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辨證論治歸納表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4

《傷寒雜病論》辨證論治歸納表

寒 熱......................................................................................................................................................................................................................................................................................3
往來寒熱................................................................................................................................................................................................................................................................................5
惡 寒......................................................................................................................................................................................................................................................................................6
不惡寒....................................................................................................................................................................................................................................................................................9
身 涼....................................................................................................................................................................................................................................................................................10
厥 冷....................................................................................................................................................................................................................................................................................11
手足溫..................................................................................................................................................................................................................................................................................15
發 熱....................................................................................................................................................................................................................................................................................15
手足熱..................................................................................................................................................................................................................................................................................20
潮 熱....................................................................................................................................................................................................................................................................................22
惡 熱....................................................................................................................................................................................................................................................................................23
灼 熱....................................................................................................................................................................................................................................................................................24
胸腹脇腰痞滿鞕痛腫脹......................................................................................................................................................................................................................................................24
心下痞滿鞕痛......................................................................................................................................................................................................................................................................27
胸脇滿痛..............................................................................................................................................................................................................................................................................31
脇滿痛..................................................................................................................................................................................................................................................................................32
腹 滿....................................................................................................................................................................................................................................................................................34
腹 痛....................................................................................................................................................................................................................................................................................38
少腹滿痛..............................................................................................................................................................................................................................................................................39
腰 痛....................................................................................................................................................................................................................................................................................41
裏 急....................................................................................................................................................................................................................................................................................42
癥 瘕....................................................................................................................................................................................................................................................................................42
身 腫....................................................................................................................................................................................................................................................................................43
頭項頸背強痛......................................................................................................................................................................................................................................................................45
頭 痛....................................................................................................................................................................................................................................................................................47
體 痛....................................................................................................................................................................................................................................................................................48
四肢拘急疼痛......................................................................................................................................................................................................................................................................50
身 癢....................................................................................................................................................................................................................................................................................52
頭身下重..............................................................................................................................................................................................................................................................................52
頭 眩....................................................................................................................................................................................................................................................................................54
身 振....................................................................................................................................................................................................................................................................................57
麻痺懈惰痠軟死肌..............................................................................................................................................................................................................................................................57
卧眠寐睡..............................................................................................................................................................................................................................................................................59
煩 躁....................................................................................................................................................................................................................................................................................61
譫 語....................................................................................................................................................................................................................................................................................68
語 言....................................................................................................................................................................................................................................................................................70
癲 狂....................................................................................................................................................................................................................................................................................71
悸 證....................................................................................................................................................................................................................................................................................72
喜 忘....................................................................................................................................................................................................................................................................................73
恍 惚....................................................................................................................................................................................................................................................................................74
驚 證....................................................................................................................................................................................................................................................................................74
咳 嗽....................................................................................................................................................................................................................................................................................75
噴 嚏....................................................................................................................................................................................................................................................................................77
氣 喘....................................................................................................................................................................................................................................................................................78
氣上衝..................................................................................................................................................................................................................................................................................80
氣 息....................................................................................................................................................................................................................................................................................82
短 氣..................................................................................................................................................................................................................................................................................82
少 氣....................................................................................................................................................................................................................................................................................84
喜 欠....................................................................................................................................................................................................................................................................................85
痰飲涎沫..............................................................................................................................................................................................................................................................................85
小 便....................................................................................................................................................................................................................................................................................88
汗..........................................................................................................................................................................................................................................................................................97
遺 精..................................................................................................................................................................................................................................................................................104
失 血..................................................................................................................................................................................................................................................................................104
大 便..................................................................................................................................................................................................................................................................................108
口 渴...................................................................................................................................................................................................................................................................................111
嘔噦噫腸鳴失氣................................................................................................................................................................................................................................................................118
噦 逆..................................................................................................................................................................................................................................................................................123
噫 氣..................................................................................................................................................................................................................................................................................124
腸 鳴..................................................................................................................................................................................................................................................................................125
失 氣..................................................................................................................................................................................................................................................................................125
吐 逆..................................................................................................................................................................................................................................................................................126
下 利..................................................................................................................................................................................................................................................................................129
飲 食..................................................................................................................................................................................................................................................................................134
舌 胎..................................................................................................................................................................................................................................................................................138
口........................................................................................................................................................................................................................................................................................139
咽 喉..................................................................................................................................................................................................................................................................................140
目........................................................................................................................................................................................................................................................................................142
鼻........................................................................................................................................................................................................................................................................................143
耳........................................................................................................................................................................................................................................................................................144
前 陰..................................................................................................................................................................................................................................................................................144
後 陰..................................................................................................................................................................................................................................................................................145
面 熱..................................................................................................................................................................................................................................................................................145
身 黃..................................................................................................................................................................................................................................................................................147
虛 羸..................................................................................................................................................................................................................................................................................149
癮 疹..................................................................................................................................................................................................................................................................................150
頭 髮..................................................................................................................................................................................................................................................................................150
身體各部............................................................................................................................................................................................................................................................................151
雜病論講義目錄................................................................................................................................................................................................................................................................152
寒熱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發熱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脉緩者,名爲中風。 太陽中風 當解表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
發熱惡寒 太陽中風 當解表
七、陰數六故也。
嗇嗇惡寒 太陽中風 桂枝湯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
淅淅惡風翕
嗚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中風 桂枝湯
翕發熱
發熱惡風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中風 桂枝湯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脉
發熱惡寒熱 桂麻各半
微緩者,爲欲愈也;脉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 太陽中風
多寒少 湯
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發熱惡寒熱 桂二越婢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脉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太陽傷寒
多寒少 一湯
發熱惡風 34.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傷寒 麻黃湯
37.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惡風
發熱惡寒 太陽中風 大青龍湯
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爲逆也。
發熱惡風 100.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强、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表邪未罷 小柴胡湯
發熱嗇嗇惡 111.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
火邪傷肺 刺期門
寒 橫,刺期門。
137.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
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
發熱惡寒 表邪未罷 當解表
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
不利,身必發黃。
146.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脉遲身凉,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
發熱惡寒 表邪 當解表
者,此爲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147.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爲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
惡寒發熱 表邪入血室 小柴胡湯
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發熱 柴胡桂枝
149.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表邪
微惡寒 湯
155.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幷竭,無陽則陰獨。復加
發熱惡寒 表邪 當解表
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發熱惡寒 191.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脉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表邪 當解表
210.陽明病脉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
發熱惡寒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 表邪未解 當解表
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
發熱惡寒 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 表邪未解 五苓散
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發熱惡寒 387.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脉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太陰霍亂 四逆湯
雜病
2.3.1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
發熱惡寒 暍病 當清熱
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白虎加人
發熱惡寒 2.3.2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暍邪在表
參湯
苓桂朮甘
寒熱 12.3.4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肺藏留飲

惡寒發熱 15.2.1 穀癉之爲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爲穀癉,茵陳湯主之。 穀癉 茵陳蒿湯
15.2.2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爲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 硝石礬石
發熱惡寒 女勞癉
因作黑癉,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散
20.2.2 婦人懷娠六七月,脉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故也,當
發熱惡寒 妊娠子藏開 附子湯
以附子湯溫其藏。
21.2.6 産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幹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 産後太陽表
發熱惡寒 桂枝湯
耳,可與陽旦湯。 病

往來寒熱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 半表裏病
往來寒熱 小柴胡湯
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主症
98.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
往來寒熱 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明,以法治之。
往來寒熱 139.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爲水結在胸脅也; 熱結在裏 大柴胡湯
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147.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爲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
往來寒熱 熱入血室 小柴胡湯
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150.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 柴胡桂枝乾薑
往來寒熱 半表裏病
者,此爲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湯
265.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脉沉緊者,與小柴
往來寒熱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爲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雜病
4.1.2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雲何?師曰:此結爲症
往來寒熱 瘧母 鱉甲煎丸
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瘧多寒 4.1.4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牡瘧 蜀漆散

惡寒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風寒在表
惡寒 1.太陽之爲病,脉浮、頭項强痛而惡寒。 當解表
太陽主症
惡寒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脉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太陽傷寒 當解表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脉微
桂麻各半
惡寒 緩者,爲欲愈也;脉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 表邪未罷

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166.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
惡寒 表邪未罷 桂枝湯
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惡寒 184.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汗出而惡熱也。 表邪未罷 當解表
381.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
惡寒 表邪未罷 桂枝湯
更發熱也。
微惡寒 234.陽明病,脉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表邪未罷 桂枝湯
99.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强,
惡風寒 表邪未罷 當解表
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惡風 14.太陽病,項背强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太陽中風 桂枝加葛
根湯
惡風 30.太陽病,項背强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太陽中風 葛根湯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
足下惡風 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 胃陽不降 當和胃
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170.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 白虎加人
時時惡風 暑熱傷表
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參湯
白虎加人
背微惡寒 171.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暑熱傷表
參湯
惡 風 不 欲 177.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甘草附子
寒濕在裏
去衣 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湯
雜病
2.2.3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雲利),舌上 當汗不可
惡寒 濕邪在表
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下
暍病熱在 白 虎 加 人
惡寒 2.3.2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表 參湯
心中惡寒 5.1.3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台》治風癲) 中風 侯氏黑散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
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
何?師曰: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脉反滑數,此爲肺癰,咳唾膿血。脉數虛者爲
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時時振寒 肺氣不宣 肺癰
問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脉何類?師曰: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爲
風,數則爲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
脉。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幹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
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振寒 7.2.8 咳而胸滿,振寒脉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爲肺癰,桔梗湯主之。 肺癰虛症 桔梗湯
嗇嗇惡寒 10.1.5 寸口脉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肝寒疝 當溫之
10.3.4 腹痛,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爲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
惡寒 陽明寒疝 大烏頭煎
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背寒如掌 心下有留
12.3.1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當溫散
大 飲
14.2.3 太陽病,脉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爲風水。惡
惡寒 過汗陽虛 當扶陽
寒者,此爲極虛,發汗得之。
惡寒 14.3.4 寸口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 衛陽不宣 當宣陽
身冷 14.7.1 師曰:寸口脉遲而澀,遲則爲寒,澀爲血不足。趺陽脉微而遲,微則爲氣,遲則爲寒。寒氣不足, 陽氣不宣 當宣陽
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金鑒》作腸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
惡寒 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 陽氣虛 當宣陽
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18.1.1 諸浮數脉,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
灑浙惡寒 瘡瘍初起 當發散
掩腫上,熱者爲有膿,不熱者爲無膿。
18.2.2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脉遲緊者,膿未 大黃牡丹
惡寒 腸癰
成,可下之,當有血。脉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皮湯
葵子茯苓
惡寒 20.3.3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肺氣閉

22.3.1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爲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
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藏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
元,脉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不勻,冷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
少腹惡寒 寒凝下焦 當溫散
脊,下根氣街,氣沖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
神。久則羸瘦,脉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脉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
病,脉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防己黃芪
惡風 2.2.9 風濕,脉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表虛風水

惡風 14.1.2 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風水 當表散
14.2.1 脉浮而洪,浮則爲風,洪則爲氣。風氣相搏,風强則爲癮疹,身體爲癢,癢爲泄風,久爲痂癩,氣
惡風 强則爲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爲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 表虛 當固表
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爲黃汗。
防己黃耆
惡風 14.6.1 風水,脉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表虛風水

惡風 14.6.2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脉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表實風水 越婢湯

不惡寒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傷寒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自汗
不惡寒 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 寒邪化熱 太陽溫熱
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47.二陽幷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
者,不可下,下之爲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
不惡寒 表症已罷 邪傳陽明
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
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脉澀故知也。
調胃承氣
不惡寒 69.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表邪已罷

不 惡 寒
124.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爲吐之內煩也。 胃陰虛 當益陰
不欲衣
154.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
不惡寒 表邪已罷 可攻下
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陽明胃燥表
不惡寒 183.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當清熱
邪已罷
199.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
不惡寒 胃陰虛 不可攻
痛。
210.陽明病脉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
不惡寒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 胃陽實 可攻
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215.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
不惡寒 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 胃陽實 大承氣湯
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
不惡寒 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湯主 表邪已罷 當清裏
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
不惡寒 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 表邪已罷 屬陽明
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欲 去 衣
287.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陽回 症可治

身 反 不 315.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幹嘔,或 通脉四逆
陽虛妒陽
惡寒 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 湯
雜病
不惡寒 2.1.2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表熱甚 柔痙

身凉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身凉 146.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脉遲身凉,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爲熱入 熱 入 血 刺 期 門 小 柴
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室 胡湯

厥冷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29.傷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脚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
手足厥冷 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 陽虛 甘草乾薑湯
之,其脚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151.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細者,此爲陽微
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脉沉,亦在裏也。汗出,爲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
手足冷 表陽虛 當扶陽
裏。此爲半在裏,半在外也。脉雖沉緊,不得爲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
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99.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 中 焦 陽
手足厥冷 不可攻
者,頭不痛。 虛
22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
手足厥冷 陽亡 不可下
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292.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强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 陰 盛 格
手足厥冷 不可汗
厥上竭,爲難治。 陽
陰 盛 格
手足厥冷 293.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不治

陰 盛 格
四逆 294.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不治

陰 盛 陽
四逆 296.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死症

手足厥逆 307.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陽虛 吳茱萸湯
313.少陰病,下利,脉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脉,幹嘔,煩者,白通加猪膽汁湯主之。 陽 虛 將
手足厥逆 四逆加膽湯
服湯,脉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亡
315.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 陽 虛 陰
手足厥逆 通脉四逆湯
幹嘔,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 盛
322.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遲者,此胸中實, 陰 格 陽
手足寒 四逆湯
不可下也,當吐之;若隔上有寒飲,幹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亡
手足厥逆 341.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爲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爲進也。 陰 格 陽 病危

厥 陰 陽
手足厥冷 342.傷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死症

少 陰 陽
厥逆 343.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死症

陰 格 陽
厥不止 344.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死症

太 陽 亡
厥逆 347.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爲難治。 難治

少 陽 亡
手足厥逆 348.傷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可灸

太 陰 陽
厥逆 351.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

少 陰 陽
厥冷 352.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

君 火 將
手足厥冷 360.下利、手足厥冷、無脉者,灸之不溫,若脉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爲順也。 死症

364.下利脉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 腎 陽 虛
手足微厥 當回陽
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弱
手足厥冷 366.下利後,脉絕,手足厥冷,晬頻率還,手足溫者生;脉不還者死。 亡陽 死症
厥冷 368.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湯主之。 陽虛 通脉四逆湯
厥冷 375.嘔而脉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陽虛 四逆湯
手足厥冷 387.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陽虛 四逆湯
陽 亡 陰
厥逆 389.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絕者,通脉四逆加猪膽汁湯主之。 通脉四逆加膽湯

少 陰 傷
手足寒 303.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脉沉者,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

厥 陰 下
四逆 316.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

四逆厥 328.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厥陰病 不可下
厥 陰 邪
厥逆 329.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病日進

330.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爲除中,食以索
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脉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
厥逆 厥陰病 厥勝劇
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幷前六日,亦爲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
日夜半愈。後三日脉之,而脉數,其熱不罷者,此爲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331.傷寒脉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脉遲爲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
厥逆 寒勝 病劇
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3.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
厥逆 寒勝 病難治
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陰 陽 不
厥逆 335.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病難治

336.傷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
厥逆 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 藏厥 病難治
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
厥逆 337.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蚘厥 烏梅丸
338.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
指頭寒厥 血熱厥 當凉血
病爲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厥逆 339.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血寒厥 當溫血
厥逆 346.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脉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血虛厥 不可下
陽 明 熱
厥逆 349.傷寒脉滑而厥者,裏有熱,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

厥 陰 成
手足厥寒 350.手足厥寒,脉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湯

353.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 胸 中 表
厥逆 瓜蒂散
瓜蒂散。 邪
心 下 水
厥冷 354.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湯

355.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脉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 邪 結 血
手足厥寒 麻黃升麻湯
者,爲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分
雜病
陽 虛 氣
手足逆寒 6.2.9 脉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宜扶陽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
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飲 茯苓桂枝五味甘
手足厥逆 腎陽傷
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草湯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
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六 腑 陽
手足寒 17.5.1 夫六府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脚縮;五藏氣絕于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死症

其足逆冷 14.4.5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腎陽虛 水病
14.7.1 師曰:寸口脉遲而澀,遲則爲寒,澀爲血不足。趺陽脉微而遲,微則爲氣,遲則爲寒。寒氣
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金鑒》作腸鳴)相逐;氣轉膀
手足逆冷 衛陽虛 宜扶陽
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
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21.2.1 産婦郁冒,其脉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
厥逆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産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 血虛 當溫血
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10.3.4 腹痛,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爲寒疝。寒疝繞臍 陽 明 寒
手足厥冷 大烏頭煎
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疝
太 陽 寒
手足逆冷 10.3.6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抵當烏頭桂枝湯

胃 寒 噦
手足厥逆 17.4.3 幹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

2.3.1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
手足逆冷 中暍 當清暑
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5.2.4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營氣
寒 濕 傷
脛冷 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 歷節

發熱,便爲歷節也。
厥逆 10.3.3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寒厥 赤丸

手足溫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55.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幷竭,無陽則陰獨。復加
手足溫 陽未亡 易愈
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189.傷寒脉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爲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
手足自溫 太陰濕邪 當和中
七八日,大便鞕者,爲陽明病也。
229.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豉湯主
手足溫 陽旺陰虛 栀子豉湯
之。
276.傷寒脉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
手足自溫 太陰濕邪 桂枝加芍藥湯
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285.少陰病,脉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溫,脉緊反去者,爲欲解也,雖煩、下利,必
手足反溫 少陰陽回 病欲愈
自愈。
少陰外陽
手足溫 286.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可治

手足不逆冷 290.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少陰陽回 可治
手足溫 366.下利後,脉絕,手足厥冷,晬頻率還,手足溫者生;脉不還者死。 陽回 病生

發熱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
發熱 表虛中風 桂枝湯
熱,鼻嗚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 桂枝去桂加苓朮
翕翕發熱 表虛中風
茯苓白朮湯主之。 湯
52.病常自汗出者,此爲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脉中,
發熱 表虛中風 桂枝湯
衛行脉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發熱 96.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爲榮弱衛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表虛中風 桂枝湯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
身大熱欲衣 真寒假熱 治宜溫熱
骨髓也。
83.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
發熱 表陽虛 真武湯
之。
發熱 93.病發熱頭痛,脉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裏陽虛 四逆湯
發熱 351.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裏陽亡 四逆湯
381.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
發熱 裏陽虛 四逆湯
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發熱 385.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裏陽虛 五苓理中
發熱 17.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脉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表實傷寒 當發汗
39.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
發熱 太陰傷寒 小青龍湯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發熱 40.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太陰傷寒 小青龍湯
45.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
發熱 太陽傷寒 麻黃湯
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發熱 46.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太陽傷寒 麻黃湯
發熱 115.形作傷寒,其脉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脉浮,解之當汗出愈。 太陰傷寒 當發汗
反發熱 299.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脉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少陰傷寒 麻黃附子細辛湯
後發熱 329.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厥陰傷寒 病易治
330.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爲除中,食以
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脉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
發熱 厥陰傷寒 病易治
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幷前六日,亦爲九日,與厥相
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脉之,而脉數,其熱不罷者,此爲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332.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爲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
後發熱 厥陰傷寒 病易治
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333.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
發熱 厥陰傷寒 不可汗
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340.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
發熱多 厥陰傷寒 病易治或便血
必便膿血。
發熱 343.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厥陰傷寒 死症
發熱 344.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厥陰傷寒 死症
發熱 345.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厥陰傷寒 死症
發熱 347.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爲難治。 厥陰傷寒 死症
170.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
發熱 暑傷表裏 白虎加人參湯
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2.傷寒脉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
發熱 暑熱在裏 白虎加人參湯
主之。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
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發熱 暑熱在裏 白虎加人參湯
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
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148.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爲熱入血室,無犯胃
發熱 邪入血室 不可下用小柴
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152.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發熱 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264.傷寒,脉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
發熱 少陽火邪 小柴胡湯
胃不和,煩而悸。
發熱 377.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半表裏邪 小柴胡湯
發熱 393.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實者,以下解之。 半表裏邪 小柴胡湯
發熱 167.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營實結痞 大柴胡湯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
發熱 瘀熱在裏 茵陳蒿湯
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
發熱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 溫病 宜清熱
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5.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
發熱 胃陽實 承氣湯
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但發熱 69.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胃陽實 調胃承氣湯
發熱 183.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胃陽實 當下之
發熱 187.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胃陽實 當下之
194.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
翕翕發熱 胃陽實 當下之
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幷,脉緊則愈。
211.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
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
發熱 胃陽實 小承氣湯
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
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215.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
發熱 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 胃陽實 大承氣湯
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
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發熱 胃陽實 猪苓湯
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
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發熱 228.脉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胃陽實 宜清熱
蒸蒸發熱 248.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胃陽實 調胃承氣湯
發熱 253.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胃陽實 大承氣湯
257.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脉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
發熱 胃陽實 大承氣湯
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發熱 290.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裏熱過盛 少陰陽回
一身手足盡熱 291.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表熱過盛 膀胱有熱
70.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
微熱 三焦陽實 五苓散
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
微熱 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 風寒傷肺 小柴胡湯
之。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一作息)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
微熱 胃有燥屎 大承氣湯
氣湯。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爲實也。急下之,
微熱 胃陽傷髓 大承氣湯
宜大承氣湯。
338.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
微熱 厥陰傷寒 病將愈或入血分
食,其病爲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微熱 358.下利有微熱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邪將退 病自愈
微熱 359.下利脉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爲未解。 病轉輕 當自愈
364.下利脉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
微熱 腎陽虛弱 當扶陽
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微熱 375.嘔而脉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陽將亡 四逆湯
60.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脉沉微,身無大熱
身無大熱 裏陽虛 乾薑附子湯
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139.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爲水結在胸
身無大熱 水結在裏 大陷胸湯
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身無大熱 164.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熱結在裏 麻杏甘膏湯
172.傷寒脉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
身無大熱 暑結在裏 白虎加人參湯
主之。
身無大熱 267.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爲陽去入陰故也。 陽邪入陰 治屬少陰
雜病
發熱 2.1.1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表實熱 剛痙
發熱 2.1.2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表虛熱 柔痙
發熱 2.1.3 太陽病,發熱,脉沉而細者,名曰痙,爲難治。 熱結在腦 難治
身熱 2.1.7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 熱結在腦 痙病
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脉如蛇。(一雲其
頭熱 熱結在腦 痙病
脉浛)暴腹脹大者,爲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痙。
發熱 2.2.2 濕家之爲病,一身盡疼(一雲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邪 當利濕
2.2.6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
發熱 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脉經》雲: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 濕邪 當微汗
字)
2.3.1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
發熱 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 暍病 當清暑
甚。
發熱 2.3.3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暍病 一物瓜蒂湯
發熱 3.1.8 百合病,變發熱者(一作發寒熱),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病 百合滑石散
4.1.3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
但熱 者,邪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溫瘧者,其脉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 溫瘧 白虎加桂枝湯
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發熱 10.2.1 病腹滿,發熱十日,脉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肺氣不宣 厚朴七物湯
發熱 10.3.2 脅下偏痛,發熱,其脉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少陽寒疝 大黃附子湯
11.3.3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脉弦,此爲心
發熱 心傷 當養神
藏傷所致也。
發熱 14.1.6 黃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黃汗 當清利
14.6.7 問曰:黃汗之爲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
發熱 黃汗 耆芍桂酒湯
蘗汁,脉自沉,何從得爲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發熱 15.1.12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 濕熱在裏 黃癉
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18.1.1 諸浮數脉,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
發熱 身內生瘡 當外托
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爲有膿,不熱者爲無膿。
發熱 21.3.1 産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上焦有熱 竹葉湯
微熱 13.1.4 脉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消渴 五苓散
無大熱 14.6.2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脉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風水錶實 越婢湯

手足熱

病 治則/
症狀 條文
機 經方
傷寒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爲

足心熱 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 當清利

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雜病
4.1.3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于心,外
溫 白虎加
手足熱 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
瘧 桂枝湯
溫瘧者,其脉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脾 小建中
手足煩熱 6.2.11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勞 湯


手足中熱 15.1.5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癉,腹如水狀不治。 女勞癉




足下熱 15.1.8 夫病酒黃癉,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酒癉



15.2.2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爲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癉,其 硝石礬
足下熱 勞
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石散

手掌煩熱 22.3.2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 血 溫經湯

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經



心中熱 15.1.8 夫病酒黃癉,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酒癉




心中熱 15.1.10 酒癉,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酒癉



15.1.12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 熱
肚熱 黃癉
熱而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在



18.1.1 諸浮數脉,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 瘡
局部發熱 外症
者爲有膿,不熱者爲無膿。 癰


18.2.2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脉遲緊者,膿未成,可下 腸 大黃牡
時時發熱
之,當有血。脉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癰 丹湯

22.3.2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 瘀
暮即發熱 溫經湯
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經



身如有熱 16.1.11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脉反無熱,此爲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當下之



翕翕發熱 11.4.1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中 當清利


翕翕發熱 11.3.1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 中 當清利

潮熱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日 晡 所 106.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
火邪入陽明 柴胡加芒硝湯
潮熱 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日 晡 所 140.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
熱結在裏 大陷胸湯
潮熱 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潮熱 203.陽明病,脉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胃陽實 當調胃
210.陽明病脉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
潮熱 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 胃陽實 可攻裏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211.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
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
潮熱 胃陽實 大承氣湯
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
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215.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
潮熱 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 胃陽實 大承氣湯
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17.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脉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
潮熱 胃陽實 小承氣湯
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澀者,裏虛也,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8.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氣湯下
潮熱 胃陽實 大承氣湯
之。
潮熱 223.二陽幷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胃陽實 大承氣湯
潮熱 230.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胃陽實 小柴胡湯
232.陽明中風,脉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
潮熱 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脉續浮者,與小柴胡 陽明燥病 當清熱
湯。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日 晡 潮 240.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脉實者,宜下之;脉浮虛者,宜發
陽明化燥 大承氣湯
熱 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雜病
日 晡 所 2.2.8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
風濕 麻杏薏甘湯
潮熱 杏仁薏苡甘草湯。
日 晡 發 21.2.5 産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脉微實,再倍發熱,日
産後胃燥熱 大承氣湯
熱 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裏,結在膀胱也。
惡熱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症狀
傷寒
陽明胃燥
惡熱 183.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當清熱
實熱
陽明胃燥
惡熱 184.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汗出而惡熱也。 當清熱
實熱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
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 白虎加人參
惡熱 陽明胃實
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 湯
主之。

灼熱

治則/
症狀 條文 病機
經方
傷寒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 不 可
身 灼 風溫
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 汗 下
熱 實症
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火

胸腹脅腰痞滿鞕痛腫脹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22.太陽病,下之後,脉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
胸滿 表邪內陷 桂枝去芍藥湯
之。
胸滿 35.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表邪內侵 麻黃湯
36.太陽病,十日以去,脉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脉但浮者,
胸滿 邪入半表裏 小柴胡湯
與麻黃湯。
109.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
胸滿 半表裏病 柴胡龍骨牡蠣湯
蠣湯主之。
胸滿 263.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少陽火邪 當小柴胡湯
胸滿 308.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猪膚湯主之。 火邪傷陰 猪膚湯
胸中窒 78.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栀子豉湯主之。 熱邪傷陰 栀子豉湯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
胸中煩 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之。
155.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幷竭,無陽則陰獨。 表邪誤下傷
胸煩 當用瀉心
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陰
胸中有熱 175.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半表裏火邪 黃連湯
168.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爲胸有寒
胸中痞鞕 寒邪結胸 瓜蒂散
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胸下結鞕 271.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誤下傷脾 當和中
126.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
胸中痛 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 胃熱內蘊 調胃承氣
故知極吐下也。
131.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關脉沉,名曰結胸也。何謂
胸中結痛 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脉浮、關脉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 表邪內陷 當用陷胸湯
者,難治。
144.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
胸滿痛 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 熱被寒抑 小陷胸及白散
白散亦可服。
139.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爲水結在胸脅
胸鞕痛 水結在裏 大陷胸湯
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雜病
2.1.12 痙爲病(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脚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
胸滿 熱結上焦 大承氣湯
湯。
2.2.3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雲
胸滿 濕邪內陷 宜治濕
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胸滿 5.1.4 寸口脉遲而緩,遲則爲寒,緩則爲虛;榮緩則爲亡血,衛緩則爲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 邪侵心藏 宜清火
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胸滿 12.3.4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肺藏留飲 宜破飲
胸滿 12.7.3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心藏支飲 厚朴大黃湯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
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飲 小青龍苓桂味草
胸滿 水飲
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加减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
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胸滿 14.1.6 黃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黃汗 耆芍桂酒湯
15.1.12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 濕熱在裏黃
胸滿 宜利濕
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癉
16.1.10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脉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
胸滿 瘀血 當破瘀
言我滿,爲有瘀血。
胸滿 14.3.1 趺陽脉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誤下傷陽 宜扶陽
胸滿 17.2.1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胃陽虛 吳茱萸湯
7.2.8 咳而胸滿,振寒脉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爲肺癰,桔梗湯主
胸滿 肺癰虛症 桔梗湯
之。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
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
隱隱痛,脉反滑數,此爲肺癰,咳唾膿血。
胸中隱痛 脉數虛者爲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肺癰肺痿 當清肺
問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脉何類?師曰:寸口脉微而
數,微則爲風,數則爲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熱傷血脉。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幹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
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9.2.1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脉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
胸背痛 肺氣閉塞 宜溫散
之。
胸中痛 12.9.2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水飲 十棗湯
胸中窒痛 14.2.5 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爲黃汗。 黃汗 耆芍桂酒湯
胸中痛 14.5.4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 肺積水 宜破飲
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
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
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爲留飲而大下之,氣擊
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
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
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9.1.1 師曰:夫脉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
胸痹痛 陽虛陰盛 宜溫散
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10.3.1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
心胸大寒痛 太陰寒疝 大建中湯
建中湯主之。
胸 中 痛 不 得 11.2.2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脉
肝中寒 當溫散
轉側 經、千金》雲,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胸痹 9.2.2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水閉在肺 栝蔞薤白半夏湯
枳實薤白桂枝
胸痹 9.2.3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肝氣上逆
湯、人參湯
茯苓杏仁甘草
胸痹氣塞 9.2.4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肺氣上逆
湯、橘枳姜湯

心下痞滿鞕痛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53.太陽、少陽幷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脉浮而
心下痞 寒火內結 當用瀉心
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155.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幷竭,無陽則陰獨。
心下痞 寒火內結 當用瀉心
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心下痞 156.心下痞,按之濡,其脉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寒火內結 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下痞 157.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寒火內結 附子瀉心湯
心下痞 158.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寒火內結 五苓散
心下痞 167.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寒火內結 大柴胡湯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
心下痞 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 表邪內結 當用瀉心湯
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66.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脉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
心下逆滿 肝陽傷 苓桂朮甘湯
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心下滿 152.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 寒火內結 半夏瀉心湯
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胸湯
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353.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
心下滿 邪結在胸 瓜蒂散
宜瓜蒂散。
151.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細者,此爲陽微
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脉沉,亦在裏也。汗出,爲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
心下滿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裏。此爲半在裏,半在外也。脉雖沉緊,不得爲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
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05.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
心下急 相火爲病 大柴胡湯
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爲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149.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
心下支結 半表裏病 柴胡桂枝湯
之。
心下濡 373.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爲虛煩也,宜栀子豉湯。 心火內結 栀子豉湯
137.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
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
心下鞕 表熱內陷 大陷胸湯
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
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145.太陽與少陽幷病,頭項强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
心下痞鞕 半表裏邪 刺期門小柴胡
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脉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153.太陽、少陽幷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脉浮而
心下鞕 熱結在裏 大陷胸湯
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159.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
心下痞鞕 寒火內結 生薑瀉心湯
心湯主之。
160.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幹嘔心煩
心下痞鞕
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 寒火內結 甘草瀉心湯
滿
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161.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 寒火內結虛
心下痞鞕 赤石脂禹余糧湯
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症
寒火內結虛
心下痞鞕 163.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旋覆代赭石湯

165.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
心下痞鞕 裏虛 桂枝人參湯
主之。
心下痞鞕 167.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寒火內結 大柴胡湯
心下鞕 173.太陽、少陽幷病,心下鞕、頸項强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半表裏病 刺大椎及期門
心下鞕滿 207.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半表裏病 不可攻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
心下鞕 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 胃陽實 小承氣湯
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心下滿微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 桂枝去桂加苓朮
心陽虛
痛 茯苓白朮湯主之。 湯
心中結痛 79.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湯主之。 邪熱傷陰 栀子豉湯
137.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
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
膈內拒痛 表熱內陷 大陷胸湯
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
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心下痛鞕 138.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脉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 熱結于裏 大陷胸湯
心下至少
140.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
腹鞕滿而 熱結在裏 大陷胸湯
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心下按之
141.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熱結在裏 小陷胸湯

142.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
心下結痛 熱結在裏 當用陷胸湯
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152.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
心下滿鞕
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胸湯 熱結在裏 大陷胸湯

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心下痞鞕
154.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
滿引脅下 裏熱結水 十棗湯
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心下鞕脅 162.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脉動惕
寒火內結 當用瀉心
下痛 者,久而成痿。
219.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
心下必痛 陽亢傷心陰 大承氣湯
愈。
心中疼痛 324.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 治屬厥陰
雜病
枳實薤白桂枝
心中痞 9.2.3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肝氣上逆
湯、人參湯
心下痞 10.1.8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也。 胃寒誤下 當溫散
心下痞 12.8.2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上焦水氣 小半夏加茯苓湯
心下痞 17.2.3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寒火內結 半夏瀉心湯
22.2.3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
心下痞 心火內結 瀉心湯
瀉心湯主之。
21.2.6 産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幹嘔汗出,雖久,陽旦證 産後表邪內
心下悶 桂枝湯
續在耳,可與陽旦湯。 侵
10.3.7 其脉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數弦者,當下其寒;脉緊大而遲者,必心下
心下堅 寒疝 可下其寒
堅;脉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11.6.2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爲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
心下堅 熱在中焦 宜調胃
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心下堅築 12.2.1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水在心 宜利水
12.4.4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爲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
心下堅滿 中焦痰飲 甘遂半夏湯
之。
12.7.1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脉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
心下痞堅 肝支飲 木防己湯
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桂甘姜棗麻辛附
心下堅 14.7.2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氣水內結
子湯
心下堅 14.7.3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氣水內結 枳朮湯
心下堅 17.6.2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揚。 君火內結 大承氣湯
心痛徹背 9.2.2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肺水內閉 栝蔞薤白半夏湯
心中痞懸
9.2.6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心氣不宣 桂枝生薑枳朮湯

心痛徹背
9.2.7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腎氣上逆 烏頭赤石脂丸
背痛徹心
心下滿痛 10.2.4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爲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心氣實 大柴胡湯
心痛徹背 11.3.2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脉浮者,自吐
心中寒 宜溫散
背痛徹心 乃愈。
11.3.3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脉弦,此爲心藏
心中痛 心傷 宜安神養心
傷所致也。

胸脅滿痛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傷寒
胸 脅 苦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 邪傳半表
小柴胡湯
滿 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裏
106.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
胸脅滿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與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與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胸 脅 滿 150.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 半表裏病 柴胡桂枝
微結 此爲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乾薑湯
胸脅滿 230.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胸 脅 下 146.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脉遲。身凉、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爲 刺期門小
熱入血室
滿 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柴胡
胸 脅 煩 338.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爲愈;若
血熱成厥 宜清血
滿 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雜病
胸 滿脅 枳實薤白
下 逆 搶 9.2.3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肝氣上逆 桂枝湯人
心 參湯
胸 脅逆 附子粳米
10.2.2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腎水上逆
滿 湯
胸 脅支 苓桂朮甘
12.4.2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上焦痰飲
滿 湯
胸 脅內
12.5.3 脉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懸飲 十棗湯

14.5.4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
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
胸 脅 苦 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爲留飲而大下
飲水內結 可攻水
痛 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
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
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二胠疼 宜溫藥治
10.1.1 趺陽脉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以溫藥服之。 胃寒
痛 之

脅滿痛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脅下滿 100.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强、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
脅下痞鞕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231.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
脅下鞕滿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265.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脉沉緊者,與小柴胡
脅下鞕滿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爲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36.太陽病,十日以去,脉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脉但浮者,與麻黃
脅痛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湯。
99.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强,
脅下滿痛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232.陽明中風,脉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
脅下及心
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脉續浮者,與小柴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胡湯。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脅下痞連
臍旁痛引
169.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藏結寒症 當死
少腹及陰

雜病
脅下拘急 當歸生薑羊
10.1.5 寸口脉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肝寒疝
痛 肉湯
脅下偏痛 10.3.2 脅下偏痛,發熱,其脉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少陽寒疝 大黃附子湯
二脅痛行
11.2.1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帶傴,令人嗜甘。 肝中風熱 宜熄風
常傴
11.7.1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穀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藏病也,終不移;聚者,府病也,發作有
脅下痛 穀氣 宜溫散
時,輾轉痛移,爲可治;穀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爲穀氣。
脅下咳唾
12.1.1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懸飲 宜破飲
引痛
脅下支滿
12.2.4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水在肝 宜破飲
嚏而痛
脅下痛引
12.3.2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 肝藏留飲 宜破飲
缺盆
脅下脹痛 14.4.2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肝水 宜破飲
14.5.4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
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
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
脅下急痛 腎氣上沖 宜溫降
以爲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
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
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22.3.1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爲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
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藏相連;或結熱中,痛
在關元,脉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寒多,經候不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
二脅疼痛 中焦寒疝 宜溫中
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沖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鬱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
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脉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脉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
其雖同病,脉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腹滿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厚朴生薑半
腹脹滿 65.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脾陽虛 夏甘草人參

腹滿 80.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湯主之。 脾陰虛 栀子厚朴湯
197.陽明病,脉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
腹滿 脾陽虛 當溫中
者,脉遲故也。
不可攻當溫
腹脹滿 111. 胃陽虛

腹脹滿 362.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胃陽虛 四逆湯
腹脹滿 370.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胃陽虛 四逆湯
腹滿 110.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脉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木邪傷脾 刺期門
111.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
腹滿 木邪傷肺 刺期門
橫,刺期門。
腹微滿 259.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寒濕在裏 茵陳蒿湯
不可下宜溫
腹滿 271.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太陰濕邪

22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
腹滿 陽明燥熱 白虎湯
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
腹滿 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 陽明燥熱 白虎湯
子豉湯主之。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126.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
腹微滿 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 胃陽實 當調胃
也。
當調胃不可
腹滿 191.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脉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胃陽實

210.陽明病,脉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
腹滿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 胃陽實 大承氣
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210.陽明病,脉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
腹大滿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 胃陽實 小承氣
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232.陽明中風,脉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
腹都滿 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脉續浮者,與小柴 胃陽實 小柴胡湯
胡湯。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腹脹滿 249.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胃陽實 調胃承氣湯
腹滿不减
255.腹滿不减,减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胃陽實 大承氣湯
减不足言
胃陽亢傷
腹脹 320.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

腹滿 379.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胃陽實 當利二便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
腹微滿 胃陽未實 不可攻
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241.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
腹滿痛 胃有燥屎 大承氣湯
湯。
腹滿痛 254.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胃陽實 大承氣湯
277.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芍藥
腹滿時痛 太陰濕邪
主之。 湯
腹 滿 大 實 277.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大黃
太陰濕邪
痛 主之。 湯
雜病
腹滿 6.1.9 脉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脾陽虛 宜溫中
6.1.16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
腹滿 七傷脾虛 大黃蟅蟲丸
幹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
腹滿 10.1.1 趺陽脉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以溫藥服之。 胃陽虛 當溫中
腹滿 10.1.2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虛,痛者爲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胃陽虛 當溫中
腹滿 10.1.3 腹滿時减,復如故,此爲寒,當與溫藥。 胃陽虛 當溫中
10.3.4 腹痛,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爲寒疝。
腹滿 陽明寒疝 大烏頭煎
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腹滿 15.1.2 趺陽脉緊而數,數則爲熱,熱則消穀,緊則爲寒,食即爲滿。 胃寒 宜溫中
腹滿 10.2.1 病腹滿,發熱十日,脉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肺氣內鬱 厚朴七物湯
腹滿 12.8.1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腸內積水 己椒藶黃丸
腹滿 14.1.5 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石水 宜瀉水
腹滿 15.1.14 腹滿,舌痿黃,燥不得睡,屬黃家 黃癉 宜利濕
腹滿 15.1.9 酒黃癉者,或無熱,譫言,小腹滿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癉 宜清熱
15.2.2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爲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
腹滿 女勞癉 硝石礬石散
因作黑癉,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病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腹滿 15.2.7 黃癉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爲表和裏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黃癉裏實 大黃硝石湯
腹滿 15.2.8 黃癉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黃癉裏虛 小半夏湯
20.3.6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大陰當養不養,此心氣
腹滿 心氣實 刺勞宮
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22.3.2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
腹滿 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 血瘀經帶 溫經湯
當以溫經湯主之。
腹煩滿 16.1.11 病者如有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脉反無熱,此爲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血熱成瘀 宜破血
腹 不 滿 其 16.1.10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脉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
有瘀血 宜攻瘀
人言我滿 滿,爲有瘀血。
腹中煩實 11.4.1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肝中風 宜清熱
其腹如鼓 14.1.3 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 皮水 宜破水
14.3.7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絕者,有
腹大 病水 宜破水
水,可下之。
腹大 14.4.2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肝水 宜破水
腹大 14.4.4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脾水 宜破水
腹大 14.4.5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腎水 宜破水
腹如水狀 15.1.5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癉,腹如水狀不治。 女勞癉 硝石礬石散
14.7.1 師曰:寸口脉遲而澀,遲則爲寒,澀爲血不足。趺陽脉微而遲,微則爲氣,遲則爲寒。寒氣不
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
腹滿脅鳴 榮衛不利 調榮衛
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
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繞臍痛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胃有燥屎 大承氣湯
時腹自痛 271.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太陰濕邪 桂枝加芍
腹中痛 316.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肝熱下利 四逆散
腹中痛 356.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厥陰作利 當溫之
腹內拘急 351.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太陰寒厥 四逆湯
腹痛 305.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陽虛痢疾 桃花湯
314.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
腹痛 陽虛 真武湯
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315.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幹
腹痛 陽虛 通脉四逆湯
嘔,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
雜病
腹痛 6.1.11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脾勞 黃耆建中湯
10.3.4 腹痛,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爲寒疝。
繞臍痛 陽明寒疝 大烏頭煎
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腹中痛及 當歸生薑羊
10.3.5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裏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厥陰寒疝
脅痛 肉湯
抵當烏頭桂
腹中痛 10.3.6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太陽寒疝
枝湯
10.3.1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
腹中滿痛 太陰寒疝 大建中湯
之。

腹痛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傷寒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
腹中痛 火邪內鬱 小柴胡湯
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腹中急痛 101.傷寒,陽脉澀,陰脉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火邪內鬱 小柴胡湯
腹中痛 175.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火邪內鬱 黃連湯
時腹自痛 271.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太陰濕邪 桂枝加芍
腹中痛 316.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肝熱下利 四逆散
腹中痛 356.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厥陰作利 當溫之
腹內拘急 351.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太陰寒厥 四逆湯
腹痛 305.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陽虛痢疾 桃花湯
314.少陰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爲有水氣。其
腹痛 陽虛 真武湯
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315.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幹 通脉四逆
腹痛 陽虛
嘔,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 湯
雜病
黃耆建中
腹痛 6.1.11 虛勞裏急, 悸, 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脾勞

10.3.4 腹痛,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爲寒疝。 寒疝繞臍痛,
繞臍痛 陽明寒疝 大烏頭煎
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腹中痛及 當歸生薑
10.3.5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裏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厥陰寒疝
脅痛 羊肉湯
抵當烏頭
腹中痛 10.3.6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太陽寒疝
桂枝湯
10.3.1 心胸中大寒痛, 嘔不能飲食, 腹中寒, 上沖皮起, 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大建中
腹中滿痛 太陰寒疝 大建中湯
湯主之。
當溫不可
繞臍痛 10.1.8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也。 風冷

腹中雷鳴 附子粳米
10.2.2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腎水上逆
切痛 湯
厚朴三物
腹痛而閉 10.2.3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肝熱內閉

腹痛 15.2.9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黃癉血實 柴胡湯
腹痛 19.1.5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脉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脉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蚘蟲 烏梅丸
20.2.2 婦人懷娠六七月,脉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故也,當以
腹痛 妊娠子髒開 附子湯
附子湯溫其藏。
20.1.3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産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爲胞阻,
腹中痛 妊娠肝血虛 膠艾湯
膠艾湯主之。
當歸芍藥
腹中疞痛 20.2.4 婦人懷孕,腹中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妊娠脾血熱

當歸生薑
腹中疞痛 21.2.2 産後腹中疞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幷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産後脾虛寒
羊肉湯
産 後 少 陰 心 枳實芍藥
腹中煩滿 21.2.3 産後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火亢 散
21.2.4 師曰:産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爲腹中有瘀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 産 後 瘀 血 不
腹痛 下瘀血湯
亦主經水不利。 去
腹中刺痛 22.4.1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血實 紅藍花酒
當歸芍藥
腹中痛 22.4.2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血虛

腹中痛 22.4.3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氣虛 小建中湯

少腹滿痛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傷寒
108.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 桃核承氣
少腹結急 血結膀胱
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湯
127.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 血結膀胱
少腹鞕滿 抵當湯
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128.太陽病,身黃、脉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 血結膀胱
少腹鞕 抵當湯
湯主之。
少腹滿 129.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爲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血結膀胱 抵當丸
39.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
少腹滿 水結膀胱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主之。
少腹滿痛 339.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寒結膀胱 當溫之
391.傷寒陰陽易之爲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
少腹裏急 邪結關元 燒褌散
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雜病
少腹滿 6.1.3 男子脉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爲勞使之然。 腎陽不足 宜溫腎
桂枝加龍
6.2.6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發落,脉極虛芤遲,爲清穀,亡血失精。脉得諸芤動微緊,男
少腹弦急 腎陽不足 骨牡蠣湯
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亦佳。
天雄散
八味腎氣
少腹拘急 6.1.13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腎氣不足

少腹弦急痛 熱結膀胱
13.2.1 淋之爲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當利水
引臍中 淋症
硝石礬石
膀胱急 15.1.5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癉,腹如水狀不治。 女勞癉

少腹滿膀胱 15.2.2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爲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 硝石礬石
女勞癉
急 作黑癉,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散
少腹皮急如 18.2.1 腸癰之爲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脉數,此爲腸內有癰膿, 薏苡附子
腸癰
腫按之濡 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敗醬散
少腹腫痞按 18.2.2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脉遲緊者,膿未 大黃牡丹
腸癰
之痛如淋 成,可下之,當有血。脉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湯
20.2.2 婦人懷娠六七月,脉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故也,當以附
少腹如扇 子藏開 附子湯
子湯溫其藏。
21.2.5 産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脉微實,再倍發熱,日晡 産 後 燥 傷
少腹堅痛 大承氣湯
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裏,結在膀胱也。 瘀血
22.3.2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
少腹裏急 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 血瘀經帶 溫經湯
溫經湯主之。
少腹滿痛 22.3.3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血結子宮 土瓜根散
少腹滿如敦 22.3.6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爲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血 水 結 子 大黃甘遂
狀 宮 湯
幹血結子
少腹堅鞕 22.3.8 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幹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礬石丸

腰痛

治則/
症狀 條文 病機
經方
傷寒
腰以下有 下 焦 牡蠣澤
394.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水氣 不利 瀉散
雜病
八味腎
腰痛 6.2.13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腎勞
氣丸
甘姜苓
腰中冷 腎著
11.5.1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 朮湯
腰以下冷 出,衣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甘姜苓
腎著
痛 朮湯
肺 藏
腰疼背痛 12.3.4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宜破飲
留飲
宜利小
腰痛 14.4.5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腎水

裏急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雜病
6.2.3 男子脉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爲勞使之 陽 虛 勞
裏急 宜扶陽
然。 病
虛勞裏急 6.2.11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脾勞 小建中湯
虛勞裏急 6.2.12 虛勞裏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肺勞 黃耆建中湯
當歸生薑羊肉
裏急 10.3.5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裏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肝寒疝

症瘕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雜病
4.1.2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雲何?師曰:此結爲症瘕,名曰瘧母, 鱉 甲 煎
症瘕 瘧母
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丸

身腫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77.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寒 濕 在 甘 草 附 子
身微腫
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裏 湯
雜病
桂枝芍藥
脚腫如脫 5.2.3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脚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歷節
知母湯
5.2.4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營氣不
獨脚腫大 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 歷節 用烏頭湯
爲曆節也。
面浮腫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 肺脹 當發汗
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
何?師曰: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脉反滑數,此爲肺癰,咳唾膿血。脉數虛者爲
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問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脉何類?師曰: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爲
風,數則爲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
脉。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幹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
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頭面腫 11.1.1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風 宜辛凉
14.2.2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
其狀如腫 肺脹 發汗則愈
頸脉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12.1.2 問曰:四飲何以爲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
形腫 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 支飲 宜破飲
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氣從小
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
其氣沖。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
形腫 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飲也。支飲者,法當 支飲 加杏仁
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
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爲胃
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身體胕腫 14.1.3 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 皮水 當治水
耆芍桂酒
四肢頭面腫 14.1.6 黃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黃汗

14.6.7 問曰:黃汗之爲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脉自沉,何從 耆芍桂酒
身體腫 黃汗
得爲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湯
14.2.1 脉浮而洪,浮則爲風,洪則爲氣。風氣相搏,風强則爲隱疹,身體爲癢,癢爲泄風,久爲痂癩,
身體洪腫 氣强則爲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爲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 風水 宜發汗
上焦有寒,其口多誕,此爲黃汗。
14.2.2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 風水
面目腫大 當治水
頸脉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14.2.2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 風水
目窠微腫 宜治水
頸脉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14.2.2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 風水 宜治水
手足腫
頸脉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身腫而冷 14.2.4 渴而不惡寒者,此爲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 皮水 宜治水
14.2.7 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朮
一身面目黃腫 裏水
越婢加朮湯主之 湯
身體腫重 14.3.5 少陰脉緊而沉,緊則爲痛,沉則爲水,小便即難。 水病 死症
14.3.7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絕者,有
面目鮮澤 水病 可下水
水,可下之。
陰腫 14.4.1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心水 宜治水
身腫 14.4.3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肺水 宜治水
臍腫 14.4.5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腎水 宜治水
腰以下腫 14.4.6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水病 當利小便
腰以上腫 14.4.6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水病 當發汗
一身悉腫 14.6.2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脉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風水 越婢湯
防己茯苓
四肢腫 14.6.3 皮水爲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皮水

越婢加朮

身腫 14.6.4 裏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裏水
甘草麻黃

麻黃附子
14.6.5 水之爲病,其脉沉小,屬少陰;浮者爲風,無水虛脹者,爲氣。水,發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黃
身腫 正水 湯
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杏子湯
身腫 14.6.6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皮水 蒲灰散
14.5.4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
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
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 陽虛水
全身腫 宜補中
以爲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 病
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
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14.5.4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
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
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
面目手足浮腫 胃陽虛 宜補中
以爲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
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
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頭項頸背强痛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頭 項 强
1.太陽之爲病,脉浮、頭項强痛而惡寒。 寒水爲病 當解表

頭 項 强 145.太陽與少陽幷病,頭項强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
太陽經症 當解表
痛 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脉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頭 項 强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 桂枝去桂加茯
太陽經症
痛 朮湯主之。 苓白朮湯
頭 背 强
14.太陽病,項背强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太陽經症 桂枝加葛根湯
幾幾
頭 背 强
30.太陽病,項背强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太陽經症 葛根湯
幾幾
99.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
頸項强 半表裏病 當和解
强,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頸項强 100.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强、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半表裏病 小柴胡湯
頸項强 173.太陽、少陽幷病,心下鞕、頸項强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半表裏病 當和解
表邪內陷結
項强 134.結胸者,項亦强,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
胸症
雜病
2.1.7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
頸 項 强
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脹大者,爲欲解, 痙病 當清熱

脉如故,反伏弦者,痙。
2.1.7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
背反張 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脹大者,爲欲解, 痙病 當清熱
脉如故,反伏弦者,痙。
身 體 强
2.1.10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强,幾幾然,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痙病 栝蔞桂枝湯
幾幾
臥 不 著
2.1.12 痙爲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脚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痙病 大承氣湯

2.2.3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
背强 濕邪 當化濕
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頭痛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頭痛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經症 當解表
頭痛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經症 桂枝湯
頭痛 34.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傷寒 麻黃湯
55.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
頭痛 表邪 桂枝湯
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頭痛 93.病發熱頭痛,脉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表邪 當解表
137.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
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
頭痛 表邪 當解表
憹,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
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264.傷寒,脉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
頭痛 少陽火邪 當和解
和,煩而悸。
55.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
頭痛 胃熱 承氣湯
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
頭痛 自下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 火熱在胃 當清熱
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154.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
頭痛 寒水結痞 十棗湯
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199.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
頭痛 胃陽上升 宜溫胃
者,頭不痛。
276.傷寒脉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
頭痛 胃陽虛寒 吳茱萸湯
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381.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
頭痛 胃陽虛寒 當用四逆
止,復更發熱也。
頭痛 385.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胃陽虛寒 五苓散理中丸
雜病
2.2.6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
頭痛 濕邪傷衛 麻黃加朮湯
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頭痛 10.4.6 脉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風寒在表 當解表
頭痛 17.2.2 幹嘔,吐誕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胃陽虛寒 吳茱萸湯
21.2.6 産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幹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 桂枝湯=陽旦
頭微痛 産後風
在耳,可與陽旦湯。 湯
頭痛 21.3.1 産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上焦有熱 竹葉湯
3.1.1 論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後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
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
每溺時頭痛 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 腎陰虛 百合地黃湯
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
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體痛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傷寒
體痛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脉陰陽俱緊者,名爲傷寒。 太陽傷寒 當發汗
身疼腰痛
34.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傷寒 麻黃湯
骨節疼痛
37.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惡風
身疼痛 太陽中風 大青龍湯
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爲逆也。
45.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
身疼痛 太陽傷寒 麻黃湯
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身體疼痛 93.病發熱頭痛,脉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寒傷營 當解表
194.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
骨節疼 表氣不和 當解表
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幷,脉緊則愈。
身體疼痛 370.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表邪未解 桂枝湯
身痛不休 386.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表邪未解 桂枝湯
92.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
身疼痛 寒傷營 桂枝湯
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身疼痛 61.發汗後,身疼痛,脉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汗傷營血 新加湯
176.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脉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 桂枝附子
身體疼煩 寒濕在表
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湯
177.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甘草附子
骨節煩疼 寒濕在裏
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湯
身體痛 303.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脉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傷寒 附子湯
骨節痛 303.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脉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傷寒 附子湯
381.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
身疼 霍亂表症 理中湯
更發熱也。
五苓散理
身疼痛 385.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亂表症
中丸
雜病
2.2.1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
關節疼痛 濕邪 當利水
便。
一身盡疼 2.2.2 濕家之爲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邪 當利水
一 身 盡 疼 2.2.5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 濕邪 當微汗
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

也。
2.2.6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 麻黃加朮
身疼 濕邪
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湯
麻黃加朮
身煩疼 2.2.7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爲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濕邪

麻黃杏仁
2.2.8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
一身盡疼 濕邪 薏苡甘草
仁薏苡甘草湯。

2.2.1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
身疼痛 暑暍 當清熱
便。
一物瓜蒂
身疼重 2.3.3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濕暍

升麻鱉甲
3.3.2 陰毒之爲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
身痛如杖 陰毒 湯 去 雄
之。
黃、蜀椒
4.1.3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 白虎加桂
骨節煩疼 溫瘧
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 枝湯
抵當烏頭
身疼痛 10.3.6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寒疝
桂枝湯
大小青龍
身體疼重 12.6.1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溢飲

骨節疼痛 14.1.2 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風水 當發汗
14.2.6 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爲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
骨節痛 肺脹 當發汗
者,皆不可發汗。
14.7.1 師曰:寸口脉遲而澀,遲則爲寒,澀爲血不足。趺陽脉微而遲,微則爲氣,遲則爲寒。寒氣不足,
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
骨節疼 陰氣不通 宜養陰
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
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四肢拘急疼痛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傷寒
桂枝加附
四肢微急 21.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表陽虛
子湯
四肢拘急 387.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表裏亡陽 四逆湯
表裏亡陽 通脉四逆
四肢拘急 389.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絕者,通脉四逆加猪膽汁湯主之。 加猪膽汁

391.傷寒陰陽易之爲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 陰陽易病
膝脛拘急 燒褌散
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四 肢 沈 重 314.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或
陽虛陰盛 真武湯
疼痛 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四肢疼 351.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陽亡陰格 四逆湯
四肢煩疼 372. 脾陽不運 桂枝加芍
29.傷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脚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
芍藥甘草
脚攣急 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脚即伸;若 裏陰虛

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著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太 陽 少 陽 柴胡桂枝
肢節煩疼 149.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合病 湯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自汗
瘈瘲 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 火邪傷陰 宜救陰
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雜病
四肢拘急 2.1.5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過汗傷陰 宜救陰
四肢酸疼 6.2.11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脾勞 小建中湯
手足煩 6.2.4 勞之爲病,其脉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脾勞 宜溫中
四肢煩重 5.1.3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脾陽不運 侯氏黑散
四肢歷節 5.2.1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爲腎,弱即爲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曆節黃汗
歷節 宜溫散
痛 出,故曰曆節。
四肢疼痛 5.1.1 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痹。脉微而數,中風使然。 歷節 宜溫散
四肢歷疼 歷節 宜溫散
5.2.2 盛人脉澀小,短氣,自汗出,曆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歷節 桂枝芍藥
肢節疼痛 5.2.3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脚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知母湯
四肢歷節 歷節
5.2.5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

身癢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傷寒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脉微緩者,爲欲愈 桂枝麻
身必 表邪
也;脉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 黃各半
癢 不達
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湯
雜病
身 癢 5.1.4 寸口脉遲而緩,遲則爲寒,緩則爲虛;榮緩則爲亡血,衛緩則爲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 邪 中 當 宣 通
癮疹 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血分 血分

頭身下重

治則/
症狀 條文 病機
經方
傷寒
大青龍
身重 38.傷寒,脉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太陽傷寒

柴胡加
身重 109.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半表裏邪 龍骨牡
蠣湯
身重難 22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
三陽合病 白虎湯
轉側 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身重 124.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爲吐之內煩也。 半表裏邪 當和解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自汗出、
身重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 溫熱傷脾 難治
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48.脉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裏 不可汗
身重 脾陽不運
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下
210.陽明病,脉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
不可攻
身重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 脾濕未化

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391.傷寒陰陽易之爲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
身體重 陰陽易病 燒褌散
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頭重不 391.傷寒陰陽易之爲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
陰陽易病 燒褌散
舉 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下重 363.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爲未止;脉微弱數者,爲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肝氣下趨 宜疏肝
白頭翁
下重 369.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肝氣下趨

腰以下 119.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
火傷陰血 當清火
重 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雜病
防己黃
身重 2.2.9 風濕,脉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風濕
耆湯
2.3.1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
身重 中暍 當清熱
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5.1.2 寸口脉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脉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
身重 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府,即 中風經症 當驅風
不識人;邪入于藏,舌即難言,口吐誕。
身重 12.2.3 水在脾,少氣身重。 水在脾 當利水
身重而 14.2.3 太陽病,脉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爲風水。惡寒
風水 當發汗
酸 者,此爲極虛,發汗得之。
身重 14.4.1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心水 當利水
防己黃
身重 14.6.1 風水,脉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風水
耆湯
14.6.8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
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桂枝加
身疼重 黃汗衛虛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 黃耆湯
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爲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葵子茯
身重 20.3.3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肺氣閉
苓散
11.5.1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 甘姜苓
身重 腎著
勞汗出,衣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朮湯
11.5.1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 甘姜苓
腹重 腎著
勞汗出,衣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朮湯
下重 11.3.3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脉弦,此爲心藏傷所致也。 心傷 當養血
下重 11.6.2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爲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 小腸有寒 當驅寒
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四肢苦
14.4.4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脾水 當利水

頭眩

治則/
症狀 條文 病機
經方
傷寒
94.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眩冒 表邪未解 當解表
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145.太陽與少陽幷病,頭項强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
眩冒 半表裏火邪 刺期門
汗;發汗則譫語、脉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頭眩 173.太陽、少陽幷病,心下鞕、頸項强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半表裏火邪 當瀉火
胃有燥屎 大承氣
眩冒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茯苓桂
66.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脉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
頭眩 肝陽傷 枝白朮
朮甘草湯主之。
甘草湯
頭眩 83.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表陽虛 真武湯
162.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脉動惕者,久而成
眩冒 肝陽虛 真武湯
痿。
197.陽明病,脉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脉遲
頭眩 脾陽虛 當和中
故也。
頭眩 200.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胃陽虛 當溫中
頭眩時
295.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亡陰亡陽 死症

364.下利脉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
郁冒 腎陽虛弱 當溫之
陽,下虛故也。
雜病
21.2.1 産婦郁冒,其脉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
眩冒 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産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敢當汗出,陰陽乃 血虛 當養血
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爲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頭眩 3.1.1 論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後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 腎陰不足 百合地
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
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 黃湯
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6.2.6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發落,脉極虛芤遲,爲清穀,亡血失精。脉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
目眩 腎陽虛 天雄散
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亦佳。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
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沖
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
苓桂味
時冒 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 腎陽虛
草湯
內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
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桂枝芍
頭眩 5.2.3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脚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歷節水邪 藥知母

7.2.1 肺痿吐誕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爲肺中冷,必 甘草乾
頭眩 肺陽虛
眩,多誕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薑湯
眩冒 11.1.1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風 宜表散
頭目瞤 11.2.1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帶傴,令人嗜甘。 肝中風 宜疏肝
苓桂朮
目眩 12.4.2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上焦痰飲
甘湯
眩冒 12.7.2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腎支飲 澤瀉湯
小半夏
頭眩 12.8.2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上焦水氣 加茯苓

顛眩 12.8.3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下焦水氣 五苓散
眩冒 12.9.3 久咳數歲,其脉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脉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支飲 當破飲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
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沖
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
眩冒 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 支飲 當破飲
內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
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15.1.4 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
頭眩 穀癉 當化濁
名曰穀癉。
葵子茯
頭眩 20.3.3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肺氣閉
苓散
身振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茯苓桂枝
66.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脉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者,茯苓桂枝
身振振搖 肝陽傷 白朮甘草
白朮甘草湯主之。

身瞤動振
83.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表陽虛 真武湯
振欲擗地
雜病
2.1.7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熱傷腦
獨頭動搖 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脹大者,爲欲解,脉如故,反伏 當清熱

弦者,痙。
身運而重 11.1.1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風 當解表
皮目瞤 11.4.1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脾中風 當清脾
肺藏留
振振身瞤 12.3.4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當破飲

14.2.2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脉
其頸脉動 風水 當發汗
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麻痹懈惰酸軟死肌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雜病
黃耆桂枝五物
身體不仁 6.1.2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血痹

抵當烏頭桂枝
手足不仁 10.3.6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寒疝

五藏氣
手足不仁 17.5.1 夫六府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脚縮;五藏氣絕于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死症

肌膚不仁 5.1.2 寸口脉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脉空虛,賊邪不瀉, 中 風 輕 當行血
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

邪入于府,即不識人;邪入于藏,舌即難言,口吐誕。
兩臂不舉 11.2.2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肝中寒 宜溫散
半身不遂 5.1.1 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痹。脉微而數,中風使然。 中風 宜治風方
中風痹
手臂不舉 5.1.1 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痹。脉微而數,中風使然。 宜治風方

喎僻不遂 5.1.1 夫風之爲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痹。脉微而數,中風使然。 中風 宜治風方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氣從
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湯,治其氣沖。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咳
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飲也。支飲 脾 陽 已
手足痹 苓桂味草湯
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 傷
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若面熱
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
之。
痹挾背行 6.2.8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爲勞得之。 肝勞 宜治肝
酸削不能
6.2.4 勞之爲病,其脉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脾勞 宜治脾

中風衛
癱癎 5.1.6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脉浮。 風引湯

六腑氣
脚縮 17.5.1 夫六府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脚縮;五藏氣絕于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死症

臥眠寐睡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自汗
多眠睡 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 熱邪傷心 宜清熱
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232.陽明中風,脉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
嗜臥 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脉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脉 陽明燥熱 宜清熱
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但 欲 眠 266.三陽合病,脉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三陽合病 當清熱

嗜臥 36.太陽病,十日以去,脉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脉但浮者,與麻黃湯。 表邪已罷 病已愈
但欲寐 279.少陰之爲病,脉微細,但欲寐也。 水盛火衰 當四逆湯
280.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
但欲寐 水盛火衰 當用四逆
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但欲臥 298.少陰病,脉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脫神 死症
60.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脉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
不得眠 陽虛 乾薑附子湯
湯主之。
77.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栀子甘草鼓湯
不得眠 陰虛 栀子豉湯
主之;若嘔者,栀子生薑鼓湯主之。
不得眠 317.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 燥熱傷陰 猪苓湯
不得臥
298.少陰病,脉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亡陽神脫 死症

不得臥 343.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少陰陽亡 死症
70.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脉浮、
不得臥 陽實 五苓散
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42.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
不得臥 熱結在裏 當用陷胸
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不得臥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胃有燥屎 大承氣湯
不得臥 301.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陽亢陰亡 黃連阿膠湯
雜病
3.1.1 論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後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
默 默 欲 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
臥 不 得 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 心陰不足 百合地黃湯
臥 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
之。
默 默 欲 3.2.1 狐惑之爲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爲惑,蝕于陰爲狐,不欲飲食,惡
眠 目 不 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嘎),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部則咽幹,苦參 心火內炎 甘草瀉心湯
得閉 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默 默 但 3.2.2 病者脉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 赤小豆當歸
心火內炎
欲臥 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散
宜甘草瀉心
不能起 11.3.1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 心中風熱

不得眠 6.2.15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心陽不斂 酸棗仁湯
不得臥 14.4.1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心中有水 宜瀉水
不得眠 21.2.3 産後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心火亢 枳實芍藥散
不得眠 16.1.4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脉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亡陽脫神 死症
不得眠 16.1.6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脉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衛陽亡 死症
22.5.1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
不得眠 心腎不交 腎氣丸
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合 目 欲 11.3.5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
心陽氣虛 宜安神
眠 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爲癲,陽氣衰者爲狂。
不得眠 7.2.3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痰咳實症 皂莢丸
葶藶大棗瀉
不得臥 7.2.7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肺癰實症
肺湯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
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
沖。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而更復
不得臥 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 肺有支飲 宜破飲
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
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
加大黃以利之。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不得臥 14.4.1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黃汗 宜清濕熱
不得睡 15.1.14 腹滿,舌痿黃,燥不得睡,屬黃家。 濕熱傷血 宜清濕熱

煩躁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心煩 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他、風府,却與桂枝湯則愈。 表虛傷寒 桂枝湯
45.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
心煩 太陽傷寒 麻黃湯
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心煩 56.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脉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寒邪復發 桂枝湯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
心煩 相火爲病 小柴胡湯
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109.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心煩 相火內結 柴胡龍骨牡蠣湯
主之。
150.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
心煩 半表半裏 柴胡桂枝乾薑湯
心煩者,此爲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心煩 223. 少陽火邪 小柴胡湯
264.傷寒,脉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
心煩 少陽火邪 小柴胡湯
和,煩而悸。
105.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
心微煩 少陽火邪 大柴胡湯
下急,鬱鬱微煩者,爲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160.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幹嘔心煩不得
心煩 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 寒火內結 甘草瀉心湯
草瀉心湯主之。
心煩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暑熱在表 白虎加人參湯
心煩 71.發汗已,脉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三焦陽實 五苓散
心煩 73.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三焦陽實 五苓散
126.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
微煩 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 胃陽實熱 調胃承氣湯
下也。調胃承氣湯。
心煩 158.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胃陽實熱 五苓散
170.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
心煩 暑熱在裏 白虎加人參湯
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心煩 171.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暑熱在裏 白虎加人參湯
205.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
微煩 乾燥,故令大便鞭。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爲小便 胃陽實熱 當用調胃
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心煩 209.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胃陽實熱 調胃承氣湯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
心煩 胃有燥屎 大承氣湯
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240.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脉實者,宜下之;脉浮虛者,宜發
心煩熱 胃陽化燥 大承氣湯
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心 煩 不 241.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
胃陽化燥 大承氣湯
解 湯。
心微煩 250.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胃陽實熱 小承氣湯
153.太陽、少陽倂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脉浮而緊,而
心煩 熱結在裏 大陷胸湯
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180.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
心煩實 胃陽燥熱 當調胃承氣
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353.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
心煩 邪結在胸 瓜蒂散
蒂散。
77.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栀子甘草
心煩 陽盛陰虛 栀子豉湯
鼓湯主之;若嘔者,栀子生薑鼓湯主之。
心煩熱 78.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栀子豉湯主之。 陽盛陰虛 栀子豉湯
心煩 80.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湯主之。 陽盛陰虛 栀子厚朴湯
心微煩 81.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栀子乾薑湯主之。 陽盛陰虛 栀子乾薑湯
心煩 373.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爲虛煩也,宜栀子豉湯。 陽盛陰虛 栀子豉湯
280.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
心煩 君火爲病 當瀉火
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5.少陰病,脉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溫,脉緊反去者,爲欲解也,雖煩、下利,必
心煩 君火陽回 病將愈
自愈。
時自煩 286.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陽回 病可治
心中煩 301.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君火太亢 黃連阿膠湯
心煩 308.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猪膚湯主之。 陰虛 猪膚湯
心煩 317.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 燥熱傷陰 猪苓湯
118.微數之脉,慎不可灸。因火爲邪,則爲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脉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
煩逆 火傷心陰 當清火
傷筋,血難復也。
暴煩 272.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爲欲愈。 少陰陽回 病將愈
336.傷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
心煩 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 蛔蟲厥 烏梅丸
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313.少陰病,下利,脉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脉,幹嘔,煩者,白通加猪膽汁湯主之。服
心煩 陰盛格陽 白通加猪膽汁湯
湯,脉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29.(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 桂枝去桂加茯苓
心煩 心陽虛弱
苓白朮湯主之。 白朮湯
心煩 104.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心陽虛弱 小建中湯
162.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脉動惕者,
虛煩 心陽虛弱 當用真武
久而成痿。
小煩 390.吐、利、發汗,脉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脾胃陽虛 當减食
日 暮 微 397.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强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
脾胃陽虛 當和中
煩 愈。
心 中 懊 77.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栀子甘草
陽盛陰虛 栀子豉湯
憹 鼓湯主之;若嘔者,栀子生薑鼓湯主之。
137.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
心 中 懊 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
熱邪結胸 大陷胸湯
憹 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
不利,身必發黃。
心 中 懊
201.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熱結中焦 不可攻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
心 中 懊 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
陽盛陰虛 栀子豉湯
憹 者,栀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
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心 中 懊
229.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豉湯主之 陽盛陰虛 栀子豉湯

心 中 懊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
胃有燥屎 大承氣湯
憹 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煩躁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脉若靜者,爲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脉數急者,爲傳也。 表邪傳裏 當解表
37.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惡風
煩躁 表實中風 大青龍湯
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爲逆也。
47.二陽倂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
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爲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
煩躁 外邪怫鬱 當解表
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
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脉澀故知也。
桂枝甘草龍骨牡
煩躁 121.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火傷心陽
蠣湯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
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
煩躁 火邪傷心 栀子豉湯
者,栀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
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煩躁 136.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熱邪結胸 死證
137.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
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
煩躁 熱邪結胸 大陷胸湯
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
不利,身必發黃。
70.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脉
煩躁 胃燥陽實 五苓散
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
煩躁 下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 陽明化熱 當清熱
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煩躁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胃有燥屎 大承氣湯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
煩躁 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鞕,後必 胃陽實 小承氣湯
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29.傷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脚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
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脚
煩躁 陽虛 甘草乾薑湯
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草乾薑湯
晝 日 煩 60.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脉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
陽虛 乾薑附子湯
躁 附子湯主之。
煩躁 68.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燥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陽虛 茯苓四逆湯
煩躁 267.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爲陽去入陰故也。 陽邪入陰 不可汗下
煩躁 294.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陰盛格陽 不治
復煩躁 298.少陰病,脉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亡陽脫神 死證
煩 躁 欲
307.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陽虛陰盛 吳茱萸湯

338.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
煩躁 血熱 當凉血
爲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煩躁 342.傷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厥陰厥病 死證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
反躁 下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 陽明化熱 當清燥
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113.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
手足躁 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咽爛,或 火傷神經 當清火
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躁 116.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爲火邪。 火熱傷陰 當清火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
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
躁 陽明化燥 當清燥
者,栀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
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不 煩 而
296.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陰盛格陽 死證

躁 243.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少陰寒厥 死證
雜病
2.2.1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濕痹(《玉函》雲中濕)。濕痹之候,小
心煩 濕邪 當利水
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2.2.3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雲利),舌
心煩 濕邪化熱 當利水
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2.2.6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
心煩 濕邪傷衛 用麻黃加術湯
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脉經》雲: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3.2.2 病者脉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
心微煩 心火內炎 赤小豆當歸散
此有黃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4.1.3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
煩冤 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溫瘧者,其脉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 溫瘧 白虎加桂枝湯
加桂枝湯主之。
15.1.12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
心煩 濕熱在裏 黃癉病
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心 中 懊
15.1.6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癉。 酒癉 當清利

心 中 懊
15.2.3 酒黃癉,心中懊憹或熱痛,栀子大黃湯主之。 酒癉 栀子大黃湯

虛煩 6.1.15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心勞 酸棗湯
11.3.3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脉弦,此爲心藏傷所
自煩 心傷 當養心神
致也。
14.5.4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
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
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
虛煩 胃陽虛 當溫胃
急痛,醫以爲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
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複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
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煩亂 21.3.2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中焦陰虛 竹皮大丸
22.5.1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
煩熱 陰閉 腎氣丸
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煩躁 7.2.10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肺脹 小青龍加石膏湯
煩躁 14.4.1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心水 當利水
14.6.8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曆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
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煩躁 黃汗衛虛 桂枝加黃耆湯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
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爲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21.2.5 産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脉微實,再倍發熱,
煩躁 産後胃熱 大承氣湯
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裏,結在膀胱也。

譫語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09.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 柴胡加龍骨
譫語 熱結于裏
之。 牡蠣湯
譫語 110.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脉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火邪侵陽明 刺期門
113.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
譫語 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咽爛,或不大 火傷陽明 當清火
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45.太陽與少陽倂病,頭項强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
譫語 火邪化燥 刺期門
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脉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146.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脉遲。身凉、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
譫語 熱入血室 刺期門
此爲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148.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爲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
譫語 熱入血室 小柴胡
焦,必自愈。
譫語 282.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强責少陰汗也。 火傷心陰 宜清火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
譫語 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 火熱化燥 當清熱
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譫語 115.形作傷寒,其脉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脉浮,解之當汗出愈。 火熱傷陰 當清熱
215.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
譫語 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 燥邪已實 當清熱
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譫語 213.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陽明燥病 當清熱
譫語 214.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燥邪已實 當清熱
22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
譫語 胃陽實 白虎湯
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264.傷寒,脉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
譫語 陽明燥邪 當清熱
而悸。
265.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脉沉緊者,與小柴胡
譫語 陽明燥病 當清熱
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罷,此爲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9.傷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脚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
譫語 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脚即伸;若 陽亢 調胃承氣湯
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107.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脉調和者,
譫語 火邪化燥 調胃承氣湯
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爲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215.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
譫語 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 陽明燥病 大承氣湯
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16.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
譫語 陽明燥病 小承氣湯
更莫復服。
217.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脉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
譫語 陽明胃燥 小承氣湯
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澀者,裏虛也,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8.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氣湯下
譫語 胃陽實熱 大承氣湯
之。
譫語 219.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熱入血室 大承氣湯
220.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爲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
譫語 胃有燥屎 大承氣湯
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譫語 221.傷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滿。沉爲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爲難;表虛裏實,久則譫語。 胃陽實 當調胃
譫語 223.二陽倂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胃陽實 大承氣湯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
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
譫語 胃陽實 當調胃
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
主之。
譫語 372.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有燥屎 小承氣湯
雜病
21.2.5 産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脉微實,再倍發熱,日晡
譫語 産後胃燥 大承氣湯
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裏,結在膀胱也。
譫語 5.1.6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天寒熱,其脉浮。 營血熱 防己地黃湯

語言

治則/
症狀 條文 病機
經方
傷寒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
語言 熱邪 當 清
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
難出 傷肝 熱
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不能 營實 苦 酒
310.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語言 傷喉 湯
雜病
甘 草
語 聲 3.2.1 狐惑之爲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爲惑,蝕于陰爲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 心 火
瀉 心
發嘎 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嘎),甘草瀉心湯主之。 上炎

5.1.2 寸口脉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脉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
舌即 中風 宜 治
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府,即不識人;邪入于藏,
難言 入髒 風
舌即難言,口吐誕。
癲狂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傷寒
108.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 熱 結 桃核承
發狂
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血分 氣湯
127.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 熱 結
發狂 抵當湯
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血分
128.太陽病,身黃、脉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 熱 結
如狂 抵當湯
之。 血分
194.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 胃 陽
發狂 病將愈
不勝榖氣,與汗共倂,脉緊則愈。 暴升
雜病
防己地
發狂 5.1.6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天寒熱,其脉浮。 營熱
黃湯
11.3.5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 心 陰
癲 宜安神
魄妄行。陰氣衰者爲癲,陽氣衰者爲狂。 氣衰
11.3.5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 心 陽
狂 宜安神
魄妄行。陰氣衰者爲癲,陽氣衰者爲狂。 氣衰
11.3.5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 魂 魄
邪哭 宜安神
魄妄行。陰氣衰者爲癲,陽氣衰者爲狂。 不安
甘麥大
悲傷欲哭 22.2.2 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肺躁
棗湯

悸證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48 .脉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
心悸 心陽不足 不可發汗
者,尺中脉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心悸 63.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心陽不足 桂枝甘草湯
83.太陽病發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熱, 心下悸、頭眩、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湯主
心下悸 心陽不足 真武湯
之。
心中悸 104.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心陽虛弱 小建中湯
心下悸 354.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心陽虛弱 茯苓甘草湯
臍下悸 64.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腎陽不足 苓桂草棗湯
心動悸 179.傷寒脉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心陰虛弱 炙甘草湯
224.陽明病, 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
躁,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溫針, 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
心憒憒 懊憹。舌上胎者, 栀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 汗傷心陰 宜栀子豉湯
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224.陽明病, 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
躁,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溫針, 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
怵惕 懊憹。舌上胎者, 栀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 火傷心陰 宜栀子豉湯
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97.傷寒五六日中風,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 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
心下悸 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 相火爲病 小柴胡湯
之。
心悸 263.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火邪爲病 宜小柴胡湯
264.傷寒, 脉弦細、頭痛發熱者, 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 發汗則譫語。此屬胃, 胃和則
心悸 火邪爲病 宜小柴胡湯
愈;胃不和,煩而悸。
心悸 316.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肝熱傳心 四逆散
雜病
心悸 6.2.2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裏虛也。 陰虛勞病 宜養陰
6.2.11 虛勞裏急, 悸, 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
心悸 脾勞 小建中湯
主之。
心悸 16.1.1 寸口脉動而弱,動即爲驚,弱則爲悸。 心陽虛弱 宜扶陽
11.3.5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 血氣少也; 血氣少者屬心, 心氣虛者, 其人則畏, 合目欲眠,
心悸 心陽虛弱 宜扶陽
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爲癲,陽氣衰者爲狂。
11.3.3 心傷者, 其人勞倦, 即頭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而自煩, 發熱, 當臍跳, 其脉弦, 此
當臍跳 心陰傷 宜養心陰
爲心藏傷所致也。
心悸 12.2.5 水在腎,心下悸。 水在腎 宜利水
12.3.5 夫病人飲水多, 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 微者短氣。脉雙弦者
心悸 寒也,皆大下後善虛, 脉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 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 加短氣, 水停心下 宜利水
其脉平也。
小半夏加茯苓
心悸 12.8.2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上焦水氣

臍下悸 12.8.3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下焦水氣 五苓散
心悸 16.2.2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水停作嘔 半夏麻黃丸

喜忘


症狀 病 機 治則/經方

傷寒
237.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
喜忘 身有蓄血 抵當湯
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恍惚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恍惚 89.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心陰虛弱 禁汗

驚證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

傷寒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自汗出、
熱傷膽 宜清熱
驚癇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

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熱桔膽 柴胡加龍
宜清熱 驚 109.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府 骨牡蠣湯
火熱傷
驚狂 114.傷寒脉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當清熱

火傷膽
驚 122.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宜大柴

215.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
燥傷膽
惕而不安 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 大承氣

一服利,則止後服。
少陽火
驚 263.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宜小柴

雜病
相火內
驚 16.1.1 寸口脉動而弱,動即爲驚,弱則爲悸。 宜清火

咳嗽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傷寒
39.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
咳嗽 太陰傷寒 小青龍湯
青龍湯主之。
咳嗽 40.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太陰傷寒 小青龍湯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
咳嗽 火邪侵肺 小柴胡湯
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199.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
咳嗽 中焦陽虛 不可攻
痛。
咳嗽 200.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中焦陰虛 不可攻
咳嗽 282.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强責少陰汗也。 火傷太陰 誤火
314.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或
咳嗽 寒水上泛 真武湯
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咳嗽 316.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肝熱上侵 四逆散
咳嗽 317.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 燥熱外越 猪苓湯
雜病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
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何?師
曰: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脉反滑數,此爲肺癰,咳唾膿血。脉數虛者爲肺痿,數
實者爲肺癰。
咳嗽 肺痿 治肺痿方
問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脉何類?師曰: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爲
風,數則爲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脉。
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幹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
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
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何?師
曰: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脉反滑數,此爲肺癰,咳唾膿血。脉數虛者爲肺痿,數
實者爲肺癰。
咳逆 肺癰 治肺癰方
問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脉何類?師曰: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爲
風,數則爲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脉。
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幹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
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射干麻黃
咳嗽 7.2.2 咳而上氣,喉中水鶏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肺中風寒

咳逆 7.2.3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痰結在肺 皂莢丸
厚朴麻黃
咳嗽 7.2.4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 氣結在肺

咳逆 7.2.5 脉沉者,澤漆湯主之。 血結在肺 澤漆湯
咳逆 7.2.6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火結在肺 麥門冬湯
葶藶大棗
咳逆 7.2.7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肺癰實證
瀉肺湯
咳逆 7.2.8 咳而胸滿,振寒脉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爲肺癰,桔梗湯主之。 肺癰虛證 桔梗湯
越婢加半
咳逆 7.2.9 咳而上氣,此爲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肺氣作脹
夏湯
小青龍加
咳逆 7.2.10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肺水作脹
石膏湯
栝蔞薤白
咳逆 9.2.1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脉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肺氣閉胸
白酒湯
11.6.2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爲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
咳逆 上焦有熱 肺痿證
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12.1.2 問曰:四飲何以爲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
咳逆 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 支飲 宜破飲
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咳逆 12.3.4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肺臟留飲 宜破飲
咳逆 12.9.1 咳家其脉弦,爲有水,十棗湯主之。 飲水在裏 十棗湯
咳煩 12.9.2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十棗湯。 飲水在胸 十棗湯
久咳 12.9.3 久咳數歲,其脉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脉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支飲在胸 宜破飲
咳逆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支飲在肺 小青龍湯
14.2.2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脉
時時咳 風水 宜表散
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14.2.6 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爲脾脹(脾脹注家多作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 宜小青龍
咳逆 肺脹
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湯
14.5.4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
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
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爲留飲而大
咳逆 水飲在裏 宜破水
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
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複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
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煩咳 16.1.5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衛寒吐血 宜止血
咳逆 16.1.6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脉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衛熱吐血 死證

噴嚏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雜病
善嚏 10.1.6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肺寒疝 宜溫肺
欲 嚏 不
10.1.7 中寒,其人下利,以裏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雲痛)。 肚中寒 溫宜中

氣喘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氣喘 19.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衛氣實 厚樸杏仁
葛根芩連
氣喘 33.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衛氣實

氣喘 34.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衛氣實 麻黃湯
氣喘 35.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衛氣實 麻黃湯
39.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
氣喘 衛氣實 小青龍湯
龍湯主之。
氣喘 40.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衛氣實 小青龍湯
桂枝加厚
氣喘 42.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衛氣實
朴杏仁湯
麻杏甘膏
氣喘 62.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衛熱氣實

麻杏甘膏
氣喘 164.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衛熱氣實

氣喘 235.陽明病,脉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衛氣實 麻黃湯
氣喘 75.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肺積水 宜小青龍
113.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
微喘 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咽爛,或不大便,久則 陽明燥熱 宜清熱
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微喘 191.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脉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燥熱 宜調胃
210.陽明病,脉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
氣喘 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 陽明燥熱 可攻裏
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215.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
微喘 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 陽明燥熱 大承氣湯
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喘滿 221.傷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滿。沉爲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爲難;表虛裏實,久則譫語。 陽明燥熱 當調胃
喘冒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胃有燥屎 大承氣湯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
氣喘 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湯主 陽明燥熱 白虎湯
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喘滿 213.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陽亡氣脫 死證
微喘 360.下利、手足厥冷、無脉者,灸之不溫,若脉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跌陽者,爲順也。 陽亡氣脫 死證
雜病
微喘 2.2.4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雲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腎陽內脫 死證
上氣 16.1.5 心陽外脫 死證
2.2.6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 麻黃加朮
氣喘 肺濕氣實
塞,內藥鼻中則愈。 湯
氣喘 6.2.2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裏虛也。 肺陰虛 宜養陰
喘喝 6.2.9 脉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肺陽虛 宜扶陽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
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何?師
曰: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脉反滑數,此爲肺癰,咳唾膿血。脉數虛者爲肺痿,數
實者爲肺癰。
喘滿 肺癰 宜瀉肺
問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脉何類?師曰: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爲
風,數則爲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脉。
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幹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
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7.1.2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
上氣 肺脹 宜發汗
愈。
上氣喘 7.1.2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
肺脹 當發汗
躁 愈。
上氣 7.2.6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肺熱傷陰 麥門冬湯
氣喘 21.3.1 産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肺熱傷陰 竹葉湯
葶藶大棗
氣喘 7.2.7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肺癰實證
瀉肺湯
越婢加半
氣喘 7.2.9 咳而上氣,此爲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肺氣作脹
夏湯
小青龍加
上氣喘 7.2.10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肺水作脹
石膏湯
栝蔞薤白
喘息 9.2.1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脉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肺氣內閉
白酒湯
宜麻杏甘
氣喘 11.1.1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風熱
膏湯
12.3.5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脉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 宜小青龍
喘滿 肺臟留飲
善虛,脉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脉平也。 湯
12.3.5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脉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 宜小青龍
苦喘 肺臟留飲
善虛,脉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脉平也。 湯
氣喘 12.3.5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脉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 肺臟支飲 宜小青龍
善虛,脉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脉平也。 湯
12.7.1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脉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
喘滿 肝臟支飲 木防己湯
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自喘 14.1.4 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 正水肺脹 宜瀉水
14.2.6 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爲脾脹(脾脹注家多作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
氣喘 肺水作脹 宜發汗
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14.5.4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
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
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爲留飲而大 宜小青龍
氣喘 肺臟積水
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 湯
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複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
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氣喘 15.2.8 黃癉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黃癉裏虛 宜溫中

氣上沖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其氣上沖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正氣外越 仍當解表
66.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脉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者,茯 苓桂朮甘
氣上沖胸 腎氣上逆
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湯
162.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脉動惕者, 汗下傷腎 當 用 真 武
氣上沖咽喉
久而成痿。 陽 湯
168.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爲胸有寒也。當
氣上沖咽喉 寒邪閉胸 瓜蒂散
吐之、宜瓜蒂散。
氣從少腹上至 120.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 桂枝加桂
奔豚氣逆
心 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湯
氣上沖心 324.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肝氣上逆 厥陰爲病
391.傷寒陰陽易之爲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
氣上沖胸 陰陽易病 燒褌散
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其氣下趨少腹 356.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厥陰氣陷 欲下利
雜病
氣上沖胸 2.1.11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熱邪沖腦 葛根湯
脚氣沖心 5.2.6 礬石湯治脚氣沖心。 脚氣上逆 礬石湯
氣從少腹上沖
8.1.2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奔豚氣病 奔豚湯
咽喉
氣上沖胸 8.1.3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氣病 奔豚湯
宜桂枝加
氣上沖 10.1.8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也。 下傷腎氣
桂湯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
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氣從少腹上沖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飲也。
汗傷腎陽 苓桂味草湯
咽喉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
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14.5.4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
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結在關
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
氣上沖咽 腎氣上沖 宜腎氣丸
急痛,醫以爲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
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
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氣息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6.太陽病, 發熱而渴, 不惡寒者, 爲溫病。若發汗已, 身灼熱者, 名風溫。風溫爲病, 脉陰
鼻息必鼾 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 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 熱邪傷肺 宜清熱
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12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
鼻鳴 肺氣上逆 桂枝湯
發熱,鼻嗚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168.病如桂枝證, 頭不痛、項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 此爲胸有寒
不得息 寒邪結胸 瓜蒂散
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息高 297.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脫氣 死證
雜病
肩息 7.1.2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肺脹 不治
葶藶大棗瀉肺
不得息 12.7.4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肺支飲

11.2.2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脉
善太息 肝中寒 宜溫肝
經、千金》雲,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短 氣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47 .二陽倂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
太陽病證不罷者, 不可下, 下之爲逆, 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 陽氣怫鬱在表,
短氣 當解之熏之; 若發汗不徹, 不足言, 陽氣怫鬱不得越, 當汗不汗, 其人躁煩, 不知痛處, 乍 表邪內鬱 當發汗
在腹中,乍在四肢, 按之不可得, 其人短氣, 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 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
出不徹?以脉澀故知也。
137.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
出,而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內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
短氣 躁煩,心中懊憹, 陽氣內陷, 心下因鞕, 則爲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 但頭汗出, 結胸病 大陷胸湯
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154.太陽中風, 下利、嘔逆, 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 發作有時, 頭痛、心下痞
短氣 寒水結痞 十棗湯
鞕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177.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
短氣 寒濕在裏 甘草附子湯
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210.陽明病, 脉遲, 雖汗出不惡寒者, 其身必重, 短氣, 腹滿而喘, 有潮熱者, 此外欲解,
短氣 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鞕也, 大承氣湯主之; 若汗多, 微發熱惡寒者, 外未 燥邪內結 大承氣湯
解也;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
下。
132.(232)陽明中風, 脉弦浮大, 而短氣, 腹都滿, 脅下及心痛, 久按之氣不通, 鼻幹, 不
短氣 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 燥邪內結 小柴胡湯
十日, 脉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雜病
5.1.4 寸口脉遲而緩,遲則爲寒,緩則爲虛;榮緩則爲亡血,衛緩則爲中風。邪氣中經,則身
短氣 風熱傷心 宜清熱
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短氣 5.2.2 盛人脉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歷節衛實 宜表散
桂枝芍藥知母
短氣 5.2.3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脚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歷節衛實

短氣 9.1.2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肺氣實 宜疏散
9.2.1 胸痹之病, 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氣, 寸口脉沉而遲, 關上小緊數, 栝蔞薤白白酒湯 栝蔞薤白白酒
短氣 肺氣內閉
主之。 湯
茯苓杏仁甘草
短氣 9.2.4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肺氣痹胸
湯,橘枳姜湯
短氣 11.4.1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脾中風熱 宜運化
短氣 12.2.1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水在心 宜破水
短氣 12.3.3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脉沉者,有留飲。 胸中留飲 宜破飲
12.3.5 夫病人飲水多, 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 微者短氣。脉雙弦者
短氣 寒也,皆大下後善虛, 脉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 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 加短氣, 肺飲支飲 宜破飲
其脉平也。
12.3.5 夫病人飲水多, 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 微者短氣。脉雙弦者
短氣 寒也,皆大下後善虛, 脉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 但苦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 加短氣, 心下留飲 宜破飲
其脉平也。
苓桂朮甘湯;
短氣 12.4.3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飲水內積
腎氣丸
短氣 14.3.1 趺陽脉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誤下傷陽 宜苓桂朮甘湯
6.2.3 男子脉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爲
短氣 陽虛勞病 宜扶陽
勞使之然。
少氣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77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
少氣 陰虛 栀子甘草鼓湯
栀子甘草鼓湯主之;若嘔者,栀子生薑鼓湯主之。
391.傷寒陰陽易之爲病, 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 或引陰中拘攣, 熱上沖胸, 頭重不
少氣 陰陽易病 燒褌散
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少氣 396.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上焦有熱 竹葉石膏湯
雜病
4.11.3 師曰: 陰氣孤絕, 陽氣獨發, 則熱而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欲嘔, 名曰癉瘧。若但熱不
少氣 寒者,邪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 溫瘧者,其脉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 溫瘧 白虎加桂枝湯
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少氣 12.2.3 水在脾,少氣身重。 水在脾 當利水
少氣 14.4.1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心水 當破水
少氣 14.4.4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脾水 當利水

喜欠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雜病
喜欠 10.1.6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肺寒疝 當溫散
數欠伸 22.2.2 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肺躁 甘麥大棗湯
痰飲涎沫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吐涎沫 376.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胃陽虛寒 吳茱萸湯
喜唾 395.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胃陽虛寒 理中丸
雜病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
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
何?師曰: 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隱隱痛, 脉反滑數, 此爲肺癰,咳唾膿血。脉數虛
者爲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問曰: 病咳逆, 脉之, 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 吐之則死, 其脉何
濁唾涎沫 類?師曰: 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風中于衛, 呼氣不入; 熱過 肺陽虛 肺痿
于營, 吸而不出。風傷皮毛, 熱傷血脉。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
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
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
何?師曰: 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隱隱痛, 脉反滑數, 此爲肺癰,咳唾膿血。脉數虛
者爲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問曰: 病咳逆, 脉之, 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 吐之則死, 其脉何
唾濁沫 類?師曰: 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風中于衛, 呼氣不入; 熱過 肺有熱 肺癰
于營, 吸而不出。風傷皮毛, 熱傷血脉。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
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唾如米粥 肺熱實證 宜清肺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
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
唾誕沫者何?師曰: 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隱隱痛, 脉反滑數, 此爲肺癰,咳唾膿
血。脉數虛者爲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問曰: 病咳逆, 脉之, 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 吐之則
死, 其脉何類?師曰: 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風中于衛, 呼氣
不入; 熱過于營, 吸而不出。風傷皮毛, 熱傷血脉。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
唾濁沫, 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濁唾腥臭 7.2.8 咳而胸滿,振寒脉數,咽幹不喝,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爲肺癰,桔梗湯主之。 肺熱虛證 桔梗湯

時時吐濁 7.2.3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肺熱實痰 皂莢丸


7.2.1 肺痿吐誕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爲肺中 甘草乾薑
吐涎沫 肺氣寒冷
冷,必眩,多誕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湯
7.2.1 肺痿吐誕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爲肺中 甘草乾薑
多涎沫 肺氣寒冷
冷,必眩,多誕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湯
吐涎沫 12.2.2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水在肺 宜溫散
吐涎沫 12.8.3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水積下焦 五苓散
吐涎沫 17.2.2 幹嘔,吐誕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胃中寒冷 茱萸湯
22.2.3 婦人吐涎沫, 醫反下之, 心下即痞, 當先治其吐涎沫, 小青龍湯主之; 涎沫止, 乃治痞,瀉
吐涎沫 肺積水 小青龍湯
心湯主之。
嘔吐涎沫 上焦有寒 宜溫中

22.3.1 婦人之病, 因虛、積冷、結氣, 爲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 血寒積結胞門, 寒傷經絡, 凝堅;


在上嘔吐涎唾, 久成肺癰, 形體損分; 在中盤結, 繞臍寒疝, 或兩脅疼痛, 與藏相連; 或結熱中,
痛在關元, 脉數無瘡, 肌若魚鱗, 時著男子, 非止女身; 在下未多, 經候不勻, 冷陰掣痛,少腹惡
寒, 或引腰脊, 下根氣街, 氣沖急痛, 膝脛疼煩, 奄忽眩冒, 狀如厥癲, 或有憂慘, 悲傷多嗔, 此
皆帶下, 非有鬼神。久則羸瘦, 脉虛多寒, 三十六病, 千變萬端, 審脉陰陽, 虛實緊弦,行其針藥,
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脉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口多涎 上焦有寒 宜甘草乾


薑湯
14.2.1 脉浮而洪, 浮則爲風, 洪則爲氣。風氣相搏, 風强則爲隱疹, 身體爲癢, 癢爲泄風, 久爲痂
癩, 氣强則爲水, 難以俯仰。風氣相擊, 身體洪腫, 汗出乃愈, 惡風則虛, 此爲風水; 不惡風者,小
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爲黃汗。

多唾 腎陽被傷 茯桂味草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 多唾口燥, 寸脉沉, 尺脉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醉
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
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咳滿即止, 而更復渴, 沖氣復發者, 以細
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爲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
夏,以去其水。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
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
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津液微生 14.4.2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肝水 宜破水


甘草粉蜜
吐涎 19.1.6 蛔蟲之爲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蛔蟲

小便

治則/經
症狀 條文 病機

傷寒
小便不利 風溫 宜清熱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
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三陽邪化法)

70.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脉
小便不利 胃燥陽實 五苓散
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誤治傷陽下焦陽實治法)
小便不利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 相火爲病 小柴胡湯
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半表裏病陰陽邪治法)
109.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 柴胡龍骨
小便不利 相火內結
之。(半表裏熱結治法) 牡蠣湯
小便不利 熱邪內結 小柴胡湯
137.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
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
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
便不利,身必發黃也。(邪結陽開治法)

150.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 柴胡桂枝
小便不利 火邪內結
煩者,此爲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氣結陽樞治法) 乾薑湯
158.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燥金氣
小便不利 胃陽實 五苓散
痞治法)
194.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
小便不利 胃陽實 當利水
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幷,脉緊則愈。(胃府陽實法)
小便不利 胃陽實 猪苓湯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
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能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
栀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三焦熱郁成譫法)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燥屎氣結
小便不利 胃燥陽實 大承氣湯
法)
小便不利 259.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裏濕病治法) 濕熱內蘊 茵陳蒿湯
316.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風木下
小便不利 肝熱內結 四逆散
利治法)
39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
小便不利 肺邪內閉 小青龍湯
者,小青龍湯主之。(邪傷寒水在裏治法)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
小便不利 濕熱內蘊 茵陳蒿湯
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燥病太陽營衛熱鬱法)
28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 桂枝去桂
小便不利 胃陽氣虛
朮湯主之。(裏陰傷治法) 加苓朮

小便不利 58.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津液自和自愈法) 亡津液 宜養液

177.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 甘草附子
小便不利 寒濕內結
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裏濕病治法) 湯
193.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
小便不利 胃陽虛冷 宜溫中
以胃中虛冷,水穀不別故也。(胃府陽虛法)
小便不利 201.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下焦陰虛 不可攻
小便不利 202.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下焦陽虛 不可攻
小便不利 305.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陽虛下利 桃花湯
小便不利 208.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下傷腎陽 宜真武
314.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 脾寒下利
小便不利 真武湯
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濕土下利治法)
小便不利 胃陰傷 不治
232.陽明中風,脉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
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少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脉續浮者,與小柴胡
湯。 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燥病少陽中鬱治法)

小便數 腎陰虛 宜養陰


29 .傷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脚攣急,反以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
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
脚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著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表裏陰陽傷治法)

小便數 亡津液 五苓散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胃家虛熱法)

小便數 247.趺陽脉浮而澀,浮則胃氣强,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爲約,麻仁丸主之。 亡津液 麻仁丸


小便數 250.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亡津液 小承氣湯
21.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汗 桂枝加附
小便難 汗傷腎陽
傷裏陰治法) 子湯
小便難 99 .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 下傷腎陽 宜真武
頸項强,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三陽俱虛忌柴法)
小便難 火傷陰液 宜養陰
113.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
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咽爛,或不
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火傷陽開法)
小便難 191.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脉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下傷腎陽 宜養液
197.陽明病,脉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
小便難 脾陽不運 宜和中
者,脉遲故也。(脾虛忌攻法)
小便難 相火內鬱 小柴胡湯
232.陽明中風,脉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
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少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脉續浮者,與小柴胡
湯。
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燥病少陽中鬱治法)
小便難 282.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强責少陰汗也。(少陰禁火法) 火傷腎陰 宜養液
小便少 130.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邪結水府法) 腎氣不足 宜附子湯
小便不得 火傷胃陰 宜養液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
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
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失溲 風溫 宜清熱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
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三陽邪化法)

失溲 火傷中焦 宜養液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
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
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22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
遺尿 三陽合病 白虎湯
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55.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需發汗;若頭
小便清 裏無熱 不可攻
痛者必衄。宜桂枝湯。(營衛虛陰邪假衄治法)
127.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
小便自利 蓄血症 非蓄水
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衛熱結血治法)
199.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
小便自利 中焦陽虛 不可攻
不痛。
176.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脉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白朮附子
小便自利 寒濕虛證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表濕病治法) 湯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爲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
小便自利 陽明虛證 不可攻
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膽汁,皆可爲導。(燥病木鬱液竭法)
小便利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 陽明化燥
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 可攻下
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276.傷寒脉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
小便自利 濕有所去 不能發黃
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小便復利 375.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陽虛陰盛 四逆湯
小便復利 388.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脉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陽虛陰盛 四逆湯
280.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
小便色白 腎陽虛冷 四逆湯
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314.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
小便利 陽虛下利 真武湯
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濕土下利治法)
小便利色 338.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爲
內熱已清 症愈
白 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雜病
小便反少 2.1.11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熱傷津液 葛根湯
2.2.1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
小便不利 濕邪內蘊 當利小便
便。
2.2.3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
小便不利 溫邪誤下 陰液被傷
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小便不利 13.1.4 脉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三焦有熱 五苓散
括蔞瞿麥
小便不利 13.2.4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上熱下寒

小便不利 13.2.5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幷主之。 中焦有熱 蒲灰散、
滑石白
魚散、茯
苓戎鹽

14.2.7 裏水者, 一身面目黃腫, 其脉沉,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 故令 越婢加朮
小便不利 裹水
渴,越婢加朮湯主之。 湯
14.3.7 夫水病人, 目下有臥蠶, 面目鮮澤, 脉伏, 其人消渴。病水腹大, 小便不利, 其脉沉絕者,
小便不利 病水 可攻水
有水,可下之。
14.3.8 問曰: 病下利後,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 腹滿因腫者, 何也?答曰: 此法當病水, 若小便 可利水發
小便不利 病水
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汗
可栀子大
小便不利 15.1.8 夫病酒黃癉,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酒癉胃熱下流利水法) 酒癉
黃楊
小便不利 15.1.13 脉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陽黃) 黃癉 宜利小便
大黃硝石
小便不利 15.2.7 黃癉腹滿,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此爲表和裏實, 當下之, 宜大黃硝石湯。(黃癉裏實) 黃癉

葵子茯苓
小便不利 20.3.3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肺氣閉

6.2.3 男子脉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爲勞使之
小便不利 陽虛勞病 宜扶陽
然。
小便不利 6.2.13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腎虛勞病 腎氣丸
小便不利 陽虛水病 宜溫中

14.5,4 問曰: 病者苦水, 面目身體四肢皆腫, 小便不利, 脉之不言水, 反言胸中痛, 氣上沖咽,狀


如炙肉, 當微咳喘。審如師言, 其脉何類?師曰: 寸口脉沉而緊, 沉爲水, 緊爲寒, 沉緊相搏,結
在關元, 始時尚微, 年盛不覺。陽衰之後, 營衛相干, 陽損陰盛, 結寒微動, 腎氣上沖, 喉咽塞
噎, 脅下急痛, 醫以爲留飲而大下之, 氣擊不去, 其病不除。後重吐之, 胃家虛煩, 咽燥欲飲水,
小便不利, 水穀不化, 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 當時如小差, 食飲過度, 腫復如前,胸脅
苦痛, 象若奔豚, 其水揚溢, 則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 乃治咳, 咳止, 其喘自差。先治新
病,病當在後。 (氣寒致水法)

小便不利 黃汗衛虛 桂枝加黃


芪湯
14.6.8 黃汗之病, 兩脛自冷; 假令發熱, 此屬曆節。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盜汗出者, 此勞氣也,若
汗出已, 反發熱者, 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若身重, 汗出已輒輕者, 久久必身
目閏 。目閏 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汗出, 下無汗, 腰髖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身疼
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爲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7.2.1 肺痿吐誕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爲肺中 甘草乾薑


小便數 肺寒氣冷
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渴者,屬消渴。 湯
13.1.2 寸口脉浮而遲, 浮即爲虛, 遲即爲勞; 虛則衛氣不足, 勞則營氣竭。趺陽脉浮而數, 浮即爲
溲數 陰虛津少 宜養陰
氣,數即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爲消渴。
小便數 13.2.2 趺陽脉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則數。(淋病脉象) 胃熱少 宜清熱
小便數 14.3.2 趺陽脉當伏, 今反數, 本自有熱, 消穀, 小便數, 今反不利, 此欲作水。(中熱致水脉證) 胃熱傷津 宜清熱
小便難 腎陽被傷 苓桂味草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 多唾口燥, 寸脉沉, 尺脉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醉
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咳滿即止, 而更復渴, 沖氣復發者, 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爲支飲
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
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便難 水腫初起 宜利水

14.3.3 寸口脉浮而遲, 浮脉則熱, 遲脉則潜, 熱潜相搏, 名目沉; 趺陽脉浮而數, 浮脉即熱, 數


脉即止, 熱止相搏, 名曰伏; 沉伏相搏, 名曰水; 沉則脉絡虛, 伏則小便難, 虛難相搏, 水走皮
膚,即爲水矣。(上熱致水脉證)

小便難 14.3.5 少陰脉緊而沉,緊則爲痛,沉則爲水,小便即難。(下寒裏水脉證) 水腫初起 宜利水


小便難 14.4.3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肺水 宜利水
小便難 14.4.4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脾水 宜利水
當歸貝母
小便難 20.3.2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九主之。(腎氣藏) 腎氣內閉
苦參丸
22.3.6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 小便微難而不渴, 生後者, 此爲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大黃甘遂湯主 大黃甘遂
小便微難 子藏積水
之。(血挾水之經帶) 湯
不得尿 14.4.5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腎水 宜利水
15.1.4 風寒相搏, 食穀即眩, 穀氣不消, 胃中苦濁, 濁氣下流, 小便不通, 陰被其寒, 熱流膀
小便不通 穀癉濕濁 宜利濕
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癉。
20.3.6 婦人傷胎, 懷身腹滿, 不得小便, 從腰以下重, 如有水狀, 懷身七月, 太陰當養不養, 此
不得小便 心氣實 刺勞宮
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
22.5.1 問曰: 婦人病, 飲食如故, 煩熱不得臥, 而反倚息者, 何也?師曰: 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
不得溺 陰閉 腎氣丸
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當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小便赤 心陰虛 百合地黃
3.1.1 論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 湯
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欲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加熱無熱, 口苦, 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 淅
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 但頭眩者, 二十
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月後見者,各隨證治之。
(百合病總論)

小便已灑 2.3.1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


中喝 宜清暑
灑然毛聳 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小便如粟
13.2.1 淋之爲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膀胱有熱 淋病

7.2.1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爲肺中 甘草乾薑
遺尿 肺氣寒冷
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渴者,屬消渴。 湯
11.6.1 問曰: 三焦竭部, 上焦竭善噫, 何謂也?師曰: 上焦受中焦氣未和, 不能消穀, 故能噫耳;
遺尿 下焦竭 當和中
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遺尿 腎陽虛 宜溫腎
14.7.1 師曰: 寸口脉遲而澀, 遲則爲寒, 澀爲血不足。趺陽脉微而遲, 微則爲氣, 遲則爲寒。寒氣
不足, 則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 營衛不利, 則腹滿脅鳴相逐, 氣轉膀胱, 榮衛俱勞;陽
氣不通即身冷, 陰氣不通即骨疼; 陽前通則惡寒, 陰前通則痹不仁; 陰陽相得, 其氣乃行, 大氣一
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血氣寒冷致水總論)

小便利 2.2.4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濕病誤下傷陽死證) 下傷腎陽 死症


11.5.1 腎著之病, 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 如坐水中, 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 甘姜苓朮
小便自利 腎著水寒
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湯
小便反多 13.1.3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鬥,小便亦一鬥,腎氣丸主之。(腎寒消渴治法) 下消腎虛 腎氣丸
15.1.5 額上黑, 微汗出, 手足中熱, 薄暮即發,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勞癉, 腹如水狀不
小便自利 女勞癉 症難治
治。
小便自利 15.2.10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氣虛黃癉治法) 黃癉氣虛 小建中湯
小便色不
15.2.8 黃癉病, 小便色不變, 欲自利, 腹滿而喘, 不可除熱, 熱除必噦, 噦者, 小半夏湯主之。 黃癉裹虛 不可除熱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汗家 89.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陰虛 宜養陰
汗出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脉緩者,名爲中風。 表虛陰弱 桂枝症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
汗自出 表虛陰弱 桂枝湯
嗚幹嘔者,桂枝湯主之。(氣傷邪治法)
汗出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經氣傷邪治法) 表虛陰弱 桂枝湯
桂枝加葛根
反汗出 14.太陽病,項背强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經傷邪治法) 表虛陰弱

29 .傷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脚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 表虛陰弱
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 桂枝去桂加
自汗出
脚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著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苓朮

37 .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惡風
汗出 表虛陰弱 當禁汗
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爲逆也。
52 .病常自汗出者,此爲榮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脉中,衛行脉
常自汗出 表虛陰弱 桂枝湯
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自汗出 53.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表虛陰弱 桂枝湯
汗出 96.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營弱衛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表虛陰弱 桂枝湯
汗出多 234.陽明病,脉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燥病太陽營虛法) 表虛陰弱 桂枝湯
微盜汗出 表虛陰弱 桂枝湯
137.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
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
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
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邪結陽開治法)
但頭汗出 137.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 表虛陰弱 宜桂枝
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
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
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邪結陽開治法)
150.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 柴胡桂枝乾
但頭汗出 表陽虛
煩者,此爲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氣結陽樞治法) 薑湯
頭汗出 表陽虛 小柴胡湯
151.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細者,此爲陽微結,必
有表,復有裏也。脉沉,亦在裏也。汗出,爲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爲半在
裏,半在外也。脉雖沉緊,不得爲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
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氣結陽闔治法)

腰以上汗 表陽虛 宜桂枝龍牡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
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
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頭汗出 表陽虛 宜龍牡


113.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
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咽爛,或不
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自汗出 123.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脉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 表陽虛 宜龍牡


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爲小逆。
(吐傷陽氣法)
額上汗出 202.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下焦陽虛忌攻法) 表陽虛 不可攻
盜汗出 203.陽明病,脉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上焦陽虛忌攻法) 表陽虛 不可攻
桂枝加附子
漏汗 21.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表陽虛

22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
額上生汗 亡陽 宜回陽
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三陽合病譫語法)
245.脉陽微而汗出少者,爲自和也;汗出多者,爲太過;陽脉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爲太過。太過
汗出多 亡陽 宜回陽
爲陽絕于裏,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反汗出 281.病人脉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亡陽 當回陽
汗出 298.少陰病,脉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亡陽 死症
汗出 323.少陰病,下利,脉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亡陽 四逆湯
汗出不止 345.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亡陽 死症
大汗出 351.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太陰成厥法) 亡陽 四逆湯
大汗 352.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少陰成厥法) 亡陽 四逆湯
汗出 368.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湯主之。(寒水作利治法) 亡陽 通脉四逆湯
汗出 387.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太陰霍亂法) 亡陽 四逆湯

大汗出 388.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脉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少陰霍亂法) 亡陽 四逆湯

通脉四逆加
汗出 389.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絕者,通脉四逆加猪膽汁湯主之。 (厥陰霍亂治法) 亡陽
猪膽湯
177.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
汗出 寒濕在裹 廿草附子湯
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裏濕病治法)
自汗出 風溫 宜清熱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
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三陽邪化法)

25 .服桂枝湯,大汗出,脉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 桂枝二麻黃
大汗出 寒邪化熱
黃一湯。(邪傷衛治法) 一湯
白虎加人參
大汗出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邪傷營衛治法) 寒邪化熱

183.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燥病外實法) 184.問曰:病
汗自出自 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表邪自 陽明燥熱 宜白虎
汗出 罷法)
汗出濈濈
187.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陰邪轉燥法) 陽明燥熱 宜白虎

多汗 198.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三焦陰陽俱虛忌攻法) 陽明燥熱 宜白虎
205.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
自汗出 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鞭。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陽明燥熱 宜清熱
今爲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表裏津液俱虛忌攻法)
220.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爲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
汗出 陽明燥熱 宜清熱
裏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風成譫語法)
22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
自汗出 陽明燥熱 白虎湯
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三陽合病譫語法)
汗出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 陽明燥熱 白虎湯
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能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栀
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三焦熱郁成譫法)
225.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以猪苓湯。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譫語忌傷液
汗出多 陽明燥熱 宜清熱
法)
自汗出 陽明燥熱 宜清熱
232.陽明中風,脉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
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少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脉續浮者,與小柴胡
湯。
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燥病少陽中鬱治法)
目合則汗 266.三陽合病,脉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陽明燥熱 宜白虎
33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少陽火邪
汗出 葛根芩連湯
(邪傳陽樞治法)
汗出 62.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肺熱內蘊 麻杏甘膏湯
汗出 164.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肺熱內蘊 麻杏甘膏湯
汗出 72.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上焦陽實及陽虛治法) 三焦陽實 五苓散
219.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肝熱
頭汗出 刺期門
(熱入血室譫語法)
三焦陽實
但頭汗出 229.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栀子豉湯主之。 栀子豉湯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 陽明濕熱
但頭汗出 茵陳蒿湯
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燥病太陽營衛熱鬱法)
汗出 三焦陽實 五苓散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胃家虛熱法)

332.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爲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 肝熱盛
反汗出 病將愈
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汗出 359.下利脉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爲未解。(寒水作利法) 胃陽實 利自愈
154.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 結胸熱盛
漐漐汗出 十棗湯
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寒水水痞治法)
手足濈然 193.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 後溏。所以然 胃陽外越
當和胃
汗出 者,以胃中虛冷,水穀不別故也。(胃府陽虛法)
194.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
濈然汗出 胃陽外越 當和胃
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幷,脉緊則愈。(胃府陽實法)
濈然微汗
190.傷寒轉屬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寒傷燥金法) 陽明燥熱 當調胃

手足濈然 胃陽已實 大承氣湯
210.陽明病,脉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
汗出
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
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太陽陽明治法)
216.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
多汗 胃陽已實 小承氣湯
更莫復服。(外燥譫語法)
手足漐漐 223.二陽幷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二 胃陽實
大承氣湯
汗出 陽幷病譫語法)
240.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脉實者,宜下之;脉浮虛者,宜發 胃陽實
汗出 大承氣湯
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燥屎內外虛實法)
汗多 253.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太陽燥病治法) 胃陽實 大承氣湯
汗不出 17.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脉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表實 當用麻黃
無汗 30.太陽病,項背强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邪傷陽開治法) 表實 葛根湯
34.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邪傷陽開治 表實
無汗 麻黃湯
法)
37 .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惡風 表實
不汗出 大青龍湯
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爲逆也。
無汗 45.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 表實
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
(麻黃散陽實裏實治法)
無汗 46.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表實治法) 表實 麻黃湯
無汗 235.陽明病,脉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燥病太陽衛實法) 表實 麻黃湯
不得汗 陽明燥熱 當清熱
232.陽明中風,脉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
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少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脉續浮者,與小柴胡
湯。
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燥病少陽中鬱治法)
28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 桂枝去桂加
無汗 腎陽虛
朮湯主之。(裏陰傷治法) 苓朮湯
無汗 198.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三焦陰陽俱虛忌攻法) 三焦陽虛 不可攻
199.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
無汗 中焦陽虛 不可攻
不痛。(中焦陽虛忌攻法)
無汗 201.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下焦陰虛忌攻法) 下焦陰虛 不可攻
292.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强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
無汗 腎陽虛 不可汗
竭,爲難治。(陰長陽消法)
雜病
汗出 2.1.2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表虛陰弱 括蔞桂枝湯
汗多 2.1.4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表虛陰弱 括蔞桂枝湯
21.2.6 産後風續, 續數十日不解, 頭微疼, 惡寒, 時時有熱, 心下悶, 幹嘔汗出, 雖久, 陽旦證
汗出 表虛陰弱 桂枝湯
續在者,可與陽旦湯。(太陽病)
汗出 2.2.9 風濕,脉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表虛濕邪 防已黃芪湯
汗出 14.6.1 風水,脉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表虛水腫 防已黃芪湯
14.6.7 問曰: 黃汗之爲病, 身體腫, 發熱汗出而渴, 狀如風水, 汗沾衣, 色正黃如柏汁, 脉自
黃汗 黃汗營虛 芪芍桂酒湯
沉,何從得爲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汗 黃汗衛虛 桂枝加黃芪
14.6.8 黃汗之病, 兩脛自冷; 假令發熱, 此屬歷節。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盜汗出者, 此榮氣也,若 湯
汗出已, 反發熱者, 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若身重, 汗出已輒輕者, 久久必身
目閏 。目閏 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汗出, 下無汗, 腰髖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身疼
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爲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黃汗出 5.2.4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 陽虛歷節 烏頭湯


營氣不通, 衛不獨行, 營衛俱微, 三焦無所禦, 四屬斷絕, 身體羸瘦, 獨足腫大, 黃汗出, 脛冷。
假令發熱,便爲歷節也。(歷節內因總論)
5.2.2 盛人脉澀小, 短氣, 自汗出, 歷節疼, 不可屈伸, 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歷節外因總 桂枝芍藥知
汗出 陰虛歷節
論) 母湯
喜盜汗 6.2.7 男子平人,脉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心勞脉證) 陽虛勞病 宜扶陽
10.3.4 腹滿,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爲寒疝。 寒疝繞臍痛,
汗出白津 陽明寒疝 大烏頭煎
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2.2.3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
頭汗出 表虛濕邪 宜微汗
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濕病誤下傷陰壞證)
額上汗出 2.2.4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濕病誤下傷陽死症) 濕邪誤下 死症
3.2.2 病者脉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
汗出 營虛狐惑 赤豆當歸散
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狐惑血病虛證治法)
頭汗出 産後血鬱 小柴胡湯
21.2.1 産婦郁冒, 其脉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
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所以産婦喜汗出者, 亡陰血虛, 陽氣獨
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爲胃實,宜大承氣湯主之。(少陽病)
白虎加人參
汗出 2.3.2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燥暍) 暑熱暍病

15.1.5 額上黑, 微汗出, 手足中熱, 薄暮即發,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勞癉, 腹如水狀不
微汗出 女癆癉 硝石礬石散
治。
自汗出 15.2.7 黃癉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爲表和裏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黃癉裹實 大黃硝石湯
自汗出 腸癰 大黃牡丹湯
18.2.2 腸癰者, 少腹腫痞, 按之即痛, 如淋, 小便自調, 時時發熱, 自汗出, 復惡寒。其脉遲緊
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脉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腸癰實證治法)

續自汗出 14.6.2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脉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表實風水 越婢湯


無汗 2.1.1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表實 葛根湯
無汗 2.1.11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表實 葛根湯

遺精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雜病
陰寒精自
6.2.4 勞之爲病,其脉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差,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脾虛勞 宜補脾

6.2.6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脉極虛芤遲,爲清穀,亡血失精。脉得諸
失精 腎虛勞病 天雄散
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亦佳。
6.2.6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脉極虛芤遲,爲清穀,亡血失精。脉得諸 桂枝龍骨牡蠣
夢交 腎虛勞病
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亦佳。 湯
6.2.10 脉弦而大, 弦則爲减, 大則爲芤, 减則爲寒, 芤則爲虛, 虛寒相搏, 此名爲革。婦
失精 陰虛勞病 宜補陰血
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夫精。
6.2.11 虛勞裏急, 悸, 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
夢失精 脾勞 黃茋建中湯
主之。
失血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雜病
吐膿血 3.3.1 陽毒之爲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陽毒 升麻鱉甲湯

吐血 16.1.5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脉沉弦者衄;浮弱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衛熱致血 死症


吐血 16.2.3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陽虛 柏葉湯
吐血 16.2.6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陰虛 瀉心湯
吐血 117.脉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爲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火傷少陰 當瀉火
355.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脉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爲
唾膿血 血厥 麻黃升麻湯
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唾膿血 肺癰 葶藶大棗瀉
肺湯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
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 口中
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 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隱隱痛, 脉反滑數, 此爲肺癰,咳
唾膿血。脉數虛者爲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問曰: 病咳逆, 脉之, 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 吐之
則死, 其脉何類?師曰: 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風中于衛, 呼
氣不入; 熱過于營, 吸而不出。風傷皮毛, 熱傷血脉。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肺痿肺
癰脉證總論)
唾膿血 肺癰 桔梗湯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
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
唾涎沫者何?師曰: 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隱隱痛, 脉反滑數, 此爲肺癰,咳唾膿
血。脉數虛者爲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問曰: 病咳逆, 脉之, 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 吐之則
死, 其脉何類?師曰: 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風中于衛, 呼氣
不入; 熱過于營, 吸而不出。風傷皮毛, 熱傷血脉。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
唾濁沫, 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肺痿肺癰
脉證總論)

衄血 45.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 傷寒營實 麻黃湯


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散陽實裏實治法)
衄血 46.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表實治法) 傷寒營實 麻黃湯
衄血 54.傷寒脉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營衛實陰邪真衄治法) 傷寒營實 麻黃湯
55.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
衄血 陽虛 桂枝湯
者必衄。宜桂枝湯。(營衛虛陰邪假衄治法)
衄血 87.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脉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衛虛禁汗法) 陽虛 不可汗
衄血 204.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上焦陰虛忌攻法) 陰虛 不可攻
113.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
衄血 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 陽氣盛 當清熱
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衄血 228.脉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上焦陽實 當清熱

衄血 6.2.3 男子脉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爲勞使之然。 陽虛勞病 宜扶陽


衄血 6.2.11 虛勞裏急, 悸, 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陰陽幷虛 黃芪建中湯
衄血 16.2.6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陰虛 瀉心湯
圊血 116.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爲火邪。 火熱傷營 當清火
338.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爲
便血 血熱成厥 當清熱
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340.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
便膿血 熱厥 當清熱
血。(熱勝厥痊法)
圊膿血 365.下利脉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心火作利法) 心火有餘 當清火
11.6.2 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爲肺痿; 熱在中焦者, 則爲堅; 熱在下焦者, 則尿血, 亦令淋秘不
便血 小腸有熱 當清火
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108.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
下血 熱結血份 桃仁承氣湯
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方。(表經熱結治法)
219.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熱
下血 燥傷血室 小柴胡湯
入血室譫語法)
下血 16.2.4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脾遠血 黃土湯
下血 16.2.5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肝近血 赤豆當歸散
292.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强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
耳目出血 誤治傷陽 難治
竭,爲難治。(陰長陽消法)
小便血 291.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君火過甚 當清火
11.6.2 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爲肺痿; 熱在中焦者, 則爲堅; 熱在下焦者, 則尿血, 亦令淋秘不
尿血 熱在下焦 當清熱
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6.2.10 脉弦而大, 弦則爲减, 大則爲芤, 减則爲寒, 芤則爲虛, 虛寒相搏, 此名爲革。婦人則半産
漏下 血虛勞病 宜補血
漏下,男子則亡血夫精。
漏下 20.2.1 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爲症痼害。 症瘕 桂枝茯苓丸
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衄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
當下其症,桂枝獲苓丸主之。 (心血瘀)

20.2.3 師曰: 婦人有漏下者, 有半産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 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 爲胞


漏下 肝血虛 膠艾湯
阻,膠艾湯主之。
漏下 22.3.5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姜湯主之。 血寒 膠姜湯
22.3.4 寸口脉弦而大, 弦則爲减, 大則爲芤, 减則爲寒, 芤則爲虛, 寒虛相搏, 此名曰革, 婦人則
漏下 血瘀 旋覆花湯
半産漏下,旋複花湯主之。(血虛之經帶)
下血 20.2.1 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爲症痼害。 症瘕 桂枝茯苓丸
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衄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
當下其症,桂枝獲苓丸主之。 (心血瘀)
20.2.3 師曰: 婦人有漏下者, 有半産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 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 爲胞
下血 肝血虛 膠艾湯
阻,膠艾湯主之。

22.3.2 問曰: 婦人年五十, 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裏急, 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


下血 乾燥, 何也?師曰: 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産,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幹 瘀血 溫經湯
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血瘀之經帶)
經水不利 22.3.3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血實之經帶) 血實 土瓜根散
經水不利 22.3.7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血閉之經帶) 血閉 抵當湯
經水不利 22.3.8 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幹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血幹之經帶) 血幹 礬石丸
亡血家 88.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衛營虛禁汗法) 陰血虛 不可汗
亡血 6.2.2 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裏虛也。 陰虛勞病 宜養陰
6.2.6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脉極虛芤遲,爲清穀,亡血失精。脉得諸芤動微
亡血 陽虛勞病 天雄散
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亦佳。
6.2.10 脉弦而大, 弦則爲减, 大則爲芤, 减則爲寒, 芤則爲虛, 虛寒相搏, 此名爲革。婦人則半産
亡血 血虛勞病 宜補血
漏下,男子則亡血夫精。

大便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80.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
大便難 陽明胃燥 當調胃
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182.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
大便難 陽明胃燥 當調胃
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223.二陽幷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二陽 胃陽實
大便難 大承氣湯
幷病譫語法)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症,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爲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 胃陽實
大便難 大承氣湯
湯。(少陰燥病治法)
大便難 247.趺陽脉浮而濇,浮則胃氣强,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爲約,麻仁丸主之。 亡津液 麻仁丸
大便乍難 陽明胃燥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
乍易
237.陽明症,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 蓄有瘀血
大便硬易 抵當湯
黑,宜抵當湯主之。(燥病太陽營衛蓄血法)
大便硬 火熱在胃 當清胃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
自下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
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大便硬 胃陽實 當和胃


151.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細者,此爲陽微
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脉沉,亦在裏也。汗出,爲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爲
半在裏,半在外也。脉雖沉緊,不得爲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
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氣結陽闔治法)

189.傷寒脉浮而緩,手足自溫,是爲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 胃陽實
大便硬 當調胃
日,大便硬者,爲陽明也。(表裏相傳法)
大便硬 205.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 胃陽實 當調胃
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鞭。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爲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表裏津液俱虛忌攻法)
216.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 胃陽實
大便硬 小承氣
莫復服。(外燥譫語法)
大便硬 250.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胃陽實 小承氣
大便微硬 胃陽實 大承氣
211.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
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
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正陽陽明治法)

大便硬 陽明虛熱 五苓散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胃家虛熱法)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爲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 津液枯竭 不可攻宜


大便硬
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膽汁,皆可爲導。(燥病木鬱液竭法) 導法
176.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脉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 寒濕在裏 白朮附子
大便硬
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表濕病治法) 湯
55.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 胃陽實
不大便 承氣湯
者必衄。宜桂枝湯。(營衛虛陰邪假衄治法)
不大便 火熱傷胃 當清火
113.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
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
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40.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熱結在裏
不大便 大陷胸湯
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不大便 胃陽實 大承氣湯
215.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
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
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內燥譫語法)

231.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胃陽實
不大便 小柴胡湯
濈然而汗出解也。(燥病少陽上嘔法)
241.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胃陽實
不大便 大承氣湯
(燥屎經結法)
不大便 320.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濕土實治法) 陽亢傷脾 大承氣湯
不大便 胃陽虛 不可攻
217.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脉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
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濇者,裏虛也,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
湯也。

不大便 胃陽未實 不可攻


251.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細者,此爲陽微
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脉沉,亦在裏也。汗出,爲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爲
半在裏,半在外也。脉雖沉緊,不得爲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
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氣結陽闔治法)

257.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脉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饑,至六七 燥熱傷血
不大便 扺當湯
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若脉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大便不通 210.陽明病,脉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 胃陽實 小承氣湯
裏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雜病
10.1.1 趺陽脉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欲下上也,以溫藥服之。 (腹滿病 胃寒
便難 宜溫
因)
便堅 13.2.2 趺陽脉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則數。(淋病脉象) 胃熱 當調胃
大便堅 陽明胃熱 大承氣湯
21.2.1 産婦郁冒, 其脉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所以産婦喜汗出者, 亡陰血虛, 陽氣獨
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爲胃實,宜大承氣湯主之。(少陽病)

不大便 胃陽實 大承氣湯


21.2.5 産後七八日, 無太陽證, 少腹堅痛, 此惡露不盡。不大便, 煩躁發熱, 切脉微實, 更倍發
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裏,結在膀胱也。
(陽明病)

15.1.1 寸口脉浮而緩,浮則爲風,緩則爲癉。癉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上焦有熱 酒癉 栀子大黃


大便正黑
致酒癉) 湯

口渴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口渴 寒邪化熱 當清熱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爲病,脉陰陽俱浮、自
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
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口渴 71.發汗已,脉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中焦陽實治法) 陽實 五苓散
口渴 72.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中焦陽實及陽虛治法) 陽實 五苓散
口渴 73.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陽實 五苓散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 相火爲病
口渴 小柴胡湯
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口渴 98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 相火化燥
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 宜清熱
也,以法治之。
99 .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强, 相火爲病 宜小柴胡
口渴
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湯
口渴 100.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强、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陽樞經病) 相火爲病 小柴胡湯
140.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熱結在裏
口渴 大陷胸湯
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150.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 相火爲病 柴胡桂枝
口渴
者,此爲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氣結陽樞治法) 乾薑湯
口燥渴 158.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胃陽實 五苓散
暑熱在表 白虎加人
口燥湯 171.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暑傷表治法)
參湯
225.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以猪苓湯。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譫語忌傷液 胃陽實
口渴 宜清熱
法)
口渴 胃陽實 五苓散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胃家虛熱法)

口渴 358.下利有微熱而渴,脉弱者,今自愈。(燥金作利法) 胃陽實 利自愈


口渴 365.下利脉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心火作利法) 君火實 利自愈
39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
口渴 飲邪傷肺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主之。(邪傷寒水在裏治法)
口渴 317.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燥金下利治法) 燥熱傷陰 猪苓湯
280.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
口渴 少陰下利 宜溫之
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白虎加人
大煩渴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邪傷營衛治法) 陽邪化熱
參湯
大渴舌上
乾燥欲飲 170.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 白虎加人
暑熱在表
水數升 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暑傷表裏治法) 參湯

172.傷寒脉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
渴欲飲水 暑熱在表
(暑傷裏治法) 參湯
渴欲飲水 陽明燥熱 白虎加人
口乾舌燥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 參湯
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能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栀子豉
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三焦熱郁成譫法)

渴欲飲水 327.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實病真治法) 厥陰化熱 病易愈


欲飲水 371.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相火作利治法) 相火作利 白頭翁湯
欲欴水 385.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胃陽實 五苓散
大渴欲飲 111.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 肝邪乘肺
刺期門
水 刺期門。
渴欲飲水 陽實陰虛 猪苓湯
224.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
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能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栀子豉
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脉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三焦熱郁成譫法)

70.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 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脉 陽實胃燥


消渴 五苓散
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消渴 324.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爲病 宜治肝
口幹 火傷肺胃 當清火
113.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
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咽爛,或不大
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口燥咽幹 318.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君火實治法) 陽亢傷陰 大承氣湯


口乾燥 319.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亢傷陰 大承氣湯
144.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撰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 熱被寒抑
口幹不欲 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症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五苓文蛤

口燥 204.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上焦陰虛忌攻法) 陰虛 不可攻
不渴 275.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藏寒 當溫之
不欲飲 385.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胃陽虛 理中丸
雜病
暍病熱症 白虎加人
口渴 2.3.2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燥暍)
參湯
口渴 肺飲化熱 宜清肺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 多唾口燥, 寸脉沉, 尺脉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醉
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咳滿即止, 而更復渴, 沖氣復發者, 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爲支飲也。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
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咳嗽攻表治法)

15.1.12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渴,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 濕熱在裏


口渴 清利濕熱
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15.1.16 癉而渴者,其癉難治,癉而不渴者,其癉可治。發于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 黃癉熱症
口渴 難治
也。(陽黃陰黃難易治法)
茯苓澤瀉
口渴 17.3.3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利下焦水止吐法) 胃燥

口渴 17.3.4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脉緊,頭痛。(發上焦汗止吐法) 胃陽實 文蛤散
口渴 3.1.6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見陰攻表陽治法) 心火傷陰 百合洗方
括蔞牡蠣
口渴 3.1.7 百合病,渴不差者,括蔞牡蠣散主之。(百合病見陰陽治半表裏法) 心火傷陰

口渴 6.2.2 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裏虛也。 陰虛勞病 宜養陰
口渴 12.3.3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脉沉者,有留飲。 脾藏留飲 宜破飲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 多唾口燥, 寸脉沉, 尺脉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
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咳滿即止, 而更復渴, 沖氣復發者, 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爲支飲也。 小半夏加
口渴 水停心下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茯苓湯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
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咳嗽攻表治法)

口渴 13.2.4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淋病利水法) 有水氣 括蔞瞿麥


口渴 14.2.4 渴而不惡寒者,此爲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表寒致水法) 皮水 宜利水
14.6.7 問曰: 黃汗之爲病, 身體腫, 發熱汗出而渴, 狀如風水, 汗沾衣, 色正黃如柏汁, 脉自沉, 芪芍桂酒
口渴 黃汗營虛
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湯
20.1.1 師曰: 婦人得平脉, 陰脉小弱, 其人渴, 不能食, 無寒熱, 名妊娠, 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
口渴 妊娠肝氣 桂枝湯
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欲飲水 12.2.2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水在肺 宜破飲
渴欲飲水
13.1.5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消渴宣陽治法) 三焦有熱 五苓散
水入則吐
渴欲飲水
13.1.6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消渴納陰治法) 陰虛 文蛤散
水不止
引飲 13.2.2 趺陽脉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則數。(淋病脉象) 胃熱陽實 宜清利
咽燥欲飲 胃陽虛 宜溫中

14.5.4 問曰: 病者苦水, 面目身體四肢皆腫, 小便不利, 脉之不言水, 反言胸中痛, 氣上沖咽,
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脉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爲水,緊爲寒,沉緊相搏,
結在關元, 始時當微, 年盛不覺。陽衰之後, 營衛相干, 陽損陰盛, 結寒微動, 腎氣上沖, 咽喉塞
噎, 脅下急痛, 醫以爲留飲而大下之, 氣系不去, 其病不除。復重吐之, 胃家虛煩, 咽燥欲飲水, 小
便不利, 水穀不化, 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 當時如小差, 食飲過度, 腫復如前,
胸脅苦痛, 象若奔豚, 其水揚溢, 則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 乃治咳, 咳止, 其喘自差。先
治新病,病當在後。
渴欲飲水 15.1.13 脉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陽黃) 濕熱在裏 宜清利
口乾燥渴 16.1.11 病者如有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脉反無熱,此爲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血熱成瘀 當下血
思飲水 17.2.6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燥氣嘔) 胃燥 猪苓湯
欲熱飲 11.2.4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複花湯主之。 肝著 旋覆花湯
13.1.2 寸口脉浮而遲,浮即爲虛,遲即爲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 趺陽脉浮而數,浮即爲氣,
消渴 肝熱 宜清熱
數即爲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爲消渴。
男子消渴 13.1.3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鬥,小便亦一鬥,腎氣丸主之。(腎寒消渴治法) 腎虛 腎氣丸
消渴 13.1.4 脉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膀胱熱消渴治法) 三焦有熱 五苓散
14.3.7 夫水病人, 目下有臥蠶, 面目鮮澤, 脉伏, 其人消渴。病水腹大, 小便不利, 其脉沉絕者,
消渴 水病 宜利水
有水,可下之。(水病下治法)
2.2.3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
口燥 濕邪化熱 宜利濕
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病誤下傷陰壞證)
15.1.12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渴,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
口渴 濕熱在裏 宜清利
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口開前板 2.3.1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
暍病 宜清熱
齒燥 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黃茋建中
咽幹口燥 6.2.11 虛勞裏急, 悸, 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脾虛陰弱

口中辟辟 肺陰液虛 宜清肺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
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 口中
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 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隱隱痛, 脉反滑數, 此爲肺癰,
咳唾膿血。脉數虛者爲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問曰: 病咳逆, 脉之, 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 吐
之則死, 其脉何類?師曰: 寸口脉微而數,
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風中于衛, 呼氣不入; 熱過于營, 吸而不出。風傷
皮毛, 熱傷血脉。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時振寒。熱之所過,
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肺痿肺癰脉證總論)
口幹 肺液虛 宜養液

7.1.1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爲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
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 口中
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 爲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隱隱痛, 脉反滑數, 此爲肺癰,
咳唾膿血。脉數虛者爲肺痿,數實者爲肺癰。 問曰: 病咳逆, 脉之, 何以知此爲肺癰?當有膿血, 吐
之則死, 其脉何類?師曰: 寸口脉微而數,
微則爲風, 數則爲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風中于衛, 呼氣不入; 熱過于營, 吸而不出。風傷
皮毛, 熱傷血脉。風舍于肺, 其人則咳, 口幹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時振寒。熱之所過,
血爲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肺痿肺癰脉證總論)

咽幹不渴 7.2.8 咳而胸滿,振寒脉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爲肺癰,桔梗湯主之。 肺癰虛症 桔梗湯

口燥不渴 10.1.4 病者痿黃,燥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心寒疝 死症


口燥 11.1.1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肺中風證) 肺中風熱 當辛凉
已椒藶黃
口舌乾燥 12.8.1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黃丸主之。 中焦水氣

唇口乾燥 血瘀經帶 溫經湯
22.3.2 問曰: 婦人年五十, 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裏急, 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
乾燥, 何也?師曰: 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産,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幹
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血瘀之經帶)

15.1.9 酒黃癉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癉胃熱 栀子大黃


鼻燥 飲酒過度
在中吐下法) 湯
2.2.3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
渴不能飲 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病誤下傷陰壞證) 濕邪化熱 宜清利
12.2.1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水在心 宜利水
惡水不欲

嘔噦噫腸鳴失氣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嘔逆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脉陰陽俱緊者,名爲傷寒。 表邪侵胃 宜解表
葛根加半
嘔逆 32.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表邪侵胃
夏湯
98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 火邪侵胃
嘔逆 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 小柴胡湯
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106.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下之而不得利, 今 火邪侵胃
嘔逆 反利者,知醫與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與柴胡加芒消湯 小柴胡湯
主之。
152.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與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 火邪侵胃
嘔逆 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胸湯 小柴胡湯
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154.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 熱邪侵胃
嘔逆 當用陷胸
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寒水水痞治法)
火邪侵胃 黃芩加半
嘔逆 174.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夏生薑湯
231.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火邪侵胃
嘔逆 小柴胡湯
濈然而汗出解也。(燥病少陽上嘔法)
嘔逆 377.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少陽作嘔法) 火邪侵胃 小柴胡湯
嘔逆 206.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表邪侵裏忌攻法) 表邪侵胃 不可攻下
77.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栀子甘草豉 胃陽虛寒 栀子生薑
嘔逆
湯主之;若嘔者,栀子生薑豉湯主之。(誤治傷陰陰虛治法) 湯
199.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 中焦陽虛
嘔逆 不可攻
痛。(中焦陽虛忌攻法)
314.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或 陽虛胃寒
嘔逆 真武陽
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濕土下利治法)
嘔逆 323.少陰病,下利,脉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風木虛治法) 陰格陽亡 四逆湯
嘔逆 375.嘔而脉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少陰作嘔法) 陰格陽亡 四逆湯
嘔逆 380.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曰名霍亂。 胃陽虛寒 當溫中
嘔逆 382.傷寒,其脉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却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 胃陽虛寒
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 當溫中
也。
嘔逆 317.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燥金下利治法) 燥熱傷陰 猪苓湯
嘔逆 374.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厥陰作嘔法) 癰膿侵胃 當托裏
12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嗚 表邪內侵
幹嘔 桂枝湯
幹嘔者,桂枝湯主之。(氣傷邪治法)
39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 水邪侵胃
幹嘔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主之。(邪傷寒水在裏治法)
幹嘔 熱結在裏 十棗湯
154.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
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寒水水痞治法)

幹嘔 火邪內結 甘草瀉心
160.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幹嘔心煩不得安。醫見 湯
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濕土氣痞治法)

265.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脉沉緊者,與小柴胡 火邪內侵
幹嘔 當瀉火
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症罷,此爲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313.少陰病,下利,脉微者,以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脉,幹嘔,煩者,白通加猪膽汁湯主之。服湯, 陰格陽亡 白通加猪
幹嘔
脉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膽汁湯
315.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幹嘔, 陰格陽亡 通脉四逆
幹嘔
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寒水下利治法) 湯
322.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 陰格陽亡
幹嘔 四逆湯
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幹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濕土虛治法)
幹嘔 376.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陽明作嘔法) 胃陽虛冷 吳茱萸湯
9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 火邪侵胃
喜嘔 小柴胡湯
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105.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以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 火邪內結
嘔不止 大柴胡湯
鬱鬱微煩者,爲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表裏傳治法)
149.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氣結 火邪侵胃 柴胡桂枝
微嘔
陽開治法) 湯
嘔吐 167.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營實結痞治法) 火邪內結 大柴胡湯
嘔吐 175.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火邪內結 黃連湯
但欲嘔 胃陽實
126.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
調胃承氣
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

故知極吐下也。調胃承氣湯。
反嘔 112.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 胃氣上逆
自下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 當降逆
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嘔不能食 187.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陰邪轉燥法) 燥邪化熱 當調胃
得湯則嘔 18.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營實禁桂法) 胃氣壅塞 不可用甘
99 .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强, 胃陽虛寒
飲水作嘔 當溫中
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食穀欲嘔 243.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胃家虛寒法) 胃陽虛冷 吳茱萸湯
得食而嘔 蛔蟲病 烏梅丸
336.傷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爲藏厥,非爲蛔厥也。蚘厥者,其
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爲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
出,其人當自吐蛔。

雜病
10.3.1 心胸中大寒痛, 嘔不能飲食, 腹中滿, 上沖皮起, 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 大建 太陰寒疝
嘔逆 大建中湯
中湯主之。
嘔逆 寒水侵胃 苓桂味草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加半夏湯
青龍湯下已, 多唾口燥, 寸脉沉, 尺脉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
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咳滿即止, 而更復渴, 沖氣復發者, 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爲支飲也。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
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咳嗽攻表治法)
嘔逆 寒水侵胃
12.9.4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 多唾口燥, 寸脉沉, 尺脉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
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小半夏加
咳滿即止, 而更復渴, 沖氣復發者, 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 而渴反止者, 爲支飲也。
茯苓湯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
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咳嗽攻表治法)
嘔逆 17.2.1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衛氣嘔) 胃陽虛 吳茱萸湯
嘔逆 21.3.2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中焦病) 胃陰虛 竹皮大丸
嘔逆 15.2.9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血實黃癉治法) 黃癉營實 大柴胡湯
21.2.1 産婦郁冒, 其脉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所以産婦喜汗出者, 亡陰血虛, 陽氣獨
嘔不能食 火邪侵胃 小柴胡湯
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爲胃實,宜大承氣湯主之。 (少陽病)
嘔 17.2.3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風氣嘔) 火邪侵胃 半夏瀉心
嘔 17.2.8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熱氣嘔) 火邪侵胃 小柴胡湯
黃芩加半
幹嘔 17.2.4 幹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火氣嘔) 火邪侵胃
夏生薑湯
21.2.6 産後風續, 續數十日不解, 頭微疼, 惡寒, 時時有熱, 心下悶, 幹嘔汗出, 雖久, 陽旦證續
幹嘔 表邪侵胃 桂枝湯
在者,可與陽旦湯。(太陽病)
幹嘔 17.2.2 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水氣嘔) 胃陽虛寒 吳茱萸湯
半夏乾薑
幹嘔 17.3.5 幹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溫中焦寒止吐法) 胃陽虛寒

食則嘔吐 11.3.1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 心中風熱 宜清火
小半夏加
卒嘔吐 12.8.2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上焦水氣治法) 飲邪侵胃
茯苓湯
嘔吐 17.3.1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胃虛作吐) 胃陽虛寒 大半夏湯
乾薑人參
嘔吐 20.3.1 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胃氣寒) 妊娠胃寒
半夏丸
嘔吐 17.2.6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燥氣嘔) 燥邪侵胃 猪苓湯
嘔吐食不
17.2.5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濕氣嘔) 濕邪侵胃 小半夏湯

嘔家 12.7.5 嘔家本渴, 渴者爲欲解, 今反不渴, 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脾支飲降逆治法) 飲邪侵胃 小半夏湯
4.1.3 師曰: 陰氣孤絕, 陽氣獨發, 則熱而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欲嘔, 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 白虎加桂
欲嘔 溫瘧
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溫瘧者,其脉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 枝湯
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加桂
時嘔 溫瘧
枝湯

噦逆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99.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强,
噦逆 胃陽虛 當和胃
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噦逆 196.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胃陽虛 當溫中
胃陽虛 不可攻
211.陽明病, 潮熱、大便微鞕者, 可與大承氣湯; 不鞕者, 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
飲水則噦
後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 與水則噦, 其後發熱者, 必大便復鞕而少也,
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飲水則噦 227.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胃陽虛 當溫胃
378.傷寒, 大吐、大下之, 極虛, 復極汗者, 其人外氣怫鬱, 復與之水以發其汗, 因得噦。所以然
噦逆 胃陽虛 當溫中
者,胃中寒冷故也。
噦逆 379.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胃陽實 當利二便
113.太陽病中風, 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 血氣流溢, 失其常度, 兩陽相熏灼, 其身發黃。陽 胃陰虛 當養胃陰
噦逆 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幹、
咽爛,或不大便,久則淡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胃陰虛 當養胃陰
232. 陽明中風, 脉弦浮大, 而短氣, 腹都滿, 脅下及心痛, 久按之氣不通, 鼻幹, 不得汗, 嗜臥,
一身及目悉黃, 小便難, 有潮熱, 時時噦, 耳前後腫, 刺之小差, 外不解, 病過十日, 脉續浮者,
時時噦 與小柴胡湯。

噦逆 232.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胃陰亡 不治
雜病
2.2.3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蚤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
噦逆 下傷胃陰 宜和胃
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噦逆 15.2.8 黃癉病, 小便色不變, 欲自利, 腹滿而喘, 不可除熱, 熱除必噦。噦者, 小半夏湯主之。 胃虛寒 小半夏湯
生薑半夏
嘔噦 17.4.1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胃虛寒

胃陽虛寒
嘔噦 17.4.2 幹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

胃陰虛寒 橘皮竹茹
噦逆 17.4.3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盛 湯

噫氣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59. 傷寒汗出解之後, 胃中不和, 心下痞鞕, 幹噫食臭, 脅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薑瀉心
亁噫食臭 湯主之。 胃寒不消化 生薑瀉心湯

噫氣不除 163.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 胃不消化 旋覆代赭石湯


雜病
11.6.1 問曰: 三焦竭部, 上焦竭, 善噫, 何謂也?師曰: 上焦, 受中焦氣, 未和, 不能消
善噫 上焦竭 宜和胃
穀, 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腸鳴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60. 傷寒中風, 醫反下之, 其人下利, 日數十行, 穀不化, 腹中雷鳴, 心下痞鞕而滿, 幹 寒火內結 甘草瀉心湯
雷鳴 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 謂病不盡, 復下之, 其痞益甚。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 客氣
上逆, 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159.傷寒汗出解之後, 胃中不和, 心下痞鞕, 幹噫食臭, 脅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


雷鳴 寒火內結 生薑瀉心湯
薑瀉心湯主之。
雜病
腸鳴 6.2.8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俠背行、馬刀、俠癭者,皆爲勞得之。 肝勞 宜和中
12.1.2 問曰: 夫飲有四, 何謂也?師曰: 有痰飲, 有懸飲, 有溢飲, 有支飲。問曰: 四飲
何以爲
異?師曰: 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腸間, 瀝瀝有聲, 謂之痰飲; 飲後, 水流在脅下, 咳吐引
腸鳴 痛,謂之懸飲; 飲水流行, 歸于四肢, 當汗出而不汗出, 身體疼重, 謂之溢飲; 欬逆, 倚 痰飲 宜溫中
息, 氣短不得
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腸鳴 17.2.3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寒火內結 半夏瀉心湯

失氣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211.陽明病, 潮熱、大便微鞕者, 可與大承氣湯; 不鞕者, 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
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
失氣 氣者,此但初頭鞕, 後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 與水則噦, 其後 胃有燥屎 大承氣湯
發熱者, 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217.陽明病, 譫語、發潮熱、脉滑而疾者, 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 腹中轉氣者,
失氣 更服一升; 若不轉氣者, 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澀者, 裏虛也, 爲難治, 不可更 胃有燥屎 小承氣湯
與承氣湯也。
382. 傷寒, 其脉微澀者, 本是霍亂, 今是傷寒, 却四五日, 至陰經上, 轉入陰必利。本嘔
失氣 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 而反失氣, 仍不利者, 此屬陽明也, 便必鞕, 十三日愈, 所 陽明胃燥 便必鞕
以然者, 經盡故也。
雜病
14.7.1 師曰: 寸口, 脉遲而濇。遲則爲寒; 濇爲血不足。趺陽, 脉微而遲。微則爲氣, 遲則
失氣
爲寒。
寒氣不足, 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 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 則腹滿, 腸鳴相逐。氣轉膀
胱,榮衛俱勞, 陽氣不通, 即身冷。陰氣不通, 即骨疼。陽氣前通則惡寒。陰氣前通則痹不 胃實 可攻
仁。陰陽相
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吐逆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頗欲吐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脉若靜者,爲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脉數急者,爲傳也。 表邪侵胃 宜表散
吐逆 20.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營衛具實 宜表散
357.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 乾薑連芩人參
吐逆 之。 火邪侵胃

357.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 乾薑連芩人參
飲入即吐 之。 火邪侵胃

吐逆 73.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胃陽實 五苓散
126. 太陽病, 過經十餘日, 心下溫溫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滿, 鬱鬱微煩。先
心下溫溫 此時自極吐下者, 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 不可與; 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 此非柴胡 胃陽實 當調胃
欲吐 湯證, 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吐逆 271.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濕邪侵胃 桂枝加芍藥湯
280.少陰病, 欲吐不吐, 心煩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 若小
欲吐不吐 陽邪內侵 少陰爲病
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吐逆 281.病人脉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陰邪內侵 少陰爲病
吐逆 290.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陰七壯。 君火爲病 當溫之
29. 傷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脚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

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 作甘草乾薑湯與之, 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
吐逆 胃陽虛 甘草乾薑湯

與之,其脚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著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
之。
吐逆 76.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爲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胃陽虛 宜溫中
123.太陽病, 當惡寒、發熱, 今自汗出, 反不惡寒發熱, 關上脉細數者, 以醫吐之過也。一 胃陽虛
朝食暮吐 二日 宜溫中
吐之者, 腹中饑、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者, 不喜糜粥, 欲食冷食, 朝食暮吐, 以醫吐之所
致也,
此爲小逆。
125. 病人脉數, 數爲熱, 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 此以發汗, 令陽氣微, 膈氣虛, 脉乃數
吐逆 胃虛寒 宜溫中
也。數爲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吐逆 294.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亡陽 死症
298.少陰病,脉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
自欲吐 死。 亡陽 死症

吐逆 307.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胃陽虛寒 吳茱萸湯


322. 少陰病, 飲食入口則吐; 心中溫溫欲吐, 復不能吐。始得之, 手足寒、脉弦遲者, 此胸
欲吐不吐 陰隔陽亡 四逆湯
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隔上有寒飲,幹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吐逆 380.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胃陽虛寒 當溫之
381.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
吐逆 胃陽虛寒 當溫中
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吐逆 387.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胃陽虛寒 四逆湯
吐逆 388.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脉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胃陽虛寒 四逆湯
氣逆欲吐 396.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陰虛陽盛 竹葉石膏湯
雜病
3.1.1 論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然,欲臥,不能
臥,
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
吐利如有 赤,諸藥不能治, 得藥, 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脉微數。每溺時, 頭痛者,
心火內熾 百合地黃湯
神靈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者,淅然者, 四十日愈;若溺, 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
證或未病而
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吐後 3.1.4 百合病,吐之後者,百合鶏子湯主之。 心火內熾 百合鶏子黃湯
桂枝芍藥知母
溫溫欲吐 5.2.3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脚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歷節營實

嘔吐 10.2.2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腎水上逆 附子粳米湯
食則吐 11.2.2 肝中寒者,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也。 肝中寒 宜溫肝
時欲吐 15.1.6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癉。 酒癉 宜吐下
欲吐 15.1.9 酒黃癉,或無熱,譫言,小腹滿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癉 宜吐下
欲吐 15.1.10 酒癉,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酒癉 宜吐下
17.1.4 寸口, 脉微而數。微則無氣, 無氣則榮虛, 榮虛則血不足, 血不足則胸中冷。趺陽,
朝時暮吐 脉浮而濇。浮則爲虛; 濇則傷脾。脾傷則不磨,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穀不化, 名曰胃 胃陽虛寒 宜溫中
暮時朝吐 反。脉緊而濇,其病難治。

欲吐 17.1.5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胃氣上逆 不可下


食已即吐 17.3.2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胃陽實熱 大黃甘草湯
吐逆 17.3.3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胃燥 茯苓澤瀉湯
小半夏湯文蛤
吐逆 17.2.5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胃燥

下利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下利 31.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表熱侵胃 葛根湯
33.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
下利 火邪侵胃 葛根芩連湯
湯主之。
39.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
下利 飲邪侵胃 小青龍湯
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下利 167.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火邪侵胃 大柴胡湯
下利 174.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火邪侵胃 黃芩湯
下利 371.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相火作利 白頭翁湯
357.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 乾薑連芩人參
下利 之。 相火作利

159.傷寒汗出解之後, 胃中不和, 心下痞鞕, 幹噫食臭, 脅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
下利 寒火內結 生薑瀉心湯
薑瀉心湯主之。
160. 傷寒中風, 醫反下之, 其人下利, 日數十行, 穀不化, 腹中雷鳴, 心下痞鞕而滿, 幹
下利 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 謂病不盡, 復下之, 其痞益甚。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 客氣 寒火內結 甘草瀉心湯
上逆, 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153. 太陽、少陽幷病, 而反下之, 成結胸; 心下鞕, 下利不止, 水漿不下, 其人心煩。脉
下利 熱結在裏 大陷胸湯
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154. 太陽中風, 下利、嘔逆, 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俺俺汗出, 發作有時, 頭痛、心下
下利 熱結在裏 當用陷胸
痞鞕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256. 陽明少陽合病, 必下利。其脉不負者, 爲順也; 負者, 失也。互相克賊, 名爲負也。脉
下利 火邪侵胃 大承氣湯
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清水
319.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亢傷陰 大承氣湯
色純青
下利 372.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胃有燥屎 小承氣湯
161.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 赤石脂禹余糧
下利不止 濕邪內侵
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湯
下利益甚 271.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太陰傷寒 桂枝加芍藥湯
下利 275.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太陰傷寒 宜四逆湯
277.本太陽病, 醫反下之, 因爾腹滿時痛者, 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 桂 桂枝加芍加黃
下利 太陰傷寒
枝加大黃湯主之。 湯
278. 大陰爲病, 脉弱, 其人續自便利, 設當行大黃、芍藥者, 宜减之, 以其人胃氣弱, 易
下利 太陰傷寒 桂枝加大黃湯
動故也。
355. 傷寒六七日, 大下後, 寸脉沉而遲, 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 喉咽不利, 唾膿血, 泄
泄利不止 厥陰傷寒 麻黃升麻湯
利不止者,爲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165.太陽病, 外證未除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鞕, 表裏不解者, 桂枝人
下利不止 胃陽虛 桂枝人參湯
參湯主之。
280.少陰病, 欲吐不吐, 心煩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 若小
下利 陽虛陰盛 當溫之
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下利 281.病人脉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陽虛陰盛 當溫之
下利 282.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强責少陰汗也。 陽虛陰盛 當溫之
285. 少陰病, 脉緊, 至七八日自下利, 脉暴微, 手足反溫, 脉緊反去者, 爲欲解也, 雖
下利 陽虛陰盛 當溫之
煩、下利,必自愈。
下利 286.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陽虛陰盛 當溫之
下利 290.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陰七壯。 陽虛陰盛 當溫之
下利 293.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陽虛陰盛 當四逆
下利 294.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陽虛陰盛 不治
298.少陰病,脉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
下利 死。 陽亡陰格 死症

下利 307.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陽虛陰盛 吳茱萸湯


下利 312.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陽虛陰盛 白通湯
313. 少陰病, 下利, 脉微者, 與白通湯; 利不止, 厥逆無脉, 幹嘔, 煩者, 白通加猪膽汁
湯主之。 白通加猪膽汁
下利 陽虛陰盛
服湯,脉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湯

314. 少陰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爲


下利 陽虛陰盛 真武湯
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下利 323.少陰病,下利,脉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陽亡陰格 四逆湯
下利 343.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陰格陽亡 死症
下利 344.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陰格陽亡 死症
下利 345.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陰格陽亡 死症
下利 347.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爲難治。 陰格陽亡 難治
下利 213.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陰格陽亡 死症
下利 351.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陰盛陽虛 四逆湯
下利 352.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陰盛陽虛 四逆湯
下利 370.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胃陽虛寒 四逆湯
下利 380.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胃陽虛 當四逆
381.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
下利 胃陽虛 當四逆
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382. 傷寒, 其脉微澀者, 本是霍亂, 今是傷寒, 却四五日, 至陰經上, 轉入陰必利。本嘔
下利 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 而反失氣, 仍不利者, 此屬陽明也, 便必鞕, 十三日愈, 所 胃陽虛 當四逆
以然者, 經盡故也。
下利 384.惡寒、脉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陰陽幷虛 四逆加參
下利 387.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胃陽虛 四逆湯
下利 388.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脉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胃陽虛 四逆湯
下利 308.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猪膚湯主之。 胃陰虛 猪膚湯
下利 317.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 胃陰虛 猪苓湯
下利 373.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爲虛煩也,宜栀子豉湯。 胃陰虛 栀子豉湯
92.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
下利清穀 胃陽虛 四逆湯
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下利清穀 226.脉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胃陽虛 四逆湯
315.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
下利清穀 胃陽虛 通脉四逆湯
痛,或幹嘔,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 368.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湯主之。 胃陽虛 通脉四逆湯
下利清穀 388.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脉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胃陽虛 四逆湯
便溏 82.凡用栀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脾陽虛 當溫之
193.陽明病, 若中寒者, 不能食, 小便不利, 手足濈然汗出, 此欲作痼瘕, 必大便初鞕後
便溏 胃陽虛 當溫中
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便溏 230.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胃陽未實 小柴胡湯
251.得病二三日, 脉弱, 無太陽柴胡證, 煩躁、心下鞕; 至四五日, 雖能食, 以小承氣湯,
少少
與, 微和之, 令小安; 至六日, 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 小便少者, 雖不受食, 但
便溏 胃陽未實 不可攻
初頭
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126. 太陽病, 過經十餘日, 心下溫溫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滿, 鬱鬱微煩。先
便溏 此時自極吐下者, 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 不可與; 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 此非柴胡 胃陽實 調胃承氣湯
湯證, 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257.病人無表裏證, 發熱七八日, 雖脉浮數者, 可下之。假令已下, 脉數不解, 合熱則消穀
便膿血 喜饑, 燥熱傷血 抵當湯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若脉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便膿血 304.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陽虛 桃花湯
便膿血 305.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陽虛 桃花湯
便膿血 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陽實 可刺
332.傷寒, 先厥後發熱, 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 咽中痛者, 其喉爲痹。發熱無汗, 而利必
便膿血 肝熱 當清熱
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泄利下重 316.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肝熱 四逆湯
泄利下重 369.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肝熱 白頭翁湯
雜病
2.2.1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
大便反快 濕邪內蘊 當燥濕
當利其小便。
利不止 10.1.4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胃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心寒疝 死症
11.6.1 問曰: 三焦竭部, 上焦竭, 善噫, 何謂也?師曰: 上焦, 受中焦氣, 未和, 不能消
失便 下焦竭 其氣不和
穀, 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11.6.2 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爲肺痿; 熱在中焦者, 則爲堅; 熱在下焦者, 則尿血, 亦
騖溏 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 大腸有寒 宜溫濇
痔。
14.5.1 師曰: 寸口, 脉沉而遲。沉則爲水; 遲則爲寒。寒水相搏。趺陽, 脉伏, 水穀不化,
騖溏 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脉卑,少陰脉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 脾氣衰 宜溫濇
爲血,血不利則爲水,名曰血分。
鴨溏 14.4.3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肺水 宜利水
11.6.2 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爲肺痿; 熱在中焦者, 則爲堅; 熱在下焦者, 則尿血, 亦
便腸垢 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 大腸有熱 宜清熱
痔。
12.4.4 病者, 脉伏, 其人欲自利, 利反快, 此爲留飲欲去故也。雖利, 心下續堅滿。甘遂半
自利反快 中焦痰飲 甘遂半夏湯
夏湯主之。
15.2.2 黃家, 日晡所發熱, 而反惡寒, 此爲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少腹滿, 身盡黃, 額上
便黑時溏 黑, 足下熱, 因作黑癉, 其腹脹如水狀, 大便必黑, 時溏, 此女勞之病, 非水也。腹滿者難 女勞癉 硝石礬石散
治, 硝石礬石散主之。
15.2.8 黃癉病, 小便色不變, 欲自利, 腹滿而喘, 不可除熱, 熱除必噦。噦者, 小半夏湯
自利 黃癉裏虛 小半夏湯
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
下利 17.2.4 幹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相火作利
薑湯
17.5.1 夫六府氣絕于外者, 手足寒, 上氣, 脚縮。五藏氣絕于內者, 利不禁; 下甚者, 手
利不禁 五臟氣絕 死症
足不仁。
下利氣者 17.5.8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肺氣作利 當利小便
下利肺痛 17.6.11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肺熱 紫參散
氣利 17.6.12 氣利,呵黎勒散主之。 肺寒 柯黎勒散
白頭翁加草膠
下利 21.3.3 産後,下利及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下焦虛寒

下利 10.1.7 中寒,其人下利,以裏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雲痛) 中焦虛寒 當溫中
下利 10.4.3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胃熱宿食 大承氣湯
下利 17.6.2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君火亢 大承氣湯
下利 17.6.3 下利,脉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肝熱盛 大承氣湯
下利 17.6.4 下利,脉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脾熱盛 大承氣湯
下利已差
17.6.5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膽熱盛 大承氣湯
復發

飲食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97.傷寒五六日中風,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 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
默默不欲
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 火邪內結 小柴胡湯

之。
98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
默默不欲 時,嘿嘿不欲飲食, 藏府相連, 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 故使嘔也, 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 火邪內結 小柴胡湯
食 已, 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默默不欲 338.傷寒熱少微厥, 指(一作稍)頭寒, 嘿嘿不欲食, 煩躁, 數日, 小便利, 色白者, 此熱
火邪傷血 可用小柴
食 除也,欲得食,其病爲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99.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
不能食 火邪內結 小柴胡
頸項强,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265.本太陽病不解, 轉入少陽者, 脅下鞕滿, 幹嘔不能食, 往來寒熱, 尚未吐下, 脉沉緊
不能食 者, 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爲壞病。知犯何逆,以法 火邪內結 小柴胡湯
治之。
151.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細者,此爲陽

口不欲食 結, 必有表,復有裏也。脉沉,亦在裏也。汗出, 爲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 胃陽實 當調胃
在裏。此爲半在裏, 半在外也。脉雖沉緊, 不得爲少陰病。所以然者, 陰不得有汗、今頭汗
出,故
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18.陽明病, 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 但鞕耳。宜
不能食 胃陽實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下之。
229.陽明病, 下之, 其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憹, 饑不能食, 但頭汗出者, 栀
饑不能食 陽實陰虛 栀子豉湯
子豉湯主之。
123.太陽病, 當惡寒、發熱, 今自汗出, 反不惡寒發熱, 關上脉細數者, 以醫吐之過也。一
饑不能食 二日吐之者, 腹中饑、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者, 不喜糜粥, 欲食冷食, 朝食暮吐, 以醫吐 胃陽虛 當和中
之所致也,此爲小逆。
不能食 192.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胃陽虛 爲中寒
193.陽明病, 若中寒者, 不能食, 小便不利, 手足濈然汗出, 此欲作痼瘕, 必大便初鞕後
不能食 胃陽虛 當溫中
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不能食 196.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胃陽虛 不可攻
197.陽明病, 脉遲, 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 必小便難, 此欲作穀癉, 雖下之, 腹滿如
食難用飽 胃陽虛 不可攻
故。所以然者,脉遲故也。

211.陽明病, 潮熱、大便微鞕者, 可與大承氣湯; 不鞕者, 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


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
不能食 胃陽虛 不可攻
氣者,此但初頭鞕, 後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 與水則噦, 其後
發熱者, 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不能食 227.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胃陽虛 當溫胃
饑不能食 324.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 不可下
330.傷寒, 始發熱六日, 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 當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 恐爲除中, 食
以索餅。不發熱者, 知胃氣尚在, 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脉之, 其熱續在者, 期
不能食 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 本發熱六日, 厥反九日, 復發熱三日, 幷前六日, 亦爲九日, 與 陰盛陽虛 當溫中
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脉之,而脉數,其熱不罷者,此爲熱氣有餘,必發癰膿
也。
331.傷寒脉遲六七日, 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脉遲爲寒, 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 腹中應冷,
不能食 陰盛陽虛 中寒宜溫
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83.下利後, 當便鞕, 鞕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 到後經中, 頗能食, 復過一經能食, 過
不能食 胃陽虛 病難治
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353.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
饑不能食 邪結在胸 瓜蒂散
之,宜瓜蒂散。
食不下 271.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濕邪傷脾 不可下
125.病人脉數, 數爲熱, 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 此以發汗, 令陽氣微, 膈氣虛, 脉乃數
消穀引食 胃陽實 當清胃
也。數爲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能食 192.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胃陽實 爲中熱
194.陽明病, 欲食, 小便反不利, 大便自調, 其人骨節疼, 翕翕如有熱狀, 奄然發狂, 濈然
能食 胃陽實 病當愈
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幷,脉緊則愈。
能食 200.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實陰虛 不可攻
218.陽明病, 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 但鞕耳。宜
能食 胃陽實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下之。
能食 228.脉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上焦陽實 宜清熱
251.得病二三日, 脉弱, 無太陽柴胡證, 煩躁、心下鞕; 至四五日, 雖能食, 以小承氣湯,
能食 少少與, 微和之, 令小安; 至六日, 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 小便少者, 雖不受 胃陽實 小承氣湯
食, 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反能食 268.傷寒三日,三陽爲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爲三陰不受邪也。 胃陽實 邪未入陰
330.傷寒, 始發熱六日, 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 當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 恐爲除中, 食
以索餅。不發熱者, 知胃氣尚在, 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脉之, 其熱續在者, 期
反能食 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 本發熱六日, 厥反九日, 復發熱三日, 幷前六日, 亦爲九日, 與 除中病 死症
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脉之,而脉數,其熱不罷者,此爲熱氣有餘,必發癰膿
也。
331.傷寒脉遲六七日, 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脉遲爲寒, 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 腹中應冷,
反能食 除中病 死症
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83.下利後, 當便鞕, 鞕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 到後經中, 頗能食, 復過一經能食, 過
能食 胃陽實 病易治
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257.病人無表裏證, 發熱七八日, 雖脉浮數者, 可下之。假令已下, 脉數不解, 合熱則消穀
消穀善饑 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肝熱侵胃 抵當湯
若脉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枳實栀子大黃
宿食 392.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栀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食復

雜病
3.1.1 論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然,欲臥,不能
臥,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
欲食不能
便赤,諸藥不能治, 得藥, 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脉微數。每溺時, 頭痛 百合病 宜安神

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者,淅然者, 四十日愈;若溺, 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
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食不消化 6.2.9 脉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陽氣虛勞 宜扶湯


10.3.1 心胸中大寒痛, 嘔不能飲食。腹中寒, 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 不可觸近, 大
不能飲食 太陰寒疝 大建中湯
建中湯主之。
10.3.4 腹痛, 脉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 即惡寒; 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摶, 即爲寒疝。繞臍
不欲食 陽明寒疝 大烏頭煎
痛苦,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不能食 15.1.6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癉。 酒癉 栀子大黃湯
不食 15.2.1 穀癉之爲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爲穀癉,茵陳蒿湯主之。 穀癉 茵陳蒿湯
20.1.1 師曰: 婦人得平脉, 陰脉小弱, 其人渴, 不能食, 無寒熱, 名妊娠, 桂枝湯主之。
不能食 妊娠 桂枝湯
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21.2.1 産婦郁冒, 其脉微弱, 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


必冒。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所以産婦喜汗出者, 亡陰
不能食 火邪內結 小柴胡湯
血虛, 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
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爲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21.2.5 産後七、八日, 無太陽證, 少腹堅痛, 此惡露不盡。不大便, 煩躁, 發熱, 切脉微


不食 産後胃燥 大承氣湯
實, 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
3.2.2 病者, 脉數, 無熱, 微煩, 默默但欲臥, 汗出。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鳩眼,七、
能食 火邪傷血 赤豆當歸散
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13.1.2 寸口, 脉浮而遲。浮即爲虛; 遲即爲勞。虛則衛氣不足; 勞則榮氣竭。趺陽脉浮而
消穀 肝熱侵胃 宜平肝
數。浮,即爲氣;數,即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摶,即爲消渴。
消穀 13.2.2 趺陽脉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 胃熱 宜清胃
消穀 14.3.2 趺陽脉,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胃熱 宜清胃
消穀 15.1.2 趺陽,脉緊而數。數則爲熱,熱則消穀;緊則爲寒,食即爲滿。 胃熱 宜清胃
心中饑 11.3.1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 心中風 宜清火
嗜甘 11.2.1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肝中風 宜疏肝
10.4.1 問曰: 人病有宿食, 何以別之?師曰: 寸口, 脉浮而大, 按之反濇, 尺中亦微而
宿食 胃熱 大承氣湯
濇, 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宿食 10.4.2 脉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胃熱 大承氣湯
宿食不欲
10.4.3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胃熱 大承氣湯

宿食 10.4.4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胃熱 瓜蒂散
宿食 10.4.5 脉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胃熱 當下之

舌胎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31.問曰: 病有結胸、有藏結, 其狀何如?答曰: 按之痛, 寸脉浮、關脉沉, 名曰結胸也。
舌胎白滑 何謂藏結?答曰: 如結胸狀, 飲食如故、時時下利, 寸脉浮、關脉小細沉緊, 名曰藏結, 舌 髒寒無陽 不可攻下
上白胎滑者,難治。
舌上胎滑 132.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一雲,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髒寒無陽 不可攻下
231.陽明病, 脅下鞕滿, 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胎者, 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舌上白胎 胃陽未實 小柴胡湯
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40.太陽病, 重發汗而復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
舌上燥 濕邪入裏 宜燥濕
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170.傷寒若吐若下後, 七八日不解, 熱結在裏, 表裏俱熱, 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
舌上乾燥 熱結在裏 大陷胸湯
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舌上胎 134.結胸者,項亦强,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暑熱傷津 白虎加人參湯
雜病
2.2.3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蚤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
舌上如胎 中焦有熱 栀子豉湯
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舌黃 10.1.2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虛,痛者爲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胃腑實熱 可下之
舌本燥 11.2.2 肝中寒者,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也。 肝中寒 宜治肝
舌痿黃 15.1.14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眠,屬黃家。 陰虛黃癉 宜猪膏發煎
16.1.10 病人, 胸滿、唇痿、舌青、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 無寒熱, 脉微大、來遲, 腹
舌青唇痿 瘀血內結 宜通瘀血
不滿,其人言我滿,爲有瘀血。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91.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脉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
口苦 少陽火邪 當和解
也。
224.陽明病, 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
躁,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溫針, 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
口苦 少陽火邪 栀子豉湯
懊憹。舌上胎者, 栀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
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口苦 262.少陽之爲病,口苦、咽幹、目眩也。 少陽火邪 當瀉火
口鼻乾燥 228.脉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上焦陽實 宜白虎湯
雜病
3.1.1 論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然,欲臥,不能
臥,
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
口苦 赤, 心火內熾 百合地黃湯
諸藥不能治, 得藥, 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脉微數。每溺時, 頭痛者, 六十
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者,淅然者, 四十日愈;若溺, 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
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2.1.7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
口噤 張 熱在腦府 宜清熱
者, 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搏,其表益虛, 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脉如蛇,爲欲解;
脉如故,反伏弦者,痙。
口噤 2.1.11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熱在腦府 葛根湯
口噤 2.1.12 痙爲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脚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熱在腦府 大承氣湯
齘齒 2.1.12 痙爲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脚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熱在腦府 大承氣湯
5.1.2 寸口,脉浮而緩。浮則風,緩則爲虛。榮緩則爲亡血,衛緩則爲中風。邪氣中經,絡脉
口吐涎 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 邪入于髒 宜驅風清熱
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府,即不識人;邪入于藏,舌則難言,口吐涎。

咽喉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13.太陽病中風, 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 血氣流溢, 失其常度, 兩陽相熏灼, 其身發
咽爛 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 火傷肺胃 當清火
喘、口幹、咽爛,或不大便,久則淡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
治。
咽燥 117.脉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爲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 燥、吐血。 火傷少陰 當清火
191.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脉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
咽幹 火邪 當和解
也。
224.陽明病, 脉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
躁,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溫針, 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
咽燥 懊憹。舌上胎者, 栀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脉浮、發 火邪 栀子豉湯
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咽幹 262.少陽之爲病,口苦、咽幹、目眩也。 少陽火邪 當瀉火
29 .傷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脚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
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 作甘草乾薑湯與之, 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
咽中幹 陰虛 芍藥甘草湯
草湯與之,其脚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著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
主之。
咽喉乾燥 84.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陰液虛 養陰不可汗
咽痛 200.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陰虛 不可攻
咽痛 281.病人脉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陰虛 當養陰
咽痛 308.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猪膚湯主之。 陰虛 猪膚湯
咽痛 309.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陰虛 甘草桔梗湯
咽中痛 311.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少陰病虛火 半夏散及湯
315.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
咽痛 陽虛妒陽 通脉四逆湯
痛,或幹嘔,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
咽中傷 310.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營實 苦酒湯
332.傷寒, 先厥後發熱, 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 咽中痛者, 其喉爲痹。發熱無汗, 而利必
咽中傷 木邪上升 當瀉肝熱
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355.傷寒六七日, 大下後, 寸脉沉而遲, 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 喉咽不利, 唾膿血, 泄利
咽喉不利 血厥 麻黃升麻湯
不止者,爲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雜病
3.2.1 狐惑之爲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爲惑,蝕于陰爲狐,
咽喉蟲蝕 不 狐惑心火內炎 甘草瀉心湯
欲飲食, 惡聞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蝕于上部則聲嚘, 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
部則咽幹,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3.3.1 陽毒之爲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
咽喉痛 陽毒 升麻鱉甲湯
主之。
3.3.2 陰毒之爲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 升麻鱉甲去雄
咽喉痛 陰毒
雄黃、蜀椒主之。 黃蜀椒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6.太陽病, 發熱而渴, 不惡寒者, 爲溫病。若發汗已, 身灼熱者, 名風溫。風溫爲病, 脉陰
直視 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 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 溫熱傷上焦 風溫症
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215.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餘日, 日晡所發潮熱, 不惡寒, 獨語如
直視 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澀者死。微者, 陽亢 大承氣湯
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 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直視 87.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脉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陽虛 禁汗
直視 213.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陽亡 死症
45.太陽病, 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 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
目暝 寒傷營 麻黃湯
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目眩 262.少陽之爲病,口苦、咽幹、目眩也。 少陽火邪 當瀉下
目中不了 252.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無表裏證, 大便難, 身微熱者, 此爲實也。急下
燥熱傷神 大承氣
了睛不和 之,宜大承氣湯。
391.傷寒陰陽易之爲病, 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 或引陰中拘攣, 熱上沖胸, 頭重不
眼中生花 陰陽易病 燒裩散
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目赤 263.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少陽火邪 當瀉火
雜病
6.2.3 男子脉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爲
目暝 陽虛勞病 宜扶陽
勞使之然。
2.1.7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
目赤 張 熱在頭腦 痙病
者, 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搏,其表益虛, 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脉如蛇,爲欲解;
脉如故,反伏弦者,痙。
目赤如鳩 3.2.2 病者, 脉數, 無熱, 微煩, 默默但欲臥, 汗出。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鳩眼,七、 狐惑心火內炎
赤豆當歸湯
眼 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傷血
3.2.2 病者, 脉數, 無熱, 微煩, 默默但欲臥, 汗出。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鳩眼,七、
目四眦黑 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狐惑心火傷血 赤豆當歸湯

6.2.16 五勞, 極虛, 羸瘦, 腹滿, 不能飲食, 緩中補虛。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


兩目黯黑 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大黃蟅蟲丸主之。 七傷 大黃蟅蟲丸

目睛暈黃 16.1.2 師曰:夫脉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鼻衂 衄未止


12.3.4 膈上病, 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 背痛, 腰疼, 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身瞤劇,
目泣自出 肺藏留飲 宜破飲
必有伏飲。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鼻幹 232.陽明中風, 脉弦浮大, 而短氣, 腹都滿, 脅下及心痛, 久按之氣不通, 鼻幹, 不得汗,
嗜臥,一身及目悉黃, 小便難, 有潮熱, 時時噦, 耳前後腫, 刺之小差, 外不解, 病過十 陽明燥熱 宜清燥
日, 脉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2.2.6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 可用麻黃加朮
鼻塞 濕邪傷胃
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湯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74 .未持脉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
耳聾 陽虛 當用桂枝龍牡
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耳聾 263.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少陽火邪 當瀉火
232.陽明中風, 脉弦浮大, 而短氣, 腹都滿, 脅下及心痛, 久按之氣不通, 鼻幹, 不得汗,
耳前後腫 嗜臥,一身及目悉黃, 小便難, 有潮熱, 時時噦, 耳前後腫, 刺之小差, 外不解, 病過十 少陽火邪 當刺之
日, 脉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前陰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391. 傷寒陰陽易之爲病, 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 或引陰中拘攣, 熱上沖胸, 頭重不欲舉,
陰中拘攣 陰陽易病 燒裩散
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雜病
3.2.1 狐惑之爲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爲惑,蝕于陰爲狐,
蟲蝕陰部 不 狐惑心火內炎 苦參湯洗之
欲飲食, 惡聞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蝕于上部則聲嚘, 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
部則咽幹,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6.2.6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脉極虛,芤遲,爲清穀、亡血、失精。脉 桂枝龍骨牡蠣
陰頭寒 腎虛勞病
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天雄散
陰寒 22.5.2 婦人,陰寒,溫中坐藥,蛇床子散主之。 陰寒 蛇床子散
陰下濕如 14.4.5 腎水者, 其人陰腫, 陰下濕, 如牛鼻上汗, 其足逆冷, 面反瘦。其腹大, 臍腫, 腰
腎水 宜溫腎
牛鼻上汗 痛, 不得溺。
狐疝 19.1.4 陰狐疝氣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腎寒 蜘蛛散
陰吹 22.5.4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以猪膏發煎主之。 胃氣下陷 猪膏發煎
陰中生瘡 22.5.3 少陰脉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陰熱 狼牙湯

後陰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雜病
蟲蝕肛門 3.2.1 狐惑之爲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爲惑,蝕于陰爲狐, 狐惑心火內炎 雄黃熏之

欲飲食, 惡聞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蝕于上部則聲嚘, 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
部則咽幹,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11.6.2 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爲肺痿; 熱在中焦者, 則爲堅; 熱在下焦者, 則尿血, 亦
痔瘡 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 小腸有熱 宜清熱
痔。

面熱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6.太陽病, 發熱而渴, 不惡寒者, 爲溫病。若發汗已, 身灼熱者, 名風溫。風溫爲病, 脉陰
面色若火 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 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 溫熱傷營衛 風溫病
熏之 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
發。脉微緩者, 爲欲愈也; 脉微而惡寒者, 此陰陽俱虛, 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 桂枝麻黃各半
面色有熱 表邪
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湯

47.二陽幷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
陽病證不罷者, 不可下, 下之爲逆, 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 陽氣怫鬱在表, 當
面緣緣正
解之熏之; 若發汗不徹, 不足言, 陽氣怫鬱不得越, 當汗不汗, 其人躁煩, 不知痛處, 乍在 表邪怫鬱 當解表

腹中,乍在四肢, 按之不可得, 其人短氣, 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 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
不徹?以脉澀故知也。

155.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幷竭,無陽則陰
面色青黃 營衛俱敗 難治
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 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面合赤色 208.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火熱在表 不可攻
22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
面垢 陽明胃熱 白虎湯
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315.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
面赤 陽虛妒陽 通脉四逆湯
痛,或幹嘔,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
364.下利脉沉而遲, 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 必鬱冒汗出而解, 病人必微厥,
面少赤 腎陽虛寒 宜溫腎
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雜病
2.1.7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
面赤 張者, 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搏,其表益虛, 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脉如蛇,爲欲 熱在頭腦 痙病
解; 脉如故,反伏弦者,痙。

2.2.6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
面黃 濕邪 當微汗
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面赤斑斑 3.3.1 陽毒之爲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
陽毒 升麻鱉甲湯
如錦紋 主之。
3.3.2 陰毒之爲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 升麻鱉甲去雄
面目青 陰毒
雄黃、蜀椒主之。 椒
男子面色 6.1.2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
陰虛 勞病
薄 湯主之。
6.2.3 男子脉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爲
面色白 陽虛勞病 宜扶陽
勞使之然。
面痿黃 10.1.4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胃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心寒疝 死症不可下
勞倦頭面 11.3.3 心傷者, 其人勞倦, 即頭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而自煩, 發熱, 當臍跳, 其脉弦, 此
心傷 宜養血安神
赤 爲心藏傷所致也。
12.7.1 膈間支飲, 其人喘滿, 心下痞堅, 面色黧黑, 其脉沉緊。得之數十日, 醫吐下之,
面色黧黑 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 即愈; 實者, 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 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 肝支飲 木防己湯
苓芒硝湯主之。

12.9.4 欬逆, 倚息, 不得臥, 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 多唾, 口燥, 寸脉沉, 尺脉


面翕熱如 微, 手足厥逆, 氣從少腹上沖胸咽, 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醉狀, 因復下流陰股, 小便難, 時 脾氣已傷 苓桂味草湯
醉狀 復冒者, 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身黃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6.太陽病, 發熱而渴, 不惡寒者, 爲溫病。若發汗已, 身灼熱者, 名風溫。風溫爲病, 脉陰
身發黃色 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 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 溫熱傷營衛 風溫症
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面目及身 99.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
相火爲病 當和解
黃 頸項强,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113.太陽病中風, 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 血氣流溢, 失其常度, 兩陽相熏灼, 其身發
身發黃 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 火熱傷營 當清熱
喘、口幹、咽爛,或不大便,久則淡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
治。
128.太陽病, 身黃、脉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 爲無血也;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
身黃 熱結血份 抵當湯
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189.傷寒脉浮而緩, 手足自溫者, 是爲系在太陰。太陰者, 身當發黃; 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
身黃 太陰濕邪 當利濕
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爲陽明病也。
色黃 208.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營虛 宜調營
232.陽明中風, 脉弦浮大, 而短氣, 腹都滿, 脅下及心痛, 久按之氣不通, 鼻幹, 不得汗,
一身及面 嗜臥,一身及目悉黃, 小便難, 有潮熱, 時時噦, 耳前後腫, 刺之小差, 外不解, 病過十 營衛俱傷 小柴胡湯
目悉黃 日, 脉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脉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236.陽明病, 發熱、汗出者, 此爲熱越, 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 身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


身必發黃 熱郁營衛 茵陳蒿湯
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258.傷寒發汗已, 身目爲黃, 所以然者, 以寒濕(一作溫)在裏不解故也。以爲不可下也,
身目爲黃 寒濕在裏 不可下
于寒濕中求之。
身黃如橘
259.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寒濕在裏 茵陳蒿湯
子色
身黃 260.傷寒身黃發熱,栀子櫱皮湯主之。 表濕 栀子柏皮湯
麻黃連翹赤小
身黃 261.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瘀熱在裏
豆湯
276.傷寒脉浮而緩, 手足自溫者, 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 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發黃。至
身黃 太陰濕病 當利濕
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雜病
身色如熏
2.2.2 濕家之爲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邪化熱 當利水

身黃 15.1.1 寸口,脉浮而緩。浮則爲風;緩則爲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脾有瘀熱 黃癉病
15.1.4 風寒相搏, 食穀即眩, 穀氣不消, 胃中苦濁, 濁氣下流, 小便不通, 陰被其寒, 熱
身黃 胃有濕熱 穀癉病
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癉。
15.1.12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相得。然
身黃 濕熱在裏 黃癉
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發黃 15.2.1 穀癉之爲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爲穀癉,茵陳蒿湯主之。 穀癉 茵陳蒿湯
15.2.2 黃家, 日晡所發熱, 而反惡寒, 此爲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少腹滿, 身盡黃, 額上
身盡黃 黑, 足下熱, 因作黑癉, 其腹脹如水狀, 大便必黑, 時溏, 此女勞之病, 非水也。腹滿者難 女勞癉 硝石礬石散
治, 硝石礬石散主之。
諸身黃 15.2.4 諸黃家病,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黃癉病 利小便
當發汗桂枝加
諸身黃 15.2.4 諸黃家病,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黃癉病
黃耆湯
諸身黃 15.2.5 諸黃,猪膏發煎主之。 黃癉導大便法 猪膏發煎
諸身黃 15.2.6 黃癉病,小便不利者,茵陳五苓散主之。(一本雲:茵陳湯及五苓散幷主之) 黃癉利小便 茵陳五苓散
身黃 15.2.7 黃癉,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爲表和裏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黃癉裏實 大黃硝石湯
15.2.8 黃癉病, 小便色不變, 欲自利, 腹滿而喘, 不可除熱, 熱除必噦。噦者, 小半夏湯
身黃 黃癉裏虛 小半夏湯
主之。
身黃 15.2.9 諸黃,腹滿而嘔者,宜柴胡湯。 黃癉血實 柴胡湯
身黃 15.2.10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氣虛黃癉 小建中湯

虛羸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虛羸 396.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陰虛 竹葉石膏湯
雜病
4.1.3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
羸瘦 溫瘧傷陰 白虎加桂枝湯
寒者,邪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肌肉。
桂枝芍藥知母
身體尩羸 5.2.3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脚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風濕傷營

身體羸瘦 5.2.3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脚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寒濕傷衛 名歷節
6.2.16 五勞, 極虛, 羸瘦, 腹滿, 不能飲食, 緩中補虛。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
羸瘦 七傷 大黃蟄蟲丸
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大黃蟅蟲丸主之。

癮疹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雜病
14.2.1 脉浮而洪。浮則爲風; 洪則爲氣。風氣相搏。風强則爲隱疹, 身體爲癢, 癢爲泄風,
癮疹 久爲痂癩; 氣强則爲水, 難以俯仰。風氣相擊, 身體洪腫, 汗出乃愈。惡風則虛, 此爲風 風熱在表 宜辛凉解表
水; 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爲黃汗。

頭發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雜病
6.2.6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脉極虛,芤遲,爲清穀、亡血、失精。脉 桂枝龍骨牡蠣
發落 腎虛勞病
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湯天雄散

身體各部

症狀 條文 病機 治則/經方
傷寒
144.病在陽, 應以汗解之, 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 其熱被劫不得去, 彌更益煩, 肉上粟
肉上粟起 起, 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 外寒內熱 文蛤散五苓散
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155.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幷竭,無陽則陰
膚瞤 表裏俱傷 病難治
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162.傷寒吐下後發汗, 虛煩, 脉甚微, 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脉動
經脉動惕 陽虛 當用真武
惕者,久而成痿。
雜病
6.1.16 五勞, 極虛, 羸瘦, 腹滿, 不能飲食, 緩中補虛。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
肌膚甲錯 勞傷虛損 大黃蟄蟲丸
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大黃蟅蟲丸主之。
皮膚爪之 15.1.11 酒癉,下之,久久爲黑癉,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抓之不
飲酒過度 酒癉
不仁 仁,其脉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18.2.1 腸癰之爲病, 其身甲錯,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腫狀, 腹無積聚, 身無熱, 脉數, 此
其身甲錯 腸癰 薏苡附子散
爲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病金瘡 18.3.2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金瘡 王不留行散
浸淫瘡 18.4.2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火毒 黃連粉
19.1.2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痰
手指臂腫
藜蘆甘草湯
身體瞤動
轉筋 19.1.3 轉筋之爲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鶏屎白散主之。 肝氣急結 鶏屎白散

雜病論講義目錄

第一篇 藏府經絡先後病…………………………即內外婦人科診斷治法總論
第二篇 痙濕暍病…………………………………即軀殼三陽病
第三篇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即藏府三陰病
第四篇 瘧病………………………………………即陰陽氣血病
第五篇 中風歷節病………………………………即衛氣病
第六篇 血痹虛勞病………………………………即營血病
第七篇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即肺藏病
第八篇 奔豚氣病…………………………………即腎藏病
第九篇 胸痹心痛短氣病…………………………即心藏病
第十篇 腹滿寒疝宿食病…………………………即脾藏病
第十一篇 五藏風寒積聚病…………………………即全體病
第十二篇 痰飲咳嗽病………………………………即上焦病
第十三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即下焦病
第十四篇 水氣病……………………………………即中焦病
第十五篇 黃癉病……………………………………即膽府病
第十六篇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即肝藏病
第十七篇 嘔吐噦下利病……………………………即胃腸病
第十八篇 瘡癰腸癰浸淫病…………………………即皮膚肌肉外科血潰病
第十九篇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即經絡筋骨外科氣結病
第二十篇 婦人妊娠病………………………………論五藏血氣病
第二十一篇 婦人産後病………………………………論六經三焦病
第二十二篇 婦人雜病…………………………………論五藏特殊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