰD 景寧(游文良 2002:212)
桅 kʰuei 宜章(陳立中 2003:268)
抈 kʰuæ 新化(李永明編 2001:300)
凝 kʰeŋ 長汀(藍小玲 1999:236)
喻母: 園 kʰoŋ 江山、玉山、廣豐(秋谷裕幸 2003:45)
圓 kʰun 修水黃沙橋(劉綸鑫 2001:184)
胃 kʰi 富川七都(謝建猷 2007:547)
鉛 kʰan 武漢白、南昌
頴 kʰɤ 北京
日母: 扔 kʰaŋ 灌陽觀音閣(黃啟良 2008)
任 kʰin 平樂(張燕芬 2006)
繞~線 kʰεu 增城(亢婷 2013:47)
來母: 悝 kʰuei 北京
裏~面 kʰɯ 大理(王鋒 2013)143
侖 kʰuoŋ 仙游(李如龍 2001:151)
隆 kʰoŋ 寧遠南路(鄧勝芳 2006:57)
犁 kʰɤai 仫佬語(鄭宗澤 1990)
kʰəi 侗語(同上)

下一個演變階段就是次濁聲母讀 h、x、ɦ、ɣ,舉例如下:144

(151) 明母: 媒茅 hm白 廈門


默 hmʔ 白 廈門
毛白帽 hm 秀篆(李如龍等 1992:59)
母 hm 秀篆(謝留文 2003:84)
毛墓目木 hm 秀篆、崙背(陳秀琪 2002)
微母: 武侮 hu 蒙山西河(謝建猷 2007:398)
亡 hoŋ 南寧亭子(李連進 2000:308)

143
大理(王鋒 2013)來母字讀 k 有:硌 ~ 腳 ka、露 ~ 水 kɔ、流 kɯ、兩 ~ 個 kou、老 ~ 人 ku、卵 男生殖器
kua、聾壟 kv̩。既有 k、kʰ 今讀,舌根濁塞音的討論起點無庸置疑。
144
日母讀 ɦ、ɣ 詳見 (130),不再贅述。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25

忘 xõ 衡陽金蘭(劉偉民 2004:21)
忘望 ɦuD 文 溫州
望 ɣuaŋ 金平紅頭(方炳翰 1992)
霧務鵡 ɣu 全州黃沙河(李軍 2006)
微 ɣuei 白 永州水口山(李俏華 2006:39)
泥母: 女 hin 小溪營話(郭啟熹 1996:202)
hŋ̍ 上杭(林寶卿 1991)
hm 永定(同上)
年 hi 雷州話(林倫倫 2006:9)
hĩ 潮州、潮陽(張盛裕 1981)
撚 hin 田東林逢(李連進 2000:226)
暖 xua 雙峰
xue 漣源橋頭河(陳暉 2006:222)
疑母: 疑遇義語藝 hŋ̍ 上杭(林寶卿 1991)145
語 hm 永定(同上)
玩古玩,遊玩 hDan 漢越語(李連進 2000:237)
蜈 xau 江華粟米塘七都話(凌雲國 2003:7)
五 xo 新寧侗話(許陽、胡萍 2010)
鵝餓 ɣo 全州黃沙河(李軍 2005)
瓦 ɣua 同上
外 ɣuai 祁陽(李維琦 1998:127)
喻母: 于盂 hü 橫縣橫川(李連進 2000:54)
葉頁 hip 同上
雨 xuD 白 福州
雲 xuŋ 福州
王旺文 ɦuɒŋ 蘇州
暈 ɦuən 俗 蘇州

145
廈門和潮陽(張盛裕 1981)都見疑母讀 h,分別列舉如下:
瓦 hia、魚漁 hi、艾 hiã、蟻 hia、岸 huã、硯 hiɛn 文 /hĩ 白、額 hiaʔ
瓦 hia、魚漁 hu、艾 hiã、蟻 hia、岸 huã、顏 hiã、額 hia
726 清 華 學 報

日母: 如茹儒孺汝乳蕊辱褥 həu 崇安(李如龍 2001:477)146


饒橈擾繞圍~繞~線 hiu 田東林逢(李連進 2000:144)
爾二耳 hn 永定下洋(項夢冰 2006)
人 həŋ 涇縣茂林(蔣冰冰 2003:133)
二 xən 辰溪(瞿建慧 2008)
繞圍~、~線 xiau 灌陽文市(謝建猷 2007:591)
軟 xüeŋ 灌陽文市(謝建猷 2007:791)
來母: 臉 hEm 漢越語(李連進 2000:183)
him 龍州上龍(同上)
連 hiã 潮陽(張盛裕 1981)
狼 hDŋ 建寧(小學堂網站)
裏房子~ 縷線李~子 xɯ 大理(王鋒 2013)
漏~水露~出鶹貓頭鷹力~氣柳 ɣɯ 同上
來 ɣɯ 劍川、雲龍、昆明(王鋒 2013)
路 ɣu 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76)

依循規律演變,次濁聲母讀 h、x、ɦ、ɣ 水到渠成。相反地,氣流換道說原本只為解


釋鼻音和清擦音 h,147 一旦喻母和來母也牽涉其中,問題就非氣流換道可以解決。

七、結語

本文利用舌根音唇化的音韻規律、諧聲串聯和方言比較論證中古日母字源自上
古舌根濁塞音合口三等,並主張諧聲問題訴諸音變即可,不必擬設複聲母,而且次
濁聲母讀 h、x、ɦ、ɣ 是語音演變的必然,無關氣流換道。
一位外審說本文「混淆了歷史音韻名目與漢語方言音讀」,如果執意將中古分
類當作語音起點,寧遠北路(李文 2008:69)溪疑影云以母字部分讀如來母(不
計聲調差異列舉如下)作何解釋?若說溪母歷經 kʰ → x → ø、疑母丟失、和影組
合流變為零聲母後增生 l,緊接著面臨一個問題:為什麼增生 l?與閩南西片等影組
增生 g 如何區隔?

146
廈門和潮陽(張盛裕 1981)都見日母讀 h,依序臚列如下:
耳 hi、燃 hiã、箬 hioʔ、肉白 hik
耳 hĩ、燃 hiã、箬 hioʔ、辱 hiok
147
預設日母和明泥娘疑母同聲類。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27

(152) 驅 lü/熬眼孽 li、銀 lie/厭 lẽ、烟鹽 lĩ、圓 lüe、贏 liəu

一旦擺脫中古分類的束縛,設想在《切韻》以前上列字例語音討論起點為 *g- 或
*gʰ-,藉由 (132a) 的規律問題就迎刃而解。寧遠北路部分影組字還有其他特殊音
讀,例如:

(153) 蛙 küa、有 fu、雄 ɕĩ、翼腋 sɿ

其實「蛙」從「圭」聲、「有賄」諧聲、「雄翼腋」不過反映早於韻書的音讀(細
節擱置)。與其故步自封,不如另闢蹊徑為學術研究注入一股活水。
又從山合三以母字「鉛」的方言比較也見韻書的不足,如果當時收錄的是
gian,它就是群母字;如果收錄的是 kʰan,它就是溪母字,以管窺豹莫此為甚。相
反地,諸多音讀都在規律 (132c)-(132d) 的掌握,演變路徑環環相扣。

(154) 鉛 gian~筆 漳平永福(張振興 1992:55)


kʰan 武漢白、南昌
ʨʰiεn 北京、武漢文
hün 橫縣橫川(李連進 2000:245)
fεn (< huεn) 連城賴源下村(江敏華等 2012)
üεn 成都、灌陽(劉祥友 2002:26)
vien (< üen) 饒平(劉秀雪 2013)
ÑüDn 南昌

再看聲符「咼」的幾個轄字。(155) 的方言材料顯示語音討論起點 *güai。148「剮」


讀 küa 來自 i 尾丟失,這個現象在漢語方言相當普遍,北京話「卦掛畫話」蟹攝讀
如假攝。149

(155) 過 guai 菜老 浦城石陂(秋谷裕幸 2008:108)


küe 過山(李星輝 2004:130)

148
基於曉匣分立的基礎,加上「禍」是匣母字,*gʰüai 更貼近語音源頭。
149
四川樂至「掛」讀 kuai(周賽紅 2005:90)可為憑證。
728 清 華 學 報

ʨüe~來 常山(曹志耘等 2000:94)


剮 küa 寧遠北路(李文 2008:28)

既有合三源頭,影母字「窩」讀 mo 不難理解。在諧聲字語音起點相同的前提下,
見母字「鍋」讀 m- 歷經 (132d) 的演變歷程。150 北京話「咼」讀 kuo、kʰuai、
uai 和龍川佗城(侯小英 2008)「瘑」讀 kɔ、mɔ 也反映舌根濁塞音清化後兵分二
路,kʰ- 線發展一路挺進。

(156) 窩 mo 江華碼市(夏俐萍 2003:20)


鍋 küe 廣豐(秋谷裕幸 2000)
ʨʰie 寧遠南路(鄧勝芳 2006:47)
uo 桂陽敖泉(范俊軍 1995)
ue 白 廈門
mD 龍州上龍(李連進 2000:8)
mou 泰順(秋谷裕幸 2005:69)
ma 桂陽敖泉(范俊軍 2000)

在漢語方言一片廣袤的森林中,舌根濁塞音產生的相關音變豐富多彩。對照韻
書取材有限,加上聚焦個別漢字,容易以偏概全,從諧聲串聯和方言橫向比較著
手,確立歷史縱深的演變軌跡,不失為更合理的研究取徑。漢語方言三千多個,研
究者若不能擺脫層層束縛,只能陷於泥淖無法自拔,徒留入寶山卻視而不見的遺
憾。最後,本文以李存智 (2014) 的一段文字作結:

我們學術界存在一種研究慣性,一旦某一種假設變成多數人採用的方便
說法,似乎不需要檢驗,就可以成為鐵一般的定律。……見到中古字母
系統……,就認為它們是現代漢語方言……聲母音變的起點,忽略它們
其實只是漢語發展長河中的中繼站,遑論有的方言音類甚至未曾在此駐
留。總之,客觀地讓材料說話是較持平、嚴謹的研究態度。

(責任校對:李奇鴻)

150
諧聲字「禍旤楇過諣」北京話讀 x- 可補足演變環節。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29

引用書目

小學堂網站: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字典:http://ctext.org/dictionary.pl?if=gb
卜玉平,〈淮陰方言同音字匯(二)〉,《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5.3,南京:
1999,頁 71-74。
丁邦新,〈漢語方言接觸的幾個類型〉,《語言學論叢》,20,北京:1998,頁
149-165。
中西裕樹,《語海豐方言基本詞彙集》,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2003。
亢 婷,《中古日母字在現代漢語方言的語音演變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2013。
文遠東,〈東安蘆洪市話文白異讀現象初探〉,《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1.1,永州:2000,頁 38-40。
方炳翰,〈雲南金平紅頭瑤話幾組聲母的歷史演變初探〉,《民族語文》,2,北
京:1992,頁 18-50。
方健波,〈江西南康市鏡壩鎮方言的音韻特點〉,《現代語文》,4,曲阜:2012,
頁 20-22。
毛秉生,〈湖南衡山方言音系〉,《方言》,2,北京:1995,頁 112-120。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王文勝,《處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8。
王建弢,〈甘肅禮縣方言同音字匯〉,《天水師範學院學報》,31.4,天水:
2011,頁 110-117。
王莉寧,〈桂北方言幫、端母的次濁化現象〉,《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1.4,桂林:2007,頁 1-6。
王福堂,〈紹興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北京:2008,頁 1-17。
王 鋒,〈白語南部方言中來母的讀音〉,《民族語文》,3,北京:2013,頁 56-
62。
王應龍,〈甘肅武山方言語音特點〉,《寶雞文理學院學報》,31.6,寶雞:
2011,頁 84-86。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江敏華等,〈連城縣賴源鄉下村話語音特點說略〉,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主
辦,「漢語方言學新思維」工作坊,新竹:2012 年 12 月 1 日。
730 清 華 學 報

吳中杰,《畬族語言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______,〈宜蘭壯圍詔安客家話的音韻及詞彙特點試析〉,《臺灣語文研究》,3,
臺中:2009,頁 215-237。
吳 珍,《東安土話語音層次研究》,昆明:雲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吳 萍,〈湖南新寧瑤族「峒話」音系〉,《現代語文》,10,曲阜:2012,頁 15-
17。
李 文,《湖南寧遠縣北路平話音韻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2008。
李冬香,《湖南贛語語音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5。
______,〈韶關市向陽和石陂土話變異的比較〉,《韶關學院學報》,31.1,韶
關:2010,頁 94-97。
李永明編,《湖南省志方言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李永新等,〈論湖南省寧遠平話的贛語性質〉,《現代語文》,5,曲阜:2007,頁
87-89。
李如龍,《福建縣市方言志 12 種》,廈門: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 李如龍等,《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
______,《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李存智,〈四縣客家話通霄方言的濁聲母[g]〉,《中國文學研究》,8,臺北:
1994,頁 23-38。
______,〈漢語語音史中的塞音聲母〉,《政大中文學報》,21,臺北:2014,頁
163-212。
李俏華,《零陵水口山話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李建強,《來母字及相關聲母字的上古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
李星輝,〈湖南永州嵐角山土話音系〉,《方言》,1,北京:2003,頁 67-77。
______,《湘南土話與湘南瑤語的接觸和影響──江華縣個案調查研究》,長沙:
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李 玲,〈祁東縣東區話和西區話的詞匯對比研究〉,《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
報》,70,桂林:2013,頁 221-224。
李玲莉,《瑤族勉語江華(金源)方言調查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2011。
李 軍,〈桂北全州(黃沙河)土話音系特點〉,《柳州師專學報》,20.1,柳
州:2005,頁 58-61。
______,〈桂北全州黃沙河土話同音字匯〉,《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桂林:2006,頁 8-14。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31

* 李連進,《平話音韻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李無未主編,《漢語音韻學通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李新魁,〈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說〉,《學術研究》,2,廣州:1963,頁
92-102,後收入《李新魁自選集》,開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 1-20。
李維琦,《祁陽方言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李曉文,〈湖南寧遠官話的文白異讀〉,《零陵學院學報》,2.5,永州:2004,頁
99-101。
李 藍,〈廣西陽朔城關土話音韻研究〉,《方言》,3,北京:2015,頁 193-
210。
邵榮芬,《漢語語音史講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周及徐,〈上古漢語中的 *Kw-/*K- > *P- 音變及其時間層次〉,《語言研究》,
3,武漢:2003,頁 60-63。
周先義,〈湖南道縣(小甲)土話同音字匯〉,《方言》,3,北京:1994,頁 201-
207。
周純梅,〈湖南臨湘市詹橋鎮方言同音字匯〉,《韓山師範學院學報》,31.5,韓
山:2010,頁 38-47。
周賽紅,《湘方言音韻比較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
林貝珊,〈由「溲」字看吳語處衢方言的歷史音韻層次〉,《中國文學研究》,
34,臺北:2012,頁 1-32。
林倫倫,《粵西閩語雷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林寶卿,〈閩西客語區語音的共同點和內部差異〉,《語言研究》,2,武漢:
1991,頁 55-70。
金有景,〈論日母──兼論五音、七音及娘母等〉,收入傅懋勳等主編,《羅常培
紀念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頁 345-361。
邱仲森,《臺灣苗栗與廣東興寧客家話比較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孟慶惠等,《安徽省志.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段亞廣,〈河南寧陵方言音系〉,《方言》,2,北京:2013,頁 168-178。
侯小英,〈廣東龍川縣佗城客家方言音系〉,《方言》,2,北京:2008,頁 147-
160。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洪惟仁,〈閩南語入字頭(日母)的音變潮流〉,《臺灣語文研究》,7.2,臺北:
2012,頁 1-34。
秋谷裕幸,〈江西廣豐方言音系〉,《方言》,3,北京:2000,頁 260-275。
* ______,《吳語處衢方言(西北片)古音構擬》,東京:好文出版,2003。
732 清 華 學 報

* ______,《浙南的閩東區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5。
* ______,《閩北區三縣市方言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8。
胡云晚等,〈炭山方言音系〉,《廣西師範大學學報》,38.3,桂林:2002,頁 84-
88。
胡松柏等,《贛東北方言調查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胡 萍,《湘西南漢語方言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
范俊軍,〈湖南桂陽縣北半縣(敖泉)土話音系〉,《郴州師專學報》,37,郴
州:1995,頁 51-59。
______,〈湖南桂陽敖泉土話同音字匯〉,《方言》,1,北京:2000,頁 356-
370。
范朝康,〈喇叭話的語音系統〉,《貴州大學學報》,20.4,貴陽:2002,頁 86-
90。
時秀娟等,〈北京話響音鼻化度的初步分析〉,《當代語言學》,12.4,北京:
2010,頁 348-355。
唐永亮,〈瑤族勉語六沖標曼話語音特點和聲調實驗研究〉,《民族語文》,5,北
京:1994,頁 12-23。
唐劍鋒,〈湖南新寧下沙田方言的語音特點〉,《現代語文》,9,曲阜:2014,頁
50-55。
夏俐萍,《江華碼市寨山話音韻特徵及其歸屬》,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3。
______,〈湖南桃江三堂街方言古全濁聲母的讀音〉,《方言》,1,北京:2010,
頁 13-17。
孫立新,〈蒲城(興鎮)方言見知章組聲母的讀音〉,《方言》,3,北京:1992,
頁 228-229。
______,〈知照組及日母三等字在關中中東部幾個方言島的特殊讀音〉,《渭南師
範學院學報》,29.1,渭南:2014,頁 78-89。
孫葉林,〈從語言接觸看常寧塔山漢語對塔山勉語的影響〉,《湖南師範大學社會
科學學報》,1,長沙:2011,頁 126-130。
韋揚波,〈宜州官話語音〉,《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6.3,桂林:
2012,頁 19-36。
馬建東,〈甘谷話中的 [ʨ] 與 [l]──古音見母、來母或同紐系列文章之一〉,
《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9.6,天水:2009,頁 108-110。
______,〈甘谷話「租粗蘇」「竹出書如」系列音讀與上古漢語──古音見母、來
母或同紐系列文章之五〉,《天水師範學院學報》,34.1,天水:2014,頁 33-
38。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33

* ______,《來母的生存:見母、來母古或同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
崔榮昌,《四川境內的湘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
崔振華,〈桂東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北京:1997,頁 48-57。
莫海文,〈廣西賓陽王靈鎮平話同音字匯〉,《方言》,1,北京:2014,頁 73-
89。
許慧娟,〈論漢語方言的 m 聲母增生〉,《國際中國語言學報》,費城:出版中。
張成材,〈循化方言有-aŋ、-iaŋ 韻沒有-uaŋ 韻〉,《語言研究》,7,武漢:1984,
頁 148-150。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______,〈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30.4,新竹:2000,頁 427-475。
______,〈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4,北京:2006,頁
346-358。
______,〈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3,北京:2009,頁 138-
153。
張秀珍,〈賀州九都聲的聲韻調研究〉,《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3,
桂林:2005,頁 9-19。
* 張振興,《漳平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張淑萍,《漢語方言顎化現象》,臺北:新文豐出版,2014。
張盛裕,〈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1,北京:1981,頁 27-39。
張蓓蓓,《隆回縣桃洪鎮話和六都寨話的語音比較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2005。
張燕芬,〈廣西平樂閩語音系及同音字匯〉,《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4,桂林:2006,頁 1-9。
張雙慶主編,《樂昌土話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曹志耘,《嚴州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1996。
______,〈湘西方言裡的特殊語音現象〉,《方言》,1,北京:2009,頁 18-22。
曹志耘等,《吳語處衢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2000。
______,〈青海樂都方言音系〉,《方言》,4,北京:2001,頁 373-383。
梁玉璋,〈武平縣中山鎮的「軍家話」〉,《方言》,3,北京:1990,頁 192-
203。
梁明權,〈賀州秉塘話音系〉,《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3.2,桂林:
2009,頁 1-18。
凌雲國,《江華粟米塘七都話音韻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莊初升,〈樂昌市塔頭壩方言音系〉,《方言》,3,北京:1996,頁 208-215。
734 清 華 學 報

______,《粵北土話音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許 陽、胡萍,〈新寧縣瑤族鄉侗話的語音系統〉,《文教資料》,11,南京:
2010,頁 26-27。
* 郭啟熹,《龍巖方言研究》,香港:縱橫出版社,1996。
______,〈福建省客家話的分布與特點〉,《龍巖學院學報》,26.1,龍巖:
2008,頁 97-102。
郭曉芹,《龍勝偉江苗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陳山青,〈湖南炎陵方言同音字匯〉,《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9.6,株
洲:2004,頁 118-125。
陳立中,《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與演變》,長沙:岳麓書社,2003。
______,《湘語與贛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______,〈湖南攸縣(新市)方言同音字匯〉,《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0.6,株洲:2005a,頁 116-124。
______,《黑龍江站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b。
陳如新,〈湖南祁陽縣白水話語音特點〉,《長沙鐵道學院學報》,8.3,長沙:
2007,頁 60-63。
陳秀琪,〈崙背詔安客家話的音韻特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主辦,「客家文
化學術研討會」,中壢:2002 年 10 月 30 日。
* 陳章太等,《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陳淑靜,《平谷方言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
陳 暉,《湘方言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陳筱琪,〈漳平永福方言的音系演變〉,《清華中文學報》,4,新竹:2010,頁
73-120。
______,〈龍巖新羅區適中鎮閩南方言的音系演變〉,《文與哲》,18,高雄:
2011,頁 717-766。
______,〈客語高元音的擦化音變與閩客接觸時的規律轉變〉,《清華學報》,
42.4,新竹:2012,頁 733-775。doi: 10.6503/THJCS.2012.42(4).05
______,《閩南西片方言音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13。
陶秋萍,《縉雲方言語音研究》,杭州: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
彭巧燕,《新晃漢語與侗語之間的相互接觸和相互影響》,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2003。
彭新凡,《廣西富川土話音韻比較研究》,南寧: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05。
曾春蓉,《湖南洞口縣黃橋話的語音研究及其係屬問題探討》,長沙:湖南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2004。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35

______,〈湖南洞口縣山門、醪田話古喻母合口字今讀 [m-] 聲母現象〉,《河池


學院學報》,28.4,河池:2008,頁 80-83。
曾毓美,〈湖南益陽方言同音字匯〉,《方言》,4,北京:1995,頁 276-289。
游文良,《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______,《福安族方言熟語歌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覃遠雄,〈桂南平話古見組聲母和日母的今讀〉,《方言》,3,北京:2006,頁
228-238。
賀凱林,〈湖南道縣壽雁平話音系〉,《方言》,1,北京:2003,頁 78-87。
項夢冰,〈客家話古日母字的今讀──兼論切韻日母的音值及北方方言日母的音變
歷程〉,《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7.1,南寧:2006,頁 83-91。
項夢冰等,《漢語方言地理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黃大祥,〈涼州方言同音字匯〉,《甘肅高師學報》,12.3,蘭州:2007,頁 5-
10。
黃啟良,〈廣西灌陽觀音閣土話音系〉,《方言》,3,北京:2008,頁 272-280。
黃雪貞,〈湖南江永方言音系〉,《方言》,3,北京:1988,頁 161-176。
______,《江永方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黃 磊,《邵東湘語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黑維強,〈綏德方言語音的內部差異〉,《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5.3,咸陽:
2010,頁 35-41。
雷 勵,〈湖南安化界牌話音系〉,《文教資料》,5,南京:2009,頁 41-43。
楊海霞等,〈衡山方言後山話的文白異讀〉,《現代語文》,5,曲阜:2011,頁
72-75。
楊 蔚,〈沅陵鄉話聲母的歷史語音層次〉,《求索》,5,長沙:2002,頁 184-
185。
楊 蔚等,〈湘西鄉話的語音特點〉,《方言》,4,北京:2009,頁 289-303。
楊遺旗,《江華縣福清新化話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鄒曉玲,〈湘西古丈縣「六保話」的係屬〉,《文化遺產》,2,廣州:2013,頁
135-141。
熊賽男,《湖南省沅江市赤山話語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8。
趙 彤,〈中古舌根聲母字和雙唇聲母字在戰國楚系文獻中的交替現象及其解釋〉,
《中國語文》,3,北京:2006,頁 249-255。
趙敏蘭,〈標敏瑤語漢借詞的韻尾特點〉,《民族語文》,6,北京:2011,頁 74-
76。
齊冲天,〈論諧聲字的聲母〉,《內蒙古大學學報》,1,呼和浩特:1982,頁 88-
99。
736 清 華 學 報

劉秀雪,〈從優選理論來看新竹客家話海陸腔與饒平腔 [ʒ] [v] 聲母的音韻比較〉,


「客家委員會 102 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結案報告,2013。
劉紅花,〈湖南隆回(雨山)方言音系〉,《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6.4,長沙:
2001,頁 108-110。
劉祥友,《廣西灌陽方言音系特點及其歸屬》,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2。
______,《湘南土話語音的歷史層次》,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
劉偉民,《衡陽、邵東兩縣交界地區的過渡型方言》,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2004。
劉淑學,〈大河北方言中的 [uϪu] 韻母〉,《中國語文》,5,北京:2000,頁
418-419。
劉道鋒,〈隆回高坪鎮方音記略〉,《婁底師專學報》,3,婁底:2003,頁 108-
113。
劉新華,《興國境內兩個客家話點的語音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2003。
劉鳳麗,《桂東鍾山兩安、富川新華平地瑤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2010。
劉綸鑫,《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劉澤民,《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劉曉飛,《湘鄉方言語音比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劉勝權,《粵北始興客家音韻及其周邊方言之關係》,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
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
樂 虹,《新田北鄉青龍土話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歐陽文婷,《日母音值演變探析》,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歐陽瀾,《廣西龍勝和平鄉優念話語音詞彙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2010。
______,〈廣西龍勝和平鄉紅瑤優念話音系〉,《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
28.12,武漢:2011,頁 46-51。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蔣冰冰,《吳語宣州片方言音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蔣軍鳳,〈湘南榴星土話和榴星瑤話的比較〉,《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4,長沙:2002,頁 118-122。
______,〈榴星勉話的語音系統及其歸屬〉,《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9.6,株洲:2004,頁 60-62。
______,《湘鄉方言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37

鄧永紅,〈湖南桂陽縣洋市土話音系〉,《湘南學院學報》,25.4,郴州:2004,
頁 60-65。
鄧享璋,〈沙縣蓋竹話的文白異讀〉,《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1.1,三明:
2004,頁 30-36。
鄧勝芳,《湖南寧遠縣南路平話的語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
鄭玉華,《四川簡陽客家話研究──以踏水鎮為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鄭宗澤,〈大坪江勉話邊音和邊擦音來源〉,《民族語文》,5,北京:1990,頁
51-56。
鄭 偉等,〈安徽當塗湖陽吳語同音字匯〉,《方言》,4,北京:2012,頁 314-
325。
盧小群,〈湖南嘉禾廣發土話的音系特點〉,《株洲工學院學報》,16.3,株洲:
2002,頁 85-87。
錢曾怡主編,《山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1。
駱嘉鵬,〈白沙屯方言的聲調特色〉,廈門大學主辦,「第七屆閩方言國際研討
會」,廈門:2001 年 11 月 3-5 日。
龍海燕,《洞口贛方言語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謝元春,《雙牌江村鎮土話音韻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謝 玄,《江永河淵土話音韻研究》,北京: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4。
謝奇勇,《湖南永州土話音韻比較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謝留文,《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謝建猷,《廣西漢語方言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瞿建慧,〈湖南瀘溪(浦市)方言音系〉,《方言》,1,北京:2005,頁 50-63。
______,〈湖南瀘溪(白沙)鄉話音系〉,《方言》,2,北京:2008,頁 161-
172。
______,〈湘西鄉話聲調的特殊演變〉,《語言科學》,14.6,武漢:2015,頁
653-661。
藍小玲,《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顏麗娟,〈浦北小江話音系及語音特點〉,《欽州學院學報》,23.5,欽州:
2008,頁 114-117。
羅昕如,《湘語與贛語比較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______,〈湖南方言古陰聲韻、入聲韻字今讀鼻韻現象〉,《方言》,3,北京:
2012,頁 226-230。
738 清 華 學 報

嚴修鴻,〈一種罕見的鼻音韻尾增生現象──連城縣隔川話「陰陽轉」的類型試
析〉,《中國語文研究》,2,香港:2002,頁 85-89。
* ______,〈KW→P音變與方言本字考證〉,《中國語文研究》,2,香港:2008,
頁 15-20。
______,〈惠州龍門縣左潭話語音概略〉,《龍巖學院學報》,31.4,龍巖:
2013,頁 18-23。
顧勁松,〈蘇北江淮官話古陰聲韻字收 m 尾現象考察〉,《語言科學》,10.4,武
漢:2011,頁 434-439。
Chen, Matthew Y. and William S-Y. Wang. “Sound Change: Act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Language, 51.2, 1975, pp. 255-281. doi: 10.2307/412854
Fallon, Paul J.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honology of Ej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Fox, Anthony.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Grierson, Sir George A. “Spontaneous Nasalization in the Indo-Aryan Language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 Ireland, (New Series) 54.3,
1922, pp. 381-388. doi: 10.1017/S0035869X00053570
Hsu Hui-chuan. “A Particle Analysis of /y/ in Chinese,”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33.1, 2003, pp. 173-198.
Hume, Elizabeth V. “Language Specific Markedness: The Case of Place of Articulation,”
Studies in Phonetics,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 9.2, 2003, pp. 295-310.
Hume, Elizabeth V. and Georgios Tserdanelis. “Labial Unmarkedness in Sri Lankan
Portuguese Creole,” Phonology, 19.3, 2002, pp. 441-458.
Jakobson, Roman, Gunnar Fant and Morris Halle. Preliminaries to Speech Analysi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heir Correlat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51.
Jun Jungho. “Korean n-insertion: A Mismatch between Data and Learning,” Phonology,
32.3, 2015, pp. 417-458. doi: 10.1017/S0952675715000275
Kenstowicz, Michael. Phonology in Generative Grammar. Oxford, UK;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1994.
Ladefoged, Peter and Ian Maddieso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UK;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1996.
Lee Yongsung and Lee Minkyung. “n-Insertion and y-Devocalization in Korean,” Kore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31.3, 2006, pp. 413-440.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39

Lipski, John M. “Spontaneous Nasal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fro-Hispanic


Language,” Journal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7.2, 1992, pp. 261-305. doi:
10.1075/jpcl.7.2.04lip
Maddieson, Ian. Patterns of Sounds.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Ohala, John J. “The Contribution of Acoustic Phonetics to Phonology,” in B. Lindblom et
al. (eds.), Frontiers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9, pp. 355-363.
______. “The Listener as a Source of Sound Change,” in C. S. Masek, R. A. Hendrick, &
M. F. Miller (eds.), Papers from the Parasession on Language and Behavior.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81, pp. 178-203.
______. “Against the Direct Realist View of Speech Perception,” Journal of Phonetics, 14,
1986, pp. 75-82.
Ohala, John J. and Manjari Ohala. “The Phonetics of Nasal Phonology: Theorems and
Data,” in M. K. Huffman & R. A. Krakow (eds.), Nasals, Nasalization, and the Velum,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Series, Vol. 5].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93, pp.
225-249. doi: 10.1016/B978-0-12-360380-7.50013-2
Schane, Sanford A. “The Fundamentals of Particle Phonology,” Phonology Yearbook, 1,
1984, pp. 129-155.
Simmons, Richard V. “The Evolution of Mandarin as Reflec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Sihu,”
Talk given at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16 May 2016.

(說明:書目前標示*號者已列入 selected bibliography)


740 清 華 學 報

Selected Bibliography

Akitani Hiroyuki. Wuyu Chuqu Fangyan (Xibeipian) Guyin Gouni (Sound Reconstructions
of the Northwest Chuqu Clustering in Wu Dialects). Tokyo: Kohbun, 2003.
______. Zhenan de Mindongqu Fangyan (Eastern Min Dialects in South Zhejiang). Taipe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2005.
______. Minbeiqu Sanxianshi Fangyan Yanjiu (Dialects of Three Cities in North Fujian).
Taipe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2008.
Chen Zhangtai et al. Minyu Yanjiu (A Study on Min Dialects). Beijing: Language Press,
1991.
Guo Qixi. Longyan Fangyan Yanjiu (A Study on the Longyan Dialect). Hong Kong: Well-
Cross Publishing, 1996.
Li Rulong et al. Kegan Fangyan Diaocha Baogao (A Field Report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s).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Li Lianjin. Pinghua Yinyun Yanjiu (A Phonological Study on Pinghua). Nanning: Guang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0.
Ma Jiandong. Laimu de Shengcun: Jianmu, Laimu Gu Huo Tongniu (Survival of the Lai-
initial: The Jian-initial and the Lai-initial May Have Identical Origin).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5.
Yan Xiuhong. “KW→P Yinbian yu Fangyan Benzi Kaozheng (The Change of KW→P and
Etymology Research),” Zhongguo Yuwen Yanjiu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2,
2008, pp. 15-20.
Zhang Zhenxing. Zhangping Fangyan Yanjiu (A Study on the Zhangping Dialect).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92.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 741

On Diachronic Developments of the Ri-initial


in Chinese Dialects

Hsu Hui-chuan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email protected]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iddle-Chinese Ri-initial descends from voiced velar
stop(s) plus Closed-Mouth Division III in Old Chinese, by means of phonological
rules (labiolization of velars), Xiesheng and dialect comparison. This analysis not only
gets rid of drawbacks of the two reconstructions *ÑѮ and *Ñ in the literature, but also
sucessfully explains irregular pronunciations of some Middle-Chinese initials in
various dialects. Yet, whether the Ri-initial originates from *gʰ or *g, *gʰ both awai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Two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current analysis are: (a)
consonant-cluster porposals are unnecessary to solve the Xiesheng problem, and (b)
pronunciations of h, x, ɦ, ɣ by Cizhuo initials derive directly from sound changes.
Different from Qieyun which focuses on individual characters and uses limited dialect
materials, this paper advocates that a more adequate and convincing methodology to
ensure diachronic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phonology appeals to Xiesheng and a wide
range of synchronic phonologies.

Key words: Ri-initial, Xiesheng, labiolization of velars

(收稿日期:2016. 2. 15;修正稿日期:2016. 4. 22;通過刊登日期:2016. 6. 7)


742 清 華 學 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