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02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和未来趋势 王焕芝 PDF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2011 年第 4 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畅4 , 2011  

(总第 169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 No畅169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趋势
王焕芝 , 洪   明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是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马来西亚政府根据国内政治和
国际关系的变化不断对华文教育政策做出调整 。 20 世纪 60 年代针对华文教育的政策焦点是华文中学的改
制 , 70 年代侧重阻挠华文大学的创办 , 80 年代则侧重华文小学的控制权 , 90 年代后华文教育政策相对宽
松 。 本文对马来西亚独立以后的华文教育政策进行全面梳理 , 以期全面认识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马来西亚
华文教育是在怎样的境遇下不断抗争 、 发展壮大的 ; 同时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些分析 。
关键词 : 马来西亚 ; 华文教育 ; 政策 ; 演变
中图分类号 : G74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5285 (2011) 04 - 0191 - 05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 , 是继新加坡之后华 关 。 受古典民族主义 “一个人民 、 一个民族 、 一个国


人占当地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国家 。 建国以来 , 马来西 家” 理论的影响 , “二战” 后独立的东南亚一些国家 ,

亚政府把马来族和当地土著民族统一划为土著 , 而把华 在民族政策方面纷纷推行语言与文化的同一性政策 。
族 、 印度族和外来的欧亚族裔划为非土著 , 并对土著采 1957 年获得独立 的马 来 亚 (1963 年 以 后的 马 来西 亚 )
取倾斜政策 , 在政治 、 经济 、 文教和社会等各方面加以 也不例外 。 马来亚 (马来西亚 ) 独立后 , 随即在宪法中
特别扶持 。 这种马来人优先的政策虽然在早期国家的建 规定了 “国语” 和其他语言的地位 , 在实践中推行马来
立和维系方面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 但其长期推行 , 必然 人优先的政策 , 建立以马来语为中心的国家教育体系 ;
会损害非马来人族群的利益 , 造成对非马来人的不公平 同时也为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
或忽视 , 形成社会矛盾 。 由于华人在非马来人中占绝大 (一) 宪法中的国家语言政策 ——— 不平等关系下华
部分 , 所受到的影响最大 。 然而 , 在东南亚乃至世界范 文教育的合法地位
围内 ,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乃是最为发达的 , 它被视为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合法性和所遭受的政策限
各国华文教育的典范 , 建有包括 1290 所华文小学 、 60 + 制均可在其独立之后颁发的首部宪法中找到法理依据 。
1 所华文独立中学和 3 所民办华文大专院校这样完备的 1957 年独立后 , 马来西亚宪法第 152 条赋予了马来文以
华文教育体系 。 这一体系的建立经历了艰难 、 曲折的历 “国语” 的地位 ; 与此同时 , 对其他语言在马来西亚的
程 , 伴随着民族文化间的激烈冲突 。 它既是马来西亚华 使用和发展也予以了认同和保护 。 宪法指出 : “第一 ,
人社会努力争取和抗争的结果 , 也是马来西亚协调多元 除了在官方用途以外 , 任何人不得受到禁止或阻止使
文化的宪制和政策实践使然 , 是由马来西亚的独特国情 用 、 教导或学习任何其他语文 ; 第二 , 此条文不得影响
决定的 。 限于篇幅 , 本论文仅从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华文 联邦政府或任何州政府去维护及扶助联合邦内任何其他

教育政策演进的视角来展示和分析这一历程 。 民族语文的应用和学习的权利 。” 这一重要的语言政策
一 、 “准许发展但注重同化” 的政策形成 (从独立 奠定了马来西亚开国以来基本上自由的语言环境 , 造就
——— 20 世纪 60 年代末) 了多语社会 , 为华文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法理基础 ; 同
文教政策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 。 在现代法制 时 , 也将马来文化和非马来文化的不平等关系合法化
国家 , 它的性质和发展空间通常与宪法所赋予的权益有 了。

  收稿日期 : 2010 - 11 - 18
  基金项目 : 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 ——— “海西教育传承与两岸教育交流研究” 系列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 : 王焕芝 (1975 —   ) , 女 , 辽宁沈阳人 ,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 华侨大学公共
管理学院讲师 , 研究方向 : 海外华文教育 ;
洪明 (1964 —   ) , 男 , 安徽黄山人 ,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 教育学 。
①   耿虎 、 曾少聪 : 枟教育政策与民族问题 ——— 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为例枠 , 枟当代亚太枠 2007 年第 6 期 。
②   Constitution of M alaysia 1957 , Article number : 152 , http : //w w w . google . com . hk /
192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二) 同化华文教育的开端 ——— 枟拉萨报告书枠 国家教育政策改为 “要使国语 (马来语 ) 成为我国教育


1956 年以马来亚教育部长拉萨为首的教育委员会发 制度的主要教学媒介” 。
表了著名的 枟拉萨报告书枠 。 这份报告书在马来西亚教 枟拉曼达立报告书枠 主张 : 马来文小学改称国民小
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它是马来西亚独立后针对华文教 学 , 其他语文源流的小学改称国民型小学 ; 以马来语为
育的第一项教育政策 。 此后的国家语文和教育政策都是 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中学称为国民中学 ; 以英语为主要教
以这份报告书的目标为宗旨来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的 。 学媒介语的中学称为国民型中学 ; 只有这两类中学可以
这也是马来西亚教育马来化的开始 。 报告书中第一次阐 获得政府的资助 ; 其他的中学改称独立中学 , 没有政府
明了马来西亚的教育目标 : “我们进一步相信我国教育 的资助 ; 从 1961 年起 , 中学所有公共考试只能以马来
政策的最终目标必须是把各族儿童纳入一个以国语为主 文或英文为考试媒介 。 这些主张都被当时的联盟政府所
要教学媒介的国民教育体系 , 虽然我们认识到达成这个 采纳 。③
目标的过程不能过于仓促而必须逐步推行 。” ① 为了吸引华文中学改制 , 政府允许华校改制后可以
枟拉萨报告书枠 对各级学校的未来发展做了全面的 另行注册私立部分 。 迫于改制压力 , 不少华校改为国民
规划 , 提出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和马来亚型的未 型中学 , 变为以英语为教学媒介的中学 。 在 枟1961 年教
来国家教育制度 , 奠定了马来西亚今天教育体系的基 育法令枠 通过前 , 马来半岛共有华文中学 69 所 , 但法
础 。 马来西亚 枟1957 年教育法令枠 就是根据 枟拉萨报告 令通过后 , 在威逼利诱下接受改制的有 54 所 , 只有 16
书枠 的建议制定的 。 在该教育法令下 , 华小被列为标准 所放弃津贴 , 成为华文独立中学 。 枟1961 年教育法令枠
型小学 , 获得政府全部津贴 ; 华文中学则被列为国民型 对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深远 , 它把华文中学教育
中学 , 获得政府部分津贴 。 该法令虽然没有将所谓 “最 排挤出国家教育体系之外 , 另给华文小学套上了紧箍
后目标” 列入 ,但是在其第三条款中明确规定了马来西 咒 , 政府掌握着华小的生杀大权 。 这也是 60 年代华文
亚的国家教育政策 : “联合邦的教育政策是建立一个为 教育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 。
全体联合邦人民所接受的国民教育体系来满足他们的需 马来西亚政府在 60 年代还颁布了一系列对华文教
求和促进他们的文化 、 社会 、 经济及政治发展 , 其目的 育有影响的教育法令 。 如教育部在 1964 年颁布废止小
在于使马来语成为国语 , 同时也维护及支持我国其他族 学升中学的会考制度 ④ ; 1967 年宣布出国留学者必须拥

群语文和文化的发展 。” 有剑桥文凭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 ⑤ 。 这些措施无疑切断
尽管 枟拉萨报告书枠 和 枟1957 年教育法令枠 最终还 了华文独中毕业生出国深造的管道 。 此外 , 马来西亚政
是承认各种语文源流学校并存 , 各以其母语为主要教学 府还成功遏制了董教总 ⑥ 创办华文独立大学企图 , 并通
媒介语 , 提供能为本邦全体人民接受的教育政策 , 并使 过教师考试和教师公务员制度 , 加强了对华文学校师资
马来文成为国家语文 、 同时维护及扶助本邦非马来语文 的控制 。
和文化发展 。 这使华文教育有了继续生存的机会 , 缓和 总体而言 , 在 1957 — 1969 年期间 , 东姑・拉赫曼采
了华人社会的不满 。 但是该报告书和法令却提出了一种 取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 , 在华文教育政策 、 文化方面则
语文 、 一种源流的 “最终目标” , 这也为以后的教育纷 实行同化政策 。 但是十余年的联盟执政政策并没有缓解
争埋下了伏笔 。 华巫两族之间的族群矛盾 , 这种长期积压的矛盾在 1969
(三) 华文学校的被迫改制 ——— 枟拉曼达立报告书枠 年 5 月 13 日爆发 。
20 世纪 60 年代 , 随着巫统在政府中的地位日益加 二 、 “消除多元化” 的政策实施 ( “5・13” 事件 ———
强 , 政府对华文教育也采取了越来越强硬的政策 。 1960 20 世纪 80 年代末)
年 , 以教育部长拉曼达立为首的 “教育检讨委员会” 提 1969 年 5 月 13 日 , 马来西亚发生种族骚乱事件 ,
出了 枟拉曼达立报告书枠 , 在引述 枟1957 年教育法令枠 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 “5・13” 事件表面上是华人反对党
中的国家教育政策时 , 该报告删除了 “维护即支持我国 对执政联盟发起挑战 , 联盟党在大选中受挫引起的 , 其
其他族群语文和文化的发展” 这段极为重要的文字 , 将 实质是 “马来人对自己所处的经济地位不满的一种信

① ② 董总总务处编 : 枟风云激荡一百八十年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图片集 )枠 , 吉 隆坡 : 马 来西亚华校 董事联合会出 版 , 2001 年 ,


第 28 、 133 页 。
③ Education Act ,1961 , No . 43 of 1961 ,Federation of M alaya ,KL Government Press ,Preamble . 转引自柯嘉逊 : 枟马来西亚华教
奋斗史枠 , 吉隆坡 : 董教总教育中心 , 1999 年 。
④ 过去只有 30 % 的小学毕业生有机会升上国民型或国民中学 , 这因此保证了华文独 立中学的生 源 。 会考废除后 , 全 部小学毕
业生可以自动升上国民或国民型中学 , 华文独中的生源急剧下降 , 甚至部分华文独中被迫关闭 。
⑤ 陈侨之主编 : 枟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枠 ,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 1989 年 , 第 64 页 。
⑥ 董教总 , 即是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董总 ) 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教总 ) 的联合总称 。
 第4期 王焕芝 , 洪   明 :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趋势 193

号” 。① 政府认为种族冲突的原因主要是国民统一意识不 育部也没有说明董事会的权限 , 结果政府政策发生很多


强以及马来人和华人经济不平衡 , 于是 , 对华人采取了 偏差 , 如调派不谙华文的行政人员到华文源流学校服
经济压制和文化进一步同化的政策 。 1969 年 , 马来西亚 务 。 此外 , 1978 — 1982 年期间 , 以英文为考试媒介语的
教育部宣布 , 国民型小学将从 1970 年起逐级改用国语 初级文凭考试 (LCE) 、 教育文凭考试 (MCE) 和高级学
(马来语 ) 为授课媒介语 , 到 1975 年转变为国民小学 ; 校文凭会考 (HSC) 的马来西亚公共考试被以马来文媒
1977 年起 , 国民型中学开始逐级改用国语授课 , 到 1982 介的 SRP 、 SPM 和 ST PM 所取代 。③
年转为国民中学 , 中学的全部考试也改用国语为媒介 。 (三) 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华文小学的控制
改制后的华文中学面临着第二次改变教学媒介语 , 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 , 马来西亚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华
马来中学 , 这意味着华文教育的性质彻底被改变 。 1982 文小学和其他民族语文学校的控制 。 教学内容上 , 实施
年起 , 所有大专院校也采用国语授课 。 换言之 , 到 1982 “3M 制” ,④ 使各民族语文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必须使用马
年 ,从小学到中学 、 大学的教学媒介语完全是马来语 。 来文课本及改用马来语教学 , 连马来西亚大学主修中文
这样 , 枟1961 年教育法令枠 中 “最终目标” 也随之实现 。 的学生用中文撰写论文也被禁止 ;⑤ 教学时间上 , 大大
(一) 高等学校入学实行民族配额制 缩减了华文教学的课时 ; 管理上 , 由教育部派出人员到
1971 年 枟玛吉依斯迈报告书枠 建议国立大学根据大 国民型华校担任领导职务 ; 师资方面 , 拒绝为华小培训
马公民的人口比例 , 而无需以考试成绩录取学生 , 这就 足够的师资 , 减少师范院校的华文授课时间 ; 经济上 ,
是 “固打制” (quota system ) 的开端 。 随后 , 政府修改 采取收缩策略 , 迫使华小在没有经费支持下自动关闭 。
宪法以便更多土著能被录取进入大学及其他学院 。 固打 总之 ,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末 , 在新经济政
制实 行 后 , 大 专 院 校 中 马 来 学 生 的 比 例 由 1970 年 的 策实施期间 , 在文化方面 , 政府推行马来文化中心主
53畅7% 分 别 提 高 到 1975 的 71畅3% 和 1980 年 的 义 ,特别是在 1971 年 , 在马来亚大学召开的国家文化
73畅3% 。② 1985 年在马来西亚进修证书班 、 专科文凭及 大会上决议三项 “国家文化” 概念 ,⑥ 这成为以后马来
学士学位课程的土著学生人数分别为 65畅8% 、 94畅5% 及 西亚的国家文化政策 。 国家文化 , 就是以马来群岛原住
65% 。 民及回教文化为主流 。 这个政策的重点是以单元消除多
固打制的推行导致马来西亚各种族之间的关系更加 元 。 马来人精英人物认为 , 如果其他族群可以向马来文
恶化 。 1971 年 , 马来西亚政府公布 枟大学及大专学院法 化认同 , 就不会有族群纠纷 , 这和马来人提及的一种语
令枠 ,在这项法令下 , 创办大学或学院需获得最高元首 文 、 一种文化 、 一种民族是一脉相承的 。
之恩准 , 同时禁止设立采用以非国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 三 、 紧控与宽松并存的政策取向 (20 世纪 90 年代
私立大学 。 这些规定大大提高了华人设立私立大学的门 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
槛 , 无疑打破了董教总申办独立大学的梦想 。 马来西亚 20 世纪 90 年代 , 随着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
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的固打制使得大批优秀华人子 用日益突出以及马来西亚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 马来
弟失学或留学海外 。 西亚的华文教育政策开始有所转变 。 首相马哈蒂尔在
(二) 废除全津学校董事部 1991 年提出 2020 年宏愿计划 , 为马来西亚勾画出建设
1972 年 , 政府结合 枟阿兹报告书枠 中关于废除全津 先进国家的远景 , 同时采取了一些开放的政策 , 包括允
学校董事部的建议 , 修改了 枟1961 年教育法令枠 。 枟教育 许南方学院开设中文系及华社创办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学
修正法令枠 的新条款第 26 (A ) 规定 : 所有完全津贴的 院 ,中马签署教育谅解备忘录及中文在多媒体超级走廊
学校及教育机构的董事会 , 必须依教育部长所决定的日 应用等 。 这些转变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
期和方式结束 。 此后 , 学校董事会必须停止聘请任何教 但是华文教育的发展始终是在政府管制和华社不断抗争
师及其他雇员及不再成为他们的雇主 , 而所有对该学校 的博弈中进行的 。
或教育机构的管理权力都必须停止生效 。 这意味着学校 (一) 强化 “最终目标” ——— 枟1996 年教育法令枠
董事会今后再也没有权利聘请及解雇教职员 。 同时 , 教 1998 年 正式 生效 的 枟1996 年 教育 法 令枠 , 尽 管将

① 陈衍德 : 枟对抗 、 适应与融合 ——— 东南亚的民族主义与族际关系枠 , 长沙 :岳麓书社 , 2004 年 , 第 152 页 。


② 董教总 : 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185 年简史 (1819 — 2004 )枠 , http : //w w w 畅djz畅edu畅my /home畅htm
③ 董教总 : 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常识手册枠 , http : //w w w 畅djz畅edu畅my / resource/ index畅php
④ 3M 制度 , 即 1980 年 , 教育部为了落实 枟内阁教育报告书枠 关于改革小学课程的建议 , 宣布将推行着重 读 (M embaca) 、 写
(M enulis) 和算 (M engira) 三种基本技能的新课程纲要 (简称 “3M 计划” 或 “3M 制” ) 。
⑤ 董总总务处编 : 枟风云激荡一百八十年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图片集 )枠 , 吉隆坡 :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出版 , 2001 年 , 第
177 页 。
⑥ 马来西亚 “国家文化” 概念是 : 第一 , 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必须以本地区原住民的文化为核心 。 第二 , 其他适合及恰当的文
化元素可被接受为国家文化的元素 , 但是必须符合第一及第三项的概念才会被考虑 。 第三 , 回教为塑造国家文化的重要元素 。
19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枟1961 年教育法令枠 中对华教不利的第 21 (2) 条款取消 政策” , 是为了克服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制


了 , 华小得到保障 , 华小董事会可以保留 , 独中及统考 定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和社会政策 , 其目的是 “建构”
都不是问题 。 但是该法令的第 17 (1 ) 条款规定 , 除了 马来西亚的现代性社会结构 , 塑造一个民族和谐 、 富有
教育部长所设立的国民型学校以及教育部长给予豁免的 经济活力的社会 。 这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容
教育机构 , 所有教育机构必须使用国语作为主要教学媒 的环境 。 特别是 1997 年 6 月 20 日马来西亚政府与中国
介 。 该法令第 69 条款要求 , 除非事先获得考试局总监 政府正式签署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 , 拉开了两国在教育
的批准或教育部长的豁免 , 否则不能举办非校内的考 领域的合作序幕 , 这份教育谅解备忘录包括两国进行学
试 , 华文独中统考显然被排斥 。 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 生交流 、 学术人员的交换 、 大学之间合作研究 , 以及互
而不是取消了 “最终目标” 。 相提供奖学金 、 联办课程等内容 。 其中双联课程为华文
(二) 宏愿教育计划 ——— 进一步实践 “最终目标” 大专学生继续出国深造创设了条件 。 例如 : 韩江学院与
1995 年 , 马来西亚教育部推出 枟宏愿学校计划书枠 , 中国华侨大学 、 暨南大学等合办双联 (2 + 2 ) 课程 , 凡
即将三种源流学校置于同一校园 , 以逐步实现 “最后目 韩江学院毕业的学生 , 可以直接申请加入上述大学就读
标” 。 该计划书非常明确地表明 , 在促成国家团结目标 三年级 , 经过两年的学习取得学士学位 ; 韩江学院还与
的努力中 , 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国语作为所有 上海大学大众传媒系 、 南京大学中文系合办硕士班课
类型学校的统一教学媒介被看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程 。 2005 年中马双方续签 枟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枠 。 这
而必须逐步全面推行 。 换言之 , 该计划的目的就是要逐 些措施将在提高华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的同时 , 加快华
步实现以国语 (马来语 ) 为各源流学校统一的教学媒
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 华文高等教育的发展意味着
介 。2003 年 , 马来西亚建成 7 所宏愿学校 。 宏愿学校无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迈入了更高层次 。 但是就马来西亚官
疑是 20 世纪 80 年代综合学校的翻版 。
方层面而言 , 截止今天 , 马来西亚政府仍然未承认中国
(三) 颁布相关法令 , 发展私立学院 , 取消固打制
大学的文凭 , 只是一些个别大学同中国的某些大学签署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 马来西亚政府分别颁布 枟大
了谅解备忘录 。 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华文高等教育的
专法令 (修正案)枠 (1996 年 ) 、 枟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
发展 , 同时也降低了华人子弟来中国求学的积极性 。
令枠 (1996 年 ) 和 枟高等教育理事会法令枠 (1996 年 ) ,
(二) 华文小学教学媒介语出现英化趋势
为私立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 继南方学院 (1990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随着英文在国际社会 , 特别
年) 之 后 , 新 纪 元 学 院 (1997 年 ) 和 韩 江 国 际 学 院
是在科技 、 贸易和资讯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 马来西
(1999 年) 分别成立 , 私立院校的发展为华人子弟在马
亚的教育政策开始转向提高英文教育水平 。 2003 年马来
来西亚的进一步深造创设了良好环境 。 2002 年 , 拉曼大
西亚政府宣布 , 为了提高国民的英文水平和更好地吸收
学挂牌成立 , 这是由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政党 ——— 马来
先进文化 , 从新学年开始 , 各源流学校一年级的数学和
西亚华人公会主办的大学 ,也是马来西亚第一所由华人
科学两学科改用英文教学 。 与此同时 , 教育部也计划在
创办的大学 。 上个世纪华人创办大学的愿望终于在 21
2008 年使英语成为所有技术学院技术科目的教学媒介
世纪实现了 。 同年 , 马来西亚教育部宣布实施绩效制 ,
语 。 华社担心华小变质 , 最后通过谈判达成了 “2 - 4 -
以成绩为大学录取标准 , 这意味着实行了 30 余年的固
3 方案” ① 。 随后 , 在 2006 年新学年 ,教育部开始在小学
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 华文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有所改
善。 四年级推行英文教数理的措施 , 其中在华小推行 “6232

四 、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未来趋势展望 方案” ② , 华文小学数理考试则采用双语出题 , 即英语和

从上述马来西亚华教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 各自的母语 。 英文回流政策的实施 , 使华文教育再次进


出 , 马来西亚政府华文教育政策整体来说是具有相对的 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 未来的马来西亚华小将面临着英语
稳定性 , 但并非一成不变 。 影响马来西亚政府制定和调 教学媒介语的新挑战 , 如何平衡将成为华小发展的新课
整华人政策和华文教育政策的因素有很多 , 其中最重要 题。
的因素包括 : 第一 , 华人政治认同的变化 ; 第二 , 国际 (三)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将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
关系的变化 , 特别是马来西亚政府同中国关系的发展变 合的道路
化。 华文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意味着首先在体制方面 ,华
(一) 马来西亚华文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文教育逐步纳入到马来西亚国家教育体制中 ,并在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 , 马来西亚政府推行 “新国家发展 主流教育中获得发展空间 。 从马来西亚国内环境看 ,马

① “2 - 4 - 3 方案” 即华小保留以华文教授数学和理科 , 但 2003 年起华小新增设 2 节英文课 , 数学由原来的 7 节增至 10 节 , 其


中 6 节用华文教 , 4 节用英文教 ; 2003 年新增设 6 节科学 , 其中 3 节用华文教 , 3 节用英文教 。
② “6232 方案” 即华小继续以华语和英语双语教授数理科 , 其中 6 节华语教授数学 , 2 节英语教授数学 , 3 节华语教授科学及 2
节英语教授科学 。
 第4期 王焕芝 , 洪   明 :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趋势 195

来西亚教育部已于 2003 年起把华文学科纳入到国民学 开始转变成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 马来西亚华人面临着国


校正课 。 2010 年 ,马来西亚副总理兼教育部部长幕尤丁 家认同和母族文化延续的双重冲击 。 华人社群要在对马
指出 ,为了让非马来学生能在小学学习母语 ,教育部将在 来亚忠诚和延续母族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 同时以期
国小主动开办华文和泰米尔班 。 这些表明华文教育正在 同其他友族共建一个种族和谐与多元文化的社会 。 纵观
逐步被马来西亚主流教育所接受 。 2010 年首相纳吉宣布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 , 我们认为在多元民族国
政府考虑在第十个大马计划下 ,让拥有马来西亚教育文 家 , 语言和教育问题始终是族群矛盾中的重要一环 。 长
凭的独中统考文凭持有者接受华文师训 ,这可以说是政 期以来 , 马来西亚的教育政策也在极力寻求一种平衡 ,
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开端 。 马来西亚国内华文教育环 一方面要维护马来文作为国语的最高地位 , 另一面要促
境的变化将进一步促进华文教育朝着本土化方向发展 。 进各族群的团结 , 以期最后实现一种语文 、 一种源流的
从国际大环境看 , 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加大对世 单元化的教育目标 。 但是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 华人
界华文教育的支持 , 在华文师资培训 、 教材编写等方面 和华文教育的地缘政治因素也发生着变化 , 特别是中国
给予了海外华文教育大力支持 。 这些都成为华文教育发 经济的崛起 , 华文的实用价值越来越高 , 使得马来西亚
展的强大动力 。 为了提高海外华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 中 政府也逐渐实施开放宽容的华文教育政策 。 东南亚诸国
国国务院侨办每年组派专家团赴海外 , 针对东南亚和欧 华文教育大环境的改善 , 也成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进一
美不同模式 , 精心组织海外师资培训 , 同时为华文水平 步发展提高的外在动力 。
较高的马来西亚华文教师专门设置了与中国文学相关的 诚然 ,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
专题课程 , 即 “中国文学 (唐诗 、 宋词欣赏 )” 等 。 与 战 。 如关于 “华小不应有半津全津之分” 、 “华淡小改用
此同时 , 中国福建等省先后成立 “海外华文教育基地” , 国小马来文课程纲要事件” 、 “制定国小发展成为首先学
培训华文教师 , 选派华文教师自愿者等 。 暨南大学和华 校的政策” 、 “缺乏增建华小制度的解决方案” 、 “独中生
侨大学两所重点华侨高等学府仍然一如既往地招收华侨 进师训需 SPM 文凭” 、 “马政府不承认独中的文凭 , 初 、
华人学生 。 2007 年 , 中国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与马来西亚 高中毕业生必须在参加政府学校同等的水平考试 , 才能
董教总教育中心合作举办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班 。 这些举 获得政府承认的相关文凭 , 进入高中或大学” 等问题 。
措加快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 也许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
素 , 但是我们认为 , 在马来西亚华社的努力下 , 马来西
1957 年马来亚迈向国家独立 , 早期的华侨移民社会 亚华文教育将在本土化进程中越走越好 。

(责任编辑 : 丁   翔)

The evolu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Policy and Future Trends
WANG Huan-zhi ,HONG Ming
( School of Education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Fuz hou 350108 , China)

Abstract : The polic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n M alaysi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 alaysian Chinese policy .T he M alaysian government has kept making adjustments to the policy of Chinese
and culture language edu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1960s ,the polic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focused on the restructure of Chinese sec-
ondary schools ,obstruc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in the 1970s and control of Chinese
primary school in the1980s .In the 1990s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摧s policy was relatively
loose .T 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hackles the polic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n M alaysia
after its independence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n M alaysia
struggled ,developed and expanded since the 1950s .Meanw hile ,the paper makes some analysi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n Malaysia .
Key Words : M alaysia ,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 policy , evoluti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