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的生活 第三組導讀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7

p.

75-

大人的角色 79

確定身份 • 我們要注意的是
區分大人
「大人比小孩的權力大太多
角色的用意 區分權力 了」

強迫、規定 養成自律

尊重、合作 養成自律

• 大人與孩子合作更有利發展
• 大人沒有花時間解釋,孩子
還是會認為自己被強迫
p.79-

大人規劃的童年 86

• 從華人的歷史脈絡來看,我們推崇孩子好靜不好動
• 現在的幼兒園強調德育(生活教育)、智育(學科教育)
• 對於大人來說,童年是可塑性很高的時期

德育 智育 大人通常認為孩子的品格或道德的養成
需要大人來「教」
ex.對害羞小孩的包 ex.各種先修班、補
容 習 規則的教導-
許多規則只有孩子被要求遵守

不改變個性,培養參與的習慣 但上課聽不懂對孩子來說是傷害
p.86-

大人規劃的童年 90

• 教師傳遞「正確」的訊息是文化的重點,但傳遞時的強勁力顯得權威
反思
被指正時孩子就會知道被指正的原因了嗎?該如何做能避免權威、片面並能向孩子解釋清楚

• 對孩子說謊的負面態度-對於大人的質問,孩子沈默會被當作默認,
此時孩子表達的門被關閉,這是把孩子推向不信任大人的方向
反思
有時候孩子會覺到大人說謊,對於大人的「雙標」理解,有時候大人認為孩子「不聽話」,
正是因為孩子對事實有相當正確的理解

• 語言為工具-對孩子來說有詮釋行為、作為保護個人的防護罩的用途
反思
大人有時會高估孩子對於語言的理解或是詞語的透明程度
p.90-

大人規劃的童年 93

照顧
大人會利用相反的立場引發孩子的羞恥感
哥哥姊姊 弟弟妹妹 作為道德教導的工具
服從

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 大人期待孩子聽話,孩子沒有太多空間去質疑規則的合理性或是反抗
反思
聽話的孩子真的就是好嗎?我們期待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 大人對孩子的看法隨者自身境遇有波動,同一個大人在不同時間點可能有不同觀點
反思
想想我們在生活順遂時、遇到瓶頸時對孩子的想發始終一致嗎?
日常生活不太是問題的問題
• 問題一:孩子的體重與飲食習慣

台北學校 鄉下學校
孩子的體重 一個班有三分之一 一個班兩三位
容易取得垃圾食物(垃圾食物是獎 可能因為吃光老師分配的食
影響體重的原因
賞) 物
不喜歡、不敢吃就丟地上 孩子會將食物吃光
飲食的習慣、態度
(表現出不小心就不會被罵) 食物產地、學校注重惜食
造成差異的原因 中產階級對食物不重視 勞工階級對食物愛惜
重視食物的美味程度,使用多樣性的料理方式和食材,切成適合
可能的解決方法
孩子的食物大小
日常生活不太是問題的問題
• 問題二:孩子的睡眠問題

•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指出學齡前3〜5歲幼童每日應睡10〜13小時
台北家庭 鄉下家庭
大人12點,小孩10、11
就寢時間 點 大人11點,小孩9點
與大人同時(12點左右)
睡眠長度(7點起床) 7-9小時 10小時
睡眠時間主導者 小孩 大人
• 並非每件事都能讓孩子選擇、協商,堅持簡單原則,孩子才能從規律中培養
習慣,維持生活品質,避免孩子精神不濟、情緒不佳
不太是問題的問題可能是教養的大挑戰
去反思問題的核心,不要把自己和孩子的問題切割開思考
有些大人不知道的事

• 一、小孩在不同情境演出不同角色
大人的反應會影響小孩的角色(權力、責任的流動)

• 二、小孩配合大人的預期演出
孩子的分離焦慮可能是配合大人演出

• 三、大人和小孩的責任分擔,也是角色問題
Ex.自我照顧的權力(放手讓小孩照顧自己)
有些大人不知道的事

• 四、年紀這麼小不太被認為是嚴重的問題:變成黑羊難翻身

大人在孩子身上的既定印象所形成的標籤很難去除

• 五、大人對於小孩的理解不是很正確:小孩的沈默不見得是好事

大人習慣用自己的邏輯思考小孩的能力
Ex.處理衝突時的問句誤導孩子的記憶、只聽信說話那一方的說詞,沈默的孩子就
沒有機會表達
大人對同儕的關注

大人對同儕語言的不解及
大人對同儕關注的不連貫
可能的誤判

1.大人(家長)對同儕的重視不如口頭上
1.大人(家長)與孩子對「吵架」、
說的那麼多
「罵」、「打」的定義不同
2.家長通常沒意識到小孩需要社交技巧
2.大人在解讀孩子的話語前應先適當翻譯
或與孩子釐清
3.大人介入同儕世界的行動對孩子的影響
比想像更大
Ex.宜婷與自己最好的朋友「吵架」但以
旁觀立場而言僅是很快和解的小衝突,但
4.家長通常在孩子有負面行為時將問題歸
媽媽過度解讀導致兩個孩子升班時被分開
咎在同儕身上
大人對重大決策的影響力和強制力:以轉學為例
小蓉 中班轉學 阿平 中班學期中轉學
媽媽三、四個月前就與小蓉 轉學前兩三週得知消息,來
討論轉學的原因、生活的轉 不及與同儕道別同時阿平也
變和影響 似乎搞不太清楚狀況

小娟 中班轉學
為了減輕家中負擔而轉學
琪雲 中班轉學 衝突來自媽媽讓弟弟在原本的學校繼
為了直升私立小學而轉學 續讀(雙標) 阿明 中班轉學
學期結束前一個月決定轉學 媽媽只用道德感壓制小娟的不滿 因新學校有免費才藝課程而轉學
衝突來自家長對於孩子適應能力的高估 小娟對事件的高度理解被解讀成叛逆 衝突來自大人在乎的和孩子所希
以及低估同儕支持對孩子上學意願的影響 望的有落差
小節

• 大人對於孩子的影響深遠,孩子從所有的童年經驗到日常生活、
重大決策,與同儕的互動和關係都深受大人影響
• 閱讀完這個章節,我們可以反思的是「我們希望帶給孩子何種生
活經驗?」「可以如何做到?」
• 同時不要忘記時時審視自己,對孩子與自我的標準一致嗎?對孩
子有說謊嗎?有成為自己小時候想成為的大人的樣子嗎?
不同表現舞臺:新朋友的觀察

★小孩如何對待新同學是觀察同儕互動性的好機會

世緯(男) 4歲 傳授爭取海苔策略 ˙5~7歲是小孩在社群中責任和


地位的過渡期
→明是非/參與事務/受教育
阿欣(女) 3歲 慷慨借毛巾當枕頭 ˙小孩會因應情境而調整角色
和表現
˙幫助他人的情境,讓小孩有
不太會說中文的Judy 展現能力的動機,表現不同
情境自我的機會
集體擁抱與抗拒大人的規則

★Goffman(1961)認為同時擁抱和抗拒機構的規則和預期
是個人認同或自我中心的特性

˙地下生活提供小孩表現創意和自主性的空間
禮物交換
˙沒有大人背書,小孩要注意較複雜的潛規則
和黑市交易 ˙似乎擁有他們的東西是一種關係好的表示

˙起因:同儕間曾發生激烈或持續的衝突
交情地下化
˙目的:保護自己的私領域,或避免可預見的麻煩

小孩自行 ˙希望能夠解決和同儕的問題
解決爭端 ˙處理紛爭時,能夠妥協和從對方的角度看待事件
★玩是一種內在動機的活動
就是想玩

以「玩」開始的幼稚園生活 小孩瞭解玩不是上學的全貌
˙入學介紹玩具和玩的空間,藉著玩 ˙發現學校和想像不符,抗拒上課或
吸引小孩上學 向父母抗議
˙開學即面臨社交技巧考驗 ˙想玩的願望和需求不見得可以用時
間分段切割

把握和製造玩的機會 玩或不是玩之間
˙小孩擅長把握時機,隨時遊戲 ˙玩是主觀認定,參與者認為正在玩,
˙地上生活的玩機會取決於老師安排 所進行的活動就是玩
˙地下生活的玩靠小孩對時機的把握 ˙讓活動有著玩的意味,是有吸引力的
˙玩具有模稜兩可的特性
★玩是一種內在動機的活動
就是想玩

把握大人所提供的玩的機會
˙大人提供的機會:上課的時候提供玩的機會/下課讓小孩自己玩
˙教育遊戲(教學遊戲):大人主導,藉由遊戲提供發展上的學習機會
娛樂遊戲(真實遊戲):小孩主導,為了玩兒玩,目的性不明確
老師利用遊戲形式教學
觀察
老師認為學習活動是嚴肅的,上課就上課,不能和玩混淆
發現
老師把玩當成有價值的活動,在玩之中自然順著活動的特性而學習
˙大人通常扮演指導性的角色,具控制力,多提供結構、目的和流程強的活動
˙安排遊戲時間,似乎是讓大人和小孩休息或放鬆一下
★玩是一種內在動機的活動
就是想玩

地下玩樂生活

˙利用很短的時間進行的,或者把正在進行的活動轉換為玩的模式
˙離開老師視線範圍也有玩的機會
˙必須巧妙利用時間、空間和可使用物品,玩伴默契更是重要
˙美國3~6歲女生比男生進行更多的打鬧遊戲 (打鬧遊戲通常是性別隔離的活動)
˙地下活動讓小孩有主導活動、展現自主的機會
˙避開大人規範和反抗大人權威來說,是一種集體冒險
★玩是一種內在動機的活動
就是想玩

玩的意義
社交能力、語言、創造力、 體能等
˙「玩」經常和人類重要面向的正面發展連在一起
˙相關理論
-演化/生態論:小孩天生需要玩
-現代演化取向理論:玩支持人類在新環境發展新策略
-文化生態論:強調典型活動對發展的重要性,遊戲就是典型活動之一
-人類發展理論:
皮亞傑→玩屬於同化的一種,用已有的認知結構處理外來訊息
維高斯基→把玩視為發展的情境,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實踐
˙玩也被視為情感表達的系統
小結

幼稚園的同儕世界提供小孩豐富的表現舞臺,在幫助別人、
地下生活和玩樂之間有相當多的自由去探索各種可能性,也
在集體擁抱與抗拒大人的規則中成長
研究方法的反思

長期參與觀察
--研究者得以看到某些短期觀察不見得可以發現的現象
--讓研究者對小孩的關注漸漸有所改變
--對小孩的理解有脈絡可循

參與觀察研究
--讓研究者的身分、心態和觀察角度轉化
--提高對於小孩相關議題的敏感度
--研究者可逐漸體會小孩的感受,或接近小孩的觀點
幼稚園生活的文化觀察

結論
大人對待小孩揉合了尊重、寵愛和要求 小孩的幼稚園生活除了日常大
人可以接觸到的範圍外,還有
傳統觀念的轉化 隱藏的地下生活。地下生活提
供小孩不同的表現舞臺。觀察
可能的城鄉差距 幼稚園的生活提供探究文化的
窗口,可以看到文化的延續和
小孩的特性 變化的一隅。
問題思考
一、研究問題是什麼?

✓ 幼稚園是如何進行生活的?
✓ 大人是如何參與幼稚園的生活?
✓ 小孩與大人在幼稚園中的關係是如何建立的?
✓ 幼稚園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 幼稚園文化對於幼兒的生活與學習有什麼影響?
✓ 幼稚園教師如何與幼兒互動,扮演的角色為何?
✓ 幼稚園文化差異是如何形成(城市與鄉下),有何不同的經驗?
二、研究問題根據何種理論脈絡中,研究者對話對象為何?

理論脈絡:
1.高夫曼的符號互動論:
分析幼稚園內部的互動過程,探討幼稚園小朋友和老師之間的相互作用和
社會建構,同時也關注幼稚園的日常生活如何影響孩子的身份認同和自我建構。
高夫曼提出人類行為可以分為前台與後台,前台是指人們在公眾場合展現給別
人看的行為,後台是指在私人空間中隱蔽的行為。如同作者所稱的「地上生活」
與「地下生活」。
2.維高斯基的文化歷史理論:
文化和歷史經驗對個體的認知和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如同作者透過觀察
幼兒在幼稚園的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所處的文化和社會環
境對他們的影響。
二、研究問題根據何種理論脈絡中,研究者對話對象為何?

3.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兒童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發展自我認識,而這種互動也是認知發展的重
要過程。

˙對話的對象:
幼稚園教師、學童和家長,以及相關的教育專家和學者。作者通過對這些對
象的訪談和觀察,了解他們對幼稚園教育的看法和實踐,並對幼兒的生活和學
習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研究結論是否回應原先的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主要圍繞在幼稚園的生活、大人和小孩在幼稚園中的關係、以及幼稚
園文化等議題展開。在書中的各個章節,作者利用田野工作的方式進行觀察與
參與式研究,深入了解幼稚園生活的各個層面。

1.幼稚園是如何進行生活的?
作者觀察到幼稚園的生活是以自由、探索、遊戲和互動為基礎。
2.大人是如何參與幼稚園的生活?
作者也發現在幼稚園裡,大人扮演的是協助、引導和支持的角色,並且與孩
子們一起參與各種活動。
三、研究結論是否回應原先的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主要圍繞在幼稚園的生活、大人和小孩在幼稚園中的關係、以及幼稚
園文化等議題展開。在書中的各個章節,作者利用田野工作的方式進行觀察與
參與式研究,深入了解幼稚園生活的各個層面。

3.幼兒和大人在幼稚園中的關係是如何建立的?
作者觀察到幼兒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是建立在信任、尊重和關心的基礎上
4.幼稚園文化差異是如何形成,有何不同的經驗?
作者也討論了幼稚園文化的形成以及對幼兒生活和學習的影響,並探討了教
師在幼兒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與幼兒互動的方式。在探討幼稚園文化的形
成方面,作者發現城市和鄉下的幼稚園文化有所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經驗和
文化背景
四、對此研究的評論

✓幼稚園中的生活是由孩子主導的,他們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和遊戲。
✓大人在幼稚園中的角色應該是觀察者和協助者,而不是指導者或決策者。
✓在幼稚園中,孩子和大人之間的互動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大人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需求,並避免過度控制或指揮他們。
✓幼稚園的教育活動應該重視兒童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讓孩子們在有關的社會
環境中自由地探索和學習。
謝謝大家聆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