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pivak Reader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47

p

Reader
国培文读本丛书

[美M圭亚特里·斯皮瓦克著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

From Deconstruction
to the Critique of Globalization

A Spivak Reader

运牵挂圣洁白樱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Gayatri C. Spivak , 1942 一

美国著名学者,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比较文学与社会中,心主任。

在当今的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学术理论界和文

化研究界,她是继赛义德之后当代最有影响、最有

争议的一位后殖民地(或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和后

殖民理论批评家,其批评的独特性和冲击力受到人

们的高度重视。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美)斯皮瓦克著 g 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1

(培文读本丛书)

ISBN 978-7-301 ~12652-3

I 从… II. ①斯…②陈…③赖…④郭… E 斯皮瓦克一殖民主义文集 IV.B089-53

中国版本图书馆 eIP 数据核字 (200 7)第 129945 号

书 名: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著作责任者: [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著;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
丛书策划:高秀芹于海冰

责任编辑:于海冰
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 一 12652-3/G· 2166

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 205 号 100871

网 址: http://www.pup.en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电 话: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编辑部 62750112 出版部 62754962

封面设计:海云书装

印刷者:三河市欣欣印刷有限公司

经销者:新华书店

787 毫米 x 1092 毫米 16 开本 27. 5 印张 486 千字

2007 年 11 月第 1 版 2007 年 11 月第 l 次印刷

价: 48.00 元
F品,

正已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圃-←

简明目录 11

简明目录

中译本自序…………………………………………………(佳亚特里·其斤皮瓦克) 3

编者序 ………………………………………………………………… (陈水国) 7

'1.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1
976 )…..

2.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985) ……....................…..…………........…...... 90

3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1 985 )…………………......…….......…….. 137

4.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1 987 ) …………………………………………… 159

5.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1 990 )…………………………… 185

6.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1 992 ) ………………………………………………… 212

7. 责任(1 994 ) ……………………………………......…………………… 243

8. 流散之新与旧:跨国世界中的妇女(1 996 )………………………………… 282

9. 文化(1 999 ) ………………………………......………………………… 305

10. 解构的开启(1 999 ) ………………………………………………………… 390

1 1.斯皮瓦克访谈:政治与想象。002) ………………………………………… 397

12. 底层人能说话吗?一-2006 年清华大学讲演 (2006) …………………… 411

斯皮瓦克主要作品…………………………………………………………………421
2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川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

Brief Contents '---.

Pr,价 ce to Chinese Translation by Gayatri Chakravor,σ Sp ivak 3


From Deconstruction ω Translation Pre向ce by Chen Yongguo 7

1. Translator's Preface to Derrida's OfGrammatology (1 976) 1


2.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1 985) 90
3. Subaltern Studies: Deconstructing Historiography (1985) 137
. 4. Speculations on Reading Marx: After Reading Derrida (1987) 159
5. Post-structuralism, Marginality, Post-coloniality and Value (1990) 185
6. French Feminism Revisited (1992) 212
7. Responsibility (1 994) 243
8. Diasporas Old and New: Women in the Transnational World (1996) 282
9. Culture (1 999) 305
10. The Setting to Work ofDeconstruction (1 999) 390
11. A Conversation with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Politics and the Imagination (2002) 397
12.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一- A Spee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2006) 411

年 ivak ¥ Main Works 421

国腼恤血面
中译本自序 1 3

中译本自序

中国读者对我的作品感兴趣,我深感荣幸。我自认为我是亚洲人,能让另-个亚

洲国家的读者了解我的思想对我非常重要。五年前我就开始学习汉语了,希望有一

天能看到我的中文本,而现在,我只能以感激之情欢迎即将出版的中译本了。

t 我曾经非常幸运地访问过清华大学,实际上,我还是清华大学的名誉教授。因此

我要再次对中译本的出版表示感谢。这个读本收入了我早年的一些文章,包括受到

读者好评的最早作品,即德里达《论文字学》的译者前言。我不是哲学家,甚至不是

懂哲学的学者。在快到 30 岁时我写了这个前言,为了能就德里达的著作说点什么而

"开始学点"哲学的。德里达的著作令我兴奋不已。我第一次读《论文字学》时甚至

不知道德里达是谁,便开始投入热忱的翻译工作。经过四年的翻译,我逐渐了解他了,

这是我最大的荣幸,而与这位哲学家及其著作的相遇无疑改变了我的生活和思想。

这个读本还记录了我与南亚从事底层人研究的历史学家的合作。我仍然与他们保

持着联系,尽管我与他们的关系很复杂。《底层人能说话吗? »一文有很多读本,也有

很多读者,褒贬参半。实际上那是对印度教的批判,只是偶尔流露出对英国殖民主义

的批判。我的基本想法是:虽然寡妇自焚的犯罪行为是一个未受质疑的善举,但由于

冒改良没有或许根本不能够确立执行这一善举的妇女的主体性, [这里缺了点什么? ]当

一个年轻妇女抵制这一善举的各个前提时,甚至她自己家里的女人们都没有认识到这

是抵制。在某种程度上,这篇文章是讨论关于妇女通过殖民主义开始阶级流动的。我

认为阅读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它是由一位都市少数族裔成员所

写,但却出自一位属于印度民族大多数的成员之手。我很高兴通过这个读本再次提出

这个问题。 i卖本中还有一篇早期阅读马克思的文章。我认为我对马克思的阅读要更早

些。自 1978 年以来我一直想写关于社会主义伦理问题的书。当我慎重考虑如何写这本

书的时候,这个世界 当然也包括中国一一都发生了变化。此时,我认为《阅读马

克思» (Speculations on Reading A伽)标志着我接触解构主义之后重读马克思的开端。


4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omD…t叫川川口阳刊。 balizal;

关于德里达论述马克思的著作,如果读者对我的反应感兴趣的话,那就读一i卖我登在

《区别符号» (Diacritics) 第 25 期上的《幽灵写作» (Ghostwriting) 一文吧。

现在人们所说的全球化是我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从事社会批判的组成部分。本

集中的其他文章都与这种特殊批判相关。这也是我们日睹的一个变化。现在我正在

结束手头的一本书的手稿,叫《其他的亚洲» (Other Asia) 。书中,我主要谈的是: (l )


从后殖民转向全球化批判的必要性 ;(2) 走向一种反族裔的批判区域主义,以便抵制

当代全球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暴力,这种全球主义在意识形态土受到了欧美貌似合理
的"世界文学"的支持。

我再次诚挚地感谢我的著作在中国出版,希望这种兴趣能够继续下去,并希望在、

我下次来访时展开热烈的讨论。

佳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

2006 年 9 月

(陈永固译)

幽幽也画也与注斗L ιJ
Preface to Chinese Translation

I am deeply honored by the interest in my work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 consider myself an Asian and the ability to share with another Asian country
of such importa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e. I have been learning Chinese now
for about five years. I hope some day to be able to read the translations myself. As for
now, I can only receive with gratitude the translations as they come ou t.
I had the great good fortune ofvisiting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at the moment, I
am indeed an honorary member of the faculty. From this stance of collegiality, let me
acknowledge once again with gratitude this volume in translation. It includes some of
my early work , indeed the earliest writing that earned anything like public acclaim ,
mainly, the translator's preface to Jacques Derrida's De la grammatologie. I am not
a philosopher,not even a disciplinary student of philosophy. I was in my late twenties
when I wrote the preface and had "put myself to school" in order to be abl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work of Derrida , which excited me greatly. 1 did not know his
name when I read De lagrammatologie for the first time , and began the arduous work
0f translation. It was my great good fortune to come to know him about four years
into the work, and, that encounter, first with the work , and then with the philosopher,
certainly changed my life an'cl my thinking.
This translation also keeps a record of my time with the Subaltern Studies
Collective of historians of South Asia. I still remain attached to the collective ,
although my relationship with them has been altogether complex. "Can the Subaltern
年eak? " , widely translated and widely read-both criticized and praised , was in fact
a critique of Hinduism - and only incidentally a critique of British colonialism.
My general point was that , although the criminalization of widow-burning was an
unquestioned good , since the reform did not or perhaps could not engage with the
6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e川

subjectivity of the women who performed the practice , [something missing?] when
a young woman performed an act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presuppositions of the
practice , even the women in her own family could not recognize this as an act of
resistance. To an extent , this piece is also about the class mobility introduced among
women through colonialism. I think the main problem with reading the piece was
that hardly anyone recognized that it was not written by a member of a metropolitan
minority, but rather by a member of a national majority in India. 1 am glad that this
translation gives me the occasion to repeat this warning. There is an early piece on
reading Marx. My encounter with Marx has proceeded somewhat further, I think.!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writing on the question of socialist ethics since 1978. The
world, including , of course , China, changes under my feet as I keep pondering how
that book can ever be written. At this stage , I think "Speculations on Reading Marx"
can mark the beginning point of a re-reading introduced by deconstruction. If the
reader is interested in my reaction to Derrida's own book on Marx , s/he will have
tωo go tωoDi阳αC旷rit
剖tic
口s #25 and r巳 ad the essay titled" Gho
ωstμwr
矿r
叫叫iti切
f切
ng

What is now ca
剖lled globali归
za创tion was part of m
丑ly social critique since the
Eighties. The rest of the pieces in this collection all relate to that particular critique.
This , too , is a change we've seen and I am at the moment engaged in finishing the
manuscript of a book called Other Asias where I concentrate on , a) the need to move
from postcolonialty to a critique of globalization; and b) toward an anti-ethnic critical
regionalism in order to combat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violence of contemporary
globalism as it is ideologically supported by specious interest in "world literature" to
be found in the Euro-US.
Again , I am most grateful that my work is read in China. I hope this interest
continues ,and look forward to a rich discussion on my next visi t.

今w阶阳山扣 λA!-/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September, 2006

编者序
.一一一一一一-

从解构到翻译:斯皮瓦克的底层人研究

幡陈永国

在题为"知识生产的政治"的一次访谈中, [1] 斯皮瓦克认为翻译是不可避免


的;所翻译的东西就是"语言的不可译性,习语的不可译性。"这是她就"文化翻译"

的问题所做的两点解答。所谓"文化翻译",指的是精神分析学家梅拉尼·克雷因

(Melanie Klein) 提出婴儿发明母语的观点。在访谈中,斯皮瓦克引用了自己的《作


为文化的翻译》一文中的一段话"梅拉尼·克雷因……提出,翻译的工作是一个

不断的穿梭运动,也就是一个‘生命'。人类婴儿抓取某一物,然后抓取许多物。对

一个无法区别于内部的一个外物的这种抓取构成了一个内部,在二者间往返,通过所

抓取的物而把每一物编入一个符号系统。人们可以把这种原始的编码称作‘翻译'。
"[2]
斯皮瓦克接着总结说,"读者……把翻译的不断的穿梭运动翻译成被阅读的东西,一

定对再现的技巧和‘容许的叙述'一一克雷因语一一有了最亲密的了解,而这些正

是一种文化的本质,读者也一定对事先假定的原文负有解释的责任。"
[3]

在斯皮瓦克以"拗口"、"难 i卖"、"难懂"的卷 l怯浩繁的著述中,这段话算是比较

清晰易解的了;同时也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她迄今为止的理论著述的内核,体现了她对

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精确理解和继承,并在"解殖"实践中予以具体的应用。

首先,翻译的不可避免性和语言(习语)的不可译性正是德里达解构思想中蕴涵

的一个深刻的悖论,也是德里达在自己的翻译理论中常常论及的一种"双重束缚"。

在德里达看来,翻译是一种"转换",凹既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
到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转换,同时也是从能指到所指的一种转换。

这后一种转换说的是翻译作为必不可少的语言活动,作为"哲学行为"的必要组成部

分,作为人类思想传播和发展的必要工具或程序,必须先把词与意义分离开来,然后

跨越意义进入另-种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或组装。但是,在德里达的解构系统中,词
8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 斯皮瓦克读本叫I From 0…川。on
川t川 e 叫叫 G
创l阳胁阳叫。曲伽制
bali
aliz
副 副
副阳
a Ii
甜巾
i阳川。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因素,没有确定的意义,在与其他词组合之前只是一个临时的因素,

因此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指涉或"超验所指

德里达的术语说,词是→个"踪迹",只有在与其他词的"踪迹"发生关联时才有意义,

就是说,一个词及其意思与其他词及其意思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个变幻

不定、浮动嬉戏的能指链条,这是语言的内在机制,决定了意义的不可确定性,也决

定了翻译的不可能性,因为"踪迹"的嬉戏使语言无法以确定的意义转换。然而,翻

译是可能的,而且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又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踪迹"的嬉戏可

以通过语用环境或"语境"得以固定下来。语境,不仅指一个句子中的句法和语法环境,

而且包括规定语言用法的社会环境,是用来制约语言内部的嬉戏或"不确定性"的一

个法宝,因此使传统的翻译成为可能。但i吾境只提供相对的稳定性,因为任何语境都

不是完全封闭的,都具有潜在的"生成"能力,都不能不留下空隙,让他性介入进来,

在同质的语境中置入异质的因素,或者说,在跨越意义的转换中构成一个差异系统,

造成了一些意义的语境的位移。这就是说,从语言的角度看,→个文本要具有可读性,

就必须具有可译性,{但且不必是全部的可译一一文本的生存在于它最小限度的不可
i译
2季手性,

在于隐藏在文本背后或之外的"意义

其次,翻译是→种往返穿梭的运动,也就是"生命"的运动。译文是原文生命的

延续,这一思想瓦尔特·本雅明早有明确详尽的阐述((译者的任务»)。对德里达来说,

翻译意味着文本具有一种普遍的可读性,把所指从能指那里分离出来的可能性,也是

使文本获得继续生存的必然条件,因此,"拒绝翻译就是拒绝生命"(De的da: "Living

On: Border Lines" , 1979) 。一方面,语言的生存取决于它的普遍应用,也即语言中个


别因素得以不断重复的状况,而翻译是语言得以普遍生存或重复的→个必然条件。另

一方面,在把翻译放在哲学传统内部来讨论时,德里达发现,虽然翻译代表了最基本

意义上的语言应用,最生动地体现了语言之间"穿梭"往返的生命运动,但西方哲学

史却普遍忽略了翻译的主题,而忽略了翻译的主题就等于忽略了语言本身,因为翻译

的首要依据是语言,它所实践的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异,因此,如果把语言问题看

作是"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总体问题或"症状",因而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的话,那么,

"解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翻译的问题 "(Derrida: Letter to a Japanese Friend) ,而"我


从心底里佩服的那些男人们和女人们是唯→懂得如何书写的人一一也就是翻译者"

(Derrida: "What is a Relevant Translation? ", 2001 )。


德里达对翻译的重视正如他的《论文字学》一样,对斯皮瓦克发生了决定性的影
响。如果说斯皮瓦克的理论和批评著述始于她翻译《论文字学》的工作,尤其是为其

英译本撰写的前言,那么,她的女权(性)主义和解殖实践也就落实在了德里达所推

崇的翻译上了。我们知道,德里达自己的理论生涯始于对胡塞尔《几何学起源》的翻译,

他为其撰写的法译本前言"几何学的起源"据说在当时就超过了(胡塞尔)原文的深

度。虽然我们目前述不能、也许将来也不可能在类比的情况下给斯皮瓦克以如此高

的赞誉,但她的确在应用德里达解构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开辟了自己的领域。作为"后

殖民批评家" (她后来否认这种称呼) ,她的兴趣就不仅仅是哲学,尤其是康德和马

克思,而是整个西方思想传统(正如德里达的解构对象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或哲学传

统-样) ,因为正是这个思想传统为欧洲|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提供了话语基础和理由。

于是,我们在《论文字学》的"译者前言"中看到了解构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之间的最早联系。 [5]

然而,德里达在诸如列维→斯特劳斯这样的西方知识分子身土看到的西方思想

的局限性,在斯皮瓦克那里变成了知识分子与权力(结构)的一种共谋关系:西方知

识分子表面上为非西方主体说话,而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的话语权利,让他们沉默了。

理论与权力的这种共谋关系恰恰是通过解构策略来证实的,因此是她从解构主义那

里获得的"最了不起的礼物

的解读上来,最为典型的就是关于"底层人"的研究。 [6]
在斯皮瓦克看来,印度的民族独立并未给妇女带来解放,并未结束印度男性社会

对妇女身心的压迫和剥削,她们仍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靠出卖劳动力和身体维

持生存。这恰与"第二世界"的妇女的境遇是相同的。二者的可类比性在于:印度妇

女的"解放话语"常常被淹没在男权社会的独立话语之中,这种话语以男性世界的真

实解放掩盖了妇女仍然受剥削、受压迫的事实 g 而在与男权社会作斗争的女权主义运

动中,西方女权主义者(以及女性主义批评)自恃为"全球姐妹"的代言人,通过声

称为全世界所有妇女说话而剥夺了"第三世界"妇女的话语权利,尤其是"亚洲、非

洲和阿拉伯"妇女 (Spivak , 1986: 226) 。这从两个侧面说明了印度的独立解放话语

和西方的女权主义话语与各自的主导社会结构达成了政治共谋。 [7]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价值。在最浅

层次上说,要解构一个系统或理论首先要找出这个系统或理论的核心术语,阐明它赖

以发生作用的等级制或二元对立,继而以解构主义的方法在结构上将其颠倒过来,通

过与其反面的镜像形成对比而破解这个等级制或中心论。"言语"和"文字"的二元
10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I'll: wi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n 川e 叫叫 Global阳山川 Reader

对立是德里达早期解构的"语音中心主义"的一个典型例子。"言语"是口头言说,

最接近原始思想,言说时说者和昕者都完全在场,而且是毫无阻隔的在场,因此是演

说家的灵魂。文字是书面的,具有物质性,因此留下了踪迹,可以重复再重复,可以

阐释再阐释。而最重要的是,在书面文字中,说话者总是不在场。如果说口头言说是

精神活动的直接体现,那么,书面文字就是口头言说的符号,因此是二度派生于原始

思想的。于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把书面文字附属于口头言说,建立了

以语音为中心的等级制,被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因为它总是高扬在场,而忽视

便在场得以在场的缺场。

德里达的解构分析有如下述:首先,他认为关于书面文字的一切分析都适合于口

头言说。如果书面文字作为语音的符号是符号的符号,那么口头言说作为"物的符号"

也是符号的符号。如果书面文字是对口头言说的增补,那么口头言说就是对"真实世

界"的增补。况且书面文字不仅仅是对口头言说的增补,而且是对它的替代.因为口

头言说一落实在书面上,它就被文字替代了。因此,文字不但不应该隶属于言语,而且,

二者间的等级还应该颠倒过来。这样一个解构过程不仅仅揭露了二元对立或中心论

内部的不合理性,而且还揭露了被等级制所压制的东西,揭露了它进行压制的策略,

这正是既定权威所担心和害怕的。然而,这只是解构工作的第一步:颠倒二元对立并

不是最终目的 g 最终目的是要彻底颠覆西方的"在场形而上学"。

需要注意的是,德里达这里所说的文字是"普遍的书写",不仅指印刷在纸页上

的文字,而且指任何形式的文本,图像的,声音的,视觉的文本,以及历史的、社会的、

政治的文本,它们的意义取决于一个符号或语码系统。斯皮瓦克恰恰是在这个意义

上把底层人起义的历史作为一个符号系统的功能变化来研究的,这个符号系统就是

被当作文本来分析的印度社会。在印度这个"社会文本"中,位于社会底层的底层人

群体是根据权力阶级或社会主导阶级的语言和利益来描述的。这种描述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英帝国的历史档案,在这些档案中,有关印度农民起义的记述服从于帝国的

治理和社会控制;另一类是印度知识分子关于民族独立的历史叙事,或称作民族主义

精英的历史叙事。在这些叙事中,局部的农民运动总是服从于民族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在这两种情况下,在场的都是社会主流或中坚分子,而以农民起义为形式的真正的底

层人斗争却成了缺场,且不必说得到承认和再现了。

于是,通过对这些"在场"的分析探讨和挖掘被"在场"所忽视的"缺场"

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一批印度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承
担了这-历史使命,人称"底层人研究小组",主要成员有沙西德·阿明 (Shahid

Amin , 1950 一 ) ,大卫·阿诺德 (David Arnold , 1946 一 ) ,帕塔·查特吉 (Partha


Chatterj 町, 1947 一 ) ,大卫·哈迪曼 (David Hardiman , 1947- ) ,拉纳吉·古哈
(Ranajit Guha , 1923 一 )和加 f孟德拉·潘戴 (Gyanendra Pandey , 1950 一 )。他们

试图在缺乏可靠的历史文献的情况下,重新发现印度下层社会或底层社会为印度的

民族独立进行斗争的事例,并进行个案研究。这其实是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不可能

性中寻找可能性的一种典型的德里达式研究,所遵循的方法就是通过批判殖民主义

者对那段历史的再现来追溯底层人的政治斗争。理由是:如果在殖民地档案和民族主

义精英记录的历史中看不到底层人的政治斗争,昕不见底层人说话的声音,那就通过

批判这两种主导的历史再现来重新铭写底层人的斗争,重新录制他们的声音。 [8] 斯
皮瓦克认为这种做法十分接近解构主义的方法。

底层人研究小组的历史学家们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但

斯皮瓦克对他们采用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表示怀疑;她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提倡的

阶级政治不适于描写复杂的底层人斗争的历史。在 19 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中,

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只发生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马克思论述的阶级斗争

也只局限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但在印度,在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历史

转变中,在推翻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解放斗争中,矛盾的双方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

是大英帝国与印度民族,是印度社会内部的统治阶层和被剥削阶层,而参与这些伟大

斗争的,就不仅仅有殖民地档案和民族主义精英在历史中记录的被殖民的中产阶级

(民族斗争胜利后,他们变成了民族主体) ,而且还有即使在胜利后也仍然被剥夺话

语权利的底层人,包括农民,妇女和部落的土著人。而所谓的底层人斗争也便由阶级

斗争和民族斗争扩展开来,把妇女运动、农民起义和少数族裔争取权利的斗争也包括

进来,扩大了"底层人"的含义。因此,在方法论上,如果仅仅套用经典马克思主义

的阶级斗争和阶级意识说,就会把不同底层人群体的不同的政治斗争、甚至其复杂的

历史原因简单化了,就可能仅仅用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来取代殖民地档案和民族

主义精英的历史叙事,从而使他们的解构阅读再次成为解构的对象。 [9]
针对这一解构悖论,斯皮瓦克提出不应该把底层人看作能够掌控自身命运的、握

有政治主权的主体,这样的底层人主体只是民族主义精英编织的主导话语的产物,这

种话语(或文本)错综复杂地与殖民地权力和知识结构纠缠在一起。换言之,底层

人的政治意志是由主导话语建构起来的,并被置于资产阶级民族解放的宏大叙事之
1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t叫。n 川e Critiq叫 G叫

中的。认识到这一点,就等于完成了解构阅读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把印度社会看

作一个社会文本,一个阶级斗争的场所,一个连续的符号链,一个由无数踪迹构成的

网络。而要深入探讨这个文本,读出隐藏在这个文本背后或之外的东西来,就必须

首先颠覆这个社会文本,打破这个符号链,然后再将其重新链接起来。这无疑是解

构的深层内涵,概言之就是德里达所说的踪迹系统,或"普遍书写
"0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 1974 , 9)
在德里达看来,意识生活的可再现性取决于踪迹的可重复性,而踪迹所重复的无

非是过去每一个瞬间的意识活动,是自我的一次无法简约的"折回"。那么,作为"普

遍书写"的踪迹活动就可以利用技术把意义从局部的阐释语境中解放出来,通过重

复或重新书写将其置入"异常的"语境,改变其语义或述行价值,而这正是一个语言

符号在"正常的"或"严肃的"语境中所发挥的功能。但这种重复并不是重复某一相

同的属性:纯粹对应的形式或意义的重复是没有的;一个符号的重复必须打破常规;

每一次重复必须产生某种差异,产生某种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现代主体的独特性)

取决于技术和实践。就好比一幅画的画框一样,它其实并不是固定的,是可以位移的,

因此也是可以控制的。画框不是装饰物,它是作品的边界,而这个边界的确定取决于

它的外部,它本身并不界定,界定是由观者来完成的。这就是说,画框无非是一种架

构或建构,而架构或建构本身是脆弱的。德里达说,脆弱就是绘画的本质或真理,如

果它有本质或真理的话(Derrida: Truth in Painting , 1987 , 73) 。这无非是说,作为踪

迹的普遍书写以其重复性允许对文本进行随意分配或重新嫁接,因为经验的性质和

内容也是由重复、储存和架构的方式来决定的,可以通过再次引进而加以改变,这样

的话,"不再以相同方式存档的东西也就不再以相同的方式存活了" (Derrida: Archive

Fever , 1995 , 18) 。


斯皮瓦克对这种解构精神的领会是精到的;她对殖民地档案的考察和研究甚至先

于德里达发表《档案热» (Archive Fever) 10 年就开始了:即在 1985 年发表了《底层

人能说话吗? »一文,标志着她自己的、不同于"底层人研究小组"的底层人研究的

开始。实际上,如果我们把上述德里达的解构精神与斯皮瓦克的研究联系起来的话,

不难看出,这种研究也是一种建构,一种叙事,一种踪迹的重复,只不过它的目的不

是掩盖历史事实,不是发自统治阶级的主导声音,也不是使底层人沉默的霸权话语。

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建构或架构"挖掘"历史事实,通过叙事重新发出被压抑的声音,

通过踪迹让人们再次经验被忘却的"已然"经验,因为只有在这样一个构成性的建构
起来的"超语境"之内,并与一个超语境的"他者"相遇,才能清楚地说明这个"他者"。

这次,她选择了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作为代言人:用以表明西方激进的

知识分子何以在替底层人说话的同时又让他们沉默下来的。这样一种批判是以政治

再现与审美再现的关系为依据的。在斯皮瓦克看来,艺术、文学、电影等审美再现的

基础结构也是政治再现的基础,唯一的区别在于:审美再现通过再现真实世界突出了

自身地位,而政治再现则不承认这个再现结构。换言之,政治再现与审美再现一样都

是以"虚构"为基础的 g 艺术的"艺术性",文学的"文学性'\都在于以这种"虚构"

创造一种强特性,偶然性,机会或意外事件,正是这些才使思想成为可能。政治的"政

治性"也必须依赖这种"虚构"来建构叙事或"宏大叙事",并以这种叙事来否定自

身的虚构性。作为代言人的福柯和德勒兹在为被剥夺权利者说话时仿佛戴着面具,以

"缺场的非再现者" (缺场的作者)的身份说话, ITO] 从而否定了他们自身建构的政治


"叙事",仿佛被剥夺权利者自己在说话,于是,他们的政治再现(历史叙事)就变成

了审美再现(文学叙事)。

斯皮瓦克认为,福柯和德勒兹是把马克思所用"再现"的两层意思"合并"起来了:

这就是作为审美肖像的再现 (darstel1en) 和作为政治代理的再现( vertreten )。但这种

合并是有等级的:审美再现被从属于政治再现g 作为政治主体的被剥夺权利者(底层

人)被从属于(据说是)为他们说话的政治代理者,于是,审美的肖像(虚构)便被

当作他们的政治欲望和利益的表达。 [11J 这无非是说,被剥夺权利者在福柯和德勒兹


那里不过充当了作者表达自身欲望的替身,他们的修辞行为可能对被压迫者造成危

害:底层人的反抗会因此被主导的政治再现过滤掉。这里蕴涵的意思是: (女性)底层

人不是不能说话:她们可以说话,但她们的声音在主导的政治再现系统中被压抑了,

听不到了。

附带说明的一点是:在福柯和德勒兹那里,"底层人"指的是工厂工人,囚徒,精

神病患者。而在西方女权主义者勾勒的地图上,还包括他们为之代言的"第三世界"

妇女。按此扩展开去,"底层人"的定义便把妇女的解放斗争和经验也包括进来,这样,

其"下层社会"的内涵也被涂抹了,因为这里的妇女也包括中上层社会的妇女,她们

中有很多人参与了妇女解放的运动,也和下层社会的妇女一样,在殖民地档案和底层

人起义的历史记录中充当了"缺场"的角色,所以必须追溯她们的踪迹,归还她们一

个物质的、文化的历史。于是,斯皮瓦克重新规定了后殖民知识分子的任务:从当下

的物质和政治语境中"恢复"过去被剥夺的权利,重现过去被压抑的声音。
1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手叫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rue川

具体一点说,斯皮瓦克的底层人研究基本上以文学批评和翻译为主,她评论和翻

译孟加拉作家马哈斯威塔·德维 (Mahasweta Devi) 的小说,为其撰写的序跋,以及关

于第三世界女性文本的批评,乃至日常的文学教学活动,都是对这一任务的具体执行。

在《想象的地图》的前言中,她说这是"有机知识分子"的任务。在一个脚注中,她说"有

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身份概念,而是主体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焦点"。她进-步界定说,

"当‘底层人'为了被昕见而说话,进入了负责任(反应和被反应)的抵抗结构时,他

或她就开始成为有机知识分子了。"马哈斯威塔就是这样一个有机知识分子。她描写

了敢于打破一般知识分子的陈规旧俗的妇女,敢于在社会偏见的压力下结束自己生命

的妇女,已经把社会的各种束缚内化了的底层妇女。马哈斯威塔以鲜明的形象呈现了、

整个印度地图上卖身为妓的女人身体,通过把已经内化了的性别差异当作独特的伦理

选择而向全世界要求权利的妇女呈现了最难跨越的路障,进而提出:妇女应该奋起抵

抗,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12] 而女权(性)主义译者的任务,如果我们可以把这


样的译者当作有机知识分子的话,则是要理解事物,理解自身(而理解自身就是生产

认同) ,从而把语言当作性别代理机制的线索,通过书写代理而摆脱大英帝国的过去,

摆脱种族主义的现在,摆脱"产于英国"的男权统治的历史。 [13]
这诚然是一项政治任务z 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译者用语言建构意义的过程,就是

以读者的身份进行亲密阅读的过程,就是从代理者的角度把语言织物边缘的破损减

少到最小限度,而女性(主义)译者则要把"作为阅读的翻译"当成爱的交流。如此

看来,如果把翻译看作是代理者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穿梭运动中建构意义

模式的话(如本文开头所示),那么他/她就必须首先谙熟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认

清作为语言内在机制的逻辑性、修辞性和沉默:逻辑是代理者借以在语言之间进行词

语转换(翻译)的指示原则;修辞可能对这种清楚的原则造成颠覆性破坏;而沉默则

是在修辞中起主导作用的暴力。这正是代理者借以改造世界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

他/她就能不仅以政治的方式,而且以伦理的方式,以日常生活的方式,归根结底以

人的方式为另一种语言建构一个模式,否则就没有真正的翻译。[14] 因此,翻译又是
一项伦理任务。

作为政治和伦理任务的翻译是德里达论述翻译的两个重要命题。在德里达看来,

翻译是政治的,因为翻译的可能性取决于语境,而语境并不是自然的,总是被强加了

某种同质性,总是被赋予了某种爱憎分明的态度,总是要排除一些东西,同时加进一

些东西的。翻译是伦理的,因为既然任何语境都不是完全封闭的(如前所述),就必
'
编者序 I 15

然留有空隙,必然有他者或他性介入进来:而且,既然一个语境是在翻译活动中向它

所及市围之外的另一个语境的开放,于是便产生相互的责任问题,负债问题,和履行

职责的问题。斯皮瓦克恰恰是为了这种政治性、这种伦理性开始从事翻译的。

在她看来,翻译的伦理性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最大限度的屈服,通过最缤密的阅

读响应原文的特殊召唤,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把他者变成像是自我的东西,这取决于

友谊和爱欲。这种友谊和爱欲不但是她翻译马哈斯威塔的作品的动因,而且还促使她

试着写评论这位作家的文章,"仿佛对她的文本的细读使我们能够想象一个不可能的、

未分化的世界,没有这样一个世界,任何文学都是不可能的。"[15] 然而,正如雪莉·西
蒙所说,"斯皮瓦克力主翻译的不是民族的现实。相反,是马哈斯威塔·德维所追溯

的‘错位的空间',‘解殖'的空间",并"试图把这个‘解殖'的空间引申到她的阅

读上来。" [16] 在这个空间里,"德维以缤密的知识、愤怒和充满爱心的绝望展示了后


殖民国家的机制。那里有受压抑的持不同政见的激进派,有争取选民的国家政府,有

隐藏在善恶之下的官僚制度,有作为底层人的国家公务员。……站在对立面的是一

小部分有良心的、有同情心的政府工作者……核心人物是一个记者。……一个置身

种姓制度内部的印度教徒……一个边远的局外人,他在一个修辞空间里赢得了帮助

埋葬以前的-种文明的权利。"[17]

毋宁说,作为政治的和伦理的译者,语言并不是一切,不能仅仅把翻译看作是同

义词的转换,词语的换置或意义的传输,而要利用语言的修辞性和沉默。它包含着可

能的任意性,偶然性,意义的播撒,语言的分解,以及符号的不规整性。只有注重并

合理地挪用这种修辞性,将其置于适当的位置,适当的环境,才能不丢失原文的文学

性、文本性和感性,才能在原文的平台上进行瓢别和选择,才能利用不同语言的不同

的修辞策略追溯一种共性,从而进入差异和变异的领域,达到超越和扩展的翻译,建

立一种后殖民阅读(翻译)的政治学。斯皮瓦克选择了作为活动家、作家和记者的马

哈斯威塔,通过→种"爱欲"的伦理特性,在被嵌入了无法逃避的责任结构的同时目

睹了一场"增补"的集体斗争,懂得了文学写作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那就是

通过"增补"把底层人沉默的天才再现出来,使之"作为理性存在以天赋的观点完成

天赋的使命,即增补或完成世界的显现。……(因为)如果有必要增补或完成的话,

那是因为有缺失。没有人,上帝的神示就不会完成。人恰恰是通过活动来发展上帝

的总体神示中所缺乏的东西的。" [叫人要靠自己去完成历史的书写。
然而,历史的"书写"总是讽刺性的。当马哈斯威塔和斯皮瓦克所批判的那种
1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叫川e 叫叫 G叫 izati。山 pivak R叫

文明还未被彻底埋葬的时候,一种新的文明业已登峰造极了。世界已经从"东 西"

转变为"南一北"的划分;标志着冷战时期特点的意识形态决战已经转化为全球化

语境下的经济决战 g 马哈斯威塔·德维的"想象的地图"也己迅速变成了由世界银行

绘制的既真实又虚幻的地图。在这种情况下,斯皮瓦克似乎已经把对底层人研究的

关怀扩展到对经济边界的关怀,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关怀,以及对非欧洲|中心的生态正

义的关怀上了。她所翻译的马哈斯威塔的故事就开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银行了。

当印度步入 21 世纪时,一批新生代的知识分子结束了 20 世纪末的观望,开始关

注一种新的畸形发展: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为首的大国际

金融财团一方面积极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原殖民地的中产阶级获得了一定

的成功,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使 F层社会重新沦入了被剥削被压

迫的悲惨境地。针对这一情况,一些印度知识分子或旅外印度作家开始关注当代文

化生产中的政治现实问题,包括政治对生态景观的破坏,性别身份和种族身份的确立,

民族形式的演变,跨国联盟的建立及其功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向全球经济的投降,

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制 F 测绘新的焦虑和欲望从而实现民族认同等问题。

于是,一种新的"世界银行文学"应运而生。

"世界银行文学 "(World Bank Literature) 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文学研究市式的转变,

即从"世界文学"的自由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向"世界银行文学"激进的政治范式的转

变,而且,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的 A 个变体,它更多地关注经济全球化,文化帝

国主义以及日常生活状况等问题。因此,斯皮瓦克的"底层人"范畴势必再次扩展,

把印度"西渐"的赛博工人(新技术工人)、"旅行"的新移民以及 1989 年以来反筑

坝运动中的部落人 (tribal people) 包括进来二这意味着关于全球化的一个新的尚未讲

过的故事正在发生,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抵抗和新的主体性正在出现。全球化已经成

为或即将成为事实,如果不能回归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那就必须努力实现一个

不同的全球化。有鉴于此,文学叙事就必须讲述新的故事,缔结新的关系,描写和阐

述新的抵抗和新的主体性。这是哈特和奈格里为"民众"规定的任务,或许也会成为

斯皮瓦克为底层人研究规定的新任务。
编者序 I 17

注释:

[I] Stuart 1. Murray , "The Politics of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n Interview with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 in Just Being Difficult?- Academic 阶iting in the Public Arena , Ed.
Jonathan Culler and Kevin Lamb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3 , pp. 181 - 198.
[2]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 "Translation as Culture ," in Parallax: A Journal of Meta-
discourse Theory and Cultural Practices 14 (J an.-March 2000): 13-34. Cited in Ibid. pp.
192~ 193.
[3] 同上。

[4] 德里达在早期著述中常常用 transformation 代替 translati on ,即以"转换"代替"翻译'\后来,

当他愈加频繁地运用解构的方法在语言、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伦理等领域中往返"穿
梭"时,越来越发现"翻译"的"不可避免的"重要性,于是直接使用 translation 一词,

在逝世前还写了许多专论翻译的文章。

[5] 见《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 "Preface" to Of Grammatology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76 , pp. Ixxxii iii.

[6] 在罗钢和刘象愚先生主编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中,

我把 Subaltum 译成"属下",此后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译法,如"贱民" "农民","臣属"

等。其实,这个词恰好说明了本雅明、德里达和斯皮瓦克等人所说的语言问的不可译性,

因为在中文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涵盖其意思的词。在斯蒂芬·莫顿所著《佳亚特里·查

克拉沃蒂·斯皮瓦克》一书中,我们读到"尽管 subaltum 这个术语规约地指英国军队里

的低级军官(((牛津英语词典))) ,但斯皮瓦克所定义的这个术语的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则是

20 世纪初的意犬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安东尼·葛兰西(1 891-1937) 。在写于墨索里尼的

法西斯政府统治意大利时期的《狱中札记》中,葛兰西有时把 subaltum 与 subordinate (从

属阶级)、有时与 instrumental (工具)交替使用,表示‘受霸权团体或阶级统治的人, (葛

兰西, 1978: xiv) 。葛兰西用 subaltum 这个术语特指意大利南方没有组织起来的乡下农民,

他们没有社会或政治的团体意识,因此易于接受国家的统治思想、文化和领导。葛兰西

关于 subaltum 的论述在称作‘底层人研究小组'的一伙历史学家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些历史学家扩展了葛兰西的原始定义,把该词定义为‘南亚社会中普遍的从属态度,不

管以阶级、种姓、年龄、性别和职位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为表现, (Guha , 1988: 35) 。对从


事底层人研究的这些历史学家来说,葛兰西关于意大利南部农民所受压迫的讨论适于描

写独立后的印度社会中的农民、工人阶级和贱民 (the untouchable) 。实际上,底层人研究

小组的历史学家们所面对的问题是,印度已经从大英帝国那里获得了政治独立,但没有

获得与此相对应的他们原本所期待的阶级制度的社会变革。斯皮瓦克原则上同意底层人

研究小组的看法,但进而指出,他们仍然抱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历史变革理论不放,

因此把男性臣属主体视作主要的变革力量。这在两个方面存在着问题。首先,经典马克
1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叩econstruction to the 叫

思主义的模式忽视了印度独立之前、期间和之后妇女的生活和斗争。其次,反殖民的民族

主义领袖本来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变化的模式调动
subaltum 的力量,但这个模式

最终显然没有改变 subaltum 的社会和经济状况。为了替代这个经典马克思主义定义,斯

皮瓦克为这个术语提出了更加细致、更容易变通的、贯穿解构思想的后马克思主义定义,

把妇女的生活和历史考虑进来。"Stephen Morton , Gayatri Chakravorη Spivak , Routled霄,

2003 , pA8.
[7] Morton , p. 41.
[8] 同上, pp.50-51 。

[9] 同上, pp. 52-53 。

[10] 向上, p. 57 0

[11] 同上, p. 57 0

[12]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 Translator's Preface and Afterword to Mahasweta Devi ,
Imaginary Maps , in The Spivak Reader: Selected Works of Gayatri Chakravorty 牛 ivak , Ed.
Donna Landry and Gerald Maclean , Routledge , 1996. pp. 267-285.
[13]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 in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 Routledge , 1993 , pp. 179 - 200.
[14] 同上。

[1 5]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 Translator's Preface and A 丘erword to Mahasweta Devi ,


Imaginary Maps.
[16] Sherry Simon , "Germaine de Stael and Gayatri Spivak: Culture Brokers ," in Translation and
Power , Ed. Maria Tymoczko and Edwin Gentzler ,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s Press , 2002 ,
pp. 122 一 140

[17]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 Translator's Preface and Afterword to Mahasweta Devi ,
ImaginaηJMaps.

[18] Jacques Derri缸 , £y,ω of the University: Right ω Philosophy 2 , Trans. Jan Plug and others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4 , p. 80.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1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如果你…直在读德里达,就会知道一种似乎合理的阅读姿态应该是:考虑"前言

中的问题"。但我在写此前言时所设想的是,至少对本书的部分读者来说,德里达是

陌生的;这样一来,先对德里达作一番介绍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哲学系。 45 年前,他出生于阿尔及尔的一个西班牙裔犹太家庭。[1] 他


到巴黎服兵役,并且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译者、注释者让·依波利特
(Jean

Hyppolite) --起在巴黎高师工作。 1956 年到 1957 年,他获得一笔奖学金,由此在哈

佛大学呆了一年。 20 世纪 60 年代,他是为先锋杂志《太凯尔»(Tel Que!) [2] 撰稿

*译自 Jaques Derrida , qfGrammatology ,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76 。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Gayatri C. Spivak) 的一个重要学术贡献,就是在 1976 年将法国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对 20 世纪的人文科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举足轻重影响的解构
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J acques Derrida) 早期的代表性著作《论文字学》准确地翻译成了英文,
并且写作了长达 80 多页的译者前言。在其前言中,斯皮瓦克系统地阐释了德里达艰深的解

构思想,为其在美国批评界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同时,英文版的《论文字学》及其"译者前言"
也奠定了斯皮瓦克的学术地位。

由于斯皮瓦克在前言中大量引用了德里达、黑格尔、海德格尔、尼采等众多思想家、哲
学家以及学者的众多著作,中文译者在翻译斯皮瓦克引用的引文时,参考了如下中文著作:
《论文字学}) (德里达著,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立场}) (德里达著,余碧平译,
三联书店, 2004) ; ((声音与现象}) (德里达著,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 2001) ; ((尼采}) (海
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2002) I ((超越后现代主义}) (王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I ((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著,裴文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I ((历史的用途与滥
用}) (尼采著,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看哪,这人1»(尼采著,张念东、
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 ((福柯集}) (杜小真编,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在此
一并致谢。一一-译注]
2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 From D … truclion t

的一群年轻学者中的一员。如今,他和哲学教育研究小组 (Groupe de Recherche de


I' Enseignement Philosophique) 一一一个致力于解决高校中哲学教学问题的学生组
织一一合作。他曾一度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长期研究基地的访问教授,而

现在,他在耶鲁作访问教授。在他的"美国"词汇中,东海岸的文化中心→一坎布里

奇、纽约、巴尔的摩一一最为他所钟爱。似乎正是从这些地区开始,现在全美越来越

多的文化中心都在回报他的一番美意。

德里达的第一本书是他翻译的埃德蒙·胡塞尔的《几何学起源»(Origin oj

Geometη) ,并为其写了一篇很长的评论性介绍。接下来他写了对胡塞尔意义理论

的批评之作《声音与现象»(La voix et Ie phenomene) 。在此期间,出版 f 他的论文

集《书写与差异» (L 'ecriture et la difJere配e) 。接下来,他出版了《论文字学» (De


la grammatologie) , 然后是另外两部论文集一一《播撒» (La dissemination) 和《哲学
的边缘» (Marges de la philosophie) 。其中有他为孔狄亚克 (Condillac) 的《人类知识
起源论» (Essai sur I'origine des connaissances humaines) 一书所写的前言,题为"无
意义论述的考古学" ("L 'archeologie du frivole ") ,还有一本是他的访谈录《立场》

(Positions)。今年他的不朽之作《丧钟»(mω) 也问世了。 [3]


雅克·德里达本人即是这些文本的集合体。

在评论黑格尔为《精神现象学》一书所作的前言时,让·依波利特写道:

黑格尔完成《精神现象学》这部书的时候……他回顾了自己的哲学生涯

并写下了这篇《前言》。……这篇文章写得很古怪,因为他首先说道"别把

一篇前言大当真了,我真正的哲学作品是刚刚完成的《精神现象学》。如果我

对你们说了什么作品之外的东西,这些旁注似的评论并不能体现作品本身的价

值。……别把前言当真。前言只是提出了一个构想,除非它变成现实,否则构

想就微不足道。" [4]

显然,按人们正常的理解,黑格尔的前言含有说谎的成分。"颂谢辞" (Prae-fatio )
就是"事先说好" (牛津英语词典一一 OED) 。这样,依波利特自然而然就认为,"黑

格尔回顾了自己的哲学生涯并写下了这篇《前言»",而实际上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不妨这样认为,它不过是对一部小说的默许罢了。然而,我们并不认为这篇《前

言》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把它看成了→篇说明性的文章。它"含有真理的标准",尽

管它很可能是一部显然插入到谎称"真实"话语中的小说。(当然,如果这篇前言是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3

由他人执笔而并非作者所撰写,情况就更复杂了。若前言作者在作序之前阅读过正文,

那么写在正文之前的序言完全可能带有矫饰的成分。写后记不一定不同于写前言一一

但上述观点只有在本前言的末尾才能看得出来。)

黑格尔本人对《精神现象学》前言的排斥似乎很严重。从结构上看,抽象的概括

与认知的自主能动性之间的对比,很像是前言与正文之间的对比。哲学的方式就是

认知的构成,也就是自行运动的一种意识活动;这种活动,也就是哲学话语的方式,

构成了哲学文本。当哲学文本的读者沉溺于文本、掌握了文本的时候,他就会清楚地

认识到自己意识中的能动性。任何提取出了所谓主题的前言性姿态,都剥夺了哲学

能动的结构。"在当代 J' 黑格尔写道,"个体发现了这种早已成型了的抽象形式。" [5]

此外,

让(现代人)他们自己读一读有关哲学作品的评论,甚至读一读前言,读

一读作品的头几段→一因为头几段给出了总的原则,文中的论述都是依赖总

原则进行的。评论以及历史注释除了给出评价和对作品做出判断的鉴别之外,

作为作品的评判,比被评论的作品走得更远。人们可以用这种普通的方法来改

小他的晨衣。但是,永恒的、神圣的、无限的精神上的满足却是沿着高尚的教

士的法衣走上真理的高贵之路并向前进的。 [6]

然而,正如依破利特所指出的那样,黑格尔总是把前言贬得一文不值,甚至连他

自己写前言时也这样。德里达认为,黑格尔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他对前言的

嬉戏 (Dis 15 f.)。黑格尔对前言的不满有其哲学背景,而他替自己仍旧撰写前言所找
的借口似乎也合情合理:

脑子里先有个笼统的概念,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再付诸努力将它实现,加

深对过程的理解,就值得花时间在这里指出粗略的概念,同时有意地去除某

些特定的模式,这些模式习性的在场对认识哲学是一种障碍。 (in der Absicht


zugieich , bei dieser Gelegenheit einige Formen zu entfernen , der巳n Gewohnheit
ein Hindernis fU r das philosophische Erkennen is t.) [7]

黑格尔对前言的排斥反映了这样的结构:前言/正文=抽象概念/能动性。他对

前言的接纳则反映了另外一种结构:前言/正文=能指/所指。在这个公式中,"=

就是黑格尔的 "Aufuebung "。


4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阳C川

"Aufhebung "指的是两个术语之间的关系,其中后者既抹煞了前者又将之提升

到一个更高的存在(existence) 的层面上 g 这是一个等级概念,通常翻译成"扬弃"

有时也译作"升华"飞,\。成功的前言就被扬弃成紧随其后的文本,如同一个词被扬弃成

了它所代表的意义。用德里达的一个结构隐喻来说,就好像父亲(正文或意义)将儿

子或精子(前言或词语)改头换面并证明是己出一样。

但是,在这个结构隐喻中,德里达呼唤的是"播撒" (dissemination) ,这个精子

既没有被父亲播种,也没有被改头换面,而是被到处散播。 [8] 而且,他还使用另一种


方式为这前言性的姿态留有余地。

对一本著作而言,前言是其忠实和叛逆的必要姿态,因为著作(文章)本身声称

是权威的或是本源的,此话亦真亦假。(说到叛逆,我指的是理论上的。前言不需要

做什么公开声明 像本篇就没有一一来拆穿它的前文牛二(pre-text) 。作为前言,它

已经屈从于这样的姿态了……)人类通常都渴望一一一通过认知和占有一一拥有一个

稳固的中心和有保证的统治地位。而一本书,自身有可衡量的外形,还有开头、展开

和结尾,必定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但什么样的主权主体(sovereign su均 ect) 才是

书的本源呢? "我不只是一个人,"普鲁斯特的叙述者说,

而是连续稳步前进、组织严密的军队,军队里有充满激情的人,有凡事漠

不关心的人,有善妒的人……在这混编的群队中,这些人会不为我们所察觉地

被其他人一个个替换掉,而其他人又会消失或者得到增援,直到最后给整个军

队带来变化,如果我们是单独一个人,这种变化是不可想象的。 [9]

那么,书的同→性又何在昵?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已经指出,"同一个"音素

发两遍,或是由两个人发出,发出的音都是不一样的。它唯一的同一性在于它与其他

所有的音素是有差别的 (77 一 78 , 52-54 [此后所有黑体页码指的都是英文版的《论

文字学》的页数])。因此,"同一本"书读了两遍也同样体现了它只能被定义为差异

的同一性。书的"同一性"是不可重复的:每读一遍都会对"原文"产生假象,而这

个"原文"本身就标明了普鲁斯特所描述的变化的不稳定的主体,它利用了同样变化

的不稳定的语言或是被其利用。任何一篇前言都是通过介入两次阅读一一就我们而

言,我的阅读(前提是我的语言和我本人都是变化的、不稳定的),我的再阅读,我对

文本的再调整一一和你的阅读之间,来体现同一性中的差异的。正如黑格尔(还有

其他文本权威性的维护者)为了配合再版和修订版的需要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前言,这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5

些前言不自觉地成了差异中同一性的同党:

从{盾环转向的那一刻起,从书自我曲回的那一刻起,从书自我重述的那一

刻起,它的自我同一性就接受了不可察觉的差异,使我们得以有力地、坚定地、

谨慎地暂时摆脱了终结性。有人将终结劈开,一分为二,然后鬼鬼祟祟地避

开终结,躲藏在同一本书中的任意两段之间,或是同一行里,但转向却是一样

的 .......发生在同一性内部的同一之外的背离仍是很微小的、无足轻重的,这种

背离也是照此想象评价这本书的。向着书的转变也是对书的背弃。
(ED 430)

书敢于再版,敢于以另一种身份重构,前言只是借其方式描述了一个早已存在的

事实:书再版的意义总是大于书本身。实际上,没有哪一本"书"不服从于这些时常

变化的重复:换句话说,"书"一直就是由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游戏建构而成的"文本"。

文字写就的前言暂时成了阅读与阅读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一片栖息之地,在这里,

内在的"读者(们)"、"作者(们)"以及语言永远都在起作用。黑格尔将这一循环封

闭于父与子、文本和前言之间。事实上,就像德里达所证明的那样,黑格尔已经提出

这样一个完备的概念一一哲学文本自动方式的终结 就是前言的预先论断、预先

说法、预先开端。在德里达的改写中,前言一文本的结构在两方面都是开放的。文

本没有稳固的同一性,没有稳固的原文,没有稳固的结尾。"文本"的每一次阅读都

是下一个文本的前言。这是一条规则,阅读自称的前言也不例外。

这么说不太准确但却很有必要:名字叫《论文字学》的一本书是(曾经是)我所

作前言的暂定的原文 (origin) 。而且,我想,甚至就像我写的那样,当你读我这篇前

言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读到的暂定原文是英文版的《论文字学趴在这个问题上会有

数不清的说法。

为什么我们要在作序这么简单的问题上费尽心思呢?而此类问题显然又是没有

确切答案的。我们能说的,也是德里达提醒我们要重新界定的,是人们对世界、意

识以及语言的某种看法已经被接受为是正确的,而如果审视一下这种看法的具体细

节的话,人们就会看到一幅迥然不同的画面(我们会看到那同样是一幅无画面[no­

picture]) 。这种审视探究的是我们就最熟悉的姿态是如何"运作"的。再昕昕黑格尔

是怎么说的:

对"熟知"的事物是不完全了解的,正因为它是"熟悉"的。在认知的过程中,
6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川…Ir…川e 叫 ue 刊。balizali

最常见的形式是自欺,还有欺骗他人,自以为对什么事都熟悉,因此就得过且

过 [gefallen zu lassen] 。这样的认知,以及它所引起的话题 [Hin- und Herreden ],

并没有抓住要点,而且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用原始
[ursprunglich] 要

素陈述 [auseinanderiegen]观点,意味着重要的转向……[101

德里达写道,自康德以来,哲学已经意识到了自身话语所承担的责任,他在这里

所暗示的正是对熟悉的物的再审视。这也是为什么他如此迷恋马拉美,"那个模范诗

人"赋予阅读与写作的每一个姿态→一甚至用刀将未裁开的双面纸割开一一以文本
意义。 [11]

如果承担自己的话语责任这一假想可导致这样一个结论 所有的结论部的确、

是临时拼凑而成的,所以结论并不确定,所有原文同样缺乏独创性,而责任本身又必

须与轻浮并存 那么人们就不必感到忧伤了。德里达将卢梭的忧郁和尼采肯定的

愉悦从这样一个角度作了一番细致的比较:

转向了缺席起源的丢失的或是不可能的在场,结构主义破碎的即时主题

也因此是悲伤的、消极的、怀旧的、内疚的,卢梭所认为的尼采的肯定性的游

戏一一这种对于世界的游戏的、变化的、纯真而愉悦的肯定,对于没有错误、

没有真理、没有原初的符号世界的肯定,赋予了积极的阐释一一则是另一面。

(ED 427 , SC 264)

当人们打开一本书的时候,里面总会有一篇前言。而"作序者",这个与"作者"

同样适合的称谓或是"作者"的别名,不需要为"重复"文本而致歉。

"这么说不太准确但却很有必要,"我在上文写道,"名字叫《论文字学》的一

本书是(曾经是)我所作前言的暂定的原文。"不太准确但却很有必要。我的困境类

似于某种促使德里达写下"sous rature "的哲学事变,我将之翻译成"涂抹" (under

erasure) 。它的意思是说,把一个词写下来又划掉,然后把词和删除线都打印出来。(因

为该词不够准确,所以把它划掉;因为该词是必要的,所以仍要把它写出来。)我再从
德里达那里借用一个例于"符号是名声不好的移植·…..逃避了哲学的根本问题....

(3 1 , 19)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7

在审视熟悉物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不太熟悉的结论,即我们自己的语
言是扭曲的和弯曲的,即使是它在指导我们。"涂抹"就是这种扭曲 (conto巾on) 的
标记。

德里达把我们引向了马丁·海德格尔的《质疑存在» (Zur Sein析age) , [12] 称其


为是上述具有战略重要性实践的"权威",而对此实践,如果不了解海德格尔的公式,
我们是无法理解的。

《质疑存在》表面上是写给恩斯特·荣格的一封信,目的是寻求为虚无主义建立
→个思辨的定义。黑格尔写作前言时,遭遇到了前言所带来的哲学问题,像他一样,
海德格尔在界定定义的过程中也同样遭遇到了定义所带来的哲学问题:为了给物的本
质下定义,特别是被定义为实体(在者)的物,存在 (Being) 的问题总是必须在肯定
之中进行讨论并得以解答。若某物如此,就得以推定所有物都可以如此。
那么,此处夺平的问题是什么昵?是为了思维本身的发生而有必要预先加以了
解的吗?既然它总是先于思维的,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被公式化为"什么是……"这类
问题的答案:

符合要求的"好的定义"中的"好"的发现,只有我们不去将之定义在思
维消亡的断定之中,它才能得以证实……无从知道什么是空无、存在、虚无,
无从知道什么是它们的本质、什么是以断定[它是……]的形式明确描述的(名
义上的)本质[字是]的(言辞上的)本质[它是]。

(QB 80-8])

ff丰的这种可能性必须准许(或是它本身已经准许了)人类说"我是",更不用
说"你是"、"她是"了。甚至像"空无"或"虚无"这样的消极概念也要容纳在预先
理解的存在的问题之中,无论提问还是回答,都是非言辞的、非名义的,也无需媒介。
因此,这个问题不可能是为了配合→个肯定的答案而提出来的。而人类正是这样→
个特殊问题自行游戏的所在或区域g 不是作为个体的人类,而是作为现存在(Dasein)
的人类一一就是彼在(being-there) 一-就像是原则提出的论断那样"人类不仅仅位
于重要的区域字甲……他自己,但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尤其不是孤立的他自己,恰恰
甲字这个区域…..." (QB 82 - 83 )不过,海德格尔提醒我们,这可不是神秘主义。这
是审视最明显之物、解除最自然的遗忘时所得出的令人困惑的结果。
"如果甚至连形而上学的[提议性的]语言以及形而上学本身一一-无论是作为形
8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川 the 叫

而上学的活生生的还是死去的上帝,都在制造障碍阻止跨越(Ubergehen) [从存在的

断定到存在的质疑],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 (在别处海德格尔曾说过一一当然,在他

之前的尼采也说过一一知识的提议性语言就和存在的质疑一样善于遗忘。) "如果事

实果真如此,那么把字词划掉(用交叉线一- Dberqueren) 不就不再必然是语言的转

换了,而是在要求一种语言本质的转换关系了吗? " (QB 70-71)


针对这种转变,海德格尔将"存在"一词划掉,让词与删除线同时存在。这里"存

在"这个词用得很不准确,因为一个存在"概念"的特殊化早已滑离了预先理解的对

存在的质疑。不过既然语言无能为力,继续使用它既令人无奈,也是必然之举:

掠过"存在"的领域,这深思熟虑的目光只能将之写成布施。这些划线起

初只是主要把"存在"看成是孤立的习惯排除掉
[abwehrt] ……戈I] 过的 [Zeichen

der Durchkreuzung] 符号诚然……不仅仅是消极的表示划掉的符号 [Zeichen der


Durchstreichung] ……人本质上是存在的记忆[或备忘录, Gedachtnis] ,是静ι

的记忆。这就意味着在斗筝在的交叉划线中,人的本质部分地促进了对更具创造

性的控制主张 [anfanglichere Geheiss] 的思考。

(QB 80-81 , 82-83)

的确,这里的语言已经超出限度了。"人本质上是存在的记忆(或备忘录)"
,这

句话避免了把所有的动因都归因于不可问的存在的质疑。海德格尔正在从事旧式语

言资源的研究工作,我们已经掌握了他所研究的这种语言,而这种语言也支配着我们。

创造一个新词就等于冒着遗忘了问题或是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的风险"语言的转换
思考的是存在的本质,它还要顾及到其他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旧术语和新术语之间的

互换,这一点似乎很清楚。"相反,这个转换要包括"划掉"相关的旧术语,解放它们,

揭露"那种认为[思考]应该知道所有谜题的解决方法并将之拯救的傲慢无理的要

求 "0 (QB72-73)

当然,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所使用的涂抹的手法有所不同。海德格尔划掉的"存在"

是个概念主词 (master-word)。德里达却并不反对这个词。但他的词是"痕迹"(这个

法语词强烈地含有踪迹、足迹、印记的意思)
,而这个词不是概念主词,也没有将自

己描述成前面的在场、独创、主宰的标志。"痕迹"
(trace) 这个词可以用来替代"原

初文字" (archi-ecriture),或是"延异" (differance),实际上,还可以用来替代很多

德里达以同样的方式运用过的词。但我要用"痕迹/踪迹"
(trace/track) 打头,因为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9

这个词很简单;另外,我必须承认,以"痕迹"为开端仿佛是种礼仪,会使人感到心

满意足。

诚然,当海德格尔把存在置于-切概念之前的时候,他正试图将语言从固定的源

头同样也是固定的结尾这样的谬论中解救出来。但是,他还以某种方式将存在设置成

德里达所谓的"先验所指"。因为,无论一个概念有何"含义",任何于其在场之中

被想象的物」定会引领我们发现业已回答了的存在的质疑。从这个意义,亦即最终

指涉的意义仁来说,存在的确是所有能指指向的最终所指。但是,海德格尔也明确指

出,存在无法容纳、总是先于、的确是超验指意的。因此,这是一个由所指控制的状态,

摆脱了所有的能指 这是一个可识别的理论状态。对海德格尔来说,哲学的结局

就是要存储自由的、掌控的所指的记忆,就是要发现语言领域内的 "Urw6rte" (本原

词) ,途径是学会质询指意的限定逻辑一一这一理论被德里达描述成"怀旧的另一面,

我称之为海德格尔的希望……我……要它和在我看来似乎是在[海德格尔的]‘ Spruch

des Anaximander '一→即寻求适当的词语和独立的名称 中受到抑制的形而上学

有关。 " (MP29 , SP 159-160)

德里达对缺失的在场并不抱怀旧的态度。他在传统的符号概念中窥见了一种多

样性特征一一"所指的序列决不与能指的序列同时出现,它至多与能指的序列保持具

有微妙差别的颠倒关系或平行关系。"(3 1 , 18) 对于在场来说,正是这种不可避免的

怀旧才使这种多样性得以成为一个统一体,其实现的方式就是宣布符号引出了所指

的出场。另外,符号显然是一个场所,在其中"完全的他者显现在它的异在中一一没

有任何单纯性、同一性、相似性或是持续性" (69 , 47) 。事实上,词和物或思想从来

就不是一体。我们由特别的词语组合想到了、谈到了词语常规所建立起来的物或思想。

指涉结构在起作用,并且会继续起作用,不是因为符号的两个所谓的成分之间的同一

性问题,而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标志着差异的场所。

有一种缓解对统一的怨气的方法,即在语音的符号里(声音的而不是文字的)没

有差异结构:这种无差异感觉像是在自身沉默的、孤独的思想中的自我在场。这种论

断很耳熟,如果不停下来好好想想,我们就很容易接受它。但如果好好想一下的话,

我们就会注意到,没有什么必然的原因能解释一个特殊的音调为何要和一种"想法或

物"完全吻合 g 甚至这种论断还适用于一个人悄无声息地自"言"自"语"。因此,

索绪尔不得不指出,语音能指和书写艺术一样传统。 (74 , 5 1)

用这种简单但却有力的洞见作武器一一一有力得足以"解构先验的所指"一一符号、
10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n 川e 叫

音符以及字符都只是一种差异的结构,德里达进而指出,开启思维可能性的东西不仅

是存在的质疑,同时也是不同于"完全的他者"的永不抹消的差异。这就是奇怪的符

号的"存在"一半总是"不在那里",另一半始终"不是那样"。符号的结构由那个

永远缺席的他者的痕迹或踪迹来决定。当然,这个他者从来不曾以其完全的本质出现。

甚至像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或是查字典这些经验事实所宣称的一样,一个符号指向

另一个符号,如此类推,以至无穷。德里达引用了兰贝特 (Lambert) 和皮尔士 (Peirce)

的话,说道"‘[哲学应该]将物的理论还原为符号的理论,‘表现形式概念就

是符号概念'" (72 , 49) ,德里达还将他们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作了比较。在追寻痕

迹/踪迹的过程中,"符号"一词不得不被抹去"符号是名声不好的、唯一逃避‘什

么是……? '这一哲学的根本问题的帮恼。"

于是,德里达用"痕迹"来命名差异(即符号)结构范围内、完全的他者操纵的

那一部分。(我坚持在我的译文中用"痕迹"这个词,因为它"看起来等同于"德里

达的用语;至少读者会回想起踪迹,甚至法语里的足迹 [spoor] 一词。)尽管如此,索

绪尔的语言学同样承认,符号结构就是痕迹结构( trace-structure) 。而弗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学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认识到了经验结构本身就是痕迹,而不是在场结构。在

一番类似于符号之争的争论之后,德里达将"经验"一词也抹去了:

经验概念在这里非常棘手。像我在此使用的所有概念一样,它属于形而上

学的历史。我们只能将它涂改一番。"经验"始终表示与在场的关系,不管这

种关系是否具有意识的形式。但无论如何,在达到经验概念的最终基础之前,毛

并且为了通过解构而达到它的最终基础,我们必须根据话语不得不经历的这种

曲解和争论,去穷尽经验概念的所有根源。避免"经验主义"以及对经验主义

的"天真"的批评乃是唯一的办法。

(89 , 60)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德里达的"涂抹"概念和海德格尔的有何不同。海德格尔的

部在也许指向的是不可言喻的在场。德里达的痛也则标志着在场的缺席,是一种始

终缺席的在场,标志着思维与经验状态起源的缺乏。因为某种不同但却相似的偶然性,

海德格尔和德里达都指导我们使用痕迹结构的语言,就在它显现自己的可读性的时

候将它抹去。如果我们想站在某种明确的逻辑领域内着手研究德里达,或是就此来

研究海德格尔的话,我们就必须牢记这一点g 因为,一个人总是会忘记隐匿的涂抹的,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11

"表现得好像这点很无所谓似的 "0 (MP 3 , SP 131) [13J

德里达因此在痕迹的哲学思维策略中写道:

先验源始[起源]的价值在涂抹之前必须展现出它的必然性。原始痕迹概
念必须遵循这种必然性,并且接受这种涂抹。事实上,这是矛盾的,在同一性
的逻辑之内是不可接受的。痕迹不仅是起源的消失……也意味着起源并未消

失,它只有反过来通过非起源,通过痕迹,才能形成,因此,痕迹成了起源的
起源。为使痕迹概念摆脱传统模式,我们从此必须讨论源初痕迹或原始痕迹,
而传统模式是从在场中或从原始的非痕迹中得出了痕迹概念并且由此形成了
经验的标志。

(90 , 61)

一旦处在黑格尔或海德格尔的传统之外,德里达就开始要求我们改变一下固定

的思维习惯:文本的权威性只是暂时的,起源是痕迹;同逻辑相悖的是,我们必须学
会使用我们的语言,同时学会将之抹去。

在最后几页,我们看到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置身于这一奇妙的实践过程当中。德
里达尤其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策略问题。这一策略涉及到我们唯一既得语言的使
用,同时又对其前提持有异议,或是"按照划界的此种语言的词汇进行操作 "0 (MP
18 , SP 147) 在黑格尔看来,正如依波利特所说,"哲学话语"包含着"它自身的自我
批评 "0 (SC336 , 158) 而在描述关于"向传统借鉴的话语一一对传统自身的解构十
分必要的资源"一一-的策略时,德里达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语言自身带有自我批
评的必要性 "0 (ED416 , SC254) 这种观点以书写的"涂抹"形式出现就显得更清楚

了, "在每一个环节,我都不得不以省略、改正、改正的改正的方式进行,在关键时刻
放弃我需要使用的每一个概念,等等等等……" [叫
这个策略和列维一斯特劳斯 (Levi-Strauss) 在《野性的思维» (La pens由
sauvage) 中定义的修补 (bricolage) 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15J 德里达自己写到:

列维 斯特劳斯会永远忠实于这个二元概念的:将它作为一种手段保存起
来,他批评其真值,说它保留着……所有这些过时的概念,同时又暴露了…

它们的局限性,把它们当作尚可利用的工具。人们不再赋予这些概念任何真值

[或精确的含义];如果有必要,如果其他的手段更有效的话,人们随时会抛弃

它们。与此同时,它们的相关功效又被开发出来,用来摧毁它们所附属的旧机
1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叫川川叫eofG叫i叫

器,它们本来就是这个机器的零部件。因此,正是人类知识的语言进行了自我

批判。

(ED417;SC255 , 254)

列维一斯特劳斯和德里达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列维一斯特劳斯这个人类学者

似乎是从容地拾起了他的工具g 德里达这个哲学家知道所有工具都放在形而上学的匣

子里,并从那里着手。但是,他们二人还是有一个差别,我们在为德里达的策略勾画

轮廓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差别。

列维一斯特劳斯将业余修补者 (bricoleur)和工程师作了个对比。( "‘ bricoleur'

词在英语中没有准确的对应词。他是-个打杂的人,一个杂而不精的人,个专门靠

自己动手过活的人,但是……他的身份和英语中‘打杂的,[oddjob man] 或‘于巧的

人, [handyman] 又有所不同。" [筒] )人类学话语和人类的其他学科必须修补:有人推


测,形式逻辑的话语以及纯科学可以被人操纵:工程师的"仪器""尤其适用于专业

技术需要\业余修补者则能够处理那些也许会导致其他结果的事物。
[17] 人类学家
必须会修补,因为,至少像列维一斯特劳斯在《生食与熟食»
(Le cru et Ie cuit) 中阐

述得那样,对他来说,统治整个领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经过重要的对比,德里达表明,

这个领域不仅仅是经验上的不可知,而且还是理论上的不可知。 (ED 419 f., SC 259

f.)甚至在经验式减少的可能性的理想领域内,知识所突显的"结果"也从未和它的

"方法"相一致。这种一致性一一"操纵" (engineering) 一一是一个关于完满的不可

能实现的梦。修补的原因就是不会再有别的什么东西了。没有哪个工程师 (engineer)

能够使这种"方法"一一一符号一一以及这种"结果"一一意义一一变得自我相同。

符号总是指向符号的,作为能指和所指依次由一个替代另一个(游戏地替代,因为"符

号"是"被涂抹的")。确实,游戏的概念在此至关重要。知识不是对(虽属隐匿,但

或许找得到的)真理的系统追踪。这是个"自由嬉戏的" (freeplay) 领域,"也就是说,

一个闭合在有限整体内无限替代的领域。 " (ED423 , SC260)


对德里达而言,"质疑宇宙"的"工程师"的概念是"一种神学观",一种我们需

要将我们对完满和权威的渴望贯注进去的思想,就像黑格尔的父一文本
(father-text)

包含着子一前言 (son-preface),或是海德格尔作为先验所指的存在。德里达认为列维一

斯特劳斯和海德格尔一样为怀旧所折磨:

一个人……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种在场的伦理,一种对于起源的怀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13

旧的伦理,一种古代的自然纯洁的伦理,其言语中充斥着在场和自我在场的纯

粹一一他时常把伦理、怀旧、甚至悔恨看成是他回到古代社会一一他眼中的

模范社会一一的人种学工程的动机。这些文本众人皆知。
(ED 427 , SC 264)

德里达并没有为这种怀旧提供对立面。在这所谓的精确科学的方法中他并没看

到严格的认识论模式。所有的知识,无论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都是一种修补,都注

视着"操纵"的神话。但这个神话却一向是完全的他者,在"修补"里留下源初的痕迹。

像所有"有用"的词一样,"修补"必须也可以"被涂抹"。因为它只能由它的差异从

它的对立面一一"操纵"一一来定义。然而实际上,这个对立面,一个形而上学的范

式,如从来不是在场的;严格说来,也正因为如此,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修补"
(不是

操纵)的概念。可是又必须使用这个概念一一虽然站不住脚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人

们一旦承认所有有限的话语都必定是某种修补……我们就不再相信这样一个工程师

了,从这 A 刻起……修补这个概念就受到了威胁,其意义所付诸的差异也就被分解

了。 "(ED418, SC256) 这是在提醒我们,修补作为一种模式是"前科学",缺乏目的

论式的发展,但在这里,可能的、暗含的等级分层行为消失了。德里达不允许有任何

将修补视为更天然的、前科学的、进化不足的研究方法的可能性的出现。《论文字学》

中有一句话含义相当模糊,现在人们可以弄清楚了"没有这种痕迹[涂抹书写卜

极端先验的文本被涂抹的‘修补'就会类似于前批评的文本简单的修补,以致难以与

之区分。" (90 , 6 1)

这种修补与操纵之间对立的抵消及保留,与德里达对待所有对立面的态度一­

"抹去" (在这个特殊的意义上)所有对立面的态度一一相类似。在这篇《前言》里

我会不断折回到这一立场。

(在德里达提出愉悦却艰难的重写旧式语言的策略时一一顺便说一句,必须是一
种我们非常熟悉的语言 他提到了形而上学的"樊篱" [cloture] 。我们必须了解我

们处于形而上学的"讨论终结"之中,即使我们试图消除它也是如此。把形而上学的

"讨论终结"简单地当作形而上学的临时终点将是历史主义者的过错。使结果与方法

相一致,造一堵樊篱 (enclosure) ,使定义和被定义者、"父"与"子"相一致 g 在平衡

等式的同一性的逻辑中关闭循环,这些也是形而上学的欲望。我们的语言反映了这

种欲望。所以我们必须试着从语言内部"打开"循环。)
1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e川

II

德里达用"形而上学"一词,简单地将所有在场的科学速记下来。(假如他想尝

试严格定义形而上学的话,这个词毫无疑问会遭到"涂抹
"0) 但是,正是这个词采用

了简单的"修补者",德里达才得以有机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或"结构主义的"

形而上学。他在早期的文章里简明扼要地讲到了形而上学,我引用如下:

形而上学的历史,和西方的历史一样,是隐喻和转喻的历史。
[18] 它的模

式一一请你原谅我几乎不作证明、尽量省略,以便能够尽早触及我的主题

决定了这个词所有意义上的作为在场的存在。它也有可能表明,所有和基本原

理、根本原则以及中心意义有关联的名称总是指明了在场的永恒一一一像
eidos ,

arch击, telos , energeia , ousia (本质、存在、实质、主题), aletheia (去蔽) ,先

验性,意识,或良知,上帝,人类,等等等等。

(ED 410-411 , SC 249)

我在"在场的质疑"这个问题上已徘徊了许久,也对四处弥漫的滑向德里达思维

风格的德里达"涂抹"实践感到脚跚。现在我要谈谈他所认同的前辈一一尼采、弗

洛伊德、海德格尔和胡塞尔。 [19] 对尼采我会谈得非常详细,因为我们所认识的尼采


和德里达的尼采是非常不一样的,而且德里达对尼采的看法是无法避而不谈的。我

还要谈谈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态度;谈了他的用词、实践以及《论文字学》的结构。

我再说点翻译的问题,然后我们就可以进入文本了。

对于我们应该在尼采身上找到什么,德里达给我们列了两个单子,一个单子是:

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而上学系统的困惑,掌握哲学话语的形式的途径,哲

学家一艺术家的概念,涉及哲学历史的修辞学和哲学问题,对真理("应用广

泛的习俗")价值、意义与存在、"存在的意义"的怀疑,对力量和力量间的差

异的经济学现象的关注,等等。

(MP 362-363)

另一个单子是:

将解释、观点、评价、差异的概念推向极端..…尼采,远远没有(与黑格

尔一道,并像海德格尔期望的那样)简单地停留于形而上学领域,而是致力于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I 15

使能指摆脱对于逻各斯和相关真理概念或第一所指的依赖性或派生性。

(3 1-32 , 19)

到目前为止,有」点应该很清楚,那就是德里达发自内心地接受了尼采"对真理

价值、意义与存在、‘存在的意义'的怀疑……"以及对"第一所指的……概念"的

怀疑。这两个单子上的其他各项可以看作一个方面:形式的、修辞的、象征的、被解

译 (to be deciphered) 的哲学话语。本《前言》的结尾部分会清楚地解释德里达对这

样一个概念的态度。这里我将要对尼采暗示的"象征性话语的解译"作一番评论。

早在 1873 年,尼采就把隐喻描述成被知识界视为"真理"的源初的过程。"知
识界作为保存个体的一种手段,在伪装中发展了它自己的主要权力。" [20J

"一股神经剌激,起初被改写 [tibertragen] 成一个图像 [Bild] !第一个隐喻!这个

图像再一次被复制成一种声音!第二个隐喻!每一次他[语言的创造者]都从一个领

域抽身而退,转而正好跳进另一个全然不同的领域的中心地带。 " (NW III. ii.373 , TF

178) 在它的最简框架中,尼采对隐喻的定义似乎是两个不同事物的同一建构。尼采
的措辞 "Gleich machen " (变得平等) ,让人想起德语 "Gleichnis "一一图像、明喻、

象征、比较、讽喻、寓言一一这通常是不会被误解的象征性实践的暗示。"每一个概

念都产生于使不平等变得平等的过程。 "(NWllI.ii. 374 , TFI79) " 因此,什么是真理?


一大群移动的隐喻、转喻、拟人 p ……真理几乎是错觉,但人们会忘了它们是错觉,
是一些被抹去了正面的硬币,再也没有币值,只不过是一些金属制晶。 " (NW III. ii.

374-375 , TF 180) 此处,我主要谈谈对象征的过程和善忘的过程的一些想法。


在尼采这部早期的作晶中,他形容这股象征的动力是"推动隐喻形成的动力、
人类的基本冲动,我们从未好好思考过的动力一一一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想想人类自
E 己了…… " (NW III. ii. 381 , TF 188) 后来他把这种动力命名为"权力意志" (will to
power) 。我们所谓的求真意志 (will to truth) 是一种权力意志,因为"所谓的求知动

力可以追溯到对占用和征服的追逐"。 [211 尼采对这个问题的必然的压力、对执行权


力的感觉从他的斜体字 (italics) (这里斜体字变为加着重号。一一译注)中流露出来:
"原始状态(前结构的)下的‘思考'是形式的结晶。……在我们看来,其本质特征
就是使新的物质适应旧的系统……让新的事物变得平等。叫 22J
人类的前进除了神经剌激别无他物。因为他/她在对"世界" (内部的或外部的)
的认识中 也因此是对"世界"的权力驾驭之中一一一一定要有安全感,神经剌激

的阐释和描述是在伪装成"真理"范畴的象征范畴内进行的。这些阐释和描述就是"解
1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时叫

i卖" (interpretation) ,这反映了一种人类无力去包容不可描述的混乱一一这个世界的

共同特征 [Gesamtcharakter] ……就是永恒无穷的氓乱一一不是从缺少必要性的意义

上,而是从缺乏秩序、筹划、形式、美观、智慧以及所有其他有益于美学拟人说[人

类的弱点一一- Menschlichkeiten] 的名目的意义上。 [23] 就像尼采说的那样,拟人化定


义对于权力的需求促使人类使解读不断增殖,在一长串神经上颤动的解读的唯一"起
、摞源

向解i读卖 (active interpretations) 的完整主题,它代替了表示物本身的真理揭示的持续解

译。 " (MP 凹 , SP149)


解i卖是"意义的介绍" (或"通过意义进行的欺骗"一
-Sinnhineinlegen),是一

种人工图式的人工符号(interpretation),因为这种观点认为:文字的、真实的、自我同

一的意义不可能存在。识别(Identification, Gleich-machen) 建立了组构法规 (act of

figuration)。因此,"从来就没有什么事被人理解,有的只是被指定和被曲解……"当然,

它扩大到了法规(结果)及其目的(动机)之间的同-性"每一次,要有目的地做什

么事,就会有另外一些迥异的事发生。门
WMll. 59 , 130; WP 301 , 351) 权力意志是"持

续解译"的过程一一通过明显的识别进行组构、解读、预示。于是,甚至要推想一个

法规被隔离在自己的原则内、衡量该法规与其"源"意识的关系问题,批判的目光也

必须颠覆(必要地、非同一地)这种解译、沿循"歪斜的道路"、读出法规的文本性。

从这个重要的观点出发,"没有他[尼采],文本的‘质疑'永远不会冒出来,至少,

在今天看来,不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质疑"'。 I241
在《道德的谱系» (The Genealogy of胁rals) 这本书中,尼采将道德史作为一个文

本来解读。他解读了道德系统的连续意义。"目的与效用是唯一-的符号,表明了权力

意志已经掌握了相对薄弱的权力,转而将功能意义铭刻其上[ihm von sich aus den Sinn


einer Funktion aufgepragt hat; Aufpragung 的意象一一铭文一一其他意义上的‘象征,

对尼采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在这个特殊的文本中频繁出现];一个‘物'、一个器官、

」种习俗的全部历史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由永恒的新解读和临时的借口构成连续的

符号链 [Zurechtmachungen] ,这条符号链的动机甚至无须与另一个符号链以完全偶然

的方式相联。,, [25] "所有的概念都躲避被定义,在这些概念中,整个过程是以符号嵌


套的 [Zusammenfasst] 0" (NW VI. ii. 333 , GM 80 )当然,德里达会暂停符号阐释过程的

整个概念,将符号涂抹掉。把这样一个在"真理"内没有起源和终结的悬念硬塞进尼

采的"连续的符号链"之中是有可能的。因此,也有可能发现德里达在《论文字学》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I 17

中的实践和尼采对价值系统的解读之间的姻亲关系具有无限的文本性:还有可能在德

里达于言语一文字阶层内对文字消极评价的解译之中看到尼采"世系"的标记。

然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尼采对隐喻'性(metaphoricity) 或象征的无限扩大视为

自我回转的表示进行批判。"尼采引申了隐喻的范围,"德里达写到,

引申到将隐喻的权力归因于谈话中声音的每一次运用:是因为不牵扯到谈

及某种本质不同的事物时所使用的时间转换吗?……非常奇怪的是,这一点

结果将每一个能指都看成是所指的隐喻,而隐喻的传统概念只单单表示一个所

指对另一个所指的替换,结果这个所指成了另一个的能指。此时,在隐喻的名

义下,尼采所采取的步骤难道不是清楚地延伸到了话语的每一个要素了吗?就

像是传统修辞学同样被奇怪地看成是言语的独有象征、符号的转喻一样[作为

"部分"的符号代表了"全部"意义]0 [26]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德里达的批评是放在两个问题的框架内来表述的,而不是

→系列的宣言。然而,即使我们打算在我们的文段中提取单单属于宣言性的句子,也

会很清楚地表明,德里达之所以批评尼采,准确地说是因为尼采仅仅解译他认为可解

译的东西,同时也因为大大扩展了意义的隐喻(或象征)只能成为表意过程的名称,

而非对那一过程的批判。如果尼采把隐喻、象征、解读、观点、真理都一并涂抹,那

么就更加合意了。我想说的是,涂抹的步骤是可以循迹于尼采对意识和"主体"的批

判的。当"主体"的轮廓变得松散,象征和隐喻性的概念一一-和有意义 (meaning-fu1­

ness) 有关一一就会归入更广泛的专用范畴以及拒绝的力量的游戏名下。出于方法上

的便利,人们把"隐喻"一词看作是被"涂抹"的,因为它指的是无须卷入到意义的

形成当中去的、比较复杂的结构。让我们看看这种模式的展开过程吧。

"主体" (subject) 是个统一的概念,因而也是"解读"的结果。尼采时常强调

说,这是个特殊的语言学象征习惯,有着无法追忆的古老名声"人们思考时 [wenn

gedacht wird] 必然会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思考只不过是我们公式化的语法习惯罢了,


即给每一件行为都要加上一个施动者。" (WM II. 13 , WP 268) "主体的介入"是"虚
构的 "0 (WMII. ll , WP337) 权力意志,作为主体的隐喻化、象征化,或是意义的介绍,

必然因此受到质疑。反复思考了近似感觉的"变得平等"一一关于"意象……然后

是话语,……最后是概念"是如何"在内心里产生的"一一之后,尼采于是问道"因

此,在我们注意到这些感觉的时候,两种紧密近似的感觉造成了?昆乱:但是,谁会注
1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 From D…true川

意呢?" (WMI 1. 23 , WP 275) 尼采还把权力意志的概念看作是抽象的、非地方化的

象征(解读)过程"一个人也许不会问:‘然后是谁解读?'因为解读本身就是权力

意志的 4种形式,作为情感而存在( exist ,不是‘存在, [being] ,而是一种过程、一种

形成 )0" (WMII.6 1, WP302)


有时,尼采并没有将这个连续不断的象征、抽象的权力意志置于任何熟知的主体

的控制之下,而是相当无意识地将它隐藏起来。尼采的无意识是巨大的思想竞技场,

所谓的"主体"对其一无所知。就像德里达评论的那样"两人[弗洛伊德和尼采] .

常常用相同的方法自以为是地质疑意识……对尼采来说,‘重要的、主要的行为是无

意识 '0" (MP 18 , SP 148)


然而,如果我们坚持这个"重要的、主要的行为",我们就要比无意识走得更远,

就得触及肌体、触及器官。如果我们对"无意识"一无所知,那么就要更多地触及这

个肌体!早就有一篇名为《论超道德意识中的真理与欺骗》文章谈到了这种联系:

人类对自己究竟知道些什么呢?……为了将人类驱逐、封锁在自负、妄想

的知识里,大自然不是隐瞒了大多数事物吗?甚至包括他的身体,比如缠绕的

大肠小肠、血液的快速流动、纤维的复杂震动。大自然将开锁的钥匙连同悲哀

一并丢给了致命的求知欲,这求知欲会稍微向外张望一下,进入一条意识地域

的裂缝之中,它发现对自已的无知漠然处之的人类有的只是无情、贪婪、凶残

和不知足,宛若在虎背上醉生梦死。在这广阔大地之上,在这样的处境之中,毛

是什么引发了真理的冲动呢?

(NWII 1. ii. 371 , TF 175-176)

《愉快的知识» (The Gay Science) 这本书中早就对诸如此类的总括性问题发出了

信号"掩饰在客观的、理想的、纯粹精神斗篷下的哲学需求的无意识伪装,走到了可

怕的程度 我经常问自己,持有开拓的见解的哲学是否不仅仅是对于肌体的解读,

不仅仅是对于肌体的误解。 " (NW V. ii. 16 , GS 34-35) 还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宣言性碎

片"我们最神圣的信仰,我们无上价值中永恒的成分,只是对我们肌体的判断。 " (WM

1. 370 , WP173) 似乎构成我们所有认知的控制性象征实践正在向肌体移交。尼采的

思索的确更进了一步。"变得平等"被认为是生机勃勃的征兆,而非是显示人性的"特

权";在"人类的名义"得以宣布之前,权力意志"占用"了生物体: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19

像比较 [Gleichnis] 一样,所有的思想、判断、感觉都有一个"平等的假

定" [Gleichsetzen] 来作前提,早先是"变得平等" [Gleich-machen] 。变得平等

的过程和变形虫体内占用的物质之间的合作一样……[而且]原生质不断地使

它所占有的物质和它自身相适应,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入它自身的形式和排列中

去 [in seine Reihen und Fonnen einordnet] ,通过这种方式,变得平等的过程正好

和外部的、机械的过程(它的符号)达成一致。

(WM Il. 21 , 25; WP 273-274 , 276)

占用和它的符号,变得平等,假定平等一一这个过程是在人类的意识占用它、宣

布它是发现真理、建构知识的过程之前,为其自身的保存和构成,在它的有机世界内

进行的。这个过程将自己看成是道德领域的测绘:

一个细胞自己转化成一个更强大的细胞的一个功能是道德的吗?那是它

不得不这样做 [Sie muss es] 。一个强大的细胞吞噬了一个弱小的细胞是罪恶的

吗?……快乐和欲望并存在企图将弱者转化成它的一个功能的强者之中,快

乐和这种欲望并存在想要变成一个功能的弱者之中。

(NW V. ii 154 , GS 175-176)

一边是象征,一边是占用一一力量的游戏,二者的关系变得明显了。说到人类

的求真意志,尼采一定会采用语言象征这样的比喻的。退"四"到一般意义上的生

物体内,美德、力量、真理之间的区别开始模糊;占用变成比解读更具包容性的术

语。确实,这种中立化的严格即使在尼采看来也不总是很清晰的。但是当它奏效的

时候,就呈现出了权力意志无法简化的描绘,权力意志被描绘成对其自身抗拒的寻求。

丁权力意志能证明自己只是反对抗拒;因此,它寻求的是反抗它的事物……"
(WM 11.
123 , WP 346) 再想想那一连串写于 1887 年 11 月至 1888 年 3 月间奇怪的注释,尼采
在注释中尽量绕开语言来表述我们粗略地称之为权力意志的东西不过是意志和非意

志的游戏。这整个一段都值得作一通盘解读。这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选择性地

引用了一些话:

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基本单位,没有原子,没有单细胞;在这里,不仅是

我们将存在引入进来……"价值"本质上就是这些主导中枢的增加或减少的立

场("多样性"存在于任何事物中,而"单位"并不存在于变化过程的本质之中)。

表述的语言方式对于表达"变化过程"是毫无意义的;它符合我们使自己假想
2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附叫皮瓦克读本
I From 0…true川

出一个稳固的、"物"的、诸如此类的原始世界的必然需要。在相关意义上讨

论原子和单细胞,我们兴许太冒昧;当然,最小的领域是最持久的一一那里没

有意志:有的只是不断增长或丧失权力的意志标点[Wil1ens-Punktationen]。

(WMII.17卜 172 , WP380-38 I)

尼采将这一点 (stigme) [27] 由来已久的象征仅仅作为相对是最安全的单位形象来

看待,即便在当时,也没有把它当作永恒性或持续性的符号,而是看作了一个参与者,

参与了(积极的或消极的)激励分离周期,在建构通常被认为是短暂的或历史的持续、

性时,这个周期在空间调度的意义上也许还是一个标点。正如我们后来所看到的一样;

结构共谋加上弗洛伊德的心理时间机器十分引人注目。目前我们争论的是,在意志

标点 [Wil1ens-Punktationen]造作的、被束缚的形象里(在这个形象里,遭到管制的人

类的意志和权力意志的原则,哪一个是论题仍然不清楚一一因为,毕竟有谁能"用语

言学来表述"权力意志昵?),尼采关于隐喻或象征的理论扩展成"涂抹",中和成抵

抗力量的游戏。这就是我自己的、对尼采隐喻理论语境之外的德里达评论的解读方式:

.. (运动中)关于不同的力量以及不同力量间的差异的‘积极'的争论,而尼采
用这些力量来对付整个隐喻语法系统。 " (MP 凹 , SP 149)
现在如果因此对"主体"提出质疑,有一点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这位哲学家要创

立自己的体系,就必须怀疑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确,尼采常常提出这个问题。他以

疑问的方式提出了他最大胆的见解,我们无法将之视作修辞策略而不予考虑。早在

1874 年,他写《历史的利用和滥用» (The Uses and Abus 臼 ofHisto η) 时就警告我们说:

"我不会试图否认,在从讽刺到挖苦、从傲慢到怀疑的频繁转换中,现有的论述于批

评的无节制和人性的幼稚之中呈现出了软弱个性的现代符号。" [28] 这种自我诊断的


精神在尼采的每一个文本里都十分强烈。"每一个社会都有将它的对于画成漫画的倾

向一一至少在想象中……在蔑视传统道德的人的眼中,这种人就是道德家:像柏拉

图在我的手中就变成了一幅漫画。" (WM 1. 410-41 1, WP 202) 非常偶然的,他给他


所有的哲学思辨都用警示的框架圈了起来"人们可以在那种我们认为最自由的哲学

里找到世界的图画 z 即在这种哲学里我们最强大的动力可以自由运作。对我亦如此! "


(WM 1. 410-411 , WP 224-225) 对于导致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涂抹文字的这个特殊问

题,尼采在《愉快的知识》中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21

存在的透视特征能延展到何种程度,抑或除了这个特征,存在是否还有

其他特征:没有解读、没有"意义"的存在是否就不会变得"荒谬\另一

方面,所有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说是不是一个解读过程的存在 [ein auslegendes

Dasein] 一一即使是知识分子最勤奋的、最一丝不苟的、审慎的分析和自省也
无法决定的存在;因为在分析的过程中,人类的智力不可避免地以自我透视的

方式 [perspektivische Form] 自察,而且也只能以过科方式。我们看不到首身周

围的世界。

(NW V. ii. 308 , GS 336)

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我们不能单单只是注意到尼采对此类问题的醒觉,还应该知

道他的应对方法。方法之一就是尼采与其对立面相互取代的通用策略。如果一个人总
是被自己的观点所束缚,那么他至少会在颠覆反对观点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特意改变自
己的观点,显得对立双方不过是彼此的同谋。尼采证实了我仅要在此论述的观点,现
在详细分析一下他的这些证明活动:单-~.~-对立面的确立是"变得平等"以及消解对立

的一种手段、 个结果,这种观念是哲学家对待权力意志的姿态,而这种权力意志也使
得她蒙蔽了自身。这里有一句代表性的话就够了"没有什么对立面:我们只是从逻辑
上得出了对立的概念一一然后把它错误地运用到了事物中去。
" (WMII. 56 , WP298)

我已经详细分析了尼采就"隐喻"和"概念"、"肉体"和"灵魂"之间的对立提
出的疑问。任何对尼采文本的取样都会被这种分解打上阴影。这里有一些引起争论
的例子。我加上这些例子是为了让读者在读《论文字学》的时候能领会到例子暗含
的或明显的作用:

‘ 主体和客体;两者都是一种解读"不, [客观的]事实恰恰是不存在的事物,只
曹是解读而已。我们无法‘在它自身中'建立任何事实……‘所有事物都是主观的,'你

虽然这样说,但这本身也是解读。主体不是什么给定的事物,而是附加的紧随其后
的 [etwas Hinzu-Erdichtetes , Dahinter-Gestecktes] 发明(invention) 0" (WMII. 11 一 12 ,

WP 267)
事实( truth) 与谬误 (error) ; 一开始就不存在"事实" (truth) ,只有"真理" (truths)
和"谬论" (errors) 一一也没有比他者更准确的描绘了一一由一层层的控制一维
持的解读来责难"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的真理?它们是无可辩驳的谬论。" (NW V. ii.

196 , GS219) " 真理就是一种谬误,没有了这个谬误,某个生物物种就无法生存。


" (WM
II. 19 , WP 272 )
22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IJ: 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川川ritique of GI

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 : "荒谬的前提……是把善恶误认为是彼此矛盾的现实

(而不是作为互补的价值观念)…… " (WM I. 397 , WP 192) "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一个特例。 "(WMI. 431 , WP217)

理论与实践"‘理论的'与‘实践的'之间的危险差别……就好像是纯粹灵性

引起了 [vorlege] ……知识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就好像实践必须由其自身的尺度

来判断,不管理论的答案会是什么样的[ausfal1e] 0" (WM I. 481 , WP 251 )


目的与偶然,死与生"一旦你知道世上没有目的,你也就该知道同样没有偶然,

因为‘偶然'一词只有与无数的目的相比较才有意义。让我们提防死相对于生的说

法吧。生只是死的一种类型,一种非常罕见的类型。 " (NW V. ii. 146 , σS 168; 还有,

与弗洛伊德对个体、有机生命以及惯性思考的共 i某也是明显的。) [29]

尼采的分解 (undoing) 对立是德里达在"延异" (延右一差异, defennent-

difference) 的概念中分解对立实践的一个版本,这我以后还要谈到。德里达自己也注

意到了这种相似性:

因此我们可以接受所有结对的对立关系,哲学是建立在这些对立之上的,

我们的语言也因其而存在。我们接受不是为了要眼见对立的消亡,而是为了

要看到呈现出一种必要性,以致对立中的一方像是另一方的延异,而另一方在

同一体的系统有序 [1 ' ecohomie] 中被"延异"着(例如,可理解的事物延异

着可觉察的事物,可觉察的事物被延异着;概念是被延异和延异着的 [differed-

differing] 直觉,生命是被延异和延异着的事物;思想是被延异和延异着的生命 g 毛

文化是被延异和延异着的自然……)在尼采看来,这些主题都可以和症状学联

系起来,而症状学总是能诊断出掩藏在延异中的所有逃避和诡计。

(MP 18-19 , SP 148-149)

人们认为,这种反对封闭"解读"的不可脱离的企图是"多元风格"。在一篇名

为《人的终结》的文章中,德里达写到"正如尼采所说,这也许是我们需要的风格

的转变;尼采提醒我们,如果有风格,那么它一定是多元的。"
[30] 过了相当一段时间,
他又说,"风格的问题可以而且必须试着反对此类解读的大问题,也仅仅是解读的大

问题,以此解决抑或取消它的论述资格。
" (QS 253) 对立面的泪淆,伴随着观念的转

变,这也许就是多元风格的一个范例吧。尼采在诸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Thus
Spoke Zarasthustra) 、《愉快的知识》以及《看哪,这人! »(Ecce Homo) 这些作品中
"

德里达《论文字学》材前言 1 23

多处话语记录的运用都是这样的:在继《论文字学》之后的作品中德里达进行注解、

解读、"虚构",在《哲学的边缘》和《丧钟》里他在话语模式上玩起了排字印刷的游戏,

这两者之间的转换也是多元风格的一个范例。

也许,尼采在面对不可避免的边界时,最大胆的洞见是对无知意志 (will to

ignorance) 的提倡"了解人类和野兽生活在何种无知之中对你来说是不够的;你必

须还要拥有和去争取无知意志。" (WM I I.饵 , WP 328) 在早期的文本中,更习惯称作

"快乐的愚昧"的东两 (NW III. i. 252 , VA IS) 后来被叫做"快乐的智慧" 愉快

的知识,它被看作是对自我保存的解读链的威胁,而这种解读把它自身当成是"真实

的"、"善良的"

总是并且仍然盘旋在人性之上的最大的危险是疯癫的迸发一一-它意味着

恳觉、视觉、听觉中任意性的迸发;它是思想意识里因缺乏规戒而享有的乐趣,
是人类荒唐之中的快乐。真理和确定性并不是疯人世界的对立面,而是具有普

遍性的,是信仰的普遍约束力;总之,是判断的非任意性特征。

(NW V. ii. 107-108 , GS 130)

无知意志,快乐的智慧,还必须时刻准备着于确定中快乐着、于颠覆所有看来似

乎站得住脚的价值中快乐着,甚至还要心甘情愿地进行颠覆"快乐不再存在于确定

性之中,而是存在于不确定性之中……不再是保留意志,而是权力意志……" (WM

II. 395 , WP 545 )


这种频繁的冒险对德里达眼中的尼采而言是一个肯定的游戏。"我不知道还有别

的方法 J' 尼采写到,"能将伟大的冒险和游戏联系起来。" [31]

智慧:在贱民看来就像是一种飞行 (flight) ,一种将自己从危险游戏中抽

身而出的手段、方法:但是,天才哲学家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朋友

生活得"并不哲学化"、也"并不明智",最重要的是生活得大大咧咧的……

他让他自己不断冒险,他把玩着这种危险游戏。 [32]

总是试图通过"解读"来回避稳定的、小心谨慎的这种鲁莽是命运之爱 (arnor

fati) ,是对德里达称为"必要的机遇、法定的偶然的游戏"的热爱。 (Dis 309) 这是超


人 (Over-man) 的舞蹈,是尼采用他自己特有的辛辣笔调所描绘的舞蹈:

按照我的看法,我发现我关于整个存在的立场是多么美妙、多么新颖,却
2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句叶町

IF
阶r川…川川川叫e ofGlo
F 胁阳叫川

b
bali
刮甜Ii阳
i

又多么可怕、多么讽刺啊!……我陡然从睡梦中觉醒,但却意识到我仍在梦中,

而且必须一直在梦中,唯恐自己死去……我是所有这些"知晓 (knowing)" 这

一切的梦者之一,我很清楚,自己正在跳着自己的舞蹈。

(NW V. ii. 90-9 1, GS 116)

哲学家的"知识" (knowledge) 将他自己与梦想者为伍,因为知识就是梦想。但

是哲学家"故意"与梦想、与知识之梦想达成一致,"故意"忘却哲学的训诫,只是为

了"证实"那种训诫……这是善变的时刻,就是一直前进,或用尼采的话来说,是永

恒的回归。德里达在尼采的超人中所强调的正是这种不确定的"善忘","主动善忘"。

在《人的终结》中,德里达再次写到:

他[超人]会冲着回归 (return) 迸发出笑声,这种回归不再具有人文主义

的形而上学回归的形式,也再不会坚定不移地、"超越"形而上学地采取这种

备忘录的形式,或生命 (the being) 感知的捍卫者的形式,或存在 (Being) 的房

屋和事实的形式。在房屋之外,他会让"主动善忘" ("aktive Vergeszlichkeit ")


跳舞,让善忘 ("oubliance") 跳舞,让《道德的世系》中提到的残忍的(grausam)

享受跳舞。毫无疑问,尼采呼唤的是存在的主动善忘("
oub1iance ") ,它没有
海德格尔赋予它的形而上学的形式。

(MP163 , EM5 7)

和尼采笔下的其他特征一样,善忘至少是双刃的。甚至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善忘"

也呈现出了两种相反的形式:一种是保护人类不被绝对的历史记忆(在他者事物中,

意志揭示了"真理"来自于"解读")的光线剌瞎双眼的限制,另一种是哲学家为了

防止落入"历史知识"的圈套贸然选用的属性。一方面,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作品中,

有像下面给出的这样一些段落(我们必须于其中抓住"真相"一词的全部讽刺) :

我们还不知道真相的冲动从何而来,因为到现在我们也只是听说过社会为

了存在所赋予的义务:说实话,用普通的隐喻来讲,那就要从道德上表现出来:

我们只是听说过有义务根据特定的常规说谎,全体说谎,这是所有人必须履行

的。人类当然忘了事物是这样与之同步的;因而他身处于无意识指定的方式中,

而且,按照数百年来的积习 正是通过这种无意识,通过这种善忘,人类才

拥有了真实感。

(NWIII. ii. 375 , TF 180-181)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25

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段话其中的讽刺意味,我们就无法接受下面的→段话。它
同样写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从表面看,这段话有着公认为反派角色的"历史观" (虽然,

我们的确必须区分开学院的、耐久的历史观[一方面]和哲学的、破坏性的历史观[另
一方面]) : "历史观使它的奴仆消极、富有追溯力。只有在遗忘的瞬间,在那种观念

时有时无的时候 [intermittirt ;和意志标点中断的激活( energizing) 相比较而言],对历

史热深恶痛绝的人类才会有所反应。 " (NW III. i. 301 , UA 68) 通过变动的价值网络,

我们才瞥见选择善忘行为的复杂性,在早期同样的文章中,这种复杂性已经发展成
为部分历史问题的解决办法"……历史的解毒剂是‘非历史的, (unhistorica l)、‘超

历史的, (super-historica l)。……关于‘非历史的'一词我指的是权力,遗忘的艺术,

在个人自身周围描绘出一幅有限的视野的艺术。 " (NWIII. i. 326 , UA 95)

我并不打算对尼采关于善忘的看法发表过多的评论,我只是想指出,即便是在德

里达特意提到的《道德的世系》的某个段落中,这种双重标准也是很明显的。善忘那

愉悦肯定的行为也是一种蓄意的约束:

遗忘不仅仅是像肤浅的幻想那样的惰性:它是相当积极的,而且从最严格

的意义上来说,是约束的正面能力[Hemmungsvermogen]。它对这样一个事实

负有责任,即我们所经历的、所忍受的进入了我们的意识,就在我们消化(你

可以称这个过程是"精神介入过程"[inpsychation]) 的片刻、在成千上万这样

的过程之中,涉及到了身体的营养状况一一所谓的"结合"。要暂时关上意识

的门窗 g 要保持不被我们那充满彼此合作却又互唱反调的、实用器官的凡尘俗

世中的喧闹和争斗所打扰;心灵的一点宁静、一丝空白,为新生事物让路,最
、重要的是为更高贵的职责和官员、为规范和远见卓识让路(因为我们的机制被

少数人牵动着 [oligarchisch eingerichtet]) 一一这就是主动善忘的目的,像是一

个守门人、一个心灵秩序、安宁、礼仪的守护者:结果'liZ快就可以明显地看到,
没有善忘,何来的幸福,何来的快乐,何来的希望,何来的骄傲,何来的在场。

(NWVI. Ii. 307-308 , GM57-58)

哲学家"了解" (knowing) 没有什么可被孤立的单位,甚至没有什么原子单位,

而统一的在场概念只是一种解读,于是他便通过"遗忘"那种知识的行为为自己赢得

了"在场"。然而,在这种创造出来的框架中,对所有坚定的道德的可能性以及真相

的一切可能性质疑的哲学家,以最有力的争论的声音说出了欧洲人的想法,既支持又
2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李叫

反驳他的敌手。尼采的论著是这种"知识"和"善忘"争斗的场所,说其是知识的建

立(把所有的了解都描写成简单的症状)和善忘的声音(给了我们最难忘的预言)同

样令人信服。阅读尼采时最普遍的困境是,在努力使二者达成一致的同时要征服自己。

但是这种不一致的持续性又使这两个极端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彼此依赖 这就是尼

采高明的诡计。尼采的风格于此体现在借用了德里达的双关语,即当笔尖同时既删

除又留下可读的痕迹时,它在"涂抹"的姿态中体现了德里达的双关。在尼采自己对

"查拉图斯特拉那→类型的心理问题"的描绘中有一个暗示"前所未闻地对所有至

今仍说‘是'的事情说‘不'而且也的确‘不'那么做的人,却也正是‘说不'这一

精神的对立者。" [33]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马丁·海德格尔梦想着要抹去存在的质疑那最初的善忘。

对他来说,"所有基本 本体论的建构 [fundamental-ontologische Konstruktion] ……

必须在自己的计划中 [im Entwerfen] 从善忘中探知 [in den Entwurf Genommene] 哪

些是安排好的。因而,此在 (Dasein) 根本的基本一本体论的形而上学行为是‘回

想, [Wiedererinnerung] 0 " [34] 因此正是通过尼采和德里达所认定的主动的善忘概念才


得以避开海德格尔的概念。回想一下我引用过的德里达的那段话,超人的"笑声"将

"不再是……存在 (Being) 的房屋和事实的……备忘录和……捍卫者。在房屋之外,

他会让……主动的善忘跳舞。"

海德格尔介于德里达和尼采之间。几乎在每一个场合,德里达都要写到尼采,而

这时,海德格尔式的阅读总要被引发出来。似乎德里达通过研读和反对海德格尔而

发现了他的尼采。在《论文字学》中,德里达写到:

……也许,我们不该因此避免对尼采做海德格尔式的解读,而是相反,即

完全进行这种解读,毫无保留地同意这类解释;以特定方式进行解读并且直至

这样一种程度:由于尼采的论述内容几乎遗忘了存在问题,它的形式恢复了一

种绝对的奇特性,他的文本最终要求采取另外一种更忠实于他的写作风格的解

读方式。

(32 , 19)

海德格尔将尼采描写成西方最后的形而上学主义者。对海德格尔而言,形而上

学主义者这种人爱问"什么是实体的存在?"这类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对这

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一实体的存在就是权力意志。就像海德格尔不断指出的那样,实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27

体的存在这一问题的表演场所就是人类。海德格尔从"形而上学的前提"着手对尼
采展开彻底地条理性阅读,并且他一再提醒我们,说尼采语无伦次,完全是没有领会
到尼采的主要问题和所有西方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是一样的"什么是实体的存在? "
这就好像海德格尔,这位对原始词汇独具恋旧情结的哲学家,断然拒绝承认尼采的一
致性是凭借主动的善忘建立起来的,这种善忘的状态也铭刻在了尼采的文本中。
海德格尔常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话,宣称"它是说……"这种极其富含教训意味的
方式产生了下面这样有力的公式:

在我们考虑尼采给出的关于实体的构造及其存在嘻手这一问题的答案时,
就可以确定尼采形而上学的前提的主要攻击对象了……尼采给出了两个答案:
实体总体而言是权力意志,实体总体是同一性永恒的回归……在这两种主张
中……"是"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实体总体"是"权力意志,意思是:实体本
身就被建构成尼采认定的权力意志。实体总体是同一性永恒的回归,意思是实
体总体作为实体是在同一性永恒回归模式中的。"权力意志"的确定年带手中
造回答了实体的问题 g" 同一性永恒的回归"的确定非非苦斗了夺嘻字回答了实
体总体的问题。然而,构造和存在模式都属于实体的实体性的限定。" [35]

就质疑存在而言,切事物都是存在的问题。在尼采看来,诸如"实体"、"总体"
之类概念的疑问被深深质疑着("……没有什么‘总体';……没有一个对人类的存
在以及人类日标的判定会和不存在的事物有关…… " [WM II. 169 , WP 378]) 尼采也
从未提过同一性永恒的回归,他说的只是永恒的回归一一这诸多情节都被抛开不顾
了。海德格尔式的系词把权力意志和同-性 (Gleich) 永恒的回归等同了起来,而尼
采对"变得平等"、"变得同一" (Gleich) 的嘲讽则在这种系词的勃勃生机中被忽略了:
二就其内在可能性而言,权力意志本质上就是同了'啡和 E 甲甲号。 " (HN I. 467)
因为海德格尔不承认尼采风格的多元性,所以他不给尼采以作为"涂抹"哲人的
特权。对尼采来说,他仍旧是一个形而上学主义者,探询着存在的质疑,但是却不对
质疑本身提出质疑!

无论是尼采还是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一一还有黑格尔,但确切地说又没有
他,他是尼采之前第一个从哲学意义上考虑哲学历史的哲学家一一都没有真
正开始过,倒不如说,他们早已发现了开端,但却只把它当成了开端的背叛和
抚慰:根据柏拉图哲学……尼采早就把自己的哲学指定为颠覆的柏拉图哲学
28 I 从解构到全球化制叫皮瓦克读本
IF川 …M川 阳 叫

了。这种颠覆并未清除柏拉图的假定,准确地说,它反而通过清除的表象巩固

了这种假定。

(HN I. 469)

在尼采"作为主观性形而上学" (HNII. 199) 的形而上学的包围和限制的构架内,

对海德格尔式尼采的解读是绝妙的。不幸的是,我和德里达感兴趣的是,它关注得更

多的是,海德格尔觉得他被迫从尼采那里做了过多的回避或解释。我暂且不对海德

格尔式文本中对尼采更彻底的批判作过多的解释。我只在此简述一些概括性的例子。

如果尼采说这个世界以及我们的感知是泪乱无序的,那么海德格尔就将这片氓乱解a

释成为"世界总体及其运行的唯一的(eigenHimlich) 蓝图……‘ 1昆乱'不仅仅意味着

无用的骚乱,还意味着生成的、未被征服的领域之秘密。
" (HN I. 566) 然后,艺术(在

尼采看来,艺术的身份是难以捉摸、存有疑问的) [36J 被描绘成权力的最高意志,它


赋予了?昆乱形式(尼采也许会抱怨,说它是"另一种嵌入的符号链" ) ,是"生成者的

创造性经验。 " (HN I. 568) 如果尼采将肉体和生物体整个用作对意识的牵制,那么海


德格尔就高明地引人了"肉体理性"的概念,并且解读了尼采的某种姿态一一将主

体性概念延伸到兽性和"被当作是权力意志形式之名的……‘肉体',……而在权力

意志中,后者作为明显的‘主体'容易直接受到人类的影响。 "(HN II. 300) 当尼采写到:

"要利用生成存在的特性一一-即最高的权力意志 " (WMII. 101 , WP 330) ,海德格尔

就必定会解读它,但从尼采双重姿态普遍的讽刺之中却得不到什么好处。他甚至必

然会忽略在英文版中被翻译成"利用" (to impose) 的铭文( aufzupragen )隐喻的言外

之意。他必然会在实际中时常忽略《权力意志》那支离破碎的本质,正如他必须忽略

尼采许多最富挑衅的见解的疑问形式一样。他必须解读作为"世界上人类的绝对优

势的"超人的无目的性,"而具有这种优势的人就是超人 "0 (HNII.125)

德里达认为,完成一种严格的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阅读的同时兴许会有所收益一-一

这种阅读会发展成它的终极一致,即主动忘却他自己可怕的"知识"文本的尼采。在

这个极限上会展开这样的阅读,"它的形式恢复了一种绝对的奇特性,他的文本最终

要求采取另外一种更忠实于他的写作风格的解读方式。"

德里达自己对海德格尔之于尼采的批评一一《论风格的问题»
(La Question du
s沙Ie) 看起来似乎是围绕着海德格尔文本中显然不太重要的环节进行的。正如

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这种解构策略常常是集中在细小但却很说明问题的环节上的。

尼采«偶像的黎明» (The Twilight ofthe Idols) [37J 一书中,在一章题为"‘真相的世界'是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29

如何变成无稽之谈的:谬见的历史"这篇特殊的论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
"它变成了一个女人"类似话语的熟视无睹。
尼采简短的章节伴随着"舞台指导"分成了六个公式化的段落,以特有的尼采式
语气严肃认真地给出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在形而上学从柏拉图学说变成了基督
教学说的那一刻,"这个概念……变成了一个女人"。海德格尔在这一章的扩展性评
注中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德里达将视线聚焦在这处遗漏之上,通过"女性问题"
(question of woman) 的讨论,他用一种大胆且极其惊人的姿态阐明了尼采的"风格问
题" (question of style) 。
泛泛而论的话,看尼采的文本,人们都会将他看成是一个极端的厌女症者。但是
德里达细致的阅读解除了针对女人的一些更为复杂的看法。德里达把这些看法破开
分成三类,并且提出每一种尼采的态度都和精神分析的"立场"一一一种主客体之间
的关系形态一一接近。总结一下,这个"立场"如下:

女人……被指摘成是……说谎的象征或权力……是的,他害怕这个被阉

割了的女人……

女人……被指摘成是……真理的象征或权力……是的,他害怕这个将人

阉割的女人……
女人……在这两个否定词之外还被看成、被认为是正面的、伪装的、风雅
的、狂乱的……是的,他热爱这个肯定性的女人。
(QS 265 , 267)

经过一番关于风格问题的详细讨论之后,德里达提醒我们注意这三个立场不可
能融合成一个整体,甚至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的代码"(exhaustive code , QS 266 )。
但是,像警告注意到的那样,如果我们将精力集中在这三个概述之上,重新关注"谬
见的历史",也许就提取出了德里达式的对尼采的阅读。
据尼采所说,随着基督教的诞生,阉割的时代就开始了,而成为一个(被阉
割的和将人阉割的)女人的这种观念,也被哲学家男性的一面为了支配和挪用
(appropriation) 的缘故所追随。尼采也陷于这个阴谋之中,为男人说话,提出了超
男人( Over-man) 的音节划分。但他的文本还是指出了女性通过"奉献自己" (在扮

演角色的层面上,就是扮演自己)进而破坏男性的支配行为,甚至在上升到性统治
权 (sexual mastery) 的"奉献自己"的行为中亦如此。
[38)
关于"真相如女人"这个
3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川皮瓦克读本
IF川 …tr川n 川e 叫 ue of Globalizat川 Spivak Reader

说法,→个人不可能问道,"她是干什么的? "→一这是个本体论问题,也不可能期

待得到什么答案一-解释学假设"每次,当正式的{关于自我同-一的、关于挪用

的、关于支配的知识的]问题出现时……质询的本体 解释学形式就显示出了它的

局限性。 " (QS274) 正是在投降( surrender) 的行为中,女性作了伪装。在这里我们发

现了关于知识一一善忘的双重注册的性的描述总是在破坏尼采的风格。为了支配那个

女人,就必须成为那个女人("沉思的人……是由男性母亲所组成的 " [NW V. ii. 106 ,

GS 129]) ,然而女性的存在却是未知的。支配的男性风格通过笔、短剑、马刺瓦解了,

却破坏了真理莫名其妙的女性特质。"或许真理就是总有理由让我们无法看清其理由

的女人?她的名字会不会就是一一用希腊语说一一 -Baubo[ 女性生殖器]?" (NWV

ii. 20 , GS 38) "甚至最具有人性、最富有智慧的学生那富于同情的好奇心也难以猜


出,这个或那个女人是如何试图将自己和[性的]谜语结合起来的……难以猜出终极

哲学和女人的猜忌是如何在这一点上抛锚的!" (NW V. ii. 105 , GS 128) 一旦我们循 i


踪而上,惊人的描述就显露了出来,文章也就展开了。了解女人是不可能的,但为了

了解女人,男人必须不断地尝试成为像女人一样的真理(清楚地表明自己善忘 )0 "男

人和女人互换了位置,互换了无穷大的面具 " (QS 273) 。德里达是不是认为,在质疑

可恢复的、可支配的原始"真理"的时候,尼采和弗洛伊德同样是象征性地质疑"原

始场景"的现实性、质疑常常把将男人和女人明显区分开的菲勒斯(phallus) 的阉割

作为开端的事物的现实性昵?

尼采的欲望(像德里达所看到的那样)是否正将历史中类似于弗洛伊德对原始

"场景"的重写的阉割概念放置到了儿童原始的"幻想"(fantasy) 之中呢? [39] 在提


出为了拥有(支配)真理(女人)哲学家必须成为真理(女人)这样的说法时,尼采

式文本是否在分解弗洛伊德早期的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 昵?菲勒斯中心

主义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看法:如果儿子(男人)否认性别差异,他会去要求为了

母亲(女人 j 成为菲勒斯,成为"迷惘的客体'\如果这个儿子(男人)承认性别差异,

经过父亲的认证他就有了菲勒斯。尼采是否在寻求分解男性中"女性的否认"

支配的另→面?弗洛伊德将这种否认想象成"不是别的,只是生物学事实
" (GW
XVI. 99 , SE XXIII. 252) ,将它描绘成不被男性欲望所定义的女性特质以弥补缺失。
[40]
(也许德里达笔下的尼采"超越了"德里达笔下的黑格尔。他在《丧钟》里把黑

格尔的 savoir absolu[ 绝对知识]一致省略成Sa。这不光指拼错的"♀a" [本我,它]

和 "signifiant " [能指]的法语缩写,还有连带着未被命名的阴性宾语的物主代词。黑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31

格尔所声称的绝对知识兴许会卷入到未命名的[不可命名的 ]. "选择阴性" [女性事

物 从任何意义上而言]的意愿之中。)

然而,德里达却以另一个长篇训诫的段落结束了他的文章,这一段是关于尼采作

品的阅读问题的,特别是他文本中的一个事实,像我们一直试图解释的那样,前后一

致的阅读不断涂抹着自身,并求助于它的对立面,如此往复,以致无穷:

不要从这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个人必须马上放弃阐述意义的知识·

要尽可能地彻底了解结构的限制……就必须尽可能地多作解释。……如果尼

采有意说[想要说]点儿什么,难道这不正是意义[说的意志]的限制吗?而

这种限制正是一种有必要区分开来,因此总是被分隔开、被扩大、被繁殖的权

力意志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就是,再也不会有什么"尼采文本的完整性"了,

是碎片式的或格言式的都不会有了。[ 41J

(QS 285)

德里达写到"然而文本总是既保持公开的、被提供的,也保持可解释的,甚至

我们都不知道它是可解释的。门QS 286) 他为我们最先提出的这种看法,我会在本《前

言》的后面进一步论述。

在此我要指出的是,德里达始终做出仪式般的(而且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姿态对

这些创新不予理睬"它的概念来自于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研究的形而上学。"

(ED413 , SC251) 海德格尔几近将之消解,将之"毁灭" (海德格尔语) ,但同时又


向之屈服。弗洛伊德几乎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居于形而上学之内的。但尼采却将它们

割裂开来,然后主张忘却这个事实!也许这全部争端都取决于一个人对他自己所做

的一切到底了解多少。知识意志 (the will to knowledge') 是难以抛弃的。当德里达认

为自己仍居于形而上学之内还尚未实现其终结时,差异难道不就在于他至少认识到
这一点了吗?要想找出解决超越尼采模式的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困难的:首先是认识到,

然后又主动地将其忘却,这样便令人信服地在他的文本中提出了他自己的误读。

在《笛卡儿的沉思» (Cartesian Meditations) 一书中,埃德蒙·胡塞尔把"意识的

先验现象学"和"意识的纯心理学"区分开来,然而,在前者的研究中,"人类的心理

成分……与世界有关的信息……[是]不被当作现实来看待的,而只认做是现实一

现象,"这就表明了这些成分是"严格的平行" (exact parallel)。这里还有一个差别是

尼采式的洞察力所必须分解的。 [42J 对德里达而言,是弗洛伊德瞄准了精神研究的,


3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社惊叫皮瓦克读本 1 Fr叩…truction to the 叫 ue olGI叫

精神研究"消除了世界起源和在世之间的差别。消除差别的同时又制造了差别"。
[43]
德里达并不把精神分析当成是一个特殊的抑或"局部性的"学科,而是把它看成是一

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对"本体论,特别是对存在的基本概念词语" (35 , 2 1)进

行了一番整理。换句话说吧,为了他的这些目的,德里达认为,不可避免地为反常事

物提供一幅有关精神规则的正确图画,而且为之开方治疗并非是科学的,但却在自身

的使用之中或多或少地教授了某种解释所有文本的方法。

不管弗洛伊德承认与否,他都暗示了精神是一个"涂抹"的符号结构,因为,

像符号一样,精神充满了极端的他异性(alterity) ,即完全的他者 "弗洛伊德给了

它[这个极端的他异性]一个形而上学的名字一一无意识
" (MP 21 , SP 151) : "无

意识是真正的精神现实 g 它最内在的本质对我们来说和外在世界的现实一样是未知

的,它并没有完全地被意识信息所描述出来,就像外在世界也没有完全被我们感官

之间的交流所表达出来一样。" (G W II - II I. 617 - 618 , SE V. 613) 而且,当他"取代"

了自我 (ego) 和本我(i d; 它,他者)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对立"的时候,他异

性的概念依旧泰然自若"本我……是它的[自我的]另一个外在世界 [seine andere

Aussenwelt] 0" (GW XIII. 285 , SE XIX. 55) 他异性永远不会像意识一样在场,意识只


与它和无意识之间的前意识有来往。"对意识而言,这整个心理过程把自己看成是前

意识的领域。 " (GWX. 290 , SE Xl V. 19 1)然而,"无意识的愿望总是很活跃……它确

实是无法毁灭的无意识过程的显著特征。" (GWII- lII. 583 , SE V. 577)


自身带有永久的他异性痕迹的事物包括:精神结构和符号结构。德里达为这种

结构命名为"书写" (writing) 。符号不能被看成是连接起师、(所指对象)和终结(意

义)的同类单位,而"符号学",即符号研究却可以。符号必须在"涂抹"下被研究,

时刻准备好被另一个符号痕迹所抢占,严格说来,这个符号是不会出现的。"符号学"

必须让位于"文字学"。就像我表明的那样,这种让位和尼采对道德"世系"的研究

像无穷尽的"符号链"一样紧密相连。

"书写",是时刻准备被痕迹占领的结构的名称。和文字的经验主义概念相比,

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物质实体之上明白易懂的符号表达系统。德里达认

为,弗洛伊德是用书写隐喻来描绘精神的内容和组成、进而完成这种概念的扩大化

的。在被翻译作《弗洛伊德和书写场景»("Freud and the Scene of Writing") 这篇文


章中一一文章本身就是尼采提及的"哲学"文本的修辞分析的一个范例,通过伴随

着弗洛伊德生命中三十年的三个文本,德里达追溯起书写隐喻的出现,这三个文本是: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33

《科学的心理学之研究 »(1 895) ,«梦的解析»(1 899) ,«"神秘主义的书写簿"笔记》


(以下简称《笔记》一一译注) (1 925) 。在这三个文本中,弗洛伊德碰到了一个问题,

即如何描绘精神内容以及精神器官。随着 1925 年"笔记"一文的发表,弗洛伊德最


终将精神描绘成"书写空间"。这的确不是我们经验中书写的概念,因为在这里,"原
稿 (script) ……从来就不从属于、附带在、尾随着言语。 " (ED 296 , FF 75) 它也不只

是语言的隐喻。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梦的内容一一一精神的全部记忆活动的范例一一

"在象形[非语音的]文字中被表达了出来。" (GWII-III. 283 , SE IV. 277) 在《笔记》

一文中,随着实际的书写玩意儿的详尽描述,绝对不会出现言语的位置问题:

我不认为把赛璐珞和蜡纸封面与知字一字号 [Pcp t. -Cs , perception-

consciousness. ]系统及其护板作比较是多余的,不认为把蜡板与其后的
无意识作比较是多余的,也不认为在感知过程中把文字显现[变得可见z

Sichtbarwerden] 和消失与意识的问现和消亡作比较是多余的。

(GWXI Y. 7 , SE XIX. 230-231)

在《梦的解析》的最后两章,在对"重历梦境法"
(The Dream-Work) 和"做梦
心理学" (The Psychology of the Dream-Process) 深思熟虑之后,弗洛伊德经受了个人

困惑,被迫推翻了一切有关精神的统一作用的想法。到弗洛伊德开始写《笔记》一

文的时候,他已经清楚地认定了,精神器官的运转本身不易受精神的影响。正是这
种器官"接受着"来自外部的剌激。精神则"被保护"起来远离这些剌激。我们所

认为的"知觉"一样的事物从来就是一种铭文。如果刺激引导的是永恒的"记忆痕

迹"一一-这些记号不是意识记忆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远离接受剌激时刻的精神游
戏一一那就没有什么意识知觉了。"不可思议的意识现象[周期性地、不规则地]出

现在知觉系统里而不是永恒的痕迹中。 " (GWXIY. 4-5 , SE XIX. 228) 这时,知觉系

统并没有被激活,准确地说,这是精神的持久构成正在接受认证的时期。只有这些接
受实际剌激的时期才给了我们时间的观念。"我们关于时间的抽象概念,看起来似乎

全部得自于知觉 意识系统的运作方法,并且符合运作方法自身的知觉[自我知觉 g

Selbsrn咄mehmung] 0" (G W XIII. 28 , SE XVIII. 28) 在《笔记》中,弗洛伊德更加大

胆也更具尝试性地削弱了的原始堡垒一一时间知觉的延续性:我们对于时间延续性

的感觉,是知觉器官的间断周期性的一个功能,当然,也是那部器官运作的知觉"知

觉一意识系统起作用的间断性方法,是时间概念形成的原因[是 Entstehung 而不是


3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ructi川 the C叫

起调一一Ursprung] 0" (G W XlV. 8 , SE XIX. 231 )因此,在弗洛伊德式的精神主题中,


知觉是"原始的铭文"。而根据康德的享有特权的必要的"直觉形式",时间在精神

的神秘的书写簿上变成了"一种书写的经济学 " (ED 334 , FF 112) 。

尼采已经在批评诱发性和内容之中分解了主权本身(sovereign self) 。他指出,我

们对于涉及"单个"人类行为的具体详细情况是无知的。弗洛伊德则通过对这些具

体的详细情况的思考分解了主权本身。

弗珞伊德对书写隐喻的大费周折的探索让德里达非常感兴趣,因为和以往不同的

是,这-探索没有附带任何条件。在《论文字学»"能指与真理"这一节中,德里达

对书写隐喻的一个明显的通用特征做出了探讨:甚至在使用时,它也从字面的(
literal)
意义上和书写形成了对比。

通常意义上的书写是不受重视的东西,它是搬运尸体的工具。[因为它所

指的是言说者的缺席。]反过来说,另一方面,隐喻意义上的文字,自然的、神

圣的活文字受到崇拜 g 它与价值的起源,与作为神圣法则的良知的声音、与心

灵、情感等等具有同样的尊严。 (29 , 17)

因为人类需要用在场的概念来安慰自己,所以即使为隐喻所接受,"字面"意义

上的书写以及实际作者缺席的意指也必然遭到"否定"。弗洛伊德对书写隐喻的使用

还没有被这两种行为所毒害。事实上,弗洛伊德认为正是在场的空间,感知的自我,

才是由缺席 以及书写一一构成的。

形而上学的终结在在场的基础上,建立了形而上学研究的开端和结局。对形而

上学的包围提出质疑的人们一一包括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一一表示需要借助"涂

抹"这一策略。尼采涂抹T" 了解 "z 弗洛伊德涂抹了"精神",海德格尔明显涂抹了"存

在"。像我所说的那样,这种抹煞事物的在场但仍然把它写出来的动作的实质,在德

里达的词汇里,就是"书写"一一这是把我们从形而上学的包围中解放出来,同时也

把我们监禁其中的一种姿态解放出来。

弗洛伊德抹去精神的方式,不光是声明它已具有极端的他异性,也并非仅仅断言

知觉和暂存性 (temporality)是书写的功能,他还多次公开对他不断运用的思想的同

一个局部拓扑 (topological) 寓言提出质疑。对弗洛伊德精神体系的不同模式没有质

疑似乎是不对的,把这些模式看作是弗洛伊德用来表示精神体系的"千变万化的‘观

点门'似乎也是错误的。 (44) 关键在于,弗洛伊德几乎是用这些精力充沛的(力量的游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35

戏)或是精神的功能图片来抹去局部的拓扑图片;却又给予这个局部拓扑图片以最大
的用处:这是"涂抹"的典型手法。他不只写到他要"小心翼翼地不用拓扑的方式给
精神定位 " (GWII-II I. 541 , SE Y. 536); 但是,他又指出,甚至在"实质上的"精神
的局部拓扑内部,

无意识思考寻求着将自己传送(翻译)到前意识中去,这样它就能挤进到
意识中去了……这种寻求不是新形势下对问题的重新思虑,而是像副本一样
总是倚靠着原本;挤入意识中的观念,必须小心谨慎地保证不会受到变位想法
的影响……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再一次用充满活力的方式取代局部拓扑
的方式来表达事物……然而,我认为,继续利用两个体系的象征意象是可行的,

而且无可非议。

(GWII-III. 614-615 , SE Y. 610-611)

15 年后,一写到"无意识",弗洛伊德就向我们保证"我们期待着两种心理体
系之间存在着清晰明确的图解式区别,而对无意识衍生物的研究会让我们的期望彻
底落空。 " (GWX. 289 , SE XI Y. 190)

可是,局部拓扑的寓言还在持续使用,在我看来,准确地说是因为,它是-个
可表述的图表式寓言一一传统意义上的"结构"。弗洛伊德已将自我的主权拆解
(dismantle) ;他的局部拓扑描述,使他得以在精神文本的构成中形成关于自我的说法。
德里达后来说"重新思考主体性的结果问题只能是必要的,因为它是由文本的结构
产生的。 " (Pas F 122 , Pas E 45)

"我认为,既然我们已经成功地从心理过程的动态、拓扑以及经济学兰个方
面描述了这一过程,"弗洛伊德写到,"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芋'专理芋
(metapsychological)的出场。': (GWX. 28 1, SEXIY. l8 I)心理过程的"经济学"出场

的想法和阅读德里达有关。
经济学 (economy) 是能量的隐喻一一在能量中两股彼此相抗衡的力量建立起

了现象的所谓身份。在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的出场"中,经济学这一层面改变了
拓扑和动态两个部分,虽然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弗洛伊德从未放弃过其他两个表述。
"最终心理研究能够掌握的就是两种原始本能的行为、分布、熔合 (mingling) 和解脱

(defusion) 一一我们想象不到,这些事物会被定义成一个单独的领域,包含神经器
官、本我、自我或超我……仅仅通过两个并存的互相对立的行为"一一换句话说,"两
3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n 川

种本能 爱之本能和死之本能"的经济学" 从来不会单独出现,这样我们就

能够解释生命现象[迹象, Erscheinungen] 的多重性[多彩多姿; Buntheit] 了。 " (GW

XVI. 88-89 , SEXXIII. 242-243)


经济学并没有调和对立面,而是持续了分裂。在差异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同一性

是经济学。在弗洛伊德的世界里,一系列的思考是要靠它的对立面维持的,一组意

义蕴涵着其对立面的可能性"每一串思考几乎必然伴随着与之矛盾的对应面,对立

将它们联系起来。" (G W II - III. 316 , SE IV. 312) 正常状态 "理想的虚构 " (GW

XVI. 80 , SE XXIII. 235) 一一和精神病是共谋者:

精神分析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的生活和精神病人的生活之间没有什么根本

区别,只有定量区别。……我们必须认识到,精神病的心理机制不是由心智上

的病理阻碍影响造成的,而是早已存在于神经器官的正常结构之中了。

(GWII-III. 378 , SE Y. 373 , 60 7)

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的看法。在认真揭示了快乐原则和死之本能之间的差别后,

弗洛伊德指出"实际上,快乐原则似乎就是为死之本能服务的。" (GWXIII. 69 , SE
XVIII.63 )死之本能用醒目的生命和惰性经济学对自身进行了说明"惰性是有机生
命里所固有的。" (GWXIII. 38 , SE XVIII. 36) 对于弗洛伊德提出的肉体与精神经济

学的说法,我们并不感到惊讶"……思考活动也来自于性爱动力的升华。" GWXIII.

274 , SE XIX. 45) 我们不仅仅置身于德里达和尼采一致认为的和睦相处的对立双方的


消解 保存 (undoing-preserving) 的环境中 z 事实上,上述引文还发展了尼采称作"新

心理学"的东西,这是尼采在表示需要将"语言学" (philology ,语言的世系)和"生

理学" (性爱领域)结合起来时提出的。

我在前面已经引证了弗洛伊德的论述,即神经器官里永恒痕迹的建立是以立即

感知 (immediate perception) 的可能性为前提的。德里达将这种阻浦机制 (delaying

mechanism) 和对立双方的经济学联系起来后,写道:

继不断引导弗洛伊德进行思考的图式之后,通过延岩危险的投资以及建构

颠覆 (Vo盯at) ,痕迹的活动被描述成是生命自我保护的一种努力。而所有形成

弗洛伊德主义思想的概念上对立的双方,就像在做迂回运动似的、将延异的经

济学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和他者连接起来了。这一个概念只是被延岩 (defer) 了

的他者,同时又和他者有所差异。 (MP 19-20 , SP 150)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37

这一段话取自《论延异》这篇文章。它在表达是什么形成了德里达的主导概念一一

由字母飞"拼写成的"延异"一一一时强调了弗洛伊德的在场。让我们注意一下这一

引文中的三个瞬间 "差异 " (differing) 、"延右" (deffering) 、"迂四" (detour) 。

我已经讨论过了完全的他者,它总是有差别的,是不同一的。要在这完全的他者之上

加入只有通过延迟才能建立起来的永久的延迟结构才行。这两个词合在一起一一"差

异" (difference) 和"延岩" (defennent) 一一两种意思在法语动词 "differer" 中都占

有一席之地,并且二者都具有被涂抹的符号的性质一一被德里达称作"延异"。这种

延异 它是我们的精神结构(这是一个不总是在那里的结构,永远不会被我们所

感知,它自己延君着并有所差异)一一还是"在场"的结构,本身就是被涂抹的。对

延异来说,建立不同于我们掌握中的"在场"的结构,这本身是永远不会产生在场的。

因此,"在场"的结构是由差异和延岩共同构成的。但是,因为"感知"到在场的"主

体"也是以类似的方式构成的,所以延异既不是积极的,也并非消极的。 "-ance" 后

缀标志着不确定状态 (suspended staωs) 。因为"差异"和"延异"之间的差别是昕不

出来的("差异" [difference] 和"延异" [differance] 的英语及法语发音是一样的。

译注) ,所以,这种"新写法" (neographism) 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注意作为结构的书写

的重要性。甚至在书写结构内部,字母 "a" 也提醒我们,这个完美拼写的词总是缺席的,

它是由一连串循环的拼写错误所构成的。

在《论延异》一文中,德里达将延异的观点同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联系

起来了。但他似于特别为弗洛伊德主义的惊人发现所震动。知觉与永恒痕迹的分裂

(disjunction) 仿佛使得思维本身成为知觉的延异。有机体和无机状态的惰性之间的共

谋使得生命成为了死亡的延异 (ED 333 n. , FF 112 n.) 。通过弗洛伊德主义的这些洞

见以及弗珞伊德本人的看法一一他认为我们的无意识痕迹的知觉"在事后"依然会

存在很久,德里达在其<((几何学起源〉导论》中,巩固了自己点缀在胡塞尔对"活

生生的现在" (the Living Present) 的建构之中的"延缓的纯意识 "0 (p.171)

德里达引用了《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中的下述论断:

在自我保护本能的影响下,快乐原则被现实原则所取代。后一种原则并没

有抛弃最终获得快乐的目的,然而它却要求推迟满足感、要求放弃一些获取快

乐的可能性、要求对不悦暂时容忍,并且认为它是迈向通往快乐的漫长曲折道

路 (Aufschub) 的一个台阶。

在弗洛伊德的话语中,德里达将这种推迟(延右)与"显然分解了所有经济学的
3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叫川川叫

完全的他者[延异]的关系"联系起来看,他是这么说的:

延异的经济学特征绝非暗示着总能再次发现被延右的在场,它不仅仅是一

种投资一一只是暂时并且毫不亏本地延缓在场的出现。……无意识不是……

隐匿的、内心的、潜在的自我呈现 (se1ιpresence) 。……这托管的主体 (the

mandating subject) 再没有可能"存在"了,没有可能在场或是做"它自己"了,


它也没什么机会成为意识了。……这被去除了所有可能具有在场模式的完全的

他异性,特征是……被延缓了。为了描述它们,为了读出"无意识"痕迹的痕迹(没

有"意识"痕迹[因为仅仅在没有"意识"知觉的时候,痕迹才能被精确记录]) ,

在场或缺席的语言,现象学的形而上学的言语,从原则上讲是不充分的。

(MP21 , SP 152)

这些旦我必须重复一个问题,不过需要略加变化,在我们对尼采的讨论的末尾我曾

提出一个建议,也许还试图找到部分答案:即对德里达的认识的主导问题。尼采已经

发现保持分裂、热爱生命以及培养命运之爱 (amor fati) 的需要。但是,他全部的思想

用语及行动是要让他所反对的自我承担起责任来。他的文本变成了延异激烈的、审

思的游戏场所。弗洛伊德让德里达认为他的哲学思考没有必要像尼采那样激烈。只

要意识到事物是由延异形成的,意识到"自我"是由从未一完全 被 认可 (never­

fully唰to-be-recognized-ness) 构成的,这就足够了。我们不必刻意培养善忘或是对机遇

的渴望 E 我们本身就是靠运气取胜的游戏。知识意志没什么坏处;因为无知意志和它

合作、建构它一一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我们也就很明显地想要上当受骗,因为知识就

是欺骗。另一方面,尼采把"对于存在问题的主动善忘"看成是惊人的狂热。毕竟,

它也许是隐喻意义上的细微差别的差异。德里达认为,这样一个善忘的理解 经

由弗洛伊德的研究到达记忆一一在形成我们"自我"的时候是主动的,尽管是"我

们自己"。我们向它的铭文缴械投降。也许,像我以前所说的那样,从长远来看,使

"德里达"分裂的是他知道他时刻准备向他书写下的文字投降。毕竟,他的知识就是

他的权力。荒谬的是,连尼采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确认的、主动的(故意的)善

忘是他对一种知识的必然性所采取的反抗行动,这种知识有征兆地表明其对铭记感

到自满得意。奇怪的是,在一次和让一路易·乌德宾 (Jean-Louis Houdebine) 的会谈中,

当谈到他的策略时,德里达一再表示"但是我知道我在做什么。"阳]权力意志不是
那么轻易就能逃脱的。还有一点也很奇怪,虽然德里达常常提到尼采的爆发性的、确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39

认的、公开的游戏,但却很少提及弗洛伊德自己对游戏的分析,弗洛伊德把游戏看成
是权力的约束姿态一一这在弗洛伊德对一个名叫"荡来荡去 " (fort-da) 的儿童游戏

的评论中非常有意义,这个游戏正是将缺席与在场的经济抹去了。 (GW XIII. 11-15 ,

SE XV lII. 14-17)
然而,如果我们尊重德里达的话语的话,我们就很不容易发现他的谬误之处。就
在他对形而上学的樊篱提出质疑时,他毕竟还是被这种樊篱困住了于脚,因而,他就
对他反复描述过的解读提供了他的文本,和其他所有的文本一样,这样一来,他的话
语又表明了什么呢?他并未能完美地运用自己的理论,因为成功的运用应当永远是
推延的。延异/书写/踪迹作为一个结构不过是对尼采玩弄的知识和忘却之游戏的谨
慎表述而已。
(气在写下这段文字之后,我才昕到德里达于1975 年秋天在耶鲁做的有关弗朗西
斯·彭热 [Francis Ponge] 和海德格尔的讲座迄今为止仍未出版。在那里,他本人把延
异和掌控的问题作为解构(deconstruction) 欲望的问题提了出来。我会在第4 部分的

末尾将他的观点做一概述。)
德里达也从弗洛伊德那里接受了一个实用的狭义解释的方法。海德格尔式的"消
解" (destruction,见第 xlviii [321] 页)和德里达的"解一构"(de-construction) 之间
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后者的注意力放在文本的细节上,德里达不止注意到了句法
(syntax) ,还注意到了句法中的词的形状。德里达对弗洛伊德的看法颇为着迷,弗氏
认为梦可以把"词"看成是"物"。从这一点来说, «论文字学》第 2 部分用的这种
分析方法还是保守的,而且大体上保守地给出了文字的轮廓 (the outline of the word) 0.

然而,自«i:仑播撒》始,个别词汇成分中揭示了的和隐匿了的游戏就引起了德里达的
关注。这种关注倾向在《丧钟》里到处可见,构成词汇的单个的音素
(phoneme) /宇
素 (grapheme) 常常被召唤出来跳一段独舞。弗洛伊德自己有一套参与到梦境文本的
"句法"中去的方法,德里达也挤进了这种极端的方法之中,下面,我就给出弗洛伊
德这种有深意并且很复杂的方法的框架轮廓。
在《梦的解析》中,弗珞伊德列举了四种技巧,精神组织的梦的运作正是用这
四种技巧扭曲或是"折射"梦的思想(精神内容)
,其目的是制造梦的象形文字,
这四种技巧是:凝缩(condensation)、移置 (displacement)、象征 (consideration of

representability) 以及二次校正 (secondary revision)。从修辞学的角度上,"凝缩"和"移


置"可以翻译成隐喻和转喻。[46] 列表上的第三个术语指的是将一种想法扭曲,以便
4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非问

能将之用一种意象表述出来的于法。弗洛伊德对第四个术语的描述使人想起了尼采

对试图保持一致的权力意志的评述,德里达对文本的大体描述也是这样"梦是一种

混合体,为了调查,必须再次把梦支解成碎片。……精神力量在梦里起着作用[被显

示出来, aussert],它创造了这种明显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使梦的运作产生的物

质受到‘二次校正 "'0 (GWII-II I. 451-452 , SE Y. 449) 我在第 lxxvi [349] 页会对弗


洛伊德以及文本性问题重新进行讨论。

非书面文本 (verbal text) 是由隐匿和揭示共同建构的,而隐匿本身就是揭示,反

之亦然。这个概念把尼采和弗洛伊德带到了一起。弗洛伊德又提出,主题不对文本

施控的地方,文本异常顺畅或是极为粗糙的地方,才是读者应该关注的地方,这样他

就不只是阅读文本而且还解释了文本,在公开的思想、语言等等的文本性中看到了它

的把戏,等等,而在其中它只有一个暂时封闭的轮廓。他因此把握住了这个概念"甚

至在解读得最彻底的却依然模糊不清的梦里也总有-段话…..就这一点而言 , j昆乱

的梦的思想是讲不清道不明的,而且它于我们对梦的内容的了解毫无帮助。"于此德

里达比弗珞伊德"高明"的地方可以这样归纳:这种氓乱从某个方面讲是阐释不了的,

而且对它自身建立的限制内的梦的文本内容毫无意义。然而,如果我们不给予这个

假定存在的文本抑或梦境的同一性什么东西的话,我们就正好在那个段落里找到了

可以暂时使文本违背规则的时刻,而这些规则显然是它为自己建立的,我们也因此阐

明了一一解构了一一这个文本。这样,除了证明弗洛伊德前面提到的那一段话是正

确的外,还证明了弗洛伊德的另外一些话"这是梦的中心,在这里梦向下触及到了

未知世界。梦的思想……无法……拥有明确的结局:它们不得不向四处延伸,延伸

到我们思想世界错综复杂的网络之中。" (GWII 一 II I. 530 , SE Y. 525 )

要弄清楚弗洛伊德和德里达接近却又必然转弯抹角的文本解读之法,而不去追

究细微末节是很难做到的。然而,就像德里达自己昕说的, «论文字学》和他早期的

一些作品仅仅是参与到了一种特殊的弗洛伊德式的互文性之中。他对有关儿童作品

中性文字的运用非常感兴趣,并在第 132 页 (333 页)做了长长的注脚。手淫和文字

主题的苦心经营,母亲一替补之链上替补性标记的精心安排,就像德里达在卢梭的

文章中阐述的那样,只是从广义上对它们做了精神分析。当然,甚至在如此宽泛的程

度上,有一点也应该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德里达不会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把我们

指引到"一种心理传记的所指,这种所指与文学能指的联系是完全外在的和偶然的"

(228-229 , 159) 。其实,德里达在他的这部关于文字学的早期作品里力陈精神分析的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41

重要性。精神分析本身并非把所有的文本性都视为真实存在证据之可有可无的根源。
把精神分析的性结构用作解读工具,这在德里达后期的作品中越来越明显。在一篇谈
到尼采的文章里,把"风格的问题"看成是"女人的问题"这样的评论就是一个例子。《丧

钟》一书中,德里达 弗洛伊德模式更是随处可见,这真令人感到不安。我要将德里

达及其对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的阅读联系起来谈谈他阉割主题的改变。


德里达在《弗洛伊德和文字图像》一文里,用长长的眉批提醒我们,在整个西方
历史中,文字学的建立经由了对书写的有计划"抑制"的认知,它不可能从整体上被
当成是精神分析的一种尝试 因为弗洛伊德需要从潜在的和明显的要意、抑或就是抑
制和升华两方面来描述心理的飞主少)双重文本的共存,而他这种需要的本身就陷进
了两个对立面的可疑的术语之中;此外,只有个人的抑制形式才有可能出现,因为个
人需要抗拒一切被公认为是富于书写结构的东西,即阉割(优势的丧失)和阳具妒羡
(对缺席的恐惧)。我以后会阐述一下德里达的反论证一一播撒和处女膜。然而,弗
洛伊德是不会这么轻易就能打发掉的。或许,是不是他自己就意识到了这种拒绝文字
的需要?德里达用'段摘自弗洛伊德的《压抑、症状和焦虑» ("Inhibition , Symptofns
and Anxiety" )的引言来结束《弗洛伊德和文字图像»:

书写就是让液体从管子里流到白纸上。当书写刚刚承担起这种结合的意
义,或是当步行刚刚成为在母亲大地上行走的符号替代物时,书写和步行都被

制止了,因为它们象征着被禁止的性行为。
(GWXI Y. 116 , SE XX. 90)

同时,反对弗洛伊德的话还包括"大量解构这些概念以及凝缩、沉积的形而上
学用词的必要性。"(ED294) 其实,这是反对所有屈服于前辈的手势的永恒不变的话

语:你追随,也解构,因为,你要解构就必须追随。

我认为……海德格尔的文本是极其重要的,它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不
可逆转的进步,它的全部批评财富,我们还远没有利用过。……[然而,有一
些]命题的混乱……使我很为难。例如"德里达的文字学主要是以海德格尔
的形而上学为‘基型'的,它企图通过用先在的踪迹来替代‘逻各斯的在场',
从而解构海德格尔的哲学;在作为‘根基'、‘基本'或‘起源'的踪迹基础上,

它将自己构成为一种本体一神学。"
(Pas F 73 , 70; Pas EI 40 , 39-40)
4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川。n 川e 叫

在他前面援引的反对克里斯廷·格律克斯曼 (Christine Glucksman) 的争论中,德

里达表明了他和海德格尔的关系,警告说要提防关于两者关系的错误描述。我早就

将他的复杂情况以及海德格尔式的"涂抹"考虑在内了。并且用他对海德格尔的利

用来预想、他对尼采的利用。现在我简要地谈一-谈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重写的另卒个

方面: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解构方法。

德里达对格律克斯曼的描述表现出来的犹豫不决是"文字学"一一消除踪迹的

科学一一的描述应该是以"形而上学"一一在场的科学一一为模本的;它应该被称

作"本体一神学"一一存在的科学,受限的多重在场的上帝的科学 g 而"踪迹",这

极端先在的标记,应该被错称作"起源"。我们要注意并且避免这类错误;还有一点,

和德里达的"延异"一样"通过限定的系统[海德格尔式的形而上学]和普遍的系

统[文字学]之间关系的建立,"德里达"改变了、重新规划了这种哲学 "0 (MP 21 ,

SP 15 I)
在自己的阅读实践里,海德格尔忽略了文本的绝对权威性,这已经表明了他自己

的方法和文字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读"黑恪尔、康德、尼采的时候,从长远

的角度来看,他"考虑的不是[作者]说了什么而是" 注意这消极的建构,收回了

拥有最高权力的作者的权威性一一"得到了什么
"0 (KPMG 193 , KPME 221) 他认为
他自己的任务是通过"积极解构"让"本体论""强硬的传统" "放松下来 "[47] ,是"对
本体论历史的解构的回顾","揭露了"文本"内在的特征或进展
"0 (KPMG 194 ,
KPME 222) (有趣的是,在《论文字学》的第一版里,德里达用的是"消解"
[destruction]
而不是"解构" [deconstruction] J 保罗·德·曼 (Paul de Man) 在描述德里达的这种

转变过程时所说的话十分接近海德格尔式的语言"他的文本,像他说的那样,是对

建构的毁灭 (unmaking) 。可是这昕起来兴许有些消极,解构暗示着重建的可能性。咐 8]


因为作者自以为拥有最高权力,海德格尔认为这是有道理的,作者自己有→套文本概

念支撑着他"笛卡儿 (ωDe臼scωa此巾es叶)不得不忽略所有存在的问题

不得不继续和康德相隔绝。"阳]就像分析者和他的分析对象在"移情关系"的院院板
t压来压去牛芋,解构批评家必须"解放并且…..保卫" "问题"的固有力量( intrinsic

power) (KPMG 185 , KPME21 I) 。用德里达的话来说,就是:

阅读必须始终关注,在作者使用的语言模式中,他能够支配的东西和{也不

能够支配的东西之问的关系(作者尚不了解这种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明暗强

弱的量的分配,而是批判性阅读必须创造的指称结构。…... [没有了]传统批
圃"因--

德里达《论文字学 B 译者前言 1 43

评的所有工具……批判性创造就会盲目进行并且几乎会随意提出任何主张。

但这道必不可少的樊篱始终只起保护作用,它决不能提供一种阅读方式。
(227 , 158)

拆分,创造阅读,揭示文本的文本性,德里达和海德格尔分享着这些过程指标
(procedural guidelines) 。弗洛伊德则使这一过程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一给了他定位文
本"中心"的方法,也就是确定了文本表面上的价值系统尚无法确定的时刻,确定了
文本似乎在违反它自身价值系统的时刻。寻求统一和秩序的愿望迫使作者和读者使
文本系统的等式两边获得平衡。解构的读者找到了隐匿着等式的不平衡性的文本的
瞬间,发现了限制在文本内的、不能被简单地打发作自相矛盾的花招,由此指出文本
的文字学结构,即它的"起源"和"结局"整个托付给了语言(弗洛伊德称之为"未
知的思想世界" )。在《论文字学》中读到卢梭的时候,这一"瞬间"就是具有双重
意义的"替补" (supplement) 这个词。在《柏拉图的药» (La pharmacie de Platon) 一
书中,"药" (pharmakon).一词以及缺席的词"药师" (pharmakos) 就具有双重含义。

在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物理学» (Physics) 第 4 章简短的叙述中,一个


非重点的词"转变" (ama) 就承担起了延异的责任。 (Dis 69-197 , MP 31 一 78)
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他们的时间概念。德里达经过详细的分
析一一我这里不想再一一赘述了,他要证明,虽然海德格尔想要清除康德和黑格尔"世
俗的时间概念"一一实际上就是海德格尔视为亚里士多德的全部传统的东西,时间
概念也不可能不被困在形而上学的樊篱之中"人们希望能创造出卒子?概念,于是
很快发现这第二个概念可以和其他形而上学或是本体一神学的词语共同建构起来。"
(A伊 73) [50] 海德格尔在删除 (crossing-out) "存在"的时候瞥见了这一点。然而,在

《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里,海德格尔仍旧认为"时间"是"本原丰(


originari1y )
需要被解释成 [einer ursprungl iChen Explikation] 理解存在的水平"的东西。 [51] 时间
依然是纯粹的自恋行为的基型,这里制造的理想的东西 存在本身一一却和客体
一点关系都没有。(德里达对自恋行为提出了疑问,他认为自恋行为总是包含着异性
恋、欲求并和他异性 [alterity] 有关的不可约因素,这样的话,自恋行为就是对存在的
质疑一一或者是正在被涂抹的存在。)对于早些时候的海德格尔,正如德里达在《本

质和文字» ("Ousi~ et gramme") 中指出的,"存在的问题"似乎是可替换的。到了《阿


那克西曼德的演讲» (Der 牛ruch des Anaximander) [52] ,海德格尔自己把存在看作是
预先领悟的、不可指的,而文本表面上所指的在场则是指向被抹煞的踪丰甲唯一语言
44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e川

手段 (MP 76-77) 。海德格尔那时已经将存在物 (being) 删除了,而且暂时还没有找

到存在物的意义。但是在德里达看来,弗洛伊德认为时间是精神机构间断的感知,如

此一来,时间本身似乎就更能有效地被删除了。

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这三个人都在考虑同一个问题,海德格尔会这样表

述这个问题"比人类更本原的是人类自身定在 (Dasein) 的有限性。 " (KPMG 207 ,

KPME 237) 这三个人都是原文字学家(proto-grammatologues)。尼采是哲学家,排除


了认知的理由。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谈论的是精神。海德格尔是本体论者,涂抹了

存在。德里达则"创造"了他们固有的力量,"发现"了文字学这种"涂抹"的科学。

这个花招就涵盖在了名字本身之中一一"文字逻各斯"
(the logos of the gramme) 。文
字是写下的记号,是"涂抹"符号的名字。"逻各斯"遵照的是-种极端的"法则"

(law) 、另一个"语音" (phone) 一一声音。正如我们所见到的,文字会质疑法则的权

威性,解构口头语言的特权。"文字学"这个词也因此恰如其分地存在着尚未解决的

矛盾。德里达在本书名为"论作为实证科学的文字学"的章节中阐述了这个矛盾的

意义。而尼采、弗洛伊德以及海德格尔的文本则是这个矛盾的前文 (pre-text) 。

(对德里达而言,埃德蒙·胡塞尔文本的重要性严格地说在于它的自我冲突 [sel仁

conflict] 。德里达认为,胡塞尔似乎是一个胡塞尔文本中暗示的非同寻常的、老辣的、

文字学含义的、非同寻常的隐瞒者[ suppressor] 0 )

当然,要追寻-种特殊思维的起调( origin) 是徒劳的"众所周知,准确描述文

本系谱学的隐喻仍然遭到禁止。" (1 49 , 10 1)然而,人们也许会好奇,德里达文本中
对于"书写"的思考并没有回答胡塞尔文本中对于"几何学"的质疑啊?我前面提到

过,德里达的第一本书是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的译本和引论。胡塞尔提出的问题,

准确地说,是主观和客观结构的关系问题。绝对理想的客观性形式一一几何学的本

质(并非实际的几何学系统)一一'是否会出现在主体结构的内部呢?在他的长篇引

言中,德里达指出,胡塞尔给出的答案如果"制作"得充分的话,就会是客体可能性

置于主体的自我在场 (self二presence) 之中。先验主体理想的客体即它自身。在它自身

的思考中,自我难以存于"‘活的当下'的简单现在性" (simple now-ness of a Living


Present) 中,它必须赋予自己一段历史,通过使前瞻也成为可能的回顾把自己与自己

区分开来"延缓的源始意识只能有预期的纯形式。……没有了[这种意识]……话

语和历史[以及作为历史可能性的几何学]都是不可能的。"
德里达《论文字学》问前言 1 45

从这些自我区分、自我推延的概念中,胡塞尔似乎在阐述这样一个延异的理念:

"绝对起源 (Origin) 的源始的延异……可能就是‘先验'概念里常常提到的东西。......

, Rlickfrage' [回查]这种奇怪的运动,就是《几何学的起源》中被加以描述(sketch巳d)
的动作。" [53] 这种观念也许就存在于胡塞尔的作品中,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也只是被
曲解了。因为,就像我们以后对语音中心论的论述中会看到的那样,胡塞尔用建构主

体来围绕延异的概念,建构主体形成并因此成为了延异结构的绝对起源。胡塞尔的

思想勉强地勾画了几何学的构造,要说服他运用几何学话语,就只能进行大规模的重

写"自人们从延异而不是相反的角度出发思考现在的那一刻起……这种‘绝对主体

性'的规定就应被抹掉。主体性的观念先验地一般属于被建构的[而非建构的]范
围.....不存在构成的主体性。建构概念的本身就应该被解构。"(VP 94 n. , SP 84-85 n.)
不只在主体性领域里,同样在客体知识领域里,胡塞尔仿佛是开启了文字学的

可能性,同时又故意将其关闭了。如果有一种可知的"不可确定的普遍假定视野",

胡塞尔就会将它置于自我的无限综合的被指引(有意的行为)的控制之中,对哲学

家来说,自我只有用括弧括起来才能被发现,"当所有立场都指向已被给定的客体世

界,它就‘打了死球'"。 I54] 尽管可以不考虑自己,但如果胡塞尔倾向于认为表达


(expression) 总是不能妥当地表达出它想表达的意思的话,那么他表达自己时,"是"

这个词或谓项陈述就用的很多。德里达必须再一次颠覆胡塞尔。

[继胡塞尔之后]也许有人会认为存在意识(sense ofbeing) 巳受到了来自形

式的负担的制约一一这种形式……由于"是"的权威性,已然委派给存在意识

以在场的樊篱、在场一的一形式、形式 的 在场、抑或形式一在场……[或

许]形式的思考[pensee de la forme] 有能力超越存在的思考[p enseee de I 毛:tre]o ..

‘我们的任务是……对使一方无限变化并成为另一方的循环性做出反应。

(MP 206-207 , SP 127-128)

弗洛伊德早已在神秘主义的书写簿中发现了包含精神疑问的模式 保留着永

恒踪迹的初始表面 (a virgin surface) 。胡塞尔在"表达"或"意味"的动作前面加入

"隐含意义"的时候,也碰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德里达于是问道:"[在自我哲学的

历史中]我们怎么想得到在它的初始阶段意义的永恒归位(perpetual restoration) 昵? "

(MP 197 , SP 119) 胡塞尔并未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仅仅是"显得有些不安..


并把他描述中的优柔寡断归因于语言中附带的隐喻特征。 " (MP198 , SP119) 再一次,
4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1 Fr叩…t叫川 the 叫ue of GI叫

又是德里达,他对确切意义上的胡塞尔的气、喻学作了一番深思熟虑的思考之后,得出

了以下结论:

我们一定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通常所说的含义,每一种经验的意向行为

(noematic) [可知的]含义,本质上是必须能够被铭刻在意义之上的,并在意
义中留下或接受它形式上的定义。因此含义就已然是一种空白,是一种在意义

中重复的无声的书写。

(MP 197 , SP 117)

胡塞尔最初的一个领悟便是没有"知识"(knowledge) 的言语 (speech) 也可以

是真实的,和"激励着能指躯体"的客体的关系无需让说者与昕者直接经由直觉"认

知"。德里达"根据[胡塞尔]这些区别的逻辑和必要性"(VP 102 , SP 92) ,给出了

更为极端的说法:

…..不仅仅是意义……从根本上讲不包含客体的直觉,而且……它从根

本上就排除了客体的直觉。……我的非感知、我的非直觉、我的缺席当场并立

即 (hic et nunc) 通过我所说的那物、通过我所说的那个、也正因为我说而祯说

了出来。……直觉的缺席一一即直觉主体的缺席一一不仅仅被言语所容忍,

只要人们在其自身中考察它,它就是一般意义的结构所要求的。这是完全必要

的:陈述的主体和客体的整体缺席一一作者的死亡和/或他能够描述的对象的

消失一一并不妨碍文本"意义"的表达。相反,这种可能性给了"意义"之类毛

的东西以生命,使人们听见它、读到它。

(VP 102 , 108 1 SP92-93)

他异性(alterity) (他性 [otherness] 以及意义或自身的缺席)的结构必须在使它

按照本身操作的符号内部起作用。但是胡塞尔的文本不可能将表达的踪迹一结构阐

述得那么完整:

完整"在场"的主题,直觉主义的责任[表达必须通过直觉方可实现]以

及认识的计划继续支配着一一我们说是有距离地一一描述的整体。胡塞尔描

述并同时抹去了作为非知的言语的解放。

( VP 109 , SP 97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47

直觉主义的责任在"我"这个词的意义中显得难以捉摸。胡塞尔并不认为具有

尚未从直觉上得知就发声的可能性。

胡塞尔的前提应该准许我们得出相反的结论。同样,为了理解知觉的陈述,

我不需要知觉,为了理解"我"这个词,我不需要直观作为客体的我。 … ..不

论知觉是否伴随知觉的陈述,不论作为自我在场的生命是否伴随我的陈述,都

与"意义"的活动毫不相干。我的死亡在结构上对"我"的发声是必要的。.

与胡塞尔的观点相反,不知名的我写,我写的误用[缺乏所有权]就是"通常

的处境"。

(vP 107 一 108 , SP96-9 7)

因此,德里达"制造"了表面上似乎是对胡塞尔极其反胡塞尔式的阅读:正如我们

看到的那样,对胡塞尔来说,声音一一不是经验主义的言语,而是声音的现象学结构

是自我在场的最直接的证明。在无言的内心独白中,无需引入相异的物质能指 (material

signifier) ,只有纯粹的自我交流(自恋行为)是可能的。德里达表明,如果严格遵从胡
塞尔理论的话,那么就会产生一个就连胡塞尔本人也不愿采用的过程,言语或是声音

的结构就会被看成是由主体与客体的必要缺席而共同建构的。换句话说,是由书写的

结构建构的"从直觉的认识观上看,意义的主动性一一就是胡塞尔揭示的……在书

写中具有自己的准则。" (VP 108 , SP 96-9 7) (德里达在《论文字学» 60 页 (40 页)处

指出,索绪尔也无法接受把非直觉当成准则,但又必须把它视为"危机 "0)

这就是德里达对胡塞尔文本的游戏:总是从后者防护性的规避中提出相反的阅

读。也许所有叶文本都具有至少双重的意义,文本本身早已种下了自我解构的种子。

在胡塞尔的花 O'u 中,二元性极为明显。"一种潜在的意向……从内部干扰了并且质疑

着[胡塞尔的文本中][这些]传统区别的安全。 " (VP 92 , SP 82; 着重号的部分是译

者加上去的。一一-译注) ("虽然他没有在……意义和符号的建构中对差异……的工

作进行研究,他还是从本质上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
(VP 114 , SP 101 ;着重
号的部分是译者加上去的。一一译注)毫无疑问,这种有助于开启 (dehisce) 胡塞尔

话语的努力使得德里达对文字学的思索更加尖锐了。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没完没

了的阐释,在序言中也没有显示出来。《声音与现象》是德里达对胡塞尔的研究,因

此在哲学的意义上,它也成为《论文字学》第 2 部分卢梭研究的姊妹篇。)

笼罩在德里达身上的黑格尔的影子是巨大的,向四处弥漫。如果我们追求的是
4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rue川

文字学这个普通名词更远的祖先,我们就会对《论文字学》一书假定的轮廓视而不见。

在《论文字学》和《陷阱与金字塔:黑格尔符号学导论»("Le puits et la pyramide:

introduction it la semiologie de Hegel") (MP 79-127) 中,德里达对"第一位书写的哲


学家"黑格尔的探讨是明确而清晰的。《丧钟》这本书为我们准备好了一些快乐的、

精彩的无接缝的黑格尔式文本。我想让你们注意的是本质上的互文性,并以此结束

本文。而且,到《前言》末尾的时候,我会说一点有关黑格尔的情况。

最后再说一点,在这个框架内,数一数前辈的专名 (proper name) 一定会被看作

是一种信手拈来的杜撰。每一个专名都针对文本性的匿名建立了一个主权的自我。

每一个专名都自称是某种能够单一化的思维配置的起源与终结:

在此,作者的名称和理论的名称并无重大价值,它们既不表示身份也不表

示原因。把"笛卡儿"、"莱布尼兹"、"卢梭\"黑格尔"等等视为作者的名称,

视为我们用以表示那些运动或变化的制造者的名称,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首先

用它们来表示问题。(147-148 , 99)

专名并不比有用的"转喻缩约" (metonymic contractions) 要好到哪儿去。

III

"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 是 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舞台上我们最乐意接受的问

题意识的名称。那么,德里达和结构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思维运动的定义总是偶然的、暂时的。这里我用了一个速记式定义来说明问题:

结构主义是将人类活动的普遍结构孤立起来的一种尝试。因此,我所说的结构主义

主要指文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社会经济学以及哲学方面的研究。一个结构

( structure) 就是一个单位 (unit) ,常常由描述的"活动"中的元素构成,人们发现这


些元素常常具有相同的关系。这个单位无法被分解成单个元素,因为结构的单一性

大多是由元素之间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而非元素的独立结构。亚里士多德把悲剧描

述成"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

种情感得到陶冶",这里,他所描述的是悲剧的活性结构。我们知道,弗洛伊德关于

自恋和恋母结构的心理"描述"。用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的话说,"……在其

中[客体]找到某些移动的碎片,这些碎片略有差异的位置产生了某种意义 g 碎片本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49

身没有意义,但是它的构造内部轻微的变动就会使整体发生改变。 " [55) 像尼采一样,


德里达会发现它只是表明了人类企图以任何手段、却也是最暂时性的方式将"客体"

中这样的"单位"隔离开来的控制欲望"……历史整体的结构性研究 概念、制

度……‘历史整体'的这些元素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昵?什么是‘概念, ?哲学概念有

特权吗?它们是如何与科学概念发生关系的呢? " (ED 70)

符号结构中人类活动的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符号学或符号结构主义

(semiological structuralism) 。德里达一一用书写结构("涂抹"符号)替代了符号结


构一一能够被完全贯以文字学结构主义哲学史学家的称谓并以此终老吗?这一点毫

无疑问。但要听出这一套话的弦外之音,我们不仅可以得出一个速记式定义,还可以

做出一个简略的"历史提纲",这对目前的迫切讨论很有帮助。当然,如果研究的"直

接客体"是运动本身,还必须记住每一个这样的提纲都要严格销毁。

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所做的一直都是结构主义描述:引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

图的理论业已成了一种习惯。然而,从狭义上讲,我们又习惯于将现代结构主

义定位于这些专名:文学批评内的俄国形式主义,人类学领域内的马塞尔·毛斯

(Marcel Mauss) ,语言学领域内的费迪南·德·索绪尔和N. S. 特鲁别茨柯依 (N. S.


Troubetzkoy) 。形式主义者反对看似象征主义批评的狂热风格(被解构的,象征主

义批评建立起了它自己的多种多样的严肃风格) ,致力于将描述文学文本的"文学

性"的客观范畴孤立起来。 [56) 一些有价值的文本,像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在民间故事中主题/结构的编墓也出于这样的热情, I57l 人们认为主题/结构
出现在最微妙的叙事中。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东欧的结构主义持续发展了形式主义

的研究方法。但是结构主义刚一登临法国,就引起了德里达极大的关注。

为了对结构构造中的变化"法则" (law) 进行研究,使用的类推法就来自于语言

学结构的研究。特鲁别茨柯依研究的是意义生成过程中语素的构造,在研究中他运

用了类推的方法。费迪南·德·索绪尔则在描述了符号本身的结构一一"我建议用

符号这个词来表示整体,而这个整体得自于能指和所指的关联" [58) 一一后给出了另


外一个例子。结构主义研究在语言学和符号学中发现了自己的类推方法。克洛德·列

维 斯特劳斯也表示承认这一事实。这种方法同样大量出现在马塞尔·毛斯为《结构

人类学» (Sociologie et anthropologie) 所做的引言中"……毛斯告诫我们,所有的社

会现象都可以被语言所吸纳,我们由此获得了灵感,看见了[社会现象中]语义构造
有意识的表达。" [59) 这里有一段话是关于特鲁别茨柯依的(至于这段文字中德里达自
5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 …true川

己的评论,我们可以参看《论文字学》第151 页 [102 页]):

结构语言学对社会科学而言必定会扮演一个革新的角色,打个比方,就像

核物理在物理学中扮演的角色一样。这种变革存在于哪里呢?……声名显赫

的结构语言学奠基者N. S. 特鲁别茨柯依……将结构主义的方法缩减到四个基

本操作。第一,结构语言学从有意识的语言现象研究转向无意识基础结构研究:

第二,结构语言学的确并未将词汇(
terms) 看作是独立的实体,相反,而是把

词汇间的关系当作了分析基础:第三,结构语言学引入了系统的概念一一"……

它揭示了具体的音位系统并阐明了系统结构'\最后,结构语言学旨在发现普

适法则 (general laws) 。……在亲属问题的研究中(当然,同样还有其他问题、

的研究) ,人类学家发现自身处于形式上与结构语言学家相似的境遇中。像音

素,亲属称谓 (kinship terms) 是意义的元素:和音'素一样,只有在合成为系统

的时候亲属称谓才需要有意义。"亲属系统"就像"音素系统"一样,是由意

向建立在无意识思维的水平之上的。结果,在全球分散的地域内,在本质上不

同的社会里……亲属模式的再现使我们相信,在亲属以及语言学的案例中,可

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普遍而含蓄的法则的作用引起的。[60]

罗曼·雅各布森 (Roman Jakobson) 是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的一分子,20 世纪 50

年代,他在美国邂逅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崛起的原因之一,即

今日所认可的用于文本解i卖的主流的结构主义方式就得自于这样暂时的结合。[叫
我之所以沉湖于这种总括性的历史小说,是因为像我提到的那样,虽然德里达自

己也是结构主义者,但他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也是总括性的。这和普适法则的可能

性有关。延异法则就是任何法则都由延迟(postponement) 和自我差异 (self-difference)

制定而成。普适法则的可能性受到了如此普遍的威胁。

德里达也会将客观描述的可能性问题化。结构主义对象的结构主义陈述本身建

立在主体与客体的差别之上。结构主义结论就是主体证明的客体:

所有结构主义活动的目的,无论是本能反应的还是富有诗意的,都是要以

某种方式重建 (reconstiω町,修复) "客体",从而证实这一客体起作用("功能")

的规则。实际上,结构因此是客体的假象(
simulacrum) ,但只是一个有指向的
利益的假象,因为被模仿的客体暴露了一些在自然客体中仍旧隐形的或是……

晦涩难懂的事物。 [62]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51

然而,正如我们回想起的那样,对德里达来说,一个文本,无论是"文学的",还
是"心理学的",抑或是"人类学的",还有其他的,都是在场与缺席的游戏,是抹去
的痕迹的位置。("如果从本质上来看的话,人们一定会认为[这个游戏]要么是在场
的要么是缺席的。 " [ED 426 , SC 264]) 文本性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的"客体",还适用
于进行研究的"主体"。它抹去了主客体之间纯粹的区别。作为一种描述工具,文字
学结构总是逃避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一一这是客观描述的基础。甚至当它作
为结构仍然清晰明了的时候,它也还是抹去了结构主义的目的,即提供客观描述。
一般说来,也许有人会认为,结构主义的方法考虑到了它的申字字牛在"作者"
这个主权主体中是不可能简简单单地就找到它的起源的。但是
iJ!l 李手号的权力通
过把自然客体模仿成一种结构对其加以理解,纵然围绕着它有许多敏感的争论,这
种权力最终也不可能在结构研究的框架内遭到否决。需要再说明的是,结构是自然
客体加 t 结构主义者的主观理解(subjective intelligence) : "假象就是客体加上理解
(intellect) ,这种相加具有人类学价值,因为对人类的思想而言,自然所给予的正是人
类本身以及人类的历史、环境、自由和人类的确确实实的存在。"[631
"交流"的概念(人类结构的"功能门对结构主义来说是重要的调查工具,它还
带有统一的主体的概念以及具有可移动性的意义的概念"… 3Fiji ,实际上亨 pf丰
担负有穿越使命的传达,从一个主体到另一个主体,传孚:宇 1二年币对象咱 t1塔或者是
与传达过程和能指活动理应分离的概念的特性。 " (Pas F 34)
德里达发现二元符号(binary sign) 的概念本身已被划归为在场的科学(a science of

presence) ,从而扮演着这种客观行为的引领者。巴特也意味深长地写下了以下这段话:

符号不仅是一种特殊知识的客体,还是一种想象( vision) 的客体,类似于


西塞罗的 (Cicero) «西皮翁之梦» (Samnium Scipianis) 对神圣天体的想象,或
是和化学家对于分子的描述相关:符号学家看见符号在意指(signification) 的
领域内运动,他列举了这个符号的化合价 (valence时,描绘了这些化合价的构
成:对于他而言,符号是一个严肃的概念。[创]

德里达针对这种朝向在场的渴望做了判断,他写道"……符号学……其概念和
基本前提可以十分确切地从柏拉图一直追踪到胡塞尔,其间经过亚里士多德、卢梭和
黑格尔等人。 " (Pas F 33)
然而,我已经提到过,因为文字的结构是被涂抹的符号一一二者都既年夺了符
5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1 F川econstruct川川叫e ofGI叫

号又抹除了符号,所以德里达一定也利用了符号的概念。他和结构主义之间也因此

具有模仿的关系。在和朱莉·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 的会谈中,德里达指出,索

绪尔给予符号的二元概念对意义可分离的特性产生了质疑一一先验所指一一并指明

了一条摆脱在场形而上学的道路:

索绪尔的符号学特别提到,所指和能指是不可分割的,所指和能指是同一

产物的两面,这是反传统的。……表明"声音本身作为物质要素是不可能属于
语言的\而且"(在本质上,语言能指)根本不是语音的" (第 164 页) [65];
让所指内容和"表达实体"一一因此它也不再是排他的语音一一非实体化..

索绪尔极力用从形而上学传统中借来的符号概念来反对形而上学传统。

(Pos F 28)

德里达分析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 以及

《论文字学》名为"语言学与文字学" (Linguistics and Grammatology) 的一章中 20 世

纪上半叶的语言学发展。关于索绪尔的评论下面还会作详细论述的。我们在此可以

简单地说,索绪尔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结构主义方法论结构的范例。"为了发

现是什么将结构主义和其他思维模式区分开来的,我们无疑是要求助于像能指/所指、
共时/历时这样的配对组合的。"[66]

在这一段话里,列维 斯特劳斯承认他借鉴了特鲁别茨柯依的观点,比如说,我

们可以看到他提到了无意识基础结构研究。德里达借鉴了弗洛伊德,在他的观点里,

要在作为系统研究的建构原则的主体中建立起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对立关系是有难度

的。无论是超出心理描述范围的时刻准备好的他者,还是在所谓的意识活动中受到完

全的、必要的暗示,无意识都是无法决定的。进一步讲,我还提到过,客观描述建立的

基础即主体和客体的对立,文字学研究也对二者的对立提出了质疑。客体的描述遭到

了主体欲望的破坏,正如主体是由从未得到满足的欲望建构起来的。我们可以再进一

步,再重复一遍说,普遍意义上的二元对立受到了文字学的质疑。延异让我们不必满

足平衡方程式的需要,让我们看到对立关系中的一方究竟是不是另一方的同谋:

在延异概念……插入的那一点上,所有形而上学的概念对立(能指和所指、

感性和理性、文字和言语、言语 [parole] 与语言 [langue] 、历时性与同时性、空

间与时间、被动性与主动性:等等)一一因为它们最终都指涉某种现存事物的

在场…..一一就变得不恰当了。 (Pos 4 1)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53

因此,"书写"或"延异"是对结构主义进行解构的结构这种说法也并不言过其
实一一因为它的确会解构所有的文本,像我们看见的那样,它是解构的时刻准备好
的变异结构。
到现在应该很清楚结构主义者是在哪里突然打住的,还有些什么是他们没有开
始做的。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涂抹"。
[67]
似乎他们仅仅掌握了尼采的"知识",向

我们展示了作用于人类社会的解读的权力,为的是它所有的研究都变成"文字学的",
这是符号链无休止的破译。罗兰·巴特的这段话昕起来多么接近尼采的观点啊!一一
‘ …结构主义研究者……也倾昕文化的本质,并不断从中观察到不像巨大的机器晃
动得那样稳定的、有限的、"真实"的意义,这巨大的机器就是人性,不知疲倦地制造
着意义,没有了它也就不再有人类了。
[68]
"但结构主义者似乎并没有想到这种知识

最沉重的教训,这放弃的需求。非文字学结构主义担负不起培养无知意志的责任"有
意义之人:这会成为结构研究的新一代。什
69]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不仅仅是一句"我不会客体化"就可以解决了的。它应该即
刻认识到,除了"客体化"外再没有别的语言了,并且"主体化"和"客体化"之间
的区别和任何一种分层的对立一样都是暂时的。德里达在两篇早期的文章中饱含激
情地对这·论点进行了阐述,其中他提到了对客体化极为警惕的两位结构主义者。我
已经提到了其中一篇一一《人类科学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 ("Structure , Sign , and
Play in the Sciences of Man" )一一德里达于其中解读了列维一斯特劳斯对神话进行神
话结构学 (~ython1orphic) 批评的尝试。另一篇是《对疯癫历史的思考»(" Cogito et
I'histoire de la folie" )一一这是针对米歇尔·福柯(~ichel Foucault) 的《古典时代的
疯癫史» (Histoire de la folie a l'age classique) 一书所作的批评。
[70]

德里达写道,福柯的书写就像是他"知道什么是疯癫"一样 (ED 66) 。他由此说

理性是疯癫的他者一一如果能够确认他自己的二元对立的话。然而,幅柯希望为"疯
癫自身"说话 (ED 56) ,写下"[它]科学的考古学"。
I741
但这如何才能不仅仅是一

种修饰昵?因为考古学在话语中被恶意地运用了,将理性的句法强加在了无意义的
科学之上。确实,福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不时地提到它。
但是,"说起困难,说起言说的困难,并不是想要克服它。" (ED 61) 德里达认为

福柯通过对笛卡儿的误读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福柯在笛卡儿的作品中看到了典型的理性与疯癫的分离。德里达于无意义之上
对笛卡儿的阅读带有一丝解构之意:他在笛卡儿的文本中发现了痕迹的遗忘时刻。他
5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n 川e 叫

说,筒卡儿给前反省 (pre-reflexive) 的我思 (cogito) 一一一在"我思" (I think) 之前就

作出了反应和断言一一定义为"无意义"。在前反省的我思中,"无意义"和"我思"

是不可互换、不可互相替代的。这里理性和无意义之间的区别没有显现出来。"我思"

是无法交流的,它呈现出另一个自身像我自己。但是,当笛卡儿开始谈到我思、对我

思做出反省时,他给出我思一个暂时的尺度,将我思与疯癫区分开来。前反省的我思

(也是疯癫)和暂时的我思(和疯癫有明显的区别)之间的关系因此类似于存在的预

先理解 (preconnprehended) 质疑和存在的提议概念 (propositional concept) 之间的关

系。话语的可能性被放置在了从一方到另一方一一从"过剩"(
excess) 到"封闭的结构"

(closed structure) 一一的无休止的重复运动中。 (ED 94) 福柯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仍然限制在通过对立关系调查的结构主义学说之中。

这是过了时的福柯, 60 年代的福柯。即使在当时他也极不愿意被称作是结构主义

者,但我之所以要在我的前言中谈到他,是因为他从知识(epistenne )和认知的自定义
结构的角度诊断了一个时代。福柯论述的这一特征并未消失。为了给知识结构作出诊

断,他不断反对对立的一方,不得不跨出普遍意义上的知识结构,并假设这种结构是

可能的。为了写"考古学",他又不得不对被一个特殊时代赋予特权的隐喻作出分析,

这个时代被德里达称作"元隐喻"。德里达将文字学描述成"不可能再成为考古学的

历史的历史" (43 , 28) ,通过这种描述他似乎是在宣扬自己较之福柯的进步。而通过

对文字学肯定的一面做出的否认,他又"抹去"了这种进步。也许,德里达在其对隐

喻的扩展式文章《白色神话» ("The ~附加 Mythology.")中尝试着改写福柯的方式:

难道在"原初程度"的隐喻上,在那些非真实的、将哲学半开半问[
entrouvert
la philosophie] 的隐喻上,我们不可以想象出……某种元哲学,一种更通用的
却仍在哲学范畴之内的话语?在诸如此类的元隐喻的名义下还存在着一些兴

趣。……首先我们应该要将这种兴趣指向某种哲学交流中隐喻力量的某种增

损 (usure) [既指由于磨损、撕毁造成的耗损,也指通过放高利贷带来的替补]。

这种增损并非是改变转义一衰变( trope-decay) 的意外因素,这会越来越清楚

的,另一方面,这种转义一衰变也注定了要保持原封不动;相反,它建立起了

哲学隐喻的那段历史和结构。

(MP 308 , 249; «白色神话» 61 ,趴着重号部分系作者本人加上去的)

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在第一版发行了11 年后, «疯癫史》一书第二版的末尾,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55

福柯将长达二十页的对德里达批评的驳斥也写到书中,名为《我的身体,这纸,这火》
("Mon corps , ce papier , ce feu" )。福柯关于德里达对笛卡儿的误读的分析是透彻的、
具有说服力的,我们应该做一番仔细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目的而言,这己足以表明福
柯并不赞成预先理解的我思。他的观点相当程度上证明了笛卡儿其实在接受梦想的
同时拒绝了疯癫。他把德里达的解读看成是"怀疑的判断",将笛卡儿式的笃信与笛
卡儿本人脱离了。当然,这种解读也不是全错,但它并未提及德里达一个更有趣的观
点是如何成型的,即笛卡儿式的笃信是建立在某种范畴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范畴可以
轻易描述成笃信抑或怀疑、或者既非笃信也非怀疑。事实上,和德里达不同的是,福
柯告诉我们,笛卡儿取消[而不是拒绝]了疯癫显露迹象的资格,因为这是"过分的、
不可能的证明" [第 596 页] ,同时,我们也许可以说福柯在这一点上的解读和德里达

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福柯的反驳中最有趣的是末尾流露出来的憎恨。我并不想在这里为德里达
作出什么辩解,我只是想从福柯文章中摘录出一段话,让你们看看对"涂抹"的威胁
所表现出来的敌意一一在这些话中,看起来福柯没有对"涂抹"这个概念加以认真
的研究一一这个概念没有必要单单针对米歇尔·福柯:

今天,德里达是[古典]系统在它最后的光辉中最坚定的代表
g 他分解了
对文本痕迹进行的推论;省略了仅为保留阅读记号而制造的事端:杜撰了躲藏
在文本背后的声音,只为了不必分析话语中的主体暗示模式;给文本中言说的
和未言说的事物指定了一个原始的场所,只为了不必在转变的领域重复做出推
论…..这是得到历史的充分肯定的、微不足道却极为明显的教育。教育就是

告诉学生在文本之外一无所有,但在文本之内,在文本的夹缝中,在它的空白
处还有未及言说的地方,是由保留的起源控制的
g 根本没有必要再到别处寻寻
觅觅了,因为就在这里,当然肯定不是在文字中,而是在被涂抹的文字中,在
它们的划线 (grill)中,"存在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相反,教育是给予教师
的声音以无尽的权力,允许教师无限地解读文本。 [602]

福柯称精神分析是"关于疯癫的理性独自",德里达为捍卫精神分析做出了辩
解。 [72]

只有在今天才能做出[像福柯所做的]这样的方案。……人们一定会想
5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ction 川e Critiq叫 G叫阳山川 Reader

到……疯癫开始了它的某种释放,开放了精神病学,不管是多么微小的,疯癫

作为非理性的概念变得混乱了一一-如果它曾经统一过的话。

(ED 61)

雅克·拉康是当代最伟大的弗洛伊德学说的阐释者,是这样一种错位(dislocation)

的煽动者:他不只赞同弗洛伊德自己对"正常"与"异常"心理诸如此类的差异的否认,
他还否认据他所言是美国自我精神学家所下的定论[73] ,即自我是心理的原始决定因
素。的确,他所接触的"主体"从来就不是"全体人格",(total personality) , "其功能

运用"会不断与其欲望客体相分离(拉康把结构关系计算在需要、对爱的需求和欲望

之中) ,并将自身建立于隐喻和转喻的歪曲行为一一移置和凝缩一一之中,这会将身

为其欲望客体的他者与自身分离开来。 (Ec 692) 弗洛伊德不允许言语的表达比前意

识停留得更深,因而保证了无意识形而上学的他异性。拉康以德里达所认同的方式

延展了弗洛伊德学说。他用语言结构来定义无意识"不仅人类这样表示,而且它 [Id]

也以人类的方式或是通过人类表示,人类的本质一一一变得物质化 是由对语言结

构的改装结果设计的。 " (Ec 688-689)

德里达意识到了拉康的思想和他本人思想的密切关系"在法国,标有精神分析

的‘文学批评'没有提出对文本的质疑。……虽然拉康对所谓的‘文学'文本并没

有表现出直接的、系统化的兴趣……对文本的普遍质疑[在他的话语中]也不断显现

出来。 " (FV 100-101 )


然而,尽管(或者也恰恰就是因为)有这种近似性,二人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安。

拉康将自己由 1953 年到 1967 年期间的作品产生的"误解"中抽离出来,他发现有必

要说点儿什么:

…我的话语……在日益浮现的能指、所指、"它说"、痕迹、文字、诱惑

(lure) 、神话的潮流中,是一种异于我如今不再从事的循环圈的浮标。泡沫中

的阿芙罗狄特,从它后来的延异中升起,还有一个字母 a o [74]

德里达用平庸的实证主义于势在对一个采访的长长的注脚中显示了拉康对自己

的影响。 (Pas F 117 f., Pas E 11. 43-44) 但我们也得承认,有时,德里达不允许拉康


用和自己同样的方式插科打谭。 [7町

雅克·拉康和雅克·德里达的关系在《论文字学》的题材上没有明显意义。但二

人之间适度而有限的争论,确实在德里达思想的一般框架内阐明了两个有关《论文字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57

学》的理解的重要话题:话语中"真理"的空间以及普遍意义上能指的空间。

第一,德里达的解读对拉康话语中"真理 " (truth) 的空间的论述。


拉康分析的目的是引出并且建立主体的"真理"。这不是对主体条件的客体化的

简单质艇。因为"没有→种语言能够说出真理的真实性,因为判断真理的根据就是它

所表明的,它无法以其他任何手段自我建立 "0 (Ee 867-868) "语言设置真理的维

度(不可思议的话语或被建构成话语的外表)
,恰恰在它把这种真理的所有承诺通通
排除在外的时候"。是的,就像甚至在建立"涂抹"概念的时候,海德格尔也无法停
止对毁灭性遗忘的怀念一样,因而拉康的思想必须基于原初真理
(primary truth) 的参

考点。上述段落还提到"关于承诺的缺席,产生的最初陈述也是原<]]真理。"
(Sc 1.
98) 就海德格尔而言,对存在的预先理解质疑也许会被读作所有能指的过于自信的所
指,因此,拉康不可言喻的原初真理就成了自己的承诺。德里达使海德格尔式的联结

变得一目了然:

真理一一有别于[或掺和了, coupee de] 知识 总是被规定为显示、去

蔽,也 fir: 必然如在场、当下的显现、"在者之在" (Anwesenheit) ,或者用更加

严格的海德格尔的方式来说,就是遮蔽与去蔽的统一体。海德格尔这一做法的
结果,其出处经常在这一形式中清楚明白("在真理意指显示的程度上,海德
格尔所指出的根本歧义 " Ee 第 166 页,"这种去蔽的激情有一个客体:真理"。

Ee 第 193 页,等等)。
(Pos F 117 , Pos E 11.43)

弗洛伊德已经给予了存在心理 无意识一一的根本他异性"一个形而上学的

名字"。在德里达看来,尽管给予了无意识语言的结构,拉康竟然使无意识获得了认
证和"真理"的资格,牢固树立了弗洛伊德形而上学的观点。拉康常常并最终谈到"无
意识可被证实的主体" (Ee417) , 以及作为主体的指意症状的无意识的"真理"之"起
因"。这个分析家将主体症状扭曲的言语事件(
enonciation )解释成无意识真正的叙
述事件 (enonce): "……就它[主体]所言说的程度,正是在他者的空间里,在无意识
的层面上交织着欲望,由此展开行动,通过这种方式它开始建立真实的谎言[mensonge
veridique] 0" [76]

德里达发觉《论真实的谎言» ("La mensonge veridique ")这篇文章明显是拉康


对于小说的态度。不同于德里达将"真理" (如果敢使用这个词的话)看成是由"小说"
5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川 the Critique 叫叫叫

(fiction ,如果敢使用这个词的话)建立的,在我们看来,拉康似乎将小说看作是真理

的线索。德里达的《真理的要素» (" Le facteur de la Vlirite " )有对此极其详尽的争论:

一旦人们分清了真理与现实,正如整个哲学传统一直在做的,它并未表明

真理"在小说的结构之中的自我建构"。拉康强烈坚持真理/现实的对立,他

将其发展成似是而非的观点。这种尽可能中规中矩的对立促进了小说中真理

的成型:常识总是造成现实和小说之间的分裂。

(FV 128)

在这里,在德里达看来,拉康似乎再一次发扬了弗洛伊德不太具冒险性的一

面一一解决了存在的困惑一一当然是在损害揭示了精神文字学的弗珞伊德的条件下
解决的。拉康对坎比勇( Crebillon) 在坡 (Poe) «失窃的信» (The Purloined Letter)
故事结尾的误读一一他把 "destin" (destiny ,命运)替换成了更广泛、更生动的 "dessin"

(设计)了一一一也许就代表了这种态度。

德里达反对拉康的第二点和"先验的能指"有关。在《论文字学》的第 32 页(第

324 页)的一个注释中,德里达提醒我们注意,当我们让自己拒绝所指的首位性认定

的时候一一一即意义决定文字,我们不应该满足于超越赋予能指首位性的渴望 即

文字决定意义。德里达感到拉康也许已经这么做过了。

拉康认为,能指是将贯穿欲望结构的主体与无意识连接起来的符号。

能指[对于主体]的回答居于所有意指之上并超越于所有意指"你以办

我在对你欲望纠结的支配下激起你采取行动。因此,这些欲望成熟起来,发展

了欲望的客体,将你带回到你支离破碎的儿童时代的碎片中去。"

(Ec 40 , FF7l-72)

你能领会到为什么主体与能指之间的关系是种参考,而我们把这种参考置

于分析性理论普遍调整的最突出的位置,因为它在建立分析性经验的过程中是

首要的、具有建设性的,就像它在无意识的基本功能里是首要的、具有建设性

的一样。 [77]

它"在和所指的关系中享有优先权"0 (Ec 29 , FE 59) "只有能指保证了作为全

体[的主体]的整体[ensemble] 理论上的一致性。" (Ec 414) 主体的每一个能指都是

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德里达认为,就这一点而言,它也具有传统上符合"理念"的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59

唯一性和无可反驳的在场。因为哲学意义上清晰的理念之标记就是它总是被重复作
"同一"概念:它是单一的、不可分割的。 (FV 121 , 126) 这里再说一下我们的基本想
法:对德里达而言,和所有这些相比,能指和所指是可以互换的 g 一方是另一方的延
异:符号概念本身不过是一个具有可读性然而被涂抹的、不可避免的工具罢了。重复
导致了模拟,而不是"同一性"。
拉康关于能指功能的基本描述结合了在场与缺席。"因为能指在它的唯一性中是
一个单位,本质上是所有缺席的唯一象征。 " (Ec 24 , FF 29) 它表示对主体不具备的
某种东西即主体的他者的欲望。在欲望的这些能指中最主要的就是菲勒斯(phallus) ,
它反映了男性强有力的激情、男性中对阉割的(母亲的)-恐惧以及女性中对阴茎的
崇拜。这里的菲勒斯并非实际意义上的器官,即阴茎或阴蒂。它是 28 号,代替所有
能指表示对所有缺席的所有欲望。"它最深刻的关系:古人用它来使ZF啡和浮夸平变
得具体。 " (Ec 695) "菲勒斯是能指,其功能……也许揭开了抑制奥秘的面纱。因为
这种能指注定要在所指的整体内对所指的结果进行谋划,直到能指通过能指一在场
[presence de signifiant] 制约结果 " (Ec 690) 0 "菲勒斯在能指链的位置即使可能是从
属的 " (FV 132) ,严格地说,它也是先验的。海德格尔的存在,即使是被涂抹的,也
可以是先验所指。表示缺席的拉康的菲勒斯是先验能指。
在制造意义的性寓言里,德里达用的术语是播撒(dissemination)。德里达揭露了
语义学和精子之间的虚假的词源亲属关系,给出这种版本的文本性:不生长植物的播
种只是简单地不断被重复。这是播种(insemination) 而非播哮 (dissemination) 的传
播,种子被徒劳无功地播撒,是无法再返回到原先父体中的发散。经常推迟意义的是
始终各有差别的繁殖而非确切的受支配的多义性(polysemy)。谈到作为能指的失窃
的信,拉康写道"……一封总是到达它的目的地的信。
"(Ec41 , FF72) 它"永远也
许都不会是 " (FV115) 德里达答案的模式。阉割,生殖器权威的支配的缺失,将"作
者"和"书本"转变成了"文本"。在场的出声只能是当它字字成话语的时候
J 阉割"
和肢解 (dismemberment) 都是对话语可能性条件的威胁。略微夸张地说,菲勒斯也许
能被看作是用来自我切割以使播撒永恒的刀。人们开始怀疑,意义的菲勒斯中心主
义寓言 (phallocentric fable) 根本就不充分。
在看似能够满足我们对女权主义手势的推测之中,德里达给了我们一个处女膜
寓言 (hymeneal fable) 。处女膜总是折叠的(也因此从不单一、从不简单)空间,在这
个空间里,笔写下了它的播撒。"从隐喻意义上而言\这就意味着圆房。"从字面上
6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叩 …t叫

看",它的在场预示着圆房的缺席。这一点和/或者结构象征了在场和缺席的游戏。

处女膜消解了对立,因为它表现得好像是遭受到了痛苦。这个寓言式的处女膜,这个

hymme 的文字游戏,"总是完整无缺得好似它老是被强奸,这是
A个屏障、一层薄膜,"

它消解了"掌控的信念" (Dis 260) 。我建议读者去看看德里达的《双重场景»("La

double seance 勺,在这本书里处女膜被过分地折叠/展开了。


"如果我们设想有一只手在神秘主义的书写簿上书写,而另一只手定期掀起蒙在

蜡板上的布,那么我们就要有一个方式的具体代表,我试图用这种方式描绘我们头脑

中知觉器官的活动" (GW XIV 11 , SE XIX. 234) 。通过双向连接的概念,像上面粗

略描绘的弗洛伊德神秘主义的书写簿一样,德里达对意义的说明破坏了弗洛伊德的

菲勒斯中心主义。阉害。(作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差异模式的性差异的实现)不再作为意

指的起源,而是将性差异囊括进意义构成的"具体代表"之中(当然,这些文字最终

必定会遭到批评) :播撒进处女膜。意义的种子被播撒到解读曾经/从未一处女、曾

经/从未-亵渎的处女膜,这种解读经过它展开的榴痕进行替补;这粒种子将自己到

处分撒而不是播种。或者,将这些术语翻过来说,是这种游戏的播撒而非专有的解释

学的解读手势穿透了文本的处女膜。这是一个永久延异的性联合。在口语的胜利中,

德里达写的是可以被随便翻译成"它[播撒]来得太快了"之类的东西。但是在法语

中这种游戏被更多地提到,‘"咀‘
日lIe
E 萨.扣[肺
Ie sen


ISs叶] lai岱ss优ed'a
盯vane臼etωomber" (ωD归 300) 一 "她

事先无意中说出了[意义 ]ν
。J,",德里达利用了简单的语法事实,即以 "tion" 作了名词结

尾的播撒 (dissemination) 一一男性的举动一一在法语中是阴性的。代词 "elIe" 让性

别指代变得?昆乱。主语与宾语 谓语的"一"反映的正是寄于处女膜播撒的延迟。

德里达在拉康的习语"真诚与欺骗"、"真实性"、"真相"中看到了拉康身上残

留的战后"存在主义者"身份。德里达看到了拉康对心理学家们莫落的黑格尔和胡

塞尔现象学的许多借鉴,但拉康本人并不承认这一点 (Pos F 117 , Pos E 43 )。拉康的

确经常将自己定位成揭示出"真正的"弗洛伊德的精力旺盛的预言家。这种使命感

引起了德里达这个解构主义者的反感,因为在他看来,批评家的个性对于文本性而言

和文本本身同样是不确定的。

前面这→部分谈的是三个文字学权威:弗里德里希·尼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和马丁·海德格尔。在这一部分的末尾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他们的观点。对德

里达而言,结构主义可暂且定位的启动点 (priming-point) ,即对事物结构性的意识,

并不仅仅取决于发现语言的并为"人类"研究提供了"科学"模式的"客体"结构,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61

它还取决于"主体"和"客体"结构一一企图探讨人类的状况和区别的结构一一之
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重新展开的严格讨论:

去中心 ( decentering) ,这个关于结构的结构性的概念是从哪里产生的?又


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为了给它找一个出处,就说它指的是一个事件、一种教条
或一个作家,那就显得太幼稚了。毫无疑问,它是时代整体性的一部分[781..
然而,如果我想要给出某种迹象,选择一两个"名称",找出几个作家一一在
这些作家的话语中,"去中心"差不多几乎是以它最根本的阐述方式出现的-一一
我也许会引用尼采对形而上学的批评,即对存在和真相(truth) 概念的批评,
因为这些概念被游戏、解读以及符号(不阐述真相的符号)的概念所取代;或
是引用弗洛伊德对自我在场的批评,即对意识、主体、自我认同、自我接近
(8巳If-proximity) 或是自我拥有 (self-possession) 概念的批评;还有,最基本的
就是引用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本体论和对作为在场的存在的确定性的批评。
(ED 411-412 , SC 249 一 250)

IV

结构方法的使用就是"‘语言'符号的膨胀",也因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是"符
号自身的膨胀" (1 5 , 6) 。事实上,这就意味着,语音符号而并非图形符号的膨胀是
作为言语的意义、语言的产生中的声音因素的角色的膨胀。《论文字学》的第 2 章描
述了索绪尔是如何将语言学规定成是单独的言语研究,而非言语和书写。雅各布森、
列维一斯特劳斯也认同这种看法,其实所有的符号学结构主义者都这么看。拉康表
面上像是关注能指,却将能指看成是半个"音位学对立 " (Ec414) , 并且,当主体的
语言暗示着无意识的真相 (th~ truth of the unconscious) 的介入,拉康就把这种语言叫
"实语" (parole pleine) 了。
在《论文字学》中,德里达认为,把书写当成是一个附属品、一个单纯的工具但
却又是建立在言语内部的一种威胁一一实际上是替罪羊一一来抗拒,这正预示着一
种更宽泛的趋势。他将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一一总的说来就是逻各斯、
单数形式的语言 (the Word) 、神学思想、对上帝无尽的理解、具有无穷创造力的主体
性,还有更贴近我们这个时代的完全自我意识的自我在场一一联系起来。在《论文
字学》和其他文本中,德里达都争论道,人们已经习惯在声音即串亨(the phone) 中
6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叩…川C川

发现这种源初的目的论在场了。这一点在《声音与现象》的第 6 章"保持沉默的声音"

关于胡塞尔理论的论述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从德里达那里,我们已经看到胡塞尔的

文本是如何被→种压抑的观点所扭曲的,即"活生生的在场" (the Living Present) 里

总是栖息着差异。胡塞尔在声音一→并非"真正的"声音,而是我们的内心独自中

声音的原则一一中发现了自我在场的证据,并以此来解决这种压抑"音素为什么是

符号中最‘理想'的呢?……当我说话时,它具有在我说话的同时又听到我自己[j
e

m'entende: 昕见并理解]这一过程的现象学本质。……作为纯粹的自动影响[auto­

affection] ,昕见自己说话的过程似乎还原至其自身的内部表层 (inward surface) 。…·


这种自动影响多半很可能是所谓的主体性。" (VP86-87 , 邸, 89; SP 77 , 79)

那这个意思就是语音中心主义一逻各斯中心主义和中心主义本身一-人类企图

将"中心"在场贯穿始终的欲望一二是相关的:

符号概念……也属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派生物,而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

是一种语音中心主义:它主张声音与存在绝对接近,声音与存在的意义绝对接

近,声音与意义的理想性的绝对接近……我们已经预感到,言语中心主义与作

为在场的一般存在意义的历史规定相融合,与取决于与这种一般形式……(事

物向视觉显现为本质,作为实体/本质/存在[ousia] 的在场,作为此刻或瞬间

的暂时在场,我思、意识主体性的在场,他人与自我的共在
[co-presence]、作

为自我的意向现象的主体问性,等等)相融合。因此,逻各斯中心主义支持将

在者(实体; entity) 的存在规定为在场。

(23 , 11 12)

像德里达所看到的那样,拉康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扩大了弗洛伊德形而上学的束

缚,它适合这样的格式"弗洛伊德像他的追随者一样,只是描绘了菲勒斯中心主义

的必要性。……这不是古老的错误,也不具有推测性。……这是一个巨大的旧有的

根源。 " (FV145)

正是这种对中心、权威压力的渴望产生了等级对立。优越的术语是在场和逻各

斯 z 低劣的术语用来定义自身的地位和标志堕落。可理解和可感觉的、灵魂与躯体之

间的对立似乎经受住了"西方的哲学史",将负担传给了现代语言学里意义与词语之

间的对立。文字与言语之间的对立在这种格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我已经在解读而非评注的实质中描述了作为被涂抹的符号的文字结构。现在我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63

最好再回顾一下本《前言》开篇的那几页,把文字结构称作是"被涂抹的形而上学"。

痕迹一结构,所有早已被非自我的踪迹所侵占的东西常常会质疑在场一结构。如果

"自我在场的现时性 (present) ……[看起来]和眨眼动作一样不可分割 " (vP 俑 , SP

59) ,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主IJ 眨眼的一瞬有一段持续的时间,然后才能合上眼睛。" (vp


73 , SP 65) 德里达将痕迹的在场以及在场的痕迹命名为"原初文字"(archi-ecriture)。

你在《论文字学》最初的几页会看到这些缓慢展开的辩论之辞。我最后在这里

不再"重复"了。但我要再次表明我以前所指出的:这里给出的"文字"一词指的是

整个研究结构,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字",而是对可触及的物质的、生动的符号表达。

因此, «论文字学》不是简单的文字之于言语的用以稳定民心的手段,也不是简单的

对等级制度的颠覆'也非反麦克卢汉(归
anti
此削
ti

到处蔓延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书中明显用了大量篇幅关注这一点的缘故。狭义上

文字一贯的概念不包括广义上文字的结构要素"作者"和"题材"的缺席、可解读性、

非"自我的"空间和时间的展开。我们"承认"狭义文字的全部概念,也"压制"这

些概念:这就使得我们装作好像不F 解其他所有的事物也都被认为是广义的文字结构

」样,忽视了"事物本身总是在逃避的。" (VP 165 , SP 104) 因此,德里达选用"文字"

和"原初文字"这两个词也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正如德里达在列维一斯特劳斯那一

部分反复指明的那样,在广义和狭义的文字之间是没有严格界线的。一方滑向另一方,

将界线涂抹。文字有一种消极的特权,即当替罪羊,它的排外代表了形而上学樊篱的

定义。

然而,这种"文字"的选择也是颇受争论的,人们反对的是结构主义明显的语音

中心主义 (phonocentrism)。有时候,这的确会导致普遍的误解以及草率的看法,认

为德里达似乎在语言研究中再次优先考虑的是文字而不是言语。不过,当然,这是非

常草率的看法。认真读一下《论文字学»,很快会发现德里达实际指出的是言语一一

根植于经验语境中,根植于言者一昕者的结构中,根植于语言的普遍语境中,根植于

言者一昕者缺席的可能性之中(见!i
ii 页口26]) 一一和文字一样是被建构的,从广

义上说,就是"言语的文字" (ED 294) 。本书的第 l 部分题目是"字母产生之前的文


字"一一狭义文字出现之前的文字。第 2 部分,"自然、文化、文字",表明了在让一

雅克·卢梭和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的文本中,自然和文化之间公然宣称的对立遭

到了经验事实和文字结构的破坏。

但是,如果文字和言语之间没有明显的结构界线,文字作为一种操作术语的选择
6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ction 川e Cr阳

本身就是可疑的,是备选的易 i卖出的涂抹。对此,德里达这样写道:

这种普通根源只有在历史的樊篱内,也就是说,只有在形而上学的限度内,

才能被称作文字 z 但它又不是根源,而是对起源的掩盖。而它之所以不普通,

是因为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来保持差异,通过差异本身这种难以名状的运动(出

于策略的考虑,我们将之误称作痕迹、储备、延异) ,它才得以保持原样。

(1 42 , 93)

换句话说,如果形而上学的历史是有差别的,那么这饱受争议的"普通根源"早

就被叫做"言语"了。但是,根据仅有的形而上学以及我们了解的或是可以了解的唯

一的语言, (所谓的"人类科学" [sciences of man] 的、文学的)哲学文本总是被写出

来的;而这样的文本又总是被哲学(等等)编排言语("柏拉图说……",最常见的是

"似乎柏拉图说过……") 0 "文字" "立即" "遭到压制"。书写出来的文字读成言

语或是言语的替代晶。从未曾命名过的事物就叫"文字"。不过,假使是延异的话,

甚至这样称呼它或是用一个合适的名称称呼它都是篡改。除了修补这个误称,人们

不允许有其他的称谓。

德里达是不会给予能指先验的特权的。"差异本身"的运动由其归属者"矛盾"

朝不保夕地维持着,这种运动有很多误称:瘾迹、延异、储备、替补、播撒、处女膜、

移植 (greffe) 、药、附属物 (parergon) 等等。这些误称形成了一股链条,在这个链条

上每一环都可以被另一环所取代,但不是完全取代(当然,甚至同一个词的两种用法

也不会完全一样) : "没有一个概念是和另一个概念重合的 " (Pos F 109 , Pos E 41)

每一个替换也都是移置,而且像德里达时常提醒我们的那样,每一个替换都承担着不

同的隐喻责任。在"延异"问题上他特别谨慎。要造出一个词,但不能使它看起来有

最终指称 (reference) 的特权,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论延异》一文因此花了大量的精

力提醒我们"延异既非一个词,也不是一个概念",它"不是神学的,甚至不在负神

学 (negative theology) 最负面的范畴内。后面这句话……总是急于提醒我们,如果我

们否认上帝存在的断言,只是为了承认他是高级的、无法了解的、难以形容的存在模

式。" (MP 6 , SP 134) 可是给出一千肯定的名称就是形而上学的实践公认的控制于势。

因此在文章的末尾他必须做出告诫"对我们来说,延异意味着形而上学的名称。...

比存在本身‘更陈旧'的是,我们的语言却没有给出这种延异一个叫法。……甚至

在我们叫它作‘延异'时也没有,‘延异'的叫法在延异
[differantes] 的替代上不断破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65

裂。 "(MP28 , SP 158-159) 关于"处女膜",他写到"这个词……并非必不可少。…

如果用‘婚姻'或‘罪行'、‘同一'或‘差异'等等来代替‘处女膜'的话,效果是
一样的,除了不够凝练、堆砌过多之外。…… " (ED 149-150)
德里达并没有过分强调他的谨慎。他没有在这一个概念主词
(master-word) 上纠
缠太久。"原初文字"、"痕迹"、"替补性"(supplementarity) , «论文字学》中的重要
词汇在后来的文本中不再保持一贯的概念主词的重要地位了。德里达的词汇永远是
不断变化的。他不会完全放弃一个词。他只是将这个词降格到普通名词的低层次上
去了,而所有语境也就只有再一次建立起自己的临时定义了。

纵然文本的力量坚决反对凝结,我还是对痕迹、延异、播撒、处女膜做了近似的
描述。德里达自己对让一路易·乌德宾(Jean-Louis Houdebine) 的那番评述并非含糊
不清"审哮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它无法被定义。在此我不想这样做,我喜欢诉诸文
本的作用。 "(PosF61 , PosE37) 记住这个忠告,简而言之就是,"间隔……‘是'不
可还原的外在标志,同时也标志着运动和移置,这种移置显示了不可约的他异性。"
(Pos F 107 一 108 , Pos E 11. 40) 照此看来,它反映了延异的结构以及对"储备"的占
有,反映了"切入" (entame) 一一两者都是开端、是突破,都是起源、是痕迹。替补
"是"一种"甲坝, [这种]附加用来弥补缺乏( deficiency) ……用补偿原初的非自我
在场。" (VP 97 , SP 87) «论文字学》的第 2 部分已经对替补性的结构做出了陈述。
夺 (pharmakon) 是希腊语,意义包括毒药、治病的药、魔药。这个词在柏拉图的《药》
(Phaedr阳)中用于描绘文字。他把苏格拉底描写成下毒者、药剂师、魔法师。然而,
不管是描绘文字还是描写苏格拉底,柏拉图都用到了一个相关词药师一一替罪羊。
围绕着这个空白,德里达又重新讲述了当替罪羊的文字(和苏格拉底)的寓言,并把
"药"用到了"文字" (ecriture) 的替代链条中。移植就是嫁接,二者都是园艺等等 (Dis
230) 。月才!事吻,这些误称中新来乍到的,既是框架又是替补的"附加"。
也许这些误称的定义应该脱离由系词 "IS" 代表的统治形式。就这→点,德里达
写到:

手既非补药也非毒药,既非善也非恶,既非内也非外,既非声音也非文字号
管它、既非加也非减,既非对外也非对内的补充,既非偶然也非本质,等等 p 处
主.既非混沌也非区别,既非同一也非差异,既非圆满也非纯洁,既非遮掩也
非显露,既非内也非外,等等 g 文字既非能指也非所指,既非符号也非事物,
既非在场也非缺席,既非肯定也非否定,等等 g 间隔 [1'espacement] 既非空间也
661 从解构到全球化时问

非时间;切入既非开端或简单裂口的(破捕的)整合,也非简单的次要性。既

非/又非同时是或是/或是。

(PosF59 , PosE I. 36)

这也许看起来像是迷人的逃避的相对诠 (relativism) 世界。但是逃避世界( truant

world) 里极大的快乐是被藐视的权威的感觉。德里达藐视的就是权威的绝对性基础。

文学评论家认为,把它看作是文学用语,而不是我们习惯上由哲学术语所想到的不带

任何修饰性的命题语言 (propositionallanguage) ,这种感觉是一种不真实的快乐。文

本性则二者兼有,这之间的区别仍在被解构。一旦掌握了这 4点,也许就能发现,解

构的需求意识似乎更适合"不负责任"的话语,这种话语通常被叫做文学(Ii terature )。、

理论一一在认识[ "如何获知"的公认的描述]中将哲学和科学统一起

来一一的自然倾向将会竭力填补缺口,而不是加固樊篱。在文学和诗歌的领

域里,这种突破更加可靠、更加深入是很正常的。

(139 , 92)

显然,解构方法对文学批评很有兴趣。它将哲学和文学之间的区别问题化,"甚至"

能把"哲学"当作"文学"来读。

(可只是就文本中存在的两个似乎矛盾的说法简单地说那么几句,然后就说文本

的分离以及批评方法的文字学手段令人满意,这还远远不够。如果传统批评乐于给

文本建立起"整一的 (unified) "意义,那么这种批评在暴露整一性的缺乏时就会相应

地产生出占据优势的感觉。这样一种严重依赖多义性的批评方法是不会处理播撒基

本的游戏性的。而揭露出对立面的批评结论本身在文本中就暗含了矛盾的调和。)

说到德里达和海德格尔,我想就解构的过程做一个简单描述:找到文本掩盖其文

字结构的那一点。现在让我们把这个描述稍稍扩展一下。

我曾经写过"对整一和秩序的渴望迫使作者和读者平衡文本系统的等式"。其

实德里达在最普遍的意义上将这种等式的平衡与所有哲学的大的循环模式(
circular
project) 联系了起来。 [79] 在这种解读中,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内在化记忆/回忆
(interiorization , Erinnerung) 概念是一种非同寻常的迫切需要。批评理论中阐述的强
有力的教条,也是近来最多得到日内瓦学派 [80] 的批评家认可的那种理论,正是解释
学(是解读而非说明)的循环,即作为文本中暗示的作者的"主体性"和批评家的"主

体性"之间鉴别 (identification) 运动的批评: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67

事实上,我努力运用批判的活动反对黑格尔辩证法不断同化这一仿真作用

(和同一的复制正相反 ) ..…因为确切地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在于"扬弃"
古典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将矛盾转化为第三个术语,即"扬弃" (aufheben) ,

它在提升、理想化、升华为一种回忆的内在性 (Erinnerung [德语词,又有"记忆"

的意思])以及将差异禁锢在自身的在场之中的同时又有所否定。

(Pos F 59 , Pos E 1. 36)

黑格尔把这种循环当成自己的中心主题(39-41 , 25-26) ,扬弃了经典哲学中平

衡的二元对立。但就连在经典哲学的文本中似乎也存在这么一个时刻,意义的不定丧

失(播撒)的可能性被拉回到有意义的循环之中:在作为在场的秩序和作为秩序的在
场的非极端监督下,秩序的对立面起着作用。这样的时刻也发生在哲学循环模式的
影响当中。德里达在关于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儿的这种发散式(
divergent) 的文本中摆

脱了这些情况。亚里士多德公布了季诺(Zeno) 的难题 (aporia ,时间又是又不是 [time

both is and is not] ) ,可尚未对其进行解构就跳过不提了 (MP 57 , Eng 73-74) ,或是笛


卡儿通过(理想的)自然之光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这种光"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可
以在上帝那里找到其根掘,而上帝的存在早已遭到怀疑,要经由这光才能得到证明"

(MP391 , WM69 70) ,然后德里达指出了起作用的等式一平衡。说到哲学文本中反


复提到的房子的隐喻,德里达提到了循环模式的普遍性以及黑格尔对它的阐述:

..借来的栖居 (demeure) ……征收、离家,但仍是在一个住处,离开了

家但是在别人的家里,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识别、自我聚集、自我相似的地方,
是自身之中自我的外部 (hors de soi en soi) 。这个哲学隐喻被看成是再次占用

内的(或是由于再次占用而形成的)迂田,是再度降临,是自身概念的自我在
场。这是一次从柏拉图的理念( eidos) 到黑格尔的理念的隐喻之旅。
(MP 302 , WM55)

"自我的外部一一自身之中",这里,德里达所做的不仅是简单的对哲学循环模

式的评论。他描述的是这种模式的一个支柱一一隐喻和真理之间的对立一一隐喻是
真理的迂回,真理是隐喻借来的房子里"自身的外部"(0
∞ ut创
s剑id
由e itself) ,但也是"自身

因为隐喻指向的是它自己的真理。
传统的文本解读在这种特殊的对隐喻的理解上发现了自我,即真理的迂回(a
d巳tour to truth) 。不仅仅是个别的隐喻或是隐喻系统,还有一般意义上的小说( fiction)
6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1 Fr叩…t叫。 "tathe 叫

都可被视为真理的迂回,而批评家能够通过解读来表述这个真理。我们通常不会去

调查己知状况的前提。当然,如果我们这么做了,我们就会发现不光是没有纯粹的脱

离隐喻的语言一一-这隐喻"因此卷入了它作为通俗‘隐喻学'的目的所要囊括的领域"

(MP 26 1, WM 18); 我们还会发现那种认为小说开始于作者的真理、终止于批评家对


那个真理的揭示的想法己经被我们的批评和教育实践赐予了谎言。虽然我们习惯上

说文本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文本不需要解读的话,我们就无法

为我们的行为作辩护了。这所谓的次要材料并不简单地附属于所谓的首要文本。后

者将自己嵌入了前者的裂缝之中,填补了那里由来已久的空洞。甚至像它将自己附

着于文本,批评弥补了文本的缺失以及它之前的批评链条中存在的裂缝。文本并不、

是唯一的(多义性公认的在场已经向唯一性发出了挑战)
:批评家创造了一个替代晶。

文本不属于主权,也不属于生成它的作者,它属于语言。(虽然新批评就自我樊篱和"结

构的整一" [organic unity] 进行了强烈的争论,并且沉溺于对作者的逢迎,但它对"意

图谬误" [intentional fallacy] 的批评还是有那么一点洞见的。)德里达质疑了语言本身

的一致性,涂抹了隐喻,从本质土揭示了文本性。

奇怪的是,解构主义批评必须非常认真地采用"隐喻的"结构。因为隐喻是不可

缩约成真理的,隐喻自身的"此类"结构就是文本的文本性(或讯息)的一部分。

正如我之前所暗示的那样,解构主义还必须考虑到批评家自己主权的缺失。也

许这种"无知意志"完全是态度问题,是觉察到了一个人对"证据"的选择是暂时的,

是一种自我怀疑,对自我权力的怀疑,是对一个人语言词汇的控制,是从逻各斯中心

主义到婚姻的转变。即使如此,这也是批评家非常重要的教训,即对文学的公开"意义"

自称是监管者。德里达在名为"过度 方法问题"的这一部分"证明了"他对主

题的选择,这一部分的语气就对我们稍稍加以了训诫。我从文中引用了这么几句"我

们站在哪里,就应该从哪里开始,对痕迹的思考……已经告诉我们,完全证明一种出

发点的正确性是不可能的。不管我们在哪里 E 即使身在我们自以为己置身其中的文本"

(232-233 , 162) 。
但最终,批评家自己是无法暴露他自身的脆弱性( vulnerability) 的。现在我们简

单地回顾一下那个态度的问题,要认识到文学和文学批评必须接受解构性阅读,批评

并没有揭示文学"真理

阅读,产生了什么而非保护了什么的阅读。我们早己接受的解构主义的描述。

这里还有一个"……任务是……拆解( deconstuire) [文本中]使用的形而上学和修


-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69

辞结构,不是为了抵制或者丢弃这样的结构,而是为了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再次铭刻。"

(MD256 , WM13)
要如何拆解这些结构昵?要把能指当作修补者或思想者的工具 "实证主义
杠杆"一一来使用,而不是一把开启通往真理之路的先验的钥匙(Pas F 109 , Pas E

II. 41 )。如果我们在给传统意义上的文本破译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含有无法解决的矛
盾的词,而且由于它只是一个词,会被指示一会儿这样做、一会儿又那样做,因而注

定要远离整一意义的缺席,而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样的词。如果隐喻看起来就是要隐
藏自己的暗示,我们就要紧紧抓住这样的隐喻。那么,我们就在整个文本中冒着这样
的风险,并把这未完成的文本看成是揭示了其自我逾越及其不定性( undecidability)
的隐藏结构。必须强调的是,我不是简单地定位一个时刻,最终把多义(ambiguity)

或反讽纳入到整一的意义的文本体系里面,我定位的是这样一个时刻,即真正威胁到
了那种文本体系的崩惯。(需要重复的是,虽然在《论文字学》中,德里达坚持用"替

补"这个词[能指、隐喻],并把卢梭一文中的相关词汇当作杠杆来使用,但是,一旦
这个批评家能够玩弄词性和页码的间隔,不定性撬起的杠杆也许会变得更加令人难
以捉摸。)无论如何,再次铭刻 (reinscribed) 的文本和所谓的源初(original) 文本之间

的关系不是明显的或潜在的,而是两个重写的手稿之间的关系。"据初"文本本身就
是在所谓的"前"文本基础上重写的子稿,批评家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揭发这样的"前"
文本,而且任何源初文本仍旧只是一个痕迹:

另外,阅读很像 X 光片,在最后一张图片的表皮下面,发现了另一张隐藏

的图片:是同一个画家画的,或者是另一个画家画的,这都没关系,这个画家
、自己缺少材料,或是追求新鲜的效果,于是他就用起了古老的画布,或是保留

了初稿的碎片。
(Dis 397)

我已经说过,德里达自己卷进了专注于文本细节的弗洛伊德式的过程中。现在,
在重写的手稿和X 光片的隐喻之外,让我来说一说弗洛伊德自己对心理文本的扭曲
做出的模拟一一"虽然我明白,在这些事物中,模拟从来就不能使我们有长远的发展"

[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能使[一本令人讨厌的]书变得无关痛痒。[德

里达将模拟转换成每个文本中都存在的"令人讨厌的"文字学"威胁
"0 ]有

一种方法会大量产生让人不舒服的段落,为的是让这些段落不易辨认。这样的
7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手叫皮瓦克读到F川econ叫阳。 the Cr阳。f Globalizati。山pivak Reader

话,这些段落就无法改写了,而这本书的下一个抄写者就会制造出无可指摘的

文本,但在固定的段落中又有所间隔,也许这样做就能让这些段落费解了。另

一种方法……是……将文本加以歪曲。个别词会被扔掉或是被其他词替换掉,

然后插入新句子。最好的方法是将整段话都删掉,换成一个与之完全相反的段

落取代原段落的位置。

(GWXV1. 81-82 , SE XXIII. 236; 重点是我自己的话)

(当然,将心理涂抹的弗洛伊德应该同时用一段完全"来自神经中枢"的感伤来

结束这一段话,这样做很富有特色"它再也没有读者想要说的话了。" )

不定意义的视野的含义,连同从未放弃的文本临时的支柱,已经导致了少量的惊

人的阅读行为。两次最大的冒险是《双重场景» (一次关于马拉美"模拟" [Mi日lique]

的阅读 ; Dis 199 - 317) 以及《论播撒» (一次关于菲利普·索罗尔斯 (Philippe Sollers)

的《数字» (Nombres) 的阅读 ;D归 319 → 407) 。这些加以控制的杂技表演是很难去配

合的。然而, «柏拉图的药》对《斐德罗» (Phaedrus) 的阅读 (Dis 69-197) 和对《语

言起源论» (The Essay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s) 的阅读 (235-445, 165-316) ,虽

然少了些游戏性,却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到处女膜,德里达强调了页码的空位在意义的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模拟

意义上讲,可以说德里达自己经常关注处于文本的边缘。他审视着一个不可定时刻

的细枝末节,那些几近无法察觉的移位,差一点就逃过了读者的眼睛。在
i卖福柯的时

候,他从 673 页的文章里挑出了其中三页。在读卢梭的时候,他找了一个远非"中心"

的文本。在读海德格尔的时候,他又针对《存在与时间》的注释写了一篇批注。

他的方法,就像他对让 路易·乌德宾说的一样,是颠覆和移位,也许这么说有

些过于公式化。这还不足以"彻底取消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我们必须认识到,在

我们熟知的哲学对立内总是存在着"一个暴力的等级制度。在这两个术语中,一个支

配着另一个(从价值论、逻辑等方面讲)
,占据着优势。要解构对立,首先要……推

翻 [renverser] 等级制度 "0 (Pos F 57 , Pos E 1. 36) 要以暴制暴。在《论文字学》中,


这种结构阶段在整本书中都有过描述,都是相反的模拟,书中明显注入了旺盛的精力

来对前面的这些话进行争论。但在解构的下一个阶段,这种颠覆必须要移位,获胜的

术语也必须要被涂抹。这个批评家要为"入侵的新‘概念'"腾出地方,"这个概念不

要求在从前的制度[对立体系]内被人理解"。至于我们的这本书,要有一方面"允

许言语内部出现不协调书写,因此破坏了所有的既定秩序,从而侵害了言语的整个领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71

域 " (Pas E I. 36) 。


要为有边缘价值的文本定位,就要揭示不定时刻并将之用能指的实证主义杠杆
撬得松动;要颠覆现存的等级制度,只需将之替换;要重建一直就被铭刻的东西,就
要拆解。这是核桃壳里论解构 (Deconstruction in a nutshell) 。但没有了文本的权威性、
批评家的控制以及意义第一性的保证,这种结构式的占有是无法做出保证的。
我们先竟为什么要松解 (undo) 文本、重解 (redo) 文本呢?为什么要假定文字和

作者"说的话就是这个意思"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德
里达最近对解构欲望的思考。

德里达承认,解构欲望自身也许会变成通过对文本的主动掌控而再次占用文本的
欲望,目的就是要指出有哪些是"文本不知道的"。正如批评家所解构的那样,所有的
主张都是正相反的,批评家需要假定至少这会儿她说的是这个意思。毕竟,连公布她
的脆弱性都必须用演示( demonstration) 和指称 (reference) 的支配性语言进行。换句话
说,批评家会暂时忘记她自己的文本是需要自我解构的,并一直就是一个重写的文本。
解构欲望也具有对立的诱惑。解构看f以为脱离知识的终结提供了一条道路。通过
展开文本性的无限开放的不确定性一一因此也是通过"投入深渊" (mettre en abime) ,
和法语的字面意义一样 它展现给我们来自象征着自由的深渊的诱惑。跌入解构主
义的深渊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恐惧。我们都期望着永远不要撞到谷底。
所以,深层次的解构主义解构了解构主义,二者都在寻找基础(批评家在文本中
表现得好像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都代表了无底洞的快乐。解构的工具一一确实适
用于所有解构的工具一一就是我们的欲望,欲望本身就是解构的、文字学意义上的
结构,它总是有别于(我们唯一渴求的就是不是我们自己)我们自身的文本,并将之
延者(欲望从未得到满足)。解构因此从来就不是实证主义科学。因为我们在约束之
中,在"双重(昕起来深不可测的)约束"之中,这是德里达给"涂抹"的精神分裂
症新取的绰号。 [81] 我们必须做一件事以及它的反面,我们也的确想要这么做,而且

无休止地做下去。解构永远都只是充满延异的自我解构运动。从没有一个文本能够
做到完完全全的解构或被解构。然而批评家只能是暂时地将形而上学的批评理论召
集起来,扮演着自称是解构的一种(单一, unitary) 行为的角色。正如我在第 354­
355 页指出的那样,与弗洛伊德的可终止的与不可终止的分析的亲属关系于此并没有

遭到忽视,这种关系包括了主体和分析者。
德里达现在要说的是,在某种意义上,"不解构或不被解构"是不可能的。所有
刀!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 斯皮瓦克读叫本可IF
肝rom 0…叫。n
叫 t阳川。川时由叫
悯阳
Ii
i闷q
刷阳阳

u
脚e 。州
fGlo
胁阳叫川
ball
副甜I恒田
Izali
扭a
z

的文本,无论是不是狭义上的,用的都是文字学结构,进行自我建构的同时进行着自

我解构。批判的解构的单一行为和所有人类的手势一样是必要而又无意义的、自负

而又自卑的。"在对本源 (arche) 的解构中,人们别无选择" (91 , 62) 。

那么,这些就是德里达双重约束的特征,即涂抹的解构主义、深渊中的深渊、主

动遗忘 (active forgetfulness)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一种传统的针对书写的指控就

是书写招致了被动遗忘 (55 , 37 ,到处可见)。在这一点上,解构主义再次铭刻了书写

的价值。)在第 318 页我指责德里达太过"谨慎"。新的德里达思想向我们展示了这

种"谨慎"也是最大的"危险",知识意志就是无知意志,反之亦然。"哲学家的‘知

识'将他自己与梦想者为伍,因为知识就是梦想。但是哲学家‘故意'与梦想、与知

识之梦想达成一致,故意‘忘却'哲学的训诫,只是为了‘证实'那种训诫……这是

善变的时刻。"

《丧钟》也会这么认为,这种哲学的一致就是读者/作者和文本所订立的契约

(seing) 。我们再加一句,这种可怕的、令人振奋的眩晕不"神秘",也和"神学"无关。

当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发现了最通用、最贴切的有关知识可能性的概

念时,深渊随之产生。

《论文字学》是这篇前言暂时的元文本,但我们并没有按照这本书的痕迹行文。

我们思考的是德里达的文本中被涂抹的文字的重要性;提供了德里达、尼采、海德格
尔、弗洛伊德、胡塞尔之间互文性思考的素材 g 指出了德里达关于结构主义的见解,

尤其是他对于雅克·拉康形而上学实践的看法;对"书写"在德里达的思考中所处的

地位作了些评价,暗示出了其替补之链,给出了解构的方法。既然我们开始给这篇唠

唠叨叨的前言下结论了,就让我们把《论文字学》当作暂时的结尾吧。

德里达在他的文本中这样为《论文字学》定位:

人们可以把《论文字学》看作是分两部分阐述的长篇论文……并且把《书

写与差异》放在它的"中间 "0 «论文字学》尤其要求这样做。因此,对卢梭

的解释((论文字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这个论文集的第十二章节。反过来,

人们也可以把《论文字学》嵌入《书写与差异》的中间,因为后者的六个章节

先于 事实上、原则上一一一刊登在《批评》杂志……上的有关《论文字学》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刀

中的一些文章 g 自"弗洛伊德和文字图像"开始的最后五篇文字都是在揭示文

字学的内涵。

(Pos F 12 一 13)

虽然德里达一直认为"……事物自身不会如此简单地被再次建构",碎片的寓言

却并非了无意义。在《论文字学》中存在着某种接缝 在一起 (stitched-togetherness) ,

而第 l 章概括的、总结的、理论上的宽度与第 2 章解读性的、缓慢的读者的脚步之间

存在着明显的析取 (disjunction) 关系。

第 1 章分为两个部分,对马德琳 ·V 大卫 (Madeleine V-David) 的《论十七、

十八世纪的文字和象形文字» (Le debat sur les ecritues et I'hieroglyphe aux xviiO et


xviiiO siixles) 和安德鲁·勒鲁瓦一古尔汉 (Andre Lerori-Gourhan )的《手势与言语» (Le
gest0 et la parole) 以及《文字与人类心理学» (L 'ecriture et la psychologie des peuples)
会议论文集中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评论。 [821 虽然这些评论性文章在其现有的秩序中囊
括了整个第 l 部分大多数信息,而就在第3 章 "作为实证科学的文字学"

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文章的足迹。对这三本书的评论各占一章。第l 章对文字学

本应从历史角度展开然而却没能展开的瞬间以及对非欧洲|脚本的永解时刻做了一个
综述。第 2 章考察了可能存在的书写与言语和作为生命决定性因素的遗传性书写
(genetic writing) 之间的区别的哲学基础。第 3 章探讨了各种各样的"非语音"书写
的暗示。人们会感到好奇,是否所有公然的对记述狭义书写的兴趣一一而不是对文

本解读的兴趣 并不完全是由于被评论文本的规范性在场所引发的。

的确,在第 1 部分及其续篇《弗洛伊德和文字场景》中,德里达常常提到对怀疑

是狭义上的"书写的历史"一一"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这里人们至今只做准备'性
的工作 " (ED 340) 一一的改写 (re-writing) 。如此看待的"书写"很快就会变成唯一

的能指,变成雅克·德里达最关注的话题。在他后期的作品里,书写结构和文字学开
口 (opening) 的理论意义仍原封不动。但他暗地里却打定主意要成为大家公认的狭义

书写的文字学历史学家。由此,"书写"就在替补之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在《论

文字学》中,我们看到了德里达特有的、不安定的一面。
研究这些评论文章对书中的变化和篡改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当固有的众多"差

异"被更改成众多"延异"的时候,评论的文本也的确是变得充实了。)大多数这种
变化使得论文的哲学基础更加扎实。对专名 (36-37 , 89-90) 的长篇讨论即为一例。

给书写的精神分析所做的大篇幅脚注也是如此 (132 一 134 , 333 一 134) ,还有在激进的、


7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时叫皮瓦克渎本 I …
From D truction t。川

必然呈现符号的他异性中穿插的评论(69 , 47) ,再有就是第 125 (84) 页 t 小心谨慎

的附加 (addition) 0 (原文是"它[衍生脚本, genetic script] 是一种解放运动,有利


于文字本身的出现,并且毫无疑问,它使狭义‘书写'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Crit n.
46] 在《论文字学》中,德里达取消了文字可能以此方式出现的可能性。他在"以此

方式"的后面又插入了这样的话: "[这么说的依据是新的不在场结构]\接着他又

加上了这么几句话"但是没有了最普通的文字概念,人们又想不到这些[这种文字

的结构化]。这是不可缩减的,是不可动摇的。")

在我们看来,最有趣的是"涂抹"主题的发展几乎完全是在书中而非文章中进行

的。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样,德里达从不大费周折地讨论"涂抹"。但在所有文章中

全都提及了这种"涂抹"实践 (Crit I. 1029) ,正如在《论文字学》的第 38(23) 页看

到的那样。第 31(19) 页划线的使用,第 31 到 38(19-23) 页之间对海德格尔存在概

念的讨论,第 89(60 → 6 1)页上被涂抹的"经验",第 97(66-67) 页的"过去",还有

第 110(75) 页的"痕迹的起源",这些段落只有在这本书中才找得到。

另一方面,奇怪的是,有关历史必然性的争论似乎也在《论文字学》的第 l 部

分出现评论文章的时候得到了强调。首先出现的微小的转变一一从"书写的拼音化

(phoneticism) 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掩盖了其自身的历史" (Crit I. 1017 )到"书写的拼

音化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必然会掩盖其自身的历史" (11, 3) 为所有将要做出的细

小然而重要的转变定下了基调。这种转变并不多,但却清楚明确。大多数转变极为

自然地限定在第 l 章,"书本的终结和文字的开端"。段落的开始"这些矫饰不是历

史偶然性" (1 7 , 7; 评论文只有头两句)就是一个范例。书写的约束以及它今日获得
的认可都被看成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德里达要在一个文本中-一一德里达于此煞费

苦心地公布了一个反对历史和思 (thought) 的目的论模式的理论,并且提出了必然性

和 f偶罔然性游戏的概念一一为历史必然性激烈地争辩?为什么开篇的第 l 章 "书

本的终结和文宇的开端"一一充满了以救世主自居却又有些困窘的承诺?如果我们

真的不相信"认识 i论仑的切断点

篱,真的不相信时间的直线性,那么要有什么样的严肃性我们才能宣称一个与众不同

的、动摇了"符号、言语与文字的价值"的"世界的到来"? (14 , 5) 我们要如何让自

己和过去的世界与未来的世界之间的断裂相调和?似乎德里达对差异和延迟结构的

经验主义者的背叛,以及他所有的解构式阅读都不得不把这点考虑在内。

(我们已经看到,德里达是不会把文字学看作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精神分析的。在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月

《论文字学》的第 20[9~10] 页上,仅仅有一点暗示了文字历史的精神分析的格式


(patterning) ,而德里达并没有作太多的说明"这种情况[在定义人为因素的过程中
文字所扮演的角色]早己出现。今天,为什么这种情况要以卒带亨手来为人们所认识
并且是事后 [apres coup] 才认识到呢? "这种情况以这种方式来为人们所认识。那一
页上,德里达在以信息的恢复 (retrieval) 、表音、控制论以及所有和人类学与书写的
历史相关的力量一一人类的科学一一的途径和方式来回答发展的问题时做了一次尝
试。但在这本书的其他地方,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强调了这种情况永远不可能
以这种方式来为人们所认识,而我们必须昕任自己在解构和永解之链中被刻画。因此
apres coup (事后)在这里倒是更有意思了。这就是弗珞伊德 "Nachtraglichkeit "的
法文翻译一一英译是 "deferred action " (被延迟的动作)。我们还记得,当接受剌激
时乎在要么是出现在知觉系统里,要么是在无意识中制造出永恒的痕迹。这种特殊的
痕迹也许会在很久以后一一- nachtraglichkeit , apres coup 一一-受到激活( energized) 而
成为意识(弗洛伊德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这种地形学式的语言一定要小心使
用)。但它从来不会以这种方式出现 g 事实上,和弗洛伊德一样,德里达也认为,痕迹
[死亡的辟路, die Bahnung] 本身是原初的。在无意识中没有任何"物" (thing) ,有
的只是以这种特殊的途径受到激活的可能性。当踪迹( track) 被公开,当我们对源初
模迹有了事后的认知,无意识中的冲动就不会枯竭了。无意识冲动是不灭的。在第
20[9-10] 页上,在讨论理论数学范围之外的信息恢复的年早歹卒 (et alia) 之前,紧接
着我们现在看到的句子,德里达说"这个问题会引起无止境的分析。" "无止境的分
析"这个词组本身就使人想起弗洛伊德晚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分析有无止境 »0 [83]

无意识冲动是不灭的,事后这些冲动无止境地变成了意识,因而建立了主体。神经官
白色症永远不会被完整地分析一一实际上,如果老练的分析家不终止分析的话,这种
分析会变得永无止境。事后,、某种不确定的历史时刻上的书写的压抑痕迹是不是正
在"成长"为当前历史时刻上我们的意识呢?显然,德里达自己并不想为看起来像是
精神分析图式的东西承担责任。这又是一件未来的解构主义者要做的事。然而,一
方面,弗恪伊德认为,完全的分析从理论上讲根本不可能,另一方面,德里达争论到,
文字学和解构主义需要有知觉上的更新,在这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存在着强烈的共鸣。
事实上,这就是德里达在"书写"问题中所展现的全部内容一一虽然这在今天似乎
是接受的音节划分,但在整个历史中,从前的音节划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知觉也会
变得复杂,就像遵从我们权力意志的对抗性语言适应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并由其得到
7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 Fω…M川川叫eofGI叫

恢复,或者是像弗洛伊德从海德格尔那里得到了些启示后这样说,"自我把愧宦本身

当成是新的危险" [G W XV I. 84 , SE XXII I. 238; 涂抹是我自己加上的]。那么,这样

问就显得非常合理:如果"弗洛伊德话语→一它的句法或是……它的行文 (work) "

来自"他必然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概念 " [ED 294] , 那么人们是否就能够在《论文字学》

顽固的历史模式中永解精神分析的图式呢? )

书的第 l 部分还笼罩着一层地理模式 (geographical pattern) 的阴影。"空白处"

(Exergue) 的第一句话,间接提到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关系。然而,

自相矛盾的是,德里达坚持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的财富,这几乎就是相反

(reverse) 的种族中心主义。他这样说过好多次了,我这里就毋庸赘言了。虽然在第

l 部分就谈到了中国人对西方的某些偏见,但是严格地说,德里达的文本从来就没有

对东方进行过研究或解构。若回想一下黑格尔和尼采运用得最多的地图式幽默,那么,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必须用东方来定义文本知识的局限性昵?

在第 2 部分对列维一斯特劳斯的讨论一一这本书唯一的真正具有争议的、也许

是最不受拘束的、最自然的一个部分 第一次出现于 1966 年,当时是作为列维

斯特劳斯的《对分析的备忘录» (Cahiers pour I 'ana加e) 一期( 1966 年 9 、 10 月号,


第 4 期)的一部分。

德里达选择列维一斯特劳斯作为他的写作主题,是因为"在保留和取消继承下

来的概念对立时,这种思想就像索绪尔的思想一样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时而处在未

经批评的概念系统中,时而给边界造成压力并努力进行解构 "0 (154 , 105) 他还利用

了列维 斯特劳斯来解决方法的无能为力、多愁善感的种族中心主义和过于简单的

对卢梭的阅读。他批评列维 斯特劳斯,说列维一斯特劳斯只看到了狭义上的文字、

把狭义文字看成是"文明"造成的一切剥削罪恶的替罪羊、把暴力的那比克瓦拉人

(Nambik矶Tara) 当作是"无文字"的无辜群体。如果第 l 部分的末尾显得尤为关注狭

义文字的话,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一部分的章节就自我救赎了。因为在这些章节

中德里达不断将我们从狭义文字引向广义文字一一经由诸如此类的"系统"叙述"系

谱的叙述和社会分类乃是元文字的结合点,是(所谓的口头)语言的条件,也是通常

意义上文字的条件" (1 82 , 125) 到"诗化"的语言"森林区 (silva) 处于未开发状态,

人们记下这条断裂的道路 (via rupta) ……很难想象理解路线图的可能性的方法不是

理解文字的方法" (1 58 , 108)
要给出一个群体不可能没有文字的原因,最有趣的莫过于给出专名,没有一个社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l 万

群能避免专名,专名本身就存在文字结构。因为"专名"这个词就表示分类、持有历
史痕迹的规定,有某种适合的符号。因此,专名一旦被这样理解,它就再也不是完全
唯二的、属持有人所有的了。由于专名属于"专有"的种类,所以→直就很普遍。专
名一直就被涂抹"当我们在意识中将名字号:为专名时,我们已经对它进行分类,名
称在书在号:吁中来时就被涂抹了。它早已不过是所谓的专名而已。" (1 61 , 109) 列维
斯特劳斯知道这一点,有他在《野性的思维» (The Savage Mind) 中对专名的讨论为证。
但由于列维一斯特劳斯只有文字的狭义概念,他无法将专名和文字联系起来"书写
符号 (graphein) 的本质或活力……[是]专名的原始涂抹。" (1 59 , 108)
这场辩论不光有助于消除人类学家针对"无文字的无辜群体"的相反的种族中
心主义。它还指出了"专有"一→自我,明显特征、字面意义、独有的干净(exclusively
clean)一一'所有分支上的广义文字的在场。德里达的这种主题太盛行了,我无须多言。
在某种程度上,德里达的主要观点兴许可以这样概括:质疑专名和专有(宇面)意义,
广义上的专有。

这场辩论还指出了围绕着专名的欲望游戏的主题:自恋者渴望使自己的"专名"
变得普遍,渴望自己的专名进入母语 (mother tongue) ,并且和母语的躯体迅速接触;
同时,这种有恋母情节的人渴望保留自己的"专名",并把它看作是父亲名字的相似
物 (analogon) 。德里达近来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对这种游戏做出的思考。我引用《丧钟》
开篇的一段,黑格尔("专有"名字)名字在法语中被发成"鹰"(eagle , "普通"名字)一一-
"aigle" :

谁?他?

他的名字听起来很奇怪。从鹰的身上他汲取着至尊的、历史的权力。还有
那些仍旧按法语发音的人们飞他们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傻:被封在冰霜[肢
体, gel] 中的鹰的权威式冰冷的归还 (restitution) 。让被污染的哲学家也因此
被冻结。

(第 7 页)

第 145 页到 150 页 (97-102) 是德里达会称之为"互文性"的理论"证明"在


拒绝把"影响"或"相互关系"理解为简单的历史现象的批评行为中不同文本的交织
(从字面上看就是很多"网")。互文性在《丧钟》里变成了最显著的概念的、印刷上
的签名( signature) 。第 226 页到 234 页 (157-164) 二十"过度。方法问题",我说过,
月|从解构到全球化批步阶皮瓦克读本 IF川…川ction to the Cri阳叫叫zat川

是德里达早期理解的解构方法的简单的、变动的揭示。

卢梭在德里达的文本中所占据位置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前者使用的-个词,即"替

补"德里达写到,"文字于我而言越来越成为这种替补结构的别名。……我们不能

满足于指出卢梭漫不经心地思考替补,他的论述言不由衷,他的描述不符合他的表

白。……在使用语词和描述事物时,卢梭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和歪曲了‘替补'这个符

号 能指和所指的统一性。……但这种排除和歪曲受欲望的矛盾统一体→一或者
本身具有替补性一一的支配。" (3 48 , 245) 对于替补性本身这个话题,德里达在书中

展开了详尽的描述,这里就不必赘述了。我更感兴趣的是,"替补"一词是如何意指

卢梭的欲望的?在评断德里达对此问题给出的莫名其妙的答案之前,我要先说点儿

别的,是关于第 3 章第 l 节"«语言起源论》的地位"中相当令人怀念的保守主义的。

在这一节中,有一个固定的标志,表明了高超的学术成就,这看起来似乎和本书

的理论精神相脱节了。这位在第 l 部分写到"外是内"的哲学家在这里以全然的严

肃性谈论到内在的和外在的证据,这位"互文性"的思想者关心的是《语言起源论》

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The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的相关时期。令这


个读者感到高兴的是,传统学术的标记是没有接缝的 (unstitched) 。在保守的辩论中

看到这种胆大包天的论调十分有趣。因为论证的沉重包袱在于"怜悯的系统" (the
economy of pity) 一一卢梭的两个文本中出现的怜'悯的替补性一一而且当这两个文本
交织在一起时的确呈现出了互文现象:

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着重点在不断转移,具体情况在不断变化。.

《起源和基础》标志着起点……《语言起源论》却要我们感受起源。……在从

起源向生成的微妙转化中,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起源与基础》中对纯

粹的自然的描述,本质上为这种跨度留下了余地。综上所述,它是几乎不可领

会的极限。

(3 58 , 253)

我不认为德里达并不是再一次致力于文本的学术研究。这里,«论文字学》的阅

读再次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相当与众不同的早期的德里达,那个变换着学术的基本规

则的年轻学者。

这本书以卢梭的梦想结尾,我上面提到过的替补之梦。这样的结尾是典型的德

里达式结尾,其批评观点在末尾放弃了一贯的说明式习语,采取的是寓言家的惯用于

..
德里达《论文字学 P 译者前言 1 79

法。《柏拉图的药》以柏拉图在药店中的场景结尾 , «白色神学》以鸡血石收场。例

子不胜枚举。

卢梭,这个出了名的子淫者,有一个伤感的哲学之梦"卢梭的梦想在于使替补

强行进入形而上学 "0 (444 , 315)

但这种强行之力不正是德里达自己观点的力量吗?不正是书写的踪迹吗?不正

是梦想一一连同一一真理吗?不正是原有的然而却又是替补的暴力冲破了形而上学

的樊篱吗?在德里达有关卢梭的文章末尾,卢梭为德里达制造着梦想。也许本书的

确是以作者的签名结束的。

按照惯例,现在该说一些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了。当然,德里达的文本说了几句"不

可译"的话。我有自己的对"空白处"和"有产"(propre) 的看法。[叫我最担心的
是"驯服者" (entamer)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在德里达的用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词。它意味着强行进入和开始。我已经在设法解决"拉刀"(broach) 和"错裂"

(breach) 的问题了,不过稍微带了些异想天开的信心,觉得影子词"错裂"或"拉刀"

自始至终是会表明自己的态度的。从"驯服者"到其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每当法语

的措辞和句法似乎是要表达一个特殊意思的时候,我都会在插入语中加上源头(the

original) 。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窥一斑而见全豹。《论文字学》否定了词语的唯一

性、实质性、可转移性、可重复性,从而否定了翻译的可能性。也许没有这么不可思

议,当为了质疑意指、为了解构"能指 所指"的二元对立而操纵语言时,词汇的每
一个转折在同一时间都变成"能指" (significant) 了。恐怕这种游戏性是我的能力所

不及的。甚至像"解"(de) 这么简单的字也包含了一丝游戏一一一暗示着"……的"(of)

和"自……" (企om)o (我一度诉诸于 "from/of" 的结构,在其中游戏性看起来像是

要求得到特殊的承认[第269 页 ]J 但是这种蠢笨的作法是无法强调出整个文本的,
在文本中,"思考" (penser) 本身就有意义并且指向"panser" (包扎伤口) ,思考不总

是试图要包扎一下思想不可能性的撕裂的、暴力所致的伤口吗?这个题目的翻译,有

"一条"和"关于"的意思,我已经违反了专家的忠告。

在此序的开始我就告知我的读者,德里达的理论接受一一同时也否认一一质疑

文本的绝对重复性的序言。现在正是时候,以质疑源初绝对特权的方式承认德里达

的理论同样既接受一一同时也否认一一-翻译。阅读行为也被互文性的不定状态所纠
缠、所表达。毕竟,翻译是互文性的一个版本。[85] 如果没有特定词的话,一旦享有
特权的概念词出现,它必然被交付给替补之链和"通俗语言
8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t叫川川叫e 叫叫

的替补行为就该受到怀疑?如果专名或是作者的主权地位是障碍也是权利,那么为

什么翻译者就该处于次要地位?现在很明显的是,要想保全"师、初"(法i吾版的《论

文字学» ) ,并被主权文本的缺席自由所吸引(不仅在我的版本之前没有英文版的《论

文字学»,而且还有很多该文本的译本作为读本,彼时该文本是无限可译的) ,翻译本

身是受到双重约束的(见第 lxxvii -lxxviii [351] 页)。

从另一方面来看,最实际、最严格的说法是,德里达和我都只能算是半吊子双语

者一一他的英语比我的法语要好一一法语从哪里结束而英语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我不想卖弄我的翻译哲学。相反,我想让你们看看德里达的翻译哲学是怎样的:

在它可能或看来可能的界限中,翻译实现了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差异。但是,

如果这一差异从来都不是纯粹的,那么翻译就更不是了,这样我们就不得不用

转换(transformation) 概念来代替翻译概念:即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一个

文本与另一个文本之间有规则的转换。我们从不会、事实上也从没有让纯粹所

指(能指工具一一或"载体"一一保持完整无缺的处子之身)从一种语言"转

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或在一种或同一语言中做这样的转移。

(Pos31)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或在一种或同一语言中"。翻译是互文性的一

个版本,它同样也要在"同一"语言中进行。因此……

海德格尔的解构(或"摧毁")方法常常基于这样的考虑,即所谓的哲学内容受

到了翻译要求 (exigencies) 的影响。德里达在《论文字学时时本质和文字»


("L 'ousia
et gramme") 中都谈到了这一点。 (MP 3-29 , SP 129-160; MP 31-78) 后一个例子

中有一个双重游戏:单独一个拉丁词"presence" 被迫用来翻译有着大量细微差异的

希腊语词,这些词经由单独一个罗曼语词"presence" 表示哲学意义上存在着细微变

化的在场概念,这时,海德格尔锄悼哲学的丧失。德里达也同样感到哀痛一一要如

何翻译这些海德格尔式的德文词昵?这些词由单姐一个罗曼语词
"presence" 表示哲

学意义上存在着细微变化的在场概念。德里达继续把"误译"当作他自己有效的解

构杠杆。最一贯的例子是《柏拉图的药»,文中德里达适时地问道:为什么译者要抹

掉 "pharmakon" (毒药)一词,却提供了一堆其他的词用来作翻译替换?

要说的都说完了,这就是我期望的读者 要坚持我的误译,通过这种手段超

越作为控制主体的德里达在其文本中做的引导来解构其文本。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81

VI

"本书的第 l 部分一一一‘宇母产生之前的文字' 大致描绘了我现在在他的文

本中插人的我的文本的提纲,让你去思考,并在这里建立了理论母体。这显示了具有

某种意义的历史时刻,并为我的名字一一批评概念一一给出了些提议。佳亚特里.c.
斯皮瓦克。这些批评概念在书的第 2 部分"自然、文化、文字"中考验了进行这项工

作的场所:爱荷华城(新德里 达卡一加尔各答)、波士顿、尼斯、普罗旺斯、爱荷华城。
时间: 1970 年 7 月到 1975 年 10 月。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说明性文字..

(郭英剑 张一凡/译)

注释:
[l l
德里达自己在犹太传统上的兴趣,请参见 "Edmond Jabes et la question du livre" 和 "E
日1­
lipψps饲巳

中找到'第 99 一 116 、 429-36 页,当然, ((丧钟» (Glas) 里也有。 "Ellipse" 的末尾引


用 JaMs 的时候德里达署名为 "Reb Derissa" 。继德里达的 "La question du style" (Nietzsche
aujourd'hui? [Paris , 1973], I: 289;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QS) 之后,对 Gerard Kaleka 的问
题鲜有能引起争议的评论可以为这个犹太人全部的思想发展提供新想法。
[2] Tel Quel 先锋派,见 Mary Caws , "Tel Quel: Text and Revolution ," Diacritics 3 , I (Spring ,
、 1973) : 2-8 。
口] Edmund Husser!, L 'origine de la geometrie , tr. Jacques Derrida (Paris , 1962) . Jacques
Derrida , La voix et Ie phenomene: introduction au probleme du signe dans la phenomenologie
deHlιsserl (Paris , 1967)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VP) ; David B. Allison 英译本年 eech and
Phenomena (Evanston , 1973)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SP) 0 L'ecriture et la d!伊rence (Paris ,
196 7) 0 De la grammatologie (Paris , 1967) (以下法语版文本中均只显示页码,粗体字
为当前英文版本页码) 0 La dissemination (Paris , 1972) (引用作 Dis) 。胁rgω de la Phi-
losophie (Paris , 1972) (引用作 MP)o Positions (Paris , 1972) (引用作 Pos F); 此书部分
译文在 Diacritics 2 , iv (Winter 1972) :6-14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Pos E I)以及 3 , i (Spring

1973) :3 3-46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Pos E II) 0 "L'archeologie du 企ivole ," in Condillac ,


Essai sur l'origine des connaissances humaines , (Paris , 1973) 。最后 , Glas (Paris , 1974) 。
8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叩…true川

另外四篇未结集成册的文章是 "Le parergon ," Digraphe 2: 21 - 57 , "La question du style"


在前引文中 (op. cit.) ; "Le Facteur de la verite ," Poetique 21 (1975) : 96-147 (不久被翻
译成英文发表在 Yale French Studies 上) ;以及 "Le sens de la coupure pure: Le parergon

II ," Digraphe3 , 1976 年。


[4] Jean Hyppolite , "Structure du language philosophique d'apres la 'Preface' de la ‘ Phenomeno-
logie de l' espri t' de Hegel ," The Languages of Criticism and the Sciences of Man: the Struc-
turalist Controversy) (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SC) , Richard Macksey and Eugenio Donato ,
eds. (Baltimore , 1970) , p. 337. 在同一辑翻译成 "The Structure of Philosophic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 Preface' to Hegel's Phenomenology ofthe Mind. " 引用段落在第 159 页。
[5]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Phii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Suhrkamp edition (Frankfurt
am Main , 1970) , p. 37; The Phenomenology ofthe Mind , tr. J. B. Baillie , Harper Torch-
booksedition (New York: 1967) p. 94. 我引用英文版的一个大的原则,就是当英文版不太
忠实于原文的时候就修改英文版。我参考的书目包括英文版和原版,在我修改译文的时

候通常都会包括原文段落。

[6] Hegel , p. 65; Baillie , pp. 127-128


[7] Hegel , p. 22; Baillie , p. 79.
[8] 见 "La dissemination ," Dis. II. x. , "Les greffes , retour au surjet ," pp. 395 -398 ,前言的

第 Ixv-Ixvi [338-339] 页。

[9] Marcel Proust , "La fugitive


1954) , 3 :489 ; The Sweet Cheat Gone , tr. C. K. Scott Moncrieff, Vintage Books edition (New
York , 1970) , p.54 ,重点为我所加。
[10] Hegel , p. 35; Baillie , p.92.
[II] Stephane Mallarme , "Le Livre , instrument spiritual ," Quant au Livre , Oeuvres completes ,
Pleiade edition , (Paris , 1945) p. 381; Mallarme , tr. Anthony Hartley (Baltimore) , p. 194.
[12] Martin Heidegger , The Qeustion of Being , tr. William Kluback and Jean T. Wilde ,双语版
(New York , 1958)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QB 。
[13] 因为德里达一贯表面上的批评忽视了看不见的涂抹:他说他质疑的是"真理"和"逻

辑"的价值,然而他却用逻辑来证明他自己辩论的价值! (明显的例子就是 Lionel Abel ,

"Jacques Derrida: His ‘ Difference' with Metaphysics ," Salmagundi 25 [Winter , 1974]:
3-21 0 ) 当然,关键是一个人不得不运用他所质疑的传统资源时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德

里达的作品公然关注的正是这种尴尬处境,我要说的是,他就是利用尼采、弗洛伊德和

海德格尔的根本质疑、为这种处境本身做的准备。
[14] "La difference ," Bulletin de la societe 斤ancaise de philosophie 62 , iii (1968) , p. 103. 这段
评论出现在讲座之后的讨论中,在 MP 和 SP 中既没有再版也没有翻译。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83

[15] Claude Le vi-Strauss , La Pensee Sauvage (Paris , 1962) ;英译为 The Savage Mind (Chicago ,
1966) 。

[16] 同上,英文版,第 17 页。
[17] 同上,第 44 页起:英文版,第 16 页起。
[18] 德里达一贯暗含的弗洛伊德主义在这里显露出来了。形而上学的历史,像是梦境一神
经病 精神分析,由扭曲建构着。隐喻和转喻是修辞学上"凝缩"和"移置"的译文。
弗洛伊德指出,这两个主要手法正是梦境一扭曲(另见第 xlvi [319] 页)。
[19] 马克思由于缺席而引人注目。德里达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文本,这常常使年轻一代的法国
和美国知识分子 Tel Quel 先锋派中的一些人、费立克斯·伽塔里 (Felix Guattari) 、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一一感到不满。我认为德里达对这种脱离一定有他自己简单而充
分的理由。德里达的解构式阅读是艰难的文本式阅读。这个年轻的哲学家十分巧妙地
处理了"哲学"文本。他抓住了五六十年代弗洛伊德式的先锋派哲学,处理了或正在处
、理着弗洛伊德的文本。现在他的兴趣指向了"文学"文本,原因如我在第 Ixxii [345] 页
的论述。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文学安排得如此准确而严密,在他看来,要仔细研读马
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文本尚需一段时间。对于 Jean-Louis Houdebine 的问题,德里达给出
了一长串有趣的答案,我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其总结如下:马克思及其对黑格尔、恩格斯、
列宁、毛泽东等人的互文性仍旧要服从于阅读模式。见 Pos F 82 f., Pos E II 33 f. 。上层
建筑和基层建筑之间的区别一定要分清。(狭义上的) "经济"结构的文本性必须对更
普遍意义上的经济公开..…在 MP 的第 257-258 页上可以瞥见一个长远计划, "White
Mythology ," tr. F. C. T. Moore , NLHV I. i. autumn , 1974 , pp. 14-16 ,以及 "Economimesis ,
Mimesis: desarticulations (Paris , 1975) 。
[20] "Uber Wahrheit und Luge im aussermora1ischen Sinne ,"除'rke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NW) , ed.
Giorgio Colli and Mazzino Montinari (Berlin and New York , 1973) , vo l. III , part 2 , p. 370; "On
、 Truth and Falsity in their Ultramora1 Sense"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TF) , The Complete Works
Friedrich Nietzsch , ed. Oscar Le vy (New York , 1964) , 2: 174 。
[21] "Der Wille zur Macht , " Books 1 & 2 Nietzsche s Werke (Leipzig , 1911) , part 2 , vo l. 15 (以
下文本中引用作 WM 1) , p. 448; Will to Power , tr. Walter Kaufmann (以下文本中引
用作 WP) , (Vintage Books , 1968) , p.227 。
[22] "Der Wille zur Macht , " Books 3 & 4 Nietzsche s Werke (Leipzig , 1911 ) , part 2 , vo l. 16 (以
下文本中引用作 WM1) , p.20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WM2); WP273。
[2月 "Die Frohliche Wissenschaft ," NW V. ii , 146; The Gay Science , tr. Walter Kaufmann (以
下文本中引用作 GS) (Vintage Books , 1974) , p. 168 0

[24] Phillippe Lacoue-Labarthe , "La dissimu1aiton: Nietzsche , 1a question de l'art et la ‘ 1ittera-


ture , , " Nietzsche a可 ourd'hui? (Paris , 1973) , 2: 12.
8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叫川 the Critique of Globalizat川

[25]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 NWVI. Ii 330. "The Genealogy ofMorals" (以下文本中引用
作 GM) , On the Genealogy ofMorals and Ecce Homo , tr. Walter Kaufmann (Vintage Books ,
1949) , p.77 。
[26] MP , 270-271; "White Mythology ," tr. F. C. T. Moore , pp.26 一 27.

[27] 关于亚里士多德对点 (stigme) 的运用,讨论参见德里达 "Ousia et gramme: note sur une

note de Sein und Zeit ," MP , pp. 44 f 由 Edward S. Casey 英译为 "Ousia and Gramme: A
Note to a Footnote in Being and Time ," Phenomenology in Perception , ed. F. 1. Smith (The
Hague , 1970) , pp.63f。
[28] "Vom Nutzen und Nachtheil der Historie fU r das Leben ," NW 11 1. i , 320; "The Use and
Abuse of History" (以下本文中引用作 VA) , The Cmplete Works of Friedrich Nietzsche ,
ed. Oscar Levy , vo l. 5 , p. 89 。

[29] Sigmund Freud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 ," Gesannekte Wer如(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GW


(Frankfurt am Main and London , 1940) , 13: 46 f;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The
Standard Edition of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Sigmund Freud (以下文本中引用

作 SE) ed. James Strachy (London , 1959) , 18: 44 f。

[30] MP 163; "The Ends of Man"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EM) , tr. Edouard Morot-Sir , Wesley
C. Piersol ,. Hubert L. Dreyfus and Barbara Reid , Philosoph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Reasearch 30 (1969) : 57 。
[31] "Ecce Homo ," Nietzsche 's Jf告rke (Leipzig , 1911) , part 2 , vo l. 15 , p. 47 , "Ecce Homo ,"
On the Genealogy ofMorals , and Ecce Homo , 在前引文中, p.258 。
[32] NW V I. ii , 137; Beyond Good and Evil , t r. R. J. Hollingdale (Harmondsworth and
Baltimore , 1973) , p. 113.
[33] "Ecce Homo ,"在前引文中, pp. 96-97; 英译本,第 306 页。当然,问题在于这不仅仅是
"是"与"不是"的共谋,它还是说与做和存在的共谋。要分析尼采的识和做之间的关系,

请参见 Paul de Man , "Action and Identity in Nietzsche , "即将发表在 Yale French Studies 上。
我这里要提到的是,更严格地说, Jean-Michel Rey 已经注意到了"涂抹"尼采的某些概

念主词的必要 (L 'enjeu des signω : lecture de Nietzsche [Paris , 1971] pp. 52 - 53 )。

[34] Martin Heidegger , 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Frankfurt am Main , 1951) , pp.
210-211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KPMG); Kant and the Problem ofMetaphysics , tr. James S.
Churchill (Bloomington and London , 1962) , pp.241 一 242 ,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KPME) 。
Rey 也附带着注意到了尼采和海德格尔的不协调,在前引文中,第 91 页注释。

[35] Martin Heidegger , Nietzsche (Pfullingen , 1961) ,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HN) , I: 463-464.


译文是我的。

[36] 保罗·德·曼这番精练的评论暗示了这个问题的重点"‘存在只能作为一种审美现象,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盯

而世界总是被判断的'……这段著名的引语在《悲剧的诞生》中出现了两次,它不应

该以如此平和的语调说出来,因为它是存在的控诉,而不是艺术的赞美。" "Genesis and

Genealogy in Nietzsche's The Birth ofTrage.吵, " Diacritics II , iv (Winter 1972) : 50.
[37] G6tzenda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rt , NWVI. iii , 74; Twilight of
the Idols and The Anti-Christ , tr. R. J. Hollingdale (Hannondsworth , 1968) , pp. 40~41.
[38] NW V. ii , 291;GS , 3 1.尼采的这段话也许和《论文字学》第 167 (11 4) 页上德里达对列维

斯特劳斯的那比克瓦拉女孩的游戏所做的评论有关。

[39] 这段清晰的二次铭文可参见 Jean Laplanche et J.-B. Pontalis , "Fantasime originaire , fantas-


mes des origins , origine du fantasme , " Les temps modernes 19 , ccxv (1964) : 1833 ~ 1868 号
英译文作 "Fantasy and the Origins of Sexuality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sychoanaly-
sis 49 , I (1968): 1-18 。
[40] 精神分析中的"女性视角\请参看Luce lrigaray,牛eculum: de l' autre femme (Paris ,

1974) 0 Michael Ryan 向我提出了这个疑问,特此表示感谢。


[41] 建议读者看一下 QS 自第 280 页起的文章,德里达对尼采"我已然忘了我的雨伞"这句

话的游戏应该全篇通读。

[42] Edmund Husser!, 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en und Pariser 协rtrage, ed. S. Strasser (The
Hague , 1950) , pp. 70-71; Cartesian Meditations , tr. Dorio Cairns (The Hague , 1973 年),
p.32. 另见 Formale und transzendentale Logik , part II , chapter 6 , Husser! iana , Nijhoff
edition , (1974) , 17: 239-273 0 Formal and Transcendental Logic , tr. Dorion Cairns (The
Hague , 1969) , pp.232-266 。
[43] ED 315; "Freud and the Scene ofWriting ," tr. Jeffrey Mehlman , Yale French Studies 48 (French
Freud: Structural Studies in Psychoanalysis;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FF) (1972) , p.93 。
[44] Anthony Wilden , "Lacan and the Discourse of the Other , " The Language of Se lf: the Func-
、 tion of Language in Psychoanalysis by Jacques Lacan , tr. Anthony Wilden (Baltimore and

London , 1968) , p.9 1.


[45]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只举「个"我相信你暗指的‘空隙'很明显标志着理论阐释的基

点…." (Pos F 85 , Pos E II. 33) 甚至在保罗·德·曼精彩的评论文 "The Rh etoric of


Blindness: Jacques Derria's Reading of Rousseau" (Blindness and Insight: Essays in the
Rhetoric of Contemporaη Criticism [New York , 1971 年] )中也可以看见他对"我的主人
的统治权"做出的辩护"卢梭并不感到迷惑,他说的是他想说的话……我们没能让卢梭

解构他的批评,相反,我们让德里达以其从‘真实的'卢梭那里获得的洞见解构了伪卢梭"
(第 135 、 139一 140 页)。然而,在我们读到德里达有关列维一斯特劳斯和卢梭那几页文章
的时候 (OfGramlηatology 第 2 部分,第 l 章) ,我们感受到同样的呼声中,卢梭压过了列

维 斯特劳斯:二人都写过篇幅短小的忏悔录,可是卢梭的文本,如果不是卢梭本人的话,
8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econs川

已经认识到单单这么做只不过是前兆而已。统治权的、知识的、控制的、甚至领先的价值

都是存留下来的,即使是不完全的。知识的"主体"于是就变成了文本。"[批评家的]用

途不过是找出解构行为,而这种行为一直就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由文本自身演绎着"
(1.
Hillis Miller , "Deconstructing the Deconstructers ," Diacritics V , ii [Summer 1975]: 31 )。
这种统治权价值兴许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箴言,认为批评的局限性是无法避免的。

对于那些"意识到"这场战斗打不赢的人来说,若能认识到一个文本即使在享有控制的

时候也没有主权、也总是受制于主体的缺席、总是提供了一个要读者去填补的"空位"以

及填充的材料,那么人们就会感到比较满意了。

[46] 见 Jacques Lacan ,飞'instance de la lettre dans l' inconscient ou la raison depuis Freud ,'
Ecrits (Paris , 1966) : 493 - 528; "The Insistence of the Letter in the Unconscious ," tr.
Jan Miel , Structuralism , ed. Jacques Ehrmann , Anchor Books (New York , 1970) , pp.
94-137 。

[47] Martin Heidegger , Sein und Zeit (Tiibingen , Niemeyer巳dition , 1960) , pp. 22 , 24; Being
。nd 刀me , tr.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 and Evanston , 1962) , pp.

44 , 46.
[48] de Man , Blindness and Insight, 在前引文中, p. 140 。
[49] Sein u. Zeit , pp. 24 , 23; Being and 刀me , pp .4 6 , 45
[50] 英文版(在前引文中), p.89 。

[51] Ibid. , pp. 17 , 39.


[52] Martin Heidegger , "Der Spruch des Anaximander ," Holzwege (Frankfurt am Main , 1950) :
296-343.
[53] Origine de la Geometrie , 在前引文中, p. 171 。
[54] 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en , p. 60; Cartesian Meditations , p. 20 将现象学的还原

论一一"置于游戏之外"一一等同于涂抹 (soω rature) --"置于涂抹之下",这是一个

常见的错误(如, Fredric Jameson , 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 A Critical Account of


Structuralism and Russian Formalism [Princeton , 1972] , p. 216) 。区别方法很简单:括弧
的手势暗示着"不是这个而是那个",这保留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性质以及经验主义杂质

性和现象学的纯粹性之间的等级关系,涂抹的手势暗示着"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以及"既

非这个又非那个",它消解了对立和可见的与抹掉的之间的等级关系。

[55] Roland Barthes , Essais critiques (Paris , 1964) , p. 216; Critical Essays , tr. Richard Ho-
ward , (Evanston , 1972) , p. 216. 为了简单讨论一下"结构主义",我在罗兰·巴特上稍
加强调,因为用 Jonathan Culler 的话来说,结构主义必须被用作"命名一种特殊的知识

分子运动,这种运动围绕着几个主要人物展开,在这些人中,文学研究领域的首要人物

就是罗兰·巴特 " (Structuralist Poetics [London , 1975]) , p.3 0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87

[56] 例子参见 Russian Formalist Criticism , tr. Lee T. Lemon and Marion J. Reis (Lincoln ,
1965) ,以及 Kystyna Pomorska , Russian Formalist Theory and Its Poetic Ambiance (The
Hague , 1986) 。
[57] Vladimir Propp , Morforlogia Skazki , second edition (Moscow , 1949) ; Laurence Scott 英
译为 Morphology ofthe Folktale (I ndiana , 1958) 。
[58] Ferdinand de Saussure , Cours de linguistique gem!rale (Paris , 1931) , p. 99;A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 tr. Wade Baskin (New York , 1959) , p.67.
[59] Claude Levi-Strauss , "Introduction , " in Sociologie et anthropologie by Marcel Mauss (Paris ,
1950) , p.49 ; ED 424 中引用。
[60] Claude Le vi-Strauss , L'Anthropologie structure (Paris , 1958) , pp. 39-41; Struc
t伪hrop
严 olog
盯y , tr. Claire Jacobson and Brooke Grunfest Schoepf, Anchor Books edition (New
York , 1967) , pp.31 , 32.
[61] 气ω Chats de Charles Baudelaire ," L'Homme II (1 962) , pp. 5-21 (F. M. George 英译为
"Charles Baudelaire's 'Les Chats' ," ; The Structuralists 斤。m Marx to Levi-Strauss , eds. ,
Richard T. de George and Femande M. de George [Garden City , 1972]) ,在这篇文章中,列
维-斯特劳斯和雅各布森联手创作文学文本。而这篇文章本身也许就没有这种联合所
带来的更普遍的结果那样令人印象深刻。

[62] Barthes , Essais Critiques , p. 214; Critical Essays , p.214 215


[63] Ibid. , p.215.


[64] Barthes , Essais Critiques , p. 210; Critical Essays , p. 209.
[65] Cours; Course , p. 118.
[66] Barthes , Essais Critiques , p. 213; Critical Essays , p. 213.
[67] 在另一方面,有一种挺有趣的讨论, "La structure , Ie sujet , la trace" ( "La philosophie
、 entre I'avant et I'apres du structuralisme ", Qu 'est-ce-que Ie Structuralisme? , eds. Oswald
Ducrot , Tzvetan Todorov , Dan Sperber , Moustafa Safouan , Francois Wahl [Paris , 1968] ,
pp. 390-441) , Francois Wahl 随意对待的正是这种典型的涂抹问题,他几乎是自以为是
地把它当成了所有重要的结构主义实践中的预防措施了。通常,这种争论会在德里达
那里引起共鸣。可是最终,德里达并没有用到此争论,他的结构主义找到了"自己的位
置"成为了"精确的由本体论、心理学和现象学的先验决定构成的结构手势的拼凑" (第
419 页)。德里达对这些陈述的反应在他对 Elizabeth Roudinesco 的回复中有所变化。
[68] Barthes , Essais Critiques , p. 218; Critical Essays , p.219.
[69] Ibid. , p. 218. 在 Revolution du langage poetique (Paris , 1974) 中, Julia Kristeva 试图取消
意指,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有关主体和客体的灵活的、偶然的定位的研究中去,我们称作
"意指"。在"符号和象征"这个开篇章节中,她要将结构主义赋予"书写、痕迹和德
881 从解构到全球化制叫皮瓦克读本 I From D…甘uction to the C叫

里达在他的现象学批评中引入的文字的功能"(第 40 页)。她写道"因此,我所关注

的不是正在运作的、生成的意识,而是可生成的意识"(第 35 页注释),这时,我们也

许会认为我们听到了德里达"没有正在建构的主体性"这句话(vP 饵 , SP 85 注释)的

回音。不过德里达下一句话是"建构概念本身必须被解构。"而Kri steva 并没有解构或

是松解"生成"的概念,而是在这个概念中谈意识一一不是正在生成的而是可生成的,

这一点在以上的引文中很明显。发觉了预先理解的问题背景的重要性,她提出了穹若
(chora) 的想法(柏拉图的术语),赋予了"由……动力 [pulsions] 及其停滞状态 (stases)

构建的非表现的总体性、充满动能的也是受到制约的运动性意义" (第 27 页注释), "它

不是先验能指,而是开启了意指的能指" (第 46 页) ,这才似乎脱离了德里达的字汇。

但实际上,这种思想依赖的是等级对立,它总是被定义为以前的 (anterior) 而非以后的

(posterior) 、前象征 (prefigurative) 而非后象征 (Postfigurative) 。这是一本值得期待的、

有价值的书,但却没有提到或演绎"涂抹"。这并不奇怪,在 Kristeva 阅读诗人的诗句时,

她回到了可辨认的结构主义科学用语,大胆运用 "Lautreamont ," "Malian时," "Politcal


Events and the Social Situation ," "Scientific Events-Discoveries ,"以及 "French Colonialist
Expansion" 这些素材表现了延异反对的普遍法则一一一将"梗概表"进行分类并以

此作为此书的结尾,这时她运用了持久的二分概念(dyad) 一一-生成文本(genotexte )和
现象文本 (phenotexte) 。

[70] Paris , 1961;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 story of lnsaniσ in the Age of Reason , tr.
Richard Howard , Plume Book edition (New York , Toronto , and London , 1971) .
[71] Ibid. , p. ii 、 Xl

[72] Ibid.
[73] 这种早期辛辣的表达可见 "La chose freudienne ," Ecrits (Paris , 1966) : 40 1-436 (以下

文本中引用作 Ec) 。

[74] Scilicet I (Paris , 1968)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 Sc) , p.47 。


[75] 例如, Lacan、 "La chose freudienne "中谈到的"愉快的同音异形字游戏 " (Ec , p.

420~423 )被德里达兑现成了椭圆,这就让拉康得以逃避责任!

[76] Les Seminaires de Jacques Lacan , Livre XI , Les Quatre concepts fondamentaux de la psy-
chanalyse (Paris , 1973) , p. 132.
[77] Ibid. , p. 137.
[78] 这段演讲是 1966 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学院发表的。后来,德里达就对"一个时代的总

体性"这样的术语表示了怀疑。

[79] 在 Structural Study ofAntobiography: Proust , Leiris , Sartre , Levi-Strauss (Ithaca , London ,
1974) 中, Jeffrey Mehlman 把这一做法一一一对字的意义的欲望一一和那喀索斯渴望成为

自己的倒影的欲望,以及儿童的恋母情结联系起来。我十分感谢 Michael Ryan ,因为他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1 89

对于这种自恋行为和德里达"不平衡"等式的做法之间关系的讨论对我很有启发。在 "La

Dissemination" 中 (Dis , pp. 322-407) ,德里达给出了一个没有第四条边(不过这是预先


假定的)的正方形结构-一莱恩将此和恋母情结永远主动的三角形性联系了起来,这一
点用来解决永不知足的自我封问的自恋欲望 (Mehlman 一书的评论随即出现在 Diacritics

中)。略有限制不过却很有意思的对德里达的四极论(开口正方形的逻辑,而非黑格尔

三极论和循环论,也不是所渴望的自恋的自我封闭的二元论)的争论可参见 Robert Greer


Cohn ,呐odes , " I , Diacritics 4 , I (Spring 1974) : 39 。

[80] 见 J. Hillis Miller , "The Geneva School: the Criticism ofMarcel Raymond , Albert Beguin ,

Georges Poulet , Jean Rousset , Jean-Pierre Richard , and Jean Starobinski ," Modern Criti-
cism: From Proust and 陆lcry to Structuralism , ed. John K. Simon (Chicago and London ,
1972) , pp. 277-310 对 Maurice Blanchot 和 Georges Poulet 专门描述请查看 de Man ,
"Impersonality in the Criticism of Maurice Blanchot ," "The Li terary Self as Origin: the
Work of Georges Poulet ," Blindnιss and Insight, 在前引文中, pp. 60-78 , 79 一 IOle Paul
Ricoeur 的 Le Conflit des interpretations: essays d'hermcneutique (Paris , 1969) (The Con-

卢lct ofInterpretations: Essays in Hermeneutics , tr. Don Ihde , [Evanston , 1974 年] )应该会

让这本书的读者觉得非常有趣,因为 Ricoeur 给出的几个文本的解释学解读都被德里达

解构过。解释学上最有影响的德文文本当属 Hans-Georg Gadamer 的 Wahrheit und A企th­


ode: Grundz i1ge ein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 , second edition , (Tiibingen , 1965) ,英
文译本随即由纽约 Seabury 出版社出版。

[81] 德里达指的是 Gregory Bateson 的精神分裂症理论。例证参见 "Toward a Theory of

Schizophrenia" 和 "Double Bind , 1969 ,"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 Ballantine Books
edition (NewYork , 1972) , pp.201-227 , 271-278 。
[82] Critique , 223 (D巳:cember 1965) : 10 I 7 一 1042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it I) ; and 224 (J anuary
1966): 23-53 (以下文本中引用作Crit II) 。
[归] "Die endliche und endliche Analyse ," GWXVI: 59-99; SE XXIII: 209-253.
[84] 关于德里达使用的这两个词的中肯的讨论请参看
"White Mythology" 5 。

[85] 关于翻译和互文性的令人信服的讨论请参看Jeffrey Mehlman , "Portnoy in Paris ," Dia-

critics 2 , iv (Winter 1972): 21 。


9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 …true川

底层人能说话吗?*

师、自今日西方的一些最激进的批评是由一种要保留西方的主体或把西方作为主

体的有利害关系的欲望造成的。多元化"主体效应"
(subject-effects) 的理论在给人

一种破坏主体主权的幻觉的同时,也往往为这种知识主体提供一种掩盖。尽管欧洲

作为主体的历史已经由于西方的法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而叙事化,但这个被掩盖

的主体仍然声称它"没有地缘政治决定论"。因此,对主权主体的大多数公开批判实

际上创立了一个主体。我将通过考虑两位实践这种批判的人物的一个文本来论证这

个结论,这个文本就是:«知识分子与权力:米歇尔·福柯与吉尔·德勒兹的谈话»[1) 0

我选择了这两位历史哲学活动家之间的友好交谈,是因为这次交谈解开了权威

性的理论生产与随意谈话的实践之间的对立,使人瞥见了意识形态运行的轨道。这

次谈话的参与者突出了法国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最重要贡献:首先,权力/欲望/利益

的网络具有如此的异质性以至于将其还原为一种逻辑叙事的努力都是对抗性生产的

( counterproductive) 这需要一种始终不渝的批判;第二,知识分子必须试图揭露

和认识社会的他者话语。然而,这两点都系统地忽略了意识形态的问题,以及它们自

身在知识史和经济史中的含义。

尽管其主要先决条件之一是对主权主体的批判,但福柯与德勒兹之间的谈话却

是围绕两个统一而医名的革命中的主体(subjects-in-revolution)进行的"一位毛主义

者"和"工人的斗争"。然而,知识分子却得到了命名和区别;此外,毛主义对他们

两人都不是操作性的。毛主义在这里仅仅创造了特殊叙事的光环,如果不是天真地

*译自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Culture , (ed.)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
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 1988 。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91

挪用"毛主义"这个专有名词以指法国知识分子的毛主义这种怪异现象,后续的"新

哲学"征候性地把"亚洲 I" 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话,那么,这个光环就将是一种无害的


叙事俗套。 [2)

德勒兹所说的工人斗争也同样是有问题的 p 显然是一种卑躬屈膝的态度"在触

及[权力]应用的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不面对这群分散的大众,所以我们必然要产

生……彻底打碎权力的欲望。每一次片面的革命攻击或防御都因此而与工人的斗争

联系在一起"。这种明显的俗套标志着一种否认。这番陈述忽视了国际的劳动分工,

这是往往标志着后结构主义政治理论的一个姿态。 [3) 诉诸工人的斗争就其本身的天


真而言是有害的;它没有能力处理全球资本主义的问题:如位于其核心的民族 国家

意识形态内部的工人和失业者的主体生产;位于周边的工人阶级从剩余价值的实现因

而也从消费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中的逐渐减少 g 以及超资本主义劳动( paracapitalist

labor) 和农业在周边异质结构地位的大规模出现。忽视国际劳动分工,淋漓尽致地(如

果主体表面上不是"第三世界"的话)表现"亚洲" (偶尔还有"非洲") ;重新确立

社会化资本的合法主体-一一这些是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所共存的问题。为什

么这些深奥的问题偏偏得到了我们最好的关于异质性和他者的预言家的认可呢?得

到了这些知识分子的认可昵?

与工人斗争的联系被置于在权力应用的任何时刻打碎权力的欲望之中。这个场

所显然基于对任何权力起破坏作用的任何欲望的简单评价。瓦尔特·本雅明引用马

克思的话评论了波德莱尔的可比较的政治学:

马克思接下来继续描绘那些职业密谋家们"……他们只有一个最近的目

标,这就是推翻现政府。他们极端轻视对工人进行关于阶级利益的更深刻的理

论教育,这说明他们对黑衫党即代表这场运动的这一方面的多少有些教养的人

的愤怒并不是无产阶级的,而是纯粹平民的。他们永远不能完全独立于黑衫党,

正如他们不可能是黑衫党的正式代表一样。"波德莱尔的政治洞察力从根本上

说没有超过这些职业密谋家……他也许能把福楼拜的陈述当作他自己的陈述:

即"一切政治我只懂反抗 "0 [4)

简单说,与工人斗争的联系被置于欲望之中了。在别处,德勒兹和瓜塔里试图给

欲望下另一个定义,从而修正了精神分析学所下的定义"欲望并不缺少什么 p 它并

不缺少客体。相反,欲望中所缺乏的正是主体,或者说欲望缺乏一个固定的主体 g 除
9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

非通过压抑否则不存在固定的主体。欲望与其客体是一个统才本:它是机器,是一台

机器的一台机器。欲望是机器,欲望的客体也是一台连接起来的机器,所以产品被从

生产过程中提取出来,是本身脱离生产过程而依附于产品并给流浪汉即那个游牧主
体一点剩余的东西。" [5]
这种定义并未改变欲望主体的特殊性(或剩余主体效应),它与欲望的特殊事例

或与欲望机器的生产仍然是联系着的。此外,当欲望与主体之间的关联被认为是无

关的或仅仅被颠倒了之时,那个秘密出现的主体效应就非常相似于理论家概括的意

识形态的主体了。这也许既不是劳动也不是管理,而是社会化资本的合法主体,手握

"坚实"的护照,使用"坚挺"的"硬"货,应毫无疑问地接近预期程序。这当然不

是作为他者的欲望主体。

德勒兹和瓜塔里没有考虑到欲望、权力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因此没有提出一种

关于利益的理论。在这个语境中,他们对意识形态的漠视(这是理解利益所必需的­

种理论)是惊人的,但却是始终如一的。福柯致力于"谱系学"的纯理论研究,使得

他未能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伟大的名字"作为分水岭而置于知识史的川流不息

的长河中间。在福柯的著作中,这种纯理论研究造成了对"纯粹"意识形态批判的
一种不幸的抵制。西方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再生产的纯理论研究属于那个主流,

阿尔都塞正是在这个传统内部作如下描写的"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要求劳动技术的

再生产,同时也要求工人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屈服的再生产,而对剥削和压迫的代

理者来说,也需有正确操纵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能力的再生产,这样,他们也就能‘在

词语内部并通过词语'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所需。" [7]

当福柯思考弥漫的权力的异质性时,他没有忽视阿尔都塞试图在这里图解的巨

大的制度异质性。同样,在谈到符号的联合和系统、国家和战争机器《千座高原》时,

德勒兹和瓜塔里开拓了那片领地。然而,福柯不能承认一种发展了的意识形态理论

在制度性中以及在"构成和积累知识的有效工具"中认识到自身的物质生产。由于

这些哲学家们似乎不得不拒绝把意识形态概念仅仅称作图式的而非文本的所有论证,

他们也同样不得不在利益与欲望之间生产一种机械图式的对立。这样,他们就加入

了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的行列,这些社会学家们用一种连续的"无意识"或一种超主观

的 (parasubjective) "文化"来填充意识形态的位置。欲望与利益之间的机械关系在

这样的句子中是显见的"我们从来不想违背我们的利益,因为利益总是随欲望而来

并不知不觉地处于欲望给它安排的地方"。一种未加区别的欲望是一个代理者,权力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93

溜进来造成了欲望的效果 "权力……在欲望的层面上产生肯定的效果一一在知识

的层面上亦然"。

这种与异质性交叉培育的超主观母体至少为受新的欲望霸权影响的知识工作者

引进了一种尚未命名的主体。现在,争夺"最后一刻"的竞赛是在经济与权力之间进

行的。由于欲望是根据正统的模式不声不响地加以限定的,所以它普遍一致抵制"被
骗"。阿尔都塞对作为"虚假的意识" (被骗)的意识形态提出质疑。甚至第三帝国

也暗示着集体意志的观念,而不是欺骗和未受骗的欲望之间的二分法"我们必需接

受第三帝国的歇斯底里:不,人民群众并没有受骗;在特定的时刻,他们实际上希望

有一个法西斯式的政权。"

这些哲学家不会欣赏构成性矛盾的思想一一-正是在这里他们公然成了左派的同

路人。他们以欲望的名义重又把未分化的主体引入了权力话语。福柯似乎常常把"个

人"和"主体"合并为-JS] 而对他自己的隐喻的影响也许在他的追随者那里更加强烈。
由于"权力"一词的感染力,福柯承认使用了"逐渐照射到四周的点的隐喻"。这种

失误在粗心人那里变成了规则而非例外。而那个四射的点,在激活了一种有效的向

日话语的同时,又用历史的日说理论即欧洲的主体说填补了代理者的空缺
[9] 。
福柯阐述了取消意识形态在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所造成的另一

个必然结果:对作为主体的被压迫者的无可质疑的评价,如德勒兹满怀敬意地说过的,

"客体存在的" "目的在于创造能让囚犯自己说话的条件。"福柯附言说,"人民大众

完全了解这-点,这显而易见"一一这又是关于主体未被欺骗的话题一一"他们(比

知识分子)更了解,他们当然也充分地发表了意见"。

、那么,在这些声明中主权主体的批判又发生了什么呢?在德勒兹那里,这种再

现现实主义己达到极限"现实就是在工厂、学校、兵营、监狱、警察局里实际发生的

事"。这否认了抵制霸权意识形态生产的艰巨任务的必要性,这没什么好处。它有助

于实证经验主义一一证实发达资本主义的新殖民主义理论的基础一一将其自身领域

限定为"具体经验"、"实际所发生的事"。实际上,保证使囚犯、士兵和学龄儿童产

生政治兴趣的具体经验是通过知识分子的具体经验而得以揭露的,知识分子是对知

识进行诊断的人 [10]。德勒兹和福柯似乎都没有意识到,在社会化资本内部的知识分
子,在挥舞着具体经验的大棒的同时,也能有助于巩固国际的劳动分工。

评价被压迫者之具体经验的一种立场内部存在着未被辨识出来的矛盾,虽说对

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不加任何批判,但却蕴含在言语的失误之中。德勒兹于是说出
9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e阳 totheC阳e of Globalization: A Sp川eader

了下面这句名言"一种理论就仿佛是一箱工具,与能指毫无关系。"考虑到理论界的

咬文嚼字及其与相对立的任何"实践"领域的无法还原的接近,这样-种声明只能帮

助焦虑的知识分子证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完全相似的。正是由于抛弃了能指才

发生了言语失误的现象。能指"再现"是一个恰当的例子。德勒兹以那种切断理论

与能指之间联系的不屑一顾的口吻宣称"再也没有再现了 s 有的只是行动"一一"理

论的行动和实践的行动就像驿站和形式网络一样相互关联着。"然而,这里提出了一

个重要的论点:理论的生产也是一种实践;抽象的"纯"理论与具体的"应用"实践

之间的对立总是来去匆匆的[叫。
如果这的确是德勒兹的论点,那么,他对这个论点的阐述就是有问题的。再现的

两种意义被搅在了一起:作为"代言"的再现,如在政治领域,和作为"重新表现"

的再现,如在艺术或哲学领域。由于理论也仅仅是"行动",因此,理论家并不再现

被压迫阶级(不为他们说话)。实际上,主体未被看作一种再现性意识(重新充分表

现现实的意识)。再现的这两种意义一一一方面在国家构造和法律内部,另一方面在

主体的表述中一一是相互关联的但却是无法挽救地断裂的。用作为证据而呈现的类

比来掩盖这种断裂又一次反映了一种自相矛盾的主体特权 [12] 。因为"说话和行动的


人……总是一种多元性,"所以没有"进行理论化的知识分子……[或]党派或……

联盟"能够代表"那些行动和斗争的人"。那些行动和斗争的人是哑巴吗?是与行动

和说话的人相对立的吗?这些极其重要的问题都被淹没在"相同"词语的差异之中了:

意识和良知(在法语中是同一个词 [conscience]) ,再现和重新表现。对国家构造和政

治经济体制内部意识形态的主体构成的批判现在可以抹去了,正如活跃的"意识转换"

的理论实践也可以抹去一样。政治上狡黠的底层本身就揭示了左翼知识分子列出的

自知名单的庸俗性,在再现这些底层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也清晰地再现了他们自己。

如果这样一种批判和这样一项事业不应被抛弃的话,那么,一方面,在国家和

政治经济内部,而另一方面,在主体理论内部,这两种再现之间变换的区别也就绝对

不能抹掉了。我们不妨看一看《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卜八日»中的一段著名文字中

vertreten (第一义为"再现")和 darstellen (第二义为"重新表现")这两个词的嬉戏,


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把"阶级"作为一个描述性和转换性概念,似乎比阿尔都塞区别的

阶级本能与阶级立场更加复杂。

马克思在此争论的焦点是,对一个阶级的描述性定义也可以是一种区别性定

义一一与所有其他阶级相割裂和区别"既然数百万计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95

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了一个阶级。什 13J 这里
起作用的并没有阶级本能这种东西。事实上,可以看作是"本能"的活动场所的家庭
生活的集体性,尽管是由以差异为基础的阶级独立所运作的,但却是与这种阶级独立
相断裂的。在这个语境中,即与国际周边相比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法国更加息息相
关的一种语境,一个阶级的形成是人为的和经济的,而经济代理者或毛IJ 革;又是非个性
的,因为它是制度的和异质的。这种代理或利益与黑格尔对个别主体的批判密切相关,
因为它标志着主体在那个没有主体的过程中的空位,那个没有主体的过程就是历史和
政治经济。这里,资本家被定义为"资本的无限运动的自觉承担者"。 I141 我的论点是,
马克思并不是在创造一个欲望和利益相交合的未分化的主体。阶级意识并不朝那个
目标发展。在经济(资本家)和政治(世界历史的代理者)这两个领域里,马克思都
不得不建构分化的和错置的主体的模式,这个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是相互连续
或连贯的。把资本描写成浮士德式的怪物的一段著名文字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叫。
接着上面《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寻|文之后的下面这段文字也是关于分
散和错置的阶级主体的结构原则的:小农所有者阶级的(缺场的集体)意识在为另
一个阶级的利益工作的"代表"身上找到了"承担者"。"代表"一词在这里不是
darstellen; 这把福柯和德勒兹迅速越过的那个对比突显出来,即代理人与肖像之间的
对比。二者之间当然存在着一种关系,至少在欧洲传统中自从诗人和诡辩学家、演员
和讲演家都被看成有害之人以来就一直接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恶化的一种关系。在
后马克思主义者描写的权力场的掩盖下,我们于是遭遇到一场更古老的争论:在作为
比喻 (tropology) 的再现或修辞与作为说服的比喻或修辞之间的争论。 darstellen 属于
第一组, vertreten一一带有较强的替代意味一一属于第二组。它们是相关的,但是,
‘把它们辑合在一起,特别是为了说明超越二者之外就是被压迫的主体说话、行动、认
识自我的地方而将其棵合的话,就将导致一种本质主义的、乌托邦的政治。
下面是马克思的话,其中的 vertreten 在英语中用 represent (代表,再现) ,它所
讨论的社会"主体"的意识和 vertretung (毋宁说是"再现"的替换词)是错置的和
不连贯的:小农所有者"不能代表自己 g 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
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
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
政治影响[取代了阶级利益,因为没有统一的阶级主体]表现为[这里明显暗示着一
个替换链一- Vertretungen] 行政权力 [Exekutivgewalt一一在德语中少具人格意义]
9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叩…true川

支配的社会"。 [16]

这样→种社会欺骗 (social indirection) 的模式←一在影响源(这里指小农所有者)、

"代表" (路易·拿破仑)和历史一政治现象(行政控制)之间必要的樨隙一-不仅

意味着对作为个别代理者的主体的批判,而且意味着甚至对 e种集体代理的主体性的

批判。历史这台必然被错置的机器之所以运动,是因为这些所有者的"利益的同一性

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共同关系,形成任何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

织"。 "7] 作为 Ver仕巳阳ng (修辞 说服的组合)的再现事件的行为颇似 Darstel1ung (作


为转义的修辞) ,在(描写)阶级的构造与(转换)阶级的非构造之间的踌隙中找到了

位置"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脱离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就形成了→、

个阶级。由于……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所以他

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 Vertreten 和 Darstellen 的共谋,它们作为实践地点的差异中

的同-性一一-因为这种共谋恰恰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要揭露的,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

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揭露的一样一一如果不是被词语的巧计所探合的话,那就只

能刮目相看了。

要说这过于把马克思文本化了,使"普通人"难以接近他,普通人是常识的牺牲品,

如此深陷于实证主义的遗产之中,致使马克思对否定作用、对抵制具体崇拜的必要性

的不可还原的强调,被最强大的敌人,即未确定的"历史传统",而持续不断地从他

身上攫取出来[叫,这纯粹是有偏见的说法。我一直努力要指出的是,并非普通的"人",
也即当代的实践哲学家,有时也显示出与此相同的实证主义。

如果人们同意从描写性阶级立场到转换性阶级"意识"的发展在马克思的著作

中并不是为意识奠定根基的一项任务,那么,这个问题的引力所在便一清二楚了。阶

级意识仍然是属于民族联系和政治组织的一种群体感,而不是以家庭为结构模式的

另一种群体感。尽管不是与自然相同,但这里的家庭却归属于马克思所说的"自然交

换"的组合,这从哲学上说,是为实现使用价值的"地点持有者 "(placeholder)[19] 。"自


然交换"相对于"社会交往","交往" (intercourse[Verkehr]) 是马克思用来替代"商业"

(commerce) 的一个常用词。因此,这种"交往"占据着导致剩余价值生产的交换的

地点,而导致阶级代理的那种群体感正是在这个交换的领域里发展起来的。完整的阶

级代理(如果曾经有过这种东西的话)并不是意识在基础层面上的意识形态转换,即

各个代理者及其利益所欲望的身份一一使福柯和德勒兹倍感不安的那种缺席的身份。

这首先是对"人工"的东西的一种竞争性取代和挪用(一种补充)一→"使他们的生

一」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97

活方式不同……的经济条件"。马克思的阐述表明他对个人和集体的主体代理的最
新批判持-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对他来说,阶级意识和意识转换都是不连续的问题。
相反,把"力比多经济"和欲望作为决定性利益的当代发明,与被压迫者(在社会化

资本的压迫下 ) "为自己说话"的实用政治相结合,在似乎对主体存疑最多的理论内
部恢复了主权主体的范畴。
毫无疑问,排斥家庭,纵令家庭属于一种特殊的阶级构成,乃是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诞生的那个男性框架的组成部分[20]。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全球政治经
济中,家庭在父权制社会关系中起到如此异质的和有争议的作用,以致于仅仅在这个
问题框架内取代家庭是不能打破这个框架的。解决的办法也不在于实证主义提倡的
把"妇女"的统一集体性包括在被压迫者的名单中,这些被压迫者的未破碎的主体性
使他们能够为自己说话而反对一种同样统一的"同-体制"。
在发展一种策略的、人为的和二等"意识"的语境中,马克思使用了总是在
Vertretung 的更宽泛的再现概念之内的"沿袭父名"(patronymic) 的概念:小农所有
者"因此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无论是通过议会或通过国民公
会"。 [21] 非家庭的、人为的、集体的专有名词的缺席只能用"历史传统"所能提供的

专有名词来补充一一沿袭父名一一父亲的名字"历史传统在法国农民中间造成了
一种迷信,以为一个名叫拿破仑的人将会把一切失去的福利送还他们。于是就出现
了冒充这个人的人"一一不可译的"es [and sich " (于是那里出现了一个人? )推翻
了切代理或代理者与其利益关联的问题一一"而他冒充为这个人" (对比之下,这
种冒充是他唯一的正当代理) "只是因为他一一一根据拿破仑法典中的一条:‘不许寻
究父方'一一取名为拿破仑。,, [22] ("取名" [tragt] 一一该词用指资本家之与资本的

关系。)马克思在这里似乎没有超出一种父系的比喻,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段文字的文
本的细密性。正是父亲的法典{拿破仑的法典)自相矛盾地阻止了对生父的寻找。因
此,正是根据对父亲的历史法典的严格遵守,对生父的己经形成的然而还未形成的阶

级信任被否认了。
我之所以对马克思这段引文做如此深入探讨是因为它表达了 Vertretung 或再现在

政治语境中的内在动力。在经济语境中,再现是 Darstellu吨,即作为表演、实际上是
指意的再现的哲学概念,它以间接的方式与分化的主体相关。其最明显的段落是人
所共知的"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它们的交换价值在我们看来完全独立于它们的使
用价值。但是,如果我们从劳动产品中抽出使用价值,我们就获得了它们所刚刚确定
9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叫rue!川

了的价值。在交换关系中代表自身的那个因素,或商品的交换价值,因此也就是商品
的价值。" [23]

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必要和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价值,被算

作物化劳动的表征/符号(这种物化劳动与人类活动有着严格的区别)。相反,在把

剥削作为对再现劳动权力的(剩余)价值的榨取、挪用和实现的这样一种理论的缺场

的情况下,必须把资本主义剥削看作是统治的一个变体(权力统治的机械学)。德勒

兹暗示说,"马克思主义的动力就是从根本上依据利益(权力掌握在由利益所限定的

统治阶级手里)判断问题(权力比剥削和国家形成的结构分散 )0"

人们不可能反对对马克思的研究做出这种极小主义的总结,正如人们不可能忽视

德勒兹和瓜塔里在《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的一些部分中依据他们对马

克思货币形式理论的精彩的即便是"诗意"的掌握而建构的个案。然而,我们也可以

以下列方式来巩固我们的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剥削)与民族一国家的联合(地缘

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宏观以致于不能说明权力的微观组织。要进行这样一种

说明,人们必须走向各种意识形态理论一一即主体形成的理论,这种理论微观地往往

无常地操纵使宏观研究凝结的利益。这些理论没有本钱忽视上述两种意义上的再现范

畴。它们一定注意到世界在再现中的表演一一它的书写场景,它的 Darstel1ung 一一掩

盖了对"英雄\父亲代理人、权力代理人一一即 Ve由etung 的选择和所需。

我的看法是,对再现的这种二部讨论应予以根本的实践,而非通过对权力和欲望

概念加以总体化而重新引入个别主体。我还认为,由于把阶级实践的领域保持在第

二个抽象层面上,马克思实际上敞开了(康德和)黑格尔对作为代理人的个别主体的

批判 [24] 。这种观点不能不使我看到,通过含蓄地把家庭和母语界定为基础,在这个
基础上,文化和习惯似乎顺其自然地组织其自身的消亡,马克思本人也在玩弄一套古

老的伎俩 [25] 。在后结构主义声称批评实践的语境中,这似乎比主观本质主义的秘密


复辟更容易恢复。

把马克思简化为一个仁慈的但却过时的人物往往有利于提出-种新的阐释理论。

在福柯和德勒兹的谈话中,问题似乎是,没有再现,就没有能指(是否可以假定能指

己经被除掉?因此也没有作用于经验的符号结构,因此把符号学也搁置起来? ) ;理

论是实践的驿站(因而把理论实践的问题也搁置起来) ,被压迫阶级能够认识自己,

为自己说话。这至少在两个层面上重新引入了构成性主体:欲望和权力的主体,它们

是不可简约的方法论前提 g 和被压迫阶级的自我接近的即便不是自我认同的主体。此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99

外,既不是大写主体亦非小写主体的知识分子在这场接力赛中变得明朗化了,因为他

们不过是在报告未得到再现的主体,分析(实际上没有分析)权力和欲望的机制(不

可简约地事先由权力就欲望所决定的未命名的主体)的机制。这种生产出来的"透明

度"标志着"利益"所在;这是通过强烈的否认而得以维持的"现在这个裁判、法
官和普遍见证人的角色正是我绝对拒绝接受的。"批评家的一个职责也许是读和写,
这样,他们就能认真地考虑到,个人不可能出于自己的利益拒绝权力赋予主体的制度

特权。拒绝符号系统阻碍通往一种发展了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途径。这里也能听到那
种独特的否定语调。对雅克一阿兰·米勒提出的"制度本身就是话语"这种说法,福

柯回答说,"是的,如果你那样认为的话,但是,因为我的问题不是语言问题,所以,

对于我的观念机制来说,说这是话语而那不是话语,这都没什么关系。"语言和话语

的这种融合何以会出自这位话语分析大师之口昵?

爱德华 ·w· 赛义德批判了福柯的权力思想,认为那是一个迷惑人的和神话化的

市畴,使他能够"抹掉阶级的作用,经济的作用,起义和造反的作用",赛义德的批

判对于本文至关重要[26J。除赛义德的分析外,我还要加上由知识分子的透明度所标
志的权力和欲望的神秘主体的观念。非常奇怪的是,保罗·鲍威错怪赛义德强调知识
分子的重要性,而"面柯的计划从本质上说是对霸权的和对抗知识分子的主导作用的
一种挑战"。 [27] 我已经暗示说这种"挑战"具有欺骗性,恰恰是因为它忽视了赛义

德所强调的东西一一批评家的制度职责。
由于否认而被奇异地融入一种透明度之中,这两种主体(大写的和小写的)在国

际劳动分工中属于剥削者一边。当代法国知识分子不可能想象在欧洲他者未命名的主
体中驻足的那种权力和欲望。这不仅仅是由于他们所读的一切,无论是批评的还是不

批评的,都陷入了关于那个他者的生产的争论当中,对作为欧洲的他者的构成表示赞

同或批判。同时,在欧洲的他者的构成中,人们精心策划以抹掉这样的主体可能专注、
可能占据(投资? )其全部日程的文本因素一一不仅通过意识形态和科学生产,而且
通过法律制度。一种经济分析看上去不管多么简化,法国知识分子都危险地忘记了这
一整个多元决定的行当都有利于一种能动的经济环境,这种经济环境要求对利益、动

机(欲望)和(知识)权力进行无情地错位。现在,把这种错位看作一种新发现,使我

们把经济(描写性地区分"各阶级"的生存条件)诊断为一部过时的分析机器,完全可
能会继续那种错位的工作,不知不觉地帮助保障"霸权关系的新的平衡"。
[28] 稍后我
将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在知识分子可能与作为自我影子的他者的顽固构成形成共谋的
10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I Fr叩…truet川

时候,知识分子的政治实践就可能把经济置于"被涂抹"的状态,把经济看作是重新刻

写在社会文本中的不可简约的因素,即便在它已被涂抹之时,不管多么不完善,经济都
自称是终极决定因素或超验所指。 [29]

II

这种知识暴力现成的最清楚的例子,是一项要把殖民主体构成他者的远距离配

合、影响广泛和由异质因素构成的计划。这项计划也是对那个主体性已经炭是可危

的他者的踪迹的不对称涂抹。众所周知,福柯把知识暴力,即对知识的彻底检验,置

于对欧洲 18 世纪末对清醒的重新定义之中[30]。但是,如果那个特殊的重新定义仅
仅是欧洲和各殖民地的历史叙事的一部分,那又如何昵?如果这两种知识检验是­

个巨大的双柄引擎的被错置和未被承认的部分,那又如何呢?也许,这不过是要求把

帝国主义旧瓶装新酒的亚文本看作是"被压制的知识",是"没有能力完成使命或不

足以详尽说明的一整套知识:幼稚的知识,处于等级制底层的知识,在所要求的认知

或科学层面之下的知识"。

这不是在描述"事物的真实状态",也不是把帝国主义的历史叙事作为最佳的历

史叙事 [31]。而是要说明对现实的解释和叙事何以被确立为规范的解释和叙事的。要
对此详加阐释,姑且简述一下英国编撰印度法的基础。

首先澄清几个问题:美国人文学科目前流行的第二世界主义往往带有公开的民族

倾向 (ethnic)。我出生在印度,在那里接受了初等、中等和大学教育,包括两年研究

生教育。因此,我的印度背景可以看作是对我丧失自己身份之根的怀旧式探讨。然而,

即便我深知人们无法自由地进入"动机"的丛林中,我仍然坚持认为,我的主要目的

在于指出这种怀旧的实证主义一理想主义的变体。我诉诸于印度的素材,是因为在

缺乏高等学科训练的情况下,出生地和教育背景为我提供了对历史背景的一种感觉,

掌握几种相关的语言对一个修补匠来说是很有用的工具,尤其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的

怀疑主义为武装、把具体经验作为终极判断和对学科建构进行批判之时。然而,印度

的个案不能代表所有国家、民族、文化和可能成为作为自我的欧洲他者的东西。

因此,这里提供的是对印度法编撰的知识暴力的图式总结。如果能澄清知识暴

力的概念,那么,我最后关于"寡妇殉身"(widow sacrifice) 的讨论便会具有了附加

的意义。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01

在 18 世纪末,可以描写为一个统一体的印度法的编撰是依据四种文本进行的,
这四种文本"演示"的是由四部分组成的知识( episteme ) ,依主体对记忆的使用而定:

sruti (昕到的), smriti (记忆的), sastra (从别人那里学到的)和 vyavahara (交换


中表述的)。听到的和记忆的东西的来服不必是连续的或同一的。对昕到的东西的每

一次回想在技术上都是对原来"昕"或"悟"的事件的背诵(或重新开启)。其次的

两种文本一一学到的和表述的一一被看作是辩证地连续的。在任何特定的案例中,
法学理论家和法律实践者都不确切知道这个结构描写的是法律总体还是解决争端的

四种方式。执法的多形态结构的合法化,通过二元角度看其"内部"是不连贯的,两

端是开放的,这就是我作为知识暴力的例证而提供的法典编撰的叙事。

印度法之稳定和编撰的叙事并不像印度教育的故事那样人人皆知,所以,我们完

全可以从这里开始 [3210 姑且看一看马考雷在臭名昭著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1835 )


提出的常被引用的纲领路线"我们现在必须尽最大努力形成一个阶级,在我们与我

们统治的数百万人之间充当翻译;这样一个阶级的人,在血统和肤色上是印度的,但
在审美趣味、见解、道德和思想土都是英国的。我们可以放心地让那个阶级去纯化那
个国家的方言士语,用从西方名词中借来的科学术语来丰富那些方言,并不同程度地
将其转译成适当的工具以向那里的广大民众传达知识。" [33] 殖民地主体的教育与其
法律生产形成了互补。英国体制的效果之一是导致了梵语研究学科的建立与本士的、
现在已是另一种传统的梵语"高雅文化"之间令人不安的分离。在前者中,权威学者

做出的文化解释与法律上的知识暴力恰相符合。

这里我要说的是 1784 年建立的孟加拉亚洲协会, 1883 年的牛津印度研究院,以

及亚瑟·麦克唐奈尔和亚瑟·贝里埃达尔·凯斯等学者的分析和分类研究,他们既是

殖民地行政官员,又是有关梵语问题研究的组织者。从他们为梵语学生和学者所作

的充满信心的功利主义霸权计划来看,不可能猜想在一般的教育框架内对梵语的攻

击性压制,或在婆罗门霸权的印度日常生活中对梵语的行为使用的日益"封建化" [34] 。
一种历史的表达逐渐确立起来,其中,婆罗门证明与制定法典的英国人具有相同的意

图(因此也为英国人制定法典提供了正当理由) : "为了完整无损地保留印度社会, [原
始婆罗门的]继承者必须把一切都归结为书写,使其越来越严格。这就是印度社会能
够在一系列政治动荡和外来侵略之后仍然保存下来的原因。" [35] 这是资深梵语学者萨
斯特里 (Mahamahopadhyaya Haraprasad Shastri) 于 1925 年做出的判断,他是殖民地

内部生产的当地精英的卓越代表, 1916 年孟加拉总督的私人秘书制定"孟加拉历史"


1 归|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eti叫 the Critique 叩叫za阳 ASp川eader

的项目时曾请他撰写了几章 [36) 。为表明权威与解释(依权威的种族一阶级而定)之


间的不对称关系,比较一下英国知识分子爱德华·汤普森于 1928 年所说的这番话"印

度教就是它看上去所是的东西……无论对阿克巴人还是对英国人,它都是一种胜利

的高度发达的文明。" [37) 对此,可以再加上 19 世纪 90 年代 a位英国军人 学者的一


封信"学习梵语这种‘神的语言'在我于印度生活的最后 25 年中给了我极大的乐趣。

但是,我可以庆幸地说,它并未像对其他一些人那样使我抛弃对我们的伟大宗教的虔
诚信仰。叫38)

这些权威们是那些非专家的法国知识分子进入他者文明的最佳来源 [39) 。然而,


我指的并不是像萨斯特里这样的后殖民地生产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我所说的作为主

体的他者是福柯和德勒兹所接触不到的。我所想到的是超越阶级谱系的一般非专家、

非学者,对他们来说,知识起着沉默的编码作用。在不考虑剥削的情况下,他们将把

这混杂的人群放在哪个坐标系里昵?

姑且考虑一下这种知识暴力所划分出来的封闭地区的边缘(人们也可以说是沉

默的、被压制声音的中心) ,文盲的农民、部落人、城市亚无产阶级等最底层的男男

女女们。据福柯和德勒兹所说(在第一世界,在社会化资本的标准化和统制下,尽管

他们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被压迫阶级一旦有机会(这里不能规避再现的问题) ,

并通过同盟政治而趋于团结之时(这里起作用的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主题) ,就能够表

达和了解他们的状况。我们现在必须面对下面的问题:在由社会化资本所导致的国际

劳动分工的另一面,在补充先前经济某一文本的帝国主义法律和教育的知识暴力的

封闭圈内与外,底层人能说话吗?

安东尼奥·葛兰西论"底层阶级"的著作发展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中孤立地指出的阶级立场/阶级意识的观点 [40) 。也许因为葛兰西批判了列宁主义知


识分子的先锋立场,他所关心的是知识分子在底层文化和政治进入霸权运动中所发

挥的作用。这场运动必须被用来判断作为(真理的)叙事的历史生产。在诸如"南方

问题"等文本中,葛兰西在取自或预示了国际劳动分工的一种阅读寓言内部探讨了

意大利的历史一政治经济运动。然而,当他的宏观文化逻辑受到伴随着帝国主义侵

略的立法和学科定义的知识干扰时,不管这与他有多么遥远,他对底层文化阶段性发

展的说明都是脱节的。在本文结尾时,我把妇女问题作为底层问题来探讨,我将提出,

通过操控女性力量而永久地封杀了集体性的可能性。

我的命题的第一部分一一底层社会的阶段性发展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而被复杂化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03

[4110
了一一正是一个称为"底层研究"小组的知识分子集体所面对的课题 他们一定

要问:底层人能说话吗?这里,我们就在福柯自己的历史学科内部,与承认受他影响
的那些人在一起。他们的任务是从殖民占领期间农民起义的断续链条的视角重新思
考印度殖民地时期的历史编撰。这的确是赛义德所讨论的"允许叙述"的问题 。
[42]

如拉纳基·古哈所说:

印度民族主义的历史编撰长期以来一直由精英一一一殖民主义精英和资产
阶级民族主义精英所把持……他们都带有这样的偏见,即印度民族的形成和
肯定这个形成过程的民族主义意识的发展,都绝对或主要是精英的成就。在殖
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历史编撰中,这些成就被归功于英国殖民统治者、行政
官、政策、制度和文化g 在民族主义和新民族主义的著述中-一一则归功于印度
精英分子、制度、活动和思想。 [43]

有些印度精英充其量是为对他者的声音感兴趣的第一世界知识分子提供情报的
本土告密者。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坚持认为被殖民化了的底层手
f于是无法改变的异
质主体。
与当地精英相对立的,是古哈所称的"人民的政治",无论是在外部("这是一个
自治的领域,因为它既不产生于精英政治,也不依赖精英政治而生存勺,还是在内部
("尽管在殖民主义的情况下,它继续有力地运作,适应国王统治下的各种条件,在许
I叫。我不完全赞同
多方面发展了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勺,都是殖民地生产的封闭圈子
这种绝对严格和完全自治的说法,因为实际历史编撰的迫切性不允许给底层意识以
特殊待遇。古哈冒着被谴责为本质主义的风险,给人民(那个本质的场所)下了只能
是异中有同的一个定义。他提出一种能动的分层格式,以描写殖民的一般社会生产。
如名单所示,甚至位于人民与宏大结构的统治阶层之间的第三层,属于缓冲地带的层
次,本身被定义为中间地带,也就是德里达所说的"洞穴"(antre):
[45]

(1.占统治地位的外国群体。
精英〈
l2. 占统治地位的全印度的本土群体。
3. 占统治地位的地区和局部的本土群体。
4. "人民"和"底层阶级"这两个术语在本注释中始终用作同义词。

本范畴包括的社会群体和成分代表整个印度人口与非 P 断增甲宇帮"市卒"二二
间的人口学差异。

阳|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 truction to the 叫 ue ofGI叫

考虑一下名单上的第三项一一环境不确定的洞穴,这是谨小慎微的历史学家们

在挣扎着寻找"底层人能说话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所提出来的。"从总体和抽象

意义上看,这个……范畴……在构成上是异质的,并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

均衡性而呈现地区与地区的不同。在一个地区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成分……也可

以在另一个地区处于统治地位。这能够而且的确造成了许多态度和联合的含棍和矛

盾,尤其是在最底层的乡绅、贫穷的地主、富裕的农民和上中产阶级的农民,他们都

理想地属于人民或底层阶级的范畴。"阳]
这里提出的"研究任务"是要"调查、辨认和评价[构成第二项的]各个成分偏

离理想的特殊性质和程度,并给以历史地定位"。"调查、辨认和评价特殊性质"这

几乎没有办法不算作本质主义的和分类学的项目。然而,这里起作用的是一种奇怪

的方法。我已经指出,在福柯一德勒兹的谈话中,一种后代议制的词汇掩盖了斗种本

质主义的议程。在对底层阶级的研究中,由于帝国主义在知识、社会和学科中深嵌的

暴力,依据本质主义理解的一项研究必须严格遵循有关差异的文本实践。这种小组

的研究目的,甚至不仅仅对这个阶层的研究,而且对于处于流动缓冲区的地区精英

底层阶级的研究,都是从一种理想的偏离,人民或底层阶级一一本身就被限定为不

同于精英的一种差异。该研究就是趋于这样一种结构的,相当不同于第一世界激进

知识分子自我诊断的透明度的一种窘境。哪种分类能适合这样一个空间?他们本身

是否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事实上,古哈把他对人民的定义置于主奴的辩证关系当中,

他们的文本表明这是把自身不可能的条件重写成可能的条件的一项艰巨任务。

"在地区和局部层面上[占统治地位的当地群体]……如果在等级制中属于低于

全印度统治群体的社会阶层,出于后者的利益而非出于真正与自身社会存在相一致

的利益行动。"这些作家用本质化的语言讨论中间阶层利益与行动之间的惊隙时,他

们的结论更接近于马克思,而非接近德勒兹就这个问题发表的自觉的天真之谈。与

马克思一样,古哈根据社会存在而非本能存在讨论利益的问题。《路易·波拿巴的雾

月十八日»中父名的意象,在阶级或群体行动的层面上,有助于强调"真正适应自身

存在"的说法与"取自父名"同样是人为的或社会的。

第三项中的中间阶层暂且不谈。对于"真正的"底层阶级来说,其同一性就是

差异,能够认识和表达自身的而不能代议的底层主体是没有的
g 知识分子的结论不是

要放弃代议制。问题在于没有追溯主体的行动路线,因此不能给代议的知识分子提

供有诱惑力的客体。在印度群体的稍有些过时的语言中,这个问题成了:甚至在研究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05

人民的政治时,我们怎样才能触及他们的意识呢?底层人能以哪种声音 意识说话?

毕竟,他们的任务是要重写印度民族的意识的发展。帝国主义计划好了的断裂都使

这项任务严格区别于"使围绕[皮埃尔·里维埃尔的]医学和司法机制明朗化"的故事,

不管其表达有多么过时。福柯正确地指出,"使看不见的东西可见也意味着层面的变

化,面对迄今为止与历史无关、尚未被认识到道德、审美或历史价值的一个物质层面

讲话。"这是从使机制成为可见的对象到表达个人声音的转变,二者都避免"[对主体]

进行任何分析,无论是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的或语言学的分析",那一直是令人头

痛的 (PK 49-50) 。

西孟加拉的马克思主义者亚基特. K· 肖杜利对古哈寻找底层阶级意识的批判,

可以看作是包括底层阶级在内的生产过程的一个契机。肖杜利认为,马克思主义的

意识转变观点涉及到对社会关系的认识,我认为这在理论上是敏锐的感觉。然而,曾

经挪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遗产使他不得不加上这样一段附文:

"这不是贬低对纯粹形式的农民意识或工人意识的理解的重要性。这丰富了我们对农

民和工人的认识,也可能说明了一种特定方式是如何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形式的,这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被认为是具有二级重要性的问题。"[47]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仅仅为了重新打发掉才去相信一种纯粹的、可以溯回的

意识形式,从而关闭了在马克思著作中依然属于生产障碍的那些时刻。马克思主义

的这种变体即可以成为福柯和德勒兹拒斥马克思主义的理由,又是底层阶级研究小

组的批判动机的根源。所有这三者共存于这样一个假定:存在着一种纯粹的意识形式。

在法国人那里,有无数穿梭的能指"无意识"或"压抑中的主体"秘密地占据了"纯

粹意识形式"的空间。在正统的"国际主义"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那里,无论是在第

一世界还是在第二世界,纯粹意识形式一直是一块唯心主义的基石,在被作为次要问

题而被打发掉之时,往往赢得种族主义和性歧视的名声。在底层阶级研究群体那里,

它据其自身表达的未被承认的术语而需要发展。

对于这样一种表达,一种发展的意识形态理论可能又是最有用的。在如肖杜利

那样的批判中,"意识"与"知识"的关联略掉了"意识形态生产"这个关键的中间

术语"按照列宁的说法,意识与不同阶级和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认识相关 g 即

是说,对构成社会的各种物质的一种认识……这些定义仅要求在某一明确的认识客

体内部的问题框架内具有一种意义一一理解历史上的变化,尤其是从一种方式到另

一种方式的变化,把某一特定方式的特殊性问题排除在外。"
[48]
10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川…tr叫川e 叫 ue 叫叫

皮埃尔·马歇雷为意识形态阐释提供了下列公式"一部作品中重要的东西是它

没有说的东西。这与那种粗心的注释‘它拒绝表达的东西'并不相同,尽管那本身也

是很有意思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建构一种方法,交给它衡量沉默的任务,无论得到承

认与否。不啻如此,作品所不能说的东西才是重要的,因为正是在那里进行着详尽的

表达,似乎在进行着沉默的旅行。 "μ9) 马歇雷的思想可以朝着他不可能愿意的方向发


展。甚至在表面上写作源于欧洲的文学的文学性时,他也在表明适用于帝国主义社

会文本的一种方法,似乎与他自己立论的本质相对立。尽管"它拒绝说的东西"这一

观点对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可能是粗心的,但是,对帝国主义的法律编撰实践来说是可

以诊断出一种集体意识形态的拒斥的。这将开拓出政治经济和跨学科意识形态的重

新刻写这一领域。因为这是在次要的抽象层面上"世界的世俗化",一种拒绝的概念

在这里变得合情合理了。这里所涉及的档案、历史编撰、学科批判、最后显然还有干

涉主义的作品的确是在执行"衡量沉默"的任务。这可以说是对从一种绝对差异的

理想的"偏离……的调查、辨认和评价"。

当我们涉及相伴而来的底层阶级的意识问题时,关于作品不可能表达的东西这

一观点就变得重要了。在社会文本的符号学中,对叛乱的详细描写占据了"言语表达"

的位置。输送者一一"农民"一一仅仅被标志为一种无法恢复的意识的指示物。至

于接受者,我们必须要问谁是"叛乱"的"真正接受者? "把"叛乱"改造成"知识文本"

的历史学家仅仅是任何一种以集体为意向的社会行为的"接受者"。由于不可能怀念

那个失去的游泉,历史学家必须(尽最大努力)停止他或她自己的意识(或由学科运

作的意识效应)的喧闹,这样,由叛乱意识所包装的对叛乱的详细描写就不会僵化成

"研究对象",或更槽,变成模仿的对象。叛乱的文本所暗示的"主体"只能是对给

予统治群体的殖民主体之叙述许可的可能对抗。后殖民知识分子了解到他们的特权

也就是他们的损失。在这方面,他们成了知识分子的范式。

众所周知,女性的观念(而非帝国主义的底层阶级观念)也以相同的方式用于解

构主义批评和女权主义批评的一些变体 [50) 。在前者中,"妇女"形象是问题的关键,


其作为不确定因素的最小表达已经为菲勒斯中心主义所用了。底层阶级的历史编撰

提出了许多防止它使用这种策略的方法问题。至于妇女的"形象",妇女本身可以详

细策划妇女与沉默之间的关系。种族和阶级差异都被包含在这一任务之中。底层阶

级的历史编撰必须面对这种姿态的不可能性。帝国主义狭隘的知识暴力给予我们的

是关于普遍暴力的一种不完善的寓言,而普遍的暴力才是一种可能的知识型。 [51)
底层人能说话吗? I 107

在底层阶级主体被抹去的行动路线内,性别差异的踪迹被加倍地抹去了。问题
不在于女性对叛乱的参与,或性别劳动分工的基本规则,这二者都"有据可查"。相反,
既作为殖民主义历史编撰的客体,同时又作为叛乱的主体,性别的意识形态建构一直
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在殖民生产的语境中,如果底层阶级没有历史、不能说话,那么,
作为女性的底层阶级就被置于更深的阴影之中了。
当代的国际劳动分工是对19 世纪地域帝国主义的分化领域的取代。简言之,一
般属于第一世界的国家集团具有技资的资格
g 另一个集团,一般属于第三世界,为上
述技资提供场所,这两者都是通过当地买办资本家和通过没有保障和不断变化的劳
动力来实现的。为了保持工业资本的流通和发展(以及
19 世纪地域帝国主义内部行
政管理的任务),交通、法律和标准化的教育体制得到了发展一一甚至在本地工业受
到破坏、土地重新分配、原材料被转运到殖民国家时亦然。随着所谓殖民地的独立,
跨国资本的发展,以及管理负担的解除,"发展"现在并不涉及具有可比性的大规模
立法和教育体制的确立。这阻碍了买办国家的消费主义的发展。随着亚洲|两个边缘
地带现代电讯的发展和先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保持国际劳动分工可以继续在买
办国家提供廉价劳动力。
当然,人类劳动从本质上并不是"廉价的"或"昂贵的"。劳动法的缺乏(或劳
动法的区别性执行),集权国家(往往是由边缘地带的发展和现代化所造成的)和工
人方面的最小生存需求,将保障人类劳动的提供。为了保证这个关键因素不受损失,
买办国家的城市无产阶级一定不要接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教育(作为无阶级
社会的一种哲学招摇过市),这种意识形态反对一切不同政见,为通过福柯提到的政
治凝聚力而进行抵制奠定了基础。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这种分离由于国际分包现
象的日益增多而愈加恶化。"在这个策略下,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制造商把大多数劳
动密集生产阶段,如缝纫或组装,分包给劳动力廉价的第三世界。组装后,跨国公司
在慷慨的豁免关税的情况下再把商品进口到发达国家,而于零申,给争中市号。"这
里,与消费主义教育的联系几乎被打断了。"自1979 年全球性萧条明显减慢了世界
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以来,国际分包一时兴盛起来……在这些情况下,跨国公司更
加随意压制强硬的工人、革命造反,甚至经济下滑。"
[521

在买办国家里,阶级流动性越来越迟滞。毫不奇怪,买办国家中;zp:甲车市等甲的
某些成员,地方资产阶级的成员,被联盟政治的语言所吸引。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
看似合情合理的抵制形式相认同往往与拉纳基·古哈所描述的资产阶级历史编撰的
108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川 the C叫 e of Globalizati

精英倾向相一致。

买办国家中对"国际女权主义"感兴趣的社会统治集团的妇女相信全球联盟政

治的貌似合理性。在天平的另一端,不可能结成任何联盟的"妇女、囚犯、应征士兵、

医院病人和同性恋者"是城市亚无产阶级的女性。就她们的情况看,对消费主义和

剥削结构的否认和拒绝是由父系社会关系构成的。在国际劳动分工的另一面,剥削

的主体不可能熟悉和讲述女性剥削的文本,即使非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己经荒谬地为

她争得了说话的空间。妇女受到双重掩盖。

然而,甚至这也不包括异质的他者。在国际劳动分工的圈子之外(即使并非完全

如此) ,还有一些人的意识我们无法掌握,如果我们通过建构一个同质的中亨、仅仅

指我们自己的同一或自我的位置而关闭了仁慈之心的话。这些是为生存奔忙的农场

主、未组织起来的农民劳动、部落人和城市或乡村的零点工人群体。面对他们并不是

要代表(vertreten) 他们,而是要学会表现 (darstellen) 他们。这个论点将导致我们对

学科人类学以及基础教育与学科构成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这也将对那个含蓄的要

求提出质疑,知识分子们选择了"天生能说话的"被压迫主体,要求这种主体作为被

省略的生产方式的叙事而从历史中走出来。

德勒兹和福柯都忽视了帝国主义的知识暴力和国际劳动分工的问题,如果在谈

话结束时没有涉及到第二世界的问题的话,这也许无关紧要。但是,在法国,要忽略

第二世界的问题是不可能的,那是以前法属非洲|殖民地的居民。德勒兹把对第三世

界的考虑局限于那些地方和地区的当地老年精英,他们是理想的底层阶级。在这个

语境中,对保持大批剩余劳动力的指涉陷入了相反民族的伤感。由于他说的是
19 世

纪地域帝国主义的遗产,所以,他所指的是民族 国家而不是全球化的中心"法国

资本主义急需一个表指失业的漂浮的能指。从这个视角,我们开始看到各种抑制形

式的统一:对移民的限制,过去一致承认最艰苦的和劳而无功的工作都由移民来做;

工厂里的压制,因为法国人必须要再次‘品尝'愈加繁重的工作的滋味;与青少年的

斗争和对教育制度的抑制。"这是一种可接受的分析。然而,这种分析再次表明了,

第三世界只有在局限于直接接触第一世界的第三世界集团时,才能加人抵制"统一的

压抑"的联盟政治。 [53) 第一世界把第二世界作为他者的这种仁慈的挪用和重新刻写,


是今天美国人文学科中大多数第二世界主义的基本特点。

福柯通过诉诸于地理的断续性而继续批判马克思主义。"地理(地缘政治)的断

续性"的真正标志是国际劳动分工。但是,福柯用这个术语来区别剥削(对剩余价值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09

的榨取和盗用;即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含义)与统治
("权力"研究),并暗示后者具有

更大的基于联盟政治的抵抗潜力。他不承认对"权力"概念的这种一元论的和统一
的解释(在方法t假定一种权力主体的存在)是由于某一特定阶段的剥削造成的,因

为他所看到的地理断续性从地缘政治仁说是第一世界所特有的:

你所说的这种地理断续性可能具有下列意思:只要我们与剥削进行斗争,

无产阶级就不仅领导那场斗争,而且能决定它的目标、方法、地点和工具
g 而

与无产阶级结成同盟就等于巩固它的立场和意识形态,就等于再次采纳了他们

的动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这等于是完全参与。但是,如果人们是与权力
进行斗争,那么,凡是承认无法忍受权力之人,只要处于自身的能动性(或被
动性)之中,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开始这种斗争。在进行这场显然明确其目标

并能决定其方法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加入了革命的进程。
毫无疑问成了无产阶级的同盟者,因为权力运作的方式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
剥削。他们在自身受到压迫的地方全心全意地为无产阶级事业进行斗争。妇女、
囚犯、应征的士兵、医院病人和同性恋者现已经开始进行一场反对特殊权力形

式的特殊斗争,即反对在他们身上行使的限制和束缚。

这是一种值得羡慕的局部抵制。只要可能,无论在哪里,这种抵制都不是对"马
克思主义"路线的宏观斗争的一种选择,但可能是补充。然而,如果这种环境得以普
及,它就能容纳未被承认的授予主体的特权。如果没有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那就会
导致一种危险的乌托邦主义。

福柯是一位关于"空间权力延续"的卓越思想家,但是,对帝国主义地形志的了
解并没有赋予他的理论前提以意义。他受到这种地形志所生产的西方狭隘视界的蒙
骗,因而帮助巩固了它的效果。在下面这段话中,要注意到有这样一个事实被省略
了,即 17 和 18 世纪新的权力机制(不用外来武力而榨取剩余价值就是马克思对这种
机制的描写)受到"无处不有"的地域帝国主义的保护一一大地及其产品。在这些
重大场所,主权的再现是至关重要的"在17 和 18 世纪,我们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现
象,即具有高度特殊化的程序技术的一种新的权力机制出现或被发明出来……我认
为,这也与主权关系绝对不相容。这种新的权力机制与其说依赖于大地与其产品,毋

宁说依赖于身体及身体行为。"

由于"地理断续性"的第一浪潮有一个盲点,因此,对于在我们自己世纪中期
11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目。n51叫

出现的第二浪潮,福柯一直未为之所动,而只将其与"法西斯主义的垮台和斯大林主

义的衰落"相认同。下面是麦克·戴维斯的另一种观点"这恰恰是反革命暴力的全

球性逻辑,它为美国领导下的经过锤炼的大西洋帝国主义和平的经济依存创造了条

件……这是在集体防御苏联的口号下的一种跨国军事统一,它先于并加快了主要资

本主义经济的相互渗透,促成了在1958 年与 1973 年之间繁荣的商业自由主义的新


时代。" [54)

我们正是要根据这种"新的权力机制"的出现来解读民族场所的固定、对经济的

抵制和对给予微观研究以殊荣的权力和欲望等概念的强调。戴维斯继续说"美国施

行的战略军事力量的这种准绝对主义的集中化,在主要殖民地中形成了一种开化的、

灵活的从属关系。它尤其证明了对法国和英国的帝国主义残余的高度宽容……而与

此同时,法国和英国又都发动了甚嚣尘上的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攻势。"在谨防"法

兰西"这个统一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像"工人斗争"这个统一观念,或像"女[j

权力一样,抵制也是多元的,可以在全球策略下统二起来"的声明,似乎可以用戴维

斯的叙述来解释。我并非像保罗·鲍威那样试图指出,"对于受到军事和文化攻击的

移位的和无家可归的人民[巴勒斯坦人]来说……[像福柯提出的‘投身政治……以

尽可能最大的诚意试图认识革命是否是可取的, ]这样一个问题是西方财富的一种愚

蠢的奢侈。" [55) 相反,我意在说明,购买西方的一种自我克制的表达就等于忽视帝国


主义计划的生产。

福柯对欧洲长达数个世纪的帝国主义进行的卓越分析有时似乎勾勒出那种异质

现象的缩影:空间管理一二但却是由医生的管理 g 行政管理的发展一→但却是在精

神病院里 z 对边缘人物的考虑一一但却是以精神病患者、囚犯和儿童为依据。诊所、

精神病院、监狱、大学-一都似乎是掩蔽的寓言,事先封闭了对更宽泛的帝国主义叙

事的一种解读。(人们可以对德勒兹和瓜塔里理论中关于"恶化"的残酷主题展开类

似的讨论。) "人们完全可以由于不了解某事而不去谈论它,"福柯会抱怨说。然而,

我们已经谈论了每一位帝国主义批评家都必须勾勒的那种公认的无知。

III

在美国学术界和学生普遍受法国"影响"的层面上,人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理解:

福柯研究真正的历史、真正的政治、真正的社会问题:德里达是无法理解的、神秘的

h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11

和文本化的。读者可能非常熟悉这一广为接受的观点。"他[德里达]自己的作品,"
特里·伊格尔顿写道,"大体上是非历史的,政治上难以捉摸的,实践上忽略语言的,
而话语[功能性语言]的侵蚀又是不容否认的。"
[56]
伊格尔顿继而举荐福柯的"辩论

实践"的研究。皮里·安德森也建构 r 一部相关的历史"在德里达那里,列维 斯

特劳斯或福柯对音乐或疯癫的诉诸暗示结构主义的自我消解已经圆满完成。由于丝
毫不致力于对社会现实的探讨,德里达 1肖解了这两人的建构,给他们判定了怀念根
源一←分别为卢梭和前苏格拉底的根源一一的罪名,并质问就自身前提而言,他们
有何权利声称自身话语的合理性。德里达并不为此而感到良心的不安。"
[57]

不管是否是为德里达辩护,本文都致力于研究这样-个概念,即怀恋失去的根源
对于在帝国主义批判内部探讨社会现实可能是有害的。的确,安德森卓越的误 i卖并未
阻止他恰恰看到我所强调的福柯著作中存在的问题"当福柯于 1966 年宣称:‘人正处
于灭亡的过程之中,而语言的存在将继续在我们的地平线上闪耀更加强烈的光芒'时,
他颇具特色地拨响了预言的音符。但是,这个将看到或拥有这样一个地平线的我们又

是谁昵? "安德森并未看到这个未被承认的西方主体在福柯后期作品中的侵蚀,一个通
过否定来实行管制的主体。他以平常的方式看待福柯的态度,将其看作这种认识的手
体的消失;他进而在德里达的著作中看到了那种倾向的最后发展"在那个代词[我们]
的空心处恰恰是这个项目的两难选择。"
[58]
最后,再考虑一下赛义德发人深省的格言:

"德里达的批评使我们只进入文本,福柯的批评使我们出入文本。"
[59]

我曾试图论证,往往说明福柯诱惑力之所在的对被压迫者政治的实质性关怀,可

能隐含着对知识分 T 和对具体的被压抑"主体"的一种特殊关怀,实际上,正是这种
关怀构成了那种吸引力。反之,尽管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反驳这些重要作家提出的
关于德里达的那种特殊观点,但我还是要从几个方面讨论德里达的著作,这些方面对
第一世界之外的人民具有长久的用途。这并不是一种辩护。德里达艰涩难读:他真正
的研究目标是古典哲学。然而,旦得到理解,比起那些伪装成一一让被压迫者为
自己说话的缺场的 非代议者们,他并不那么危险。

我将考虑德里达于二 A 十年前写的一章"作为实证科学的文字学 " (DC 74-93) 。

在这章中,德里达所面对的问题是,"解构"能否导致一种充足的实践,无论是批评
的还是政治的。问题在于如何防止种族中心主义的主体通过选择性地限定-个中亨
而确立自身。这不是为这样的主体所规定的任务,相反,这是为仁慈的甲
1t 知识分子
规定的任务。我们感到,"主体"有其历史,而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刻,第一世界的
11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叫叫川 the 叫 ue of Globalizati

知识主体的任务是拒斥和批判对经过"同化"的第三世界的"认可"。对我们来说这

种特殊性至关重要。为了促进对欧洲知识分子的种族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一种实际的

而非情感的批判,德里达承认他不能提出必须予以回答,以便确立其理论基础的"基

本"问题。他并未宣称文字学可以"凌驾于"纯粹经验主义之上(弗兰克·兰特里齐

亚语) ,因为,与经验主义一样,文字学不能提出基本问题。这样,德里达就把"文字学"

知识等同于经验主义探讨的相同问题了。因此,"解构"对于"意识形态桂伪"来说

并不是一个新词儿,与"经验探讨一样……把文字学的知识领域当作避难所"就必

须"用实际例子来演示 " (OG 75) 。

德里达举出的例子一一以表明文字学作为一种实证科学的局限性 都跟自一

项帝国主义计划的恰当的意识形态自证。在17 世纪的欧洲,他写道,书写史上共有

三种"偏见"在起作用,构成了"欧洲意识危机的表征"即"神学的偏见","中国

的偏见"和"象形文字的偏见"。第一种可以表示为:上帝写下了原始的或自然的文

字:希伯来文或希腊文。第二种:中文是哲学写作的完美蓝本,但却仅仅是一个蓝本。

真正的哲学写作"就其历史来说是独立的" (OG 79) ,并将通过扬弃而使中文变成一

种容易学习的文字,从而取代实际的中文。第三种:埃及文字太崇高以致不能被破译。

第一种偏见保留了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现实'\后两种(分别为"理性的"和"神

秘的")合谋支持第一种,在那里,逻各斯的中心被看作是犹太教基督教的上帝(通

过同化而占有古希腊文化是早期的一种说法)一一在给予犹太教基督教的神话图

式以地缘政治历史的地位的努力中仍然带有这种"偏见"

因此,中国书写的概念被用作一种欧洲的幻觉…这种作用遵循一种严

格的必然性……它并未受到中国文字知识的干扰……这在当时是很容易做到

的……一种象形文字的偏见产生了与有利害关系的盲目性的相同效果。绝非

从种族中心主义的蔑视……出发,这种玄秘采取一种夸张的崇敬形式。我们

还没有展示完这种模式的必然性。我们这个世纪还没有摆脱它:每当种族中心

主义仓促而表面地颠倒时,某种努力总是沉默地隐藏在所有堂皇的外表之后去

巩固一种内在的东西,并从中汲取某种内部利益(OG 80 , 引文中"象形文字

的偏见"重点为德里达所加)。

德里达继而为欧洲主体的问题提出了两种具有典型可能性的解决办法。这个欧

洲的主体试图生产一个能巩固一种内在的东西即其自身主体地位的他者。接下来叙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13

述的是书写,即国内和公民社会的开放,与权力、欲望和资本化的结构之间的共谋。
德里达然后揭露说他自己要保留既难以言表又是非超验的东西的矛盾欲望是有弱点
的。在对殖民主体的生产进行批判的过程中,这个难以言表的、非超验的 ("历史的")

地方被底层主体所集中发泄出来了。

德里达在该章结尾再次表明,文字学的研究必然要在此在的话语甲帝发展。它
不仅是对此在的批判,而且是对此在的话语在批判者自己的批判中运作的一种认识,
这恰恰是对关于透明度的伟大主张的提防。"书写"一词作为文字学的对象和模式的
名称,是"仅仅在历史封闭内部"的一种实践,"即在科学和哲学的限阔内"的一种

实践 (OG 93) 。

德里达在这里做出的是尼采式的、哲学的和精神分析学的而非特别政治的选择,
以暗示对他者构成中的欧洲种族中心主义的批判。作为后殖民知识分子,我并不因
为他没有(像欧洲人似乎显然要做的那样)把我引向这样的批判必然导出那条特殊道
路而感到烦恼。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作为欧洲哲学家,他表达了 ~~H 主体要把他者
建构成种族中心主义的边缘的倾向,并将此作为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因而也是一切
文字学努力的问题(因为该章的主要论题是二者之间的共谋)。这不零一般问题,而
是一个欧洲问题。正是在这种种族中心主义的语境之内他才如此迫不及待地试图贬

低思想或知识的主体,以至于说"思想是……文本的空白部分 " (OG 93); 被思想的

东西,如果是空白的,就仍然在文本中,因而必须交付历史的中丰。那个为一种可阐
释的文本所限制因而接触不到的空白,正是后殖民的帝国主义批评家所乐于看到的
在作为理论产地的欧洲封闭世界里所发展的东西。后殖民批评家和知识分子只能通
过预壳假定那个帮亨主干的空白来取代他们自己的生产。要使思想或思维主体透明
或不可见,对比之下,似乎是要通过同化而隐藏起对他者的无情认可。正是出于这些
谨慎的考虑,德里达才没有诉诸于"让别人为自己说话,"而诉诸于对"完全他者" (tout
autre ,以相对于自我巩固的他者)的一种"诱惑"或"号召","把我们内心里的他者
的声音作为内在声音如痴如狂地表现出来。"[60]
德里达把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初的欧洲文字科学的种族中心主义称作欧洲 l 普遍
意识危机的一个表征。这当然是一个更大表征的组成部分,或许是危机本身的组成部
分,即通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第一次浪潮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缓慢过腹。在
我看来,通过同化而承认他者的运行路线如果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体的构成中追溯,似
乎比反复向精神分析学或妇女"形象"的涉足更有意义,尽管这两种干涉在解构甲帮
11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IJ ,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

的重要性是不应化简到最小限度的。德里达还没有(也许不会)步入那个论坛。

这种特殊的缺席不管有什么原因,我发现有用的东西则是作用于他者的构成

机制的持续和发展中的工作;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把这种工作用于分析和干涉的

目的,而非诉诸于他者的可靠性。在这个层面上,福柯理论的有用之处则是学科化

(disciplinarization) 和制度化的机制,即殖民者的构成。福柯并未将此与早期或晚期的、

原型帝国主义或后帝国主义联系起来。对于关怀西方腐朽的知识分 T 来说这些机制

具有广泛的用途。它们对知识分子的诱惑力和对于我们的忧患,就在于它们可能会

使研究主体(男性或女性的专业人员)在透明中掩盖自身。

IV

底层人能说话吗?为警惕底层阶级的继续建构精英要采取什么对策呢?在这个

语境中"妇女"的问题似乎是最有问题的。显然,如果你是穷人、黑人和女性,你便

在三方面有问题。然而,如果把这个公式从第一世界的语境移入后磕民(并不等同于

第三世界)的语境,"黑人"或"有色人"的描述便失去了说服力。在资本主义帝国

主义的第一阶段,殖民主体构成中的必要的分层使"肤色"作为一个解放能指而毫无

用处。面对大多数美国和西欧人文科学激进主义狂热的标准化的仁慈(通过同化的

认可) ,消费主义在买办周边的进步实际上是异质的撤退,以及对甚至中心周边的声

音("真正的和有区别的底层")向边缘的排斥,这个领域内阶级意识而非种族意识的

类比似乎在历史上、学科上和实践中都受到右派和左派的禁止。这不仅仅是一个双

重移位的问题,正如这不仅仅是寻找一个精神分析学的寓言从而把第三世界的妇女

与第一世界相提并论的问题。

我刚才表示的谨小慎微只是在我们探讨底层妇女的意识-一或更容易让人接受

的主体一一时才有其合理性。报告或最好是参与第一世界或第三世界的有色妇女或

受阶级压迫的妇女的反性歧视的斗争毋庸置疑应该列入议事日程。我们也欢迎在人

类学、政治学、历史和社会学等被压抑的领域内正在发生的全部信息检索。然而,一

种意识或主体的假定和建构将支持这种工作,最终将与帝国主义的主体结构结合起

来,把知识暴力与学问和文明的进步j昆为一谈。而底层阶级的妇女将和以往一样没

有发言权 I叫。

在这样一个丰富的领域内,并不容易提出底层阶级的妇女意识的问题
g 因此就更

~ 幽幽画画幽幽幽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15

有必要提醒实用主义的激进派,这样一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离题话题。尽管不

能把所有的女权主义或反性歧视运动都归结为这一点,但忽视它则是一种由来已久

的未受承认的政治态度,并与一种男性激进主义联手而昭示了研究者的立场。在试

图学会与历史上哑言的底层妇女主体谈话(而非聆昕或为之说话)的过程中,后殖民

知识分子则系统地"忘记"了女性的特权。这种系统的忘记涉及到学会用最佳武器

批判后殖民话语,而不仅仅是替代被殖民者已经失去的形象。因此,甚至在反对帝国

主义的底层阶级研究内部对底层妇女毋庸置疑的哑言提出质疑,也不是如乔纳生·卡

勒所说,"通过区别生产差异",或"诉诸于……被定义为与那种身份相关联的本质的、

特殊的经验的一种性别身份。" [62]
卡勒阐释的女权主义运动在伊丽莎白·福克斯一热诺维斯所称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对妇女的社会和政治个人主义的贡献"的语境内是可能的 [63]
。我们许多人在作
为美国学人而仍然蠢蠢欲动之时都有义务理解卡勒现在所描述的女权主义运动 [64]

这在我自己的"忘记"的教育中当然是一个必然阶段,并增强了这样一个信念,即西

方女权主义的主流在阶级日趋流动的环境下仍在继续和转移妇女与男人之间争取个

人主义权利的斗争。人们不免怀疑,在美国的女权主义与欧洲的"理论"之间(由于

理论一般是由美国和英国妇女所代言)的争论是否在那个领域内占有一个重要的角

落。我通常同意美国女权主义更加"理论化"的说法。然而,底层妇女哑言主体的问题,

尽管寻根的"本质主义"研究未能解决这个问题,但似乎仍不能由英美产生更多理论

的号召所替代。

那个号召往往被冠以"实证主义"批判之名,在这里我认为与"本质主义"是一

回事。然而,"否定哲学"的现代创始人黑格尔对本质的观念并不陌生。在马克思看

来,辩证法内部本质主义奇异地持存不去是 4
个深刻的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

实证主义/本质主义(美国)与"理论" (通过英美进入法国或法德)之间严格的二

元对立就可能是假的。除了压抑本质主义与实证主义批判之间含混的共谋之外(德

里达在"作为实证科学的文字学"中承认了这一点) ,它还错误地暗示实证主义不是

一种理论。这一举措促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的出现,一种肯定的本质的出现,即理论。

研究者的立场再次无人问津。而且,如果这种区域争论转向第三世界,那么,方法上

的变化也将无从辨认。这种争论不可能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即从作为底层阶级的妇

女的情况看,某一遭受性歧视主体的行动踪迹的构成因素是无法搜集的,因而也看不

到播撒的可能性。
116 1 从解阳性球化时叫

然而,我通常同意把女权主义与实证主义批判和抵制对具体的物崇拜相提并论。

我也决不厌恶学习西方理论家的著作,尽管我巳经学会了坚持把他们的立场标识为

研究的主体。鉴于这些条件,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我从战略角度面对底层妇女的意

识这一重大问题。我在一个句子中重又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将其改造成简单符号

学的客体。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这是某一弗洛伊德分子的意识形态迫害与作为研

究主体的后殖民知识分子的立场之间进行的类比。

如萨拉·考夫曼所表明的,弗洛伊德把妇女用作替罪羊的深刻含混性是对一种原

初的、持续的欲望的反向构成,这就是要让歇斯底里之人说话,把她变成歇斯底里的

主体。 [65J 男性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把那种欲望陶铸成"女儿的诱惑",这也是


构成单一的"第三世界妇女"的那种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后殖民知识分子,我也受

到那种构成的影响。我们的"忘记"计划部分是要把那种意识形态结构一一一必要的

话可以通过衡量沉默 变成研究的客体。因此,当面对"底层人能说话吗? "和"(作

为妇女的)底层人能说话吗? "这样的问题时,我们要让底层在历史上拥有发言权的

努力就可能加倍地暴露给弗洛伊德话语所经营的那些危险。作为所有这些考虑的产

物,我拼凑了这样一个句子"白人正在从褐色男人那里搭救褐色女人",这与在弗洛

伊德的研究中所碰到的句子"一个孩子正在挨打"不无二致 [66J 。
这里引用弗洛伊德并非意味着主体的构成与社会集体行为之间的一种同构类比,

这在德勒兹与福柯的谈话中是一种常见的实践,往往伴随着对第二帝国的攫指。所以,

我并非在暗示"白人正在从褐色男人那里搭救褐色女人"这句话是表示集体的帝国

主义事业中施虐受虐压抑的集体行动的一种集体幻想。这个寓言中含有一个令人满

意的对称,但我宁愿请读者把它看作是"野蛮的精神分析"的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

敲定的结论 [67J 。正如弗洛伊德在"一个孩子正在挨打"这句话中坚持把妇女作为替


罪羊,并在别处暴露他的政治兴趣一样,不管多么不完善,我也坚持把帝国主义的主

体生产作为暴露我的政治立场的契机。

此外,我试图在方法上借用弗洛伊德使用句子策略的总体光环,他把病人讲的许

多类似的实质性故事建构成一句话。这并不是说我将提供一个转换分析的例子,将

其作为读者与文本(我的句子)之间交易的同构模式。转换与文学批评或历史编撰之

间的类比并不仅仅是一种多产的词语误用。说主体是一个文本并不是授权做相反的

声明:语言文本也是主体。

我感兴趣的弗洛伊德是他表述压抑的历史的方式,终极判断就产生于这部历史。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17

这是具有双重来惊的历史,一个来源隐藏在婴儿的健忘症中,另一个寓于我们古老

的过去,在引申意义上占据了一个前源始的空间,在那里,人和动物还没有什么分

别。 [68] 我们不得不把与弗洛伊德的策略同构的东西强加在马克思主义的叙事之上,
来解释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勾勒出压抑的历史,正是这种压抑

生产出我刚才概述的那样一个句子。这种历史也有一个双重来掘,一个隐藏在
1829

年英国废除寡妇殉身习俗的策略之中,[69] 另一个寓于信奉印度教的印度的古典时
代和吠陀时代, «吠陀诗篇》和《达摩经》。毫无疑问,还有一个原初泪沌的前拥始

空间支持着这部历史。

我所建构的这个句子是描写褐色人与白人(有时也有褐色妇女和白人妇女加入)

之间关系许多移位中的一个。它寓于一些"夸张的令人羡慕的"句子中,或德里达

所说的与"象形文字的偏见"相关的虔诚的负疚感之中。帝国主义主体(
imperialist
subject) 与帝国主义的主体 (the subject of imperialism) 之间的关系至少是含氓的。
印度寡妇登上巳故丈夫的火葬堆以身殉夫。这就是寡妇殉身。(梵语中"寡妇"

一词的传统写法是sati。早期英国殖民者将其改为suttee o ) 这个习俗并非普遍流行,

也不固定于哪个种姓或阶级。英国人废除了这个习俗,一般认为是"白人正从褐色男

人那里救出褐色女人"的一个例子。白人妇女一一从
19 世纪英国的注册传教士到玛

丽·达利一一对此一直没有其他的理解。与此相对的是印度土著保护主义者的论点,

即对己失根掘的怀恋的一种戏仿"妇女实际上想要那样死。"

这两个句子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才相互认可。人们从未遇到关于妇女声音一意识

的证据。当然,这样的证据将不会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或"完全"主观的,但是,它将

构成产生反句子(countersentence )的成分。当在东印度公司记录的警方档案里看到

这些妇女、这些殉身的寡妇被误写的名字时,人们无法发出一种"声音"。人们充其

量只能感到一种巨大的异质性冲破了这样一个梗概无知的叙述(如把种姓描写成部

落)。面对这些可以建构成"白人男人正在从褐色男人那里救出褐色女人"和"妇女

想要那样死去"这样的辩证交织的句子,后殖民妇女知识分子不能不就简单的符号

学提出问题一一这是什么意思?一一并开始构思一种历史。

要标志出不仅一个公民社会而且一个好社会得以从国内泪乱的局面中诞生的时

刻,往往使人想到打破法律条文以灌输其精神的单个事件。男人对女人的保护常常

能提供这样一」种事件。如果我们记得英国人夸口说他们绝对公平地对待和不干涉土

著习惯和法律的话,我们就会想到这种出于精神的缘故而许可对法律条文的逾越可
11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川皮瓦克读本 I FromD…叫。n 川 e Critiq叫 G叫zat川

以用J. M. 德莱特的话来解读"对印度法实行的第一次立法是在没有征得任何印度人

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这里没有提到这次立法的名称。而提及其规模的下 4 句话,

如果考虑到殖民地独立之后在殖民地时期建立的一个"好"社会得以幸存的含义的话,

也是意涵深远的"在独立后的印度 sati 的重新出现也许是蒙昧主义的 A 次复兴,它

甚至在这个国家最落后的地区也不会残存很久。" [70]

不管这番观察是否正确,我所感兴趣的是,对妇女(今天的"第三世界妇女" )

的保护变成了表示一个好社会的建立的能指,在这种开创性的时刻,这必然要逾越纯

粹的立法或法律政策的平等。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这个过程也允许把曾经容忍的、

己知的或奉为礼仪的东西重新定义为犯罪。换言之,印度法的这一个条款跳过了私

下和公开领域之间的界限。

尽管福柯的历史叙事仅仅聚焦于西欧,仅仅看到预示 18 世纪末犯罪学的发展对

罪犯的容忍,但他对知识型的理论描写在这里却关系重大"知识型是‘机器\不是

使真与假的分别成为可能,而是使不能描写为科学的东西的分离成为可能" 对

立于犯罪的礼仪,一个由迷信确定的,另一个由法律科学确定的。

寡妇从私下到公开的跳跃与英国人从贸易和商业到领土和行政的管理有着清楚

和复杂的关系:继而也与警察局、低级高级法院、行政院、王子摄政院等部门是相一

致的。(有趣的是,从土著."殖民主体"的角度看,寡妇也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

的过渡时期的产物,是带有相反的社会负荷的一个能指"由于受西方的影响而在心

理上表现为边缘的团体……在压力之下向别人也向自己表明其礼仪的纯洁和对传统

高雅文化的忠诚。对他们许多人来说,当旧的社会准则在内部摇摇欲坠之时,寡妇成

了他们与这些旧准则相一致的重要证据。" [71])

如果这是我的句子的第一个历史来惊,那么,它显然已经丢失在作为作品的人类

历史中,资本主义扩张的故事中,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逐渐解放中,关于各种生产方

式的叙事中,以及经过重商主义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中。然而,这种叙事靠

不住的规范性由于"小亚细亚"生产方式假定为不变的权宜之计而保存下来,每当资

本逻辑的故事明显变成西方的故事时,帝国主义明显确立生产方式叙事的普遍性时,

在今天忽视底层阶级,不管愿意与否,都明显是继续帝国主义事业之时,这种生产方

式就插足进来以保证那种规范性。因此,我的句子的来源就丢失在其他更有影响的

话语之间的拖曳之中了。仅就废除寡妇殉身本身是令人仰慕之举,那么,还能否知道

对我的句子来源的一种理解是否含有各种可能的干涉主义呢?

一』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19

帝国主义作为优秀社会之建设者的形象是以把妇女作为自身种属的保护对象为

标志的。父权策略显然赐予妇女作为主体的自由选择,那么,应该如何检验父权策略

的虚伪性呢?换言之,如何采取从"不列颠"走向"印度教"的措施呢?甚至这种尝

试也表明帝国主义与后色觉并不是一回事,所谓后色觉就是对纯粹有色人种的偏见。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将简要谈及《达摩经» (经久不衰的经典)和《吠陀诗篇»(赞

颂知识)。它们在我的弗洛伊德同构中代表古代来源。当然,我的研究并不是穷尽的。

我的解读恰恰是一位后殖民妇女对压抑构造进行有利害关系的、非专门的检验,这种

压抑构造是对妇女的意识、因而也是对妇女的存在、因而也是对妇女的品行、因而也

是对善良妇女的欲望、因而也是对妇女的欲望的一种构建的反叙事。自相矛盾的是,

我们同时又目睹了妇女作为能指在社会个体的描述中不固定的位置。

我所感兴趣的《达摩经》中的两个契机是关于准许自杀的话语和为殡葬仪式的

性质。 [72] 在这两种话语的框架之内,寡妇的自我殉身似乎是一个例外。一般的经典


教义规定,自杀是应受谴责的。然而,经典中还是为某些形式的自杀留有了余地,这

些自杀形式作为公式化行为已经失去了自杀现象的本性。准许自杀的第一个范畴出

自对真理的认识(tatvajnana)。这里,认识主体理解自身的非实质性或纯粹现象性(这

可能与非现象性是同一回事)。在某一时刻,tat tva 被解作"那个你",但即使没有那


个, tatva 也是"彼性" (thatness) 或本性 (quiddity) ,因此,这个开化的自我真正认识

了自身的"彼"性。对那个身份的破坏并不是杀害自我 (atmaghata) 。认识知识局限

性的悖论就在于,最果断的行为主张,要否认行为的可能性,都不可能是自身的例子。

奇怪的是,神的自我牺牲是受到自然生态的认可的,有用于自然和宇宙的经济运作,

而未得到自我认识的认可。在这个逻辑上的先前阶段,由神而非人居住的特殊的移

位链上,自杀和牺牲 (atmaghata 和 atmadana) 之间就如同"内部" (自我认识)与"外

部" (生态)的认可之间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这个哲学空间并不包容自我殉身的妇女。我们为她寻找有认可自杀余地

的地方,而那种自杀绝不能说是认识真理,无论如何,那是一种容易辨认的状态,属

于 sruti 的领域(昕到的东西) ,而非 smirti 的领域(记忆的东西)。被排除在一般自

杀规律之外的这个例子消除了自我殉身的现象身份,如果是在某些地方而不是在特

定的文明状态下进行的话。于是,我们从内部认可(认识真理)转向外部认可(朝圣

的地点)。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进行这种(非)自杀是可能的 [73] 。
然而,甚至这也不是女人通过毁灭自己的正身来消除自杀的正名的适当地方。
12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IF川…叫川the Critique 叫叫zati。ωpivak Reader

因为只有她获准在已死的配偶的火葬堆上殉身。(印度古文献记载,有在别人的火葬

堆上殉身的几个男性的例子,仅仅是出于对主人或上司的热情和忠诚,揭示了这种礼

仪内部的主导结构。)这种不是自杀的自杀可以看作是认识真理和虔敬场所的仿真。

如果是前者,那就仿佛主体内部对自身的非物质性和纯粹现象性的认识被戏剧化了,

所以,已故丈夫便成了死亡主体外化的榜样和地点,而寡妇则成了将其"付诸行动"

的(非)行为者。如果是后者,那就仿佛用指一切圣地的换喻现在都已变成了这个燃

烧的木堆,由细心安排的礼仪所建构,在法律上已经由自身移位的妇女主体将成为这

里的火葬品。自由选择的悖论正是根据女性主体移位地点的这一深刻的意识形态而

发挥作用的。对男性主体来说,重要的是自杀的快乐,一种将消除而非确立其自身地

位的快乐。对于女性主体来说,认可的自我殉身即便不带有未得到认可的自杀的"堕

落"影响,也由于对另一语域的选择行为而令人赞叹。由于受性歧视主体的这种残

酷的意识形态生产,女性主体可以把这种死亡看作她自身欲望的一个特别能指,超越

了寡妇的一般行为规律。

在某些时期和地区,这个特殊规律成为特定阶级的一般规律。阿西·楠迪把这种现

象在 18 世纪和 19 世纪初的孟加拉的盛行与人口控制和社区对妇女的憎恨等因素联系

起来。[74] 当然,前几个世纪中这种现象在孟加拉的盛行是因为在那里不同于在印度的
任何其他地方,寡妇可以继承遗产。所以,英国人眼中受到屠夫迫害的可怜的妇女事实

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战场。如研究《达摩经》的历史学家P.V 卡恩 (P.VKane) 所正确地观

察到的"在孟加拉, [事实是]甚至在数代同堂的印度大家庭里,没有儿子的寡妇实际

上也享有继承大家庭财产的权利,这是她的已故丈夫所应该享有的……这一定常常诱

使活着的家庭成员借助于寡妇由于对丈夫的忠诚和爱而最感到悲伤的时候摆脱她。"

然而,仁慈的和开明的男性过去和现在都对妇女在这件事上进行自由选择的"勇

气"表示赞赏。因此,他们接受受性歧视的底层主体的生产"现代印度并不证实

sati 习俗的合理性,但是,印度妇女为珍惜女性行为理想而成为satI或实施 jauhar (殉

身)过程中表现出了冷静和毫不动摇的勇气,如果现代印度人由于对她们表示敬仰而

受到谴责,那么,这种谴责就是一种畸形心态的表现。"让 弗朗索瓦·利奥塔所说的

"分歧" (differend) ,即在争论中一种话语模式与另一种话语模式之间的不相近性或

不可译性,在这里得到了栩栩如生的说明。 [75] 随着英国人视为异端礼仪的那种话语


被扬弃(而不是利奥塔所说的转译)而成为他们眼中的罪恶时,对妇女自由意志的一

种诊断便取代了另一种。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21

当然,寡妇的自我殉身并非是不可改变的仪式规定。然而,如果妇女的确决定逾
越仪式的规矩,回心转意也是-种越轨,对此规定了→种特殊的惩罚。[76J 由于有当
地的英国警官监督这种殉身,因此,在决定之后而放弃反倒标志着真正的自由选择,
对自由的选择。当地殖民精英的含泪立场在对这些自我牺牲的妇女的纯洁、力量和
爱的民族主义浪漫描写中暴露出来。其中有拉宾德拉纳思·泰戈尔献给"自我献身的
孟加拉祖母"的古诗,和问南达·库马拉斯瓦米把suttee 誉为"身体与灵魂的完美统
一的最后证据"的颂歌。 [77J

显然,我不是在鼓吹杀害寡妇。我意在说明,在两种冲突的自由观内部,生活中
女性主体的构成正是宇平的场所。就寡妇自我殉身的例子来说,礼仪并非被重新界
定为迷信,而是辛辛。 sat!的吸引力在于,它在意识形态上集中体现为"报答",正如
帝国主义的吸引力在于它在意识形态上集中体现为"社会使命"一样。因此,汤普森
把 sat) 理解成"惩罚"就离题太远了:

看似不公平和不合逻辑的是,被随意用尖桩刺死和被活剥皮的蒙古人,或
拥有这种残酷惩罚法律、在suttee 开始使英国人感到良心震撼几乎不到一个世
纪之前就赛罄火烧巫士和宗教迫害的欧洲各民族,也应该产生有如对
suttee 的
相同感觉。但是,这些差异对于他们似乎是→←他们的暴行的受害者是受到
一种法律的折磨,这种法律认为他们是冒犯者,而suttee 的受害者则不是由于
冒犯而是由于身体虚弱受到惩罚,身体的虚弱使她们受到男人的随意驱使。这
种礼仪似乎证明了人类冒犯所从未揭示过的一种邪恶和傲慢。[78J

在整个 18 世纪中期和晚期,以法律编撰的精神为指导,在印度的英国人与受过
教育的婆罗门合作协商,依据同质化的印度法衡量suttee 是否是合法的。这种合作往
往是具有特异性质的,正如上述被劝阻的例子具有特殊意义一样。有时,如→般经典
禁止寡妇携带儿童殉身的问题上,英国的合作法律似乎是泪淆的。[79J 在 19 世纪初,
英国当局,尤其是在英国的英国人,不断提出这种合作看起来似乎是英国人谅解了这
种习俗。当法律最终成文时,长期合作的历史被抹去了,颂扬崇高的印度人、诋毁坏
印度人的语言也被抹去了,后者被描写为野蛮的暴行:

suttee 的习俗……是人性情感所厌恶的。……许多例子证明这是残酷的

行为,也是令印度人本身瞠目结舌的……鉴于这些考虑,议会总督在不违背英
国政府在印度最重要的制度原则的情况下,即只要这个制度在不违反正义和人
12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1 F川…truction 川e Cr叩

性的最高原则的情况下而得以遵守,那么就能保证各阶级的人民遵守其宗教习

俗,认为制定下列规则是正确的……

有人说这是分等级地承认自杀、是一种例外,而非罪孽的一种选择性意识形态,

这当然不被理解。也许应该根据殉身来理解 sati ,把已故丈夫作为超验的神;或根据

战争来理解,把丈夫作为君主或国家,一种麻醉的自我牺牲的意识形态就是为他们而

动员起来的。事实上,这种自杀与谋杀、就婴和致命的遗弃老人属于同一类。女性作

为建构的性歧视主体,其自由意志的模糊位置被成功地抹掉了。我们无法在这里回

溯其行动路线。因为其他准许的自杀并不涉及这种建构,它们既不进入源自古代的也

意识形态战场一一《达摩经》的传统,也不把礼仪重新刻写成犯罪的场所 英国

的废除政策。唯一相关的改造是甘地提出的饥饿抵制的观念 (satyagraha) 。但本文不

是讨论这种重大变化的地方。我只请读者比较一下寡妇殉身和甘地抵制观念的光环。

satyagraha 和 sati 二词的第一部分的词根是相同的。

自《往世书» (Puranic , 公元 400 年)问世以来,有学问的婆罗门就一直争论 sati

在一般圣地作为获准的自杀是否符合教义。(这种争论仍然在学术界继续进行。)有时

提出质疑的是这种习俗的种姓根源。然而,对寡妇的一般规则,即应该遵守独身生活

(bramacarya) ,却几乎没有争议。仅仅把bramacarya 译成"独身生活"是不够的。还


应该认识到,在印度(婆罗门)规定性心理传记记载的四个年龄段中,bramacarya 是

先于婚姻生活的一种社会实践。男人一一鲸夫或丈夫一一结束森林生活(
vanaprastha )
而进入成年的独身生活,或抛弃苦行生活 (samnyasa) 的阶段。 [801 作为妻子的女人对
于家庭生活 (garhasthya) 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陪伴丈夫过森林生活。(根据婆罗门的

规定)她无法接触苦行主义的终极独身生活。作为寡妇的妇女,根据圣典的一般规定,

必须倒退到已变成静止状态的一种先前的生活。伴随这种法律而来的制度性恶果是

人人皆知的 g 我现在考虑的是对受性歧视主体的意识形态构成所发生的不均衡影响。

因此,不管在印度人中还是在印度人与英国人之间,对这种毫无例外的寡妇的命运都

没有争议,而对这种独一无二的自我殉身的规定却争论不休,前者要比后者重要得多。

[811 在这方面,恢复(性的)底层主体的可能性再次被置于多元决定之中。
主体地位中这种由立法造成的不对称性,由于把妇女有效地限定为一个丈夫的

对象,显然有利于在法律上对称的男性的主体地位。这样,寡妇的自我殉身就成为一

般法律的极端例子,而非一般法律的例外。因此,在 sati 中看出天堂的报偿就没有什

么大惊小怪的了,在那里,作为独一无二占有者的对象这一性质通过与其他女性的竞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23

争而突出出来,那些极乐的天堂舞蹈者们,女性美和男性快乐的尤物{门,男性这样称

赞她们 "在天堂里,她倾心于丈夫,受到一群群天堂舞蹈者的称赞,按照第十四条因
陀螺规则与丈夫玩耍。"

把妇女的自由意志置于自我殉身之中,这种做法深刻的讽刺意义在一首与前段
引文相伴的诗中再次揭示出来"只要女人不在丈夫死时于火中自焚,她就永远不能
[在生死轮回中]解脱自己的肉身。"甚至在最微妙的从个体责任中解脱出来时,妇女
特有的这种准许的自杀也通过把个体责任与超个体责任(supraindividual) 币 i~ 甲而汲
取意识形态的力量:现在到丈夫的火葬堆上自焚吧,这样你就能在整个生死轮回中杀

死你的女性肉身。
在这个悖论的一个引申转折中,对自由意志的这种强调确立了拥有女性肉身的
异常不幸。表示实际被焚烧的自我的那个词是标准的表示最崇高的精神那个词,而
动词"解脱"通过最崇高的救赎一词的词根则具有被动意义,用来表达生死轮回中被
取消的东西的词就是表达身体的常用词。 20 世纪仁慈的男性历史学家以赞赏的口吻
流露出意识形态的信息"在契托尔等地的刹帝利贵族妇女中流行的Jauhar 习俗[刹
帝利贵族的战争寡妇或即将成为战争寡妇的妇女集体殉身],是为了摆脱穆斯林征服
者难以形容的迫害的」种自救行为,对此人人皆知而无需详叙。"
尽管严格说来 Jauhar 并不是一种寡妇殉身的行为,尽管我不想谈论男性征服者
大军的被认可的性暴力,无论是"穆斯林"还是其他人,面对这种暴力的女性的自我
殉身是把强奸作为"自然行为"的一种合法化,最终将有利于对女性独一无二的生殖
器占有。征服者的集体强暴是对领土占领的一种换喻式歌颂。正如为寡妇规定的一
般法律无人问津一样,这种女性英雄主义行为在讲给儿童的爱国故事中流传下来,并
.在最粗糙的层面上作用于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它也作为一个多元决定的能指而在实
行印度公社自治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更宽泛的受性歧视主体的建构问
题在突出 sat!的明显暴力之时被掩盖了。恢复(性)底层主体的任务在一种制度化的
文本刚出现时就丢失了。
如上所述,当可能把作为财产拥有者的合法主体的地位暂时授予卒'I主遗孀时,寡
妇的自我殉身得以严格地执行。 15 世纪末、 16 世纪的立法者拉古南达纳被认为对这
种做法做了最权威的阐释,他从《诗篇吠陀》中摘取一段奇怪的引文作为分析文本,
这是最古老的印度圣典,是第一篇诗篇。在阐释的过程中,他始终遵循一个古老的传
统,在认可的地方提醒人们一种独特和明显的误读。下面是用韵文概述的这种悼亡
12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叫本叫I Fro
川 mD…t阳
r阳ucωIi川

仪式的一些步骤。甚至一种简单的阅读也能清楚地看出,那"根本不是对寡妇说话,

而是对已故男人家里的女人们,她们的丈夫还仍然活着"。那么,为什么要视此为权

威的阐释呢?这种用死者指代活着的丈夫的非重点转换是一种神秘秩序,其根源不

同于我们所一直讨论的那些秩序"让这些妻子们带着澄明的目光走进家门,她们的

丈夫们依然健在可敬。让这些妻子们在迈进家门第一步时面无泪痕、身体康健、衣着

华美。"但是,这种关键的语句转换在此并不是唯一的错误。权威陷入了一段有争议

的文字和选择性的解读中。在第二行,在此译为"让这些妻子们在迈进家门第 4 步时",

表示"第一"的词是 agre 。有些人将其读作 ag时,即"噢,火"之义。然而,如凯

因所明确指出的,"即使没有这种变化,阿帕拉卡等人也依赖这篇韵文解释 sati 的习、

俗。"这是围绕底层女性主体的一个历史根源的另一道屏障。这是人们应该依据这样

的陈述"因此必须承认要么是这些于稿说误太多、要么是拉古南达纳犯了无辜的失

语错误"而进行的→种历史梦释吗?应该指出,该诗的其余部分是关于寡妇的静止

的 brahmacarya 的一般法律的,对此 sati 是个例外,或是关于 niyoga 的一一"指定-一

位兄弟或近亲通过与寡妇结婚来抚养已故丈夫的后代。" [82]

如果说 P. Y.凯因是解释《达摩经》史的权威,那么,穆拉的《印度法原理》就是

一本实践指南。它是我们这里正在阐释的弗珞伊德称之为"水壶逻辑"的历史文本

的组成部分 g 穆拉的课本与弗洛伊德的文本一样明确地阐明,所论《诗篇吠陀》中的

诗句证明了"寡妇的再婚和离婚在某些古老文本中是得到承认的"。 [83]
人们禁不住会想到 yom 一词的作用。在上下文中与表示地点的副词 agre( 在前圄)

连用,该词意指"居住的场所"。但这并未抹去其表示"生殖器" (然而大可不必是

女性生殖器)的基本意思。我们怎么能把颂扬由 yoni 这个名词而使人想到可爱的妻

子进入某一居住场所,从而使语境外的符号几乎成了进入公民生产或分娩的符号这

样一段文字看作是对寡妇自我殉身的权威解释呢?自相矛盾的是,阴道与火的意象

关系赋予这种权威主张以一种力度。[叫拉古南达纳对这段韵文的修改更加强化了这
个悖论,修改后读作"让她们首先登上流动的居所[或来掘,当然是与 yoni 的名词

一起] ,噢,火[或火的居所 ]0" 人们为什么要接受这"可能意味着愿火对于她们就像

水一样凉爽"的解释昵?火的流动的生殖器,→种堕落的措辞,可能象征着一种性的
不确定性,为知识分子对 tattvajnana (真理认识)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种假象。

上面我写了关于妇女意识,因而也是关于妇女的存在、妇女的善行、好的妇女

的欲望和妇女的欲望的一种建构的反叙事。这种滑动可见于 sati 一词本身的裂隙中,

---01
底层人能说话吗? I 山

sat!即是 sat 的阴性形式。 sat 超越任何特殊的男性性别概念,由此不仅进入人类的而

且还进入精神的普遍性之中。它是动词 to be 的现在分词形式,不仅意味存在,而且

意味真、善、正义。它是圣典中的精华,普遍的精神。甚至作为前缀时,它也具有适
当的、贴切的、合适的意思。进入现代西方哲学的最特殊的话语领域:即海德格尔对
存在的思考,这是一件极其崇高的事。 [851 该词的阴性形式 sati 不过意味着"好妻子"。
现在该是揭露 sat!或 suttee 作为专有名词表示寡妇自我殉身的仪式,而在英国人

那里则表示一种语法错误,正如在哥伦布那里"美洲印第安人"表示一个实际错误一
样的时候了。在各种印度语言中,该词的意思是"烧 sati" 或好妻子,她因此逃避了

brahmacarya 中寡妇的退化静止。这具体说明了这种环境的种族 阶级一性别的多元

决定因素。也许只有在它被消除的时候人们才能认识它:白人,在试图从褐色男人于
中拯救褐色女人时,通过在理论上绝对地把好妻子与在丈夫的火葬堆上殉身相认同,
而强加给这些妇女一种更大的意识形态的限制。在如此建构的客体的另一面,是我
一直讨论的印度社会对女性主体建构的操纵,对这个方面的废除(或桔除)将提供建

立一个好社会的机会,它将区别于纯粹的公民社会。
(我已经提到爱德华·汤普森于 1928 年发表的《寡妇殉身》。这里我无法公正地

对待把帝国主义作为文明使者而为其辩护的这个极好样本。在出自发誓"热爱印度"
的人之手笔的这部书中,对以领土扩张或工业资本管理为动机的在印度的英国人的
"仁慈的残酷"未提出任何质疑。 [861 实际上,他的书存在的问题是再现的问题,从能
够明确表达合理人性的"善意之人"的角度看,再现就是根据国家首脑和英国行政官

员的意图建设一个连续的、同构的"印度"。因此,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印度"可以
由它的宗主国的主人来代表。之所以在这里提到 suttee ,是因为汤普森在该书的开头
第一句就把 sati 的意思偷换为"忠诚",然而,这样一种不准确的翻译仍然允许在英
语中把女性主体插入 20 世纪的话语之中。 [87 1 )
姑且考虑一下汤普森极力赞扬的查尔斯·赫威将军对 sati 问题的理解"赫威有

一段话道出了仅仅追求妇女之美丽和忠诚的一个制度的遗憾。他掌握许多在比卡乃
国王的火葬堆上死去的 sati 的名字 z 如:蕾王后,阳光,爱之喜悦,花环,找到的美德,
回声,温柔的眼睛,舒适,月光,爱的寂寞,亲爱的心肝,戏眼,树中生,微笑,爱的花蓄,

高兴的预兆,披雾者,或跳云一一最后一个是人们最喜欢的名字。"汤普森又一次把
维多利亚时代的典型要求强加在"他的女人" (他喜欢用的短语)身上,把印度妇女
作为他反对"那种制度"而要拯救的对象。比卡乃在印度领土之内 z 讨论印度领土内
12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rue川

的寡妇殉身,尤其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与印度(或印欧)公社自治主义的积极或消极

的建设紧密相关。

看一看 sati 最多的孟加拉,那里的工匠、农民、乡村牧师、放利者、书记员和同

类社会团体令人同情地误拼的 sati 的名字,也不会获得这样的收获(汤普森喜欢用来

形容孟加拉人的形容词是"白痴")。也许还真能获得相同的收获。最危险的消遣莫

过于把专有名词变成普通名词,将其翻译过来用作社会学证据了。我曾试图重新建

构那个名单上的名字,并开痛感到赫威一汤普森的傲慢。比如,"舒适"会是什么样儿?
是 shanti 吗?读者会想到托·斯·艾略特的《荒原》的最后一行。在那行诗中,该词

表示印度的一种固定标志一一泛神论的《优婆尼沙》的辉煌。或者是swasti 吧?读、

者会想到 swastica (万字吉祥符号) ,婆罗门家庭舒适的仪式标志(如"上帝保佑我

家" ) ,现在已经固化为对印欧霸权的→种错误的戏仿。在这两种挪用之间,我们美丽、

忠诚、被焚烧的寡妇在哪里?这些名字的光环多亏了爱德华·菲茨杰拉尔德这样的作

家. «鲁拜集» (Rubayyat of Omar Khayyam) 的"译者",他通过"客观"的翻译而非


社会学的精确而帮助句勒出一幅东方妇女的特定画面。(赛义德的《东方主义» [1 978]

一直是这方面的权威文本。)借助这种推断,随便收集的当代法国哲学家的名字或美

国南方著名公司的董事会的译名,将证明是对大天使和神圣中心神学的疯狂投资。这

种巧妙笔法也可以在"普通名词"上持存下去,但是,专有名词最易受这种伎俩的影

响。而我们讨论的又正是英国人对 sati 玩弄的伎俩。在如此驯服了主体之后,汤普森

能以 "Sati 的心理学"为题这样写道"我曾想要检验这一点,但是,事实是,它已不

再是使我困惑的东西了。" [88J

在父权制与帝国主义之间、主体建构与客体形成之间,妇女的形象消失了,不是消

失在原始的虚无之中,而是消失在→种疯狂的往返穿梭之中,这就是限于传统与现代化

之间的"第三世界妇女"被位移的形象。这些思考能够修正似乎适用于西方性史的每一

个细节评价"这就是压抑的属性,与简单的刑法所保持的禁止相区别的那种压抑:作

为消除对非存在之证实但也是下达命令使这种证实沉默的那种压抑 g 并因此表臼关于所

有这些已没什么可说、可看、可认识的了。" [89J s闹出作为帝国主义制度下妇女的例证将

向主体(法律)与认识客体(压抑)之间的对立提出挑战,解构,用并非沉默和非存在

的东西,即主体与客体地位之间的一种极难的困境 (aporia) ,来标志"消失"的位置。

sati 作为妇女的专有名词在今天的印度应用相当广泛。给一个女婴起名叫"好妻

子"本身就具有预期叙述的讽刺性,而由于普通名词的这种意义并不是专有名词中

---""
圃-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27

的基本因子,这种命名就更加具有讽刺性了。[90] 在给婴儿命名的背后,是印度神话
的 sati ,即作为一名好妻子而表现的德噶(DurgaL [引]故事中, Sati一一一她已经被称
为 Sati 了一一未经邀请就来到了父亲的宫殿,甚至没有受到她的丈夫温婆神的邀请。

她父亲开始责怪温婆,而Sati 则死于痛苦之中。温婆发怒了,肩扛着Sati 的尸体在宇

宙上跳舞。毗湿奴解剖了她的尸体,把其碎块撒在大地上。每一小块遗骸的周围都

是一片伟大的朝圣之地。

像女神雅典娜 (Athena) 这样的人物一一"自称未被子宫污染的父亲的女儿

们"一一对于确立妇女意识形态上的自我贬低都是起作用的,这种贬低不同于对本

质主义主体的消解态度。神话中Sati 的故事把殉身仪式中的每一个叙事型(narrateme)

颠倒了过来,因而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活着的丈夫为妻子的死复仇,伟大的男性之神

之间的交易完成了对女性身体的毁坏,因而把大地写成了神圣的地理。以此证明古

代印度教的女权主义或印度文化是以女神为中心的因而也是女权主义的,就如同在

意识形态上受到土著保护主义的污染或颠倒作,为帝国主义的种族中心主义,以便抹

掉闪光的战斗的德噶母亲的形象,而只赋予专有名词
Sati 以焚烧无助的寡妇的仪式

意义,寡妇只有作为祭祀的牺牲品才能得救。受性歧视的底层主体并没有说话的空间。

如果在社会化的资本制度下被压迫者没有必要进行未经中介的"正确的"抵抗,

那么,产生于边缘历史的sati 意识形态能够升华为干涉主义实践的模式吗?由于本文

的论证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所有清晰的对已经失去的根源的怀恋都是值得怀疑的,

尤其是作为反霸权主义意识形态生产的基础,因此我必须举例说明。
[92]
(这里所举的例子不是为自毁的印度姐妹们辩护。把英属印度人定义为遵守印度

法的印度人是英国人反对印度的伊斯兰莫卧儿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战争的标志之-;

就这场未结束的战争乃是次大陆的分化来说,这是一场重要的冲突。此外,在我看来,

类此的个别例子作为干涉主义、实践的模式都是悲惨的败笔,因为我对这种模式的生

产表示怀疑。另一方面,作为并非自我放弃的知识分子进行话语分析的客体,这些模

式不管以多么偶然的方式都能阐明社会文本的一部分。)

1926 年,北加尔各答的一位十六、七岁的年轻女子布巴内斯瓦丽·芭杜莉在父亲

简陋的公寓里上吊自杀了。她的自杀令人费解,当时布巴内斯瓦丽·芭杜莉正值月经

期,所以显然不是非法怀孕引起的。大约十年后,人们发现她参与了为印度独立而进

行武装斗争的许多团体之一。人们最后委托她去进行一次政治谋杀。由于无法完成

任务,同时又认识到这次委托的实际必要性,她自杀了。
12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山

布巴内斯瓦丽·芭杜莉知道她的死将被判定为非法情爱的结局,所以才等待

月经的来 II伍。在等待的同时,布巴内斯瓦丽·芭杜莉无疑是期待着作贤妻良母的

brahmacarini ,也许从干涉主义的角度重写了 sati 自杀的社会文本。(对这一无法解释

的行为的一个尝试性解释是,她的妹夫不断挪揄说她那么老还未成为人妻,这可能使

她患了忧郁症。)在对身体的生理刻写中,她克服了巨大困难(不仅否定而且)解除

了在单一男性的合法情感内的禁闭,从而把女性自杀的认可动机概括化了。在当时

的语境中,她的行为是荒唐的,精神恍惚而非清醒之举。这个举措一一等待月经一一

首先是对禁止月经期的寡妇自我殉身法的违背;不干净的寡妇必须公开等到第四天月

经过后,经过清洗而没有月经时,才能要求她那有疑问的特权。

这种解读中,布巴内斯瓦丽·芭杜莉的自杀是对 sat!自杀的社会文本的一种无力

的底层重写,正如对燃烧的、战斗的、家庭的德噶的霸权叙述加以重写一→样。战斗的

母亲的霸权叙述已经出现各种可能的分裂,这有据可查,并通过参与独立运动的男性

领袖和参与者的话语而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但却无人聆昕或阅读女性底层的声音。

我通过亲属了解到布巳内斯瓦丽·芭杜莉的生与死。在彻底探讨她的生与死之

前,我为启动这次研究而咨询过一位孟加拉妇女,一位哲学家和梵语学者,她的早期

知识生产几乎与我的如出一辙。回答有两个: (a) 她的两个妹妹萨莉斯瓦里和拉萨斯

瓦里都过着充实美好的生活,你为何偏偏对不幸的布巴内斯瓦丽·芭杜莉感兴趣呢?

(b) 我问她的侄女们,结果是一桩不合法的爱情案例。

我曾试图运用并超越德里达的解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我并非像对女权主义那

样赞成。然而,在我所讨论的问题的语境中,我发现德里达的形态学比福柯和德勒兹

更直接的、实质性的对"政治"较强的问题的参与 后者的"生成妇女"的诱惑

更加棘手和有用,这种参与对美国学术界激进派的影响更加危险。德里达对通过同

化而占有他者的危险进行了彻底批判。他从根源上解读字词的滥用。他呼吁把乌托

邦的结构冲动重写为"精神错乱地表现那种内在声音,即在我们内部的他者的声音。"

这里,我必须承认雅克·德里达的长期有用性,这在《性史》和《千座高原》的作者

们那里似乎是找不到的 [93] 。

底层人不能说话。在全球洗衣店的名单上实际上并没有虔诚的"妇女"。再现并未

枯萎。作为知识分子的女性知识分子肩负一项受限制的使命,对此,她绝不能挥手否认。

(陈永国/译)
底层人能说话吗? Iω

注释:

[I] Michel Foucault , Language , Counter-MemoηI ,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
trans. Donald F. Bouchard and Sheery Simon (I 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77) , pp.
205-217. 我对该书的英文版做了修改,正如由于对原文的忠实要求我对其他译文也做

了修改一样。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西欧知识分子对美国教授和学生的最犬"影响"是通过文集发
生的,而不是通过翻译的冗长书卷。在这些文集中,广为流行的是论述时髦话题的文章
(德里达的 "Structure , Sign , and Play" 是一个例子)。从理论生产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
角度看,所论的这篇谈话当然还没有被取代。
[2] 这里暗指 1968 年以后法国的毛主义浪潮。参见 Michel Foucault , "On Popular Justice:

A Discussion with Maoists ,"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 trans. Colin Gordon et al. (New York: Pantheon) , p. 134 (此后称 PK) 对此
参照资料的解释通过挪用机制公开而深化了我的论点。在这次讨论中,中国的地位是有
代表性的。如果福柯坚持说"我对中国一无所知,"那么,他的对话者就对中国表示出
德里达所称的"中国偏见"。
[3] 这是远比这宽泛的一种表征的一部分。 Eric Wolf 在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

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82) 中对此有所论述。


[4] Walter Benjamin ,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 trans.
Harry Zohn (London: Verso , 1983) , p. 12. 中译引自《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 1989 , 31 页。
[5]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 trans.
Richard Hurley et al. (NewYork: Viking Press , 1977) , p.26.
[6] PK 中与 Jacques-Alain Miller 的交流 ("The Confession of the Flesh" )在这方面颇具启示

意义。
[7] Althusser , Lenin and Philosophy , pp. 132-133.
[8] 例子请参见 PK , -9 8 页。

[9] 因此,福柯的著作,无论是早期的还是晚期的,都由一种过于简单的压抑观念所证明,
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这里的对手是弗洛伊德,而不是马克思。"我的印象是[压
抑的观念]完全不足以分析被广泛用来描写今日之特性的权力的机制和效果。 " (PK ,
92) 弗洛伊德的精密和微妙的暗示一一在压抑之下,情感的现象本体是不确定的,因
为被作为快感而有欲望的可能是令人不愉快的东西,因此从根本上重写了欲望与"兴
趣"之间的关系一一在这里似乎大伤元气。关于压抑观念的详尽探讨,参见 Jacques
De付ida , qfGrammatology , trans.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76) , p. 88f (此后称 OG) 。


13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到F川econstruc川

[10] 阿尔都塞关于这种特定环境的论述也许太图式化,但其计划似乎仍比所论的论点更加细

腻。阿尔都塞写道,"阶级本能是主观的和自发的。阶级立场是客观的和理性的。要站

在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上,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能只需接受教育就可以了
g 相反,小资产

阶级以及非手合于的阶级本能必须子?也" (Lenin and Philosophy , p. 13) 。


[11] 福柯续后对德勒兹的主张的解释 (PK , 145 页)更接近德里达的观点,即理论不可能是

一种穷尽的分类,而总是由实践所构成。

[12] 参照 PK 中令人惊奇的关于再现的非批判观点, 141 , 188 页。我在本段结束时的论述批


判了知识分子对底层阶层的再现。这应该严格地区别于高压政治,后者把其框架包括在
社会化的资本之内,并联合人民,不是因为人民受压迫,而是因为他们受剥削。这个模

式在议会民主中作用最佳,其中,再现非但没有被桂除,而且还详尽地演示出来。

[13] Karl Marx , Sun,叮sfrom Exile , trans. David Fembach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1974) , p.
239 中译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 693 页。一一一译注

[14] Karl Mar叉 , Capital: A Critique ofPolitical Economy , vo l. I , trans. Ben Fowkes (New York:
Vantage Books , 1977) , p.254.
[15] Karl Marx , Capital , I , p. 302.
[16] 中译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l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 693 页。 译注

[17] 同上引。 译注

[1 8] 参见 Errol Lawrence 给常识下的卓越而简洁的定义和论述。 "Just Plain Common Sense:

The ‘ Roots' of Racism , " in Hazel V. Carby et aI.,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Race and Racism
in 70s 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 1982) , p.48.
[19] 在马克思那里,"使用价值"表明为一种"理论虚构" 正如"自然交流"实则是一

个矛盾修饰一样。我曾试图在"价值问题散论"中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该文正由
Dia­
critics 考虑发表。

[20] Derrida's "Linguistic Circle of Geneva,"尤其是 143 页以后,为评价家庭在马克思论阶级


的形成的论著中不可简约的位置提供了一种方法。In Margins of Philosophy , trans.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2) .


[2 月中译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l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 693 页。一一译注

[22] 同上, 694 页。一一译注

[23] Karl Mar叉, Capital , I , p. 128.


[24] 我注意到马克思主义与新康德主义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政治意义。我本人并未看到在马

克思自己的文本与康德的伦理著作之间尚可以确立一条连续的线索。然而,我的确看到

马克思对把个人看作历史的创造者的质疑,应该放在对个人主体的突破的语境中,这种
个人主体最早见于康德对笛卡儿的批判中。

口 5] Karl Marx , Grundrisse:Foundations ofthe Critique ofPolitical Economy , trans. Martin


J骂 1 」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31

Nicolaus (New York: Viking Press , 1973) , pp. 162-163.


[26] Edward Said , The World , the Te刀 , the Critic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83) , p.
243.
[27] Paul Bove , "Intellectuals at War: Michel Foucault and the Analysis of Power ," Sub-Stance ,
36/37 (I 983) , p.44.
[28] Hazel V. Carby et aI.,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Race and Racism in 70s 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 1982) , p. 34.
[29]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在 "Scattered Speculations on the Question ofVa1ue "中进一步
探讨了这个论点,见 Diacritics (winter 1985) , 15 (4): 73 - 93 。该文重申 Anti-Oedipus 并

未忽视经济文本,尽管在处理上也许大讽喻化。在这方面 , Mille plateaux (Paris; Seui1 ,

1980) 中从分裂到根本的分析并不是有益的。

[30] 参见 Michel Foucault , i\;彻dness and Civilization:A History of Insanity 的 the Age ofReason , tr.

、 Richard Howard (NewYork: Pantheon Books , 1965) , pp. 251 , 262 , 269.
[31] 尽管我认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ω a Socia吵吵mbolicAct

(I 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81) 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批评文本,或许正因为如此,我


宁愿把我在此的论证区别于主在恢复某一特殊叙述的残余的理论"正是在查找那个未受

干扰的叙述的踪迹的过程中,在把这个基本历史的被压抑和被淹没的现实重现于文本表

面的过程中,一种政治无意识的学说才找到了它的功能和必然性。" (第 20 页)

[32] 在现有的许多著作中,我引用了 Bruse Tiebout McCully , English Education and the Ori-

gins ofIndian Nation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40) .


[33]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年eeches by Lord Macaulay: With His Minute on Indian Edu-
cation , ed. G. M. You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AMS Edition , 1979) , p.359.
[34] Keith , Vedic Index 编者之一 , Sanskrit Drama in Its Origin , Development , Theory , and
Practice 的作者,哈佛大学出版社Kr
snayajurveda 的资深编辑,同时也是四卷本Selected

牛eeches and Documents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1763 to 1937) , International Affairs

(I 918 to 1937) , British DO (rl inions (1918 to 193 1)的编辑。他撰写关于英国自治领土的


主权、国家继承权理论、尤其是关于英语和殖民地法律方面的书籍。

[35] 萨斯特里 (Mahamahopadhyaya Haraprasad Shastri) ,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Sanskrit

Manuscripts in the Goνernment Collection under the Care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Calcutta: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 1925) , vol. 3 , p. viii.
[36] Dinesachandra Sena , Brhat Banga (Calcutta: Calcutta University Press , 1925) , voU , p.6.
[37] Edward Thompson , Suttee:A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EnquiηI into the Hi ndu Rite of
Widow-Burning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 1928) , pp. 130 , 47.
[38] Sterling Memorial Li brary (Yale University) 藏 Colonel G. A. Jacob , ed. , The Mahanaraya-
13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M川 the Cri阳叫

na-Upanishad ofthe Atharva- Veda with the Dipika ofNarayana (Bombay: Government Cen-
tral Books Department , 1888) 封面内页附的亲笔信 (G. A. Jacob 给一位未署名的通讯者
的信),引文中重点为我所加。这种通过匿名的非正常人学习的危险的邪恶暗示巩固了

这种不平衡性。

口 9] 我对这个问题的详尽讨论参照了 Julia Kristeva's About Chinese 胁m凹, trans. Anita

Barrows (London: Marion Boyars , 1977) , in "French Feminism in an International


Frame ," Yale French Studies , 62 (1981) 。
[40] Antonio Gramsci , "Some Aspects of the Southern Question , " in Selections from Political
Writings (1 921 一 1926) , tr. Quintin Hoar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1978) 我

用"阅读的讽喻"出自 Paul de Man , Allegories ofReading: Figura Language in Rousseau ,

Nietzsche , Rilke , and Prous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79) 。

[41] 他们发表的作品有 : Subaltern Studies 1: Writing on South Asian History and Society , ed.

Ranajit Guha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2) ; Subaltern Studies 11: Writings on
South Asian History and Society , ed. Ran嗖jit Guha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3) ;
and Ra叫 it Guha , Elementary Aspects of Peasant Insurgency in Colonial India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3) 。
[42] Edward Said , "Permission to Narrate , " London Review of Books (Feb. 16 , 1984).
[43] Guha , Studies , I , p. I.
[44] Guha , Studi,町, I , p.4.
[45] Jacques Derrida , "The Double Session ," Dissemination , trans.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 1981) .
[46] Guha , Studies , I , p.8. (除第一组外其余重点均为作者所加)。
[47] Ajit K. Chaudhury , "New Wave Social Science ," Frontier , 16~24 , (J an. 28 , 1984) , p. 10
(重点为我所加)。

[48] Chaudhury , "New Wave Social Science ," p. 10.


[49] Pierre Macherey , A Theory of Li terary Production , trans. Geoffrey Wall (London: Rout-
ledge , 1978) , p.87.
[50] 我曾在 "Displacement and the Discourse of Woman" 中讨论过这个问题,载Mark Krup-

nick , ed. , Displacement: Derrida αnd Aft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isty Press , 1983) ,
以及 "Love Me , Love My Ombre , Elle: Derrida's 'La carte postale , , " Diacritics 14 , no.4
(1 984) , pp. 19-36.
[5 1]这种已成为一种知识可能性的普遍意义上的暴力就是德里达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写

作"。一般意义上的写作与狭义上的写作(表面标志)之间的关系不能干净利落地划定。

文字学(解构)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变化的关系的一种标志。因此,在某一特定方面,帝

----oil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33

国主义批判就是这种解构。

[52] "Contracting Pove时," Multinational Monitor , 4 , no. 8 (Aug. 1983) , p. 8. 这份报告由


John Cavanagh 和 Joy Hackel 提交,他们在政策研究所从事国际公司的研究项目(重点
为我所加)。

[53] 把第三世界作为能指的发明机制易于受到 Carby 在 Empire 中旨在把种族作为能指的构


成而进行的那种分析。

[54] Mike Davis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ate-Imperial America ," New L听 Review , 143
(J an.~Feb. 1984) , p.9.
[55] Bove , "Intellecutals ," p. 51
[56] Teηy Eagleton , Li 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1983) , p.205.
[57] Perry Anderson , In the Tracks ofHistorical Materialism (London: Verso , 1983) , p.53.
[5町、Anderson, In the Tracks , p. 52.

[59] Said , The ff包rid , p. 183


[60] Jacques Derrida , "Of an Apocalyptic Tone Recently Adapted in Philosophy ," trans. John P.
Leavy , jr. in Semia , p. 71.
[61] 甚至在 Gail Omvedt's ff告 Will Smash This Prison! Indian ff旬men in Struggle (London: Zed
Press , I980 )这样优秀的报告和分析文本中,关于城市无产阶级环境下 Maharashtrian 妇
女对"投身子印度命运"的激进白人归女的反应代表了印度妇女或涉及到"印度女性意
识"的问题,当置于第一世界的社会构成内部加以考虑时,这种假定也不是无害的,其中,
国际霸权语言的交流的多产甚至使大学生瞬间就能接触到不同的叙述和证据。
诺玛·秦契拉 (Norma Chinchilla) 在关于 "Third World Feminisms: Differences in

Form and Content" (UCLA , Mar. 8 , 1983) 的小组讨论会上指出,印度语境中的反性歧


视的斗争实际上不是反性歧视,而是反封建的,这是另一个例子。这使得明确的性歧视
只能在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才能出现,因而使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得以顺利发
展。该文还使人们想到"小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作用这个令人烦恼的问题,不管以多么
复杂的方式解读历史"小亚细亚生产方式"都通过叙述各种生产方式而保持了历史的

规范叙述的解释能力。

在这个问题上,"亚洲"这一名称的奇怪的作用并非局限于实际方式的经验存在
的证明或反证(在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已成为被强烈操纵对象的一个问题) ,但是,甚至
在 Ba町 Hindess and Paul Hirs t's Pre-Capitalist Mod,ω of P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

1975) 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 Political Unconscious 这样严密和重要的理论著作中仍


然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詹姆逊的著作中,生产方式的形态被从历史决定论的全部怀
疑中解救出来,落脚于关于主体的一种后结构主义理论,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而来的、以
13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From D…true川

"东方专制主义"为伪装的"小亚细亚"生产方式仍然在发挥作用。它在德勒兹和瓜塔

里的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 trans. Richard Hurley et al. (New York:

Viking Press , 1977) 的变形了的生产方式叙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抛开这些当代的理论


著述不谈,在苏联的争论中,"小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充足性往往受到怀疑,导致了

不同说法和名称的产生,如封建的、奴役的和群体的生产方式。 (Stephen F. Dunn , The

Fall and Rise of the Asiastic Mode ofP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 1982] 详细论述了这
场争论。)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在关于西方左派长期以来信奉的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

的过渡的争论中把这一点与帝国主义的压制联系起来。更加重要的是,诸如 Chinchilla

的观察再现了第二世界女权主义(而非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广泛流行的等级化,女权

主义将其置于久已存在的帝国主义的概念一隐喻的"亚洲"之中。

我应该说明我还未来得及读 Madhu Kishwar and Ruth Vanita , eds. , In Search ofAn-


swers: Indian Women s Voicesρ'om Manushi (London: Zed Books , 1984) 。
[62] Jonathan Culler ,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I 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82) ,卫 48.
[63] El izabeth Fox-Genovese , "Placing Woman's Hi story in History ," New Left Review , 133
(May-June 1982) , p.2 1.
[64] 在 "Finding Feminist Readings: Dante-Yeats" 中,我试图以自传的方式探讨这一思想,载

Ira Konigsverg , ed. American Criticsm in the Poststructuralist Ag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明n Press , 1981) 。
[65] Sarah Kofman , L'enigme de lafemme: Lafemme dans les textes de Freud (Paris: Galilee ,
1980) .
[66] Sigmund Freud , "‘A Child is Being Beaten':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Sexual Perversions ,"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Sigmund
Freud , trans. James Strachey et al. (London: Hogarth Press , 1955) , vol. 17.
[67] Freud , "‘Wild' Psycho-Analysis" , Standard Edition , vol. I I.
[68] Freud , "A Child is Being Beaten" , p. 188.
[69] 殖民地时期构成的或文本化的关于寡妇殉身的"现实"的卓越论述,参见 Lata Mani ,
"The Production of Colonial Discourse: Sati in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Bengal" (masters .
thesi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1983) ,在本文开始写作时我曾获益于与马尼女士的讨论。
[70] 1. D. M. Derrett , Hindu Law Past and Present: Being an Account ofthe Controversy Which
Preceded the Enactment of the Hindu Code , and Text of the Code as Enacted , and Some
Comments Thereon (Calcutta , A. MukheIj ce and Co. 1957) , p.46.
[71] Ashis Nandy , "Sati: A Ninteenth Century Tale ofWomen , Violence and Protest ," RamIη ohun
Roy an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India , ed. V. C. Joshi (Delhi: Vikas Publishing
4 3」
底层人能说话吗? 1 135

House , 1975) , p. 68.


[72] 下面的论述主要依照 Pandurang Vaman Kane , History ofthe Dharmasastra (Poona: Bhan-
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 1963) (此后引用缩写为 HD , 标有卷、部分和页码。)
[73] Upendra Thakur , The History of Suicide in India: An Introduction (Delhi: Munshi Ram
Manohar Lal , 1963) , p. 9 提供了论述圣地的梵语基本来源的有用的名单。这部刚刚出
版的苦心之作暴露了殖民主体的精神分裂症的迹象,女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父系共产主

义和一种开化的"合理性"。

[74] Nandy , "Sati. "


[75] Jean-Fran c; ois Lyotard , Le dijj"£!rend (Paris: Minuit , 1984) .
[76] HD , II. 2 , 633. 有迹象表明社会实践远远超过了这种"规定的惩罚"。在 1938 年发表
的下面的这段文字中,要注意到关于女性自由的印度教神父遗留的假设在"勇气"、"性

格力量"等词语中仍在发生作用。这段文字的未加检验的前提可能是,对寡妇一小妾的

完全物化恰好是对放弃勇敢的权利的惩罚,表指主体的地位"然而,有些寡妇没有勇

气经历火的磨炼;她们也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和性格力量实现给她们规定的高尚的酷刑

理想。她们被迫过着小妾或被监禁的妻子的生活,这是悲惨的记录。 A. S. Altekar , The

Position of Women in Hindu Civilization: From Prehistoric Times ω the Present Day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 1938) , p. 156
[77] 引自 Sena , Brhat-Banga , II , pp.913-914 。

[78] Thompson , Suttee , p. 132.


[79] 此处,以及关于寡妇殉身的婆罗门争论,参见 Mani , "Production ," 71 页以后。

[80] 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规范的婆罗门教标准,而不是"如实的事物"。参见
Robert Lingat ,

The Classical Law ofIndia , trans. J. D. M. Derrett (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mia Press ,
1973) , p.46 。
[8 i]古代印度寡妇再婚的迹象可能性和 1856 年寡妇再婚的法律规定都是男人之间的交易。

寡妇再婚完全是一个例外,也许因为它触及主体的形成。在所有关于寡妇再婚的"传说"

中,正是父亲和丈夫由于他斗门的改革勇气和无私而受到了称赞。

[82] Monier Monier-Williams ,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1899) , p.


i

552. 现代主义者试图把"女性"判断引入古代父权制,这往往使历史学家焦躁不安。当
币 Diu-61#ibhttith

然,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应该毫无疑问地记载父权统治的结构。如果外行人对这种霸权

传统所保留的"客观性"标准提出质疑的话,那么,对为实现社会正义而采取集体行为

的历史认可就只能得到发展。注意到像字典这样如此"客观的"工具都使用具有浓重

性歧视 党派色彩的"对已故丈夫提出问题"这样的说法,这看起来并非不适当。
扣扣且如

[83] Sunderlal T. Desai , Mulla: Princ伊lesofHind切 Law (Bombay: N. M. Tripathi , 1982) , p. 184.
[84] 三一学院(康涅狄格,哈特福德)的埃利森·芬雷 (Alison Finley) 教授与我讨论了这段
tfiildpfdtttuu
川崎
13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e川

的内容,在此表示感谢。芬雷教授是研究 Rg-Veda 的专家。我得赶快附加一言,她会发

现我的解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文学批评",正如古代历史学家会认为它是"现代主义的"

一样(参见本页注释1)。

[85] Martin Heidgger , 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 trans. Ralph Manheim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 1961) , p.58.
[86] Thompson , Suttee , p. 137.
[87] Thompson , Suttee , p. 15 关于把专有名词作为"标志",参见德里达 "Taking Chances" 。

[88] Thompson , Suttee , p. 137.


[89] Michel Foucault , The History ofSexuality , trans. Robert Hurle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1980) , vo l. 1 , p.4.
[90] 该词也用指出身高贵的妇女(女士)这个事实使问题更复杂了。

[91] 应该记住,这番叙述并未穷尽她在万神殿里的许多显现。

[92] 把怀旧作为反霸权主义意识形态生产的一种立场并不等于赞成其消极用法。比如,在当
代复杂的政治经济体系内,认为当代印度劳动阶层焚烧嫁妆不足的新娘然后视其为自杀

的罪行,是寡妇殉身传统的应用或滥用,这是极有问题的。这充其量只能说是把女性主

体作为能指的一整个符号链上的一个位移,这将把我们引回到我们开始展开的叙述中。

显然,人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焚烧新娘的罪行。然而,如果这种行动伴随着未经检

验的怀旧或其反面,那就只能助长把种族/民族或纯粹生殖器主义作为能指而取代女性

主体的偷梁换柱行为。

[93] 直到本文结束时我才读到Peter Dews , "Power and Subjectivity in Foucault ," New L矿1 Re-
view , 144 (1 984) 。我期待着他的关于同一主题的著作的问世。他与我的批判之间有许
多共同之处。然而,就我对那篇短文的了解来说,他对批评理论不加批判的视角和互主

体性的标准,在给"认识主体"定位的过程中,都极易用"个人"替换"主体 "0 Dews


解读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与"自治主体"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我的。此外,他的关于

"整个后结构主义的第二阶段的死胡同"的说法由于没有考虑到德里达而显得暗淡无光。

德里达在其最早的一部著作中就反对给语言以特殊地位,即 "Introduction" in Edmund

Husse r!, The Origin of Geometry , trans. John Leavy (Stony Brook , N. Y.: Nicolas Hays ,
1978) 。当然,使他的卓越分析不同于我的关注的,是他把福柯的理论置于主体的历史

之内,而他所论的主体则是欧洲传统的主体(第 87 , 94 页)。
-•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 I 137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

变化与危机

底层研究小组的工作提供了一种变化的理论。人们一般认为把印度插入殖民主

义是从半封建社会进人资本主义征服的一次转变。这样一种界定在生产方式的大叙

事内部把变化理论化了,而在令人不安的含义上说,这也是关于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

义的过渡的叙事。与此同时,这个变化被看作是被殖民者政治化的开端。殖民主体正

从土著中坚分子中浮现出来,他们被松散地说成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在我看

来,底层研究小组正在修改这个普遍定义及其理论化,他们至少提出两点建议:第一,

从多元角度看待变化的时刻,把这些时刻编排成对峙而非过渡(这样,人们就会依据

统治和剥削的历史来看待它们,而不是将其置于生产方式的大叙事之中)
;第二,这

些变化在符号系统中表现为功能性变化。最重要的功能性变化是从宗教到军事。然而,

符号系统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功能变化:从犯罪到叛逆,从农奴到工人,等等。

视角的这种修正或转化的最重要的结果是:变化的能动性来自叛逆者或"底层"

阶层。符号系统中的功能变化是一次暴力事件。甚至在被认为是"逐渐的",或"失

‘败的",或还没有"扭转方向"时,变化也只能由危机的力所支配。然而,如果变化

的空间(必然还有附加的因素)并没有出现在符号系统以前的功能之中,那么危机就

不会促使变化发生。意指功能的变化增补了以前的功能。[1] 底层研究集体地认真解
释了这场双重运动。

他们普遍把自己的任务规定为建构一种意识或文化理论,而非特别建构一种变

化的理论。我认为,正因如此,虽然他们也时常谈起危机的力量,但在作品中却没有

*译自 Selected Subaltern Studies , (ed.) Ranajit Guha and Gayatri C. Spivak ,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8 。
号可寻
111;1
13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et川

系统地予以强调,有时还毫无戒备地将其说成是"侵犯"、"结合"、"陷入一股普遍

的浪潮"、"统一的时机"、"变化的原因"、"含混"、"不安"、"过渡"、"聚焦";甚至

把它描写成"转换"、"扑火",更普遍地看作"颠倒"一一所有那些表示力的批评概

念和隐喻。 [2] 的确,普遍的格调清晰使他们无法充分地强调他们本身就对危机进行


了霸权式的历史编撰。这引导他们把秘密的增补描写为辩证法勿容争辩的理论逻辑。

在这一点上,他们似乎给自己帮了倒忙,因为作为自诩的辩证法学家,他们重蹈了自

发性与意识或结构与历史之间争论的覆辙。我认为,他们的真正实践更接近于解构,

会对这些对立提出质疑。一种变化的理论就是符号之间功能转换的场所 这也是

他们竭力让我从中读出的东西,也是最明显的一般意义上的一种阅读理论。符号功、

能转换的场所就是把阅读作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积极的交易。这种作为行动(之可

能性)的交易性阅读即使在最活跃的情况下也许只是安东尼·葛兰西所说的"精心研

究"。 [31 如此看来,底层研究小组的工作就不断使我们掌握"社会文本"的概念一隐喻,


而不是把真实生活简化为书上的纸页。我的理论介入也是能使我们想到这一点的做

不足道的尝试。

可以进而提出,他们的工作假定这样一个前提,即作为其研究客体的整个社会环

境就是尼采所说的一个连续的符号链 (fortgesetzte Zeichenkette) 。行动的可能性在于打

破这个客体的动力,打破这个链,然后再重新连接这个链。这种论证并不把意识凌驾

于社会环境之上,而认为社会环境本身也是由于并且基于一个符号链构成的。因此,

它是一个研究工具,参与研究客体的本质。如此看待意识就是把历史学家放在了一个

不可简约的妥协的位置上。我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双重束缚才有可能理解尼采在用符

号链攫指这种双重束缚时说的那个警句"包含整个过程的理解的→切概念本身都规避

定义。只有没有历史的东西才是可定义的。"向无论如何,这些前提严格说来与要发现
一种肯定的、纯粹的(底层)意识的欲望并不相符。本文也试图讨论这 A差距。

认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底层研究小组提供的关于话语转移的全部叙述也是关于失败的叙述。对于底层

话语的转移来说,经常给出的失败的原因范围较大,包括后殖民的权威组织和力量。

就民族的独立运动的情况看,已经清楚指出的是,资产阶级出于"自身利益"而拒绝

承认政治化的农民,拒绝与他们结盟,这导致了在农民政治化过程中起作用的话语转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 1 139

移的失败。然而,这里还有一种刚刚开始的进化论,也许是为了避开庸俗马克思主义

对农民的高扬,以"现存的农民意识水平"来说明"农民的团结和农民的权力很少能

够维持很久"的事实 (3.52 , 3 .1 15) 。这与小组的普遍政治相违背一一把中坚分子对"意

识"的独霸看作」个阐释性建构。

为了检验这 A 矛盾,我们必须首先注意上层人士有意或无意的话语转移也是失

败的。查特拉巴蒂、达斯和常德拉图绘了在工会社会主义、功能企业主义和农民共产

主义要取代半封建而进入"现代"话语方面的失败。查特吉表明必须首先歪曲甘地

开始时与印度宗教想象的话语领域的主动交易,才能把他的抵制伦理转移到资产阶

级政治的符号系统中去。 [5] 我的观点是,话语转移方面的失败或部分成功并不必然


遵循进步主义的步伐而与阶级"意识"相关。

按照这个小组的分析,中间分子的历史编撰,无论是左翼的还是右翼的,民族主

义的还是殖民主义的,都证明是由认知失败造成的。实际上,如果作为话语领域转移

的场所的变化理论是他们最充分的论点,那么,认知失败也几乎是确定无疑的。按我

的估计,有意或无意的失败之间并没有分别。大多数当代历史编撰的复杂词汇都成

功地防止了这种认知失败,而这种失败中的成功,这种被认可的无知,是与殖民统治

分不开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这个成功的认知失败的轨道之内,最有意义的举措是检验"证据"的生产,证

据是历史事实这座大厦的奠基石(3 .231-270) ,同时也要解剖自我巩固的他者一一

叛逆者和叛逆一一这个建构中的各个机制。在这部分计划中,古哈似乎通过把苏维

埃与巴特的符号学分析结合起来而根本改变了殖民地印度的历史编撰。无厉害关系

的(成功的因此也是真实的)历史编撰的话语性(认知失败)被揭露出来了。历史的

缪斯和反叛逆性证明是共谋的 (2.1-42 & EAP) 。

当然,我是说隐含的进化论者或进步论者根据意识水平衡量失败或成功的前提

条件对于集体实践来说太简单了。如果我们看一看他们处理的各种活动,底层的、叛
tfhtlqaf

逆者的、民族主义的、殖民主义的、历史编撰的活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失败的

普遍场所。在底层的情况 r ,他们考虑的是意识(不管多么"消极")和文化(不管

多么确定) ;而在中坚分子的情况下,他们考虑的是文化和操纵一一底层也在"认知"
向 Lfthu"isfclhAut--#FffntH

的戏剧里扮演了角色。无论如何,认知在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我在后面将考虑这

些有关意识的分隔化观点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这里我们只需说明,按照普通的

逻辑标准和他们自己的方法论,失败的可能性并非源于成功的标准,如果成功不是一
』 VAUHFJ
叶占 d
14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IF川…叫。ntoth

个理论虚构的话。 [6]

关于这个小组使用的"异化"一词,即"自我认识的失败,"这里也说上几句。

过分估计……[底层意识的]透明度或深度将……不是明智之举。......

叛逆者消极意识的这种奇特表达与他的另一个征候即自我异化相匹配。他仍

然致力于即将到来的与国王的战争,而这是独立于他自己的意志和角色的一项

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他不过是一个工具。……在他们自己的宣言中……作

者们甚至没有识别出自己的声音,而听到的却只有上帝的声音(EAP 28) 。

当然,在进步主义的叙事分类内部,黑格尔描述了所谓世界历史动力的自我异化

的缩小将推动历史的进步。柯耶夫及其法国的追随者们把这个作为历史叙述者的黑

格尔与勾画逻辑系统的纯理论的黑格尔区别开来。[7] 对于后者,异化在任何一种意
识行为中都是不可简约的。除非主体为了掌握客体而与自身相分离,否则就没有认知,

实际上也就没有思维,没有判断。存在和绝对理念,也就是《逻辑科学》的第一节和

最后一节所叙述的朴素的不可异化性,是个体或个人的意识所无法接触得到的。那么,

从严格的哲学观点看:(a) 中坚分子的历史编撰, (b) 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叙述,以及

(c) 底层人研究小组的重新刻写,都是由异化 Entliu Berung 和 Verfremdung

所操控的。德里达在《丧钟》中对黑格尔的解读将质疑关于绝对必然和绝对知识的

不可异化性的观点,但这里我们不必走得那么远。我们必须提出相反的问题。我们

如何对待马克思的建议,即人必须努力达到自我决定和未异化的实践?如何对待葛

兰西的建议, I:! P "‘底层人'必须通过→系列否定而获得自我意识? ,, [8]

如果接受关于"认知失败"和"异化"的不可简约性的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

产生波及广远的影响。小组自己的实践可以根据这个"失败"的框框来绘制,即用我

在上面所概述的和重新刻写的"失败"概念。这颠覆了否则必然批评先锋理论的一种

理论的必然的先锋主义。也正因如此我才希望将其与解构主义联系起来"必然从内部

运作,从旧的结构中借来用以颠覆的一切策略和经济资源,在结构上借用它们,就是说,

不把他们的元素和原子孤立开来,解构的工作总是以某种方式成为解构的对象。" [9]

这是解构主义的最大礼物:在不使其瘫痪的情况下质疑研究主体的权威性,坚持

把不可能的条件改造成可能。 [10] 姑且在我们的特例中探讨这个问题的隐含意义。


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小组追踪失败是为了转移话语领域。一种解构的方法会聚

焦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本身就试图转移话语领域,他们本身就"失败"了(在一

------OIIlII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附

般的意义上) ,而且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就像他们研究的异质性代理一样。这种

解构方法将试图构造一种对此予以考虑的实践。不然的话,就拒绝承认他们自己工作

的含义,因为那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他们会肆意"阴险地把底层人客观化" (2.262) ,

即使是在他们把因果和自我决定归还给他的时候,也会通过知识控制他 (2.30) ,在对

总体性(以及对总体化)的企望中(3 .317) ,他们与"把未加区别的专有名词"给予"底

层人自身"的」种法律达成了共谋。

底层人研究与欧洲的人文主义批判

一个"宗教习语框定了[东部高止山脉的]山人,并在这个框架之内描写他们的

困境和解决困境的办法" (1.1 40-141) 。近来欧洲阐释理论中的这个习语似乎也给这

个集体一个同样的框架。如我在上面所说,当进行话语转移时,他们也扩大了"阅读"

和"文本"的语义范围,而"阅读"和"文本"在他们的词汇中并不占据主导位置。

如古哈著作中的 atidesa (细节的转换)的概念→样,他们恰到好处地尝试寻找当地

类似的词汇,把这些当地词汇插入一般词汇之中,如英语、法语、德语,偶尔还插入

EAP 中意大利叛逆的攫引当中,在帕塔·王军特吉论权力模式的著作中还插入了非洲

人类学的援引当中。

在话i吾领域发挥功能转移的恰恰是危机的力。按照我对《底层人研究》的解i卖,

这股批评的或带人危机的力源自西方后尼采时代的欧洲结构主义对人文主义的质疑,

对我们所论的小组来说,其源头是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和某一时段的列维一斯

特劳斯。这些结构主义者通过阐释人文主义的主要人物来质疑人文主义一一一作为作

v 者的主权主体,权威、合法性和权力的主体。在帝国主义主体与人文主义主体之间有

一种亲缘性。然而,反人文主义的危机一一和一切危机一样一一并没有"完全"动

摇我们的集体。断裂本身也证明是一次重复。他们重又使用作为代理的意识,总体

性和一种文化主义,这割断了人文主义的批判。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其西方"合作者"

各自不同的历史一政治领域。维戈斯基和洛特曼,维克多·特纳和列维一斯特劳斯,

伊万斯一普里查德、辛戴斯和赫斯特都能和福柯与巴特一样燃起同样的大火。由于

不能谴责这个小组的超级市场消费的折中主义,那就必须在他们的实践中看到殖民

困境的一种重复和断裂:内部冲突的都市资源的交易性质往往是(后)殖民知识分子

所捕捉不到的。
ω|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ntotheC叫

底层人意识的问题

调查、发现和确定一种底层人意识或农民意识初看起来似乎是一项实证的工

作一一一如果实施得体,它将获得坚实的理由,以及可能揭示出某事物来。这在恢复

某种意识的情况下尤其重要,因为在介入型历史学家集体参与的后启蒙传统中,意识

是使一切揭示成为可能的基本原因。

事实上,小组易于接受这种阐释。这里事先假定了某种单声部的反映或意指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农民的逃荒就如同叛逆运动'\被认为"反映了……一种单一的基

本意识" (3.1 12); 而"团结"被看作是"意识的一个能指",其意指就是再现、比喻、

使用 (propriation ,在独特自足的纲领内划定严格的界限)和印刻作用 (EAP 169) 。

然而,甚至当"意识"被当作一个不可划分的自我趋进的所指或基础时,这里也

有一股力在发挥作用,它将与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发生冲突。因为这里的意识不是一

般的意识,而是一种历史化了的政治意识,即底层人意识。在把"超验"用作"超越,

因为它充斥于一种霸权叙事之中",而非在严格的哲学意义上使用"超验"的一段话中,

古哈满怀羡慕地说"一旦农民叛逆被同化为国王的事业,即国家或民族的事业(霸

权叙事)时,历史学家就很容易推卸他探讨和描写那次叛逆的特定意识的责任,而满

足于将其归结为一种超验意识……仅仅把他们再现为另→个意志的工具。" (2 .3 8)

由于赋予狭义的意识以历史的特殊性,因此,甚至在它作为广义的形而上学方法

论的前提而隐含地发挥作用时,小组的工作中也总是出现相反的意见,即底层人意识

从属于中坚分子欲望的集中发泄,它从来就不能完全恢复,它总是偏离公认的能指,

实际上,它甚至在揭示出来时就被涂抹掉了,而且它肯定是话语的。比如,在这些较

具理论性的文章中,它主要是"消极意识"的问题。尽管"消极意识"在这里被当作

是底层人特有的一个历史阶段,但没有逻辑理由说明这个论点必然要被历史化,这种

"消极的"而非作为根本理由的积极的意识观不应该概括地用指小组的方法论前提。

比如,我们对"消极意识"的看法不是将其看作关于底层人之存在的意识,而是看作

压迫者的意识 (EAP 2 , 3 .1 83) 。这里,隐约显示出黑格尔观点的是那种反人文主义和

反实证主义的立场,它始终是对产生自我形象的东西(他者的权力)的欲望。如果将

其普及开来,如我对"认知失败"论点的解读所示,那么,为意识的一般理论提供例

证的则是底层阶级。然而,由于没有"中坚分子"的思想底层就不能出现,所以,这

种概括从定义上说也不是完整的一一-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非原生的"。

J
,…--

底层研究 解构历史编撰学|附

这些文本中解构意识的形而上学的另一个反论是由一个不断重申的事实提供的,

即底层人意识的消息是由反叛逆的文本或中坚分子的文献提供给我们的。"农民对

这场斗争的看法也许再也不会复原,我们在这个阶段所说的一切都必然是尝试性的"

(1. 50 L "仅就黄麻纤维场工人的意识的文献问题,他们抵抗和质疑雇主权威的意志
只能根据他们在人民当中造成的威信危机来解读" (3 .1200 "现在能够把一种叛逆
意识的在场看作是大量证据中必然的充斥一切的因素
" (EAP 15) 。当然,我们说的

是"这个阶段"、"抵抗的意志"和"在场"这些词汇。然而,语言也似乎不得不承认,

底层人的观点、意志、在场也不过是要使阅读的计划合法化的一个理论虚构。它不可

能复原,"它可能永远不会复原。"如果我转向法国后结构主义稍微有些玄秘的语域,

那就可以这样说"思想[关于底层人意识的思想]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中立名称,

是文本的空白部分,是未来某个差异时代的必然不确定的索引。"
[11]

也是在小组的著作中,看上去是殖民地底层人的历史困境的东西被写成了一切

思想、一切目的性意识的寓言,尽管中坚分子宣称情况恰好相反。这乍看起来似乎很

荒唐。一种双重效果。我将在本文结尾提出这一命题。

因此,我越来越倾向于把对底层人意识的追溯看作是后结构主义所说的底层主

体效果的图绘。 [12] 所谓主体效果可以简述如下:看上去起主体作用的因素也许是巨


大的断裂的网络的组成部分(一般意义上的"文本" ) ,这个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包
括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历史、性、语言等等。(其中每一条线如果孤立出来的话,

也可以看作是许多条线的编织。)这些线的不同的结构和构造是由相异的决定因素决

定的,它们本身则根据无数具体状况而产生了运作主体的效果。而相同的、连续的目

的性意识则要求一个连续的、相同的原因才能取得这种效果,于是便设定一个主权和

f个决定性主体。这后一种是效果的效果,所设定的是替代性叙事,即用效果代替原

因。于是,抵抗叛逆的文本在下列描写中就把一种"意志"当作主权原因,而实际上

它不过是底层人主体效果的一个效果而己,它本身是由各种底层人研究所精心描述

的危机所引发的特殊时机所生产的:

事实当然是,在那些报告、公文、备忘录、审判、法律、信件中,警察、士兵、

官僚、地主、放高利贷者和对叛逆抱有敌意的其他人都找到了感觉,也等于表

达了他们的意志。但是,这些文献的内容并不只是那个意志,因为后者也是根

据另一个意志来判断的一一即叛逆者的意志。因此,把一种叛逆意识的存在

看作是证据中必然而无处不在的因素就是可能的 (EAP 15) 。


俐|从解构到全球化批草叶皮瓦克叫 F川…叫。n 川e 叫 ue 叩曲al阳山川 Rea阳

在本质内部但却与本质相对立的是,他们文本中的因素将导致一种解i卖, f!JJ 把追

溯底层人意识的计划当作大量历史编撰中的替代性叙事来解剖,并把主体效果定位

为底层。因此,我倒以为这是在清晰可见的政治兴趣中对实证主义本质主义的-种

策略性应用。这将把他们与提出商品拜物化即对具体事物的意识形态决定、继而侈

谈货币形式发展的马克思联系起来了;与用 i普系学替代历史编撰的尼采联系起来了;

也与提出"肯定性解构"的德里达联系起来了。这将促使他们使用反人文主义的批

评武器,也就是说,即便摆脱不了反人文主义的构成性悖论:作为其批评客体的本质

化的时刻是不可避免的。

当"意识"被用作狭义上的自我意识时,这个策略才是最有用的。当以那种方式

使用"意识"时,马克思的非异化实践的观念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上一致"、"民众

的自发哲学"等观念都是合理而有力的。 [13] 阶级意识并不参与基础水平的意识一一


民众意识。"阶级"毕竟不是对人类现实的一种不可变的描写。描写层面上的阶级意

识本身就是一个策略性的人为的联合意识,在改造的层面上,这种联合意识试图捣毁

并建构了本阶级纲领的那些机制,而这些纲领又是一种集体意识在不同环境下发展

起来的。"叛逆群体的任何成员"一一古哈用了整整一章的文字表明群体的集体意识

是如何发展的→一"只要选择了继续充当底层就会被认为是对这场斗争的颠覆过程

抱有敌意,因此是站在敌人一边的 " (EAP 202) 。因此,在剥削和统治的社会领域内,

阶级或集体"意识"的任务就必然是自我异化。[14]
正是在集体意识所采取的自我异化的替代性步骤的策略框架内部,自我决定和

未异化的自我意识才能产生。在底层人研究小组为"意识"所
F 的定义巾,有许多表
明他们实际上关心的不是普遍意识,而是这种狭义上的意识。

作为新生的集体意识的底层人意识是这些著作的主要主题之A 。小组把这种新

生的集体底层人意识的理论大胆地放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那股倾向之中,尤其放

在了帝国主义的舞台上,而那股倾向拒绝承认前资本主义的底层阶级具有阶级意识。

查克拉巴蒂分析了历史上仅仅把这个姿态颠倒过来,试图把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意识

强加在殖民地环境中的城市无产阶级头上,而在引申意义上,如古哈所说,也强加在

乡村底层阶级头上,从而在对峙中取代了底层阶级,这是极不合理的。

对于注意到底层人研究小组与诸如巴特和福柯等人文主义批评家之间联系的读

者,这种?昆淆的产生是由于"意识"一词的使用,对这些作家来说这必然是一个后现

象学和后精神分析学的问题。我并不是要通过分析底层人研究小组如何不欢迎那种

-----OIi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附

形式的"意识"来溢请这种由淆,而是要集中讨论马克思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中论

述的次要集体意识。我要说的是,尽管小组并非有意参与了后结构主义对"意识"的

理解,但我们自己对他们的理解将得到强化,如果我们认为他们在策略上固守本质主

义的意识观念的话, I而在从反人文主义批判中获益匪浅的历史编撰又将重新蔼入那

种批判的事白。

作为策略的历史编撰

策略是无意中使用的吗?当然不完全是。想、--今 fJ!、下面的陈述"在客观表述与主

体意识之间的阶级斗争中的某些阶段必然存在着……差距\或"尽管参与了那么多

的叛逆实践, {~=j [:e,众仍然接受虚假意识,而相信战争英雄的魔力……";或"殖民地

印度的农民叛逆只有将其倒退到他出生时的那种半封建的政治语言才能做到这→点

[学会权力的第 i果]" (EAP 173 , 270 , 276) 。在某方面不适合策略构架的一种理论

不能认为它不受内身制度的影响。它必定陷入自身可能陷入的困境。如果在把零零

碎碎的话语理论和人文主义批判倒退到本质主义的历史编撰的过程中,底层人研究

的历史学家自行站到了底层人自身的行为结构→边,那么这仅仅是」种进步主义观

点,这将把底层人诊断为必然低劣阶层的人,并认为这种定位毫无介人的价值。的确,

正是由于他们坚持把底层人当作历史的主体,这个小组才采取了这些回译的行动,一

种只是部分无意的介入策略。

如果把这当作策略,那么,对"叛逆意识"的"主权……一致性和……逻辑"

的强调 (EAP 13) 就可以看作是"肯定的解构'\明知道这样一种强调在理论上是不

可行的,历史学家便以清晰描写的"政治利益"打破他的理论。 [15] 另一方面,如果


历史学家把底层历史主体地位的恢复看作是事物不可异化的终极真理,那么,对主权、

一致性和逻辑的强调,如我在前面所指出的,就不可避免地把底层人作为客体,落人

权力知识的案目。即使历史的叙事性被看作是一种 forgesetzte Zeichenket旬,一种复

辟的谱系学也不能没有策略的盲点,从而使谱系学家受到叙事链的羁绊。正因如此,

我才解读《底层人研究》的精华内容,指出在为底层人要求积极的主体地位时,该书

自己的底层性也可能再次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策略。

这种重新启用有什么好处昵?它承认通过辩论而坚持让底层人进入霸权阶层的

做法在定义 t 始终与学科历史学家的努力是相异的。历史学家必须努力保持这种意
陆|从解阳IJ 全球化批字叫皮瓦克读本 I Fr叩…t叫。n 川e 叫四川。 balizat;

识,即在历史经由叙事进入逻辑的地方,底层人必定构成绝对的极限。这是要接受的

一个重要教训,但如果不接受,那就只能把脆弱的结论命名为准确的理论实践。历史

什么时候与实践标准的理论,在这个例子中是与底层人实践标准的官方历史编撰相

矛盾昵?如果关于底层人之幼稚性的假设而非与之相对立的命题将进入《底层人研究》

之中,那么,他们就会由于认识到这永远不适于"底层人意识",这永远不会作为如

实描写的内容而与底层的环境和不平衡性而进入政治的(不仅仅像集体那样进入学

科的)霸权之中,而他们的计划也会因此而变得正当了。这始终是阐释世界和改造世

界之间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的第 11 条论纲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在那

里,对比是在 haben inte叩retiert 与 zu veradem 之间进行的,前者是现在分词一一一

个完成的阐释动作一一这个德语动词强调一个通过公平的等价交换的隐喻而与一个

现象达到互补 g 后者是一个始终对未来开放的不定式,这个德语动词的"意思"严格

说来是"制造他者"。后一种表达不像"改造"那样充分表示 haben interpretiert 的拉

丁词源上的哲学意义,也不能表达其适当完整的意思。尽管不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词,

但也不是德语中表达"变化"的最常用词,即 verwandeln 。在开放的"制造他者"一­

ver-iiderung 一一即经过充分阐释的、与自身相同的他者中,人们能看到理论家与其主

题的关系。(这里没有讨论 "es kommt darauf an "的丰富性的余地,这是把第 II 条论

纲的两部分连接起来的一个句法片语。)这不仅是"坏的"理论,而且,一切理论都容

易有这种开放性。

理论描写不能产生普遍真理。它们只能产生临时的概括,甚至在理论家意识到

他们坚持不懈地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时也如此。不然的话,由于他们也许希望直接插

手底层人实践,所以这些文章的结论显得突兀、不全面,有时在某个经验方面还会出

现一系列延容。这种欲望受阻的一个最鲜活的例子是达斯的,否则应该是一篇卓越

的文章,他驳斥形式化,认为形式化是对实践的贬低,虽然他抱怨缺乏足够的概括,

这种概括可以使底层人的实践繁荣起来。

西方激进知识分子也陷入了底层人的主动选择之中,给予受压迫者他/她所批评

的那个表现性主体以再现,或相反,不给予任何再现。这一立场的逻辑否定产生于后

现代主义的话语,在这个话语中,"大众是大众,因为其社会能量已经冻结了。那是

一个冰怜的水库,能够吸收和抵消任何热能。它相似于那些半死的系统,注入其中的

能量多于抽出的能量,也相似于以高价维护其人工使用状态的付钱的储存"。这种否

定导致了主体位置的空缺"没有达到人们不再说我的程度,而到了不管人们说不说

-oil
底层研究 2 解构历史编撰学 I 147

我都无关紧要的程度。" [16) 尽管有些西方知识分子对他们自己的民族国家中泛滥的当


代新殖民主义表示关心,但他们并不了解帝国主义的历史,不了解构成/抹掉了主体

的知识暴力,这个主体必须把欲力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巩固自身的空间(专注于对一种

欲望的回应)。这几乎是说他们的危机所生成的力由于对那段历史的无知而与其适当

的领域分离开来了。

我的观点是,如果底层人研究小组把自己恢复主体的工作当作关键性策略,他

们就不会漏掉当代西方反人文主义中的这个征候空白。在论权力模式的一篇创新文

章中,帕塔·查特吉引用了福柯论 18 世纪的一段话,他说:

福柯试图在他对精神病史、对诊所实践、对监狱、对性、对人文科学的兴

起的研究中表明这一新的权力领域的各种复杂性。当面对当今世界上所谓落
iM
后国家的权力领域时,权力的独特的"现代"实施模式不仅受到矜持的旧的模

式的限制,而且还在特殊的状态和构型中结合起来,它似乎同时为统治阶级的

统治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 (3.348-349 )。

我以前曾经说过,小组的著作并未系统地强调危机的力量。比如,这里考虑的

福柯的例子可以看作是欧洲意识内部的一次危机。在读查特吉文章的前几个月,我

写了几句话,在格调上与上述论福柯的话相似。我所讨论的当然是甚至在福柯这样

的思想家的影响之下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生产。因此,我所说的欧洲意识危机在

我的那段话中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不必是炫耀非凡的眼力而斗胆在此引用一下。

我下面要说的是,第一世界反人文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历史之间不仅

仅是查特吉所清楚指出的"扩大可能性范围"的问题。

尽管福柯是论述空间权力的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但他的前提中并没有关于

帝国主义的分类刻写。他被那种刻写所生产的严格的西方话语欺骗了,因此助

纣为虐,强化了那种刻写的效果。比如,在下面这段话中他略掉了这样一个事

实,即 17 和 18 世纪出现的新的权力机制(马克思将其描述为在没有额外的经

济压力下榨取剩余价值)是通过区域帝国主义得到保障的,也即大地及其产品。

那些戏剧中的关键因素是主权的再现"在 17 和 18 世纪,我们生产了一个重

要现象,即一种新的权力机制的出现,恰当地说是发明,它具有高度明细的程

序技术……我认为这绝对与主权关系不协调……"。我是说,购买一个自圆其

说的西方版本就等于忽视了它在帝国主义的时空扩张计划中的生产。有时候,
14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econst叫叫叫叫e 叫叫

福柯对这两个世纪的欧洲帝国主义的卓越分析构成了那种异质现象的缩影:空

间管理,但却是医生和行政开发部门的管理,是根据精神病院和对周边的思考

的管理,根据精神病人、囚犯和儿童的管理。诊所、精神病院、监狱、大学似

乎成了遮挡的寓言,阻碍了对更加广泛的帝国主义叙事的阅读。[17]

因此,关于底层人的统 4意识的话语必须寓于这些历史学家的策略之中,即使关

于"宏观的"或"定位的"主体的话语必然标志着位于国际劳动分五另→端的反人文

主义的话语。拉纳吉·古哈和路易·阿尔都塞的两段话所表明的就不是…个矛盾,而

是哲学层面的断裂,也是策略的失衡:古哈在20 世纪 80 年代写道"但我们建议聚

焦于这种意识,将其作为我们的核心主题,因为仅仅把瓶逆的经验当作没有主体的事

件的历史是毫无意义的" (4.11) 。的确"毫无意义"。阿尔都塞在1967 年写道: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这已经写入了他的著作中,而且《资本论》也证实了

这一点,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学到了过程这个决定性的哲学范畴。然而他还学

到了更多的东西,费尔巴哈本人并没有怀疑。他学到了没有主体的过程这个概

念。……起源,这是过程的目的性所不可或缺的……一定从一开始就被否定了,

所以异化的过程可能就是没有主体的过程。……黑格尔的逻辑是既被肯定又

被否定的起源:是德里达引入哲学反思的一个概念的最初形式,即涂抹。[18]

如查克拉巴蒂所正确指出的,"马克思认为资本的逻辑只有在‘人类平等的观念

已经被公众舆论所接受的'一个社会里得到更好的阐释"(2.263)0 第-→个观念教训II
是把"公众舆论"当成了"人性",即历史的原生母语。马克思主义历史编撰会陷入

促成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个历史和→种文化的母语内部。像底层人研究小组这样

的集体努力就是要把马克思的文本超越欧洲,超越同质的国际主义,认识到这些文本

的异质性,目的是要忘记他的本源语言,而使用被重新刻写的新语言。[19] 反复承认
新语言与"本源"语言之间的共谋现已被列入议事日程。我试图通过解构集体与其

研究客体一-底层人→一之间的对立,通过解构他们与反人文主义模式之间的表面

连续性来表明这一点。

如果文中有不适当的东西出现,你就只能读本质的东西。(有时这被认为是"悟

越的时刻"或"批评的时刻" )我想讨论小组著作中的这样两个时刻来结束本文的
0

论证。首先是关于谣言的讨论;然后是妇女在他们的论述中的地位。

-01
--
底层研究:解构历吏编撰学|俐

谣言

在 EAP 中对谣言的最广泛研究严格说来并不是小组工作的组成部分。但我坚持

认为古哈的著作清楚地提出了 A些隐含的假设,即在动员叛逆的过程中,底层人把谣

言作为交流工具,并论述了谣言的性质和作用,这些假设也存在于整个小组的著作中。

这也暴露 r 他们的普遍实践中固存着倾向于后结构主义的矛盾,以及他们所拥护的

早期符号学的巴特、列维 斯特劳斯、格雷马斯以及维戈茨基、洛特曼和普洛普等苏
联结构主义者。 [20]

与后结构主义反人文主义相认同的对知识主体的批判所造成的问题之一是要进

行穷尽式分类的欲望,"通过元语言操作来指定名称" (2 .1 0) 。我已经在文章的另一

部分详尽讨论了这个问题。上面列出的所有人物都有这方面的嫌疑。这里我想要指

出他们都犯有语音中心主义的错误,都相信言语是声音意识的直接再现,而文字则是

对言语的间接誉写。或如古哈引用维戈茨基的话所说"口头言语的速度不利于复杂

的形成过程一一一它不给讲述和选择留有余地。对话意味着直接的、没有事先思考的

语段。 " (EAP 261)

根据这种说法,文字的历史便与剥削的开端和发展相偶合。现在没有理由质疑

这个文献翔实的故事,即讲述狭义上的或严格意义上的文字的故事。然而,你不能建

立一个言语模式,来与这个严格的文字模式相对立,并依据某个心理学模式和经验"证

据"赋予它全面的认同,这个心理学模式如此粗糙,以致暗示了"事先思考"的空间

也局限于慎重的意识,而经验"证据"又给人以如同"口头言语的速度"的印象。

对比之下,关于意识和语言的后结构主义理论都表明,所有可能的表达,无论是

R 头的还是书面的,都与自我保持一段距离,以便产生意义一一一不仅是对别人的意义,

而且是自我对自我的意义。我在讨论"异化"时提出了这个观点。这些理论进而表明,

"自我"本身总是生产而非奠定基础,这是我在讨论"主体效果"时提出的一个观点。

如果根据历史的表述来看待文字,那么,作为基础的自我意义的生产就似乎与文字一

样是被结构的。

最小限度地确定古典文字概念的主要谓语……[是]一个书面符号..

一个存留下来的标识……它携带着一股能打破语境的力……[而]这股爆破力

与问隔密切相关……将其与内在的语境链中的其他因素分离开来……这三个

谓语与它们引发的整个系统一道,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严格地局限于狭义上的
15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IF川…t叫叫川叫

"书面"交流吗?它们不也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吗?比如口头语言,而最终存

在子整个"经验"之中,因为它与这个标识的领域不可分割,这就是说,与涂

抹和差异的网络不可分割,与重复的单位不可分割,而这些单位又可与其内在

和外在的语境,与其自身分离开来,因为构成其身份的那种重复性并不允许它

们永远充当自我认同的一个单位。 [21]

至于理论的迫切需要如何禁止幼稚的心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意识形态操纵的,

有关这方面的深入思考,我们应该转向德里达的"签名i 事件,语境

就引自该文。根据这方面的论述,
f‘"‘把言语说成是对自我的直f接 妾表达"似乎不仅标志 B

着注定忽视自我的意义生产的一个欲望场所。我们还必须承认,任何言语,任何"自

然语言" (无意中说出的矛盾修饰法),甚至→种姿态"语言",都不能意指、表示或

表达,除非经过一个先存的语码的中介。我们进而开始怀疑,狭义文字的最有权威性

的最可利用的标识一一法律的语码一一作用于一种隐含的语音中心主义,即言语是

自我的直接表达这个前提。

我承认,比较适当的做法是认为底层语境中谣言的威力源于它对非法文字结构

的参与,而不是法律的权威文字一一它本身就是经过了法律精神的语音中心模式的

批准的。"文字,这个违法者,这个被抛弃的儿子。这里必须记住的是,柏拉图总是

把言语与法律、逻各斯与知性联系起来。法律言说。他们以《克里托》为化身而直接
与苏格拉底对话。" [22]

我们且来考虑一下 EAP 第 259-264 页中对谣言的分析。(在 3.112 注释 157 中

引用过。)我们还要记住农民的精神机制也同样受到一个传统的语音中心主义的影

响,在这个传统中, smb 一一听到的东西一一拥有最大的权威,正如历史学家的精神

机制受到西方语言学的语音中心主义的影响一样。这又是共谋而非认识距离的问题。

那么,如果"谣言就是言说的语段 " (EAP 256) ,那就必须认为其"功能的直接

性"就在于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声音意识。这被认为是文字的显著特点。任何一个读

者都可以用她的"意识"来"填补"它。谣言引发同志式情谊,因为它属于每一个"读

者"或"传播者"。它没有起源或出处。因此,谣言不是错误,而犯有本源(起惊上)

的错误,总是流通而没有明显的出处。这种不合法性使其接近叛逆。它的"绝对的"

(应该说是"不确定的",因为可以"分配给它虚构的出处")
"及物性"在起源和终

点消失了(一幅清晰的文字画面),可以把这种及物性看作是在语音中心主义影响下

所接受的狭义的言语模式("产生于普遍意志的言与行的伴随性")。事实上,作者本

-----oil
--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 1 151

人在 15 页之后也近乎谈到了这个情况,他注意到叛逆者一一一也受到语音中心主义的

影响一一从伪经的角度严恪限制谣言的措辞。底层、中坚权威和历史学的批评家都

在这里达成了共谋。然而,对谣言的"特性、匿名性和及物性"的描写 (EAP 260)

却暴露了一个矛盾,使我们能够看到《底层人研究》文本的本质。

苏联结构主义与法国反人文主义的奇怪并置有时产生一个令人误解的效果。比

如,把巴特关于作者归属封闭了文字这个建议用于谣言,使我们注意到谣言的文字性

质,而不是让我们通过维戈茨基把巴特的话偷换成言语。对维戈茨基来说,对话是两

个直接自呈出处或"作者"进行直接言语交际的特殊例子。对话是"没有经过事先

中介的" (尽管主体效果理论或具体的抽象决定等说法都会发现这种说法意义含
1昆)。

谣言是某一先存事物的驿站。事实上,殖民地当局的错误就是把谣言当作言语了,把

狭义的言语的要求强加于从广义的文字中获取力量的东西了。

这里,底层人研究小组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主题上来。普遍的文字结

构中具有革命的非占有性的可能性与底层人语音中心主义对其的控制,二者的交叉

使我们接近了底层哲学的微观世界或其小规模的功能。

在把甘地作为能指的建构中,"朗读报纸"的作用问题被过早地搁置了。"朗读

报纸"是对"口头语言"的一种依赖,通过这种朗读,"故事获得了主题的可信性和

发掘地的名称,而不是记者的权威性"(3.48-49)。我用这么长的篇幅讨论这一点,

无非是说报纸是狭义上可利用的文字,"口头语言"是一个语音中心主义的概念,其

权威性直接来自自呈说话者的声音意识,而"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阅读别人的文本

则是广义上的行动中的书写。要找到有关证据,你要看到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经过

霍布斯和卢梭、直到J.L.奥斯丁的整个西方传统中讲演者与修辞学家之间的对立。
[23]
当报纸开始报道谣言时 (3.88) ,纯理论探讨的范围就更加诱人了。研究者本人似乎

被"绝对及物性"的循环吸引了。

在不屈服于这种诱惑的情况下,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注意到普遍书写的结构

与语音中心主义的公开兴趣之间的抵幅有什么用?一种共有的语音中心主义把底层、

中坚权威和学科批评的历史学家捆束在一起,而只有违反意愿的阅读才能揭示第一

种人和第三种人提倡的不合法性,这又有什么用?或用特里·伊格尔顿的话说:

马克思是个形而上学家,叔本华也是。罗纳德·里根也是。这一举措有什

么所得呢?如果真的有所得,有什么意义?这种同质化的意识形态意义是什么?

它的存在是为了压抑哪些差异?这是否会使里根感到不舒服或压抑?如果解
四|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
阮『川 D…阳阳叫
ct川。川叫e 嗣叫
of G
创l。呻
ba副刷巾归Ii阳阳刷

iiz臼副叫
zat
副t
a

构主义所论的问题是形而上学话语,如果这是充斥一切的,那么就有一种感觉,

即在违背意愿的阅读中我们既颠覆了一切又什么都没有颠覆。 [24]

并非所有理解世界的方式和作用于世界的方式都同样是形而上学的或语音中心

主义的。另一方面,如果中坚分子(里根)、殖民地当局、底层人和中介者(伊格尔

顿/底层人研究)共有一些我们不愿承认的东西的话,那么,这样→种拒绝所提出的

任何精确的结论都纯粹是一个欲望的场所。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一种能够承认那种共

性的实践。把文字结构被掩埋的作用作为杠杆,策略的读者能够揭示上述三种人之

间的非对称性。然而,由于"违背意愿的阅读"将永远是策略性的,所以这种阅读永地

远不能确定一个文本的可靠真理,它将永远依赖于实际的偶然性,永远不能合理地导
向正统理论。就底层研究小组的情况看,这种阅读能使他们摆脱声称已经确定了对

底层及其意识的真实认识的危险。

妇女

在妇女问题上,小组非常谨慎。他们记录了男人们和女人们一起参加斗争的时刻

( 1.1 78 , EAP 130) ,以及工作或教育条件都遭受性别或阶级歧视的时刻(2.71 , 2.24 1,


243 , 257 , 275) 。但我认为,他们忽略了妇女这个概念一隐喻对于其话语的功能该有
多么重要。 [2句这一考虑将结束我的论证。
在一种特定的阅读中,妇女人物在话语系统功能的转换方面,如在动员叛逆中一

样,完全是工具性的。我们的小组几乎很少提到这种工具性的机械方面。"女性"对

于主要由男性构成的叛逆分子来说就如同"宗教"一样是重要的话语领域。当对牛

的保护在重新书写底层、半底层和土著中坚团体的过程中变成了挥发性所指的时候,

牛就变成了一种或另一种女性人物。在 19 世纪的英国,女性对"所属个人主义"的

接触是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之→,那么,女性对潘迪详尽记载的所有异质团体具有相同

的话语意义和力量,这又有什么暗示意义呢?查克拉巴蒂对"工人"这个人物进行了

类似的研究。但"女性"却没有如此荣幸。

在最"古老和本土"的宗教层面,"在集体困苦和外来压迫的时候或许给[叛逆

的山里人]以额外力量"的一个层面( 1. 98 ) ,诸神变成了吃人的女神。当叛逆前的集

体准备开始叛逆时,他们继续向女神而非神献祭。而且,甚至当这个底层人规逆的层

面与"早期的中坚斗争"形成对比时(1.1 24) ,我们注意到在那个早期阶段斗争是在

---oil
-•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 I 153

两种环境中进行的,因为男人不会接受女性的领导(1.1
02 )。

就社会符号学而言,一方面是吃人的女神,崇拜的对象和团结的缔造者,另一方

面是不能被接受为领导的世俗的女儿们和寡妇们,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就东

部"甘蔚文化"的情况,沙希德·阿明谈一种故意的非偶合状况,即对收割日程的自

然描写(如用作戏剧脚本的描写)与对殖民地垄断资本的循环的人为的描写之间的非

偶合现象。这里非常有趣的是,如果允许农民和地主相合,那么他们究竟是以何种方

式相合的。但我认为还应该注意到,嫁妆是人们必然要提到的社会要求,使得自然通

过帝国的要求而给农民带来了灾害。当对性差异的利用似乎在许多领域都起到了关

键作用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关心作为主体的底层人的构成吗?我们是否还应该关心

年轻的女儿为了保留父亲的土地而拒绝爱人的要求这样的现象昵(1.5
3)? 我们是否

应该关注把性作为财产的这种比喻性划分(对妇女来说,性别当然与自我或意识是一

致的)继续流传下去,还是从父亲传到爱人?的确,在如此关注底层人的主体性或主

体地位的一个集体里,对作为重要工具的妇女的主体性,自不必说其不可或缺的在场,

表示如此冷淡,当然是令人震惊的事。下面四句话表明了我的观点:

"上等"帕蒂达花掉嫁妆钱,再把妻子送回娘家,这样他就能再次为嫁妆

而结婚,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帕蒂达人中,把女儿接回娘家被认为是非常

耻辱的事[ !J ...…人们组织了戈尔斯来防止与"上等"帕蒂达人的毁灭性的高

攀婚姻。……因此,我们发现在帕蒂达人内部有一个强大的底层人组织,以抑

制帕蒂达中坚分子的权力。……甚至 M. 甘地也不能打破 21 个村子组成的帕

蒂达戈尔斯组织。

我不明白作为象征性交换客体的妇女这个重要工具怎么会在这里受到忽视。而

结论却是:飞 ols 的团结是一种阶级团结" (1.2 02 , 203 , 207) 。正如反抗殖民地权力

的叛逆者一样,妇女状况的"改善"是一个副产品,但那有什么区别呢?男性底层人

和男性历史学家在这里达成了一致见解,即繁殖的性别是一个异类,极少被看作是公

民社会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印度的语境下这并不是不重要的问题。正如 1899 一 1901 年的叛乱解除了

印度语境中千禧基督教的霸权一样, 1922 一 1923 年的德戚运动中的土著人也似乎激发

了刚刚出现的以女神为中心的宗教,这场运动积极争取把土地重新纳入私人财产。 [2句
在当下的印度语境中,宗教和女性都不能表现这种潜力。
15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叫阳叫 ue ofGI

我把两个宽泛的话题留在了最后,即最明显地体现妇女工具性的话题:区域和社

区的权力模式的观念。

区域和妇女的概念一隐喻

区域性的概念隐含见于三卷本的《底层人研究》中的大多数文章中。这方面的

清晰的理论陈述也可见于员工帮助计划。区域是"原始的亲缘关系和社区引力"的

综合,是"自治动员……的实际机制"的组成部分
(EAP 118) 。在可能的最简单层,

面上,亲缘的观念显然是由妇女的交换得以稳固下来的。据古哈所说,这种稳固无视

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宗教分化。 [27] 在所有这些例子中,妇女是底层或叛逆符号学中被


忽视的结构体。

我在本文中的目的是要表明研究主体与客体一一底层人研究小组与底层人一一

之间的共谋。这里也不能忽视历史学家的倾向,而是要给"阶级"或"种姓团结"

(EAP 316) 的性差异符号重新命名,呈现农民要打破血缘与共栖之间差别的普遍努


力。如历史学家所提到的但没有仔细思考的帕蒂达人残酷的婚姻习惯一样,也存在

着把作为女性[受性别歧视的]主体简单地排除出去的问题"在每一个[叛逆的]村

庄里,除了婚姻所要求的女性外,所有居民,无论在血缘上还是在神话上,据说都是

同一个父系家族的后裔,自认为是同一个民族或部落的成员。同祖同宗的信仰使得

村民从正面自称为一个团结的单位,而从反面则是实施歧视外来人的一个详尽法典。"

(EAP 314 , 重点为我所加)


尽管每个人都毫不经意地承认正是没有正当身份的妇女维持了这个血缘的或神

话的父系家族;尽管在历史学家的评价中"这些基于村庄的原始联姻是 1857 年的印

度北部和中部叛逆动员的主要工具 " (EAP 315) , 但我们似乎不能就此停下来去调查

在这种动员和团结中妇女主体的被剥夺。在我看来明显的是,尽管妇女的工具性往

往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3.如果女性的底层人意识问题仅仅是一个转移注意力的

话题,那么,底层人意识的问题本身也同样是转移注意力的话题。

如果农民叛逆者充当了牺牲品,是印度反对区域帝国主义的第一次浪潮中未受

到歌颂的英雄,那么,由于先存的父系制度结构与跨国资本主义之间的同谋,城市亚

无产阶级的女性就成了当下国家劳动分工的主体范式。我们在研究这些"永久的临

时人员"中的反抗模式时,底层女性的异质的主体构成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 I 155

权力的社区模式和妇女的概念

尽管帕塔·查特吉提出的权力社区模式的概念并未如此充斥于小组的全部工作,
1" 1<;

但对于底层人研究而言却是-个重要而具有持续性的论点。这里,大多基于亲缘氏

族关系的社区权力结构的重要性关系到这个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广大地区。在对这种

权力的运用中,性差异的结构体和事先起到的微观的限定性作用再一次被取消了,所

以,性只被看作是促进这个"社会生产组织"的许多因素之一(2.322 )。也许我们不

能要求小组完成让妇女成为可见的人物这个任务。然而,在我这个读者看来,底层的

女性主义历史学家必须把妇女作为结构的问题提出来,而不是在许多形态和文化中

某一形态或文化的边缘问题,而这正是查特吉在《再论权力模式与农民》中所隐含提

到的。

如果在解释区域性时,我注意到了底层人和历史学家共享的血缘与空间叙述之

间的张力,那么,在"权力的社区模式"中,我们又看到了血缘的解释与"政治"感

知之间的冲突。这是关于同一场战斗的不同说法一一是最终通过理性解释的明显压

制性别的世界,是被公民社会扬弃和涵盖的内部社会。

血缘与政治之间的冲突是查特吉的要点之一。妇女这个人物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呢?在分散的权力领域中,性的劳动分工逐渐成为自上而下的权力分享。那个故事

是查特吉展开的权力分类的负面。

查特吉引用了维克多·特纳的话,后者认为权力的社区模式的兴起往往能产生抵

抗封建结构的方法"抵抗或叛逆往往采取……社区的形式。"(2.339) 这在抵抗君主

制霸权的过程中尤其具有煽动性。在这个关于权力模式快速发展的寓言中,可以看到,

守某一国王的观念可以弥补整个社会内部的意识形态空白"塔西陀称作‘国王'的一

种新的头人是从‘皇族'内部选举出来的。"(2.323) 甚至在"国王"出现后,被交换

的女人仍然能起到非常牢固的凝聚作用。因此,当叛逆的社区用君主反对封建权威

时,说他们用旧的血缘关系的父权观念重新填补了国王的位置,从来没有抛弃把国王

作为父亲的隐喻,这似乎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3.344 )。

我的观点是,通过所有这些关于区域和权力的社区模式等相异的例子,妇女这个

人物,从氏族到氏族、从家庭到家庭,以女儿/姐妹和妻子/母亲的角色,保证了父权

社会的延续,即便她自己丧失了正常的身份。在这个特殊的领域里,杜区或历史的连

续对底层人以及历史学家来说,是通过掩盖她自身的非连续性(我有意使用连续的隐
15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t叫 川 the Critique 叫。ballzation: A Spivak Reader

喻一一在哲学和性的双重意义上) ,通过不断抽空她作为工具的意义而生产出来的。

如果我在此显得有些固执的话,那么,结构主义主流和现行的反人文主义之间的

距离也许能用两个名人的两段名言来衡量一下。首先是奥林皮安对主体构成中再现

作用的忽视:

这些结果只能在一个条件下获得:把婚姻规矩与氏族制度看作是一种语

言。……"信息"应该是由群体的妇女提供的,她们在阶级、宗族或家庭之间

流通,取代了在个体之间流通的群体的词语。这根本没有改变这两个例子中考

虑的现象。……[价值与符号之间的]含混显见于对某个人写的某本"反女性

主义"的书《血缘的基本结构》的批判中。……[但]词语并不说话,而妇女说话。

后者是符号和符号的生产者 p 即如此,她们就不能被简约为符号或记号。 [28)

其次是对界限的识别:

尼采对性差异,对"两性间不停的战争",对"两性问短命的恨"、对爱、

肉欲等进行了分析,明显地构成所有这些分析之重要手段的意旨或概念价值都

具有可以称为"使用" (包括挪用,征用,拿取,占有,礼物和交换,控制,奴役等)

过程的导向。通过在此我无法追溯的无数分析,根据已经规范化了的法律,妇

女有时是通过给予、把自身送出去而成为妇女的,而男人则拿取,占有,拥有,

而对比之下,妇女则给出自身,把自己作为某某给送出去而模仿或保证了自己

的占有性控制。……作为一种性活动,使用由于其不确定性而比现实问题,比马

真理的遮盖问题或存在的意义问题更有力。更有甚者一一而这个论点既不是

次要的也不是补充的一→由于使用的过程组织了一般的语言和象征性交换过

程的总体,因此,也包括了一切本体陈述。 [29)

列维-斯特劳斯和德里达的这两段话相隔 20 年之久,我引用这两段话是把它们

作为时代的符号。但毋庸赘言,对后者来说,存在和本体陈述的问题将与底层人意识

的现象有关。

(陈永国/译)

一」
-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 I 157

注释:

[1] 关于危机,见 Paul de Man , Blinders and Insight: Essays in the Rhetoric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 (Minneapolis: Univ. ofMinnesota Press , 1983) , p. 8. 关于增补,见 Jacques
Derrida , Writing and Difference , tr. Alan Bass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 1982) , p.
289. 所有译文都做了必要的修改。

[2] Ranajit Guha , ed. , Subaltern Studies I: 肌'itings on South Asian History and Society (Delhi:
Oxford Univ. Press , 1981) , p. 83 , 86 , 186. 三卷本的《底层研究》在本文中分别为 1 , 2 ,
3 并标注页码。 2.65 , 115; 3. 21 , 71 又见 Ranajit Guha , Elementary Aspects of Peasant
Insurgency in Colonial India (Delhi: Oxford Univ. Press , 1983) , pp. 88 , 226 , 30 , 318;
以下缩写为 EAP 并标注页码。

[3] 关于对葛兰西"精心研究"的讨论,见 Edward W. Said , The World , the 及矶。nd the Critic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 1983) , pp. 170- 172。
[4] 、Friedrich Nietzsche ,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and Ecce Homo , t r. Walter J. Kauι
man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1969) , pp. 77 , 80.
[5] Chakrabarty , "Conditions for Knowledge ," (收入本集), Arvind N. Das , "Agrarian Change
from Above and Below: Bihar 1947一 1978 ," p.2; N. K. Chandra , "Agricultural Workers in
Burdwan , " p.2. 在此,我是在松散的意义上使用"想象"一词的,即拉康所使用的"想象"。
关于简明定义,见 Jean Laplanche and J. B. Pontalis , The Language ofPsycho-Analysis , tr.
David Nicholson-Smith (New York: Norton , 1973) , p.2 1O。
[6] 如以往一样,我喜欢举的理论虚构的例子仍然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始过程。 The Com-
plete Psychological Wo巾, tr. James Strachey et a l. (London: Hogarth Press , 1961) , vo l. 5 ,
p.598五

[7] 关于这方面的卓越讨论,见朱迪·巴特勒, "Geist ist Zeit: French Interpretations of Hegel's


Absolute" , Berkshire Review 20 (Summer , 1985) , p.66 - 80 。
[町、 Antonio Gramsci , cited in EAP 28.
[-9] De汀ida , Of Grammatology, 也 Spivak,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76) , p. 24.
[10] 由于历史学家在集体工作中具有明确的性别(见 pp. 33-43) ,所以我始终用"他"指代。
[11] Derrida , OfGrammatology , p. 93. 由于我的意图不过是提供一个超越语码的时刻,所以
我没有解释德里达的那段话。
[12] 对这一论点的最卓越利用也许是吉尔·德勒兹和费立克斯·瓜塔里的 Anti­
Oed,伊 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 tr. Robert Hurley et a l. (New York: Viking Press ,
1977) .
[13] Gramsci , Prison Notebooks , tr.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el-Smith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1971) , p. 421
[14] 英国的翻译传统上略掉了马克思的这个论点。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扬弃的论述,见
司咽 az 唱 a 可 fddn3341t61ιntsjs~itA41
15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1 From De叫阳 eti川 the Cr

"The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 Selected Works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
14
Publishing House , 1951) , p.51 ,关于黑格尔对这个术语的解释,见 The Sc ience ofLogic ,
tr. A. V. Miller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 1976) , p. 107 。
[15] "利益"这个概念一隐喻与"肯定解构"结合起来,承认任何解构的例子都不能匹配它
的话语,见 Derri巾, Spurs , tr. Barbara Harlow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 1978) 。
[16] Jean Baudri1l a时 , In the Shadow of the Silent A句'orities or the End of the Social and Other
Essays , tr. Paul Foss et a l. (New York: Semiotext (时, 1983) , p. 26 , and Deleuze and
Guattari , On the Line , tr. John Jonhston (New York: Semiotext (时, 1983) , p. 1.
[17] Spivak ,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18] Althusser , "Sur Ie rapport de Marx a Hegel" in Hegel et la pensee moderne , ed. Jacques
d'Hondt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1970) , pp. 108-109.
[19] Karl Marx ,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 in Surveys from Exile , ed.
DavidFernbach (NewYork: VintageBooks , 1974) , p.147.
[20] 比如,就巴特的情况来说,我们必须考虑到他自己的声誉以及对早期立场的抛弃。见
Steven Ungar , Roland Barthers: the Pr旷ωsor of Desire (Lincoln: The Univ. of Nebraska
Press , 1983) 。

[21] Derrida , "Signature Event Context" , in Margins of Philosophy , tr. Alan Bass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 1981) , p. 146
[22] Derrida , "Plato's Pharmacy" , in Dissemination , tr.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 198 1), p. 146.
[23] 霍布斯在《利维坦» (Leviathan) 中讨论了权威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 (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 中讨论了许多权威性章节的两种。关于这个话题的长篇讨论-一一如柏拉
图的苏格拉底、卢梭和J. L.奥斯丁一→见Derrida's "Plato's Pharmacy" , OfGrammatrJ-
logy , and "Signature Event Context" 。
[24] Terry Eagleton , Water Benjamin:or Towards a Revolutionary Criticism (London: Verso
Press , 198 1), p. 140.
[25] 集体的工作现在包括比较公开的女性主义素材。最重要的是拉纳吉·古哈 (Ran勾 It

Guha) 的《商德拉的死» (" Chandra 's Death") 集于即出的第 5 卷,文中,他采取了特殊

的女性主义立场,认为妇女有自已独立的领域,生儿育女,在底层的父权制下过着动荡
的生活。我的观点认为妇女是社会的结构体,当然与古哈的观点不同。
[26] Hardiman , "AdivasiAssertion in South Gujarat: The Devi Movement of 1922-1923 ," in 3.
[27] EAP229 , 316 。

[28] Claude Levi-Strauss ,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 Claire Jacobson and Brooke Grundfest (Garden
City , N.Y.: Anchor Books , 1967) , p.60.
[29] Derrida , Spurs , pp.l09-11 1.

--""""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I 159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阐述作为专有名词的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一一我始终有义务

对这一合法的举动表示怀疑,而是要说明一个学人在阅读了一组新的文章之后再回

过头来读一些珍藏的文本究竟意味着什么。用作者的名字来标明这些文本就是纪念

通过下面这种扬弃性的阅读所讨论的一种传统。我从一些文本转向另一些文本并

不是确定无疑的,而仍存有这样一个疑问:在马克思与德里达之间建立对话,把二

者结合起来,可能仅仅突出了最小的事实,即他们两人都属于辩证的传统。我的这

种做法本身不是什么政治举措,因为我不能把所谓的"解构"看作实在物
(realia) ,

或因为政治的一一或个人伦理的一一叙事型 (narrateme) 可以充分地再现哲学型

(philosopheme) 。

通过德里达理解马克思,可以说是"文学地"或"修辞地"阅读一个"哲学"文

本。而这种姿态一一甚至在"政治"仍然外在于它的时候一一也质疑学科名称和界

限,如"文学"和"哲学"等学科。说这种阅读是"文学的",只因为它认识到,马克

思生产的东西是用语言写成的。这种阅读说明,马克思只质疑了"哲学的"正义和优

美,用实践的杠杆撬开了它们。激进的"文学"阅读并不把马克思简约为最具学科定

义权威的"纯"文学:不可简约地叙述自身内容的一种终极自省的语言文本。

马克思文本的内容仍然是不可加以总体化的,因为它的任务是不仅仅表达他的语

言文本性。所有文本都蕴涵着这种东西。马克思文本的阐述动机各不相同。在这方面,

必须说一说德里达早期的建议 "没有绝对的额外文本"。虽然一种狭隘的"文学"

批评会欢迎和发展德里达把"哲学"作为文学还原论的介入(因此不能把"解构"从

*译自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History , (ed.) Derek Attridge , Geoff Bennington and
Robert Young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p. 30-62 。本文的另一个较短的版

本发表在 William E. Cain , ed. ,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New Essays on Nine-
teenth- and Twentieth-Century Texts , Lewisburg: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83 。
16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IF川…true川

这样一种增补的可能性中排除出去),但德里达的论点提出了一个相当不同的立场:所

谓的语言文本"之外"也是在一个网或网络之内言说的(即"社会一文化的",或"政

治 经济的",或"心理一性的"网络,依我们的实践/理论焦点而定):
"我们从来没

打算把文本的观念扩展到文本之外的整个领域,通过消除疆界而把世界改造成一个图

书馆……但是……我们试图再一次从基础开始建构这些边缘、这些疆界的体系。"
(1)

显然,德里达的著作仍然是可以通过批评实践加以改变的。像下面这句话"每

当问题本身在(狭义的)经济学、语言学、修辞学、精神分析学、政治学等领域出现时,

本体诠释学的质询形式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2] 仍然可以随批评场合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在这里,这句话就有一个特殊的焦点,其语境指的是妇女问题的局限性。)

在"白色神话"的一个长注中,德里达赞扬和批评了马克思提出同时又放弃了的

"现实',‘自身',‘抽象'和自身的概念(普遍现实的名称)等问题。" (3) 如德里达


所指出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段话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马克斯·施蒂纳为例,

指出财产 (Eigentum) 是不能简约的,因为人必须根据他的属性 (Eigenschaften) 来定

义。他们暗示说,如果人们只满足于这种说法,那就没有必要研究不同社会形式的生

产中私有财产发展的经济异质性。唯心主义的词源学研究所说的属性和物质的社会

生产中的财产"并不是一回事"。

解构分析将同意马克思提出的观点,同时又对它提出质疑。

马克思只强调了私有财产的"社会"事实与"拥有" (也就是占有财产)的"自然"

事实(如胃痛) ,以及财产的指示或定义的"形而上"事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因此似

乎太狭隘了。他似乎不想承认,非异化"财产"一一身体对疼痛的接近或概念对定义

的占有一一的纯自然的或形而上的起源或目标是通过一种自我区分得以确定和破坏

的,这种自我区分也确定和破坏了所谓个人占有身外之物的社会异化。后者降临于

前者并不是一个偶然。德里达就是这样反证列维一斯特劳斯对有文字的社会和无文

字的社会所进行的区分的。我们渴望进入一种超验的境界,假设一个自我接近或自

我占有的正当场合,以此来衡量我们自身堕落的状态-一用早期的德里达的语言来

假设言语与文字的对立。

马克思对货币的思考,如他在死后发表的《导言» (Grundrisse) 中所论的货币主题,


斗」
'圃-一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1 161

可以根据言语与文字之间的这些论战来解读。 [4] (当然,我并不想分析货币的各种表面


形式,或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而只想、谈谈马克思是如何再现货币这个概念一隐喻的。)

货币的特殊物质性的出现,如"词语的符号 [Zeichen] ,有一个历史,字母,等等"。

(Grundrisse 145) 在货币侵入其特殊的历史 物质支持之前,价值的固定是特殊的,

不便利的。尽管交换价值总是掩盖着某种社会关系(谁制造了什么,为什么制造,怎

么制造的,谁需要那种产品,为什么需要,什么时候需要) ,因此已经具有了符号的

策略性质,即在纯粹交换的场合,在这种货币交换出现之前的商品流通中,符号掩盖

了物的存在,而这种掩盖总是不可靠的。当适合货币形式的物质的出现使它改造成

纯粹的(理想的)习俗时,货币就成了没有内容的形式,是差异而非同一性"作为交

换媒介的货币变成了硬币,纯粹的消失时刻,它所交换的价值的纯粹符号。……作为

整个生产过程的最表面的(在被迫浮于表面的意义上)和最抽象的形式, [货币流通]

本身就是相当没有内容的。" (Grundrisse 163) 与文字一样,货币也成了符号的符号,


促成了符号交换的可能性,不仅仅是语言,而是一种陌生的语言 (Grundrisse 163) 。

货币标志着已经内在于财产之中的异化原则。"由于货币是普遍等价的……因

此一切都是可异化的,对个人是无情的,外在于个人的[原文如此]。因此,所谓不

可异化的、内在的占有,与其相对应的不可动摇的、牢固的财产关系便在货币面前塌

倒了" (Grundrisse 838; 重点为马克思所加)。德里达用开放的增补图表所表明的恰


恰是这种必要的和内在的异化,即内部矛盾所隐含的时刻可以恢复的否定链。 [5] 于
是,当马克思写道"流通的领域内部有一道畴隙,金(或银或普遍的货币物质)作为

具有特定价值的商品而进入这道樨隙"时, [61 德里达就会加上一句:如果流通必然携


带着这道畴隙,那它就已经与普遍的物质货币构成了共谋关系,已经欢迎物质货币的

到来了,虽然它看起来像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闯入者。由于马克思的文本并没有公开

把扬弃包含在增补性之中,所以,不仅偶然性的概念,而且,与公认的有关文字定义

相关的闯入或篡夺等概念也都被应用于货币了。"交换价值的第一个表面形式"一一

货币的起惊一一是"偶然发生的……是由偶然的需要、奇想等决定的。但是,如果

它碰巧能继续下去……那么,相互交换的协调就会逐渐从外部发生,同样也可能偶

然地发生" (Grundrisse 204 - 205 ) 0 "从作为纯粹流通媒介的奴仆地位,它突然在

商品世界里变成了君主和神" (Grundrisse 221) 。货币的适当位置就必然被置换了

(Grundrisse 234) 。
在德里达那里,这种被偶然(错误地)再现的增补是文字。货币在马克思的文本
ω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川 theer阳刊。bali叫 A Spivak Reader

中被看作一种未被识别出来的增补,它显示出文字的所有标志。它的作用是方便的

缩写,通过它,"人们可以用很小的空间保存巨大的价值" (Grundrisse 237) 。价值-一

劳动一时间一一的构成因素即时间被阻隔了,作为货币物质而成为自身的标准,正

如在公认的描述中,言语的构成因素时间也在多产的文字中被阻隔了一样。"因此,

金子在名义上是不可破译的,这不仅因为只有金子才表达一种可靠的价值,而且因为

作为货币,它不表达任何价值,而只表达一一前额上携带着[正如文字把直接的、‘活

的'的表达带入已死的铭写或印象之中一样]→一它自身物质的确定量,它自身量的

确定" (Grundrisse 133- 134 ;重点为马克思所加)。


德里达在《文字学》中着力描写的为文字的传统历史编撰的恰恰是残忍的空间

扩展一"视觉的专制主义"一压制活的时间的故事。马克思的故事进一步重述

了暴力的错误命名,即名字的循环比所指物的呈现更为重要的一个环境。货币腐蚀

了自然的东西,并以自然的形式将其变成了纯粹可见的社会交换关系的符号"把完

全确定的货币理解为货币的特殊难点……在此被确定为→种金属,一块石头,一种

纯粹有形的物,在自然中所见的物,还不能与它的形式决定因,与它的自然生存相区

别。" (Grundrisse 239) 把自然与符号如此混淆起来是历史过程的结果,对此,货币

形式决定着可能性。"多少世纪以来国王王子制造伪币[Geldfalschung] ,事实上在金

币的原始重量后面留下的只是他们的名字" (Grundrisse 194) 。货币具有了不正当

的功能,通过合法的错误再现把"真实内容与名义上的内容"分裂开来了(Capital,

222-223) : "事实上,称作镑的,用那个名字代表货币的,不再是一盎司金子的 114 ,


而是 115 0 " (Grundrisse 800) 作为不正当于段的下→步也就是文字的技术发展的另→

步:纸币的印刷。"印刷业……是无穷无尽的,魔幻般地运作" (Grundrisse 121)0 "纯

粹的象征性在金属的货币标志中仍然被掩盖着。在纸币中它昭然若揭。人们看到: Ce
n'est que Ie premier pas qui coilte o "
马克思审慎地把另一个传统主题引入了文字的主题学之中。货币的篡改是文明

的一个推动力。在把巴巴里海岸的"想象的"货币标准与西欧发达的货币形式相比

较时,马克思写道"就仿佛在神话中人们把不能以可见的形式呈现的而只局限于想

象之中的神看作是高级宗教→样,它们在想象中充其量获得一种口传的而非图像的

呈现。" (Grundrisse 795)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表明了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货币形式像文字一样是被结

构的而就此停步。我们不能站在圣马克斯一边(在德里达引用的段落中他是马克思
--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lω

的争论对于) ,而宣称"不纯洁的"理论是不可行的。看一看德里达这个脚注的其余

部分也许会大有碑益。

在德里达于脚注中引用的第二部分,马克思痛斥施蒂纳把所谓的同义词等同起

来一一如"价值,""交换,""商业"等,这些词既可以用来描述个人也可以描述商

业关系。人们当然可以思考任何元心理学的不可简约的经济隐喻。我想要强调的是,

德里达解构的第一步就是注意到当"同一个"词的同义性/同一性把矛盾的或不对称

的信息掩盖成统一的论点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德里达强调这一步骤,指出理论的偶然性是如何压制了不可简约的异质性的。

而马克思之所以抵制货币恰恰是因为货币对个人和社会交易之异质性的必然压制。

姑且指出马克思身上反映出来的一种明显的人人皆知的矛盾。一方面,有一个"人文

主义"的马克思,他标志着要通过"实现个人潜力"的古代神学的习语来恢复这种异

质性。另一方面,似乎还有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对矛盾两极的这一共谋可

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注意到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马克思提倡用构成性时间,即时

间货币来取代"空间扩展

经j济卉,与不同生产机构中劳动时间的有计划的分配一道,仍然是公社生产基础上的第

一规律。事实上它成了一个更高程度的规律。然而,这在本质上区别于劳动时间……

价值的标准。" (Grundrisse 175) 探讨这一共谋的矛盾是本文篇幅所不能容纳的。

我收集的《导言》中关于货币这个概念一隐喻的引语可能会导致下面的概括:货

币掩盖了社会关系的异质性,不可挽回地取代了用来取代一种必然不对称的交换的范

畴。"在[货币]中它们[交换价值]都是同名的" (Grundrisse 189) 。马克思正是沿

着这条路线发展了对货币的分析,而尼采(从反面)对语言进行的分析则与其奇迹般

‘地相象:两个事物可以有相等的,相同的,或可替换的发音,首先把不同的事物等同

起来,其次忘掉那个步骤,最后通过元叙述 (metalepsis) 创造掩盖这个谱系的记忆。"表

面上看来其作为货币的决定因素不过是社会过程的结果E 它是货币。这更难理解,因

为对于活着的个人来说它的直接使用价值与这个角色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一般说来,

对区别于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的记忆已经在纯粹交换价值的具体体现中完全消失了"

(Grundrisse 239 - 240 )。这里有两段话都指向这一分析的两个结果:首先是制造对等:


"异质的对等,如莎士比亚给货币的恰当定义";其次是元叙述"只有当货币确实被

设定为商品之后,商品才能被唯心地设定为货币二, (Grundrisse 163; 80)


德里达在"白色神话"中把上述尼采的立场激进化了,解构了隐喻与概念之间的
16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叫。n 川e 叫 ue 叫。bali.ati

对立,表明二者无一是原生的,每 A个都要依赖另一个发挥作用,因此它们是共谋的。

尼采批判的这个一般形式也同样可以用来解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对立。这

将加强马克思似乎矛盾的趋于异质性的冲动,甚至强化了尼采趋于多元化的冲动。

我们且来进一步探讨货币形式的元叙述问题"从作为纯粹流通媒介的奴仆地位,

它[货币]突然在商品世界里变成了君主和神。"我们已经把这解作篡夺货币主权的

历史叙事。当然,这也是关于货币的令人困惑的本体论的哲学叙述,这可以列出如下

主题:

立场:货币商品一一-作为普遍交换之媒介的宝贵金属→一是通过与自身作为可

交换商品的存在的分离过程来设定的"从一开始,它们就代表着剩余,这是财富本来、

就表现出来的形式。" (Grundrisse 166; 译文有所改动)它促进了商品交换,"商品的

双重存在的简单事实,方面,作为显在的交换价值(货币) ,其中,与产品的自然形

式的全部关联被再次剥夺一一这个双重的,被区别开来的存在必须发展成→种差异"

(Grundrisse 147) 。当交换的渠道就是作为商品的劳动力时,这个模式导致的就不是差


异,而是无差异"在发达的交换体系中……个人的依赖关系,地位,教育等等变事实

上都爆炸、破裂开来…… z 个人似乎都是独立的了(从根本上说这种独立纯粹是幻觉的,

准确地说是无差异)[马克思强调的是无差异的哲学性质] 0" (Grundrisse 163)

否定:在被视为不断重复的循环或总体性的流通内部,货币是 A 个消失时刻,促

进了两种商品的交换。这里,它的独立假设被看作是"与流通的否定关系",因为

"一且切断了与[流通]的全部关系,它就不是货币了,而纯粹是简单的自然物体"

(Grundrisse 217) 。在这个表象时刻,它的肯定的同一性也以→种比较微妙的方式被


否定了"如果→张假钞在真钞的地方流通,它就在整个流通中起到了与真钞相同的

作用。" (Grundrisse 210)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思想的自足性,它本身就具有否定关系

的偶然性,这里指货币的思想与总体流通之间的否定关系,也起到一种不充足的功能

作用(假等于真)。

否定的否定:现实化,即实际的货币量变得重要起来,这是资本积累开始的地方。

然而这里实际的特殊性也遇到了矛盾(因为它并非处于非生产性的储藏之中)。因为

"通过满足个人的需要来消解积累的东西就等于实现它们的价值"(Grundrisse 234) 。

换言之,逻辑的循序渐进的积累只能通过它自身的破裂进行,把商品从资本生产的循

环释放到以使用价值为幻象的消费中去。 [7]

一」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1 165

货币是突然变成君主的奴隶这一说法可能表明表象时刻的一个转化 立场,

否定,或否定的否定一一一货币在这个时刻被思考,而非仅仅是一个叙事的排练。然而,

马克思的政治(而非哲学)观点却寓于这样一个暗示之中,即哲学形态的最佳状况是

历史。而一种解构的阅读则有义务指出,在关于篡权的君主的句子中,被再现为第二

个时刻的正是第一个时刻(设定)。换言之,政治的优势取决于对哲学叙述的策略性

的错误再现,从而对黑格尔坚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即 "[逻辑]科学中占首位的东西

必然历史地把自身展示为首要的东西"。 [8]

我在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第一世界的左派知识分子如今开始否定经济文本,因

为他们"发现"货币决不是一个决定因素,而是一个消失的时刻,"三段论的一个小

前提" (Grundrisse 202) 。看来它不可能变换哲学的视角而给历史分配的重点留有余

地。 q 同时既否定经济文本又否定"人文"文本的意识形态理由有时被再现为一个思

想流派,在把历史的或经验的因素从哲学或理论中排除出去之后,他们提供的似乎仅

仅是对抽象的这种厚待。解构的阅读质疑两种方法,让我们看到了乌托邦主义的局

限性,以及追求对抵抗的历史根由进行严格的哲学描述的局限性。

马克思把货币作为一个哲学时刻而进行的批判和分析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字或

外语,其奇异的表述是"作为消失的恒定表象" (Grundrisse 209) 。如果《导言》

中关于内在性的话语得到完全承认(我在前面给予最小限度的认可),那就必须承

认,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危险的增补"是资本z 当"货币[区别于商品 l 通过流通

结束自身的循环时,这方面已经潜在地包含了它作为资本的[积累和增补]性质"

(Grundrisse 216) 。在本文结尾我将讨论货币流通的速度与概念形成的速度之间的关


系 e 现在我们且来看一看马克思在资本的增补与潜在的交换价值原则的增补或边缘

作用之间建立的必要联系,这种交换价值仅仅标志着一种"偶然的"超充足性一一

在生产 消费的领域内本身就是过剩的: "[交换的]这种性质还没有控制整个生产,

而只关注其过剩,因此本身就或多或少是多余的……;偶然地扩大了满足、享受的领

域(与新物体的关系)。因此在一些地方发生(原本在自然社会的边界及其与陌生人

的接触中)……" (Grundrisse 204) 。劳动力的必然而本质的过剩使上述偶然和原本


过剩的观念令人费解:就本质来说,劳动力就是要创造多于它所消费的价值。

恰恰是如此定义的劳动力的存在需求使其在政治上必然在我们开头概述的篡权

的奴仆的句子中颠倒一两个哲学时刻。如果我们记得《导言》中"论货币"的一章是

对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们规避货币的计划的反怀旧的批判,我们就能理解马克思为抵
16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econstruction川@叫四川

制货币而制定的大纲策略地(以生成对立面的力量)而非"纯粹"哲学地(以阐述矛

盾的能力)使用了这个大纲。

理解关于交换价值的简介从而使辩证法开始发生作用,[9] 这使我们想起了德里
达在"柏拉图的药"的结尾讲的柏拉图辩证法开始运作的寓言。(我急于加上一句,

德里达本人无疑会发现这个联想是牵强附会的。)在那里,德里达奇异地再现了一些

前原始时代的解义素(dis-semes )一一任意的前语义碎片,它们由于产生于内部、产

生于柏拉图自己的独白的东西而嗡嗡乱叫,辩证法就在这里迈出了舞蹈的步伐:

柏拉图边嘟哝边抄写封闭的药的空间,那独白的颤音无法测量地扩散开

去。墙内的声音击打在棒子上,词语四散开来,句子分裂成零星碎片,未发声

的部分开始在走廊里流通,一两个回合之后就固定下来,相互转译,开始结合,

相互试探,相互矛盾,制造麻烦,相互告发,反馈回来,组织交换,相互保护,

建立内部商业制度,自行开始对话。充满了意义。一个完整的故事。全部是哲学。

"he ekhe touton tδn logon ……这些争论的声音在我脑中轰鸣作响,我昕不到另


→端。"

在这断续的嗡嗡声中,当一个又一个文字系列漂浮而过时,人们也许能听

出个究竟来,但很难听到:当理念自爱的时候,它播种。[文中接着举了一个

详细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嗡嗡声。]

柏拉图竖起耳朵听着,他搬了概嘴..

他听着,也就是在辨别两个重复的声音。

他在寻找金子。 Pollakis de logomena kai aei akoumena.. …"多年来不断重


复的始终关注的东西,现在终于从一团混乱中解脱出来,就像金子……"和哲

学家的石头。那个黄金律。 (10)

马克思认真地为我们提供了下列原因,即 18 世纪关于起掘的元社会学话语的最

佳传统,但德里达拣取的因素似乎是清楚的。德里达强调了"内部"生产"剩余"物

的明显的"外在"原因,认为这是困扰各种起源问题的一个问题。马克思把外部与内

部对应的可能性看作二个无人问津的辩证常数。但我觉得为稳定商业寻找普遍符号

的隐喻是毋庸质疑的。(德里达的并列结构赋予那个作为起源故事的"寓言"以历史

和哲学的维度,作为哲学的历史。我仍然认为,对马克思来说,破坏二者间的契合是
咽 au 啊圳础刑呐 !lh叫 f111hEhp-LF
~

棚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I 167

政治行为。)下面是马克思的话:"[交换价值的]第一个显著形式……就像它偶然出

引 -khj
现一样是偶然消失的。以物易物的形式,自己生产的剩余偶然地交换出去……是由

偶然的需要、幻想等决定的。但如果它碰巧继续发生,成为自身内部包含着更新手段

的一个连续行为的话,那么,相互交换的规则便一点一点地从外部同时也偶然地借助

相互生产的规则制定出来……。"(Grundrisse 204-205; 重点为我所加)

这样→种原始的叙述,就像弗洛伊德的"原始场面"一样,在方法上是不可简约

的理论虚构吗? [11) 因为--旦讲了出来,这个大胆的建议就意味着,(交换)价值本身


也成了与再现和差异相同的一个文本。因此,如弗洛伊德显在的梦的文本一样,货

币的显在文本,即价格结构,取代了价值的隐蔽文本g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我们暂

且放下《导言»,看一看经典里边明确的一段话,也就是《资本论》中把价值当作差

异和再现的一段话"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我们看到的交换价值完全独立于它们

的使用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把使用价值从劳动产品中抽取出来,我们就得到了刚

刚定义过的那种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再现自身的就是价值

(Capital 128) 。这里的使用价值,即通过未加中介的消费而扬弃商品形式的东西,本


身就是作为理论的虚构而发生作用的,正如在价值出现之前从未加区别的产品抽取

出来的确定的物体一样。 [12) 正因如此,价值在这里才成了一个区别因子和一个再现。


它是在交换价值中再现的一个抽象概念。同时,交换价值又是作为其预设的价值所

生产的一种再现。这种差异和再现的游戏寄寓于最简单的交换行为当中,是对剩余

价值的最原始的挪用,也是超结构经济学的最壮观的协调。马克思为经济领域提供

了基本的运作条件:差异(当使用价值被消除后所剩下的东西)和再现(作为变异之

结果的价值)。

如果我们考虑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一一即"真正的"价值与"名义上的"价

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进J 步看到差异与再现之间辩证的相互决定的关系"价值

本身一一以其独自对市场价格浮动的控制一一否定自身,常常把商品的真实价值与

其自身特性对立起来。……[价值]是作为前者的运动规律出现的。但是,二者往往

是不同的,从未达到平衡或只偶然地达到平衡。" (Grundrisse 137 号重点为我所加)

我们不必确认这个辩证关系中的多元决定因素,在这个关系中,充足性本身就是

明确的不充足性之中的伴随着解构因素的一个时刻。然而,恰恰是经济的这种相互

决定的构成性运作才使我们称其为文本,即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种文本性的引申。当

经济被作为前批判因素,作为甚至以相对自治的形式出现的潜伏的还原的例子而被
16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叩…tructi叫 t叫tique of GI叫 叫 A Spivak Reader

打发掉或被否定时,被封闭起来的正是这个观念的各种含义。

因此,代表一种变异之结果的货币就相当于另→种意义上的-个符号的符号。

换言之,这种代表性的统一的本质又受到进一步的否定"作为这种货币……它也

否定自身,因为它必须代表这种价值;而实际仁却只代表浮动价值的丰个不变量。"

(Grundrisse 234) 经济文本甚至在再现出现之前就受到差异的操控。如我们所建议


的,如果马克思对货币的分析给货币规定了-种书写结构,我们或许可以出于善意来

引用德里达的话"元书写……不可能作为书写而发生在-一个在场的现象经验之中。

它在活的此在的在场内部,在所有在场的→般形式内部标志着己死的时间。已死的,

时间在发生作用。" [叫当活的、工作的时间是假设的衡量标准时,有关价值的劳动理
论就只能通过差异的己死的时间才能接触得到("量与→般量之间的差异不能仅仅通

过超越名义上的差异就可以克服" (Grundrisse 138) 。马克思小心翼翼地将其控制在

严格的辩证关系之中,把这样-种克服的任务交给 r 货币: "[货币]于是把自己作为

完整的[‘概念上充分的, ]交换价值加以扬弃。" (Grundrisse 234) 正如文字的有效


性和永久性一一-verba volent , scripta , manent-一从根源上封住了距离一-货币这
种被扬弃的概念充足性也保证官永远不会直接代表劳动时间。

我现在谈谈我以前对《导言》中的货币概念的解i卖,进而强调经济的文本性(这

是通过解构阅读而获得的) ,因为对经济的否定是今天学术界左派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与 1978 年相比,这在本文开始酝酿的 1985 年要严重得多。新人文主义左派也许可

以参看比较下面这段话:

现代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学书籍的总论部分自然乐于略掉这种[货币崇拜

的]观念。但是,当考虑特殊的货币理论所涉及的焦虑时,在实践上,在危机

关头观察金银的输入和流出时而表现出极大恐惧时,显然,金融和重商主义的

追随者们以枯燥的片面性构想的货币仍然需要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实际的经

济范畴中予以认真对待。 (Grundrisse 132)

危机理论明显地、世界市场含蓄地成了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出货币思想的原动

力。使马克思及时地提出这些警告的恰恰是西方坚持要控制的经济衰落的威胁,重

构投资而非消费社会的持续努力,以及这一努力对国际劳动分工的影响。它们暴露

了(即便仅仅在→瞬间)学术界与政界的共谋。

在工业帝国主义的"第→"阶段,自由的殖民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有可能成为反帝

J
-•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I 169

国主义者。在"第二"阶段一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旧的区域性帝国相继解体之

时,自由左翼就不再可能忽视他通过操纵国际劳动分工而在危机控制中与政治共谋

了。"在货币的实际发展中[我们现在知道这样一个阶段能够变得多么‘文本化'和

非‘还原主义'],有许多 U: 资产阶级的辩护者们感到不愉快的矛盾,因此必须掩盖

起来" (Grundrisse 198) 。所以,反经济主义的左派就必然摆出古老的姿态,把牺牲

作为特权:赞扬"他们与主要生产关系的分离,"认为那是经济阐释的必然的贫乏, [14]
把不可简约的姿态看作是纯粹还原主义的。我在别处引申了这个观点,也谈到了微
电子或后现代资本主义。 [15]

因此,通过德里达而强行解读马克思使我们看到了经济的文本性。的确,在把货

币的工作看作·种篡位的文字工作时,马克思使用的是一种可阐释性主题。但他分

析的步骤相似于德里达对语言理论的排外性和同质性建构的分析,这种语言理论正

是形而上学的媒介。如果我们回忆一下马克思并未仅仅把货币描述为为了方便而发

明的文字符号的简化技术,而且还是对异质性交换的理想的同质化,我们就会通过对

唯心主义的共同批判而更清楚地看到二者间的关联。[俑]
正如德里达在"力与意指"中所论,阅读是由阅读的力构成的。他认为,不存在

A 种"强制性阅读"借以定义的自由无束的阅读。本文下面的部分将关注马克思与

德里达之间的距离或位移,这正是想要阅读二者的一种阅读的力在不希望表述的情

况下必须揭示和阐明的东西 o

II

驱邪的悖论逻辑:为了能够阉割和压制阉割的恐惧而已经、总是已经阉割

了自身,为了保证生命和主宰而放弃生命和主宰
g 通过诡计、类像和暴力而把

想要保留的东西拿出来使用;事先失去想要建立的东西:把想要提高的东西悬
置起来:扬弃。 [17]

扬弃是表示辩证的力的名称。也许有人会提出推动辩证的力的一些问题;但关于

这种力一一产生新的渣浑即扬弃的力,不会有不同见解的。一个物体内部的矛盾的

踪迹使这个物体在被否定的过程中分裂成两半,然后生产出第三个物体,它提升、否

定、阻止并保存第一d 个物体。这里的问题在于力和游戏。恰当的是,"扬弃"在英语

中的同惊词是"颠覆" (尽管"意思并不准确")。
17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IF
肝r川 e
盹 cons
剖川
Ir
由圳
r阳uc
巾加川
Iii阳。n
川t阳
川川。
Ih
叫阳叫叫za
副Iiω
阳甜嗣川

m
i阳
on。

(在上面引用的那段话中,德里达在扬弃与对阉割一焦虑的操纵之间玩结构相似

性的游戏,根据一种精神分析学,这种焦虑就是把主体插入社会话语之中。在前面引

用的关于柏拉图的那段话中,如果哲学话语是作为逻各斯的自恋提出来的,那么,这

里的社会 心理学话语就是→种类似的男性模式的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则超越
了本文的范围。) [18]

每一次阅读都以并非相同的但却不平衡的方式对已经阅读的东西进行颠覆。"正

确阅读"的口号会否认这种说法,或至少试图把这种颠覆最小化,生产一种尽可能接

近作者之超验意图的一种阅读。对比之下,而且无疑是通过一次偶然的历史论战(我,

认为这种偶然性是不可简约的) ,马克思公开了他的颠覆,即他对黑格尔的阅读,声

称黑格尔的科学真理他勉强接受,既否定又保留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一种扬弃。其中

最著名的当然是《资本论》第 l 卷第 2 版的跋"为了揭示这个神秘外壳之下的合理

内核,必须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个个儿。" (Capital 103)

在《丧钟》中,德里达提供了颠覆黑格尔的证据。他没有声称他扬弃的是黑格尔

的合理内核。德里达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读是有差异的,我将在本文最后一节追

溯其线索。德里达在《丧钟》中最终对黑格尔的处理被称作"变溢床为荒野"。我在

前面提到德里达迫切地解构了概念与隐喻之间的二元对立(第36 页)。如果黑格尔

文本中一些隐喻的概念性受到了重视,那么,时间的季节性就是关键的了。这在温床

这个隐喻中最突出地表现出来。在严密地注意到这个隐喻的明显特异之处后,德里

达试图使用的方法与《资本论》使用的方法并不相同。"季节的疾病"一一见于精神

现象学的隐喻性和逻辑科学中一一"并没有绝对地消除或瓦解无限的概念。……玩

弄季节这个握蜒的诡计已经解开了精神的历史,瓦解了绝对知识的圣殿,这等于把温

床变成了荒野" (Glas 260a) 。和马克思一样(尽管以黑格尔为媒) ,德里达使用的阅

读隐喻涉及到种子或萌芽。 [19] 然而,这个隐喻的逻辑已经改变。马克思要揭示内核,


这是在摘果实的季节偶然发生的一个步骤。德里达要把温床变成荒野,这是要让义

素 (semes) 容易播撤。

阿尔都塞的意思是说,德里达与马克思的关系是沿着"涂抹"的线索和"没有主

体的过程的范畴"进行的:

(在同一个时刻既肯定又否定起源。)黑格尔在《逻辑学》关于起源的理论

中有意假定了这一点:存在即刻变成了非存在。……黑格尔的逻辑既肯定又否

定起源:这是德里达引入哲学思考中的第一个概念形式,即涂抹。
- 可

附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1171

但是,黑格尔的"涂抹",即逻辑来自第一个词,是否定之否定,是辩证的,

因此也是目的论的。真正的黑格尔主体正是在这个目的论中产生的。去掉这

个目的论,所剩下的就只有马克思所继承的哲学范畴了:即没有主体的过程这
个范畴。 [20]

我曾在别处长篇论述过德里达的涂抹。"没有主体的过程"相关于对文本性的普

遍思考,我在本文开头提到这一点。我不必再次说明把"主体"看作是个体的代理是

错误的。我的焦点稍有些不同。在马克思和德里达强行阅读一个提供强力描写的哲

学家的地方,我也强行一种阅读和一种错位的惯性。尽管这不是本文的明显话题,但

现在应该清楚的是这是本文的参照点。

对黑格尔 马克思一德里达之间关联的任何引申的思考都会分析德里达与马克

思之闹的关系:请看德里达:

黑格尔在[绝对知识]领域内所思考的一切,也就是说,所有一切都可以

读作对文字的思考。黑格尔也是一个思考不可简约的差异的思想家。他重又

把思想当作生产符号的记忆。他再次引入了……始终认为没有它也仍然可行

的话语;论述书籍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论述文字的第一位思想家。 [21]

下面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神秘形式……似乎对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形和歌颂。它

的合理形式……在对存在的东西的肯定理解中包含了对其否定性、其不可避免的破

坏性的同时认可。" (Capital 103) 我所提倡的那种分析将关注对合理与神秘之间的对

立的解构。我仍然认为马克思自己的文本中有进行这种解构的余地。

III

在 «ABC 有限公司》中,德里达把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加以类比。为了

说明这个类比,我先就"私有财产"做一下总结。马克思关于货币不可简约的不适当

性的分析与对私有财产的不适当性的分析密切相关。我在第一节中提出这可以与德

里达对理论的语言的分析一致起来。德里达自己提出的类比有利于对这种私有财产

之不适当性的批判。

对"私有财产"的研究和批判是德里达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思考主要是

围绕着 proprius 和 propre 进行的。作为区别性谓语和自己占有的财产 g 如此自我趋近


1 刀!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阳cti川 t川itique of G叫 ization: A Spivak Reader

以至于自身充分或自我认同的专有性 (proper) ;专有名词,个谱系标志,都是这个

充足谓语的最亲密的合法符号,都是自我占有的自我趋近。为什么没有这些概念实践,

没有这些等级制的判断,我们就无法进行下去昵?它们为什么要掩藏、揭示、使某事

成为可能或不可能呢?

(自发表《马刺» (Spur) 以来,德里达对专有性的批判,更准确地说是"占有'\

已经与妇女问题纠缠在一起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能展开那个复杂的问题。由

于我提出了似乎与女性主义相关的两个问题,所以,我也许应该再谈 F 我的观点,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般的女性主义并没

有联系 g 我目前几乎完全致力于这项工作;其次,人们不需要德里达就能看到
l 马克思

属于男性的哲学传统,尤其不是女性主义者。)

在法语中, propre 不仅有"适当"的意思,还有"干净"的意思。德里达描写

了 propriete (财产,适当性)与 proprete (干净)之间奇怪的亲缘性。在《签名莲热》

(Sigl岱;ponge) 中,所有这些关注都交织在一起了。"蓬热"是诗人弗朗西斯·蓬热的父

姓或财产持有者的专有名词。德里达文章的题目,如果根据通用的词语游戏规则将其

拆解开来,就会得出:签名和蓬热;被签名的蓬热g 和签名→蓬煮热斗H 作为涂抹和

的工具丰和日执行者)九。 [22勾]干净和签名如何相关昵?如果不是讨i论仑德里达的i话话古舌卒,就不会即
刻看到二者间的关联的。简单地说,其关联如下:

哲学的语言声称是干净的。真理和符号之间的距离也是最短的。那里不允叶有

抵达真理的隐喻的迂回。所有偶发的物质(经验的或例外的,取决于你所选择的哲学)

都必须排除,以便建立路线。这种干净不仅仅次于,而且趋向于对真理的信仰,这是

以自身就很干净的一→个上帝为名而担保的一个真理。

德里达所质疑的正是这种偏执式的"干净"或严格性,并在不同的地方指出哲学

的净化项目必然掩盖着自身的污浊,而更重要的(尽管这-点很少为人所理解),干

净是由各种污浊构成的,污浊隐含于干净的全部原始概念之中,这些污浊在方法上是

无法排除的。

从这条特殊的质疑线索引发的一些论点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德里达之间的类比。

德里达赞成J.L.奥斯丁对传统哲学语言特有的"干净"的探讨。但他也揭露了奥斯

丁言语行为理论内部所确立的一些"干净"轮廓。奥斯丁理论的公式化净化是服务

于要发现语言之圣洁的雄心的,也就是言语表现范畴内部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种
特殊的言语行为。 [23)

一」
-•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11 刀 !
德里达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反应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签名·事件·语境",是对 I

L 奥斯丁的《词语何为》的解读。然后是 «ABC 有限公司»,是回应约翰.R.塞尔对

第 A 篇文章的批判。在 «ABC 有限公司》中,德里达讨论了言语表现理论的排外主

义,讨论时语言有时显得过激。比如,他把"(或个体对话的)意图系统和(‘垂直的, )
规则或(‘水平的, )习俗的系统"称作"语言警察"或"内在规则,资本主义制度为

了防范自身的‘危机'而通过这个内在规则限制集中和决策的权力"。 [24]
德里达在建构资本危机的 A 个松散类比(过度生产,低消费,利润下降的趋

势-一一能把这些纳入德里达类比的参照框架吗?我认为不能) ,这种资本危机部分

是由相互竞争的个体资本之间的利润、合并和"平均化"控制的。这里"平均化"或

Gleichsetzung (平均化的德文 译注)具有特殊的说服力。这种控制是在语言的

戏院中通过这样一个假设施行的,即相同的意图纯洁地寓于言语行为之中,通过言语

行为表达出来,并在那个假设的基础上生产…一种终极分类。

精神分析学指出,我们可能不熟悉我们自己,预设一个有意讨论的主题可能是由

对一个根本不可简约的他者的预设构成的,种统一的自我感可能是由暂时的(就

"心理时间"而言)、不可靠的(从我们描画自我、意图和经验的角度看)、由一台精

神机器所生产的活动和关系构成的,而就各个不同部件来说,这台精神机器具有本身

断续发生变化的不同"目标"。因此,有必要在作为学科的精神分析学的大纲之外接

受具有完全不同意图的结构的可能性。我们没有理由说"在看到从普通语言中榨出

的东西之后而不是之前,为什么不马上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直接讨论这个问题

呢?……尽管得出的结果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实实在在的因素"(奥斯丁) ;这样一种

延误最终导致了下面的立场"若要了解意图是什么,或突发的任何其他意图状态,

我们不必了解导致其实现的物质或心理属性。"(塞尔) [25]

与此相对立的是充当语言警察的排外的审查和习俗,其便利的基本前提是:相同

的意图规整地寓于言语行为之中。虽然德里达选择的隐喻可能是偶然的,但完全可

以从《资本论》第 l 卷中的-段话看到这种类比的另一种说法:

商品本身不能在商品市场进行交换。因此,我们必须依靠它们的保护者,商

品的主人。……为了把这些事物与商品联系起来,它们的保护者也必须相互联系,

他们的意志就寓于这些事物之中。……因此,他们必须相互承认是私有财产的

拥有者。这种以合同为形式的权利关系……是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的关系。..

这里,人只作为代表,因而也作为商品的拥有者而相互依存。 (Capital 178 一 179 )


17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econstruc川。 thee.阳叫叫.at川

所以,所谓的意图(主体作为声音意识的一一不止一个意义上的财产)的交换

(相互交流,或简单说,交流)可能会成功,而语言的保护者将对一些习俗达成一致

的见解。一切异质因素的侵入都将推迟("在之后,而非之前勺,或被排除("我们不

必了解 ")0 "人只作为代表,因而也作为[意图]的拥有者而相互依存。"

有趣的是,德里达以传统的方法建构了危机控制与言语行为理论之间的类比,正

如马克思用反映的隐喻所澄清的一样。对比之下,马克思在论述商品拜物化的著名

段落中提出用破译的方法,把后者看作一个文本或抄写,不仅要根据意图的反映论加

以破译"它因此不仅把现实写在价值的前额上;它还把每 A 个劳动产品转化成社会

的象形文字。后来,人类试图破译这种象形文字,找到他们自己的社会产品背后隐藏

的秘密。 " (CapitαI 167)

这并没有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德里达对作为意图交换的交流的批判可以引申

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如资产阶级的消费行为理论,媒体社会学及其与后工业资本主义

文化的关系,"普世主义"的伦理理论及其对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遗产的抵制。 [26]
乍看起来,马克思关于"意志的关系"这段话似乎是以本质主义的方法阐述财产

的。那不就是德里达在"白色神话"中所做脚注的意思吗?马克思批判坏的财产,是

政治经济学的产物,并将其与专有性的"本质"意义对立起来。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无法否认的。因此,我必须深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虽然

证据是相反的,但有没有可能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看到不适当的东西呢?

IV

主体是马克思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不但从人的自我的观点,而且从阿尔都塞

所写的没有主体的过程的观点来看,理念(I dea) 的自我决定的过程在黑格尔的《逻

辑学》中得到了最详尽的阐述,马克思在主要为了澄清一些观点而把七本笔记编撰

成《导言》时碰巧通读了这本书。 [27] 似乎没有必要说明的是,在黑格尔那里,这个


过程的主体就是理念。如马克思的笔记所清楚地表明的,在马克思那里, (在过程中)

取代了理念的是资本。这是李嘉图的天才没有发挥出来的地方 s 他没有注意到一个概

念自我决定的形态。

研究随理念的发展而发展的资本 这既是马克思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是问题

的结论。最明显的是必然性的问题,如此明显以至于最无知最反动的层面都开始抨
"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11 月

击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变体。根据《逻辑学»,理念必然决定自身。资本的理念也如此,

任何事物的理念都如此。但是,黑格尔科学的主体不是关于理念的理念。它就是理念,

大写的理念。所以,虽然人们偶然认为马克思著作中的资本尽管是用黑格尔的逻辑

来研究的,并不携带着黑格尔的研究客体一一理念一一所拥有的必然性的光辉,同

时也可以说,由于马克思著作中的资本取代了理念的位置,所以也必然受到了必然性

的污染。

这里至少出现了两个问题。首先,若要把资本拉人不可简约的必然性当中,虽然

在行动上要尊重资本(采取行动而非认识) ,就必须与那种知识构成矛盾,以简单的

方法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质疑的恰恰是哲学的"正义"和"优雅" (和必然

性),即使他在分析中也使用这些概念。不然的话,马克思不可能写出剩余价值的抽

取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状况"这种情况是买主[劳动力的买主,即资本家]的幸运,但

对卖主[出卖劳动力的人,即工人]却决不是非正义。" (Capital 301) 这里找不到革


命实践的纯粹的理论根据。

"知"与"行"的这种异质联系使对哲学正义的根本批判成为可能,而且最经常

地见于根据哲学正义和逻辑进行的阅读中,正因如此,马克思著作中的解构时刻,根

据马克思自己的体系,往往被当成了对哲学正义的盲目谴责。不妨引用我认为具有

代表性的一段话: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科学和技术充当了自然的本质,将其作为分

离的因素不断地再生产。然而,他们是以假定为自然本身的一种终极性的名义做到
这一点的。" [28]

资本填充逻辑中大量空地的第二个隐含的问题导致下列问题的提出:如果逻辑体

系根据绝对需要的主体发挥正确的功能呢?可以据此说资本是正确的吗?

这些困惑既是由我所说的不适当性的标志引起的,同时也产生这种标志。文本

质疑方法,而基于方法的一种实践却有充分的理由。正是由于被写入了理论的实践中,

这个例子才不适合于或不能充分说明那种话语。

德里达著作的主题就是说明这种极端不适当性的一个例子。德里达进而提出,

这种不适当性自呈为(对)适当性(的欲望)。一切方法从根本上说都是不适当的,

这个论点已经引起了最强烈的批评:非理性,虚无主义,否定神学,激进怀疑主义,

麻痹症。为了不受这些假定的危险的侵害,必须选择只理解常识,纯粹的修辞,或还

只是边注的东西,马克思自己还没有深入探讨的东西:使他的分析客体成为邪恶的那

种方法,他必须用于自己的分析:把个别的异质性抽取出来,用于一定量的同质劳动,
17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 FromD…true阳。 M叫e 刊。balizati

从而使计算成为可能"在每一个价值形成的过程中,高级劳动都必须简化为普通的

社会劳动。……人们因此拯救了一次多余的活动,通过假定受资本雇佣的工人只从

事简单的社会劳动而简化了分析。" (Capital 306)

在分析方法(归纳)和资本的属性之间存在着共同之处 方法通过简化寻找

自己的便利条件(简化分析)。这给行动哲学提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他批

评政治经济学家们没有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马克思有义务把他自己对资本

方法的参与看作是必要的方法上的冒险。德里达强调指出这样一种简化和这样一种

联合构成了所有理论的方法,总是用谎言掩盖真理的前批判神话。我试图说明的是,

马克思对压制异质性的做法给予了基本批判,正是在这种批判中我们看到了德里达

的类比。德里达的类比(实际上包括他的全部著作,尤其是"白色神话"和《有限公司»)

表明,一切逻辑方法一一黑格尔的科学的逻辑和言语行为的逻辑一一都与资本主义

结成了同盟:排外主义,被再现为普遍的语码,对异质性的压制。像马克思和阿尔都

塞那样,说逻辑的方法一旦摆脱了唯心主义的负担便能生产出正当的科学,这并不够。

如果用资本代替理念,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便会比他的文本本身更激进。

在这方面,对马克思的文本采取诊断的态度当然是荒唐的。我宁愿根据使人首

先进行一种诊断的东西来强行一种阅读;根据马克思的文本所要求的增补来表明其文

本的威力。我已经注意到,马克思的文本何以不适于它自身,需要有自身之外的东西

才具有可读性,使得这里的阅读不仅仅匹配在那里被拒绝的一次阅读,而且使用了原

本就已被污染了的一种方法。

马克思著作中不适当性的旅行并未就此停步。问题不简单地在于马克思的逻辑

动力,也就是资本,是偶然的和邪恶的。还在于它从根本上就是不适当的。由于取代

了自我接近和自我占有,它必须为自身提供一类人的精神和另一个类人的身体。如

马克思引用《浮士德》的话所说,它是"一个活动的怪物,‘仿佛体内有爱一样'开

始工作了" (Capital 302) 。


资本为了创造其怪物而必须挪用 (an-eignen ,据为己有)其精神的那类人是资本

家阶级。"作为这场运动[资本的运动]的意识承载者,货币占有者成了资本家……

价值评定的客观内容成了他的主观目的……正是因为这是他唯一的驱动力,所以他

才作为人格化的资本被赋予了意识和意志" (Capital 254) 。

资本必须挪用其身体的那类人是工人阶级。(这里必须注意一个不太显眼但却重

要的差别。作为最普通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将把身体置于精神之上。劳

---OIl1l
--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1 '77

动本身是不能非法使用的,尤其不能被经过改造的货币的权力所使用,货币的效用产

生于它对物质姿态的理想化。资本所非法使用的是工人的身体在时间中具体体现的

潜力 [ "活的劳动" ]J 时间仍然是构成价值的因素。资本是价值的决定因素。资本

的身体是由时间中的工人的身体构成的。"资本是死的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通

过吮吸活的劳动过活,活得越长,吮吸的劳动就越多" (Capital 342) 。

但是,一个十足的悖论是,没有适当生存的还不仅是资本,即那个怪物和吸血

鬼。在这个计划中,资本可以挪用自由的人类劳动,因为这种劳动也不适于自身。如

我在前面所说,劳动力的区别性属性就是不适当性,过分的自足性。(这个事实在资

本主义那里并未发生;资本主义出于资本的自我决定的目的而把这个事实理性化了。)

即便身体被当成身心对立中具有权重的一极(而这在马克思那里并不总是事实)
,劳

动力也不可能是自足的。它的本性就是要让身体发挥大于自身的充足性或再生产。

资本的本性内部有挪用的余地(可以认为这与自然中有通过劳动进行挪用的余地一

样)。要使身体具有充分的劳动力,以便释放过剩的潜力,这将是人为的阶级斗争义务,

也是社会或革命的正义。

尽管这显然是马克思提出的观点,但他并未得出明确的结论。我们仍然处于异

化劳动 (Fremdarbeit) 和正当劳动 (Eigenarbeit) 的对立之间一一一为资本家工作和为自

己工作之间。这里,德里达让我们看到,这种对立的可能条件是正当劳动的"不适当性"

或对自身的不充足性。(也许我应该重复一下,德里达的批判是把真理的概念当作充

足于现实因而也充足于自身的概念;德里达表明真理与隐喻之间可能形成对立的条件

就是概念对自身的"不适当性"或不充足性。)马克思著名的结论,即使在最清楚地

表达了劳动力对身体的不充足性或超充足性时,也是对立的结论,而不是共谋"突然,

那里发出了工人的声音……:‘我卖给你的商品[我的劳动力]与其他堆积的商品不同,

因为这种商品的使用在于创造价值,比自身成本大得多的价值,
0" (Capital 342) 身

体的潜力总是要超过身体的持续所需要的劳动,而由于时间的构成性,这种潜力易于

被理想化,即被改造成价值,也就是资本的类条件。资本恰恰是通过挪用
(an-eigen­

ing) 劳动力的那个属性 (Eigenschaft)而生成财产 (Eigentum) 的。("利用剥夺和异化

而进行的挪用是根本前提" [Cap阳I 196]J 这可能是对马克思著作中不适当性的旅

行的→种解释。我并未过分地阐释德里达的脚注。

马克思著作中的不适当性也贯穿于结果和起惊的术语,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的偶然循环相对立。"一物的有用性给了它一种使用价值。……因此,商品本身就是
17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n 川eCr阳

一种使用价值。它的特性并不取决于对其有用的属性的挪用是否占用了人太少或太

多的时间。……使用价值只能在使用或消费中实现" (Capital 126) 。但是,商品的

这种身体一一"铁,玉米,钻石"一一表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交换环境。这是"好

的"交换,在抽象导致的"坏的"交换介入之前就被具体的个人破坏了。在关于人和

自然认同的社会起源的描写中,交换("关系")甚至在早期著作中就出现了。"自然

和人的认同被限制在一种严格的相互关系之中,决定了人与自然的限定关系,这只是

因为还几乎不能对自然进行历史的描写,另一方面,人有意识地与周围的每个人相关

联,这使他意识到他生活在社会当中。" [29] 这里,德里达的增补再次帮助了我们。如,


果两个概念之间建立了等级对立(同一/关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那么,不太喜

欢的或逻辑上排在后面的概念就隐含在另一个概念当中,提供了另一个概念中始终

存在的一种缺失。尽管鲍德里亚认为这仅仅是马克思的观念问题,但他本人却为"原

始社会"说话,不妨引用如下:

政治经济体制并不仅仅生产被出卖和交换的作为劳动力的个人:它还生产

作为基本人类潜能的劳动力的概念。……这个体制根置于个人与其劳动力的认

同,以及个人与"根据人类目的改造自然"的行为的认同。一句话,人不仅在数

量上被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用作生产力,而且被政治经济的语码限定为生产者。[30]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对立可以破解,证明二者具有不适当性。使用价值

的范畴在用来描写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时被倒空了考古目的论的内容。对活的劳动

的资本化就是实现被资本看作商品的劳动的使用价值。这里,马克思不过是在抱怨

理想化所哺育的那个怪物能够消费和实现作为商晶的人体的潜力。也许,无论在多

么严格的意义上,这都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痛苦,而不是一个自欺的唯物主义者
未经检验的唯心主义。 [31]

非常概括地说, «资本论》第 1 卷似乎要让"工人"接触哲学的根基,将其作为

未来行动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导言》中,马克思在"为自己"写作,而"未来的

行动"就是写一本书。《资本论》的格调就仿佛一个愤怒的奥林匹亚神,而《导言》

则要用一种推迟的姿态表明、解决有时还要控制困惑。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可以嘲讽地提出问题,即价值(→货币→资本)是与黑

格尔逻辑中的理念相同的一股动力。在《导言》中,问题仍然被放在背景中,一种方

法论的必然,其含义只在罕见的几段话中暗示出来。下面是《资本论》第1 卷中的嘲讽:
-•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1 179

价值把作为原始价值的自身与作为剩余价值的自身区别开来,正如圣父把

自己与作为圣子的自已区别开来一样,尽管二者年龄相同,而事实上是同一个

人。只有通过 10 镑的剩余价值,原来预付的 100 镑才成为资本,一旦这种情

况发生,一旦儿子创造出来,并通过儿子创造了父亲,他们的区别就消失了,

二者就合而为一了,即 110 镑。 (Capital 256)

对比之下,当马克思在《导言》中暗示资本与自决概念的母体的关系时,他的头

脑相当清醒。马克思谈到资本竭力要把流动时间减少到不可能的零,因为商品的流

动既是资本发展的条件,又是它的障碍,因为资本的实现以及资本的积累取决于货币

流通的速度:

生产的连续假定流动时间已经被扬弃(aufgehoben)。资本的本质假定资

本经过流动的不同阶段,不是像它在思想再现(Vorstellung) 中那样,一个概念

以思想的速度即迅速地变成另一个概念,而是作为根据时间而分离开来的环

境。 (Grundrisse 548)

这里,马克思不仅暗示了资本挪用了资本家和工人的精神和身体,而且,在更大

的抽象层面上,寻求挪用思想中概念的决定因素。(用经济术语来说,对流动时间的

逐渐最小化是导致资本危机的因素之一。)当然,我所说的是,在可比较的抽象层面

上以及在最具体的工作细节和作为工作的写作中,任何理论建构中都可能发生这种

篡改。《资本论》的方法一一书的题目一一也就是资本的方法一一价值形式一一(如

马克思所指出的)不是通过特殊的分配,而是因为(如德里达指出的)建构理论与资

本化有某些共同之处。

这就是我所强行的一种阅读的方式g 但结果却并非全然顺理成章。因为在极限

处,马克思不会承认精神本身的定义会带人不适当性和怪异的循环当中。仿佛带一

个小"我"的唯心主义的基础丝毫没有动摇。流动是个物质过程,取决于物质的偶然

性,因此需要时间。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构成性的时间没有善恶之分。如我已经指出

的,把劳动力资本化或价值化的媒介是时间而不是时间的度量。就流通的情况而言,

时间以较老的方式宣布资本并未进入精神的王国。思想的速度是瞬间的,资本不能

到达那里。这个刚出现的常识(常识的最强力形式不就是意识形态吗?
) 把精神置于

物质之上,唯心主义一一必须与马克思通常批判的庸俗理性主义区别开来一一的这

种残余充斥于《导言》中,不可能强迫我进行一种前后一致的阅读。

18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IFrom 0 truction t

马克思何以选择强调"以思想的速度",原文中用的是英文一一一 "in no time"?

在论述胡塞尔著作中关于内在话语的瞬间性时,德里达谈到瞬间
(Augenblick,即眨

眼间) :

对现在的宰制不仅是形而上学缔结的基础合同体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行

为与能力之间的对比……它还保证传统把希腊的在场形而上学带入被理解为自

我意识的"现代的"在场形而上学,即思想作为再现(协rsteIlung) 的形而上学。

在没有一个统一阅读观念的情况下阅读,在不相信前后→致是优秀的标志的情

况下阅读,德里达在胡塞尔那里发现了"颠覆 im selben Augenblick 观点"的必要武器。

如果我们要让马克思著作中充斥的非正当性主题发生作用,我们也能在马克思的文

本中发现颠覆传统形而上学残余的必要武器。→方面,资本要占据(besetzen ,在弗

洛伊德的著作中被译成"集欲念于……")思想的位置,而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在一

开始就受到交换价值的污染,这是马克思的文本及其表面的负载所无法与之达成→

致的借越。"一旦我们承认[思想,资本和劳动]之间这种连续性……非在场和非证

据就进入了这个眨眼的瞬间之中了。这个瞬间也有一段绵延,而且闭上了眼睛。这

种他性事实上是在场、呈现,因此也是→般再现 (VorsteIlun) 的条件:它先于在场和

再现所能生产的一切分解。" [32]

人们是否只以一半的假想认为马克思在被债主包围的时候知道 in no time 这个习

语的意思不是不占用任何时间,而是在尽可能最短的瞬间之中昵?人们是否能把这

段话放在否定 (Vemeinung) 的结构内来理解,其中的"否定"也意味着"肯定",我

需要否定但也可以肯定呢?强迫的阅读打开了拷问的大门,而不是用确定的逻辑关

闭了大门。而这也仍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用→个开放的问题来结束对进程中的事物的思考似乎是合适的。马克思文本中

的不适当性给人开启了一条长见识的途径。如果强迫一种阅读以便把马克思与德里

达→致起来,那么文本就具有了实践性。这是一种特殊的)致性,因为它试图识别和

承认不适于自身的东西。如果这看起来像是"双关语,"那么,我建议我的读者在寻

找这个双关语在哪里结束时再次诉诸"白色神话",它认为在源头就有双关的表达。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文学性"就是具有"实践性"。也就是说,不要把

文本不可简约的自我构成暴露无遗,使之成为自我解构;而是要表明"哲学"正义解

构的时刻乃是实践的微小根基。 [33] 马克思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本文从哲学和文学

一」
-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1 181

的角度概述的那个时刻必须在介入意识形态、历史、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的正当实践

的情况下才能予以思考。也许,在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艰辛后也能与性差异联系起来。

问题似乎不那么开放了。"财产的他者化"一一一(论费尔巴哈的第 11 条论纲)一一一

既可以导致对解构的批判,也可以导致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这里,对殖民主体

的生产的解构似乎必然发生。

德里达信不过这些限制,实际上暗示了这些限制,在《论文字学》中,他宣布文

字学不可能成为实证科学,尽管它必须经常提供这种可能性。标识那种(不)可能性

是西方主义者的计划,即挪用中国和埃及的语言在哲学和神学上证明欧洲所喜欢的

作为历史的自传。

随着"文字学"这个专有名词让位于"解构",人们也忘记了这种(不)可能性。

英国和美国支持解构的左派以及同情主流文化的一些人现在认为解构是实在物,他

们分别提出这样的问题:解构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的吗?我们能解构地生活吗?我们必

须在"解构的欲望"的标题下思考这种现象。 [34]

(陈永国/译)

注释:

[I] "Living On: Border Lines ," in Harold Bloom et aI.,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 (New
York: Seabury Press , 1979) , p. 84 这是德里达的一个令人信服的项目。读者可以特别
关注 "The Exorbitan t. Question of Method
Johns Hopkins Uni
甘IV
刊ers
阳s创ity Press , 1976) 。在我看来,德里达之所以不满于把语言膨胀到

包容一切结构描写的做法,原因就在于此。事实上,这也是他之所以用"文字"代替"语

言"的理由。如他在那部书中所暗示的,关于异质文字结构的研究不能成为实证哲学,
因为它拒绝还原词语戎语言的文本性。德里达还警告说"这两个超越了这一奇异的交

错并列的[假定对立的哲学传统]所承担的重压是属于非哲学性质的种种外力,其中有

些是"中立性远不能确定的平台,"以及"大学的政治意义" ( "Limited Inc. ", Glyph 2 ,

1977) 。我在 "Revolutions That As Yet Have No Model: Derrida、 "Limited Inc. "中详细讨
论了这个问题。 Diacritics , 10 iv (Winter 1980) , pp.29-49.
[2] Spurs: Nietzsche:~ Styles , tr. Barbara Harlow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 1), p. 113.
18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忡皮瓦克读本 I FromD…川ct阳。川n巾。fG阳叫叫 pivak Rea阳

[3] Margins of Philosophy , tr.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2) , pp.
216-217.
[4] Karl Marx , Grundrisse:Foundations ofthe Critique ofPolitical Economy, tr. Martin Nicolaus
(NewYork: VintageBooks , 1973) .
[5] Derrida , "From Restricted to General Economy" , in 阶iting and Difference , tr.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78; and "The Supplement of Copula: Philosophy
B矿b陀 Linguistics" , tr. James Creech and Josue Harari , in 元
1t缸
'xtual Str,η
'ωt
at印eg
♂ie.
ω ·s.Pe
旷 rs伊
;pe
缸 ctiν
陀E

Post-S,
岛tructω
ur,

.ηαl必
ist
'st Criticis古~m
¥ 冒口η1 , ed. Josue Haran (It出
haca: Com陀
lei Univers臼it钞
y Press , 1979) .

[6] Marx , Capital: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tr. Ben Fowkes (New York: Vintage ,
1976) , Vo l. I, p.214.
[7] Spivak , "Scattered Speculations on the Question ofValue" , Diacritics 15 iv Winter 1985 , p.78
[8] G. W. F. Hegel , The Science of Logic , tr. A. V. Miller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
1976) , p. 88. 黑格尔的历史当然指哲学史。
[9] 不能过分强调交换价值的理由是,交换价值于号对使用价值的侵蚀,而是"与使用价值

共存的……第二[价值形式]" ((导言» 177) 。

[10] Dissemination , tr.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1 ), pp
169-170.
[II] The Standard Edition ofthe Psychological 附itings ofSigmund Freud , tr. James Strachey , et
al. (London: Hogarth Press , 1961) , vo l. 7 , p. 598
[12] 在一个较深入的讨论中,我会根据我在别处所说的"延异的双重阶段" (the double session
ofd
白effi
f盯
丘 erra
皿nc臼e) 来探讨这里的价值 ("Va
缸'ari巳eti巳臼s ofDeωc
∞ onstru比川
叫cttiv
阿e Practice

ωr陀e , School of Criticism and Theory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June , 1982) 一一一第一个阶

段必然要事先假定在起源之前就存在的一个空间,而第二阶段必然要涂抹第一个空间所

留下的踪迹。

[13] OfGrammatology , p. 68.


[14] Ernesto Laclau ,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 Capitalism-Fascism-Populism
(London: Verso , 1979) , p. 114.
[15] 见 "The Production of ‘ Post-Modernism': Rei Kawakubo's Minimalist Aesthetics" ,即出,

Futur气 Fall , University ofSydney (Australia)。


[16] 关于这个观点的展开,见Michael Ryan , Marxism and Deconstruction: A Critical

Articul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82) 。


[ I 7] Derrida , Glas (Paris: Galil时, 1974) , p.56; 此后缩写为 Gl。
[1 8] 见我的 "ηIe Letter As Cutting Edge ," in Shoshana Felman ,巳址 , 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
sis:The Question ofReading:Otherwis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82):

~
...........--- 咱

读德里达之后读马克思 1 183

and , "Gla创s-P
刊Ie饥ce引:ACompt优e-R巳ndu

[口19
叼]有趣的是,在"白色神话"的脚注中,德里达提到了阿尔都塞探讨马克思文本中隐喻逻

辑的几段话。提到这一联系并不是不适当的,在人人皆知的把科学与历史加以对比的那

段话中,阿尔都塞把科学降低到隐喻的地位"马克思把科学概念组织成了一个理论体

系,以前这是历史哲学处于绝对优势的领域。我说这句话时是在引申不再是隐喻的一个

隐喻。" (Louis Althusser ,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 trans. Ben Brewster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 1971 , p. 238) 应该清楚的是,向阿尔都塞学习并不必然等


于赞同他在非常活跃的生涯中所采取的每一个特定立场。

[20] Louis Althusser , "Sur Ie rapport de Marx it Hegel" , in Hegel et lapensee moderne , ed. Jaques d'
Hendt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 1970) , p. 109. 在 Glas 发表的两年前,德
里达简要地评论了马克思要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计划( "Outwork" , Dissemination ,
pp.31-33) 。人人皆知的是,在概述这个计划的那段话中,马克思宣布他"承认自己是那

位伟大思想家的学生,"因为"那些傲慢而平凡的后继者们"已经开始把他"当作一条死

狗", "30 年前当黑格尔的辩证法仍然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其神秘的一面" (Grundrisse,

pp.l02-103) 。这可以拿来与德里达更加谨慎的话加以比较"虽然我不是而且从来就

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我为法国目前流行的反马克思主义而感到不安,所以,作

为政治反思和个人爱好的一种反应,我宁愿把自己当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在

马克思主义盛行时所采取的立场。" (J ames Kearne and Ken Newton , "An Interview with


Jacques Derrida , " The Literary Review 14 (1 3 April-I May , 1980) , p. 22.)
[21] Grammatoloty , p. 26.
[22] Signeponge / Sinsponge , tr. Richard Ra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84) .
[23] Austin , How ω Do Things With 胁础( Cambridge , Mass.: H町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62) .
[24] Glyph 2 , p. 243 , p.226.
,
[25] HI仰的 Do Th ings , p. 123 S倒Ie , "What is an Intentional State? " Mind 88 (January , 1979) , p. 82
. [26] 参考文献见 Paul Samuelson , Foundations ofEconomic Analysis (Enlarged edition , Cambridge ,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83) , David and Diane Cooke , A Cultural History ofTelevision
( forthcoming 仕om University ofCalifomia Press): ans Spivak , "Politics of ‘ Feminist Cuiωre' "。
[27] Nicolaus , "Foreword" (G r. 7 , 26) .
[28] Jean Baudrilla时 , The Mirror of Production , tr. Mark Poster (St Louis: Telos Press ,
1975) , p. 55. 1973 年,由于参加 1968 年 5 月风暴而失望、评论学术对法国左翼联盟政
府的抵制时,雅各·兰西埃尔痛苦地谈到知识氛围的变化"如果马克思不起作用,就试

试尼采。 " (La Le<;on d'Althusser , Paris: Gallimard , 1974 , p.l 4.) 那种变化实际上可以说

是行与知的二分体。我是说,马克思著作中行与知的不对称性恰恰是可以插入实践的地

方。另一方面,"在尼采之后(实际上是在任何‘文本'之后) ,我们无法再企望平静地认
18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阳阳#归|忡皮瓦克读叫本叫I Fro
川 mD…叫。on
川t川 e 叫u
盹 e 叫。曲伽
bal
剖Ii阳
i

知了。我们也不能指望‘做'什么,尤其不能从我们的词汇中排除‘知'与‘行'及其潜

在的对立" (Paul de Man , Allegori.ωοr Reading: Figural Language in Rouseau, Nietzsche,

Rilke and Prous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79 , p. 126) 。即便行被看作是绝
对语言的东西一一-如德·曼所举的在尼采著作中的例子 g 或把与知相对立的东西构造成

一种文字,如雪莱的想象观,一种比较合理的、尽管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延容实践的模式。

尤其是在描写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技术的劳动分工时一一一"机械艺术的培养在某种
程度上与现存的创造能力不成正比"导致了"对减轻和综合劳动的一切发明的滥用,加
剧的不平等,"而不是"照亮…..强加给亚当的诅咒"一→雪莱说"我们需要有想象我

们所知的一切的创造力;我们需要有把我们想象的东西付诸行动的慷慨冲动"。尽管这

里的"我们"显然指中坚分子,但想象却是寓于自我之中的那个不可简约的他性,直换

与"自我的原则,与金钱作为化身的自我"形成了对立 (Percy Bysse Shelley , "A Defence


of Poetry , " in Shelley s PoetηJ and Prose , eds. Donald H. Reiman and Sharon B. Powers(New
York: Norton , 1977) , pp. 502 - 503 ;重点为我所加。)
[29] Marx , The German Ideolog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1970) , p. 51.
[30] Baudrillard , Mirror , p. 31.
口 1] 关于这种可能性的学术解释,见A. Allmeeruddy and R. 11。此ajada , "Reading Marx on Value:

A Note on the Basic Texts ," in Diane Elson , ed. 协lue: The Representation ofLabor in Capi-
talism (Atlantic Highlands , NJ: Humanities Press , 1979) , p. 11.
[32] Derrida ,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Signs , tr. David B.
Allison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1973) , p.63 , p.65.
[33] 虽然在狭义上显然受到欧洲政治的制约,但德里达关于"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与

我所说的马克思的这些文本中的解构时刻相关"因此,一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显
然不与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相对论妥协的马克思主义,它不允许任何特定的政治环境、

任何特定的政治权力强行施以理论的限制,如在苏联和法国那样。它并不拒绝先验的问

题框架,并认为这不是自已生产的,而是来自外部的" (Keams and Newton , "Interview


with Derrida " , Literaη Review , p. 22) 。比较 Svetozar Stojanov 妃, "Marx and the Bol-
shevization of Marxism " ,即出的一本书的一部分。
[34] 为回应这种欲望,已经发表了一些优秀的著作,包括: Ryan , Marxism and Deconstruc-
tion; Christopher Norris , Deconstruction: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Methuen , 1982);
Gregory L. Ulmer , Applied Grammatology: Post(e)-Pedagogy from Jacuqes Derrida to
Joseph Beuy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85) .关于这些回应的评论,
见 Stephen Melville 在 Sub-stance 43 (1984) 中对这些书的卓越评论。

一」

--•
后结构主义 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1 1 盯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本文不论述非洲与亚洲、美国与英国之间的差异。而论述有利于社会变革的学

术与"革命"实践之间的差异和关系。激进的学者,一旦步入了学院,就可能认为像

"亚洲人"或"非洲人 " (实则还有"美国人"或"英国人")等名词都具有没有植根

于身份反而却保证了身份的历史。我们不可能用大学的通货把身份的集体性所迫切

需要的东西作为"真理"来兑换。这由于其在文化批判方面的有力投资而在今天的

文学批评中显得特别必要。如果学术和"革命"实践不能相互带来生产危机,那么,

文字的力量就显然已经转移到别处了。人文学科中不存在普遍主义的主张。这在把"边

缘性"确立为文学和文化批判的一种主体一立场的例子中是最显而易见的。读者必

须习 i惯贯于从某

1988 年 7 月 16 日,我在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的文化价值研讨会上做讲演。在

这种情况下,讲演者有义务思考她的文化身份。她从哪个立场出发讲话?听众代表

又把她放在哪个立场上?此时此地昕众想从她那里昕到什么?

假定的文化身份往往取决于名称。在 1988 年 7 月的英国,一部分下层社会的"亚

裔人"坚决要求得到不同于下层社会的"黑人"的待遇,其基本理由是,他们感到就

他们的温顺、节俭、擅长家务和勤劳等文化属性来看,他们是有责任心的,在物质上

有向上发达的潜势,不同于懒惰、暴力的非洲血统的民族。

根据与欧洲的亲缘关系区别非洲与亚洲,这已是老生常谈的故事了。作为政治

上正确的亚裔人,我感到这个故事可悲。然而,还是可以说只有一个有地位的亚裔

学者才能发现这个故事的可悲。对于伦敦的昕众、急于要听到关于文化价值的演讲

的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那天下午的讲演者的身份是己看不见下层社会

*译自 Literary Theory Today , (ed.) Peter Collier and Helga Greyer-Ryan , London: Polity , 1990 。
羽田强植唱
A泪'功'与4
吁4J曰:…
18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明读本 I From 0…true川

的区别性特征的"亚裔人"。如果我们不继续培养那种平凡的信念,即大众有必要与

"革命先锋"相认同,或相反,由于走人这所大学,"真理使我们自由",因此,我们

必须注意到这种分歧以及这种分歧与名称的历史和负担重叠的可能性。身份决定论

(identitarianism) 是有影响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大学里的激进教师,不管采取什么间

接手法,都希望能通过暴露这些危险来控制它们[1] 。
讲演者在美国生活和教学,她的文化身份不是"亚裔",尽管大多数人都可以在

外貌上准确地辨认出她的亚裔特征来。美国的亚裔人有中国人、日本人,以及后来的

越南血统。他们与美籍非洲人团结→致的缺场或在场的复杂而有阶级区别的脚本是

仍有待于讲述的另→篇故事。在美国,她是"印度人"。迄今已成为标准名称的遁词、

几乎(尽管不是完全地)抹掉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美国的第-次种族屠杀中,名字

已失去其某些特殊性。

对文化身份的感觉几乎总是事先决定 a 种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我想我感到的

是孟加拉人的身份。而在1988 年 7 月的伦敦,那个名称也是值得商榷的。孟加拉人

集中的地方居住着没有公民权的孟加拉移民。这在我看来似乎具有一种真正的政治

逻辑,与民族语言并非没有关系,而大多数英国都市市民在使用这个名称时或许已不

再具有这层含义了。然而,考虑到英国对孟加拉或孟加拉对英国的二百年的再现历史,

我在那个地方对那个名称的丢失并非不具有恰如其分的讽刺意义
[2] 。
那么,伦敦这些有代表性的听众究竟想要听谁讲话呢?如果他们一直注意到专

有名词的符码的话,那么,其指涉意义就鹿死强者之手。

"第二世界"这个名词大有用处,因为对任何都市昕众来说,它能掩盖许多不安。

对这些昕众来说,讲演者的身份完全可能是"第三世界"0 (在美国,这无疑是实情。

它体面地标志着英国作为核心的前殖民权力与美国作为核心的新殖民权力之间的区

别。) [3] 社会学家)直警告我们谨慎使用这个表达方式,它在诞生时就受到新殖民主


义的新经济计划的污染[4] 。的确,在社会学科内,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与《第三
世界的终结》发表之间的十年期间,使用那个术语的文化学家的谱系似乎相当寒酸
[510
它需要满足什么呢?它给一个普遍化了的边缘命了名。

给边缘命名的→个词。也许这就是听众想要昕到的东西:发自边缘的一个声音。

如果现在的文化批判中有一个刺耳的词,那就是"边缘性"。每-位学者都知道没有

标签就将→事无戚。然而,对于这个特殊的标签,必须应用福柯的谨慎,而且我们必

须注意到它的出处或出身 (Herkunft) 。当由于中心想要有」个可辨认的边缘而把→

一」
--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忡阳 I 187

种文化身份强加给 4 个人时,对边缘性的索求保证能得到中心的确认。所以,应该指

出,这里所商榷的甚至不是一个"种族或一种社会类型"
(如下面的文字所示),而是

通过分离而达到认同的一项经济原则。

对出身的分析往往要考虑到种族或社会类型。但它试图辨认的特征并不

是某个个人专有的类属性,一种情感或一种思想,使我们能够将其限定为"希

腊人",或"英国人"[或"第三世界" ] ;相反,它寻求微妙的、独特的和附属

个人的标志,这些标志完全可能相互交叉,从而构成难以解开的一个网络。 [6]

学院

为了绕过那个比较,讲演者现在权且选择一个名字,以使她不必陷入语境如此?昆

浊的一个边缘(的再现之中)。由于有伴随一个公开选择而来的全部危险,她"选择"

了那个制度化了的名称"教师"。对诸如讲演者和昕众、作家和读者来说,这往往是

而所大学,而我是一名大学教师。那个语境就自身来说并不稀薄,但至少是讲演者和

昕众所最明显地分享的一个语境。

当我们开始教"边缘性"时,我们从当代研究殖民主义文化政治学与其后果的资

料入手"阿拉伯世界"的伟大文本,最常见的是马丁尼克岛的基督教精神分析学家

弗朗茨·法侬 [7] 0 (我提到这些细节是为下面第 5 节做准备。)


也是从这个普遍的语境之中,我们发现了我们学科内的资料书:爱德华·赛义德

的《东方主义» [8] 0 (这是论我们的学科的一个词:由于这次会议是英语系主办的,


带有文化研究中的少部分科际因素,我视其为绝大多数人的集体职业身份,而把所有

谱系悬置起来的,这就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文本。)

赛义德的著作不是研究边缘性的,甚至不是研究边缘化的。它出于探究和控制

的目的而研究一个客体的构成。然而,从诸如赛义德的著作中直接释放出来的殖民

话语的研究已经花开满园,在这个花圃中,边缘人物能够说话、被说,甚至有为之代

言者。现在,这是这个学科的重要的(和被围困的)部分[句。
随着这份资料向该学科的融入,久已建立但仍然软弱、异质和等级制的制度化"知

识播撒"的权力路线继续决定和多元决定其再现性的条件。正是在过滤或插入的时

刻,在充分地领受一种梦幻的西方高级文化保护人的威胁的时刻,才必须最小心翼翼

地行事 [10] 。成功的代价绝不能无法弥补地连累这番事业。作为教师,我们能够以那


18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川阳。the Critique of GI叫zation: A Spivak Reader

种谨慎的精神注意到我们现在正卷入→个新的研究客体一一即"第二世界"和"边

缘人物"一-的建构之中,以便予以制度的确认和证实,这也许不是不适当的。人们

只需仔细分析一下多产的但却排外的"第三世界主义者"的工作说明,就能看到现行

的包装。在某→特定方面,这就仿佛我们也参与了"新东方主义"的阴谋犯罪。福柯

这样写道:

任何"地方中心","任何变化模式",都不能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环节发生

作用,如果最终不写入一种总体策略的话……[学科的]机制,仅就其他的伟

大策略而言,恰恰达到了绝缘和异形的程度……[叫

我们权且解读一下把一种"新东方主义"作为一种"总体策略"而刻写的不自愿

或不自觉的犯罪的可能性:这几行文字不仅把都市国家里的民族、性别和阶级的偏见

区别于在第三世界本士的与外部新殖民主义的当地合作。而且,文化主义、多元文化

主义和弱势民族的论证,从全球金融控制技术的伟大叙述角度看无论多么绝缘和异

形,都能模糊地有利于一种新殖民话语生产的这种分离。今天,那些旧的方式,帝国

的裁决和公开的制度介入都不能保证未经检验的合法性。新殖民主义正通过以J 种

看似新的方式提倡共同拥有中心而联络的同盟(不是-次断裂而是一次移位): (抱负

远大的)精英在学科上给予真正的边缘性信念以支持。

如果牢记这种刻写的可能性,我们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深入解读这些"地方力量"

作用的特殊例子。这里有三个例子:前两个更直接地写入了经济文本之中,因为这个

经济文本禅益于研究客体的建构:资助的研究项目。今天出售什么? "一种改造模式。"

第三个例子贯穿人们可以称为的都市再现和自我再现的文本。下面是这些例子:

(1)引自一位卓越的年轻马克思主义学者所写的一篇资助项目报告:

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为第三世界文学生产的范式,

我将论证,科幻小说……可以看作是所说的工业国家的第三世界小说……

这里对边缘性的主张是如何论证的?工业国家的激进分子想要成为第二世界。

"魔幻现实主义"为什么是第三世界文学生产的范式?在一小部分,而且在不太聪明

的教师子里,只有那种文学风格从民族问题考虑将被看作是真实的。毕竟,对美国

来说,拉丁美洲是有理由成为"第三世界"的标准的,正如过去一直把印度看作是

不列颠帝国的真正边缘-样。有趣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作为起源于拉丁美洲的-

一」
--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I 189

种风格,始终被用英语写作的一些旅外或散居世界各地的次大陆作家充分利用 [12) 。
然而,如阿里埃尔一卡利班的戏剧性争论所示,拉丁美洲还没有参与殖民地独立的

斗争。当然,魔幻现实主义的这种合法行为,可以说是在可能最严格的意义上对反

殖民斗争不能得到叙述化的一个伙伴 (socius) 和一种政治地域的讽喻。那么,把这

种风格作为正确的第二世界风格而使之流传千古的教学意义又是什么呢?在大多数

第二世界国家里,"反殖民斗争"的公然断裂令人厌倦地通过巩固公认的风格重复着

殖民化的节奏。

(2) -~位女权主义者,一位朋友和同盟,曾对欧洲生产的论说文本进行过令人鼓

舞的和谨慎的研究。(这篇文章的兴趣也在于在我们的批评时刻内一种普遍的自动批

判,而非在于揭露---_..个想象的敌人。这才是讲演者为什么置"亚洲/印度/孟加拉/

第二世界"于不顾,而作为文学家/文化学家/学者拿起了话筒的真正原因。)

我的朋友正在寻找对第三世界语境的后现代风格进行评论的讲演者。她不想让

她的研究先锋派的受资助的研究所成为"欧洲中心的"。我对她说,我只能评论操我

的本族语言的一小撮作家。她的问题是:这些作家是否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是少

数民族、边缘人物了呢?我回答说不,随后的一个反诸是:只选择带有边缘意识的作家,

并把他们命名为"第三世界",这算不算"欧洲中心"?回答是:人们总是要从某个地

方着手。

"人们总是要从某个地方着于"这句话在未组织起来的被压迫者那里表达一种情

感,而在某一新殖民主义中央权力的牢固的学科结构的受益人那里则表达另一种情

感。如果我们从 19 世纪殖民话语生产的视角研究这个步骤,那么,我们对于为了适

应殖民者的制度的便利条件而正在构成的边缘又做何解释呢?如果人们着手的"某

个地方"是新殖民主义教育制度的最有特权之地,是由国家资助的、培养教师的学院,

那么,那个方便的姿态是否成了规范的起点呢?难道参与这样一种特权和权威机制

不需要保持最大的警惕吗?

"如果对某一学者进行谱系分析……他的出身将很快揭露关于这位学者的官方

文献和与这些文献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律师一一即它们的父亲一一的辩护……"

(Lep 147) 我们是否应该认为我们本身摆脱了这种分析?我们不应该努力"书写现

在的历史"吗?当我们澄清了我们自身不在中心的现场之时或寻求中心的证实/寻

求作为中心之时,我们是否应该想到我们并不相像于 19 世纪"混淆和无名的欧洲
19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ction 川@叫叫 Globali叫

人"? "他们不再认识自己或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名字,""历史学家[给他们]提

供了……可以选择的、比他自己的身份更加个性化的、更加本质的身份的可能性。"

(Lep 160)
殖民话语研究向教学法及其重要的边缘学科的融入,以及知识技术与权力策略

的重叠已有十年之久了,结果谁还能在更大的后殖民领域里主张边缘性呢?这与授

予权力给特权阶层或给作为真正的边缘地带公民的阶层的旧脚本有什么关系?难道

我们不应该由于不能停止对边缘策略的研究而对我们在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中培育

的东西进行谱系学的审视吗?

人们不必假定某一特定的"边缘性"领域的存在,这个领域将是一种自由

的、无利害关系的科学探究的合法关怀,如果不是权力的经济或意识形态要求

所标志的排除机制的客体的话。如果"边缘性"正在构成一个研究领域,那么,

这仅仅是因为权力关系已经将其确立为一种可能的客体 g 反之,如果权力能够

将其作为一个目标,那么,这是因为知识技术[学科规则]能够将其打开[叫。

在知识技术与权力策略之间不存在外在性,即便它们充当特殊的角色,并基于

差异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不去寻找谁在边缘的秩序内拥有权力……谁被剥

夺了权力……而去寻找变化的模式,力量关系就其过程的本质来说所意味的

正是这些变化。 (HS 98-99 , 重点为我所加,并做了一些修改。)

(3 )我的第三个例子来自贝尼塔·帕里。帕里女士也是一位同盟,她出于好心而
让我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牛津文学评论》最近论殖民主义的一期中,她抨击

了霍米·巴巴、阿|、杜勒·简·默哈默德和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基本理由是他们没
有昕从土著的声音 [14) 。

后殖民性

正是在我对她的回驳中,"后殖民"这个名称才被充分使用,并偶然地动摇了作

为范式(风格)例证的拉丁美洲。

在论述 I.M. 柯埃泽的小说《仇敌》的一篇文章中,我谈到了贝尼塔·帕里提出

的问题,把笛福的罗宾逊·克鲁索,即教育星期五(那位心甘情愿的原型殖民主体)

的商人资本家与柯埃泽笔下的苏珊·巴顿加以对比,后者是渴望给予哑言的种族他者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1 191

以声音的不适时宜的 18 世纪英国妇女 [15] 。我不想在这里重复我的论点,而在改变


上下文的情况下贸然引用我自己的话:

当贝尼塔·帕里责难我们未能聆听土著人说话或未让土著人说话时,她忘

记了我们三人作为后殖民学者也是"土著人"。我们像笛福笔下的星期五一样

说话,只不过更地道些。 300 年已经过去了,地域帝国主义已经变成了新殖民

主义。抵制的后殖民已经成为一件丑闻。

为什么"后殖民"这个名称对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有用?

在伯克贝克学院的那个房间里出席会议的人,或本文集的作家和读者,都

来自以前的被殖民国家,都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建立社交关系,因为我

们都曾经接触过帝国主义文化。那么,用伯纳德·威廉斯的话说,我们是否要

把一种衡量"道德幸运"的标准归咎于那种文化呢 [16] ?我认为答案无疑是否

定的。这个意味着不可能性的否定是针对人们所批判然而又紧密地居于其中

的一种结构的,是那种解构的哲学立场,而命名为"后殖民性"的此时此地的

日常生活则是这种哲学立场的一个案例 [17] 。

进而言之,不管身份种族论者要求什么样的出身或根源(如贝尼塔·帕里关于聆

昕土著声音的规劝所暗示的) ,在反殖民的空间里最迫切的政治主张都被默认为是帝

国主义遗产内部的符码:民族性,法治,公民权,甚至文化主义。在探险、殖民化和

反殖民化的框架内 现在被有效地重申的是一系列规定性的政治概念,这种假定

为权威的叙述的生产则刻写在别处,即在西欧的社会形成之中。这些概念正得到重申,

实际上是提出来的一些概念一隐喻,它们在后殖民的空间里没有任何历史上充分的

所指,但这确实使这些主张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没有充分所指的概念一隐喻是一种

譬喻的槛用。而对这些奠基的譬喻槛用的要求也使后殖民性成为一个解构的例子。

另一方面,中心仍然渴望拥有正直的传统民族志的客体"在妇女将自身

刻写为医治者、苦行者、圣歌歌手、手工艺人和艺术家的地方\贝尼塔·帕里

写道。

我不反对正直的民族志,尽管我由于历史与人类学学科的关系而感到恐

惧。然而,我要特别对帕里所说的话是,她的努力和我的努力是由各种排除来

判断的,这些排除是知识技术和权力策略的复杂机制所实践的,而这些技术和

策略的历史则比我们个人的仁慈和誓约要漫长和宽泛得多 [18] 。

1 归|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D truction to the Critiq叫 Globali叫 A Spivak Reader

价值

要不断批判人们所必须居住的地方,要不断巩固所要求的那些奠基的譬喻滥用,

涉及到不断地对多种多样的价值领域进行重新编码。我们来试着把如此珍贵的一个

立足点"身份"看作是这个重新编码的电路上的许多闪光点。

然后,我们至少暂时放弃对最称职的边缘人物的身份加以定位和判断的那种可

理解的霹要。在E且把作为边绩性之救星的那神暗自庆季的情绪悬置起来。但是,我

们还是要通过价值的问题盲目地窥视知识技术和权力策略的变幻和缠结的网络。这

并不是请你走进阳光明媚的论坛,那里的价值是那样的宏大,致使哲学家们为此而安

得面红耳赤,而争论的参照系则是想象的社会:伦理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叫。
事实上,马克思对"价值"一词的使用可以看作是譬喻在哲学上的槛用。这就等

于说,对价值的适当定义或许是对马克思称作"价值"的东西的重新编码[20] 。
"价值"是那个"没有内容的、简单的"事物的名称,马克思借助这个事物所重

写的不是中介,而是中介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反过来使一切交流、一切沟通,乃至

社交本身成为可能 [21]。马克思的特殊关怀是利用人的生产能力,而生产的东西既不
是物品,也不是实物,而是那个简单的、没有内容的、又不是纯粹形式的东西;
(通过

编码)中介从而达到交换和社交的可能性是可能存在的。马克思的进入点是价值的

经济符码化,但这个观念本身却有其更加柔顺的范围。正如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

中所写"价值的实际问题对于整本书来说真是太关键了。"(这本书后来成了三卷本

的《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22])

20 世纪 70 年代初, «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试图扩大马克思的价

值论的范围,将其应用于情感和社会的而非仅仅经济符码的价值的生产和利用。这

是该书作者对阿尔都塞的吸引力,重读《资本论》的第
l 章,其中对价值一一人类生

产的没有内容的原生事物 的讨论,此时它尚未完全编入平等的经济制度,因而

尚未完全产生出社会关系。他们的建议是,由于资本通过发放这些抽象的东西而破

解并恶化了同伙,所以资本主义必须通过多次领土扩张来控制这种危机,在这些扩张

中,情感价值的普遍化了的、精神分析的生产方式通过一种等同物的普遍化了的、制

度的机构来运作,不管其复杂和断裂多么富有戏剧性。

政治认知领域的价值符码,无论是经由精神分析学、文化主义还是经济主义,都

通过边缘性的论说系统而仍然是这种危机控制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学科中,仅举最
l1li"""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1 193

常见的几例 "值得(即德文"价值"的意思)研究、教学和讨论的东西"似乎是"可

以分成十四或十周的工作的东西";"什么是最好的现成的教科书" ("最好"和"生

产最好的"都被---起符码化了); "什么是最可操作的论文题目" (在美国初等和中等

教育系统中由知识技术所生产的) ; "怎样才能最好地证明可以把这融入英语教学大
纲而又不扰乱分配的要求":"哪些是资助的项目'\"销售了哪些书。"自相矛盾的是,

当这些必然的实际的可能性一一"人们总是要从某个地方着手"一一一已经成为计划

者默认了的工作规则时,接受者(学生,昕众)往往把教育学仅只看作意识的改造,

把会议发言看作唯一的议程。我并不是暗示在不断符码化的另一面有一个肯定的"边

缘性"空间需要覆盖。"边缘性"己经成为学科一文化用语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一

组不断变化的再现的名词,而这些再现又正是"边缘性"的条件和结果。它被写人知

识的需同物的通货之中。那种通货衡量知识领域的价值量。

我们不能这样理解价值;这是一种没有内容的可能的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把自

身作为实体而置于价值符码的锁链中,仿佛这些实体是人和物,继续把我们的实践基

于那个位置之上,我们便由于我所描述的方法而成了问题的组成部分 [23] 。
原则上,以性别划分的工作把同伙视作'情感上编码的交换和剩余的场所。被编有

性别符码的价值的简单的、没有内容的时刻在历史上导致了对性别差异的利用,这种

差异被从性别身份的理论虚构中抽取出来,但又被再现为这种理论虚构。(经济上可编

符码的价值是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中从使用价值的理论虚构中抽取出来的差异。 [24])
盖尔·鲁宾的"妇女交通:关于性别的政治经济"是性别符码分析方面的一篇开拓性

文章 [25] 。卡尔帕达·巴丹论印度妇女地位的著作是底层人语境中后殖民性框架里唯一
的一部学术著作,我认为这种底层人语境也有这样一个前提,即性别决定论是价值差

异的符码化,造成了情感价值交换的可能性,所谈判的是"性"而非性身份 [26] 。
价值的运作使每一种承诺都成为可流通的了 (negotiable) .不管它看上去或实际

上多么迫切。因为长期拖延的解放的社会介入从根本上说并不是通过证实(阶级或

性别或种族一文化的)身份而重谈迫害的问题。这是培养防止系统地盗用社会能量

以生产差异的警闺性问题,这种差异是进入阶级或性别一身份的文化网络的基础。

在种族一文化政治的领域,后殖民教师有助于发展这种警惕性,而非继续同情

地把迫害戏剧化,或断言一种虚假的身份。她对帝国主义文化的"道德幸运"持否定

态度,同时又认识到她必须居于其上、实际上是为其投资才能批判它。

(事实上,如此理解的"后殖民性"的特殊性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在任何空间
19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忡皮瓦克读本 I From D…阳ction 川e 叫ue ofGI

里生产的历史(或哲学)主张都不能充分地用来指导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的

解放和压迫。你不是根据历史的或哲学的发现来采取立场,而是根据颠倒、移位和攫

取价值编码的机制。这就是它所说"走向文化的议事议程是可商榷的"这句话的意思。

在那个意义上,绝非边缘的"后殖民性"可以表明位于中心的不可简约的边缘:我们

总是跟在理性王国之后,我们对理性的要求总是不充分的。在身份论者那里,这可以

导致对边缘性的进一步要求。"我们都是后殖民……")。

因此,从人们不能不想居住,而又必须加以批判的一个空间里要求譬喻的乱用就

是后殖民的解构困境。我希望这种感觉将对我所属的都市边缘人物或士著精英施以

特殊束缚,不使其生产纯粹"尚古的历史",这种历史寻求继续我们的现在所植根其

中的土壤、语言和城市生活,"通过微妙的方式培养永恒存在的东西……试图为后代

保留我们诞生时的条件。" (Lep 162)

正是以这种精神我想来评论一下梅里纳尔·森的一部影片《创世纪》。

姑且在此予以说明。普遍的后殖民性是不能涵盖在都市空间里革命的或抵制的

边缘模式的。如果可以把"黑人英国"或美国的"虹的联盟"看作是印度或新非洲|国

家的范式,那么,重点便落在了作为民族一国家的英国或美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一种早期民族主义对文化与权力之间差异的激进利用现在只在政治的意义上被颠倒

了。其主要议程仍然是爆破都市民族幻想的"白人性"。在最近发表的一篇颇有影响

的文章中,提姆·米歇尔 (Tim Mitchell) 认为典型的东方主义态度是"把世界看作展

览会"。 [27]" 新东方主义"视"世界为移民"。认为这种提醒低估了都市空间里边缘


人物的斗争,那便金玉其外。要记住那场斗争是不能成为没有严肃问题的-切后殖

民性的未经检验的指涉的。"在国际文化交流的伟大洪流中"任何"双向对话"都不
会忘记这一点 [28] 。

因此,印度的((创世纪»)或马里的(西斯·苏雷曼的《伊伦» fee/en) 一部艺术

影片都不像《阿基米德闺房的茶点» (默迪·查列夫,法国/阿尔及利亚)。阿兰·泰

纳的新影片的最后一个序列《心中的火焰》把默赛蒂斯(在巴黎的阿拉伯女人)置于

开罗,所努力指向的就是这个问题框架。

《创世纪»:梅里纳尔·森的一部影片(1 986 )

目前流行的后殖民理论认为,作为欧洲启蒙时期遗产的那些名词(主权,法治,
l1li""""""•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1 195

自我决定,民族性,公民权,甚至文化主义)都是乱用的主张,都是他们要移置和攫

取价值符码的策略 [29Jυ 它可以向我们表明移置对边缘性的文化承诺的可商榷的议程,


而人类学者的学术议程则构成了身份的拜物教。 →如既往,其计划是重新把价值编

码为可能的差异交换和剩余物的流通。作为动力的后殖民性能够揭露一切严肃的本

体论承诺的基础都是譬喻的乱用,因为所沟通的这个信息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身

份是一个文本 [30] 。它可以表明,对欧洲的冗长故事一一一般译为"伟大的叙述"


的替代不仅仅有短篇故事,而且有对权威情节的玩弄 [31] 。在所有故事中都有开头、
重复、签名:

为了与源出联系,所必须保留的是签名事件和签名形式的绝对独特性……

但是……签名必须有一种可重复的、可重述的、可模仿的形式;它必须能够摆

脱它现在独特的生产意图 [32] 。

这部影片的第一序列重复了"一如既往,然而叉"的公式,结尾的镜头中可辨别

出印度北部的男人和女人们,农民和城市贫民,穿着他们所能有的最好的服装,排着

队伍等待着敷衍了事的盘问,然后用大拇指在冗长的名单上画押。如话外音所吟诵的:

"一如既往,然而他们又一次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再次沧为奴隶。"对于由不

同价值符码(再现系统)维系在一起的团体来说,有些信号像说教比喻一样清楚。森

对这些再现因素进行了大肆擅染。当地的激进派感到影片中无处不充斥着作为生产

方式的奴役劳动 [33] 。印度癖们看到了印度著名的轮回季节。稍有一点知识的印度人


也许捕捉到对温婆在 GITA 中的著名承诺的一点讽刺所指"我世世代代生存,为了

扬善惩恶,为了重建法治。" [34]

有些人会注意到并非从头开始的对生产方式的序列叙述的指涉,使人想起青年

马克思对起源问题的不耐烦, '种他从未放弃的不耐烦"如果你要问有关自然和人

的创造,那么,你就从自然和人中抽象出来……不要思想,不要问我问题,因为只要

你一思想和提出问题,你从自然和人的存在的抽象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35]

在依据(经济)价值的生产方式对历史的这种表述中,所再现的"工人"集体地

陷入了原始的签名之中(其最直接的画押,也是身体的标志) ,那是源始的合同一一­

第一次符码化/认同。这两种事物由于影片后来对父名及其激进的反事实应用的强调

而变得重要起来。
19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e川

庸俗与荒漠

无论如何,只是在这个前原始的重复场面之后,屏幕上才闪现《创世纪》的标题。

它本身用大字母显示,看上去有一点故作严肃。精通人种志的观照者会发现它庸俗,

精通犹太放逐史的人会窘迫地发现它是前后现代的,都市的第二世界主义者也许会

抑制这种窘迫,因为这是关于→个民族的诞生的第二世界讽喻一一"创世" (genesis)

的确意味着诞生 这不幸地失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适当风格。"非理论的"都市

第二世界主义者会更喜欢德·希卡的风格,如同新近问世的《萨拉姆·孟买»,或阿

多尔·戈帕拉克里斯南的《面对面》一样,充斥着浓油的当代文化气息,道出了 A种

西方理论在工业资本主义侵入印度乡村的语境中的命运,甚或森的早期影片,其中,

超现实主义的技巧通过把西孟加拉城市中下层社会的机制暴露无遗而达到了令人魂

牵梦萦的极致。影片的适当的、实际是幸运的观照者,新德里活跃的高级文化生活的

参与者,会发现该影片采用了一种相当庸俗的旅游样式,属于最近泛滥的庆祝拉贾斯

坦邦 (Rajasthan) 地方种族色彩的影片。这是一个粗糙的分类,但仍然比第一/ :第三

世界、欧洲中心/边缘的分类要复杂些。

如果我们看一看这些立场的符码,就能推测到,使观照者迷惑不解的是,森充当

了后殖民立场的重写而非边缘性的使动者。当开场时的人名表拉开时,我们发现这

是森的由法国和孟加拉支持的第一部合作影片。《甘地》不得不给人以这样 A种假象,

即英国和美国的人物扮演和制片并不是"影片的组成部分"。森用此拼凑了一部后殖

民而非为孟加拉人的孟加拉影片。

这种后殖民文本往往是庸俗因素重新流通的场所,以便"在没有……明细清单

的情况下"嵌入"无数的踪迹" [36] 。当所谓的第三世界文本表现一种后殖民的(而


非民族主义的)讽喻时,那么,最得心应手的词汇又能是什么呢?不妨说,这是对弗

洛伊德进行解释学的重新阐释与对社会上"流行心理学"的一种观察之间的差异,这

种观察的目的是要表明"流行心理学"何以成为一种操作性的、讽喻的词汇:即观察

浓浊的能指与观察贫乏的所指之间所得的差异 [37] 。在这样的文本中,讽喻在零星细


小的部分中发挥作用,与后现代无源出的引证习惯有某种关系。由于一种将此视作

破碎的后殖民符码之标记的教育学,这种讽喻可以给任何连续的种族一文化叙述或

连续的重写的发展提供一个持续的旁白(parabasis) [38] 。
《创世纪》是影片"源出的"而非译过来的标题。一部印度本土的影片为什么不
III""""""'•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I 197

应该在一个关键时刻利用英语,而没有魔幻现实主义或畸形现实主义通常表现的羞

涩?一般说来,在由与本族语没有能动接触的人所写的描写犹太放逐史的英语小说

中,这些本土语言表意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一种经过改造的标准英语的畸形嘲弄,这

更反映了作家缺乏对该国语言的创造性接触。在这部影片中,这个英语词在屏幕上

闪现时既是也不是一个副标题。那至少是后殖民的印度与英国的关系 并非衍生

于该语言的某一真正标题的(副)标题关系。其掘出像是一个副标题,一个脚注,一

个附言,而其后殖民性可以说是其精确的范式。

而最重要的是,该影片纪录了《圣经》的原始神话。印度教的核心何以不采

纳犹太一基督教的危险的接触和非逻辑的重写,使之适于后殖民模式,而没有严

重的陷阱,如超验主义、唯一神教和19 世纪合法化的那些项目,如婆罗摩·萨马

(Br().hmo Sam句)或伪装成真货的闪族化了的印度教?后殖民教育必须教授在对
同伙的刻写中文化价值的多元决定作用。这种未经承认的盗用性质的多元决定性

(overdeterminations) 是当代全球性的本质。比如,伟大的欧洲叙述对社会主义和"基

督教" (在这个语境中,"基督教"的起摞已不完全是欧洲的了)与关于"种族性"和

"伊斯兰"的亚洲叙述的盗用性质的编织,实际上,代表阿塞拜疆共和国领域的 5% 、

跨越高加索的纳戈尔诺一卡拉巴克 (Nagomo-Karabakh) 自治区,就在那年七月,正

在开放政策的允许下试图把人们从大多数为穰斯林的大本营中分离出来,组成 75%

人口为基督徒的阿美尼亚的阿扎克自治共和国 [39J 。这个故事在修改时已有大幅度进


展。我在别处曾详细描写过中欧和东欧以及中亚和西亚的文化再现问题 [40J 。
在看到银幕上的《创世纪》标题时,一种后殖民教育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多元决定

性,在奇怪的后殖民逻辑中看到苏联周边发生的开放政策及其伴随而来的亚民族主

义的爆发。……人们正是根据这一事实开始做出选择的。而就其永久推迟的然而又

持续的机构来说,不应该再有极权主义得以持续的余地了。资本主义(民主)在当代

的明显成功取决于一种看上去仁慈的身份论者对变幻无常的、有利于社会和民族的

"代表性的具体个人"的价值符码机制的忽视。在文学上,一种后擅民教育能帮助判

断伴随这种仁慈而来的偏见(这也可能确定一种制度的边缘) ,说明"譬喻的滥用"

一词至少不比"选择的自由"等表达方式更难理解。

《创世纪》不是通过庆祝印度教的轮回把犹太一基督教的故事作为永恒回归的

一个插曲的连续重写。到影片结尾时,我们并没有得出资本主义仅仅是另一个循环

的结论。另一方面,印度教关于伴随着各种自然变更而来的十个连续化身的故事(充
19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要叫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rue川

斥于高级神话和"民间故事"中),使得森能够描写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后裔,他

们是故事的主人公,两个男人随一场干旱而来,而那个女人则随一场杀戮的水灾而来。

这个女人并不是人或男人的产物。他们构成了带有差异的同一个故事:自然的(男人

的干旱/女人的水灾)和社会的(男人的职业是编织和耕种/女人的职业是为人妻、

为人母并分担工作 )λ。这不是关于"原始共产主义"的故事,对马克思来说,这可能

是一个"假设

的父权社会的故事线索。

我曾在前面指出这部影片运用了一种庸俗的旅游样式,幸运的观照者可以辨别

出这种样式。我的用意并非在于指出,在后殖民的价值领域内部,教育应该忽视文化

上的"幸运儿"和学者。相反,我们必须将其看作本体对研究客体进行区别性磋商的

另一契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掌握适当的判断(历史的和现在的),然

后将其作为一个案例加以表达,而非作为自我认同的来师、(42) 。这使得人们不致陷入
来源的陷阱、查看其他的符码和其他的组合。姑且尝试一下对名为"拉贾斯坦邦"的

空间的符码化。

在《蛛女之吻》中,结尾使用的早期好莱坞的天然色被小心翼翼地建构成多种电

影习惯形象,据此我们可以调整视线。在《创世纪》中,对抒情空间和宽银幕、无问

题的光和原色的未加形象的然而却能让人注意得到的倒退式使用,可以看作是在表

指"荒原"。是的,这的确是即度西北的荒漠地区,但是,我们并非处于实际可证实

的空间里。废墟上的石头滚动,表指不稳定性,不合时宜的飞机的声音是在严肃的技

术诞生之前由一颗头骨创造的神的回应。印度西北部在向西亚的荒漠推进,那是《创

世纪》的幸福的剧院。开始时没有花园,只是历史中期的一片荒漠。(西亚、中东,

本身揭示了对世界各部进行绝对直接命名的乱用譬喻的性质。如果假定欧洲是中心,

那它只能作为绝对的描写而存在。)这不是特殊的空间,作为向西亚推进的印度西北

部的荒漠地区仍是可商榷的,但那不完全是西亚g 也许这一所指的松散性对沉重的、

学术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影片提出质疑,那些仁慈的反种族主义的影片(有时是仁慈

的种族主义的影片,它们之间几乎无法区别),都以其适当的地理语境讲述了《圣经》

的故事。

影片的语言中也有一种松散编织的表意空间。制作这部影片的印度人的民族语

言并不是印度语。你现在明白了吗?在一个新的"民族"里(这本身对于各民族的适

当发展来说也是个误用),为这个民族说话,然而却操一种不是自己母语的民族语言。
,.....•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1 199

但是,什么是母语呢?

母语是一种带有历史的语言一一在那个意义上它是制度化的一一它在我们出生

之前和死亡之后都存在,那里,可以用任何人的动机填充的模式己经自行规定了。在

这个意义上,它是"无动机的"但并非是任性的 [43] 。我们"自然地"学习这种语言,


一劳永逸地用我们自己的"意图"填充它,因而在我们的有生期间使其成为我们"自

己的",然后又毫无意图地一一它发现我们时正像我们发现它(没有意图)时那样无

动机、不任性一-将其留给了其他使用者:符号的"无动机性"要求一种综合,其中,

完全的他者在它所不是的东西内部被如此宣告了一一一没有任何素朴、任何身份、相

似性或连续性[叫。
因此,操一种民族语言的非土著说话者的这种看似荒谬的自我区别可以用来表

明这就是游戏的名称,这是对人们如何对一种语言"运用自如"的实例再现。《创世

纪》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要生产"真正的"印度语的丰富肌理,也没有贝克特化的框

架。这仅只是几乎被从民族语言中流放出来的一个人的贫乏的语言。唯其如此,人

们便能发现其精 J 心安排的焦点。

印度语作为"民族语"的极端边缘是一种特殊编造的带有严重梵语色彩的人工习

语,其最著名的调制便是印度航班的航空用语。对比之下,许多来自阿拉伯语和波斯

语的外来语丰富了印度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可以猜想,"外来语"本身是一个乱用的概

念一隐喻。"我们为其表意准确而骄傲的那些法语词本身是盖尔人误读拉丁语或萨克

逊语时所犯的错误,我们的语言仅仅是其他几种语言的误读",普鲁斯特笔下的马塞

尔说阳1) 。而在森的可预见的印地语系中,那些是在一种奇怪的光照之下强调的词汇,
仿佛为那非特别的荒原的光环增添了色彩,那是创世的摇篮,阿拉伯和技斯,离波斯海

‘湾不远的地方,在今天作为帝国主义非人性的舞台真是再真实不过了。这些"外来语"

把历史从某一假定来掘的方法必然性中搬了出来。你将明白我的意思如果我列出三个

最重要的词: zarurat (必然性), huq (权利)和我所最感兴趣的独立 (khud muqtar) 。

这个副标题把上述最后一个词译成"自力更生"或"独立"。商人不断以蔑视的

口吻对编织者和农民重复这句话,这是他对他所剥削的人一种蔑视的斥责"你亲自

去市场吧,去看看你为我生产的东西的价格。你想要代表你自己。你想要独立 (khud

muqtar) 0" "独立"给这笔交易罩上一种太具民族主义的光环。实际上这句话更像是

为你自己的境况辩护,因而突出一个普通的事实:尽管为梵语化付出了种种努力,印

度法律程序的大部分语言都可以理解地源自波斯法庭。
20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 …ωon 川e 叫

一个半雅弗式荒原的地方的光环,一种由非土著说话者安排的半雅弗式语言;«创

世纪》的完美表演。宇宙之初是由一个星号标志的一种不可能的语言。进步是通过

陷于两种译文之间的原文的一种想象的身份实现的阳]。这既不是非洲,也不是东亚,
更不是美洲。这是正被重新洗过的一副旧牌,而不是关于第三世界身份的相当活跃

的争论。

后殖民教师能够重新讨论这部影片为把"第二世界"插入价值文本而体现的某

种欺骗性的"庸俗性"。

妇女与恩格斯

这部影片最感人地与恩格斯讲述的粗糙的、过时的、综合性的、野心勃勃的关于

家庭起源的故事的合理性保持→定的距离,从而缓解了生产方式叙述的严谨的进步

逻辑 [47]。据传说,占加尔各答左翼政党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曾评说过这部影片,认为
森并未真正理解他的恩格斯。这里再次涉及到权威故事的来惊问题和适当的阅读问

题。我们陷入了一个比你想象的更加多元决定性质的网络一一印度语的不适当使用,

恩格斯的不适当使用,印度旅游局对拉贾斯坦邦的使用:你认为你只是在看一部印度

影片,甚至你只想昕昕土著人的声音。

《创世纪》中的妇女标志着激进的反事实:另→条历史的道路还没有人去走,这

种历史将不允许用实际的世界去证实→个可能的世界阳
lo 我所愿意讨论的这两种历
史时刻在那个意义上"对于历史就都不是真实的",但却充满了可能的教育的精确性。

一件艺术晶(我用这种表达方式,因为我们目前毫无理由地避免使用老式表达而

要表明我们在政治上合情合理。尽管我们的前提在许多方面都没有改变,我对这种

倾向己感到厌倦了)是历史和社会的一部分,但其功能却不是像"历史"和"社会学"

那样起到学科构成的作用。我的一般论点在这里以及在别处都一直坚持,根据这一

特点,只要它本身不成为一个总体化的关键词,艺术或艺术的教育就能指向作为人在

对真理、生命或权力的意志方面最终的譬喻乱用的极限。但是,随着对譬喻的乱用的

抵制(使用或提及,作为使用的提及),出现了对"只不过"是政治的审美化这种论

点的排除倾向(其前提当然是,所证实的东西事实上是政治的)
[49]。姑且不谈这种
暗示,而看一看对历史上妇女作为反事实的激进派的再现。

恩格斯发现阶级剥削起源于围绕社会再生产的支撑结构中劳动的性别分工。妇
JlII""""""• 嘀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1 201

女的劳动力,即生儿育女的能力,据恩格斯所说,由于被偶像化而变成了一种依赖和

从属的关系。恩格斯的于稿完全可能把妇女写成了她在《创世纪》的银幕上突然出

现的样子,因为这是一夫一妻制出现后的妇女,洪水淹死了她以前的丈夫和孩子们。

但是,在这个历史时刻,在这个文本中,在这个"自我中介的诞生"中,她把再生产

作为生产的能动者来谈判,因此能够表达」种与其能动者的邪恶相对立的一种立场。

在这种反事实的叙述中,正是妇女指出了商品的拜物教问题。正是在回答她的问题

时(编织者是否有权利 [huq] 满足农民对一块新布的需要 [zarurat]? )生产消费、个人

消费和作为生产工具的非所有权的奴役的意义之间的区别才在这个虚假的避难所里

出现。商人让编织者为他的朋友农民编织了一块新布。这不是生产使用价值,而仅

仅把这块布作为其真正的生计工资的一部分。但是,森在由奇怪的妇女提出问题(记

得《创世纪》吗? )的这个时刻再现了另一种变化。商人给编织者钱。荒原正在被插

入普遍化了的商品交易之中。

事情就是如此发生的吗?也许不是。当然不是依据大多数伟大的叙述,无论人

类学的还是政治一经济的。而为什么不是昵?妇女的故事不是这些伟大叙述的内容。

但是,妇女是奇怪的,她们有向外来人提出怪诞的问题的习惯,即使没有人鼓励她们

为后来的事感到光荣。因此,在这部影片中也同样,尽管她的好奇心产生了钱,但是

那两个男人将告诉她"你不会明白",然后带着钱到远处的市场去了。

问题不在于与恩格斯相矛盾,而在于看到对妇女的反事实表现使其成为"有效"

历史的动力。这样,因为恩格斯的文本也陷于某种价值符码,其中突出的是妇女的受

迫害而非能动性,这种说法并非不敬重恩格斯。那么,影片中这个序列是否也是对夏

娃对知识起游所负的备受指责的责任的破碎评价呢?

正是在最具旅游性质的连续镜头中森建构了审美时刻的出现,这也许没什么大

惊小怪的了。粗线条的真实描写不需要任何印度美学或人种学的知识,姑且如下列出:

1.自治的再现作为普遍化了的商品交换的一种天赋的可能性:为了梦想,你所需

要的一切是钱。

2. 如此建构的美学以便使其生产隐蔽起来。两个男人自愿隐藏起来,直到那个

女人戴着脚躁银饰作为审美客体出现的时候。

3. 这个讽喻语境中审美自治性的真实情况是,审美客体被赋予了阐释学上可解

释的主体性。那个女人唱歌,没有副标题。开场时用"原文"英语(? )写的《创世纪》

(GENESIS) 标志着后殖民的可接触性。这里,在影片的框架内,是对文化主义艺术
20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D…川川阳叫

的一种戏仿,仅仅对真正的士著才是可接触的;后殖民性的观众无法接近真正的文本。

歌词用拉贾斯坦邦的方言写成,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是标志着"这是拉贾斯坦邦"

的唯一的语言标志。然而,这是影片中最令人震惊的双边时刻。因为这也是一种庸

俗表现手法,属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一般"印度"大众文化的国际性表达一一孟买电

影业:那女人爆发成了一首民歌。与创造有趣的音乐拼贴的影片的其余部分不同,这

曲轻快活泼的歌声是自治的、无伴奏的。这里也有对凝视的有趣操纵。

4. 当这个序列在"井"的那场戏中中断时,无词的乐调传播滑轮的噪音。劳动被

审美化了。

审美物化和商品交换把文本中暗含的性占有的补充意义明朗化了。两个男人由

于嫉妒而个性化了。如果我们必须要引用恩格斯的话,那么,影片中的此时此地,在

所有那些灾难的循环到来之前,显然是后变化的 (post-lapsarian) :
二夫一妻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调和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调

和的最高级形式。相反,它是作为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征服而出现的,作为在史

前各时代迄今完全为人们所不知的两性之间的冲突的宣言出现的。……历史上最先

出现的阶级对立与一夫一妻制婚姻中男女之间的对立发展相偶合,而最先出现的阶
级压迫则与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相偶合 [50) 。
这部影片并不是关于起源的故事,而是讲述反复发生的故事。我们所看到的并

不是"最先出现的阶级压迫",而是发展的阶级压迫和性别压迫之间的断裂。那位妇

女与编织者和农民同样受到阶级压迫。男人们加入到商人的行列,那扮演性别压迫

者的主人。这里不需要忠实于恩格斯,也不需要忠实于拉贾斯坦邦的亲缘模式,尽管

这两者帮助创造了意义领域的光环。后殖民性再一次成为生存模式,其重要性和脆

弱性在专业知识技术与权力策略共同作用时将被这些技术所破坏。我理解了后殖民

的能动者之所以正在被抹掉,是为了把他和她刻写成边缘人物。文化研究必须运用,

但也要能动地限制和抵制专业知识。它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其技术,将其作为应

付无常变化的身份的策略。"母亲权利的推翻是女性的世界历史性的失败……为了

保证妻子的忠贞,即是说,保证孩子们的父道,女人被置于男人的绝对权力之下。" [51)

影片中的女人最后怀孕了。男人们为父道的问题所执迷。在一次空乏的对话中,

他们提出了一个论点,不仅适于"第三世界"或"边缘人物";即母亲权利的推翻孕

含的真正问题不仅仅是所有权,而且是控制。那个女人是知识主体,因为在最直-接的

意义上她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这种臭名昭著的权力经过修正而变成了"一种奇怪
.... 咱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1 203

的逆反 "权力以父亲之名得到巩固,而女人则被还原到不能认识事物的形象。再次

与事实相悖的是,女人被给予就父亲的名字和母亲的权利提出问题的权利:

她:应该由我来告诉你们吗?

他(农民) :那么谁还能呢?

他(编织者);是我的孩子,是吗?

她:你们为什么问我?

他:那我能问谁呢?

她:问你自己。问你的朋友。

当权力 (huq) 的问题提出时,她根据男人们的需要 (zarurat) 来回答。在简单的情感

交流的语言中,她谈到母亲的权利问题。这也是反事实的,因为这与母系社会被严重

编码的交换制度几无共同之处。

她:谁是父亲又有什么区别?

他:涉及到谁对它拥有权利的问题?

她:我不知道谁对它拥有权利。我接受你们两个人。我们三个人是一体。

现在,你谈论权利,你想要成为主人。敌人不在外部,而在内部。这

个孩子是我的。

这一时刻并不属于历史的叙述,两个男人也没有理解她的真正意思。"我们的第

一个罪过就是称她为妓女 J' 他们嘟囔着说。这番供认严格说来并不造成反事实的效

果。嫉妒心的爆发,同志间的敌意,女性的失败,都似乎标志着断裂的时刻。速度加

v 快了。这一次灾难既不是干旱也不是水灾,而是一系列速战速决的殖民战争一一在

骆驼背上,用炸弹 s 继而是新殖民主义,"发展"一一一台推土机。

在完全出人意料的最后的定影中,从下面浮上来的是一辆坦克推土机,你能看到

前保险杠上写着 CATERPILLAR 字样。而且,这也不是副标题 g 与 GENESIS 一样,

这是后殖民者所能理解的一个词。资本主义与父权制之间的无数联系并未表达出来。

影片最后以直接可见的生殖器的庸俗镜头结尾一一拍摄的角度集中在竖起的管子上,

你甚至不知道那是一台推土机。副标题又成了文本的组成部分,而譬喻的滥用又残

酷地变成了现代斗争的精确描写。

我们来想象一下这台推土机与《萨米和罗西倒下了》中的推土机的对比,其文本
!!

20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 From 0…truet 阳

化足以使其成为一个丰富的象征。在森的作品中,词汇是绝对地和危险地"外部的"。

这里的教育必须努力从那个外部减去→种庸俗的全球性,这又必须重译成艺术客体

的自治或作为种族证据的地位,重译成边缘人物的特殊声音。我们的能动者必须通

过这门学科的仁慈才能被重新刻写。

后记

并非所有的"后殖民"文本都像《创世纪» --样。事实上,我不知道规范的后殖矗

民风格生产会是什么样。无论如何,本文对后殖民的教育风格的关注并不亚于对后

殖民文本的外观的关注 [52] 。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有关范式等的分类,因为"任何‘局部中心,任何‘变

化的模式\如果通过-系列的序列最终仍不能进入一个整体的策略的话,都不能发

挥作用 "0 (HS 99) 但是,这种注意不能成为我们的目标和标准。我们必须通过关注

局部和整体的双重的(多元的和不规则的)运动注意到新兴学科的出现。

在《资本论》的第 l 章中,马克思谈到价值的四种形式:简单的;总体的或扩展的
g

一般的和金钱的形式。

价值的"简单"形式 (20 码亚麻布=→件外套)是启发的或偶然的。"一般"形

式是指在经济上一切价值都根据一种商品表达,是正朝着金钱的形式发展的一种形

式。第二种形式一一"总体的或扩展的"一一是指
"z 商品 A=u 商品 B 或 v 商品

C或 w 商品 D 或 x 商品 E 或=等等。" [53]

在 19 世纪中叶的西欧,马克思感到对一种解放的批判来说,最适当的研究客体

是资本。在释放出抽象意义的对资本(经济价值符码的轨道)的分析中,资本家和批

评活动家都有必要把最符合逻辑的价值形式(一般的、然后是金钱的)用作工具。这

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教训。但在对最宽泛意义上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中,把父

权制(情感价值符码的轨道)和新殖民主义(知识一认知一政治一制度的价值符码

的轨道)考虑进来,这是"总体的或扩展的价值形式\其中, "[价值的]系列再现永

远不能结束",这些再现是"不同和不连贯表达的泪杂的马赛克",其无尽休的系列

表达相互各不相同,而"总体不具有单一的、统一的外观形式\福柯,或德鲁兹,或

并非明显的盖伊尔·鲁宾都将此选作他们的分析领域[叫。"我们必须把话语视作→
系列断裂的碎片,其战略功能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稳定的。 " (HS 100)

一」
,.......-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1 205

鲁宾、德鲁兹和瓜塔里似乎知道他们与马克思的关系。与森一样,卡尔帕纳·巴

尔丹尽管必要地采取了一种不同形式,却为我们从普通立场内部(坚持一般的或金钱

形式的重要性)进行一种扩展分析提供了原料。鲁宾的著作在某些方面是最激动人

心的,因为他从坚决的人文主义一结构主义立场来到了总体扩展形式的门口(她颇

具隐喻意义地称此为"政治经济 ")。

至于马克思和面柯关于方法选择的明显对立的主张,解读他们的唯一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视其研究客体为相互依赖的 [55] 。因此,在经济领域,"总体或扩展的形式"作


为一种分析形式是"有瑕疵的" (马克思)。而在认知一政治领域,"这是把我们自身

引向用赌博的观点取代法律特权的一种权力观念" (福柯 , HS 102 , 重点为我所加) [56] 。


我曾试图通过把"边缘性"的生产解作我们行业的分类判断而逼真地描绘他们的关系f

并在此时此地暗示,"后殖民性"可以用作不断破解表面对立的一种策略的名称。

(陈永国/译)

注释:

[I] 正是由于信任集体力量,我才不能忽视"潜力"的实现是一场不断被背叛的斗争,那些

非革命的下层社会由于渴望爬上社会顶层而破坏了这场革命,感到他们可能在这个阶梯

上有一个立足点。在本节的其余部分,我试图论证大学一一向上层社会运动的一个重

要机制一一里的激进教师应该注意这个机构的性质,这是他们的契约空间一一不要通

过要求一种虚假的边缘性而忽视他们的职责,并宣告革命的欲望就是革命的成功。我相

信,在这个机构内部运作的同时,教师能够培育一种约定的集体性的出现,而不掩盖她

对这个机构的承诺。
[2] 参见 Ranajit Guha , A Rule ~f Propertyfor Bengal: An Essay on the Idea ofPermanent Settle-
ment (New Delhi: Orient Longman , 1981) I 和 Victor Kiernan , Marxism and Imperialism
(London: Edward Arnold , 1974) , pp. 206f。我希望读者不要把提及"孟加拉"的名字当
作"高高飘扬的孟加拉文化复仇主义"的证据。似乎没有办法逃避这样的事实,即说话

者的本族语是孟加拉语。

[3] 在《代表被殖民者:人类学的对话者》中,爱德华·赛义德非常正确地提醒我们,"我

们首先应该特别注意……美国是如何作为统治的外部力量而取代以前的各大帝国的"

(Critical Inquiry 15 [Winter 1989] , p.215) 。在我看来,这种时局的转变所引起的位移也


20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r叫川 eCr阳

是应该牢记在心的。"西方"并不是一统的。

[4] 参见 Carl Pietsch , "The Three Worlds , or the Division of Social Scientific Labor , circa 1950 一

1975 ",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3 .4 (October , 1981) 。


[5] Folker Froebel , Jurgen Heinrichs and Otto Kreve ,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
bor: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De νeloping
Countries , trans. Pete Burges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0) ; Nigel
Harris , The End of the Third World: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and the Decline of an
Ideology (London , Penguin , 1986) .
[6] Michel Foucault ,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ν lews ,

trans. Donald F. Bouchard and Sherry Simon (It 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77) , p.
145 以下称 LCP 。

[7] 主流文化专家对这一冲动并不同情"许多复仇行为一直是、现在仍然是针对以前的殖

民大国的公民的,他们唯一的人身罪过就是属于所论的那个国家。……欧洲反过来应

该成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各民族的殖民地(我知道我们远非如此),这将是一种"甜

蜜的复仇",但是不能认为这是我的理想 …这一非凡的成功[被殖民化的民族已经采
用我们的习惯、穿上了我们的服装]主要取决于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长期以来被
看作是人本身的一个特征,它在欧洲人中的发展和繁荣已经成为这些民族的优越性的证

据:自相矛盾的是,这正是欧洲人"理解他者的能力" (Tzvetan Todorov , The Conquest


ofAmerica:the Question ofthe Other , trans.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
1984], pp. 256-258) 。仅举两例,对"萨特创造性地使用恐怖主义"的评述。萨特的真
正先驱与其说是马克思,毋宁说是索莱尔,后者认为暴力具有清除罪孽的作用,这预示

了萨特本人的观点。有趣的是,萨特为"亲恐怖主义"的辩护并未在法国的土壤里找
到它的真正归宿,而是在未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在那里,恐怖对招致殖民精神病理学

来说是一付万灵药 (Steven B. Smith , Reading Althu


ωdωsser
民.才 n Essay on Structural A句r附'Xism

[口It白
haωca
趴, Com
曰1览ell
时 Uni
咀iversity Pre吕 s , 1984], p.67) 。

[8] Said , Orientalism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 1978) .


[9] 关于伴随的教育环境的更详细情况,参见 Spivak ,叮he Making of Americans , the Tea-

ching of English , and the Future of Culture Studies , " New Literary Histoη21 (1 990) , pp.
781-798. 有一份简短的必读书目,参阅 Chinua Achebe , "Colonialist Criticism" , Morn-

ing 如 On Creation Day: Essays (Garden City , Anchor Press , 1975) I Ngugi Wa Thio吨 '0 ,
,
即非iters in Politics (London Heinemann , 1981) ; Ashis Nandy , The Intimate Enemy: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3);
Ran勾 it Guha and Gayatri Spivak , eds. , Selected Subaltern Studie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ωs , 1988) ; Stuart Hall and James Donald , Politics and Ideology (London ,

J
,........• 气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1 207

Open University Press , 1985) ; Hazel Carby , Reconstructing Womanhood: the Emergence of
Aj切-American 胁men Novelis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巳ss , 1987); Sneja Gunew
(with Uyen Loewald) , "The Mother Tongue and Migration" , 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 ,
I (Summer , 1985); Trinh T. Minh-ha and Jean-Paul Bourdier , African Spaces: Designs 卢r
Li ving in Upper Volta (New York: Africana Press , 1985) ; Paulin J. Hountondji , A斤ican

Philosophy: A今th and Reality , trans. Henri Evan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83) I Henry Louis Gates , Jr. , Figures in Black: Worlds , Signs and the" Racial" Self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6) ; Lata Mani , "Contentious Traditions: The Debate on
SATI in Colonial India" , Cultural Critique 7 (Autumn , 1987) ; Mick Taussing , Shaman-
ism , Colonialism and the Wild Man: A Stu吵 in Terror and Healing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7) ; Mary Louise Pratt , "Scratches on the Face of the Country; or What
Mr Barrow Saw in the Land of the Bushmen" , Critical Inquiry 12.1 (Autumn 1985) .至
于本领域内出现的众多期刊,可以列出 Cultural Critique, New Formations , Criticism ,

Heresy, and Interpretation , Inscriptions , Third Text。


[10] 关于美国语境中这种幻想的卓越分析,参见Barbara Herrnstein Smith , "Cult-Lit: Hirsch ,
Literacy" ,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Winter , 1990) 。
[II] Michel Foucault , The History ofSexual,町,陆I. 1 才n Introduction , trans. Robert Hurle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1980) , p.99. 以下称 HS。
[12] Fredric Jameson , "On Magic Realism in Film" , Critical Inquiry 12.2 (Winter , 1986) .最
引人注目的文本当然是V. S. Naipaul Guerrillas (New York: Alfred A. Kn opf, 1975) 和

Salman Rushdie , Midnight s Children (New York: Alfred A. Kn opf, 1981) 。


[13] 弗洛伊德的术语 "Besetzung " ,在标准版中译作 "cathexis" (精神贯注) ,在法语中译作

"investissement" [直译为投资]。弗洛伊德的术语基本上意指"贯注于欲望"。由于福
柯并未使用严格的弗洛伊德的意思,所以,"精神贯注"或"贯注于欲望"的意思在这
里似乎不可取。另一方面,"投资"在英语中只有经济上的意义,而精神分析学的用法
却从未超越法国后结构主义作家的表面之下。我决定将其译作似乎有些奇怪的"打开"

(switch it on) 。
[14] Benita Pa盯y , "Problems in Current Theories of Colonial Discourse" , a.矿ord Literary Re-
view9.1/2 (1987).
[15] Coetzee , Foe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 1987) .
[16] 关于"道德幸运"的有趣推论,见 Bernard Williams , Moral Luck: Philosophical Papers
19厅 198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1 ) , pp. 20-39 0 但是,"道德幸运"

是有事实根据的指称。"对它的证明,如果有的话,将主要是回顾性的。" (24 页)因此

这个不可能的和隐秘的"不"可能涉及我们对我们的文化交流能力的历史生产的考虑。
208 1 从解阳性球化阳川

它为什么涉及向未来的漫长拖曳?我将在文中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意识到,威廉斯对

个人道德能动性的微妙关注,当转向"帝国主义的文化"这类事情时便被滑稽化了。把

威廉斯非包容性的卓越推论"应用"到个别的帝国主义改良者身上将是非常有趣的。)
[17] Spivak , "Theory in the Margin: Coetzee's Foe reading Defoe's Crusoe/Roxana" , in Jona-
than Arc and Barbara Johnson (eds.) , Consequences ofThe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91) .
[18] Spivak , "Theory in the Margin" .
[19] 比如,最有思想性的是 Richard Rorty , "Solidarity and Objectivity? " in John Rajchman

and Cornel West , eds. , Post-Analytic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85) 。

[20] 无论何时,当有人试图收集对作为绝对基础的意图主体提出质疑时,譬喻之乱用的关键

词便成为必要了,因为语言从来不能真正绕过这样一种基础的前提。在这样的例子中,

那个特殊的词是最适当的,但也必然是不合适的。(当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无疑

对作为绝对基础的意图主体提出了质疑。)对这些关键词的选择要求给语言词汇的意义

附加上历史的负担(古代的词义)。这样,"价值" (如德里达的"书写"或福柯的"权力")

就必然也含有"普通的"语言意义:唯物的价值以及唯心的价值,造成一种生产混乱,而

唯只这种混乱就能导致实践。然而,必须指出,这些关键词只有在预先给语言的普通用

法指定完全合适的场合时才是不合适的。因此,"合适"本身就是一个譬喻的滥用,并导

致作为譬喻的滥用的一种普通语言理论,它的所有用法必须加以能动地边缘化。关于"能

动的边缘化"的发展,参见 Spivak , "Theory in the Margins" 。


[21] Karl Marx , C叩ital: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 trans. Ben Fowkes (New York: Vin-
tage Books , 1977) , vol. 1 , p. 90.
[22] Karl Marx , Selected Correspondence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 1975) , p. 228.
[23] 威廉斯在 Moral Luck 第 35 页中使用的"通货"一词就是这个意思。然而,由于他只能把

价值符码看作单质的和理性的,而非异质的和逻辑的,便把它作为道德领域内不可能实
现的东西而打发掉了。事实上,他怀疑在相关的基础上建立一门道德哲学的可能性。我
对他的立场基本上持同情态度,尽管我不能接受他关于"通货"的前提和结论。这里,

注意到一种概念的隐喻性也许有所助益。至于通货概念的隐喻性,至于普通的概念和隐

喻,参见 Derrida , "White Mythology: Metaphor in the Text of Philosophy" , in Margins of

Philosophy , thans.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2) , pp. 207 一27 1.
[24] 我在"价值问题散论"中讨论过这个问题, Spivak ,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New York: Methuen , 1987) 。
[25] Gayle Rubin ,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 in Rayna
R. Reiter , ed. ,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

---oiiil
-•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 后殖民性和价值 1 209

1975) , pp. 157 一 210.


[26] Kalpana Bardhan , "Women: Work , Welfare and Status. Forces ofTradition and Change in
India" , South Asia Bulletin 6.1 (Spring , 1986) .由于实证经验主 J义在她的学科(发展经
济学)内的重要性,因此必须仔细阅读她的著作。

[27] Tim Mitchell , "The World as Exhibition" ,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3 1. 2
(April , 1989) .
[28] 非洲与非裔美国人之间的知识亲缘关系是这种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例子。这相当不同

于都市下层社会的异质性问题。我当然应该提到阿拉伯裔美国人和巴勒斯坦解放斗争

之间的文化和政治团结作为双向交流的一个例子。关于边缘性和后殖民性下定义的学

术实践,我的看法基本上未受这种观点的影响。

[29] «牛津英语词典》把"譬喻的滥用"界定为"转义或隐喻的滥用"。我们用这个意思表
指构成语言生产的源始"滥用",在这种滥用中,概念和隐喻是"从其正常意义中攫取

出来的。"因此,在狭义上,这是找不到充分所指的一个词。

口。]我们有些人一直在歌颂这个宽泛的意义,反对杰奥夫·本宁顿所说的"德里达意义上的话

语是初学者合并文本的错误",但没有什么效果 (New Formations 7 [Spring 1989] , p. 36) 。

也参见 Spivak , "Speculation on Reading Marx: After Reading Derrida ", in Derek Attridge et al. ,

eds. ,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7) , p.30 。
[31] Jean-Fran ♀ ois Lyotard ,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 , trans.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Minnesota Press , 1984)
口 2] Derrida , "Signature Event Context" , in Glyph I , p. 194.
口 3] 关于这种弥漫和普及的非凡表述,事实上是从那个视角对印度的重新刻写,参见 Mahas­

weta Devi , "Douloti the Bountiful" , in Spivak , trans. Imaginaη Maps (New York: Rout-
ledge , 1994) .
. [34] J. B.vanBn 阳len (trans.) , The Bhagava d.旨ita in the 协habharata (Chicago , 198 1), p.87.
口 5] Karl Marx , "Ec∞onoml

l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Benton (trans.) , Ea吵肿itings (Harmondsworth:Penguin , 1975) , p.20.


[36] Antonio Gramsci ,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 in Selections J♀η m the Prison Notebooks ,
trans.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197 I), p.324.
[37] 这种区分引自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Knowledge , trans. A. M. Sheridan Smith (New

York: Pa叫leon Books , 1972) , pp. 88 一 lOS 。


[38] «牛津英语词典》把 "parabasis" 定义为"旁白","以诗人之名向观众说话,与剧情无关。"
我们利用这个意思指后殖民主体立场之间的交易,不断地偏离典型的讽喻连续。
210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川…叫川 the 叫

[39] 关于从譬喻的滥用的观点看对阿美尼亚要求民族性案例的处理,参见 David Kazanjian


手和口 Anahid Kassabi归an , "Naming the Armenian Genocide
1989 ), pp. 81 - 98. Boris Kagarlitsky , The Thinking Reed: Intellectuals and the Soviet
State: 1917 to the Present , trans. Brian Pearce (London: Verso , 1988) ,很快就成为新苏维
埃共和国的文本,尚未考虑到现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价值符码的突破。

[40
町]

i讪
nGα10
巾 ba
创I Cinema" (Boston Film!八
N飞Vid巳白
o Inst
蚓tiωt优e , 却
2 6- 30 April 1989) 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

[41] Umberto Melotti 在 Marx and the Third World, trans. Pat Ransford (London: Macmillan ,
1977) , pp.28-29 中不知不觉地揭示了这一点。
[42] 关于"真理"作为气般性重复的例子,参见 Derrida , Limited Inc. abc ..., trans. Samuel

Weber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77) 。


[43] Derrida , OfGrammatology , trans. Spivak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76) , p.46.
[44] Derrida , of Grammatology , p. 47. 我在此对德里达的一般描写加以归化处理。德里达的
文本句式清楚地表明他所关注的与其说是语言获得毋宁说是亚个人的获得。
[45] Marcel Proust , Cities of the Plains , trans. C. K. Scott Moncrieff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1970) , p. 99. 杰西·霍恩斯比教授对普鲁斯特的深邃研究帮助我找到了一段纯
粹记忆中的文字。
[46] 星号"如德国学者所说的这个 Ursprache ……我们也许称之为印欧原型的...,..是可

以重建的……星号传统上用来表指重建的母词,这些母词尚未得到任何已知语言的验

证……" (Colin Renfrew ,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The Puzzle of Indo凸iropean Origins

[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 1987] , p.14). 陷于两种译文之问"事实上,直


到 1947 年才在卡拉提普 (Karatepe) 这个地方优秀的双语刻写,是以凤凰语(一种著名

的闪语)和象形的 Hittite 语写成的,由此才能发生真正的进步。" (Renfrew , Archaeol-

ogy and Language , p. 5 1.)雅弗式: "((创世纪》中挪亚的三个儿子,闪、含和雅弗被作为


完全可以接受的对早期语言分化的解释。非洲的语言因此是含的,地中海中部的语言为

闪的,而北部的语言则是雅弗的。" (Ren仕ew ,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 p. 13.) 由于|习

语仍然在使用,所以我在讽喻框架内使用"雅弗语",这种圣经神话在全球政治的某些

环境下仍然拥有权威性。参见伏洛西诺夫 (Volosinov) 在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中对 N. JaMarr 的论述中强调"雅弗语"的不同起源,Volosinov ,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Language , trans. Ladislav Mateika and I. R. Titunik (New York: Seminar
Press , 1973) , pp. 72 , 76 , 101 。
[47] Frederick Engels , The Origin of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New York:
Pathfinder Press , 1972). Gayle Rubin 在 "Traffic" 中对恩格斯的批判可作例证。
,.....•

后结构主义、边缘性 后殖民性和价值 1 211

[48] 这与故事的来源即 Samaresh Basu 的 "Uratiya"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故事生动而半幻

想地再现了父权社会的冲突。不允许用实际的世界证实一个可能的世界的选择性历史

的叙述化,还可见于 Mahasweta Devi 的"将猎\其中对氏族混血儿妇女的言语进行了

卓越的透视"如果我母亲杀死了刚刚出生的白人女儿…·那么,我就不会活下来了。"

("The Hunt" in Imaginary Maps) 。


[49] 关于我对这一论点的看法,参见 Spivak , In Other 胁rIds, pp. 241-247; 关于把概念和修
辞绝对地与"哲学"和"文学批评" (美学)相认同的槟弃观点,参见 Jurgen Habermas ,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 trans. Frederick Lawrence (Cambridge: MIT


Press , 1987) , pp. 161-210 。
[50] Engels , Origin , pp.74-75.
[51] Engels , Origin , pp.68-69.
[52] 关于可能的多样性的分类,参见Cultural Critique , 6 and 7 (Spring and Autumn , 1987) 。

[53] Marx , Capital , vol. I , p. 156.


[54] Marx , Capital , vol. I , pp. 156 一 157.

[55] 关于对马克思和福柯的详尽研究,参见 Barry Smart , Foucault, Marxism and Critique


(London: Routledge , 1983) 。
[56] Marx , Capital , vol. 1 , p. 156.
21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阳C川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阿尔及利亚的妇女运动结构是高度多样化的。如果和这个多样化网络的某个部

分发生互动,从现在相对受尊敬的以国家家庭法为基础的妇女组织着手,再到更近期

的群众运动,你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对于我撰文谈及的玛丽一艾米·埃利 卢卡斯

这样把注意力集中在"家庭法"上的工作者们,一些内部人士会觉得她们远离了家庭

战线上其他的妇女解放问题。因此,我最初认为"全球"女性主义的面孔已经转向外面,

并因其自身而应该受到欢迎、获得尊重,而不是作为他者而被迷惑,我的第一次阿尔

及利亚研究之行证实了这一点。之后的几次行程更是加强了我的想法,即家庭法在

多样化的女性空间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种法律作为权力发挥效力的可能性则是具

有阶级划分的属性。我希望,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充实家庭空间,

以便后殖民女性主义者不再需要回顾法国女性主义才开始研究,尽管在学术文化研

究中,这么做仍不失为一种需要。事实上,当前关于阿西亚·德耶巴 (Assia Djebar)

和当代殖民化中性别问题的研究正为与公认的"法国"女性主义相区别而另辟蹊径
L

这种通过法国女性主义开始研究的方法把第二世界视为他者。而不需要以这种

方式开始研究,就是承认本土的全球女性主义仍要同在非殖民化过程中发生转变的

帝国主义的令人心酸的遗产打交道:

当前在阿尔及利亚和马格里布关于家庭的研究不能不通过一种回顾的方

式来进行评价,回顾曾经出现在欧洲、盎格鲁-撒克逊和大西洋彼岸国家的思

想运动,不管这种回顾是多么简短。……阿尔及利亚和马格里布的女性主义

的学术范式有很大部分是在西方思想的知识结构中调节的:它们提供了框架和
起源。... ... [1J

*译自 Outside in the 1臼ching A句chine , Spivak , New York: Routledge , 1993 0

j
法国女性主义叫 213

这段智慧的文字规定了我的观点应该是回顾性的,具备学术的可理解性,并且服

务于出版发表的目的。我首先要指出有关这个框架和起点的争论,再提醒自己身处

这个框架之中,起源之后,便有一番拼凑的工作。对此,若不将单纯的钦佩倒转过来,

使其合理,我不知道该如何谈起这一工作,只有通过颠倒的方式使那种钦佩合法化后

才能谈及,否则我不知道从何谈起(因为人种论和社会学在这里必须被忘记)。

重新思考

当向他者群体讲话的时候,文本打开了。这些群体经常是课堂上的学生或公众。

然而打开文本并不是开端,因为每次进行这样的讲话,往往都有政治作保证:课堂上

至少有个人主义和"最好的"学术竞争 g 公众演讲则有资助政策及住行问题;还有在

这两种情况下都涉及的看管人员的性别、种族和阶级政治。类似我们这样的尝试一

开始都会犯一个基本错误,即隔断理论不断被政治规范的空间。

当向他者群体讲话的时候,文本打开了。这些群体经常是课堂上的学生或公开

讲座的昕众。最亲近的他性或他者界定和呈献我们所谓最亲近却最不易接近的自我。

太亲密以至于我们无法通过它去捕捉为我们框定的自我。至于那些另类群体一一他

者的群体一一我们称为学生或昕众的群体,对话证明接近他们的最好的方式是假定

他们是自我的集合体,并且调整自己的音高。(如果在全球范围内活动一一比如从美

国途经阿尔及利亚到法国一一一对音高和集体性的设想就铭刻在讲演者理论主旨的政

治中心。)

每 J 个工匠都清楚她制作的物品不会长久,除非她确定自己手艺的每个细节的

v 效果。假定学生和昕众是自我的集合体,则忽视了他们亲密但不可接近的他者性细节。

在前一章,我们讨论了这样一』种女人的他性,她们的自我,或更确切地说是"精神剧

场"一一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一一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另一种

女人的他性,她们的自我,实际上,或在我们看来,太容易被想象了。这些细节标志

着教学和谈话的界限,以至于文本在确实已经打开的情况下仍然处在一种明显的不

确定性的框架之中。写这篇文章的初稿时,我第一次讲授《我的机会:与伊壁坞鲁立

体声学相约》。当时常常被忽视的有关学生和昕众的细节从未如此清晰地出现在我面

前。 [2) 现在,读着帕特里夏·威廉斯对于文本空白部分不同寻常的关注,我发现我对
解构青睐有加,足以与他们为友:
21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e川

我希望能够用写作揭示法律建构的主体问的相互作用,迫使读者既参与意

义的建构又意识到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试图填补商业交换话语中的空白时,

我希望我所写的东西中的空白将由读者带着自我意识去塑造和填补,以此作为

意义创造的一种强制性的映照行为。为此目的,我利用各种文学手段…… [3]

正是出于把主体间相互作用作为强迫的映照行为和把修辞运用当作讨论的最终

目标一-即使它破坏建构一一我们才会问:对你来说,写作是什么?讲学是什么?

学习是什么?设想人们己经知道了"我有所教,人有所学"的含义意味着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不确定性是学术机构的基础,如果我们认为这个机构不仅是 A

意识形态机构,而且也是帮助我们产生意识形态批评的机构。[句然而正是在这种感
知到的不确定性面前,我们必须拿一些普遍性判断去冒险,这些判断往往始于这样一

个假定一一既然我们教课、讲话和写作,就有学生学习、昕众倾昕、读者阅读。最大

的恐惧和最大的希望就是一旦这些判断出现,将他者作为自我集合体的常规就很容

易地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从提供的任何事物中一定有一些东西要领会。在领会过

程中,学院作为意识形态机构的运作就发挥了有效作用。

这是本书第一篇涉及"另类"女人的文章。我怎能希望我在此提出的判断会奇

迹般地避开这→虽然颇有冒犯却又能授人权力的常规呢?然而人们又怎能不关注?

尤其是因为与别人的交谈已经使它们为我展开。即使有一次谈话被拒绝,也势必出

现把教与学"打不着火"的现象变成了故意"纵火"。

生命记录

十→年前,我写了《置换和女人的话语» (下文简称《置换》一-译注) ,相信男

人关于女人的论述只能由女人来纠正。 [5]
十年前,我写了《国际框架中的法国女性主义» (下文简称《国际框架»-一译注) ,

认为任何欧洲主义者都不应该忽视过去和未来"欧洲"的全球生产。 [6]
三年前,我写了《再论女性主义和解构»,作为对《置换》的某种再创作。我逐

步认识到在女性主义理论实践的生产过程中,承认与男性主导的理论史共谋,在此基

础上进行协商也是合理的。第 6 章是对这篇文章的→个修订。

对我来说,这篇《法国女性主义回顾》仿佛是《国际框架》的再创作。我开始认

为面对被父权制重新占用的非殖民化、孤立主义的民族主义以及内化的性别划分,宗

一......
-

洒"川时剧们盯
14lhFL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1 _i

主国女性主义与非殖民化女性主义可以进行交流。

在写《国际框架》时,我的主体位置即使只有部分由意识形态机构的运作指定,

但也是闯入美国大学的少数民族的主体位置。当时,我对此当然并不完全了解,正如

我不完全清楚在《置换》中引导我阅读的单一问题的女性主义信念一样。

如《置换》一样 , «国际框架》对我来说是某种修订工作的开始。事隔十年,我

所学到的有限的东西一一但愿我没有忘记发问:假设一个人已经知道了人有所教、我

有所学的含义意味着什么一一看起来为这种抵抗性读者的主体位置指向了三种不同

的普遍判断:美国的少数民族问题,英国的种族问题,与非殖民空间的协商问题。这

些判断似乎对于课堂和报告厅的教与学都是有用的。它们当然不会直接指向这三方

面的所有的斗争形势。而我们中的一些人由于对教学、演讲和写作的基本不确定性

不耐烦,似乎太过匆忙地做出了相反的假定。

在政治独主或民族解放的协商破裂之后,抵抗的种族化或民族化已经不再是非

殖民化空间里最紧迫的解放原则了,而是日益被用于右派的动员。我在这本书中反

复地强调,在非殖民化空间里,最紧迫的政治要求被默认为以代码形式存在于帝国

主义遗产内部:独立国地位、立宪、公民权、民主、社会主义,甚至文化主义。被称

为"女性主义"的运动也是所谓的欧洲启蒙运动遗产的一部分,尽管在这种遗产的

市围内,它经常被认为是有争议的。很显然,这些主体位置是有逻辑定义的,它们

在日常生活不可接近的亲密关系中斡旋,给存在增添色彩。用色彩进行定义则既是

揭露又是抹杀。然而,代理的任务仍然存在:将这些规定性的政治能指从它们各自

指代的所指领域中抽取出来。这种抽取、重组或解除霸权的工具不应该是种族哲学

或者具有种族意识形态的虚假和伪装的骄傲。考虑到国际劳动分工以及随后出现的

帝国主义时代的休闲和支配模式,可以料想对于欧洲种族一政治一社会的普遍性质,

即那些规定性的概念的最好批判应该来自于北大西洋国家。 (7) 但是,在后殖民主义


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批判在消解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在北大西洋以外得到了最

好的表现。

在写《国际框架》时,我被指定的主体位置实际上是由我在美国的生活决定的,

而且在我选择后殖民主义立场的过程中明显起到了主导作用。对于印象模糊的我在

非理民化国家所属的阶级,我有的只是轻蔑。现在,我认为后殖民主义资产阶级中的

激进分子必须学会同造就她的暴力结构协商,而宗主国女性主义的标准化叙事则被

不对称地摆入了这个结构之中。简单地把它当作"白人女性主义"来加以抵抗,就是
216[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econat叫。n 川@叫 ue ofGI由al叫n: A Spivak Reader

将特权出让给移民和离散族裔的斗争(这种斗争在其领地是至关重要的) ,并忘记了

他们也想取而代之占据本国民族的主体:英国黑人、法国阿拉伯人。这是忽略更为广

阔的妇女公共空间的后殖民主义独特的普遍原则。

当然,我仍然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欧洲主义者。我的信念不曾改变:任何→个欧洲

主义者都不应该忽视过去和将来的全球"欧协广生产。我的问题变尖锐了:后殖民女

性主义者如何同宗主国女性主义者协商?在论及有关协商的→个积极的阿尔及利亚

女性主义文本之前,我面前摆着三个法国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 [8] 我想象同玛丽一


艾米·埃利一卢卡斯的主体位置相同,因为她的主体位置或许也是破碎的,我要帮着

进一步将它打碎,以备后用。她也在修正一个早期的立场。当这样做的时候,她谈到

了全世界伊斯兰妇女的团结。她对一个英国记者讲话。我,一个非伊斯兰教的印度

后殖民主义者,利用她来修正我对法国女性主义的解读。

这篇文章的正文最初是用来教学,后来又用做演讲的。此时或许应该记住,即使

在教室里,在报告厅中,当他者似乎是自我的集合体,没有什么看起来被置换或被打

碎的时候,"真正发生"的事情仍然极其不确定,就像是我们技艺的危险细节。要记

住,"在我们计算的范围之内,我们能够依靠某些机率",而且"相信机会既可以表明

相信机会的存在,又可以表明终究不相信机会,因为人们不惜代价寻找并找到了一个

隐藏的意义"。 [91 能否想象这种恶作剧是如何在帝国主义两边的妇女团结之间进行


交流的吗?

西蒙·德·波伏娃

《第二性》关于"母亲"的奇怪一章中暗藏着几个段落,西蒙·德·波伏娃将母

亲的形象改写成可能的存在主义主体。[叫
我们对波伏娃的判断有些严厉,朱丽叶·米切尔的话仍然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严格地说, «第二性》并不是女权运动第二浪潮的组成部分。叫刊]安托瓦内特·富克
在波伏娃辞世后发表的尖刻言辞很快在法国成为很多人的共识。托瑞尔·穆瓦对这

番言辞的含义作了如下总结"现在波伏娃去世了,女性主义终于可以自由地进入 2]

世纪了。"

面对这些女儿们的评判,我想重新翻开《母亲》这一章。首先,十分奇怪的是,

这一章似乎是以目的论的方式集中讨论孩子,从而使女儿摆脱母亲的。在我们的女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17

性主义时空中,我们通过在理论和策略上将母亲和女儿联系在一起的方式把不确定

性固于困境之中。但是我们不能使整个世界永远安定于这种虔诚的渴望的拥抱。获

得解放的那一代资产阶级殖民地妇女中的一部分被波伏娃的书或她清楚表达的类似

的情感所激励。她们的女儿们则能够成为而且也的确成为了殖民化女性主义空间里

的协商者-一在本文中以埃利一卢卡斯为代表。第二,经她缩减或削减的母亲结构

图一-太亲密以至于直觉上不可接近(因此免遭占主导地位的普遍化)一二理论上

包括"处境 " (存在主义用语)。对这个"处境"的考虑常常偏离了规范:同性恋父

母的角色、性别化的下等人为人母的职责等等。

"处境"是一个存在主义的用语。波伏娃的《母亲》一章是对第二性的"处境"

加以描写的章节之一。我想以此作为我进入这一章的切入点。在进入之前,我提出

关于标解阅读的一个普遍原则以避免不确定性:它无可辩白、不加指责、专注于自身,

并且通过拆解获得处境创造力。

我试图沿着波伏娃文本的基本命题进入存在主义。作为一个女儿,我感到她在

给她提供的客体/他者角色之间的犹疑。我感觉到她对一种艰难自由的主张一-既

作为女儿,又作为哲学化的母亲。我认为我能够勾画出一个反叙事轮廓,将她推向埃

莱娜·西苏对母亲的比喻刻画,而这一刻画最终必须由梅勒妮·克莱恩来补充。

与文本背道而驰阅读这一章时,我想说在母亲形象里,在塑造人过程中,波伏娃

或许无意之间(考虑到她对男权人文主义的投入,不过,话说回来,究竟什么是讲学?)

奠定或彰显了对哲学人类学的批判,在《存在与虚无》和《第二性》出版 20 年后,
德里达指责萨特从事的正是这种哲学人类学。 [12]
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一章中,萨特描述了母亲是如何为孩子"存在"创造了

可能性。这一段颇受争议,不过我想引用它而不考虑任何已有的评论:

相反,只有通过另一个-一通过母亲用来称呼孩子身体的那些词语一一他

[想必这个代词对词概念体系的适用性有影响?虽然在法语中是区别不出来的]

才知道他的胆门是个洞。因此,正是那个洞在世上被感知的客观属性将要为他

阐明迄今仍被局限为单纯"存在"的性欲感觉的客观结构与官能 [sens] 。那么

洞本身就是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必须对之进行阐释的一种存在模式的象征……因

此,塞住一个洞起初就意味着牺牲我的身体以便存在的丰富性能够存留;也就是

使自为的激情屈服,以便塑造、完善和保留自在的整体 (BN 78 1) 。

为了给波伏娃的批评设定框架,我将从《存在与虚无》的结语中引用一段。这一
'耀锢锚'骂喝铺到到
31
21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e川

川 VY号
J~ 142'J
段事实上是《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的最后一句话引出的"男人是无用的热情。"

"‘存在着'存在"萨特写道,"因为自为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必须存在着存在。现

象的特征通过自为的方式形成 " (BN 785) 。让我们回想一下,正是通过解读海德格

尔的话 Es gibt Sein (存在着存在) ,德里达引人了存在通过性别差异先进入本体的问

题。 Es gibt Sein 由不同的语言的属性或者限定性的特征得到了保证。如果将这个德

语句子从字面上翻译为英语并同时保留德语的痕迹.它就变为了it gives Being。作为

馈赠的存在 (gi负 ofbeing) 变成了德语里面的毒药 (Gi的了。由于存在着多种语言,

德里达试图保护一个句子的地位,使这个句子只有通过背叛它才能标明意思的界限。

萨特就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将法语 i1 y a 的字面翻译"有"当作动词并进行变格,

忽视了这个显然可以被概括的句子的具有语言学特性的其他含义。这种由语言学差

异所揭示(一如它被隐藏一样)的起初的延异被忘记了。什么是学习?

萨特因此将实体一本体论的差别(最隐密也是最难以接近的)作了以下改写"自

在现象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抽象概念,但它的存在却不是抽象概念 " (BN 791) 。现在


我们来看在母亲和孩子的比喻中,波伏娃是如何将这种差异哲学地写进女人的名字

中的。这一缩减或削减的母亲结构图,被切断了异性恋感情,可以将同性恋父母角色

或者'性别化下等人为人母的问题提到表面。

完全不从生物学主义的角度来解读波伏娃对于任振期女人身体的描述是可能的。

怀孕的身体是类生命物而非类存在物,这是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3] 中著名的
区分。它是完全他者的场地,而非女人应该充当的男人巩固的他者。在这个场地里,

"自然的全部……就是女人无器官的身体"。[叫这里没有合适的称呼。如果将这句
话作生物学理解就等于精神发泄,因为那样是假定有人在存在乃自然的前提下阅读。

生物学化 (bio-1ogized) 阅读使这种模式一一如果可以称之为模式一一直觉上不可接

近。这样它就变成了进入每个女性主体类存在特性之前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对于

女性主体自身是合适的,因此,前占用 (prepropriation) 就出现了。"要把如动物生存

一般神秘的、如自然力一般棍乱无序的、而又是人的生存纳入预先构想的模式,是极

其困难的 " (SS 575) 。

西苏和伊利格瑞用她们不同的方式关注性别差异的伦理道德,正是在《存在与虚

无》最后一部分指出的"伦理道德"领域,必须放进波伏娃对于孩子抚养的考虑。

萨特指出,"本体论让我们一窥某种不顾处境中的人类真实而承担其责任的伦理

学 " (BN 781 ,重点由我所加)。然后他最后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这些问题被后来的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19

著作证明仅仅是反语:

这是一个关于坏信仰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于另一种基本态度的问题?存在

的这一新的方面,一个人会经历吗?尤其是自由把它自己当作一种目标就能逃

避所有的处境吗?或者相反,它会一直处于一种处境吗?或者它会把自己作为

有条件的自由,在自我进一步投射的时候,更准确、更个性地置于痛苦之中,

并作为一个生存者更完整地接受自己的责任吗?这个世界正是通过这个生存

者才形成的。所有这些问题……都只能在道德领域找到它们的答案。我们将

在以后的著作里面专门讨论它们 (BN 798) 。

、我强调了"处境中的人类真实"几个字。德里达对萨特的哲学人类学最强烈的

批判在于他反对萨特把"此在" (dasein) 翻译成"人类真实"一这个词在海德格尔

的著作中是一种误用,用以命名如此隐密以至于无法接近的存在。将波伏娃的母亲

解读为标志"此在"的那种隐密与可知之间的基本差异是可能的。"处境中的人类真实"

在分娩的"给予存在"中展现了这种差异。

在这里"哲学的"东西和"经验主义的"东西之间的二元对立处于被消解的过程

中。我们可以在这里读到实体一本体论的差异被重新变成类生命物和类存在物之间的

差别,以及母亲在孩子们身上被永远推延,而不是父亲在他们身上被保留的景象。[叫
这里还有在自己不被允许置身其中的处境里做出的谨慎假定。这是萨特不能想

象的"另一种基本态度"。这不仅是类存在式的另一种生存方式。我们不要忘记波伏

娃把母亲看作一种处境。接下来的一段话将母亲书写成不能置身其中的处境,但却

必须承担责任一一尽管看到了关联的不可能性,却冒险建立一种关系一一为了没有

关系的关系而建立的关系:

孩子只会给这样的女人带来快活,她能够无私地希望别人幸福而不求回报

[retour sur soi] ,她追求自己生存的超越 [depasser] 0 [16] 孩子是一种人们能够正


当从事 [se destiner] 的事业 g 但是它并不代表一种超越其他任何事业的现成理

由,而且它必须因为自身才被人渴望 [voulue pour elle-m e me] (SS 583) 。

再有:

孩子不能使她摆脱口, arrache] 她的内在性……她只能创造出一种唯独孩

子的自由本身才可以超越的 [appartient ala seule liberte de 1 ' enfant de depasser]


真实处境 [siωation de fait] (SS 585) 。
司 1111
号 14t:1
22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 …true川

对于 depasssement的翻译,我用"超越"代替了帕什莱(Parshley) 令人误解的"超

验"。我在这里和波伏娃的两个可比较的段落中,发现了关于在只有男人的宇宙,被

萨特称为"作为世界赖以产生的生存者接受责任"的描述。我必须强调,在波伏娃的

计划中,哲学和经验主义之间的界线开始动摇了。而且,这种对责任的接受在孩子与

母亲之间被彻底区别一延迟了,而非内在地局限于被定义为独立的自为存在的男人

身上。(我可以表明正是这种人类本体论的选择性女性化的可能性,伊利格瑞会认为

它被男人折射进女人是"外壳"的想法当中。)

再者,波伏娃在姬振一分娩一养育的不连续的描述中捕捉到了存在主义的极大

潜能。"正是 en-soi (自在)和 pour-soi (自为)结合的失败",萨特写道,"同时解释

了自在和自为相对的稳定性及它们相对的独立性
"0 (NB 782) 在波伏娃的著作中,

自在"是"自然法则中的女人一一制辰一一类生命物,而自为"是"养育者,母亲

和长大成人的孩子。

萨特将这种相对的独立性纳入痛苦和自由的研究:世俗地展现无道德权威的道

德责任所限定的差异。波伏娃承认这是真正的失败,而失败就是历史的名字。正如

在我文章开头指出的,常规必须允许我们假定他者是另一个自我,即使对于待产母亲

的抚育的常规也是如此"子宫里他者的存在为她提供了理由,她终于并完全为身为

自己而感到了喜阻。"波伏娃没有在此使用 en-soi/pour-soi 之说,但是注意她用法文写

的这句话,尤其是 jouir 的用法: "justifiee par la presence dans son sein d ' un autre , el1 e

jouit enfin pleinement d ' etre soi-meme" (SS 314) 。


除了将女性的快乐置于繁衍的开始加以限制之外,将身体归入孕期的人类也是

与任何主体间模式的断裂,如同我在第 2 章提到的翼子龙一样是处在边缘的守卫,不

管反对堕胎选择权的院外活动团怎么讲,怀孕的母亲不能决定想不想要这个孩子(这

个"占用"的孩子,代表自为的孩子)。波伏娃把精力集中在存在主义的课题上,接

受分娩是割离娃振进入对一个未来主体的抚育,是意图可能性的暴力的起源。(因此

玛格丽特·埃特伍德质疑"生产"、"生产一个婴儿"这样的说法,并且表示母亲一一

我认为是女儿或儿子的母亲一-才是在分娩的时候产生的。) (17)

然而,如果我们转向这个过程的前起据部分一一母亲的娃振期,那是她作为主

·体被特别站污的自我放逐。这不能被称为一种纯粹的断裂,因为标志着怀孕过程的

身体"事件"必须被作为身体的文本来阅读。这种文本性是人类除了自身死亡之外

不孕育任何其他事物的日常结构。人活着总是处于将死状态,直到被完成的"生命"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21

在死亡时刻为他人生产出来。(我认为,伊莱恩·马克斯用极大的人文主义热情阅读

死亡,她对波伏娃的评判过于尖刻了。 ) [18) 娃振于是被纳入到了死亡这个更大的系统


之中,事实上,它消解了生与死的二元对立。我必须冒险让你们觉得,我的话不是反

对或没有评论在怀孕和娃振期产生的喜悦感、成就感和延续感。实际上,声纳图片甚

至能够创造出胎儿强烈的类似人的感觉,这已经成为有关生殖权的论争中反对派的

有力论点。在不被以那种特别方式误解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中,我将进一步阐明,在

有限的不确定性中,还存在着一种彻底放逐的暗示(在揭露之时就被抹去了)。这种

放逐的唯一一个其他提示是地球作为临时栖居地的神秘无名,初生之时自我的无名,

唯一确定的是它在死亡时又归于无名。

总结一下我最后几页的要点:德里达批评萨特将海德格尔的"此在" (dasein) 人

类学化, (而海德格尔又忽视了女人作为"前占用"的问题,尽管后一种批评在后来

关于性别的讨论中也部分提到了)。如果拆解阅读时心怀同情,波伏娃的母亲比喻为

一个不对称的过渡场所提供了强烈的占用可能性,而这种占用已经脱离了哲学人类

学,但尚未在超验谈论中保留一席之地。

权利话题

离开这个话题而不考虑它对生殖权利论争的含义是不可能的。在转向西苏、埃利一

卢卡斯和伊利格瑞之前,我将简单谈谈这方面的考虑。当然,我清楚这个问题成为女

性主义伦理哲学的一部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里我的论述不可能考虑到法律和伦

理问题的复杂性。

只有在身体被写入了作为代理依据的法律的规范性的和剥夺性话语之后,生殖

权力的争论才开始。娃振的前占用的描述和母亲作为一种过渡场地的形象是这种话

语不可或缺的。在这里,母亲从类生命过渡到孩子作为类存在的计划(这完全有别于

把母亲这个人当作孩子通道的男权观点)。代理问题一一在这种观点中与主体问题

是相区别的一一一不能够根据前占用来决定。事实是,前占用因素不能成为所指,它

是不可决定的。据此来看,所有的决定都必须冒险。如果前占用因素被考虑进入决

定的话语,这样就有可能用它来支持女性对于身体的权利,因为可以证明胎儿是身体

类生命的一部分。然而一一一这就是为什么它依然是不可决定的一一用它来反对那种

立场也是可能的一一因为在生育孩子的特例中,胎儿意向起源的可能性是哲学上无
222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uctlon to the Cr阳刊。balizatlon: A Spivak Reader

法为母亲所明了的,如其他任何人也不明了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对于相反立场也可

能有一个肯定的回答。因此,涉及代理的决定必须有理性依据。 [19] 对于母亲在类生


命中的前占用描述可以作为一种提示,提醒我们这些依据并不能够被最终确定,因而

能防止失败的必要可能性被写进所有理性的民主抽象概念:它们被用作托辞来扭曲批

评的可能性。

正是对这最后立场的漠不关心使理查德·罗蒂将解构的警戒仅仅看作词语的枯

燥陈述,在行动领域被忽视的程度极为严重。他没有做多少准备就进入了这一领域,
因为他对哲学已经失望。 [20] 我倾向于更认真地对待齐拉·爱森斯坦对她所谓的解构辜
的战略违背。 [21]

这里出现了权利话题和不可决定性之间的僵局。当然,由于世界在欧洲启蒙运

动文化范围内的总体刻画,人们偏爱权利话题。罗莎琳德·彼彻斯基在此提供了一种

卓越的重新编码的可能性。在她的著作《堕胎与女性的选择》一书中,她主张堕胎应

该从人权探讨转向社会需要的探讨,从而将整体化的社会计划和不可整体化的事物

之间的断裂结合了起来。 [22] 在主权主体权利的理性抽象概念中编码,就把女性主义


纳入了整体化目的。作为→种社会需要,编码使谁配和谁不配接近社会主体变得清

晰明了。彼彻斯基就这样从→种实证主义的自我概念内部出发,向外发出警告,提防

作为宪法保障堕胎权的结果而出现的可整体化的未来:

否认在这一原则一一它是具体个性的理念,或者主观的实在一一和生殖

的社会道德及社会强加道德之间总有一种残留的冲突,看起来不仅幼稚,而且

是对一种重要价值的摒弃。对任何社会而言,都会存在一个个人欲望的层面,

如果不毁掉个性,它就永远不可能与社会需要完全调和,而个性的"自我实现"

是社会生活的终极目的。 [23]

在书的最后一句话中,她援引了"张力"概念而非平衡,她写道"这一张力,对

于女性主义而言一一并且通过女性主义、社会主义一-可以成为政治合法性的一个

来源"。看来有必要指出,她援引的"社会主义"是基于对马克思的两个"社会"概

念之差异的认可(见第 5 章)。为了团结一致,我想将"合法性"改写成"坚持不懈

的批评努力"。

因为我们处于"法国"哲学话语之中,不为别的理由,我应该提及在《法律的

力量》中,德里达将不确定性与权利话题之间的差异,表达成了正义和法律之间的

-"""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23

延异。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权利话题只能建立于忽略(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前占用的前提之上。这种忽视/无知的可能性(任务或事件)并非商、于任何可接近

的忠诚模式。 [24]

然而,我还应该提及在权利话题必要的规范性和剥夺性话语的完整体系之外,任

何关于堕胎的讨论都是在更加情景化的原则中运作的,这些原则以不同的方式讨论

(揭露/抹去)作为比喻的前占用。我们头脑中必须带着这一点来阅读西蒙·德·波

伏娃关于当时法国社会的堕胎情感编码的言论。在完全另外一种语境中,堕胎和绝

育问题之间的清楚分界,以及在拥有完善的女性活动组织的第三世界国家反对生育

控制的有组织的运动,也应该在完全熟悉处境的必要条件的同时给予考虑。

埃莱娜·西苏:给予母亲

现在我们回到法国女性主义哲学的神秘丛林之中。这里需要简短地提及西苏对

于母亲形象的利用以及她对多元化的发挥,如果西蒙·德·波伏娃基本属于她所质疑

的启蒙运动的语言,那么西苏则属于史蒂芬·马拉美宣布兴起于 19 世纪 80 年代的写

作流派:有些诗意。因此她要求一种略不相同的解读方式。

她需要一种略不相同的解读方式,也是因为她是作为作家而不是哲学家在写作,

尽管她自己有着深刻的关于写作和他者的哲学观点。我们必须在试图解释她的主张

立场时更密切地注意她的风格细节。

我想要回顾一下她许多年前写的一篇著名文章《美杜莎的笑》中关于母亲和多

元化的片断。 [25] 这篇文章有两种呼语模式一一其中一种亲密地称一个女人为"你",


西苏藉此就当时法国的写作与出版提出了忠告。通过使用第二人称自由间接式,西

苏相当细致地刻画了这一人称。关于母亲养育的部分仍是用以你相称的形式,然而

它似乎分解了被称呼者的性格特征。等话题进行到女性的历史多元化时,"呼语"的

模式一一如果人们能在短文的那部分使用这个术语的话一一就是说明文暗含的、非

人称的模式。让我们考虑一下这两种情况,但并不忽视它们的呈现模式。

不管西苏在她的文章中安排这种呼语模式的意图如何,这里有一种解读。严格

地讲,一种同他者的伦理道德关系需要个体的普遍化。在母亲作为前占用形象的类

生命而非类存在的空间中,不存在伦理神学的我一你位置。相反,在《美杜莎的笑》

中我一你情境的第一部分正是情境的极其特殊性-一-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巴黎出版
22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 z 斯皮瓦克读本 IF川…叫。 n 101川阳川崎allzallon: A Spivak Read町

界一一不允许进入→个过于简单的伦理学交流。

但是当巴黎文学界悄然淡出后,尽管"你"得到了保留,当刻画被称呼者的有用

性(因进入奇怪的命令)被消除时,会是什么情况呢?

西苏首先写道,"一个女人由另外一个女人给予的最好的东西使她能够爱自己并

且将这种爱回报给为她而‘生'的躯体,这是必要和充分的。" (LM 252) 而"母亲"


就是这种"给予"的代名词。接着她谈到了指令"你[toi],如果你愿意,触摸我,爱

抚我,把这个活着的无名之你交给我,即使我是我自己。"我想说通过如此框定这个

时刻,西苏放松了与神学概念无关的伦理学"我一你"的特殊界限。这种强调的方

法在公认的"文学"实践中是常见的,并且在效率最不显见的文学评论中经常出现。、

通过放松这种界限,西苏也许将海德格尔所描述的现在先质问空间一一"对存在的一

种模糊的共同理解……虽然我们很接近,但是却根本无法把握"[26]一一纳入了女性
熟悉的领域。

我们知道德里达曾经将海德格尔的这些段落重新解读为抹去的/揭露的痕迹(非

过去现在)和差异的/延迟的目的(非将来现在),将我们必须展示的东西铭刻下来,

作为此时此地的现在z 此地只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远离我们在别地。西苏的聪明之处

在于她采取了这些思考和超越限制的方式使之变得切实可行。我认为,在这个方面

她得益于她的某种不假思索的对于诗歌和艺术力量的普遍信仰,这份信仰她从未失

去过。当然,在本质主义热情的控制之下,这种可行性可以转变为一种可贵的姿态。

但是,在理性主义信念的支持下,将美学因素带人生活世界的尝试会引起无休止的系

统讨论,→心要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证明美学因素是连贯的。然而,在反本质主义

热情的控制下,德里达式的论证也可以变成一种可贵的姿态。我认为正是在这样的

精神指导下,西苏近来写道"我认为文本应该不仅同文本实践还要同现实建立起→
种道德关系。" [27] 这里的任务是文本不出隔离期不停止阅读。
对所有情况都有防范之后,我们可以说,西苏展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即使我们在

所有其他方面都被决定了-一学者、哲学家、女性主义者、黑人、房主、经期妇女等

等一→我们的确也总是处于支持着这些方面的独特的存在一决定之中。她假母亲→

孩子的位置之名表明这种空间维度。这个空间是政治决定因素或者在具体文化结构

中育儿的具体决定因素所无法接近的。跟随人类心理一生理逐渐成熟的时间观念,

在我们逐渐长大成人并承担责任的同时,我们仍然处于一种独特的存在-决定之中,

我们可以借用"孩子"之名称呼这种状况:

--OOiII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25

从强烈的快感和暴力角度来说,同"母亲"的关系与同童年的关系相差无

几(她过去是孩童,她现在是孩童,她创造、重塑、消解孩童,在这个意义上,

她同样养育了自己 ) 0 [28]

我曾经在前一篇文章和较前一章中详细地论述过,这种后结构主义的唯名论带

着"旧名"的负担,这负担来自于这样的事实,即这个名字属于一个所谓的经验主义一

历史描述的覆盖,描述这个词语在语言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影响。如同德里达

对于诸如"写作"或者"公正"等词的旧名的选择性运用,西苏有选择地使用"母亲"

一词的旧名。但不是狭义的"昕我说,不是专横粗暴的‘母亲',而是那种模糊打动

你,影响你。 " (LM 252)


似乎是波伏娃的女童开始对母亲的处境负起责任来了。

注意,决定性的各种本质主义在这里是无关的。如果我没有孩子,因而没有"将

母亲给另外一个女人"的"经验"也无妨。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养育孩子一一它最起

码的权威性预设文化论断是无私的爱,作为类他者转入被爱主体,被重新写人波伏娃

的论述一一-对于狭义的女人来说,这也被认作是一种界定特征一一西苏正使之变成

与另一个女人的关系 而这个女人却不是我的身体的孩子。如果认真阅读的话,

这一点一定要严格地与母亲般的或母亲的、母性的等词区别开来。另一个女人的年

龄没有明确规定,只知道她是他者。

在前面的一章里,我写道,"告诫我们自己把‘名字'变为所指的所有危险一一

换句话说,对词的误用作一番盘查一一让我们依然把严格地从历史、地缘政治的角

度无法把她想象成实际能指的被剥夺了公民权的女人命名为‘女人'气事实上,在

我的全部著作中,追踪他者的责任似乎己经将它自己按字固定义为一种提示物,提醒

'作为他者而非自我的限度。

努力思考西苏对你的实际要求,你就会开始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出色的责任阐述,
尤其是因为这个空间是不可进入的,因而责任意味着付出很大努力。你若想将其中

一些较明显的隐喻段落简化为概念逻辑,你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如"女人以善变的天

赋为乐,对于那些若变成她们就会让自己惊异的女人,她不设防" (LM 258) 。我们

必须能够以我之前提到的非维度语言模式阅读这种"现在时"不是将来现在时,而

是创造"现在"的不懈努力。这种实践"现在确实、将来也会在那些从属于哲学一

理论主导的领域之外发生"。尽管接近,我们却根本把握不住宫。这是无法决定的情

况,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冒险做出决定。
22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叩…true川

玛丽艾米·埃利-卢卡斯:闪现

这对埃利一卢卡斯有用吗?是的,因为她也生活在一个权力的等级空间里。

埃利 卢卡斯应该昕埃莱娜·西苏的吗?不一定。但是,要求埃利 卢卡斯只

倾昕纯粹"传统"的阿尔及利亚事物的文化政治往往是最法国化的。由于她不是美

国阿尔及利亚少数族裔的一员,在非殖民化的过程中,她不得不积极地与法国留下

的痕迹进行协调,直到这种痕迹变得难以辨认并且有用 g 她还要与埃莱娜·西苏,或

者更加糟糕的情况协调,尤其是当不被认可的时候。西苏的文本在协调的领域给自

身的力量加上了限制。我一你(I-thou) 的道德领域要求我能够用你来称呼对话者。、

事实上,巧妙的以你相称的方法本身就例证了她所说的"一旦女人把女人交给另外

一个女人,一切都会改变的。 " .(LM 260) 在《美杜莎的笑》中,西苏通过缩小词条


的方法赢得了权利一一一位著书立说的女性主义作家同巴黎写作界初出茅庐的女作

家对话。

帝国主义遗产中的一个独特副产品就是非殖民化国家中"被解放"的女性,而不

是我们更熟悉的她在宗主国的姐妹。不管她多么不愿意承认,部分被解放的后殖民

历史负担就是处于用你来称呼宗主国激进女性主义者的境况。如果她想摆脱这种境

况,在她自己的祖国学会"把女人交给另外一个女人"不失为→种方法,因为完全不

能确定,只通过组织和社会工作一一从上层行善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一-她能够接触

到生活在不可接近的我一你情境中以性别划分的阿尔及利亚下等人。 [29J
无论如何,我的任务既非将埃莱娜·西苏介绍给玛丽一艾米·埃利一卢卡斯,也

非用埃莱娜·西苏来界定玛丽一艾米·埃利一卢卡斯,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去判断西

苏的文本是否可以活在埃利一卢卡斯的世界。她的世界并非阿尔及利亚的基层世界。

这是个很有趣的挑战,因为和德里达一样,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西苏是个克里奥尔

人,一个在革命前的奥兰出生并在那里度过童年的法国女人。 [30J 正是本着这样的精


神,我才停留在《美杜莎的笑》中的这一时刻。现在我想要转入对于多元性的思考,

它就紧跟我读过的这段之后,在一些独立的、比较而言更具说明性的文字中展开。

回到西苏,历史的主体

作为历史的主体 [sujet ai' histoire] ,女人总是同时出现在几个地方。女人

-"'II
喃札刊
M刊 HH-ukfupυV $ 1 1 1 4 1 4 ; 1 i l k -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227

不考虑或者驱散统一有序的历史。这种历史统一并引导各种力量,聚集各种矛

盾进入单一的战场运作。在女人身上,所有女人的历史都与她个人、历史、民

族和国际的历史混合起来。作为一名战士,女人参与 [fait co叩s] 所有的解放运

动。她必须有远见,不因斤斤计较而以牙还牙。她要预见到她的解放运动不仅

仅是改变力量关系或者把球踢到另一个阵营去自她要在人际关系中,在思想领

域里,在所有实践中引发一场突变:这不只是阶级斗争的问题,事实上她把阶

级斗争拓展到更广阔的运动中。并不是说为了做一名进行斗争的女人,你就必

须放弃或否认阶级斗争 g 而是你必须开放它、分解它、推动它、把根本的斗争

填充进去,以防止阶级斗争或别的为了一个阶级或民族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变

成压制力量,或者变成一种托辞,延缓不可避免的结局一一一在力量关系及个性

生产方面的巨大变化 (LM 252-252) 。

在以《小女孩》为名出版发行的她和凯瑟琳·克莱芒的往来书信中,西苏对"硬"

政治的反应有点不易捉摸。 [31] 但也许凯瑟琳·克莱芒不是她最好的对话者。这里,


在《美杜莎的笑》一文中,透过经常阅读的段落表面,可以发现一些令人惊讶的观

点。某些看似是普遍结论的关于女性作为历史主体的观点被提出来。请记住法语词

"histoire" 作为普通语言有着双重意义。西苏论述的似乎是符合这个新故事的女性的

叙事化或比喻表现法。换言之,这不是对女性作为世界一历史主体的描述,或谦虚

点讲,不是女人作为历史的主体。

这段中的"是"、"将要"、"必须"就是在这个框架中提出的,因此这些直言不讳

的话语不一定标志着西苏忘记了她在别处似乎明白的解构时机的教训。总体观点是,

这样一个新故事的合适主体能够使所有多元化领域清晰可见,而这些领域往往在以

具有代表性的男人为主体所书写的历史中受到压制。这种暂时性在为一个故事生产

主体的任务之内一一在背离道德亲近的另一端一一发挥作用。在这个特别的时间中,

女人于是作为历史主体不仅要修正还要变更、改动力量关系。这不是解放的诺言,而

是女性主义与福柯/德里达的相关点,以及后来与利奥塔立场的联合,是通过冷却马

克思主义并与之拉开一段距离的黑格尔,达成对尼采的发展。再叙事化的努力和与

波伏娃的关系可以通过梅勒妮·克莱恩来掌握。 [32] 如果连贯系统的历史描述所要求


的多重性、不可削减地多元性,并不断转移的战略性的排除一直受关注,权力/知识

(pouvoir/savoir) 关系就将被彻底置换和有力地瓦解,将决定的可靠基础框人不确定

性。这种女性主义是对历史坚持不懈的批判。
228[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e叫rue川

西苏对代理问题的处理很巧妙。她关注的不是德里达式干巴巴的比喻/命名,而

是构想多元化和变更代理的任务。这在宗主国女性主义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也许是

非殖民化女性主义的一个要求。因此,西苏反对单一问题的女性主义。如果并且当

女性作为讲述故事或历史的主体被认为好战时,她必须忠于多元性的颠覆性逻辑或

图标,从而成为所有斗争的一部分 (faire COrpS 在法语中,尤其是军事比喻中,比英语

中的 "integrate "意思更丰富) 0 [33] 同大多数法国激进分子一样,西苏认为阶级斗争


是唯一的在连贯叙事之外起作用的斗争, [34] 因此,它以排他为先决条件并且通过压
制进行补充,然而,诸如此类的基本斗争不单单局限于女性的斗争。它要分解、开放

所有普遍统一的斗争,并以多元性对它们进行补充。(在第 5 章的前言中,我建议咀

嚼并消化马克思经验的理性核心。)在拼凑新故事主体的框架中,最后一个短语"个

性生产"的状况饱含修辞色彩。这里的"个性"不仅是排他主义的压制性建构,而且

也是必要的非派生虚构,是代理在面临彻底的不可判定性时做出决定的跳板,是以作

家而非哲学家的方式进行的积极的解构。

西苏能够成为民族解放或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主体的一部分吗?那场斗争也是多

元化的一一起伏跌者,断断续续一一从熟悉的到整合的,再到其外部,从认识论的

到法律的,再到其外部。西苏依附于这个移动基础的方式必然是解释得通的。当她

在创作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戏剧时,她对于所谓后殖民国家的复杂性和混杂状态的

把握是不牢靠的。她在《太阳剧场》上花费的心思不幸可以被视为长久保持一种官

方授意、过分钦佩的人种论和浪漫化的史学。 [3町人们在阿尔及利亚的活动家圈子里
听不到她的名字。如果一个人理解非派生性虚构的有用性,就应该更密切地了解经

验主义被污染的虚构。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必须转向埃利 卢卡斯。

玛丽一艾米·埃利一卢卡斯

我经常强调,拆解颠覆在政治范围内得到肯定后,也许可以在欧美传统之外找到

最佳舞台。尽管我已经言明所有的保留意见,我们仍然要注意到从多元性出发提出

的主张在玛丽一艾米·埃利一卢卡斯的手中已经变了样。

她的论述涵盖了两个方面的普遍性论断:其一是民族解放运动,从严格意义上讲

也是一场革命,即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一个"更加进步"的生产方式,其二是性别差

异的符码化。第二个方面也是两套命名和剥夺性话语的竞技场一→一个是延伸的关

----oolll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29

于在法国人统治下个人地位的法国法律:一个是阿尔及利亚人统治下的伊斯兰法典。

在下一章的结语中,我讨论了两大一神教一一犹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一有可

能社会化的历史话语空间。埃利一卢卡斯并不关心此处的选择问题。她的评论更加

着眼于未向多元性开放的种族和阶级斗争的压制逻辑。她对早期非殖民斗争中舍生

取义的女性,心怀同情,同时也把她们当作工具来看待,这和许多其他阿尔及利亚后革

命女性主义者一样 "通常任何一种示威抗议都只是被挫败而已,但是这一次我们在

前沿的六位女性却被法国人判处了死刑,因此警察没有殴打她们。 " (BG 4)

西苏的语域大致可以被描述为欧洲文学的浪漫风格,用来在女性定义的领域讨

论隐秘一道德和虚构一历史的问题。这一语域经常被用于质疑并补充那些更容易辨

认和合理的哲学话语。西苏的母亲和多元性之间以及波伏娃的母亲和过渡之间的关

系也可以放在这个环节之中。相形之下,埃利 卢卡斯的语域在不能将民族概念当

作理所当然的事实方面是后殖民的。以下是她对压制性同化的列举:

(从来没有反抗的适当时机……[以女性利益和权利的名义]
: 不能在反对

殖民主义的解放斗争时期,因为所有的力量都应被调动起来反对主要的敌人:

法国的殖民主义z 不能在独立之后,因为所有的力量都应该被调用起来建设饱

受创伤的国家g 不能是现在,因为种族主义的帝国主义西方政府正在攻击伊斯

兰教和第三世界,等等)0 "现在"捍卫妇女的权利(这个"现在"指任何历史

时刻) ,总是一种背叛一一背叛人民、背叛国家、背叛革命、背叛伊斯兰教、背

叛民族身份、背叛文化根源、背叛第三世界……凡此种种,根据当时所用的术

语,不一而足…… (BG 13)

埃利一卢卡斯所讲的是个'性产生的推延。她说"在宗教、文化及民族性之间存

在着意识形态的泪乱。" (HL 15) 但是,如果说西苏的个性由于被置于虚构的可能性

之中而缺少"真实个性",那么埃利一卢卡斯的个性则由于被设定为集体性的可能性

而超越了"真实个性"。两者都应该以对方为前提,因为两者都放宽了"真实个性"

的空间。当西苏想象集体性的时候,埃利一卢卡斯一定使之复杂。当埃利一卢卡斯把

个性自然化时,西苏可以作为一个警告。帝国主义实行的侵害为非殖民化过程中女性

结盟划定了界限。埃利一卢卡斯只能用含蓄的姐妹隐喻来激活这道界限。可以把西

苏将女人给另一个女人的不可能性纬度分裂开,将这种姐妹关系的思想填充进去,使

之不成为旧的殖民主体的压制性霸权。认为埃利 卢卡斯与下等的阿尔及利亚妇女
23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叫。n 川e 叫 ueofG叫叫n: A Spivak Reader

的距离比西苏与战战兢兢的新手女作家,或比波伏娃与法国农民或工人阶级中需要

堕胎的未婚妈妈之间的距离都小,就是决定了忘记第二世界的多元性。从非殖民空

间内部,埃利一卢卡斯有效地利用了她特定的主体一生产,并且向全世界的妇女呼吁:

"我们应该出于道德的原因,将我们的斗争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联系起来……成

为真正的国际主义者,我们将获得一切。 " (HL 14)


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中"真正"一词可以被解读为肯定的"误用'\一种对正确意

思的曲解。这是"词语误用"词条下所列的一个重要的词典意思。解构主义语言观

的一个分支就是承认词语用于政治就像使用词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误用。再者,词

语误用的可能性并非衍生而来。女性主义的政治哲学任务既非确立词的"真正"的

正确意思,也非卷入一个逆向模式来说明正确意思总是不可捉摸,也非像罗蒂那样"忽

视"它,而是要接受误用的风险。

一种"真正的国际主义"。这里的对于显然是牵强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后

的国际主义理想。只有我们看到这一点,才能够清楚地看到在这里真正被质疑的词是

"民族"。每个陷于真正的民族主义政治和历史的人,已经开始有种不安的感觉,即作

为民族主义源泉的民族国家概念并不完全是件好事。谈到北大西洋各国民族主义的历

史和发展的时候,那里的激进分子却没有不安。但当涉及到第二世界的民族身份的发

展时,承认空间的模糊性,承认所有的民族主义归根结底都只是地球上的印记而己,

却是非常困难的。 [36] 然而,用我最常用的两句话来说,这里正是战略性利用唯本论的


时候,必须抬高声音坚持批判的地方一一换言之,这是误用发挥作用的关键地方。(可

以说这本书的前言中改弦更张的语调是面临美国高度人格主义的中产阶级文化的本质

主义时,使用误用策略失败的结果。)埃利一卢卡斯在利用异族通婚社会中关于妇女的

历史和经验主义的权威论断:由她的男性拥有者予以固定的女人的家,这意味着彻底

的流放。女人的权力/知识规范就是坚持被动地批判由家生产的奇异的代理或身份观

念。因而,小女孩心里的悲伤和喜悦中孕育的对于可交换性的简单信念是一种内化的

批判,可以调动起来反对家作为身份基础的所有本质主义概念。 [37] 这是特别重要的


实践策略,因为这个概念合理的聚合性合并就是民族机器,而国际主义的大聚合目的

论系统则以它为先决条件。埃利一卢卡斯通过女性的权力/知识动摇的是这个目的。

而这样的视角在欧美要求女性团结的呼声中几乎总是缺少的,不管是宗主国学者还是

移民学者发出的呼声。这种国际主义在干扰女性的个性生产时,与民族身份的大业拉

开了距离。对个性,而不仅仅是个人主义的批判,又将把我们引回到西苏。
咽FJ1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31

这种真正的国际主义模式同多样化的阿尔及利亚妇女空间(北部以城市为主的

阶级伙伴;南方乡村主要由阿拉伯女人和柏柏尔女人分担的下等人地位)也存在着间

接的关系。它与伊斯兰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不连贯的,有时甚至是矛

盾的,因为这一模式属于名为"在穆斯林法律下生活的女人"的组织。 [38] 尽管这个

组织的动力显然是反对伊斯兰父权制,但是它通过全然反对表明的却是伊斯兰教(性

别化)的国际主义,与西方想象的妖魔化(大男子主义)形象大相径庭。这种国际主

义一方面被写进了具有多种民族一国家统一的形式和阶段的国家机器,写进从摩洛

哥到孟加拉到印度尼西亚多种多样的经济和政治联盟;另-方面,这种国际主义不是

在国家之间,不是"相互"而是"深入"到"真实世界"被高度实现为"国家"的任

何概念。 [39] 女性/个性在这里很关键。这些女性积极不懈地从基层解构政治理论,


尽管她们并不同于基层的妇女。

伊利格瑞:道德

早先我提到西苏与波伏娃各自的可辨认的文学浪漫语言和合理话语之间既相互

补充又形成对照的关系。有文章说,在法国对人文主义的普遍批判引起了两者兼用的

一种哲学推理风格。我认为露丝·伊利格瑞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种风格进行写作。批

评家通常说她是"唯本论者",这一般是出于忽略她文辞的攻击性。如果弗洛伊德是

对的,德里达可能表现出男性崇拜,而且在这个框架里展开对写作和女人的评论。 [40]
有了那些防备之后,如果德里达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叫做伊利格瑞的女人的写作是像

写作一样被书写的,而且也应该以这样的方式被阅读,尽管另-种涉及语言历史的阅

'读方法也应该被纳入考虑。

任何对伊利格瑞作为女性主义哲学家的思考都应该考虑到她在《柏拉图的〈伊斯

特拉»)中对柏拉图的引申解读。 [41] 这里我将顺便指出它的修辞行为。


同德里达一样,伊利格瑞作为哲学家将自己界定为西方形而上学圈子中的批评

家,任何关于她是如何解构地"栖居"于这个圈子中的看法都可以参考《柏拉图的〈伊

斯特拉»)中时间选择的修辞详述。在此我简单地引用其中一段来表明母亲的名字

是如何用来将多样性同化为容易理解的东西的。请记住这一段出现她对包括《理想

国》第 5 卷和其他文本的惊人解读的接近尾声的地方,而她的解读几乎是不可能总

结的:
司 ali--1413
23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1 From 0…tr叫川e 叫


j111314iitz}
柏拉图之《伊斯特拉》的困境将……掩盖这样的事实,即没有共同的标

准来衡量不可再现的逆序法, [想一想名家高手使用和提及这一因多元化而误

用的逆序法的修辞手段,把最后的放在最前面。在这里就是]可能再回它那里

的道路以及控制着洞穴出口的隔膜……母亲。[42]

接下来是她喘了口气,然后写道"他者令人费解和不断变化的多重性于是开始

演变成一个纯概念的系统,"等等。

在以《性别差异的伦理道德》为大标题汇编的讲座中,母性一女性(被错译为

母亲 女人)的问题被重新提了出来。现在我们来读两段文字以便含蓄地概括伊利,

格瑞是如何从波伏娃和西苏栖息的或然性内部出发,想在该书的最后一篇文章《爱抚

的生殖力》中同被动一男权主义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进行一场最后的对话。
[43]
母性→女性是一种限制,一个外壳,统一到她的规范之中的其他领地。母性一

女性必须不停地对自己进行两次包裹,分别作为母亲和女人。然而女人的道德问题

则在赤裸和通过外壳的反常自我修饰中彻底表现出来:

传统上,在母亲的角色中,如果女人代表着男人的位置[这让人想起了

萨特对 Es gibt Sein 的法语翻译 il y a (有;存在着)保持的沉默] ,这种


限制就标志着她变成了一件东西,从一个历史时期到另一个历史时期都承受

着由此而来的变化。她发现自己被当作一件东西囚禁起来。更重要的是,母

性一女性也被用做了外壳,男人以此来限制事物。外壳与事物之问的关系构

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由它衍生的哲学体系的难题……做母亲的女守

人仍然是与"它的"位置分离的位置,她被剥夺了"它的"位置,无休止地

做或成为他者的位置,而这个他者无法把自己与它分开……她不得不把自己

重新包裹起来,而且至少这么做两次:一次作为女人,一次作为母亲。这将

需要对整个空间一时间系统进行修正。与此同时,这个道德问题在赤裸和变

态的领域中表现出来。女人应该是赤裸的,因为她不能处于自己的位置。她

试图用衣服、化妆品、首饰把自己包裹起来。她不能使用自己本身的外壳,

所以必须创造人工的外壳。 [44]

伊利格瑞并不赞同在这个传统中要求适当位置的整个或然性命题,她认为性别

差异是同绝对他者的分离。在评论笛卡儿的惊奇论时,她写道:

我从来不知道他者是谁、是什么。但是这一不可知的他者却和我有着性别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33

差异。这种面对不可知所产生的惊叹、惊奇和惊愕的感觉应该被放回合适的地

方:性别差异的领域 (SD 124) 。

这不是分离主义的政治,而是」个道德完善的计划,使性别差异远非一个决定性

生理事实,而是被设想为不可判定的因素,在它面前,现在被置换的"常态"必定要

冒险做出道德政治决定。 一种道德立场必然要求单称命题的普遍化。你可以希望不

被排除在普遍性之外,但是,如果存在一个普遍性,它就不包容差异。因此我们必须

冒险假定两种普遍性的存在,一者在某一关键方面鲜明地区别于另一者,以保持"真

正普遍性"处于延异的另一面。如果说德里达敢于设想最小的理想化,那么伊利格瑞

就敢于设想最小的他者性。两者都是同等性别的道德普遍性,在一种社会合作中运作,

这种合作按惯例认为他者是他者化自我的集合体。这就为在社会范围内改写性别化

提供了一种(不)可能的道德基础。

对于伊利格瑞来讲,性别差异是对道德的限制。如同德里达评论列维纳斯的文

章((暴力与形而上学»)所称,伊利格瑞也认为,不可能存在道德的道德。但对她而言,

这种不可能性决定于(一种"不可能的决定",因为他者性无法决定)性别差异的他

者性。因此,如果在生殖道德范围内被编码,生殖爱抚可能同暴力难以分辨。这是对

西苏关于家庭力场变动的想象进行的补充。

对于列维纳斯而言,性爱既不属于道德领域亦非表意过程。(在波伏娃的作品中,

是在娃振期,母/子在类生命中是前占用的,不过就母亲是一种"处境"而言,它也

趋于类存在中的本体断裂:母亲和孩子。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既然"生殖力"对于列

维纳斯是父亲血统的"变质",他便把无子嗣的前占用因素置于男性主导的异性恋怀

抱之中,这种因素:

在属性显现之前……描述他者性本身……[在其中]本质上被隐藏的因

素自动显现了出来,却没有变成意义……情人之间纵欲的关系,本质上对普遍

化没有反应,与社会关系恰好对立……在荡妇的非表意化中,只有面孔诚实的

存在会被"发现"。 [45]

不管列维纳斯对不可能的道德"主体"身份的思考有多么微妙,在异性恋的性

爱舞台上,道德的主体身份当然是男性的。我一直在讲这些被误用的词语的形态用

以稳固自身的"经验主义"叙事。掩藏在列维纳斯的《性爱本能现象学》背后的性

交经验场景几乎都可笑地是父权的,父权思想如此普遍以至于世界各地的资产阶级
1

23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 t叫。 n 川e 叫叫 Global 阳山 pivak Reader

男性殖民主体都可以被塞进"爱人"的缝隙里面。"女性永远不受侵害的贞洁","脆

弱而且如同动物一般",完全被排除在公共空间之外"它排挤第三者……[并且是]

高度不公开的" (口 258 , 263 , 265) 。由于先于属性,这一场景应该先于价值而浮

现。然而,价值又是由"渎神"、"下流"、"猥亵"、"禁令"、"轻率"及"裸露癖"等

词定义的,这些词普遍存在于性爱现象学的描述性词汇中。至于"生殖力",它界定

"同一性范围内的差异" (刀 267) 。这里"需要同作为女性的他者[不是 Autre ,而是

Autrui-一周围门遭遇",从而父亲"与将来的关系[也许会变成]主体的一种权力"

(刀 267 ,重点系笔者所加)。

在这种父权话语中"含糊其辞"并不是激活西苏对待母亲的微妙的"歧义",而

不过是个老式的握捉字眼,用来描述女人的双重性,她进入权力的唯一途径(通过控

制男人) ,她进人公共领域,实际上是进入现象本身,她的顿悟的唯干途径:

含糊其辞构成了女性的顿悟一一她同时也是对话者、合作者和主人。这

个主人有更高的智慧,经常在其[作为主人的女性]进入的男性文明中主宰男

人,有序[文明]社会必须根据不受法律约束的规则把女人当作女人来对待。

写满直率和诚实的面孔,在其女性的顿悟中掩盖了影射和暗讽。面孔在自己表

情的外衣下窃笑,不导向任何具体的含义,在空白空间暗指向自身,几乎什么

都不表示(口 264) 。

正如我发现很难相信当我们在辩证法的圣殿上朝拜的时候,黑格尔恶毒的种族

主义被→笔勾销(不是被德里达) ,我发现很难认真对待这种淫秽的、异性恋主义的

与男性认同的道德。 [46] 伊利格瑞更加宽容,她通过将主动 被动的区分非性别化,


消解了列维纳斯的性别歧视。爱者被分为男性爱者和女性爱者,被爱者分为男性被爱

者和女性被爱者。她确实也注意到了我上文提及的列维纳斯对待性爱的特征"婴儿

似的,动物般的,对他?为了还给他自由而不负责任。" (FC 240) 伊利格瑞的措辞使

这个问题不仅仅适于在列维纳斯著述中的不变的男性爱者,而且也适用于哲学家列

维纳斯本人;他使不变的女性被爱者娇弱如婴儿和动物,以便赢回他自己的自由。让

我们记住这种强劲的哲学的含糊其辞来阅读下面几段"爱人引领她回到婴儿的尚未

阶段、动物的未曾如此状态 在成为人的过程之外。这个姿态完成之后(ce geste

pe甲甜的, [他]脱身出来,返回到他的道德责任上来。 " (FC 24]) 我们来注意一下伊

利格瑞对这位哲学家神秘的含糊其辞的评论: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35

对被爱者的引诱在父亲和儿子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fait pont] ……在[女性]

被爱者的脆弱和软弱中, [男性]爱者把自己当作没有力量的 I 男性]被爱者来

爱 [en lesquelles I' amant s' aime comme aime sans pouvoir] (FC 244) 。

在这样的阅读中,性感完全是男性的,它"不知道他者。为了返回那个深渊,并

重新负担起道德的严肃性,它引诱自己离开了她[d' elle] " (FC 246) 。


伊利格瑞的《爱抚的生殖力》最引人注目的是语调的实用干脆。显然这篇文章

假定双方都做事情,且并不一定是异性恋的。再者,不足为奇的是,在这个文本中,

尽管性的场面是先于或外在于儿子和女儿,但是当他们在爱抚之手的生殖力中相遇

时,存在着诸如怀孕、子宫以及它对于某个母亲的儿子和某个母亲的女儿来说在本体

论上的不可企及性。他们的面孔不是唯一的道德表面。他们的于参与了塑造他者性,

并且每一方都提醒另一方那个前占用的场地,或者不可能存在的道德始源,它只能被

错误地当作母亲体内的孩子的主体:

一种爱的繁殖力,这种爱的姿态或它最基本的姿态是爱抚[don' t Ie geste

Ie plus elementaire demeure caresse] ……他者的手,那些他用来接近我而又不跨


越我的手掌 [m' approche sans me traverser] ,把我身体的界限还给我,并且让

我记起了[母亲体内的孩子]最深刻的亲密。他爱抚我,不叫我消失,也不叫

我忘记,而是叫我记忆起 [rememorer] 那个地方,对我来说,最隐密的生活在

那里保存着自己……把我扔回到母体内部[ entrailles] ,并在那次怀孕之前 [en

de♀a de cette conception] ,让我意识到另一次一一爱一一的诞生 (FC 232) 。

这个记起我们都是母亲的孩子的行为,这不是一个过去现在时。这是"从不曾发

生的分娩,除非一个人永远是父亲和母亲的替代者。这表示了一种完全非道德的姿

态 "(FC 233) 。如果波伏娃只将孩子作为计划谈论,西苏仅仅规劝女人将母亲给另

外一个女人,埃利一卢卡斯只在政治而非家庭集体中讨论女性个体的话,那么伊利格

瑞则是在规劝爱者和被爱者将女人给予他者,实际上是将母亲体内的存在作为不可

能的道德门槛记起来,而不是让它作为父亲的法律走马上任。我们并不都是母亲,但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我们可以回想梅勒妮·克莱恩那些成熟文章追踪的词语是怎样

对代理开放的。

在性的拥抱中诞生的是什么昵?是两种空间的可能性,彼此之间不可普遍化:
236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From Deconst叫。n 川@叫叫G叫叫n: A Spivak Reader

一个即将到来的 [a venir] (时间) ,衡量它不是靠克服死亡,而是靠召唤

自我和他者出生 [naissance pour soi et t' autre]。两者中的每一方都安排和重新


安排环境、身体、摇篮,根本不关问房间、住宅、身份的任何东西
(FC 232) 。

对伊利格瑞来说,生殖爱抚引起了(不)可能的道德门槛。

对肉体最亲近的感知避开了所有牺牲的替代……这种把肉体当作接近处

所的记忆是对人体的道德忠诚。破坏这种记忆要冒压抑他性之险,既是上帝又

是他者的他性 (FC 256) 。

否则,"不能爱抚自己而需要他者触摸的触觉困境"就找到了一个寻常托辞:道

德本身。爱抚的场景事实上是道德的(不)可能性所能渗透的。

这不仅仅是对化身的哲学或文学讨论,也是基督教的讨论。这种讨论将来会在

对德里达当前的著述(目前还是研讨会文稿的形式)
: aimer/manger t' autre→一"爱/
吃他者"的思考中充实起来。伊利格瑞将修复这个(不)可能的花园一一当然也包

括其门槛一一在这个花园中,女人的罪孽不会使男人接近知识的艰难途径成为通途:

"不像读神那样可以感知。花园一一好客的宇宙之家一一的门槛,一直敞开着。爱

本身是唯一的守卫,对炫耀和堕落一无所知。
" (FC 244)
这是一种新的规定性叙事吗?也许是。我要进入这个花园很难,但是埃利 卢

卡斯能行吗?

原则上讲,她能。穆斯林教徒、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都是"经书之人",这是《神

秘交感》的近期研究所显示的。 [47] 看清由性别划分的爱抚所开拓的两个不同道德世


界的这种尝试,我认为在法哈德·马兹哈尔写的《致卡迪亚小姐》中有所表现。我翻

译了这首诗并在第 11 章中作了引用。

《神秘交感 I» 通过矫正弗洛伊德《摩西和一神教》中有关穆罕默德生平文本的

错误,调用冲动把话语从一本经书转移到另一本经书。但是,玛蒂娜·美迪耶在其中

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她是一个法国人,嫁给了摩洛哥人。她的作品让我们从多因素决

定的角度看到了全球力量在法语和阿拉伯语之间的差异。 [48] 因此简单地重新叙述故


事也是不够的。如果伊利格瑞在修正列维纳斯的观点时,试图恢复一种实为道德门

槛的性接触的话,那么在接受爱抚代理的过程中,女人确实必须违反她被写进去的历

史叙事→一按时间顺序,以数字讲述: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37

可是有时间 [il yale temps]。与数字和已经存在的事物联系太紧[trap lie] 。

如何在瞬间纠正持续了这么久的邪恶?……如果他人不断干扰这种对联盟

[alliance] 的期待,如何维持一种坦诚,既不用请求宽恕也不给爱人增加愈合伤

痛的负担? (FC 243)

这是个严肃的问题:究竟怎么做?性别差异的道德问题是持续存在的,并终将出

现。在所有的父权文化中,所有的阶级中,妻子成为爱抚的生殖代理是一个艰难的举

动,她要超越说"是"与"不"的权利,争取主动,避免夫妻交合成为强暴。那瓦尔·艾

尔一萨阿达维最近提出,个人如果不能向她的丈夫发出个人的反对之声,那么就不
能够发出反对战争的集体呼吁。 [49] 因此要在作为集体的"女人"身上,而不是特定
场所和特定情境的例外中,注入爱抚的代理,这更是何等艰巨的举动。事实上,说这

一道德内涵启发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每一项直接的实际任务并不过分。这里甚至存在

像萨阿达维/伊利格瑞和埃利一卢卡斯/西苏之间那种相似性。萨阿达维激励妇女做

抵抗的自主权行使人。伊利格瑞(通过学习抵抗)得益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意识形

态和商品一象形文字,提醒我们未来(a venire) 并不完全由我们掌握,因为我们在那

里把真相和盘托出,就好像我们的存在是个画谜。如果列维纳斯把色情归为表意过

程的短路,那么伊利格瑞则表明夫妇是书写的存在,etre-ecrit。在这里,面孔和手在

书写的结构可能性中,而非语言的表达中结合到一起。那种亲密的(实体的)空间再

次出现:

[女性]被爱者的脸上焕发着爱人触摸到的秘密……它说着[
dit] 隐含之意

、[Ie cache] ,却又不以一种意义将它说白说尽[un vouloir dire] ……它赋予事物以

形式 [mise en forme de la matiere] ,却又先于语言的任何表达 (FC 251) 。

除了伊利格瑞把作为前占用比喻的爱抚的生殖力改写成(不)可能的占用之外,

到现在我还说了什么?究竟什么是知悉爱抚的代理?也许是继续抛掉过去学到的字

面意义上的代理,为书写的存在空白留下空间,即使是在公认的"政治"斗争的孔隙中。

无论多么迫切地需要用数字衡量的时间,承认"深渊的限度[ ta limite at' abime] 是他

者不可避免的另类性" (FC 246) 。


有关阴唇黠液中阴蒂的话语在伊利格瑞的著作里仍然重要。十年前,从宗主国

少数民族内部思考国际性的问题时,我曾经给予这个话语一个总体的结构价值。知
23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1 From D…叫。n 叫e 叫 ue 叫叫za阳

名和不知名女人的许多到处流传和逐渐衰退的言谈向我表明,那种价值判断只冒纯

概念的寻常风险。这只是因为在生殖爱抚中提供性别差异不可能的差异/延迟道德基

础的一种两院制的普遍性,或者甚至是两种普遍性,似乎在回应对人文主义的更大批

判。后殖民主义必须同这种批判进行协商,即使它同时也每天在和欧洲启蒙运动的

政治和文化遗产进行协商。

那么重读柏拉图和列维纳斯的伊利格瑞怎么样了?埃利一卢卡斯用不着她吗?

恰恰相反,在此我们再次回到通过同暴力结构协商使思想非殖民化的任务上。

我们不能确定,在一个特定的他者群中(如这本书的读者),尽管它附带风险,会有

某个人处于这样一种独特的主体位置一一刚刚实现非殖民化的国家的女性主义公民,

这个国家正致力于提出自己的国内/国际政治要求,而不仅仅是种族文化事务。对于

这样一个人我要说一一无论什么时候,当目的论的讨论变成了《理想国》或《法律》

中不被认可还常遭嘲弄的柏拉图式言论时 或者事实上是对自我巩固的他者的权

利时,我要说,伊利格瑞的解读必须详细地回顾。如果这样一个人一一我必须假定

她没有他者性一一手里拿着这页书的复制品,她会知道这样的情形很多。但是我怎

么能确定呢?什么是知道或确定学会了一种认知?把政治理论化、把理论政治化是

愈加恶化的不对称事业,最难学的教训就是不可能的道德隐私。

(张玫玫/译)

注释:
[ll
Chafika Marouf, "Etat de la recherche sur Ie monde feminine et la famille en Algerie et au
Maghr饨, " in Femme , famille st societe (Oran: URASC , 1988) , p. 5! 由笔者翻译。

[2] 见 Joseph H. Smith and William Kerrigan , eds. , Taking Chances:Derrida, Psychoanalysis,
and Literatu陀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84) 。
[3] Patricia J. Williams , The Alchemy ofRace and Rights (Cambridge , Mass.: Harvard Univer-
sity Press , 199 1), p. 队重点系笔者所加。
[4] Pierre Bourdieu 用多少更具攻击性的语言将之定义为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质疑哲学
游戏本身或者使之陷入危险。他们自己作为哲学家的存在或者他们自己在游戏中的参

与同这种游戏相关联。只有在冒这个最大风险的条件下,哲学家才能确保自己拥有几乎

总是忘记主张的特权,也就是说使他们有权利也有理由把自己称作或者想作哲学家的自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239

由。.. "The Philosophical Institution , .. in Alan Montefiore , ed. , Philosophy in France Toda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3) , p. 8 。我全文引用这是想表明我的立场
与这里面的陈述有所不同。对我来讲,自由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5] 这三处对我自己作品的引用只是藉过去的著作进行求证和学习评价,并非自诩权威。

[6]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 "French Feminism in an International Fame ," in In Other
Worlds , pp. 134 一 153.

[7] Richard Rorty 试图把北大西洋的历史经济机遇重新解码,使之成为改写普适主义的根据


(例如, "Solidarity ..一文中作为团结的客观性)。我在前一篇文章中称之为"联结"。正

是这种历史优势使当代的美帝国主义可以试图在经济相对衰退的情况下仍然巩固自己。

[8] Marie-Aimee Helie-Lucas , "Bound and Gagged by the Family Code , .. in Third World: Second
Sex: Women :S Struggles and National Li beration , Miranda Davies , ed. , (London: Zed
Books , 1983) , vo l. 2 , pp.3-15 。以下文中引用简称为 BG 。
[9] Jacques Derrida , "My Chances , .. pp. 3 , 4.
[10] Simone de Beauvoir , The Second S缸, pp.540-588. 以下文中引用简称 SSo
[11] 摘引自 Tori! Moi 未发表的手稿。我非常感谢 Moi 教授允许我阅读这些手稿。另见Anne

Tristan and Annie de Pisan ,叮'ales from Women's Movement,"以及 "Mich告Ie Le Doeuff,
"Women and Philosophy ," in Tori! Moi , ed. , French Feminist Thought: A Reader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 1987) , pp. 197-221 。
[12] Jean-Paul Sartre , Being and Nothingness , trans. Hazel E. Barnes (New York: Pocket
Books , 1966) ,以下文中引用简称为 NB。德里达的批判摘自 EM。
[13] Karl Marx , Early Writings , Rodney Livingstone and Gregor Benton , trans. (Harrnondsworth:
Pengu肌 1975) , p~327-330.

[14] Marx , Ear命 Writings , p. 328


[15] 我们曾在前一章中,用批评的眼光阅读了德里达在"The Ear of the Other" 中对于尼采区

分父亲和母亲场景的翻译。

[ 16] 我必须在这里提到,我自己的生母斯瓦尼·查卡罗沃提,在 1957 年把我从任何安排的


婚姻中解放了出来(她冒了险,但危险有多大,当时的我无法知晓)。她明白超越文化

规范的责任,"将母亲给另一个女人",而我就是这另一个女人。她说过几乎是同样的话,

在这里我以翻译的形式给以再现"我不能想象你将来的利益,因为这超越了我的能力。"
她那时和现在都没有读过 The Second Sex o Melanie Klein 最终使我明白感激的力量可以

生产社会力量。

[17] Margaret Atwood , "Giving Birth ," in Dancing Girl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
1977) , pp. 225 - 240.
[18] Elaine Marks , "Feminism's Wake ," in Boundary 2 , 12: 2 (Winter 1984): pp. 99-110
24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 …t叫 川 川 叫e of Globali山 山pivak Reader

[19] 见 Derrida , Psyche, p. 41 ,为正式论证准备。

[20] Richard Rorty , "Private Irony and Liberal Hope , " in Contingency , pp. 73 -95
[21] Zillah R. Eisenstein , The Female Bo吵, pp. 6- 4 1.
[22] Rosalind Pollack Petchesky , Abortion and Woman s Choice: The State, Sexuality, and
Reproductiνe Freedom (London: Verso , 1986) , pp.241-276.

[23] Petchesky , Abortion and Woman s Choice:The State , Sexuality, and Reproductive
Freedom , p. 395.
[24] 通过德里达恶名昭彰的 Limited, Inc. , ed. Gerald Graff , 2nd ed.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1988) , p. 96 ,最后这句话要么读者现在已经非常熟悉了,要么就需要


太长的篇幅解释。当然,在德里达的文章中,起效用的句子是"虚构的可能性是不可能'

衍生的"。

[25] Helime Cixous , "The Laugh of the Medusa , " in Elaine Marks and Isabelle de Courtivron ,
eds. , New French Feminisms: An Anthology (New York: Shocken Books , 1981) , pp
245-264. 以下文中引用简称为 LM.。正如 Verena Conley 等指出,这一篇并不代表西苏

当前的观点。 (Verena Andermatt Conley , Helime Cixous: 附iting the Feminine , expanded

ed. [Lincoln: University ofNebraska Press , 1991] , pp. xi-xxiii) 。不过这篇文章代表了"法


国"女性主义中的那个让女性主义知识分子一触即发的时刻。

[26] Heidegger , Being and ηme , p.25.


[27] "Coming ω Writing" and Other Essays , Helene Cixous , with a foreword by Susan Rubin
Suleiman , ed. Deborah Jensen , trans. Sarah Cornell , et a l. (Cambridge ,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1) .
[28] "lent" (借用)这个词来自福柯关于人在思考权力的时候必定是唯名论者的有力论、断。
在这样的唯名论中,名字被"借"给了网络。这个词在
HS , 93 页中被相当准确地译成

了 "attributed " (归因于)。不过,我认为此处直译 preter 更加合适。

[29] 与此有一种特别的相关性,因为在被下层阶级和农村地区的阿尔及利亚人非霸权化了的

法语中, vous (相对于"你"的"您")几乎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交换都采用 "thou" 或

"tu" (你)。如果说在帝国主义文化之外的下等人中,帝国主义语言失去了实现道德区
分的力量,那只是半幻想。

[30] 我认为简单地称西苏"阿尔及利亚人"是错误的,康利在她那本别的方面还算有趣

的书中就是这么称呼西苏的(Cixous, p. 4) I 为了充实我的这种看法,请参见Spivak,

"Imperialism and Sexual Difference , " in Robert Con Davis and Ronald Schleifer , eds. , Con-
tempora η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Longman , 1989) .
[31] Helene Cixous and Catherine Clement , The Newly Born Woman , trans. Betsy Wing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1986) .

.....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 241

口 2] 经常神秘地提及梅勒妮·克莱恩 (Melanie Klein) 反映了对这个新作品的兴奋的感觉。


我了解到雅克琳·罗斯 (Jacqueline Rose) 不久将会发表一个关于梅勒妮·克莱恩的新研

究。我期待着它的发表,因为我期待着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并且与之共鸣。这也让我有

机会说,通过重新阅读 Rose's "Dora-Fragment of an Analysis" in Sexuality 切 the Field


of 民sion , 我看到我在前一章对德里达的批评同她在这篇文章中的对弗洛伊德的批评产

生了共鸣。也就是说,由于德里达是在他自己对女性气质的理解叙事中被书写的,所以

他破坏了他对解构最好的洞见,并且使之在女性的特例中"自然化"了。罗斯呼吁女性

主义者姐妹不要重复弗洛伊德的错误:要去伪存真利用好精神分析,我也呼吁像这样对

待德里达和解构主义。

[33] 关于法语词 "co叩s" 含义的讨论,见 JacquesDerrida, "au commence et comment 自nit , "

pp.55-97 。

[34] 对于 1968 年的法国知识分子来说,在资本作为抽象概念的有益看法中,这种信念备受

理论关注,这也是吉尔·德鲁兹 (Gilles Deleuze) 同费利克斯·加塔利 (Felix Guattari)

的有效假设,见 Anti-Oedipus 。

[35] L' Histoire terrible mais inachew!e de Norodom Sihanouk roi de Cambodge (1985) 和
L'Indiade 0自 l'Inde de leurs reves (1988) ,两本书都由巴黎阳光剧场出版社出版。
[36] Benedict Anderson ,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v. ed. (London: Verso , 1991) , Partha
Chatterjee , 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nial World:A Derivative Discourse? (London:
Zed Books , 1986) 以及 Andrew Parker , ed. , Nationalisms and Sexuality (New York: Rout-
ledge , 199 1),他们之间的复杂对比关系在这里具有启发性。
[37] 这是任何国际主义视角必要的觉悟启蒙初级阶段。马克思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关注生

产对"国民经济"的批评,而资本是对政治经济的批评。其间的过渡在 "Forms Which

Precede Capitalist Production" 中被提了出来(或者是否被提出来了呢?)。见 Grun­


drisse , pp. 47 卜 479 。是什么神秘的纽带似乎把血缘和土地联系起来?对这个问题马克
思没有给出充分的批判回答,这是显而易见无可争辩的事实。在这方面,克丽斯特尔·巴
特罗维奇 (Crystal Bartolovitch) 即将出版的新书《制造空间}} (Making Space) 将有助益。

[38] 有关这一组织的报告,见 Helie-Lucas , "Women Living Under Muslim Laws ," in South

Asia Bulletin , 10: I (J 990) : p. 73 0

[39] 关于 "autre \ 见 Jacques Derrida , "Dissemination ," p. 212 。这里我不得不报告一则无法

证实的轶事,作为女性主义社会编制的一部分。在纽约 1990 年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的


一次有关海湾战争的小组讨论上,我曾提出,尽管世俗主义在法律范围应该绝对支持,

神权政治无论如何要反对。我们还必须承认,在前殖民地,它是一种阶级内化的立场,

恰恰属于那些可以"自由"接触帝国主义文化的阶级 g 它不曾是一种道德立场 g 而且正

因为这些原因,它也不能作为道德说服工具被有效地用来反对宗教暴力。讨论结束后,
24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时同

在走廊上,一位以美国为根据地的世俗穆斯林女学者尖锐地反驳了我,她说,"伊斯兰

教反对像我这样的女人! "这正是我过去和现在指出的世俗主义的困惑。

[40] 或者说"如果风格(就像在弗洛伊德看来阴茎是‘恋物的原型'一样)是男人,写作就

是女人" (J acques Derrida ,年urs , p. 57 ,译文有改动)。

[41] Luce 1rigaray , "Plato'sπysteria ," in 年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 , trans. Gillian C. Gil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85) , pp.243-264.
[42] Irigaray , "Plato's 1:加teria , " p. 358. 可以用它来对 Melanie Klein 作补充。
[43] Luce Irigaray , "The Fecundity of the Caress: A Reading of Levinas , Totality and In,斤'nity Sec-
tion I V, B ,‘ The Phenomenology of Eros , ' " in Face to Face with Levinas , trans. Carolyn
Burke , ed. Richard Cohen (Albany: SUNY Press , 1986) , pp. 231 - 256 ,以下文中引用简
称为 FC。

[44] Luce Irigaray , "Sexual Difference ," in French Feminist Thought , ed. Toil Moi , p.122 。以

下文中引用简称 SD 。再参考 Assia I习 ebar 关于母亲和面纱的论述, "Forbidden Gaze ,

Severed Sound , " in Women ofAlgiers in Their Apartments , trans. Marjolijn de Jager (Char-
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Virginia Press , 1992) , pp. 133 -154 0

[45] Emmanuel Levinas , Totaliη and Infinity:An Essay on Exteriority , trans. Alphonso Lingis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 1969) , pp. 256 , 264 , 26 1.以下文中引用简称 TI。
[46] 德里达在恋物情结问题上对黑格尔的论述见 Glas , pp. 207ai 一 211ai 各处。 对海德格尔

卷入国家社会主义的行为和保罗·德·曼德战时新闻报道予以无限接受的重要性在这

个语境中也很重要。(见 Jacques Derrida , Of Spirit: Heidegger and the Question , trans.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9] 以及

"Li ke the Sound of a Deep Sea Within a Shell: Paul de Man 's War ," in Werner Hamacher ,
et a l., eds. , Responses:On Paul de Man 's Wartime Journalis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 1989] , pp.127-164 0 ) 这种立场在 "The Ear of the Other ,"第 25 页之后
得到有力的阐述。
[47] 关于"经书之人"参看 Mark Shell , "Marranos (Pigs) , or 仕om Coexistence to Toleration , "

CriticalInquiry , 17:2 (Winter 1991) :pp. 306- 355 。关于将精神分析转写进伊斯兰教的努力,


见 Cahiers Intersignes I (Spring , 1990) 。

[48] Martine Med句 el , "L'exil d'un prenom etranger , " Intersignes I , pp. 63 -70.
[49] 在 "Decolonizing the Imagination: The New Europe and Its Others ," Amsterdam , May 6 ,

1991 会议上的讲话。

.......
责任*

责任泯灭了自身寻求呼应的召唤。

是什么造成责任问题上多变的想法的呢? "如果一则上下文严谨一致的话语宣称

负责任就难免有语义含糊和自相矛盾,那么什么该对这话负责呢? " [1] 以这样的问题


作为开篇,可能已准备好违背以前受训时所接受的理想:要承担学术责任。这个理想

就是要用文本的展示来客观地讲述二个论点,不仅依据一个不偏不倚的判断标准做出

评价,也让文本自身做出评价。与这种严守责任的要求相悖的是,作者从 1965 年教

学生涯伊始, (就历史和占卡的客观性而言)就被一个极端不负责的问题困扰着"我

们喜欢它吗?这与我有关吗? "接着又问"这与我有关吗? "

文章开篇就提出思想的责任问题,而更准确地说,这个责任就是教人们学会负责

任,这样的开头实在与那些要求相左。首先,这表明这个人已经心存偏见:其次,这

表明这个人焦虑的只是自身对文本的责任,别无他顾。在那些要求(对文本持客观态

度,从文本出发等要求)与我开篇的问题之间难道没有相似之处吗?我们难道没有想

过:早先所学的公正客观性其实就是人们对某种唯→神教的人道主义所持的偏见,只

是不愿承认罢了吗?这种人道主义认为人们应该有意或无意表明,文学文本或者哲

学文本总体上是好的。另一方面,鉴于当前有人要求解释,为何一个有政治倾向的女

性移民会有兴趣进行解构的哲学思考,这难道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表现了解构与这种

政治倾向及其惊头的相关性吗?

那么,又如何对这个警告负责呢?警惕一群善意的解构主义者,他们满足于这个

世界的伦理确定性、有良心、满足于所提供的服务、懂得己履行的义务(或者更大气
→点,懂得将要履行的义务)? [2]

又如何对这个暗示负责:尤其是当哲学家一一或者任何人一一努力要去解释发

*译自 Bounda η2 21 (3) ,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pp. 19 - 64 0


24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 ~IJ: lt'i皮瓦克叫 From 0…t叫川川叫e ofG川zat川

现,而受众努力接受这些解释和发现时,一些必须避免的东西就是这种交流隐秘而可

变的"本质"吗?

这个问题现在可能没有答案,有的只是不断会让自己遇到思考责任问题时可能

会形成的抗拒。 (3) 对责任问题负责不是要抗拒已经发生的事,不是要抗拒读者必然


按相关却也不同的标准做出判断,或者不按标准做出判断。在这一点上,关于责任的

这一思考更加肯定地阐释了德里达二十年前写下的话"思想……是文本的空白部

分"。 [41 如果解构牵涉关于他者踪迹的责任,读者就代表一个不确定的、狭义的他者。


他者甚至不是一张脸,那张脸并不存在。

对于这个读者而言,最具抗拒思想的部分很难理解,却可以直译(鉴于翻译的必

要性及不可能性而为之,也因此得名) 0 (5) 在本文中,这种"翻译"是从字面意义理


解下面的陈述开始的:

这些新的责任不可能是纯学术的……在理性原则和无政府原则之间……

只有将这种"思想"付诸行动才能决定……宣称用公共机构的方案来消陈风

险简直就是直接给将来设了一道障碍。 (6)

于是人们就试图通过一些不是纯学术的方法把关于责任的思考付诸行动。每付

出一次努力,都会有特殊的文本说明这些翻译的必要性和不可能性的经验。这些经

验表明满足于公共机构的冒进方案是何等的保守。

我既不是一个天才的哲学家,也非训练有素,所以无法思辨地探讨这些粗糙的直

译中那些微妙的不同。更加深入的思考就是要探索做出所有决定时的那些非知识和

非规则的夜晚,即使是在把最具体的知识最负责任地付诸实践的时候亦然。(这句话

假定我们已经懂得了责任的本质,并以之为论据而进行诡辩。)本文的空间可能有别

于那些比较危险的守望的夜晚,比如,在)个正确的决定分割时间里一一即恰当的

原因所影响的时间,如在加快节奏变化的前夜和非知识夜晚过后的第二天早上。 (7)
这两个空间的共同点在于"给问题……形式以局限的是一个过渡阶段"。 [8]
这可能就是负责任地思考责任的一种方法,可以形式化的任何东西依然处于某

个过渡阶段。其他东西都不能纯粹地形式化。一般在开始之前,必须形式化地采取

这些有限的步骤,并加以体验。不要认为完全的形式化是不可能的,应该体验不可能

性,将其看作不可能性的一个象征,这可以说是"同一回事"。"]
我可以用这种方式把责任形式化:它是回应一个召唤(或者我们认为与召唤相似
责 42451
的东西)的所有行为。这里的回应不仅是"回答问题"中的"回答

实相符合"中与"符合"相关的含义(这又涉及对自己负责与对他人负责之间关系的

问题。)还有与"负责"相关的含义,所有这些含义德里达在法语中都用 repondre a (回

答,符合)和 repondre de (负责)表达出来了。

责任还可以是在可能面对另一方的时候,学会留心对方的回应,并就此做出自身

的回应。(我相信德里达和露丝·伊利格瑞认为心理分析模式在此是最能与责任相认
同的。) [10]

本文将责任的问题意识形式化,将其视为一个过渡阶段,处于难以把握的召唤与

行动之间。在此基础上,我提供两份解读:一份是关于《论精神»,一份是世界银行

的孟加拉防洪行动计划。[叫我的解读将坚持这样一个观点: (思考)责任也是(思考)
交感。如果某一解读看似表明解构,但是究其根本还是与所谓的政治领域有关,那就

该提醒你,这种说明只能发生在过渡阶段。

1. «论精神,海德格尔及其问题》

我所读过的德里达的著作中,我觉得在这篇里,他假定读者认真细致地解读了以

前所有关于方法的著述,假定他们熟悉他的特别用语,不然这些词可能被误认为是"隐

喻"或者意义明确。因此不管是从语言还是从德里达的角度看,这个文本都是一篇"隐

秘的"文本。从语言角度,它看上去是在保守自己的秘密,所以很难理解。(在一位

粗心的读者看来,它为常见的这些反应提供了依据。)从德里达的角度看,文本虽然

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但还是给读者留下了很多问题,既使是有反应能力的读者也是

如此。我 F面的解读并没有征得作者的同意,尤其是我所提出的造成文章晦涩的"原

因"。事实上,我没有参照德里达论述的海德格尔问题和比较易懂的其他文字来窥探

其中的隐秘。但隐秘的隐秘性问题并没有随着解说而消失。"隐秘不会让自身被发现

或掩盖,不会因为与他者的关联或与存在某种形式的共存或者‘社会链'……而没有
回应。" [12]

造成"隐秘性"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无法找到的一个完全合理的责难的立场。

一方面《论精神》一文表明海德格尔似乎没有为自己的思想负责。在《存在与时

间》一文中,海德格尔觉得谨慎的做法就是让精神问题保持开放,如果要讨论,那就

只在引号的范围内进行。 [13] 在文章的头几页,德里达指出,海德格尔早期的全部哲


24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n 川@叫 ueofG叫

学思想都建构于有关精神的问题之上,而又规避这个问题,把它排除在外。精神一直

影响着文本,最后变为一个可怕的角色,这可能正是避开这个问题的原因。在第五部

分结尾处,德里达提到了《校长致辞》来说明这一点: [叫"突然,猛地一下……撇开
了引号,幕拉开了……精神进入了舞台……六年后,我们看到了这个演讲。 " (OS 31;

我为从这篇严谨的散文中所作的推断承担责任。)

德里达写道:在这里,海德格尔第一次给精神下了定义。这个定义与《存在与时

间》并不矛盾,因为精神看来还不属于主体,"至少在心理和自我的角度来看是如此"

(OS 37) 。换言之,我们并不是在最严格的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来谈人的精神。于是,率


由于这篇讲演借助于这么一种仅仅不存在于人类身上的"精神力量",所以这篇演讲

可能是从"土和血"的任何非精神角度的解读,看似……不再仅仅属于依靠神秘力

量的"意识形态"阵营。而那些神秘的力量,可以是自然的力量、生物的力量或种族

的力量,而不是精神力量。 (OS 39)

但这正是我们之所以必须认真阅读的原因,每个比喻的表达都转而"反对其主

体"一-如果可以的话,我称之为反对其"行为者",因为"人们实际上必须使用这

个词……因为我们不能自别于生物主义、基于遗传的种族主义,如果不能把精神重

新写人反对的决定,我们就不能反对这些主义
" (OS 39) 。于是我们束缚了在哲学上

处于分离状态的精神,把它的含义缩小到生物主义和遗传种族主义的对立面。它失

去了所守望问题的(非)特点,此精神就既不再优先于主体与非主体的差异,也非游

离于它们的差异之外。它就属于以它的名义集合的主体。它是可变的,使它偏向一边,

使之具有偏向性。

重新把精神写入一个对立的区别,再次赋予其主体以偏向性,即使其呈现为自

愿的形式。大部分的话语都承受这种压力,这些话语在现在及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

里(他不能说永远)都陈述其反对种族主义、集权主义、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

这些陈述都以公理性为名义,比如说民主和"人权",这又直接或间接地回到了这种

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唯一的选择就是从其指定的各种可怕的交感中选择一种。即

使各种形式的共谋不尽相同,它们的共性是不可逆性。我们一直都面对着一个问题:

知道这些形式的共谋中哪→种危害性最小,而且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是不言

而喻的。不过这永远也解决不了这个不可逆性的问题……至于在灾难发生后什么还

会发生在它身上的问题,它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承担起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思想"

和"行动"上的责任。 (OS 39-40)


我之所以大段地引用这部分,是因为这段话必须慢慢地仔细地阅读。没有人会

没有丝毫"积极的"责任而有学术的激情去偏向("思想"的)一方,会去承认在某

一单一事件中所有单向的精神之间存在最终的不可逆的共谋。所有坚持不懈的"活

动家"都知道胜利就是警告,只是没有办法用深刻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是常常为了

做出决定不说出这个认识。德里达试图解构这一隔阂。这不是说我们不能偏向一方。

我们必须接着了解,还要让人知道"这些不同形式的共谋中哪一种危害性最轻"。这

只是说,理性上清晰的"思想

方法,对它的最重要的检验应该是在"行动"中,而"行动"的要素是有风险的非知

识的暗夜。这种立场反对的是理论的前卫主义,而不是反对冒险。对于空想的左翼

自由分子来说,这不够大胆。但是我们当中很多人认为应该认真对待这些警告。这

些人中包括我们这些看过甘地的《罗摩王国» (Ram Rajya) 的人,在《罗摩王国》中,

为了假定并非完全无辜的甘地是清白的,罗摩本是作为本土民主精神的代名词,后来

这个词却成了处于法西斯主义边缘的国家致力于大肆屠杀穆斯林的一个借口。还包

括那些看过马克思的著作,懂得关于无产阶级集体运用理性(阶级意识)的设想的人,

在这个设想中,理性本是人类精神的代名词,却变成了一种帝国主义,在后殖民时代

渴望发展一种不发达的资本主义来代替大屠杀。还有那些每天都看到公开的或隐蔽

的暴力,通常由于诸如正当程序、人权、民主等理性原则在意识形态上全面地被操控

而出现的人。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哪怕一点也不要一一设想,欧洲式的召唤精神方式

是纯粹的,而其他的召唤精神方式则根本上是无知的或是基要主义的 [1510 只要人们


没有留心历史的教训(曾发生过的灾难) ,那么我引用的这段话就很难理解。事实上,

学术上充满激情的英雄意识肯定无法理解。这种无法取代的可怕的交感逻辑目前正

'在那些快要发生和正在发展的事态中施加更大的影响。一个"负责任"的思想把"责

任"一一在行动中必须假定、已知的"责任"一一看作昕命于不可逆事实的召唤。这

是务实的看法,实际上就是把早先采用标准理论的看法加以深化。 [16]
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虽然没有得到作者认可,但我判定正是因为学术界有人拒

绝承认共谋的存在,德里达才用这种必须仔细推敲的语言写了如此令人费解的文本。

也就是说,只有负责任地解读这个文本,才能读得明白。(这种解读的步骤包含在《暗

语» (Shibboleth) 一文中保罗·策兰寻找楞次的那部分。)

但为什么这个文本如此费解呢?我认为从比上述的概括更严格的一个角度上看,

在共谋问题上,解构不认同海德格尔。更确切地说因为"责任",德里达不能,其实
24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ω…tr叫川e 叫 ue ofGI

也不会像理查德·罗蒂一样,简单地割裂人和行动。[17] 我→直都以某种方式争辩说
德里达的语言是"一种教育的语言"。其实德里达也就是这么评价悔德格尔的《校长

致辞》的:

这里我们听到了一种教育的语言……就是在1933 年,他恢复了《存在与

时间》中被解构的精神的概念。但是另一种精神,它的不好的孪生物,主体性

的幻象,结果却以解构的方式避开了。他这么做的依据依然是精神,引导找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精神,以及了解的愿望、了解本质的愿望。(as 41)

我始终都努力让人们了解,在德里达看来,主体性的幻象是不可能避开了。事实

上,那正是海德格尔放弃了的责任,然后又决绝地让它迈向偏向性的责任。这种偏向

性有一道不好的轨迹,因为解构的哲学不能用以避开可理解性、可回复性和责任。[18]
它只能提醒注意自身开放性和不可逆性的风险。

我们应该记得《论文字学》从发表于刊物到成书时,德里达把"Destruction" (法

语,破坏)这个词改成了 "Deconstruction" (法语,解构)。海德格尔的例子说明了

"Destruktion" (德语,解析) (作为任务)为什么不该用来避开责任,而(作为事件)


必须得到承认未提醒我们是怎么被描述的。由于我们不能(也不该)偏向一方,德里

达因此也说到"做"解构是多么的愚蠢,就好像它是完全受我们的控制。(这当然涉

及一个判断:在伦理和政治上对思想所做的决定性评论不能只论理,而在于把它付诸

实践。)换句话说,在付诸实践时,解构看似不然,其实必然与好的或不好的用途相结

合。这就是解构的双重性,一方面是它特有的谦恭、负责和力量,另一方面是它承认

巨大的交感作用的存在。解构者应该是理解什么是解构并且能用它进行思辨,而不

是用哲学思辨的人。甚至仅仅"懂"是不够的,就像知道牌戏的规则并不表示你就打

得很好。三种人不懂解构:第一种是下笔千言的权威,他们没有耐心仔细阅读材料,

也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还庆幸自己发现解构缺乏道德内容;第二种是"辩护人

他们头头是道地说解构是哲学,否定解构依赖于非哲学的东西,或者把后者判定为仅

仅是文献而已;第三种是用解构来行"正确政治"的人。[19]

但是纳粹主义这个结果,需要仔细考虑解构的经验,对它的指责不是要取悦知

识分子,对它的辩护也不认可有两种不同的辩护人。基于这个立场,德里达为那些愿

意认真阅读的人而写作。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他探究的对象只是大学里的一篇演讲。

而他的批评要点是,解构不能用来避免必然具有偏向性的主体所带来的风险。在我

i
们进一步细读他的批评之前,引用德里达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演讲中关于这个观

点的另一个陈述可能是有帮助的。他当时说到一所现代大学中知识分子的责任问题,

认为这种责任必须嵌入后工业时代管理型社会的结构中"说来简单,人们无疑能够

不重视主体,不去重新检视以责任为一方,以主体意识的解放或目的的纯粹性为另一

方的两者的关联。" [20] 海德格尔在使用 Destruktion 时,好像能控制它,但是却绕过了


这个有可怕后果的挑战。这位空想的解构者随意地漠视他或她的主体,彻底否定(先

前)的公理,让它作为幸存者而存在,加以必要的微调以及日常随意的妥协。就这样

迅速地处理,就这样迅速地运作,他作着解释,却什么也解释不了:不能解释发生了

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要承担不知为何物的责任。

如果一篇完全解构的文本能够写出来那它又如何呢?它的外表可能会"被专用

于动物机器……--~副恶相 " (OS 134) 。让我们继续探讨这个费解的陈述吧。

在我们已经解读的段落之后的这个部分,德里达就如同海德格尔解读动物性那

样解 i卖海德格尔,并对其"解构的主体论"持一种人道主义目的论的看法。 (OS 57)[21]


让我们注意关于 "sous rature " (划线删除)的评论,这个词最具海德格尔及德里

达特点。 [22] 这可以认为是逃避的姿态,让人可以看到但又删除了,避免了使之泛化


或永久化。当我们阅读时,这种姿态只能用以警示脱离有意识控制的不可逆性, (实

际上如果把解构看作事件,贝rJ在解构中必须采用这种姿态以为目标) ,而不能够视之

为一个受控的姿态,让人避免遇到不可逆性所带来的最坏的结果。这就如同海德格

尔在《校长致辞》中就暗含着对 Destruktion 的依赖。 [23] 海德恪尔在《存在问题» (Zur


Seinsfrage) 中的姿态似乎与此不一致:

海德格尔提出在叉形删除线(K.r euzweise Durchstreichung) 下写"存在"

这个词。这个叉不是个否定的标志,甚至算不上是个标志,但是人们以为它会

使人想起 Gevie此,四重整体。更准确地说,就像使用同一方法删掉"存在"使

人想起的"世界游戏",让我们能破解即将到来的世界。……这样就意味着人

们只能从这里而不能从其他的任何点出发来推想或思考这个世界。但是再看

看 25 年前提出的另外一种删除。 (OS 52)

我们且回到动物性上来。我将尝试着完成概述德里达推理过程这个让人望而却

步的任务。
海德格尔理解世界时是从区别"动物的贫乏和此在的贫乏"出发来思考此在。
25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 …tr川 川

德里达从中推论出某种"神人同形的目的论",甚至是"人道主义的目的论
" (OS 55 ,

54 )。动物性"如此缺少接近实体的机会,仿佛……实体的存在……事先就删除了,
但如果完全地删除了,也就删除了贫乏 " (OS 53) 。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删除,哲学

家不是必须要这样删掉才能"回想起"此在不能躲在正在形成的世界后面。它是"删

除删除" (或者是被删除) (OS 56) 。

进而,"动物可以跟踪猎物,它会算计,会犹豫,会沿着路走或闯出一条路,但它

不会提适当的问题……但它会用东西,甚至把它们制成工具,但它不能得到 tekhne (技

术)" (OS 57) 。因此,就问题与技术而言,此在的确定称谓总是一个界定此在与动

物之间绝对界限的问题。

不过,"撕踢" (海德格尔的例子)的确"眼(自身无关联的)太阳-一一和石头(海

德格尔举的非生命的例子)一一-有关 " (OS 52) 。德里达扩展了这套断定动物属性

的说法"别人说过有关动物世界的话,我们现在也可以用来说精神:动物的精神贫

乏(可以说 Geistarm (精神)就是 Weltarm (世界) ) ,它有活力,却没有精神,这种

没有精神是能够拥有精神的一种模式。 " (OS 55)

很重要的→点是:动物性绝对是排除在本体论的解构范围之外的。海德格尔只能

暗示"动物性删除

他暗示在动物身上用"贫乏"和"缺乏"(Ent由
behrun

ωg) 这样的词是有负面意义的"等
1珞

级化"飞,\,是负面的"评价"气
:

如果我们把这称为动物性删除,那这动物性删除又是什么意思呢?或者说,

我们恰如其分地描写动物"世界"时用的词"删除",以及按照它的逻辑来说,

人在谈到世界上的事物时,现有的别的词都比不上"删除"一词,它是什么意

思呢? (OS 54)

尽管动物与世界有某些关联,但动物与此在之间绝对泾渭分明。此在在世界上

的每一次开始都被无法接近的动物性所删除。海德格尔的哲学用可形式化的交感逻

辑一一不仅威胁,还有妥协一一来"回应"。

那么,人们难道不能认为,整个的本体论解构,从《存在与时间》开始,

而且可以说一直到它排除了存在主义分析中的笛卡儿一黑格尔的
spiritus (精

神) ,这种解构却在秩序上,在实践上,在概念注释上,为语义含糊的所谓的动

物性所威胁?更确切地说,它是受总体的动物性命题的制约,任何一个例子都

--'

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些困难一一至少是我提出供讨论的命题-一带来了类

似大笔抵押的后果(假设"抵押"这个词表示取出的一大笔的抵押贷款,例如

要支付购房费用) ,使他的思想更为深邃 (OS 5 7)。

这是一份指控,提出者是德里达,"这就是我提出的命题。"大家应该还记得讨论

正确的政治就始于讨论不可能避免的主体的单边性。在德里达的解读中,这正是海

德格尔在做《校长致辞》就职演讲时在哲学上最不负责任的一个地方:试图通过删除

Destruktion 来避免单边性。在这一章我们看到"主体性"的时代,既是指"主体性"

的新纪元,也是指"主体性"所包括的哲学领域一一被加上了形容词"笛卡儿一黑

格尔的" (OS 55) 。在长段的引文中,解构本体论中排除笛卡儿的 "spiriωs" (精神) ,

将其从主体性中抽离,这样的解构被称为是受到动物性的威胁或制约。正是在这个

语境中,德里达又一次提出了具体的政治责任的问题。

介于石头和此在之间的动物是"有生命的创造物"。剥夺性的贫乏确实一

方面标志着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中断或异质性,一方面标志着动物与人的此在

之间的中断和异质性 (OS 55) 。

有生命的创造物与人的此在之间这种绝对区隔不同于所有的生物主义,甚

至所有生命哲学(也就是脱离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获得启发的所有的政治意

识形态) ,而且……使其有别于将开放性与动物性相联系的里尔克的主体论。

更不要说尼采了。(Os 54)

在这本书里,德里达没有怎么提到尼采。但可以推想为什么尼采对他来说还是

个较为清晰正面的形象:因为他重视人类的生命动物性。至于海德格尔,德里达问道:

什么是为死而存在?对于本质上没有定义为生命体的此在来说,死亡是什

么?这不是对立生死的问题,只是好奇:在一段话语里,如果生命体的生命与

死亡的关系,及死亡的体验都无关的话,那么话语里的死亡的语义内容又是什

么呢? (OS 120)

当精神被以借精神之名的观点所束缚时, Destruktion 就无法用来避免主体的偏

向性,这可以说就是上述的局限。而且海德格尔的哲学未能赋予生与死以意义,又没

有给人的动物性留下空间,故而不能称之为生命哲学,这可以说是下述的局限。
当德里达论及海德格尔因相信邪恶是有关魂灵的 (geistlich) 而否认动物性的恶
组由
33
司当习
111Af--Jt{i
25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叩econstruct川

时,我们必须记得德里达前面的这些详细论述 (OS 103) 0 [24] 根据德里达的解读,我


觉得"现在我们谈到邪恶,就必须说到他谈精神的时候为动物性所讲的话:动物性的

恶不深(可以说其恶就如其善) ,它有恶却不恶,而且这种不恶是会变恶的或会有恶

的一种模式" (见 13 页)。

《论精神》一书中对动物性的讨论就在讨论删除这个印刷排版方式之后。现在我

们可能已经准备好阅读下面完整的海德格尔式文本的部分了。

想想看,如果有一天,当他所指定的操作如果真的付之实践并贯彻到底时,

海德格尔的文集是怎么个样子"避免"使用"精神"这个字,至少是加上引号 g

然后给所有与精神世界有关的名字都加上删除号,只是说到没有此在的某物,

比如说动物,进而在说没有精神世界或精神世界很小的事物时,就在每个存在

上面打个叉 g 最后在提出语言的问题,或间接地说其实也就是提出所有问题的时

候,不用叉号就把所有的问号都删掉。在如此一种动物机器及其"逻辑"无声

无语的、令人痛苦的、毫不留情的反复侵蚀之下,人们可以想见文本经此会显现

出何等的面目。这就不仅是"没有精神",而且是一个恶的形象。(OS 134)

解构或 Destruktion 这个问题不会变成是否服从和应用一种过于苛刻的排版问题,

也不会变成评价人们所读所言的"每件事等等"的问题。我们要记得:这些排版标志

提醒我们,那些界限与其说是充当区别与以前哲学的理论前沿,不如说是我们所不能

跨越的界限。精神不会因用精神名义加以政治化而受缚,但是海德格尔的哲学也不

会圄于本身的开放动物性,而且没有印刷排版的诸多手段来提醒我们那个界限。那么,

因为我上面的引文是模仿设想作品的"逻辑"建构的:所以正是那个未受保护的方面

给文本提供了名字。在这个文本中, destrucktive 哲学的每个愿望都得以实现,你想说

的每一件事都没说,尼采派的哲学家以反鱼的母牛所做的自我模范走样了:在精神方

面没有责任但被取代了,取代它的不是动物性(因为它太远了) ,而是在删除之前删

除的动物机器。 [25] 记住:根据这种哲学,动物性不会是恶的。因此,在实现它的梦


想中,为动物(机器)所控制的文本(表面)是恶(的形象)。为了得到"形象"的力
量我可以再次求助于我随身携带的《暗语»,负责任地阅读的范本。 [26]
这是指控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不负责任,在哲学上的不负责任,该哲学强行面世时

就有的不负责任。这不是"人不好,哲学好"的托词。一位曾信服德里达学说的人最

近告诉我说"海德格尔是个纳粹分子,雅克你早应该说。"这话的言下之意是:德里
责任1 253 1
达在进行哲学思考时解构,但是要说平常话时就不解构。但是这样看才更负责:这位

哲学家并没有退而求其次地依靠这个看似简单的命题(海德格尔是个纳粹分子),也

没有认为那样就充分履行了他作为哲学家的责任,他并没有停止解构陈述,他在不遗

余力地进行哲学思考,没有肯定他的共谋,为的是揭露海德格尔的哲学是 phannakon

(希腊文,兼有"毒药"与"补药"的意思) ,把本可为良药的东西变成毒药。 [27]


根本没有必要说出这个命题。海德格尔申请加入了纳粹党,事实很明朗。

自由派的欧美学者总是与曲解宣传的文本共谋,他们可能在每次喝茶时赞成儿

童奴隶制,他们缴税去破坏世界上穷人赖以生存的经济生物群落,有时他们信口开河

说起因为生存而变得有人情昧的、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毫不犹豫地批判

美国的军事侵略,他们以极不负责的态度看待学者不该随便地看点东西就写文章的

这种义务,所以他们不能理解这个判断的复杂性。他们为自己站在正确的一边而欣喜。

他们和主要资本之间的关系与解构和海德格尔之间的关系不无相似之处,因此涉及

到"责任"问题。这一点是他们自己的思考所认识不到的,因为他们的头脑不能接纳

自己所抗拒的思想。他们也肯定不愿意去弄清楚他们是否能够通过解构了解到这一

点。在他们看来,解构依旧纠缠于谁的剑更锋利这样的比赛中。 [28]
《论精神》论及的有哲学论点, 1;吾义内容,修辞以及排版问题,所有这些都提醒

我们种种的限制(也都必须保证其对"付诸实践"的开放性)。因此值得注意的是:

想象满是删除号的海德格尔文集与某个观点无关,只是谈海德格尔"标志与符号"

时,在长段脚注中用方括号明白地标出的一个暂时性的停顿。这些标志和符号有着

"在事件后凸现的、对于海德格尔及任何人都一样不可理解的分层 "g 谈到了 A 个"例

、子……不单纯是例子的例子",说到了"责任的由来"。这些标志和符号:

在解读海德格尔以及表现某种诠释学和哲学上的虔诚时,阅读中的思考产生

许多新任务。除了通常必需的诠释外,这次重新解读为新的使命、为海德格尔的

思想及其他地方的思想之间尚需定位的关系勾勒了又一个结构。 (os 132-133)

换个说法,正是德里达似乎在用"新的解读政策"来解救海德格尔的思想时,他

的脑海中浮现了这个设想。这种政策可以看成是"思想可救,人却有限"的情况。
[29]
在过去的岁月里,在以自己的方法进行解构的过程中,我努力理解那些"语用符

号无声的创作"。在看《论精神»(也可以说是"设想的作品")时,我一直都留意是

否有标记的蛛丝马迹,为了做出一个未经作者同意的"粗放的"分析。我没有办法忘
25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山皮瓦克读本 I From Dec叫ucti叫川'ilique of G叫 阳 山pivak Reader

记弗洛依德批评粗放的心理分析主要就是批评它的不负责任,批评它忽视传递中稳

定反应的可解释性结构。 [30]

是不是就是这种不安的感觉让我感觉到德里达也有类似的不安的时候昵?他公

开地指责海德格尔不忠于胡塞尔,而且不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删除哲学:

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就是他擦除了(这次不是删除,而是擦除了) «存

在和时间》中致胡塞尔的献辞,这样他的书就可以再版了。他的这种方式重构

了擦除,变之为一种不可擦除的、普通寻常的却又十分可怕的删除。(Os 121)

他以同样的语气指出(在我看来,对于这样的帝国主义的产儿来说,这是十分难

能的勇气) :

在 1935 年于维也纳发表的文本里,胡塞尔提出"欧洲的精神形象有什么

特征呢? "这个问题之后,就紧接着说"显然从精神角度看,英联邦和美国都

属于欧洲,但欧洲人不包括爱斯基摩人,办移动动物园的印度人,以及一直都

在欧洲飘泊的吉普赛人。" (OS 121)

他甚至知道帝国主义的思维模式中内在的等级观念和种族主义思想:

因此,为了挽救英联邦,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权力和文化,做好坏印度人这

样的区分显然是根有必要的……这种关于精神和欧洲的提法,都不是胡塞尔

思想和海德格尔思想偶尔出现的、外在的修饰。它代表欧洲中心论的人道主义,

在关于理性超验的目的论中扮演一个重要的组织角色……动物性的问题从来

都离之不远"就像人,即使是巴布亚人也代表着与动物相对的动物性的一个

新阶段,而哲学上的理性代表着人性及其理性的一个新阶段 "0 (OS 122)

指出这点后,德里达着手平衡两边的观点:

如果海德格尔知道他自己和胡塞尔一样都是"非雅利安人",那么他会把

"非雅利安人"排除于欧洲之外吗?如果答案是"不",看来显然是"不"的话,

那么是不是就能确定地说,他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那些使其远离超验理

想主义的因素?而是他所著所行更糟糕吗? (Os 122)

就在这里我看到了他的不安"哪里才是最糟糕的?可能就是论……精神的问题。"

一..........

为什么他在这里用了书名呢?在法语原文中,语气更为强烈: "Voila peut-钳'e la

question de 1 ' esprit 0 [31] 进行孰好孰坏的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不能证明责


任开放性的失败,或者不能说明正义的不可解性?我不知道答案,但我注意到了这点。"

让我们回到关于动物机器的注释上来。在插入的设想结束之前,德里达写道:

"对海德格尔的悖常解读"。悖常的,却也是可能性的,但不是一时的灵光闪现 g 悖常
的解读 (the perverse reading) [32] 这个冠词不是不定冠词。法语 "la lecture pe凹erse de
Heidegger" 可以理解为"海德格尔的悖常解读"。

当然可以说《论精神》是试图与海德格尔对话,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有关精神的论

述耍花样的地方,和他探讨其哲学中不明确的、可能是不当的部分。我可以从口语的

意义上理解 perverse 这个词,并且用它来对照德里达是如何批评那些支持海德格尔后

期思想的极其正常的人的。

我们且来看看这一长段脚注的架构。这个长注是在谈一个问题:在海德格尔的后

期思想中,精神的问题是不是还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呢?这个长注分开的句子是"语

言,在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时, [注解标识]也就在这问题中,总是归结为许诺。 "(OS 94)

这个注释为提出这个问题前的思考做了注解。并且让我们准备好斟酌下一个句子"这

可能也是一个精神的许诺。"

用这个问题(思想必须提醒可解释性的责任)来严苛地判断这个许诺(思想要成

为思想就必须遵守这个许诺),就在关键一点上,让我们再一次考虑为什么在这里引

用了书的标题。

正是在这个脚注里,德里达长篇引用了海德格尔后期的文本指向现在这个"先

'于起点的承诺……该承诺联系起这个问题和它所没有选择的责任,以及赋予这个问

题以自由度的责任" (Os 130); 但是接着他做出了自己的评论,其中的强调语气显


而易见:

但是必须承认: (根据海德格尔以往准总体性的思路)认为在回答任何问

题时就有了先肯定的想法,认为肯定有比任何问题都更适于思想的想法,这些

想法必须允许其无限制地出现……这一步(随你所愿地)改变或破坏了一切,

以至它在最尖锐地质询的、不变的法律面前已建构完成了。让我们回想一下:

此在分析的出发点一一然后再想一下《存在和时间》中的方案一一都是由开

放地让此在面对这个问题开始的; (这里德里达又提到了笛卡儿一黑格尔的主
25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川川叫e ofG叫 ization: A Spivak Rea阳

体性)回想一下对本体论的整个Destruktion ,尤其是对后笛卡儿的现代性的解

构,其针对的目标是不适当地质疑主体的存在等等。回顾剧变似乎能决定一

个新秩序……建构一个迥然不同的话语,开辟一条迥乎不同的思路,以及移

除~一一个很含糊的姿态 启蒙思想的遗存,而这启蒙思想仍然不触及这
个问题。 (as 13 1 ) [33]

我看到对这个文本有许多不通的解读,尤其是一些读者赶时髦,而不认真研读这 1
篇让人难以卒读的精确论说。当然了,关键在于这不是公开的指责,而是解构的责任

所含的双重束缚,这责任是哲学思辨中要承担的,很难承受的,也很难认识到的。但

人们要负什么责任昵? 要负责让那么没有耐性的学者理解和欢迎吗?因此我冒

昧地劝告大家细细地阅读下面的 a 个句子"实际上,如果不相信从此不重视这个深

刻的变革,我们就不能认真看待这样一次重新开始的必要性。"他道出了原因,然后

他提出了一个"新策略","另一个结构",然后,严格地说,就开始了《论精神》的

最后一个乐章:为他的"校友们"解构海德格尔。他的"校友们"已经懂得了解构并

不是要暴露错误,而是"一种新的解读策略"。在脚注里,他不再谈新策略了(不过

此后文本越来越多地宣示他自己对海德格尔的解构),因为"我的日的要求我赋予避

免的形式以特权一一尤其还有语用符号的隐蔽写法 "0 (OS133)

奇怪的是,就是在这小难解的句子后,在设想由
i吾用符号组成的珑剧产生了正

式产品一一-恶的形象之后,脚注结束了。这个形象的设想在脚注的最后几段前出现

了。这似乎是承认:即使是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人本身只是有了这种回应和

责任才成为人 " (as 135) 。德里达有责任承认这一点,因为"在塞克斯会议上…

Fran.;:oise Dastur 提醒了我《在通往语言的途中» (Untern唔s zur Sprache) 中的这段


话,这段话实际上传递了问题。我把这个注献给她以示感谢" (as 136) 。出于哲学

家的责任,他要感谢给他的概述提供反例的人。我想德里达为了表示这仅仅是传递

问题的一段话一一就像说 Shibboleth 时重音要发对一一他开始仔细推敲安排写这段

脚注,来进一步表明:要回应关于海德格尔背叛了的责任思想,唯一的办法就是解构
Destruktion; 另一种策略... ... [34]

为了配合实行解构计划的策略,书中的这一章开始拿名叫海德格尔这个人的身

份来调侃。德里达先是把特拉克尔 (TrakI)建构为海德格尔的代言人,不过我怀疑他

是否有权这么说:

....
什么是精神?答案就写在一些由特拉克尔诗性的表达转化而来的一些格

言中……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限制自己只做我认为无法辩驳的总体判断:像

刚才的引述以及用"燃烧的精神"翻译的陈述,这类陈述显然是海德格尔的。

不是……马丁·海德格尔这个主体的产物。 (OS 84-85)

接着,德里达进一步贬损"海德格尔的本体",把
revenant ("幽灵")这个词硬

套在了特拉克尔一海德格尔这个陌生人的头上。精神伴随着这个幽灵的服途。"比起

现在主流的、从形而t 的基督教角度进行关于起源和衰落的解读,对于这个旅途的解

读可以更有创意" (OS 89) 0 "他的脚步把他像幽灵一样带入暗夜",德里达写道:

"Revenant" 不是海德格尔的用语,无疑他不喜欢被强加上这个称呼。因

、为它在形而上学或在心理学意义上都含有贬义,所以他必不遗余力地批驳其中

的贬义。不过我不会弃之不用。 (OS 89)

在文本中,德里达没有真正地想去说明强扣这些帽子的理由。在后面的几页里,

一'个至关重要的句子被我们看过的那个脚注--分为-二。(他要我们看整整齐齐的七页

的-个注解,却说"因为时间关系,我……做一个总体判断"又是什么意思昵?)在

这里,"马丁·海德格尔"的权威被解构了,他的文本为"另一种策略"一一比名实

相符更重大的 A种责任一一所接管了。

如果特拉克尔的陈述就是"海德格尔的"陈述,那么德里达在下一章里仔细地讨

论的海德格尔(放弃了早先质疑起掘的立场后)所说的"异源性"在海德格尔眼中为

何物后,他为什么说:

在我看来,为了很快让特拉克尔摆脱基督教关于精神的看法而采取的方

式是很费力,又很粗暴,有时简直可笑的,总之是不大有说服力的……海德

格尔只是参照了一种极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大纲,他就宣称使特拉克尔眼中的

Gedicht (诗)去基督化。在这种情况下,异源虽然不是什么都不是,但除了基
督教之源二-基督教精神或基督教本质外,它还能是什么? (OS 108-109)

当然,它不是什么都不是。海德格尔最后阶段的思想(这是真正能冠以海德格尔

名字的哲学思想吗? )被归到他曾大力抵抗的形而上的基督教义。其后,书中开始了

海德格尔及其基督教辩护者之间的一场对话一一"因为我在这里做问答,所以我想象

海德格尔的回答" (OS Ill) 一-一双方都凯制对方的地盘,有时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


258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 … 川 。ntothe 叫

争夺。这里的海德格尔甚至通融犹太人的
"ruah" (精神),说"我不反对任何东西…

甚至不反对(我己经忘记的那一个)关于
ruah (相关的话语)等等……我说正是因

为激情,人们想起了penuma (精神)、 spiritus 或你们坚持的ruah" (OS 11 1, 112 ) 0 "那

些我(德里达)称之为神学家的人"同样热情地召唤"我的朋友、教友、相信救世主

的犹太人。我不敢确定穰斯林和其他的一些人"一一一海德格尔的"等等"指的就是

这些人一一"会不会参加这个音乐会,一起唱赞美诗。" (OS 110 , 111)

在这段轻松'I俞快的多文化对话里,一个伪装的海德格尔在回应时指责说"我沿

着一条完全是他者的道路前进" (OS 113) 。完全是他者的召唤,人们对其负有责任

的召唤,那个问题引起的召唤,现在已经变成这个了。德里达写道"删除不是一个、

中性词,它可能会让我们想起十字形的删除号,而l' etre (存在)或者上帝在十字架

上受苦。" (OS 112; 改变了词序)删除自身就融入了基督教的形而上学,就像作为人


(存在者?这里的 l' etre 是小写)的基督被绑在十字架上,就像神被擦除。我在此可

能说了不负责任的话,但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在我看来是反对欧洲基督教世界上根

深蒂固的反犹思想,尽管它有意摆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姿态。[351 实际上,最后
一部分是由相当直截了当的一段话开始的:

那么人们可以想见海德格尔与某些基督教神学家面对面时的场景。这真

是一次古怪的交流……我们谈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事件",各种力量和

话语的组合,似乎相互之间已经在进行一场残酷的战争(比如说1933 年一直

到现在)。我们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组合。它不会放过可以交换力量的任何

话语。它没有留下一点纯净的空间容纳任何一个权威的仲裁。纳粹并不是在

沙漠中诞生的。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但这一点必须常常提及。既然纳粹主义已

经在远离沙漠、寂静无声的欧洲森林中像蘑菇一样迅速滋长,那么它也会在大

树荫下、在大树沉默冷漠的庇护下迅速滋长,只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它们可

以被划入众多的分类,可能冠上各种名字:宗教、政权、经济结构、宗教机构

或学术机构。总之,被模糊地称为文化或者精神世界的东西。(OS 109 - 11 0 )

"深不可测的力量 "0 abyssal 这个词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指无底深渊,一是无穷

倒退的不断反射 (mise en abime) 一一纹章上镜子面对面时的情形。在欧洲基督教的


文化传统中,出现纳粹这类东西(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加上对其他人,如穆斯林的妖

魔化)总有其潜在的可能性。在书的结尾部分,我们读到唯→的希望在于不断的穿梭

一」
" 嘲

对话一一"不断谈就好,别打断"一一我们忘不了在前面那段话中对这种交流所持

的冷嘲的描述 (os 113) 。可以想象,晚年的海德格尔与现代对话者之间交流并没有

什么好处。《论精神》的结尾部分有意地无视海德格尔在哲学上的警告,并戏谑地模

仿海德格尔的第一原则提出:精神将做余下的事。但是这个精神是个魂灵(在译文里

有处有趣的排版错误,似乎译者不能忍受如此的不敬)。它燃烧,变成了灰,这是不

可避免的。在这一版的《论精神》中,马丁·海德格尔和他的问题左冲右突也找不到

出路,与责任的回应结构构成了反讽。对海德格尔的解构在其他地方已经开始了,沿

着海德格尔放弃了的责任这条思路,并且将其付诸实践的检验。人们必须学会阅读

才能看到它的发生,才能对讨论做出回应。这不是将文学和哲学合二为一 [36) 。这是


运用写作的资源来进行哲学思考。

2. ※

对《论精神》潜在的写作笔法进行未经作者认可的形式化分析只是一个过渡而己。

我还要举另外一个例子说明我在这个关于责任的文本中学到了什么:信息经过彻底加

工的动物机器是 A个无穷大的"欧洲的"结合体,双方进行着一场无休止的对话,而

一个魂灵进行着其他的对话。我当然是在模仿一系列画面而不是严肃地展开一场讨

论。这就是对文本负责吗?但是概念和隐喻是相互交融的。 [37)

3. 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关于孟加拉防洪计划的会议

我在此并非解读传统上认为不适于"阅读"的那些语用符号背后隐性的笔法,因

为这只不过是支持理性文本的清晰架构。我在此解读的是,传统上认为的(有着清晰

条理或者格局的)事实显然未经修饰就呈现出来时使用的文法。我急于补充德里达

晚些时候才说的内容:

从文章的开始,我们没说别的,都是在阐述把这些思想和话语"转读"为

通常称之为"历史事件"或"政治事件"的东西(我给这些语义模糊的词加上

※此处原文即无标题。一一…译注
26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制叫

了引号) ,也很有必要"转读"空间置换可能在限度上可见的最大影响。该"转

读"显然是不可或缺又暂时不可能实现的。(os 109)

最后→句中的"暂时"可能指"现在"这条正在前进的去向不定的船首,但是我

作了直译。目的是想侧身溜进括号里看看什么笔迹把另外 A 个文本中的模糊用语用

引号标出。这个文本不仅译自欧洲,而且经过转换,但保持不变。我来展示‘下欧洲|

议会里绿党安排的一场小型会议的内容。

关于演讲家和雄辩家的关系已经有了众多的评论,似乎没有必要再多费口舌。

德里达自己也写文章详述了卢梭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 [38J 议会这个背景,还有议会


的议员们(他们必须能 Vertreten (代表)而不是 Darstellen (扮演) )已经在马克思笔、

下用一个历久弥新的戏剧隐喻说得很明白了。 [39J 另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是具可读性的


责任的复杂而不规则的律动所起的重大作用。成员们对他们的组成有责任。德里达

在《民主可以告休矣»-文中曾间接地论及代表们所代表的"公众"是否有代表性的
传统看法。 [40J

让我们再想想另→个更奇怪的"责任"定义:在文章作者的引导下,将一个主体

的系列"回应"转移到另-主体,在组织议会(人们通常在一起讨论问题的地方)时

也有这种场面调度。

还要考虑到,组织这次会议的团体一-1:;"在议会中有→个代表一一认为其对"人

类的另一半"自然界(包括动物及构成"地球"的世界)负有责任。这个组织自认为

他们有责任重新找回作为地球人过去所放弃的责任,自认为代表着那些重新唤起了

这些责任感的人,代表了终于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我认为可以说他们是从反机械主

义和资本主义的精神角度做如是说的。这种"在对立的区分中重新写入精神"从而

使其具有主体的偏向性的交感有多可怕昵?

在学术会议上,与会者最基本的责任就是首先保证"真实性",其次是对自己负

责一→因为他必须代表自己,其三对昕众负责一一他必须和听众交流。就我们所知,

这些责任都伴随着具体问题和理论的问题。由记名昕众(卢梭将这种情况下的与会

者称为"参与者")参加的会议上,他们被安排在一个可以面对面的空间,发言者的

义务是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下代表本国的观点。这种会议借用该场合的各种手段(如

同 Vertretung (替代) )把直接"责任"的表象 (Darstellung) 带入某种深度。这些手

段在安排时得到了自由的讨论,并在会议中得到认可,尽管它们根据礼仪而被自动放

弃了。 [41] 这几句费解的话必须加上具体的细节才能丰富其意义。要解释在这种情况

~
-• fff

阜页
?&zo4as

下"政治责任"和"人的责任"如何与一个结构紧密结合就要加土一个补充说明。

(在说到补充说明时要先提个醒。不要以为离开一个结构,没有一个舞台,会出

现一个"纯粹"的责任。这个提醒是一份礼物,但这个反应不可避免是一个互换效果。

这刺激人们持久地评论,这种评论永远要保持建构与散构之间微妙的平衡一一解构)。

这个补充说明就是:文本中描述的全部内容被呈现为一组对话,一组"发达"国

家力量与」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之间的对话,要求开发者建构一个责任的布景来

掩盖无限制的资本投资的机制。

(对话,其实就是交流各种反应,是大众认可的责任的代名词。它与其说是双方

的反应,倒不如说是被默认为提议或论断的交流,这个新词义的出现及其普及是缘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参与运动,七八卡年代取代参与运动的新社会运动,欧洲绿党则继

承了该运动的衣钵。我在前面已经指出责任所能包括的内容,这些内容都缘自该党

一些被广泛认同的设想。它的另一个特点,通过对话来实践责任,也就是把设想转化

为应用的技术。德里达在《法的权力»-~文中首次阐述了正义与法律之间的(非)关系,

他的想法必然决定了我如何理解责任与对话之间的关系, "2l 因为我认为这种理解是


正确的。 Dialogue 这个词在英美人特殊的用法中, "dia" 的词掘被"错误"地理解为

交谈的双方,又棍合其"原"意:通过说话使某事发生 g 并且像误解 calculus (微积分)

那样,认为 dialegesthai (对话) )的中间音节也提合了"说"的意思。不过我还是把

这个部分作为…段插入语,不然纠缠于此就不能让我做实证性叙述了。不过,我还是

要说一句:没有这类的思考,那些人文学者常常因为做了实证性叙述而出现令人厌恶

的自满情绪就更加没有好处。)

事实上,组织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展开对话。对话这个词(和"对立",它们

与责任的关系是可以展开充分讨论的)频繁在大会的文献中出现,它确切的意思是

指一种现象,该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朝重建的责任感迈出了第一步。在非知识的暗夜

中,要做出决定必须走正义/法律、责任/对话的道路,我可以引用一句话来撮其精要:

"首先必须保证有公众协商和人民参与的法律基础……才能与世界银行进行有意义
的对话。" [43J

我现在谈到的这次会议是这样被描述的:

这是法、德、荷三国绿党活跃人士的胜利。欧洲议会将史无前例地在 1993
26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封IFromD…阳川ct川

年 5 月 2
却 6 日手和口 27 日就防洪计戈划j 问题进行公开辩论。这项计划的反对者将有

机会向为该方案提供资金的多个国家政府直接阐述观点。

我先介绍一下这个问题的大概情况。(如果德里达因为没有时间而只能作总体判 ;
断的话,我就必须做个简要介绍,因为我不指望解构的读者群会熟悉这些背景知识。)

孟加拉是个土地肥沃的小国,在几条汹涌的大河作用下不断地改变着地貌。这些

汹涌的河流源于周边国家,一路汇集水师、流过孟加拉,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在流到开

阔的孟加拉湾时,这些河分成众多的沉积了大量淤泥的河汉,颇似大血管分成了许多

的毛细血管,散布于皮肤中。整个国家,除了北部和东部的山区之外,都是松软的沉淀辜

的淤泥。海洋沿岸满是形状不断变化的小型三角洲,三角洲上遍布着红树丛生的沼泽。

这些河流水势强劲使得河道不断移动。例如,布拉马普特拉河泛滥最严重

的时候,河床抬高了十五米,下行水速高达每天 600 英里。河道每年侧移 800

米是常见现象……许多专家认为要控制这样的河流是不可能的…..这里还是

世界上最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之一。三角洲北端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有一条活动

的断层线。地震学家所知的最强烈的地震,就是 1897 年在这个地区发生的,

震级达里氏 8.7 级。据目击者的报告称,地震使一股股的地下水喷涌而出。在

最近形成的高水位泥沙沉淤地区,如孟加拉三角洲,地震造成了液化作用,使

泥沙暂时失去凝固力,不像是泥土而像是粘稠的液体。 [44]

我们可以半带想象地认为:我们从世界形成的角度看,这显然是在形成地面。可

以被冲走的已经被移动的水网冲走,或者正在被冲走。

印度次大陆板块在孟加拉变窄,喜马拉雅山受挤压而生成一些高耸的山峰。季

风花了更多的时间吹过海洋,在孟加拉湾并不宽大的扇面积聚力量,加速冲撞由众高

峰组成的山墙。这是个多雨的国度。

尽管受狂流作用和倾泻作用的共同影响一一注意两者之间的不同,容后述→一

孟加拉渔民和最低层的农民已经习惯于与水为邻,习惯了常年的洪水泛滥。大约每

隔三十年就会发生极具破坏性的大洪水。他们已经学会承受这一切,虽然还无法对

付特大的水灾,但已经学会了顺应它,然后重建家园。至于每年的洪水,他们已经懂

得如何控制它们,甚至欢迎它们的到来,就此形成了→套生活方式。事实上,奔流的

洪水留下了水藻,土地就不必再施多少肥料,于是孟加拉令人瞩目地生产出足以养活
- 咱

全国人口的粮食。(我必须专注于这篇文章的重点,就不提内部的阶级压迫和他们对

土地改革不感兴趣的话题。我在后文中还要谈及这个问题。)

孟加拉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是鱼类。处于草根阶层的温人们在江河捕捉那些还

属于公共财产的鱼。

(在模仿概念一象征逻辑的层面上,要问此在 (Dasein) 一动物一世界的关系是

否异于海德格尔一蜡踢一石头的关系,这是不是有点荒谬呢?正是在阅读孟加拉防

洪计划的文本时,我开始有点了解为什么德里达在他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学识渊博

的与会者引用海德格尔的原话表明海德格尔曾经思考过吃的问题时,并且顽固地坚

持认为海德格尔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也一直在问:吃是什么? [叫如果按某
种传统神学的说法,吃上帝的肉就是出卖灵魂,那吃的仅仅是肉(或鱼) ,又是出卖

什么呢?对立两者的恋物观点,是否类似于(海德格尔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区别"此在"

与"动物"时所持的人道主义目的论?当人类学家将人种学家所言的"恋物"改为科

学用语"图腾"时,运用(康德分析崇高时使用的) "偷换"而来的心理分析术语又

将在多大程度上把这一切从"真正的"阉割升华为(引发"阉害。"恐惧的) "割包皮",

从而使得下意识的(超我的)责任感表现为另一种形式呢? [46) 由汹涌的河流构成的


地质环境所产生的鱼类食用的这一生态问题,又如何地改变了伊斯兰教中关于食用

祭肉的规定呢?这些割了包皮的贱民在生计允许的情况下,在食物宽裕的季节里,是

十分虔诚地遵守这些规定的。是否因为这些人穷他们就缺乏人性,就不能从生活出

发进行深邃的思考,而海德格尔就能从普通人的生活出发进行深邃的思考?尤其是

当他们的立场不完全是非恋物或非图腾的,却又以祭祀和割包皮为其特点,还一直问

着德里达问海德格尔的问题一一"吃是什么"时则更是如此昵? [47) 而妇女问题又怎


样让各种分类更加复杂化?今天的巴伐利亚草根阶层的想法可能眼海德格尔的想法

不同,海德格尔是否因此受过指责呢?

( (女)人一鱼一水的问题使我的概要有点拖沓。且回到正题上来。)

1988 年发生了一场大洪水,这样规模的洪水平均一百年才出现三次。据说,当

时在该国的丹妮尔·密特朗后来与她丈夫说起了这场洪水造成的巨大破坏一一一当然

她不知道我概述的这些内容。她的丈夫名叫弗朗索瓦·密特朗 (Francois Mitterand) ,


有趣的是,这个名字的字面含义就是"中产阶级的土地拥有者"一一传统上属底层的
26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rue川

剥削阶级,剥削无土地的仅有公共财产的草根阶层。他于是就决定在巴黎峰会上把

孟加拉的防洪问题列为援助第二世界的中心议题。[48J
25 号防洪计划是法国提出的第一个方案,它是正确理性的象征。计划的内容是

在不断变化的河域建起"法老式"的笔直的大型堤岸。[49J 根据 IMF (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多变的规则,先投入一百亿美元的流动资金,再生成更多的资本。七国集团的
政府是该项目的捐助国。 [50J

(如果对话有一个标志,那么捐助者也有一个标志。谁可以配得上这个称谓呢?

谁给?谁能给?送礼物有一个界限,界定了人的各种捐助该不该给的范围。
[51J 但在、
这个问题上,名义上的给与远远超过了这个界限并被机巧地挪用于应买办资本和受

灾国的恳求而提供的强制借款,成为了一个求赈国的支柱。[52J 债务陷阱会形成责任
吗? [53J 这笔巨款,有条件限制的捐款,是以这个国家的前途作为抵押的。[叫我愚蠢
地这样理解这其中的哲学:

还知道给予意味着 (veut dire ,字面意义是"想要说")什么g 知道怎么给g

当你给的时候,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知道你打算给什么;知道这个礼物如何使

自己被拒绝,让你承担义务(engage-toi,意为使自己冒风险?)尽管还债的义

务使得这份礼物会毁了自己,但还是让经济有一次振兴的机会。
[55J

世界银行协调各方力量,受众多商业、企业、顾问机构、政府拨款和各国际机怕

的共同支持。于是这个国家就"顾问化"了,可能剌激各民族诉求民族权利的活动受

到相当有效的遏制。因为实际上法律掌握在捐助国的于中。它们的权利中介就是根

据水资源开发部的行政命令而设立的"防洪协调组织"。它自称为一个特别机构,却

为捐助国的政策需求所左右。换句话说,他们是不承担责任的。难以预见某个第一

世界的顾问机构在这个组织解散后是否还会留下踪迹,是否还会对贱民的吁求做出

反应。 [56J (也就是说,由不厌其烦地收集生活条件细节所设想出的诸多个体,他们


以一个整体作为某种法律的微积分的变量己经被固定了。正义的确常常忽略了这些

分析,因此保证分析的可能性显得更为重要了。"凡法律就是正确的
"0 [57J)

我们应该记得:在世界上,发展是责任的一个重要的代名词。这就是说,富裕国

家都昕到心底的呼唤,携手帮助穷国,为他们提供技术和资金。于是就有了公共协商,

就有了那些复杂而可见的组织。这些组织大肆宣传那些极少甚至根本没有推广开来

的交流意见活动,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许诺("纯粹"的敷衍) ,那些不尊重协商结果

的幕后决议,上述这几点都有案可查。 [58] 此种运动方式就是为了解决组织权利与行


使这些权利的可能性之间的落差,欧洲绿党召集了它能设想出来的最为公开的集会。

我们知道付诸行动的责任并不能杜绝主体的偏向性,但我们还是能想到绿党的

共谋形式与(代表参加防洪计划的各方)世界银行的共谋形式是"不等同"的。

毫无疑问,有两种欧洲方式帮助孟加拉"人民"。对于世界银行来说,"人民"指

的是使得它的活动有存在意义的最后归依。这个理由常常描述得很简单:资本主义使

社会生产力最大化。这个描述模仿了马克思基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一一近代帝国主
义的槛瞒一一的情况而得出的结论。马克思致力于了解资本主义如何由关注资本转

而关注"社会",就像了解毒药怎样变成良药。我在别处曾谈到"社会"这个概念一

隐喻如何背叛了马克思。 [59] 关于责任的思考会弥补他的这个缺陷。


世界银行没有卷入由关注资本到关注"社会"的转变。这里说的"人民"远非马

克思对"社会"所下的严格的理想定义,他们仍然只是资本集中的"社会生产力"条

件下被许诺授予些许好处的可能受益者。它真正的兴趣依然还是借顾问和签约者之

于生成全球资本。 [60] 世界银行并不值得我们作解构的解读和按马克思的设想所要求


的补充说明,我们对它不负有这样的责任。世界银行也远非有力的召唤。

另-方面,在绿党这一边,不管其个体成员多么富有同情心,但并不能以"人民"

的名义作为最后的手段。他们的最后版依是"自然

务的自然,常常更是人类为之服务的自然。这里我们要警惕的是,不要把自然想象戚

在人类之前或之后不会重生的东西。

说到这里,我们现在能够注意到责任/代表的议会/会议组织这个复杂关系,让

'绿党站在了贱民的对立面。不过我们当然不会把他们之间的距离等同于世界银行出

于贪欲的口是心非。人们可以藉"政治"的举动明确这种区别。于是,有点偶然地,

孟加拉反对防洪计划者选出的代表对该党的呼吁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不过他们觉得,

在由欧盟相关成员为帮助孟加拉人民而起草的决议上签字并不太合适。

人们可能认为,指出绿党和世界银行的复杂关系就是证明这种"深不可测的合

力"。这就是欧洲具有的两面性-一一全球的和雕肿的,世俗的和克己的。但是人们必

须再一次注意到,前者正式地拒绝责任,甚至拒绝"交流"。几个主管在几封迟到的

回函中藉某些含糊的借口拒绝与会,他们是:专家小组的邓普斯特(J.I. M.Dempster) ,

世行德籍执行主任弗里兹·费舍尔 (Fritz Fisher) ,孟加拉政府水资源开发及防洪部、


26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到 F川…truction t

防洪计划协调组织的总工程师西迪奇 (M.H.Siddiqi), (世行)国际经济关系部的约

翰·克拉克(John Clark) , (世行)南亚区副总裁约瑟夫·伍德(Joseph Wood) , (世行)

防洪计划地方协调员罗斯·瓦莱士 (Ross Wallace) 。其他一些人打电话拒绝,如法国

政府的代表。某位名为凡·艾伦 (Van Ellen) 的先生,从电传里无法立即确定他的身份,

给了我们一个最有趣的答复"我曾在海牙与荷兰政府协商,在达卡这里与孟加拉政

府 (FPCO) 、世行和专家小组协商。有人建议我不要与会,因此我拒绝您的邀请。"世

行亚洲区水资帽、顾问史密斯(W. T.Smith) 的拒绝最直接明了"因为我现在没有参与

抗洪计划,所以我很遗憾不会出席会议。" [61]

任何会议的庞大组织都试图以知识分子责任和专业人士责任的名义来控制新旧

思想的激荡。让我们把这与抗洪活动计划的本质做个类比。我己经指出了总体上的

相似点:建立巨大的坚硬的泪凝土结构以阻止这些大河中汹涌激荡的水流。我们还会

看到,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最终都起到了安抚贱民的作用。现在让我们在另-个方

面进行类比。

让我们想想那些巨量的水流,在自然界的暴力作用下,裹挟着水质不断变化的水

体冲进最捷近的河道,奔流入海。就像理性的暴力,裹挟着不断分化的表意内容,冲

进离真理最捷近的路线。完成所有这些设想的排水工程及其附属系统违反了理性的

梦想,违反了理性的原则。该原则要求为了自身而解释自身的每个细节:一个动物机

器;随着土地的所有不稳定因素而列入程序,表面不断受侵蚀的士地变成了仅仅是可

以输入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这种冷酷的逻辑始于英国近代早期进行的系统性土地

调查,出于占领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需要。 [62] 其结果就是为了控制国家而把无数


山川地貌的几何形状归纳为数字。正是出于这个目的,规划发展养渔业来代替捕渔

业一一捕捉随洪水和流水而来的作为公共财产的鱼,将系统地把那些界限分明的河

流分割为私有财产和私人产业,从而建立系统化的农业资本。

这个设想需要那种没有关联的警告性停顿,就像在对《论精神》中作解构的审读

时加入那条长长的脚注。纳粹主义让我们目睹了字面意义上的 destruktion (颠覆)的

危险。纳粹显然彻底失败了,而欧美国家对伊斯兰世界加以妖魔化及日益增多的武

力排外活动说明了"欧洲人" (此欧洲是胡塞尔定义的扩展了的欧洲)的森林中曾经

庇护纳粹主义的那些大树,似乎仍然可被含糊地称为"文化或世界精神"。 [63] 剥削
的动物机器把土地变成了信息后,再由遵循众多细则的程序加以控制。这个设想所

藉的理性 公众的理性 的"白人"神话也从属于这个文化,从属于这种精神。


'

正是贱民、渔民和草根阶层的农民不断阻挠了理性和资本主义的全面影响,阻挠

了那些有耐性学习的人。我举其中的一个例子来考验一下读者的耐性。

孟加拉人根据河水的季节性变化,长期以来都种植两种稻谷。一种稻种半淹在

水里也能存活,另一种在雨季和洪水季节过后才茵壮成长。 1971 年,农业改革人士

引进了另一种单季高产稻。在其后的几年里,农民逐渐地把这种现代作物的播种时

间移到了 Phalgun-Chaitro (二月一三月)。他们根据以往的传统,配合水土利用,在

这之前种植豆类和蔬菜。而今在新作物的收割季节,播下传统上不怕洪水的稻种,于

是在雨季和洪水到来时,田里又长满了抗水浸的稻谷。 [64] (与之相反,用堤岸坦率"保


护"土地就失去了可以肥沃土地的水穰,从而为挖深债务陷阱提供了机会,而贩卖的

化肥又破坏了原生态。)我不愿把这些悄悄的变化称为"治理洪水",因为这种说法师、

自 1 含糊的所谓)欧洲文化对"自然"的比喻: [65] 巨大的实验室,提供工作方法和劳


动资料的大仓库。这个比喻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也不想把这种负责任的解

构(就像德里达解读海德格尔一样,发自内心的睿智批评,引发出新的 j活舌动)称之为

"技术转让

从长久以来的逾越角度来看,这种变化表现的是农民思想,而不是哲学家表达含

糊的艰涩的哲学概念,是将哲学家的设想付之实践,而不光是高谈阔论。再问一遍这

个问题:理性之梦的实现到底带来了什么?如果说底层人提供给我们新知,而生态解

构者则做了补充。他们说明新知向可交流的、但是内化了的知识(不仅是关于知识的

知识)转化,在这一过程长久的过渡阶段中补充上"杀人的"的动物机器,就避开了

主体责任的影响,甚至避开了自由意志的影响,取代了信息控制。这个恶的形象继续

着帝国主义的事业,摧毁着那个无疑含义十分含泪的所谓文化。这里指的是一种大

,众文化,指的是传统知识,传统的农业经济格局,以及我留到最后说,那些非永久性

赋予底层女性自由的传统方式,即日常杂务 (chors) 0 [66] 为了填补被摧毁的知性文


化,越来越多的钱以援助性债务的方式不断地投入到收集水文资料上,似乎人们已往

对此一无所知。孟加拉后殖民社会的臣民中大部分人当然都很热衷于地理信息系统,

其实没有什么实在的理由。他们让源源不断的"欧洲"对话者有机会拉拢"孟加拉人"

作为愿意昕命于他们的受益人,就像在《论精神》的结尾,众多的对话者拉拢"信救

世主的犹太人和穆斯林 " (as 111) 。

在《论精神》的结尾,关于鬼魂是否有难以捉摸的附体问题,没有给出答案,因

为文本的作用不过是(也仅仅是)只把"精神"转写成"魂灵"罢了。 [67] 德里达在


26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川…t叫。n to the Critiq叫 G叫 izat川 Spivak Rea阳

其他文章中谈到与马克思提出的有关魂灵的问题。[68]

是否可以这样想象:因为责任必须把道德的召唤与反应紧密相联,人们的活动似

乎就必须负责任地与这个称为"共产主义"的幽灵相呼应,而在发展时必须尽力抑制

这个幽灵的威胁呢?这种实践不需要求助于欧洲人留下的单二文化。[69] 这个最直接
的学习空间,基于人-动物→水的空间,归根到底是没有土地的人对水陆网络的持

久反应,对公共水域的持久反应。在一篇文章的篇幅里只能够提出一个悬而未绝的

过渡性问题。

因为我们的权力没有世界银行那么大,因为我们中有些人是有色人种,所以面对

世界银行时,我们有时自称是底层人说话了。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A 个学者在她的

文章里加入了实证性的细节,参与了游行示威,出席了带有政治色彩的国际会议,参

加了团结工会的旅行,那么我们就把她视为一个活跃分子。下列的事实说明上述的

设想并不成立:(1)世界银行根本不注意会议上有组织的抗议人群;
(2) 为了找出底层

人,找出那些处于不同的空间、由不同种族的人民组成的群体一一一他们不是来自两

个"欧洲",也不是可以在议会会议上抗议的人一一我们还要跨越其他疆界。不过这

次会议只是在战略战术上开始行动的过渡阶段,它涉及到各色人群,上至各捐助国的

首脑,下至当事国的低层公务人员,还有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执行决策的人,

虽然那些决策不一定都是在非知识的暗夜里做出的,也不→定就影响到底层人。

为了具体说明上述的第-点,我从世界银行环境部副主任发布的一份内部备忘

录中引用几句话。这就是他对"会议上发生了什么事"这个问题的回答:

大约有 30-40 个孟加拉人在场(似乎他们全都反对防洪计划)


,还有一

个大约六个人的小组,他们是正式发言人,我从罗斯·华莱士那里得知,在达

卡举行的所有防洪计划的相关活动中,这些人都是必然出现的角色。如你所知,

他们能言善道,配合默契。沙潘·阿德纳(Shapan Adnan) 教授能非常细致地

讲述事实。库西·卡比尔 (K[h]ushi Kabir)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重点谈收入分

配问题和妇女问题,而卡比尔女士这次出乎意料地闭口不谈妇女问题)。哈舍

米 (H出hemi) (我觉得他是个很富有同情心的人)从经济角度谈,莫休丁·法

鲁克 (Mohiuddin Farooq [ue]) 提出法律问题(他是个好人,但说话不着调)。

还有一个年轻女性(穆勒发·米舒, Mushrefa Mishu) ,是学生团结论坛的主席,


说一些反殖民地反租界之类的煽情的话,很能吸引成年人。 [70]

一~
"

当然是要平息抗议的声音。反帝的话语被贬为是愤世嫉俗的尖酸刻薄的。万一

世界银行不得不退让的话(毕竟抗议还是有点作用的)就像 1993 年 3 月制定印度纳

尔默达流域计划时出现的情况那样,他们已经事先准备了一套说法把失败解读为胜

利的说辞:

该计划是在区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该计划的规模和构成,银行有

一个明确的声明。这个声明也许不能很好地定位我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但可

以帮助我们从一个外部关系的角度对我们自己有一个更好定位。如若不然,反

对派在欧洲,可能也在美国聚集力量。如果从现在起的一年时间内出现了一个

更适合的方案, NOG (非政府组织,也可能包括孟加拉人)将宣布赢得了胜利。

这就表明了无休止的交流其实只是欧洲与欧洲之间的事。"其他人"可能被蔑称

为一出老套戏里拙劣的表演者。但是我们还要注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胜利"归

功于己,如何做总结使它看起来像是对有条理的质询做出一个负责任的反应。所有

的责任可能都是责任的假象。但是有必要这样做假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德里达完全

有理由生气地说,一些人谈责任时说一些离题的无聊话。但他对这些人的批评其实

并不算什么。我们再看看该如何批评另外一些人:他们曾头头是道地说欧洲对其他地

方的人民负责任,但在后者争取国际资本的自决权时,他们又是如此的言行不一。

有什么法律会禁止人们原谅那些不知如何给与的人? "这时我明白了,他的目

的是在做好事的同时做一笔好买卖,在挣四十美分的同时赢得上帝的心,少花钱也能

登上天堂,总之就是要免费获得一张善心人士的证书……卑鄙从来都是不可原谅的,

不过知道某人卑鄙还是有好处的,最无可救药的恶行就是因为愚蠢做坏事"。 [711
环境部副主任将"对防洪计划的诸多抱怨"归纳为"七大点"。第一点就是"谈

参与其实只是说说而已,没人真正要询问农村穷人他们想什么要什么。"请注意:在

备忘录里根本没有提到什么补救的方法。完美的动物机器所编织的梦想也不可能化

为真正的努力来适应人一动物一水这个单一的节奏。从世俗层面看,要让公务员及

世行相关人员在做回应时与孟加拉贱民有共鸣,并以此为他们必达的目标,这样的想

法是极荒谬的。德里达出于极大的关注而列出新欧洲的责任,而且提醒同一个欧洲

还有一堆其他的责任静静地伴随着它,但他的关注永远不会成为世界银行发展投资
的一部分。 [72]

但是重点是:对自然界中的人类负有责任的欧洲,当它的代表们质疑世行时,却
理型电
1411
27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川 …t叫。ntothe 叫 四 川 叫zat川

昕不到贱民的声音。最后我还有几点想法。

位于伯克莱的国际河流网的总裁详尽阐述了在用传统防洪方法建设防洪工程时

提供合理的技术转让的可能性。除了孟加拉人外没有别人知道:问卡杜·萨塔·卡恩

(Abdus Sattar Khan) ,一位上了岁数的农民运动领袖,在用孟加拉语所做的冗长的演


讲中,谈到了那种治洪技术,描述了孟加拉所有主要河流的细节,他都是以这种老套

的高谈阔论的方式陈述的。

我不是在编这个人的故事。他不是一个"伟大领袖",显然也和那些鼓动反对防

洪计划的活动没什么具体的关联。当然我对他了解不多,不敢说他有多么实在,只不

过在那一群戴着与会证的国际活跃分子和发展部的官员中,他像是一个正直的老人。

但毫无疑问,他的出现只是展现出一点实际的情况,反映了一点孟加拉人真正的想法。

如果世界银行的内部备忘录说明他们压制了反对意见,那么这个老人的出席发

言也被压制了,所以未能奏效。他的语言组织脱离了老欧洲|这个大舞台的巨大架构,

而这个架构主宰了"对话"的成功,这种现象太常见了,令人悲哀。但是即使是在这

次大会上,当这位默默地"治洪"的温民兼农民在讲演中道出他们面对这个无法理解

的庞然大物全面地破坏他们习惯的生活节奏而常常产生的挫折感时,我们都没有好

好地昕取。

人们常常忘记了世界银行那些能言善辩的孟加拉共谋在表面上看来都心地善良,

受过教育,乐于帮助贱民。来自人们心底的第一感觉就是相信人的责任感。萨塔·卡

恩来参加会议就是因为这种信赖,相信会有人昕他用老套列举的大量事实来反对防

洪计划的演讲。尽管从他的例子来看,这种信赖在原则上说没有错,但是他关于自己
在一出责任戏里该如何扮演角色的设想,与他所要摆人的那个架构之间存在一道鸿

沟,在这个架构里一开始就不可能指望他的表现能恰如其分。要让"欧洲"昕取他的

意见,他必须不自觉地以"欧洲"方式表达他所要求的责任。换言之,他必须转变自

己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旧殖民地塑造臣民的方法。而这么做时,我们还称之为教育。

首先,欧洲议会不提供孟加拉语的同声传译。在演讲时,他由一位出席(参加)

会议的孟加拉人不同步地宣读一份质量不佳的英译本。就是这一份由业余人士出于

好意而翻译但质量欠佳的材料,通过同声传译译成其他会议语言而传入各人耳机里。

会议厅里第一次充斥着不耐的喧嚣"欧洲人"开始不守纪律了。这个人以长期在次

大陆的演讲(吉|、林在 19 世纪就已经嘲笑的另一个舞台)中形成的风格,加上现在

让人觉得可笑的激情,朝着一群并不存在的昕众慷慨陈词(在场的更专职化的新一代
孟加拉人既觉得难堪又很同情他。)分配给他的 20 分钟当然远不足以完成讲演。在我

们所处的巨大架构里,超时是可以通融的,不过要取决于发言人的性别地位及主持人

的性情。而这次年轻的美国主持人,一位善意的平均主义者打断了他的演讲。萨塔·卡

恩用一般人昕不懂的孟加拉语回应道"朋友,我是一个穷农民"一一严格地来说他

并不是,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一个相当能打动人的说辞。而且我肯定,在我们前

殖民地遇到的那些打着议会主义旗号的活动场合里,这话极其有效。在那些地方,人

们争论的是谁是殖民地的臣民或谁不是,而非文化差异 "你必须听我说完! "主

持人做了一个善意的子势,一个通常向不懂规矩的人做的于势,于是他获准继续发言。

然后他飞快地读完讲楠,完全破坏了翻译煞费苦心的所有努力。

这个事例只能说明贱民没有发言的能力,因为萨塔先生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农民

党派领袖,绝不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和草根阶层的渔民,尽管和其他与会者相比,他还

是很具"本土性"的。不过,他的出现就是一次成功的参与一一因为贱民想要发言

之前就被认定没有发言的能力,对于他们要发言的意图也没有恰当的回应。 [73] 事实
上,我们可以认为这里受话者之所以不承担责任,是因为漠视这一事实:所有的交流

都会受受话目标不明的影响。 [74]

1991 年,我还没有读《论精神》之前写了下面的文字,说到了孟加拉东南海岸易

遭受台风海浪,破坏该地区贱民的生活:

如果在这个生态环境中,不太受欢迎的话题是波浪的涌动以及风吹浮木的

律动,那我根本就没料到每天会听到这些人很内行地讨论美军别动队……"欧

洲人"只是为了把他们描绘成还生活在一个没有科学的年代,给他们恰当的帮

‘助就是帮他们"控制"大自然,从而就可以把这些人套上一个新标签:被动……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怎么理解呢?最好就是举出相反的例子:他们只有在无可奈

何地成为难民时才会搬迁……我理解那些困惑的救援人员在现场做出的判断:

绝不能允许这种拒绝重新安置的另类行为变成难题。但我尚存的洞察力使我

看穿了不着边际的理论家,厌恶他们把这难题看作年代错误,或者把它看成无

时间性的好处而接纳它。我游移不定。 [75]

他们之所以不愿离开土地的原因,那些"善良的欧洲人"作出容易的解释:穷人

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因为撤离而被"剥夺"了自己的土地,或者是"进一步减少了农村

地区付酬的工作。"我对这些简单的判断并不满意。 [76] 那么,在那里我就没有得到任


槽'理理
HZAf
2刀|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 From 0 …truetion to the Critique 叫 叫zat川

斗斗也 iJ;:4
何教训吗?难道贱民们是透明的吗?

在读者看来,这似乎有点缺乏因果关系,但考虑不周而一昧筑堤拦水的这种作法,

正是海德格尔对动物的概括。根据我当前讨论的看法,他们不考虑动机,只有合理的

期望,只有合乎逻辑的考虑私利,只有含糊地被称为欧洲共识的东西所写就的理性。
贱民的精神舞台和它一样也不大,就像在被控制的人口中,贱民的妻子只是拐杖而已。

这有点像它与反常的理智之间的关系,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共谋都很平等。

毫无疑问,这种简单的概括摞自与当地人的交流,有时通过网络的接力传递而得,

可以把它们与世界银行故意不与贱民协商的情况形成对照。尽管如此,共谋们为"欧

洲"交流的巨大力量所左右,因为在这次会上,人们依然会因缺乏耐心和关注而被诣
s

病为不负责任。本文在结束时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对这种背叛的无声的批评。

詹姆斯·伯伊斯是反对这一不负责任地开发的可靠证人。他在《→项大工程的

诞生》一书中说道"孟加拉语中区别了两种洪水:
-~种是雨季出现的正常的有益的

洪水,称为 barsha; 一种是不正常时间出现的不正常水位的有害的洪水,称为


bonnao

英语词 flood 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合为一谈。"[771 他引用的是来自孟加拉人的资


料。这种说法在以后发表的许多西方文章中重复出现,而我猜测伯伊斯的话是其来源。

他对资料的解读是不正确的,是欧美人类学家出于善意而常犯的错误。就好像有人

昕到 "see you later "和 "see you soon "可以互换,就宣称英语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时


间哲学 :soon 和 later 是一样的。

保罗博士是伯伊斯的直接语料来源,而前者又是引用 M. 阿米努尔·伊斯兰

(M.Aminul Islam) 教授的话。教授的原文如下:

在受访的所有三个村庄里,洪水被称为 barsha 和 bonna (这种特别的构词

可能含有两个不同时间名词中的一部分)……barsha (6 月一 10 月)属于正常

的泛滥,被认为是一件有益的事……bonna 则被看作是灾难性的。 [781

当地孟加拉人都没有宣称这是孟加拉语(或者是来自印度北部的提合语言)。在

孟加拉语中 barsha 意思是"雨"或"雨季", barsha 晾自梵语 varsa 、 varsa 又是其动

词词根 vrs 的名词形式, vrs 的大意是"滴下"。他们说的是:在他们的调查区域及"生

态上近似"的区域,当贱民说"雨"时,就包括水的正常泛滥。就如同一位外国语言

学家必须花大气力研究欧洲的语言,才敢在刊出的文章上评述这种常用语,如果时间

和历史环境要求说英语的人同样花大气力研究孟加拉语,那么这种对孟加拉语的"权

......

责任 1 2刀

威性"评语就不会出现。我这里说的不是上流社会用的孟加拉语,而是说文盲的"治

洪"专家使用的母语。 Monthlies 和 bleeding 在英语里表示流血时即不是贬义词也不

是褒义词。

这片在水中孕育而生的士地还在群山季风共同作用的恶劣环境中成长,在这里,

印"欧"人思路中的"雨"和"洪水"两字之间的严格区分被一再解构,一个词能代

表另一个词。当平衡被打破时,两者之间的对立开始明显地出现了,而结果就是一一

灾难。不管是出于怎样的良好用心,剥夺贱民的母语,无知地给出一个权威定义,使

它被认可,并且还好心地将其收入词典,这会非常有效地消再抗议之声。

这些话太长,只是让你注意到这些沉默。

(王松涛/译)

注释:

[I] 见 Jacques Derrida , "Passions: ‘ An Oblique Offering , ' ", in David Wood , ed. , Derrida: A
Critical Reader (Cambridge: Blackwell , 1992) , p.9 。
[2] 见 Derrida , "Passions ," 15 ,以下的段落是我对该文20-22 页的理解。

[3] 见 Jacques Derrida , "Shibboleth ," in Derek Attridge , ed. , Acts of Li ter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 1992) , p.373; 用词有所改动。
[4] 见 Jacques Derrida , Of Grammatology , trans.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76) , p.93 。

[5] 关于翻译的必要性与不可能性,见 Jacques Derrida , "Des Tours de Babel ," in Joseph F.


Graham , ed. , D叨erence In Translation (It 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85) ,
pp.165-207 。

[6] 见 Jacques Derrida , '‘ The Principle of Reason: The University in the Eyes of Its Pupils , " dia-
critics 13 , no. 3 (FaIl 1983) , p. 16 , 19; 关于我与 Gianni Vattim。在海德格尔"付诸行
动"问题上的不同观点,见我的 "Psychoanalysis in Left Field , and Field-working: Exam-
pies to Fit the Title ," in Sonu Shamdasani and Michael Munchow , eds. , Speculations After
Freud: Psychoanalysts, Philosophy, and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 1994) 。大多数关
于解构中他异性的哲学研究都忽略了把非哲学性归入口译的他者这种"活跃分子"的

分类或"改变世界"的分类。
理'电
A141
、112
27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D…阳C川olhe Cr阳刊。 balizalion: A Spivak Reader


i:
[7] 见 Jacques Derrida , "Force oftaw: The ‘ Mystical Foundation of Authority , '" in Deconstruc-
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Justice , a special Issue of the Cardozo Law Review II , nos. 5-6
(July- Aug. 1990) . p.967 。
[8] 见 Jacques Derrida , Given 刀me. I. Counte价it Money , trans. Peggy Kamuf (Chicago: Uni-

versity ofChicago Press , 1992) , pp .i x-x o


[9] 德里达在谈到正义(见《法律的权力 )) 947 页)和恩赐(不是形象而是"不可能性的形

象一一我无法在此细述这种区别",见 Given Time , 7) 时做如是说。我是否可以认为每

个词都会受此突变的影响呢? "但这种情况正是我们将要用到的每一个词,或者我们语

言中的所有词所处的状况一一一这是个语言学问题,更准确地说是语言学所面对的语言
问题,自然在此成为我们的困扰" (见 Given Time , I 肘。
[10] 德里达的观点表现在那句晦涩的句子里一一"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从环境心

理分析及世上其他人的角度来看,我都是不负责任的。 " American Imago 48 , no. 2


( 1991 ) : pp.203 - 204 0 Irigaray 的观点见 "The Limits of Transference" 及 "The Poverty
of Psychoanalysis ," in Margaret Whitford ,此 , The Irigaray Reader (London: Bl ackwell ,
199 1), pp.105-117 , pp .44-83 。
[II] 见 Jaques Derri巾 , of Spirit: Heidegger and the Question , trans.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9) 。此后本文中引用时缩写为
OS。该会议于 1993 年 5 月 27-28 日由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举办。

[12] 见 Derrida , "Passions" , 24 ,德里达原文中为英语单词 Responsiveness 0

[13] 见 Martin Heidegger , Being and Time , trans.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1962) 。

[14] 见 Martin Heidegger , "The Self-Assertion of the German University: Address , Delivered ,on
the Solemn Assumption of the Rectorate of the University Freiburg: The Rectorate 1933/34:
Facts and Thoughts ," trans. Karsten Harries , Review of Metaphysics 38 (March 1985) :
pp .467-502 。

[15] 关于这点我在 "A Critique of Multiculturalism" 一文中已有详细阐述,该文在北欧会议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Third World: Economy , Politics , and Culture" 上发表,将收入
由 Thomas Keenan 主编的多元文化主义文集中。我要感谢他作为该文的第一个读者,并

且坚持让我充分展开关于交感问题的超长讨论。

[16] 这个陈述是该立场的简述。这个立场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归纳出来"那么,任何逻辑

或者任何一种逻辑秩序的规则都不能决定这些逻辑的前逻辑可能性,也不能把自己的规

范强加于这些可能性之上….. (从拓扑学角度看) ,它们是与这些逻辑格格不入的,而


不是后者……‘根本的'基础[因为我所描述的那种学有上的激情的英雄意识绝对会将
‘结构无意识'排除在外,这种‘元心理分析'的看法可能不为人所理解];因为重复

.......
"

责任 1 2月

性的结构[在每一次实践中都有变化,包括理论表达]分割破坏了这种激进性…· ‘理

论'被迫在其自身复制客体的法则或者复制其客体为法则 g 理论必须服从其打算分析的
规范 " (见 Jacques Derrida. Limited Inc. , ed. Gerald Graff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
sity Press , 1988 ], p.93 , [p.74 ], p.9 7) 0 Luce Irigaray 以心理分析为其理论基础的阐述,
对于我们是有帮助的"你是否并不认为我们会迷失方向而进入任何事物都可以进入的

领域呢?那么你就是承认已经忘记了任何一种生命体,任何一种无意识以及任何一种心

理结构,都使分析有了秩序。你要做的就是听。但是有优先法权的秩序阻止你这么做"
(见 Irigaray , "Poverty of Psychoanalysis , " pp.83 - 84 )。关于生命体/无意识/冲动一一
本能组织以及心理分析具有系统性的讨论,敬请读者关注我的 "Love" 一文,可能载于

American Imago 。
[17] 见 Richard Rorty , "Taking Philosophy Seriously ," New Republic , II Apr. 1988 , pp.31 ~ 34 。
[1,8] 反对解构的许多立场都是基于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这是对解构的最常见批评。如

Walter Reich 就在《纽约时报书评》上信口说"之所以有人否认大屠杀,就是因为现在


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真理具有不确定性。" (见 "Erasing the Holocaust ," New York
刀imes Book Review , II July , 1993 , p.34)
[19] 并且,如果它是"文学"的话,那么这种文学不管文本有何限制,也用于他者。这个基

调一直贯穿于德里达的著作中。他最近有谈话说"假定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文学……
我们还是不能确定它从头到尾都是文学的……我们也不能肯定地说,在我们不会想象

为文学的其他文体中不会发现这种解构的结构。我确信,不管这看上去多么矛盾,同样

的结构也可能出现在科学的言语里,尤其会出现在法律的言语里。实际上,这种结构可

以在最基本的或最原则性的言语中……我提出‘只要形而上学是文学性的\那么就不

可能解构,我怀疑这比第一次提出时更具反讽性…..对于解构操作的可能性而言,形成

一套有章可循的程序、方法、可取的途径,可能是一件危险的事。"
(见 Derrida, "Invention
of the Other ," in Attridge , Acts of Literature , p.327 , p.328 ,单引号中的引文见 Allegories
of Reading:Figural Language in Rousseau, Nietzsche, Rilke, and Prous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79] , p.131)
[20] 见 Jacques Derrida , "Mochlos; or , The Conflict of the Faculties , " in Richard Rand , ed. ,
Logomachia: The Co明'ict ofthe Faculties ( Li ncoln: University ofNebraska Press , 1993) 。
下一段引文来自同一页。这段话也值得思考,因为此前的三页里,德里达提到了海德、格

尔的《校长致辞}},并做了简短分析,他说"我现在不能探索这条道路。" (8) 我相信,

在《论精神》中的探讨使他得出了与 "Mochlos" 一文中不同的结论。

[21] «论精神》再次提及了 1968 年首次提出的问题(见 "Ends of Man ," in Jacques Derrida ,


Margins of Philosophy , trans.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2)) :
"‘解构'形而上学或经典本体论甚至被导向反人道主义……(但是)(回归到人)的姿
砸理组组唱唱
131j:aiif--:;{Y
2月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 From 0…tructi川 the Critique of G叫zation: A Spivak Reader

态所具的微妙性和含混性似乎允许在解读《存在与时间》时进行所有人类学的扭曲解读"

(118 , 12 7) 0 OfS并irit 也让海德格尔自己为这种"扭曲"解读负责。进而,"在考虑存在


时,在存在的语言中,按照目的和死亡的规则,人的结局总是已经预先安排好了…"

(134 )。在 Of 岛irit 中,我们已经看到,在海德格尔眼中,死亡是没有语义内涵的。"我


们是要把前夜理解为登上马鞍的守卫,或者理解为在我们当前所处的前夜之后,即将到
来的白天之前?有没有前夜的结构呢?" (136) 前夜的结构是一种必须取消召唤的责任,

即使这种责任提醒我们"在联系与非联系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关联" (见 Derrida , Given

刀'me , 27) 。最后,"现在正在动摇的不是(‘存在是最接近的, )这种安全感……动摇的

是整个西方世界与其他地方的紧张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语言'关系……或者人种

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等…·正是这一系统所具的力量和效率常常把越、
界变成了‘错误的出路,,, (p.133 , pp.134-135) 。
[口
22勾]我应该提一下 Henry Staten (见 Wittgenstein and Deωr甘da [Li 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 1984]) 。在我们的一次对话中,他提到,当有人问德里达如何评价我为
Of Grammatology 写的导言时,德里达说我过分强调了sous rature。整个讨论的部分因
此就有点说过头的特点。这次讨论本身就说明我不够尽职尽责,不过也体现了我负责任

的特点。

[23] 就我所知,德里达的这种论调仅在法兰西哲学院讲话中表达过一次"我试图通过‘踪

迹'的框架指出一条路来。所谓的‘踪迹'既不是结果也不是原因,脱离了文本,其本
身并不足以进行必要的越界"(见 "Differance " , A旬rgins , p.12) 。

口4] 要充分理解该书的论述,我们必须留意本文作者在此用心地勾勒出每个阶段中海德格

尔使用"精神"这个词、引用这个词、评估相关词汇过程中奇怪的变化轨迹。该段文字

表明早期阐述的 gestig (精神的)和 geist1ich (魂灵的)之间的关系已经改变了。

[25] 见 Friedrich Nietzsche ,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and Ecce Homo , trans. Walter Kauf二
mann (New York: Vintage , 1969) , p.23 。
[26] 在 "Shibboleth" 一文中,一个"形象"提醒我们不可能性,这里的不可能是指动物性的

不可能性。在一段精彩的段落里,"形象"和"借喻"成了同义词。德里达提到尤利西

斯时,使用了"多喻性"一词,这是荷马给他笔下的英雄人物做的第一个论断。在德里
达的文体里到处可见德里达在寻找尤利西斯,那个专门用于借喻的另类的地中海人。对

于他的"校友们"而言, figure 这个词的词形就让人联想到责任的所有关联和双联(见

"Shibboleth ," Acts o/Literature , pp.386-38 7)。


[27] 关于 pharmakon ,见 Jacques Derrida , "Plato's Pharmacy ," in Dissemination , trans.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1) , pp. 95 -117 。
[28] "谁要是为了弱化自证的内在矛盾而把理性的基本批判引入修辞领域,就会钝化理性
批判这把利剑" (见 Jurgen Haberrnas ,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j' Modern巾, trans.

一.............
V叫一1

Frederick G. Lawrence [Cambridge , MIT Press , 1987], p.210) 。

口9] 关于这种新的解读策略,见Jacques Derrida , "Otobiographies: The Teaching of Nietzsche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Proper Name ," in The Ear of the Other: Otobiograph)占 7阳时ference,

Translation , trans. Peggy Kamuf and Avital Ronne l1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 1985) ,
pp.29-32 。

[30] Sigmund Freud , "Wild Psychoanalysis ," in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
Analytic 所Jrks , trans. James Strachey , et al (New York: Norton , 1961) , 11: pp.219-227.
口 I] Jacques Derrida , De l' esprit: Heidegger et la question (Paris: Galilee , 198 7), p.96.

[32] 德里达和弥尔顿一样常常创造性地使用拉丁语方言和土语的措词。 Perverse 可能有双

重含义:一个是"改变的"飞,\'还有一个更常见的意思"偏离的","偏离正道的

[口33斗]看了下面的那句话'要说德里达因为海德格尔放弃了启蒙思想的最后遗迹而苦恼的话,
龟那是不负责任的。德里达更喜欢莱布尼兹阐述可释性理性的原则 (principium reddendae
rationis) 时说的启蒙,而不喜欢康德阐述公众运用理性时说的启蒙。他的这种含糊态

度其实是对能在很广泛的资源中唤起限制的东西持含混的态度"即使恩赐"一二我相

信责任可能只是一个名词,说明把恩赐转变为幻象是必须的,但也是不可能马上做到

的-一一"也仅仅只是一个幻象,人们还是必须给出现这种幻象的可能性做出一个解释。

人们还必须解释为何想要做出解释。这么做的时候不能违反理性原则或者不遵守理性

原则,即使是该原则在此发现的不仅仅有资源还有限制 "0 (见 Derrida , Given Time ,

31 ;有关莱布尼兹的内容,见 Derrida , "Principle of Reason ," 7 f.)。再有"在我看来,没


有什么比古典的解放理想更落伍的了。如今我们不想简单粗暴地抛弃它,或者用艰深

的思辨去批驳它,至少要把它当回事,以充当最糟糕的共谋。除了环境政治层面上已经

确认的司法政治化领域外,必须不断地开拓其他一些看似次要的或者边缘的领域"
(见

Derrida , "Force ofLaw ," pp.971-973)。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据我不太负责任地


向粗心的读者指出的那样,在于他以精神的名义放弃了(可能已经向边缘开放的)启蒙,

而该精神可以追溯到那个不能向边缘开放的"欧洲"。凑巧的是,在更严格的意义上说,

我们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德里达和我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实际上还有女性主义与(以南

北或者后殖民地为分界线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都跟可
能性与理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有着同样的关系架构。

[34] 关于正确的密码,见Derrida, "Shibboleth , " pp.399 一 409 0 通过离散和迁移的主体来判

断海德格尔时让我们做如是想。

[35] 关于弗洛伊德的 Moses and Monotheism, 敬请参|到我所作 "Psychoanalysis In Left


Field ," pp.58-60。
[36] 关于在学科层面上认为德里达将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见
Habermas, Philosophical Dis-
course , pp.185-210 。
2月|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From Deconstruction to the Cr叫刊。 balization: A Spivak Rea

[37] 见 Derrida , "White Mythology: Metaphor in the Text ofPhilosophy ," Margins , pp.207-257 。
口 8] 见 Derrida , OfGrammatology , pp.229-268 及各处。

[39] 见 Karl Marx ,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 in Surveys 斤。m Exile , trans.
David Fernbach (New York. Vintage , 1974) , pp.143-249 o
[40] 见 Jacques Derrida , The Other Heading. Reflections on Today's Europe , trans. Pascale-Anne
Brault and Michael B. Naa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92) , pp.84-129 o
[41] 国际会议交流中所存在的实际一哲学问题列表,见 Derrida , "Signature Event Context ,"
Margins , pp.309 - 330 。

[42] 见 Derrida , "Force ofLaw ," p.947。


[43] Farhad Mazhar 语,引自 Leonard Sklar , "Drowning in Aid: The World Bank's Bangladesh
Action Plan , " in Multinational Monitor (Apr. 1993) : p.13 。下面的段落来自该书的第 8 页。
[44] 见 James K. Boyce , "Birth of a Megaproject: Political Economy ofFlood Control in
Bangladesh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4 , no. 4 (1990): p.424 o
[45] 亦见于 Jacques Derrida ,咀ating Well ," in Eduardo Cadava et 址, eds. , Who Comes After
the Subject? (New York: Routledge , 1991) , pp.96 一 119 。
[46] 见 Immanuel Kant , Critique oj\Judgment , trans. J. H. Bernhard (New York: Hafner Press ,
1951) , 96. Freud , "Moses and Monotheism ," in Standard Edition , 23: p.91 , p.122 , p.190 。
[47] 而在相邻的印度,因主流文化是虚幻世界的"多神论",而让人吃惊的是,同样的大河

却是以母亲或者女神为象征。人们只要越过国境就可以感到这种变化的影响。我对虚

幻世界中的"多神论"问题的探讨,见 "Response to Jean-Luc Nancy , " in Juliet Flower

MacCannell , ed. , Thinking Bodi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forthcoming) 。


[48] 如果这种事的细节是真实的,人们就会想起在库切 (J.M.Coetzee) 所作 Foe (New York:
Viking , 198 7)一书中探讨笛福笔下的"苏珊·巴顿"这一形象的代表性。我认为那个"有

动机的"白人妇女代表着出于善意而进行笨拙的干扰,见 Spivak , "Theory in the Margin: J.

M. Coetzee's Foe Reading Defoe's Crusoe/ Roxana ," in Jonathan Arac and Barbara Johnson ,
ed乱 , The Consequences of Theory: Selected Papers of the English Institute , 1987 一 1988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90) , pp .l 54 一 180 。


[49] Boyce , "Megaproject , " p.42 1.
[50] 捐助国名单见 Bangladesh Action Plan for Flood Control; Achieνements and Outlook:An
Update (World Bank: Nov. 1992) , p.14 o 1993 年美国大洪水中,密西西比河的那些大堤
岸起了反作用,使美国人饱受其苦。有鉴于此,美国读者应该对这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在

孟加拉三角洲,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流的洪峰水量是密西西比河下流洪峰水量的两

倍以上" (Boyce , "Megaproject ," p .424) 。


[51] Derrida , Given Ti me , chap.l , pp.6-32.

-----IIllI
'

[52] 关于这一过程的简介可见"人terbes6k i den globala byn " [The Global Village Revisited] ,

in Oscar Herner , ed. , Kulturen i den globala byn (Lund: !Egis , 1994) , pp.161 - 196 0

[53] 有关这方面内容最丰富的解释最清楚的经典文本依然还是 Cheryl Payer , The ~协rid


Bank: A Cr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 1982) 。
[54] 孟加拉贾罕吉尔纳加犬学经济学教授西德·哈什米博士 (Syed Hashemi) 在会议上发表

的观点。亦可见斯克拉 (Sklar) 写的《溺水}} ("Drowning") : "这个计划真正的受益人


是外国顾问和承包商,他们将可收取数以亿计的美元,这笔钱将使孟加拉已经不堪重负

的外债雪上加霜。" (8)
[55] Derrida , Given Time , p.30.
[56] 孟加拉环保法律师协会秘书长莫休丁·法鲁克博士 (Mohiuddin Farooque) 在大会上陈

述的观点。

[5 可 Derrida , "Force ofLaw ," p.947.


[58] 详见 Shapan Adnan and Abu M Sufiyan ,' State of the FAP: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lan
。句ectives and Plan implemenωtions (Dhaka: Research and Advisory Services , 1993) 。

[59] Spivak , "Limits and Openings of Marx in Derrida , "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New
York: Routledge , 1993) , pp.97 一 120
[60] "世界银行的支出款大多数又以采购合同的形式流出借款国的手,而这些合同中一大部
分又归十个最富有的工业国家所有。"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环保基金会律师布鲁斯·里茨

(Bruce Rich) 语,引自斯克拉 (Sklar) , «溺水)} ("Drowning 勺, p.13 。


[61] 所有通信可见于会议档案。

[62] Crystal L Bartolovich , "Boundary Disputes: Surveying , Agrarian Capital and English
Renaissance Texts" (Ph. D. diss. : EmorγUniversity , 1993) .
[63] 一两次的会议情况不足以构成证据,但仅一次会议的情况就可以作为一个反证驳斥这

类说法,如"只要海德格尔忠诚于‘西方思想'的某些规范,他就不可能完全认同国家

社会主义者的‘种族一生物思想\因为国家社会党的信条和行为都表现出……他们

是完全否定传统的" (Richard Wolin , '" L ' Affaire Derri巾, : Another Exchange ," New
York Review ofBooks II , no. 6 [25 Mar.1993] , p.66) 。如我们所见,德里达重视启蒙的训
诫功能以及理性的可释性原则。他警告我们要反对的是欧洲传统中毫无理由的自信。
1992 年 7 月,我出席了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召开的"世界文明与地方文化"大会。

当时德国暴力的排外活动泛滥。那次大会一点没有提及这事,却花了整整三天时间讨论

一些想法,如文明就是启蒙(现在的哈贝马斯),地方文化(阅读片断)的理论先驱就

是"后现代主义者",对异国色彩的活动抱着开明的文化相对主义态度就可以发现好的

地方色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在被(含糊地)称为"文化"的欧洲丛林中,在大树

荫蔽下产生了纳粹主义(现在的仇外思想)。
锢唱组蜀理智骂骂骂
1314JJ
28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山皮瓦克读本
IF川 …truet川


tidualt--3X
[64] 我感谢 Muhammad Ghulam Mustafa Dulal o 有关这个应用水闸来控制"区问"的这个防

洪计划所引发的悄然变化,都是由他提供的细节。当然我不能说这种变化在孟加拉全国

都有表现。

[65] Marx , Grundrisse:Foundations ofthe Critique oj' Political Economy , trans. Martin Nicolaus
(NewYork: Vintage , 1973) , p .47 1.译文有所调整。
[66] 这些观点是孟加拉学生团结论坛主席穆勒发·米舒 (Mushrefa Mishu) 在犬会 t 提出的。

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在这篇已经相当长的论文中还要加入一段长长的引文来说明如何

从帝国主义发展到贱民发起反抗并坚持他们的反抗(一种长期逾越) 0 "到十八世纪时,

孟加拉人已经在犬规模地经营这块三角洲了,目的既要防洪,也为了保证让携带淤泥辜

的河水能够灌溉农田并使农田更加肥沃。最早穿过这块三角洲的英国人报告说看到数

千公里长的运河和堤岸……威尔科克 (Willcock) (这位帝国的水利工程师在 1930 年发

表的一份报告中首次阐述了这些建筑的重要性)说,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运河的主要

作用就是要灌溉三角洲的土地并让它们更加肥沃……,英国人目睹着古老的封建制度

逐渐地破坏,而正是在这个制度下,地主强迫农民维修堤坝,清理运河… 随着运河

的淤塞,运河水开始泛滥,在英国人看来,这就"对这个国家构成了威胁"。巡官们吃
惊地看着农民继续在运河里挖洞,而英国警察则竭力阻止他们….威尔科克最后提出

侈复这些古老的工程'"让孟加拉中部(今孟力加口拉洪泛区的犬部手和口西部)重享曾有的富


的,而且要顺应河流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这么做与其说是要驯服河流,不如说是要疏

淡这些河流。现在的孟加拉当局以及他们的外国顾问既没有耐性去采取这种办法,也没

有悔悟到该用这种办法。他们只想着按照他们的设计来塑造这些河流 (Fred Pearce , The


Dammed: Rivers, Dams , and the Coming World Water Crisis [London : The Bodley Head ,
1992 ], pp.243 - 245 )。这些农民和渔民还在挖堤坝。
[67] 如果说 revenant 这个法语词提供了与贯穿于德里达作品中的 venir (将要到来)之间

的联系,以至于晦涩的新词 e-venir (在发生)占据了表现现在的位置。那么英语 holy

ghost (圣灵)通过暗中呈现海德格尔与基督教形而上学的关联而做出了某种评论。
[68] Derrida , Specters of Marx: The State of the Debt, the Work of Mourning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 trans. Peggy Kamuf (New York. Routledge , 1994) .
[69] 该词借自 Vandana Shiva , Monocultures of the Mind: Perspectiv ω on Biodiversity and Bio-
technology (London. Zed , 1993) 。
[70] Andrew Steer , "All-in-One Note ," internal memo dated 5 June 1993.
[71] Derrida , Given Ti me , p.31 , pp.32-33. 引号内为 "Counterfeit Money" 中引用波德菜
尔的话。

[72] Derrida , The Other Heading , pp.76-80.

--'Ii
责任 1 281

[73] 我试图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位妇女想要"表示"自已要颠覆规范的心理传记,就把她

的名字写入死亡名单,但晚些时候,她还是不能从自己家庭中两代前就提高了地位的女

性那里得到反应(见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In Master Discou月e, Native Informa咐,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forthcoming) 。
[74] Derrida , The Post Card:From Socrates 10 Freud and Beyond , trans. Alan Bas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 7), p.123.
[75] Spivak , "Acting Bits/identity talk , " Critical Inquiry 18 , no. 4 (Summer 1992) : pp. 728 -729.
[76] 可参见另外一篇很精彩的文章,Peter Custers , "Banking on a Flood-Free Future? Flood
Mismanagement in Bangladesh ," Ecologist 22 , no. 5 (Sep t. - Oc t. 1992): p.244 , p.246 o
[77] Boyce , "Birth of a Megaproject ," p.4 19.
[78] M. Aminul Islam , "Agricultural Adjustments to Flooding in Bangladesh: A Preliminary
, Report ," National Geographic Journal οf India 26 , nos. I -2 (Mar-June 1980) : p.50
锢理唱组呀刽提
i= 叶 jdA刁
28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川皮瓦克读本 1 From 0…川C川

luj4惜,
g
流散之新与旧: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我今天如何理解"跨国世界"?新的发展中国家以及那些新的和老的解殖国家不

可能摆脱一个"新自由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官方限制,这个体系以发展的、现在叫

做"可持续发展"的名义清除了摆在它与弱国经济之间的所有障碍,严重损坏了建立

社会重新分配系统的任何可能性。在这个新跨国性中,"新的流散者",那些撒播在

发达的土壤里并在那里生根的新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种子,通常指的是些什么人

呢?那些向欧洲的移民,那些作为人力出口的男人们和女人们,偷渡边境的人,寻求

政治避难的人,以及亚非长久以来取缔当地的"慰安妇"所导致的新的流散者。那么,

在世界还没有彻底成为跨国世界之前的老的流散者又是些什么人呢?他们都是宗教

迫害和战争的受害者,是奴隶制和契约仆役制、贸易和被征服的产物。自19 世纪以来,

欧洲的经济移民是以向美国迁徙和移居的方式进行的。

这些现象都是复杂的,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而妇女与每一个现象之间的

关系都很模糊,不在要讲的故事的框架内。的确,在跨国劳动分工中,他们似乎大多

数(虽然不是全部)都在第一世界落了脚g 人力流动现在日益成为研究调查和口传历

史的对象。然而,即使这种复杂多样性也没有给"跨国环境中的妇女"这类议题提供

*译自 Textual Practice 10 (匀, NewYork: Routledge , pp.245-269 , 1996 。


本文是 1994 年 3 月在拉特格斯 (Rutgers) 大学一次讲话的文稿。妇女流散的机制变化
如此迅速,以至于没有指望刷新这次讲话。读者要想了解我的观点,那就查查发表在《激
进哲学» (Radical Phylosophy) 第 75 期( 1996 年 l 月 12 月)中的文章《世界舞台上的"妇女"
北京, 1995 »,其中第 2-4 页谈到了我的观点。跨国性 (transnationality) 这一名词日益成

为增长的流动人力的代名词。用这个名称代替跨国资本在发达/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经
济重组 对资本作为文化变化因子加以重新编码一一←这是文化研究,尤其是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的一个可怕的症状。

-----OIl
-一一
流散之新与 l日 2 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1 283

多少可供参考的资料。我现在把一些议题罗列如下 : (l )家务劳动;(2 )人口控制; (3)


不能成为流散者的人群;(4) 美洲之外的土著妇女。

家务劳动这一项涉及在家里做零活、无法控制薪水的妇女,她们无处不在、无时

不在,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的杜会生产方式中,存在于后福特时代的生产方式中,存在

于所有阶级过程之中$她们在家里做家务,承担着所有医疗保障、哺幼、家庭安全、

维修和管理所需的费用:妇道就是没有薪水的家务劳动("养儿育女"
) ,将这样的概
念转换为给家庭妇女的报酬就是有钱没地方花,就是女权主义这些不切实际的立场,

诸如此类的事实。这里根本不存在流散者的多元文化主义这个概念。呆在家里的妇

女,经常处于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任何组织作为一种生存技能给她们提供的内化

性别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她们是那部分(也是唯一的)被有意拒绝在本文的潜在读者

群之外的人。

人口控制通常是与所谓的援助计划相关的政策的代名词,是通过跨国组织向最

穷的妇女实施的援助计划。正像卡卡尔 (Malini Karkal)、问克特 (F arida Akhter) 以及

许多其他工人所表明的那样,这个政策与杀戮妇女和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灾害没什么

两样 [1] 。这不仅掩盖了过量消费一一我们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的平均消费都是一个
索马里人或孟加拉人所消费的 20-30 倍,而这个政策还与女权理论相背,因为它把

妇女看作是生产人口的机器而己,没有给予她们任何国民待遇。

至于"那些不可能成为流散者"的人,我要回到葛兰西一开始就给"底层人"下

的原始定义上来:

.. [一个殖民地国家中]大众与那些被描述为"精英"的人之间的人际
差别。这些阶层和群体,如不太有钱的乡绅、破落地主、富庶的农民……上中

产阶级[现在还包括城市白领和蓝领工薪阶层以及他们的妻子], "自然"归属

于底层阶级,但他们中的某些人[能够]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替"精英"做事一一

这个界限很难把握,只有靠[女权主义者]通过仔细和审慎的阅读做出判断 [2] 。

在这个差别的空间里,大量的群体在跨国环境中生存着而没有沦落为流散者。

的确,这些人包括欧美以外的大多数当地人群,这就涉及到我上面列出的被战略地排

除在外的最后一项。就是在这些人群内部,我们在考虑无论是老一辈还是新一辈流

散者的时候,妇女空间问题不一定能被考虑进去。然而,她们也是"跨国环境"的重

要组成部分。
28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阳cti川 川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至此所说的就是德里达所说的边缘空白之地(
exergue) [3] 。
这个论题既不在本文探讨的主题之内,也没有得到北半球感兴趣于跨国环境的人的

青睐。与本次会议不太吻合的这次简短讨论可能会把我们带入一些无法探究的迷宫

里,因此,我不想去思考这些问题,而回到我的论题上来。

将近两年之后,在修改本文的时候,我愿多思考一下,更确切地定义这些"不可

能成为流散者"的人,正如 3000 多年来始终在一个地方定居的那些人。我并不是要

透过这个问题本身去评价它,但不能忽略它。是否有什么别的观点来看待这里的人?

通过极度缓慢的时间进程来了解,这样的认知速度不仅会使我们完全脱离流散者,也

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就让我们把它看作是流散的他者吧。那个问题现如

今已被想当然地看作是抵抗的历史必然性,而这本身就表明是对问题的遗忘…·

当美国文学界的同仁在各自的研究和身份认同方面进行多元文化的女权研究时,

我们通常做三种研究:理论上证明或用纯理论(有时两者兼而有之)对现有的英语和

其他欧洲语言的文学/电影文本进行分析 g 从描述文化主义或意识形态批评的角度评

述一些可识别的政治现象;而且,在泛泛谈及跨国性的时候,我们是站在跨国公民的

大众文化、军事干预以及多民族的新殖民主义的视觉看待这个问题,来思考这种全球

杂交的状态。

因此,从我们的个人研究以及从在美国的身份这个角度,我们生产了令人兴奋和

有意义的成果。如果把这个列表放在我已经做的两个列表中的话,我们就可以清晰

地看到,我们并不总是把精力放在公民社会上的。福柯所用的术语"公民性"意义不

清晰且有些改变,因此,这个词几乎很少出现在跨国女权主义者的话语中。巴塔查吉

(Ananya Bhattacharjee) 在最近的一篇分量很重而有见地的论文"无名分之人的心:民

族、妇女以及印度中产移民阶层"中,也把注意力转到这个论题上来了 [4IO 但由于缺


乏其他成熟的跨国女权主义者作品的支持,这个干预主义知识分子的有价值的论文

未能在公民社会获得理应得到的反应。

在理想的民主(而不是神权的、独裁的或法西斯的)国家里,有军事的、体制的

或政治选举之外的机制,个人(如果必要,可以组织成→个团体)可以要求得到服务

或重议。这就是公民的个体抽象性,他可以"具体地"以见证人的身份重现,可以成

为作证人,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家形式的"具体承载者"。这个"人",无论在法律上

还是在心理上都不是私人的。通常被了解的领域,如医疗、教育、福利和社会安全以

及刑法或犯罪法,都属于公民社会范畴之内,而一个能够这样要求得到公民社会服务
"

流散之新与旧: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1 2盯

的,因l 得到国家的公民服务的个人就是理想状态下的公民。这种理想状态与现实有

多远的距离我们当然都很清楚,特别是站在同性恋、妇女、土著和穷人的角度看,现

实与理想的距离还是显而易见的。但还是有必要加上一句,在一个理想的公民社会

的框架内,如果这个国家是一个福利国家,那么它直接就是人民的公仆。当私有化不

断扩大的时候,像世界新秩序那样,公民社会优先考虑的问题是从服务于公民转向为

资本的最大化服务。那么,这样的说法:男性尊严的唯一来源就是有职业,就像真正

女人的尊严的唯→来师、是无报酬的家务劳动,也就越来越明确了 [510

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说的其他场景指的不是这个,不是对几乎无时间性的各种公

民社会(其本身在南北之间具有种族、阶级、性别上的不同)的任何可能的思考,不

是与时间(如果有的话)的讨价还价
[6]
。仅仅把其他场景看作有关工业革命的时间
{时斤排除的东西,这是我们所习惯的傲慢的表现,下面我要讲这个问题。

我开始就说过,跨国劳动分工严重损害了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社会再分配的可能

性,在公民社会的环境下,我们可以重申跨国劳动分工的确削弱了在发展中国家建立

有效公民社会的可能性。白工业革命以来,这些国家的命运是以下列等式为体现的:

磕民主义、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跨国劳动分工。从帝国主义到新殖民主义的转变

发生在这个世纪中期,最迫切的但又被节节挫败的任务就是建立公民社会。我们将此

称为解殖化的失败。在跨国劳动分工中,重新付出这一努力的可能性正被摧毁。新

流散者在很多方面是由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公民社会越来越失败而决定的,我认为这

样说没什么不对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社会公民体制的破坏是当下世界的现状。不过我们还是可以

做 a
个总体对比:在北方,长期以来一直完备的福利体制现在正在瓦解,而流散他国

的二等公民经常是那些最受打击的受害者。在南方,福利体制不可能由于优先考虑

跨国公司而产生,农村的穷人和城市的赤贫者都是最大的受害者。在这两个阵营里,

妇女都是最受奴役的、最受剥削的,但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即使在北方,前欧洲帝国

主义国家与美国或日本的情况还有所不同。而在南方,孟加拉和印度的情况与南非

和扎伊尔都没有可比性。政治避难乍一看与经济移民非常不同,但实质上把资本主

义收编到民主的旗帜下是更容易的事情。这样一来,资本主义也就顺理成章地贴上

为了全球金融利益服务的标签,名正言顺地操控公民社会了。

我在其他场合提出过这样的想法,即各类神权制、法西斯制度以及种族清洗的兴

起鞭挝了民族与国家之间松散加入的连字符,是破坏社会的公民结构。在这里,我想
浦 41
号 jfJ34
286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叫。n 川@衍阳


J
强调的是,与错置的"文化"一一与这个合成词中的第一个词"民族"相关,而且是

意识形态交锋的场所-一→样重要的是对国家的替换,那是一个精打细算的抽象领

域。妇女与其他无权的阶层一样,在公民社会里从未获得过完全的公民权和个体姐

立存在的权利:换句话说,从未成为过国家的一等公民。而且,公民社会的机制尽管

与国家不同,却是国家所特有的。现在,在跨国劳动分工体制中,一个特定的公民社

会的局限性和漏洞决不是跨国性的,所以,全球资本的跨国化要求有一个后国家的社

会阶层体制。妇女在这个体制的建立中发挥了作用,这就是女权主义的普及,而联合

国则越来越成为这种普及的工具。在这个重新辖域化的过程中,合作的非政府组织

被逐渐称为"国际公民社会",目的恰恰是为了消除国家的作用。虽然萨森 (Saskia

Sassen) 对国家机制的信心仍不明确,但她已经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发现了→种新"经

济公民"的权力和合法性 [7J 。
于是,精英一一通常是新流散他国的有前途的(一般是知识界的)妇女一一与

所谓的发展中世界的有类似背景的妇女一道以底层阶级的名义庆祝一个新的、全球

性的公共或个体"文化"的到来 [8J 。

已经有很多人有意不对公民权与内部殖民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大量研究。德西拉

(Mary Texeira) 最近在"对照顾进行有组织的抵制:警察队伍中的非裔美国妇女"一


文中引用了戴维斯 (Mike Davis) 的观点,即洛杉矶的"打击毒品行动"是在毒品"战

争"中容易取得的胜利,但洛杉矶警察局都心照不宣地愿意输掉这场战争问。基尔
内 (Michael Kearney) 形象地展示了美国边境巡逻队是如何在与墨西哥交界的地方保

持让非法移民进行非法活动的 [10J 。国家可以利用这些非法移民的劳动,但必须使他


们远离公民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扩大其剥削方式,但却不扩大其社会生产

方式。用阿明 (Amin) 的话说,就是边缘人必须保持在封建状态之下[叫。用罗德尼


(Walter Rodney) 的话说就是欠发展的→定要发展。
换句话说,新流散者的现象是不是真的很新?每次大的变革都是一次重复的过程,

唯→的区别就是对妇女的利用、虐待、参与以及角色的不同。在工业革命环境下的大

变革中,我们冒下面的危险:像布尔什维克实验一样,帝国主义和民族女权主义者在

思想上也为资本的积累铺平了道路。"作为产权的身体"就是"贝拉·阿布扎格的雾

月十八日"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BellaAbzug) 一章。


在一个国家的公民社会里,对流散他国的妇女的研究以及对文化的模棱两可的

利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法国有关是否禁止学生戴伊斯兰头巾的辩论的例子说

----OlIIlI
流散之新与!日: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1 287

明这类课题几乎还无人问津。如何在文化上解释妇女与民族一国家之间的关系呢?

没有国家体制支持的"文化"是什么文化呢?而且,如我一直坚持的,这对于那些在

现代国家里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散者的妇女来说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当一个新

流散他国的学生不理解弗朗哥 (Jean Franco) 的下列言论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

差别:

因此,拉丁美洲妇女不得不面对的不仅是职业和公共空间的转变、公民权

的获得,而且,在一个多元社会里,对妇女发言权的认可实际上仍有待于建立,

这种关系就如同把知识分子与底层社会分开的特权关系一样,是以隐蔽的形式
展现的。 [12]

当然,弗朗哥的意思是说,那些用抵制和反抗赋予自身以政治一文化定义的妇

女们,即使她们集体冒险在民族一国家的公民社会中充当公民和代言人的角色,她

们也未必-定在为所有妇女说话。

在马丁内兹 (Martinez) 对普波罗 (Santa Clara Pueblo) 的案例中,根据部落法律,

妇女不能拥有孩子的监护权,因为离婚的丈夫是另一个部落的人,而最高法院拒绝

介入,麦金农 (Catherine Mckinnon) 提出的一件事就是恢复以前的母系部落法律[13] 。


如果站在跨国思维的角度,她就会把这个看作所有殖民者所使用的殖民手段:在一般

的公民社会内创造出一个人为的特殊区域,目的在于安抚殖民地日益增长的夫权情

绪。正如在 40 年前,南非非洲国大党 (ANC) 的妇女宪章所指出的那样,在这类环境

下,煽动文化情绪是危险的[叫。
我上面说的意思是,公民社会的界限将国家排除在外但仍然以民族来定义,而且,

我还认为现在正在产生一个绝对真实的以阶层分类的公民社会,确保后国家政府时代

的稳定,甚至在资本主义的后现代时期出现的这些宗教民族主义和种族冲突也可以

被看作是以"退步"的方式来交涉国家的转型。有跨国意识的女权主义者也将意识

到她们所寻求的性别公正的公民结构可能会继续参与主要的、实质性的跨国活动、全

球金融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制性解殖化,并为这种可能性提供借口,在那里参与建

立和巩固公民社会,以此作为获得全球性别公正的一个有效和持久机制的唯一手段。

培养这样一种矛盾的、两难的、实用的认识是不容易的,但这正是思想解殖化的

基础,失去权利的新旧流散他国的妇女不能耽于这个问题。她必须把全部精力放在

成功植入或插入经常以旧国家的身份出现的新国家政府中,她是全球公共文化私有
2BB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IF川…叫。n 川e 叫 ueofG叫叫n: A Spivak Reader

化的具体体现:真正的移民行动主义的正当主体。她也许还是旧的国家更严重的、暴

力的男权体制的受害者→一这是民族主义带给妇女的悲哀。克兰(Melanie Klein) 给

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思考,即这种男性暴力是对盎格鲁血统及其盎格鲁克隆人

妒忌的转嫁,而非证明文化的起源本是更男权化的(15) 。
那么,失去权利的流散妇女一一新老两代都在内一一不能参与对公民社会的批

判(这是最有挑战性的公民权),也不能对抗"全球经济公民"的劫掠。这不是要她

沉默,而是使她免于产生犯罪感。对她来说,进行这场斗争就是要得到在新国家的公

民社会的主体性:这是基本的民权。由于刚刚逃离本国的和他国的解殖失败的阴影,

她还没有获得安全感,选择或机会都处在令人绝望的边缘状态中,她甚至都没有精力

去想在精神上放下跨国者的包袱。但也许她的女儿或孙女一一不管哪一代,只要能

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就能做到这一点。干预主义知识分子可以协助她们实现这种

可能性,而不是让她们参与慢慢向她们灌输的、未经检验的文化主义。这群在内部被

性别化了的外来者在全球跨国机构中需求很大,跨国机构需要这样的人为其{故事,与

其合作。这样一来,下面这个请求也就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了,即她们应该把自己看

作是一个集体,这个集体不是身处底层的受害者,而是站在上层的代言人,她们既要

重新适应迁徙所带来的文化变化,又要抵制全球化带来的后果。

因此,这就是流散者的现状,也是我们这些潜在读者的现状。课堂上的形象巳经

成了对后者的基本描述。所以,我们现在讲一下课堂讲授。所谓迁徙的"直接经验"

不一定与跨国文化抵制有必然联系,正如个体劳动者的痛苦与社会化抵制的动力不

一定是一致的。为了发展跨国的文化抵制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界的介入也

许是必要的,但我们不应将二者提淆起来。

当然,只在学术上介入也有体制的问题,我不想低估这些问题。但由于篇幅有限,

我提醒自己只涉及方法论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术是依靠主流文化的,旧的

主流体制的一些变化都是皮毛,无伤大雅,其精髓是:知识就是有关知识的知识。如

果你有了这些知识,你的思想就会改变;如果思想改变了,你也就会对社会有益。我

知道人们要改变这些学术知识的构架要费很大力气,但无论如何也不要陷入只进行

描述性意识形态一批评的分析一一经常被称为"解构"分析的习惯之中,以跨国主

义的名义在各自的、有竞争力的系统中再造自己的一套解构分析。我们必须改变思

维方式:知识和思想是过渡阶段,它们的价值只有在起作用的时候才能判断。这也许

打破了我们原来的前卫思想,即获得知识是为了应用。我曾试图表达这样的观点,即

-----oil
流散之新与 i 日 z 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1 289

在美国公民体制内,为了国内的公正而起作用的一套想法不 a
定是对跨国环境的一

种公正的干预。因此,我们面对的似乎是一个不可能但又必要的日程。

就是在这样-个假想的精神之下,我现在想谈一些只在学术界干预的看法。 1993

年秋,我尝试讲授有关全球女权理论的一门课程。我将与你们分享一下那学期在那

门课上我所学到的 A 些东西。我先举弗朗哥和麦金农的例子,他们都是选那门课的

学生,分别参与了两周的关于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课程。

这门课程实际上只列 A 个书单子,这也是列举问题的单子。单子很长,我只在上

面挑几个书日出米。我让学生分组集体讨论这些问题,当然,事实不总是这样。我下

面所说的可能看似简单,但把自己提出来的想法实施起来并使之成为习惯则是困难的,

肯定要比以预设了一个公民体制的跨国性公民的名义进行启发性政治演讲还要难。

书目是以阿玛帝美(I fi Amadiume) 的《男性的女儿,女性的丈夫》开始的,我们

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欧式学术训练的内化 [16) 。在所有学生中,只有一个反对欧洲


中心主义。但他们都最看重非矛盾性。(我的后结构主义研讨班上的学生能在约束下

淡化这 e 要求。但对全球女权主义做这样的要求的确是个艰巨的任务。而且,由于

考虑到我所在学院的工作分工以及英语系的声誉,这个班没有黑人学生。)阿玛帝美

是定居伦敦的尼 H 利亚人,按照那些标准来评价,阿玛帝美的著作也不太合适。这个

班唯一的优点就是大胆的、浪漫化的文化相对主义。在欧洲人看来是矛盾的,非洲人

可能不觉得矛盾?尼 H 利亚人呢?伊博族人昵?我不是非洲主义者,也曾由于在一

个基础课上研究非洲女权主义而受到责备。但即便在我看来,这些文化相对主义者

的立场也是挑衅'性的。

这种缺乏耐心与相对主义的慈善所无法掩盖的无逻辑性相结合,就已经成了现

在联合国泛女权主义的标记[呐。我因此认为现在把那些从世界各地崛起的具有反抗
意识的非本土人或非专家拒之门外,不让他们讲跨国文化教育的阻碍,这是有碍发展

的。不管怎么说,我学会了建议大家总要知道什么是关键的问题,这比那些忏悔或谴

责、对所谓"主体一位置"的决定论描述要实际得多。

我当然没有阿玛帝美关于非洲问题的那种内部了解,如果我是一个非洲人或非

洲主义者,我也许会了解。但从阿玛帝美的文本中,似乎的确比较清楚的是:她显然

是在非矛盾性的学术殿堂里进行自己的学术准备,"我对我的人民的了解"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女性学者和西方女权主义者开始抨击社会

人类学,站在妇女研究新浪潮的浪尖上,她们当时谈论的议题是男性中心主
理曳
4ag
到咽
24433444312341a313374
29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rue川

义和性歧视。[其中,她引用了罗萨尔多 (Michelle Rosaldo) 、兰费尔 (Louise

卢布 -436412
Lamphere) 和雷特 (Rayna Reiter) ]对我们黑人妇女来说,她们所采用的方法

表明,在种族歧视方面,白人女权主义者不比她们竭力谴责的社会人类学领域


Jet--z
里具有男性偏见的男权主义者差多少,她们也是种族主义者。

如果把她所处困境的严重性考虑进去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她这本书看作是战略

性干预。

有人觉得阿玛帝美的著作体现的另一个问题是传统的性别系统似乎太静态了、

太呆板了,这个问题在研讨班上反复提出,因为来自不同地区的著作都有这个问题。

我又 4 次让全班思考理论生产的政治。阿玛帝美是人类学家。非洲|无疑一直是人类、

学研究的对象。口传的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代表我们在大学里认可的那种历史

性的动力。口传不可能是我们在课堂上所能读到的书中用于历史化的工具。我默默

想起了德里达对口传记忆术的赞扬: "i普系关系和社会分类是古代文学作品、(所谓口

语)语言以及口语意义上的写作的缝合剂。" [18] 阿玛帝美本人及其读者都不精通这


种作为媒介活跃在口传传统中的记忆术。我们唯一能够识别的是欧式的技术性标准,

只从参考书中看出零星带有"民族"色彩的东西,如姆努赤吉尼 (Mnouchkine) 的《奥

莱斯特亚》或罗克辛 (Locsin) 的《菲律宾芭蕾舞》。但阿玛帝美质疑的是欧洲的技

术标准,而且是从欧式标准内部发出质疑的。对自己传统的技术性问题并没有实际

的了解,用不是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就使得传统的东西不那么吸引人了[19] 。传统的
性别系统与我们从内部批判的系统相比当然就会看似"太静态"了。

另外,如我已指出的那样,传统的性别系统一直是被用来安抚受殖民统治的当地

男性阶层的,通过这样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强加的殖民地民法和刑法来使这些人达到

心理平衡。性别系统始终被当作调节受殖民统治的当地男权阶层与殖民者之间关系

的工具,以转嫁当地男权阶层对殖民者的妒忌。我们一定要懂得把习惯法当作斗争

的场所,而不只是动力论的一个对立面而已。这一点在我们阅读有关南部非洲的文

献时尤其明显。

我还是谈谈何为关键问题的事儿,对谁说话,在什么体制内?这个研讨班似乎觉

得读苏达卡萨 (Niara Sudarkasa Gloria A. Marshall) 的著作最顺畅,她是密执安大学人

类学系的,是美国老一辈流散者,美国的一个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她的名字属于自

己的文化,并以此向美国大学生诠释那个文化。我不是在诋毁她那显然非常杰出的作

品。我只提请你们注意我们对她作品的赞赏是出于一个共享文化文本所带来的易读

---00‫ן‬III
,...

流散之新与旧: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291

性;为了一个共享的学术读者群,文化的差异被驯化、转码了。在阅读斯戴帝(Filomena

Steady) 的《跨文化的黑人妇女》一书时,我让学生把注释当文本来读:什么是关键

的问题,对谁说话,什么体制,对谁有利? [20]
例如,在开放自由的开普敦大学与激进的西开普敦大学之间存有差别,我不能把

在前者讲授习惯法的一个黑人教师只当一般学者看待。的确,南非一些女权立宪主

义者在作品里创造性地展现了习惯法的立宪版本,目的是要给底层妇女铺平通往立

宪支持的主体地位的康庄大道,她们要面对弗朗哥在其作品中提过的那种矛盾。我

们必须学会区分,在一个外来的、强制的公民社会的作用下,对民族的或源于民族的

"各类文化"的需求并不就是为创造一种性别平等的公民性所付出的努力。在后者的

斗争中,在危机四伏的新国家内部,与公民相关的各方必须要意识到经济跨国化的威

胁,这种经济跨国化总是披着大写的"发展"的外衣,还要意识到解除国际资本与发

展中国家经济之间的障碍所带来的威胁,这种障碍的解除被婉转地称为自由化。不

妨看看津巴布韦大学法律教授马博雷克 (Mary Maboreke) 发出的警告:

津巴布韦是 1980 年 4 月 18 日获得独立的… --1990 年 10 月 1 日,津巴布

韦解除了对贸易自由化的严格的贸易控制……新经济秩序亮起了警示灯……此

前获得的一切利润都将毁于一旦……妇女会如何受到调控项目影响的分析应该

在问题出现前就进行。现在要求必要的保证和保护有点迟了。事实是,我们从

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现在只能局限在对当局采取的行动做些回应罢了。阴]

除非我们能把自己想象为马博雷克所说的那种人,无论这有多么违心,但我们不

能站在跨国的角度思考跨国的问题,更不用说为它做点什么了,按照上面所说的情况,

在第一世界定居的妇女就是属于那种人。我们"知道"把思想建立在感觉上是不能

成为理论基础的,但那"正是"理论如何"从完全他者的角度被评判的"方式,"正是"

做出每个决策时起作用的"犹豫不决的幽灵","正是" "真理"如何在具体情况下发

挥作用的或被设定的,也就是理性中心主义何以不是被揭露或被纠正的病灶,是我们

如何在所谓人类生活中暴露和忘却的东西,我们不能以学术或艺术的反本质主义为

名来绕过这个问题。

澳大利亚一个有声望的女权主义分支独树一帜,创造了"女性制" (femocrats) ,

即把女性系统地融进公民社会。我们当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但也许同样可以认

为这是对非洲南部的同行们努力的"获准的无知
2归|从解构到全球化 tt肌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econstruc 川ot川i阳刊。 balization: ASpivak Reader

己 [22] 。我们这个研讨班上的→些人认为,民权运动以后,随着里根一布什时代的
到来,人们丧失了忠诚于宪法的信心。当然,在美国的环境下,这种描述似乎是合

理的,但这一点本身也是泛美国化的表现,即把美国当作基本证据,这正是联合国

女权主义的软肋之一;也是在进行全球女权主义学术思考的时候伞定要千方百计避

免发生的事情。无性别、无种族歧视的美国宪法过去是,现在还是被普遍认为是文

明国家的典型代表。非洲南部 一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以及现在的南非

受到保守势力的阻碍,这不应该成为不努力在这些国家进行修宪尝试的理由,这些

国家应该努力从一开始就使宪法具有性别的敏感性。如果美国的经历被当作历史决

定因素来看待的话,那么,不管喜不喜欢,这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另…-方面,从、

哲学上讲,获得权利进行修宪的人坚持认为修宪是命名式的言语行为,却被当作哲

学真假命题而被轻视了。这样的批评似乎是恰当的。世界所有民族习俗系统中存在

的局限性也从中作祟,所有当代宪法系统都是以男性为出发点的。宪法就这样被看

作既是危险的,又是强大的。它是一个途径、一个框架、一个中转站 [23] 。
我反复说过经济学和跨国思想的认识领域都披着发展一词的外衣。"发展中的妇

女"可能是最大的欺诈,这一点在南亚最明显。这让我们(在这个班里)认识到在考

虑每个地区的妇女状况时要审查各帝国主义形成的特殊性,这很重要。因为正是在

碰撞与冲突中,妇女现存的跨国历史轨迹才依稀可见,碰撞与冲突是在帝国主体的形

成、当地/习俗法律以及有导向的心理传记(即历史,没有很好的当地语言就没法了

解这个历史)之间产生的。

例如,谈到南亚的情况,我们不得不面对美国帝国主义和正统的发展中文化之

间的不均衡性一一出口加工、国际承包、后福特主义以及这个文化是如何重新塑造
妇女的。王爱华 (Aihwa Ong) 帮助我们看到原来殖民主义和男权制度的经历是怎样

使我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24] 。她最有说服力的地方是把在单位工作的妇女普遍存


在的所谓的歇斯底里症作为研究对象,用福柯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王爱华虽然在写

作与文学地位上无可挑剔,但她也同我们其他人一样不能确定在美国现实环境下是

否存在一个有文化的跨国读者群。一方面是用"高深理论"诊断被压迫或被统治之

人的困苦;另→方面是自我认同的、自由发挥的经验主义或"经历主义"。这两个方

面如果没有合适的语言进行阐述,就出现了对理论的认可问题。福柯阐述得很全面。

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定居美国的人使用他的假设来处理我们所拥有的材料是没有什

么问题的,特别是当使用者作为讲授者的权威地位也是由此类议题确立的时候,这个
流散之新与肌阳世界中的妇女 [293

人就是我本人一一斯皮瓦克。如果在美国本士对此进行抵制,我们要走的唯一道路

似乎就是完全反理论主义的立场,对任何非政府的活动家及其下属所采取的任何行

动都给予赞赏,更不要说用看似准确的统计数字与克制的同情心相结合的手法来描

写他们那些作家了。在这一点上,我和你们都不能只经过这样一番学习就去对"参与

者"的各个立场品头论足。我在这里只能说,我们读过的所有关于东南亚的那些好的、

详实的书籍中,黑泽 (Noeleen Heyzer) 的《东南亚工作妇女》一书充满了活动家的研

究。在本书结尾,我们看到这样几段话一一我下面会引用。我们感觉从这样」本书

中很难识别其背后的理论。这是因为它不是以海德格尔式的关爱或德里达式的责任

为框架 [25] 。但正是在这里,我们需要阅读理论(至少只要我们还在课堂上讲课的话)。


这是一项任务,一项不太可能实现但却是必要的任务。它可能会让我们了解那次会议

的总课题,下面这段话就是第一次在那次会议上提出来的。它超越了流散者这个主题,

进入了跨国环境这样的命题一一的确,这也正是我在这篇篇幅有限的文章里竭力要

阐述的 g 这样的跨越使两者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了。

从文化上讲,女人被认为的确应该对私人空间的各项工作负责,特别是家

庭成员……正是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才形成了与他人的紧密关系的,分享类似

的世界观的……[然而]许多文化认为有必要"保护"妇女不要接触到这些·

[反之]当前的任务当然是要普及关爱和关怀的伦理。这种关怀蕴涵着人类社

会可能有的另类理念或前景……这是每个人都将受到照顾的一个前景……

姑且考虑一下,如果真的能在活跃的女权主义者的作品中找到理论(因为在理论

界还是存在歧视的) ,我们就以妇女的名义重新思考流散者与全球化的对立问题。本

哈比 (Seyla Benhabib) 在《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很明确地在寻找一种更具活力的对责

任的思考,目的在于补充贯穿于社会需求和权利的男性政治理念 [2610
但她不能想象把南方作为评论的中心,她的伙伴都在北方:

自由主义的共产党批评家如麦克因特尔 (Alasdair MacIntyre) 、桑戴尔

(Michael Sandel) 、泰勒 (Charles Taylor) 和沃泽 (Michael Walzer) ……女权主

义者如吉理甘 (Carol Gil\igan) ,帕特曼 (Carole Pateman) ,奥金 (Susan Moller

Okin) ,黑尔德( Virginia Held) ,扬格(Iris Young) ,弗雷泽 (Nancy Fraser) ,康

奈尔 (Drucilla Cornell) ……还有后现代主义者……通过这些人的批评,我们

逐步把注意力集中在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的著作上……
29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truction 川e 叫 ue 叫 叫zation: A Spivak Reader

她沿袭欧美历史上的男女分工,男主外、女主内,而她自己特有的理论导师是吉

理甘。除了家庭这个私人圈子外,今天也许还有朋友圈(尽管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为

什么是现代独有的)之外,她不能找到其他该负的责任。她当然不能在她称之为"后

现代主义"的领域内识别出一个关于责任的更有概括性的思想[27J 。但"后现代主义"
或本哈比都不能通过责任的概念了解到通常状况下妇女所承受的打击[28J 。这需要妇
女们自己,如黑泽这样的人去认识责任一一一这种兼顾→切的不可能实现的想法一一

拥有最大的机会在发展中的妇女公共空间里激活伦理,而正是因为这样,敌人才随便

地定义女性责任,使其成为超级剥削的代名词[29J 。这里,受限制的流散者不断开展
的运动比欧洲中心的经济移民的文化叫嚣更具有启发性。

当默亚 (Lily Moya) 试图从社会底层移入有机知识阶层的努力受挫以后,她逃遁

到索非亚城 (Sophiatown ,约翰内斯堡) ,她说"巫医有月经","我的生命曾经是一个

转换"。即使像马克斯 (Shula Marks) 这样敏锐的作家也是要寻找一个诊断[30J 。我


们在那个四楼研讨班舒适的教室里讨论,在非规范的作品中识别理论,"在比喻的文

本中识别哲学咐1J 。默亚的提议对我们来说就如"人是理性的动物"
在《面纱之外》一书的第 129 页,作者引用了一个普通阿拉伯妇女的话: "Kunt

haida felwlad[32J "有些遗憾的是这句话被默尼思 (Fatima Memissi) 翻译为:我忙于孩


0

子。如果直译的话,那就是"我那时在男孩中",这样译,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理论支

点。"男孩"指的是所有"孩子",这跟英语中的"男人"代表所有人一样。并且,如

果我们把那个"在……中"抽出来,把它与人口和发展国际委员会与资本输出和资

本最大化相关的女性扼杀联系起来-一这也是对跨国劳动分工的准确描述一一我们

就会渐渐了解这些妇女所遭受的致命的精神分裂症的痛苦和在未解决的矛盾中的挣

扎:→方面对服用对身体有害的长期或永久避孕药物的无奈,另一方面也对男权中心

的生育思想、无奈 [33J 。德勒兹和瓜塔里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中,未来的女人


就可能依这两个作者的权力和知识进行一番女权主义的重新塑造 [34J 。
我这里要说的关键议题是,女权主义翻译者的任务就是提供信息。流散者支持

这个任务并允许这个任务完成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因为既然是流散者,他们同时也失

去了与母语习语和日常用语的必要接触。在学术界,流散者未经检验的文化主义忽

视跨国环境的紧迫性,而无人问津那些缺乏善意的翻译,这些翻译可能是为了迎合主

流女权主义者的理解程度而转译的。

我是通过列出一个我们所论主题不能包含的群体的名单来开始这些评论的。我当

~
流散之新与肌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1 2 何

时把他们称为"那些 3000 多年来始终定居在一个地方的人",那是为了说明权威历史

分类的局限性,即把我们的文明以工业革命前后为界限 z 这种对不可能性的经历开启

了抵制跨国环境的思路。然后,我建议只能通过以责任为基础的伦理体制的破碎的、

在性别上妥协的方式注意到这种局限性。与各地缘政治区域的妇女一样,我们不得不

对霸权与/或帝国主义的主体构成做出某种反应或抵制、不得不通过殖民者所采取的

不同殖民化方式和步骤辨别其知识库存中各类不同的体制。而且,从殖民地残留的痕

迹中,我们能够获得一点理论,揭穿现存的认识以及同一性文化主义的欺骗性。

这种教训,理论上包括澳大利亚东金伯理 (Kimberly) 土著人所称的"我们失去

的语言" [35] 。这个表达法不是说土著人不懂自己的母语,而用社会工作者的话说,


指的是"他们已经失去与自己的文化根基的联系"。他们不再用自己的语言思维,那

已不是他们大脑中的软件。因此,这些受殖民者压迫的后裔所要求的只是主流教育,

加入公民社会,以及在学校课程中把他们的文化信息包括进来而己,这是合理的要求 g

在现状下,这也是唯一可行的要求。这里的概念一隐喻"语言"代表着在社会(被

称之为生活)这个大舞台上表演所需的主要乐器。土著人要求给他们一些可支配的

讲述和描述自己习俗的机会,以便把他们自己的乐器拿到被称之为生活(或艺术、或

文学、或文化,甚至理论)的舞台上,在需要表演时能奏出自己的乐章 [36] 。仅就围


绕工业革命叙事的是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和殖民探险的浪潮,以及土著语言之间的分

裂这一事实而言,要求多语教育就显得非常可笑了 [37] 。
在这个丢掉的"软件"中,妇女的作用将发生什么变化将无从查证或没有人去查

证。这个生动的"软件"正是贝尔 (Diane Bell) 在《梦想的女儿们》一书中所描述的 [38] 。


‘"文化"是富于变化的,并且是在不经意时发生的。例如,从 19 世纪 90 年代在北美

大陆的首批国家中,反殖民主义者在各地零星发起的地下舞蹈,到 20 世纪 70 年代在

温德地尼 (Wounded Knee) 这个公民社会内部发生的政治抗议,以及在西尔克 (Silko)

的《死亡年鉴》一书中描写的当代文学的/真实的多元文化女权主义,这就是我学到
的教训 [39] 。

由于时间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我对跨国时代的学术身份政治感到不安,南亚是

我的公民身份所在地,美国是我收入的来源,西北欧是我有限的专业知识的领域之所

在,这些在我第一次说这些话的时候都没有谈及。这是第二次,除了时间上的原因以

外,似乎不谈这些也还是合适的。我们那时阅读一些意大利女权主义的文本当然是

很愉悦的事情 [40]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流散在意大利的第三世界妇女通过家务劳


29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明读本 IF川…川。n 川e 叫

动给予意大利后工业基地提供了大规模的支持,而柏乃顿 (Benetton) 又是跨国后福

特时代女性主义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些妇女和这种现象却从未有人提及。研讨

班围绕意大利女权主义者所关注的公民社会问题所进行的讨论因此变得有意思起来,

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们讨论了米特 (Swasti Mitter) 经济重组的论述 [41] 。时间的限制


使我不能讲后苏联的亚洲和巴尔干的后殖民性问题。这两个复杂的议题与己经列好

的大纲不符。因此在这里也只能简略谈一下。

历史上,"巴尔干"地区和"亚洲|内陆"本身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区。然而,

通过它们与苏联阵营的共同关系以及经历过的同样的垮台,这又使他们似乎是类似

的,尽管垮台的原因各不相同。我们的时代不仅围绕工业革命来划分,还以单一国家?

为中心划分出不同的阵营。我们要了解前资本主义多国阵营里不均衡的苏化的"苏

联阵营"以及亚洲|阵营,我们必须了解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民族主义与斯大林提出

的帝国主义、民族主义之间的差别 [42] 。尽管金融-体化这个推土机把巴尔干和跨高


加索地区的各国逐个击垮一一美国在波斯尼亚攫建一个"公民社会",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给亚美尼亚施压要先解决诺格尼一卡拉巴克 (Nogomy-Karabakh) 争端之后才保

证贷款。尽管如此,在多愁善感的女权主义者看来,从人类利益的立场出发,流散的

问题是值得同情的,可以纳入国家与民族的松散关系中,而跨国环境的问题不是泛泛

的女权主义内部的一次会议或一门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亚洲内陆似乎万事具备

只欠女权主义了。这也许是因为这里有一小批俄罗斯化的、解放了的小资妇女。但

谁来审查她们与底层人的差别、与亚洲伊斯兰人的差别昵?从多个角度看他们如何"失

去了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像士著人那样被时代所抛弃昵?那里需要一个新的底层

阶级研究的学科,要研究这个阶级必需具备相应的历史知识,对当地语言也要了如指

掌。这种研究现在显得尤其必要,因为这个地区的"解放"现在是与美国的泛文化相

对主义的女权主义同步的,要使世界最终都成为大资本运作的安全之地。我曾尝试

跟踪这个地区准备召开联合国组织的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情况,我越来

越确信被调查的对象"妇女"和作为调查主体的参与者的"女权主义者"在构成上是

不确定的,这一点跟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我没有掌握足够多的语言来谈论这个现象,

而且这个现象既与我当时的教学大纲不符也与我们现在的论题不符。

还有东亚,它经常作为控股资本与北方合作,是主要参与者。它与南方及其无精

英的网络相关:这个地区是最受蹂躏的妇女空间。香港脱离了先前的统治形态:殖民

帝国主义,这是英国的标志。中国摆脱了计划经济,进入了美国控制下的新帝国圈子。
'

流散之新与旧: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1 297

越南的经济奇迹扼杀了公民社会。新世界的亚裔(老移民)和新移民的亚裔(经常被

称为"少数族群 ")都被一起同化了。那么该如何理解这里的女权主义的自我体现呢?

它是如何起作用的?我们对这样的会议议程能有多大指望?这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限

制问题,它标志着我们将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要以 4 个警示来结尾。在全球自由金融化这个新的国际秩序中,贴着发展中

国家标签的、被融入或正在融入美国或欧共体的公民社会的这些移民妇女是一个可

利用的项目。葛兰西在狱中曾令人惊奇地预言美国是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利用少数民

族的阳1 。还记得理斯柏克特( Clarice Lispector) 的故事吗?那个"世界上最小的女人"、


怀了孕的侮格米女人,她是那个男性人类学家发自内心尊重的对象I441 ,看来二者应
该结合在一起。举一个例子:

10 年多以前,我写过一篇有些夸张的文章,叫做《底层人能说话吗?»,我在注

释 8 中引用过。那个故事是有关一个 17 岁的女人上吊自杀的故事。她没有用枪。虽

然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中,枪支很容易获得,但她没有用枪。在这个行为中,

她试图用自己的身体书写一个女权主义声明,用月经的痕迹确立在这个不被接纳的

公共领域里有一种可以被称之为"言语行为"的权利。我因此就这个独特的(非)

事件表达了我的哀伤"底层人不能说话"。她的名字就是布巳内斯瓦丽·芭杜莉

(Bhubaneswari Bhaduri) 。

布巴内斯瓦丽大女儿的曾孙女是一个美国新移民,刚刚在总部设在美国的一个

跨国公司里被提升到高级经理的职位。这也是为了让底层人继续保持历来的沉默。

当提升的消息在这个家族的一般性聚会上宣布的时候,我禁不住对还健在的那个最

老的女人说"布巴内斯瓦丽(她的昵称叫塔露) ,白白吊死了",但我的声音不是很大。

曹这个年轻女人是十足的多元文化主义者,只穿棉布衣服,相信自然生育,这有什么不

可思议的吗?

因此,给予流散者以重要地位所带来的问题至少有两个:第一个是让我们忘记后

民族主义者(非政府组织)的言论是为了掩盖政府的重新分配、重新调整这种杀人行

径的工具。让我们从思想上接受跨国环境只是劳工迁移,而不是后现代资本出现的

最新方式之一。这就是为全球金融化思想和利益服务,尽管这看上去有些互不相干。

第二个问题是其杂探性所导致的,忘记那个不太可能存在的另一种状态的(只是

也许,但不是"纯正"的)文明,已从根本上"失去的语言"。

莫里斯 (Meaghan Morris) 曾跟查克拉巴蒂 (Dipesh Chakrabarty) 明确表示对"底


29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时叫皮瓦克读本 IF川…truction 川e 叫叫 G叫叫 n:AS川 Rea阳

层人能说话吗? "的大部分曲解来自于把这个题目理解为"底层人能谈话吗? "我将

不对这个词进行改动。我只谢谢莫里斯这种聪慧的支持,我也谢谢布西亚 (Abena

Busia) 、鲁比亚诺 (Wahneema Lubiano) 、杭 (Geraldine Heng) 、卡瓦那格 (Cassandra

Kavanaugh) 、卢内 (Ellen Rooney) 、周蕾 (Rey Chow) 、弗朗哥(Jean Franco) 以及其

他人,是他们使得这个课程得以实现:我也要感谢 1993 年秋季在哥伦比亚以及 1994

年春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里河边 (Riverside) 校区参加我的研讨班的所有成员,感谢

他们使我懂得了跨国世界中妇女的责任是什么,我们必须自己来阐释这个话题"流

散之新与旧"。

(吕迎春/译赖立里/校)

注释:

[I] 如我后面将要展示的, Farida Akhter 的立场要从她关于编织(或编织技术)的作品中了

解,而不仅仅只从文本中了解,其文本如其它翻译的东西一样不是"原作"的替代品。

我现在就给出要与这个作品一起读的 Akhter 的作品: Depopulating Bangladesh (Dhaka:

Narigrantha , 1992) 和 Malini Karkal 的 Can Family Planning Solve Population Problem?
(Bombay: S位出 Uvach , 1989) 。这个场面从欧洲中心的角度看是如此混乱,我急于附加
说这不是所谓的"赞成生活"的立场,而是对西方(北方)以妇女的名义把国内问题国际化

的摒弃。又见 Spivak ,咀mpowering Women? " Environment , XXVl l.l (January/February


1995) , pp.2 一 3 0
[2] Ranajit Guha , "On some aspects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Colonial India" , in Guha (ed) ,
Subaltern Studies: Writings on South Asian histOl丁v and Socie沙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2) , p. 8.
[3] Jacques Derria , "White mythology: metaphor in the text of philosophy" , in Alan Bass ,
trans. Margins ofPhiloso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2 , p. 209: 最新信
息,见 Diacritics 25: 2 (Summer 1995) , p. 12 。

[4] Public Culture , 5 , I (FallI992).


[5] 左翼右翼有关公民社会的一般性辩论,见 Justin Rosenberg , The Empire ofCivil Society: A

Critique of the Realist Theory of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Verso , 1994) 和 Ernest
Gellner , Conditions ofLiber沙 Civil Soci仰 and Its Rivals (New York: Allen Lane , 1994) 。
[6] 我这里使用"假设" (而不是国民地位的"预设")的意思是我所理解的德里达在 The

一..........
流散之新与旧: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1 299

Other Heading: Reflections on Today ¥ Europe 中所表述的意思,这本书的翻译是 Pascale­


Anne Brault and Michael Naa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92) , p. 76 。不
幸的是假设这个词在英译中被翻译成"预设"。今天,按我们所理解的想象地图一直以

来都不断把所谓的土著人往回、往外、往远处、往里推。公民社会的出现预设了这种推动。

[7] Saskia Sassen , On Goνernance in the Global Econom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96 , forthcoming) .
[8] 通过联合国传播的泛女权主义在本文渐显其当前流行的意义。我现在坚信跨国一族

被重新编入跨越边境线的人,是这种传播的一部分:正在被重新编入资本主义的资本。
我曾在其它地方提过联合国以妇女名义开展的这些行动产生了女权主义机构的工作人

员,他们的积极行动就是组织发展中国家最穷的妇女,偶尔也会以她们自己的形象(用

。lristine Nicholls 辛辣精辟的话说就是"训练她们成为真正的妇女")为标准,其主要目

的是按照旧的主流文化的标准:知识的精髓是有关知识的知识,给研究提供素材。作为

这项努力的一部分,一些总部设在美国的大组织获得非精英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基金,目

的是为了丰富他们自己的数据库,或者为了把后者的能量释放到前者愿意做的行动上:

这是思想控制的最简单方式 g 而不像买选票(为了"经济公民"的利益)。最近,两个

不同的人两次把这类活动描述为与这些非政府组织的"配合"。这又一次说明思考跨国

的流散者问题的学术界人士或少数民族妇女一定都有足够的文化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对

谁有利?为谁服务,有利于谁? Rosalind Pollack Petchesky 在 "The Body.As Property: A

Feminist Revison " (i n Faye Ginsburg and Rayna Rapp (eds) , Concerning the New World
Order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95) 中,几乎完全是引用孟加拉活动家
阿克特 (Farida Akhter) 的几句话,结果却用帕特曼 (Carol Pateman) 替代了阿克特,在

她看来,帕特曼的"评论"似乎与阿克特"相近",但帕特曼"更系统、更概括" (p395) 。

她并不只满足于贬低阿克特,还通过人种志、 16 世纪的巴黎、一些英国平均主义者的"来

自于欧洲早期现代的有关拥有自己身体的思想"、最后就是美国非裔法理专家威廉姆斯
(Patricia Williams) 的著作给这类"基础教育主义"提供了一种"女权主义"的另类选
择。(新几内亚土著妇女不可能与受后福特主义剥削的孟加拉妇女有什么不同!)下面

就是她评论阿克特的话:阿克特是孟加拉的妇女健康活动家和研究者,她谴责的"妇女

个人权利大于自己身体"是"无意识的资本主义男权思想的反映……是建立在资产阶

级个人主义的逻辑和私有财产内在的强烈欲望之上的"。阿克特认为妇女拥有自已的身
体的思想是把妇女的身体变成一个"繁殖工厂",使其成为客观现实,她否认繁殖能力

是一种"我们自已内在所具有的自然力量"。她号召建立"自然"妇女的"新型的社会

关系",其背后存在着"自然"妇女与"社会"妇女的分裂,这使阿克特更接近激进女

权主义者们所阐述的"差异"思想,而与她可能要阐述的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

却不太一样 (pp.394← 39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写道,社会主义抵制的轴心是


30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F川 … 叫 川 川 问e 刊。balizal;

要了解劳动力是唯一产生私人和社会化之间动态斗争的商品。如果劳动者能够超越把

工作只当作私人的或个人的事情,而把它看作是一个潜在的商品(劳动力),她/他也

就部分拥有了这个商品(因为这个商品是一个抽象平均值),那么她/他就能开始抵制

挪用剩余价值,把资本投向社会再分配。作为每天都要组织反对跨国化斗争的人,阿克

特期待其他人熟悉抵制的基本知识。无产阶级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她/他除了身体以外

什么也不拥有,因此是"自由的"。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就不可能有社会

主义,只有在工厂里做工了。这种"私人的"和"社会的"斗争(劳动和劳动力)就是

阿克特"自然"与"社会"的分裂。值得注意的是,阿克特跟随马克思使用"力"这个

字,而佩柴斯基 (Petchesky) 用"妇女"来替代。的确,这里有点自相矛盾:人身体中

的"自然"部分应该是易于接受"社会化"的!为什么阿克特在谈论这样一个"再生能

力"的问题?作为反对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再生产工程掠夺的一个人,她每天都意识到

再生产劳动力已经被社会化了。当号召建立一种"新型社会关系"的时候,她是严格按

照马克思有关"社会生产关系"的定义使用这个术语的。新型,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区分

所有其它劳动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不成立。这里被生产出来的商品是孩子,不是

物,孩子也是被编入情感价值形态之内的。美国的人格主义不能认同马克思的有关抵制
使用社会化了的劳动力这样激进的理论,就如同把弗洛伊德激进的超心理学降格为自

我的心理分析一样。而且,因为这个理论隐含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权基础之上的自由主

义,所以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就无法理解拥有身体这样的理论,这是一个死胡同。它只

能是"抽象"的法律团体的"具体"承载者。(当然总部设在美国的联合国女权主义组

织在为全球金融化、软件开发服务,这一点也是真的。我这里评论佩柴斯基应该与我在
"Thn
陀'ee women's 但巳'xt,
f. 臼 Sαnd a critique ofimpperialis口m
η1

If胁'作乍i例
tin
咆gαn
时dDij)
萨 erlεnce (Cαhi
甘IC
囚 ago: Universi

sit
让tηyofCαhic
臼 ag
肝 o Press , 1985) , p.263 中评论勃郎特岛

弗洛伊德一样:以及 "Can the subaltern 伊eak? " in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eds) ,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Culture (Champaign-Urbana: University of Ill inois
Press , 1988) , pp. 296-297 。阿克特用"无意识的反映"更简单地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顺便说一句,下面的情况也是可能的,即"自然的"与"社会的"分裂是年轻马克思提

出并移植到后来的著作中的自由王国与需求王国(计划的局限性)之间的自然人与社会
人之间的分裂。但总部设在美国的联合国女权主义团体为何不能认识到南方理论的复

杂性只适合课堂教学,只能作为一种人种志的"文化差异"而存档。这里,我们这样说

就足够了:帕特曼的理论当然不是阿克特理论"更系统和更概括"的版本。阿克特是一

个跨国马克思主义者,而帕特曼的优秀文本也不能通过把代孕母与卖淫和婚姻混为一谈

而改变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变。并且,你也不能通过引用人类学和欧洲早期的理

论来满足在新世界秩序(后苏维埃时期的金融化、为了医药方面的突破而取得底层人的

DNA 标本的专利权,等等)中对新型社会关系的需求。的确,这不是引用有色人种来

一..........-I
流散之新与旧: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301

打击有色人种的问题,而是一个理解这类分析的问题。但也许最槽糕的是使用威廉姆斯

的观点。通过一个北方有色妇女来使南方的批评声音受到压制,我不能就这样的道德政

治进程做任何评论。但至少有一点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即奴隶制的虐待性宪法与现在的

剥削社会化的体制是不一样的。母系奴隶制不能成为再生产劳动力商品化的情感借口。

威廉姆斯很清楚地说明今天的底层非裔美国人想要拥有自己的身体,以反抗特定的历史

和状况。并且,那种状况与利用奴隶制提升工业资本主义是相矛盾的。威廉姆斯描写了

有关类似的利用,描写了美国的司法制度。她不能再被用来"反证"南方危机的困境。

跨国世界的妇女一定要意识到理论借用的政治一一一注意佩柴斯基是把流散他乡的艺术

家 Mira )、lair 和 Meena Alexander 的艺术体现作为证棉的,这两个艺术家都是印度裔;何

况在跨国化进程中,孟加拉和印度的情况也不一样。
[9] Mike Davis ,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1992) , p.267.
[1'0] Michael Kearney , "Borders and boundaries: stat巳 and self at the end of empire" ,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 vo l. 4 , no.1 (March 1991) , pp. 52 一 74.
[II] Samir Amin , Unequal Development: An Essay on the Social Formations of Peripheral Capi-
talism , trans.Brian Pearce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 1976); Walter Rodney , How
Europe Underdeveloped Africa (Washington DC: Howard University Press , 1981)
[12] Jean Franco , Plotting Women: Gender and Representation in Mexic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92) , p. II.
[13] Catherine Mackinnon , Feminism Unmediated: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87) , pp.63-69.
[14] Raymond Suttner and Jeremy Cronin (巳d. ), Thirty Years ofthe Freedom Charter (Johannes-
burg: Ravan press , 1986) , pp'. 162 一 163.
、 [15] Melanie Klein , Enνy and Gratitude (London: Tavistock , 1957) .
[16] 1ft Amadiume , Male Daughters, Female Husbands: Gender and Sex in African Society (Lon-
don: Zed Books , 1987) 下面的引用的段落选自第 9 页。
[17] 这是一个有关孟加拉服装工业的糟糕状况的讨论,孟加拉服装工业处在世界银行反对

结盟与后关贸总协定时代的社会倾销之间,进退两难,结果导致对童工问题的迷恋,谙

熟纽约福利掠夺的一个极富的"女权主义的"社会学同事讲述了孟加拉城市大底层儿

童完全不可思议的状况,也导致了这样的评论:我们一定要记得文化的差异!这名知识

分子一定不太理解我当时说的是北方的剥削,而不是在讲一些人想象的那种,认为孟加

拉文化喜欢童工!南方学术界的情况也不乐观。在斯里兰卡类似的讨论使得一个女研

究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斯皮瓦克赞成用童工吗? "

[18] Derrida , OfGrammatology , trans. Spivak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3ωi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忡皮瓦克读本 IF川…truction to the 叫 ue of Globalizati

1976) , p. 125
[19] 我在 "A response to Jean-Luc Nancy" , in Juliet Flower MaCannell and Lara Zakarin (eds) ,

Thinking Bodies (Stanfo叫: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 pp. 39 一48 中试图描述我自己
类似的困境。

[20] Filomina Chioma Steady (ed.) , The Black Woman Cross-cultural 今 (Rochester: Schenk-
man , 198 1) .
[21] "Women and law in post-independence Zimbabw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 in Susan Ba-
zilli (ed.) , Putting ~化men on the Agenda (J ohannesburg: Ravan Press , 1991 ) , pp. 215 ,
236-237.
[22] Hester Eisenstein , "Speaking for women? Voices 仕om the Australian Femocrat experiment" ,
inAustralianFeminismStudies , 14 (1 991 , Summer) , pp.29-42.
[口
23斗] Derrid
由a , "De
∞叫c1趾
缸ra
a 创州tions of independence
l归5 (Summer 19
锦86
创), pp. 7-1臼5 。但这里我们也必须要提醒自己自我想象的感觉/思想是使

批评持续的原因,即使它会挫败这样的批评:可惜的是这是欲盖弥彰。所有使用"解构"

的名词或动词的用法实际上都被这把双刃剑破坏了。讲无限 :i~ 步是没有用的,因为无限

进步也没什么不同,只是延异,无限(不确定)地延异。

[24] AihwaO吨 , Spirits ofResistance and Capitalist Discipline: factory Women in Malaysia (Albany:
SunyPress , 1987) , Chapters7 , 8 , 9 , 10 (pp.140-22 I).
[25] Noeleen Heyzer , Working Women in South-East Asia: Development, Subordination and
Emancipation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 1986). 引用的段落选自 131 页, 132 页。
[26] Seyla Benhabib , Situating the Self: Gende r, Community and Postmodernism in Contempo-
raryEthics (NewYork: Routledge , 1992). 引用的段落选自第 2-3 页。
[27] Thomas W. Keenan , Fables of Responsibility: Between Li terature and Politic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6 , forthcoming) .
[28] Friga Haugg 的优秀著作 Beyond Female Maschism: Memoη咐Tork and Politics , trans. Rod-
ney Livingstone (London: Verso , 1992) 这是能使人提高觉悟的一本书,它使性别责任
的妥协在欧洲历史上合法化,用的只是倒置手法。如果一定要建立以责任为基础的系统,

我们就需要对自已的地位(原文本性)有一个不同的感觉,这需要一个不同的日程。

[29] 我在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大主题,这个主题我只是通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延异有所触

及(见斯皮瓦克的 "Supplementing Marxism" , in Stephen Cullenberg and Bernd Magnus (eds) ,

Whither 蜘Txism? (New York: Routledge , 1994) p. 118 一 119) 。即使真的存在的话,德里

达也是把这些不可能性放在礼物这个比喻上。但像 Karl-Otto Apel 这样的思想家会简单

地把这些统统按弃为"乌托邦式的" ("Is the Ideal Communication Community a Utopia? ",


quoted in Benhabib , p. 81) 。这里,我的"经历"是属于那种在孟加拉服装工厂里工作的
流散之新与旧: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1 303

年轻妇女们的经历,她们脱离了家庭,表面看比那些大街上没工作的妇女要强,然而,她

们却没有注意把伦理的自己重新编入公共领域。我崇敬重新编入公共领域。我崇敬 Carol

Gilligan ,但我在这里引用她的话是一个侮辱;因为她一定在接受辅导,与另一个不同的小

组一起接受这个领域的专家们(如 Heyzer) 的重新培训。我以女权文化研究的名义,在修

改弗洛伊德一拉康的心理分析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只是已作了必要的修正而已。

口。] Shula Marks (ed.) , Not Either An Experiemntal Doll: The Separate Lives o/Three South Afri
can Wome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87) , pp. 207 , 209.
[31] 当然,我是在倒装我在注释 3 中引用的德里达的文章的副标题。

[32] Fatima Memissi , Beyond the Veil: Male-Female Dynamics in Modern Muslim Socieσ(Lon喃
don: Al Saqi , 1985) .
[33] 这个矛盾是更大的性别错位的矛盾,这已经在 David Washbrook 的论文 "Law , state and
agrarian society in Colonial India" (Modern Asian Studies , 15.3 , 1981 , pp. 649~721) 中

有所阐述,文章认为如果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利益而实施的殖民措施,那么当

地繁荣的资本主义措施与那个利益就会产生矛盾。见 Ritu Bida 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

正在撰写的毕业论文 "Hedging bets: politics of commercial ethics in late Colonial India" 。


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个矛盾也是殖民地妇女解放与文化主义早期矛盾的阶层错位问题。

[34]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 trans. Robert
Hurley , et al.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apolis Press , 1983) .
[35] Kaye Thies , Aboriginal Viewpoints on Education: A Survey in the East Kimberley Region
(Needlands: University ofWestem Australia , 1987) .
[36] 温德地尼 (Wounded Knee) 大屠杀之后,西廷布 (Sitting Bull) 的小屋就被拿到 1893 年

芝家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上展示。这是声称主导文化拥有使用这个舞台的权利,这与我

们所评论的事情刚好相背,或者说,不那么恰当,因为这个历史上被奴役的民族"曾拥有"

过语言,后来失去了,主导民族只是摧毁了它。在两者之间是水牛比尔·考蒂 (Bu行illo

Bill Cody) 博物馆,它获得了温德地尼共享者的身份,可以有权展示温德地尼。今天,


那些受限制的多元文化的流散者会在考蒂 (Cody) 博物馆找到自己的原型。这正是大写

的资本使欧洲中心的经济迁徙"获得自由",可以在第一世界的多元文化主义中上演自

己的"文化"。

[37] 见 Gordon Brotherston , The Book of the Fourth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3) ;以及在当代加拿大双语斗争环境下的 Merwan Hassan , "Articulation and
coercion: the language crisis in Canada" , in Border/Lines 36 (April 1995) , pp. 28~ 35
[38] Diana Bell , Daughters of the DreG!η ing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1993) .
[39] Leslie Marmon Silko , Almanac o/the Dead (Harmondsworth: Penguin , 1991)
30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 From 0…t叫。n 川e 叫 ue 叫

[40] Paola Bono and Sandra Kemp (eds) , Italian Feminist Thought: A Reader (London: Black-
well , 1999). Patrcia Cicogna and Teresa de Lauretis (eds) , Sexual Differences: A Theoryof
Social-Symbolic Practice (Bl 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90) . Mirna Cicogna ,
"Women subjects and women projects" , 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 , 4 (Autumn 1987) .
Rosi Braidotti , "The Italian Women's Movement in 仙
t h巳 1980s

i印
es
队, 3 (Summer 1986
创) .

[41] Swasti Mitter ,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manufacturing homework: immigrant women in
the UK clothing industry" , Capital and Class , pp.27 , 47-49 , 62 , 75-76
[42] 见 Joseph Stalin , Marxism and the National-Colonial Question: A Collection 旷 Articles and .
Speeches (San Francisco: Proletarian Publishers , 1975); Y.I.Lenin , Imperialism , the Higher
Stage ofCapitalism:A Popular Outlin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1939) 。虽然
斯大林不断利用列宁的理论以使自己的理论合法化,但列宁说的是西北欧单一国家帝国

以及与资本步伐的关系,而斯大林说的是俄罗斯、土耳其和哈普斯堡帝国,以及为了形

成未来的新帝国而对当地文化和身份的操控。这样,他们的殖民路线就会分别朝着金融

资本以及语言、文化政治的方向发展;他们在当前的错位状况下,分别导致了跨国化经

济现象及其通过多元文化主义的流散者重新占据迁徙的杂探领地。

[43] 参见引用 Mahasweta Devi , Imaginary 儿旬rps , trans. Spivak (New York: Routledge , 1995) ,

pp.212-213 中的段落。

[44] In Clarice Lispector , Family 刀白, trans. Giovanni Pontiero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 1972) , pp.88-95.
'

、文
LYU 2JOV,~J

文化*

在前三章里,我们讨论了事物以往的状况。现在我们谈卢尹下作为区别性事件的

当今的历史:代名词"我们的文化"。让我们以 20 世纪 80 年代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一篇有争议的重要文本作为切人点。 [1]
把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归并到一起的趋势是由 20 世纪 80 年代哈贝马斯的

那些颇为精彩的访谈引起的,他声称,后结构主义者可以被看作是"年轻的保守主义

者",这些人基于现代主义的态度……证明了一种不可调和的反现代主义的合理性。 [2]
后来哈贝马斯与利奥塔之间的争论在这里没有直接关联,但还是对这两者的顺利归

并起到了促进作用。 [3] 于是,我们就有了建构文化史的宏大叙事作为文化阐释的例子。


这种叙事化在过去的 20 年里发挥作用,使该领域实践者当中能产的、合理的躁动都

平息下去。很明显,那些权威的、持续的文化史叙事的生产者不能接受这样一种提法,

即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归并或许是作为文化生产之文化史叙事的元批评生产

过程中的一个事件,而不是对该历史的客观描述。换句话说,既然人不可以赞同阴谋

理论也不能指责学术利益集团,那么,为什么在后结构主义思维中压制现代化批判的

势头在结构上是必要的呢?在批评理论领域,这类问题的纯粹可能性是通过把后结

构主义归入本世纪初期的先锋派阵营而得到解决的。 [4]
对于美国文学界的大语境而言,也许最能代表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归并的

例子是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的表演。我来谈

谈这篇文章中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在谈论"我们的世界"时,想要抹去日常所隐含的主体地位的欲望。

要理解詹姆逊文本的意思,读者必须占据一个主体位置,它至少要指向国家、体制、

*译自 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01丁v ofthe 陆nishing Present ,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9 。
30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手叫皮瓦克读本 IF川@叫阳时'叫川r阳刊。balizati

英雄仪式、研究客体的建构:美国著名人文教授,由于评论后现代文化主导力量而大

享激进之名:新"游牧民"之一。我们要牢记这→点,特别是在我们凭经验论述的时候,

即使这样会削弱我们论点的普遍性。我们来读读这句话"至少从经验上我们可以认

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心理体验,我们的文化语言,今天都是被空间主宰而不

受时间在畴左右,如同此前的现代主义巅峰时期一样。" [5]

的确,→种关于"文化主导力量"的理论必须特别谨慎对待主体地位的具体性,

因为它陷入了一种双重束缚之中:一个对文化主导力量的权力剖析必定呈现对新兴的

多样性的压制一一除非有意去避免,这类剖析本身就能够通过拒绝给予它文化描述事

惯用法的地位而参与那种压制。双重束缚反映在詹姆逊控制多样性的欲望中:

我将从广义上讨论"后现代"这一术语,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当今所有的文

化生产广义上都是"后现代的"。然而后现代是一个力场,各种迥然不同的文

化冲动都必须在其中闯出自己的路来,这些文化冲动被雷蒙·威廉斯从实用的

角度称作"残余的"和"新兴的"文化生产形式。如果我们不获得某种文化主

流的总体感觉,我们就会退回到这样一种观点,即把当今的历史视为纯粹的多

样性、无序的差异、许多其功效不能决定的不同力量的共存。 (PM 6)

我不能立即弄清楚为什么这些就是一个文化批评家所能获得的仅有的选择,尽

管我相当同意其新兴的或残余的文化必须在主导文化中谋得一席之地的看法。但如

果只把精力放在主导文化上,我们就忘记了种类繁多的新兴和残余文化之间的差剔,

可能就是激进的和保守的抵制主导文化的差别(尽管情况未必肯定如此)。威廉斯谨

慎地坚持在"新兴文化"中区别"他择性的"和"对立的"文化
[6] 。为了在发直可危
的事态中获得-分把握,我们必须关注多样性的踪迹。威廉斯写道:"-次又一次地,

我们不得不观察的实际上是-种前新兴状态,它活跃、急迫,但尚未完全被言说,不

是可以更自信地予以命名的显而易见的新兴状态"。

此项条文也许对詹姆逊来说毫不相干,因为前面引用的他写那个段落的最后一

句话表述得很明白,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之间的斗争在这个领域里的重新

上演。由于它与对文化主导力量进行描写的"后现代主义"生产相关,我想指出的是,

这场冲突所带来的后果。 [7]

在把后现代主义描述为一个力场时,詹姆逊不得不消解马克思主义作为权力剖

析工具的作用。与后者相关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必然冒轴心目的论(有可见目的的

一...........
F

价值体系)的风险。这正是詹姆逊以"道德主义"一词加以谴责而弃之不用的东西:

"对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正面的道德评价自不必说了……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如果与乌

托邦式的‘十分严肃'的伟大的现代主义相比对,拒绝对后现代及其根本琐碎性进行

道德谴责则是必然的了:人们会发现既是针对左派又是针对激进右派所作的评判。"

(PM 46) 。
当然,我们要理解这篇文章总体上是出于好意。然而当詹姆逊概述一个"全新的"

理念一一"在历史中思考我们当下时代的真正辩证的努力"时,它引发出第二类矛盾。
[8]
跨国读写能力使得深奥抽象的方面维持原样、经济方面的可见的现象处于被抹

杀状态。然而,它却不能仅仅因为其主导地位,就以"文化主流"的名义忽视无可还

原的文化方面的多样性。詹姆逊想象地认为文化的半自治状态(赫伯特·马尔库塞)

以及由此必然产生的相对自治(路易·阿尔都塞)已经"被晚期资本主义的逻辑毁掉

了"。然后,他接着说,"我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种初始的、未被理论

化的意义上都可以说己经成为‘文化的'"了(PM 48) 。

让我们还是这样来说吧。也许正是因为文化阐释的散乱性有一种半自治或相对

自治,才可能在总体上给深奥抽象的东西重新编码,而且跨国主流可以把"我们的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他们的都描写成"文化的"。对于我们,是主流文化
p 对于他

们,是多样性和文化相对主义。我将在下面提出,唯名论的理论实践要利用"文化"

一词,须是从宗主国公民社会的下层阶级多元文化主义那里学来的。"辩证法"也许

是·股把不适宜者当作他者加以淘汰排斥的哲学主流,反过来,情况也可能如此。我

们因此想到辛德斯和赫斯特精明的评论"为了产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果,

‘概念被赋予了先后轻重的顺序,并按此顺序使用。这个顺序是由理论作品本身的实

践创造的:没有什么必要的‘逻辑'或‘辩证法',也没有任何必需的、与现实本身

对应的机制能确保这个顺序(见第94 页 )0"

因此,虽然詹姆逊似乎反对只按时期来划分历史,但也有一些例子说明詹姆逊本

人也认为,生产方式和风格与随之而来的文化阐释之间关系的古板的同形理论是他

的话语的关键"我自己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各个时期进行的文化分

段既受到厄内斯特·曼德尔三时期划分的启发又被它所肯定。
" (PM 36)

虽然后现代主义与"跨国资本"的联系就像早期的风格(或文化主流?)与早期

的价值生产方式的联系一样,也是同形的,但我们是否应该认为,"我们"世界的跨

国资本的性质使得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事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凡·高的
30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叫皮瓦克叫 From D…川川 the C叫

《农民的鞋》与安迪·沃霍尔的《钻石沙鞋》之间的对比就没能令人信服地将这种差

异理论化。

凡·高的"内容,即那些初始的原材料" (两者完全一样吗?)要"被简单地理解

为反映农业痛苦的整个客观世界 " (PM 7) 。这也是有关艺术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相当实

际的理论。下一步就要看这个"用油彩对纯颜色的杰出物化……作为补偿性行为……

产生出一个全新的乌托邦王国……它现在重建[视觉经验]作为……资本主体中的某

种新的劳动分工,某种新兴意识的新碎片,这种新意识复制资本主义生活的专业化和

分工,同时也正是在这些碎片中为它们寻求一种无望的乌托邦式补偿
" (PM 7) 。

资本主义的这种不会实现的乌托邦与现实感丧失中的愉悦(这当然是"跨国资

本"精神荒谬的实现)在形态上("理论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是那篇文章稍后给

我们提供的有关后现代主义全新的、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的东西(见注释33) 。而且,

如果再回到安迪·沃霍尔的鞋的例子上来,我们就会发现直接代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

主义的对比,就像凡·高的鞋描绘农民痛苦的客观世界一样,安迪·沃霍尔的鞋反映

了商品拜物教,是"聚集在→起的死气沉沉的物体" (PM 8) 。而且,也可以这样说,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带给人们"补偿性的、装饰性的愉悦",
(PM 10) 与凡·高的画
带给人们的乌托邦的时刻在形态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不是一个理论上的差别,而

是实质性的差异。的确,当詹姆逊把安迪·沃霍尔使用"照片的底版"的做法称作是……

"凡·高乌托邦姿态的倒置"的时候,他看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PM 9) 。倒置(颠倒)

属于同一个理论空间:它不属于还未被理论化的范畴。虽然有人声称"后现代主义?

是断裂,但它也是一种重复。这是这个术语生产构成的一部分,也是我研究的对象的

一部分,我将从中汲取一些政治经验。

例如,为什么照片的底片被看作是"客观世界……成为)套文本或拟象呢?
"
(PM 9) 文本与拟象是一回事吗?没关系。如果艺术家用这种特别的含义填充这个
能指→一照片底版,他就与批评家分享了声称根本中断或断裂的欲望,因为照片

(photo-graph) 一一阳光的书写-一也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保证。的确,如果一个人想

要扩大概念隐喻的范围,他就能在电影(胶片底版)与录像(电子虚拟空间)之间找

到裂隙,扩大詹姆逊的同形态实践,然后说后现代主义(以及作为后福特时代的后现

代化)与微电子跨国资本主义相关,而不是与跨国的晚期资本主义相关。于是,国际

女装工会可以向我们揭示现高科技福特时代在较低级别上得到与老式工业资本主义
相适应的劳工实践的支持。 [9]

一一.........
(断裂的)欲望与(重复的)行为之间的矛盾有很高的生产力,这表现在詹姆逊尤

其出色的地方,即他对洛杉矶波那文彻 (Bonaven阳re) 饭店的分析。詹姆逊有关这个

饭店的论题是,"所有现代文化自动指称性的辩证强化 " (PM 42) , 不过他把它解释为

.. [--个]老式散步的寓意能指 " (PM 42 ), 当然也是一个"微缩城市"(PM38),


因为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做型化的缺场的言说。正是由于对詹姆逊散文抒情说服力的

颂扬和我们对他的政治立场合乎情理的信心,使我们对这个落到荒谬地步的矛盾视而

不见"这里叙事的漫步被低估、被具体化、被交通机器所代替,我们不再被允许自行

实施那种老式的漫步,交通机器成了老式攫步的寓意能指:这就是所有现代文化自动

指称性的辩证强化,它往往转向自身,以它自己的文化生产为内容。
" (PM 42; 重点为

我所加)没有任何自动指称的东西可以自然成为某个旧有东西的寓意能指。

事实 L 用詹姆逊所提供的分析成份,不管正确与否,我们都可以构建与其对立

的解释:首先,那个饭店由于是微缩的外面的城市,所以经常用指这座城市,目的是

为了让分析者或参与者抓住它的要领。大多数乌托邦信仰者忘记了乌托邦是不存在

的,采取经验式的表现行为(这种姿态不只限于后现代或现代)。它们在某些情境下

可能会很多产。其次,这个反面乌托邦成了一个麻烦,指称危机却不带来危机(不在

话语生产中产生移位),以及当地商人不能再满意或有效地经营其生意,或许都应该

同自我再现的文化政治多样性相关联。[叫
我如此这般地揭示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阐述表面上是断裂,实际上是复制,因为

我相信他话语的说服力在于其他方面。事实上,他的论点是建立在一个推演出来的

体验之上的,这个推演的体验是一般美国意识形态主体在面对凡·高、安迪·沃霍尔、

、蒙克的体验(例如,那篇华丽的描述充满了有关表达和指示的哲学困惑,但那又有什

么可担心的呢?),即身处于披那文彻饭店时的体验。整个剖析不是证明这个主体在

后现代主义中消失了,而是停留在后现代超空间中的一个主体在场,感受那个旧式的

事物:身份的丧失。作为现代的逆反,后现代在重蹈覆辙。

詹姆逊用以维护后现代乃断裂一说的最有趣的技巧之一,就是对解构的套用。

对詹姆逊来说,德里达(才?~、文本性、去中心主体)才是后现代理论家的典范。我

已经指出他为了维系可总体上被描述为解构的东西(多样性、不确定性),
[11] 而在文
章里败坏左翼反后现代主义立场的地方。但是在文章的其余部分,他还是向我们展

示了解构术语如何在政治上被用来描述后现代现象的。要这样做,他必须把哲学成

份转换成叙事成份.把逻辑顺序转换成时间顺序。[12] 詹姆逊高超华丽的文风使他得
310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 叫 川the Cr

以随意地用括号就可以达到目的:

(这个概念[主体的"死亡"或去中心化]的两个可能构型一一-一个是历

史的,那曾经在古典资本主义和核心家庭时期存在的中心主体,今天在有组织

的官僚世界里已经解体了;还有一介更激进的后结构主义立场,认定主体从一

开始就不曾存在过,不过是构成了一个类似意识形态幻象的东西一-一我显然

是倾向于前者的;后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类似"表象现实"的因素考虑进

去 )0 (PM 15)

现在这不只是一个在许多选择和主张中随意挑选一个的问题。我已经在其他士也

方评述过有关哲学成份和叙事成份之间的关系在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中的意义 [13] 。
这里我来说说把这种操作放在德里达身上的含意,因为他是"激进的后结构主义者",

曾详尽阐释过"表象现实"。这些含意对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早期的德里达花大量时间定义字素结构。用这个词是因为书写在历史上被固定

用指在原始信息发送者缺席的情况下使用的结构。德里达指出,在没有此结构必要

性的情况下任何编码都无法发挥作用。因此,由于有主体自我的在场而特别厚待言语,

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任何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将导致理论主体连

同主体价值本身的霸权自负的滋生。 [14]

在一次相关但不同的行动中,德里达提出,任何论点的建立必须为其基本术语假

定一致的来隙。但如果审视这个假定系统,你就会发现它不能被设想为派生于先前

己存在的某物之中的重复结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压制或巧妙地处理了。这是一

个复杂问题,德里达的所有文章几乎都在讨论这种压制或巧妙的处理(有时将其定义

为悖论或难题) ,在不同的文本中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在这个简短总结中,我们把这

个现象称作对字素结构的压制。字素结构是不可还原的非自我在场的痕迹,从→开

始就与本原不同。然而如此称呼它的决定是方法论上的必要步骤,不可能是解构理

论认可的。似乎栖居着所有新思想和行动的字素结构是类似书写的结构,但不是通

常意义上的书写。虽然能把它看作书写单位,却不能把它读作缺席的在场标志。这

是建立所有解构主义理论实践的双重约束。在本书中,它不断出现在提出策略的地方。

这个字素结构中的 "graph" (书写)与解构主义的所有概念隐喻一样,是一个误用词,

一个(概念上)错误的隐喻,和/或一个(隐喻上)打了折扣的概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理解的"主体"是书写单位,是误用。人类对自身的思
'

考因而是通过巧妙处理字素结构的假说进行的。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控制主体,只能

按照上段阐述的两个步骤。当然,只用几句话来说明复杂的推测是不公平的。但不

管怎么说,如果认为我在这里总结的东西是在阐述著名的去中心(决不是死去的)的

主体,还不算太离谱。 [15] 我怀疑英美批评家,如詹姆逊、特利·伊格尔顿和弗兰克·兰


垂夏等,之所以特别执着于去中心性和去中心叙事,是因为他们仔细阅读的是德里达

著作第一篇和最后一篇: «结构、符号和嬉戏》以及《论文字学》的第 l 章,而这些

篇章里有"我们时代"的某种符咒,"我们时代"特别指一个厚待语言和根据结构思

维的"时代\事实上,把这样的思想,即对主体的思考只能靠从本原上巧妙处理宇

素结构来进行,看作随跨国资本主义的到来或随前苏格拉底时代的过去而变得去中

心化的对主体的持续代用品,是在制造对这个思想的一个"有厉害关系"的误i卖。 [16]
按这种方式解读、解构所蕴涵的是这样一个有关主体的论点:主体总是有中心的。

解构主义坚持不懈地注意到(要注意就不可避免地要以自身为中心)此中心化是一

种效应结构,它包含着只能当作确定性来诠释的不确定的界线。没有任何政治只关

注这一个问题,但如果政治分析或研究忘记了这个问题,它就冒着把重复的地方说成

是断裂的风险一一这类风险常常聚集在各类极权主义之中,与表面的政治立场无关。

想象决定是由自我在场的主体做出的,这是危险的和愚蠢的"‘危机'一词派生于希

腊语 krino , krisis (决定)指的是一个决定性干预的时刻,一个转折的时刻,一个断

裂的时刻。正如克索莱克注意到的,危机是一个客观矛盾的主观干预时刻。"[17] 无限
自动批评授权的时刻出现在解构的语言中"即使时间和审慎、知识的耐性以及对环

境的把握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决策在结构上却是有限的,不管这个决策做得多么迟,

‘紧急和仓促时刻的决策都是在无知识和无规则的暗夜里作用的。"[18] 解构既不能允许
"曾经"有中心化主体存在,也不允许应该有去中心的主体"解构"政治的存在。只

有某种"利益"通过提议"高潮现代主义的概念……与所谓中心化主体的旧概念(或

经历)一起并存或消失",才能提出后现代主义主体的解构论点 (PM 15) 。批评家的

兴趣又是被括在括弧中的。

(在德里达的晚期著作中,"不可能的经历"已经开始发生重要作用了[参见附

录])。去中心化代理的不可能性已经开始满有理由地存在于理论话语之中。因此,

在我们进一步探讨这种批评之前,也许引用德里达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做的一次演

讲会更好些,他讲到了关于现代大学的学术责任问题,大学必然也具有后工业管理社

会的结构"正像轻易说出来的那样,主体无疑可以被消解中心,同时不用重新检验
31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阳附步扣|川皮瓦克读叫本刊IF川…川。on川t叫 e 叫u盹e ofG叫叫n:AS川 R
阳ea阳

以责任为一方与以主体意识的自由或意图的纯洁性为另一方之间的关系。" [19] 海德格


尔在似乎能够有把握地使用 Destruktion (破解)这个词的时候,绕过了这个挑战,留

下一些危险的后果。那个随意消解了其主体中心的扶手椅解构者"整个儿否定了 i 先

前]的公理,以幸存者的姿态让它继续用着,按需要稍作调整,委曲求全。如此应付着、

如此高速运转着,一个人解释着却解释不清任何事情:说不清发生的事,说不清毫无

概念地继续承担责任的理由"。

詹姆逊希望给后现代建立二种全新的"经验",忘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说教:变

得对什么都说不清。我是说→个提出艺术家在赞美导致后现代社会去中心化主体的

现实感丧失的理论,即使是正确的,也在谈论个体怎么会在高科技社会里毫无掌控感。、

正因为如此,詹姆逊声称如果个体主体学会了如何解读艺术和建筑领域的后现代寓

言,他(或她? )也许会找到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

我对此完全不确定,而且将在结束时谈到这种不确定的状况。在这里,让我说→

句,不像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或德里达们所谈论的,此主体不是一个"它" (德里

达曾反复批判过该主体隐含的性别问题,但这在此处并不相干) ,他/她是一个"他

或她"。只要詹姆逊实际在谈论已经个体化的主体,他的理论就很有用,他对"后现

代崇高"描述的最恰当的地方就在这里。这里他与威廉斯产生了共鸣,威廉斯把"意

图概念"看作是质疑主流的"关键"。 [20]
根据这种说法,科技似乎与康德感觉的崇高→样令人恐惧,无法描绘。"普通人"(个

体主体?谁也不肯定,因为当博物馆在第 76 页被援引时,"谁去博物馆"的问题从未

有人问过)为了应付这种状况,要试图让自己与全球计算机网络对接(因特网自那时

起就驯化了崇高,颇像两个世纪前开垦的废墟和荒原)。后现代艺术,如同白南准 (Nam

June Paik) 的多视频屏幕和波特曼的波那文彻饭店一样,把这种恐怖的不可再现性寓


意化,以便使个体主体能够将它付诸实践。他无论如何都应该学会做的(詹姆逊的最

后事例包含正确的教育目的)是应对某种看似同样恐怖而不可表现,但却是可以测绘

的东西"那个巨大的、吓人的……经济和社会机构的他样现实。
" (PM 38)
到现在应该明白,我总体来说是赞成这个计划的。但也应该清楚,詹姆逊有关不

可表现的科技导致(大众普遍不满意的)妄想狂社会实践、(如果理解正确的话,该

是圆满的)精神分裂式的审美实践和认知的(不是"道德的")政治实践一说跟康德

的敬畏之美分析不是完全的断裂。它几乎与席勒早期作品一样是心理分析化的挪用,

只是以政治的而不是以美学的名义罢了。詹姆逊指出作为他者的科技现象在康德时

一」
代是没有的,这当然是正确的。但这就像凡·高与沃霍尔的情况一样,是一个实质性

的历史差别。詹姆逊在后现代科技的敬畏之美面前,把形态学当作是正确的认知实践

加以实施,这在个体层面上是对康德两个世纪前所描述的两步走的一种前批评 (pre幽

critical) 错位"我不能理解,但我有理性意志。"康德警告我们,尽管这种伦理学的主

体自我安慰必定以点代面地表现单→个体,但它不可能是认知的。詹姆逊走了某种马

克思主义的路线(在他弃绝道德说教时否定的原则) ,他必定坚持理性是认知的。因

此,他一定以目的论判断的方式为这个几乎是完全自然的世界提出一个历史的目的,

他是最后一个固守那个神秘名称即"历史"的作者,历史的预言性只剩下"带来伤害

的东西"了 [21] 。处在这样的立场(我们想到康德的提醒"只以实用的理由推理")


之中,未经审视的矛盾就在这样的说法中显现出来了:下面的立场是"真正辩证的"

历史哲学:

马克思有力地敦促我们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即同时从正面和负面看待发

展的问题。换句话说,要获取一种类型的思维,好在单一思想内既能抓住资本

主义显而易见的险恶特征,同时又能发现其非凡的和解放的活力,而且不削弱

两方评判的任何力量。 (PM 47)

"在单一思想内含有正反两面,而不削弱任何一方评判的力量",这类似一个困境,

而不只是认知测绘的问题:但困境只作为一个十字路口显露出来。任何进入这个公民

社会的人都已经走过了这个十字路口。正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整个前面部分

显示,辩证法的基本要义不允许反面的运作在"单一思想中"停滞不前。很有意思,

在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为了测绘世界,辩证法的归化是由一位反现代主义的

冒诗人阐述的,这位诗人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个系统……风格上的经验安排……

帮助我在单一思想中同时拥有现实和公正。叫 22] 建立自由强迫理论的萨特可能是两种


立场之间的连接点,而詹姆逊的规定或欲望与两者似乎有某种联系。

让我们看看《资本论》第 3 卷,从差异(德里达)中寻找困境(德·曼)。我这

里指的又是我刚才谈到的,解构主义形态学很快转变为关于堕落的叙事对马克思主

义的实践理论是有意义的。

在这一段里,马克思的确是在讲"资本的文明方面之一"。 I2习语言是运动的语言:

它引领走向一个阶段:那时候社会的一部分以另一部分为代价强迫并垄断

社会发展(包括其物质与智力优势)的局面消失了:而它为在更高级的社会中
31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附川

允许剩余劳动结合起来的结构 [Verbaltnissen] 创造物质手段和种子……(重点

为我所加)

紧接这段之后,马克思指出,这不是如何同时思考资本主义好与坏的问题,而是

必须努力从资本主义中抽取好的东西。就在此处,他有些唐突地叉开始讨论→个象

征(我称之为"书写单位",就是我在本书第 322 页所说的意思): "自由王国"。

根据这一段的意思,"必然王国"包括"所有可能的生产方式下……所有社会形

式……"。"在这个范围里的自由……总是处在一个必要需求的范围[内]。真正的

自由王国一一以人类能力的发展为目的一一在此之外找到出发点。"

正像这里清楚表明的,自由王国是一个终极状态,这在必然王国里是没有的,它

只能够为这个终极目的打基础。此前大约 30 年,曾有人想象出一个与其说是终极还

不如说原始的王国,一个令人怀疑的自由王国(实际上描述的就是后来的必然王国) ,

这个王国强制限制一切有计划的实践"自然是人没有器官的身体,亦即自然只不过

不是人的身体而已。人靠自然生活。" [24] 把疏离的劳动当作抵制工具(通过价值量尺


使其合理化)的秘密那时还没有被揭穿。

必然王国或物质生产包含在那个可疑的太初 (arche) 和这个肃穆的终极( telos)

之内。这两个空间包含着给根本不同于社会公正的所有努力的他者命名的可能性。

先前的一段话似乎描写只是自然的东西(人在其中是几乎可忽略不计的一刻),而后

面描述的只是人(所有自然所指都被挪用了)。这两个外部空间的内部状态在《资本

论》第 3 卷的这一段中被描写为"以理性方式,用自然管理人的新陈代谢……而不

是被盲目的力量所主宰"。自然和人类之间上演的这出大戏以纯自然与纯人类作为理

性计划的两个极限,将资本叙事本身纳入其中一场。虽然马克思谈到了在相对剩余

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机器开始决定工人的自我表述,但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

技术敬畏之美的可怖他性仍然会写进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这出戏之内。这里,詹姆逊

应该不得不以与他对待康德基本相同的方式将马克思"历史化"。毫无疑问,他之所

以启用晚期资本主义这个术语,原因就在于此。

这里,对我来说更有意思的是马克思如何试图突破纯粹自然和人类进入其纯粹

外部一一前原初状态 (pre-originary)和后终极目的 (post-teleological) 0 "用新陈代谢"

这个概念使前者可以被攻破,这个"用"字使新陈代谢的"主体"地位从自然转到人,

甚至还使它处在"唯物主义的"框架内。 [25]

J
'

通过同样的概念一隐喻,"人类能力发展本身作为目的"还保留着在垃圾被适当

清除以后身体(人类自身的这个预言仍是"唯物主义的")自我构建的味道。因此,

马克思才能声称与"位于彼岸"、"始于彼岸"之物的关系"纯粹的自由王国……只

能建立在必然王国基础之上才能兴旺。" (很多人都知道,"新陈代谢"在马克思的文

本和论述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隐喻。《资本论》第 1 卷前言中有关细胞的著名论

述就属于这个松散的逻辑范畴之内。)这样一个增补关系使打破计划((资本论》第 3

卷)或革命((经济学和哲学手稿»)行动的界线成为可能,原因只有一个,自始至终

已经有某种东西把明显纯粹的表述分离开来,自然中有人类的踪迹,人类中有自然的

踪迹,当然还有"新陈代谢"这样的概念一隐喻。前原初状态和后终极目的各自被

对方的踪迹所记录,因此,作为纯粹的前一或后一,它们一旦表达就被抹掉了。 [26]
这也许看 t去只像是把一个政治文本搞深奥了。我要立即说,由于(或尽管)在

理论实践两边(计划经济或革命)这个书写单位可以沟通、可以展示,实践的地位在

马克思那里仍然还不能完整地被表述。因为尽管有(也许还未被认可或是秘密的)跨

越实践边界的努力,但其竞技场与必然竞技场一样还保持在这两个"自由"王国的边

界内,所以对于所有人/自然的现实,永无足够、永无绝对的公正而言。当詹姆逊把

全文当作"让自由王国从自然王国挣脱出来"进行解读时,他实际上是在做文章不允

许做的事情,即延伸理论实践这个永远存在自我差异和自我延迟的竞技场,把"这个

[必然]领域内自由"的故事引申到整个故事里。如马克思的篇章中所展示的,实践

竞技场其实隐含着属于生产关系粘附叙事的实践主体,一定要以理性管理为中 'L'l 但

它受到马克思把可能不确定的界线必要地解码为确定的界线的约束(见 323 页)。没

有立即被改写进生产方式叙事的解构主义方法能在马克思文中的这些书写单位的瞬

间发挥作用,使其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持续不对称的状态,同时不必把辩证法转

化成一种困境式的思想矛盾,或把马克思的这些不可还原的伦理一政治瞬间当作道

德说教予以抛弃。 [27] 用这样的方法欣赏,而不是策略地排斥这段话的最后一行是可


能的,马克思在这里概述了一个适当的事实性计划,在这个竞技场内只被当作必然王

国而己,并且是不可还原的、因情景而定的"减少工作日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在马克思的著作里寻找根据证明资本主义既是正面的又是负面的,这样的阅读

水平与詹姆逊通常的诡辩不相符合。它标志着对一个矛盾的处理,是预先了结的遮掩。

把对马克思的解读简约到最琐细的形式,在这里是为让国家资本主义的绝对理由开

始汇入发展的绝对理由,而且,以一种令人奇怪的相似方式,为理解后现代主义进行
316[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山

的辩解,开始使用帝国主义的公理学来处理论辩危机,从而操纵论辩:残余的和新兴

的一定要在主流中闯出一条路。在詹姆逊那里有对跨国资本主义魔术般的攫引,而

不必在意跨国带来的后果;还有对→首诗的讨论,这首诗"似乎已经采用精神分裂症

式的碎片作为基本美学",其预告式的第一行恰巧就是"瓷器(中国)"

佩勒曼 (Perelman) 的诗……结果与叫做中国的那个所指没有多大联系。

事实上,作者陈述了他如何在中国城漫步的时候,偶然看到一部摄影集,照片

上独特的语言文字说明对他来说始终是一封死信(或许应该说是一个物质能

指)。这首诗里的句子就是佩勒曼自己对这些图片的文字说明、是这些图片所

指的另一个形象、另一个缺场的文本 g 并且这首诗的连贯统一性不再能在语言

中找到,却只能在外部发现,在另一本缺席的书粘附的统一性里找到。 (PM 30;

重点为我所加)

这是一个原人的寓言叙事,把后现代主义生产当作美学实践的→个描述性词语。

它在此处的使用可以与建筑实践环境下的使用形成对比。

后现代建筑"历史主义"借用久远时代的建筑习语而不考虑其用语的连贯性或

适当语境的再造,这不像仿哥特式建筑,或英国的帕拉第奥 (Palladian) 式建筑,或联

邦乔治式建筑,它可以被看作是强调根本的引用性,强调原型的"光环"不能拥有结

构上的特权。它决不是对过去的抹杀,而可以当作对后继历史叙事与大写的历史认

同的质疑。甚至这也许提醒各阶级混杂的公共空间使用者,至少历史不是权威重压

(或权威解释)的一个超验能指,而是→个误用,一个没有真正所指的隐喻。 [28] 这里,


建筑师←主体是由远离和区别于(而不是抹杀)主流历史的叙事所定义的。

解构主义实践的一个特别任务就是不特别把批评的眼光放在二元对立的两极所

假设的同-性上,而放在驱动两者之间差异分化的潜在伦理一政治议程。 [29] 这事实


上就是解构主义实践何以总是让人们想到所发生的"历史时刻"的原因。 [30] 这样的
任务会使我们注意到:后现代建筑从可辨识历史叙事中的分化、佩勒曼的诗(按詹姆

逊的解读)与中国的分化、或詹姆逊本人通过战略性援引"跨国资本主义"与马克思

主义道德说教的分化,都不是政治上等同的姿态,因为它们都是由相对清楚的分配的

主体和客体地位构成的:建筑师引用、截取的叙事是霸权的、有很多文献可查的:詹

姆逊抛弃的"道德说教"也是被当代政治主流(包括系统运作"跨国资本主义"的那

些人)扣赤色帽子加以迫害的对象 g →个白人浪荡子对中国城丰富、重要的华人实践

一」
的 j堕没和挪用(无论他个人多么无辜)不属于精心记录的、美国每届大学新生必修课

表上列出的主流历史叙事。换句话说,"中国"作为所指隐藏了中国城的氓种文化,

使它又在无标记的盎格鲁文化眼前消失。

中国城的一本摄影集通过边缘迁移的异质性地貌测绘而指向中国,在这里,佩勒

曼有他自己的位置。他,作为一个说种者(因为他是美国人) ,是如何强行把中国置
于美国的习语中的?他如何使他的文本用代替诗歌的漏洞产生"意义"? [31] 在这个
地貌测绘中,这首诗的文化政治靠他的力的矢量来定,而不是靠指代。把它降低到那

种地步不过是"现代主义"。所声称的每一次断裂都只是一个未言明的重复。

欧美空间里的"局外人"与全球的局外人或中国台湾、香港、内地(它们是相同

的空间吗? )内的白人浪荡子的归并产生了某种类似文化政治的东西。倒空(或否认)

表意可能性,给一个被视为未标记地球的地缘政治他者强加上自己的文字说明,这种

行为依靠的就是帝国主义的公理论。但是,我认为在宗主国的边缘地图里情况又会

有所不同;情况也许更好或更糟,但存在着差异,因为中国城里的华人是美国人。的确,

在阅读詹姆逊对佩勒曼姿态的诠释时,无论在形象实践中看上去多么"后现代",不

管个人在诗学方面如何单纯,都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 (a) 德里达的有关 1968 年的

法国的评论"那么,我将称之为‘法国'的……将是一场运动、一个结构和一次表

述‘人'的问题的非经验性场所 z 或 (b) 80 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主义',或

对立于 (c) 济慈渴望的希腊古瓮的雕刻所指。" [32] 我们读它的时候,必须记住表意文


字是一种"物质能指",这或许是因为"正常"的西方主体对"汉语"一无所知,或

许因为美国的多元文化的团结→致不能依赖于国家身份的共享-一一在这里,知识与

放弃知识之间没有可比性,这正如波特曼的波那文彻饭店的(非)大道一样。它要么

与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论争串通一气,无论怎样地无意识,像自 18 世纪末

叶以来西方其他时代划分的术语一样,它是通过掩饰地缘政治他者而产生的。要么,

它在残余的和新兴的跻身主流的过程中采取立场,像波德莱尔在《天鹅》中一样游葫。

我们作为读者的任务不只是学会正、反两方面同时思维,还要在"非知识的暗夜"冒

险做决定。不然的话,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就会提出,微电子资本主义的文化(不只是

经济)逻辑具有普适性,适合伦敦、巴黎、利物浦、内华达城的文化逻辑,同样也适

合香港或班库拉或贝鲁特。这看上去像是描述性姿态,可惜却是述行性的:事情是用

语言完成的 g 文化是文化的阐释;说一切都是文化的,使一切只是文化的。激进的多

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文化"是特定社会里一种复杂的关键处境的代名词一一一残余的
318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叫本刘!户
F川…叫。on
川t川 e 叫u回e 叫叫

作为新兴的东西进入了主流。

(事实上,佩勒曼诗中有一些单句让人想到布莱希特;其他句子使读者想到
70 年

代伟大的中西部诗会[就在那时在那个地方她有幸认识了诗人]天真的光环。这是一

个绝妙而不加修饰的结尾,两句话放在一起产生了→个意义,掀开诗歌表面,发现伪

造的签饼占|、信息"是觉醒的时候了。但最好还是习惯做梦吧
"0)[33]
现在很难理解的是,在寻找适应后现代状况的多元"悖理政治"时,让弗朗索

瓦·利奥塔竟然发明用"异教徒"→词,就像佩勒曼"发明"用"中国\巴特发明用"日
本"一样。 [34]

在本书中,我经常偏离已被普遍接受的学术或批评实践。我试图想象或建构(不)、

可能的实践、为了学科批评的方便重新把经典聚集到不合理、不相关的阅读中,为不

能导致行动榜样的姿态喝彩,确实努力从内部与理性规则拉开一段距离,而没有非理

性主义的倾向:角度不那么尖锐。在本章中,我还将尝试与众不同的东西。我已经讨

论过在文艺批评领域的后现代主义论争中一个主要人物。现在我将移到这样一个空

间中来,在此,空间一词已经成为可识别现象的诊断名称。

最初写本章的时候,我开篇的思想是每→次断裂都是一次重复,所谓的后现代主

义包含着与现代正好吻合的认知实践。

此间的几年里,"后现代"一词已经变得与"底层人"→词同等地笼统化。
[35] 有
可靠消息说,两个著名的生态主义和女权主义活动家已经拿到合同,写二本书推翻后

现代主义,与他们签合同的是英国一家激进的出版社,该出版社素有见风使舵之名。

与此同时以"实践"抽象的名义运作的任何一家体面的图书馆都把最新购人的书籍

归入标以"后现代主义,反对"的分段中。要弄清这一最新的自以为是的状况,我将

探讨十多年来都市嬉皮文化中被认为不是后现代的东西,并试图说明,与大多数前一

和后一帝国主义西方的分期化和文化描述或阐释术语→样,那些不属于后现代的东

西在生产过程中与后现代→起受到了地缘政治他者的操纵
s 如南方的"星"对北方的

作为→样,利用北方给与的消息封锁,使支持者误把为他们自己说话当作了抵制。

切断线索。我现在试图进入文本的网络,并随之进入正在消失的当代社会文本

之中。

建筑和服装,它们在文化内部都刻写自然的痕迹,都是受优待的标记刻写场所。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话语具有尤其强烈的自我意识。后现代建筑→一-开始是

----ol
"

、文
LYU
,,
2J 4 OJ

挑战现代主义建筑的假说一一已被定位为许多运动之 40[36] 但服装潮流在最明显的


意义上是短命的,与市场营销额紧密相关(因此能够,比如直接而充分地利用电子交
流系统进入后福特时代依赖传真的"小就是美"的自由选择) ,所以其语言很久以来
就一直与"审美本身"、"无概念"虚拟现实结合在一起。这也许能说明那些无法解
释的阿克曼的"寓言"影射一类词汇,从而产生一个预言性所指意义,或更准确地说,
是语言效果。 [37] 在此,密切关注城市福利与种族/性别问题的大都市干预主义小报
卷入了一个未被质疑的(但如果加以理论化就是困境的)矛盾空间。为政治实践而设
立的激进精英的托辞可以看上去很完美。对文化能指的理解,如"后现代主义"或"极
简主义"都已是众所周知。这当然是施行确立这些术语的一种"野"文化教育的方
式之一,把这些术语当作在一般性精英文化的任何功能之内进行的应急诊断措施(此
精英文化也造就了詹姆逊后现代文化主流那个未曾命名的主体)。
下面是从 1984 年发表在《乡村之声》上的一篇题为《像男生一样》的文章节选:

设计师是日本的川井久保铃 (Rei Kawakubo) ……一个具有总体审美、世


界视角的女人。……她是坚强的独立女性,设计天才,具有杰出的市场和生意
意识,渴望控制,对 1984 年妇女需要什么有独特的见解……据说,川|井久保
铃首创"像男生一样"就是为了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不依靠任何人。总之,
这是一个很女权的故事……她的极简主义美学没有后现代主义者的东西..
虽然纽约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斑斓……但日本的建筑师还固守着东方的高科
技……川井久保铃是女权主义者吗?这很难确定。她很少跟新闻界谈话。在
照片上,她面孔坚定、端庄、严肃、不施粉黛。乔安妮·西弗曾拿沃森奖学金
在日本呆了两年,研究当代人文学科中女性的兴起,解释日本妇女不能与 70
年代美国妇女的经历相比,没有发生过有组织的女权运动……每个为川井久
保铃工作的人都相信她……生活中的一切都简约、纯朴……川井久保铃似乎
在政治上正在成就的东西[比时装界]更多:女权主义的、自由的、革命的。 [38]

这不像注释 136 中孟加拉的例子,是跨国性的,即使日本和美国都是国际性


合作计划的成员。但最后一切都归结到这个最大的法律问题"这是哪个国家的法
律? " 1984 年的状况似乎是:建筑是纽约银行的,而商品是东京富士银行的。 [39] 我
重复一遍,这是本章最后讨论的严格意义上的跨国资本 z 不是这种资本。
我已经陈述过新殖民空间的特权居民经常被主流激进派赋予地缘政治他者的主
320 I 从解阳时化批判斯皮瓦克读到From 0…川。n 川@叫

体地位(你会在筹备或参加国际会议时感受颇深)。

川井久保铃发展得如此之好,她为莫斯·肯宁汉设计服装,经历了很多设计变化,

所以这次时装发布的描述对时尚来说,显得太老套了。但这是我的部分观点。

此时,我们已经能够识别其策略了。她是那样的不同,具有日本性。然而,定义

她(实际上也是定义日本)的权威文化却被置于欧美文化的历史之中。与此相对的是

她被报道的自述,把她自己解救于这样一个历史,一种我们几乎听不到的背景声音,

也是对一个经过润色的问题的恰当回答。有关她身世的报道刊登在大都市纽约最重

要的一份消费者导报上,上面写着"川|井久保铃,
41 岁,杰出的日本女商人/设计

师…… 1943 年出生于东京……在原子弹于长崎爆炸时,她仅


3 , 4 岁。"还有"我一丁

直感觉不受传统或习俗或地理的束缚,"她说,"这很重要
"0 1943 年出生的一个日本

人怎能这么崇尚自由?我们将在下面看到战后的一次早期尝试。今天,这当然是通

过电子资本主义实现的。欧美时装专家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在下面的篇章里,我要

把一些因素都放到一起来考虑以求得出一个答案,希望本书其余部分也能如此,这将

使读者对正在发挥作用的帝国主义公理有所认识。为什么帝国主义的这些公理在起

作用呢?因为帝国主义和去殖民化之间的联系与阔步前进的世界资本主义构成了当

今叙事最包罗万象的危机一一编撰可信的故事,这样商业就能照常进行。毫无疑问,

像这样是不能获得"文化真谛"的。但"文化真谛"在我看来就是编撰合法文化阐释

的战斗。

《乡村之声》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川井久保铃能通过她设计的服装去除阶级的痕

迹,从而获得自由,不受传统或地点的限制"我认为[她]两次提到灵活性,她的意

思就是不表明社会阶级。"这样的说法当然可以立即提弃。在
1986 年的圣诞大削价中,

她的纽约店里最便宜的T 恤衫卖 135 美元,最便宜的棉布衬衣卖195 美元。

我们还是回到有关日本在文化身份和文化差异(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的文本中

现身的话题上来。其异同交织是"我们的时空"所特有的。我们且从日本文化史的

有趣文件中节选一段文字,"竹内吉美……在战时研讨会上的长篇思考……《战胜现
代 »0" 阳]

这是关于身份和差异的沉思"独立"(而不是为」个帝国主义主子)参与第二

次世界大战,随后又臣服于美国的占领。

由于战后的地位,日本认为自己可以引领亚洲革命。但是亚洲的后帝国主

义国家不以为然。对它们来说,日本必须因此把自己表现为先进西方的一部分。
.

而日本得把自已表现为亚洲,才能让西方相信它是亚洲最杰出的代表。这使得

日本的政治文化意识进入一个困境。因此,今天的日本知识界必须持续创造无

休止的紧张状态。阳]

文化自我表现的计划永远谈不上是正确或是不正确,它们是文化印记的实质。

关键问题不是川井久保铃以及日本在亚太地区目前的状况没有实现竹内的预言,而

在于川井久保铃的声明刻写在了与之伴随的错位链上。"我一直感觉不受传统或习俗

或地理的束缚,这很重要"使对立的陈述合法化"对西方来说,日本一定得把自己

表现为亚洲",这正像亨廷顿使麦克卢汉合法化 A样。两个陈述都不允许其中涉及的

主体地位有固定的阶级性。事实上,日本在本世纪作为文化能指的崛起在政治上是

身份和差异的斗争,这与上世纪印度的斗争没什么两样。

特罗伊为了定义川井久保铃,在纽约城市风景的地理区域内对她进行占用,这直

接与她表述的愿望"不受地理限制"相违背。那个为《时装》杂志撰写广告文的人(由

特洛伊引用)坚持使用艺术史的行话,在此,"后现代主义"就像其他术语一样是一

个诊断术语,把她刻写成欧洲他者"川 l 井久保铃不是后现代主义者,而是极简主义

者和概念主义者,因此她对欧洲服装概念不感兴趣。"甚至美国媒体不时也会把日本

自杀式武士道精神评论为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秘诀,美国电子工业(还有其他工业)不

得不把日本当作"平起平坐者" (这是身份的另一种说法)来看待。 [42] 同时,川|井久


保铃的服装无论是不是极简主义的,其顾客群正是那些去博物馆、饭店、玩高科技的

人,那些要学习认知测绘的世界公民。那些不情愿的跨国公司经营体制的主人可以

穿梭在白南准(身份一一且不提他的后殖民由来)和佩勒曼的中国画册之间(差异

性一一且不提中国城里华人的流散性)。时装的"他者"话语接近于激进理论,正像

服装工业与时装设计的关系一样。那些有见识的、衣着讲究的激进主义者缝合了困

境路口(不可能交叉)的渐近线。一本引人入胜的内部杂志《六» (Six) 就栖居在这

个夹缝中, «六》本身就像 GLAS 一样令人迷惑不解。这些精美的、厚实的、超大型的

杂志都是在东京为"像男生一样"公司出版的,这些杂志委托著名的摄影师、设计师

以及欧美高雅文化界的名流(偶尔也有日本文化界的名流)创作出一系列带有理论光

环的前理论实践,但就像缺乏时装行话一样缺乏严谨的学识。我希望能另著文进一

步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我看上去在这里过分坚持的话,原因就在于本土文化材料的提供者(日本工

人、中国城的居民、那本汉语画册暗指的读者)完全变形的(不)可能视角所能看到
322 1 从解构到全球'I'.批判IJ: 斯皮瓦克读本 1 From 0…阳C川

的(如果能看到的话) ,也不过是它在主子激进话语的强大文本夹缝里的一丝痕迹被

占用而已(这些泛化的本土文化材料的提供者有时出现在国家杂志的周日增刊上,亲

口说出我们想要昕的答案,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得到确认。但这种状况并没有因此

而改变)。这类文化占用似乎在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本中比较普遍,或者由于川

井久保铃在 80 年代中期出于某种原因被认为是极简主义者,在极简主义文本中也很

普遍。

例如,罗兰·巴特的《符号帝国》开篇就是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精神的文本,故

意详尽叙述波德莱尔的《航行邀请»:

我的孩子,我的姊妹, (Mon enfant , rna soeur , )

甜甜地睡 (songe a la douceur)

一起去彼岸生活…… (d'aller la-bas vivre ensemble ……)

那里只有秩序和美(la tour n' est qu'ordre et beuate )


奢侈、平静和享乐 (luxe , calme ,巳t volupte)

评论者给波德莱尔的"彼岸"安了一个真正的名字,这多可爱!大家一致认为名
字就是比利时。 [43]

巴特在书的第一部分(题目是"彼岸")的第一句话中首先提出了这个悬念。这

是以超越符号学的名义恢复地缘政治差异化自自主体的巴特,是后来的巴特。因此

他的文本可以这样开始"如果我想要想象一个虚构国家,我就能够给这个国家命以

杜撰的名称……我也能……在那里[彼岸]挑出几个特性来……并且……有目的地

建起一个系统,我愿意叫它日本。" [叫
我想要,我能够,我愿意。贯穿全书的我的观点始终是:大写的我的主体地位是

历史建构、生产的,因此可以随意变得透明(甚至像本书作者这样是在从属于本土后

殖民精英变成流散者时)。这一点巴特当然没有完全忽视,但他在建构客体时有一些

疏漏。在谈到有杜撰名称的虚构国家时,他意识到"当时就是那个幻想自身,我通过

文学符号做了折中的选择"。没有折中的是把历史上留名的一个地方作为"杜撰游戏"

的根据。我当然不是说历史就是真的,构想就不是真的。我只提出一个问题,即巴特

自己创造出来的二元差异把所说的东西变成双向的了。历史沉淀其名称的日本是"他

者之地"一一既不是 17 、 18 世纪夸大的令欧洲羡慕和好奇的对象:中国或近东;也

不是 18 、 19 世纪英国和德国将身份和差异倒置的地方:印度;而单单是日本,马克思
'

亚洲模式的"他者之地"。通过叶芝和庞德的象征主义一意象主义诗歌,通过费内洛沙,

我们已经逐渐把日本当成了这种构想的继承者,接下来是美国的占领,还有日本自身

也在那场游戏中(亚洲对西方一-西方对后帝国主义的亚洲)参与了竞争,那是"符

号的帝国"。如同在 18 世纪,澳大利亚新荷兰土著人和阿根廷费兰多土著人不是次

主体样本的偶然选择(虽然其特异性也许是由诗化功能造成的) ,以及在 19 世纪,古

典印度语成为抑制美学史实性的样本也不是偶然的选择一样,日本在 1970 年也完全

不是偶然的事件(例子都是"有背景的")。在欧洲人的想象中,似乎那喀索斯在池

塘边时已经逃离了俄狄浦斯的黑格尔式轨道,在日本把守这个引人入胜的幻境之地。

正如"‘性手枪和亚当·安特'的承办人"马尔科姆·麦克拉林认为,"日本长期以来

是-个孤立的岛屿,它从未放弃要获得思想地位的揭望。" [45]

原始公社

些些哩J ITIRfffi0U I E豆[] I 日耳曼公社| 巴

亚洲社会
l 斯拉夫剧会|
(埃及、中国、印度等)
被殖民征服过

通过殖民征服
没有被殖民征服过

官僚集体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俄罗斯、中国、埃及等) (欠发达的) (印度等) (发达的)
||+一义丁
主-

.,
+牛一

+ι ←

AGE- AGE-
.,咽,一

T-
l+

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有关历史发展概念的重构。摘自翁贝托·梅罗蒂,«马克思和第三世界»,翻译:

帕特·兰福特(伦敦:麦克米兰, 1977) ,第 26 页。
32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山皮瓦克叫 From 0…甘uc川

即使历史是一个宏大叙事,我的观点仍然是:极其关键但却被排挤掉的本土资料

提供者的主体地位也被打上了历史的,因而也是地缘政治的烙印。你不管怎样在《符

号帝国》中查找,从本土资料提供者历史上(不)可能的,然而却是历史的视角来看,

不同的分期化符号在巴特与佩勒曼这些人的基因相似性面前消失了。一个叫詹姆逊

的人可以这样写"那么,这些句子(在《符号帝国》里)是[巳特]自己为那些特征

做的脚注,它们指的是另一个形象,.另一个缺场的文本;这本[书]的连贯性……要…..

在另→本缺场的书的连贯性内找到。" (见 331 页)于是,这种否定就出现了更令人惊

讶之处"对我来说,东方是→个差异问题"一一同样,从本士资料提供者历史上(不)

可能的、然而却是从历史的视角看,这可能是理论差异很大的晚期巴特与中期亨德斯

和赫斯特都会予以响应的主调一-

只是提供各种特性,摆布这些特性一一向对它们独创的发挥,就可以使我"享

受"从未听说过的象征系统,一个完全与我们自己的系统相分离的系统。在谈

论东方的时候,我们所能讨论的不是……另一种玄学、另一种智慧(虽然后者

也许显得完全如人所愿),而是一种差异的可能性,一种变化的可能性。 [46]

头脑清醒、天真、傲慢地占据一个主体地位,声称他者是差异的基础,这对 4 些

人也许比表面的慈善要好些。我们注意到在理查·罗蒂的话语中也有类似自信的东西:

启蒙运动的目标总体上被认为是正当有理的,这要从历史上被归为一类的、我们自己
所珍视的价值来看,而不是从客观和普遍适用的角度来看。 [47]
一幅漂亮的日本人头像,身着典型的"传统日本和服"出现在《符号帝国》卷首

的插图上。如果"以布莱希特最激进的史诗戏剧形式……把脸抹去是破坏资产阶级

主体性概念……的象征性表征,目的是用擦净的臼板表示一个截然不同的主体形式"。

这里,把脸"抹去",让它纵然面无表情却总能看得见,使任何形式的指定主体性,

无论多么深奥,都不可能再出现。阳]根据 19 世纪把纤维编织成时装系统的"寓言"
占用模式,本土资料提供者(不)可能的角度在这里也可以凑成一个"寓言"。关键

是在看不透的"日本"人脸旁边放上→本川井久保铃"像男生一样"时装店 1983 年

的法国产品目录, "91 也展示其中的人脸和人体(而《六》直到 1989 年才创办)。产


品目录中的脸和衣服没有"真正的"特别的日本标志,但→眼就能看出是"日本的,"

堪与"印度的"神秘艺术对象、乔治·哈里森的"我心爱的上帝"、或当代英国的"因

笛流行乐团\或佩勒曼的"中国"相提并论。 [50] 同阿克曼的著作一样(见 410 页) ,


虽然目录里有指引个人主体进入认知消费者状态的文字说明,但是对我们来说还有

另一个层次的文本,也许会生产更多的过渡寓言。在阿克曼著作的各卷里,"寓言"

总是由无区别特征的英国帕拉第奥式建筑形象框定的,就像巴特笔下的日本人一样,

没有标记却饱含意识形态内容。在川井久保铃的产品目录里,框架一--也许经过掩

饰只用作背景-一-是由建筑的照相再现组成的。这是些容易辨认的标志性建筑,它

们以这样一种方式证明历史:既反对、同时又使阿克曼沉默的帕拉第奥式建筑合法化。

如果说英国从罗马那里吸吮了帝国的养分,那么"像男生 d样"就从法国借鉴了风格。

法国之于时装就像日本之于他性 4样。不管作者留有什么印记,主体还是欧洲,是《六》

中差别细微的欧洲克隆。

但川井久保铃既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也不是巴特派,我们被反复告诫她是"极简主

义者"。看一下她设计的服装(读者可能很难相信我被其强大、奢侈的奇异所感动) ,

我会觉得这个描述与她展示厅的啊堡式设计很有关系,而且她偏爱暗黑色、暗金黄色、

灰色。那就权当如此吧。现在来看一看有关极简主义的著名的权威文本:罗伯特·莫

里斯的《与纳兹卡在同一条线上» 0 [51]

莫里斯是一个实践艺术家,他没有巴特或罗蒂式艺术家们那种明显的傲慢。《艺

术论坛》是介于《乡村之声》与《新左派评论» (詹姆逊的论文最先就是在这里发表

的)之间的一种杂志。目前,它在约翰内斯堡或光州新兴的国际艺术展上占主导地位,

试图用虚拟艺术的数码自恋主义对付那些方面的电子资本主义危机。在 70 年代中期,

欧美经济萧条刚刚出现,莫里斯的作品比较谨慎,富有深度和人性,深受主体一客体

讨论的影响,刚好投合学术味不很浓的艺术馆馆长的口昧。他的作品奇迹般地与詹

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相吻合。他们两个各自声称,运动空间不仅是艺术而且是"主

流文化"的合适题材,而时间却不是。"主流文化"这个词组当然不是莫里斯使用的,

但是他同样深深意识到时间在运动中的行进。要记住,詹姆逊曾以主体之死或去中心、

以其被倒空感情并伴生愉悦为名,声称空间对后现代主义卡分重要;莫里斯强调为了

感知自我与身体更协调,把空间从(如贝克特的)内心世界解放出来的重要性。我们

注意到:后者坚持把极简主义的各个阶段与 "60 年代的艺术"区别开来:

60 年代的艺术总体上是开放的,有面向公众的冲动,它结构上采取非正式的

逻辑,得到在历史上展开正式模式之信念的支持,与对进步的信念很接近。那十

年的艺术是对话的艺术:个人艺术家为公众做贡献的能力 g 直到这十年后期批评
32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川C川

界才予以抨击的相对稳定的格式。进入 70 年代中期,艺术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

活力旺盛的领地。这里,个人的冲动代替了公众的冲动。空间本身渐渐有了另一

个意思……由于对身体接触不到的体验抱以怀疑,所论作品的比较正式的方面

提供了一个感知自我可以审视其自身物质存在某些方面的空间。 (AN39)

对参与任何公共艺术事业抱着同样怀疑的态度,极简主义的另一面的确暴露出

单个人在审视、检验以及最终形成自我内在空间时的局限。

莫里斯和詹姆逊都是语音中心主义者。→个把书写看作是人剥削人的痕迹 z 另一

个认为写作付出ture) 标志着晚期资本主义状态下主体的死亡。对莫里斯来说,把空

间当作"真正"的空间来对待,而不是写作的平面空间,可以"将自然的力量贯注到、

人类的设计中来。自然的力量在艺术家的痕迹中流过 "0 (没有彼契斯基 (Petchesky)

对阿克特 (Akhter) 那样的责备[见 386 页 ]J 对詹姆逊来说,把写作看作是主流文化

的产品是使个人与历史达成一致,而不是与自然达成一致。而且,就像莫里斯的艺术

家"两个术语都要:平面的和空间的……抽象的形象和具体的存在物,"詹姆逊的个

人主体保持"辩证的"观点,意识到考虑主体的问题就是退步。没有任何关于自然或

历史概念一隐喻之宇素结构的思想,没有任何对人类新陈代谢或对自由王国之限制

的考虑能干扰这些假设。

莫里斯让人注意到秘鲁神秘的几何石阵与极简主义艺术的原理可能有理论上的

亲缘关系。很明显,他非常谨慎地指出没有人真的懂得秘鲁地面图形的"真正"意义。

在文章中间部分,他写道:

人们可能这样猜想,沙漠中的这些线条曾是精神灌溉系统,把周围山脉中

的能量连接到下面的平原……可以想象纳兹卡人……铺了一条小路通往水晶

般的高地,试图修成最长的、通向其中一个山峰的道路,这些山峰都蕴藏着特

殊的能量。不管沙漠上这些形式是出于什么意图,他们在形态上与我们今天的

某些艺术有联系。如果纳兹卡的意图已经无从弄懂,但不管怎样,它还是给我

们现在的语境投入了一丝有益的调剂。 (AN33 )

人们禁不住惊叹作者在上面这段文字里如何审慎地试图避免不懂装懂地对纳兹

卡人的用意进行正确阐释。支撑这种审慎的是意图和形式之间的二元对立。这就像

巴特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一样,看上去不相干的二分体却使一个相关的叙事得

以实施。对我们来说,纳兹卡仍然拥有形式(至少是从柏拉图那里无意借用的纯粹轮

一一.............
"

廓的概念) ,而不加区分的"我们"则拥有形式和意图两者。至于詹姆逊,他解释主

体需求不集中在主体上,这里被说明的不是极简主义的形态行为,而是其意图历史,

因为"所有 20 世纪艺术似乎都受到一种笛卡儿的技射驱使 " (AN 33) 。由于这个原

因,极简主义运动详细历史的细节性就能以类似纳兹卡的形式表达其意图。事实上,

纳兹卡的意图最终是被阐释了,因为谁能否认纳兹卡人与自然很贴近日尼?

首先,极简主义本身就有意图的重负"也许极简主义的最凸显的地方就是它是

唯一这样一种物体的艺术…..这种艺术试图在与平面相关(系统、图表式的、逻辑

式建构与定位的、预想的)的符号式知识与物体所涉及的方面(深度感知的相对性)"

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52] 。然后是稍晚一个时期的意图"后期作品的趋向与自
我封闭的空间是相关的,这个趋向与极简主义美学有着复杂的关联性,它也强调自我

表征与感知条件的重要,早期作品只承认感知的重要性。"现在轮到纳兹卡线条的真

正解释,它们当然属于非常早期的作品;在文化政治领域内,历史("我们"的历史)

之外是有效的。有助于了解被颠倒的东西的隐喻方向"借助有关表面与空间性质的

这些评论,纳兹卡线条就有了更深的意义。因为这里与极简主义一样折中了平面与

空间的地位。"换句话说,意图主体要么没有历史,要么其唯一的历史是当代欧美的

历史,这个历史虽然受到污染并因此受到谴责,但通过笛卡儿对
20 世纪的书写干预,

使这个历史似乎通过艺术的力量还能重新获取纳兹卡人预防性、先原始性的书写(还

未出现)态度。不管初始的辩解是什么,正是这个有意图的主体揭示了纳兹卡线条的

"深层意义" [53]。

人们也许会忽略这种无视隐含历史的叙事,而祈求主观论艺术家那臭名昭著的

‘无历史性阐释。让我们看看这个文本如何使这个决定问题百出。

文章是以一个短小的"序言一日记"形式开始的。紧接着就是一个"旅行日志",

旅行者的日记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权威性评论。接下去是一个没有标题的部分,

里面包含阐释正文,到现在为止,我大部分的引用都是从这里摘引的。

德里达详尽写过有关18 世纪前辈的旅行日志(OG 117) 。让我们在这里注意一

下,这个"日记"始于表示一个较残忍的差异"秘鲁……左翼军事派别。公有化庄

园、国有化设施。试图避免阿兰德(Allende) 行不通的民主。皮萨罗 (Piza盯0) 靠 200

个人和 80 匹马,用 6 年把这些都实现了。"[54] 这里有太多的政治副文本,无法评论


得很充分。让我们只简单地再注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张总的来说是一个普通的观点,

"自由世界"的艺术比后殖民地居民的任何理性规划更能达到前殖民天堂的人性核心。
32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 F川…t叫川 the 叫

在这个"日记"里,某种强大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形象被用来表达这种自然的感应:

"性爱陶器。熟透和腐烂的水果。购买的跨梨 (avocado) 。阴茎勃起状的骸骨水壶…

在灌渠里褐色身体闪闪发光的裸体男孩。让人记起黑乐拉 (Herrera) 博物馆展示的女

性木乃伊……恋尸狂在股沟处的痛楚。阴茎勃起状的泥罐。她是帕拉卡斯 (Paracas)

人。那个木乃伊。约 3000 年前。"接下来的描述是见到远处的一个现实中的妇女。之

后点缀的是有关秘鲁女性美标准的并列句"削跨梨的皮割破的于指……黑乐拉女性

木乃伊。完美的一口牙。粘乎乎沾满血和跨梨的子。"之后是描述打孔以及关于文明

的各种概括。最后,"壶嘴似勃起阴茎的水壶。灌注这片沙漠。长长的灌溉渠出口和

水沟。身体闪闪发光的裸体男孩们在洗浴。泥水中褐色的阴茎勃起。"

D且劳伦斯使这种阳具崇拜编码变得容易破解。在这个通过阴茎勃起建立血缘关

系的物种中,一个文明应该是不能被"他者化"的,这个来自于另 A 个世界的艺术探

索者找不到他正在寻找的东西。所以在这个简短部分的结尾,"没有线条了。在暗淡的

光线下完全失去了踪迹。明天再试吧。"下)部分是以平静旅行的日志每天使用的语言

开始的"第二天, 7 点 30 分,我回到科罗拉多河的庞帕寻找前→天错过的线条。 " (AN

26 )在上演了这个身体和心灵的对话之后,我们就开始纳兹卡阐释性扬弃的旅程。
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性形象在这里有些偏离。女性性对象明显是一个久已死亡但

依然保存完好美丽的文明,后者是由壶嘴勃起状的壶隐含其内涵的。但它的确也是"真

正"的欲念、艺术家腰间的"真正"剌激,伴随着他的"真正"血液与"真正"跨梨

的融合从而达到与自然的神交。正是这种跨历史的和跨政治的男性结合才使极简主

义能揭开纳兹卡"更深层的意义" "因为如在极简主义中一样,这里的平面与空间

被折中了。至少从我就它们的功能所提出的理论来看,这些线条是朝这种折中的方
向发展的。叫 55J

我在这本书中已提出过如果我们致力于把本土资料提供者(不)可能的视角当作

他者'性的提示,而不是永远被陷在某种身份的旋涡中,文学评价的-个不同标准(一

定是暂时性的)就能够呈现。霸权艺术一批评或文学一历史之分期化的详尽细节总

的来说是要依赖于直接与大众思维取向相关联的描述性诊断,那些详尽细节排斥了

帝国主义公理某些只能被不规整系统化的时刻。当艺术和时装的界线变得不确定时,

这个替代的历史叙事揭示的是排斥的不规整的普遍性,而不是"真实"历史记述的规

整的建构时期。

在第 2 章中,我们已经看到美洲土著人口躲过了亚利尔一卡利班 (Ariel-Caliban)
2


93 oy

λ
LYU

的争论。我们在这里同样注意到,纳兹卡能通过一种文明的极简主义得到阐释。在日

本举行的"克服现代性"的辩论会上,东西困境对话由于遵循结构一致性原则,因而

没有谈论任何日本土著少数民族问题。(的确,考虑到澳大利亚东金伯理地区的士著

人能把对立的开明/激进多元文化主义移位[见 404 页] ,奥吉纳瓦 (Okinawa) 的艾奴

(Ainu) 土著人指望从澳大利亚那里获取解放的立法模式,这一点至少是有点意思的。)

在第 2 和第 3 章中,我提出过类似川井久保铃这样悲哀的女性个体作为女性主

义/男性主义宠爱的主体/客体,经常使一个他者女人消失 [5610 她在后现代主义语


境下会是怎样的人呢?要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将打开舱口,跳进资本的空间中去,

放出一条单一的辩论线,直到我再次被文本编织的网罩住。

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斗争中,"文化"这个词的使用可与福柯"权力"一词的使用进

行比较。这是人们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社会复杂的战略情形的一个名称 [5η 。"我们的文


化",连同其超出理智的行为模式本身,是反欧洲理性启蒙文化思想的。其古名一­

即历史上沿用的名字一一一套用惯用语叫做多元文化主义一-一只要它不把模仿编码为抵

抗,就对公民社会理性结构的极限起到批判的作用,不管这批判有多么不成熟。

在题为《一个考古学家视芭蕾舞为民族舞蹈的一种形式》的文章中,乔安·基林

诺霍姆库(J oann Kealiinohomoku) 写道:

西方舞蹈学者不曾在客观意义上使用过种族的这个词的意义。他们使用

这个词时,把它当作诸如"不信上帝的"、"异教的"、"野蛮的",或更近期的

说法"异国情调的"的委婉说法……由于社会氛围拒绝先前用来指"他们"

的那些词被赋予的内涵,也因为替"他们"辩护的人设想的某种复杂性,讲英

语的学者们为他们想讨论的非西方舞蹈煞费苦心地找名称。 [58]

如果多元文化主义者使用"文化"一词就像福柯使用"权力",这些慈善的欧美

支持者的开明派也许会按照基林诺霍姆库指出的策略来使用这个词。这里提供关于

文化的学术定义也还是不起什么作用。总是聪明地注意到皇帝衣橱多么寒酸的理查

德·罗蒂提出"我们西方人在试图让每个人都眼我们一样时,如果能更坦白地承认民

族中心主义,少一些假装的泛文化主义,我们使用的措辞可能会有所改观"。 [59] 这里,


战线被公然划分出来。

如果多元主义者的许多文化不能在某类课本的定义中找到的话,那么罗蒂的启
33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F川 …truction 川e 叫 田 刊

蒙文化也不能。简单地说,活的文化总是流动的、总是充满变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审

视这两种策略:文化作为反对一种文化标榜理性本身的喊杀声,这种喊声既来自外部

也来自内部;文化作为称呼外人之异国情调的一个好听的名字。

对于那些站在开明 民主立场说话的人,就像对于那些多元文化主义的激进活

动家,文化是套在公民社会中的,而双方都不能公开承认这一
J点。启蒙之子们对公民

社会得体主体性的主张过于宏伟和明显而不能多加讨论:这是对"在民主社会公共政

治文化中某些被视为潜在的基本直觉思想"的主张。[60]
对于激进活动家,福柯句子中的"特定社会"是宗主国公民社会,而不是超越国

界的全球性虚拟现实的"国际公民社会"。而"复杂的战略情形"不仅要把欧洲启蒙

主义的主张分解到其得体主体的地位上(阿尔都塞曾称之为意识形态主体)
,而且还

要将公民插进去,取代代理。这些要求从公民认可文化多样性的实践出发,经过以文

化包容性的课程设置获得主流教育,发展到在艺术、文学、电影、录象中提及的文化

主题:以及双语主义这个稍有不同的举动,但双语主义从未真正晋升到多元文化主义。

虽然这同样也是反折缩回,但其向量是批评的而不是保守的。

在前几章里,我们谈了哲学、历史和文学的一些文本,甚至当它们都交叠地包含在

能生产本书读者的这个社会文本中。这里我们似乎更直接地被卷入社会的织物和织物

的社会榴皱之中。这些名字在我们眼前略过:殖民的、后殖民的、新移民的、杂裸的、

跨国的;后现代的、底层人的、"我们的文化"。因此完全有必要再次让我们记起"文化"

也是一个人怎样获取知识的一个调节器:福柯著名的关于求知能力的词对于:权力和知

识 (pourvoir/savoir),因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文化"0 (当然福柯也用其他的

词,最显眼的是"话语"0) 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化分类是可能的,也是有用的。但任何

发挥作用的"文化"都是与这些分类的差异游戏(如果你能把工作与游戏分开的话)。

这不是一个后结构主义的主张。简单地说,这是语言使用如何与字典有差异的游戏问

题,然而,字典是可能的,也是有用的。没有哪个语言-言语或系统一过程差异能描

述这个游戏,这是正在发挥作用的文化。活的文化总是在流动、总是充满变化。没有

理由在这一点上放弃投降。我们是带着前卫理论能量极限的考量工作的。

我因此是一个文化政治的研究者。差异是以什么利益定义的?吁过程中的人

(process-people) 纠正系统中的人 (system-people) 的时候,议和可能址,


t 样的|呢?在

我写」本己离我而去的书的结尾时,我当然乐于昕取你们的观点。的;fI'
J 斗':f A 过程中

判断我的议程。
据我理解,我的议程还是一种旧式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试图使工厂的工人重

新思考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牺牲品。他们提供了劳动,资本家只给

了他们部分报酬。他们对其余报酬提出所有权要求是他们对社会主义(轻一点说,就

是福利政府;重一点说,就是公民社会)提出的要求。今天在旧的宗主国国家中,资

本家是"创造工作"的恩人,工人被系统地剥夺了福利,因为这是"自给"的礼物。

假设我们据此全球类推。今天,在后苏维埃的世界中,私有化在全球化经济重组中占

据着首要地位。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模式中一个大手笔的变化一一"一个凭借和通

过‘市场'强加给世界统一化的新企图"。新的正在去殖民化的或旧的去殖民化的那

些新兴的或发展中的国家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没有机会挣脱"新自由"世界经济体

系的规则限制,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是以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名义扫除所有挡

在自己与脆弱国家经济体之间的障碍,这样使社会再分配的任何一种可能性都被严

重破坏了。在这个新的跨国世界中,"新的流散族裔"是"发展中"国家撒播出去的

种子,以便在发达士壤中生根。这意味着:以欧洲为中心的迁徙、男人女人的劳力出

口、偷渡边境、寻求政治避难以及亚洲和非洲适时根除的"色情从业妇女"。用上面

提到的马克思思想进行类推的话,松散地属于第一和第四群体的那些中间带连字符

的美国人可以重新认为自己处于可能的剥削主人翁的地位,而不是其牺牲品;那么他

们现在称之为家的国家一政府"支持"了他们仍然称之为文化的国家 政府,以便

巩固国际资本的新统一。这种思想会导致我所称之为的"跨国读写能力( transnational

literacy)\ 那么我们的多元文化主义,或我们对"文化"一词的使用,将从我们自己

要成为发达公民社会的主人翁这唯一的欲望中列举出不同的战略情形。对此我们不

‘必放弃;但让我们渴望成为一种不同的主人翁吧,把地位稍做一下改变。我一贯强调

经济因素在隐蔽状态下保持一定的能见度 [6110 这将有什么好处呢?谁知道呢?马克


思的书并不足够,关于他的行为的文本仍然是描述在党派形成之前的口角与个人生

活的变迁的。你们来制定我的议程吧。

最近刚过去的这段时间里,令人震惊的发展之一就是学术一文化界的"后殖民

主义"浪潮,这一浪潮似乎在碰撞着欧洲精英移民的心灵。在 1996 年夏天,我被邀

请在几个欧洲论坛上就"后殖民主义"的问题发表看法。在法国,我激怒了一个地

位相当高的说法语的马格里布人和一个印度裔法国籍的英语老师,因为我警告他们

说:美国学术界的后殖民主义大部分都是虚假的。我在这里更负责任地再一次这样

强调这个观点。(值得注意的是阿尔及利亚人讲的完全不同,他们遭遇的是在阿尔
33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灿C川

及利亚去殖民化失败中所产生的差别。那年的二月我曾跟阿尔及利亚武装分子卡勒

达·美索帝 (Khaleda Messaoudi) 分享过一次论坛的主题发言,他对宗教暴力面前的

跨国资本主义的意识是值得学习的) [62] 。在德国,我受到了一个印度商德国籍英语


老师的嘲笑,因为我谈的是德里达、杰巴 (Djebar) 、克莱恩 (Klein) 和戴美拉·艾尔

迪 (Diamela Eltit) ,而不是我的印度的杂探灵魂。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完全展开所

有这类交换和结合。

在大手笔文化→政治叙事化过程中,我在这里将冒泛化之险。精英"后殖民主义"

使自己与种族底层社会区分开来的策略似乎与为其代吉所采取的策略是一样的。

让我从早先的一个事态发展做→个解释,这是一个面对全球化,其工作还没有折

回当地人做出的解释。毕竟这一章是一个女人,步履蹒跚,在正在消逝的当代历史游

移的台石上,追随着流动的"文化",失败是确定无疑的。 [63] 我已经附带地表明这个


早期的版本如何可以暂时被更新。

资本主义的领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期开始于 18 世纪末,一般认为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结束,这时新殖民主义开始了。在其较早时期,一个当地官员一知

识分子构成的阶级产生了,这些人不是完全非白人化,他们在外来统治者和被统治的

当地人之间起着缓冲作用。这是最容易获得的有关所谓殖民地主体形成的抽象论述。

这个叙事支持的是主导欧洲主体的宏大叙事。

我们这样高谈阔论后殖民时,也许真的要问:当领地帝国主义开始垮台,去殖民

化时期拉开序幕时,这批本地精英的文化一政治命运会是什么样呢?在新国家里,

他们对形成新的文化身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不总是与宗主国的文化政治形势

相吻合。他们在 60 年代英国的"民族"文化研究之初也没有获得立足之地,因为那

场运动几乎一开始就以劳动阶级为基础、面向迁徙文化。这个领域研究的学科在玲

战年间兴起并支持美国的自我再现,因为去殖民化的监管者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些

成员。直到 70 年代以及股票交易计算机化、国家资本的瓦解,一个慈善性的第三世

界文化研究的冲动才开始影响美国学术界。 [64]

这种冲动通过知识的产生,蕴涵着极大的处理危机的潜力,容纳作为后殖民资料

提供者的殖民地主体。这个地位通常受到普遍的敌意,这是来自传统人文学科权威

人士对任何干扰欧美正统规范的敌意,敌对情绪给这些人带来如此大的困扰使得他

们在讨论自己文化政治的出处时总有一种分裂背叛的不舒服感。这里有很多产生真

一.............
f

斗文
LYU ?J9J93

正误解的空间,所以我马仁要加上一句:我讲的不是"新"国家从殖民状态到后殖民

状态的缓慢转变进程 [65] 。我只是试图解释后殖民的资料提供者一夜之间在美国英语


研究舞台上凸显出来的原因。

后殖民的资料提供者对去殖民化国家内受压迫少数的情况也讲不出什么来,最

多他们只是作为有很好准备的调查者而已。然而与那些遥远的压迫客体认同的光环

总是罩在这些资料提供者的身上,他们最多也只是与宗主国空间里的其他种族和少

数族裔相认同而已。最糟糕的情况是他们利用这个光环,否认与知识生产体系有联系,

扮演起未被陆污的本土资料提供者。通过模拟一个新第二世界的效果,通过把文化

和民族特性、持续性以及民族身份拼凑起来,成为伟大的合法叙事一一一种"回顾式

幻觉"一-最后这个群体就这样要么破坏这场斗争, [661 要么就在更近期,在更显著


的层次上,预言向上层阶级流动是抵抗行为,使宗主国的不安定性只限制在民族人口

构成的变化 to。这种掩饰的持续和多样的产物就是一个"他者"或"基层活动\后

现代性的"新兴话语

退回到边缘空间了。

这种活动产生一种定式:殖民主义原是现代化/主义 E 后殖民主义是对后现代主

义的抵制;或者"真正"的后现代主义;现在只有后现代的后殖民主义者是必胜主义

的自我声称的杂操。实际上的后殖民地区只有阶级分明、受国际控制的有限途径可

把信息远程地传送给社会,而这有限的渠道往往也是当地的联络点或文化特异性和

差异性话语的调头。我的观点是:学术上主张这样的差异,支持一个激进立场所模拟

的特异性,常常掩饰了服务于新殖民主义的后殖民隐蔽的共谋。(今天这 A直被错误

‘地置于杂探主义的后国家讨论中,公开把全球化表达为美国化。)模拟一掩饰这两步

可以让女性主义话语登上前台。如卡帕纳·巴德汗 (Kalpana Bardhan) 所说:在后殖

民性当中

女人几乎不构成一个分享利益和需求的集体。她们与男人一样分为各个

阶层……在这样的环境下,性别政治几乎不能成为阶级政治的代用品……如

果工资和渠道的差别跟着传统特权的脚步,那么注意力自然就会从资本主义剥

削过程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变成封建价值[国家一文化一民族的特异性? ]的僵

化,而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共生关系。 [67]

(今天联合国的泛女性主义模拟一个妇女集体,可以说,在无意当中(人们希望
'明 3437444
334 1 从解中!Jj;lj f: f;j(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n 川 e 叫 ue ofG叫


是无意的)利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需求来满足那些贪婪的人的利益。有性别意识

的"后殖民学者"在这里起着较重要的作用。)我更愿意把这种关系称为共谋的(合

在一起的)而非共生的(一个依赖另一个的存在而存在)。我们合在 A起,靠另一边

所有的任何东西生存,这在我们生活的细节上和最广义的政策结构中都是一样的。我

自己的文本没有那样合在→起就不可能写出来或被人阅读情况。只要求不要把它当

作对历史的荒唐否定。负责任的学术批评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一分谨慎、一种警惕、

一直保持距离(总是与总体参与步调不合)、一个永远唱主唱的欲望。在学术领域,
超出这样的主张都是骗局。 [68]

1992 年 12 月印度爆发印度教民族主义骚乱,导致阿约提亚一个清真寺被毁,正

是这个事件给我们上了一堂印度去殖民化失败的课。我们是→些受到远处动力驱使

移居国外的人,其中有些成为奔走于全球的后殖民学者,随时准备卷入新的全球共谋

的旋涡之中。

因为在这个国家里,不仅有右翼的政治权力经纪人以历史权威性的民族身份为

名煽动基要主义 g 而且有左翼党派的理论家们鼓吹孤立主义的反民族主义思想。一些

左翼流散族裔的人自诩为反民族主义者,对自己原来国家的宗教民族主义采取强烈反

对的立场,却展示移居海外者反动民族主义的力量。民族主义就像文化,是一个流动

的根基一一→个游移的台石(再一次引用福柯的话) ,这是差异的游移根基,危险与

力量并存,它总是不被定义或被定义延迟,定义要么是正面的要么是负面的,它依赖

这些定义。在这个背景下,全球性 或后民族主义的讨论一一是全球金融化或全

球化的再现,它既起到舞台作用,也起到代行使职能的作用。我早期当作向上层阶级

移动的宗主国将模仿被重新编码为抵制的鬼把戏,现正在全球化安排中盛行开来 [69] 。
基要主义的民族主义随着国家不断被金融化力量所侵袭,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松散联

系中产生,尽管其确定性从来都不是清晰的。下面一组二元对立中的第一项都是模糊

的,第二项是抽象的:民族一国家、主体一代理(制度上有效的行为)、身份 公民权。

为了后者的利益,可以以其模糊搭档的名义进行大量的操控、调遣和动员。 [70] 在这
个过渡期中获得的经验提供了又一条拿民族主义变戏法的道路,不是以全球的名义,

而是以全球环绕地带的名义。

全球性为了全球金融化或全球化的利益而被启用。以全球性来思维就是思考全球
性思维的政治。通俗政治不严谨的纲要是怎样写出来的呢?马歇尔·麦克卢汗是"分

水岭式知识分子"中一个不起眼的人物。然而,他的《地球村》的确为我们当前的历
史、为下层社会多元文化主义的回潮提供了较为深刻的背景。 [71] 我把麦克卢汗的书
与让 弗朗索瓦·丰IJ 奥塔的《后现代状况》结合起来,后者就詹姆逊的话题给出了一

个不同的但是相关的说法,在孵化"理论"的一些学术部门产生了某种分水岭式的效

果 [72] 。虽然麦克卢汗属于 20 世纪 60 年代疯狂科学的阶段,而利奥塔依靠的是现代


主义的科学范式批判(这是由科学哲学家如库恩 (Thomas Kuhn) 、费叶拉本德 (Paul

Feyerabend )、巴斯卡 (Roy Bhaskar) 、卡特莱特 (Nancy Cartwright) 等创立的范式) ,但


是他们两人还是有一个共同而明确的假想 V坷,即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西方" (麦克
卢汗)或"远程通讯社会" (利奥塔)有可能回到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精神富有之中而

不必遭遇其弊端。这将给唯一明显去中心的后福特时代的后现代资本主义和全球远

程交流一个合法的证明。麦克卢汗以左脑的活动展开他的论点:他认为左脑的活动是

理性的和视觉的,这是西方迄今为止一直从事的活动,而右脑的活动是整体的和声音

的,多亏电子技术,西方正在渐渐接近这类活动。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提议通过四分

体( tetrad) 理性模式重写科学发现的历史,他后来又说那只不过是个隐喻而已 [74] 。


根据麦克卢汗的说法,虽然第三世界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是通过右脑的整体性思

维进行运作,但现在第三世界也越来越多地朝左脑的方向发展着。麦克卢汗是如何

从霸权式的摩尔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韩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传统中

得出这样荒唐的结论的呢?很遗憾,解释的确过于简单,但这可能会涉及分析辩论术,

这不是这里要讨论的。关键问题是:

当然在世纪之交,第三世界将由于不同的原因而产生内部危机:人口太多、

食物太少的……癌细胞的四分体以小规模揭示了世界紧随其后的状况:癌促

进细胞再生、恢复原生细胞的进化并使自己转化为自我消耗的状态……新技

术人……必须成为其兄弟的看守,这是不由自己做主的……生态学将"白人

的负担"转嫁到"大街上的人(普通人)"的肩上。 [75]

就传统和现代一一启蒙主义和共产主义就讲到这里。这给"发展"提供了一个总

的合理解释,"发展"是新帝国主义的文明教化(现代化/民主化)使命。"西方"现

在是新世界,我们必须把旧的新世界扛在我们的肩上。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呢?

"EFTS (电子基金转换系统)……也许可以被认为是所有……行星数据库…·
33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叫川川叫

的工作原型……当一个组织成为这个国家最大的经济实体的时候,它就是社会结构"

(GV 108 , 124) 。而且,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样的金融化就是全球化的秘诀所在,

它可以在后苏维埃时代毫无阻碍地前行。书的其余部分是对贝尔电话公司和
AT&T(美

国电话电报公司)热情洋溢的赞扬[76] 。我们不奇怪本书以一个特别的民族主义/帝
国主义调子结束"加拿大人和美国人分享着某种很可贵的东西:对最后边疆的意识。

加拿大北部已经取代了美国西部。" (GVI47)

当然利奥塔没有胡乱牵扯右脑意识理论。整个观点在他的书里藏而不露。他提

出这样的思想,即每个(社会的?历史的?性欲的?一一也许都包括)
"状况"都提

供使其合法化的文字游戏或由这样的文字游戏所造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确定)。他蝇

出在这个远程信息输送或电子世界里,社会公正的叙事(马克思)和发展的叙事(资

本)都不提供合法化的理由[77]。现在,合法性是根据生产出看不到结尾的形式(也
叫做简短叙事)的模式而提供的:形态发生学的、创新的、但不是目的论的模式。虽

然这里对提高意识不乏成熟的想法,但获得与远程信息或电子条件相匹配的一种新

的语言游戏却表明了一个天真的想法(许多人都有)
,即集体思想变化的速度与世界

结构变化的速度是同步的。

利奥塔是从口头公式化史诗传统中靠简短叙事获得其合法性模式的。其要义本身

就是一个隐蔽的伟大叙事,这个伟大的叙事也许是这样的:在最终导致现代性的缓慢

历史运动的压力下,伟大的口头史诗如《伊里亚特》、《奥德塞》、《摩词婆罗多》、《罗

摩衍那»,当然还有北欧史诗都达到了叙事的封闭。它们成为有开头、中间部分和结

尾的长篇故事。然而,在前现代时期的叙事歌手实际唱这些史诗的时候,他的合法性

实际上来调于他能通过其口传记忆编出多少章节或故事。我们这个完全的远程信息社

会具有广大的非人格化的"虚拟"记忆,应该已经与前现代的前资本主义条件达成了

一致,不遭遇它的任何问题,却也能在现在像以前的叙事史诗歌手一样继续我们的叙

事。利奥塔的样板是出自美国士著民族卡什那华
(Kashinahua) 的叙事歌手。顺便说

一句,通过漫长的历史变形,这个古老的叙事传统不仅在土著底层人中间还鲜活地存

在,而且在反全球化革命的舞台上被挪用,重新大放异彩(的确,这是所有反话语政

治最风光的结局,那是进行政治动员的舞台)。它不必使用霸权语言、很少或根本没

有任何欧洲小说传统的影子,这正是本内迪克克·安德森等人无休止谈论的东西。阳
l
这个现象在北方产生的世界文学悻慨定义中未被包括一一文化政治。

毫不奇怪,利奥塔和麦克卢汗都以这样虔诚的语调结束"存在的任何知识将[麦
克卢汗]或应该[利奥塔]对所有人开放。"为你欢呼,电子技术下的世界和平。通过

把"自由远程交流"分配给所有人,我们在向世界贸易组织的"平坦的运动场"迈进。

美国国际发展部 (USAID) 为 1997 年全球知识会议设计的会标就是一个身着布衣,


拿着手机贴在耳畔的非洲妇女。 [79]

难怪冷战之后的热和平中,事实上,伟大的联合国会议多数时候都以妇女的名义,

创新地使自己在形态发生学方面合法化,增加了在一些妇女们看来是国际活动主义

的官僚形式,而这些妇女将永远不受底层权力/知识的困扰。但利奥塔估计古代叙事

歌手单凭简单承认没有目的性就可以使他自己合法化,这一点也许又错了。"线性的"

和"层次的"或"循环的"二元对立思维尤其"现代"。另一个同样不加批判的假说是:

集体主体与文化阐释的社会结构是同构词 [80] 。那些自我合法化的现代(化)会议事


实上只在它们经常声称的终极目的方面是非目的论的:妇女的结局就是男人的结局。

因为伟大的发展叙事没有死。《地球村》和《后现代状况》之类的书籍和我们经

常昕到善意的有关埋怨全球电子未来的埋怨之词,就是给发展(全球化)一民主化(美

国的使命)叙事提供一个借口。我这一代出生在独立以前的印度人太了解许多肩负帝

国主义文明教化使命的官员的善意了 [81] 。我的目的不是在进行人身攻击。事实上,


这些官员们所提供的经常是我之所谓的授权侵害一一如果由于强奸而生出了一个健

康孩子,这个孩子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强奸是合理的。帝国主义不能因为印度有了铁路

以及我会讲很好的英语就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许多肩负着帝国主义教化使命的官员

是善意的 g 但很可惜,你可以是心中怀着轻蔑或出于父性一母'性一姐妹的慈爱做了好

‘事。今天,你可以在穷国的身后捅一刀,然后给点创口贴讨个照相的机会。替罪羊式

的殖民主义以最可能的方式为用发展的名义进行剥削的新帝国主义充当挡箭牌。

有关民族身份的一个粗略理论一一一我们曾被印度人间、被索马里人间、被非洲|

人问一一被利用来使这类叙事和沉默的对立合法化 [82] 。选择性发展的集体、国家一


地方医疗保障体系、生态学和有文化的集体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并在基层起着关键

作用。为什么很少听到他们的声音?这些反对派结构是当地的 NGO (非政府组织)。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随着与后苏维埃世界不和谐的可能性而消失,严重地依赖国际发

展组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是模糊的和复杂的,至少与随便谈起的"民族身份"

同样模糊和复杂 [83] 。在联合国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露面的非政府组织已经彻底


受到捐助国的审查,他们发言的内容完全按照联合国提供的范围组织,以至于主体和
33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手叫

客体都与"真正的东西"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了,请原谅我这么说。

伟大的发展叙事的主要基金来掘和协调机构是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这个词

组已经进入了处理全球事务的所有机构的话语中。为了什么持续发展?全球发展总

的意识形态是种族主义的家长式作风(而且可惜的是,还有日益增长的姐妹作风) ;

其总的经济学是资本 密集型投资 g 其广义的政治是压制抵抗和底层人的声音,因

为底层人的抗议言辞经常被挪用了。

某些欧洲文化和教育组织似乎在美国模式的学术"后殖民主义"掌控之下。其

条件和影响就是社会普遍拒绝寻求经济庇护的移民浪潮。我选择瑞典,因为我在那里

的一个有关地球村的会议上讲过类似上几页内容的话。似乎在这里考虑当今历史特

别合适,因为瑞典总的来说是一个"文明的"捐助国,在全球性和全球后殖民性环境

中是负责任的。正是在国内处理的由所谓冷战结束导致的大规模移民浪潮的问题上,

它的开明开始崩横:后磕民迁移问题。本书正是在全球后殖民性和后殖民迁移之间的

裂缝中探寻。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虽然不管何时右翼自由主义者拿古巴来攻击我们,

瑞典都被援引为桑地诺政权( Sandinista )效仿的模式;也不管瑞典在全球攫助领域内

是什么形象,瑞典政府向全球性所产生的这些碎片关闭了福利的大门。这似乎是第

二国际社会主义的最终死亡。我说是最终,因为我们过去一直认为1914 年它已经在

德国社会民主党投票赞成开战时死过一次了。正像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人所指出

的那样,第二国际的好处在西北欧国家结构中还是感觉得到的, 1976 年"外国人法"

修正案调整和撤销的正是这些好处,修正案引进了"特殊的拒绝原因"。在经济重组

和新世界秩序的压力下,一个国家内实行的社会主义也在北方崩愤。

如我所想象的,在新的世界秩序一一或热和平中,国家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比以

往更松散了;就在这个松散的缝隙中间,基要主义泛滥。瑞典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在清真寺被毁的那个可怕的冬天,我沉思着印度民族主义:印度过去也曾是一个"拥

有混合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我们的罗摩王(这个神秘的国王是印度的民族

主义英雄) ,而结果证明瑞典也曾有卡尔口世 [84] 0 1992 年 11 月 30 日,瑞典抗议暴


行(一群年轻的瑞典种族主义者高举着这个国玉的旗帜游行)的呼声是强烈的。然而,

除非人们相信(而且有很多人相信)人类平等的信念就是瑞典民族的自然特性(下层

社会多元文化主义反对的就是这样的信念) ,我还是觉得有责任指出我们这些无宗派

的印度人都曾经以为"这样的事情在这里不会发生",但 1992 年 12 月 6 日的屠杀让


...唰

我们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虽然我们必须努力选出勇敢捍卫福利国家利益的公共服务官员,但全球未来的

主要支柱不只是这一点。

文化研究的范围从学术方面算起,跨越政治考量,最终消失在伦理的必然不可能

性之中。现在让我们把文化研究置于学术这一端。 [85] 这就是:文化研究;"激进"艺术 g


主流d性;地球圈运动。我用有些独特的例子来解释前三者以达到最后一个。我重复一

遍:我仍然是受过训练的文艺批评家,专对付特别的现象。这或许也是在完全确立的

传统中(学术或艺术)所有激进干预遇到的问题,不仅对全球性不尽了然,而且对自

己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模糊的。我下面几页中所包含的部分内容是瑞典会

议之前一周我在印度文化研究学术会议上的讲话节选(见 1M, xxiii-xxxi) 。我提及这

」点是因为我对当代历史的杰出参与是以一个新的"会议文化"流动主体的身份出

现的,我现在仍然在全球后殖民性和宗主国移民之间的夹缝中摸索 [86] 。詹姆逊在中


国内地和台湾的巨大影响,再加上他对加引号和未加引号的中国那种典型的美国式

提淆一一如我上面讨论过的,他在阅读佩勒曼的诗时,就把两者?昆为一谈一一一同样

都描绘了当代文化研究交流的轨迹。 [87]

万隆会议(1 955 )初始目的是试图建立第三种途径,在世界体系中,既不是东方

阵营也不在西方阵营之内,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似乎建立起的新世界秩序的

回应。这次会议并没有伴之以相应的知识界的参与。在文化领域为培育初生的第三

世界而使用的唯一术语都是有关立场的描述:反帝国主义和/或民族主义,它们产生

于所谓旧世界秩序内新兴的抵制力量。用来填充新世界秩序空间的这些术语也许确

‘定这样的事实:文化游说对产生一个有跨国读写能力的行为者没有什么帮助。这些术

语是:国家起源、次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文化一本土主义或相对主义、宗教和/或

北方激进派时髦的杂将主义、后民族主义。正是最后这组术语产生了大部分的文化

研究话语。我的印度昕众之中许多人就像进过女子精修学校一样,都在美国镀过金,

跟他们讲话,我引用了安东尼奥·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葛兰西对非洲裔美国

人丰富的斗争历史必定没有细致的了解,他不太准确地提出,美国的扩张主义会用非

裔美国人征服非洲市场和扩展美国文明(虽然南非的情况和在美国军事入侵中使用

非裔美国人似乎支持了葛兰西的观点) 0 [88] 但如果他的假设应用到新移民知识分子


身上以及他们来自的国家,今天看来似乎就是很贴切的了。与其搭档的当然是文化

研究、自由多元文化主义、支持以出口为基础的外国资本投资的后福特跨国资本主义
34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F川 …true川

以及所谓的自由贸易。全球化解构着这个系列与发展自身之间的差异。(最新的加入

者:金融化流散女性,在海得拉巴的激进行动主义/学术听众中不见踪影。她在开罗、

在北京、在妇女世界银行业。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在布拉格为推动北约进行游说时流

着泪,一句捷克语,一句英语地讲到一个流散异国的人终于于
1997 年 7 月 14 日回到

了家乡,她推掉了在法国大使馆举行的巴士底日庆祝会。)

也许因为进入全球化的合伙关系,同样,这些在美国的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国外奖学金、推荐信等等)获取霸权语言,以便能读懂拉康和奈格里 更不用说

海德格尔或马克思,但是他们认为学习一种移民语言有精英论之嫌。国际事务、发展

经济学、商务管理在跨国经营中快乐畅行之时,文化研究一一谈论跨学科甚至后学科、

话题将不能走跨国读写能力的道路(不指专门知识)
;太可怕了! [89] 面对这样一群难
缠的人,我下面所讲的似乎显得特别脆弱。但是,尽管每个胜利都是一个警告,我们

还是千万不能忘记1993 年 3 月人们真的把世界银行从印度的那玛大峡谷赶了出去。

于是为了跨国读写能力,本章作者到处周旋。南方民族主义、北方福利国家。让

我们现在转到旧主人那里看他(她)的慈善方式:在伦敦某个移民社区搞的一个定点

艺术展览,由经常代表大赦国际的一个社会连带主义漫游艺术家带来的、未经审查的

文化主义的东西。当我提出我们应该展示证据证明民族企业家在为跨国公司拉皮条,

把他们的妇女卖去做苦力(没有法律保障随便被降低工资)。那个同流合污的艺术家

回答说他不想在这个社区展示性别主义剥削。他只想要展示自人种族主义。这是文

化政治,这是推卸责任。移民都是好人,而白人都是坏蛋。颠倒过来求得合法化,这

是颠倒的种族主义。

我不会继续赞美关于殖民者/被殖民者、白人/黑人的本质主义道德说教,对我

来说似乎有必要让那些看展览的公众看清楚,在这个领域里,这些激进主义者所知道

的东西。把移民和发展分开使得成千上万没有技术在伦敦东区做家庭佣工的孟加拉

妇女,无形中在与孟加拉本国以出口为主的服装工业中的成千上万无技术女工形成

竞争。后者"胜出",因为他们人均一年的工钱不足
500 英镑,而且还能为"发展中

的妇女"作见证。(我们现在正接近那些在我们赞美杂棵女性主义/个人主义设计师

时消失的妇女[见352 页] 0 )女性超级剥削的民族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故事,是引发跨

文化主义要求的同一个大规模故事中的插曲:这是成功的拉皮条所需要的。在这个事

件中,艺术家和记者的无知在《卫报》中被详细描述为解构主义攻击政治艺术,因为

我曾经用"看不见"→词来描述那些妇女的苦工。
文化 1 341

这类地域明确没有代理机构的妇女之间的竞争是北方和南方工会之间广泛竞争

的一部分,也是北方和南方工业在新世界秩序中竞争的一部分,是任何没有连字符的

国际间的团结一致一一文化的或经济的,抑或是任何战线合作的障碍。下面虽然只

是一个例子,但在各类不同的和不连贯的层次上可以被无限制增殖 "把优先自由化

措施应用到孟加拉的过程中,加拿大也许不得不把类似的设施扩展到所有其他 LDC

(最不发达国家)中,包括越南和海地。越南对孟加拉是一个潜在的严重威胁,虽然

目前它的特权受到正在实施的贸易制裁的限制,从而在服装出口合理化方面给孟加拉

A 个短暂的迎头赶 t 的机会。" [90]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由市场"。世界银行和世界


贸易组织是这类竞争的主要操纵者 [91] 。并且,如果一个人没有跨国读写能力、如果
不把这种被迫竞争考虑进去,就不能处理在种族主义中移民与大写的发展之间的两

难困境。似乎有趣的是,同一个艺术家现在在做一个叫作"映像坟墓"的艺术展,主

题有关卢旺达(他近期在那里呆过 12 天) ,展览赞扬国际非政府组织,把它当作唯一

能了解卢旺达痛苦映像的正确渠道。我不怀疑他给人带来震动的严肃性,或在现代

主义美学标准内其创新的高深意义。但历史要大于个人的良好意愿,并且我们一定

要学会负责任,就像我们必须要学会有政治头脑一样。"世界已经抛弃了非洲",这

位艺术家这样跟《芝加哥论坛》说(1 995 年 2 月四日,第 27 页)。如果他参加过我

的大学所举办的其中一个研讨会,或读过世界银行定期发布的有关"新兴"股票市场

的新闻,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缺乏全球性分析,表面被抑制的追求轰动效应一一

他的照片都封在盒子里,我早见过这种技巧被人仿效过一一重复着追求轰动效应带

来的调源不断的舌战恐怖。 [92]

从我们的学术或"文化工作"的位置,我们可以把"主流化"增补到全球圈运动

中去,大约就在兼第二职业与教育公众舆论之间。我的例子是一个经济学教授,所以

这样的干预可能显得太呆板乏味。一个文学界或艺术界的全球性主流化的例子(既

不是浪漫的反资本主义,也不是冠冕堂皇的反帝国主义)很难找,但我认为这个事实

不是没有意义的。美学和政治?彻底想想吧,尽管美国怀旧的民族主义没有这么做。

我眼下的例子是阿玛提亚·塞恩 (Amartya Sen) ,面对世界银行他坚持认为,发展中

国家的高等教育不应该得到强调,因为投资没有收益,他为南方的高等教育获得支持

而辩解,这是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93]。同时,我自己所在的大学在一次竞争中胜
出,开设了一门由世界银行赞助的课程,符合课程资格的学生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中

级官员。他们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级培训,在达卡或德里却没受过高等教育。
34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true川

当前环境下,当世界只被泛泛地划分为北方和南方时,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机构

能把世界分片绘成地图,使绝对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清晰可见。地理的指导原则之

一一"国家" 与神秘的语言现象(同绝对他者的综合)以及诞生(既受类生命

[怀孕]的影响,也受类存在[法律]的影响)交织在一起,既要揭示又要抹掉其抽象

特性 [94]。但杂交孵化出来的这些新地图或"信息系统"的疆界很少是国家的或"自
然的"。它们是不断变换的投资疆界,因为国际资本动态是快节奏的。勾勒这类地图

其中一个不小的原动力就是以发展的名义占用第四世界的生态系统。你们现在要转

到"本土信息提供者"的身上来,他们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全球化中被占用。

前国家的现在都被全球化了,这是在不均衡插入国家表面形式之后所造成的。

通过下面这些行为可以调查剥削的近似情况:违背美洲原住民意志的土地掠夺以

及重新造林,对斯堪的纳维亚的索米斯、芬兰以及俄罗斯对驯鹿森林的破坏,违背印

度土著民族意愿砍伐树木以及大规模种植按树,不顾孟加拉渔民和无地农民(名誉上

的第四世界人)利益的所谓水灾行动计划。的确,这类近似情况潜在地存在于所有早

期文明与当代世界之间,早期文明已经被推回去和推开去,以便给更传统的地图地理

要素让路。

在这个北/南世界的实体中,为了保持世界银行这种奇特的地图测绘法,还实行

着另一种统一。我前面提到过,脆弱的国家经济和国际资本之间的屏障正在被移除,

在所谓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社会再分配的可能性(最多只是不确定而已)正在进一步消

失。我们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发展中民族国家不仅通常被严重生态流失(作为生命基

础的森林和河流的流失)的共同威胁串连在一起,而且还受到握有全球资本力量的当

地开发商加人权力共谋的战害,不管共谋看上去相距多么遥远。对这种共谋不了解

的人最多不过是那些华而不实、满口全球性话语的理论家或那些还在对老式帝国主

义不能释怀的人,这一点对发起全球非欧洲中心的生态公正运动巳不是秘密。

为什么是非欧洲中心?理论家过去经常把新社会运动界定为反系统的,他们现

在认为未来就靠这些运动了[明。但他们还有怀疑,因为他们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当作
模式,从中推断这些运动想要得到的是国家政权。但是如果把视线从欧共体挪开,尽

管发展中国家还有民族主义问题,还是公平和再分配的场所,但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已

使它不再是这些渴望遍及每个角落的运动的主要舞台了。这些全球圈运动不得不站

在国家的后面,国家事实上现在内部受到国内殖民化力量和当地资产阶级的困扰,外
fUJu A'


?J 2J

部受到那些打着全球经济重组的旗帜,日益增强的规范经济限制的压力。因此,把获

得国家权力作为非欧洲中心的全球社会生态公正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没有利益可图的。

的确,参选的左派政党经常认为这些运动政治性不足。在策略而非危机驱使下的全

球化内部的这种可以被称为国家主义或甚至是国家地方主义的思维方式当然超出了

北方"他者文化"慈善性研究的范畴。在这个基础上,很容易为了全球金融化,通过

超越单→国家范围的私营企业"国际公民社会",培养"后国家主义",在这里,有势

力的非政府组织在新联合国的斡旋下与布雷顿森林组织进行合作。

这里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即第二世界中产阶级和第一世界移民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实是共谋。承认移民,特别是下层社会的移民,必须忍受种族主义(如果我们是在

谈论全球性)的情感次空间,无论这有多么重要,在民族处境范围内一项不可能的痛

苦诫命就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移民的利益(无论多么遥远)有赖于主流的全球资本。

移民是在第」世界的空间中。我完全支持宗主国激进主义反对对移民下层社会实施

种族 性别一阶级剥削,但我们这里谈的是全球性,有一些重大教训我们必须要汲取。

我们得特别记住这一点,因为这也是一条从南方的宗教民族党派到北方的文化研究

群体之间的出口/进口线。(北方的工会运动进一步加大了分化,北方工会被要求借

"人权侵犯"的名目巧妙规避甚至关贸总协定,同时,世界银行作为经济重组的一部分,

也要求南方私有化和遏制工会一一如若不然,这些工会可能会煽动制定更具人性的

劳动法规。后面还要再谈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中的一些人看到基督教解放神学所扮演的强大和冒险的角色,曾梦想用万

物有灵论解放神学来约束也许是不可能的生态公正世界的幻想、 [96] 。的确,神学这个


名称对这种思维是陌生的。自然在这类思维和认知方式中也是超自然。(请注意我不

是在假设某种被概括出来的部落思维。)甚至超自然中的"超"这个词也是不适宜的。

因为自然,这个人类社会的神圣他者,在这种思维中也被民族责任的结构束缚着。没

有任何个人超验神学一一不管来世如何被轻描淡写,胸怀来世立足这个世界一一能

使我们达到这样的境界。

的确,我坚信在我们必须要梦想那个不可能的、没有分化的世界中,考虑到我们

必须全身心投入的不可能性,生态公正的国际性不能通过利用世界上任何所谓的伟

大宗教来达到,因为这些宗教的伟大历史都深深地交织在权力的兴衰叙事中。在这

一点上,印度教的印度(对我们来说它是一个与"基督教的欧洲"一样可怕的词组)

的情况是《梨俱吠陀»,这部自然诗任何被重新创造过的部分都不足以消解那段历史。
34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引叶叩

IF
阶r川…川。on
F 川t川 e 叫叫 G叫t阻izati
臼剧圳
田剧
剖甜
a Ii川 s川 Rea甜de
町r

我毫不怀疑我们必须学会向世界原始的实用生态哲学学习。我不是在浪漫地说事情,

解放神学并没有把每一个基督徒浪漫化。我们在谈论以某种方式利用世界上最强有

力的话语,为全球而不仅仅是第四世界的提升服务。我又一次这样说是因为这很容

易被摒弃为唐·吉词德式的道德主义。这类学识只能试图通过用爱来补充集体努力

获得。配得上爱这个名称的是一种努力一一我们不能控制它,但又不能太强求,这

种努力需要慢慢来,需要双方的认真态度一一你如何才能不用高压政治或危机手段

而赢得底层人的注意?一一双方都要改变心态,认可不可确定的民族独特性的可能

性,而这个民族独特性并非总是可持续的状况。必要的集体努力是要改变法律、生产

关系、教育体制和医疗保障系统。但是如果没有改变心态的一对一负责任的接触,什、
么事情都坚持不下去。 [97]

再说一句有关民族独特性的问题,这不是民众接触或是与普通意义上的人民交往

的花哨名字。这是某种可以用下面的情形加以描述的情况,只要我们心中记住我们(1)

是在把数字当作现象看待 (2) 不是在谈论激进的另类: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与一个人交

往甚密的时候,反应一一回复一一都是双方的。让我们把这既叫做责任又叫做"应

答"能力或解释能力。我们也都知道(如果我们不知道,那很不幸)在这样的交往中,

我们想要揭示,什么都不隐瞒,然而彼此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对方没明白。这就是我们

称之为秘密的东西,它不是我们想要遮掩的,而是我们在这个独特性、责任性和解释

能力的关系中,竭力想要揭示的东西。(这么说可能会更有哲学性,即"秘密"是个

名称,用来表示不是所有事情对方都能明白的事实或可能性。不过,不要紧。)从这个

意义上说,民族独特性可以被称为秘密遭遇。(请注意:我不是在讲秘密会面。) [98] 民
族独特性在双方的反应相向流动时就涉及到了。否则,我在帮助的这个人,如果他或

她像我并拥有同样的权利,他或她的日子将会更好,这样的想法就无法开始揭示一抹

掉(不)可能的民族关系。(当然把那个受助人当作他或她的文化范例来盲目崇拜的

态度也办不到。)

我知道在印度士著民族中,有一小部分人中的一小部分人在 1952 年被"解禁了"\ 。

这些居住在森林的部落人曾被英国人定义为"罪犯部落

也被印度的印度教和穆斯林教文明唾弃。他们不是"激进者"。但正因为他们(不像

大的民族群体那样)被抛弃了,他们才遵守着固定的文化标准,如我们一样,认为文

化是自然的,并保持着很多对我们特别有用的处世态度,而我们已经在全球化困境中

失去了这些东西。他们活跃的文化规范与任何其他民族的一样清楚、 -样博大精深。
fUU ,

、一文
A' FhJ
J

我们不是在提议去抓住他们的文化,而是用其中一些积淀与主流进行斗争,这股主流
已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我们。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是改变他们的生活模式,我们也应该
尽我们的所能,对跟进他们的这个欲望感兴趣。(我们将在下面思考澳大利亚土著人
的"失去语言"的概念。)但是他们内化前国家生态明智的技术那部分文化习俗必须
不可逆转地遗失在全球公正亟待整合的过程中,代之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融入到现代
国家中来吗?

在当代历史中寻求"我们的文化",我们遭遇另一个"前国家"群体,那个被投
入主IJ-~ 个"统一-体"中的统计数字集体:底层妇女。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非欧洲|
中心的生态运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分等级的世界前景,反对人口控制和生育工程
智的妇女运动给我们提供的就是另一个这样的前景。这里,国家的作用也是可以诠释
的。由于国家事实上太依赖新世界经济秩序的力量,它对国际人口控制的规定俯首
贴耳。当麦克卢汗写道"生态把自人的负担转嫁到‘大街上的人(普通人)'的肩上"
时(见 366 页) ,他准确地预计了今天国际人口控制政策的矛盾逻辑。世界资源枯竭
的责任被归结到南方人口爆炸,因而,就归结到南方最贫穷的妇女身上。把妇女当成
焦点问题,反过来又成为所谓援助的理由,从而将视线从北方过度消费的问题上移
开:这是全球化的两副面孔。麦克卢汗本人当然根本没有想到妇女问题。但今天,在
后苏维埃时代的世界中,当全球化就是游戏的名称时,一个更古老的传统主题被激活
了。我在第 3 章讲过,要标示出那个从国内混乱中诞生一个不仅是公民社会还是好
社会的时刻,往往要有打破樊篱,净化精神的独特事件发生,而男人保护女人经常被
用来当作这样的事件。在这个资本主义/女性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的妇女解救底层
妇女。 WID-一车号 T 号车一一是 USAID (美国国际发展机构)的一个辅助机构,
WEDO 一一妇女环境与发展组织一一一总的来说是一个由北方控制的、有杰出南方女
性发言人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这种俨然是发展中妇女的主人和姐妹的做法也是一种
让底层人沉默的途径,应该与第 3 章提供的唯一例子如出一辙。 [99)
思考跨国性的学术界流散他国的或少数族裔的妇女必须有足够的文化才会提出
这样的问题:对谁有利?为谁服务?涉及何种利益?罗莎琳德·波拉克·佩柴斯基
Petchesky) 在《作为财产的身体:女性主义的重新审视》中,几乎
(Rosalind Pollack
完全引用了孟加拉国活动家法丽达·阿克特(Farida Akhter) 的几句话,结果却用卡洛
尔·帕特曼(Caro1 Pateman) 做替换,在她看来帕特曼的"批判"与阿克特"近似",
34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草叶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n 川e 叫 ue ofGI叫叫n: A Spivak Reade

但帕特曼"更系统、更全面"。她并不满足于用替换来封杀阿克特,还通过人种志(新

几内亚部落妇女不可能与受后福特主义剥削的孟加拉妇女有什么不同), 16 世纪的巴

黎,英国平等主义女性当中"来自于欧洲的现代初期关于拥有自己身体的思想",最

后还有非裔美国法律理论专家帕特丽夏·威廉姆斯 (Patricia Wi l1 iams) 的著作,给这

类"本质主义"提供"女性主义"的选择。下面就是她评论阿克特的话:

法丽达·阿克特是孟加拉国妇女健康活动家和研究者,她谴责"妇女对于

自己身体的个人权利"是"资本主义男权思想的无意识反映……建立在资产

阶级个人主义的逻辑和私有财产的内在欲望之上"。阿克特认为妇女拥有自己

身体的思想是把妇女的身体变成一个"生育工厂",使其客体化,并否认生育

能力是一种"我们身体内在的自然能力"。在她号召建立与妇女的"自然能力"

相关的"新型社会关系"背后存在着"自然"妇女与"社会"妇女的分裂,这

使阿克特更接近激进女权主义者对"差别"的本质主义思想,而与她的马克思

主义框架却不太一样。 [10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l 卷中写道,社会主义抵制的关键是要了解劳动力是唯一

成为私人和社会化之间动态斗争 (Zwieschlachtigkeit) 场所的商品。如果劳动者能够超

越只把工作当作私人或个人工作的想法,而把它视为潜在的商品(劳动力) ,她/他

是其部分主体(因为劳动力是一个抽象平均值) ,那么她/他就能开始抵制占用剩余

价值,把资本投向社会再分配。作为一个每天组织反对跨国化斗争的人,阿克特期待屯

人们对抵制训练的第一课还是熟悉的。无产阶级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她/他除了身体以

外→无所有,因此是"自由的"。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这上面,那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

只有工厂里的雇佣劳动。这种"私人的"和"社会的" (劳动和劳动力)之间的斗争

就是阿克特"自然"与"社会"的分裂。值得注意的是,阿克特跟随马克思使用"力"

这个字,而佩柴斯基用"妇女"做替换。的确,这里有点自相矛盾:人身体中的"自然"

部分应该是易于接受"社会化"的!为什么阿克特要谈论"生育能力"?因为作为反

对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生育工程掠夺的人,她每天都意识到生育劳动力已经被社会化

了。当她号召建立"新型社会关系"时,她是严格按照马克思有关"社会生产关系"

的定义在使用这个术语。新型,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对所有其他商品与劳动力之间的

区分在这里不成立。这里被生产出来的商品是孩子,也在情感价值形态之内被编码,

不是东西。美国的人格主义不能想象马克思关于抵制性使用社会化劳动力的大胆理

一......
论,这就如同它把弗洛伊德大胆的超心理学降格为自我的精神分析一样。更有甚者,

因为它隐含的主体是建立在权利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所以它无法从无

产阶级的角度理解被拥有的身体,这是一个死胡同。它只能是"抽象"的法律实体的

"具体"承载者。(当然总部设在美国的联合国女权主义组织在为全球金融化,亦称

金融发展服务,这一点也是真的。我这里评论佩柴斯基应该与我第 2 章和第 3 章中

评论勃郎特、弗珞伊德一样。阿克特用"无意识的反映"更简单地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顺便说一句,也可能"自然的"与"社会的"分裂是年轻的马克思提出的类生命与类

存在之间的分裂,移植到他后来的著作中成了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计划的局限性)

之间的分裂:计划的局限。我们已经在本章开头讨论詹姆逊时提到过。

但揭示总部设在美国的女权主义为何不能承认南方的理论复杂性要采用课堂教

飞学的节奏,对前者而言只能作为人种志"文化差异"的库存处。在这里,我们这样说

就足够了 t 卡洛尔·帕特曼-一一带着对她的敬意一一当然不是"更系统和更全面"

的版本的阿克特。帕特曼的优秀文本通过讨论婚姻和卖淫发展了对封建主义向资本

主义过渡的讨论。阿克特与跨国资本有接触,跨国资本把身体看作是原本;你不能靠

援引人类学和早期现代欧洲来回应新世界秩序(后苏维埃时期的金融化、为了医药投

机而取得底层人身体的 DNA 专利权,等等)里对新型社会生产关系的需求 [101lo 的


确,这不是引用有色人种来打击有色人种的问题,而是一个理解这类分析的问题。但

也许最糟糕的是利用帕特丽夏·威廉斯。用一个北方有色妇女来封杀南方的批评声音,

我不能就这样的道德政治进程做任何评论。但至少有一点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即奴隶

制虐待身体的习俗与剥削对身体的社会化不是一回事。奴隶制母系继嗣不能成为生

育劳动力商品化的感情借口。威廉斯本人说得很清楚,今天的底层社会非裔美国人想

要感觉身体的所有权,以反抗她特定的历史和处境。而那种处境就是利用奴隶制发

展工业资本主义的矛盾U 帕特丽夏·威廉斯写到了美国司法一法律系统内部的这种

利用、这种过渡,她不能再被用来"反证"南方危机的困境。跨国世界的妇女一-注

意佩柴斯基通过散居他乡的艺术家米拉·纳尔 (Mira Nair) 和米娜·亚力山大 (Meena

Alexander) 把艺术再现用作证据,两位艺术家都是印度裔 z 何况在跨国化进程中,孟

加拉国和印度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一二一定要意识到对理论进行占用的政治。

全球圈主义者既没时间也没金钱可供鼓吹。"妇女个人之间的联系,基层批评调

查。"这些在女性主义国际抵抗生育和基因工程网络 (FINRRAGE) 的宣传页上不被强

调的词组,在行动中付诸实施,就是通向那条双向路的路标,妥协的他者在需要之时
348 1 从解阳时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e叫r叫川e Critique of Globalizati

就是良师。

如果在全球圈生态中,人们)方面要面对世界银行,另一方面要学会获得」个

(不)可能的秘密遭遇,那么在女性主义反对人口控制和基因工程的积极行动中,这

场运动就要一方面面对多国医药,另一方面还要有那场节奏缓慢的秘密遭遇。否则,

宗主国的女权主义者太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求所有女人跟她自己一样:一-个死胡同世

界的公民。在全球化中记录妇女的权力/知识是一个巨大的研究领域。流产是权利还

是谋杀、同性恋是偏好还是罪恶、代孕是成就还是生意,这只是其中的三项而已。这

里不可能展开对这种认识论剧变的思考。

然而,关于全球圈以及把抵制发展作为选择性发展的必要和不可能的任务中还

有另一项:组织家庭佣工一一那些在"血汗"条件下在家劳作的妇女们。

妇女的这类劳动可追溯到资本主义之前,因此在线性轨道中是居前的。它是曾

经伴随工业资本主义的一个遗留现象在全球化中的恶化。在国际分工以及现在的后

福特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下,它从爱林岛毛衣生产延伸到家庭里的高科技计算机终端

的工作。现在全世界的妇女都处在这种抽象的不合适宜的统→之中(这是一种"共同

的命运" ) ,通过在家里工作吸收了管理、医疗保健、工作场所安全等类似问题的许多

成本。我们因此必须学会不把家庭劳动当作边缘现象来看待,不要认为它好象不过

是在家中做无偿服务的→种延续而己。我们必须继续设法在我们全球斗争的意识形

态中解构家与工作之间的裂缝,达到支撑当代全球资本的女性基础层面(也是最高层

面一一性别化通过展示后者来利用阶级联盟) [102)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难以接受


的真理:被妇女内化的性别划分被看作是"文化"标记之中的道德选择,接受剥削就

像接受性别歧视时以心甘情愿为名一样,让妇女心甘情愿地相信这就是一个好女人,

甚至是一个有道德的女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必须争取通过法律并监督这些法律的

实施。但是这场斗争真正的力量来自那些实际的行动者,她们思考着这样的可能性,

即组织反对家庭劳动并不是停止做→个好女人、一个负责任的女人、 J 个真正的女人

(因而是有丈夫和家庭的)、一个女人;并且只有到那时才能与我们 A 起在一个双向

回应结构中前进。这个结构是朝着预设可能性的方向发展的,这个预设不仅只是从

双方角度思考的一项任务,因为当好女人的途径不止一种 [103) 。这里"文化"起紧束


压制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入共同从文化标记内部消解这种束缚的那些人的行列。

虽然任何有关当代全球圈运动的记述都不提为家庭劳动者争取公正的斗争就不是

完整的,但是家庭劳动严格讲主要是一个城市现象。它与"地球村"有关,因为这个表

~

。y
理J
a管
达法带有麦克卢汗一利奥塔声称的对乡村的占用。在争取生态、环境和生育公正的运

动中,乡村一地方直接遭遇全球化,而"村庄"是被经验主义污染的一个概念 隐喻。

村庄必须教会我们把全球变成一个世界,而我们必须学会学习。不然,文化研究

只是」个症候而己。生物多样性的电子化是殖民主义的最新骗术。当我们从学会在

秘密遭遇中向"原始共产主义"学习生态智慧转移到计算机化的数据库时,我们已经

走得很远了,远得已经经历了种属的变化。我们从对学识的无尽关怀和热情中,超越

了知识(现在已经过时了)进入到信息支配的远程后现代文化中。 [10句
前美国劳动部部长罗伯特·赖希告诉我们:

电子资本主义……使最成功的人士与其余社会脱节。现在最高级经理、

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可以直接与全世界跟他们一样角色的人沟通,为全世界其

他跟他们一样的人开发新产品和服务,而不必在经济上依赖于低工资和低技能

人的生产力……"社区"这个词当下……意味着很令人着迷的形象。但在现

实中,很少有人过社会经济多样化的城镇生活。 [105)

这正是在"信息支配的远程社会"中带动全盘的那个部分。严格地讲,用红色强

调的"后殖民"属于早期话语形成。"令人着迷的形象"的"数码虚拟现实"杜区与
分离主义全球网络共存是新移民的梦想 [106) 。因特网可以提供形象社区 [107) 。实时

硬拷贝的生活方式想要进入白人的或自人克隆的文化圈中,这是主要供应罗伯特·赖

希讲到的"与其余社会脱节……直接与全世界跟他们一样角色的人沟通"的"最高

级经理、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的共用信息资源。换句话说,这是培育潜在的全球主

体的温床。这个文化圈根据其阶级联系,可以包含促使文化博物馆化的冲动,这是其

敏感性训练的一部分。新移民人文教师将领略这股冲动的制度化。

新移民与本土原材料提供者或者后殖民一样都是一个形象的名称一一一个被编

织在文本中间的形象。如果一个形象能使不可能的东西可见,它也会激发人想象,将

不可能性转换成为-种经历、一个角色 [108) 。并且,考虑到商业资本主义(依赖于探

险和征服)和跨国金融化(决定"后殖民→新移民"的生产方式)之间的差别,这个

角色现在是在实时硬拷贝中体验到的。火地岛人与澳大利亚新荷兰德人读不懂康德。

(康德"读"不懂他们的事实被默认为是优秀的标志。)来自布基纳法索或阿尔巴尼亚

的人可以通过自由化的或批判的方式扮演新移民,拒绝昕福山的论调 [109) 。这些都是


本章重点关注的;让我们这样说,它们将与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为阿尔巴尼亚人所做
35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F川 …true川

的多元文化主义努力有关。

让我们现在将"后殖民"转移到"新移民"的框架中,在完成我们的全球旅行后

回到宗主国多元文化主义中的妇女问题上来。这是第二次。

在前几章里,我们跟踪本土原始信息提供者时,已经浏览过欧洲。这里我们要围

绕美国,把它作为我们的活动基地。我们因此必须承认,从一开始,美国就---直是一

个移民国家。第一批欧洲移民的赢家经常是带着暴力声称这块土地属于他们,因为

工业革命是他们的囊中之物。故事的起调一直是被再现为从旧封建主义的-次逃离,

以通用的德·托克维尔的方式再现。众所周知,在开国者的宪法中,非洲奴隶和原住
民族被标记为财产,以便解决把奴隶视为财产的再现问题。
[110]

下面是边缘化的一些极端例子,其术语本身就暴露了本质:去人性化、流放、种

族灭绝。当我们在新世界秩序中寻找新移民的位置时,我们不能从暴力源头的场景

开始,而要从一直在逐渐剌激我们、被看作是美国文化空间之主流的对立面的边缘声

音这个现象开始。我们不能用"文化身份"作为差异的许可,作为否认的工具,否认

持续不断的欧洲中心的经济迁徙(以及最终甚至是政治流亡)是希望获得资本主义制

度的公正。那个未被承认的、丑闻式的秘密就是我们统一的基础,是使"非法的外国人"

与雄心勃勃的学术界人士团结到一起的东西。我们可以重新把这个基础改造为一个

跳板,为对位衬托这些时期的阅读/写作/教学服务。

由于新移民的"民族来源"(如他们自己所幻想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未被认可

的、较遥远的美国历史文化做出过贡献,我们正在要求的是美国承认我们的彩虹是它

当代历史的一部分[111]。由于我们中多数人的国家都没有在领土上遭受过美国的殖
民化,这是关乎我们作为新美国人地位的一个交易,而不是主要关乎我们来自的国家。

的确,相对而言,我们在美国作为边缘人的自我再现也许涉及否认我们来惊国的主流

地位。这与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有点关系,他承认他在国内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在
国外是一个暴君。 [112]

我们必须毫无疑问地主张与自由化多元文化主义结成某种联盟,因为对于是史莱

辛格 (Schlesinger) 和布列辛斯基 (Brzezinski) [1叫。自由化多元文化主义是受制于当


代跨国资本主义的要求的,这一点不是什么秘密。这是在全球金融化主流项目中为表

面赢得发展中国家的同意而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公关动作。(我说的是我们已经把我们

的生活从那些国家转移到这个国家来,如果我们继续否认责任,我们就会成为这个问
题的部分。)美国跨国公司 (TNCs) 定期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国外学习语言和文

化。 1990 年,全国州长协会报告已经在质问"我们如果还没有学会顾客的语言,怎么

在全球经济中销售我们的产品? "国家语言系所(包括设在我们学校的一些)以文化研

究的名义与商业社团挂钩,不仅为了吸引讲那些语言的本土居民,而且还特别为了吸

引来自这个特定国家前殖民地的新移民学生,以使他们也能进入白人克隆的围地。如

果我们质疑多元文化主义歪曲的逻辑依据,一边又依赖其材料的支持,那么我们也不

得不承认这个国家当前的种族主义主流的恶性反拨与时下的地缘政治是不合拍的。我

们被夹在-场更大的斗争中间,一方通过歪曲的文化主义谋划更新的方式来利用跨国

性,而另一方很少了解跨国原本驱使的、书写的和操作的是什么。就是在这个不知情

的冲突内我们不得不去发现和找到我们自己的代理,并一次又一次试图拆解这个正在

t 冲撞的机器。我们使用"文化"只像福柯使用"权力"那样是不够的。

在各类国家来源的新移民中,同情和感受同样差别的基础是已经提到过的普遍

社会情况:即我们都来到这里,带着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内找到公正或福利的希望。

(即使在经济迁移内部,妇女经常还是处于放逐状态。定义一一和通常一样-一一属

于性别一敏感问题。)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躲避战争、为了逃避政治压迫、为了逃离

贫穷、为了找到我们自己的机遇,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希望在一个资本

主义社会内找到公正。严格地讲,我们离开了存在于前殖民地(现在正设法从新殖民

主义和全球化的劫掠中生存的"发展中国家")的后殖民性问题,只是发现白人至上

主义的文化想要拥有资本主义的全部主导权一一在一个民主传统内作为法律规则被

重新编码 只为它自己服务,发现唯一进入的通道是忘却,或者为了阶级流动性而

把民族来摞博物馆化:或把这样的行动编码为"抵制] "在自由化多元文化的课堂上,

我们做出了第二种选择,认为那是对忘却的抵制,但是为了我们经常被否定的民主资

本主义共同信念的长远利益是必要的"这是代理者构成的必要性,她/他为此提供

了行动的舞台,实际上却不是它的主体。"这种必要性把我们团结在一起,除非我们

承认它("并且即使我们承认它" ) ,我们也不能希望承担新兴主流的责任 [114] 。高雅


理论"被当作" "抵制",这是问题的一部分。

我们当中固执的那些人也许想获得更宽广的视角,不仅只谈及国际劳动分工的

问题,还要不怕麻烦,在新世界秩序中获得跨国读写能力。新世界秩序是在第二个千

禧年的最后十年里开始和正在成型的世界格局:可以这样说,这是掌握一个多样化的

历史和地理信息系统:不光是认知测绘,比它还要多一点。为什么要把资本对一致性
35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草叶

和理性主义的需求与虽然抽象但却是实质性的民主平等混为一谈?弗雷德里克·詹

姆逊劝我们避开道德主义,把资本主义看成既好又坏的东西。这对于不满意把杂樨

浪漫化的新移民来说,也是不够的。因为要想使毒药变良药,我们一定要学会计划和

度量技能,而且,至少预设它对不可控制的金融化疾病有一半的持续疗效。在殖民主

义高峰期,本土原始信息提供者可以经常被拒之门外。我们如果被敦促成为本土原

始信息提供者兼杂糠的全球主义者,我们会怎么想呢?

我们今天在美国的文学界人士在做多元文化主义的女性主义研究时,在个人研究

和民族起源领域,我们通常做三种类型的事情:对现有的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文学/

电影文本进行身份主义或理论主义(有时两者兼而有之)的分析;从描述性文化主义

或意识形态批评的角度就更好识别的政治现象展开记述:当我们泛泛谈及跨国性的时

候,从流行大众文化、军事干涉以及跨国公司的新殖民主义视觉来思考全球的杂探性。

我们怎么才可以拓宽我们的视角,使它成为更宏大的跨国读写能力?

不管今天的世界有多么跨国化或全球化,公民社会的界限还是标示出各个国家,

还是以国家来定义的。我已经在上面提出过现在正在产生一个虚拟现实、阶级联合

的所谓国际公民社会,以确保后国家主义 (post-statist) 时代的稳定,甚至是在宗教民

族主义和种族冲突也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后现代化中协商国家转型之"倒退"方式

的时候。从我上面的观点可以推知,有跨国意识的女性主义者也将认识到她们为性

别公平寻求支持的此处这个公民结构可能继续参与并给主要的、实质性跨国活动的

运作、全球金融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压制去殖民化的可能性提供借口,参与建立和巩

固彼处那个公民社会,这是到处获得有效、持续的性别公平的唯一途径。

煞费苦心地培养对这样一个矛盾、确切地说是困境的承认,是精神去殖民化的基

础。但是不能号召新的或老的没权没势的散居他国的妇女进入这个困境,不能自拔。

她的整个精力必须放在成功植入或插入新的国家上,常常是以古老民族进入新国家

为名。她身上体现了全球公共文化的私人化:真正迁徙行动主义的恰当主体。她也许

还是以那个古老民族的名义充当更严重的暴力男权体制的受害者一一一民族主义当中

令人悲哀的妇女拟像。梅勒妮·克莱因给我们提供了-种可能性,让我们可以将男性

暴力看作是对英裔美国白人及其克隆的妒忌的反应性移置,而不一定就证明此文化

的起惊更男权化 [115] 。

那么,这些没权没势的散居他国的妇女→一新一代和老一辈都在内一一不能参

与对公民社会的批判(这是最健全意义上的公民权) ,从而与"全球性经济公民"的

--'"

可d
LYU ?JmhJ

掠夺作斗争。 [116] 因此我们不要她沉默,不在某种政治正确的不可能的等级关系上忽


略她的苦难,而且使她免于犯罪感。对她来说,斗争是得到她在新国家的公民社会里

的公民资恪:基本的民权。刚刚逃离本国和外国去殖民化失败的阴影,她还没有安全

感,还处于孤注掷做出选择或抓住机会的状态,甚至都没有精力去想在精神上放下

跨国性的包袱。但也许她的女儿们或孙女们 不管哪一代,只要能进入高等教育

的门槛一一才能做到这一点。干预主义知识分子可以帮助她们实现这样的可能性,

而不是参与慢慢向她们灌输未经过滤的文化主义。

这样一个性别化的己加入的外人群体是全球跨国机构十分需要的,跨国机构需

要雇佣这样的人为其做事,与其合作。这样一来,下面这个请求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的,即她们应该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集体,不是身处底层的受害者,而是站在上面的能

动者:既要重新适应迁徙带来的文化改变,又要抵制全球化带来的后果。从思维上重

新把她们的来帽、国不仅视为当下地缘政治的一部分,而且还是文化怀旧的宝库,脱离

美国大熔炉来重新思考全球性,这也许是对政治想象的实质性挑战。如果这些人通

过自己来源国的切入点加入南方的全球圈社会运动,持续将财富积累重新导向社会

再分配的可能性或许就在她们伸手可及之处。没有全球社会主义意识的自由化多元

文化主义只单纯扩大美国的基地,无论是合股公司的基地还是公有社会的基地。

说到这里,我必须承认这群人就是我默认的读者群。正是对这个群体我要说:尽

管有自由化多元文化主义所有那些自欺欺人的诱惑,所谓迁徙的直接经历不一定与

跨国读写能力协调一致,就像个人劳作的痛苦与社会化抵制的冲动不一定相符一样。

新移民形象有-个极限:定居 3 万年才能成为新移民。我们不必重视这个极限本

身,但是必须把它纳入考虑范围。这里对人是否有另一种看法?学会从这段十分缓

慢的妥协过程中学习的节奏不仅会使我们完全脱离流散民族,而且也不会得到现成

的答案或结论,就让它作为流散问题的他者名字存在吧。那个问题近来已被理所当

然地看成抵制在历史上的必要基础而不予重视,它标志着对这个名字的遗忘。星期

五?然而,这里也存在着不可能经历的事,即把资本持续从自我转移到他者身上一一

从经济增长的毒瘤转移到再分配的药方上:静脉注射营养液 (pharmakon) 。

否则,自由一民主派与下层社会多元文化主义行动主义的领导者之间的二元对

立就永远摇摆,没有尽头。对于这两者,"文化"是内嵌在公民社会中的。它在向量

方面保持差异:保守的或批判的(第 333 页) ,但指称仍然是"我的人民" [117] 。这里


35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附叫皮瓦克读本 IF川…truction to the 叫

"我们可以重新考虑……二元对立项……这是我们的话语基础,目的不是抹去对立,

而是了解是什么表明每个词语的出现一定是作为……相同系统里差异的和延迟的他

者" [118] 。土著群体并没有处于这场激烈的争斗之外。

当我提出有另一种视角的可能性时,我不是想要把真正的土著人浪撞化,就像我

无兴趣从他身上发现人类的一个可被忽略的样板,这一点不像康德或福山(第-次是

悲剧,第二次就是闹剧)。我已经讲清楚,我谈及的那个具体的小群体是一个最近被

解除戒令的"无犯罪的部落" [119] 。

来自中间群体(布巳内斯瓦丽·芭杜莉从结构上讲是属于这个群体的)的土著底

层人,"按照[主流民族群体]的利益行事,而不与他们自己的社会存在保持一致,"

他们怎样把自己安插进这场保守/批判之间的激烈争斗昵?

i卖佩柴斯基解读了阿克特时,我曾提出以美国为基地的女性主义不能够承认南

方的理论复杂性。这是跨国读写能力也许有希望填补的缺憾。让我们看看被掠夺的

和妥协的底层人是如何希望把自己安插进底层移民社会与自由民主派之间宗主国多

元文化主义的延异当中的,这与模仿的诊断性理论 (diagnostic theories of mimicry )或


以自身为目的的杂棵主义的必胜信念 (hybridist triumphalism) 非常不同。

为了区分这些系统中各类知识存储的异质性特点,要把殖民者殖民化的不同方

式所采取的步骤考虑进去。我们从这种殖民的一个据点的残余中能够收集一点理论,

证明现世知识体系( ontopology )和身份论文化主义 (identitarian culturalism) 的假象。

这理论上的教训包含在澳大利亚东金伯利土著人所称的"失去了我们的语言"

这个哲学素 (philosopheme) 中,目的论的原因又回到了起点。 [120] 这不是说土著人


不懂自己的母语,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话说,这是指"他们已经失去与他们的文化根

基的联系"。他们不再用自己的语言思维。这己不是他们大脑中的软件。因此,这些

殖民者殖民压迫的继承人所要求的只是主流教育、加入公民社会以及在学校课程中

包括一些他们文化的信息而己,这是合理的要求g 在现状下,这也是唯一可行的要求。

这里的概念一暗喻"语言"所代表的词指的是叫做生活的那种用来上演随机应变的

主要器具。士著人正在要求的是获得大量叙事和实践描述的霸权渠道,以便使工具

的再现能用来表演所谓的戏剧(或艺术、文学,或确切地说是文化,甚至理论) 0 [121]

鉴于土著人多种语言之间的断裂以及迁徙和殖民冒险的浪潮都集结在工业革命的叙

事周围,对多语教育的要求就会显得荒唐可笑。 [122]

温德地尼 (Wounded Knee) 大屠杀之后,西廷·布尔的小屋被搬到 1892 年芝家


哥博览会上展览。这是文化主流占据和使用舞台的权利,与我正在评论的事情刚好

相反,或许不完全相反,因为这个历史上被征服的民族"曾拥有"后来要失去的语言,

文化主流只是摧毁了它。夹在这两者之间的是野牛比尔·科迪,他获得了温德地尼参

与者的自由,可以展示"温德地尼"。今天,那些受限制的多元文化流散者会在科迪

身上找到自己的原型。这正是抽象的资本使欧洲中心论的经济迁徙主体"获得自由",

可以在第一世界的多元文化主义中上演"文化"。

野牛比尔·科迪获得了温德地尼参与者的身份,可以有权展示"温德地尼

并不是完全不光彩的角色;另一方面,认为这是底层人在说i话古也不十分准确。并且,

这一定要与那些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语言"的人们的要求相区别。今天的多元文

化流散者会在科迪身上找到自己的原型。我想谈谈另一个女人的奇特情况,她来自

一个底层群体,对一次演出不知所措,演出里的女人们靠散居他国获得自由,从而可

以在舞台上展示"女人"。

德里达曾经有力地申斥列维斯特劳斯,因为他认为南比夸拉人 (Nambikwara)

"不会书写"

民族中心主义难道不总是因为急不可待地满足于某些译文或某些本族语

的对应词而露出马脚吗?就因为你能把他们用来表示行为所"画的线条"翻译

出来就说一个民族不知道如何书写,这是不是好像在说如果你能用"哭"、"唱

歌"、"叹息"翻译与"说话"的意义对等的词,就应该拒绝承认他们会"说话"

呢?连"喂喃地讲话"也拒绝吗?[法语 balbutier 到希腊语的 barbaros 意思是

说话结结巴巴,可能是发出声响而不是有意义的声音 g 因此就有了"野蛮人"

( barbarians) 一词。 ] (OG 123) [123]

让我们看看同样的人种歧视的版本一一高贵的野蛮人 (noble savage) 没有书面

文字一一是怎样封杀了作为本土原始信息提供者的性别化底层人的声音,这种歧视

在泛女性主义团结的虚拟现实范围内起作用。

1996 年春,亚历山大. S. 欧那西斯希腊文明研究中心 (the Alexander S. Onassis


Center for Hellenic Studies) 搞了一场"沉默的裂痕"演出。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是
一场感人的表演,由希腊和土耳其妇女, 9 个基督徒, 2 个穆斯林,用她们的女性身

体说话。这是由克里斯蒂亚娜·兰布林尼地斯 (Christiana Lambrinidis) 在科莫蒂尼

(Komotini) 组织的一个创作工作室用希腊语编写的。科莫蒂尼"地处边境,充斥着
35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

穆斯林、基督徒、吉普赛人、爱美尼亚人以及俄罗斯→本都人的仇恨"。兰布林尼地

斯是"剧作家和学者,有威勒斯雷学院和布朗大学的学位"。 "24] 我不懂现代希腊语,


我无法了解那些"诗意"的话语有多少是创作室编辑的成果。从英语译文中看,还是

有某种程度的→致性,这也许是由于翻译出自一人之子的缘故吧。参与者亲身证明

这个颇有地位的流散者的良好政治,这使我感到不安-一一她这个工作室使她们大开

眼界,让她们了解了自己的女人特质(并把她们带到美国来)。我憎恨自己对这样→

个好意的项目太挑剔。

其中-个女人不是这个小组的成员,她名叫哈尼菲·阿里,由于按字母顺序排列

姓氏,她的名字在"编/演人员所作的简历注释" (重点为我所加)中总是第一个出现。、

所有其他人的条目都是以第→人称开始的,唯独她的名字以"她是"开始。 [125] 她是
唯一的吉普赛人,丈夫不允许她来美国。而且有人亲口告诉我们,她总是"画"字母。

在演出之后举行的讨论会上,我等到最后才提出哈尼菲的问题。我被告知在欧

洲和美国的所有演出之后,我是第一个提到她的名字的人。其他人,我毫不留情地认

为,都围着那些滔滔不绝的旅行底层人团团转。

结果证明哈尼菲不是"纯"吉普赛"他者"。她是吉普赛社区的顶尖人物,为来

访的美国人作翻译。并且,不让她来的并不是她丈夫,而是她的伴侣。在纽约大学提

斯中心 (Tisch Center) 进行讨论的房间里,还有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以及没有正式履行

法律婚姻手续的伴侣同居。用伴侣或类似的词称呼这些人从来不成问题。跟哈尼菲

同居的那个男人经常被说成是"我想你可以把他称为她的丈夫"的人。

那么,他是怎么不让她来的?后来得知兰布林尼地斯每次去科莫蒂尼,都要通

过他才能找到她。当然,这可以"意味着"许多事情。就像塞墨尔的拉尼 (Rani of

Sirmur) 的情况二样,我们只能猜测。但是考虑到国际女性主义有扶持属于性别压迫的

二等文化的南方妇女的趋势,这至少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决定,这个决定不以种族和阶

级为代价而获得表面的性别自由,它是对阿克曼、罗蒂、亨廷顿的抵制,无论这抵制来

得多么朦胧和遥远。最终,毕竟要通过这条途径的兰布林尼地斯才得知哈尼菲不能来。

进→步追问之下,得知哈尼菲并不是一个那么顺从的人。当她来到工作室时,她

既不跟希腊妇女和土耳其妇女一起坐,也不跟工作室的领导一起坐。她坐在桌子的

另→边,与工作室领导相对的位置。[126] 她对布局提出看法,还特别建议放…个红缎
子沙发,这当然被一笑了之。(我自己倒以为在这个极其朴素的生活舞台装饰上加一

点怪异的东西会显得更活跃,更受人欢迎。)
'喃喃


LYU ?Jnh'/

并且她还"画"字母。

当我请求解释这 A点的时候,观众中许多人都插嘴。她与她经历的源头更亲近写,

所以直接画表意符号,诸如此类。但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因为我过去几年教儿童和

成年人认字,他们都不是来自传统规范文化背景的。"传统规范"在这里是关键词。

字母是没有明确日的的。我们这些"有文化"的人,是按传统规范写作的。那些来自

"不会书写"背景的"新学字母"的人是在文字的精妙得体之外,勉强进行书写的:

民族中心主义难道不总是因为急不可待地满足于某些译文或某些本族语

的对应词而露出马脚吗?就因为你能把他们用来表示标记行为所"画的线条"

翻译出来就说一个民族不知道如何书写,这是不是好像在说如果你能用"哭"、

"唱歌"、"叹息"翻译与"说话"的意义对等的词,就应该拒绝承认他们会"说

话"呢? (见 405 页)

"底层人不能说话"指的曾是一个单一的和独特的例子。正如《底层人能投票吗? »
指出的"被迫不讲话"也是一种封杀声音的行为。这就是新本土原始信息提供者哈

尼菲被人找来支持新全球虚拟现实的方式:北方与南方团结一致;"妇女"是重要的,

而不是种族、阶级或帝国。新的口号是"性别与发展",不是"发展中的妇女"。本

书的最后乐章是编织文本,它也不会有什么不同。那个被有魄力的流散设计者"封杀

声音"的妇女根本就没有在那里,尽管在小小屏幕上看得很清楚。

最后,重新进入编织网络。

首先,对英国在殖民主义编织中的文化自我再现做最简短的一瞥;其次,看看当

代北方"社会倾销",特别是在服装业,迫使女童工参与支持新的全球虚拟现实。这

个部分在写的时候没有经过学术研究,只有一个业余活动家开展的实地接触。 [127] 也
是纽约使我意识到我们中的一些人必须继续把南方置于它自己当代的历史之中,而

不是把它作为怀旧和/或人类兴趣的场所。

再看一眼:这是我在写此书期间如何应对我自己所走的批评之路的总结。但编织

文本却逃离织布机进入了世界贸易的动态体系中。

那么,第一点:殖民主义话语;这使人想到《简爱》出炉的过程。如果我只想要

在时装世界里简单地得到随处可见的新殖民主义的例子,我就会选更张扬的例子,如
35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阳C川

根据英国统治时期所制作的电影和录象以及按《走出非洲I» 的遗产把面目全非的"印

度"和吁同H "写进时装。但我自己当然会在激进批判的词汇中,对帝国主义公理学

内隐藏的运作更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一个较微妙的例子。为了通过时装话语在那

些公理学中任意采用激进美学词汇,将自我巩固的他者的构成叙事化,我将追述到一

两个世纪以前,更详细地谈谈我在前一章里引用过的一个文本:鲁道夫·阿克曼的《艺

术、文学、商业、制造业、时装业以及政治的宝库» (Repository ofArts , Literature ,

Commerce , Manufacture , F.ωhion and politics , 1809-1829 , p .l 19) 。


这类日录性杂志当然每→期都会包含季节时装概略(还有市场报道、破产名单以

及给雄心勃勃的英国资产阶级提供的令人信服的生活方式前详细清单) ,但也包含被子

称为"有英国制造商范例的寓言式表述"。

一般来说,每个典型的设计都由英国帕拉第奥式建筑主题的绘画填充,其总的内

涵是帝国,带着朦胧的罗马气息。这些东西"标志着对作为过去的一部分的民族现状

更深远、更持久的主张"。 "28] 展示这些服装设计的是高大体面的希腊和罗马人像,


通常是两个→起,有时是三个,男的衣服题住生殖器,女的长袍拖地。设计本身就是

两块、三块或四块真实的织物,大概是 19 世纪英国制造的。触摸这些真实的布料或

丝绸有一种怪异的感觉,这些东西有近 200 年的历史了,比人骨化石更具有真实感,

但却不如博物馆真正的古董那样有明显的合法性,只是靠不住地印在又薄又脆的纸

页上。一期又一期的杂志都登这些"寓言式的东西"\,尽管它们被特别冠名为"寓言"

却没有给出任何解释或答案,只有关于纺织材料的短短描述,还有简短的适当用途做

提示。布料经常是中国或印度布料的粗糙仿制品,虽然它们当然从不会被人那么称呼。

如果被指称为"寓言"的形象将得不到诠释的话,我们还能赋予这个指称什么意义呢?

以鲁道夫·阿克曼所理解的意恩来看,难道寓言不就是其存在应该被解码的至少第二

层级上的符号编码吗?

当然,我们可以假设,这些"寓言"只是表示有一个广大的意义系统在场。这个

意义系统在帝国的权威之下,给英国女性阶级主体的日常自我再现附加太多的词义

负担,大大超出了她自己能控制的市围 g 在地缘政治语境下,这像是提醒做这样 A 个

主体的责任。(你可以想象詹姆逊为美国男性阶级主体设计的"认知测绘"的教育计划,

使其成为针对目前运作中的相应意识形态形成的良好对策。) [129J

还可以对这类代表性设计的"寓言"地位以特别强调!-1.而作另一种索引式阅读。

这些设计掩蔽了另一种叙事一←一把帝国纺织贸易确立为表示意义的特殊场所,一个
3舟'

{ ,


LYL OJ
phJ
J

有所指特权的话语场,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的寓言中生产这些拼图式(严格意义上

说,这些是"粘上去"的)文本。 [130] 整个设计标示某种"管理",通过彰显某个其


他的鬼把戏,来掩盖殖民主义的剥削和侵犯。这个"把戏"就是再现的材料,至少被"历

史地"刻写了五次(从希腊到罗马到基督教经由英国再到帝国) ,它本身得到了强调,

但没有被解码。这些在英语里称作"东西"或"材料"的"真正的"布块将自己安

插进被认可的再现王国里、符号帝国中,得到了认真的编码。这里没有被命名的主体

(詹姆逊文章中的凡·高、沃霍尔、波特曼、佩勒曼)庆贺编码的过程,也没有快乐乌

托邦的迹象。这个"隐喻的"乌托邦是帝国主义商业"概念"的一部分、是为布料贸

易操控悄费者。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寓言材料默默地表示着这一块一块的布料表意

潜力越来越厚重、越来越复杂的无限可能性。材料本身也是一个文本的字面转喻一二

你可能注意到它的矛盾修饰法。这个文本从原材料中编织出来,然后登上剥削的舞台,

给"个人(女性)主体"提供效仿的样板。时装业不是文化主流中美学风格的标准叙事,

文化主流形态上同生产方式的一种叙事相一致。这其实是生产主流张扬的"个人主体"

自我再现的故事,是文化阐释的拥泉。詹姆逊或波德莱尔有关"我们的世界"的令人

惊叹的直觉以及纽约激进分子时髦自信的饶舌都可以被看作是和它属于同一个系列

的。而今天的"社会倾销"相形之下却封杀了新底层人的声音。

跨国性,这个文化研究的新流行词,经过一次次转喻,正成为人们流动的同义词。

把确定资本的变化重新编码为文化变化,这是文化研究,特别是女性主义文化研究令

人恐慌的征候。切都被说成是"文化的"。我希望读者会注意到这个陈述与詹姆逊

的陈述(见 315 页)之间的差异和共通性。

正如联合国跨国公司图书馆里告诉我们的那样,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更多国家

中拥有增值活动的企业。 J131]

这里"价值"一词在我看来是对马克思和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的嘲讽,它显然体面

地埋葬了马克思的"价值"概念,表明马克思有关"价值"的概念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就

像辛德斯和赫斯特用另一种理论把"生产方式"搁置起来一样) 0 [132] 然而,因为"价


值" (德语词 Wert ,对马克恩来说就是能进行任何种类测量的"简单无内容的形式勺

与"补遗"的意思一样不好把握,它现在测量的是在商业资本主义数码电子模拟世界

中他们劳动的"廉价"与我们企业的花费之间的差值:附加值。

在一个 TNC (跨国公司)中生产关系是 FDl-一外国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36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true川

investment) ,它被巧妙地当作资掘包(技术或管理技能)跨越国界的良机,因此,这
样做也为全球虚拟现实提供了支持:有时是通过被封杀声音的底层人重新定位的重孙

女办到的。我要用一个不起眼的例子来证明这明显的一点。

在我这样做之前,让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一说到跨国性和选择性发展就转到孟

加拉国。只要工作是针对殖民/后殖民话语的,我的一般印度语知识(印度民族语言)、

基本的梵文知识(印度古典语言)、孟加拉语(母语)和英语的双语能力以及大部分

是来自→个有良知的流散者的政治/文化觉悟都使我坚持这么做,只要我没有自诩南

亚专家,我就要坚持。随着对跨国当下历史兴趣的发展,两件事情明朗化了:第一,

反全球化的真正战线在全球圈运动无数的地方舞台上。孟加拉国是一个小小的半殖、

民地国家,诞生于跨国电子剥削开始形成之际。它曾是抵制运动很活跃的地区,虽然

印度在声势浩大的运动中肯定发挥了作用。我也意识到如果我们想要干预而不是停

止在与激进活动家交换意见的层次上,并学习那些看似"地方的"行动,我们不得不

足够了解其语言,以便与当地的方言行动配合,而我的方言就是孟加拉语,这是孟加

拉国的民族语言。

就跨国性而言,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的差别还是很重要的。印度独立是第一次大

规模经过谈判而获得的去殖民化成果。 1947-1949 年的宪法是在新殖民主义初始阶

段写成的,你能想象当时的情况,羽翼未丰的布雷顿森林组织将在全球分配社会公正。

那部宪法使经济结构受到了某种保护,免受国际剥削和掠夺。西孟加拉一一我的出生

地,讲孟加拉语,当时的状况又有双倍的不同,因为政府被左翼前线政党统治了20 多年 q

这样,印度(有受保护的经济)和西孟加拉(有左翼前线政府),特别是后者,都不是

外国直接投资的富饶之地。(当然,情况在后苏维埃经济重组中正在迅速变化)。

那么,把以出口为基础的服装业放在跨国领域中使我可以利用每天发生的平淡

无奇的事情,把它置于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框架中,解释跨国性不只是指人们

从→处向另一处的流动,尽管劳动力的出口的确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例子就是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在一个冬日里,纽约新博物馆开馆之时。我在纱

丽外面套一件夹克衫,为了暖和,夹克衫下面还穿了一件长袖布上衣,不太起眼、暗色,

是电影《法国贩毒网》中那种"孟加拉制造"的便直货。而我穿的纱丽虽然也是孟加

拉制造的,但却是集体企业普拉巴特纳织布行出品的一块精致的编织布料,这个企业

是在法丽达·阿克特和法赫特·玛扎尔的协调下运作的。在我亲眼看到那些编织工

工作的场面之前,我一点都不知道我小时候和青年时代都如此仰慕的亚木达尼绣布

一 ........
f 93r04··

、文
LYU

是怎样织造出来的。这是复杂的团队编织和同时进行的快速刺绣。如果不是亲眼所

见,你是不会相信的。当然这与蕾丝制作一样精细,一样高难。由于与国际服装业相

关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原因,孟加拉长久以来用于工编织机进行编织的传统正在消亡。

普拉巴特纳织布行不仅要贴补和"发展"编织工集体,还要试图消解由于把这些编织

工当艺术家看待而给他们带来的认识论方面的侵犯。这不只是一个倒行逆施的问题,

而且也是阿克曼《概略》的错位问题;这里没有提供参考的寓言转码。就这样,我站

在博物馆中,身上穿着跨国化的矛盾,一个展品,尽管没人知道这一点。没有什么人

或团体做了很大的流动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现在可以有与跨国化有关的劳动力迁移,

但事实上这也不是必要条件一一现在有后福特主义和出口加工区。劳动力迁移的人

口决定因素在其他方面,超出了本书结论部分的范围。

我要写的不是一般性评论贩卖儿童问题,甚至不是关于到处存在的童工问题,当

然根除童工毫无疑问是件好事。我写的是有关使人权成为与贸易相关的投资问题 g 有

关抵制政治的简单好意的问题:有关精神帝国主义懒散的残酷'性问题 g 有关与当地企

业家做交易的问题,这些企业家本身受到自己的贪欲的束缚和导致没有劳动法的全

球贸易的贪欲的束缚:有关在其中找出通过外国援助而永久参与一个国家事务的合理

性的问题。我再次呼吁承认地方抵制的机构,因为它与环绕全球的人民运动联系在

一起。

1994 年关贸总协定签署之后,市场相对开放了,似乎北方市场就会充斥着南方

制造的服装。这就是为什么在 1995 年终止关贸总协定和建立作为独立和永久性监

督机构的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现在被称为"社会倾销"的现象开始加剧,特别是在

以出口为主的服装工业 γ 抵制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雇佣童工。在这方面,民族主

义和种族主义被用来统一在管理背后的北方劳动力市场。 1993 年美国参议院通过的

臭名昭著的哈金法案 ("1993 年童工警戒法")是基于由美国劳工联合会一工业组织

大会 (AFL-CIO) 所作的一个提案制订的,这两个组织经常与美国亚非自由劳工协会

(AAAFLI) 联合起来破坏对南方劳动力的需求。在这个法案第一和最后的版本之间,

国家广播公司 (NBC) 通过电视报道向公众透露, 52% 与外国直接投资相关的孟加拉

制造的服装(换句话说,不包括我穿的纱丽,但包括我那件《法国贩毒网》中的便宜

货一一纱丽从历史上和经济学上看都是另外一种编织文本)都进入到美国的市场;
36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甘uction t

然后华尔街日报又报道,美国最大的零售业沃尔玛由于进口由童工制造的服装而导
致每股损失 0.75 美元。 [133]

在我所在大学召开的一个性别研究会议上,这种受利益驱使而雇佣"童工"并以

此阻止来自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方式的解释马上被一个美国民族主义(国内)福利社

会学家以一种荒唐的文化相对论的方式置诸脑后:好像童工就是孟加拉文化的一部

分,我们不应该干预!进一步展开论述这种急躁的社会文本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权

且这么说吧,就像殖民主义受利益驱使曾利用并还在利用男权制一样,跨国资本利用

种族主义,从而使工会运动分裂,工会除了为普通工人以及与管理层合作的人员(这

些人恰巧都是由美国学术界构成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感谢 1980 年美国最高

法院的叶什瓦裁定 [Yeshiva Decision]) 保护工作稳定性,此外,已经很少有其他的事

情关注。第二国际这个悲惨的故事又在强调全球化时被重讲了一遍。

与男权制共谋把世界资源枯竭归咎于南方最贫穷妇女的生育力,导致危险的强

迫性长期避孕药具的倾销。这是要与家庭计划生育严格区分开来的未经审查的人口

控制。带着"无知的良好意愿",对跨国性一无所知的北方慈善女性主义者全心全意

支持这种做法 [134] 。任何批评都被视为反对家庭计划生育的文化保守立场。


同样,与种族主义共谋使得慈善的、对跨国性一无所知的自由派人士止于支持

对使用童工的南方服装厂的制裁。(有良好意愿的人会这么想:通过执行更公平的劳

动法也许会使劳动力不那么"廉价"一一一提高可变资本的成本。但在"热和平"时期,

这只是白日梦,因为世界银行是一个反对工会化结盟的组织。看到罗蒂都那么容易

上当,我对此也不再肯定了[见注释 59] 。很明显,真正的计划是"美国和其他发达

国家的成年工人不应该让他们的工作受到进口发展中国家童工产品的威胁" [ "1993

年童工警戒法",第 9 款]。美国政府不上当受骗。)关于人类利益的录像已经存在,

如抒情诗般描述了巴基斯坦制砖女孩累得直不起腰的一天,"赋权的"画外音转播着

她的乌尔都语 z 还有一部是有关织地毯的男孩子们。看片子的观众既不情愿也不能

阅读或听懂那些所谓的童工对实地调查的活动分子说的无数不带感情的简短的事实

证词。 [135] 对于他们的工作条件,这些孩子当然没有说好话。但在缺乏任何补救措施


或基础设施支持的状况下,他们觉得遥远的美国人决定把他们的工作整个拿走是令
他们迷惑不解的。 [136]

不能理解超出常理之外的东西,昕不到孩子如何被迫"收回前言"的这些天真、

受局限的热心者会怎么样昵?出于我已经说过的原因,我只能讨论孟加拉国的情况。
{1

、又

乐。
93 93

任何理论性的结论一定要视情况作必要的修改。孟加拉国的情况不会适用于整个南

方。参与大都市单一国家公民社会的人讨论后民族主义是比较容易的。对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描述取决于地缘政治地图上的国家历史。现成的世界大同主义可以成为地

缘政治的一个借口。

在至少回溯到鲁道夫·阿克曼的一章里,我们必须考虑资本的文本,因为它操纵

纺织业。服装业并不是凭空为了妇女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当然,本来呆在家里

的妇女去工厂工作了,并因此而进入社会,这一点的确也是事实。但进入社会没有基

础性的根本支持,就不能说是一件完全没有质疑的好事 g 这也正是有爱心的读者必须

要重新引入伦理独特性的地方。在这方面,鼓励妇女办微型企业一一在没有基础设

施的情况下,给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一-一是金融资本领域界一个可比的现象。

在出现抵制的时候,工厂有时就雇佣那些改了年龄的孩子。孩子们在真的失去

工作以后,就成为低报酬或无报酬的 24 小时的家庭佣工,或许成为妓女-一很可能

还会挨饿。有时,女童跟着她们的女性亲属长辈一起去工作,这当然就是以"照顾孩

子"为名的最后一招。没有后续基础设施的支持,失去工作对这个童工、这个被封住

嘴的底层人来说的确相当成问题。而哈金法案的措辞似乎是对她令人费解的讽刺"通

常以令人遗憾的低工资雇佣 15 岁以下的儿童,破坏家庭的稳定。" (第 8 款)

早在 1995 年,孟加拉服装制造商和出口商协会就与当地各类非政府组织签定了

一项协议,国际劳动组织以及美国驻孟加拉国大使当时都发表声明支持,根据协议,

相关童工的父母将得到经济补偿,儿童将接受基础教育。这笔钱不多一一按目前的

兑换率计算大约是一个月 7.50 美元 z 用于教育的费用是"单位成本大约一个儿童一

年 36 美元"。 [1371

让我们首先注意所提供的"教育"从物质上讲是没用的,因为它根本不能与国家

教育体制衔接。进入这样的学校必须出示他们以前上班时用的那种机器打孔身份卡。

由于经常是两三年都过去了,原来的童工甚至还没见到这样一所学校的影子,身份卡

不是总能拿得到的。在达卡的皮拉巴格 (Pyarabag) 棚户区有 15 个孩子的家长说,如

果他们的孩子能被接受上学而不用那些没用的出勤卡(不是带照片的身份证) ,他们

愿意放弃每月的补助,但是他们都被拒绝了。不 )1顶畅、被克扣的补偿还需要实地工作

人员的不断催促才能拿得到。电视上不时报道的数字与现实没多大关联。信息沟通

不畅,这可以理解。对哈金法案的义愤或者远方慈善者的善举,在解雇这些孩子所带

来的现实的冷漠和欺骗面前,都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我自己直接参与的是在基层
36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1 From 0 …… M

学校实施教学的性质、质量、有效性和相关性。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外国直接投资

的服装厂里进行所谓的童贞恢复所带来的不幸局面中,这些问题不可能被提出来。 [138]
我向消息的提供者西玛·达斯 (Seema Das) (她做的是实际的跑腿工作)承诺我

要把这个信息传达到最主流的主流群体中,使这些感伤的、产生轰动效应的、关于人

类利益的录像行动不会使那女孩再收回自己的所言(她和我都有→种说不出理由的

信心,相信我们有能力在实地以外再出-本学术著作)。当我带着几分迟疑(在要求

之下)对达卡的一小部分作家、记者、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谈论解构主义的时候,西玛

在开始后 10 分钟就悄悄离开了。知识分子、活动家和企业家在那里未必是团结的,

就像在这里三者也不团结一样。那么我就把拙作放在这三点的分割之中了。

在这二章,我试图审视多元文化主义与全球性的互相作用。后现代主义是晚期

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吗?迈步涉过这场争论,我艰难地穿过了纺织业层层编织的文本

蹊流,使自己面对在修改这本书期间必须不断推开的另一本书。我也许可以把詹姆

逊的思想深刻的题目重新作如下陈述:经历后现代化的受害者不是文化主义者g 他们

教会我们时刻留意被划掉的后现代性的资本逻辑。关键的问题也许不在于同时从正

面和负面思考资本主义,而是要请你做出决定。随着文本和编织的网络不平衡地铺开,

你能否把康德的《第二批判» (Third Critique) 和像《钦塔» (Chinω)( 见注释 133 和

136) 这样的文献缝合到→起,而不用从决定因素向自反性判断进行每日的或错误百

出的转换一一主/次、数据/研究、实地调查/民族志、本土原始信息提供者/主人话

i吾一一我们在研究中和课堂上要做这种转换g 这反过来也成立。 [139] 马克思可以把《逻


辑的科学》与蓝皮书结合在一起:但那也只是欧洲;而且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也被

消解了。

(吕迎春/译 张玫玫/校)

注释:

[I] 最先是根据 "Postmodemism; or ,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讨论的,发表在

New Left Review 146 (July-Aug. 1984) : 59-92 。这篇文章本身与 1995 年出版的同名

著作的第 1 章相比要更有影响。此外,其假设在这本书中有细致的阐述,不是矛盾的。
我因此一直使讨论局限在这篇文章中,当然页码有所变动。

--圈圈
[2] 这些访谈都收入 Jurgen Habermas , Autonomy and Solidari耽 lnten把阴, ed. Peter Dew

(London: Verso , 1986) 。


[3] 有关那些论争的记录,见 Les Cahiers de Philosophie 5 (Spring 1988) 。
[4] Peter Burger , Theory ofthe Avant-Garde , tr. Michael Shaw (Minneapolis: Univ. of Min-
nesota Press , 1984) ,之后是 The Decline of Modernism , tr. Nicholas Walk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1992) 。
[5] Jameson , Postmodernism , p. 16; 此后文中用 PM 指这本书,加页码。
[6] Raymond Williams ,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n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 in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London: Verso , 1980) , pp. 40~42;Marxism and L巾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1977) , pp. 121 一 127. 下一段引文出自后者第 126 页。
[7] 我希望到现在都清楚了,我不是在写当代印度艺术。有关其时代划分的学术立场,见
Geeta Kapur , "The Centre-Periphery Model; or How Are We Placed? Contemporary Cultural
Practice in India ," Third Text 16/1 7 (Autumn/Winter 1991) : 9-17; and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 " Third Text 39 (Summer 1997) : 21 ~ 38 。
[8] PM46 , 重点为我所加。宣布"全新"的东西使得詹姆逊的著述获得一定吸引人的能量。

[9] Jan Borowy , Designing the Futurefor Garment Workers (Toronto: International Ladies
Garment Workers' Union , 1995)
[10] 有关"负责任"部分,见 Dolores Hayden , Seven American Utopias: The Architecture of
Communitarian SocialiS!η(Cambridge: MIT Press , 1976) 。有关确切的自我种族化的后
殖民文化自我再现之"不合适宜"产生壮观公共建成空间,参考 Charles Correa 提出的

论点, in "The Public , the Private and the Sacred ," Daedalus 118.4 (Fall 1989) : 93 一 114 。
这是借用"神圣的"来指主流宗教黄金时代的文化保守观点,当然其目的不是真正为

了宗教"用神圣的一词,你不只局限于宗教,还指原始状态",发表在高端市场有普

遍性的一本用怀旧的希腊名称的美国杂志上(也在印度适时翻印在类似的杂志中-­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8.5 [1991]: 91-99) 。这与我下面讨论的"神圣"的意思形成对


照,下面的意思是在我们试图了解土著民族文化一致性时,对自然作为激进他者的称谓。

我们的问题是心急的、有阶级性的世俗主义者错以为我们提出柯立亚的怀旧观点,因而

撤消支持;而美国文化主义的道德帝国主义觉得这样的自我民族化怀旧情绪很有用。一

个国际性未经审视的文化研究与美国本土未经审视的民族研究携起手来,给只能称为意

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车轮加油。华盛顿建筑大学的普拉卡什(Prakash) 写道, "[在印度],

许多普通建筑师在全国各地做些小活,特别是房屋装修,用的是印度经文建筑学(
vastu-
parusha-mandala) [柯立亚 (Coηea) 的主题] " ,这是一种模仿模式,当然不用像早期建
寺院时进行复杂庞大的计算。普拉卡什继续说,"我相信,这也成为他们名片上普遍要
宣传的一项业务" (未发表的交流文献)。这里谈到的是新殖民主义认识论上的侵犯,
36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econst阳C川

是日常城市生活层面上的种族自我改良,与注释 56 中提到的汤米·希尔费格尔 (Tommy

Hilfiger) 的夹克衫巧妙地携起手来。德里的小裁缝在路灯柱上粘贴手写的"民族服装"

的广告。建筑和服装,这是我们如何容纳和书写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的

家具的问题。我要强调不是对原始纯正性的渴望拒绝把这当作对各种后国家杂探性的
抵制。事实上正是这副慈善诡秘的面孔使得美国能向"古老的文明" "出口民主"甚

至就在游走全球的自我种族优越论者靠差别吃饭之时。正如《外国事务)) (Foreign Af-


fairs, 这是美国政府外事局的杂志)的编辑所称,只有人均收入至少达到 6000 美元的国

家在才能实行民主 g 因此,首先要"通过借助外援永久参与该国事务并将其警察部队计
算机化来提升经济增长,如坦桑尼亚的情况,然后再想输出民主 "0 (在 "Does America
Have a Democratic Mission?" , University ofVirginia , 19-21 Mar. 1998 年主题会议上提
交的论文,引号里的部分是接近原意的解释。使用引号表明每个词的编码价值。此类编

码也从上贯穿于本书。对编码被认可的无知与忽视使得必胜主义者的杂襟主义和怀旧

的本土主义有了市场,所以生意照旧。)

[11] 詹姆逊本人也许不承认这个概念列单似乎与德里达有关。但"不可决定性"呢?

[12] Laclau and Mouffe's «霸权)) (Hegemony) 自第一次写作就指出把解构的主题转码为


政治描述的途径。也见 Laclau , "Deconstruction , Pragmatism , Hegemony" in Chantal

孔1ouffe , ed. , Deconstruction and Pragmatism (New York: Routledge , 1996) , pp.47-67 。

[13] "Subaltern Studies: Deconstructing Historiography , " in In Other World~ , pp.200 20 1.


[14] 字素结构在《签名事件语境)) ("S,印1Q阳它 Event Con阳t ")中被描述为与芋专丰 fi~' 达的


书写论断类似的一个结构名称,这样就理所应当地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这也有点不对。

[15] 的确,可以通过文本分析显示,所谓的后结构主义者在其最理论化的层面确立主体位置,
而不是抹杀主体或宣布主体的死亡。人文主义把人命名为一个未审查的主体代理的主

人,而质疑这个看法不是"抹杀主体"。
[16] 在早期一篇奇特的文章中, Wlad Godzich 正确指出,我本该对摘自卢梭的一段文字的
现有翻译做些修改 ("The Domestication ofDerrida ," in Jonathan Arac et aI. eds. , The Yale

Critics: Deconstruction in America [Minneapolis: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 1983 ], pAO ,


n. lO) ,他写道"真理的显现……以能被记录的神灵显现的发生为先决条件…..德里达
的两难境地在于,为使逻各斯中心主义显现,他一定得讲述其历史……德里达对叙述的
双重依赖站污了他通过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进行的解构" (p.34) 。至于这个题目,我想读

者是猜想不到 Godzich 也许在斥责德·曼对"德里达的归化",他们发现这"瑞污"是

一种"矛盾"、一种"盲目"?大多数批评家在这点上没有什么犹豫,他们把这种不可逆

转的困境诊断为各种不同领域的一个问题:道德的、政治的、逻辑的等等。 Giles Gunn ,


The Culture of Criticism and the Criticism of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vi. Press ,
1987) , pp.60-61 ,是一个代表性示例。 John Searle 特别表现出一种趋势,把据称理论上
微妙的东西诊断为毛病,正是怀着对此趋势的恼怒,德里达在《签名事件语境》中杜撰
出 sec 这个表达法。

[17] Colin Hay , "Rethinking Crisis: Narratives of the New Right and Constructions of Crisis , "
Rethinking Mat工ism 8.2 (Summer 1995 ): 63.
[18] Derrida , "Force ofLaw ," p. 967.
[19] Derrida , "Mochlos: or , The Conflict of the Faculties ," in Richard Rand , ed. , Logoma-
chia: The Conflict ofthe Faculties (Lincoln: Univ. ofNebraska Press , 1993) , p. 11 下面引用
的一段出自同一页。这段也是值得斟酌的,因为在三页之前,德里达讲到海德格尔的校

长演讲,提供了一个简短的剖析,并评论说"我今天不能沿着这条路探索" (p.8) 。我

相信在《论精神» (Of牛irit) 中的探索使他得出一个与 "Mochlos" 中给出的不同的结论。


[20] Williams , Problems , p. 36.
[21] Jameson ,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秒秒mbolic Act (I thaca: Cornell
Univ. Press , 1981) , p. 102. 这是解构天才带着这种"事件的无情形式 (inexorable form of

events) "猜想的,使"必然经验"起锚,成为必要的不可能经验。作为激进他性名称的"历
史"不是"拒绝欲望的东西",而是通过计谋使见风使舵先于、实际是超越时间来保持

欲望。
[22] W. B. Yeats , A Vision (NewYork: Macmillan , 1961) , p.25.
[23] Capital , 3: 958。这段文字的其余部分选自958-959 页。我把 Verbaltnis 翻译成"结构"
是基于马克思持续地在比Beziehung 更系统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语。(见Hegel , Sc ience
ofLogic , tr. A. V. Miller [N ewYork: Humanities Prl邸, 1969] , p.554 0 "关系"这个词在德语

里是 Verbaltnis o ) 类比是子?与宇 ~L (Umwiilzung) 之间的关系。在德语中,我强调的这个


短语前置式更大程度上依赖的更高级社会形式的剩余劳动结合更有力,并削弱了对纯粹

资本主义的崇拜。关于马克思对结构萌芽概念的批判,见 Derrida , Positions, 也 Alan Bass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 1981) , p. 78 0 当然,这对我此处的观点没有什么影响。
[24] Marx , Earψif乍itings , p.328. 翻译有所改动。
[25] 我受益于 Alfred Schmidt 丰富的研究资料 The Concept of Nature in Marx , tr. Ben Fowkes

(London: New Left Books , 1971) , pp. 76-93; 127-163 0 我用的概念不是 Schmidt 的,
这一点将会显现出来。

[26] 马克思作为一个对希腊文化相当有研究的学者,不可能不注意到
pETU如问通常的意思是政

府的改变,这就像。1lptTU~OA~ 既指小冲突也指合同一样。
[27] 自我第一次写这些话以来,德里达的Specters of Marx 至少已经证明这句话的第二部分

是对的。我期待 Etienne Balibar 对那个文本中的"救世空想"进行进一步的评论。

[28] 这当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这奇特的部分正是德里达与罗蒂观点一致的地方,并且,

在 AF 中有故意做出的淳朴的实用解释。我与这个立场的差异将在本章的后部分解释。

[29] 隐藏的隐喻也许不恰当,因为这种隐藏也许是揭露所必需的。就把它叫做说出同谋的重

写本或一个画谜吧。
368 1 从附圳

口。]事件一←-evenement 戎 Ereigni (海德格尔)一←一是一个深奥的哲学主题,我没有这方


面的研究,不能做评论。我这里用一个更通俗的方式讲述了我所理解的德 F 达著述中
的 evenement (事件) ,它是无限区分性的"在场"的代名词一-一一种不同的关系 [eine
differente BeziehungJ (黑格尔)。
[31J 这里另有一点德里达不是后现代主义者的"证明"。他的不可还原的重复性 (iterability)
概念("引用"是不可避免的)包含着由对一个"本源"不可还原的假想的延异而导致
持续篡改的伤害痕迹。甚至文本编织 (text-ile) 或编织的隐喻也是可疑的一一因为弗洛
伊德为把它"自然化",提出女人"卷"阴毛是为了掩盖阴茎的缺失 ("Femininity , " SE
22: 132 号我必须说,恕我再次冒昧,想到一个维也纳绅士"科学地"提出这一点,再经
千千万万的男人女人们认真思考,而一个女人把
Farida Akhter 摒弃为"唯本论者"这
令我瞠目。) "可重复性"是剪切和粘贴一一这里是剪切和缝合
(couture 和 coupur时,
并且剪切的伤口在流血。(例如,必要却不可能的第一次"剪切"是"本源"的延异,
是留在现代生活的原始伤口。"所有的样例都突出出来,都以这样的方式被剪切
[se
decoupentJ。如果可以,请注意一下留下的那些洞·…这里我还是什么都没做、也不能
[puisJ 做什么,只是引用,也许如你刚才已经明白的[或者,也许如你渐渐会明白的
comme vous venez peut-etre de voir 就像 Glas 的教训] :只是置换实际伤口(无论是

真的还是捏造的 [feinte J )周围的句法排列,指明 [signale] 并使他者被忘却" (Derri巾,


Glas , pp. 20Sb , 210b , 215b; 翻译有所改动)。佩勒曼 (Perelman) 对话中捉到的那些中
国照片以及象形文字的说明就是"样例 "0 (这与波德莱尔所有有关"女黑鬼"的传记
资料有可比性)。为了吸引注意力和被忘记(删除?使处于抹杀状态? ),从杂 1案的表意
文字到杂操的发音形式置换句法排列的做法比缺场的指代关系要更复杂。你若愿意,佩
勒曼在诗中可能认真谈论的迁徙问题也是一例。你必须决定残余文化(中国以及美国
的怀旧情绪)通过主流的社会意图被拉进新兴文化,在这里是选择性的还是对立性的号
是否与前新兴文化 (preemergent) 混杂在一起。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德里达式比喻,
所有剪切的伤口都会流血。对于斯皮瓦克来说,这可能是从男权的(父系姓氏中缺场的
指代关系)王IJ 女权的(前新兴的流血)阐释模式的转移。
[32J Derrida , "Ends ofMan ," p. 114.
口 3J "我写这首诗,不是像詹姆逊写的那样是看了一本相册之后,我看的是某种汉语的初级
读本,上面有关于‘世界'的简单的四色图片:家庭、厨房、学校、河、机场和村庄的节
日" (Bob Perelman , The Marginalization ofPoetry: Language Writing and Literary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 1996 ], p. 176 , n. 37; 这个注释中所有 Perelman 的引
语都出自这本书)。这是进入一种选择的途径:由你手中这本书的所有不对称利益把
"Perelman" 作为文本的人物考虑,把诗和/作为批评编织在一起,而不是归并这两者。
这个初级读本是归化为美国公民的(孩子的)母语入门课本。个体发生与更广犬的殖
民地/后殖民地/迁徙经济体的合谋性在 Perelman 先前引用的 Rae Armantrout 的一首

一..-.IIiliiIII幽
、文
hru 934003

诗 "Attention" 中有体现。像犬多数有理论倾向的文学批评家一样, Perelman 没有意识

到校康犬多没有承认受 Melanie Klein 的影响。"‘膜语/是母语,,, Perelman 写道"清楚

表明语言主体的形成是如何通过了一个复杂的模仿、控制、反抗的过程,使得所有自我

成为多重主人和相互的优偏 g 这是把拉康的一堂课压缩为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pp.


22-23) 。阅读 Melanie Klein 就可以使语言另一面的主体进入回忆时间礼物的踪迹结构

(如果有的话);也推动主体从母语前行到广大的伦理经济现实中,这是一个文化碰撞的

杂裸现实。 Perelman 谨慎地写道, "20 世纪 70 年代[作为一个时代]在现他主义者的雄

心和诗歌文化中心复兴中的信念比 20 世纪 90 年代更容易保持。今天,并列似乎是晚期

资本主义的征候而不是对立" (p.62) 一一一雷蒙德·威廉斯语。但是并列要求句法,并

且能够操作一个持续的主唱段,如"一个编码,读者通过它……在整个叙事中[被I 指引"

(Barthes ,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 " in 1mα'ge/Mu阳


/sic
fc汀ext , tr. Stephen Heath

[New York: Hill and Wang , 1977 ], p.llO) ,这样就使得对立面的通道打开了,把主体绑


缚在单边性中,这种单边性有责任并双重约束每一个对立面,目的是为了"避免"经常

被可怕的"放纵"境地所困扰。Perelman 的开篇诗所展示的庞德和德里达的区别,可以

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它(Glas) 是不是寞的那么不同于《诗章»(The Cantos) ? (是的,


《诗章》不断增长的矛盾反映了庞德自由落体式的写作状况:德里达的体制式演讲是中

心的。不像庞德的作品,德里达的剪切线路总是重新出现在更远的地方)" (p.9) 。

[34] Lyotard , Instructions Parennes (Paris: Galilee , 1977) ; Rudiments Parens: Genre Dissertatif
(Paris: Union Generale d' Editions , 1977). 王尔德和巴特的日本与海德格尔的希腊、德里
达的法国不同。后者"剪切线路总是重新出现在更远的地方",并且不管是"好"还是

"坏\你都要接受(j amdani) 他们。

[35] 这两个术语是否有联系(正面的或负面的联系)、是否彼此脱节或棋有选择地使用,这

都是文化政治。"后殖民"这个词经常从不同方面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36] Peter Brooker, ed. , Modernism / Post-Modernism (London: Longman , 1992) 和 Mark Wig-

ley , The Architecture ofDecomtruction: Derrida 's Haunt (Cambridge: MIT Press , 1993) 对理
解时代的前进有帮助。詹姆斯对 20 世纪 80 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权威性定义的框架式主张

现在就同这本书第一次谈论殖民话语或麦克卢汉对第三世界的预测一样,都过时了。

[37] 在沃尔特·本雅明和保罗·德·曼的影响下,我在一段时间以前似乎就已经在文学生产

领域渐渐对它有些了解。见 Spivak , "Allegorie et histoire de la poesie: Hypothese de tra-

vai l," Poetique 8 ( 1971 ) :427 -444; 和 "Thoughts on the Principle ofAllegory , " Genre (Dec.
1972): 327-352。
[38] Carol Troy , "Like the Boys ," Village 协 ice , 14 Feb. 1984 , pp. 37 , 4 1.所有的部分都选自
这两页。作为一个东方主义的女性主义资本主义文化优越论的范式,整篇都值得一读。

我把这篇当作一个样例。我不认为卡洛尔·特罗伊( Carol Troy) 一定是特别愚蠢或无赖 g

这就是极端独特的小报新闻。我不了解川井久保铃女士,也没兴趣评价她的好或坏。我
3那|从解构到全球化 ftl!!'叫

感兴趣的是在现存的话语场域中,在历史和正在消解中的经济结构条件和作用话语中,

作为话语生产,她的表现和自我表现。并且,我把她作为某种事物的样本来对待。我
现在可以用一个绝好的孟加拉女性设计师以及巴黎服装杂志 E lIe 做例子,但我又觉得

那样我不能保持例证的距离。对建筑的谈论就会由于对 Bernard Tschumi , Event-Cities

(Praxis) (Cambridge: MIT Press , 1994) 的探讨而使日本和纽约之间建筑明显的对比被


推翻。谈论日本女性主义,日本女性在全球圈抵制运动中的参与是徨吸引人的 g 我手
中有一本用孟加拉语写的(不是被翻译成孟加拉语的)有关生孩子的书,作者是一名
日本活动家 (Mugiko Nishikawa , Japaner Motoichi Gramer Janmo-poddbotir Poriborton 0

Adbunik Dai [Dhaka: Narigrantha , 1992]) . Yayori Matsui's Women 's Asia (London: Zed ,
1989) 也讲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39] 正如 1998 年 3 月 12 日纽约城市早间新闻所报道的,这些正是使日本企业家上吊的法律。

我们跟不上正在消失的现在。读者将记住那个标志金融资本摧毁亚太地区的时代。
[40] H. D. Harootunian , "Visible Discources/ Invisible Ideologies ,"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87.3
(Summer 1988): 453-454.
[41] Takeuchi Yoshimi , "Kindai no chokoku ," in Takaaki Yoshimoto , ed. , Gendai Nibon shiso
tuike , Vol. 4: Nashonarizumu shoshu (Tokyo: Chikuma Shobo , 1964) , p. 402. Cited in No-
guchi Takechiko , "The Reappearance ofNationalism in Literature and the End ofthe ‘ Postwar
Period ," tr. Betsey Scheiner and Yoko 矶Toodson ,该论文子 1983 年 5 月 12 日在加利福尼
亚大学(圣地亚哥)宣读。
[42] 我不想把这个更新。

[43] Baudelaire , Oeuvres (Paris: Pleiade , 1944) , pp.66-67.


[44] Barthes , Empire ofSigns , tr.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Hill and Wang , 1982) , p. 3. 重
点为我所加。

[45] Quoted in Troy , "Li ke the Boys , " p. 4 1.


[46] Barthes , Empire , p.3.
[47] 当然,你可以既不谴责也不原谅巴特,但是利用他的材料,就像我希望利用德里达的
材料一样。这里有一篇学位论文摘要,指导教师是
Greg Ulmer (Applied Grammatolo-

gy: Post(e)-Pedagogy from Jaques Derrida to Joseph Beuy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
Press , 1985]) ,他是又一个实用的解构主义者"本论文主要是从罗兰·巴特的 Empire
ofSigns 中推断出一种方法……就教育应用而言,旅游业是电子教室所要求的一种新态

度经常重复的术语。从信息片段中找到路径和联系需要一个人像旅游者那样穿行于信
息之中 g 信息学以及生成的任务在创新旅游业中补充记忆" (Craig Jonathan Saper , Tour-

ism and Invention: Roland Barthes 's .. Empire of Signs , "[Ann Arbor: Univ. of Michigan
Press , 1994] ,没有页码)。是不是电子教室通过倒空世界剩余部分的"真实"细节来增
补电子资本主义呢?读者必须自己做出判断。

--oil
[48] Rainer Nagele , "Puppet Play and Trauerspiel ," Qui Parle 3.1 (Spring 1989) : 40; 词序重新
做了调整。
[49] Commedω garc;on 81 (5 July 1983) .
[50] 在新世界秩序的支持下,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在经营抽象的经济机器的政治

推演体系服务中,作为无标记源头的表现和代表的这类权威式杂襟体的生产是游戏的名称。

[51] Art/orum 14.7 (Oc t. 1975): 26-39; 本文以下简称 AN, 后面标注页码。


AN38 0
[52] 这段和接下来的两段节选自莫里斯文章的文字都出自

[53] 这个策略在德里达的《形式与意义:语言现象学笔记»( "Form and Meαning: A Note on


t仇
he Phenomenology of、Lμ
an咆
gu阳

age
ε

[54
付]这段手和口下两段文字都节选自 AN2
岛 6。

[55] 同上,第 38 页。英里斯很谨慎"至少根据……"。但不耍弄错什么是合乎逻辑的,尽

管时间上不是发生在前的。

[56] 但时装一一杜撰一个词组一一是变幻无常的。我们在这里谈的是后工业的节奏。公平

起见,我应该注意到川井久保铃在是不是"女性主义者" (不化妆)和"极简主义者"

方面不再受到质询。不管她个人的化妆的风格是什么,她现在在纽约"变成日本人"

的杂棵主义话语内被同化了 (Lynn Yaeger , "Material World: Pacific Overtures: Turning

Japanese , "的Wage 协ice , 3 Sep t. 1996 , p.34 所有的引用都来自这一页)。不是极简主义


者一-一"商品拜物主义使我在真实的欲望之巅有 Sandy Pittman 式的泰然一-一在淡天鹅

绒和蓬松布料的 Comme 裙装之间举棋不定[不再是异国情调的,能凭借简称被识别出

来,而先前特罗伊的那篇文章的标题是法语词组 comme des garcons 的英译。她跟早先

一样是非无阶级的]。我心底里两样都想耍,但十分可能哪一个也得不到一-一这款裙装

的价格是 1785 美元。"但是,那个小报作者现在对这些王后假扮挤奶女工的结构 (Marie­


Antoinette-playing-at-milkmaids-structures) 也有所了解,虽然她还必须要对那里(la-bas! )
和这里进行必要的对比"尽管在他们自己的国度里情况无疑是不同的(很可能人人都

穿 Burberry 或 Hilfig巳r 到处走),但在纽约……所有这四个[日本设计师]都很昂贵……

所以跟着我重复:我把这些店当实验室用!我在改造这些想法!我可以去便宜店买仿造
的款式!我要买一台缝纫机…… Comme 品牌特别在这一季奇费,甚至最赶时髦的人也

不敢梦想买得起一-这是一组壮观的天鹅绒服装,成功地把典礼上宫廷长袍的优雅与

最节俭的便宜店装束那份‘是不是把衬里挂在外面了? '动人随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是的, )1[井久保铃不过是个例子而已。总的论点是站得住脚的。在阿llage 均ice 上刊登

的照片是一个穿着杂辑和服的性感的英国人头像。
[57] 在《性史» (History of Sexualiσ) 中,米歇尔·福柯描述了他用下列方式使用"权力"

这个词"毫无疑问,你需要有唯名主义的倾向:权力不是一个机构,不是一个结构;也

不是我们被赋予的某种力量g 它是那个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人用来描述一个复杂的战

略情形的名称" (第 93 页 g 重点为我所加)。
3刀!从解构到全球化批附#扫|川皮阳瓦克读叫本叫IF
肝r川…t叫。n
巾 t阳川。川叫e 叫。 ba副阳叫
liz
巾巾
i恒z臼

a

(58] Roger Copel and Marshall Cohen , 巳 dS. , Wh σωtIs Dancε ? Re


ω adings in The
ω 01
川盯,陀
ηη
y αωndCr门ttlκ正C、

York: Oxford Univ. Press , 1983) , pp. 546 , 547-548.


(59] 罗蒂 (Rorty) , ((公正与更犬的忠诚» ("Justice as a Larger Loyalty ," in Ron Bontekoe and

Marietta Stepaniants , eds.) , «公正与民主:跨文化视角» (Justice and Democracy: Cross-


Cultural Per:飞pectives [Honolulu: Univ. ofHawai'i Press , 1997] , pp. 9-22) 。也参见《团
结或客观性» ("Solidarity or 0与ectivi秒", in John R句 chman and Cornel West , cds.) ,
《后分析哲学» (Post-Analytic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 1985叮], pp.

3-19引) ;以及《团结» ( "Soliμdαr叫i~沙


y

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 1989] , pp. 189 - 198) 。然而,正是在本文中引用的那段


和在《学术自由有哲学预设吗? »("Does Academic Freedom Have Philosophical Presup-
positions?" Academe 80.6 [Nov.-Dec. 1994]: 52-63); 文中以下简称 AH) , 他的观点才
揭露出其政治意图以及与更反动、学术性更低的文本,如塞缪尔. P. 亨廷顿 (Samuel P.

Huntington 's The Clash of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 1996]) 之间的亲缘关系。两位作者都没有提到国际资本的叙事历史。因
此,当 Rorty 写道"好的客观性与不好的政治化之间唯一的差别是以各自的名义所进行
的社会实践的差异 " (AH 55) ,我们同意这一点,同时我们也要指出正是由于重新把资

本主义编码为文明教化使命(帝国主义)、发展(新殖民主义)和民主(后苏维埃全球

化)的社会实践,我们才审视启蒙主义的一个特别遗产。当他们"督促…我们西方人

更坦白地承认民族中心主义……[并且]把启蒙自由主义从启蒙理性主义中剥离出来"
时 ("Justice," pp. 19 , 20) ,多元文化主义的"文化"质疑其"继承者"。而主张对一份

遗产的权力是通过剥离理性主义之迷的确是激进宗主国多元文化主义通过共谋似乎要
面对的问题。罗蒂声称,预设无关紧耍,他们予以解释的实践却是重要的,因此似乎把

文化就看作是阐释。这是不真诚的表现,因为他显然不能说"真理对应现实"中的"对

应""空虚"是"可选择的"。他必须因此依赖这类差别,如公共的(实践)与私人的(信仰:

学术的或神学的);短期的(信仰无关紧要)与长期的("最终,一个更好的学术社会中,

实用主义的而不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物理学家们也许是更好的公民", AH58) 。正是为

了这个长期利益,我们会支持增补康德思想,而不是完全抛弃他。在第 l 章,我们已经
讨论过康德如何可以被解读为提出了人类具有凭借上帝的名义补充理性道德观的机制。

沿着克尔皑郭尔 列维纳斯 德里达这条线,而不是杜威一罗蒂这条线,这个名字也


许会被视为激进他者性的一个代名词,自我作为"重力叙事中心 (the narrative center of

gravity) "有在责任伦理中想象它的机制。呼唤责任的动因是存在的程序,它被置于一个
意味着(没有=所有)差异的全然的他者之中。这不仅是因为不同的预设可能导致相同
的实践,同样的预设也可能导致不同的实践。我们不用"恐龙"和"犬山"作为激进他

者性的名字(这是话语不能触及的地方, AH 63 , n.21) ,既然后殖民主体正在被挪用成

全球性,让我们跟随本土原材料提供者那不可能的视角,把总是在前的动因,而不是自
我,放在那里。这也许会促进资本向社会主义运动。那个持续的努力(通过消解激进他

者性揭示他者作为施主的责任)是微观的、总是做到半途,但也不因此只是一种完全"无
规则的…·混乱 " (AH55) 。罗蒂在谈论哲学论点时,经常屈尊俯就地对待"非专家" (例

如 AH 54) , 玻璃屋里的姿态。在他本人不是专家的地方,他就被这样华而不实的观点

欺骗,即多元文化主义者在南方重新定位是为了全球社会公正。不,这里的 CEO 不是

康德主义者。他知道"公正"的事是使劳动力价格同等上升,因此他反对工会和福利国

家;这就像如果这位教授仔细思考过"经济社会公正"的实际意义的话,他就不会假设

它必须"牺牲政治自由的福祉"一样 ("Justice ," p. 22) 。他如果愿意,可以研究一下英


国的传统。例如,雪菜认为新经济体制的诗歌(通过隐喻和一般的修辞手法与他者和普

遍人性相联系)不会导致"人类不平等的恶化[原文如此]" ,而 1818 年情况相反,因

为信息过量,而且"我们想让创造力对我们所知道的进行想象" (Percy Bysshe Shelley , "A


Defence of Poetry , " in Bruce R. McElderry , Jr. ed. , Shelley's Critical Prose [Li ncoln: Univ.
of Nebraska Press , 1967] , p. 29) 。你如果能够做到,就要在雪菜的未被承认的原始主义
与罗蒂的"坦率的民族中心主义"之间作出选择。但是让我们不要对我们自己有什么

期待,尽管我们对罗蒂的期待超出了本书的范围。 Achieving Our Country: Lefist Thought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 1998) 一书中所体现的奇


特的爱国主义将不得不等待。
[60] John Rawls , as quoted in Rajeswari Sunder R司jan , "Politics of Equal Dignity ," Book Review
(Dec , 1995): 23.
[61] Spivak , "Scattered Speculations on the Question ofValue ," In Other Worlds , p. 168.
[62] Conference on "Resistance and Silence , " Literatur Werkstatt (Berlin) , 17-21 Feb. 1996. 有
关去殖民化的失败,见 Wole Soyinka , The Open Sore ofa Continent: A Personal Narrative
ο{the Nigerian Crisis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 1996) 。

[63] 例如, 1989 年,我就被列入一个善意的宗主国充分利用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者名


单,与一些其著作在某些地方跟我的极其不同的人弄在一起"阅读后现代主义而不读

起中心作用的女性主义作品是草率行事……例如,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 (Art After


Modernism) 一书中,在题为‘Gender/Difference/Power' 的那部分有三个撰稿人。 Laura

Mulvey's ‘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 Constance Penley's ‘ A Certain Refusal
of Difference': Feminist Film Theory , and Kate Linker's ‘ Representation and Sexuality.'
然而,此外还有更有分量的著述:Jacqueline Rose's Sexuality in the Field of Vision; Ro-

szika Parker and Griselda Pollock's Framing Feminism; Abigail Solomon-Godeau 41:入
Sexual Df萨renee: Both Sides of the Camera 中的论文 g 发表在期干I] Camera Obscura 上的
那些文章(由 Constance Penl町, Jane Weinstock , Meaghan Morris 等人撰稿) ; Annette

Kuhn's The Power ofthe Image: Essays on Representation and Sexuality; Gayatri Spivak's In
Other Worlds; 还有更近期的 Meaghan Morris's The Pirate ¥ Fiancee: Feminism , Reading
3月 l 从解构到全球化抽样叫皮瓦克叫 F川…川 on to the C 叫e 叩叫 zation: A Spivak Rea 阳

Postmodernism 。所有这些文章都对关于后现代作为重视他者性的斗争这场持续的讨论

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Timothy Druckery , "Reading Postmodernism ," Camerawork


16.I[Soring 1989]: 20-21) 。
[64] 具体领域的研究,见 Carl Pietsch 's "The Three Worlds" 。
[65] Geeta Kapur , "When Was Modernism in Indi a! Third World Art? " South Atlantic Qlωrter秒
92.3 (Summer 1993): 473-514,在印度艺术分期化中把这个变化列在表中。
[66] Jean Baudrillard ,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 in Simulations , tr. Paul Fosset al. (New
York: Semiotext (时, 1983) , p.22.
[67] Bardhan , "Women , Work ," pp. 3 , 5.
[68] 宗主国后殖民主义者和南方的后殖民主义学术批评家都反对我呼吁警惕 (Robert Young ,

Review of Spivak , Outside , in Textual Practice 10.1 [Spring 1996]: 238; Harish Trivedi 在
Trivedi and Meenakshee Mukherjee , Interrogating Postcolonia !i sm: Theory, Text and Cont臼f
[Shimla: Indian Institue of Advanced Study , 1996] , p. 240 中)。我一般引用 Farhad Ma-
zhar ,他在文学的文本性和"行动主义"的文本性方面都很博学。他对资本主义和宗教
的同谋感到愤怒:

Okay , Notebook. Are you going to get the Philipps Prize this time?
Try , try , Allah is your hope.
Achtung. Take care. Be vigilan t. Watch it.
1 am copying down the crawling ofthe grass.
I am taking down the paw of the jaguar
I am slipping. My foot is losing its hold.
I am taking down with my hell the problems of my footing.
Watch it. Watch it. Attention.
In the old days you had to 自由t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arbed wire.

我认为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这是指前线和监狱。但在后殖民性,在去殖民化失败中

Now on both sides: right and Ie白, above and below , in water and dry land.
Go to the crocodile and get your teeth fixed.
From the Snake , a rubber spine ,
Go to the bat and suckle yourself
My chum , my untimely Notebook , these are very bad times
Watch your step on all sides , my 企iend

然后是最后的几个词,用孟加拉字写成,英语是:

Be carefu l!!

(" Ashomoyer Noteboi , " in Ashomoyer Noteboi [Dhaka: Protipokkho , 1994], pA2 ; 由我翻译)

--0IIII
当然,我们读一首诗不能像读一个宣言那样。但这首诗的确在督促我们警惕,因
为在后殖民性中,你不再能识别你的朋友了。(当然"真实的"情况是,把朋友算作是
任何集体性都是令人担忧的。"我们有多少朋友呢? "德里达问,他在重复蒙回复述亚
里士多德的话"啊,我的朋友们,不存在朋友" (Derrida , The Politics of Friendship , tr.

George Collins [New York: Verso , 1997] , p. x 和各处)。然而,朋友是一定要谈到的,即


使今天当我们离开非政府组织或教室时,这似乎都是危险的。这首诗写于选举之后,写

于各类首脑会议和各类联合国会议之后。诗歌作者经营一个生态农业大集体企业,因此
在生态多样性开发上进行独立的实践研究。全球化问题在为下层社会向欧洲中心迁徙
获得国内公正方面受到文化作家们的拥戴,他们经常甚至不提及颇有地位的所谓后殖民

主义知识分子的自恋,那些知识分子恰恰把自己看作是与下层社会站在一起的。全球化

问题忽视了南方的当地人直接迎战全球贪欲的事实。那么,这是对我这种有必要警惕的

感觉来源的又一瞥。此不受欢迎的立场不只是打破一致孤军作战者的立场,而是反映了
本作者在反全球化主义的抵制中,与工人接触而获得的知识。

[怡69
叼] 例如' 可参见 AI飞4
小j如j扣加扣u
归 n Appadu旧
I町ra创I ,J‘"‘ Pa
况trio
创tl臼sm and Its Futures
1993) : pp .4 11-429 。
[70] 有关南方逐渐被金融化力量控制的信息不断在各条战线扩散。对此的简洁介绍,见 Cheryl
Payer , Lent and Lost: Foreign Credit and Thrid World Development (London: Zed , 1991) 。
Roger C. Altman 对此做了有趣的发展,见 "The Nuke ofthe 90's , " Sunday New York 刀mω
Magazine , 8 Mar. 1998 , pp. 34-35 0 Magazine 告诉我们,作者是"投资银行家,曾效力于

卡特和克林顿总统魔下的美国财政部"。至于动员,当穷人被彻底剥夺选举权时,古老

的"制度",诸如宗教和形式变化一一一可简约为表面上公式化的抽象概念一-一就在其

予以合法化的机制内抱怨。
[71] Marshall McLuhan , The Global Village: Transformations in World Life Media in the 21st
Century (NewYork: Oxford Univ. Press , 1989) I 以下简称 GV。
[72] Jean-Fran90id Lyotard ,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tr. Geoff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Univ. ofMinnesotaPress , 1984).
[73] Thomas S. Kuhn , 阳
T.hε St臼n
町Z

197
协 0) I Paul K. Feyerabend , Against Method: Ouline ofan Anarchistic Theoη of Knowledge

(New York: Schocken , 1978); Roy Bhaskar , A Realist Them丁v ofScience (Hassocks , Sus-
sex: Harvester , 1978) ; Nancy Cartwright , How the Laws of Physics Lie (Oxford: Claren-
don , 1983) .
[74] 要解读这个行动会使我们牵扯到概念和隐喻之间相关差异的历史,我在这里没有时间

谈这个。请参阅德里达的两篇文章 :γ‘"White
扰巾
t臼巳 M
附 yt削
holo
哺 町
g y" 一一白在这篇文章中的确也指
"白人

Metaphor in the Text of Phi让losophy," in Margins , pp. 207 - 271γ‘ The Retrait of the
3月!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叫本叫IF

h
轩 rom
叫mD…叫ion
叫 t阳川。伽阳川川

eC

c 由
riit叫

Metaphor" , Enclitic 2.2 [1978]: 5 - 33) 。麦克卢汗 (McLuhan) 的倡导也是对语言的大犬


否定,假设大脑这个模式是正确的一一一这个假说绝不是无人质疑,否定语言就是使所谓

的犬脑的两边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各类也可以被称为"文化的"的途径得以缩小。

[75] GVllO , 93 。支持全球化的同类西方文化优越论立场今天产生出相反的论点"由于西


方创造的这个相互连接的世界…·减慢技术向其他文明扩散变得越来越难… ··20 世纪

下半叶非西方社会的技术扩散和经济发展现在正对历史模式产生一种回报.......到 21 世

纪中叶(如果不提前的话),经济产品和制造业产量在领先文明国家之间的分配会很类

似 1800 年的情形[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西方 200 年来对世界经济的"导航"


将结束 (H untington , Clash , pp. 87 - 88) 。

[76] 在前面的注释里,我们曾说 30 年中,西方优越论的技术预测家正在做相反的预测,不仅

无保留地支持经济全球化,也在支持政治的("文化的")全球化"这些[非西方]社会

应该采纳近期的西方做法,例如,废除奴隶制、实行宗教宽容、使妇女受教育、允许跨
族婚姻、容忍同性恋和出自良知反对战争,如此等等。作为一个忠心耿耿的西方人,我
认为他们的确应该做这些事情。我同意罗尔斯 (Rawls) 所述什么是理性需要付出的代

价,我们西方人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社会为全球伦理社会的成员。但我认为我们西方人在
试图使每个人都更像我们时,如果能更坦白地承认民族中心主义,那么我们所使用的措

辞就会有所改观(罗蒂, «公正» ("Justice") , 重点为原作者所加)。我们有责任指出这

一段(我们已经引用过一次)无疑比来自于普遍的理性论点更能为军事行动和剥削提供
更方便的借口。让我们暂且相信麦克卢汗的话,但无论如何要指出他有关美国电报电话

(AT&T) 公司使全球受益的预言已经证明是不准确的。正是为了回应美国电报电话公

司大规模裁员,美国劳工部长才说了我在 392 页所引用的那些话。关于古老的真理也许

比虚构更陌生的二元原理,让我们在这里回忆一下一个将在巧合的记录中消失的事件。

1995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人们在电视上欢呼,带着一种民族主义的必胜信念,其形象

和辞令十分类似于国家社会主义强烈的必胜信念。还有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裁员,这

正是可预测其名称是"地球村"的 AT&T 高科技通讯综合体受到的打击。而罗蒂和亨

廷顿新的热和平(而不是冷战)的行动会完全丢弃文明化使命附带地球村化( civilizing-

mission-cum-global-villagizing) 这样的托辞,随着麦考利的殖民主体回到原位,绕过了全

球分离主义高科技管理者社会。注意这不再是我这一章的内容了。它使类似本书这样

的书籍(叙事注释及其全部)转变为先前事态的大事记,试图抓住正在消逝的现在。

[77] 利奥土耳自己那尖刻,但彻底西欧式疏离马克思主义的叙事在 "A Memorial of Marxism:


for Pierre Souyri "中有详尽的论述,见 Peregr切。tions: Law Form , Event (New York: Co-
lumbia Univ. Press , 1988) , pp. 45-75 。另外,一个有关资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以及随之
而来的去殖民化失败的精辟评述出现在那本书的第 27 页上。

[78] Anderson , Imagined Communities , pp. 28 -40 。这个已经被接受的思想其保守和自由化的、


文学和政治的影响范围广泛,而且先于安德森很长时间。 Margaret Doody 在 The 升ue

~
Stoη ofthe Novel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 Press , 1996) 一书中,为打破现代主义
的狭隘所做的简捷努力给我以希望:类似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伟犬的古老传统。为

什么这类研究没有来临有着学科一历史的,其实是学科一历史学的决定因素。没有足

够考虑反证的情况下,把女口若不然就是陈词滥调的东西转化为学术前提肯定会有某种程

度的武断吧?然而必须补充的是,这类学者式研究也许很快就被摒弃为"民族主义的"、

"狭隘的"。就印度的情况而言,最近 New Yorker (23 and 30 June 1997) 的"印度"专


辑完全基于我所定义的"认可的无知 (sanctioned ignorance) " ,把所有印度的地区文学贬
斥为只是好奇心驱使的产物。这些地区文学有些是有关千年来的历史和一些活跃的当

代场景一一一如,德里达为 1997 年加尔各达书市剪彩,书市展销的书多数用孟加拉语和

其他印度语言写成。我知道由 Salman Rushdie 编辑的 The Vintage Book ofIndian Writing

完全是用英语谈论印度的作品。悲哀的是,很明显,在这个地球村里,必须实行同样的

(语言)交流系统 g 它必须完成帝国主义的工作。有些名言可以再重复一下"我既不识

梵文也不懂阿拉伯语…..我在他们(东方人)之中还没发现一个人否认优秀的欧洲图

书馆一个书架就抵得上整个印度和阿拉伯的本土文学……在印度,英语是统治阶级的

语言 o 当地上流社会在政府席位上都讲英语。英语很可能会成为整个东方的商业语言。
它是正在兴起的两大欧洲人社会的语言,一个位于南部非洲,另一个在澳亚地区..

我们当前必须努力形成一个可以在我们和成千上万我们统治的人之问成为翻译的阶层,
该阶层的人血缘和肤色是印度的,但在品位、观点、道德和智力上是英国人"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 "Minute on Indian Education ," in John Clive and Thomas Pinney ,
eds. Sleeted Wrtings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 1972] , pp. 241 , 242 , 249) 。这个
令人遗憾的生产主流"历史"、主流"知识"的政治与一段文字很匹配,这段文字出自

Encyclopedia of Li元 Support Systems, 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项目,我在前言中对


此有引用。这段文字是这样"定义"人类历史的土著时期的"久远的时段……与不活

跃的方式相关,那时人们不关心环境的恶化和可持续性
"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句!stems: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tstable: Oyster Press , 1977] , p. 13) 。我认为我只在

前言提出的观点,这里值得再重复一次,因为这个文本将给出实质性论证。当然,让土

著人思考可持续性就像让亚里士多德"破解……价值表达的秘诀"一样不可能,这是

因为"[他们]所处社会的历史局限" (Marx , Capital: A Critique ofPolitical Economy , tr.


Ben Fowkes , vo l. I [New York: Vintage , 1976] , p. 152) 。然而,在生态生物群落节奏中
生活的实用哲学很难被贬斥为"不关心" !在信息学时代,被后殖民主体抛弃的本土原

材料提供者正在被复原,为(认识论)剥削服务。
[7 9] 有关此把戏运作的引人注目的叙述,见 Najma Sadeq 肘 , How "They" Run the 所刀-ld (La-
hore: Shirkat Gah , 1996) , pp. 28 - 30 。我对这个杰出的小册子唯一不敢苟同的地方是它
没有强调帝国主义内部殖民主体的产生,因而就不可能强调我们的共谋性,为了采取行

动,我们一定得承认这个。
37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川…true阳。 the Critique of Globalizat川 Spivak Reader

[80] "如果没有其它的时间概念,只有海德格尔称为‘通俗'的这一个,怎么办呢? "我效仿

的德里达这样问。不管各个民族如何在理论上讨论时间,认为理论反映一个自然化的心

态也许是一个现代主义的错误。对于他们和对于我们一样,有关时间的理论也许是与"通

俗"的体验相冲突的场所。"如果通俗的困境因此在某个方面保持不可还原性,要求耐力,

那该怎么办?抑或我们干脆说那之外的一种体验从一条看不见的界限两边,将一个他者

概念,一个非通俗概念,与所谓的通俗概念对立起来?" (Derrida , Aporials , tr. Thomas


Dutoit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 1993 ], p. 14) 。
[81] "无数男人和女人的心都带着理想主义的狂热响应塞西尔·罗兹的号召,因为不言自明,
被英国化对非洲,或任何其它地方都有好处。在这里,也许问这样的问题是有用的,即

哪一种使我们心潮澎湃的理想主义对 100 年前的人来说似乎是疯狂的" (Doris Lessing ,


African Laughter: Four Visits to Zimbabwe [New York: Harper , 1992] , p. 3) 。
[82] 这种单一身份概念相当程度上忽视了一个国家内部的批评多样性。我仅用一个随机
的例子检验一下你的耐心:总部设在德里的期干 IJ Seminar 404 (Apr. 1993) "Telecom

Revolution" 专辑。(这个注解中提及的一切都出自于这一期 Seminar o ) 该期刊的编辑


政策是对"发展"持批评态度。然而,与其它期一样,这一期也允许所有各方就一个主

题讲自己的观点。与工业和与管理有关联的"印度人"当然都赞成各种版本的"发展"
观点。主张渐进私有化的一个作者写道"社会主义模式之精神特质的一个方面是使分

配公正和农村穷人的需求变得神圣不可侵犯的倾向……即使这是真心的,也是错误的

优先权。农村和城市的穷人在得到一部电话之前都需要食物、住房、饮用水、学文化、
医疗保障以及许多其它基本需求。" (M. B. Athreya , "Managing Telecoms ," p. 35) 另一人
谈起"地球村",他建议走印度尼西亚的道路,搞彻彻底底的"外国......直接……大规

模投资" (N. Vittal , "Shaping a New Future ," p. 39) 。唯一的不同声音来自印度科技学院

应用电子研究所的一个人,他指出纸张消费上升(与所有的预测相反)、信息爆炸和这
样的事实"市场本身很可能会恶化而不是改善我们经济中某些可悲的扭曲现象。"他断

言"今天真正的担忧"是"技术进口带来大规模寻求租赁的机会所造成的扭曲" (P.K.
Indiresan , "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 pp. 14 , 17) 0 "真正的印度人"请站起来

好吗?那么他就会被叫做"破坏一致的人"。

[83] 女性主义者知道任何泛化的论断一旦把妇女问题牵扯进来,就不怎么对劲了。想想这样
一件怪事:一个穷国有一种比较单纯的消遣,通过建立一个非政府组织获得国际基金来
维持其工资结构。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下,也存在男人,例如大村庄或小镇上的男人(实
际上,是他们张罗建立的这个非政府组织)与无私地挣更低工资的农村妇女工(她们经

常把这个结构看作是挣脱家庭束缚以及农村劳动的机会)之间的差异。

[84] 这是给非瑞典读者做的注释:卡尔十二世(1 682 一 171 别是浪漫瑞典民族主义者的民族英

t佳。作为专制国王中的最后一位,这个年轻尚武、挠勇迷人的君主为了保住面积广大的瑞

典帝国,征战 18 年,英勇无畏,只可惜大业未竟。败北的凄凉之中,他带着一个随从, 3 天
之内骑马 1000 英里继续在家乡的前线战斗,他在防御工事视察军事形势时被神秘射杀。

也许听起来令人惊奇:一个失去帝国的人竟被看作民族英雄。但身份政治经常试图以民

族的名义通过承诺回到被压抑的历史辉煌之中重新协商政权。对于这样一个"不满足""民

族"的"大胆的"精神分析而言,一个失败的客体可以产生更大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动力。

也许应该回忆一下,在罗摩衍那史诗关于罗摩国王生涯的叙事中,在他不公正的流放状态

下,正是他的孝顺、威武和种族主义的英雄主义培育了这种"民族"想象;他实际的统治

并没有被强调。的确,梵语中把"当代"所指的印度命名为 Bharatii ,即婆罗多的王国,婆

罗多是罗摩的同父异母兄弟,"以他的名义"治理国家。"执行查尔斯十二世的任务"或
"重新建立一个以罗摩的名义治理的国家"都是进行心理动员的良好契机。

[85] 我在 1M 197-205 中详尽地叙述了这个伦理时刻以及秘密照面。朋友们问我为什么写


"文化'是‘发展'的借口,是全球金融化的借口。‘文化'的新主体是经济重组有意

或无意的代言人" (Travesia 3.1-2 [1994]: 286) 。我想这个部分间接放大了那个思想。


'[86] "Setting to Work (Transnational Ccultural Studies)" , in Peter Osborne , ed. , A Critical
Sense: Interviews with Intellectuals (New York: Routledge , 1996) , pp. 170-172.
[87] 参见 Zhang Longxi , "Western Theory and Chinese Reality ," CriticalInquiry (Autumn

1992 ) : 108 - 109; Xiaobing Tang , "Orient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Universality: The Lan-
guag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 " positions: 1.2 (1993): 410 , n.2; ang Ji ng
Wr毡 , High Culture Fever: Politics, Aestheti口" and Ideology in Deng's China (Berkeley:

Univ. ofCa1ifornia Press , 1996) , p.245 。我感谢 Steven Venturino 使我注意到这些论著。


[88] Antonio Gramsci , "The Intellectuals , " in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 tr. Se-
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1971) , p.21.
[89] 有关教育建议,见Spivak, "Teaching for the Times ," in Jan Nederbeen Pieterse , ed. , De-

colonizing the Imagination (London: Zed , 1995) , pp. 177-202 。


[90] "Impact Study of the Multi-Fibre Arrangement (MFA) on Bangladesh" (unpublished
document prepared by Econolynx International , Ltd. , Nep巳an , an t., 1992) , p. i.
[91] 有关这个冲突有趣的前历史,见 Colleen Lye , "Model Modernity: Writing the Far East"

(Columbia Univ. dissertation in progress) , chap. 1。


[92] 他在最近的作品中,似乎在试图突出一个统计量,聚焦于目睹恐怖事件的一个女人的双

眼(虽然对于观众,有太多时间阅读这位艺术家怜悯的文本,但很少有时间做眼神的接

触,这是民族与民族面对面的第一个姿态)。与此相反 , Rwanda Not So Innocent: When


Women Become Killers (London: African Rights , 1995) 记叙妇女大规模参与种族灭绝。
我听说后者在有件事上被证明不可信,它声称非洲权利的负责人之一 Rakiya Omaar 是

图西人的同情者。很难从跨国读写能力一下子跨越到对"指定主体地位"透彻的理解。
我感谢 Mahmood Mamdani ,他为 Citizen and Su与ect 提供了历史评价的材料,之后又在
"From Conquest to Consent as the Basis of State Formation: Reflections on Rwanda" 中继
380 I 从解阳

续予以说明,见New Left Review 216 (Mar.!Apr. 1996): 3 ~ 36.


[93] 有关的辩解,见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199005: Developing Countries' Needs and
Strategies (New York: UN Development Program , 1989) 。有关世界银行的观点,见
George Psacharopoulos ,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ost-Ben听t Analysis ,
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 440 (Washington: World Bank , 1980); 以及 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Investment Choices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for the
World Bank , 1985) 。
[94] Spivak , Outside , p.69
[95] 如果前国务卿劳伦斯·伊格尔伯格(Lawrence Eagleburger) 是一个典型例子的话,那么
美国政策制定人甚至不知道这个术语。3 月 21 日,伊格尔伯格国务卿正确指出21 世纪

的政策范围是犬规模杀伤性武器、环境和全球金融;如果美国在这些方面没有真正的政、

策研发,它不久就不得不充当不情愿的和处境尴尬的世界警察。他不知道非欧洲中心的

新社会运动针对细节的持续抵制,这是不是令人鼓舞呢?在同样的场合
, Foreign Affairs

的编辑,一个散居的南亚人提出了注梓 10 谈到的建议。他当然听说了这些运动的存在,
并且表现了合乎身份的鄙视。
[96] 有关拉丁美洲解放神学危险性的批判,见 OD
化削
elia Sch
阳lUt忱te
仇, Cui

l

y其Ei汕
herα tion in Lαtin American Thought (Albany: State Uni飞v. of New York Press , 1993) ,
pp.175-205 。

[97] 我讲到在孟加拉国通过共同财产转型、用信息掌握代替学识以及随后国家成为投资地图

的原材料基地的转变,致使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生态文化毁灭,之后, Andrew Steer ,世

界银行环境部的副主任评论说我一直在"进行布道"(欧洲议会, 1993 年 4 月 28 日)。然而,

在关贸总协议的新知识资本协议下,正是南方土著和乡村人口的传统知识在被占用、被
抢注专利,再通过南方"卖"回给他们,其间没人试图了解一下随之而来的生态节律失调:
不断解构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问题。在一个牺牲式的传统中,我没有受到人类学的 F站占
污,没有足够"责任

达在这个领域中没有"责任"飞,他的"新国际"是女如口此自命不凡和软弱无力(见 Spiva
冰 k,
"Ghostwriting
滑稽)的写法是女如口此模糊、冗长使它永远处于不开始运作的状态 (Derrida , Politics ο/

Friendship , p.8) 。联合国会议为了资本,而不是为了社会的利益提供借口,以一个他们


了解得很少的有关成就伦理的名义,使这些努力白费。正是因为所谓的美国女性主义者

敢见证,她们才是最大的冒犯者,她们的"激进主义"就是带着强烈的领导者情结和扬

名的无止境贪欲组织这些会议。我故意用这些强烈的形容词,对来自这些领域的每个集

体成就的声明提出警告,"弄清楚"产生侍者形象的"屏幕"。我知道联合国要建立一

个监督保护当地知识产权机构的计划。现在也许需要这样的计划,但这是在暴力中违背

土著人的原始"共产主义"理想,并把她/他绑缚起来,使之成为帝国主义的保护对象。

---幽a
[98] 此讨论得益于德里达有关责任的零散论述,我对其责任的理解使我试图在"责任"中开

始做功。秘密的主题是我对德里达 "Passions" 中一个时刻的通俗化,见 David Wood ,


cd. , Derrida: A Critical Reader (Cambridge: Blackwell , 1992) 。
[99] 有关国际人口控制的更详尽立场的论文,见 Spivak , "A Reply to Gro Harlem Bruntland , "
Environment37.1 (J an.-Feb. 1995) , pp.2-3 。
[100] In faye Ginsburg and Rayna Rapp , cds. , Conceriving the New World Order (Berkeley:
Univ. ofCalifornia Press , 1995) , pp. 394~395 也见 Carole Pateman , The Sexual Con-
tract (London: Polity Press , 1988) 。
[101] 读者反复被告知,在本书中,隐藏的议程(就作者能够了解的而言) ,就是要跟踪"本

土原材料提供者 "0 DNA 专利申请("美国声称拥有大块的人类‘基因组''')是作为"新

无产阶级"的本土原材料提供者的死胡同,除了他/她自己的身体以外一无所有 g 而

后殖民主义的高速路与资产阶级的女性主义接轨。有关这方面的论争一一一只是起点,

不是最终权威一一一见 People, Plants , and Patents: The Impa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n


Trade, Plant Biodiversi吵~ and Rural Socie沙 (Ottaw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 1994) ,引用的段落选自 p.116 。我感激 Farhad Mazhar 给我这本书。在我打
印出最后文摘时,我偶然读到 Jeremy Rifkin 写的 "The Biotech Century: Human Life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n The Nation (13 Apr. 1998) : II ~ 19 。这是一篇翔实的文章,
因为是针对 The Nation 的读者群,它谈到了未来"我们对自我和社会感觉将很可能发

生变化",呼唤欧洲历史上的"安慰性先例" "就像 600 多年前,当早期文艺复兴精

神席卷整个中世纪欧洲那样" (第 II 页,重点为我所加)。我认为当某个来自南半球

的人表现出这种变化的感觉时,我们不能认可它。虽然上面引用的文字有一种奇怪的
乐观气氛,在文章最后,瑞夫金(Rifkin) 先生还是表示了适当的担心。"对于在生命

本身[沦落]到客体化状态的这个世界中长大的后代们,这会意味着什么?
"他问道(第

19 页)。解构主义的后尼采式伦理策略中,身体的超心理学原本(德里达早在《论书写》
(Grammatology )中就特别提到过遗传原本)是一个他者性形象,把人定义为受到他
者的呼唤去肩负责任,而不是一个"单一和基本的性质"的储藏库,只会大声要求权利。
在政治法律推演系统内,"遗传权利"的确"很可能在即将到来的时代中作为胚胎议

题出现" (第 19 页)。如果南半球的人类基因组现在就受到盘剥,那么这样的情况就

应该会发生。我们写这些的目的就是希望它将不失去其伦理屏蔽、不失去被书写的身

体是不可能的体验的感觉。
[102] Swasti Mitter , Common Fate , Common Bond (London: Pluto Press , 1986) , and Carol
Wolkowitz and Sheila Allen , Homeworking: A彻h and Reality (London: Macmillian , 1987) .
[103] "出路不在于法庭,而是在于一个觉醒的、有觉悟的民族" (Mumia Abu-Jamal , Li ve
fromDeathRow , [Reading , Mass: Addison-Wesley , 1995] , p. 102) 。
[104] "基于这个出版物,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UNDP) 将在拉丁美洲和中美洲、亚洲和大洋
38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时叫皮瓦克读本 I From D…叫川川叫 e of Glob副 izati。ωplvak Reader

洲,可能还有非洲,开展与当地民间组织的交流咨询。我们将寻求的是他们对保护传

统知识以及为其创新和贡献获得认可的最恰当策略的看法",这么说的意思是什么呢?

(Sarah L. Timpson and Luis Gomez-Echeverri , "Foreword ," in Conserv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Integrating Two Systems ofInnovation , UNDP , n. p. , p. iv) 。你不能通过"咨
询组织"了解心态、"认知知识"。不管是好是坏,等到这些人都建立细织与一个联合

国机构咨询的时候,这个话语构成已经断裂了。宣传单题目旱的"保护"和"整合"

这些词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不管是好是坏,我们这里遭遇的是一个困境。当这个断

裂的工作基本完成的时候一一即通过私有化使殖民化稳稳站住了脚一→这些保护性

整合将获得高度便利。这就是让它们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一种机制。它取决于帝国主

义社会转型的成功。这不是勒德分子反技术进步的立场,而是刚好相反。我接受所谓

的自然智能带来的技术后果。自然智能不能像人工智能那样被更新,与计算机辅助教

育和虚拟现实理论的修复性主张相较而言就显得十分幼稚。 P. Clokeet aI., Writing the

Rural: Five Cultural Geographies (London: Paul Chapman , 1994) 试图把乡村从实证地


理中解脱出来,特别是 Martin Phillips 的 "Habermas , Rural Studies and Critical Social

Theory ,"成功地用公共→私有这种与通常不同的二分法重新思考了乡村。然而,他

们把自已局限在欧美自然景观之内,不太能够想象乡村一地方与虚拟→全球的二分

对立现在是怎样被消解的,不能想象存在于前者内的新抵制形式是怎样直接冲击后

者,尽管这种不同项(非)关系(在前一章中讨论过)还保留在文化范围内。
[105] Robert Reich 和 David Bennahum 之间关于"进入母体"的对话: (http://www.reach.
com/matri x/ meme2-02 .html) (24 Jan. 1996) 。
[106] 如我一贯的立场,我用新移民指自 Lyndon Johnson 根据 "1965 年 10 月 l 日移民和国

籍法案" "把国家来源体制和亚太三角都扫光"以来持续涌入的这些移民,正是这些

群体,由于各种原因躲过了去殖民化。"这部法案,例如可能会创造一种从发展中国
家挖空人才的局面,增加亚洲移民 500% ,这是完全没有预计到的" (Maldwyn Allen

Jones , American Immigrations, 2d ed.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 1992] , pp. 266 ,
267) 。为了定义,我已经在其它作品中重复使用了这个注解。不言自明,在后芳:维埃
阶段,这种"新"移民模式有一种快速变化的态势。不断增长的反对移民的立法和选

民的愤怒应该会支持我这篇文章的论点。但对这种愤怒的表面理解已经使未经过滤
的文化主义竞争(这是我要攻击的目标)恶化。

[107] 在 "Yasudhaiva "中,"全球印度人"的因特网形象已经有过讨论。毫无疑问,新移民

运动中的其他"文化来源"的人也以类似的方式在美国归化入籍的犬熔炉中使自己

站稳了脚。 Kwame Anthony Appiah and Henry Louis Gates , Jr. , ed鼠 , The Dictionary of
Global Culture (New York: Knopf , 1977) 是一项令人钦佩的工程,它提供了一种在各
个文化群体的差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可能性。

[108] 因此福柯关于在文本折缝之间指定主体地位的考古学概念 (Archaeology , pp. 91-92)

一-矗ilIIIi
被解读为自我戏剧化的邀请;据说席勒对康德做过同样的事。
[109] "阿尔巴尼亚戎布基纳法索的人有什么奇怪的念头不重要,因为我们感兴趣的是在某

种意义上可以被称得上是人类共同的意识形态遗产" (Francis Fukuyama , "The End of


History? " The National1nterest 18 [1989]: 9) 。我不是在建议拿福山与康德做比较。第
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就是闹剧了。
[110] "在反对英国人的斗争中,主要口号曾是‘无代表,不纳税'……接受把奴隶当财富看
待应该是使南方选民有额外代表,使认可奴隶制度被纳入宪法核心"。见 Robin Black-

bum , The Overbrow ofColonial Slavery: 1776-1848 (London: Verso , 1988) , pp. 123 , 124 。
[111 ] 例如,注意有关印度美国人的这个细节,因为我作为一个常住的印度外侨对此最了

解。鉴于它关注的焦点是所谓的印度遗产以及在美国的印度人形象,印度学生委员

会一一-一个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发起的、有印度关系的组织(见 Mathews , et aI., "Va-

sudhaiva ")一一-不能、也不想要求,如其他少数民族团体要求的那样,在课程设置中
抹去印度人在美国的历史经历。因此,它利用南亚研究宽泛的"东方主义 兼一印

欧主义 (Orientalism-cum-Aryanism)"以及在美国民俗文化中还存留的一丝印度的神

秘,建构一张文化上"未标识"的面孔。
[112] 这是 John Stuart Mill 的 "On Liberty "一文的基本主题,见 Richard Wohlheim ,时,
Three Essays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 1975) , pp. 5 一 141 0 霍米·巴巴在与 Bhikhu
Parekh 的谈话中把它讲了出来 ("Identities on Parade ," Marxism Today 33.6 [1989] : 27) 。
[113] 这是些自由化白人文化优越论者(既不能与种族主义白人优越论者相提并论,也不

要与自由化多元文化主义者相混淆)。这个群体还在这个国家内部备战。"我们的任
务是把适当欣赏这个国家辉煌的多样性与适当强调个人自由、政治民主和人权这些伟

犬的、统一的西方思想结合起来" Arthur M. Schlesinger , Jr. 写道,见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New York: Norton , 1992) , p. 138 0 Zbigniew Brzeinski 写道,"既承认人类状


况的复杂性,也承认其或然性,这样就强调了在 21 世纪日益拥挤、私密的世界中,分

享道义一致性的政治需求",见 Out of Control: Global Turmoil on the Eve of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New York: Scribner、 1993) , p. 231 。一个是带着对美国梦的振奋信
心写作,另一个则提出有关世界的警示。自由化多元文化主义已经在学术主流中体现
出来,见证这一切的有 Charles Taylor ,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

tion ": An Essa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 1992) ; Bruce Ackerman , The Future
of Li be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Yale Univ. Press , 1992) ;和 John Rawls , Political
Li 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 1993) 。这些重要书籍显然不能在一个
注解中讨论透彻。这里权且说:这三个文本都与帝国主义的文明教化使命存在某种联

系。埃克曼 (Ackerman) 的立场是公开基于一种"胜利者"的姿态。难怪在 1994 年

太平洋美国哲学协会会议上,他提出自己的立场为外国援助和发展中国家妇女的解放
辩护。他的书特别针对新世界秩序的需要; "The Meaning of 1989" (pp. 113 一 123) 是
38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阳同皮瓦克读本 I From 0…t叫川川叫

其中的一个章节。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 是三个人中最精明的一个,他承认自由

主义作为政治的局限,力图在道义上和教义上拯救它,说它是"公民社会的‘背景文

化'" (第 14 页)。查尔斯·泰勒 (Charles Taylor) 从"欧洲的"世俗主义兴起的历史

叙事中推演出多元文化主义的主体(我很难想象其唯一性),从而降低了其思想性研

究的价值。我现在意识到在一个所谓的发达国家的母体(matricial) 公民社会中,确

保这些多种多样的元素在场,这是不可避免的。Duncan Kennedy 的思想性著作 Sexy


Dressing, etc.:Essays on the Power and Politi.ω of Cultural Identiψ(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 1993) 具有同样的特色。对于他来说,移民的时间性肯定是过去的(第
50-55 页)。以欧洲为中心的新移民动荡,他是不能明白的。在罗蒂和亨廷顿那里,

我们已经消除了这个对立。在这几个作者中,肯尼迪是唯一有这样直觉的人:做人就
是被他者呼唤。他用有趣的美国南方语言写道"每天的经历,其中似乎在局部层次

上一切已经在某个其它的地方被决定了。" Ox)
[114] Pierre Bourdieu , "The Philosophical Institution ," in Alan Montefiore ,巳d. , Philosophy in
France Toda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 1983) , p.2. 重点为我 F斤加。
[115] Melanie Klein , Envy and Gr正7titude (London: Tavistock , 1957) .当然,这是发展对罗
蒂亨廷顿立场进行积极历史性批判的基础。
[116] 我在第 3 章提到,经济公民地位建立在世界金融市场之中,而不是单一民族独立国

家之中,代表了权威和合法性。它是赛斯基亚·塞森 (Saskia Sassen) 在《失去掌控》

(Losing Control) 中使用的概念,在美国也起作用。看看媒体是如何试图使它戏剧化


的。经济公民不会受困于所谓的民主进程,它直接掌控着它。"詹姆斯·卡尔维尔
(J ames Carvin时,比尔·克林顿 1992 年竞选的战略顾问,在竞选活动中发现:有一股
不得不安抚的强大力量,即使这股力量技术上讲并没有投票"。以下是卡尔维尔说的

话,"‘该死的债券市场,竞选顾问说道,‘鬼知道它怎么这么强大?……如果我转世

再生,我要在债券市场东山再起。那样每个人都害怕我,不得不按照我所说的做,,,

(Adam Smith , "Investing in a Candidate ,"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 15 Sep t. 1996 , p
28; 第一个重点为我所加 g 所有接下来的引文都出自于这一页) 0 ~,我喜欢把债券市场

当易怒的野兽看这个想法",这位兼做公共广播服务(国家的"知识分子"频道)主

持人的作家接着写道"一个有些像瓦格纳‘ Das Rheingold' 中法夫纳龙的庞然大物,

守护着财富的金色光环。"他利用一个早期的符号场归化后现代资本。我已经在早先
的著作中对此做过评论,也在讨论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 (Specters of Marx) 中谈

论《雅典的提蒙» (ηmon in Athens) 时论及此事。这里重要的是,在后苏维埃时期的


世界新秩序中,金融市场(债券) ,而不是世界贸易(股票),已经接管了全球化。大

多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描述上是正确的,但政治上是否定的。和他们一样亚当·史

密斯("他的真名是杰利·古德曼 [Je町r Goodman] ")通过标示这二者的差异,但又在

关键地方等同它们使这个议题更令人迷惑"现在我们又有一场选举。债券市场的龙

一一-…-回国
,


、文
EUphJ
J

鼻在喷火吗?另一个财富和力量的巨龙一一一股票市场怎么样了呢? "(重点为我所加)。

同样的循环对他抵制时刻的定位也是适合的"未预料到的"。"这对巨龙有一项非龙

的本领:报纸上发表的一切它们都一清二楚。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它们也已经消化理

解"。 这个巨龙隐喻成功地演示了更得势的后现代主义形象:它们是在信息高速路

的最快车道上( Gedankenschnelle ,马克思已经预料到1 了) ;电子资本。"所以,只有那

些意外的、未预料到的,才能让它们做出反应"。但未预料到的事情不局限于美国总

统大选的兴衰变迁,它也是全球图运动中无数"地方"的抵制。这个注解可以无穷无

尽地列举例证: 1996 年 9 月 20 日, CBS 的《今晨» (This Morning) 提供的一个有关


"超级母牛琳达" (Linda the Supercow) 的诙谐字节,琳达是用牛生长激素喂养的,堪
与"跳月奶牛" (the Cow that Jump Over the Moon) 或者奥李利夫人那头引起芝加哥

犬火的奶牛 (Mrs. O'Leary's Cow) 齐名(这里与早期有同样的差别:拿爱尔兰移民当

替罪羊)。以下是《边疆))(Frontier) 载文"引导创新的粗糙功利主义规范迄今已制

造出被用来当作药物生产工厂的动物[请参考本书
387 页 Farida Akhter ‘论女人'一

节]…过去 20 年来,政府、农业产业、药业和化工业资本齐头并进,共同创造堪

称生物 犬屠杀的局面。那些忙于强调原子弹试验的核尘埃以及拥护‘不要广岛悲

剧'运动的人没有真正说过有关生物危险一个字,实际上,其危险性不亚于核危险,

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专利法的改变,特别是在关贸总协定之后,正剌激着人们积极

努力,企图垄断新基因组以及植入新基因的生物。曾经不可思议的一个微生物、一个

植物变体或一个动物品种能够被拥有的念头,在新帝国主义机构
W TO 强加于世界的

经过改变的专利法下,已经成为可接受的现实……不仅基因丰富的第三世界生态系

统,还有本土各民族的细胞和基因现在都被想象成获利的目标……‘动物合成
(animal
pharm) ,综合症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是新出现的情况…..谁需要牛生长激素 (BGH)
呢?……答案似乎是有四个重要的美国跨国公司一一-American Cyanamide , Eli Lilly ,

Monsanto 和 Upjohn 一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BGH" (24Aug. 1996 , pp.2-3) 。


[117] BessieHead 的"疯" 1:尹丽莎白用自由问接式描述了我们的论点"当有人说‘我的人

民\并特别强调那些人的黑色皮肤,他们是在追求王国和永久的孩子般的奴隶 " (A

Question o/Power [London: Heinemann , 1974] , p.63) 。


[118] Derrida ,'‘D侈erence " , p. 17. 这是德里达对尼采计划的总结。
[119] 又一次具有教育意义的是跨国组织在开采"本土知识"或"底层人身体"的 DNA 时,

意识到真正的源头是那些较小的和较偏僻的群体,不管什么原因,他们历史上是远离

主流文化的。

[120] Kaye Thies , Aboriginal Vi ewpoints on Education:A Survey in the East Kimberley Region
(Needlands: Univ. ofWestemAustralia , 1987) .
[121] 最近,我找到了"失去语言"和进入文化行为的确切证据,这是 Lee Cataldi 和 Peggy
38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叫。 n to the Critique 叫叫

Rockman Napaljarri 写的有关澳大利亚中北部 Warlpiri 部落的著作 ηmikirl: Warpiri


Dreamings and Histories (San Francisco: Harper Collins , 1994) , pp. xx - xxii 。在这方
面我没有基础知识,但我想慢慢前行,对"翻译的文化"有所了解。我在 1996 年西

班牙奥维亚多共同体文学欧洲协会年会上,第一次陈述了我在这个领域不成熟的思

想。毫无疑问,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我都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122] 见 Gordon Brotherston , Book of the Fourth World: Reading the Native Americas through
Their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 1992); 在当代加拿大双语主义的
斗争环境下,请再参阅 Merwan Hassan , "Articulation and Coerci.on: The Language Crisis
in Canada ," inBorder/Lines 36 (Apr. 1995): 30-35 。
[123] 在 Co侃侃的 Waiting 卢r the Barbarians (New York: Penguin , 1982) 一书中,极端他者性

的不可能爆发在临近死亡的时候,被表现为主体和声音的分离"声音从知道自己被损
坏得不能再修复的躯体中发出来,吼着恐惧。即使城里所有孩子都听到了我的声音,我

也不能停止吼叫:让我们只是祈祷他们不要模仿长辈的游戏……‘他在叫他的未开化
的朋友\有人这样评说。‘你听到的是野蛮人的语言。'一阵笑声。" (第 121 页)这段

文字是警告不要读稍后的一段,由"如何死亡的梦境"引出,正好有长者模仿孩子的共
济失调,是作者的看法"这是帝国的错!帝国创造了历史"(第 133 页)。受帝国的恩惠,

很难走出其阴影,因此这类本质主义的找替罪羊的做法是低劣的耸人听闻。 Coetzee 打

破这种受操纵的白日梦一一"我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类白日梦意味着什么"一一所以不

像早先那样失去控制,那是由并列句的力量所导致的。"帝国" (这个词本身就像一个

警钟)发出的长尾重句以一个短句夏然结束"不要幻想。" (第 134 页)
[124] "Rifts in Silence: How Daring Is Taught , " Program Notes , n.p. 兰布林尼地斯

(Lambrinidis) ,一个坚强、有同情心的女人,是"国际公民社会"的成员,"她最近的
剧本 "Women ofTuzla: Mythology ofCourage" 包含 20 个来自图兹拉难民营的波斯尼
亚妇女的文本,这个剧在欧洲议会、绿党和比利时妇女组织 ("Rifts in Silence 勺的支
持下于 1996 年 3 月 12 、 13 和 14 日在安特卫普上演。我提出把艺术用作未干预佐证

的问题与 Petchesky 的作品有关。

[125] 显然,她诗中的一些第一人称材料是用第三人称翻译的。而且,似乎她希腊材料的
"意识流"段落被直接翻译成直白的散文诗,而其他撰稿人的材料不是这样。我感激

Ioannis Mentzas 在这方面帮助了我。


[126] 她因此被偶然地写进节目注释。她在一端,与在另一端的三个美国人对等,她们也是
用第三人称描述的。处在两者之间的是第一人称的官方证明人。

[127] "实地工作"对我已开始意味着另外的东西,实地工作是学会如何不那么快地正规化,为

自己学会与基于责任之上的心态呼应 g 而不是为学术和半学术转码做匆忙泛泛的准备。
[128] 我把 Charles W. J. Wither 的话倒过来说 ("Place , Memory , Monument: Memorializing

the Past in Contemporary Highland Scotland ," Ecumene 3.3 [July 1996]: 327) 。因为在
qJau

『/
ut


殖民主义中,殖民冲动是对一个"过去"时代的占用和重划地盘,以便更堂皇地敷衍
自己。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当时谈的是
资产阶级革命对后封建时代的欧洲重划地盘的问题。
[129] Anne McClintock 在 Imperial Leather (New York: Routledge , 1996) 中阐述了这一点。
[130] "掩饰就是假装没有你已经拥有的东西 (To dissimulate is to feign not to have what one
has) " (Baudrillard , Simulations , p. 5) 。鲍德里亚写的是疾病。 Marshall McLuhan 会把"人
口太多,食物太少"说成是一种"癌, [它]促进细胞再造……使自己转化为自我消
耗状态",我们能不能把殖民贪婪也说成是一种疾病呢?棉花,这个劳动密集型工业
曾是美国南方大规模捕获奴隶的动力,它是同样疾病的一部分。
[131] "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以上国家拥有或控制增值活动的企业。常见的所有权和控制模
式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 (GDI) ,但跨国公司也可以通过与外国商行的法人联盟参与国
外生产" ("Introduction: The Nature of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ir Activiti邸,
in John H. Dunning , ed. , The Theory of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New York: Rout-
ledge , 1993] , p.l) 。我感谢索娜丽·彼勒拉 (Sonali Perera) 在我想要得到"尽可能简
单的定义"时,把这个推荐给我。
[132] 我已经详尽地讨论过价值问题,见 Spivak , "Scattered Speculations on the Question of
Value , " in In Other Worlds.
[1 33] Cited in Seema Das Seemu , "Garment Shilper Shishu Stomik: 31 Octoberer par kee
hobey?" Chinta 4.15 (30 Oc t. 1995). 在同样的议题中, Shahid Hossain Shamin 提出了"儿
童"话语构成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与母性意识形态一起,在宗主国女性主义理论中
有很多争论。这里我们冒着被扣上"童工支持者"帽子的危险!
[134] 为了不至于被指责为滥用,我赶快补充一句,这个词组出自叶芝的 "Easter 1916 ,"
Collected Works (New York: Macmillan , 1963) , p.203 。
[135] 这些录像 ("Rights and Wrongs: Child Labor ," nos. 305 and 414 , Intelτlational Center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 基本都是关于抵押劳动的。为了"还"债,成
年人和儿童通过做包身工,在奴隶制条件下工作,获利是如此微薄,有时这种劳动要
持续几代。这是一些绝好的录像,美国公众当然应该受到教育。它们给作为消费者的
公民传递的信息是抵制由童工生产的产品,尽管检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条件几乎就是
不可能的。录像展示儿童在生产砖和地毯一一东方的地毯是奢侈品。虽然巴基斯坦
被单独提出来,印度肯定少不了,此外中国、土耳其、伊朗、西藏、尼泊尔等类似国家
很可能都使用童工。夸耀性消费者将不太可能突然就抵制地毯,地毯生意的下降也不
太可能就会带来儿童教育的基础设施。一个名叫伊克巴尔·马西的10 岁男孩试图冲
破阻力进行抵抗,他被与当地抵抗组织分开,变为一个本土原始资料提供者。他被带
到波士顿,获得一个人权奖,接受一个美国国家电视台的采访("我想要成为亚伯拉
罕·林肯那样的人勺,之后就被送回了家。他就这样被扔到无人保护的显眼境地,被
38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ω…叫叫川叫e 叫。baliza阳 A Spivak Reader

子弹击中身亡了。虽然还没有证据证明射杀他与贸易有关,但他的死起到寓言的讽喻

作用:儿童们自己的问题与美国的慈善景象是如{可分离的。这两份录像都是瑞典录像

师马格努斯·伯格玛 (Magnus Bergmar) 制作纪录片的画面。尽管这些纪录片中妇女

讲的话没有充分翻译过来,有时还被话外音淹没,但它们的确谈及到了当地的抵抗。

(瑞典是一个理性开化的捐赠国)画面材料由一个非洲裔美国女人讲解,的确只是集

中在服装工业,这与抵押劳动(某些南亚国家的"传统")有很犬区别,因为工人是在

血汗工场条件下为外国直接投资卖命。(我的文本是关于"社会倾销"的微观研究,

特别是在孟加拉国的服装工业中)。录像使用的是前后一致的美国民族主义语气一一

甚至连语言都谈不上政治正确一-该使用认可用法"发展中"的地方,却用了"欠发

达"一词。当谈话节目女主持人 Kathie Lee Gifford 在镜头前抽泣,片子达到了高潮。"我

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她就用这句话开始了从使用她标志言辞的童工产服装供货
商到童工活动家兼抵制支持监督的转变。而由两个匿名采访者写的The Small Hands

of Slavery (New York: Human Rights Watch , 1996) 则坚持聚焦子印度的包身工,丝


毫不提及服装工业的问题。此书的许多资料来源都是关切的学者。(第一个注解提到

的 Tanika Sarkar ,父母都曾是我的老师,跟我在印度读同一所中学和大学。)被忽视的

"来自南方的批评声音"一一一当地的非政府组织一一一经常被记录下来,并被正确地指
派给帮助和监察政府的任务。这本册子的大量篇幅也相当正确地指责印度政府忽略

了律书(最老的已经有 75 年了! )上写明的法律和宪法保障,这是玩忽职守罪。当然


什么也不能宽恕这样的做法。但是,这本绝好的书在引用(有一两次)世界银行的作
用作为当地非政府组织分析的时候,就从未把世界银行的作用与政府总的银行经济重

组或然性命题结合起来,指出它严重阻碍了再分配活动。并且,当这本书在因特网上
被置于"抵押劳动"的类别下被引用时 (Alta Vista 有 1246120 条相关内容),唯一的
诫命一…一"你在印度能做什么"一-就是抵制和制裁。在"行动主义"类别下找抵

押劳动,一个有代表性的条目是《公司接收合并的伦理考量»,结果这是一个关于有,

很多 CEO 、智囊团和银行(其中有世界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参加的教堂主持的研
讨会记录。没有任何人权监察组织将会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后续的记录作评论。资本

主义的确比抵押劳动奴隶制更好。但剥削是唯一的出路吗? ((小手)) (Small Hand~)

记录了单独的一次有关"社区储蓄和贷款项目" "将给包身童工劳动一次重犬打击"
(第 147 页)。真遗憾,这就是在全球化名目下,为了全球完全金融化实行小额贷款

而不搞基础设施改革的入门途径g 或者说,当资助这类小企业的官员被要求提供社会

参与的例子的时候,它就给商业界进入穷人世界提供了合理化的理由。我们已经谈及

到 Salman Rushdie 对印度语文学的诋毁。第 2 章已提到 Mahasweta Devi 在《翼手龙》

("Pterodactyl" )中对后殖民政体的剖析。我这里将引用《慷慨的杜洛提))
("Douloti
the Boutiful ")中的一段话"有人是通过法律的、有人是坐吉普车的,但没有人是专
门点火的。" (Devi , "Douloti the Bountiful" , in Imaginary Maps [New York: Routledge ,

一一幽幽幽
1995] , p. 88) Rushidie 会把这摒弃为"狭隘"。还应该指出的是,与必胜论的美国道
义帝国主义相对照,代表评判机构讲上面那段话的人物叫Bono Nagesia,一个抵抗
的土著人。最后评判犯罪政府的例子是土著妇女的劳动团体,它对独立印度进行评

判"从海洋到喜马拉雅山脉,充斥整个印度半岛的就是躺在这里四肢伸展的包身工、
kamiya 妓女杜洛提·纳吉西亚受虐的尸体,尸体带着性病和干瘪没有血的肺腐烂着。

今天, 8 月 15 日,杜洛提没有给像英汗这样的印度人留有任何余地,树立起独立旗帜

的标准……杜洛提遍布整个印度。"(第 93 页)

[136] 这些陈述大都在手写的实地考察报告中能找到。有些第一手资料是我听来的。小部分
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孟加拉语的) ,可见发表于 Chinta 5.16 一 17 (I s May 1996) 中的

详细报告。

[137] "Proposal for the Provision of Primary Education for Displaced Under-Age Workers ,"
mimeograph , Gonoshajja Sangstha , Apr. 1995 , p. 10.
[138] 未发表的文献,提出要求便可获得。

[139] 必须承认德里达在 Glas 中试图进行这样的缝合,目的是批判男权中心主义。但那也


只是以欧洲为重点。他在试图干预全球性((幽灵》牛 ecters) 或为阿尔及利亚(从阿

尔及利亚的角度? )说话,或因为法属马格里布人必须保持在另一个语域内。
39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引
IF川e盹c∞。n陌s剖t甘由圳叩
r阳阳阳叫
u山
阳c

解构的开启*

"解构"这个术语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
930-2004) 发明的,在《论文字学》

(1 967) 里出现是第二次,之前还出现过一次。第一次出现是在
1965-1966年间,法

语杂志《批判》上的一个系列评论中出现了"解构"这个术语。这个词还受到海德格

尔(1 889一 1976) 的影响,特别是与海德格尔的《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


(1 929) 中

著名的第 2 部分有关,那部分的题目是《在时间框架的导引下本体论历史的现象学解

构的基本特性 »0 "解构"这个名称的改变就是对海德格尔纲要的决定性修订。应该

记住海德格尔是尼采(1844-1900)的忠实读者,在尼采的著作中"解构"也占有一

个特殊地位。

本篇特别根据德里达的著作来解释解构。

解构在德里达早期著述中关注的是哲学文本在建立定义之初没有考虑到的事实,

即定义的做法会使每个被定义项从一开始就与所有其他项分离。德里达认为把一个

定义作为一个主题或一个论说的展开是从反面开始的,这是可能的。这类词对修辞马

的操纵体现为让·雅克·卢梭的"增补"((论文字学训,或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

药和哈马 (hama) ((柏拉图的药》见《撒播»,1968 年 A 过去与痕迹:来自存在与时

间注释的注释》见《哲学的边缘》胁
rgins of Philosophy , 1968) 。这些修辞操纵所掩

盖的是第一延异(德里达发明的一个词)的轨迹一一就是上面所描述的开启一一和

持续一一即推进,这也在上面描述过。这是前面提到的区别和持续的推延轨迹,称

为"踪迹"。

结构主义者强调的是语言,或符号系统,如最后一个例子中的解释模式。在《论

文字学》中,德里达认为索绪尔(1 857 一 1913 )未能在其著作中体察出他的洞见中的

*译自 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s: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均nishing Present , App巳ndix ,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9 , pp. 423 - 432 0


oy

白H V
AV qJ

咽,,

许多含义,即语言可能的起源是能够说出语言和言语单位之差别的能力,而不是某种
内化的知识或惯用法的语库。在"言语和现象 " (Speech and Phenomena 1967) 中,
德里达论证说胡塞尔 (1859一 1938) 的"活的现在"的现象学概念必然导致主体之死,
因为它隐含着在任何一个主体的活力或生命之前或之后延展的现在,这是一个从以
前延伸到之后的现在。在"延异"中 (Margi肘。f Philosophy 1968) 一一一这是他提交
法国哲学学会的→个重要的理论干扰,他把这种不可避免的区别(开启)和延者(推
进) ,眼下未被定义或定位的一切的痕迹或轨迹,称作手号。这是"必要的但又是不
可能的" 步(将对解构有用的一个公式) ;因为这样的命名意味着手导已经屈从于
自己的法则,如所概述过的。
踪迹的这种不可逆转性在所有的哲学对立关系中不仅产生一种未被限制的同-
t 性和他者的体系,而不是相对受限制的否定和升华的辨证关系。它还以一种只能"称
作"激进的他性的东西把我们的自我置于一种延异的关系当中(因此必然被抹掉了)。
这篇思想丰富的论文为解构哲学家提出了一些经验性法则。
在《签名事件i吾境» (胁rgins ofPhilosoohy 1977) 中,德里达认为奥斯丁(1911 一
1960) 在建立言语行为理论时,承认了力在意指中的作用。这种理论把语言不仅作为
陈述而且作为行为来研究。但他不能承认他对语言的不可逆转的"言外"感知:即真
理陈述也是一种述行惯例,产生一种不仅只限于一个语义内容的转换。每一次有效
果的情景都改变着重申的真理。"言语"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写"共享同样的结构,
在没有标记和异质情景中都可以使用"书写"。
德里达与其他哲学家建立了密切的理论关系,如康德(1724-1804)、黑格尔
( 1770一 1831) 、克尔皑郭尔(1 813 一 1855 )、尼采、弗洛伊德(1 856 一 1939) 、胡塞尔、
本雅明 (1892-1940 )和列维纳斯 (1906-1995) ,这里只提到其中的几位。但不能否
认的是,在所有这些哲学论文和他的早期著作中,海德格尔的那个问题从未缺席过(存
在的问题,关于本体论的全部研究,如论述康德的第二本书的标题所示)。因此,在《暴
力与形而上学:论列维纳斯思想» (阶iting and Difference 1964) 中,德里达赞扬列维纳
斯对海德格尔的批判,甚至对上面提到的哲学家进行了类似的解构,这很重要。
这种批判的亲密关系一一而不是通常保持的批评距离,标志着肯定的解构。
在《人的终结» (胁rgins ofPhilosophy 1968 , 1972 年英译)中,德里达又一次通过
与海德格尔相区别来开创自己的研究。德里达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而后在《论精神》
中继续提出了他的论点,即在人人皆知的 20 世纪 30 年代的转向之后,海德格尔暴露

3归 l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From 0 truction to the Cr阳川叫叫

了他的矜持,即在探究所有的问题之前,他都要提出 4个未能充分回答的问题。需要

注意的是,德里达的这篇重要论文是开放式的,标志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1982 年在切里西拉萨勒 (Cerisy-Ia-SalIe) 城召开的题为"人的终结"研讨会上,

德里达也在他的文章里描述了一种运动,即从"保护问题"一~一坚持」个不能回答的

问题的优势,也就是延异的11:1J Jm一一-到"呼唤整个他者" 必须加以区别和延右

的东西,仿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我们讨论的《延异》中的激进

他性 4 样,从一开始他的著作里就出现了类似的双向讨论。现在德里达宣布的运动

被理解为是从纯粹的哲学正确性到以他者为指向的转向,使我们注意到要更加强调

伦理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预示这次转向的)个早期文本是《独立宣言»(New Political Science No.15 ,


1976 , 1982 年英译)。这里,德里达借用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的术语,提出宪法主体
是由独立宣言的述行陈述产生的,它必然是在关于民族身份的述愿陈述中作为给定

因素提出来的。(述行与述愿之间的重要差别,见J. L 奥斯丁, «言语何为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 1962 年)。这个文本说明德里达已经开始他对哲学民族主义问


题的许多探讨,实际上是他对所有制度行为的阅读。

《法之力"权威的神秘基础"» (Force of Law: " the Mystical Foundation of


Authority" 1989) 可以看作是德里达伦理转向的核心:即从"保护问题"到"呼唤
整个他者[激进他性]"的转向。如果我们把它与«给定时间»
(Given Time 1991) 、《死
亡的礼物» (The G泸 of Death 1992) 以及《困境» (Aporias 1993) 一起考虑的话,

我们会看出他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

这部早期著作一一被广泛认为是发自延异的必要但又不可能的主张,它坚持认

为所有关于本源的学科都隐藏着从某物的分裂,而不是本惊,目的是为了让这个本掘

得以确立。这就使得对本源问题的任何回答都是不确定的,被认为是本源的东西或

思想在描述或定义中被与其实际所是区别开来了。在解构的第一阶段不得不保护或

当作一项任务来看待的正是由这个本源产生的问题。

如果相信德里达自己的分期的话,解构的第二阶段就是比较"肯定的",是他在

20 世纪 70 年代使用的一个词。肯定的呼唤或呼吁是朝向创立了本源但又不是本源的

那个东西发出的,最经常的途径是通过新的概念→隐喻即"经历不可能之事"来实

现的。如果激进他性在早期被看作-个必要的在命名时被消解的方法论前提,那么

现在这个前提的范畴就被故意模糊了,并作为"经历"更易受到攻击。
解构的开启 1 393

现在,正义和伦理这种不可估量的事物可以被看作是"经历不可能之事 "经历

激进的他性。这样,它们就是不可解构的,因为要解构它们就是要把它们呈现在延异

的法则面前。以这种经历为基础的决定面对困境或死胡同。就像经历区别于前提一

样,困境区别于进退两难或自相矛盾等逻辑范畴。人们在体验中了解困境,尽管它们

是死胡同 g 它们在消解中被揭示出来,因此是对不可能之事的经历。通过或"解决"

困境就达到了形式化,把困境当作实际的逻辑问题来对待。那么,在解构的第二阶段,

形式化因此可以被看作是朝着"开启"开放的-个中转站。(最后一个主题曾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个文本中讨论过"理性的原则:学生眼中的大学", 1983 年,不

仅借用了海德格尔相同题目的一个文本,而且还借用了这位老哲学家 1933 年著名的

校长就职演说。)

"法律不是公正, [尽管]法律要求公正", «法之力"权威的神秘基础"»这样陈

述说(注意:这里必须提供一个连接;德里达在进行哲学的互动-一一读者要自己提供

环节才能弄明白这个皮本,因为他使用的是修辞层面上的语言)。

公正与法律之间不能是一条直接大道:那是一条死胡同,一个困境。然而,公正

通过法律得以实现,甚至对自身加以涂抹。这是解构所包含的特殊性质。伦理是对"不

可能之经历",而作为行动之推算方法的政治也在解构的范围之内。存在的空间是时

间的礼物(可以这么说)一一我们堕入时间之中,我们无法预测地开始了"存在"。

把它叫做礼物就等于通过思考"给予"时间的另一个(东西)来解决那个困境。这

样,生活就作为一个完全他者的呼唤而被经历了,这个呼唤是必须予以回应的,由一

个解释性原则来回应(当然,在忘却的过程中,假定在主体无法预测地进入时间的时

候首先就有一个礼物)。作为对"不可能之经历" (因此是无法计算的)伦理就是在

可能的推演中生活,它覆盖着从自利到包括政治一法律在内的责任之间的一切。公

正和法律、伦理和政治、礼物和责任是没有结构的结构,因为每一对的第一项既不是

可获得的也不是不可获得的。正是把公正和伦理看作是不可破坏的,看作是对不可

能之经历,政治和法律才必须做出经验上谨慎的,但哲学上游移不定的决定。(当然,

甚至这个对立最终也站不住脚。)现在总结一下,从可能性的角度看,总结就是消解

必要的不连续性:上面所列举的每一对的第二项都是必须负责任的行动,总是从负责

任的角度出发。虽然这些二元对立项不是可交换的,但却是一个错位的非链接链上

的运动。在每一种情况下,对立项之间的"和"字展开了德里达在《系词的增补:语

言学之前的哲学» (1 977) 中提出的任务:系词"和"是一个"增补"一一他在卢梭


39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叫本『叶巾

IFFr川…叫。on川t川 e叫衍r 叫
c

的著作中第一次发现这个游移(不定的)词,覆盖了一个无法穷尽的关系种类,因为

增补既提供了一个缺失的东西,也附加了一个额外的东西。如《理性原则》和"莫克

鲁斯:或能力的冲突" (见《文字游戏» Logomachia , 1980 年, 1984 年英译)所论证

的,如果负责任的行动完全在推算系统内部形成或自圆其说的话,它就不能保持对他

者踪迹的合理解释。它一定要开放,让一个不能在系统内部得到定义的启动来判断。

这样的例子见于《马克思的幽灵» (1 993) 中讨论救世主义 (messianism) 的部分。

在这个"开启工作"和相当细致定义的"工作中设定或定位"之间是否有一种

重新铭写的关系呢?这些概念不仅见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而且见于后期的

《艺术品的本源» ("Origin of the Work ofArt ", 1935 年, 1950 年和 1960 年英译) ,德
里达在《绘画中的真理»(The Truth in Painting) 中还讨论过。在本文简短的片段中,
我们只能说海德格尔把以抵制为基础的每一个世俗冲突都看作作为作品的艺术品的

外部特征,而德里达却把"作品"所标识的东西看作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哲学构成以外

并与之断裂的东西,与一种纯粹抽象推算的逻辑不相一致。把广 -14'作品放在哲学学

科之外或旁边的想法是德里达提出来的,即在以边空或补遗为题的几篇文章中在主

体和修辞两方面论述的。在"作为实证科学的文字学"中,德里达曾反复陈述文字学

不能成为实证科学,因为哲学家不能或不愿意"冒险"去面对那些在本游、上不可回答

的问题。现在,这位成熟的哲学家好像承认了他所冒的风险,走出了他在早期文本中

所援引的"那个掩体"。现在,本惊是对不可能之必然经历,是作为没有保证的抽象

演算来经历的。

文学一一更具体地说,诗歌一一仍然是提供对不可能之经历的一个比喻:在《暗

语» (Sci仙boleth , 1986) 关于保罗·塞兰的讨论中提出了这个想法。德里达早期关于

马拉美((双重讨论» " Double Session" , 1970 ,见《撒播» Disseminations) 、弗朗西斯·蓬


热((签名蓬热» Signsponge , 1975) 和布朗肖(见《抛光» Parages , 1986) 的讨论都
是从这个立场出发的。他对视觉艺术的直觉不是协调一致,只是不太确定。 1978 年

发表的《绘画中的真理》集中探讨了凡·高的《农民的鞋»,这是海德格尔在上述文

章中讨论过的那幅画。《绘画中的真理》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艺术的"惯

用法"(一个产生意义的次系统) ,可能给画中的任何有关"真理"的研究提供一个跳板、

可能导引出一个可推演的意义系统的指意逻辑?

令人好奇的事实是,许多所谓的民族→哲学(如道教、禅宗、佛教的虚无主义、

印度佛教的龙树哲学、伊斯兰教的苏非派等都表明与解构的部分思想有密切关系。这

一----"
-
解构的开启 1 395

也许与它们对意图主体的批判有关。仅就信奉主体之外的一个权威而言,它们与解

构不是 "回事"。但仅就它们把完全他者用做代理(通常称为"宿命论")这斗点

来看,德里达所描述的伦理工作轨道之外的空间就与它们有相似之处。因此,虽然德

里达本人一般不承认自己的系统与任何"神学" ((民族人文主义的本体论神学:一

个假说的绪论», 1992 ,见《牛津文学评论», 14.1-2) 有类似的地方,但是解构在

其"开启"模式转折之后可能会引起许多边缘文化系统的兴趣,它们都是在康德启蒙

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发展中,它们自己以反作用为主导的推演体系就与海德

格尔在康德谱系中看到的一样,变成了妥协(特别是性别妥协)和呆捕的了。当然,

只要"开启"模式仍然是学术或学科推演体系的描述和形式化实践,它仍然有与各种

神学相关的可能性。而且,只要解构哲学的他者化仍然至少局限于一些相关学科(如

飞文学、建筑、神学或女性主义)的话语,它就能引起有限的但却是有用的争论。

当前,边缘文化体系最有批判性的和能动性的飞地就是反全球主义或选择性发

展的活动(正如全球金融化是启蒙运动最有力的先锋一样)。在这个领域,解构的"开

启"模式渐渐开始了对残酷无情的全球化推演体系的积极抵制,而"民主化"往往说

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及其理性化金融的分支经济体系所导致的政治重组:或许通过提出

"发展"的别样选择而参与了经济增长与福利之间二元对立关系的置换。当然,这些

努力并没有产生明显属于解构的可持续的形式化理论。这是毫无保留的解构的危险

之所在。

这里,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例子的困境。生产这些例子的主体和集体与生产系

统形式化的那些人处于一种困境束缚之中,这些人可能与他们的工作场所一一全球

化和发展一-一相距甚远或往往予以忽视。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保罗·德·曼

(1 919-1983 )给反讽的定义(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寓意差不多)可以用来描述这个局
面:永久的主唱或拦截与主导意义相关的来隙,否则这个主导意义就会不断展开(寓

言等于是另外-种说法),这既是解构的形式化,在抽象层面上又是全球发展的逻辑。

此外,如果把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的分离看作是先前建立在自我保护和他者呼唤之

间的经济,那么,这种毫无保留的解构的开启,完全不同于建立另一可选制度的诸次

失败,也许可以描述为资本一资本主义者对资本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推进一一推延

和延右。

上面描述的无结构的结构, →对因素中的一项在对不可能之经历中既是可获得

的又是不可获得的,可以从美学角度进行不同的描述。在小说《宠儿»
( Slaved 198 7)
39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时叫皮瓦克读本 [FromD…川。n 川e Critique 叫

中,托妮·莫里森把非裔美国人或新世界非洲人一一以严格区别于当代的美洲大陆

的史前的"非洲I" 置于不可解构的对不可能性的经历中。由于这种他者的呼唤经历

了非裔美国人的权利意识的推演体系, «宠儿》就把这种被涂抹的启示描述为 4 种母

性的牺牲,"不是要传下去的故事"。历史要求它走上死路,又不能阻止母亲。主人

公杀了她的孩子是为了避免它受到白人世界的歧视。那个契约环→一打在自己没有

名字的奴隶母亲胸上的烙印一一也保证不了持续性。历史性没有变成谱系。

我在结论中应该提及两件事。第二:德里达自己作为法属马格里布人的立场一­

他把自己说成是阿尔及利亚的犹太血统-一不是泛泛地而是以解构的方式谈论全球

斗争:在《幽灵»中呼唤人们在经济上意识到人权。他的更加详尽的论i正是关于移民的:

新欧洲的双重责任 (The Other Heading 199 1), "本体环境学"批判一→相当于多元

文化的认同…一一"即把不相融的当下存在的本体价值与其环境相联系,与←
4 个地点稳

定的和可呈现的确定性相联系,与一个地域、本士、城市、广义上的身体"相联系的

一种公理学(牛ecters 82) ;以及(作为可推算的离散者而生活的不可解构的他性人


物的)抽象来客。当德里达谈及早年在阿尔及利亚的生活时,他不是讲一个最近刚发

生过民族解放斗争的国家,因此不是确切意义上的"后殖民"国家。第二:对德里达

伦理转向的研究,对他与海德格尔的关系的研究,对后殖民主义和解构的研究,鲜有

打破自身框框而开启工作的,因此仍然不同于外在于学术体制特有的形式化推算的

解构的开启。

(陈永国/译)
却「皮瓦克访谈:政治与想象 1 397

斯皮瓦克访谈:政治与想象*

(詹妮·夏普)

在将女性主义视角引入后殖民研究这方面,斯皮瓦克作了很大贡献。同时在妇

女研究这→领域,她鼓励人们质询性别分析的传统方式。无论是论及语言中的女性

个人主义,还是质疑权力与欲望的主体,斯皮瓦克一直牢牢关注着处于国际劳动分工

之另一面的妇女,同时也拒绝过于简单化地复原她们的主体性。

我第一次见到斯皮瓦克是 20 多年前在德克萨斯的奥斯汀 (Austin) 。当年我在德

州大学 (University of Texas) 一年级读本科,有人推荐我去昕一位新来的英文系教授

(即斯皮瓦克一一译注)的课,只因这位教授和我一样也来自印度。我对这种说法之

后隐含的想法当然很是反感,没有去昕。可是斯皮瓦克作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解构主义者(也是她当时众人皆知的头衔)
,她的学识不久便把我吸引过去,我决定

继续学习研究生课程并在她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那是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如今

已为人熟知的分析后殖民与殖民话语的术语在当时才刚刚进入学界,而斯皮瓦克正

处于界定这一新兴领域的前沿。不久以后她离开了德州大学。为继续接受指导,我

只有四处追随她,足迹遍布厄巴纳一香槟(U rbana-Champaign )、多伦多、伦敦、休斯敦、

米德尔顿 (Middletown) 和伊萨卡(Ithaca) 。我依然记得她在康奈尔大学人文学会作

高级特别会员时,我坐在那里的一间教室,昕她将福柯与印度法律联系起来,针对知

识的主体与妇女的符号分析作精彩的评论,我都昕呆了。当时还不知道她正在思考

并形成自己在《底层人能说话么?»中的主要论点。这篇文章大概是她所有作品中最

出名的也是被误读最多的了。 [1J
她的名言"底层人不能说话",往往被批评家们理解为一个肯定的陈述,实际那

* i手自 Signs: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 vol.28 , no.2;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2002 。詹妮·夏普(Jenny Sharpe)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 (Department
ofEnglish , Univ巳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
39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叫 Fr叫econst叫。 n tothe 叫ue of Global阳 山

是她的疑问,质疑学界那种总是想让性别化的底层人在历史中发出声音的企图。写

《后殖民理性批判》一书时,她对这篇文章做了修改,承认她"激动的哀叹:底层人

不能说话! "是"个失策的评语"(308 页) [2]。但是她也注意到批评家们所给出的


那许多底层人说话的例子倾向于将底层性等同于第二世界的妇女或美国的少数族群,

这种生搬硬套恰恰也是她那篇文章着意批评的一个方面
[3]。确实,她最近工作的­
个重心就是指出在公司全球化(Corporate Globalization) 之下流动的南亚人的复杂性,

其中含有对下层妇女被捆绑在下层位置的质询。

我曾请斯皮瓦克回到《底层人能说话么?»一文,探讨其中所述性别化底层人时

容易出现的毛病。她告诉我"族内"的(intranational) 文化差异需要注意,尤其被去

殖民化运动绕开的南亚中产阶级精英与农村穷人之间的差异。她描述了如何参与底

层人的日常生活,将田野调查作为这种参与的唯一模式。在与斯皮瓦克谈话的同时,

我逐渐明白她对社会变革持典型的悲观主义的态度,意在抵消政治积极分子的过度

乐观,他们自以为改变了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她更愿意将社会变革描述为临时性

的,而不愿对其加以信任。在这→点上,斯皮瓦克的解构性思维是明显的。不过这是

一种积极的解构,是在不断批评中寻找价值的解构。

下面这场对话发生于2001 年 6 月的洛杉矶。当时斯皮瓦克从香港回纽约,途经

加州索诺玛 (Sonoma) ,在那里参加了一个福特基金会关于区域研究之未来的会议,

议题是"跨越国界的原动力"。亚洲之行给她留下的印象在我们的谈话中依然清晰可

见。她向我描述在孟加拉农村的小农业主,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中国博士后研究生,以

及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的生涯,斯皮瓦克式策略性运用"想象的政治学"的风格

浮现了出来。这里我们用"政治学与想象"作标题,是因为我们想突出斯皮瓦克在这

次对话中强调的:公司全球化具有强大的想象力,同时它也引发出的对想象的另一种

诉求;而这另一种想象与前者抗争并且同样有力。

詹妮·豆普 (JS) :您强烈地反对学术界将全球化等同于移民(migrancy) 与离散

(diaspora)。您坚持说农村是全球化新的前沿,全球化控制农村的种子及化肥,控制

农村人口,给农村妇女小型贷款等,手段不一而足。是否请您进一步阐述这一关于农

村是全球化新前沿的观点,以及我们批判性的话语应当如何面对这样的全球化?

佳亚特里·斯皮Ii 克 (GS) :自从我写过将全球化理解或表述为人民运动以后,

事情变得越来越具体。在我看来,现在流通的有四种全球化模式。第,全球化不

是什么新鲜事物,换句话说,全球化是一次简单重复。第二,全球化本身可以等同于
斯皮瓦克访谈:政治与想象\ 399

由布莱顿森林 (Bretton Woods) 会议发起的全球治理的努力,那次会议也是后殖民与

后民族(postnational)世界的开始。这是比过去的"与民求同"(identifying-with-the-

people) 运动更为复杂一些的面孔。第三个模式是整个地球处于一种共同文化的困境

中,其特征就是城市主义。我正是为了反对这样的观点提出关于农村的问题的。最后,

我将全球化区别于一一我们暂且称之为一一"世界贸易"。确实,扩张是很老套的,

但信息技术给全球化加了一个维度,因而需要一个专门的名字。"全球"现在指某些

更抽象更虚拟的事物,它与特定的金融资本、竞争市场的优势有关,并且优势是处于

可交涉的状态,从而与"世界体系"不同。这一技术现象是柏林墙倒塌的条件及结果。

从这一点来看,全球化是一种断裂。四种模式可以让我们看到全球化由重复走向断裂。

而第四种模式令我们关注数据的移动甚于货币的移动。基于这点,我指出农村的虚

拟化( virtualization) ,即经过注册士生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 为专利知识,经过

制药公司为了操纵种子及人群而从中获利,农村变成了数据。举例来说,本土人民由

于违反贸易投资及知识产权规定而遭受罚款,只是因为他们显然没有把自己几千年

的知识注册专利,现在反过来被说成在做违法的贸易实践。将农村现象一一不是蓝

的天,绿的树一一转换成数据,农村果真成为了全球化的阵地。[相对而言],城市

的知识现象则早已非常明显,因为城市[申请专利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并成为有用

的工具。当娜·兰缀 (Donna Landry )最近已经对这样的事实有过评论问一一至少在


英国一一早在 1681 年的竞赛法案中乡村就因为消费而被重新编码了。我所谈论的正

是消费/生产二元如何被打散成为虚拟事实,包括作为消费的旅游业。

JS: 是否正是[过多]受到那些城市中心的吸引,我们在批评全球化的话语地图

上忽视了农村?我这么问是因为如果确实如您所说农村是全球化加剧的一个点,那

我们应当考虑它。

GS: 但你不需要把农村放在一张老式的地图上,你应当把他们放在各个地缘信

息系统上。我已经多次谈到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注意。这与妇女有很大关系,因

为农村劳动,尤其在草根层,经常是男女对半的。而且田野劳作虽然有时是由男人承

担,但不是只有男人承担,更多的操持是由妇女完成的。我不是在浪漫化本土社区

(indigenous communities) ,有人也许称之为土著社区 (aboriginal communities) 。我只


是说那些地区一致的文化表现出一些独特性,即妇女在所谓的"公共空间"不活跃并

不意味着她的地位就低下,即使这样的公共空间不是我们从欧洲以及殖民历史所得

知的那种。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的虚拟化(virtualization )及其在金融资本下转化为
40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叫叫 the 叫 ue 叫叫叫

数据,却[从另一方面]实实在在地抹杀了妇女实践。作为全球化中的一个主要现象,

这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它与字典中告诉人们的通俗意义不同,它被简单翻译成

"移民模式" (immigration patterns) 。那样的话你当然会落人俗套,用已经用了 20 多

年的老一套来描述那些模式。

JS: 大家都知道,作为最大的生物技术发展者之一,孟山都公司 (Monsanto

Company) 将它通过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种子都注册了专利。这样一来农民们就不再

能够为来年留下几颗种子,而这是一种传统的实践。您已经写过如孟山都这样的一

些生物技术巨头,打入南亚时如何影响了当地妇女。

G趴在孟加拉发生过洪灾以后,只有接受这些基因改良后的种子才可以发放贷、

款。但那只是一个例子。化学肥料对农村人整个生活的干预[更是]令人惊愕。

JS: 所以说在贷款的名目之下,在农村发生的是某种[比较]传统的一→用那个

惯用语说一一妇女被迫离开农村的问题。

GS: 对,这已经被编入了另一种话语的语码之内。并且,最后正是这种数据化的

转变令我产生了兴趣,因为它不仅是关于人类利益的故事,也是一个大得多的系统性

变化的例子。那是我在谈农村时一直努力要说的。这个问题不仅是关于妇女,关于

我们所强调的把妇女当人看,它还是一种系统化,一种将某种存在方式系统化为这种

抽象的普通知识权力一→如果你愿意一-那就是数据,它事实上传达着某种比妇女

压迫大得多的变化[正在发生]的信息。

JS: 如果您认为收集数据传达了某种比简单的妇女压迫更大的信息,您怎样应对

这样的观点,即认为新的电子技术正在赋予第三世界妇女走上全球市场的直截途径?

GS: 表面来看当然是这么回事。资本在它的新形式下看来似乎更具有社会化生

产性,但是当人们谈到这点的时候,他们[往往]说得很抽象。他们不是在想真实的人。

我现在要来个 180 度的转弯,邀请人们把农村的虚拟化理解为一个巨大的系统性转

变,一种重新编码,再辖域化 (reterritorialization) 。同时,为了理解这种可怕的抽象

的权力,我们必须添上在这样的处境之下的人们。那些热衷于让抽象的妇女们能够通

过互联网走上市场的人们完全没有接触到在这些妇女身上发生了什么实实在在的事

情。他们即便和妇女访谈,也看不到整个画面。首先, [先入为主的]问题已经制造

了答案。然后,底层人就被[这样的]关心缴了械,而这关心正是基于那可悲而不可

信的答案。如果你真让自己融入那些走上市场的妇女的生活细节,你会看到这样走
斯皮瓦克访谈:政治与想象 \ 401

上市场从表面看来是带来了更好的收入,但一点没有为女人的生活带来人性的质变。
然后,你会想到IJ: 这些人对那些通过互联网走上全球市场的群体做过大范围的定性分
析吗?有怎样的阶级分层?在哪里分层?在怎样的社会之中?因为,我可以向你保证,
我在过去的 12 年已有与上百名妇女打交道的大量经验,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笔财富。
农村穷人的底层接触不到互联网,他们甚至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而他们是南半球
集合中最大的分区。并且,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即使能用互联网也不会产生一个公
平社会。

JS: 您写过今天国际女性主义的问题是她们将上层阶级妇女作为榜样来培训贫
穷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您曾指出世界银行将其项目"发展中的妇女" (Women in
Development) 重构为"社会性别与发展" (Gender and Development) 是一个决定性的时
刻,它延续了 1995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精神]。我们都经历过把"第
三世界妇女"作为能指,通过全球女性主义的想法将某一种女性主义模式普遍化的批
评 e 国际女性主义的语言现在已经转换为诸如异质性、多样性、去中心等术语。然而
在"社会性别与发展"这样的项目中似乎还有某种普遍化逻辑在起作用。女性主义作
为一个知识分子话语及政治运动,这样的社会性别培训为其带来了怎样的问题?
GS: 对于联合国妇女大会我没有调查也不应该发表反对意见。我确信人们在那
里做了很多好事。我的问题在于,他们太浪费了,因为他们没有强制性。

JS: 浪费?
GS: 这是就资源来说的:用数月数年的时间,花销大得荒唐,只是为了制造一些
没有强制性的宣言。而且,这确实激发热情,但只在某一阶级之内而不是我们所想的
阶级。我在香港曾与一位很出色的年轻女性谈话,话题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点是小
学生教大人电脑。我问"怎么样? "她对我说了一些很聪明的话。她说"对小学生
非常好"。哇!我知道这个人想对了。积极分子们组织活动,召集下层妇女,但她们
认识不到,即便确实激发出了喜悦与热情,事情并非如这些更加幸运的妇女们所想的
那样。喜悦是论场合的,不是长期结果。

JS: 您能否就您批评的这种积极分子的活动举个例子?
GS: 好,我正在为牛津特赦文集(向ford Amnesty) 撰写一篇文章,其中我谈到一
个案例。就人权问题干预社会最底层、农村最穷的人时,介入到这些群体的"情感结
构" (structures offeeling) 不会太难一一这正是我对在这里你间的所有问题的一个基
4ω!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truction 川@叫ue 叫。山t川

本批评一一一他们已经被看作是需要帮助的。而作为→种"品德的政治学"
(politics of
VI口ue) ,正如黛博拉·敏缀(Deborah Mindry) 在那期全球化专辑的Signs (2001 年)

上所说的那样[51 ,不要太关心是否在展览他们,或者是否忘记了城市里的下层无产阶
级一一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对我来说,关键问题在于,我们与农村的穷人一起做

什么?而不是为他们做什么。因为还没有人努力去转变他们[习惯于别人]用新产品

帮助他们的思维态势g 而如果不努力改变这些,[想要达到]帮助他们走出暴力状况

的结果不会持久。永远会是这样:错误越来越多,而且需要周期性地更正。我们这些

视女性主义为→种运动的人,不但要处理人们的认识以及社会性别的敏感性,还得有

实在的解决办法:然后我们会发现,除生理上女性的参与,这些解决办法很难说是女

性主义的。以女性为中心的慈善事业和参与民主式教育是有区别的两件事。这就是

我在那篇文章里谈到的。

JS: 那么举例来说,您谈的是改变基础设施的切实需要,还是比这种直截答复更

大的[考虑]?

GS: 对,参与比改变基础设施更加宽泛。你我都在教人文,如果认为人文教育是

一种持续的、无强制性的、没有保证的对欲望的重组,那这正是我所批评的。如果我

们真觉得我们之所以从事这个事业是因为我们在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那么我们与这

个世界被剥夺了权利的妇女的接合,应当与我们和学生的接合一样深厚。

JS: 您已经在多个场合说过您"只是一个文学批评者

分子的工作与政治积极分子不一样。然而您现在似乎就在描述某种缺乏想象力的政

治活动,是否您的意思是说不仅在政治前沿,在想象力上面也有需要做的事情?

GS: 二者缺一不可。我的朋友给过我→个名字,叫"补充女士"。说得很对!我

真的感到人们现在说一不二,这是个坏现象。我想马克思主义现在的一个问题就在

于人们用二种教条的方式,要么强调,要么打消任何对那个形容词[即马克思主义]

不友好的[看法]。我给你举个与药物废料有关的例子。→个人对草根农民说话的时候,

会发现自己用一个非常糟糕的、已经被布尔乔亚女性主义彻底批评过的比喻概念,即

将土地或田地比喻为母亲。但是只要它能够通过想象起到作用,这就是→个极为有

力并有策略性的工具:一边是那些种子与肥料公司穷凶极恶地压着农村穷人。另一边

则用一个比喻说→且你买了这个肥料并把它施到土壤中,下一年如果不再次使用这

个肥料,你的土地再也种不了东西;[但是]土地是我们的母亲,你我的母亲
g 我们[这

•-… a
斯皮瓦克访谈 z 政治与想象 [403

样做]是让母亲上瘾。这个比喻曾经被用在某个地区,那里的人们因为饮用被磷污染

的廉价烈酒而死亡。磷是化学肥料里面最主要的成分。

JS: 这个比喻被谁用了?

GS: 我用了!我还没听说过第二个用的人!对生态农业来说的,你知道。我在

那个方面做过什么?对,我不够诚实,用了这个政治不正确但是有力的比喻。我不是

个相信真理正义的人。对我来说,为想象力所吸引是唯物的实践。我明知故用不被

主流女性主义批准的概念。我明知故用某种基于临时性运动的态度。我明知故用农

村穷人中家庭价值观的概念:你知道我是在利用伤害母亲即"有罪"的说法,如此种种。

我策略性地明知故用这些[概念]。对于将外国种子和肥料放到土里去的后果,你可

以使用一种想象出来的恐惧,而不必害怕惩罚,就是这样。我也详细描述过发生的事

情:士质变硬、昆虫死亡、一切有助于保持土壤生机的东西的死亡、[农作物]味道的

丧失、农产品变得有毒、我们这些富裕国家的人现在选择购买有机食品的事实,等等。

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告诉他们许多实在的信息,但要让他们从高产出的谷物那里走开,

你还得用某种想象性话语。我不想让人们以为我用"想象"这个词,是指某种非常纯

粹、高于一切的东西。不,我不是玛莎·纽斯堡,我不是在和他们一道读狄更斯。

JS: 您使用想象性话语尤其不是纯粹的,因为您说了您是在明知故用一个不为

主流女性主义所赞同的比喻。这样的说法似乎表明了在知识与策略之间有一个断裂。

如使用一个不纯粹的比喻,而社会性别培训则着意说明这样的比喻没有用处,将这两

者放在一起挺有意思。

GS: 我是一个做教育的人,你知道,我是老师。就像这会儿坐在加州大学洛杉矶

分校 Signs 的办公室里,我一直在谈招聘,谈各系风格与教学的不同:你和农民坐在一

起的时候,你会谈农业。有一年,当我的一些农民朋友知道我了解生态农业的另一面

的时候,他们请我给更大一群农民们讲讲。开头我很紧张,想我并非一个真正的生态

农业的积极分子。随之我想,既然请我,我就该讲,因为还没人来过这些地区。我要说

明的是,我的听众中有妇女。我甚至不该说"昕众",我应该说对话者,因为他们自己

也谈耕种实践。所以,不是我用这个不纯的比喻在和一群男人谈话。我想说的是,特

定的主体要和特定的喻体相结合一一既然我们都是搞文学的,这里我就用课本里主体

和喻体的定义"隐含的想法"或"主要主体",以及"特征",这似乎是比喻作用的方

式一一不是超越的;是历史的,那也需要理解。从特定主体到特定喻体之间那条专门

的线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文化生产,因此应该也能够区分为我们编码的和为他们编码的
40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 叫 叫the Cri阳 叫 川zat川

事物。而要做到这点,需要耐心。我想那就是为什么普世化在社会性别培训中真没有

太大用处。在官僚平等主义中也有一个假设一一假设人们是机械地平等的单元。这不

是件坏事,但放在一个具有文化差异的场所,如果不加以其他的努力,就会产生相反的

作用。文化差异常常被提到,但有时是出自热心或使用方便,还假定人有
4 种共同的

本质,这样就否定了文化差异的实际作用与重要性。还有一种相关的假设:公共与私

人共享的历史在男人与女人的所有团体中是相同的,即与西北欧有时甚至英国的情况

类似。对我来说这是问题所在。这也不是将单一历史作为各地所有男人女人不可避免

的起源、过去,以及不可避免的目的的那种普世化的问题。II伍行前为了得到→些提示,

我很偶然地去了加尔各答人民联盟的办公室,因为他们巳经有了关于生态农业的国际

知名度 E 我发现他们也用比喻,但是那些比喻不会对农民起到警示作用,诸如"自然平

衡"之类,尽管用的是最普通的孟加拉语。不过离开他们我还是感到很受鼓舞!

JS: 但如果认为事物一边被一种方式为我们编码,一边又被另一种方式为他们编

码,这有物化文化差异的危险。我在想的是移民美国的亚洲男子用"文化防卫"作为

一种合法的策略来对抗性别暴力的指控。这种对差异的注意会悄悄注入旧的他者化

的殖民模式。

GS: 当然会。真正引发的问题是:与什么不同?我要说这些国家内部富人文化

与穷人文化的差异比我们这些离散者自己意识到并说出来的与都市白人的文化差异

要大。文化差异经过这么些年现在已经通过脑力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异,以其他方

式加剧了。为穷人与为中产阶级[使用]的教育技术有着天壤之别。现在我可以用另

→个比喻说服那些吃了糟糕的教育技术之苦的人,即阶级隔离的比喻。那就是说,用

脑工作的人(孟加拉语的一个表达)受的是一种教育,用身体工作的人受的是另一种

教育。从比喻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差异,阶级之间的文化,比起粗浅定义的等

同于民族差异的文化差异,更有意义。那是我现在所指的文化差异问题,而不仅只是

殖民主义的遗产。

JS: 所以事实上民族文化差异是…·

GS: 民族之内的!

JS: 确实有一种有文化差异产生的意识形态,一种忽视阶级的[意识形态]。

GS: 对我来说,民族内的文化差异现在与国际文化差异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当

然,要做这样大的→个有难度的陈述,国际公民社会需要以妇女为名跨越边界。这时
斯皮瓦克访谈:政治与想象 1 4 时

的差异多是以反对向妇女及其权利施加暴力为名义充实自己。这也是我现在的理解。
而我的视线更集中,集中在国内阶级的文化差异如何与/为国际文化差异作用。在"同
文化"之内有一条内在的"文化"差异的线,它与常见的阶级形成的机制不同,它是
与新的全球文化管理与金融的形成及其附带的一类事物有关。它不仅标记了互联网
的使用,还标记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世界的最底层开展工作时逐渐形成的新
的文化,涉及发展与人权问题。在现代性出现之前,从农村到城市、乡野到宫廷,以
及在大规模贸易沿线的运动,都会导致同文化之内出现文化差异,而这正是文化转变
的真正动力。在各种变化之内,关于性别差异以及神圣与世俗之间关系的交涉可以
清楚地表明文化的节奏,节奏总能在文化被定义及描述之前先行一步。

JS: 您曾讲过洛达 (Lodha) 族唯一的一位女性在努力考上大学后又不明缘由地


上吊自杀的故事。有传言说她卷入了不正当的恋爱关系。这个故事显然是有意(也
确实)与您在"底层人能说话么? "一文中布巴内斯瓦丽·芭杜莉的故事相回应。后
者是在争取印度独立的武装战斗中因为不能完成一项政治暗杀的任务而上吊自杀的。
她的自杀是个谜,因为人们原先认定自杀原因是由于非法怀孕,可她又在自杀时有月
经。我发现这两个女性自杀场景虽然相似,但在阶级、种姓以及所在的时间、空间上
有所不同。我曾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怪异 (uncanny) 来形容这两个场景。其中您有什
么故事要讲么?
GS: 我想这是异性生殖准则的另一面,即家庭价值观,它近于普世皆用。尽管我
在上面谈到的两种情境都说明它不是普世的。我把布巴内斯瓦丽·芭杜莉看作一个
底层人,她也确实是二个底层人。但如果严格看来,她是一个中下阶级的城市人,不
是"真正"的底层人。至于洛达 (Lodha) 族的药妮·楚塔儿 (Chuni Kotal) ,她上大
学就有了向土走的能力,因此严格说来她也不是一个底层人。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
在许多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有一种我曾经描述过的原初的同性恋,这是与异性生殖
准则不同的一件事。也许正因如此[不同社会的]性别差异才有所不同。但这超越了
我自己能够理解并加以理论化阐述的主题。而一旦有异性生殖准则在起作用,从家
庭价值观正面的阐释看来这种同性恋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不应当使我们[因此]争辩
说国际女性主义进来干预是对的,因为我们刚才谈的是异性生殖准则,不是整个文化
构造。我在最近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弗林达宛(Vrindavan) 的那些贫困寡妇如何对婚姻
制度极尽讽刺之能事。所以,当我们谈到某种异性生殖准则的运作时,我们也可以把
握一些关键的时机[而进行干预] [要知道]统治者操纵着分界的两边[即统治与被
0
406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Deconstr叫n 川e 叫叫 G叫 ization: A Spivak Reader

统治] ,他们不会批准以国际女性主义为名的不经检验的文化干预。

JS: 您认为从严格意义来说这些妇女都不是底层人。但如果想从严格意义上谈

论底层人,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叙事?或者,我们可以把他们带入一种特定的逻辑

么?是否下层性永远不可命名呢?

GS: 就算把下层性定义为不具有向上进行社会移动的流动性,它还是不可命名

的。然而,如果我们努力想在这里得到一些突破的话,我们必须延迟这种过快的命名。

对于你我来说,要在那里得到突破,别无他法。不管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必须赢得信任。

这也是好的田野工作的模式。也就是我为什么会讲,可以用尽量不转换代码的田野

工作来形容这个替代的方法,这个田野工作的目的不是为我们的同类带回一些新鲜

消息来生产话语。突破进入下层性并不好。我不去找什么原始的东西。但是如果我

们要谈它,那我会说,要想进到那里并不容易,之后我们的动作要延缓,不要说得太

快。多年前我常常反对获取信息,但是现在我非常仔细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们现

在听到很多关于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谈话,我对此并未感到高兴。这是一个好昕、

时髦、性感的比喻。如果我们要用那个比喻法,那我要说这和资本主义商人是一样的:

便宜买进昂贵卖出,因为没人能去到那里。因此有些东西是我们必须要小心提防的。

这不是不可命名。从许多方面来说,是太容易命名了!

JS: 好吧,我想我提的不可命名也是指应当避免转化代码和迅速转到某种特定逻

辑中去。但我感兴趣的是您提到不可避免地发现自己在做田野工作。

GS:[ 那是因为]没有别的模式。显而易见你不是→个底层人,底层人已经被划

为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下层的因为他们没有流动性。同时你又在赢得[他们的]信

任从而可以在他们中间做你所能做的事。于是我想到那些好的田野工作的典范。一

个人如果自己不是人类学家,会很容易把人类学等同于人类学那些最差的例子。你

懂我的意思么?学习而不带传输目标的那种耐心的[人类学]努力。那样的学习,对

像我一样的其他人来说,似乎可以被形容为田野工作,而我不会对这样的方法说不。

我的目的不是生产那种把那些经历写得很漂亮的文本。如果那是目的我就不能学习,

因为那样我的精力会为了生产而集中在消化原材料上。就那么简单,没有什么神秘的。

如果你的精力集中在那个方面,你就不断地在进行加工,而且是把它加工成为你已经

知道的东西。你不是在学东西。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你也许应当称之为田野工作,

因为"向下学习"听起来太好昕了。今天我更愿意接受"田野工作"这个词,因为它
斯皮瓦克访谈 政治与想象 1 407

昕起来不像"向下学习"那样自以为是。

JS: 您刚刚结束的在香港的教学怎么样?您视它为田野工作么?

GS: 我想从一定意义上,现在对我来说,所有事都成了田野工作,所以这个词也

没意思了。

JS: 您是一位"野人类学家"么?

GS: 呵,我一直都是:我们一直都是。我过去谈过殖民主体和后殖民主体,今天

对于新移民来说还是这样的,真是这样。我们在没有规训权威的情况下内在化了都市

的社会习俗。香港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你知道,我的心还没真正地回来。

我在香港科技大学教了五个月的书,现在才刚刚在回纽约的路上。这所大学位列世界

前四十名科技大学之一,但人文部分要老套得多,因为它显然不是一个激进的人文大

学,我被请去教后结构主义。我一去那儿,就看到实际上一一哦,是在一次预备会议

上学生们自己告诉我的-一一他们不知道西方的文学传统。于是,我马上扔掉了我[原

来准备]的课程,从亚里士多德往下开始教。我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亚洲人对一群亚

洲人讲话,因为香港使用的语言是汉语和英语。所以,尽管我的古典希腊语很糟糕,我

还是尽力用希腊语教亚里士多德 g 用糟糕的意大利语教但丁。我一直在告诉他们"你

们读西方不是因为西方什么都好,从而可以从理论上把西方的东西运用到你们的原材

料上;也不要因为西方什么都不好来读西方,从而可以显示中国有多好。二者是同样的。

读它是因为它在那里并且在某些方面它赢了。尔后你会看到它还很有意思。"然后我们

开始读所有这些其他语言,当然他们根本读不了这些语言,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让他

们读。我对他们说,记住,不是只有中文因为翻译而丢失了自己,这些语言也因为翻译

丢失了。亚里士多德写作的时候没有英语,你得想到这一点。与此同时,我总是在社

会性别的问题上很警觉,那要难得多,因为在一所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研讨课里,你没法

做平常的性别宣讲。你要想方设法让这种社会性别分析不仅仅与美国女性主义和香港

女性主义,或者《亚洲劳工监测》有关。记得有一堂课我们学习罗兹戚塔·封·甘德闪

姆 (Hrotswitha von Gandersheim); 我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开始学习女性主义理论的

时候一定要读一篇妇女写的文章。可[后来课堂上]关于一位菲律宾妇女的讨论却指

向了天主教教义如何压迫妇女,还有一位香港妇女作的是性格分析学,因为她的老师

们都受欧美主流女性主义的影响。在毫无事先准备的情况下,我发现只有通过"指明",

举例说亚洲人也可以把欧洲|作为调查的对象,来打消 (undo) 这些做法。而这只能"[由


.18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tr川川e Cr阳

我自己]作为亚洲人来质询"么?对我来说,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学习经历。

JS: 说到您作为一个亚洲人教亚洲人西方传统,您是指您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在哥

伦比亚大学教学?

GS: 不是我不会以不同的方式教这门课,因为我去的时候没有想过我要教得不同。

一种亚洲人教另一种亚洲人西方传统[很常见],但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情况:用原初的

语言来教。这样做我并没有感到有何不妥……我觉得好玩,在哥伦比亚我也不会感到

不妥,但从隐喻的角度你知道,一名印度妇女给白种美国人教亚里士多德,有点儿怪。

JS: 不过你有能力用原文教……

GS: 可即使如此又怎样昵?所以不是我愿意以不同的方式在哥伦比亚教学,而

是我发现自己真的处于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可以说在哥伦比亚教学的时候,我一

直费劲地强调想象是一种内置的对我们自己工具的他者化。因为我想哥伦比亚大学

的问题在于,他们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活在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是去帮助世界上其余

的地方 g 还鼓励学生认为从世界其他地方来的人一定没有完备的全球性。还有纽约市

[在他们眼里]仿佛是透明的。所以我最大的任务,就是把想象戏剧化为一种他者化

的工具。换句话说,教给学生如何用最有力的方法读书,也就是说,为能够进到文本

和他者中去而把自己悬置起来。如果我们真的把他者化看作一件好事,这是一种有

选择的他者化,也就是通过想象选择的他者化。严格来说,没有比研究某个不是自己

的文化原文,更有益于做这样的事了。那也是我敬重你的工作方向的原因之-。我

已经向许多人说过这→点,我认为这总的来说是令人敬重的。

JS: 把您各个不同的教学点并置在一起,从中来看每一地点是如何改变了您教育

的实践,我对这个很感兴趣。您已经谈过了香港和纽约。如果我说得不对请您纠正:

我在某处读到您在孟加拉国组织过一个教师的培训课,我想请您把这个作为您的第

三个教学点来谈谈。

GS: 不是在孟加拉国。我的意思是,对,我是在孟加拉做的,但我总的注意力是

在印度。我希望以某种方式从我自己的文化印迹中挪开。我曾在阿尔及利亚试过…田。

我也有其他一些我不想说的计划。印度的事情是因为我的母语是孟加拉语,如果你

真想把自己卷入我所谓的一一-我己经说过一次,虽然那是我自己的用语一一南半球

最大的选区,那么你必须精通他们自己的语言。我的意思是,我懂印度语,但还没达

到真正可以培训那些已经被培养得很糟糕的教师的程度。
帕瓦克访谈:政治与想象 1 409

JS: 您说糟糕培养,是什么意思?
GS: 糟糕的教育,你知道的。大部分不是高中毕业。

JS: 他们要在农村学校教书么?
GS: 他们不会的,但他们是教书的。他们在我办的那些学校教书。所以,是,我
是培训他们如何教书。还有什么?

JS: 好,您能否再多谈一点您在印度的学校的情况,因为刚才地谈香港教学的时
候有一整套潜台词…·
GS: 因为香港的场景可以想见。但如果我谈论那些地方[印度] ,我想首先我要
争得你的读者的批准,因为我的理论写作[与我在那些地方的实践不同]。你知道,
那种好心[但不真心]的批准我是不接受的。我要尽可能地诚实。

JS: 哦,我想的是更加理论性的问题,因为您是一位老师。
GS: 那是些只有一间屋子的学校,好吧,所以和我自己长大的环境差别很大。记
得我说过的民族内的文化差异?这些人总的来说是原住民,而我是大城市、中产阶级
的印度种姓。首先,对我来说最花时间的是了解糟糕教学的实质。詹妮,相信我,那是
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你不可能用那些好看的蒙台梭利式 (Montessori-style) 的实验[蒙
台梭利教育法,即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来逆转 (undo) 上千年对思想的压迫。
所以事实上,真正的考验是能够制定出教学变革的原则,并且可以被这个相当赢弱的
教学团体所内化吸收。任何改变都没有发生,我一点都不确定。同时你在图片、海报、
小册子或电视上看到那些事情,那些活动家们,前封建的、走阶级下坡路的、追求自由、
义愤填膺的都在眼前。抱歉,我这刻薄话已经说了 10 年、 12 年了。问题是如果积极分
子根本都不在眼前,这种教育还要持续多久 ?3 年? 5 年? 50 年?或许 70 年,像苏联的
那样?历史要长得多。所以我在学习以怎样的方式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教学。

JS: 逆转 (undoing) 是最困难的么?


GS: 嗯,不再是了。我在开始做这件事之前常常谈起逆转。如果你投入到里面去,
它就会逆转。你甚至都不知道宫是怎样得到逆转的。你为它惊讶,你为意外惊讶,它
还会影响到你其他的写作。所以,尽管它这么不确定,它真的很有趣,完全没有保证,
所以得记住那个年轻女士说得很对"对学校的儿童有好处"。不过,当你真觉得它
在起作用的时刻,你得停下来问自己,它在对谁起作用?试一试,如果自己缺席会怎
样?看看,你一周内就会看到……逆转一千年[的影响]不容易。
410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om 0…叫川 the Cr阳

JS: 我们已经接近访谈的尾声了。您是否还要作一些补充。

GS: 没什么,只想说这次对谈很愉快。我们彼此已经认识这么长的时间,一般来

说访谈[双方]都是相对陌生的人,[而我们是]在亲密或者说曾经亲密的氛围中谈话,

很有意思。

(赖立里/译)

注释:

[I] Spivak , Gayatri Chakravorty ,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Culture , ed. Cary Nelson and Larry Grossberg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 inois Press) , pp.
271 - 313 , 1988.
[2] Spivak , Gayatri Chakravorty , 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陆nishing Pr它sent (Cambridge ,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9.
[3] Yegenoglu , Meyda. "Inhabiting Other Spaces: Tourists and Migrants in the Postcolonial
World. " In Transactions: Tourism in the Southern A会diterranean , ed. Kamran Asdar Ali and
Martin Reiker.
[4] Landry , Donna , The Invention ofthe Countryside: Hunting, 阳lking. and Ecology in English
Literature, 1671 • 1831 (NewYork:Palgrave) , 200 1.
[5] Mindry , Deborah ,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 Grassroots , , and the Politics of
Virtue. " Signs: Journal of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26 (4): I 187 一 12II , 2001
底层人能说制? -2刷年清时讲演\ 411

底层人能说话吗?非

2006 年清华大学讲演

《底层人能说话吗? »最初是以《权力与欲望》为题在比较文学学会上宣读的发
言稿,那是在 1983 年夏举行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阐释:界线、边缘和边界"的
研讨会。这篇稿子从未公开发表过。那次会议是在晚上召开的,是个令人兴奋的场
飞合。昕众席上有我的学生福雷斯特·派尔,现在俄勒冈大学任教g 詹妮·夏普,现在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g 我的新朋友帕特丽夏·克劳弗,还有另一个学生,
眼下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纽约分校任教g 在座的还有刚从英格兰来的彼德·希契科克,
目前在巴鲁克大学任教g 还有正在纽约城市大学任教的哈普·维塞,当时我还不认识
他,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好朋友了。在我发言结束的时候,康奈尔·韦斯特从听众席上
跑过来,紧紧拥抱着我,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以妇女的声音不断重复提到"第二世界的
差异"一一一这在 1983 年是一个还没有喊出来的口号。和我一起发言的是埃伦·威利
斯和凯瑟琳·麦克凯侬。还有一位苏格兰知识分子(名字我记不得了),他过了很久
以后在《乡村之声》上写道:那是他第一次到美国,并且第一次听佳亚特里·斯皮瓦
克说美国人相信他们能通过"重新调整和安排"而获得自由。
在那个初稿中,我试图不让自己被福柯和德勒兹迷倒一一因为我认为,对人民
做语义分析会把所有的一切都变成美国式的粗制滥造。我曾在拉塔·玛尼的影响下
说起过"撒替" (Sati ,印度自焚殉夫的寡妇),但我还没把布巴内斯瓦丽的故事写出来。
这似乎刚刚开始,从德里达转向政治的开始。为了完成这一转折,我转向了孟加
拉的中产阶级一一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曾经研究过法国理论,也研究过叶芝一一
我现在是丰个欧洲主义者一一我过去是研究马克思的,但是我想来个转变。在想要
转变的最初涌动中,我把目光投向了故乡;回到了我所属的那个阶级。

*本文即将发表于 Rosalind Morris(ed) ,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HistoηI olan ld,ω ,译自作者
于 2006 年 3 月在清华大学讲演的手稿。
412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 Fr叩…阳C川

我已经多次讲过这个故事了。 1981 年, «耶鲁法国研究》请我写有关法国女性主

义的文章,而《批评探索》则邀请我写有关解构主义的文章。我感到转变的时机到

了。直接的结果是我完成了《在国际框架下的女性主义》和对马哈斯维塔·德戚的

"Draupadi" [1] 的翻译。为了给那次转变的冲动一个深刻的回应,我开始转向孟加拉


中产阶级,当然,不仅是转向了马哈斯维塔·德戚,也转向了对布巴内斯瓦丽·芭杜

莉的研究,她是我外婆的妹妹。下面就开始讲这个私下孝敬行为的故事。

布巴内斯瓦丽曾写信给一位妇女(这封信己经被遗忘了)
,而这名妇女正是我母

亲的母亲,告诉我这件事的女人就是我的母亲,而无法理解我母亲所说的话的那个女

人则是我的第一个表妹。那时我是加尔各达大学英语系的学生,她是哲学系的学生。

她和我接受相同的教育;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她不能去昕这位曾经试图自

杀的妇女用月经一一-这个肮脏的秘密-一一去抹掉那些支持"撒替"的公理。"撒替"

在这部分里不是作为→个底层人不说话的例子,或者根本不可能说话的例子一一一底

层人努力要说话,但却不能让这些话被人们听到。拉塔误解了我。她一一布巴内斯

瓦丽一一才是→个不能被别人听到、甚至不能被自己听到的说话者。

我试图要说明的→点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背景,抵抗就不会得到承认。布巴

内斯瓦丽对那些赋予"撒替"以生命力的公理的抵抗是不能被承认的,她不能够说话。

不幸的是,"撒替"一一这个印度人社会等级的习俗一一在制度上得到了认可,并且,

我只能尽最大努力来解释宫。我不是有意说她们不能说话,但是,当→个人的确努力

去做与众不同的事时,它往往却因为得不到制度上的认可而不被承认,这也不是说"撒

替"不能说话。

我试图通过福柯和德勒兹说明,当这些伟大的知识分子相互交谈一-好像在日

常会话中交谈的时候,他们会流露出某些信念,而当他们在理论上全副武装时,这些

信念却是不易外露的。我在回应人们的批评时也曾这样说过,这批评即是指我在《后

殖民理性批判》一书中论及康德时"例证不足",这似乎是事实。我不是注视康德在"纯

粹理性中的宗教"中写的关于永久和平和道德的状态,不是看他在讲"什么是启蒙"

时如何论述这些问题的,也不是注视他向我们灌输世界主义现的那一时刻,而是他教

我们如何解决哲学的核心问题,并用哲学家的态度描述第四世界(即士著人)所表现

出来的异常失礼,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 这是我作为文学批评家
的做事方式。我看到的是解开文本的那个"边缘"时刻。似非而是的是,它使我们感

到文本的规范,即规范文本的东西。
底层人能说话吗? -2毗年清华大学讲演 1 413

我不属于德戚那种女性,也不是民族主义女性。并且,很快我就认识到那不是该

结束的地方。那两类女性为我开启了可能性。我继续朝着其他的方面努力,以至我

可以想到底层人。在试图使身体说话(甚至在死的时候)的过程中,布巴内斯瓦丽已

经使她的底层人身份发生了危机。正如我将在下面展开论述的那样,我在马克思的《路

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影响下来理解她,并在底层人研究小组的影响下给她重

新编码。 [3] 但是,我逐渐踏入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一←在这里,底层人格、压迫本身一一


被作为正常状态而接受,特别是在孟加拉乡村穷人的下层社会中。我不知道是如何

被牵涉进去的,但我已经全身心投入到那个下层社会的空间里,置身其中,试图把它

看成是正常行为的教育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关于教育的东西。所有教育都试图改变,然而,所

有教育都设想有一个共辜的场所。逐渐地,一些学校成立了,而我也身在其中,而且

还是拿美国薪水的。这些学校非常脆弱,陷入了这样一个教育体制的泥塘一-即确

保底层人的声音不被昕到,除非他们像乞丐一样。这个场所和获得了民族解放的布

巳内斯瓦丽的老家一-旧加尔各达的曼丹米特罗巷一一有何等的不同啊!

位于普鲁利亚和波布哈姆这两个西孟加拉最落后地区的十一所学校,在《底层人

能说话吗? » 卒文发表的那一年建立起来了。

我已经从我原生阶级中走了出来,但这对于我来说还不够。我是一位比较主义

者,需要从母语一一底层人所遭遇的语言中走出来。从 1989 年到 1994 年,在摩洛

哥,我从和平队于册和当地的家庭教师那里学习了摩洛哥的阿拉伯语,在社会主义妇

女们的帮助下进行开拓,跨越城市的准无产阶级,一步一步移向阿尔及利亚的撒哈尔。

我每年都去那里,有时一年去两次。我问这些由本·贝拉创立的旧社会主义村庄的

妇女们"什么是选举"?我坐在马拉保茨的妇女诊所里,沉默着。我和社会主义妇

女们在瓦哈让的低收 λ住宅区进行选举教育。当伊斯兰救国战线在第一轮选举获胜

的时候,我跟她们一起监视临时选举站。 1994 年,我不得不在戒严令下达之前离开。

在阿尔及利亚期间,我似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谁听底层人说话?从那时起,这个

问题一直萦绕着我。

自 2001 年起,我一直学习汉语一一主要是普通话,也有一些广东话。我去了三

个群山环绕的、遥远的西双版纳乡村小学。当中国不再遮遮掩掩时,我能听到底层人

说话吗?

我不知道这种奇怪的冒险与带薪的工作、按惯例发表文章或出书、授课有何共同
414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川…川川 the 叫

之处,是养育这条溪流并使它川流不息吗?我只知道,是为了解读布巴内斯瓦丽我才

走上了这条路。

我不由自主地说,当身在那些学校的时候,我并没有注意到贫穷,就好像在纽约

时也没注意到富裕一样。课堂上,你只是教。多年来,我已经意识到,给人们提供遮

风避雨的住所不是我的方式,甚至发动集体抵抗也不是我的方式。正如我多次说过的,

我的工作是非强制性地重新安排人们的愿望,培养公共领域的直觉一→这是一个教

师的工作。 80 年代在孟加拉,我和一些乡村医护人员走访了-些地方 参与表达

了底层人对正常行为的看法,培养他们预防疾病和营养的习惯;这也是一个教师的工

作。但这也可能把底层人带人危机。对正常行为的这种态度已经使我→一一个都市

女子一一能够在我学生的家庭和社区里组织生态农业了。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

里有→点与"底层人能说话吗? "的项目不同。不仅那个布巴内斯瓦丽成了城市女子 g

还有我的阶级(正如我提及的) ;她已经把底层人带入了危机,她只需要我读她、昕

她、让她不在场地说话。(德里达对法语的双关语"不在场" (i1 [aut) 有很精彩的讨论,


它是不可或缺(一定要做)的东西:还有"断裂"、"缺席"的意思。 [4] 当想到和布巴
内斯瓦丽的关系时,我想到了这个词。)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为了全世界的生活好起来而实施清扫计划的时代一一要根

除贫困,根除疾病,出口民主,出口信息和传播技术。我对他们的这些计划有我自己

的政治分析。这儿不是着手实施这些计划的地方。让我们先假定它们是可实施的,

但即使这样,为了使这些计划本身持续下去,不受自上而下的控制一一可持续性是

唯一让人感觉很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有不哗众取宠、有耐心和能 f故事的人一一就像

我们在课堂上教学那样,就这样,走到哪儿,教到哪儿。我们一般都认为,每一代人

都需要接受教育。但是,在底层人这个问题上,我们却忘记了这一点。"底层人能说

话吗? "这个问题使我走上这条道路。我看到,在两代人中,这个家庭的妇女们已经

忘了如何去读她。这是我的一个私下叙事-一一即教育的失败。当我继续进入更普通

的底层人的正常领域时,我就越把它看成作一个公共叙事。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领域

不仅是学校的教室、教师和教科书,社会准许儿童接受学校教育→一这些事情可能

同样重要。除非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底层人确实走上了文化领导权的道路,f‘"叫‘{他也们

不再是准压迫者

并不具有社会生产力。 [5]

这就是我转向孟加拉中产阶级后的认识。我在((底层人能说话吗? » 文一一
底层人制话吗?→毗年清华时演 1 415

i辛注)第一版中犯了一些错误。我不断陈述的东西显示出我对南亚资料的无知。唯
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向人们表明她是我祖母的妹妹。但也有这种可能性一一它会转化
成爱的表现,使我自己合法化,因为我祖母的妹妹自杀了。在这个事件中,我招来了
很多公开发表的敌对的回应。但是,这实际上是个人的一种孝顺行为。
我想在这里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另外一件事。雷吉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殖民主
义消失后,底层人或许可以说话了,但他们并不随着帝国主义版图的终结而消失。我
发现,我沿着"底层人能说话吗 ? "这条我一直都在追踪的线索工作,在今天还有用,
因为所有的殖民主义都没有终结。甚至老牌帝国主义和国家恐怖主义在巴勒斯坦依
然存在。要弄清楚是什么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改变为肉体炸弹一一这个想法也是
沿着相同路线发展的,从我祖母的妹妹的个人孝敬行为到对这种正常行为的集体改
t 变。她的自杀也是一个被忘记的信息。是她自己这样做的。但就今天的肉体炸弹而
言,正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教育,欲望被重新安排了。我在其他地方已经讨论过这个
问题了。 [6]
让我们不要太急迫地把布巴内斯瓦丽当作阿米塔夫·高什的《影子线》里 [7] 那
个法西斯祖母的青年版本。高什小说里的人物曾是一位"恐怖主义者"的追星族。
布巴内斯瓦丽虽然已经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但她发现自己与他们的集体并不是同路。
并且,她教给我的一课就是反民族主义。
正如我在前面指出的那样,在我所说的"世界改良"里,帝国主义可能己经在全
世界取代了自身。像戴维·哈维这样的思想家都开诚布公地说:

我和马克思的观点相同:即帝国主义,像资本主义那样,能为人类所需的
解放准备好场所。在诸如公共健康、农业生产率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等领域,为
了面对生存的资料问题(包括环境保护问题)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已经为更
好的未来开辟了潜在的路径。问题是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以及那
些制度上的安排和知识结构,其所构成的阶级权力阻止人们挖掘这个潜力。再
者,这些阶级关系和制度上的安排是以帝国主义的形式开始运动的,它注定会
保留和增进自己的再生产,导致对世界大众人口的(正如我所说的) "被剥夺
的集体"。
我的论点是,在目前的时刻,美国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从事这种实践一一一
除非有一个来自内部的阶级运动,它能挑战现存的阶级关系和与之相关的霸权
制度及政治经济上的实践。这就使得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别无选择一一一或者
416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
IF… …true川

直接抵抗美帝国主义(如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运动)
,或者寻求这样的做法:

不改造它,就得妥协(如形成被美国保护的准帝国主义)。危险的是,反对帝

国主义者的运动可能会变成纯粹的、全神贯注的反现代主义的运动,而不是寻

求别样的全球化和别样的现代性来全面利用资本主义已经打下的基础。
[8]

哈维目前正在研究被取代的帝国主义(该称呼用以指代→个以准帝国主义的多

样化为特征的晚期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的论点是,共产主义必须和进步资产阶级所

期待的民族解放主义者结盟,因为它承认解放主义者的殖民主体已经被帝国主义"解

放了"。 [91 哈维没有提到这些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布巴内斯瓦丽可能已经在这里发


现了她的位置。

我发现很难接受哈维所认可的今日强加在美国身上的重担。我的取向不是回到

老牌民族主义。如果引用我自己的话,那就是"在全球化的后殖民性中,我们可以

把国家解放的民族主义博物馆化,这对展览很有好处,我们可以把国家解放的民族主

义放进大学课堂,这对历史学科很有好处。这种想象的任务不是为了让博物馆和大
学课程为新文明使命提供旁证,使我们错误地选择我们的同盟。"
[ 叫我宁可把焦点集
中在哈维的那句话"除非有-个挑战阶级关系的内部的阶级运动……

多么动昕的话呀!葛兰西曾经教过的一课是,阶级本身不可能是底层人获得
解放的根据。这是底层研究者们在研究第A 个阶段所教的 a 课。问题是底层研究

作为-个分析范畴现在似乎根本就不关心阶级了。在哈维的岩礁和底层人的旋涡

之间横卧着向下移动的轨道。我把教育当作一个补充一一能给其他选择以活力的

一个补充。

约瑟夫·斯第格利兹会对大卫·哈维意义上的美国使命加以纠正。在《全球化及

其不满》一书中,他一次又一次地争辩说,必须允许发展中国家制定他们自己的议事

日程,以对抗跨国机构。 [11] 在最近宣读的论文中,他不得不提出一个好帝国主义的


概念,以及由美国重建世界,以置换一个坏帝国主义的概念一一伊拉克战争 他

当然是反对的。他的文本所要求的似乎是,我们需要耐心和仔细地倾听底层人的话,

只有这样,我们作为从事教育的知识分子,才能培养→种对底层人的公共领域的直觉

力一一这正是一个教师的工作。

如果不实行这种教学工作,底层人就会继续沉浸在底层人的状况,不能够表现自

己,于是还是需要被再现。这是葛兰西所暗示的"策略战争\如果没有上面提到的

领导力量,这是不会发生的。
底层人能说话吗?二2毗年清华大学讲演 1 417

为了在集体里表现"一个"自我,就要置身于公共领域。马克思在《路易·披拿

巴的雾月十八日 »的著名论述中,已经就阶级这个问题有了很透彻的解释。葛兰西

提出了霸权的说法一-一也就是这样一个状况,其中,底层人成了国家和有机知识分

子大量说服以及必然施加的强制行为的结果。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当我写

成《权力与欲望》即《底层人能说话吗》的第一个版本的时候,已经读到了葛兰西的

《南亚问题的一 A 些方面»,但仅在一年之后,我又读到了瑞纳吉特·古哈的《论殖民地

印度编年史的一些问题» 0 [12]

在读古哈的文章时,我如此佩服他率领的底层研究小组的工作,以至于收回了

我的观点,停止了我的孝敬行为一二即过去为走出纯粹欧洲主义牢笼而付出的努力,

并把它推进到底层人的飞地。我对事实真相进行了重新编码。

我学会了说"底层人处于差异的空间之中",这是古哈的一段精彩论断。(那时

我还没明白这一点一一一即古哈对底层人的理解会继而发生了比葛兰西思想更加宽泛
的转化,在底层人这个问题上,古晗认为应唤出一个集体的声音。 [13] 而我从未那样
想过。)事实上,当写出这个文本的第一个版本时,我所想到的是,根本没有一个制度

上合法的结构。而且,当你确实昕到帕萨·查特吉把那些话善意地带到大会上,那些

底层人研究者感到是我把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不同的方式表达

出来: "Vertretung" 或代理人,或 "Darstellung\ 或肖像,或再现,这再次扭曲了对

底层人的再现的理解。

就在"他们不能代表他们自己"这一著名论断之前,马克思的英译本说"他们因

此是不能够以他们自己的名义,通过议会或通过惯例来维护他们的阶级利益的"。虽

然这没有误译,德语的 geltend zu machen 在于面上是"使它算数","使它有效"。法


国农业主们由于在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灰色过渡中,都被弄空了财产,不能使他

们的抱怨算数。他们决无契约保证,如马克思所言,他们没有制度,而只有通过制度

才能使他们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这是马克思伟大的述评作晶之一。他非常清楚,要写一个将理性奉为上帝的解

放神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当马克思推翻公众使用的理性而使主体成为无产者的

时候,他在别的地方,如在《资本论》第一卷,他唯一的论资本的一部书中一-一其他

有关资本的论述是由恩格斯在他去世后编辑整理的-一他是一个教师,努力去教,

努力去重新安排工人们的感觉,使他们把自己认作是生产的主人。但是,当描写他亲

眼见过的唯一一次革命的时候,他用了一段很长且非常好的修辞段落(这个段落很
418 1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 2 斯皮瓦克读本 IF川…阳C川

受批评界的青睐)一一这里,"主体"是无产阶级革命,是由现存的社会条件唤醒的,

并且正如这一段的结尾所表明的:这些条件表明无产阶级革命不能等待时机,应该从

这里跨越过去。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这就像《伊索寓言》里看似空洞的话,无产阶级

革命的要求似乎在理论上是遥远的,但在实际上是迫切的。马克思是位理性主义者,

在这里诉求有节制地使用理性。众所周知,这一段以黑格尔对伊索的有意篡改而结束。

马克思接着又用另一方法改写了伊索,再次暗示他所纠正的是黑格尔在《法哲学》中

对历史决定的理性予以了过大的信任"作为一部哲学著作",黑格尔写道:

本书须和建立它应该是的状态的尝试截然相反。其中所包括的教益有的

可能不会以它应有的状态纳入教学。它仅仅显示某种状态、某个道德领域是如

何被理解的。"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 "理解现实是哲学的任务。..

幻想哲学能超越当代的世界,就像幻想一个人能跳过自己的年龄、跳过罗得岛

一样荒唐。如果他的理论真的超越现实世界,并建造了一个它应当是的一个理

想世界的话,这个世界就确实存在,但只在他的观念里,能让你所中意的一切

成型的软成份。在几乎不做任何更改的情况下,这句谚语可以这样说"这儿

有玫瑰花,就在这儿跳吧。"在作为自觉精神的理性和作为现实把握的理性之

间,把前者和后者分开,并防止前者满足于后者的是一些抽象的柜桔,或未被

解放出来进入概念的东西。把理性当作当下十字路口上的玫瑰,并因此去享受

这个当下,这就是理性的洞见,它使我们与实际相协调,哲学给我们提供的就

是这种协调。 [14]

马克思作了一处小的但很关键的改变,即从作为名词的"跳跃"到作为祈使语的

"跳跃"。和黑格尔不同的是,这是→句没有讲出来的话。"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

跳跃吧! "一一这是这句希腊语的字面翻译一一被马克思改为"这里有玫瑰花,就在

这里跳舞吧! "通过紧接下来的对黑格尔的重复改写,他把神秘接受的理性这个信息

改成了十字路口的一朵玫瑰花,这使我们享受当下,并把一切变化都看作是服务于抽

象的。他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关于变化的信息,是对伊索式挑战的更富活力的接受。

在思考布巴内斯瓦丽·芭杜莉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满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

十八日》。现在我似乎已经把我的女祖先怪异的自杀插入了理论的理性和革命的紧迫

任务之间的缝隙里。我感到我的任务就是用马克思的全部观念来描述她。但是,这

个姿态和任务还没有在集体思考和公共领域里出现。
底层人制话吗?一2伽年清时讲演 1 419

事实上这正是那篇文章开始的地方。不是把底层人作为一种差异状态来理解,

从而开始我对底层人的研究,而是在这里打造一个可能的基础,以便不让底层人把底

层状态作为正常状态来接受。我把布巴内斯瓦丽设想为革命的主体(如其本身所是 ) ,

这本身就质疑了"撒替"的前提,但却不能得到承认。她还是那样突出,因此我当时

不能从她身上得出什么结论。不过,我当然绝对没有把"撒替"说成是反殖民主义的

抵抗。我想到了"撒替"的罪孽性质,但它却曾是一件不被怀疑的好事,还没有和妇

女的主体一形式相联系。殖民地的教育保留了阶级的内在性。我曾试图努力地去理

解那些妇女,也许在我之后的两三代人一一依我自己的推断一一为什么还会以传统

的意义来考虑"撒替"。如果认为我会支持"撒替'\那就是幼稚可笑的。但是,我

需要从自身走出来。

1986 年,芮玻·康瓦尔把"撒替"习俗付诸实践,她的母亲微笑了。我当时预料

到了这个微笑,那是我阅读《达摩经》时所理解的文本。 [15] 这个微笑对经文点头称


"是"。那个愿望不得不被重新安排。我感觉布巴内斯瓦丽重新安排了那个愿望,是

在形势的胁迫下进行的。

她还教了我另外一课:文本的死亡。她使我了解到没有引起反应的那些情景。如

果和平的过程没有可靠性,如果整个国家被变成一个装上大门的社区,青年人尚不知

如何珍惜生命一一-布巴内斯瓦丽只有 17 岁,你可能会感到当你和我为了相同的原因

而死去时,有必要作一个答复。肉身炸弹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性,其自身愿望被重

新安排了的一种集体性。死的决定和布巴内斯瓦丽事件中的差不多。正是第二个决

定的发生推迟了她的死,使她遭到排斥。这种观念一一-即当你和我为同一原因而死,

由于你不昕我的话,由于我不能和你说话,但我们的确为了同一个愿望一二是极端

的行为。那些经文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愿望以公断?这个问题既属古兰经,也属达摩经。

"底层人能说话吗? "这一研究对我来说尚未结束。一方面,是在学校的工作:

另一方面,寻求一个非宗教主义作为社会公正的法律工具,使其接纳底层人,这也是

一种正在消费的利益,我只在此顺便提及。

(李秀立/译赖立里/校)

注释:

[I] "French Feminism in an International Frame ," Yales French Studies , 62 (1981) , p. 154 一 184;
420 I 从解构到全球化时忡皮瓦克读本
J From Deconstructi川川叫e ofG叫叩n: A Spivak Rea阳

"‘ Draupadi • by Mahasweta Devi , " Criticallnqui,吵, 7.2 (Winter 1981) , p.38 卜 402.
[2] Spivak. 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ot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 1999). p. 19 - 36.
[3] Karl Marx ,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Louis Bonaparte ," in Survey From Exile , tr. David
Ferbach (NewYork:Penguin , 1973) , p.239.
[4] Jacques Deπida , Rogu臼: 7Wo Essays on Reason. tr. Pascale-Anne Brault and Michael Naas
(Stanford Univ. Press: 2005) , p. 109.
[5] 这种思想一一即在没有适当的教育法的情况下,被压迫者自己变成了压迫者的附庸-一

出自 Paolo Freire , The Pedagogy ofthe Oppressed. tr. Myra Bergman Ramos (New York:
Herder & Herder , 1970) , pp. 29 - 34 。
[6] Spivak , Chapter One. Other Asias (Oxford: Blackwell , forthcoming) .
[7] AmitavGhosh , ShadowLines (NewYork: Viking , 1989).
[8] Agglutianations.com , Nov.03.
[坷 的确,正如哈维所指出的那样,这个立场已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所体现了。见
Karl Marx ,

"The British Rule in India" in Survey From Exile , tr. David Ferbach (New York: Penguin ,
1973) , p. 306- 307 。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论观点的置疑与路易·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
模式关系甚大。底层研究者的置疑是通过颠倒来证明马克思立场的合理性的,有向民族

主义倾斜的危险性。
[10] "Nationalism and Imagination ," in Me巳nakshi Mukherjee , ed. Nationalism and Imagination ,
forthcoming.
[11] Joseph Stiglitz ,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York & London: W. W. Norton ,
2003) , p. 236- 252
[12] Antonio Gramsci , "Some Aspects of the Southern Question ," in Selections 斤。m Political
Writings (l 92I- 1926) , tr. Quintin Hoar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1978) ,
p. 441- 462; Ranajit Guha , "On Some Aspects ofthe Historiography of Colonial India ," in
Guha ed. Subaltern Studies No.1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1-8.
[13] Guha , Domination Without Hegemony: History and Power in ColonialIndia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 1997) , p. 134 以及全书可见。
[14] G. W. F. Hegel , Philosophyof 阳酬,也 T. M. Knox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 1967) , p.
10一 12; 译文有所改动。

[15] Pandurang Vaman Kane , History of the Dharmasastra (Poona: Bhandarkar Oriental
Institute , 1963) .

-国
斯皮瓦克主要作品

OfGrammatology (translation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of Jacques Derrida, De la


grammatologie) ,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1976.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 New York: Methuen, 1987.
Selected Subaltern Studies , edited with Ranajit Guha, New York: Oxford, 1988.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Imaginary Maps (translation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ofthree stories by Mahasweta Devi),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The Post-Colonial Critic: Interviews , Strategies, Dialogues , edited by Donna Landry and
Gerald Maclean,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 The Breast Stories (translation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ofthree stories by Mahasweta
Devi), Calcutta: Seagull, 1997.
• A Critique of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the Vanishing Pres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lcutta: Seagull Press , 1999.
• Chotti Munda and His Arrow (translation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ofMahasweta Devi's
novel),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 Death ofa Disciplin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3.

斯皮瓦克论文

• "‘ Draupadiby' Mahasweta Devi", Critical Inquiry , (VII .ii) Winter, pp. 381-402; reprinted
in Elizabeth Abel (ed.), Writing and Difference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reprinted in Spivak , 1987.
"Marx After Derrida", William E. Cain (ed.),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New
Essays o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Texts , Lewisberg, Pennsylvania: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227-246
"Feminism and Critical Theory", Paula Treichler et al. (ed.), For Alma Mate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Feminism Scholarshψ , Urbaana: University of Ill inois Press, pp. 119一 142;

reprinted in Robert Con Davis and Ronald Schleifer (eds.),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 New York: Longman, 1994, pp. 519-534;
reprinted in 年 ivak 1987 and Spivak 1996, Pennsylvania: Bucknell University Pr邸, 1983 ,

pp.227-246.
"Imperialism and Sexual Difference",。扩ord Literary Review (VII. I-ii) , pp.225-240;
reprinted in Robert Con Davis and Ronald Schleifer (eds.), Contemporary Literaηy
Criticism: Literaη and Cultural Studies , New York: Longman, 1989
"Criticism, Feminism and the Institution", (interview with Elizabeth Grosz) Thesis Eleven
(10111), pp. 175-187; reprinted in Spivak 1990.
"Scattered Speculations on the Question ofValue", Diacriti,α(XV. iv) Winter, pp.73-93;

421
reprinted in Spivak 1987 and Spivak 1996.
• "French Feminism in a International Frame" , Yale French Studi白, (62) pp.154一 184;

reprinted in 年ivak 1987.


"Reading the World: Li terary Studies in the 80s", College English (XLIII.vii) November,
pp. 671-679; reprinted in 年 ivak 1987.
.
inS
牛'p ivα
ak 阳
I 98
盯 7.

•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Culture , ed.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 pp. 271-313 ,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 inois Press , 1988
• "Subaltern Studies: Deconstructing Historiography" , Ranajit Guha (ed.) , Subaltern
Studies I V: Writings on South Asian Histroy and Society ,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30-363; reprinted in Selected in Selected Subaltern Studies , Guha and Spivak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and in Spivak 1987.
• "A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the Subltern" , Ranajit Guha (ed.) , Subaltern studies ,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 l. G; translation of embedded fiction ("Breast-giver",
by Mahasweta Devi) reprinted in Susan Thames and Marin Gazzaniage (ed.), The Breast.
an Anthology, New York: Global City Press , 1995 , pp. 86一 111; reprinted in Spivak 1987.
• "Practical Politics ofthe Open End: an Interview with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
by Sarah Harasym, Canadian Journal of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XII .i -ii) 1988,
pp.51-69; reprinted in Spivak 1990.
"The Intervention Interview", Southern Humanities Review (XXII.iv) Fall, 1988,
pp.323-342; reprinted in Spivak 1990.
"Feminism and Deconstruction Again", in Teresa Brennan (ed.), Between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sis , London: Methuen, 1989; reprinted in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 "In a Word Interview "(with Ellen Rooney) , Differences , (I. ii) 1989 , Summer, pp .l 24-156;
reprinted in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 "Three Women's Texts and a Critique of Imperialsm" , Critical Inquiry (XII .i) Autumn,
1985 , pp.243-261; reprinted in Bart Moore-Gilbert (ed.) , Post Colonial Theory , London:
Longman, 1996.
• "Criticism, Feminism and the Institution", (interview with Elizabeth Grosz) Thesis
Eleven; pp.175一 187; reprinted in Spivak 1990.
• "Thinking Academic Freedom in Gendered Post-Coloniality", T.B. Davie Academic
Freedom Lectur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 August II , 1992 ,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1992.
• "In Response: Looking Back, Looking Forward" , Forthcoming in Rosalind Morris , ed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History ofAn Idea , 2006 , Lecture script, Tsingh\

(李秀立整理)

422

Reader
培文读本J.},书

丛书策划:高秀芹于海冰

物质文化读本

城市文化读本

斯皮瓦克读本

视觉文化读本

亚文化读本

粉丝文化读本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经典读本

流散文学理论研究读本

视觉文化研究读本
A Spivak Reader
解构,翻译,底层人研究;

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 g

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批判。
本书集结了斯皮瓦克理论研究的主要关怀;

囤积了她 30 年学术生涯的累累硕果 z

见证了一个亚裔女学者与西方霸权体制

注视与反注视的复杂关系。

……E唰归国"_IIIIIJ_ 阻au 四冒"…-

ISBN 978-7-301-12652-3

97811恒
定价: 咄
4 8.0
∞O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