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憨山大师《圆觉经》直解(上)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明-憨山大师《圆觉经》直解(上)

憨山大师为明代高僧,至今肉身不坏,与六祖慧能大师肉身同在广东南华供奉,其所述全集共
五十五卷。今之净宗法要。《圆觉经》直解,为憨山大师重要说经,内容精简明了,句句踏实真
切,大师确实修行过来人也。

图片

明-憨山大师《圆觉经》直解(上)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
教相。
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
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
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心。唯此一心,乃十
法界凡圣迷悟依正因果之本。为诸佛之本源,号为法身;为众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诸法,皆
依此心建立,故单以法为名。其大方广乃此心法所具体相用三大之义。然大即体大,谓此一心
包法界而有余,扩大虚而无外。横该竖遍大而无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训法也,谓此一
心为众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轨别,一闻佛性便能生解。长劫轮回持而不失。故曰轨生物解任持
自性。以无相真心而为有相之法则,故方为相大也。广即用大,以称此心体周遍无遗,无刹不
现,无物不周,故为用大也。以此法义圆备一心,以此经中直指此心,为生佛迷悟修证之本。故
云单法为名也。修多罗是梵语,此云契经。以凡是佛所说之经,通名契经,谓是契理契机之教。
但应机有大小,为小乘人说者名不了义经,为大乘人说者,名了义经。谓显了究竟之极谈。以
题中通指此经。乃经藏中了义之经,非不了义经也。上十字乃一经所诠之法义,下一经字乃别
指当经能诠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者,经云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即如来藏清净心体
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云如来法界性,究竟圆满,是则名为因地法行。首称大陀罗尼门,即一
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为诸佛之因地,菩萨之行本,故以此为一经之体也。以圆照觉相为宗者,经
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故以为一经之宗也。离妄证
真为用者,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故以此为用也。一乘圆顿为教
相者,以此经纯谈觉性,圆修三观,顿证一心,虽列二十五轮,但是一心转换,并无阶级次第。
故以圆顿为教相也。然此五重乃天台释经之轨则,摄尽全经之旨趣。故学者开卷了此,则思之
过半矣。

如是我闻。一时,
此下至平等法会总名,证信序以诸经之首,皆有此序名为通序。以阿难请问佛遗命立言证法有
所授也。如是我闻者谓阿难结集法藏时,口宣佛言,谓如是之法,我阿难从佛所闻,非臆说也。
一时之言本无定指,但是佛与弟子机感会集之时,故凡经皆曰一时。

婆伽婆,
亦云薄伽梵。乃梵音夏耳,是佛之果号,此号从来不翻,以有多义故不翻。谓此一语具有六义 :
一、自在; 二、炽盛; 三、端严; 四、名称; 五、吉祥; 六、尊贵,皆称佛德。若翻一名则摄义不尽
,故存梵语耳。此五不翻之一例也。此为说法主。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此说经处也。佛有三身谓法报化。所依土亦有三,谓寂光实报庄严及方便有余。法身佛依寂光
土,报身佛依实报土,即庐舍那佛住华藏土,与地上菩萨说华严化身。乃释迦佛依人间灵山舍
卫精舍等处为人天等说三乘法今说经处。言大神通光明藏者,乃常寂光土,是法身所依,言三
昧此云正定。正受者乃正定中受用意。显此经乃法报同体之佛所说,正定正受乃自受法乐之处
也。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者,言法性土乃诸佛所证。常寂光土,以光为严,非余宝物庄严也。以
此寂光乃法身之安宅,故云住持。即此说处依真便非他佛余处可比,显法最殊胜也。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此言寂光乃生佛平等之实际。谓诸佛之安宅。即是众生本有不迷之觉地。此显真妄不二之真
境也。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
此言寂光真境。乃诸佛众生若身若心皆同寂灭平等之实际,此体深也。圆满十方谓用广,言其
用圆满含裹十方广大无外也。不二随顺,文倒应云随顺不二,谓一切圣凡皆归此中平等一际,
故云随顺不二。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上不二境乃诸佛自受法乐之地也,以无身心之相,何有主伴之分。若无主伴,无说无示,则无
说法之事矣。今言从不二境现诸净土者,正显从自受用现他受用土,乃为地上菩萨说自性法之
报土。此中乃有说听,然此土中虽有说听,而如来尚在三昧未曾出定,何以有说。意显此经乃
法身如来所说之法,显示离心意意识境界相,此正如来最胜清净禅,殊非他经可比也,楞伽经
中法身说法乃以法证佛,此经以处证佛。二经合观良有深旨。此从来所未达者请深观之。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
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
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此标伴众列上首之名也,十二大士旧解皆以三观释其名,然各具其德,似不必拘。言皆入三昧
者,以佛乃即法身之报相,土即寂光之报土,况佛自入三昧说自性法,岂有听众散心而可入耳
,故必入三昧然后可同住此平等法会也。问曰主伴皆在三昧,则无听矣,将何以显法耶,答曰
此不思议之妙法也。昔空生岩中宴坐,天帝散花赞为善说般若。空生曰我实无说。天帝曰尊者
以不说说,我以绝听听。如此说听是真般若。了此可信三昧中善说善听也。旧说菩萨既有启请
威仪,必有出入之文,或译人略之。此说太拘,岂不闻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岂独佛常在定
而菩萨便不定耶。八地菩萨现三昧,乐意生身而度生,岂出定耶。若执必出定而有听受启请,
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岂非菩萨之事,那因便及此,学者识之。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经家叙置问法之威仪也.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诸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
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此正陈请辞也。问有二意,一问如来因地发心,依何等法,修何等行,而得成佛。二问菩萨于大
乘中已发清净愿成佛度生之心,但不知如何用心修行,得正知见,不堕偏邪之病。若蒙开示,
则使未来末世众生有发大乘心者,即依今日所说而修,则不堕邪见矣。此虽为现在而问,其实
多为未来之机,此悲愿之心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置求法之恳诚也。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行法,及
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位汝说。”
此赞善问诫听许说也。下同。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下同此,以叙十二大士请法之仪。一一皆同其文。最整故不重释。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
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此直示本起因地也。如来因地独标圆觉一法,而为行本。然称此圆觉为陀罗尼门者,梵语陀罗
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此圆觉为十法界大总相门,体一切圣凡依正迷悟因果
,皆依此圆觉一心而为建立。以无一法而不具,故曰总;因果纤毫不失不坏,故曰持。一切圣凡
无不由之,故称为门。流出者即由此建立之义。然此觉体为诸佛之法身,为众生本觉之心地,
虽染而不染,故曰清净。从来不妄不变,故称真如。但以无明障蔽而不现诸佛如来于因地,依
此本觉真心,发始觉之智,断尽无明,始本合一,名究竟觉,为得菩提之果,还归寂灭一心,名
为圆寂,是称涅槃。是知诸佛果德,皆依此圆觉一心建立,故云流出。然不独佛果即菩萨因地,
诸波罗密亦从此出,故云及也。以诸佛之因地,为菩萨之行本,故云教授,是故一切如来成佛
本起之因地,更无别法,皆依此圆觉自性之光明,还照寂灭清净之觉体相,即性体也。以此圆
满照彻无遗,则无明永断,圆证法身,唯此一法而已,故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
佛道也。然圆朝即一心三观之智,清净觉相即一心三谛之体。全经但发明此一句而已。问曰:此
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云云等,与首楞严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等,语势
似同,义有何别。 答曰:语虽似同,义有少别。以此经直指觉体,为因地心。彼经以首楞严大
定为成佛初心之方便。此体彼用,为不同耳。然所同者,彼经先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依之建
立首楞严大定。然不生灭心即此觉体,彼首楞严定即此圆照清净觉相。以此圆照,即彼大定。
此中觉相,即彼不生灭心,摄用归体,究竟无二,故皆为成佛之本。问曰:佛言圆觉陀罗尼门为
如来本起之因地,又曰,清净真如则为众生不迷之佛性,又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则本无无明
可断也,忽曰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则义不相蒙,敢问其旨。答曰:此义幽深,非(上分下鹿)心
可拟。请试言之。然圆觉妙心,乃诸佛众生平等无二之法身也。以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然清净真如,乃诸佛之法身,众生之佛性。良由最初一念无明,不觉迷此法身,而成五蕴幻妄
之身心,则本有圆觉而为不迷之佛性,以烦恼不能染,故曰清净;本来不妄不变,故曰真如。故
清净真如一语,直指众生迷中之佛性也。以诸佛因地,同是众生,但能依本觉之佛性,发起始
觉之智,断尽无明,始本合一,名得菩提,还证寂灭一心,故曰涅槃。是则诸佛菩提涅槃之果德
,皆从迷返悟,修而后得,故曰永断无明,方成佛道。然修断之方,皆依圆觉自性之智光,还照
寂灭清净之心体,故曰圆照清净觉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则无明顿破,故曰永断,此实成佛之
秘诀,顿悟顿证之妙门。为如来因地之法行。此经直指一心圆顿之旨,故首揭于此,为一经之
宗趣,语义幽深,非浅识可了,故特发之。

云何无明。
此征释无明之体。将显圆照之功也,此征下释。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
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此释无明之元也。谓众生本有法身,元无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觉之无明,迷本来之佛性,起
贪嗔痴,造种种业,妄取六趣之生死,故云种种颠倒。虽在往来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动,故
如人迷方,而方实不转也。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认四大假合之幻身为己身。妄认攀缘六尘
影子,妄想缘虑之心为真心。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病目喻无明,空华喻妄身,二月喻
妄心,认妄失真,故云颠倒。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
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此喻示无明之体也。谓法身本无身心之相。如空本无华。今妄认四大为身,如执空华为实有,
由妄执故,不唯迷本法身,故云惑此虚空自性,亦复不知妄身从无明有,故云迷彼实华生处。
由此颠倒故,有轮转生死,此乃无明之体也。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
,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此释无明体空,以明生死本来不有也。以生死乃迷中之颠倒,如梦中事,觉后即空。以生本无
生,故灭亦无灭,故如空华无定灭处。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此的示顿悟妙门,以显圆照之功,唯一知字也。谓诸佛因地修行,唯以圆觉自性光明,圆照自
心寂灭之体,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华,本来不有。则生死当下顿断,以身心本空,故无可
受生死者。此非造作而后无,特以本来自性元无故也。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
顺。
此遣能所对待之迹,以显圆照平等,寂灭究竟,一心净觉之智也。云彼知觉者,乃指上知是空
华之知,即所谓圆照乃自性本有之智光,为能照之智。者字指所照之境,即清净之觉相。如虚
空乃喻所照之觉体。所谓清净法身,犹若虚空谓此觉体,虽是本有,向被无明障蔽,从来不觉,
今仗智光一照,则无明顿破,本体当下现前,则历劫生死,一时顿断,是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
转,此特显智照有功也。知虚空者,此者字乃指上能照之智,意谓初以智照惑,惑灭则智亦不
存。然所照既寂,若存能照之知,犹是无明,故须遣之,故云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此则能所双
忘,寂照不二,到此唯有如智照体独立,故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直至心境两忘,能所俱泯,故
云有无俱遣。如此乃合寂灭一心,故云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文倒,应云随顺净觉,即前云随顺
不二。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此征释所照寂灭心体,重显绝待真心,以示清净觉相也。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以寂灭心体
,本来如虚空性,常住不动,此显空也。谓今虽有身心生死,本来如空中花,以如来藏中无起灭
故,不容有知见故。此显假也。如者称也,谓称法界性,究竟圆满周遍十方故。此显中也,此实
妙觉明心之实际,如来因地唯此而已。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菩萨发心,当因此而发,则为真因。众生依此而修,则为正行,故不堕邪见。此结答问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
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
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此普贤大士闻前开示,蹑迹起疑故。特启请修行方便也。由前佛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
身心,受彼生死。此乃一念顿悟。当下顿了生死,则不假修行,更无方便,此则大有径庭,非上
上根人,不能领悟,奈何末世众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假修行,必难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
修,故此首问修行,以求方便渐次之法也。若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然空华即幻妄也,若纵有
众生,能知身心如幻者,若所知是幻,则此能知之身心,亦是幻矣。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耶,此一
疑也。若所知之幻既灭,则能知之幻亦灭矣。如此能所皆灭,则无有心矣,又谁为修行之人耶。
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此二疑也。若诸众生本不假修行,如此则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
如幻境界,是则令妄想心云何解脱耶,此三疑也。因此请问如来,愿说修行之方便,当令众生
永离诸幻也。故向下世尊答以众生幻心,还依幻灭,不妨以幻修幻为一答。诸幻灭尽,觉心不
动,不入断灭为二答。知幻即离,亦无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为三答。然通释成前章顿悟顿
修之意。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求法之恳诚也。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
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赞善问,诫听许说也。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
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此答诸幻灭尽,不入断灭。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此答以幻修幻,以释成不入断灭之意也。谓以觉觉幻,觉亦是幻,故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
说幻灭而觉存者,此亦是幻,故云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若更起一见,说幻灭而觉亦无者,亦复
是幻。何也,以未达究竟实际故也。直须有无俱遣,照体独立。故云幻灭名为不动,以种种幻化
,皆生圆觉妙心。故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也。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
亦复远离,
此示离幻方便,以答永离诸幻之情,以遣离幻之心也。谓知是幻,方起能离之心。诸幻既灭,若
坚执有能离之心,此心亦如幻者。故应亦复远离。此遣第一重能离之心也。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此遣第二重离心之离也。谓初以知离幻,幻灭则遣能知之心。若能知已泯,则此离亦如幻,故
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此遣第三重离上之离也。所谓遣遣也。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
尽,不入断灭。
此言遣之又遣,以致无遣。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也。钻火喻诸幻智,灰飞烟灭以喻遣遣。唯
有地存故。喻不入断灭。此总结答问意也。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此结示顿悟顿证。以显究竟一心之旨也。问曰:上答以幻修幻。遣之又遣,皆是方便渐次之意。
今结示云,不作方便,亦无渐次,岂佛自语相违耶。 答曰:此义幽玄,诚难体会,上云种种幻化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虽云重重遣拂者,所遣拂者,总是一幻,谓此妙觉心中,凡有起心动念丝
毫,见处未忘,通皆是幻。若知到底是幻,则一切诸幻自离,但知而已。又何别作方便。若但存
执着之心,即是知见未忘。便名微细法执。了达一切皆幻,则当下消亡,全体自现。故云知幻
即离,离幻即觉。正如香象渡河,一踏到底。所谓不作方便。亦无渐次也。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结酬问意也。谓必要如是重重遣拂,乃能永离诸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长行但云种种幻化,生于觉心,不知何者是幻化。故颂中补无明二字,谓种种幻化皆无明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此普眼请问渐次之行,以释圆照清净觉相之义也。由前文殊章,直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
身心受彼生死。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顿悟一心,当下顿证
,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而已。此是上上根人,方能了悟。奈末世众生,上上根少,中
下者多。若不修行,则长住生死;若修行无正方便,则无门可入;若无渐次,亦难顿悟。故问:思
惟乃初心止观下手功夫,住持乃安心之法则。总是开悟之方便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
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此重请必要方便思惟者。以初心必假正方便入门,然后乃可得正思惟,且以方便为急,故结请
方便也。假说者,于无方便中说方便,故为假说耳。按后答文,初依奢摩他持戒安坐。乃正方
便。恒作是念,止观双运,乃正思惟,非幻不灭乃安住。垢相永灭,十方清净,乃开悟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
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机默伫。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此总答问意也。普眼虽问修行渐次思惟住持等,然主意单问离幻初心方便。故佛答以修行捷要
,只是以正念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应当正念。然正念者无念也。故凡起心动念,在圆觉体中
皆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则诸妄自灭,故云远离诸幻。以前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故须离念,乃得相应。论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此以为最初方便也。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此示离念之方便也。梵语奢摩他,此云止也。然修行必以止为首者,以众生向认妄想攀缘之
心。念念生灭,无暂停时。今欲一旦离念,岂可得耶。故先修止行,以为最初工夫,为入禅之方
便也。所言止者,按天台止有三止。谓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以此三止为前导。
然后可入空假中之三观。今经之止,但是体真止也。若修此止,先得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
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则诸想歇灭,内外一空,即此空处,便能体合真心。妄想不生,则念
自离也。故以止为正念。若正念现前,则诸妄顿灭,故云远离诸幻,以此为入禅之切要。学者应
知坚持禁戒者,此正楞严三渐次。先持四重,皎如冰霜,故曰坚持。宴坐静室者,以行人向在动
乱境中,非宴坐不能摄心,以此证之,既不动作,则单修体真止耳。然必安处徒众者,非要多人
,但取同见同行,为依止抉择,使行易成耳。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
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
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忘有六根,
此示入观之方,以答渐次思惟之问,先示假观也。今普眼渐次方思惟之问,盖因文殊章云,妄
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且云知是空华,即为轮转,又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
乃顿悟顿证,第恐中下根人,不能顿入,故有此请。世尊先示修止,为前方便,今示入观,正答
思惟之问。先示假观之方,初教观身,次第分析,然后观心。此示渐次之方也。然观亦有三,谓
空假中。今依楞严如幻三摩提,乃示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假入中。正显修心之渐次。此先观身
如幻,故为假观。三观圆具一心,总释前知幻即离一知字。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此示观心之方便也。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即所造六尘。以根尘和合,识生其中,故云合成。妄
有下示心假也。谓现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识攀缘前五尘落谢影子
,以缘气聚积,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为心。以众生日用,但认此假影为心耳。今观此
心,离尘无体,苟不认假为真,则妄想自消,即妄想消处,不求真而真自复。故云。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
缘心可见。
此示假观之成功也。前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离,不能顿离,故教先观此身四
大是假,各归散灭,内根既无,则外亦无尘可对。根尘既消,则缘心亦灭,此心亦假也。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
,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此示从假入空观也。谓以观照根尘识三,俱已消灭,然所观既空,则能观亦泯,故云幻灭亦灭。
以前云知虚空者,既空华相,故观照亦不立。此则能所两忘,对待斯绝,唯一圆明清净真心,故
云非幻不灭,觉心不动,清净乃空之异名,故云空观,镜喻可知。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此从空假入中道也。初云皆依圆照清净觉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
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
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此显绝待真心,以示圆照清净觉相之体也。摩尼珠喻圆照净心,随现五色喻五蕴身心。旧注云
喻五道,此指大觉,以经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蕴,而随类之言,意该五道,然正义的指五道众
生,总一五蕴身心耳。谓妙圆觉心,本无五蕴,良由无明业幻所作,全从妙心所现,故如摩尼随
现五色。众生不了真心,但认五蕴幻相,故如痴人执珠体实有五色也。以错认五蕴为我,以覆
蔽真体,故为幻垢。今以观智照破五蕴皆空,故名菩萨。以对待未忘,犹是无明,故真体未显,
若对待一忘,能所双绝,乃显绝待真心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
圆明故,显心清净;
此正显圆照之相也。谓此妙圆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名为真空,初因一念无明,障蔽
妙明,遂变真空之体,而为十方顽空。今无明既破,则十方虚空,悉皆销毁,故观十方虚空,从
觉心显发,然虚空既消,则妙明体露,故云显心清净。此心一净,则十法界,无不清净矣。故下
文历明圣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净。既前云清净觉相。然清净乃空之异名,从此以下,至平等
不动,总示空观义也。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
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此显妙觉心体圆照之相,以示空体也。此见尘特指无明妄见,乃八识之见分,圆映六门。此见
即是尘,非色尘也。谓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见而有。今无明一破,妙觉圆明,心境双亡,能
所斯绝,此见亦泯。故十法界荡然清净。由清净故,则一一周遍,唯一妙明圆照法界。故下文
一一历言六凡四圣心境,一一清净周遍也。据理即一心圆照,圣凡影绝,但开示永悟,故下文
次第一一历言。以显圆明周遍之妙耳。且先示六凡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此正言六尘清净也。以此言六尘故。知前见尘非是六尘。盖指妄见即是尘耳。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此言四大清净也。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此言通示六凡心境,一切清净也。根尘识界乃凡夫根境,二十五有乃三界,为众生依报之地,
总而言之,则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净。此正与法华所言,六根清净义同。彼经但言持经法师
乃观行位,人既得六根清净,此言顿悟唯心。则凡圣俱泯,故历出世四圣,一切清净耳。上言六
凡,下言四圣。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
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此历言出世四圣境界,悉皆清净也。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
生圆觉清净。
将显根身世界圆满清净,此先举正报一身以及多身,凡世众生无不清净。然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则众生如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
净不动。
此例观依报世界清净。如是则众生界空,圣凡齐泯,唯一清净圆明宝觉矣。楞严云,我以不生
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非世间法,非出世间法,而一切法,皆如来藏矣。故下一一皆云不
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
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以虚空世界众生,因迷觉性而有,今一切法,合平圆觉,则平等。平等寂灭无二,故云不动。此
但显泯一切法。当空观义也。由摄事归理,理遍则事亦遍,故下文云一一周遍。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
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此历十法界,以显事随理遍,当法界理事无碍门,示假观义也。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此历十法界,以显事事无碍。法界周遍含容观。当一心中道义也。此明法界一心相。在无杂各
不坏相故。成圆觉普照义也。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戒;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
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此示寂灭一心,平等不二,正显清净觉相也。以缚脱憎爱等,皆二相也,由无明妄见,故有二相
,今以圆照,则一切皆觉,故无二也。眼光乃八识现量圆照,诸根在眼最显,故取喻圆觉普照无
二之体。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
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
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重释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之相,以显究竟一心之极证也。以如来藏中,本无迷悟生死去来之
相。然生死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今无明梦破,回视往事,如昨梦耳。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
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此重示寂灭一心,究竟无二之体也。前云圆觉性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诸波罗密,谓
迷清净真如,而为五蕴之众生生死法也。菩提涅槃,乃所证之果,诸波罗密,为能证之行,以如
来藏中,本无去来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皆如昨梦,既如昨梦,则岂有修证得失取舍之事耶。
既无修证,则无能所,一切影像毕竟寂灭。如此法法皆真,常住不坏。此圆照法界清净觉相之
极则。通释首章皆以圆照清净觉相之义也。

待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