勅修百丈清规(简体版)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6

勅修百丈清规

题解

本书是元代中叶江西新吴县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奉元顺帝帝儿妥欢帖睦尔的圣
旨,编撰成的一部禅林清规。原书共九章,每章开首各有一段小序,说明一 章主旨和大意,
书後附录唐元和十三年(公元八一八年)殿中侍御史陈诩的<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
并序>,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一三三六 年)国子博士黄溍的<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师天下师
表阁记>,北宋景德元年(公元一 OO 四年)翰林学士杨亿的<古清规序>,崇宁二年 (公元
一一 O 三年)真定府十方洪济禅院住持宗颐的<崇宁清规序>,南宋咸淳十年(公元一二七四
年)后湖比丘惟勉的<咸淳清规 序>,元至大四年(公元一三一一年)庐山东林寺比丘弌咸
的<至大清规序>,至元二年(公元一三三六年)翰林学士欧阳玄的<勅修百 丈清规叙>,以
及德辉在至元四年( 公元一三三八年)写的後记,共七万余言。

书成之後,先以各种单行本流通,这些单行本一般分为八卷。 明代以降,开始收入各种藏
经。据现在所知,本书的入藏情况为:明北藏,载於「黜」函,方册本《嘉兴藏》也收入此
书 :清藏,载於「本」、「於」二函:《频 伽 藏》,载於「腾」帙: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四
十八卷。後来《大日本续藏经》又重新收入了此书。因而这部清规自元以来一直得到广泛流
传。我们这次选择本书 的主要章节译成语体文,并加注释,用的是《绩藏经》的本子,对
於其中一些刊刻错误之处,则用明藏(《嘉兴藏》)本作了校正。

《勅修百丈清规》成书至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之久,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中国佛教经
典宝藏》的一部,翻译介绍给读者呢?对此,要从它在禅宗历史上的地位和在现代佛教中的
作用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话题还得从唐中叶怀海大师制定《百丈清规》说起。在怀海之前,禅院尚与律寺杂处,
禅徒也没有自己的独立教规·怀海创造了独立的禅寺,又制定了适应禅宗特点的丛林清规,
从此禅林的宗教修持和日常生活便在《清规》的规范下生气蓬勃地进行,禅宗迅速发展壮大 ,
成为佛教的主流。

但 是经过会昌废佛的打击,又经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动乱,大部分佛经经典散佚无存,怀海
的古本《百丈清规》也未能幸免。所以自北宋末叶开始,便有各种名目的丛林 规 约 产 生 ,
并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前述崇宁、咸淳、至大三部清规,还有南宋宗寿撰
的《入众日用》(又名《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一卷、元 代明本撰的《幻住庵清规》(又
名《庵事须知》)一卷等小范围内流行的清规①。

这些清规根据记忆或传说,或多或少融进了怀海《古清规》的部分内容,更主要的是反
映了各寺院自己的寺职区分、行事准则和礼仪规范,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徵和地区色彩,彼
此间则详略不一、内容舛互,往往使後代的学习者感到疑惑不解,无所适从。
於是到了元代中叶,便有了重新编撰一部各地统一的清规,以适应禅宗内部的新情况及
禅宗与官府、禅宗与世俗社会关系的新特点的要求。起初,著名禅师晦机、了万、云翁曾有
志於此。然而壮志未酬,俱已作古。这一历史使命,便落到了晦机的弟子德辉身上。

德 辉於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一三二九年)出任江西道龙兴路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
持。该寺正是百丈怀海和尚的祖庭,寺院的规制和行事较多地保留了怀海祖师的遗 意。德
辉凡事遵循成范,治理寺院很有成绩,大小执事以至僧众都能按规矩办事,各机构各殿堂都
很整肃,成为天下闻名的模范寺院。

德辉是个有大志 有能力的人。如今又有了百丈祖庭、天下名寺住持的资格,便慨然以
一统清规、澄清丛林的大业自任。他知道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借助皇帝的权威,便抓住江西
行省 为怀海祖师请求加益未报的机会,亲赴北京,展开活动。在京城他设法结识了御史中
丞撒迪,经由撒迪引荐,得以面见皇帝,奏明《清规》的意义和沿革情况,受到 皇帝赏识,
钦命他重编,又命德辉的同学——一向受皇帝崇信的龙翔集庆寺住持大欣,率领一批熟悉典
章的学问僧精加校正,并赐玺书颁行。

德辉奉命 之後,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编撰工作。自元至顺元年(公元一三三 O 年)夏五


月动笔,至同年冬十月定稿,共费时五个月,书成定名为《勅修百丈清规》。这部著作的 权
威性,一方面由於它是奉皇帝钦命修撰和校正的,另一方面也由於德辉本人的身分、资历,
特别是他修撰此书时采取了相当严肃认真的态度。

据德辉 自述,他受命之後,曾广泛搜求资料,经过鉴别确认北宋崇宁时真定府十方洪
济禅院住持宗颐的《崇宁清规》、南宋后湖比丘惟勉的《咸淳清规》、元至大年间庐山 东林
寺弌咸禅师的《禅林备用清规》最有参考价值。於是便用这几种清规作为根据,用百丈山祖
庭的实际制度作为主要参照,集中各本的精华,再加以删繁、订讹、 补缺和解释说明的工
作,完成了初稿,拿出来请大欣等校正,成为定本。

德辉的自述足以说明《勅修百丈清规》的高度学术价值。因为它取材广泛而精当,又能
把文献的记载与模范寺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以最能反映百丈旧规的遗意,又最能适应後
世禅林丰富复杂的现实。

这也决定了其书规范禅林制度的巨大宗教价值。与德辉同时代的国子博士黄溍给予《勅
修百丈清规》很高的评价,说它发扬先训、绍隆宗风,可以与国家一样悠久永存,不但在当
时可作为天下的师表,在无尽的未来也都可作为禅林遵循的准则。
事 实确是如此。《勅修百丈清规》修成後,受到元顺帝的嘉奖,并下诏天下僧人悉依此清规
而行。明代皇帝也很推重这本清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仁 宗、英宗等皇帝
都曾下诏颁行,并明令对不遵守这一清规的僧人要绳之以法。直至清代和民国时期,这部清
规还是禅宗寺院生活的纲领性规约。

十九世 纪末一位荷兰汉学家曾说,「它(指《勅修百丈清规》)现在仍以绝对性的权威
治理著寺院」。另一位西方学者海克曼(H·Hackman)在本世纪初访问了散 布在十一个省份
的上百座寺院,并在其中一些寺院中驻留了数星期,亲身感受到《勅修百丈清规》在各地所
具有的权威。他说:「佛教寺院组织的每一特点,由本书 说明殆尽。」美国学者唯慈(Holmes
Welch)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中国寺院长老级的和尚有广泛接触,他曾反覆问他们使用《勅
修百丈清规》的频率如何?这本书是束诸高阁、布满灰尘?还是 每天必用?他们答道:每个人
都对书中的内容了瞭若指掌,很少有重新翻阅的需要,但发生复杂的问题,没有其他方法可
以解决时,此书是最後的权威。不论在任何 情形下,著名的寺院绝不容许过分与百丈清规
背道而驰②。由此不难看出,德辉期望的目标没有落空,黄溍等人的评价也非虚言。三百多
年来, 《勅修百丈清规》在 中国佛教社会中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巨大宗教价值是历
久不衰的。

由於篇幅的关系,我们只能节选《勅修百丈清规》的部分内容译注编入《中国佛教经典
宝藏》。下面对节选的标准、未选部分的概况作一简单介绍。

《勅 修百丈清规》的内容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比较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寺院的
组织和寺院宗教生活、日常行事的全貌与细节。但时至今日,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寺
院生活的内容也有了不小的变动,清规记载的部分内容已与现代寺院生活不尽相符。例如清
规特别重视报答皇帝的恩典,第一章<祝釐>,第二 章<报恩>,就是专门阐述如何为当朝皇
帝及太子祝福,如何在已去世的历代皇帝的逝世纪念日——即所谓国忌日——祈祷做功德。
这样的内容反映了 元代政教关系的特点,对於明清两个朝代也基本适用,但自民国以来,
这部分内容就过时了,故删而不选。

又如旧时寺院的一切行动,全靠钟、鼓、 板、椎、木鱼、石磬、铙、钹等一套法器来
发号施令,传达信息。这套法器组成了旧时寺院的完整信号系统,在寺院生活中具有异常重
要、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著 时代的进步,出现了钟表这样的又简便又准确的计时工具,
於是像何时起床、何时吃饭、何时睡觉等作息活动,便可规定出时间,各人通过时钟、手表
自行掌握,不 再非依靠法器构成的信号系统不可。由法器组成的信号系统之作用,主要体
现在寺院的宗教活动中。因此,一来由於篇幅的限制,二来在《清规》的其他部分谈到寺 院
宗教活动如坐参、坐禅、佛事时,已经分别接触到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信号,故尔将法器部
分也删而不选。

还有三章是专谈寺院中的礼仪的,即第三 章<报本>,谈佛降诞、佛成道涅盘、帝师涅
盘这三个纪念日的纪念活动礼仪:第四章<尊祖>,谈达磨、百丈怀海、开山历代祖、嗣法 师
逝世纪念日的纪念活动礼仪:第八章<节腊>,谈禅林几个主要节日的纪念活动礼仪。这些礼
仪当然都很重要,但相对於那些既能说明活动礼仪,又 能连带反映寺院的组织状况及行政
体系的内容,其意义自然要稍逊一些。在鱼和熊掌不能得兼的条件下,只好忍痛割爱了。
舍弃上述这些部分之後,本 书所节选的就剩下第五、第六、第七等三章。这三章分别谈住
持、两序、大众的构成、职责及围绕著他们的主要行事、主要活动和相关礼仪。通过这些内
容,我们可 以了解寺院三个主要阶层的基本面貌,寺院中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况,开展这些
活动的运作机制。可以说,这些内容正是《清规》的精华。禅宗丛林制度的主要内容就 是
在这三章中得到充分揭示的。所以我们选取这一精华部分介绍给读者,希望读者能藉此一斑 ,
窥见清规的全貌。

当然,对於这三章,我们也未能全部 选入本书。有些行事、活动和礼仪,在三章中是互相
重复或基本上是重复的。例如在上述三章中都有不少篇幅谈到各种形式的点汤、点茶、特为
汤、特为茶,具体性 形虽有小异,大的方面却是雷同的。对於这种情况,只节选先出现的,
略去後出现的,所以在<两序章>和<大众章>中,就有不少此类 的节目被省略了。还有一些
节目虽然并无重复的问题,只因与实际情况脱节,也被删去,像<大众章>中的「装色」一节
就属於这种情况。原书附著的 几篇铭、记和序文,也因篇幅所限而删去。

总的说来,本书节选原典的标准是选择最能反映禅林组织、活动行事和有关礼仪,同时又能
经受得起时间的 淘汰,至今仍有活力,对当代禅林生活仍有指导意义的部分,略去不适应
当今禅林生活实际,或者内容相对不那么重要的部分。所略去的是第一、第二、第三、第 四 、
第八、第九共六章的全部,以及第六、第七两章的部分节目。这些未选部分的概况,已在前
面涉及,此处不再赘述。

最後把《勅修百丈清规》的编撰者德辉、校正者大欣的生平简述如左:
德辉,俗姓及生卒年俱不详。只知其为东阳(今浙江金华市)人,出家後师事晦机元
熙禅师,後出任百丈山大智寿圣寺住持,为百丈怀海禅师第十八代孙,是临济 宗杨岐派大
慧(宗杲)系僧人。为了统一丛林清规,奔走京师,通过权臣撒迪,取得皇帝信任,奉勅重
编清规。书成,钦命为《勅修百丈清规》,颁行天下。德辉旧 有益号为大智觉照禅师,书成
之後御赐弘宗妙行之号。

大欣,字笑隐,俗姓陈,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人。自幼出家,长大後博通佛典和教外典籍 。
也 师事诲机熙公得法,历任永嘉:
(今浙江温州市)江心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灵隐寺
住持,学徒甚众,盛极一时。元文宗时召入问道,赐金栏衣及文三品阶。至 正四年(公元
一三四四年)逝世,享年六十一岁。有《禅林清规》、《四会语录》、《蒲室集》等著作传世。
注释:
①参见陈上强《佛典精解·纂集部·规制门·勅修百丈清规条》
②美国学者唯慈(Holmes Welch)所著《中国近代的佛教制度》

1、关于住持的仪规
译文
佛教传入中国四百年後,达磨祖师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师徒相传,经过八代,传到
百丈怀海禅师。这期间禅僧们只注重「道」的授受,还没 有形成独立的组织系统,有的在
岩穴中栖身,有的寄住在律寺中,尚未确立称为「住持」的寺院负责人。百丈禅师认为禅宗
已经发展得很盛,上自皇帝、宰相和王公 大人,下至儒道百家,都服膺禅门、虚心问道,
禅徒的人众也已相当庞大,若不把禅门领袖提高到尊崇的地位,就不可能做到师法尊严。有
鉴於此,他果断地采取了 一系列改革措施,首次把自己的老师奉为住持,并且尊称为长老,
就像天竺古代给予舍利弗、须菩提尊称那样,是因为他们年纪大、道德高之故。又建造了宽
广的僧 堂,让他的徒众居住:设立两套寺职使其分管寺中各种事务,这样一来,有关的制
度就条理分明、相当完善了。
在劳动作务方面,百丈也主动参 加,与徒众同甘共苦。他常说: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哪谈得上仓库充盈,凡事皆由仆役服侍照顾呢!正是因为如此,早先自住持至各种寺职,皆
由徒众推举, 然後由官府任命,尽管如此,还有不少人极力推辞,不愿应聘到职。後来则
发展演变成用钱财贿买,或巧取豪夺,把僧职看成奇货可居。若是用人不当,造成一寺废 荡 :
而且拉帮结派,遗祸於後,致使流毒几十年,不可收拾。但是往往传出这些人死後受恶报、
惨不忍闻的消息,能不使人畏惧并引以为戒吗?
原典
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
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① ①至。又八传而至百丈
至。又八传而至百丈②②,唯以道相授受,或
,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岩
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
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③ ③之名。百丈以禅宗产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
儒老百氏, 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
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
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④ ④、须菩提
、须菩提⑤⑤,以齿德俱尊也。作广堂以居
其众,设两序
其众,设两序⑥ ⑥以分 其职,而制度粲然矣。
至於作务,犹与众均其劳。常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乌有庾廪之富
」乌有庾廪之富、、
舆仆之安哉!!故始由众所推,既而命之官,而犹辞聘不赴者。後则贵鬻豪夺,
舆仆之安哉 故始由众所推,既而命之官,而犹辞聘不赴者。後则贵鬻豪夺,视 视
若奇货然。苟非其人,一寺废荡;又遗党於後,至数十年,蔓不可图。而往往
传其冥报之惨,有不忍闻者,可不戒且惧乎!
注释
①达磨:全称菩提达磨(Bodhidharma),意译道法。其中「磨」又译作「摩」。南天竺(今印度南部)
僧人,南朝宋末(一说梁武帝时)自海路至广 州,辗转至此魏,在洛阳、嵩山等地游历并传授禅学,提倡
「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後得慧可传付衣、法。後世禅宗尊他为「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
「东 土 」
禅宗初祖。唐代宗所赐谥「圆觉禅师」。
②百丈:
(公元七二 0——八一四年)唐代禅宗僧人。俗姓王,福州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人。系 著
名禅僧马祖道一的门徒,後在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百丈山弘法,世称「百丈禅师」,简称「百丈」
。他
制定《禅门规式》,使禅院从律寺中独立出来;又实行 「普请」法,使禅僧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走「农禅
结合」的道路,从而实现了禅宗的巨大改革。由於他的努力,禅宗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巨大发展;
他所制定 的清规,也被後世长期沿用。唐穆宗时赐谥他为「大智禅师」。
③住持:原意是「久住护持佛法」。我国南北朝时起一些寺院开始把它作为寺院主 管僧职的名称,到
唐代「住持」作为寺院的最高僧职已在广大地区的寺院中行用,唐中叶百丈怀海改革教规後「住持」成为
领导一方禅宗丛林的最高僧职,并逐渐制 度化。本书认为在百丈之前未有住持之名,不确。
④舍利弗:( Sariputra),舍利弗多罗的略称。旧译「奢利弗」、「富多罗」、「奢 利补怛罗」等,或意
译「(“秋—鸟”)露子」、
「秋露子」等。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系释迦牟尼的十大弟
子之一。以持戒多闻、敏捷智慧、 善讲佛法,号称「智慧第一」。
⑤须菩提:(Subhuti), 亦 译 「 须 浮 帝 」、「 须 扶 提 」、「 苏 部 底 」 等 , 意 译 「 善 现 」、「 善 见 」、「 善 吉 」、
「空生」等。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也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证「诸法性
空」著称,号为「解空第一」
⑥两序:怀海改革禅宗规制後禅寺执事僧的总称,又称「两班」。其意取法朝廷官职分文武两班,在
住持之下设东序、西序两班。西序管宗教事务,选学德兼优者 担任,称头首,有首座、书记、知藏、知客 、
知浴、知殿六职;东序管日常庶务,选精通世事者担任,称知事,也有都寺、监寺、副寺、维那、典座、
直岁六职。
解说
禅宗的历史,有的远绍南北朝时菩提达磨的来华,有的认为应从唐代弘忍开东山法门、
特别是惠能创顿悟禅法算起。但是作为一个宗派,禅宗是继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等宗派
之後在唐初形成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看法。
从唐初禅宗自成宗派,到唐中叶怀海禅师在江西新吴百丈山弘法,禅宗的发展还受到
很大的限制,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当时禅僧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寺院,禅徒的 独特行事方
式与旧有佛律、教规的矛盾冲突也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也就是说还没有出现一部适应禅宗
发展需要的禅门规式。
怀海大师总结了禅宗 成立以来的实践经验,并根据发展的迫切需要,大胆地进行了教
规改革,自创了《禅门规式》,迅速被天下禅林接受遵行,被称为《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
的流 行极大的促进了禅宗的发展壮大。但随著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禅林受社会风习的影
响,内部也产生了种种腐败的不良的现象。特别是作为丛林领袖的住持一职,有 的人竟把
它看成有利可图的肥缺而进行争夺,既居其位以後,又以权谋私利,因而滋生种种弊端,污
损了禅林清誉,影响了禅宗的健康发展。
於是 僧俗两界的有识之士,都希望禅林恢复《百丈清规》的严谨制度和优良传统,因
此而有了元代的这部《勅修百丈清规》的编制和刊行。也因此这部书中一再将《百丈 清规》
时的旧制与元代现实社会中禅林存在的问题作比较,希望能引起僧徒的警戒和改正。这裏引
的一段原典,是该书第五章<住持章>的前言,述说 了怀海大师制定《百丈清规》的缘起,
特别强调了当时住持的重要作用和严於律己的精神,批评了後世某些住持的错误做法及其严
重後果,贯穿著作者借褒扬《清 规》以整顿禅林的思想。

住持日常行事的规则
上堂
译文
凡是初一、十五,必须举行上堂仪式,侍者 於头一天晚上向住持禀告:「明天早晨是祝
圣的日子,要上堂。」第二天早晨再一次禀告,并吩咐客头行者挂出上堂牌,通知僧众。吃
罢早饭,不敲通常要敲的三声 下堂钟。等到堂上铺好住持演讲经法的座位,堂司行者就向
首座报告,一一敲响各间僧寮的寮前板,僧众齐集僧堂坐下。方丈行者向住持报告,接著向
侍者报告,擂 响法鼓。两序执事僧领著僧众依次走到住持座前向住持作揖问安,然後分两
列整齐站立。侍者请住持离座,升上法座,拈香遥向皇帝祝寿:然後两足交叉置於左右股 上
趺坐,启发学众,阐扬禅理。
若有客人在座,那就在讲说中一并敍谢。若要讲的事项多,事先要预备一份提要,为的
是怕有遗忘,让侍者据提要 加以提醒。若有邻近各寺院的住持及有名望的外寺退休住持在
场,就在法座右首设置座位,请其入座:如果是现任职官前来听讲,则在法座对面设座。 (官
客若懂得 禅门礼节,尊重佛法,则不应就座。)
初一、十五之外,平常逢五逢十的「五参日」上堂,仪式简单一些,两序执事僧到住持
座前见过礼,迳自归 班站立:住持登法座後不必拈香。 (其余行事依照前式)若是特地为德
高望重的名僧来访而上堂,或是为了导引他人升座而上堂说法,以及应施主之请而上堂,都
可 以随宜行事,不受法定时间的限制。
原典
住持日用
上堂
凡旦望
凡旦望①①,侍者
,侍者②②隔宿禀住持云:「来晨祝 圣,上堂 ③。」次早再禀,分
圣,上堂③ 」次早再禀,分付付
客头行者
客头行者④ ④挂上堂牌报众。粥罢,不鸣下堂
挂上堂牌报众。粥罢,不鸣下堂⑤ ⑤钟三下,俟铺法座
钟三下,俟铺法座⑥⑥毕,堂司
毕,堂司⑦⑦
行者覆首座
行者覆首座⑧ ⑧,鸣众寮前板,大众
,鸣众寮前板,大众⑨ ⑨坐堂坐堂⑩⑩。方丈
。方丈⑾⑾行 者覆住持,次覆侍者,
鸣鼓。两序领僧行至座前问讯
鸣鼓。两序领僧行至座前问讯⑿ ⑿,分班对立。侍者请住持出,登座,拈香祝寿
,分班对立。侍者请住持出,登座,拈香祝寿; ;
趺坐
趺坐⒀⒀,开发学者,激扬此道。
若有客,并敍谢。多则具目子
若有客,并敍谢。多则具目子⒁ ⒁,恐有遗忘,侍者提起。或有诸山
,恐有遗忘,侍者提起。或有诸山⒂ ⒂住持
住持、、
名德
名德⒃⒃、西堂 ⒄,座右设位;官客
、西堂⒄ ,座右设位;官客⒅⒅,对座设位。(知礼、尊法则不坐也。)
五参上堂
五参上堂⒆⒆,两序至座下,径归班立;住持登座,不拈香。(余如前式) (余如前式)若若
尊宿 ⒇ 相访,特为上堂;或引座 (21)
尊宿⒇相访,特为上堂;或引座(21) 举扬
(21)举扬 (22)
举扬(22) ,施主请升座,不拘时也。
(22),施主请升座,不拘时也。
注释
①旦望:农历每月初一日称朔日,又称旦;十五日为望。旦望即农历初一、十五,又称朔望。
②侍者:佛教僧职。一般指为寺院住持服务的职事僧。根据具体任务之别,又分为烧香侍者、书状侍
者、请客侍者、衣鉢侍者、汤药侍者等职。
③上堂:佛教仪式。有二种,一为上法堂讲演经法,分为旦望上堂、五参上堂、九参上堂、谢秉拂上
堂、谢都寺上堂、出队上堂、出产上堂等;一为上僧堂吃粥饭。此处指前一种情况。
④行者:此指在佛教寺院服杂役而尚未剃发出家者。客头行者是禅寺中属於知客寮受知客领导的行者。
⑤下堂:此处专指早晨饭毕下僧堂。
⑥法座:禅林寺院演讲经法的座位,又称须弥座。
⑦堂司:禅林中维那寮的别号。维那管僧堂事务,故将其居室称为堂司,又因而以堂司代指维那。属
於堂司而受维那使令的行者称堂司行者。
⑧首座:取「居席之首端,处众僧之上」之义而名,有三种情况:㈠为僧官,由朝廷封授,如「三教
首座」、
「讲经讲论首座」等;㈡为寺院三纲之一,又称「上座」;㈢为禅林西序六头首之一,其职责详见後
文<两序章>。此处指第三种情况。
⑨大众:梵语 Mahasamgha 的意译。在佛经中一般指佛以外的一切贤圣;在禅林中一般指住持、两序以
外的一切僧众。
⑩坐堂:指坐僧堂。
⑾方丈:禅寺中住持的住所。佛经称菩萨维摩诘的卧室一丈见方,而容量无限。怀海制定清规时比附
此说,将住持所处之室称为「方丈」,又称「丈室」、「函丈」、「正堂」、「堂头」等。转而又以「方丈」代指
住持。
⑿问讯:佛教礼节。合掌作揖,口问安否,称为问讯。
⒀趺坐:又称「跏坐」,全称「结跏趺坐」。佛教坐法,有「全跏」和「半踟」两种 。前者两足交叉置
於左右股上;後者单以右足压在左股上,或单以左足压在右股上。
⒁目子:将有关事项分条开列的清单或提要。
⒂诸山:此处指各寺院而言。
⒃名德:名声大、德行高的比丘。
⒄西堂:禅林中称他山退隐之长老来住本寺者为西堂,以西是客位,与本寺前任住持之称为东堂相对
而言。
⒅官客:有官职的信徒、香客。
⒆五参上堂:禅林中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必须参见住持听其开示说法,与旦望之上堂
合计,恰是每五日一参,故曰五参。每逢五参日之上堂为五参上堂。
⒇尊宿:佛教中对年长德高僧人的尊称。「尊」指德高,
「宿」指年长。
(21)引座:禅林中称导引他人升座说法,并向听条作介绍为引座。
(22)举扬:举,提出、提起的意思;扬,闱发佛教教义。合起来指提出公案,加以阐扬。
晚参
译文
凡是聚集僧众演说经法,启发後学,都称为「参」。古人教育徒众,规定他们早晚都要
前来谘询讨论、,无时无刻不钻研和阐扬佛理,所以每晚必参,具体时间定 在午後三至五时 。
发展演变至今天,丛林中的「坐参」,还是在初一、十五及逢五逢十的「五参日」举行。之
所以叫做「坐参」,是因为住持升座,大众将听法时, 都坐於僧堂。
若因住持有事而免除晚参,则由堂司行者把住持的旨意传达给首座後,敲僧堂钟三下,
叫做「放参钟」。若遇住持入院,或做官的施 主入山,或受人特别请求,或为死者开示说法 ,
或逢禅林四大节日,则将晚参时间推迟到黄昏钟鸣之後,叫做「小参」。其做法比较灵活,
可以按世俗礼节行事,即 通常所谓「家教」。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不敲放参钟,因为「小参」
毕竟还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晚参。
原典
晚参
凡集众开示,皆谓之「参」。古人匡徒,使之朝夕咨扣,无时而不激扬此道,
。古人匡徒,使之朝夕咨扣,无时而不激扬此道
故每晚必参,则在晡时。至今,丛林
故每晚必参,则在晡时。至今,丛林①①坐参,犹旦望五参。升座将听法时,大
众坐堂也。
若住持至晚不参,则堂司行者禀命住持,覆首座,鸣僧堂钟三下,谓放参
钟也。如住持入院,或官员檀越
钟也。如住持入院,或官员檀越②②入山,或受人特请,或为亡者开示,或四节
腊③,则移于昏钟鸣,而谓之小参
,则移于昏钟鸣,而谓之小参④④。可以叙世礼,曰家教孜者是也。然亦不
鸣放参钟,谓犹有参也。
注释
①丛林:僧俗和合聚居一处,犹如树木丛集为林,故名丛林。又特指禅宗寺院,因为「禅」有功德丛
林的含义。
②檀越:梵文 Danapati 的意译,又译作「施主」,音译为「陀那钵底」
。指向寺院或僧侣施舍财物、饮
食的世俗信徒。
③四节腊:即怀海规定的禅林四大节日,㈠是结夏,为安居开始的农历四月十六日;㈡是解夏,为安
居结束的农历七月十五日;㈢是冬至;㈣是大年初一。
④小参:禅林中不定期听师说法称为小参,因为其规则较定期的「大参」简单,又称「家教」。

小参
译文
小参的场所不限,主要视僧众多少而定。有时在寝堂举行,有时则在法堂。具体做法
是,等到小参日的午後,侍者禀告住持说:「今晚小参。」接著令客头行者挂 出小参牌通告
僧众。当晚不敲放参钟。黄昏钟鸣时,行者回覆住持,擂鼓一通,大众齐集,两序执事僧归
位站好,住持登上法座(做法与五参上堂相同),将本次要 讲解的佛法大意扼要述说一遍,
有关的敍谢事宜也一一如仪,然後举出一则佛家典故作为结束。如逢四大节日,就说:「请
头首代我为大众说法。」及至讲说有关礼 仪时,对何者应该讲究,何者可以免除,尽量做到
详略得体,以使大众周知为度。住持下座,客头行者高声招呼:「方丈和尚请西堂、两班、
单寮、耆旧、蒙堂、侍 者、禅客,现在就到寝堂献汤。」库司预先备好汤水、叶子送上方丈
室。
原典
小参
小参初无定所,看众多少。 或就寝堂,或就法堂。至日午後,侍者覆住
或就寝堂,或就法堂。至日午後,侍者覆住持 持
云:「今晚小参。」令客头行者报众,挂小参牌。当晚不鸣放参钟。昏钟鸣时,
行者覆住持,鸣鼓一通,众集,两序归 位,住持登座,(与五参上堂同)提纲
叙谢,委曲详尽,然後举古结座
叙谢,委曲详尽,然後举古结座① ①。如四节说:「请头首秉拂
「请头首秉拂②②。」及讲免礼仪
」及讲免礼仪,,
详略使众通知。下座,客头行者喝请云: 「方丈和尚请西堂、两班、单寮
「方丈和尚请西堂、两班、单寮③ ③、
耆旧
耆旧④④、蒙堂
、蒙堂⑤⑤、侍者、禅客,即今就寝堂献汤。」库司⑥预备汤果,送上方
」库司⑥ 丈。
预备汤果,送上方丈
注释
①结座:禅师上堂说法,未了用一则佛家典故,或举一首偈语作为结束,称为「结座」。
②秉拂:「拂」指拂除尘埃的器具。禅师说法时常手执「拂尘」
。禅林中首座、东藏主、书记等头首有
资格代住持秉拂子上法座开示大众,故称这些执事僧代住持说法为「秉拂」,又用「秉拂」代称这些头首。
③单寮:单寮是僧舍中的单身房。退职的头首、知事,居於西堂的名德,以及现任的首座都可以居住
单身专寮,故用「单寮」代称这些住在单身房的首座、名德和退职头首、知事。
④耆旧:指年腊高、资格老的人。
⑤蒙堂:禅林把两序退职者的安息处称为蒙堂,因而又称退职执事僧为蒙堂。
⑥库司:禅林中到寺的办事处所。到寺又称库头,故将其办事处所称为库司。
告香
译文
每年夏安居前,要举行烧香仪式。新到寺院,不久刚归入僧堂的人,推举一名熟悉礼
仪者为参头,与维那商量妥当,率领众人到侍司禀报说: 「新挂搭的兄弟,想 求方丈和尚行
告香礼、为大众说法,麻烦侍者代我们禀报一声。 」侍者答道:
「且容我找机会报告和尚,一
有消息就通知你们。」如果住持答应,就通报堂司,排出 告香图(图式见後) 。根据人众
多少,作几行排列,分为东西两边,面向法座站立。站队的前後顺序依各人戒腊多少而定,
大家预先列队演习礼仪。堂司行者向每个人徵收一份钱,作买 香大小三片及买纸画图的费
用,先交给参头收存。
到了告香的那一天,侍者让客头行者先在寝堂或法堂铺设屏风和椅子。要有香几三只、
烛台三 对,在椅子前互相间隔著排成一排,另外铺设一张小拜席。堂司行者预先一一通知
有关僧众,并挂出告香牌。侍者事先写好一张小榜文,贴在法堂柱上,内容为: 「奉堂头
和尚慈旨,名德、西堂、首座,都不必参加告香仪式。侍司某谨启。」到了那一天,吃罢早
粥,诸僧寮各鸣板三下。大家到齐了,按图上标明的位置站好, 各自准备好了小香盒和坐
具。参头同维那、侍者进内请出住持。参头回归自己位置,与大众一起向住持作揖问安,然
後上前一步说:「请和尚趺坐。」住持就座。副 参把大香一片递给参头,再次与大众向住持
作揖问安,然後插香,各各展开坐具,伏在坐具上行三拜大礼,礼毕,收好坐具,又一次作
揖问安。参头上前走到椅子 旁,作揖问安,禀告道:「我们为著生死是人世间的大事,而死
期转瞬即到,伏望和尚慈悲怜悯我们,开导启发我们认识超脱生死、悟入佛道的因由和条件 。」
住持只提起禅林旧事三则,用以启迪僧众。参头就这三则旧事的寓意谈了自己的看法,
随即归位,作揖问安,插香一片,仍旧同众人就位,叉手而立。接著,东西 两列各有三人
出班。东边第一、第二人,过东边香炉前,第三人过中间香炉前。西边第一、第二人,过西
边香炉前,第三人过中间炉前。两两炷香,互相作揖问安, 然後东边三人过东,西边三人
过西,按次序相跟著如前而进,慢慢地走到自己队列,接在队尾而立。两边排头的三人,又
像刚才第一组的三人一样,三三叉手出班, 合掌归位。等到各各炷香完毕,大家都转回原
来的位置,一齐向住持拜三拜,不收坐具。参头进前说:「我们承蒙和尚慈悲,悉心开导启
发,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说完回到自己位置,与大众一起向住持拜三拜,上前致词说:「今
天天气不错,我们共同祝愿堂头和尚生活如意,多福多寿!」回到位置上,与大众拜了三拜,
收起 坐具。行者鸣鼓五下,两班执事僧转身有秩序地立在法座前。参头站在西序执事僧队
列下首。各位告香人也都转身,东向的转西,西向的转东,依照自己的位置面对 面地站立。
勤旧、蒙堂等退职执事僧和已告过香的僧人,站在诸人後面。
普说仪式结束,大家仍然齐向法座而立。参头插香,与众人对住持拜三拜。如果住持说
免礼,则把坐具往地上碰一碰权当叩头仪式,上前致词道: 「我们前生有幸,承蒙和尚慈悲
启发诱导,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随後大家在互相作揖问安声中退场。
事後,参头带领僧众,到法堂西侧感谢维那和侍者,以坐具触地象徵叩头礼拜。接著
大众感谢参头,也是象徵性地以坐具触地一拜。请客侍者已经预先根据各人的 戒腊高低备
好了请帖,铺好了桌子,摆上了笔砚,请大家喝茶、签名,并请首座光临作陪。用完斋,大
家退下,鸣鼓,各就各位站好。两侍者行礼(仪式与常特为茶 相同)。当晚,方丈请参头、
维那、侍者晚餐,仍由首座作陪。次日早上请参头喝茶;半上午,请参头、维那、侍者用点
心。
如果全寺僧众都参加 告香仪式,则以首座为参头。在那种场合下,请参头喝茶时就由
西堂老宿作陪。另外,住持入寺就职後,有关的人事安排和见面礼节进行完毕,库司备好香
火,首座 率领合寺僧众,恳请为大众告香,然後举行新任住持初次登座说法的典礼。 (古时
规矩,未曾参加告香仪式者,不许入师室参学问道。)
原典
各香
每夏
每夏① ①前告香
前告香② ②。新归堂者,推参头
。新归堂者,推参头③ ③一人,维那
一人,维那④ ④和会
和会⑤ ⑤定,同众诣
定,同众诣侍 侍
司⑥禀云 : 「新挂搭
「新挂搭⑦ ⑦兄弟,欲求和尚告香、普说
兄弟,欲求和尚告香、普说⑧ ⑧,敢 烦 侍 者 咨 禀 。」答 云 :
「容
为後 覆,却当相报。」如住持允从,即报堂司,出告香图(式见後)。量众多 。量众多少 少,
列作几行,分东西两边,面向法座而立。依戒
列作几行,分东西两边,面向法座而立。依戒⑨ ⑨排列,预集众习仪。堂司行者
率众钱买 香,大小三片,及纸、作图之费,付参头收。
至日,侍者令客头
至日,侍者令客头⑩ ⑩於寝堂或法堂铺设罘罳
於寝堂或法堂铺设罘罳⑾ ⑾、椅子。须用香几三只、烛
台三对,当椅前一字间列, 外设小拜席。堂司行者预逐一报众,挂告香牌。
外设小拜席。堂司行者预逐一报众,挂告香牌。侍 侍
者预出小榜,贴法堂柱上,云:「奉堂头和街 ⑿ 慈旨:名德、西堂、首座,并
「奉堂头和街⑿ 慈旨:名德、西堂、首座,并免 免
告香。侍司某谨白。」至日,粥 罢,诸寮各鸣板三下。众集,依图位立,各备
小香合、坐具。参头同维那、侍者入请住持出。参头归位,同众问讯,进前云
小香合、坐具。参头同维那、侍者入请住持出。参头归位,同众问讯,进前云: :
「请和尚趺坐。」住持就坐。副参递大 香一片与参头,同众问讯,揷香,各大
展三拜
展三拜⒀ ⒀,收坐具,复同问讯。参头进椅侧问讯,禀云:「某等为生死事大, 「某等为生死事大,无 无
常⒁迅速,伏望和尚慈悲
迅速,伏望和尚慈悲,开示因缘。 ,开示因缘。」
住持举话
住持举话⒂ ⒂三则,随下语
三则,随下语⒃ ⒃,归位、问讯,揷香一片,复同众就位,叉
,归位、问讯,揷香一片,复同众就位,叉手 手
而立。东西各三人出班。东第一第二人,过东炉前;第三人过中炉前。西第一
第二人,过 西炉前;第三人过中炉前。两两炷香问讯。然後东三人过东,西
西炉前;第三人过中炉前。两两炷香问讯。然後东三人过东,西三 三
人过西,以次如前而进,徐行各巡接班尾。三三叉手出班,合掌归位。俟各炷
香毕,次第趱至元 位,同众三拜,不收坐具。参头进云:「某等蒙和尚慈悲开
允,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复位,同众三拜,进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堂头
和尚尊候起居万福。」复 位,同众三拜,收坐具。行者鸣鼓五下,两序转身序
立座前。参头立西序下。其 告香人东西转身,依位对立。勤旧
立座前。参头立西序下。其告香人东西转身,依位对立。勤旧
告香人东西转身,依位对立。勤旧⒄ ⒄、蒙堂、已告
香者立于後。
普说竟,仍齐向法座立。参头揷香,同众三拜。免则触礼
普说竟,仍齐向法座立。参头揷香,同众三拜。免则触礼⒅ ⒅,进云:「某「某等 等
宿生
宿生⒆⒆庆幸,获蒙和尚慈悲开示,下情不胜感激之至。」普同问讯而退。
参头领众,法堂下间
参头领众,法堂下间⒇ ⒇谢维那、侍者,触礼一拜。次大众谢参头,触礼
谢维那、侍者,触礼一拜。次大众谢参头,触礼一 一
拜。请客侍者预依戒次具茶状,备卓袱、笔砚。;告香罢,列法堂下问请茶。
;告香罢,列法堂下问请茶。各 各
佥名,请 首座光伴
首座光伴(21)(21) 。斋退,鸣鼓,众归位立。两侍者行礼。(与常特为茶
(21)。斋退,鸣鼓,众归位立。两侍者行礼。
同)当晚,方丈请参头、维那、侍者药石
同)当晚,方丈请参头、维那、侍者药石(22) (22) ,首座光伴。次早,请参头茶;
(22),首座光伴。次早,请参头茶;
半斋 (23) ,请参头、维那、侍者点七。
(23),请参头、维那、侍者点七。
若大众均预告香,则首座为参头。其特为茶,请西堂光伴。住持入院後,
人事定,库司备香,首座领众恳请为众告香,然後开堂
人事定,库司备香,首座领众恳请为众告香,然後开堂(24)( (24)(
(24)(。。(古法:未预告
香,不许入室
香,不许入室(25)(25)
(25)。。)
注释
①夏:夏安居的简称,又称安居,雨安居。在古印度,佛教规定雨期的三个月(约为五月至八月)僧
尼不得外出,认为外出易伤草木小虫,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 受供养。中国佛教继承了这一礼俗,而将安
居期定在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夏安居还有「夏坐」、
「坐夏」等简称。
②告香:一种仪式,与烧香相同。
③参头:禅林僧职之一。指定一名熟悉礼仪的僧人,负责指导四方来学者礼乐规矩,并率参学者参加
告香普说仪式,这样的僧人称为参头,其助手称为副参,候补者称为望参。
④维那:此处指禅寺中东序六知事之一,主要掌管僧众威仪、进退纲纪之职责。
⑤和会:调和协商、斟酌取舍的意思。
⑥侍司:禅林中侍者办事的处所。
⑦挂搭:僧人投他寺寄寓的意思。又称挂褡、挂单、挂锡、挂鉢。
⑧普说:即禅宗之说法,而仪式比较简单,不炷祝者,不搭法衣。
⑨戒:此处指戒腊,也称法腊、夏腊、法岁,简称腊。腊,原指年末的祭名,佛教用来表示僧侣受具
足戒後的年数,以每年夏安居结束的七月十五日为戒腊结束之日,十六日之後为新岁。
⑩客头:即客头行者。
⑾罘罳:一指树於门外之屏风,一指交疏透孔的窗棂。
⑿堂头和尚:堂头是方丈的别名,所以又用堂头和尚作住持的别名。
⒀大展三拜:展开坐具,在坐具上行三拜礼。
⒁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於生灭成坏之中,故称无常。世俗因此把无常作为鬼
的代称。此处无常迅速句似有死期很快就要到来之意。
⒂举话:提起禅林旧事作为说法的开端。参见第一节「上堂」注(22)。
⒃下语:作老师的发下教训学人之语。在「公案」或偈颂之后发表呈露自己见解的话,也叫下语。
⒄勤旧:指禅寺中已退职的知事、侍者等旧执事僧。曾经为众执勤,故曰勤;现已退职,故曰旧。
⒅触礼:把坐具触到地上表示叩头的仪式。又作略拜、即礼、速礼。指摺叠坐具置於地而行叩拜之礼。
⒆宿生:犹如宿世,即前世。
⒇下间:禅林规定,入堂己身之左为下间。具体而言,法堂、方丈西、僧堂南、库司北都是下间。相
反的方位为上间。
(21)光伴:贵人陪伴,以为光荣,故日光伴。
(22)药石:又名药食。禅林隐语,暗指晚间之粥。佛律规定过午不食,而药石有治病功用,禅僧晚间
进食,说是用来治疗饿渴病,故称晚间粥为药石。
(23)半斋:指早粥与午斋之间的点心。
(24)开堂:为宗门长老新任住持,初次登座说法而举行的仪式。
(25)入室:禅门中久参弟子入师室参学问道谓之入室,借喻为获得师父之真传精义。

普说
译文
普说就是住持为众说法。内中又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大众为告香而请住持普说,
那就据告香时所设的座位而坐;有的是应檀越的特别请求而普说,也有住持 主动为众说法
进行启发诱导的情况,则登法座坐。凡是遇有普说,侍者就让客头行者挂普说牌通告僧众,
并布置好寝堂或法堂。吃罢早粥,行者回覆住持,缓缓地击 鼓五下。侍者先出来,等到僧
众都到齐了,进去请住持出来,升座说法,礼节与小参相同。
原典
普说
有大众告香而请者,就据所设位坐;有檀越特请者,有住持为众开示者,
则登法座。凡普说时,侍者令客头行者挂普说牌报众,铺设寝堂或法堂。粥罢,
则登法座。凡普说时,侍者令客头行者挂普说牌报众,铺设寝堂或法堂。粥罢,
行者覆住持,缓击鼓五下。侍者出,候众集,请住持出,据坐普说,与小参礼
同。

入室
译文
所谓入室,就是当老师的检查督察学徒,对其未加留意的问题予以策问,对其虚骄和
好高骛远之心予以敲打,对其片面偏执的看法予以批判,就像在炉鼎裏冶炼黄 金,务使铅
汞杂质尽去;又如玉工治玉,只存真玉,似玉的石子再美,也尽行淘汰。不分昼夜,不择处
所,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因此之故,从前僧人小香盒总带在 身上,只要一听到三声鼓响,
即迅速赶到师父身边听取教诲。(如今规定逢三逢八之日为入室之时,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
做法而已。)
每逢住持要 训诲学徒时,早饭前,侍者令客头行者在僧堂前及诸寮舍挂起入室牌,寝
堂裏供起达磨像,像前排列香烛,敷设拜席,室内秉烛装香,拜席铺设在左侧。吃罢早粥,离
开僧堂,客头行者即缓缓击鼓三下,住持至达磨像前点上香,同侍者一起对像三拜,回寝堂
端坐。侍者前来作揖请安,转向左侧侍立;行者也前来作揖请安,转向 右侧侍立。首座等
执事僧率领僧众,至达磨像前各点香三拜,相跟著来到住持寝堂前。後到的人按次序烧香、
展坐具礼拜,接在队列後站立,要秩序井然,不许争先 恐後。侍者烧香问安,出外礼请首
座入内。进门时先迈左脚,并用左手上香,进前作揖请安,走到禅椅右侧立,听住持援引古
事开始训诲。对於住持提出的公案或偈 语,既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不表示看法,
随意而定。听完训话,转至禅椅左侧作揖请安,退一步以坐具触地表示拜谢,举左脚出门,
请下一人入内。一出一 入,互相问好致意,接连不断。
如果首座是名山大寺的退职住持,或者是知名的高僧大德,入室来烧香,住持应当下座 ,
揖让送出。遇到住持升堂 对大众讲话的场合,具有上述两种身分的首座特免听讲,这也是
近代以来互相沿袭的礼节。若是古代有德之僧,当其对众说法时,哪怕是佛祖来听,他也会
高据法座 照说不误,以维护说法的庄严神圣,怎肯讲究世俗虚礼?这事如何处理,就看为人
师者的器度识见如何了。)只由後堂首座领众主持入室事宜。暂到寺院尚未挂搭的 僧人也都
应当入室。侍者在众人之後入室听取教诲。事毕後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行者插香三拜住
持,再出至达磨像前,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而退。
原典
入室
入室者,乃师家勘辨学子,策其未至,檮其虚亢,攻其偏重,如烹金炉,
铅汞不存;玉人治玉,碔肤尽废。不拘昏晓,不择处所,无时而行之。故昔时
纳子,小香合常随身,但闻三下鼓鸣,即趋入室。(今时以三八入室者,备故
(今时以三八入室者,备故事事
也 。)
遇开室
遇开室①①时,粥前,侍者令客头行者僧堂前、诸寮挂入室牌,寝堂设达
时,粥前,侍者令客头行者僧堂前、诸寮挂入室牌,寝堂设达磨 磨
像,前列香烛、拜席,敷设室内,秉烛装香,拜席设左侧。粥罢下堂,客头即
缓击鼓三 下。住持至达磨前炷香,同侍者三拜,入据室坐;侍者问讯,班左
下。住持至达磨前炷香,同侍者三拜,入据室坐;侍者问讯,班左立 立。
行者问讯,班右立。头首领众,达磨前各炷香三拜,联接而至室前。後至者依
次炷香展拜,接 排而立,次第相趱,不许搀先乱序。侍者烧香问讯,出外揖
排而立,次第相趱,不许搀先乱序。侍者烧香问讯,出外揖首 首
座入。入先左足,仍以左手上香。进前问讯,至禅椅右侧立,听举话。或下语
座入。入先左足,仍以左手上香。进前问讯,至禅椅右侧立,听举话。或下语, ,
或不下语,随意。过禅 椅左问讯,退步,触礼一拜,举左足出,揖次人人。
椅左问讯,退步,触礼一拜,举左足出,揖次人人。一 一
出一入,相向问讯,联接 不绝。若首座是大方西堂,或名德,入烧香,住持当
出一入,相向问讯,联接不绝。若首座是大方西堂,或名德,入烧香,住持当
下座,揖让送出。遇升堂白众, 特免,(此亦近代循袭之仪。若古德,当机
(此亦近代循袭之仪。若古德,当机②②
佛祖不让,宁讲世礼??顾师家何如耳。)只後堂
佛祖不让,宁讲世礼 ③领众。暂到
)只後堂③ ④皆当入室。侍者
领众。暂到④
居众後入室。毕,炷香大展三拜。行者 揷香三拜住持,复出达磨前炷香,大
揷香三拜住持,复出达磨前炷香,大展 展
三拜而退。
注释
①开室:老师开室使众入参。
②当机:佛祖说法,密切结合众生的气质、特点而使之得益,称为当机,後来即用「当机」指对众说
法。
③後堂:後堂首座的简称。禅林区分僧堂为前堂、後堂,分管後堂者曰後堂首座。
④暂到:游方到寺,尚未挂搭的僧人。
念诵
译文
《古规》规定: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为念诵日期。如今只有
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日为念诵日。办法是堂司先依照僧众的戒腊次序画出图样(图式见後 )。
至念诵之日,僧堂前洒扫乾净。午後,堂司行者通知大众,挂出念诵牌。至晚参前,
检查僧堂及诸殿堂香烛完备,回覆住持及两序执事僧。先敲响方丈板、照堂 板,接著巡廊
鸣板。住持从寝堂出来,缓缓敲响大板三下,大众齐集,按图式站好。暂到寺院尚未挂搭的
僧人站在侍者下首。侍者随著住持到祖堂、土地堂、大殿烧 香、礼拜、鸣大钟。两序执事
僧先集中在僧堂外,等大板敲响,才站到图式规定的位置上。住持走进僧堂,供头行者鸣堂
前钟七下。在圣僧前烧香,侍者捧香盒,书 状侍者直接回归己位,请客侍者即往两序执事
僧处作揖问安、请用汤水并巡察检点过失:然後请东序执事僧回归己位。
住持出到堂外,站在正中处 烧香。侍者跟著出来,站在自己应站的位置上。维那先离
开原位到门首,面向住持站立,合掌念诵。若逢初八、十八,诵词为:「皇风永扇,蒂道遐
昌:佛日增辉, 法轮常转: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为如上缘,念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大家跟著默念。至每一节末尾的押韵字,声调拖得又高又长,则堂 前
轻轻敲钟一声相应和。念毕,又重复一声。
逢二十八日,诵词为:「敬白大众:如来大师湼盘谢世,至今大元重纪至元元年,已有
二千二百八十 四载。我们每过去一天,生命就减少一天,就好像缺水之鱼,挣扎在泥涂中,
这样的生活,有何乐趣?所以我们大家应当勇猛勤奋地修善断恶,就像救拔头被火烧的 苦难
那样重视和要紧。要想到死期不远,千万不能放松。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增
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十号」。念毕,回归原位,住持入 堂。紧接著前堂首座入,
其次是有名望的高僧大德及已退职居於西堂的住持入堂,退归圣僧牌位前站好。西序头首领
著众僧,每三人一组,至圣僧像前请安行礼,再 转身到住持前请安行礼,然後双手合十,
顺左转绕堂一周,归至图式所示的位置上站立。刚到寺院尚未挂搭的僧人与侍者随众人入,
只绕堂半周,转至圣僧像後面, 侍者面向後门而立,暂到的僧人面向侍者而立。
再其次是东序知事僧入堂,至圣僧像前问安行礼,转身至住持前问安行礼,双手合十,
绕堂一周而 出。暂到寺院的僧人跟著侍者随後而出。至此,堂司行者到首座前禀报,并传
话说:「放参。」即从圣僧像後转出堂。供头行者鸣堂前钟三下。大家互相合掌致敬, 各自
散开,回归自己寮舍。 (住持出堂,两序执事僧随著跟到堂前,感谢住持招待汤菓,住持拦
住,请他们免礼。逢二十八那天参加汤会,寝堂打响板,侍者烧香, 礼节与常式相同。喝
完汤再请吃晚饭。古法则是:三个逢八日都有汤。初八、十八两日不请晚饭,这两日也不坐
参,当日晚上仍旧坐禅,与常式相 同 。)
原典
念诵
《古规》: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今止行初八、十
: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今止行初八、十八 八、
二十八。堂司依戒次写图。(式见後)
至日,僧堂前洒扫。午後,堂司行者报众,挂念诵牌。至参前,检点僧
至日,僧堂前洒扫。午後,堂司行者报众,挂念诵牌。至参前,检点僧堂 堂
及诸殿堂香烛完备,覆住持、两序。先鸣方丈板、照堂
及诸殿堂香烛完备,覆住持、两序。先鸣方丈板、照堂① ①板,次巡廊鸣板。住
持出,缓鸣 大板三下,众集,依图立定。暂到於侍者下肩立。侍者随住持到
大板三下,众集,依图立定。暂到於侍者下肩立。侍者随住持到祖 祖
堂②、土地堂
、土地堂③③ 、大殿烧香、礼拜、鸣大钟。两序预集堂外,大板鸣,方归图
位。住持入堂,供头 ④鸣堂前钟七下。圣僧 ⑤前烧香侍者捧香合,书状侍者
鸣堂前钟七下。圣僧⑤ 前烧香侍者捧香合,书状侍者径径
归位。请客侍者即往西序问讯、请汤、巡过
归位。请客侍者即往西序问讯、请汤、巡过⑥ ⑥;次请柬序就归位。
住持出堂外,中立烧 香。侍者随出,归位。维那先离位至门首,向住持
香。侍者随出,归位。维那先离位至门首,向住持立立,
合掌念诵。上八、中八云:「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培辉,法轮常转;伽
「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培辉,法轮常转;伽蓝 蓝
⑦、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 那⑧,增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毗卢
,增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毗卢遮 遮
那佛
那佛⑨⑨」云云。大众默念。每一号,堂前轻应钟一声。念毕,叠一声。
下八云:「白大众:如来大 师入般湼盘,至今大元重纪至元元午
师入般湼盘,至今大元重纪至元元午⑩⑩,已得
二千二百八十四载。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等当勤精
二千二百八十四载。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众等当勤精进进
⑾,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
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增增
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十号」云云。毕,归位,住持入堂。前堂首座
⑿入,次名德、西堂揷入,归圣僧板头立。头首 领众,三人一引,圣僧前问 讯,
领众,三人一引,圣僧前问讯
转身住持前问讯,合掌巡堂,顺左肩转,依图位立。暂到、侍者随众人,只巡
半堂,至圣佾後,侍者向後门立,暂到向侍者立。
次知事入堂,圣僧前问讯,转身住持前问讯,合掌巡堂出。暂到接侍者後
随出。堂司行者往首座前覆云:「放参 ⒀。」从圣僧後转出堂。供头鸣堂前钟 三
「放参⒀
下。众普同和南
下。众普同和南⒁⒁,各出全单而散。(住持出,两序随出,至堂前谢汤,住持
(住持出,两序随出,至堂前谢汤,住持止 止
之。下八赴汤,寝堂鸣板,侍者烧香,行礼如常式。汤罢药石。古法:三八皆
有 汤。上八、中八则免药石,其日不坐参。至晚,坐禅如常式。)
注释
①照堂:在禅林僧堂之后,为首座指导、启发众僧之处。因为连在僧堂后,光线较暗,特地建得比较
高敞,故名照堂。
②祖堂:禅寺中安置初祖达磨之堂名,又称祖师堂。一般也在祖堂安放历代祖师牌位。
③土地堂:寺院中安放土地神及护法神之堂,设於佛殿之东边。
④供头:即供头行者。粥饭时,负盛饭端菜送茶果之责。
⑤圣僧:禅林僧堂中央所安之像称为圣僧。但这像的对象并不固定,大乘寺一般是安文殊,小乘寺一
般是安侨陈如或宾头卢;也可以安大、小乘寺通用的大迦叶或须菩提。
⑥巡过:巡回督察,点检过失。
⑦伽蓝:伽蓝神之简称。护卫伽蓝(即寺院)之神。佛经称有十八种神守护伽蓝,但元明以後寺院多
以汉将关羽为伽蓝神。
⑧檀那:即檀越。又译作陀那。
⑨毗卢遮那佛:佛名,Vairocana 的译音,又译作毘卢舍那、毘卢折那等。一般解释为如来佛法身(即
真身)的尊称。
⑩至元元年:至元,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至元元年为公元一二七九年。
⑾精进:又称为勤,一种勇猛修善断恶的精神状态。
⑿前堂首座:简称为前堂。禅林中分管僧堂之前堂的首座。
⒀放参:禅林术语。住持有事故或临时祈祷放免晚参,即免去晚间坐禅,称为放参。
⒁和南:Vandana 的音译,又译作婆南、伴谈、盘谈等。意译为稽首、敬礼,做法是相见时合掌致敬。

巡寮
译文
《古规》规定:住持至僧寮巡视,检点过失,慰问病僧,僧堂前必须挂巡寮牌通告僧
众,各僧寮排设座位,准备好香火、茶汤侍候。住持一到,鸣板集合僧众於门 外,列队欢
迎,作揖问安,然後随住持入寮。寮主烧香,与大家一起再次对住持作揖请安,归坐。住持
询问年老者知病僧的情况、予以慰问关心,接著检查了解僧寮 中有什么欠缺、困难,再寒
暄几句便起身。这时僧众应当展开坐具,拜谢住持光临看望,住持说免礼,那就作揖请安,
相送出门。
若是初一、十五按惯例巡行,则不挂巡寮牌。如今只有在四大节日报答佛恩才实行巡寮 ,
平时没有这样的行事了。居住持之位能复古规者,应当恢复经常巡寮的做法。
原典
巡寮
《古规》:住持巡寮
:住持巡寮①①,僧堂前挂巡寮牌报众,各寮设位,备香、茶汤伺候。
,僧堂前挂巡寮牌报众,各寮设位,备香、茶汤伺候
住持至,鸣板,集众於门外排立、问讯,随住持入寮。寮主
住持至,鸣板,集众於门外排立、问讯,随住持入寮。寮主② ②烧香,同众问讯
而坐。住持询问老病,点检寮舍缺乏,叙话而起。众当展坐具临访,免则问讯
相送。
或旦望巡行,则不挂牌。今惟以四节报礼为巡寮,余日不讲。能复古者当
行之。
注释
①巡寮:住持至僧堂巡视,检点僧众是否遵守教规,兼及看望病僧,令少年僧人见识佛家威仪,称为
巡寮。
②寮主:办事之职称,又称直寮。属於侍者类,辅佐寮元,负责守护寮内众僧衣物,一般由寮内僧众
轮流担任。

肃众
译文
《大藏经》中记载道:宋代翰林学士杨亿,推究百丈大师制定清规的本意,大略说:
「倘若有人剃须发,著僧衣,混在清众当中,假冒为僧,却喧挠滋事,即当由 维 那 检 举 ,
抽下他挂搭在僧寮的衣鉢,驱逐出寺院,永远不准返回,这是为了保持一寺僧众的安定纯洁 。
倘若僧人犯了戒规,就用拄杖打他,召集寺僧当众烧掉他的 衣鉢道具,从偏门赶走他,这
是为了让大众知道犯戒是一种羞耻的事。仔细体会这一条清规,它有四种好处:一、不损害
僧众的纯洁,使人产生对佛法的恭敬之心: 二、不破坏僧侣的形象,维护了佛祖的制度:
三、不打扰官府,省却了打官司的麻烦:四、家丑不外扬,维护了宗门的荣誉。」这样看来,
百丈大师创立规制,对佛 律作了认真细致的取舍,各种戒条务求成为普天下的轨范:兼采
驱逐出寺院的重律与忏悔反省的轻罚,都是为了达到僧众纪律严明、团结友爱的目的。
所以我大元朝的历代皇帝,都告诫僧徒,严格遵守佛制,除了触犯刑律的重罪,必须
由有关官司处治外,凡僧人内部的冲突以及其他触犯禁戒的事,都应当按《清 规》加以治
罚。例如品质恶劣、行事放纵,侵吞寺院集体财物或盗窃私人钱物等,都应由寺院内部按寺
制来解决,不要让家丑外扬。因为僧侣都姓释,用世俗的情况 来比照,都是同宗亲属,正
应恪守祖规,随事惩诫,重则集众罚杖或驱逐出山门,轻则罚钱、罚香、罚油,并布告周知 :
如果关系到钱物则责令其照价赔偿,力求做 到公平合理,使其自责诲过。《古规·绳颂》写
道:「盗窃财物、互相争闘,贪酒好色、玷污僧众,这样的败类必须立即逐出僧团,若加容
纳收留,定会成为害群之 马。」又说:「犯了重罪,要焚毁其衣鉢,这样做必须集众执行。
用藤条鞭打,驱逐从偏门而出,用意是使其知耻。 」
南宋时大慧禅师宗杲住持宁 波阿育王寺时,在堂司贴出一张告示道:「僧侣互相争闘,
就是执迷和痴儍的表现,这样的僧侣决不是好僧。不管你有理无理,都一起赶出寺院。」有
人认为,有理 而遭开除驱逐,怕未必恰当。其实僧侣应当忍辱,若自以为有理便与人争辩
不息,正是执迷不悟的表现,故此双方一同驱逐,旨在使互相争闘的现象不能萌芽发生。
原典
肃众
《大藏经》内载,宋翰林学士杨亿
《大藏经》内载,宋翰林学士杨亿①①,推原百丈立规之意,略曰:「或有
「或有假假
号窃形,混於清众,别致喧挠之 事,即当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
事,即当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②②令出
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鉢道具,遗逐偏门
而出者,示耻辱也。详此一条,制有四 益:一、不污清众,生恭敬故;二、
益:一、不污清众,生恭敬故;二、不 不
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於外,护宗纲故。」 然
」然
百丈创规,折衷佛律,五篇七聚
百丈创规,折衷佛律,五篇七聚③ ③,弘范④二 界⑤,梵檀
,弘范④ ⑥摈治,自咨
,梵檀⑥ ⑦举过 ,
摈治,自咨⑦
以肃其众。
国朝累圣,戒饬僧徒,严遵佛制,除刑名重罪,例属有司外,若僧人自相
干犯,当以《清规》律之。 若诤闘犯分,若污行纵逸,若侵渔常住
若诤闘犯分,若污行纵逸,若侵渔常住⑧ ⑧,若私 窃
,若私窃
钱物,宜从家训,毋扬外丑。盖悉称释氏,准俗同亲,恪守祖规,随事惩戒,
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 油而榜示之;如关系钱物,则责状追陪,
惟平惟允,使自悔艾。《古规
《古规··绳颂》云:「盗财并闘诤,酒色污僧伦,速遣离
清众,容留即败群。」又云:「犯重 ⑨焚衣 鉢⑩,应当集众人。山藤聊示耻,
「犯重⑨ ,应当集众人。山藤聊示耻,驱 驱
摈出偏门。」
大惠禅师
大惠禅师⑾⑾住育王
住育王⑿⑿时,榜示堂司:「僧争无明
「僧争无明⒀⒀,决非好僧。有理无理,
并皆出院。」或议有理而亦摈,疑若未当。盖僧当忍辱,若执有理而争者,即
」或议有理而亦摈,疑若未当。盖僧当忍辱,若执有理而争者,即是 是
无明,故同摈之,息诤於未萌也。
注释
①杨亿:北宋著名学者,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生於公元九七四年,卒於公元一 0 二 0 年。
宋真宗时任翰林学士,作有<古清规序>。
②摈:又称摈治,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共有三等:㈠摈出,对犯有过失而程度较轻的比丘,从本处
驱逐出去,待其忏悔才准许回来;㈡默摈,一切人不与之交谈;㈢灭摈,对犯有重罪而不忏悔者,予以除名 ,
驱出本处,永久不准回还。文中之「摈」属於摈出。
③五篇七聚:对佛律的一种归类概括称法。僧尼具足戒戒条各分为八段、七段後,又分属为「五篇」:
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罗;五篇与篇外诸戒条又统括为七类,称为「七聚」
:波罗夷、僧残 、
偷兰遮、堕、提舍尼、恶作、恶说。
④弘范:作世间的轨范。
⑤三界:佛教概念,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为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所居;色
界为已离食、淫二欲的众生所居,但仍离不开物质;无色界为无形色来生所居。
⑥梵檀:应为梵坛,即默摈。
⑦自恣:佛教的一种忏悔仪式,在夏安居结束後一日,即农历七月十六日,使僧众列举自己的过错对
其他僧众忏悔;又译作「随意」,意思是随他人之意列举自己的过失。
⑧常住:取法无生灭变迁之义,把寺院和僧侣的财物称为常住物,简称常住。有四种常住物,一为寺
院不动产及仆畜等重要财产,称为常住常住;一为日日供僧的 常食,十方僧众皆可分享,称为十方常住;
一为僧尼私人财物,称为现前现前;一为亡僧遗留的财物,可以分给十方僧众,称为十方现前。文中所指
应为前两种情 况。
⑨犯重:犯了戒律规定的重罪。小乘戒有四种重罪,大乘戒有十种重罪。
⑩衣鉢:本指袈裟与铁钵,是僧侣私物中最重要者。转义为僧侣私有财帛的总称。
⑾大惠禅师:应为大慧禅师,名宗呆,字昙晦,号妙喜。南宋高宗、孝宗时勅住杭州径山寺,度化甚
众。卒後赐谥普觉,又改谥大慧。有语录三十卷,收入《大藏经》。
⑿育王:阿育王寺的简称,在今浙江宁波。
⒀无明:意思为痴,对诸事理执迷不悟。

训童行
译文
凡是初一、十五等五参的日子,上堂仪式结束後,参头行者命喝食行者通知各有关部
门,在行者寮舍前挂出训童行的告示布告周知。黄昏的钟一响,行者寮舍前鸣 板三下集合
众人。行者先上佛殿、次到祖堂、僧堂、前堂寮自我报道说:某人前来伺候,然後才到寝堂
排立。参头入方丈室请住持出来,到寝堂就坐。参头上前插香 毕,退回自己位置,慢慢喝
一 声 :「 参!」(意思就是我在这裏伺候。)众人一齐低声说「不审。」(「不审少病少恼,起居
轻利否?」的略语)一齐向住持拜三 拜,低头屏息、惠心致志地倾听教诲。事毕,又三拜。
参头大声说:「珍重!」众人一齐低声重复一遍,作揖请安罢,退出寝堂。
如果住持临时有事,则由喝食行者传话,先高声说: 「奉方丈慈旨,晚参。」众人说:「不
审。」喝食行者接著拉长声音说:「放参。」众人说:「珍重!」一齐作揖行礼而退。
原典
训童行
训童行①①
凡旦望五参,
凡旦望五参,② ②令喝食行者
令喝食行者③③报各局务,行堂
报各局务,行堂④ ④前挂牌报众。昏钟鸣,
前挂牌报众。昏钟鸣,行 行
堂前鸣板三下集众。行者先佛殿、次祖堂、僧堂前、前堂寮喝参,方上寝堂排
立。参头入 方丈请住持出,就坐。参头进前揷香,退身归位,缓声喝云: 「参
「参!!」
众低声同云:「不审
「不审⑤⑤。」齐礼三拜,屏息拱听规诲毕,又三拜。参头喝云:「 「珍珍
重!」众齐 低声和,问讯而退。
如住持他缘
如住持他缘⑥ ⑥,则 喝食 行 者喝 云 :「奉 方丈 慈 旨, 晚 参。」众云 :「不审 。」
次长 声喝 云:「放 参。」众云:「珍 重
重!!」齐问讯退。
注释
①童行:禅寺中年少未获剃度的儿童。
②参头行者:受参头使令的行者。
③喝贪行者:简称喝食。大众食斋粥时,在食堂南面侍立、依次报斋名的童行。
④行堂:行者住的寮舍。又名选僧堂,因为要从行者中选择一部分人剃度为僧。
⑤不审:僧侣相见问候的话。若是卑问尊,应说「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若是上慰下,应说「不
审无病恼,乞食易得,往处无恶体,水陆无细虫不?」後人一 律省称为「不审」。
⑥他缘:佛教术语,意思为有别的事。

为行者普说
译文
参头事先到侍者办事寮插香礼拜,请侍者代向住持提出为行者说法的请求。如果住持
答应请求,参头就敲响行者寮前的响板,集众到寝堂排队等候。参头随侍者入 内把住持请
出来,坐上座位。参头与众人一起向住持作揖请安,然後上前插香,旋即退回原位,慢慢喝
道:
「不审。」众人低声应和一遍,随即一齐向住持拜九拜。 参头上前说:「我们早就想获得
和尚的教诲,伏望慈悲,为我们讲解佛法,指示因缘。 」说完转身,作揖请安而退。
第二天,行者寮挂出普说牌通 告众人,并排好住持座位和香几、烛台。参头通知大众,
并请两序执事僧前来排班侍立。副参头率领众人,在门口恭迎两序执事僧入堂。参头、堂主
一起到侍者办事 寮,同请住持莅临行者寮舍。住持到来,大家一齐迎入堂,升座而座。侍
者作揖请安,站立一旁:接著两序执事僧上前作揖请安,礼毕,侍者烧香,请住持说法。参
头领众行者侍立如雁阵,插香,齐喝一声「参」,拜三拜, 退下分列东、西序执事僧之後,
侍立如雁阵,恭听开导启示。住持讲说完毕,参头领众行者如前排立,拜三拜,即出列门口 ,
列队侍立右边,作揖恭送住持和两序执 事僧。然後跟随至住持寝堂,插大香一片,拜九拜,
退出来。紧接著到侍者办事寮,插香,拜三拜:参头、副参又同往两序执事僧前,一一拜谢 。
原典
为行者普说
参头预诣侍司,揷香礼拜,禀侍者咨覆住持。如允所请,参头即鸣行堂前
参头预诣侍司,揷香礼拜,禀侍者咨覆住持。如允所请,参头即鸣行堂前
板,集众排立寝堂。参头随侍者入,请住持出,据坐。参头同众问讯,进前揷
香,退身归 位,缓声喝云:「不审。」众低声和毕,同礼九拜。参头进云:「某
等久思和尚示诲,伏望慈悲,开示因缘。」转身问讯而退。
次日,行堂挂普说 牌报众,设座、香几、烛台。参头报众,请两序立班。
副参领众,门迎两序人堂。参头、堂主
副参领众,门迎两序人堂。参头、堂主① ① 诣侍司,同请住持下行堂。众迎入,
据坐。侍者问讯,侧立;两序问 讯毕,侍者烧香请法。参头领众雁立,揷香,
喝参,三拜,退分东西宁後雁立,拱听开示。毕,参头领众如前排立,三拜,
即出门外,右立,揖送住持、两序。然後 随至寝堂,扫大香一片,九拜而退。
次诣侍司,揷香,三拜;参头、副参同往两序前,一一拜谢。
注释
①堂主:禅林中主管延寿堂、罗汉堂、水陆堂等堂室的主事人俱可称为堂主。但一般是指延寿堂(即
安置重病僧人之堂)主。文中则应指行堂堂主。

受法衣
译文
专使前来递送作为传法信物的金栏衣——即法衣,先拜访知客,说明来意,再同知客一
起拜访侍者,烦他禀告方丈。住持可以当即接见,也可以安排在第二天早上接见。
接见前,侍者先令客头行者报告并请两序执事僧前来。专使按常礼插香,寺方予以招
待。专使谢过茶,再插香,先後两次作展坐具礼拜之状,住持请他免礼,则改 用坐具触地
致意,说道:「我的师父请您继承大法,有法衣作为信物,专此奉上。」用垫著衬布的盘子托
著法衣信物呈献,然後入座。两序执事僧作陪,喝完茶,献 汤水,喝完汤,两序执事僧一
同送出安顿住下。侍者陪他到各寮舍与大家相见。
改天上堂,法座左边另设一个住持座位。专使展开坐具行三拜大礼,捧著法衣递上去。
住持接过法衣,应郑重地说几句富有法理的话,然後披上法衣,升上法座。
如果传法给住持的上一代法师已去世,应在法堂右半边设灵几。住持下座後致祭,大众
念经,做法有如遗书送达之时,见後文。
原典
受法衣
受法衣①①
专使送法衣至,先相看知客
专使送法衣至,先相看知客②② 通意,同上侍司,烦通覆方丈。或即相接,
或在来早。
侍者预令客头报请两序至。专使揷香,如常礼。相看谢茶毕,再揷香两层
三礼
三礼③③,免则触礼,词云:「某人和尚法衣表信,专此奉上。」以杵袱托呈法衣
信物,然後入座。两序光伴,茶罢献汤,汤罢两序同送安下。侍者引巡寮。
别日上堂,法座左边设住持位。专使大展三拜,捧衣递上。住持接衣,有
法语。披衣升座。
或嗣法师已迁化,法堂右间设灵几。下座致祭、讽经,如遗书至之礼,见
後。
注释
①法衣:出家者的衣服,有一定的制度,应法而作,故称法衣,或称袈裟。但在禅林中,特称代表传
法信物的金栏衣为法衣,只在说法时才披此衣。
②知客:负责接待来客,亦称典客、典宾。属两序六头首之一。
③两展三礼:禅林中拜见师父或尊长的礼节。具体做法是:首先作要展开坐具跪拜的姿态,师家加以
阻止,乃作折坐具的姿势,鞠躬叙事情,是为一展。然後又作一次展坐具的表示,又被阻止,再一次作折
势,叙寒暖,是为两展。最後手持坐具触地三拜,即完成了两展三拜的礼仪。
迎侍尊宿
译文
若有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来访,必须先挂出接待尊宿的牌子,鸣钟集众,至门口迎接。
若是尊宿主张从简行事,那就不先通知,悄悄入寺。住持一定得在寝堂排好香 烛相接,并
且令人鸣僧堂钟致敬。客头行者报请首座率领众僧,揷香、作揖、请安。礼毕,众僧退下,
两序执事僧及住在寺中的退职旧执事僧陪坐。烧香、吃茶毕, 侍者才来揷香礼拜。紧接著
尊宿带来的侍者、行者、人仆、轿夫参拜。方丈管事人及参头领众行者、人仆、轮番分批参
拜侍者。然後又烧香并供应汤水。用罢汤水, 两序执事僧和退职旧执事一起送尊宿至客房
歇息。
其后客头行者吩咐备好轿,尊宿由住持陪著到各僧寮看望僧众,报礼侍者随从侍候。如
果来客地位稍低,只是一般友邻寺院的住持,则由侍者陪同到各僧寮走动。
当晚住持招待来访的尊宿。请客侍者准备好请柬,到客房揷香,拜请尊宿参加特地为
他而设的汤会,禀告道:「方丈拜请和尚今晚光临寝堂献汤,伏望慈悲赏 光。」说完,呈上
请柬。(样式见後文)喝完汤,客头行者又禀告道:「请和尚就座吃个便饭。」寝堂张挂了帐
幕,贴出图示著各人座次的照牌,并设特别陪伴之 位。
至时,鸣鼓行礼,让坐、请烧香、劝用汤:用罢汤後入席吃饭,都与一般特为礼相同,
一一如仪。客头行者又到客房邀请说:「方丈请和尚今 晚用汤菓。」照旧请两序执事僧作陪。
吃完,侍者禀告尊宿道:「明早住持上堂致谢。」第二天早晨请尊宿用汤,侍者烧香,行者作
揖请安,仆从往来答应著听候使 唤。住持陪伴尊宿吃粥。粥罢,请茶。然后侍者两次稟请
上堂,法座右边设尊宿位,半午时分,又请用点心。
如果来访的尊宿名气特别大、地位特 别高,则首座和各位头首稟告住持,烦住持劝请
他为大众演讲法义要点。住持先到客房陈述僧众意愿。如蒙允准,则由首座写好邀请书,两
序执事僧率大众同到客 房,揷香拜请。接著请住持担任导引升座并作介绍的「引座」,同时
分头通知全体僧众,挂出告示牌。法座前分左右排好座位。
至时,鸣响法鼓。 住持陪尊宿同下法堂,立於法座前。住持先上座作简要的介绍和说
明,做法与通常上堂说法相同。讲完下座,两序执事僧前来向尊宿作揖行礼、请安问好。尊
宿则到 住持前作揖问好。然後站到法堂中间,与大众互相作揖问好。随後登座,侍者和两
序执事僧出列作揖请安,住持也上前作揖请安。等到说法完毕,从法座下来,列住 持位前
作揖问好,又与大众互相作揖问好。住持、两序执事僧和大众随尊宿回客房,揷香拜谢。请
客侍者备好一份状子请尊宿接受特别的招待,寺院加以宴请并赠送 一份礼物,方丈又以私
人名义另加一份礼物。具体礼仪与通常的特别招待相同。
若是来访的尊宿是相邻寺院的住持,与本寺住持属於同辈人,接待 的礼节可以简略一
些,只要适中得体即可。若是来客与住持是同门眷属,又是长辈,先行友邻寺院住持相见的
礼节,再送至客房,请客人当中坐下,住持揷香礼拜, 再行同门眷属相见之礼,请至方丈
室裏坐,应当让客人坐中位。迎送的礼节同前。献汤时住持亲自行礼,客人坚决推辞不敢当 ,
那就改为侍者对客人行礼。若是本寺 住持的传法弟子前来办事,或者是法侄来访,都应亲
自至方丈谒见住持「住持即令鸣僧堂钟集合僧众,司仪请住持居中坐,客人行弟子、法侄相
见之礼,接著再行相 邻寺院住持相见之礼。接送礼节同前,但招待汤水时不备请帖,请客
侍者炷香陈请的礼节,又要根据侍者与来客年岁和僧龄的高低临时作些调整。 (请用汤、请
出席 招待会、请升座等各有状式,见後。)
请汤状式
当寺住持比丘某 右某辄以今晚就寝堂
点汤特为,伏望 尊慈特垂 降重。谨状
年 月 日(具位)状
请管待状式
当寺住持比丘某 右某辄以来日就寝堂
聊备水饭,伏望 尊慈特垂 降重。谨状
年 月 日(具位)状
请升座状式
当寺首座比丘某 右某辄以来日拜请
举扬宗旨、开示後学,伏望 尊慈俯垂
开允。谨状
年 月 日(具位)状
封面格式
可漏子 状请 某处堂头和尚禅师(具位)
谨封
原典
迎侍尊宿
尊宿相访,须预挂接尊宿牌,鸣钟集众门迎。彼若尚简,则潜入寺。住
尊宿相访,须预挂接尊宿牌,鸣钟集众门迎。彼若尚简,则潜入寺。住持 持
必于寝堂具香烛相接,仍令鸣僧堂钟。客头报首座领众扫香问讯毕,众迟,两
序、勤旧就 暗坐。烧香吃茶罢,侍者方揷香礼拜。带行侍者
暗坐。烧香吃茶罢,侍者方揷香礼拜。带行侍者① ①、行者、人仆、
轿从参拜。方丈执局
轿从参拜。方丈执局② ②及参头领众行者、人仆、轿番以次参拜侍者。复烧香、
点汤
点汤③③。汤罢,两 序、勤旧同送客位
序、勤旧同送客位④ ④。
客头令备轿,住持同引巡寮,报礼侍者随侍。若以下诸山,则侍者引巡寮
客头令备轿,住持同引巡寮,报礼侍者随侍。若以下诸山,则侍者引巡寮。 。
请客侍者具状诣客位揷香拜请特为汤,禀云: 「方丈拜请和尚今晚就寝堂特
「方丈拜请和尚今晚就寝堂特为 为
献汤,伏望慈悲降重。」禀讫,呈状。(式见後)毕,客头覆云:「请和尚汤罢「请和尚汤罢就 就
座药石。」寝堂钉挂帐幕,排照牌
」寝堂钉挂帐幕,排照牌⑤ ⑤,设特为光伴 位。
至时,鸣鼓行礼,揖坐、揖香、劝汤;汤罢药石,并同常特为礼。客头诣
客位请云:「方丈请和尚今晚汤果。」仍请两序光伴。侍者覆:「来早上堂致谢。」
次早请汤,侍者烧香,行者问讯,仆从声诺。住持相陪吃粥。粥罢,请茶。侍
者再禀上堂,座右设位,半斋点心。
如大尊宿,则首座、众头首禀住持,劝请为众开示法要
如大尊宿,则首座、众头首禀住持,劝请为众开示法要⑥ ⑥。住持先到客位
陈意。 若允,首座具状,两序、大众同诣客位揷香拜请。次请住持引座,报
若允,首座具状,两序、大众同诣客位揷香拜请。次请住持引座,报众 众、
挂牌。法座前左右排位。
至时,鸣鼓。住持同下法堂,位前立。住持先引座,与常上堂同。下座,
两序诣尊宿前问讯。尊宿往住持前问讯。归中,普问讯
两序诣尊宿前问讯。尊宿往住持前问讯。归中,普问讯⑦ ⑦。登座,侍者、两序
出班问讯, 住持问讯。说法毕,下座,住持前问讯,普与大众问讯。住持、
住持问讯。说法毕,下座,住持前问讯,普与大众问讯。住持、两 两
序、大众随诣客位,揷香拜谢。请客侍者具状请特为管待,山门
序、大众随诣客位,揷香拜谢。请客侍者具状请特为管待,山门⑧ ⑧置食、备
置食、备((“左
贝右亲
贝右亲” ”)⑨, 方丈备贴
方丈备贴((“左贝右亲
左贝右亲””)⑩。行礼与常特为同。
若诸山平交,斟酌中礼可也。若法眷
若诸山平交,斟酌中礼可也。若法眷⑾ ⑾尊长至,先讲诸山相见礼,送客位
尊长至,先讲诸山相见礼,送客位, ,
请居中座,住持揷香 礼拜,讲法眷礼,方丈内坐,当让中位。迎送如前礼。
礼拜,讲法眷礼,方丈内坐,当让中位。迎送如前礼。献 献
汤恭行礼,客力辞,侍者行礼。若嗣法
汤恭行礼,客力辞,侍者行礼。若嗣法⑿ ⑿办事,法妷
办事,法妷⒀⒀相访,当躬至方丈。住
持即令鸣僧堂钟集众,人事
持即令鸣僧堂钟集众,人事⒁ ⒁ 先请住持中坐,行弟子、法眷礼,次讲诸山礼。
接送同前,但特为汤管待不具状,请客侍者炷香陈请又看年腊
接送同前,但特为汤管待不具状,请客侍者炷香陈请又看年腊⒂ ⒂高低,临时通
变。(请汤、请管待、请升座,各有状 式,见後。)
当寺住持比丘某 右某辄以今晚就寝堂
点汤特为,伏望 尊慈特垂 降重。谨状
年 月 日具位状
当寺住持比丘某 右某辄以来日就寝堂
聊备水饭,伏望 尊慈特垂 降重。谨状
年 月 日具位状
当寺首座比丘某 右某辄以来日拜请
举扬宗旨、开示後学,伏望 尊慈俯垂
开允。谨状
年 月 日具位状
可漏子
可漏子⒃⒃ 状请 某处堂头和尚禅师具位
谨封
注释
①行侍者:应是尊宿随行的侍者。
②执局:应是方丈直接领导的处理寺务的机构。
③点汤:禅林仪式,指供应汤水,如米汤、七香汤等。
④客位:宾客及新参者的休息室。
⑤照牌:牌上图示众僧之座次,使人一目了然的牌子。
⑥法要:法义的要点、关键。
⑦普问讯:即普同问讯,与大众同时互相问讯。
⑧山门:寺院之外门,又用以借指寺院整体。
⑨(“左贝右亲”):「 达 (“左贝右亲”)」、
「檀榇」等的简称,指布施之物,包括施主施僧的财物(财
施)和僧人向施主说法(法施)两种形式。
⑩贴(“左贝右亲”):对於有特殊贡献者增加施物,称为贴(“左贝右亲”)。
⑾法眷:禅林中称同修道者为法中眷属,简称法眷。
⑿嗣法:指弟子对其师父传授之佛法的继承。隋唐以降,师父在传授佛法的同时,也把寺产传给其看
中的继承人。这种嗣法弟子简称为「嗣法」,或称「法嗣」

⒀法妷:妷同侄。佛教仿照世俗宗法制度,把同师学道者称为师兄弟,师兄弟的弟子即法侄。
⒁人事:此指来访的嗣法、法眷;下文之人事则指赠送的礼物。
⒂年腊:年为年龄,腊为戒腊。年腊即年龄和戒腊。
⒃可漏子:又单云「可漏」,封固的意思。可漏指卵壳,借指书状封入筒中,如幼虫容身壳内,极为平
安牢固。《百丈清规》於诸状式中创「可漏子」一式,後世遂用於祭文、疏文中。

施主请升座斋僧
译文
施主到来,知客出面接待,引至方丈,献茶汤,送至歇宿处安顿好。如果是当官有地位
的大施主到来,应当鸣钟集众,出门迎接,送至歇宿处安顿好。施主俟安顿妥当,却请主管
的知事僧商议,一起上方丈室,炷香拜请住持升座。
到了预定的那天,在法堂铺设法座,座前设施主座位,挂上堂牌通告僧众,鸣鼓集众。
知客同施主上方丈室请住持,必须准备手炉、灯盏、幡帜、铙钹,按照规定 的仪式将住持
迎至法座前,登座结跏趺坐。施主在法座前向住持礼拜毕,知客作揖把他引入座位听说法。
(施主只可接受揖请礼,但必须站著听法,若真的坐著听 法,那就是不尊重佛法的表现。)
住持讲完下座,施主再次拜谢。
如果要设素食供给僧众,必须与主管僧人议定所需费用。维那开列出一寺僧众数目,预
备布施的财物按数平均分发。礼堂内设施主位,施主与住持对坐著用罢素斋,主管知事僧陪
施主在僧堂前站一会儿,等首座领僧众出堂致谢:接著住持、知事到客房来致谢。
如果有的施主捎钱来设素食供给僧众,住持就将此事交付有关知事僧全盘负责。
主事僧应当把全部的钱用来营办供食和布施,切不可将此项钱款移用到别项事情上,应
记取犯互用罪者因果报应、历历在目的教训。
原典
施主请升座斋僧
施主到门,知客接见,引上方丈,献茶汤,送安下处。若官贵大施主,当
鸣钟集众门迎,送安下处。定,施主却请知事商议,同上方丈,炷香拜请升座
鸣钟集众门迎,送安下处。定,施主却请知事商议,同上方丈,炷香拜请升座。 。
至日,铺设法座,座前设施主位,挂上堂牌报众,鸣鼓集众。知客同施主
上方丈请住持,须备手炉、灯幡、铙钹,如仪迎至座前,登座跌坐。施主座前
设拜,知客揖引入位听法。(但受礼,坐则慢法 ①也。)下座,拜谢。
(但受礼,坐则慢法①
若斋僧
若斋僧② ②,须与知事议定斋料用费。维那具僧行数目,
,须与知事议定斋料用费。维那具僧行数目,((“左贝右亲
左贝右亲””) 资
随数均俵
随数均俵③③ 。僧堂内设施主位,与住持分手斋毕,知事陪施主僧堂前少立,待
首座领众出堂致谢;次住持、知事到客位谢。
或有寄钱斋僧,住持责付知事。须当尽数营办供((“左贝右亲
或有寄钱斋僧,住持责付知事。须当尽数营办供 左贝右亲””),慎勿互
用④,当思因果历然。
注释
①慢法:傲慢无礼,对佛法不尊重。
②斋僧:设素食供给僧众。
③俵:即俵散,意思是把各人应得之物按人分给。
④互用:即互用罪,互相滥用三宝物之罪过。佛律对寺院财物的使用有极严格的规定 ,例如指定供养
佛像的财物移用为供养僧人,或用於制办法物;指定造释迦佛的财物移用於造弥陀佛,都是违律的,都算
是犯了互用罪。

受传法弟子请吃斋点
译文
如果本寺住持的传法弟子到寺来请吃饭,令随行的知事僧到库司商量营办,计算出需
用钱物多少,如数送交库司。头天晚上先到侍者处说明来意,烦通报给住持, 至方丈室揷
香展坐具礼拜,若是住持执意免礼,则改为以坐具触地致礼,恳请道:「明天早晨,我们在
僧堂准备了一点简单的饭菜,伏望师父慈悲,屈驾光临。」同 时令客头行者请两序执事僧在
单寮和诸寮挂出请吃饭牌子。
到了那一天,僧堂中住持座位被装饰一新,桌上铺了罩巾,安放著盛布施钱物的器具。库
司灶上的响板响时,大众就往僧堂走来。斋主随住持入僧堂,作揖让坐,转身至圣僧像前烧
香,又叉手到住持跟前作揖请安,转身从圣僧像後出来。住持伸手请这 位斋主坐,其位置
安排在知客板头。行者喊一声:「请大家各自将挂搭单上的鉢盂取下。」待行者将饭食一一分
盛给大家,斋主起身,烧香、取出布施钱物,向住持 作揖问安,一边把布施钱物一一分发
给众人。这时厨房才敲响斋板,厨子出来给大家添饭。
吃完饭,大众收好鉢盂退出,住持导引斋主烧香,斋主到住持前作揖请安,从圣僧像後
走出,至炉前与众工役问好。
钟声响时,招待大家喝茶。为每人斟过茶,斋主至住持前劝用茶,再次从圣僧像後转
出,到住持前,展开坐具说道:「今天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辱蒙屈尊光临, 下情不胜感激
之至。」二次展坐具问寒问暖,又三次用坐具触地表示拜谢,然後送住持出门,再回到僧堂
烧香,到南边与北边问好作礼,以感谢诸前辈、执事光临作 陪:接著又回到僧堂中央,向
大家作揖问好,敲钟收拾盘盏:最後到方丈室再次感谢住持光临。住持随即到客房对传法弟
子的盛情招待表示谢意。
如果是邻近各寺院住持来寺请吃饭,等斋饭办妥,斋主请住持同赴僧堂,作揖恭请住
持入坐。住持应当请斋主免礼,作揖请斋主归位。斋主等到行者为大家盛好了饭 菜,起身
烧香,到住持前作揖请安,拿出布施钱物,分发给众人:再为光临作陪的贵客烧香,回到自
己席位陪大家吃饭。饭後的茶礼要不要,可视情况斟酌决定。
原典
受嗣法人煎点
受嗣法人煎点①①
若法嗣到寺煎点,令带行知事
若法嗣到寺煎点,令带行知事② ②到库司会计营办,合用钱物送纳。隔宿先
到侍司咨禀通覆,诣方丈揷香展拜,免则触礼,请云:「来晨就云堂
「来晨就云堂③ ③具 菲 供 ,
伏望慈悲,特垂降重。」令客头请两序,单寮、诸寮挂煎点牌。
至日,僧堂住持位严设敷陈,及卓袱衬币之具。火板
至日,僧堂住持位严设敷陈,及卓袱衬币之具。火板④ ④鸣,大众赴堂。
鸣,大众赴堂。煎 煎
点人随住持入堂,揖坐,转身圣僧前烧香,叉手往住持前问讯,转圣倌後出。
住持引手揖 煎点人坐,位居知客板头。行者喝云: 「请大众下鉢
「请大众下鉢⑤ ⑤。」行 食 ⑥遍 ,
煎点人起,烧香、下((“左贝右亲
煎点人起,烧香、下 左贝右亲””),问讯住持及行众
,问讯住持及行众((“左贝右亲
左贝右亲””)。厨方
方鸣斋板, 就行饭。
饭讫,众收鉢退,住持卓煎点人烧香,往住持前问讯,从圣僧後出,炉前
问讯。
鸣钟,行茶遍,往住持前劝茶,复从圣僧後出,进住持前,展坐具云:「 此
「此
日薄礼层渎。特辱降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二层寒温,触礼三拜,送住持
」二层寒温,触礼三拜,送住持出 出,
煎点人复归堂烧香,上、下间问讯,以谢光伴;复中问讯,鸣钟收盏;次诣方
丈谢降重。住持随到客位致谢。
若诸山煎点,候斋办,请住持同赴堂,揖住持坐。住持当免行礼,揖煎点
人归位。待行食遍,起烧香,往住持前问讯,下
人归位。待行食遍,起烧香,往住持前问讯,下((“左贝右亲
左贝右亲” ”),俵众人
,俵众人((“左
贝右亲
贝右亲””);烧光伴香,归位伴食。茶礼讲否,随宜斟酌。
注释
①煎点:煎茶点心,转义为进茶之前的点心。
②带行知事:住持出门随行的知事。
③云堂:僧堂的别名。形容僧众聚集如云,故名。
④火板:挂於库司灶上之板,饭熟时饭头敲板三下,火头即灭火,故名火板。
⑤下鉢:禅僧集体吃饭时,开厨前云板响,或闻行者吆喝,一齐将悬在挂搭单上方的钵盂放下。
⑥行食:行是施与,食是食物。行者将饭食一一分与僧众,谓之行食。

住持得法老师的遗书送到
译文
专使带著遗书到寺(礼仪详见下文(遗书篇)),在方丈室拆开遗书,两序执事僧先安慰
住持。
祭礼在法堂中进行。灵几设在法堂中央,住持至座前拈香,说一通法语,哀悼并拜三拜 :
上汤,再三拜。献上饭食,再供上布施财物,鸣鼓,按「特为」礼仪行事:拜三拜,上茶,
鸣鼓三下,退座,收起坐具。
维那念诵《楞严经》中的咒语,以其功德转施给已故老法师(做法与住持的得法老师
逝世纪念日相同)。现任两序执事僧、退职闲居的执事僧、游方来寺的禅徒、 住持的同乡、
与住持同修道的僧徒、住持的弟子及各办事人都有祭礼。这些人设祭时,住持立於灵几左侧
(若是有友邻寺院住持、客居本寺的外寺退位住持,以及法 中眷属是已故得法本师的同辈
人,他们上祭时住持与专使必须答拜,辈份不及上述诸人者来祭则下答拜)。祭毕,念诵《干
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咒语, 将此功德转施给已故老法师,大家念道:「刚才诵
经的功德,奉为某寺某号大和尚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
祭事完毕,首座领著众僧徒又安慰住持道:「法门不幸,尊师大和尚竟已作古。我们後
学失去一位可依赖的导师,不胜悲悼。尚望和尚忍痛节哀,为弘扬佛道而努力。」
原典
嗣法师
嗣法师①①遗书至
专使持书到寺(礼仪详见下<<遗书篇
专使持书到寺(礼仪详见下 遗书篇>>),方丈开书,两序先慰住持。
法堂中间设祭,座前拈香,有法语
法堂中间设祭,座前拈香,有法语② ② ,举哀三拜;上汤,复三拜。进食,
下(“左贝右亲
左贝右亲””) ,鸣鼓,讲特为礼;三拜,上茶,鸣鼓三下,退座,收坐
,鸣鼓,讲特为礼;三拜,上茶,鸣鼓三下,退座,收坐具 具。
维那举「楞严咒」
维那举「楞严咒」③ ③ 回向
回向④④ (与嗣法师忌同)。两序、四寮 ⑤ 、江湖
。两序、四寮⑤ 、江湖⑥⑥、
乡人
乡人⑦⑦、法眷、小师
、法眷、小师⑧ ⑧、办事皆有祭。住持居灵几之左(如有诸山及座下西堂
、办事皆有祭。住持居灵几之左(如有诸山及座下西堂、 、
法眷与师 为行辈者,上祭则住持同专使答拜,以下则不答拜)。祭毕,讽「大
悲咒」
悲咒」⑨⑨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某寺某号大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
「上来讽经功德,奉为某寺某号大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⑩ ⑩
一切佛」云云。
首座领众慰住持云:「法门不幸,令师和尚迁化。後学失依,不胜悲悼。
「法门不幸,令师和尚迁化。後学失依,不胜悲悼。尚 尚
冀堪忍,力行此道。」
注释
①嗣法师:禅林中称传授法统给自己的和尚为嗣法师。
②法语:说正法之言语。
③楞严咒:又称佛顶咒,《楞严经》所说之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末之八句为心咒。
④回向:将自己所修之功德回转趣向於所期往的目标。如希望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施给别人,称为回向
於众生;如希望自己的功德使自己和他人俱成佛果,称为回向於佛道。
⑤四寮:此处之四寮为蒙堂的别名,因为古有四名僧曾居蒙堂,後人慕之,遂将蒙堂称为四寮。四寮
又可概指首座、维那、知客、侍者,见後文<亡僧章>。
⑥江湖:有两种解释。一说江西、湖南为禅宗极盛之地,因此而泛指禅徒为江湖。一说江湖为隐逸之
士所处,因此,那些住在名山大刹而不干世事的高僧聚集一处时,亦称江湖众。文中所指似是後者。
⑦乡人:故乡之人。
⑧小师:有两义,一为受具足戒尚未满十年的僧人;一为弟子,相对於师父而言。
⑨大悲咒: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
罗尼、大悲心陀罗尼。亦即说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 之根本咒。此咒出自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文计有八十四句,诵出咒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又诵此咒
一百零八遍者, 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之清净。
⑩三世:又称三际。即过去、现在、未来。泛指一切时间。

解说
这一节对於住持的职责、义务、权威及其教导、启发僧众的时间、形式、特点作了详
尽的阐述:对於住持日常主要的对外交往,如接受法衣,招待到访的禅林前 辈,主持施主
斋僧仪式,接受嗣法弟子馈赠食物,处理得法老师逝世噩耗传来时的祭奠事宜等,也作了详
尽的介绍。从而凸现出住持在禅林中的领袖地位,说明住持 个人的道德和学识,以及他是
否称职地履行职责,对於禅林的兴衰具有多么巨大的影响。
古代曾把寺院的三个最重要的职务——上座、寺主和都维那——称为「三纲」,意思说
他们的作用犹如一张渔网上的纲绳一样,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自从怀海实行教规改革之後 ,
禅林中的住持基本集中了古代「三纲」的主要职能和权威,他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就可想
而知了。
由於住持位高权重,他的所作所为对禅林兴衰的影响至巨,所以方丈是否得人,就成
为禅林中头等重要的大事。自古以来对於这个问题作过许多探讨,到了现代, 对於住持必
须具备的条件,以及选任住持的程序渐渐有了趋於一致的认识。一般认为,担任住持的人必
须具备领袖气质,还须具备行政经验,精通戒律,熟悉经藏, 最好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及有高度的服务精神。选任住持应不限於某一寺院和某一地区,应从全国佛教界广泛取材 ,
通过协商,选择道德学问俱优的人出掌丛 林。现代佛学界的泰斗如太虚、淡虚、虚云、圆
瑛等大师,就是根据上述的精神和方式多次出掌多处禅林方丈席位的。他们都为佛教的发展
作出过巨大贡献。可惜这 样的大师在佛门毕竟是太少了,尸位素餐之辈比比皆是。如何培
养人才遂成当今佛门的第一要务。

迎请新住持的仪式
发专使
译文
凡遇十方寺院住持一职空缺,必须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等到按有关程序确定出新住
持人选,库司便备好茶点邀请两序执事僧和已退职的旧执事人员开会,商议派 专使迎接新
住持事宜。撰拟致新住持的信函(分别有头首、知事、勤旧、蒙堂、前资、僧众署名的各种
信函)、制定疏文(有一山徒众劝请新住持就职的「山门 疏」,还有由各友邻寺院及由各隐
逸高僧署名的敦请疏文)、茶汤榜(由专使署名)等文件由书记负责完成。如寺中没有专职
的书记,则临时选定几位有文化的僧人 分别负责完成。榜文要用绢素书写。专使的人选,
可以是东序知事中资格高的人,可以是已退职的知事、侍者等旧执事僧,可以是寄住本寺的
他山退隐长老,也可以 是首座等现职的西序头首。如果专使不是现职的知事僧,则应派一
位现职知事僧同去,负责财务并充顾问。要预先准备一册「须知」,列明本寺所有的田产、
物业, 以及迎接的仪从。
一切准备妥当以後,寺方设宴款待专使及其一应随从人员。到了起程那一天,专使一行
到各僧寮与大家话别。这时应敲响僧堂钟 集合大众,欢送出山门。山门下搭起帐篷,帐篷
裏排设座位,举行请专使一行用茶汤的礼仪,请两序执事僧和勤旧人员光临作陪。若是担任
专使的是资格高的东序知 事僧,则由资格较低的知事僧行礼:若是由西序头首或退任的知
事、侍者等旧执事僧任专使,则由资格高的知事僧行礼。其程序是:作揖让坐、烧香、作揖
请专使烧 香,各自归复原位,陪伴专使喝茶:再度起身烧香、揖请专使烧香,又各自回复
原位,陪伴专使吃汤,然後收起盘盏。专使起身致谢,上轿起程。
原典
请新住持
发专使
凡十方寺院
凡十方寺院①①住持虚席,必闻於所司。伺公命下,库司会两序、勤旧茶,
议发专使。修书(头首、知事、勤旧、蒙堂、前资
议发专使。修书(头首、知事、勤旧、蒙堂、前资② ②、僧众)、制疏(山门、
、制疏(山门、诸诸
山、江 湖)、茶汤榜(专使署名),请书记
,请书记③③为之。如缺书记,择能文字者分
为之。如缺书记,择能文字者分为 为
之。用绢素写榜。所请专使,或上首知事,或勤旧,或西堂、首座,或以次头
首充之。若非 知事充专使,亦须以下知事一人同去,掌财议事。具须知一册,
该写本寺应有田产、物业及迎接仪从。
一切毕备,山门管待专使一行人从。至起程 日,诣诸寮相别。呜僧堂钟
日,诣诸寮相别。呜僧堂钟集 集
众门送。三门
众门送。三门④④下钉挂帐设,向裹设位,讲茶汤礼,请两序、勤旧光伴。如上
首知事去,则下首知事行礼;如头首、勤旧去,则上首知 事行礼:揖坐、烧 香、
事行礼:揖坐、烧香
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再起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汤,收盏。专使起谢
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再起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汤,收盏。专使起谢, ,
上轿。
注释
①十方寺院:又称十方刹。指住持退位後,不限於由原寺徒弟继位,而是可於诸方禅寺中选有德行者
继位的寺院。
②前资:禅林中曾三次担任副寺以下东序知事职务的僧人,退休後称前资。
③书记:西序六头首之一,职掌书写。
④三门:亦作「山门」。指寺院的大门。有的中间立一大门,左右配以小门,有的只在门栈中间加立二
柱。这种三门的形式象徵著教义中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

现任住持被聘请任另一寺院住持的做法
译文
迎请新住持的专使到达住持现时所在的寺院,先会见知客,知客陪专使一同到库司,
给予接待,并安排好住处。接著专使拜见西序头首及各寮舍的僧人,再到侍者 处详细说明
来意。侍者代为禀报住持,等待住持作出决定。如果住持答应所请,便可安排举行接受新职
的仪式。具体仪式是:在方丈室布置好桌子,铺上桌布,把 疏、帖安放在桌上。然後报请
两序执事僧至,入寝堂请出住持。专使上前向住持作揖问安,请住持结跏跌坐。见面礼毕,
住持当中而立,专使上香,展坐具行三拜大 礼,进前说:「我受敞寺的派遣,虔诚地请您屈
尊俯就敞寺住持之职,有幸谒见您,下情不胜感激之至!」说完又拜三拜,再致词道:「今天
天气不错,我们共同祝 愿新任堂头和尚生活如意,多福多寿!」再拜三拜,起身收好坐具。
专使行礼时,住持各答一拜,答词是:「我才德寡薄,叨蒙信任,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只
怕不 能胜任,有玷贵寺的门风。加之专使辛勤远来,更使我感激不尽。」专使呈上带来的文
疏、信函,住持接过放在几案上,打开看过,让侍者揖请专使入座(专使在住 持对面座位
就坐,客居寺中的他山退任住持暂且在下一位坐,如此让位是用以表示对远来客人的尊重)。
大家用完茶,侍者同两序执事僧把专使送回客房。
这时堂司行者敲响僧堂钟,僧众齐集方丈室向住持道贺。库司预备了香烛,首座和知
事僧各揷香展拜。第一拜致词道:「堂头和尚的升迁,也是全寺院的莫大光 荣。喜讯传来,
整个丛林欢声雷动,我们都不胜高兴之至!」第二拜致词道:「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共同祝愿
新任命的某寺堂头大和尚生活如意,多福多寿!」各以 坐具触地三次代表三拜之礼。住持答
一拜,致词说:「我自度才疏学浅,偶然被选中担任某寺住持,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蒙诸
位殷勤称贺,不胜惭愧。」
贺客散後,知客引领专使到各寮舍一一相见问好。然後将带来的「本寺须知」和仪从杂
物清单一一呈纳给住持。当晚寺方设特别汤水和晚餐招待专使,夜间再次招待汤叶,都请两
序执事僧和退任的旧寺职人员光临作陪。有关的这些庶务都由库司负责安排。
原典
当代
当代①①住持受请
专使到彼寺,先见知客,同到库司,接送安下。次见头首及诸寮,诣侍
专使到彼寺,先见知客,同到库司,接送安下。次见头首及诸寮,诣侍司 司
详禀来历。侍者通覆住持,候可否。如允请,然後令铺设桌袱,安疏帖。报两
序至,入请 住持出。专使问讯(请趺坐)。住持中立,专使揷香,大展三拜,
进前云:「某蒙山门使令,攀屈尊严,得奉慈颜,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某蒙山门使令,攀屈尊严,得奉慈颜,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三拜
」又三拜,,
词云:「即日时 令谨时,共惟新命
令谨时,共惟新命②②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万福。」复三拜,收
」复三拜,收坐坐
具。住持各答一拜,词云:「叨膺请命,有玷宗风
「叨膺请命,有玷宗风③③ 。且厪远来,不胜多感。」
专使呈疏帖、书问。 住持接置几上,开书、疏看过。侍者揖坐(专使於住持
住持接置几上,开书、疏看过。侍者揖坐(专使於住持对 对
面坐。西堂权趱下一 位,以让远客)。吃茶毕,同两序送客位。
面坐。西堂权趱下一位,以让远客)
堂司行者鸣僧堂钟,大众 诣方丈作贺。库司备香,首座、知事务揷香。
诣方丈作贺。库司备香,首座、知事务揷香。初 初
展词云:「法门多幸,伏审荣迁,欢动丛林,下情不胜喜跃之至
「法门多幸,伏审荣迁,欢动丛林,下情不胜喜跃之至!!」再展云:「 即
「即
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某处堂上大 和尚尊候起居万福。」触礼三拜。住持答一
拜,词云:「自揆疎谬,偶膺此选,过厪称贺,不胜多愧。」
众散,知客引专使巡寮毕,次第呈纳本寺须知、仪从什物。当晚,特为汤、
众散,知客引专使巡寮毕,次第呈纳本寺须知、仪从什物。当晚,特为汤、
药石,至夜汤果,皆请两序、勤旧光伴。库司排办。
注释
①当代:即现任的意思。
②新命:新受命为住持尚未到任视事者。
③宗风:某一寺院或某一宗派特殊的门风。

新受命的住持升座
译文
新受命的住持於接受使命的第二天,於原寺院举行升座仪式。侍者吩咐行者,预先在
法座下陈设几案,排列专使携来的疏、帖,并铺设座位。专使预先禀告维那选 定宣读疏帖
的人员。至时,侍者回覆住持後,鸣鼓集众一如平常上堂仪式。住持出来,至其位置站立,
上香,并示意请专使烧香、呈疏、帖。每呈一件疏文,专使都 要烧香後再递上。住持逐一
接过,各有相应的法语,然後由宣读人宣读。
宣读完毕,专使再次上香,两度作出将要展坐具礼拜的表示,实际则根据住持的意思,
或者免礼,或者以坐具触地代行叩拜礼。礼毕,退下,导请住持升上法座而坐,简要致词并
对重要来宾致谢後,仪式便告结束。
原典
受请升座
受请已,次日升座。侍者分付行者,预於法座下右边排列疏帖,设位。专
使预禀维那请宣疏帖人。侍者覆住持,鸣鼓,如常上堂式。住持出,至位立,
进香,卓专使烧香、呈疏帖。每呈一疏,则专使烧香递上。住持逐一拈,各有
法语。
宣毕,专使仍炷香,两层三拜,或触礼,或免,在住持意。退,卓住持登
座,提纲叙谢,结座。

专使特地为新任住持设斋点
译文
专使先与新受命的住持商议,定下斋点和布施钱物数量多少才合适得体,给两序执事僧 、
已退任的旧寺职人员、住持的乡亲、同修道的眷属及有关办事人员额外增加的布施物共需多
少费用,然後把所需费用一总送到库司交付清楚,委托库司全权代办。
到了那一天,专使到方丈室揷香拜请,初展坐具行礼道:「今天中午在僧堂特地准备了
一些简单的斋点,希望您大发慈悲,屈尊光临,私心诚惶诚恐,不胜企盼期 待 之 至 。」再展
坐具行礼,又道:「今天天气还好,我们共同祝愿新受命的堂头大和尚多加保重,多福多寿!」
说完以坐具触地代行三拜礼。住持以一拜作为回礼。
两序执事僧和住单寮的有身分的僧人们,率领方丈室的客头行者,会同专使带来的行者 ,
到各寮舍一一禀请,挂出设斋点的牌子通知僧众。僧堂内布置一新,主席位赫然显目,西堂
位置旁特设了专使位。茶汤榜(即今之菜谱)张挂在僧堂大门两侧。
至用斋的时候,专使站在僧堂前迎候住持入堂,作揖问安,并引住持至主席位,作揖
让坐。再回到僧堂中间,向大家问好作揖,请大家就座入席。随即到圣僧塑像 前烧香,又
先後到僧堂南北两个半间及堂外烧香。完了回到堂内,到住持面前、南北两半间及外堂作揖
问安,又回到中间向大家作揖问安。至此才开始动箸用餐。待 行者将斋点分到每位来客鉢
中後,专使又起身烧香,然後先给住持送上布施的钱物,再给大众分发布施钱物。完成这道
程序後,专使回到自己位置,陪伴大家用斋。
等到端出折水,擂鼓一通,专使再起身烧香,像刚才一样行礼一遍。行者给大家倒茶,
等给大家都倒过了茶,撤出茶瓶,专使复起身如前向各位作揖问 安,并且收起住持的茶盏,
进前行礼。第一次展坐具致敬道:「我草草准备了一点素餐,承蒙大和尚慈悲光临,下情不
胜感激之至。」第二次展坐具致敬,讲些问候 寒温的话,以坐具触地三次代表三拜,便先送
住持离席休息,再回到僧堂烧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在堂内、堂外巡行一周,又回到内堂 ,
站在中间向大家作揖问 安,各自收起茶盏,鸣鼓三声,退席回寮。
席散後,专使随即上方丈室向住持致谢,其次到库司致谢筹办斋会之劳,再回到方丈室
请住持晚上来吃晚饭及夜间的汤菓点心,同时都请两序执事僧和退任的旧寺职员光临作陪。
原典
专使特为新命煎点
专使先与新命议定斋(“左贝右亲”)轻重合宜,两序、勤旧、乡人、法眷、办事贴(“左
贝右亲”)、斋料等费,专使亲送纳库司置办。
至日,专使诣方丈揷香拜请,初层云:「今辰午刻,就云堂特为煎点。伏望慈悲降重,
下情不胜战汗之至。」再拜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万福。」触礼
三拜。住持答一拜。
两序、单寮系方丈客头,同专使行者一一诣寮禀请挂煎点牌报众。於僧堂内铺设主席,
西堂板头排专使位。茶汤榜张於堂外两侧。至斋时,专使僧堂前伺候住持入堂,问讯,归位 ,
揖坐;归中问讯,揖众坐。圣僧前烧香,次上、下间,次堂外烧香。
仍归堂内、住持前、上、下间及外堂问讯。仍归中问讯。行食遍,烧香,下住持(“左
贝右亲”),次行大众(“左贝右亲”)。毕,归位,伴斋。
俟折水出,鸣鼓,专使再起烧香,行礼同前。行茶遍,瓶出,如前问讯,收住持盏。
专使行礼,初展云:「某聊备蔬饭,伏蒙慈悲降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二 展叙寒温,触
礼三拜,送住持出。再归堂烧香,大展三拜,巡堂一匝并堂外,复归内堂,中间问讯。收盏 ,
鸣鼓三下,退座①。
专使随上方丈致谢,次诣库司谢办斋,再诣方丈请住持至晚药石,至夜汤果。皆请两序
勤旧光伴。
注释
①退座:法会、佛事等仪式结束後,离开会所回归寮舍,称为退座。

寺方招待新受命的住持及专使
译文
有关管事人在库司集会商议招待新受命住持及专使事宜,招待之礼节及赠送礼物都按
常规行事。事前一天,东序选一位资格高的知事僧到新受命住持前揷香拜请, 接著到客堂
禀请专使,并派库司客头行者邀请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寺职人员光临作陪。要特别注意赠予
的钱财必须符合礼节,不可过於省俭、显出轻蔑之意。仪式过 程中言词和行礼,都与通常
的特为礼相同。
仪式在住持寝堂进行。中间布置了住持高座,其右侧附设专使座位,两序执事僧的位置
像通常那样分列左右,退任旧执事的位置设在住持的对面,侍者位在知事位的下首。对於大
老远前来迎接住持的仆从,除了要加以款待外,还要给予一定的酬劳。
有不少地方,因为平时僧众对住持有宿怨,所以藉著住持转任外寺的机会,大发牢骚,
漫骂吵闹,传至官员和世俗百姓耳中。往往因为一人的无知,而坏了一寺的 名声。寺中老
成长辈,以及寺院的外护、左邻右舍有威望的长者应预先多加教育劝导,使其自重自爱,不
要无理取闹。另一方面,作住持的也应对自己的言行多加观 照,尽量多做好事,使得人走
後一寺僧众还会不断思念感激自己。
原典

山门管待新命并专使库司会议,管待供((“左贝右亲
山门管待新命并专使库司会议,管待供 左贝右亲””)如仪。上首知事
如仪。上首知事① ①隔
日诣新命前揷香拜请,次诣客位禀请专使,令库司客头请两序、勤旧光伴。币币((“左
贝右亲
贝右亲””)当如礼,不可轻蔑。词语、行礼并与特为礼同。
寝堂中敷住持高座,专使附位于右,两序如常列左右,勤旧对面位,侍者
知事下位。远接仆从管待外,当支犒劳。
所至住持多因迁赴他山,借行怀其宿愤,动致唇吻,传之官员、士庶。因
一人无知,而使一寺蒙其恶名。老成耆宿、外护
一人无知,而使一寺蒙其恶名。老成耆宿、外护② ②、邻峰
、邻峰③③当戒戢之。然为住
持者,凡事留遗爱可也。
注释
①上首知事:知事中因地位较高而排班在前者。
②外护:给予寺院以物质援助,使寺僧能安心修道者,不论在僧在俗,都称为该寺的外护。
③邻峰:邻居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人。

新受命的住持告别僧众、上堂行茶汤礼
译文
到了离寺起程那天,专使到各僧寮话别。新受命的住持上法堂升法座感谢两序执事僧、
退任的旧寺职人员及全体僧众。下座後,击鼓三下,面向法座而立,与大家互致以坐具三触
地的礼节後,从西廊而出。这时大钟和各种法器齐鸣,大众一起送出山门,仆从们在山门外
排队侍候。
山门口已经预先张挂了帐幕,帐中布置了朝内摆设的高座。向外也排列了一应座位,
首座代理主持寺务,暂居主位,客居在寺的外寺退任住持与本寺退任执事僧分 列左右作陪,
东西两序执事僧分两边相向而坐。一位老资格的知事僧出而行礼,揖请新命住持和众人入座 ,
又揖请众人烧香,归位,用茶。茶毕收起茶盏,再起身烧 香,揖请大家烧香、归位,用汤。
用完汤,新命住持起身致谢,上轿。两序执事僧和退任的执事也备好了轿准备远送,新命住
持应当竭力加以劝阻。此时应鸣大钟致 敬,直到住持的轿子去远了,钟声才停止。
原典
新命辞众,上堂、茶汤
至起离日,专使诣诸寮别,新命上堂致谢两序、勤旧、大众。下座,鸣鼓
三下,向法座立,普与大众触礼三拜,从西廊出。鸣大钟、诸法器,大众门送。
三下,向法座立,普与大众触礼三拜,从西廊出。鸣大钟、诸法器,大众门送。
行仆门外排立。
山门首预钉挂帐设,中敷高座向内。首座向外摄居主位,西堂、勤旧分手
光伴,东西序两边朝坐。上首知事行礼,揖坐,揖香,归位,点茶。收盏,再
起烧香,揖香,归位,点汤。汤罢,起谢,上轿。两序、勤旧备轿远送,住持
当力免之。鸣大钟,住持渐远,方止。

西堂、头首被请担任住持
译文
如果是客居本寺的外寺退任住持(即西堂)或西序头首如首座、书记等被推举担任某
寺住持,其聘请仪式如下。专使来到寺中,先拜见知客,同到侍者办事处说明 来意,由侍
者引见方丈,揷香,展坐具礼拜,问过寒温喝过茶,被送到客堂安顿下。接著,专使到各僧
寮,和大家见过礼,请侍者一起到方丈室,向住持禀报说: 「某寺现在请某人出任住持。」
住持将这一消息通知两序执事僧和退职的旧执事,请他们带专使一起同到受请人僧寮,把有
关的疏帖和书信一一摆出来,专使揷香行 礼,做法与现任住持被请为某寺住持的仪式相同。
如果被请的人推辞不肯接受新职,大家要多方劝请。被请人答应之後,住持应请新受命
的住持及 两序、勤旧喝茶,然後送被请为住持者搬到客堂去住。接著依次进行如下仪式:
新受命为住持的人接受祝贺:到各僧寮看望大家,互赠礼物:晚上寺方请新受命者及 专使
用特地准备的汤点、吃晚饭,夜间又请用汤叶,每次都请两序执事僧光临作陪。
原典
西堂、头首受请
专使到寺,先见知客,同到侍司,引见方丈,揷香展拜,相看茶罢,送客
位。次诣诸寮,人事毕,禀侍者,同诣方丈,咨禀云:「某寺今请某人住持。」
住持报两序、勤旧,同往受请人寮中,敷陈疏帖、书问,专使揷香行礼,与请
当代同。
如不允,众为劝请。受请後,住持请新命及两序、勤旧茶,送新命归客位。
如不允,众为劝请。受请後,住持请新命及两序、勤旧茶,送新命归客位。
次第受贺、巡寮、人事。晚请新命、专使特为汤、药石、汤菜,两序光伴。
受请为住持者升座仪式(受请者本是名僧大德退隐本寺为西堂,或是前堂
首座才举行)

译文
专使应当在头一天晚上怀著香,到方丈室行触坐具三拜礼,提出要求说:「拜请和尚,
明天为新受命的敞寺住持行导引升座礼。」第二天吃罢早粥,就把法堂布置 起来:在法座右
边排列桌椅,桌上安放有关疏帖,座左则设住持椅子。鸣鼓齐集僧众,住持来到法堂升座,
行事与五参仪式相同。然後派请客侍者请新受命的某寺住 持进法堂,结跏趺座,住持作简
短讲话,赞扬新受命者为了佛法大计,出山承担重任,又劝请新受命者阐发一段佛法精义,
满足大家敬仰爱慕之心。至於新受命者是 否在此场合结合禅林旧事阐扬佛法,倒不必拘泥。
住持下座後,归座左面向外站。专使同知客、侍者到新受命者面前,作揖问安。礼毕,
新受命者 到住持前作揖问安,接著与两序执事僧和广大僧众互相作揖问好。如果新受命者
是本寺住持的传法弟子,住持要趁此机会付给法衣,同时赠给几句蕴含佛法深义的 话。新
受命者郑重地把法衣披上身,上前请住持升法座结跏趺坐,展开坐具行三拜大礼,不收坐具 ,
致词道:「弟子早蒙恩师教导陶铸,只是长进不大,深感有愧於 宗门。现因彼寺殷勤来请,
无法推辞法门的公意,只得离师赴任。下情不胜惶恐之至。」又拜三拜,再致词说:「今天天
气很合时令,我们共同祝愿堂上本师大和尚 注意饮食起居,多福多寿!」说完又在坐具上拜
三拜,才收起坐具,上前作揖问安。住持答礼,说道:「你前途无量,是佛门的希望所在。
如今身膺重任,所谓当仁 不让,对你来说,的确当得起这句话。希望兢兢业业,克尽职守。」
新受命者退回法座右侧站立。专使把疏帖一一递上,彼此都要说几句切合身分又富含法理的
话。
如果新受命者并非本寺住持的传法弟子,下座後,可以当即就走到法座前与住持作揖问
好,接著与两序执事僧和大众互相作揖问好,然後直接回到法座 右侧,拈起法衣,再拈起
疏帖,都要说一番含法理的话。事前,专使已先禀告维那请妥了宣读疏帖的人,至此一一宣
读完毕,指著法座,讲一番含法理的话。新受命 者登上法座,向专使询问一些话,再对众
人发表一番简短的讲话,对住持和有关人员一一道谢,便结束升座仪式。下座后,新受命者
到住持前行两展三拜的礼节。第 一次展坐具后鞠躬致词道:「托和尚的幅,我侥幸被选为某
寺住持,有玷宗门高风。蒙和尚一片美意,促成此事,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住持回答道:
「阁下的当 选,天心,下合公论,不但我们一寺感到喜庆,整个佛门也因此增加了光荣,
下情不胜欢欣之至。」新受命者第二次展坐具後敍寒温道:「今天节气正合时令,我们 共祝
堂头和尚注意起居,珍摄法体,多福多寿!」是否要再行以坐具触地象徵三拜的礼仪,按住
持的意思而定。
接著,新受命为住持者与两序执事僧和众僧人们互相作揖问好。知客、侍者引领新受命
者到各僧寮看望大家并一一致谢。如果新受命者是本寺住持的传法弟子,下座後先到住持前
展坐具行三拜大礼,退下来後与大众作揖问好,然後巡寮致谢,行事与前述相同。
如果是次一等的头首和两堂被选为新命住持,在他受请之後应实行什么礼仪,临时由本
寺住持斟酌决定。
原典
受请人升座(名德西堂、前堂首座方举行此)
专使当隔宿怀香诣方丈触礼三拜,词云: 「拜请和尚来日为新命和尚引座。 」
次日,粥罢,法座右边排列椅桌,桌上安疏帖,座左亦设住持椅子。鸣鼓集众
次日,粥罢,法座右边排列椅桌,桌上安疏帖,座左亦设住持椅子。鸣鼓集众, ,
住持出升座,与五参礼同。令请客侍者请新命趺坐,褒美新命为法而出,劝请
举扬,慰众渴仰。举话有无不拘。
下座,住持归座左,向外而立。专使同知客、侍者往新命前问讯毕,新命
出住持前问讯,次与两序、大众问讯。若新命是嗣法弟子,住持付法衣,有法
语。披衣了,
进前请住持趺坐,大展三拜,不收坐具,进词云:「早蒙陶铸,仰愧先宗
「早蒙陶铸,仰愧先宗。。
来请既勤,难逃公命。下情无任惶惧之至。」又三拜,进词云:「即日时令谨时
「即日时令谨时,,
共惟 堂上本师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又三拜,收坐具,进前问讯。住持答云
」又三拜,收坐具,进前问讯。住持答云: :
「斯道所寄,一彩九鼎。不忝当仁,惟冀保任。」却归座右立。专使度疏帖,
」却归座右立。专使度疏帖,各各
有法语。
若非法嗣,即出座前与住持问讯,次与两序、大众问讯,径归座右,拈衣
若非法嗣,即出座前与住持问讯,次与两序、大众问讯,径归座右,拈衣、 、
拈疏帖,有法语。专使先禀维那请宣疏帖人,宣毕,指座,有法语。登座, 垂
语问答,提纲叙谢,结座。下座,到住持前两展三礼。初展,词云: 「叨膺请命,
「叨膺请命
有玷宗风。仰蒙玉成,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住持答云:「喜庆人天之请,荣增 佛
日之光。下情不胜欣忭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堂头和尚尊候
起居多福。」触礼三拜,或讲或免,随住特意。
次与两序、大众问讯。知客、侍者引巡寮致谢。如嗣法者,下座先至住持
前大展三拜,退与大众问讯,然後巡谢,同前。
如以次头首、西堂,临时又在住持斟酌讲行。

专使特地为新命住持设斋点宴请全寺
译文
专使先到新受命住持前,议定方丈为新命住持引导升座的谢仪、给僧众的布施物、给
宣读疏帖人、两序执事僧、退职旧执事、退隐在本寺的名僧大德、新命的乡 亲、同一师门
的眷属等额外增加的布施钱物之数额。至期,早晨吃完粥,专使怀揣著香到方丈,行坐具触
地礼拜请道:「今天中午,特地为新命和尚在僧堂准备了素 餐,恳请您屈尊光临。」又到新
受命住持前拜请,礼节同前述一样。方丈客头行者同专使的行者请各僧寮都挂出设斋点的告
示牌。僧堂内作了一番布置:在住持座席 对面设新受命住持的位置,堂外知客的位置旁设
专使位,茶点汤菜的清单张挂在堂外大门两旁。
至进斋时分,专使回覆新受命住持,到僧堂前等候 住持同入堂,作揖问安。专使随即
入堂,先作揖请住持入座,再作揖请新受命的住持入座。其後烧香行礼的行事都与现任住持
受请的情况相同。再接下来是上菜用 餐、分发布施钱物。待喝过茶,先收下新受命住持的
茶盏,专使上前,行两层坐具三以坐具触地之礼,送新受命住持从後门而出。接著到住持前 ,
也行两层坐具三以 坐具触地之礼,送住持从前门而出。然後仍回到堂中烧香,展坐具三次
下拜,绕堂一周後走到外堂,又回到堂中向大家作揖问好,便一起收起茶盏,击鼓三下,退
席。当晚请吃汤叶和晚饭,仍由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作陪,与现任住持受请的情况相同 。
原典
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
专使诣新命前,议定方丈引座((“左贝右亲
专使诣新命前,议定方丈引座 左贝右亲””)资、众
资、众((“左贝右亲
左贝右亲””)、宣
疏贴人及两序、勤旧、江湖、乡人、法眷等贴(( “左贝右亲
疏贴人及两序、勤旧、江湖、乡人、法眷等贴 左贝右亲” ”) 。至日,粥罢,
专使 怀香诣方丈,触礼拜请云:「今辰午刻,就云堂备蔬饭持为新命和尚,伏
望慈悲,俯垂降重。」复诣新命前拜请,同前礼。方丈客头同专使行者请诸寮
」复诣新命前拜请,同前礼。方丈客头同专使行者请诸寮各 各
挂煎点牌。 於僧堂内住持对面设新命位,堂外知客板头设专使位,其茶汤榜
於僧堂内住持对面设新命位,堂外知客板头设专使位,其茶汤榜张 张
於堂外两傍。
至斋时,覆新命,到僧堂前俟住持同入堂问讯。专使随入堂,先揖 住持 归
住持归
位,次揖新命归位。烧香行礼并同前。下食、行((“左贝右亲
位,次揖新命归位。烧香行礼并同前。下食、行 左贝右亲” ”)、茶毕,先放
新命盏。专使进前,两展三礼,送新命出後门。专使入住持前两展三礼,送住 持
出前门。复归堂,炷香,大展三拜。巡堂一匝并外堂,归中问讯,收盏,鸣鼓
三下,退座。当晚汤菓、药石,光伴同前。

寺方招待受请人及专使
译文
仪式在住持寝堂进行。堂中布置好住持的主位,新受命者的位置设在主位对面中间,其
左旁设专使位,两序执事僧和退位旧寺职人员作陪,位置分列左右。分发布施物及其他各种
礼节与现任住持受请的情况相同。
原典
山门管待受请人井专使
就寝堂敷设住持主位,新命对面中位,左设专使位,两序、勤旧光伴左右
位。下((“左贝右亲
位。下 左贝右亲””) 、行礼同前。

受请人告别僧众升座行茶汤礼
译文
受请人派使者同专使先到方丈室禀报,借法座举行上堂仪式,即此与僧众告别。法座
不加铺设,左侧设住持位。仪式开始时,击鼓召集僧众。住持来到法堂,归位 坐下。受请
人径直到住持前作揖问安,接著双手合十向大众致意。然后就升法座。简要地谈谈对佛法的
认识,讲完便下座。先与住持告别,行坐具触地三次之礼;接 著面向法座而立,与大众告
别,大家一起以坐具三次触地互相致意。告别仪式後行茶汤礼。山门门口向裏排列座位,主
位设在最中间,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光临 作陪。由地位高的知事僧行礼,有关做法与
现任住持受请的情况相同。喝完茶汤,鸣响大钟送行。
若是一般的西堂、头首受请,则不举行上堂告别大众的仪式。其做法是,受请者临行时 ,
先同专使上方丈室,揷香,行以坐具触地象徵三拜之礼,当面辞行:接著到各僧寮与僧众一
一话别。山门口行茶汤礼,做法与前述相同。
原典
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
受请人令侍者同专使预诣方丈,禀借法座上堂辞众。座不敷设,左设住持
受请人令侍者同专使预诣方丈,禀借法座上堂辞众。座不敷设,左设住持
位。鸣鼓集众,住持出,归位。受请人径往住持前问讯,次与大众和南。升座
位。鸣鼓集众,住持出,归位。受请人径往住持前问讯,次与大众和南。升座,,
举扬毕, 下座。先辞住持,触礼三拜;次向法座立,辞众,普同触礼三拜。门
下座。先辞住持,触礼三拜;次向法座立,辞众,普同触礼三拜。门
首向裏,中设特位,讲茶汤。两序、勤旧光伴。上首知事行礼,与当代同。呜
大钟送。
以次西堂、头首,则无辞众上堂。临行,先同专使上方丈,揷香、触礼三
拜,禀辞;次巡寮辞别。山门首茶汤礼,同前。

解脱
这一节详细阐述聘任新住持的各种礼节和仪式。聘方主要是如何选择专使,专使到了
被聘任者寺中有那些行事,应遵守那些礼节。被聘方则有好几种可能的情况: 有的是某寺
现任住持受聘为另一寺院的住持:有的是已经退休寄住某寺的长老被聘为另一寺院的住持,
为此他必须重新出山为佛门服务:有的是某寺的高级执事人员 被聘为另一寺院的住持,对
於这些人来说,这是一种升职的殊荣,就其与原寺院住持的关系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住持的传法弟子,一种并无法统关系。
上述各种情况,各有各的礼仪,其间虽然因各当事人身分有贵贱尊卑之分,而体现在
礼仪上有繁简和隆重与否之别,但总的来说其行事都是相当隆重讲究的。这种 状况,一来
显示出住持职位的尊崇,二来表明禅林生活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从注重内心的修证、不
太重视外在的形式的时期,进入到十分注重禅林的制度、禅林 内部的上下关系和寺际关系
的时期。据说早在宋代,禅林礼乐之盛已经远胜於儒家。有一天理学大师程颢经过定林寺,
参观了该寺斋堂的仪规,喟然叹道: 「三代礼 乐,尽在是矣!」说明禅林重礼乐、重形式之
风宋代已盛,元代只是在宋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而已。
禅林对於仪规的重视有它合理的一面,可 以约束僧徒的行止,协调寺院的活动,提高
办事效率,同时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佛教的威信。但是如果把仪规定得过详过细 ,
演变为繁文缛节,也会有很 大的消极作用,一来减少了僧侣坐禅、读经的时间,不利於僧
人提高宗教修养,二来加重了住持的负担,使其整日忙於琐细礼节,无暇不断钻研佛教,从
而影响其从 高处大处领导寺院既坚持教理,又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消极的一面使得有些高僧不愿出任住持。原典中「西堂、头首受请」一节,提到有的
人不愿 受请,要「众为劝请」,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反映。类似的现象至今仍有,甚至更加
严重。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现代中国佛教界要找到一位合适的方丈人选极为困 难。事实
上,大多数受访者对方丈一职的态度,与大学教授对系主任一职的看法相近。正如天宁寺方
丈所说:「高尚的人不愿当方丈。他宁愿修行。」仅此一端,就 可说明禅林的繁文缛节是必
须改革的。
另一方面,住持的崇高权位,对於追名逐利之徒来说,又是令人垂涎不已的。所以结党
营私谋取住持之位者 有之,把十方寺院慢慢变为子孙庙或半子孙庙,把住持职位在本派内
部私相传受者亦有之。从这一角度来看,本节阐述的不限於在本寺、本派范围内选择继任住
持, 而是从所有禅林中选择继任住持的作法,具有重大进步意义,是必须不断加以强调和
坚持的。

住持入院的仪式

入院
译文
古人质朴,住持入院的行事很简单。一般是住持自己腰挎包袱,头戴笠子,走到寺院
山门前,摘下笠子入门,先上香,有一番法语:再到僧堂前解下包袱,让旁人 走开,自己
默坐独处一会儿,洗脚,取法衣,披搭在身,入僧堂上香,至圣僧像前展开坐具行三跪拜大
礼。随从人员和前来参拜者与住持同拜圣僧像。办理好住寺手 续後,到佛殿烧香,有一番
法语,展坐具跪拜三次:接著先後到土地堂、祖堂进香,也各有一番法语。然後入方丈室,
坐下来,又讲一段法语。以後才逐一举行开 堂、祝圣仪式。
如今情况不同了。得知新受命的住持即将入院,必须根据他原住处距本寺路程远近,采
取不同的迎接办法。路程近的话,由首座率 领全寺僧众前往迎接。若是路程远,则由两序
执事僧和退位旧执事为代表往迎。专使应当预先估计情况,禀告住持,先行发出书面指示,
请僧众不必前来远迎。还 有,在路近的情况下,寺方应当备办汤果,送往住持原住处招待
住持,由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作陪。
选定日期入院,有关事务由库司一一操 办。前一天晚上挂出迎接新住持的告示牌通报
周知。至期,敲响大钟和各种法器,大众到山门外迎接,由远至近站成两排,行者、仆从另
站一队。新受命住持到达山 门,上香,说一段法语:到达佛殿,又上香,说一段法语,展
开坐具拜三拜。接著敲响僧堂钟,大众各就自己用斋的位置立定。新受命住持步入僧堂,上
香,随行人 一同展坐具行三拜礼。维那到新住持面前作揖问安,并引新住持巡堂一周。随
行人员先离开僧堂,两序执事僧送新住持至其用斋的位置,以坐具触地作三拜的表示。
随後分别到土地堂、祖堂烧香,各有法语。最後入方丈室,坐於住持位上,侍者上前,
进香、作揖问安,站在一旁,等候住持讲一段法语。完了行者捧 上笔、砚:知事僧用垫著
衬布的木盘子托著寺印,捧著呈献给新住持,同时呈上一份呈寺印的文状(样式如後)。新
住持接过印盒,查看封条後,交给知事让他启 封。验完寺印,在文状上签字画押,署明日
期,再在状上盖上寺印。知事收起文状,替住持掌管钱帛的侍者收起寺印,再扶住持起身。
这时全体知事上前排成一列, 由资格高的一位揷香,行两展三礼的礼节。第一次展坐具後
说:「兹蒙和尚来主持法席,本寺增光不少,我们不胜欢欣雀跃之至!」第二次展坐具後说:
「今天天气 正合时令,我们共同祝愿新受命的堂头大和尚生活如意,健康多福。」说完以坐
具三次触地,以示礼拜。
接下来是各友邻寺院的长老及西序头首、退任旧执事上前揷香,简略地表示祝贺。完了
客头行者高声通知道:「请各友邻寺院长老、两序执事僧、退任旧执事就座献汤。「喝完汤,
请有官职的客人及友邻寺院长老点心。
如果原任住持迁调他寺尚未赴任,或者是卸任後退隐在本寺,新任住持在入据方丈室
就任前应举行交代仪式。新任住持受完简略的祝贺,应敲响僧堂钟,亲自带领 全体僧众送
前任住持回其僧寮,新、旧两位住持各以坐具触地,互相一拜:接著首座、大众上前祝贺,
行者、仆从也都应当前来参拜。
当寺库司比丘 某甲
呈寺 寺印一颗
印状 右谨申纳
新命堂头大和尚伏候 慈旨 年月日具位状
原典
入院
古人腰包顶笠,到山门首下笠,入门、炷香,有法语;就僧堂前解包,屏
处、濯足、取衣、披搭,入堂炷香,圣僧前大展三拜。参随人员同拜。挂搭已
处、濯足、取衣、披搭,入堂炷香,圣僧前大展三拜。参随人员同拜。挂搭已, ,
到佛殿拈香,有法语,大展三拜;次土地堂、祖堂炷香,各有法语。入方丈,
据室,有法语。次第开堂、祝圣
据室,有法语。次第开堂、祝圣① ①。
今时新命到来,当看安下处近远,近则首座领众往迎,远则两序、勤旧而
已。专使预当计禀住持,必先发批免众远迎。若安下处近,当办汤果,两序、
勤旧光伴。
择日入院
择日入院②②,库司一一排办。隔宿挂接住持牌报众。至时,鸣大钟、诸
,库司一一排办。隔宿挂接住持牌报众。至时,鸣大钟、诸法法
器,大众门迎,由远至近两行排立,行仆立大众外。新命到门,炷香举法语;
至佛殿,炷 香举法语,大展三拜。鸣僧堂钟,大众先归鉢位
香举法语,大展三拜。鸣僧堂钟,大众先归鉢位③③立定。新命入
立定。新命入堂堂
炷香,参随人同展三拜。维那当面问讯,引巡堂一匝。参随人先出,两序送新
命归鉢位,触礼三 拜。
次至土地堂、祖堂炷香,各有法语。入方丈,据室,侍者进前,炷香问讯
次至土地堂、祖堂炷香,各有法语。入方丈,据室,侍者进前,炷香问讯, ,
侧立。侯举法语毕,行者进卓笔砚;知事具状(式见後)、备杵袱 ④,捧呈寺
印⑤。新命看封,付知事开封。新命视篆
。新命看封,付知事开封。新命视篆⑥ ⑥讫,就状上先佥押,次题日子,使
印於上。知事收状,衣鉢侍者
印於上。知事收状,衣鉢侍者⑦ ⑦收印,退卓住持起身。知事全班进列,上首 揷
香,两展三礼。初展词云:「兹蒙和尚光据法筵,下情不胜喜跃之至
「兹蒙和尚光据法筵,下情不胜喜跃之至!!」再展词
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触礼三拜。
诸山及头首、勤旧进前揷香。草贺
诸山及头首、勤旧进前揷香。草贺⑧⑧毕,客头行者喝云:「请诸山、两班、
勤旧就座献汤。」汤罢,请官客、诸山点心。
若前代住持
若前代住持⑨⑨别迁未赴,或退居东堂
别迁未赴,或退居东堂⑩⑩,未据室前讲交代礼。新命受草贺
了,鸣僧堂钟,领众躬送前代归寮,对触礼
了,鸣僧堂钟,领众躬送前代归寮,对触礼⑾ ⑾一拜,次首座、大众作贺,行仆
皆当参拜。
当寺库司比丘 某甲
呈寺 寺印一颗
印状 右谨申纳
新命堂头大和街伏候 慈旨 年月日具位状
注释
①祝圣:僧人在寺庙为本朝历代皇帝焚香祈祷祝福。此事在元代为盛,因为元代禅林认为朝廷待佛教
之恩特别大,僧徒必须尽心报恩。
②入院:此指新任住持入寺就职。
③鉢位:在禅林僧堂中僧众吃饭用餐的座位。
④柈袱:同「盘袱」。即本盘和盖在盘上的垫布。
⑤寺印:寺院的印鉴,由住持掌握,但住持也不能私用。
⑥视篆:即验看寺印。印文用的是篆体字,故云。
⑦衣鉢侍者:为住持掌管钱帛的侍者。
⑧草贺:筒略的祝贺。
⑨前代住持:简称「前代」。已经卸任的上一任住持。
⑩东堂:本寺前任住持退任後留居寺中,其住处称为「东堂」,又称「束庵」

⑾对触礼:面面相对,互相以坐具触地行礼。

山门请新任住持斋饭
译文
资格高的知事僧,等新住持入方丈室正式就任,并将有关的应酬事项处理完之後,用
木盘垫布托著炉烛,并备妥一份斋状(样式见後),怀揣著香到方丈室请住持 赴斋,行两展
三礼礼节。第一次展坐具後说:「中午在僧堂准备了一点简单的饭菜,欢迎住持就任,恳望
您屈尊光临,私衷不胜惶恐之至。」第二次展坐具後讲些问 候寒暖的话,然後三次以坐具触
地表示礼拜。住持以坐具触地一次作答。知事呈上斋状,方丈客头行者收下。库司客头行者
铺设好僧堂内住持的座位。具体的礼节和 仪式,与特为管待的情况相同。
当寺库司比丘 某甲 右某甲取午刻就
斋 云堂备蔬饭只 迎伏望 尊慈特垂降重
状 年月日具位某甲状
可漏子状请 新命云云尊座前 具位 谨封
原典
山门请新命斋
上首知事候据室後,人事稍毕,备柈袱、炉烛,具状(式见後)怀香诣
上首知事候据室後,人事稍毕,备柈袱、炉烛,具状(式见後)怀香诣方方
丈请斋,两展三礼。初展云:「午刻就云堂备蔬饭只迎,伏望尊慈特垂降重, 下
「午刻就云堂备蔬饭只迎,伏望尊慈特垂降重,下
情不胜战 汗之至。」再展叙寒温,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知事呈状,方丈客
头收,库司客头铺设僧堂内住持位,行礼与特为管待同。
当寺库司比丘 某甲 右某甲取午刻就
斋 云堂备蔬饭只 迎伏望 尊慈特垂降重
状 年月日具位某甲状
可漏子状请 新命云云尊座前 具位 谨封
开堂祝寿
译文
古代的开堂仪式非常郑重,一般是根据朝廷的旨意,由朝廷特派官员敦请,或者由中
央有关部院派使者,或郡县官携带币帛前来礼请,到某一特别指定的寺院,或 者就在本寺
举行。开堂时官府特地拨给钱财和物资设斋:各有关官员分别都有请开堂的疏文,还开出了
斋会茶点和饭菜的清单,这在许多名人的文集中都可以见到。
近来的开堂,多半是各寺自行决定。一般是结合新住持入院,或者为皇帝祝寿而举行。
开堂时,侍者吩咐行者铺设法座,挂出上堂牌通知全体僧众,同 时逐一列出参加开堂仪式
的官员和各友邻寺院来宾的名单,预先呈报住持过目。法座左边排设桌子,铺上桌布,上面
放置香炉、腊烛以及排列有关的疏帖。预先商量 好由维那宣读公文,首座宣读一寺僧众敦
请住持开堂的「山门疏」,资格轻一点的一位头首或友邻寺院来宾、隐逸本寺的高僧、名僧
宣读其他疏文。同时预请一位友 邻寺院来宾担任敲木槌司仪之职。法座前面排设官员的座
位,这些座位正好与住持位相对。
临开堂前,侍者回覆方丈,敲响法鼓,僧众齐集法堂。 侍者同专使请出住持。由铙钹、
旗旛、彩花和灯笼组成的仪仗导引住持进法堂,站在住持位置前。如果住持在接受任职时尚
未举行受法衣的仪式,此时还要讲一番法 语,正式把法衣披在身上。完了专使上前,揷香
行礼,初展坐具说: 「今天承蒙和尚前来主持法席,使山门增光,下情不胜感激之至。」第二
次展坐具时讲些问寒问 暖的话,然後以坐具触地三次表示礼拜。住持以坐具触地一次作为
答礼。
接下来便是宣读文书和烧香祝愿等仪式。先呈官府文书,住持讲一段法 语,接过交付
维那对众宣读:接著「山门疏」 、各友邻寺院来宾及客居本寺隐逸高僧的疏文一一递上,住
持各有法语,分别交人宣读。若是现任官员请开堂,其疏文 由本人亲自捧著递给住持,住
持也有法语。宣读完毕,指著法座,又讲一段法语。
住持登上法座,抽出几炷香,点著火鞠躬烧香,为当朝皇帝祝 福:接著又一一烧香鞠
躬,先後为帝师、尚书省和宣政院的官员,以及本郡本县的文武官僚祝福,都由侍者逐一将
香递上。惟有为传法老师祝福的香,住持从自己怀 中取出,点燃後亲自揷进香炉中,提起
衣襟结跏趺坐,虔心默祝。然後侍者烧香,住持下座向大家作揖问好,两序执事僧也出列向
住持作揖问好。礼毕,侍者再次登 座,烧香并作揖问好,礼仪与旦望上堂的情况相同。
各友邻寺院住持送新命住持入院者,这时也出列向新住持作揖问好。住持应当命侍者请
与会的 官员就座。其後友邻寺院住持当中一位地位高的人出来敲木槌司仪。先敲木槌一下
说:
「 新住持是佛门龙象,他来主持本寺法筵,我们大家应该仔细聆听他对佛法的 高明见解 。」
住持遂即席阐发一番佛理,并回答众人的提问,以及对有关人员表示感谢。接著官员和各友
邻寺院住持出面说: 「今天开堂,主要是为了祝福当朝皇 帝,不敢喧宾夺主,用过多的时间
讨论佛理或陈述其他事情。 」专使、两序执事僧、退任旧执事都略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就算
了,详情在下节「小参」当中交代。於 是说些场面上的话就结束上堂仪式。敲槌司仪的人
又敲一下木槌,说道:「我们仔细聆听佛祖的妙法,原来佛祖妙法就像刚才住持宣讲的那样。」
住持下座後,先接受在场官员的祝贺。官员贺毕,由知事僧接送到客堂安歇。而客头
行者则端上香炉、腊烛,一字儿排列在法座前面。专使揷香,行两展三礼。完了 堂司行者
高声喊道:「各友邻寺院住持进献礼物。」继而又高声喊道:「住在本寺的他山退隐住持进献
礼物。」行两展三礼,又高声喊道:「东序知事僧进献礼 物。」再次两展三礼,喊道:「首座
和僧众们进献礼物。」这时诸多已退职的头首、知事、侍者及其他有资格居住单身僧房的老
僧们一齐上前揷香,与大众一起行两 展三礼礼节:礼毕退下,田庄、库房、庵塔的管事人
以及住持的同一师门眷属、乡亲,还有暂来寺院的游方僧人,又作一批上前行两展三礼祝贺 。
贺毕,住持坐在法 座上,侍者和弟子们上前揷香,展开坐具行三跪拜大礼。随後方丈办事
处的行者揷香礼拜,其次参头领众行者揷香礼拜,再其次轮值厅堂的仆役及轿夫、庄客、工
头 等各种人役参拜。
都拜完了,住持立即到客堂对官员和各友邻寺院住持表示感谢,然後巡行各僧寮看望僧
众。各僧寮应当陈设香案、炉烛、座位, 穿著整齐地侍立在寮外,恭候住持到来。住持一
到,寮主先站在门前下首,把住持迎入,请结跏趺坐,上前揷香致敬。住持也揷香答礼。讲
一些嘘寒问暖的话,僧众 们表示了谢意,便把住持送出寮。退职的头首、知事和其他住单
寮的僧人们都排列在门前下首,与各寮寮主同迎同送住持。
原典
开堂祝寿
古之开堂,朝命下,或差官敦请,或部使者
古之开堂,朝命下,或差官敦请,或部使者① ①或郡县遣币礼请,就某寺或
本寺,官给钱料设斋开堂。各官自有请疏及茶汤榜,见诸名公文集。
近来开堂,多是各寺自备。至时入院,侍者分付行者铺设法座,报众挂上
堂牌。具写官员、诸山名目,预呈住持。於座左设位,铺卓袱、炉烛,排列疏
帖。预先和会维那宣公文,首座宣山门疏,以次头首或诸山、江湖、名胜
帖。预先和会维那宣公文,首座宣山门疏,以次头首或诸山、江湖、名胜② ②宣
其余疏,及预请诸山一人白椎
其余疏,及预请诸山一人白椎③ ③。座前对面排官员位。
侍者覆方丈,鸣鼓,众集。侍者同专使入请住持出,铙钹、旛花、挑灯迎
引至法堂位前立。如受请时未拈衣,当举法语,披衣。毕,专使进前,揷香行
礼。初展云:「即日伏蒙和尚光据法筵,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再展叙寒温,毕
」再展叙寒温,毕, ,
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
先呈公文,举法语毕,接付维那宣白;次山门、诸山、江湖疏一一递上,
有法语,分送宣读。若见任官请开堂;有疏,亲自捧递,有法语。宣毕,指法
座,有法语。
登座,拈香祝圣;次拈帝师
登座,拈香祝圣;次拈帝师④ ④、省、院台宪
、省、院台宪⑤⑤、郡、县文武官僚香,侍者
逐一度香。惟法嗣香住持怀中拈出,自揷炉中,敛衣趺坐。侍者烧香,下座问
讯;两序出班问讯。毕,侍者再登座烧香问讯。礼与旦望上堂同。
诸山住持送入院者,亦出问讯。住持当令侍者请官员坐。诸山上首出白
诸山住持送入院者,亦出问讯。住持当令侍者请官员坐。诸山上首出白椎 椎。
鸣椎一下云:「法筵龙象 ⑥,众当观第一义。」住持垂语问答,提纲叙谢。官员
「法筵龙象⑥ 」住持垂语问答,提纲叙谢。官员、 、
诸山 云:「此日开堂,端为祝圣,不敢多词叙陈。」专使、两序、勤旧略提过,
详在「小参」时。叙陈结座。白椎人复鸣椎一下,白云:「谛观法王 ⑦法,法
「谛观法王⑦ 法,法王王
法如 是 。」
下座,先受官员作贺毕,知事接送客位。客头行者即进炉烛,一字排列座
前。专使揷香,两展三礼。毕,堂司行者喝云:「诸山人事。」次 喝云:「西堂
人事。」展礼喝云:「知事人事。」两展三礼,又喝云:「首座、大众人事。」勤 旧、
」勤旧
蒙堂、前资、诸寮齐揷香,同大众两展三礼。毕,庄库、庵塔、 法眷、乡人、
暂列展贺。毕,据坐,侍者、小师大展三拜。次执局行者揷香礼拜,次参头领
众行者揷香礼拜,次直厅
众行者揷香礼拜,次直厅⑧⑧、轿番、庄甲、作头、老郎、人仆参拜。
毕,住持即往客位致谢官员、诸山,次第巡寮。诸寮当陈香几、炉烛、坐
位,各具威仪於寮外。伺住持至,寮主先於门前下首立,迎人,请趺坐、揷香
位,各具威仪於寮外。伺住持至,寮主先於门前下首立,迎人,请趺坐、揷香。。
住持答香,略叙寒温,致谢、送出。蒙堂、前资、众寮皆列门外下首,同迎同
送。
注释
①部使者:元代由宣政院及各行省的行宣政院掌管佛教,但尚书省礼部也负责部分僧道事务。部使者
应指礼部派出的使者,也可泛指宣政院、行宣政院派来的使者。
②名胜:意义不详。可能与「名德」意思相近。
③白椎:开堂仪式之一。开堂时由一位闇熟礼仪的尊宿敲木槌一下,使喧闹声停息,发话请住持说法,
称为「白椎」
;住持说法结束後,又敲木槌一下,宣布说法完满成功,称为「结椎」。执行「白椎」、
「结椎」
任务的僧人也称「白椎」。
④帝师:元代最高僧官,掌管全国佛教,兼管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皇帝尊其为师,登基前须先就帝
师受戒。
⑤省、院台宪:即尚书省和宣政院的长官。
⑥龙象:梵语 Naga,译为「龙」
,又译为「象」,合称「龙象」
,指修行勇猛,有最大力气的一位罗汉。
转义为对有大德行、大影响的僧侣的敬称。
⑦法王:指如来。
⑧直厅:禅寺中轮值厅堂的役作人。

为建造本寺的施主升座
译文
知事僧必须在头一天晚上回覆住持。第二天早晨,侍者命客头行者挂出上堂牌通知僧
众。库司派人把祠堂打扫整洁,供养物要准备得丰富齐全。吃罢早粥,住持特 地上堂升座,
先把事情的目的意义陈述明白接著就说法。下座后率领僧众到祠堂礼拜,揷香、点茶汤上供 。
最後维那念诵一段经文,将此功德转施给建造本寺的施 主。
原典
为建寺檀越升座
知事须隔宿覆住持。次早,侍者令客头挂上堂牌报众。库司差人严设祠堂
① 供养
供养②②。粥罢,特为上堂。陈白事意毕,说法,下座。集众诣祠堂,炷香,
点茶汤上供。维那举经回向。
注释
①祠堂:禅寺中特设的供养建寺檀越祖宗的庙堂。
②供养:指供在祠堂神主前的香花、灯烛、饮食、资财等物。

留请两序执事僧
译文
两序执事僧等到招待专使过後,相约齐到方丈室,口头提出辞职意向。住持不可立即
就批准其辞职。而应让侍者命客头行者准备汤水,携带木盘、垫布和香炉腊 烛,并亲自领
著侍者分别到库司及两序执事居住的各僧寮,慰勉挽留。住持来到时,客头行者预先报告,
执事们出来迎接住持入寮,对等坐下。侍者烧香、点汤招待 执事僧,把尽力挽留的礼节做
得十分完满。
倘若求职的人很多,两序执事的位置容纳不下所有旧人员,对於住持和旧执事人员来说 ,
也都还要有耐心把事情处理妥善。一方面,住持不可急於辞退旧人员:另一方面,旧执事人
员也要宽心等到住持比较空闲时,再提出辞退要求。
原典
留请两序
两序伺管待专使毕,约诣方丈,咨禀告退。住持未可遽从。侍者令客头行
者备汤、具柈袱、炉烛,住持带侍者诣库司、诸寮勉留。客头先报,迎住持入,
者备汤、具柈袱、炉烛,住持带侍者诣库司、诸寮勉留。客头先报,迎住持入,
分手坐。侍者烧香、点汤,尽礼勤留。
若职过满,亦须宽耐,候住持稍暇,再禀辞退。

住持为答谢友朋、参见官府等事而离寺归寺的规矩
译文
住持入院时,若有官员、施主及友邻寺院住持相送入院,对这些人理应回访表示答谢:
另外对於本郡、本县官府,也应该加以参见。在这些情况下,住持离寺、归寺,都有一定的
规矩。
如果寺院地处山林,住持出远门,要让行者传话给库司、首座、维那,请他们在住持
外出期间共同协商代理寺务。如果出门时间久了,有关知事僧打听到住持归 期,命堂司挂
出接和尚牌通知僧众,敲钟齐集山门外迎接。住持事先让人传话免除这些礼节。自己回寺後
即刻就到佛殿、土地堂烧香。然後首座带领僧众至方丈室作 揖问安。僧众退出後,住持留
下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请喝汤,喝完才散去。其後是方丈办事处的行者前来揷香礼拜:
再其次是参头领众行者来礼拜。都礼拜完 了,住持必须到各僧寮看望僧众,以示答谢。
如果寺院就在城裏,或者在城郊,早出晚归,随时都可以来来去去,那就不必讲究外出
的规矩。有时 住持秘密回到方丈室,两序执事和退任旧执事都应当到方丈室问候起居。过
去无准和尚住持径山寺的时候,经常出外化缘,每到吃斋粥时,就直接回到僧堂伴僧众吃 饭 。
吃完饭,方丈客头行者等到圣僧侍者敲响下堂槌、僧众就要离座出去的时候,高声喊道: 「大
家请稍待,方丈和尚要巡堂问候大家。」於是住持起身烧香,在僧 堂裏绕行一周後出堂而去 。
这时方丈客头行者又高声喊道:「和尚传话,大众不必前来相访。」话虽如此,两序执事僧和
退任旧执事还应当到方丈室向住持问好请 安。
原典
报谢
报谢①①出入
凡官员、檀越、诸山相送入院者,礼应报谢;郡、县官府亦合参见。
如居山 林,远出,令行者传语库司、首座、维那和会。出久则知事探伺
林,远出,令行者传语库司、首座、维那和会。出久则知事探伺归归
期,令堂司挂接和尚牌报众,鸣钟门迎。住持先令传语免之,即往佛殿、土地
堂烧香。首座领众至 方丈问讯。众退,留两序、勤旧献汤而散。侍者、方丈
方丈问讯。众退,留两序、勤旧献汤而散。侍者、方丈执执
局行者揷香礼拜,次参头领众行者礼拜。毕,住持须巡寮报礼。
若在城、附郭,朝暮出入 无时,不必讲行。或密回方丈,两序、勤旧皆
无时,不必讲行。或密回方丈,两序、勤旧皆当当
诣方丈问起居。无准和尚
诣方丈问起居。无准和尚② ②住径山
住径山③③日,化缘多出入。每阚斋粥时,径归僧堂
伴众。食毕,方丈客头候圣僧侍者鸣下 堂椎,大众将下地,喝云:「大众少立 ,
「大众少立,
方丈和尚巡堂。」住持烧香,巡堂一匝出堂。又喝云:「和尚传语,大众不须访
及。」两序、勤旧亦当诣方丈问讯。
注释
①报谢:报恩谢德。文中指答谢。
②无准和尚:宋代著名禅僧,名师范,号无准,诠号佛鉴。
③径山:佛教名山,位於浙江余杭县西北。文中指建立在径山上的径山寺。宋代此寺禅风大盛。

交割砧基簿和什物
译文
住持入院就职後,必须备茶请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开会,详细询问一寺的庶务。对
登载田亩地段四至的砧基簿和各种契书、什物,要逐一盘点核对,交割清楚。还要派人计算
财物粮食,做到簿书分明。为了防止有人弄奸作弊,所以对这些庶务一定要格外详细审慎。
原典
交割砧基
交割砧基①①、什物
入院後,须会两序、勤旧茶,详细询问山门事务。砧基、契书、什物逐一
点对交割。计算财谷,簿书分明,关防作弊,务在详审。
注释
①砧基:指砧基簿,是登载田亩基址的簿书。

解脱
这一节具载新住持到任的礼节和初视事时应该处理的事务。
新住持就任礼节,自古至今有一个由简朴到奢繁的趋势。文中讲的古人自挎腰包,头
戴竹笠步行上任,礼仪十分简朴的情况,应是唐代和宋初的事,但至南宋,住 持的行事已
很讲究威仪,至本书成书的元初,住持上任视事已形成了一整套繁缛的礼节。到了近现代,
著名僧人的就任方丈升座仪式,更是隆重非凡。这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社会习俗和时代风
气对於佛教的浸润和影响。作者特地揭出古代的简朴作风与当时的排场讲究形成对照,暗寓
著希望恢复古代好传统的意思。
新住持就职之後首先处理的重大事务是开堂和祝寿。开堂是向全寺僧众说法,祝寿是
祝当朝皇帝、帝师、尚书省和宣政院长官,以及本郡本县文武官僚福寿绵长。 两 者 当 中 ,
说法徒具形式,祝寿倒是郑重其事。原典中有一段话说:「此日开堂,端为祝圣,不敢多词
敍陈。」就充分说明了开堂与祝寿的轻重关系。这种状况,反 映出元代佛教对於世俗政权的
依赖程度,也就是国家对於佛教的控制程度。
回顾中国佛教的历史,自古就有妥善处理好政教关系以谋取教团顺利发 展的传统。东
晋佛门领袖道安就曾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他自身就树立了与帝王良好关系的榜
样。但自魏晋至隋唐,教团的独立性一贯是很强的。那时 的许多高僧大德,都有在官贵面
前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备受後人景仰。
新住持就任伊始优先处理的事务,还有为建造本寺的檀越升座,拜访诸山 长老、参见
官府、决定寺院执事的去留、交割寺产簿书等项。这些事情,一多半是与寺院的生存、发展
攸关的俗务,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因为佛教虽然认为 四大皆空,追求超脱尘缘、
六根清净,却不能不正视现实,为谋求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不能不建立好与官府、友邻 、
檀越的关系,不能不十分重视寺院经济的管 理。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是很有助於人们加深
认识禅林生活的特点的。
禅林中有土地堂、有檀越的祠堂,则说明了禅宗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重 视中国本
土的民间信仰和尊祖敬宗传统。正由於禅宗尊重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某
些内容吸收融汇进自己的体系,它才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中深深扎 根,慢慢地自身也成为中
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住持卸位的有关规定
译文
如果住持年老有病,或者身体疲 倦、精力不济,或者上下关系处理得不好,应该自觉
退位。退位卸位时应把寺院的公有财产交代清楚。对於寺院的不动产及仆畜等贵重财物,以
及日常供给僧众的食 物,要造明细账册移交:方丈室的什物则请专人来当面点对交割,同
时列成清单,一式两份,住持、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都要在清单上签名画押,盖上寺印 ,
住 持和库司各收一本以备查验,并公推一人看守方丈室。
到正式退位那一天,住持上法堂举行简单的升座仪式,对方方面面表示感谢,就此与大
众辞别。下座後擂鼓三通退出。如果卸位後仍留本寺,那就退居东堂。继任住持必须给予优
礼,时常加以关照慰问。
往昔宋理宗以灵隐寺的菜园为他姓阎的妃子建一座寺院,住持痴绝冲公即日就辞职离
寺,只戴一顶竹笠,背一个腰包,游方到庐山去。皇帝派使者去挽留他,他坚 决不肯回转。
像他这样不屈服於政治权势,保持出家人卓然独立的人格,高风亮节,为後世树立了千古典
范。如今有谁能继承他的风范呢?
原典
退院
退院①①
住持如年老有疾,或心力疲倦,或缘不顺,自宜知退。常住钱物,须要簿
书分明;方丈什物,点对交割,具单目一样两本,住持、两序、勤旧众押,用
寺记印,住持库司各收一本为照。公请一人看守方丈。
至退日,上堂叙谢辞众,下座挝鼓三下而退。若留本寺,居东堂。相继住
持者须当尽礼温存。
宋理宗
宋理宗② ②以灵隐寺
以灵隐寺③③菜园为阎妃建寺,住山
菜园为阎妃建寺,住山④④痴绝冲公
痴绝冲公⑤⑤即日退院,躬荷
包笠往游庐山。遣使留之不回。高风千古,孰能继之??
包笠往游庐山。遣使留之不回。高风千古,孰能继之
注释
①退院:从住持职位上退下来。
②宋理宗:南宋皇帝,姓赵名昀,公元一二二四年——一二六四年在位。
③灵隐寺:佛教名寺。位於浙江杭州灵隐山麓。又称云林禅寺。始建於东晋咸和元年(公元三二六年),
历代曾多次重修。五代吴越时达到极盛,为当时我国东南最大禅寺。
④住山:住持的别称。
⑤痴绝冲公:南宋著名禅僧,俗姓荀,法名道冲,别号痴绝。历主名寺,精通书法,卒於宋理宗宝庆三
年(公元一二二七年)。
解说
这一节讲的是住持自动辞职的制度,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辞职,卸任时应办理什么
手续,卸任后的地位和待遇怎样。
住持由公举任职,不能正常执行职责时自动退职,这一套制度反映了禅林生活民主化
的性质,突出了禅林制度以佛法为重的特点。这套制度继承了印度传来的直接 民 主 传 统 ,
但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大氛围下,它的贯彻执行并非都是顺利的。常常遇到住持贪恋权位
不肯引退的情况,所以书中举出南宋著名禅僧道冲视权位如浮 云,保持出家人卓然独立的
高尚品格,希望禅林以他为榜样。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即住持力求卸任,却因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而被迫留任,甚至一 留
再留。这一方面说明了禅林中高级领导人才的难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住持工作的艰辛,许
多高僧大德只是为了佛法大业才勉为其难地出任住持,从他们的愿望来 说,倒希望无官无
职专心修行。也就是说,一般人以为住持可以坐享权力和奢华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处理住持后事的仪规
译文
住持自己感到病势越来越沈重,便要预先安排後事。先请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前
来点对、封存私人的财物,封好就留在方丈室,派一名厚道持重的行者或仆役 看守,等待
日後估价拍卖。如果要把一部份财物先行散施,那就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不要搞得恩怨不
均,种下日後僧众互相争执攻击的祸根。如果私人财物不多, 那么丧事一定要尽量节俭简
单,要先交待徒弟不可在自己死後披麻带孝、放声恸哭。委托首座主持自己的丧事,一切佛
事都省掉,只须念诵一番《仁王经》中的无常 偈,说明人生无常,死生不足为奇即可。其
做法与为一般的亡僧送终相同,不破费集体财产,不给僧众多添麻烦。
但倘若住持对於寺院有大功劳,僧众们感念他的恩德:或者住持的私蓄非常丰厚,那么
对他的丧事就不能办得过於简单,一应礼节、仪式都要遵行。如果住持留有遗书给平日相熟
要好的官员、施主、各友邻寺院的住持或自己同门师兄弟,应当立即派人分别递送。
一般遗嘱的样式如左:
某寺住持某某人,在世缘分已了,不日与众永诀。留下一些随身衣物钱财,都是平日裏
施主施舍所剩,不是寺院集体财物。烦请两序执事僧登记造册,并拨出一部分恳请某人为我
主行丧事,其余的散施给众僧为我诵经、行丧。请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大操大办,侵用了
寺院集体钱物。
希望体察我的意愿,请一一转告周知。年 月 日住山某某(签名画押)
遗书的样式有三种。给尊宿的如左:
我早年有幸得与您交游,本愿永远追随您,继承并发扬您的德行,无奈合离都是天意,
我的缘份浅薄,浮生即将结束。临终之际,祈请您多加珍重,祝您长寿!特此拜祷,书不尽
言。
给邻山邻寺住持的如左:
我叨为一寺住持,无所建树,每每借重贵高邻的帮助,感激不尽。如今我的世缘已尽,
就像一场大梦,到了要结束的时候。临终不能与您当面道别,只有寄上一份心意。希望佛日
光辉永照,贵寺宗风更弘扬。并望好自珍重。
给师兄弟的如左:
我滥竽充数,叨为住持,有愧同门的师兄弟。近来疾病缠身,因循度日,不久就要成为
别一世界之人。敬奉手书一纸,权且代我表达面别之意。先师的崇高德行,全靠我们大家努
力奉行,发扬光大。道不尽的思念之心,惟有祈请多加珍重!
信封的样式如左:
书拜
某人(称呼)某寺比丘某谨封
原典
迁化
迁化①①
示疾
示疾②②觉沈重,预请两序、勤旧点对、封收衣鉢行李
觉沈重,预请两序、勤旧点对、封收衣鉢行李③③,就留方丈,差
,就留方丈,差公公
谨行仆看守,以俟估唱
谨行仆看守,以俟估唱④ ④ 。或有标拨俵散物件,须要平允,毋令恩怨不均,致
后争竞。若 衣鉢微薄,务从俭筒,遗戒小师不得披麻恸哭。请首座主丧,一
衣鉢微薄,务从俭筒,遗戒小师不得披麻恸哭。请首座主丧,一切 切
佛事并免,但举无常偈
佛事并免,但举无常偈⑤ ⑤,同亡僧津送,毋费常住,毋劳大众。
若住持有功山门,寺众念其遗爱;或衣鉢稍丰,当如仪讲行丧礼。有官员
若住持有功山门,寺众念其遗爱;或衣鉢稍丰,当如仪讲行丧礼。有官员、 、
檀越、诸山、法眷遗书,即当遣送。
遗嘱
某寺住持某,世缘
某寺住持某,世缘⑥ ⑥报谢,风烛不停,所有随身
衣鉢,檀信施利,非常住物,烦两序抄剳,端请
某人主行丧事,余俵众僧看经、行丧,毋致繁多
,侵用常住。幸察此
意,伏希 悉及 年 月 日住山某押
遗书之式
早忝 游从,奈合离之有数;继承
尊宿 推挽,遂绳勉于微缘。电露我空,
云山益渺,敢祈 保护,以 寿斯
文,拜祷不备。

住山无补,每依 邻壁之光
邻壁之光⑦⑦梦境
邻封 元空,幸谢世缘之幻。莫谐 和面别
,惟切心驰,冀 佛日以流辉,俾
宗风而益振。伏惟珍重

叨滥住山,有媿 同门之友;因循
抱疾,将为毕世之人。敬奉手书,
法眷 聊伸 面别。光昭
先师之令德,道在 吾属之力行。
无任倾勤,伏惟 珍重

书拜
可漏子 某人(称呼),某寺比丘 某 谨封
注释
①迁化:死的异名。佛教认为僧侣死亡乃是迁移到另一处去化度众生。
②示疾:患病的意思。
③衣鉢行李:意思与衣钵相同,也是财帛的代称。
④估唱:把亡僧的遗物处理给现前众,先当众定价,称为「估衣」;接著喊价让众僧认买,称为「唱衣 」,
合称「估唱」。
⑤无常偈:即《仁王经》中的四非常偈。共四节,每节二偈,分别阐明无常、苦、空、无我的意义,
基本精神是说明人生无常。
⑥世缘:在人世间的因缘,借指生命。
⑦邻壁之光:汉匡衡好读书,而家贫无烛,凿壁借邻家之光而读。此处活用这一典故,表示常常得到
邻山、邻寺长老的帮助。

遗体入殓棺椁的做法
译文
住持一逝世,侍者就命客头行者到僧堂通报僧众,敲一下木槌,说道:「堂头和尚传话
给大家:风火相逼,来不及与大家当面诀别。」说完又敲一下木槌。接著到 各僧寮报告住持
逝世的消息。堂司行者敲响僧堂大钟,集合僧众到方丈室吊唁慰问。然後首座同两序执事僧
和退任旧执事们商议,发讣告(样式见後)给各友邻寺 院,发信请人前来主持丧事。主丧
人必须是友邻寺院的名僧大德、老成持重的高僧,或者是住持师兄弟中年腊高的前辈,也可
以就由本寺首座担任。如果住持有遗 嘱,必须一一遵行。在故住持的弟子、侍者和亲随人
中推举出几人安排为住持洗浴、著衣、理发,并把遗体殓入棺材,住持的遗偈贴在棺材左边 。
维那带领住持的弟子们烧香,请首座安排遗体入殓的佛事。棺材安放在寝堂,前面排
列炉烛、几筵供养。到时候敲僧堂钟集众。做完佛事,维那出列念诵道:「我们 深 深 感 到 ,
佛和菩萨的权巧方便广大无边,他们显示出来用以教化人类的活动弥漫於自然和社会;而觉
悟了的心灵无所不通,能够体悟到佛祖的深奥思想。我们的堂 头和尚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
人,他的智慧就像皎洁的月亮,光芒万丈:他的慈悲心肠,则能惠及一切有生之物,成为普
天下的典范。然而他现在已经回归西方极乐世 界,我们再也不能瞻仰到他的慈颜。因此把
他的弟子和受过他的教导的人们集合起来,赞扬佛菩萨的神圣名号,为了以上的因缘,念如
来的法身毘卢遮那佛」。又举 出「大悲咒」来念诵,以此功德转施给故世的住持,说道: 「我
们把上面念诵和诵经的功德,回向给堂头和尚,希望他进入无生无灭的涅盘境界,往生到万
德庄严的 极乐净土。愿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佛、菩萨保佑。」进而又讽诵「楞严咒」,表
示转施的意愿说: 「以上讽经的功德,回向给堂头和尚,用以提高他的品位,愿一 切佛、菩
萨 保 佑 。」
当晚又召集僧众念诵,维那说道: 「敬告大众,堂头和尚已经圆寂了,大家失去了依靠,
都要想到人生无常,要兢兢业业,不 可放纵自己,贪图安逸。为了上述的因缘,念如来的
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 」转施功德的说法同前。早、晚二次供奉粥饭, 早、中、晚三次供奉
茶汤。每次上供时,大众念经,维那表达转施功德的意愿和对象,也都同前述一样。
近来风气很坏,有些僧人谋求担任庄田或 库房的管事,不能如愿,有的人竟转而盗窃
寺院集体财物。住持对此秉公处理,该摈斥的摈斥,该处罚的处罚。恶徒不反省自己的过失 ,
反而对住持怀恨在心。一听 说住持过世,仿佛出了口气,肆无忌惮地恶言咒骂死者,甚至
敲打棺材,抢夺衣物,逞其凶横。遇有此种情况,主丧人、老前辈、各友邻寺院的住持、施
主、官员、 士庶信徒和一切曾经向已故住持学习请教的人,都应该挺身而出,保护住持,
制止恶徒肇事。谁没有一死?怎能够在人死後横加无理?何况本是死者座下参学的徒 众!对胆
敢如此逞凶的人,一定要严加摈斥惩治。倘若主丧人、执事僧能够预先告诫可能肇事的人,
及早使其认识错误,打消肇事念头,把事故消灭在尚未萌芽之 时,那就更能保全寺院的好
名声。
讣告样式
某寺治丧委员会主任比丘某某人,谨此讣告:敞寺山门不幸,堂头和尚於本月某日
逝世。谨状。
年 月 日某寺治丧委员会比丘某状
封面样式
讣告
某处堂头和尚禅师(具职衔)谨封
原典
入龛
初示寂
初示寂①①,侍者即令客头行者下僧堂报众,鸣椎一下,白云:「堂头和尚
传语大众,风火相逼,不及面达。」又鸣椎一下。次报诸寮。堂司行者鸣僧堂
」又鸣椎一下。次报诸寮。堂司行者鸣僧堂钟 钟,
集众上 方丈。吊慰罢,首座同两序、勤旧商议,发讣状(式见後)报诸山,
方丈。吊慰罢,首座同两序、勤旧商议,发讣状(式见後)报诸山,发 发
书请入主丧。须诸山名德、邻封老成,或法眷尊长,或只本寺首座。如有遗命
书请入主丧。须诸山名德、邻封老成,或法眷尊长,或只本寺首座。如有遗命, ,
遵行。举请小 师、侍者、亲随人安排洗浴、著衣、净发,入龛。遗偈贴龛左。
维那领小师炷香请首座入龛佛事安排,寝堂置宠,炉烛、几筵供养。至时
维那领小师炷香请首座入龛佛事安排,寝堂置宠,炉烛、几筵供养。至时, ,
鸣僧堂 钟集众。举佛事已,维那出念诵云:「切以冥权 ②妙密,示化迹於人天
「切以冥权② 妙密,示化迹於人天; ;
至性圆明,契玄机於佛祖。恭惟堂头和尚,曒然智月,光收万顷之波;允矣悲
心,式副十方 之感。瞻颜无地,披志有归,是集真徒,赞扬圣号,为如上缘,
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云云。举「大悲咒」,回向云: 「上来念诵、讽经功
「上来念诵、讽经功德 德,
奉为堂头和尚无 生③报地 ④,妙极庄严,十方三世云云。再举「楞严咒」回
报地④ ,妙极庄严,十方三世云云。再举「楞严咒」回向 向
云:「讽经功德,奉为堂头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云云。
当夜集众念诵,云:「白大众:堂头和尚已归真寂,众失所依。但念无常,
惧勿放逸。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云云。回向同前。二时
」云云。回向同前。二时⑤⑤上粥
上粥饭饭,
三时
三时⑥⑥上茶汤。大众讽经,现职维那回向,同前。
近时风俗薄恶,僧辈求充庄库执事不得,或盗窃常住。住持依公摈罸,
近时风俗薄恶,僧辈求充庄库执事不得,或盗窃常住。住持依公摈罸,恶 恶
徒不责己过,惟怀愤恨。一闻迁化,若快其志,恶言骂詈,甚至椎击棺龛,抢
夺衣物,逞 其凶横。主丧、耆宿、诸山、檀越、官贵、士庶、参学、交游,
其凶横。主丧、耆宿、诸山、檀越、官贵、士庶、参学、交游,当 当
为外护。人谁无死??况是座下参徒
为外护。人谁无死 况是座下参徒!!犯者必摈逐惩治。主丧、执事若能预申戒饬
犯者必摈逐惩治。主丧、执事若能预申戒饬,,
早令悛格,化恶 於未萌,尤全外观之美。
某寺丧司比丘 某 右某山门不幸 堂头
和街今月某日遽尔归真
和街今月某日遽尔归真⑦ ⑦谨以讣闻谨状
状 年月日某寺丧司比丘 某状
式 可漏子
讣告
某处堂头和尚禅师 具位 谨封
注释
①示寂:佛家对死亡的委婉说法。
②冥权:佛、菩萨在冥冥中施加於人的权巧方便。
③无生:与「涅盘」、
「实相」、「法性」等词同义。佛家认为一切现象之生灭变化,都是世间众生虚妄
分别所致,其本质是无生无灭的。
④报地:即「报土」,是一种万德庄严的净土。

⑤二时:指朝、夕二段时间。
⑥三时:指早晨、日中、黄昏三段时间。
⑦归真:归於真寂,也是佛家对死的婉转说法。

请主丧人
译文
主丧人到寺,敲响大钟集合僧众至山门外迎接,直至灵柩前烧香。首座和大众上前作
揖问安。大众随即退下,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把主丧人送到客堂,揷香、 用两展三礼
的形式致敬。然後主丧人坐主位,首座对面作陪,坐定之後,大家又起身烧香,烧罢各就原
位入座,献茶。住持的弟子们随即罗列主丧人前,展开坐具行 三跪拜大礼。接著方丈办事
处行者和参头率领众行者一一上前揷香礼拜。再後是方丈的仆从上前参拜。都见完了礼,又
献汤,主丧人把两序执事僧送出。库司准备了 点心招待主丧人,由两序执事僧作陪。其後
主丧人一一到各僧寮看望僧众。
凡是充当主丧的人,必须是老成持重久享大名的人。例如两宋之际的名僧圆悟禅师,被
聘请主持潭州开福寺道宁禅师的丧事,深孚众望。後来接任住持的月庵善果禅师,就是以此
机缘成为圆悟禅师的嗣法弟子的。如此佳话,可以作为妙选主丧人的千古范例。
原典
请主丧
请主丧①①
主丧人至,鸣大钟集众门迎,至龛②前炷香。首座、大众问讯。众散,
主丧人至,鸣大钟集众门迎,至龛② 前炷香。首座、大众问讯。众散,两 两
序、勤旧送客位,揷香展礼
序、勤旧送客位,揷香展礼②②主丧人居主位,首座分手座定,躬起烧香,复位
献茶。小师 即列前揷香,大展三拜。方丈执局及参头领众行者相次揷香礼拜
即列前揷香,大展三拜。方丈执局及参头领众行者相次揷香礼拜後 後,
方丈仆从参拜。罢,献汤,送两序出。库司备点心,两序光伴。次第巡寮。
凡主丧者,须老成名德,如圆悟
凡主丧者,须老成名德,如圆悟④④为开福宁和尚
为开福宁和尚⑤⑤主丧,按月庵果公
主丧,按月庵果公⑥⑥以
嗣其法,可为标格。
注释
①主丧:主持丧事之人。
②龛:此指装尸体的棺椁。
③展礼:即两展三礼。
④圆悟:两宋之际著名禅师,俗姓骆,字无著,彭州(今四川彭县)人。受到宋徽宗、宋高宗的礼重,
历主名寺,赐号圆悟。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卒,寿七十三。谥真觉禅师。著有《碧岩集》百卷。
⑤开福宁和尚:即开福寺道宁禅师。俗姓汪,歙溪(今安徽歙县)人。宋大观年间(公元一一 0 七—
—一一一 0 年)住持潭州开福寺。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卒,寿六十一。
⑥月庵果公:即月庵善果禅师。俗姓余,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参开福宁和尚得法,於宋宣和年间
出主上封,迁道吾,律众严明,处已简约,得人之盛,冠於诸方。
绍兴年间入闽,王黄檗,居之十年,後辞归大泻。於绍兴二十二年(公元一一五二年)示寂,寿七十
四。

聘请治丧委员会的办事入
译文
主丧人到各僧寮巡视探望过後,两序执事僧、退任旧执事人员以及住持的弟子们随即
到客房,呈上住持的私蓄帐册、遗文等物,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商议聘请治丧 办事人(包
括书记、维那、知客、管肖像的侍者),并商议各项佛事的做法。(顺序表附後)各项佛事主
持人一一议请。其中举哀和小参二事由主丧人办理,不必另 请。
预先分发孝服(各人孝服的轻重见後文)。如果没有现成的布绢,可按价折成现钱分发
给大家,由各人自办。主丧人必须和首座计算住持遗留 的衣物钱财总数有多少,区分成三
份。一份作为治丧所需孝服、念经、灯烛的费用,一份转归寺院集体财产,作为改善僧众伙
食的费用,一份分发给全体僧众念诵经 文的报酬,以及作清理住持遗物造册上帐的费用。
主丧人居心要公正,不可徇私。随身带来的僧人不可干预治丧人员的工作。每天进行的讽经 、
分发布施物、上供茶 汤祭奠等事项,应在两序执事僧或退任旧执事僧中各聘请一人掌管财
物,意在杜绝流言蜚语。圣僧侍者管帐,治丧委员会共同派定库子、客头行者、茶头行者等
相应 的管事人役,并请治丧维那共同商议,治丧知客接待外客。丧事中何时需用何种人役,
一一排定,列表公布。
原典
请丧司职事
主丧人巡寮罢,两序、勤旧、小师随到客位,呈衣鉢簿、遗墨等物,会茶
主丧人巡寮罢,两序、勤旧、小师随到客位,呈衣鉢簿、遗墨等物,会茶, ,
议请丧司职事(书记、维那、知客、侍真侍者
议请丧司职事(书记、维那、知客、侍真侍者① ①),并一切佛事(资次见後)以
,并一切佛事(资次见後)以
次议请。除举哀、小参二佛事系主丧人为之。
分孝服(轻重见後),如无布绢,随宜折钱俵之。主丧人须与首座计会所
遗衣鉢多少,默作三分。一分准丧司孝服、讽经、灯烛之费,一分归常住赔贴
②供养,一 分俵大众看经并佛事板帐
分俵大众看经并佛事板帐③③等用。主丧人须存公正,不可徇私。
等用。主丧人须存公正,不可徇私。带带
行僧行不得干预执役。每日讽经、俵((“左贝右亲
行僧行不得干预执役。每日讽经、俵 左贝右亲””)、奠茶汤,不拘两序、勤
旧,各请一人掌 财,庶绝浮议。圣僧侍者把帐,丧司公差库子、客头、茶头
财,庶绝浮议。圣僧侍者把帐,丧司公差库子、客头、茶头④ ④
一行人管办事,请现职维那同议,见职知客接外客。丧司合干人仆排单揭示。
注释
①侍真侍者:「真」即肖像。侍真侍者即照管已故住持肖像的侍者,简称为「侍真」
。住持肖像办完丧
事後藏於祖塔,侍真侍者一般即由塔主充任。
②陪贴:在本饭本菜之外增加的供应物。
③板帐:又作「板账」。住持病重时,由监院预集有关知事、头首将病者移居东堂,并将病者所有随身
财物抄录成清单,称为板帐。
④茶头:禅林中负责煎茶的僧人。

孝服
译文
侍者、小师:穿麻布直裰:两序执事僧:穿苎布直裰:主丧人及故住持的师兄:穿生
布直裰:退任旧执事、办事人员、故住持的乡亲、师弟及各友邻寺院的住持: 用生绢制成
的白带围腰:施主:用生绢巾制成的白带围腰:方丈行者:裹麻布头巾、穿麻布直裰:众行
者:裹苎布头巾:方丈仆役和工头:裹麻布头布、穿麻布衫; 庄田佃客和各种工人、仆役:
裹麻布头巾。
原典
孝服
侍者、小师:麻布裰;两序:苎布裰;主丧及法眷尊长:生布裰;勤旧、
办事、乡人、法眷、诸山:生绢腰帛
办事、乡人、法眷、诸山:生绢腰帛①①;檀越:生绢巾腰帛;方丈行者:麻布
巾裰;众行者:苎布巾;方丈人仆、作头:麻布巾衫;甲干、庄客、诸仆:麻
布巾。
注释
①腰帛:又称「腰白」,即丧中用白带围腰。

佛事名称和顺序
译文
入棺 栘棺 锁棺 法堂挂遗像 举哀 奠茶汤 灵前小参 奠茶汤 起棺 山门口
肖像亭挂遗像 奠茶汤 秉炬 安遗骨 提衣 起骨入塔 入祖堂 全身入塔 撒 土( 如果
住持遗产很多,可增加每日奠茶汤、转棺、转骨等佛事。)
原典
入龛
入龛①① 移龛
移龛②② 锁龛
锁龛③③ 法堂挂真 举哀
举哀④④ 奠茶汤 封灵小参 奠茶
汤 起龛起龛⑤⑤ 山门首真亭
山门首真亭⑥⑥挂真 奠茶汤 秉炬
秉炬⑦⑦ 安骨
安骨⑧⑧ 提衣
提衣⑨⑨ 起骨入
塔 入祖堂 全身入塔
全身入塔⑩⑩ 撒土(如衣鉢丰厚,每日奠茶汤,添转龛、转骨等
佛 事 。)
①入龛:俗称入棺。为死者洗过澡,盛入棺中,随後做入龛佛事。
②移龛:入棺三日後,将棺移到法堂。随即在法堂读经,称为「移龛佛事」。
③锁龛:又称「盖棺」。做完移龛佛事,用锁锁住棺盖的仪式。
④举哀:禅林丧葬仪式中,做完佛事後,大众一同「哀哀哀」号哭三声,称为举哀佛事。
⑤起龛:抬棺出山门首称为起龛。在此之前烧香、念经,称为起龛佛事。
⑥真亭:禅林中悬挂亡故尊宿肖像的小亭子。其制度为四柱四宇,四周张设薄纱,前檐挂一横匾写「真
亭」二字。肖像前安一牌位,有的还写有赞词。遗体送去火化时,此亭排在龛前被扛著前行。
⑦秉炬:遗体火化前的一种仪式,数人举著木炬涂红做成的火炬模型,作点火焚遗体的样子,一边说
著寓含禅理的话,称为秉炬佛事。
⑧安骨:火葬後,收拾骨厌安置於寝堂。此佛事被称为「安骨佛事」,又作「安位」

⑨提衣:同唱衣。
⑩全身入塔:遗体完整地葬入塔中。

移棺
译文
遗体入棺三日之後盖上棺盖,同时把法堂布置起来,东半部挂帏幕、设牀座、放衣架,
各种日用器具按死者生前习惯放置。中间安置法座,法座上悬挂遗像,安放 灵牌,牌前几
案上陈列丰富的祭品,并用生绢纬幕遮住,准备让人上祭。西半部安置棺椁,用麻布纬幕遮
挡,棺前陈列几案,案上摆设炉瓶、素花,焚香燃烛保持不 断。早晚二次上茶汤、粥饭供
养,念经。另外还要备好灯笼、铙钹、香花、旗旛。时间一到,敲响僧堂钟集合僧众,请大
家做栘棺佛事。做完後就栘棺入法堂,请大 家做锁棺佛事。

移龛
入龛三日揜龛,铺设法堂。上间挂帏幞,设牀座、椸架
入龛三日揜龛,铺设法堂。上间挂帏幞,设牀座、椸架①①,动用器具陈列
如事生之礼。中间法座上挂真,安位 牌②,广列祭筵,用生绢帏幞,以备上
,广列祭筵,用生绢帏幞,以备上祭祭。
下间置龛,用麻布帏帧,前列几案、炉瓶、素花,香烛不绝。二时上茶汤、粥
饭供养,讽经。仍备挑灯、铙钹、花旛。鸣 僧堂钟集众,请移龛佛事。罢,
僧堂钟集众,请移龛佛事。罢,移 移
龛下法堂,请锁龛佛事。
注释
①槌架:即衣架。
②位牌:即灵牌,又称神牌、神板、主牌等,记死者之职位、姓名。

挂遗像、举哀、奠茶汤
译文
移棺至法堂并盖好棺後,请做挂遗像佛事。做完之後,如果有住持亲笔写的遗言,就
由侍者捧著呈献给主丧人及首座、大众,说道:「堂头和尚临终遗言,谨呈首 座 和 大 众 。」
主丧人亲手接过,递给首座。首座把它拿到香炉上熏一会儿,交给维那对众朗读一遍後,治
丧事务所的行者把它贴在法堂中间上手的布幕上。於是主丧 人宣布: 「堂头和尚归天了,理
应举哀。 」做完举哀佛事,主丧人放声大哭三声,大家跟著一起号哭,住持的弟子们列於幕
下哀泣。
随後进行奠茶 汤佛事。住持的弟子们排列在遗像前礼拜。做完回到幕下,主丧人向遗
像烧香礼拜,两序执事僧、退任旧执事及僧众相跟著向遗像烧香礼拜,住持的弟子们列在遗
像 左侧答拜。之後主丧人在幕下向住持的弟子们表示吊唁和慰问,弟子们即此向主丧人拜
三拜致谢。主丧人随後又向两序执事僧和大众表示慰问说: 「法门不幸,堂头 和尚过早离开
了人世,还望大家努力把後事做好。 」首座答道:「还要仰仗您多出主意。」两序执事僧和僧
众也慰问住持的弟子们,说:「山门不幸,和尚归天了。 希望你们节哀,把後事办好。」
住持的弟子们晚上守在灵柩帏幕前,治丧事务所排出祭奠次序(见後文),贴在法堂西
半部的幕上。祭文都由治丧 事务所的书记撰写。每天可以上祭二次,也可以上祭三次,随
宜而定。因为施主们和各友邻寺院的住持们来赴丧,时间有先有後,祭奠次数和时间也要因
之而变化。 若有住持的师兄弟和徒弟到门,知客加以接待後,立即报告治丧事务所,随即
送给孝服,然後上祭。所有赠送来资助治丧的财物,丧事办完有剩的部分应当归入寺院 集
体财产中,作为犒赏各友寺,属院住持随从人员的补助。
丧事临结束时,治丧事务所召集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将已经清点入帐的住持遗产 ,
扫除遗嘱决定要留要送的部分外,估定各物的新旧、长短、价值高低,以免唱衣拍卖时心中
无数,临时再行评估,闹得意见纷纷。
原典
挂真、举哀,奠茶汤
移龛就法堂,锁龛已,请挂真佛事。毕,如有亲书遗言,侍者捧呈主丧人
移龛就法堂,锁龛已,请挂真佛事。毕,如有亲书遗言,侍者捧呈主丧人
及首座、大众云:「堂头和尚临终遗言,呈似首座、大众。」主丧人躬接,递与
首座,以 所书香炉上熏,授维那读过,丧司行者贴法堂中间上手幙上。主丧白
所书香炉上熏,授维那读过,丧司行者贴法堂中间上手幙上。主丧白
云:「堂头和尚归寂,理合举哀。」举佛事罢,举哀三声,大众同哭,小师列幕
下哀泣。
举奠茶汤佛事,小师列真前礼拜。归幙下,主丧炷香礼真,两序、勤旧、
大众以次炷香礼真,小师真左答拜。主丧人幕下吊慰小师,随礼主丧人三拜。
次慰两序、 大众云:
「法门不幸,堂头和尚遽戢化权,敢冀大众力为维持後事
「法门不幸,堂头和尚遽戢化权,敢冀大众力为维持後事。」。」
首座答云:「尚赖和尚力赐主张。」两序、大众慰小师云:
「山门不幸,和尚归 真 ,
且望节 哀,以终大事。」
小师夜守龛帏,丧司列排祭次(见後)贴法堂下间幕上。凡祭文,皆丧司
书记为之。每日或两次、三次上祭,无拘。盖檀越、诸山来有先後,随时。若
法眷、门人上祭到门,知客接已,即报丧司,随送孝服,然後上祭。所有赙仪
①,用余当归常住,补犒诸山人从友费。
丧司集两序、勤旧,将抄剳衣鉢议从遗嘱留送外,估定新旧、短长、价值
高下,庶免唱衣临时纷纭。
注释
①赙仪:赠送给丧家的财物。

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
译文
治丧事务所的维那会同住持的弟子们,怀裏揣著香,到客堂拜请主丧人在遗体火化前
一天晚上,在灵柩前举行对灵位小参仪式。事先在灵前摆放了法座。等到黄昏 钟响后,击
鼓集众。两序执事僧在座下作揖问安(跟平常小参情况相同)。主丧人派遣带来的侍者烧香。
如果末带侍者来,则用本寺的圣僧侍者代替。
小参下座後,住持弟子们罗拜致谢。首座领僧众在棺前上香。大家归位站定後,请上
茶汤祭奠。佛事做完後,山门维那念诵道:「敬告大众,堂头和尚已经进入 『湼盘』的境界 。
这一天一过,生命也就灭亡了,就好像缺水的鱼儿,又有什么乐趣 ?大家应常常思念及此,
要勤勉地努力进修,那急切的心情应该像救脱头被火烧 的苦难一样。只要一想到无常将至,
就决不该放纵逸乐。我们十分赞赏大家能够肃穆地立於棺幕前,为了使故住持增高品位,诵
祷一切德望崇高者的大名。还要仰仗 大家念如来的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接著又念「大悲
咒」,念完後表达转施功德的意愿说:「以上念诵和讽经的功德,回向给新圆寂的堂头和尚,
希望不忘誓愿之 力,再转世为高僧大德,发挥慈悲救度的巨大威力,将尚未觉悟的众生引
度到超脱生死境界的诸佛之地。为此再劳大众念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此後山门知客讽念
「楞严咒」,也表达转施功德的意向说:「以上讽经的功德,回向给新圆寂的堂头和尚,愿他
在遗体火化的前夜,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 」
接下来有关人员依次一一上祭。最後讽诵「大悲咒」,转施功德的说法同前。等行者、
仆从参拜、讽经完了後,治丧事务处的行者高声喊道: 「请首座、大众就座用汤果。」吃毕,
大众散去了,住持的弟子们和方丈行者、仆从整夜守灵。
原典
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
丧司维那同小师怀香诣客位,拜请主丧人大夜
丧司维那同小师怀香诣客位,拜请主丧人大夜① ①对灵小参。预设座,候昏
钟鸣,呜鼓集众。两序座下问讯(如常式)。主丧人用带行侍者烧香,无则圣
。主丧人用带行侍者烧香,无则圣僧 僧
侍者代之。
小参下座,小师罗拜致谢,首座领众龛前上香。立定,请奠茶汤。佛事
小参下座,小师罗拜致谢,首座领众龛前上香。立定,请奠茶汤。佛事毕 毕,
山门维邪念诵云:「白大众,堂头和街入般涅盘
「白大众,堂头和街入般涅盘② ②。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 少
斯有何乐??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惧勿放逸。恭裹大众
水鱼, 斯有何乐 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惧勿放逸。恭裹大众, ,
肃诣龛帏,诵持万德洪名,奉为增崇品位。仰凭大众,念清净法身见毘遮那佛
肃诣龛帏,诵持万德洪名,奉为增崇品位。仰凭大众,念清净法身见毘遮那佛。」 。」
云云。举 「大悲咒一毕,回向云:「上来念诵讽经功德,奉为新示寂堂头和尚
「上来念诵讽经功德,奉为新示寂堂头和尚, ,
伏望不忘愿力,再现昙花
伏望不忘愿力,再现昙花③ ③,棹慈航
,棹慈航④④ 於生死逝波,接群迷
於生死逝波,接群迷⑤⑤ 於菩提彼岸
於菩提彼岸⑥⑥。
再劳大众念十方 三世一切诸佛。云云。毕,山门知客举「楞严咒」:「上来讽「上来讽经经
功德,奉为新示寂堂头和尚大夜之次,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云云。
次第一一上祭。末举「大悲咒」,(回向同前)行仆参拜、讽经毕,丧司行
者喝云:「请首座、大众就座汤果。」众散,小师、方丈行仆终夜守灵。
注释
①大夜:遗体火化之前夜。
②入般涅盘:又译为「入灭」,即死亡。
③再现昙花:昙花世称三千年一开花,又传说值佛出世才开花。此句以昙花暗喻圆寂的住持,祝愿他
再转世为高僧大德。
④慈航:慈悲之船,为佛、菩萨救人脱离苦海之用。
⑤群迷:尚未觉悟仍处在迷惑中的众生。
⑥彼岸:梵语 Para 的译名。佛家把生死境界看成此岸,把究了真俗之源,即进入诸佛地看成彼岸。
上祭的顺序
译文
知事 头首 主丧 西堂 勤旧 蒙堂 江湖 前资 老宿 众寮 办事 旧侍者
乡人 师兄弟 诸庵塔管事人 住持弟子 住持的徒孙 方丈行者 六知事办事 处行者
行者寮和方丈人仆 轿夫 老郎 庄甲 烧火工役 修造局各种工头
原典
祭次
知事 头首 主丧 西堂 勤旧 蒙堂 江湖 前资 老宿 众寮 办事
旧侍者 乡人 法眷 诸庵塔 小师 师孙 方丈行者 六局行者 行堂 方
丈人仆 轿番 老郎 庄甲 火客
火客①① 修造局诸色作头
注释
①火客:亦称火伴、火佃,禅林中掌烧火之工役。

出丧挂遗像、奠茶汤
译文
库司和治丧事务处互相配合,指挥准备丧仪中应用的香亭、遗像亭、幢幡、演唱梵音歌
咏的乐队、棺前伞椅、汤炉、灯笼、竹篦、主丈、拂子、香盒、法衣等物。出丧时住持的弟
子们跟随在棺後,敲响大钟和各种法器送丧。
抬起棺材时,念诵道:
「金棺自动举起,围绕著拘尸大城:幡旆迎风飘摇,那是送赴火
化的盛礼。仰仗大众,称念诸佛、菩萨的大名,藉以表示对故住持难舍难分 的感情,同时
帮助故住持的灵魂顺利到达清净庄严的诸佛之地。请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如果不用火
化,而是将遗体全身葬於塔中,则说:
「赴塔婆之盛 礼。」)治丧事务处的维那进前烧香,引
住持的弟子拜请举行起棺佛事。
棺至山门口,请祭奠遗像亭、挂遗像、奠茶汤,都有佛事。两序执事僧排 列於门 旁,
等到棺材出了山门,本寺维那面向寺内、合掌站在门中间,讽念「往生咒」,或者宣念阿弥
陀佛、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大海众菩萨这四圣的名号,大众 跟著一起念。主丧人率众人
两两相对分别从左右两边而出,一面把雪柳散施给大家。行进时应齐步并行,要表现出悲伤
沈重的心情,不能够挨肩擦背、交头接耳。都 寺负责监督出丧仪式的进行,治丧事务处的
维那、知客及圣僧侍者分发出丧的布施物。
原典
出丧挂真、奠茶汤
库司、丧司相关提调丧仪香亭①、真亭、幢幡、咀乐
库司、丧司相关提调丧仪香亭① ②、龛前伞椅、汤炉
、真亭、幢幡、咀乐② 、
、龛前伞椅、汤炉、
挑灯、竹篦、主丈、拂子、香盒、法衣等物。小师随龛後。鸣大钟、诸法器送
丧。
起龛,念诵云:「金棺自举,遶拘尸
「金棺自举,遶拘尸③③之大城;幢旆摇空,赴茶毘
之大城;幢旆摇空,赴茶毘④④之盛
之盛礼礼。
仰凭大众,称念洪名,用表攀违,上资觉路,念清净法身尾毘遮那佛。」云云。
(若全身入塔,则云:「赴难提 ⑤之盛礼。」)丧司维那进,烧香,引小师拜请
「赴难提⑤ )丧司维那进,烧香,引小师拜请起 起
龛佛事。
龛至山门首,请奠亭、挂真、奠茶汤,俱有佛事。两序、大众门列,俟
龛至山门首,请奠亭、挂真、奠茶汤,俱有佛事。两序、大众门列,俟龛 龛
出已,山门维那向内合掌中立,举「往生咒」或「四圣
出已,山门维那向内合掌中立,举「往生咒」或「四圣⑥ ⑥号」大众齐念。主丧
领众两两分 出左右,俵散雪柳。齐步并行,毋得挨肩交语,各怀悲感。都寺
出左右,俵散雪柳。齐步并行,毋得挨肩交语,各怀悲感。都寺⑦ ⑦
押丧,丧司维那、知客、圣僧侍者俵行丧((“左贝右亲
押丧,丧司维那、知客、圣僧侍者俵行丧 ”) 。
左贝右亲”
注释
①香亭:放置香炉之小亭,形制有如真亭,但匾上写「香亭」二字,内安大香炉。尊宿丧仪赴坛场时,
香亭在真亭之前。
②咀乐:演唱梵音歌咏的乐队。
③拘尸:拘尸那揭罗的简称,城名,是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地。
④茶毘 :梵文 Jhapita 的音译,又译作「阇毗」、
「阇维」等,意为焚烧、火葬。
⑤难提:梵语塔婆之别名,意译为方坟,有灭恶的含义。
⑥四圣:禅林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大海众菩萨为四圣。
⑦都寺:禅林中东序六知事之首,全称都监寺。位在监寺之上,为诸监寺的总管。又称都总,或都守。

遗体火化
译文
送丧队伍到了作为火化场所的湼盘台,治丧维那等到都寺上完了香、茶,进前烧香,
引住持的弟子们拜请举行举火佛事。本寺维那念诵道: 「今天,有新圆寂的堂 头和尚,在人
世的缘分已了,回归到真寂清净的涅盘境界。灵棺绕遍了拘尸城,性火自燃於这一日。仰赖
大众,用念诵的功德,帮助觉悟的灵魂奔向涅盘境界。南无 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
佛!」连念十遍,大众跟著念十逼。又道:「上面称扬圣号,虔诚地促成火化仪式。故堂头和
尚继承本宗的精髓,对於禅学奥义的掌握 已接近佛祖的水平:在实际应用方面和尚启发了
广大後学,他的慈悲胸怀真可包容天地之大。如今把一副虚幻不实的骸骨,投到火光之中去
实现诸行和合的定境。谨 以三杯清茶、一炉香烟祭奠。我们一定虔诚奉行您的教导,礼敬
和团结一切信佛的徒众。」又讽诵「大悲咒」,表示转施功德的意愿说:「以上念诵、讽经的
功德, 回向给堂头和尚,愿他在遗骸火化之际,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保佑。」寺
内知客讽诵「楞严咒」,也像维那一样表达了转施功德的意向。接著由住持的乡 亲讽诵经文 ,
大众与其一同讽念。
上述各程序完成後,首座带领大众回寺吃斋。住持的弟子、乡亲和师兄弟留下守候火化 ,
收拾骨灰。僧众们吃完 斋饭,敲响僧堂钟齐集僧众,仍旧出动全副仪从迎骨灰回住持寝堂
安奉,并举行安骨佛事,在寝堂挂遗像供养、念经。此後早晚二次上供粥饭,早中晚三次上
供茶 汤,每隔十天半月由大众前来念经一次,直到灵骨入塔为止。
原典
茶毗
丧至涅盘台
丧至涅盘台①①,丧司维那俟都寺上香、茶 了,进前烧香,引小师拜请秉
了,进前烧香,引小师拜请秉炬 炬
佛事。山门维那念诵云:「是日则有新示寂堂头和尚化绿
「是日则有新示寂堂头和尚化绿② 既毕,遽返真常③。
② 既毕,遽返真常 ③
灵棺遍遶於拘尸,性火
灵棺遍遶於拘尸,性火④④自焚於此日。仰凭大众,资 助觉灵
助觉灵⑤⑤。南无西方极
。南无西方极乐乐
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十念,众和毕,「上来称扬圣号,恭赞化仪体格先宗
「上来称扬圣号,恭赞化仪体格先宗, ,
峻机不容於佛祖;用开後学,悲心仍摄於人天。收幻化之 百骸,入火光之三
百骸,入火光之三昧 昧
⑥。茶倾三奠,香蓻一炉,顶戴奉行,和南圣众。」举「大悲咒」回向云:「上
来念诵、讽经功德,奉为堂头和尚茶毗之次,增崇品位,十方三 世一切。」云
云。山门知客举「楞严咒」,回向同前。次乡人举经,大众同讽。
毕,首座领众归寺赴斋。小师、乡人、法眷守化收骨。斋罢,鸣僧堂钟集
众,仍备仪从迎骨回寝堂安奉。请安骨佛事,挂真供养、讽经。二时上粥饭,
三时上茶汤。或十日、半月大众讽经。灵骨入塔则止。
注释
①涅盘台:僧侣火化时盛放遗体之台。
②化缘:此处指在人世教化之因缘,即生命。
③真常:真实常在之法,即涅盘境界,也就是死亡。
④性火:指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上的普遍物质现象。与之相对的是「事火」,即地、水、火、风四种具体
物质现象。
⑤觉灵:指觉悟不迷之灵魂。
⑦三味:梵语 Samadhi 的译音,意思为「定」,即禅定摄心而达到诸行和合。

遗体完整葬入塔内的做法
译文
棺椁送至舍利塔处,都寺上完香、茶,治丧维那上前烧香,引住持弟子拜请举行人塔
佛事。其後寺内维那念诵道:「我们深切体会到,禅僧打坐取双跏趺坐的形 式,是继承佛陀
在灵惊山说法的老传统:以达磨祖师手提一只鞋子西归作为禅宗创始的标志,是要说明禅宗
的性质就是由祖师在少林寺面壁时确定下来的。禅机时隐 时显,大法有始有终。还要仰仗
大家,帮助觉悟的灵魂顺利归向西天。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连续念了十遍,
又道:上面十次称扬圣号,是为了帮助 堂头和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愿佛法无边无际,
佛的慈悲心肠惠及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都指示不生不灭的原因,使处在地狱、饿鬼、畜生 、
阿修罗、人、天六道 轮回中的众生都明白世间万事万物皆无独立永恒的实在自体的道理。
谨用三杯清茶、一炉香烟祭奠。虔诚地奉行佛的指示,敬重和团结一切信佛的徒众。」接下
来讽 诵的经文及其顺序,都与遗体火化时的情况相同,只是表示转施功德的说法为:「以此
功德回向给堂头和尚,使他入塔婆的盛礼增添一点光彩。」等到墓坑都盖好 了,请做撒土佛
事,然後迎遗像回寝堂供养。
在寝堂裏,主丧人烧香礼拜遗像,接著友邻寺院住持、两序执事僧、一般僧人、住持弟
子先後礼拜遗 像。都礼拜完了,住持的弟子们揷香,向主丧人展坐具行三拜大礼表示感谢。
其次两序执事僧和一般僧众感谢主丧人。致谢词是:「山门不幸,先堂头和尚圆寂,承 蒙鼎
力主持後事,感谢不尽。」主丧人答道:
「还要感谢你们大力协助配合,才使得办理後事未出
秕漏。」然後主丧人率同全体治丧办事人员一一到各僧寮致谢,随 後住持弟子也到各僧寮一
一致谢。寺院维那送住持的现职侍者和照管遗像的侍者回到一般僧众的寮舍安顿。
此後每天早中晚三次为遗像上供茶汤,并集众诵经。直到将住持牌位迎入祖堂为止。另
有一种做法是等到新住持到来,才将故住持牌位移入祖堂,并结合做一次入祖堂佛事。
原典
全身入塔
龛至塔所,都寺上香、茶毕,丧司维那进烧香,引小师拜请入塔佛事。
龛至塔所,都寺上香、茶毕,丧司维那进烧香,引小师拜请入塔佛事。毕 毕,
山门维邪念诵云:「切以双趺示相,绍灵惊之遗规,只履显宗
「切以双趺示相,绍灵惊之遗规,只履显宗① ,表少林之垂范 。
① ,表少林之垂 范
全机 隐显,盛法始终。仰凭大众,资助觉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
隐显,盛法始终。仰凭大众,资助觉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 弥
陀佛。十念毕,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
陀佛。十念毕,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② ②,惟愿慧镜无边,慈云广布,四生
③界内,示不 生不灭之因;六趣
生不灭之因;六趣④④道中,说无我无人
道中,说无我无人⑤⑤之法。茶倾三奠,香
之法。茶倾三奠,香蓻 蓻
一炉,顶戴奉行,和南圣众。」其举经讽诵次第,并与涅盘台同。但回向则云:
(入塔之次)候掩圹 一切毕备,然後请撒土佛事,迎真回寝堂供养。
主丧炷香礼真,次诸山、两序、大众、小师礼真。毕,小师揷香大展三拜
谢主丧。次两序、大众谢 主丧。词云:「山门不幸,先堂头和尚示寂,极荷主
盟後事。」主丧答云:「仰荷匡扶,得无旷败。」主丧同丧司一行人巡寮致谢。次
」主丧同丧司一行人巡寮致谢。次
小师巡寮拜谢。山门维那送现 职侍者、侍真侍者归众寮。
每日三时上茶汤,集众讽经。俟迎牌位入祖堂则止。或待新住持至方入祖
堂,有佛事。
注释
①只履显宗:传说被中国禅宗奉为初祖的达磨大师,逝世後二年有人於葱岭见其手提一只鞋子往西天
而去。发其坟墓,唯见空棺中仅存一只鞋子。由这一故事,後人遂以「只履西归」或「只履」代指达磨禅
宗的教规。
②往生:指灵魂去到并化生於极乐净土。
③四生:佛经认为六道众生有四种形态,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四生概括了一切生命形态。
④六趣:佛教认为众生根据其生前善恶行为有五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即:地狱、饿鬼 、畜生、人、天 ,
称为「五趣」,有的佛经认为还要加上一种阿修罗,即「不端正」、「非天」,合称为「六趣」。
⑤无我无人:佛教认为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其中「人无我」是说人没有常恒自在的主
体。

对僧众唱价拍卖住持遗物
译文
到了规定的时间,在僧堂裏或法堂的东、西两半部设大众座位,中间面向裏边横放一
张长桌,摆上笔、砚和大磬。敲僧堂钟召集大众。首座和主丧人相对坐在主席 两旁,两序
执事僧和僧众们一个挨一个往两边坐下去。治丧维那、知客、圣僧侍者面对著主丧人的座位
坐。维那出面说:「留下衣物作为信任的标志,这是列代祖宗 定下的规炬:秉持佛法破除悭
吝,这是我们应遵循的先辈贤达们的好榜样。现在估价唱卖住持遗物,正是为了说明万事万
物变幻无常。就此烦请大众念清净法身毘卢 遮 那 佛 。」
说毕,开笼搬出住持私蓄的衣物,按号排列在长桌上。请做唱衣佛事,做完後维那击磬
一下,说道:「大家知道,唱卖衣物的办法,都 要遵守一定的规矩,要照顾到每件衣物的新
旧、短长。我一边报价,一边敲磬,大家分别认购。磬声一断,就算成交,不得翻悔。谨此
说明。」如果袈裟很多,可以 增加按遗嘱留存的份额。唱卖过程中,按顺序把衣物一一递给
维那,维那一一掂量报价。治丧职事人员贵在按公心主持。维那定价打磬,行者前後左右瞻
望,报出决 定购买者的名字;知客把名字写上条子,侍者按名单发给凭据。唱卖完毕,结
算好总的价款,主丧人在单据上签字,认购者交款取衣物。有关人员不得讲人情减价, 主
丧人应严格监督指导此事的顺利进行。
近来常用拈阄的办法处理唱衣,是减少争吵的好办法。具体做法是用小纸片按千字文的
顺序书写字号,每 一号分作三段把字写在上面,再盖上印章防止假冒,有多少人就写多少
号,写完与治丧职事人员封定。至唱卖时,将字号呈请主丧人和两序执事僧验看,由首座开
封。知客分发号纸,堂司行者捧著盘子跟随著侍者,侍者把每人分到的号纸剪取一半放在盘
裏。都剪完了,把盘放到首座身旁,把盘内的纸片抖匀,放一盆水在其 下。维那一一取衣
物报价之後,首座临时叫过一名童子,命他信手拈取盘中的半阄,递给首座,打开看明白是
哪一字号,告诉堂司行者让他高声喊出这一个字。众人 各自拆开自己手中的半阄,与所喊
字号相同的人就起身答应。倘若此人不愿认购此号衣物则不应。连喊三次不应,首座把这半
阄投进水盆,再命童子拈取另一半阄, 如前再喊字号。若有人起身答应,堂司行者就走过
去收取他的半阄,到首座处核对无误,报给维那,宣布道:「某件衣物已决定由某人购买。」
打磬一下,知客写上 名单,侍者发给凭据,供头行者将此凭据递给那位中号的人,衣物仍
旧收入箱笼。
按顺序一一唱完,维那打磬一下,表示转施功德的意愿说:「上 面唱衣、念诵的功德,
回向给圆寂的堂头和尚,愿他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保佑!」散会之後,各自照价拿凭
据取衣物。若有人三日之内没来取衣,三日後寺方 按价出卖,单独另做一份账。唱衣的古
法在<大众章> 另作说明。
原典
唱衣
至期,僧堂前或法堂 上、下间设大众座位,中间向裹横安长桌,置笔砚、
大磐其上。鸣僧堂钟集众。首座与主丧分手,两序、大众次第而坐。丧司维那
大磐其上。鸣僧堂钟集众。首座与主丧分手,两序、大众次第而坐。丧司维那、 、
知客、圣僧侍者向主丧位坐。维 那念诵云:「留衣表信,乃列祖之垂规;以法
破悭,禀先达之遗范。今兹佑唱,用表无常。即凭大众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
破悭,禀先达之遗范。今兹佑唱,用表无常。即凭大众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 。」
云云。
毕,开笼出 衣鉢,依号排席上。请提衣佛事毕,维那鸣磐一下,白云: 「夫
「夫
唱衣之法,盖禀常规,新旧、短长,自宜照顾。磬声断後,不得翻悔。谨白。」
若法衣多,添留遗 嘱。次第呈衣,维那拈唱,丧司合干人贵在公心主行。维
嘱。次第呈衣,维那拈唱,丧司合干人贵在公心主行。维那 那
定价打磬,行者瞻顾前後,唱定名字;知客写名上单,侍者依名发标。唱衣毕
定价打磬,行者瞻顾前後,唱定名字;知客写名上单,侍者依名发标。唱衣毕, ,
结定钞数,主丧余单,交 钞取衣。不得徇私减价,主丧力主其事。
今多作阄拈,甚息喧争。其法用小片纸以千字文次第书字号,每一号作三
段写於上,仍用印记关防,量众 多少,与丧司合干人封定。至期,呈过主丧、
两序,首座开封,知客分俵,堂司行者捧盘随侍者,侍者剪取其牛置盘内。毕
两序,首座开封,知客分俵,堂司行者捧盘随侍者,侍者剪取其牛置盘内。毕, ,
以盘置首座侧,安水盆於下,抖匀。维 那拈衣唱价讫,首座临时呼一童行, 信
那拈衣唱价讫,首座临时呼一童行,信
手拈盘中半阄,递与首座,开看字号分晓,说与堂司行者喝某字号。众人各開
所执半阄,字号同者即应。如不愿唱此号衣物则 不应。三唱不应,首座以半 阄
不应。三唱不应,首座以半阄
投水盆中,再令撮起半阄,复唱。起应者堂司行者往收半号,到首座处对同,
报与维那,称云:「某物唱与 某人。」鸣磬一下,知客上 单,侍者发标,供头
「某物唱与某人。 行
单,侍者发标,供头行
者递与唱得人,衣物仍旧入笼。
次第唱毕,维那鸣磬一下,回向云:「上来唱衣念诵功德,奉为示寂堂头 和
「上来唱衣念诵功德,奉为示寂堂头和
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云云。众散,各自照价持标取衣。三日後不取者依
」云云。众散,各自照价持标取衣。三日後不取者依价 价
出卖,造单帐。唱衣古法见 < 大众章
出卖,造单帐。唱衣古法见< 大众章> > 。

估责衣物的收支帐式样
译文
堂头和尚圆寂,谨具衣物估唱钞数收支於後:
一收钞若干(系某件唱到)
一收钞若干(系某项收到)
一支钞若干(系某项用度)
一支钞若干(系某项支使)逐一列写
已上共收钞若干
共支钞若干
除支外现管钞若干(充作逢七斋会为死者修功德时僧人们的开支及购买经书的费用)
右具如前。
年 月 日治丧事务处行者 某 具
呈 管帐执事、两序负责丧事的执事僧(各签名、画押)
原典
单式
堂头和尚示寂,谨具衣物估唱钞数收支於後:
一收钞若干(系某件唱到)
一收钞若干(系某项收到);
一支钞若干(系某项用度)
一支钞若干(系某项支使)逐一列写
已上共收钞若干
共支钞若干
除支外现管钞若干(准斋七
除支外现管钞若干(准斋七①①追修
追修②②僧行经资用)
右具如前。
年 月 日丧司行者 某 具
呈把帐执事人、两序典丧各书名余押
注释
①斋七:人死後每七日举行一次斋会,来超度亡灵,至第七个七日为止。这些斋会称为斋七。
②追修:为死者修功德。

灵骨入塔
译文
入塔的前一天晚上准备仪从,入塔那天敲钟集众,都寺上过香,请做起骨佛事。灵骨送
到墓塔,请做入塔佛事。有关讽诵经文及表示转施功德的说法,都与遗体全身葬入墓塔的情
况相同。迎遗像归寝堂供养及感谢主丧人的礼节也与遗体完整葬入墓塔的情况相同。
原典
灵骨入塔
至期,隔宿准备仪从,正日鸣钟集众。都寺上毕香,请起骨佛事;送至塔
所,请入塔佛事。其举经讽诵、回向并与全身入塔语同。迎真归寝堂供养及谢
主丧人等礼并司。

递送遗书
译文
办完丧事,主丧人请侍者、办事人充当专使,分头给各友邻寺院住持、住持的师兄弟、
寺院的长期施主、往来密切的官员递送遗书。其中对德高望重的前辈老禅师,必须用富有见
解而又得体的话回答其训示,所以要特别挑选能干的人当专使。
使者到了对方寺院,首先到知客寮相见。知客引见,侍者寮要预备铺著垫布的木盘盛
遗书、遗物。侍者到方丈室通报,住持应当即出来接见,命人请两序执事僧前 来同开遗书。
专使上前作揖问安道:「请和尚结跏趺坐。」如果住持下问到一些有关佛法的情况,使者必须
回话表明自己的见解,并揷香行两展三礼的礼节。如果住 持阻止,则改以坐具触地行礼,
像平常看望的礼节那样。烧香、吃茶过後,等两序执事僧到来,专使起身,炉前谢过请茶的
盛情,再揷大香一片,行两展三礼禀报 说:「某处和尚某月某日圆寂,有给贵处的遗书、遗
物,特派我专程赶来递送。」随即呈上书、物。住持道:「法门衰落,不胜哀感!」
两序执事 僧进前作揖问安,首座与住持相对坐於主位,专使在住持对面退一位坐。大
家喝完茶起身,住持说:「法门不幸,某处和尚圆寂,不胜哀感。」行者准备了剪纸的剪 子,
用盘托著遗书、遗物,侍者取遗书递给住持,住持接了拿到香炉上熏一会儿,交侍者送给维
那。行者用剪子开了封,维那当众宣读过後,侍者作揖请专使上住持 对面位坐。退休客居
在寺的外寺住持暂且向下退一位坐让客)侍者烧香、点汤,送专使归下杨处安歇。住持先来
问好致意,接著侍者、两序执事僧也来问好致意。知 客则陪同专使到各僧寮看望大家。先
到库司,然後依次到头首寮、单寮、蒙堂四寮。侍者又来告请去用特地为专使准备的汤点。
用完汤又请吃晚饭,晚间还用一次汤 果。如果是著名大寺来送遗书,由两序执事僧作陪:
次一等寺院来送遗书,则由两序执事僧中排班靠前的维那或侍者作陪。
祭文请书记去撰写,方丈祭文有的由住持自己撰写。隐居在寺的高僧、故住持的师兄弟 、
办事人员都应该备香致祭。侍者一一协助办理有关的上祭事宜。
第二天早上,方丈请专使用茶。法堂西半部设灵几排祭。侍者将要上堂的事回覆住持,
行者挂出上堂牌通知僧众,法座之下安排了铺了桌布的桌子,陈放遗书、遗 物,法座左边
排设住持座位。鼓声响後僧众都到齐了,住持来到法座下,站在自己座位前面。鼓声停後进
香,示意知客引专使到住持前行礼、揷香。初次展坐具後 说:「为了遗书的事,多有麻烦尊
慈,内心不胜惶恐之至。」第二次展坐具後说:「今天天气正合节气,祝愿堂头和尚珍重起居 ,
多福多寿。」以坐具触地代行三拜 礼,呈上遗书。住持接过信,在香炉上熏一熏,交付侍者
递给维那宣读。专使向住持作揖问好後,退归知客下首而立。
这时住持举行升法座仪式。 下座後到灵几前炷香,点汤上祭:点茶展坐具下拜。专使
在法座右侧答拜。维那出列揖请住持烧香,侍者捧香盒。两序执事僧随後上香,完了住持、
两序执事僧展坐 具礼拜。维那宣读祭文,住持再次展坐具礼拜,专使答拜。大众讽诵「楞
严咒」,转施功德的说法是:「上面讽经的功德,回向给某处和尚,愿他增高品位。十方三 世
一切佛!」两序执事僧、四寮、江湖、办事、故住持的乡亲都分别致祭。专使一一答拜。此
後故住持的师兄弟、弟子和其他人致祭,专使不答拜。都祭完了,为故 住持讽诵「大悲咒」,
专使到灵几前行两展三礼,感谢住持。住持拦阻则以坐具触地之礼代替。接著到各僧寮致谢 。
然後寺方款待专使,请两序执事僧作陪。
如果故住持以前曾住持本寺,一并入祖堂,讽经之後,就便迎牌位到祖堂。住持拈香安
放牌位,要说一番寓含禅理的话。牌位安好後,专使当即拜谢住持。如果已故住持兼任本寺
的现任住持,其遗骨入祖堂的仪式,先在寝堂安置遗骨,讽经三日,等新住持到任後才入祖
堂。
若是故住持以前曾任本寺住持,临终并无遗书、遗物给本寺现任住持,其门徒自行安排
遗骨入祖堂的情况,具体做法是:初到寺见侍者,引见住持,揷香展坐具礼拜,送上见面礼 ,
烧香、吃茶过後,起身说明来意,寺方派人把来客送到下杨处安歇。
接著到头首、库司、单寮、蒙堂等各处看望,选定日子准备供物、分发布施物,到法堂
祭灵、讽经。然後送牌位入祖堂,住持说一番寓含禅理的话,礼仪与前述迎牌入祖堂的情况
相同。
原典
下遗书
丧事毕,主丧请侍者、办事人充专使,分路驰送诸山、法眷、檀越、官员
遗书。唯尊宿相见下语,须择能事人充专使。
至彼寺,首到客司相见。知客引见,侍司预备柈袱盛书物。侍者诣方丈
至彼寺,首到客司相见。知客引见,侍司预备柈袱盛书物。侍者诣方丈通通
覆,住持当即相接,令请两序同开书。专使进前问讯云:「请和尚趺坐。」若住
持垂语, 须下语,揷香展礼。住持免则触礼,如常相看。烧香吃茶罢,待两
须下语,揷香展礼。住持免则触礼,如常相看。烧香吃茶罢,待两序序
至,专使起,炉前谢茶,再揷大香一片,展礼禀云:「某处和尚某月某日归寂,
遗书、遗物令某 驰送。」即呈书、物。住持云:「法门衰落,不胜哀感。」
两序进,问讯,首座分手就坐。专使住持对面退一位坐。茶罢起身,住持
白云 :「法门 不幸,某处和尚归寂,不胜哀感。」行者备书剪,托书物,侍者度
」行者备书剪,托书物,侍者度
书与住持,按就炉上熏,付侍者送与维那。行者度剪开缄,宣读已,侍者揖专
使上住持对面位坐。 西堂权趱向下位坐让客)侍者烧香、点汤,送专使归安
西堂权趱向下位坐让客)侍者烧香、点汤,送专使归安下 下
处。先住持问讯,次侍者、两序问讯,知客引巡寮。先库司,次头首寮、单寮
处。先住持问讯,次侍者、两序问讯,知客引巡寮。先库司,次头首寮、单寮、 、
蒙堂四寮。侍者禀请特为 汤。汤罢药石,至晚汤果。大方遗书至,两序光伴;
以次两序上首维那、侍者光伴。
请书记作祭文,方丈祭文或住持自作。江湖、法眷、办事皆当备香致祭。
侍者一一提点。
次早,方丈请茶。法堂下间设灵几排祭,侍者覆上堂,行者报众挂上堂
次早,方丈请茶。法堂下间设灵几排祭,侍者覆上堂,行者报众挂上堂牌 牌,
座下备卓袱盛书、物,座左排住持位。鸣鼓众集,住持出法座下位前立。鼓绝
进香,卓 知客引专使住持前行礼、揷香,初层云:「辄持遗墨,仰渎尊慈,下
情不胜惶恐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维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触触
礼三拜,呈遗 书。住持接书,炉上熏,付侍者递维那宣读。专使问讯住持毕,
归知客班後立。
住持升座。下座诣灵几前炷香,点汤上祭;点茶展拜。专使座右还 拜。拜。维维
那出班揖住持烧香,侍者捧香盒。两序上香毕,住持、两序展拜。维那宣祭文
那出班揖住持烧香,侍者捧香盒。两序上香毕,住持、两序展拜。维那宣祭文, ,
住持复展拜 ,专使答拜。举「楞严咒」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某处和
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云云。两序、四寮、江湖、办事、乡人皆致祭。专
」云云。两序、四寮、江湖、办事、乡人皆致祭。专使 使
答拜。以下法眷、 小师、办事,专使不答拜。毕,举「大悲咒」回向。专使
小师、办事,专使不答拜。毕,举「大悲咒」回向。专使出 出
灵前两展三礼,谢住持。免则触礼。次巡寮致谢。然後山门管待专使,请两序
光伴。
若前住持本寺,一并入祖堂讽经了,就便迎牌到祖堂。住持拈香安牌,有
法语。安已,专使即拜谢住持。若当代,入祖堂,寝堂安骨,讽经三日,待新
住持入祖堂。
或无遗书、遗物与当代住持,其徒自为人祖堂者,初到寺见侍者,引见住
持,揷香展拜,相看烧香、吃茶,起身禀意毕,送安下处。次到头首、库司、
单寮、蒙堂诸处相看,拟日办供、俵((“左贝右亲
单寮、蒙堂诸处相看,拟日办供、俵 左贝右亲””),法堂致祭、讽经。牌入
祖堂,住持有法语,礼与前同。

招待主丧人和治丧委员会的办事人员
译文
丧事办理完毕,寺方应当准备茶点及供养财物招待主丧人和治丧委员会的办事人员。
(“左贝右亲”)礼的多寡,按他们的职务高下,一一如仪供养。茶汤时,仍 请两序执事僧
和退任旧执事作陪。首座代理主持寺务,暂居主位,坐在方丈座,其余僧众照著贴有各人座
次的照牌就座,并由都寺行礼致谢,感谢大众连日来的辛 劳。具体的礼节与仪式与通常的
特为礼情况相同。茶汤结束时,敲响大钟,集合全寺僧众到山门口恭送主丧人等一行离去。
原典
管待主丧及丧司执事人
山门当备供((“左贝右亲
山门当备供 左贝右亲””),高下一一如仪,仍请两序、勤旧光伴。首座
摄居主席,就方丈座。排照牌,都寺行礼,与常特为同。茶毕,鸣钟集众,门
送主丧人。

解说
生与死的问题,是佛教想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佛教徒认为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尽管想要超脱尘缘,了断生死,却毕竟不能摆脱死亡即「无常」的到来,也 不免要为身後
事有所安排。本节所述住持的後事安排,便集中反映了佛教丛林中的身後观,同时也反映出
中国传统的灵魂观念、家族制度对於佛教的巨大影响。
佛教身後观的特点是人死後有六道轮回…说,必须通过做法事帮助死者灵魂在四十九天
内转生到善道,不然死者灵魂很可能陷於地狱、饿鬼等极其悲惨恐怖的恶道。
中国传统的灵魂观的特点是死者魂灵具有福佑子孙或为非作恶的力量,必须定期为亡灵
供献食物,使它不致沦为无所栖止的孤魂,使它在饱享供物的满足中发揷福佑子孙的力量。
住持的後事安排中把仿佛事与祭奠、供养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佛教固有的身後观与
中国传统的身後观的结合。此外,从某些佛事的念诵内容中一再提到「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
慈大悲阿弥陀佛」,也显示元朝时禅宗与净土宗的紧密结合。
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影响在处理住持後事活动中的表现,可从住持的弟子、法眷、徒
孙在处理後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根据与住持法缘的远近来安排孝服轻 重看出。在
丧事过程中,住持的嗣法弟子、法眷、徒孙,就像世俗人家死者的子孙兄弟一样,充当了最
重要的角色:嗣法弟子的孝服也是最重的,然後按与住持法缘 的亲近程度递降。凡此都说
明禅林融合世俗伦理制度结成了一个个法缘网络组织,然後又讲究亲疏、贵贱各各阶层的礼
法制度,制定了充满有章法原则的禅林仪规。 为故住持治丧的仪规,不过是禅林各种仪规
中最能突显亲亲贵贵原则的仪规之一。
在这一节的内容中,对於财物分发的重视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病重之时,住持
预先要请执事僧人点对封收个人遗留的财物:在遗嘱中又要交待自己对遗物的处理意见:丧
事办得隆重与否,程度上要视死者遗产多少而定:最 後还有唱卖衣物一项,成为丧事後期
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此等等,足以说明个人财产在禅林生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照理说 ,
佛律告诫僧人不得私蓄金宝钱财, 提倡一衣一鉢,刻苦修行。但随著寺院经济的发展,源
於印度古代社会的这些律条和传统,基本上不起作用,僧人或有拥有财富的观念和行为,也
不是没有的。这个 问题早已引起教内教外有识之士的重视。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也是现
代僧团管理和佛教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协商推举新住持的办法
议举住持
译文
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在库司一道喝茶,商议推举和迎请新住持的大事,同时也请
隐居在寺的高僧、名德和广大僧众都发表意见,共同推选。充当住持的人必须 有鲜明的本
宗观点,道德完美、年腊较高,作风廉洁,威望能够服众;还必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受到
各友邻寺院拥护。经过反覆协商推举,选出符合上述各种条件 的人,然後写成文书,由大
家签名之後向有关主管部门保举申请。
如果住持选得好,其学问道德受人尊重,寺院也会因此增光。此事关系如此重 大,当
退任旧执事和现任知事僧的必须出以公心,不可因为同乡或师兄弟的关系互相阿附,不看才
德,只重贿赂,以致於拉帮结党,互相争夺。一座寺院的衰落废 毁,都是由此引起的。对
待此事,大家千万要慎重,千万要慎重啊!
原典
议举住持
两序、勤旧就库司会茶,议请补处住持
两序、勤旧就库司会茶,议请补处住持① ①,仍请江湖、名胜、大众公同选
举。须择宗眼
举。须择宗眼②② 明白、德劭年高、行止廉洁、堪服众望者,又当合诸山舆论,
然後列名余状,保申所司请之。
若住持得人,法道尊重,寺门有光。为勤旧、知事者不可以乡人、法眷阿
党傅会,不择才德,唯从贿赂,致有树党徇私、互相搀夺。寺院废荡,职此之
由。切宜慎之
由。切宜慎之!!切宜慎之
切宜慎之!!
注释
①补处住持:前住持亡故,新推举一位住持补其处。
②宗眼:亦称「正法眼」,指代表本宗派基本思想的观点。

解说
禅林中能把决定住持的大事,交由寺中各个层次的僧众协商推举,的确是佛教民主传
统的重要表现。这一民主传统,源於印度早期佛教的民主制度,同时又融进了 中国社会尊
重老者和智者的美德,主要反映在退任旧执事及隐居在本寺的高僧、名德在决策过程中往往
能发挥重大的作用。而普通僧众也都有一份发言权,甚至与寺 院关系密切的在家信徒也被
徵询意见。就这一点来说,怀海创规时强调的寺众平等精神是被继承下来了的。
但这种平等精神已被削弱,民主传统也 遭到破坏,这从原典中告诫现任和退任执事不
可阿党傅会,树党徇私的内容即可看出。在现代佛教界,也可举出不少实例说明禅林民主推
举住持的传统受破坏的情 况。有些十方丛林转化为子孙庙或「十方丛林子孙庙」,就是丛林
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寺院的管理权完全落到某个剃度家手中所致。剃度家就是由一位剃
度师及 受其剃度的弟子组成的法缘家族。禅林各堂口的事权由一个剃度家掌握,住持职位
也由这一剃度家世代把持,十方丛林就蜕化为子孙庙,或名义上的丛林实质上的子 孙 庙 ,
即所谓「十方丛林子孙庙」。
要保持丛林长期兴盛,就要坚持丛林的十方性质,就要坚持和完善推举住持制度。议举
住持的意义如此重大,人们不可等闲视之。

2、关于两序执事僧的制度和仪规

译文
设立两序执事僧的目的,在於为僧众办事,并因而整理纪纲,弘扬佛法,成为本宗本派
宏图大计的重要辅佐。至於管理钱财粮帛, 处理日常细务,以及熟练掌握世俗和佛门的各
种规章制度、人情世故。然後据高位,为人师,领导僧众,则达到既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又
有很强的办事能力的境界, 真所谓完善了自己,而又指导、帮助了众人。古人深谙此理,
所以东、西两班执事可以互相交换替代,不斤斤计较资格和地位的高低。如今判然分成两班 ,
背离了古 规的精神。甚至於结党争闘,以强凌弱,有的竟至於互相水火不容!希望当住持的
申明祖训,严加诫饬。但要从根本上消除两序间的争竞,必须慎重选拔各执事,使 各人都
能称职,做到人们没意见就行了。
两序之设,为众办事,而因以提纲唱道、黼黻宗猷。至若司帑庾、历庶务,
世出世法
世出世法①①,无不闲习,然後 据位称师,临众驭物,则全体备用,所谓成己而
据位称师,临众驭物,则全体备用,所谓成己而
成人者也。古犹东西易位而交职之,不以班资崇卑为谦。今岐而二之,非也。
甚而党闘,强弱异势,至不相容者有 矣!惟主者申祖训以戒之。欲其无争,必
慎择所任,使各当其职,人无间言可也。
注释
①世出世法:即「世法、出世法」,指世俗的和佛门的各种规章制度、人情世故。
解说
这是第二章的引言,概述了禅林设立两班执事僧的目的,各执事的职掌,以及诸执事克
尽职守的理想状况。
作者把古之两班执事和谐合作与今之两班执事明争暗闘、势同水火的状况作了对比,提
出要从住持严加训导和慎选执事两个方面解决问题。这一意见,对今天的教团和寺院管理仍
有参考价值。

关于西班头首
前堂首座
译文
前堂首座的职责是:作禅林的表率,大众的榜样。代住持教化徒众,启发後学。坐禅
时督导徒众严守规章,平时监督执事僧们克尽职守,连斋粥煮好煮坏这样的小 事也要过问。
若有僧人违反仪规,则按律予以惩罚:若有老病、亡故,则加以慰问或督促办好送终事宜。
总之,一寺僧众的大小事情,都要管教。在寺中的地位,犹 如衣服的领子,又像是渔网的
纲绳,崇高而重要。因此之故,即使是大寺院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如果住持有办法礼聘他出
山,也可以请他担任前堂首座,这叫做「退 位为人」。比如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当过毗
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仍然充当
大众的上首,助释迦弘扬 佛化。又如我们禅宗历史上有名的睦州道明禅师作黄檗希运法师
的首座:云门文偃禅师作灵树院如敏禅师的首座,在当时都作出了很大成绩,传为佳话,也
为後来留 下了光辉的榜样。可见首座一职名位很重,岂可等闲视之,随便任人?
原典
西序头首
前堂首座
表率 丛林,人天眼目
丛林,人天眼目① ①。分座
。分座②②说法,开凿後昆;坐禅领众,谨守条章;
斋粥精粗,勉谕执事;僧行失仪,依规示罸;老病亡殁,垂恤送终:凡众之事
斋粥精粗,勉谕执事;僧行失仪,依规示罸;老病亡殁,垂恤送终:凡众之事, ,
皆得举行。如衣 有领,如网有纲也。虽大方尊宿,若住持能以礼致之,亦请
有领,如网有纲也。虽大方尊宿,若住持能以礼致之,亦请充 充
此职,谓之退位为人。如文殊
此职,谓之退位为人。如文殊③ ③为七佛
为七佛④④师,犹助释迦扬化,为众上首。吾宗
睦州
睦州⑤⑤於黄檗
於黄檗⑥⑥、云门
、云门⑦⑦ 於灵树
於灵树⑧⑧,光昭前烈,诒训後来,名位之重,可轻
,光昭前烈,诒训後来,名位之重,可轻住住
耶?
注释
①人天眼目:人天指人与天界上的诸神,即一切的人。人天眼目比喻为一切人向他看齐的标兵、榜样。
②分座:禅林中首座代住持担负教化徒众之职,称为「分座」。
③文殊:菩萨名,常侍释迦牟尼佛之左,职司智慧。
④七佛:部派佛教所说的「过去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牟尼佛、
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其中前六佛在释迦佛诞生前即已存在。
⑤睦州:即唐代道明禅师。俗姓陈,出家後得道於黄檗希运禅师。因为是睦州(今浙江桐庐、建德、
淳安三县地)人,又长期在睦州弘法,世称「睦州」。
⑥黄檗:即唐代黄檗山希运禅师。禅师闽(今福建)人,自幼在家乡黄檗山(今属福清县),得法於百
丈怀海禅师。
⑦云门:即唐末云门文偃禅师,俗姓张,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县南)人,得法於雪峰义存禅师,後
住韶州(今广东韶关)云门山,开创了著名的云门宗。
⑧灵树:唐韶州灵树院如敏禅师,闽人,受知於南汉主刘氏,被署为知圣大师。

後堂首座
译文
後堂首座的职责是:处在僧堂出入板的後侧,协助维持一寺的门风,并以自身的模范
行为,作僧众的榜样。设立此一职位的原因是,寺大僧多,故增设後堂首座一 职,为前堂
首座分劳。每日早晚僧众上僧堂吃饭,以及上僧堂坐禅时,後堂首座从後门出入。如果前堂
首座一职出缺,住持等到上堂时,当众宣布将後堂首座转为前 堂首座,并将挂鉢之单转到
前堂,吃饭时举行念咒祝愿仪式。每逢坐禅、坐参时,後堂首座等到众寮前板敲响第三下就
入堂,不必另外敲首座寮前板。其余行事都与 前堂首座相同。
原典
後堂首座
位居後板
位居後板①①,辅赞宗风,轨则庄端,为众模范。盖以众多,故分前後。斋
粥二时,过堂
粥二时,过堂②②及坐禅,则後门出入。如缺前堂,住特别日上堂白众,请转前
板③,揷单
,揷单④④、唱食
、唱食⑤⑤。其坐禅、坐参
。其坐禅、坐参⑥⑥,只众寮前第三下板即入堂,不必鸣
首座寮前板。余行事悉与前堂同。
注释
①後板:禅林僧堂中,在圣僧龛左右各放置出入板,以入堂己身左侧为後,所以左侧之板为後板。又
代指後堂。
②过堂:大众上僧堂吃饭称为「过堂」。
③前板:禅林僧堂右侧(即前堂)所放出入板,又代指前堂。
④揷单:初入禅林,将自己之单揷入众僧单之间,称为「揷翠」
。此处指後堂首座将单从後堂抽出揷入
前堂。
⑤唱贪:吃饭时的咒愿称为「唱食」。
⑥坐参:晚参之前,大众集於僧堂坐禅澄心,以待晚参,称为「坐禅」。

书记
译文
此职在古规中称为书状。其职责是处理各种文书。凡是寺院的榜、疏、书信往来,祈
祷时的文稿,都由他负责。原来,古代有名的老禅师大多奉朝廷徵召,名山大 刹又常常奉
勅旨任命住持,凡遇此类情况,都要准备谢表:住持圆寂,又有遗表:另外受朝廷赏赐或询
问,也要奉表谢恩或答覆,而住持一心主持佛法,不可能亲自 处理文字工作,因而仿照统
帅幕府设置记室参军的做法,并参考其职名,在禅林中特聘请书记来负责文字工作。另外又
保留书状一职,作为侍者之一,使其专管方丈 私人的书信往来,故又称为「内记」。
担任此职最著名的史例,首先要推宋代的黄龙山慧南禅师,其次宋代蕲州东山法演禅师
命门徒清远禅师任此 职也有很大影响。清远禅师由此职起家,後来大弘禅法,被朝廷勅谥
为佛眼禅师。法演禅师让他任书记,目的是想藉此激励他,使他在修习佛法的同时也兼通教
外典 籍,日後在弘扬佛法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而更早的时候,大慧宗杲禅师也曾担任过书
记之职。如今任书记职务的人,应该以慧南、佛眼、大慧三位老前辈为榜样。
原典
书记
即古规之书状也。职掌文翰,凡山门榜、疏、书问,祈祷词语,悉属之。
盖古之名宿,多奉朝廷徵召,及名山 大刹凡奉圣旨勅黄住持者,即具谢表;
大刹凡奉圣旨勅黄住持者,即具谢表;示 示
寂,有遗表;或所赐所问、俱奉表进。而住持专柄大法,无事文字,取元戎幕
府署记室参军之名,於禅林特请书记以职之。 犹存书状,列於侍者,使司方
犹存书状,列於侍者,使司方丈 丈
私下书问,曰内记云。
而名之著者,自黄龙南公
而名之著者,自黄龙南公①①始。又东山演祖
始。又东山演祖②②以是职命佛眼远公
以是职命佛眼远公③③,欲以
名激之,使兼通外典,助其法海波澜。而先大慧亦尝充之。凡居斯职者,宜以
三大老为则可也。
注释
①黄龙南公:宋代慧南禅师,俗姓章,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因为长期住持黄龙山崇恩院,世称「黄
龙南公」。
②东山演祖:宋代法演禅师,俗姓邓,緜州(今四川绵阳一带)人。长期在蕲州(今湖北蕲春以东)
东山之禅宗祖庭弘法,盛极一时,世称「东山演祖」,又称「五祖禅师」

③佛眼远公:宋代清远禅师,系东山演祖门徒。俗姓李,临邛(今四川临邛)人。大弘禅法,受勒谥
为「佛眼禅师」。

知藏
译文
职责是掌管寺院收藏的全部经典,任此职者必须通晓佛教的理论。前来阅读经典的人,
刚入经堂,先通告堂主,一起到藏主寮与藏主见了礼,然後送到阅览位上,互行以坐具触地
致意的礼节。以上说的是古代的规矩。
如今各位僧人阅览经典,一般就在各人的寮舍,藏经殿并不设供阅览用的几案。不过,
既然占了知藏之名,就应该把经典管好。要经常按目录点对函帙。有缺漏 的,想法子补充
完整:有潮湿的,要加以烘乾:有残断的,要加以粘合缀接。大众需要披阅时,藏主应准备
一本簿子,按照堂司排出的经单,一一登记名字,一函一 函交付给借阅者。看完之後,又
按照登记簿督促交回收藏。目的是使经典不致散失。
推究我们禅宗的根本特点,就是教外别传,既然如此,又要设 立知藏专管经典,这是
什么道理呢?因为,佛祖的所言所行,都化成了经教和佛律,既然为僧,难道有不遵守佛祖
言行的吗?不,我们并不是不遵守佛的教和律,只 不过是我们禅僧证悟得到的佛理,不受经
典文字的束缚,而是超出言行的表面意义,显现出深藏在自我之中的恒常不变的本性奥妙罢
了。另外,祖宗的意图,是想让 我们禅僧广泛钻研各宗各派的佛典,以及教外的百家学说,
希望能藉广博的学识,抵御教内教外对禅宗的攻击侮蔑,做到应变无穷。这就是俗话说的不
即不离的意 思。
随著禅宗的发展壮大,禅林裏僧众多了,典籍也多了,又把经藏分为东、西两部分,知
藏一职也演为东藏和西藏两种。
原典
知藏
职掌经藏
职掌经藏①①,兼通义学
,兼通义学②②。凡看经者,初入经堂,先白堂主,同到藏司
。凡看经者,初入经堂,先白堂主,同到藏司③ ③
相看,送归按位,对触礼一拜。此古规也。
今各僧看经,多就众寮,而藏殿无设几案者。然充其名,当尽其职。函帙
目录,常加点对,缺者补完,蒸润者焙拭,残断者粘缀。若大众披阅,则藏主
④置簿,照堂司所排经单,列名逐函交付,看毕照簿交收入藏,庶无散失。
推原吾宗,既曰教外别传
推原吾宗,既曰教外别传⑤ ⑤,犹命僧专司其藏者,何也
,犹命僧专司其藏者,何也??以佛之所言所行
以佛之所言所行为为
教律,而僧有不遵佛之言行乎??特吾之所证
教律,而僧有不遵佛之言行乎 ⑥所得,不溺於文字,而超乎言行
特吾之所证⑥ 所得,不溺於文字,而超乎言行之 之
表,以见夫自性
表,以见夫自性⑦⑦之妙焉。又祖之意,欲吾徒遍探诸部
之妙焉。又祖之意,欲吾徒遍探诸部⑧ ⑧与外之百氏
与外之百氏⑨⑨,期以
折冲外侮,应变无穷,所谓不即不离者是也。
後以众多,列东西藏。
注释
①经藏:经典的总称,又指收藏经典(包括经、律、论三藏)的府库,又称经堂、藏殿、轮藏等。
②义学:研究佛教理论的学问。
③藏司:藏主住的寮舍。
④藏主:即知藏的别称。
⑤教外别传:禅宗传法不依赖经教上的文字,让徒众直接体会佛祖心印,即所谓「直指人心」,称为「教
外别传」。
⑥证:以心智体会把握佛教真理。
⑦自性:佛教认为,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称为自性。
⑧诸部:指佛教内部各派学说,及代表各派学说的各种典籍。
⑨百氏:佛教之外的百家学说。

知客
译文
职责是接待宾客。凡是有现任官身份及施主、禅林前辈、各方知名僧侣前来相访,备
香茶迎接招待,并立即令行者通报方丈,然後将客人引到方丈室与住持相见, 还要亲自照
管安排客人的住处。如果是次一等的客人,只在知客寮加以接待。客人要是想到方丈、库司 、
各寮相访,令行者领著前往。
每天早晨到客堂,检查床帐、什物、灯油、柴炭,一定要使样样齐整。对於新到的僧侣
要加以关心慰问。维那休假期间,则代理维那职务。到僧堂前检查督促行者为客僧盛饭、添
饭。遇有僧人亡故,与侍者一起管帐:暂到寺院的僧人死了,则主持办理其丧事。
雪窦山重显禅师在大阳慧坚禅师处,以及禅月大师贯休在石霜山庆诸禅师处,都当过知
客,以後都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德。据此而论,我们可不能轻忽知客的重要性。
原典
知客
职典宾客。凡官员、檀越、尊宿、诸方名德之士相过者,香茶迎待,随令
行者通报方丈,然後引上相见,仍照管安下去处。如以次人客,只就客司
行者通报方丈,然後引上相见,仍照管安下去处。如以次人客,只就客司① ①相
款。或欲诣方丈、库司、诸寮相访,令行者引往。
其旦过寮,床帐什物、灯油柴炭,常令齐整。新到须加温存。维那在假,
则摄其行事,倌堂前检点行益
则摄其行事,倌堂前检点行益② ②客僧粥饭。遇亡僧,同侍者把帐。暂到死,主
其丧。
雪窦
雪窦③③在大阳
在大阳④④、禅月
、禅月⑤⑤在石霜
在石霜⑥⑥,皆典此职,毋忽。
注释
①客司:禅林中的接待所,也就是知客寮。
②行益:行食和益食,即一一盛饭和添饭。
③雪窦:宋代重显禅师,字隐之,住明州(今浙江宁波)雪窦山,因号为「雪窦」。圆寂後被末仁宗赐
号为「明觉大师」。
④大阳:北宋初著名禅师,名慧坚,号大阳,事迹不详。
⑤禅月:唐末禅师,名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金华人,能诗,善书法。晚年入蜀 ,受到前蜀主王
氏礼遇,署号为「禅月大师」。
⑥石霜:唐末禅僧庆诸,俗姓陈,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长期在湖南长沙石霜山住持弘法,因以所
住之山为号。

知浴
译文
每逢开浴的时间,知浴应在斋饭前挂出开浴牌。冬天每五日一浴,热天每日都要淋浴。
知浴负责铺设浴室,挂手巾,准备脸盆、拖鞋、脚布。参头差遣行者在浴室值班。
吃完斋饭,浴头回覆维那、首座、住持之後,鸣鼓三下,先举行为圣僧沐浴的仪式。
浴桶内装少量热水,烧香、礼拜,凝神想像请圣僧沐浴的情形。然後依次巡查 走廊,打云
板三下,再敲鼓。第一通鼓响时,僧众入浴:第二通鼓快结束时,头首入浴:第三通鼓响时 ,
行者入浴。这个时候住持才到来,用屏风遮挡,单独在屏风 裏沐浴。第四通鼓时,寺内各
种工役入浴。负责监督沐浴的行者和执事僧最後入浴,一面纠弹违法乱纪的人,并检查烧火
的工作,命有关工役熄灭竈中的火及炭、 煤,用水洒乾净,有余的木柴搬放远处。
各人入浴的先後顺序,应当写出来贴在浴室外。
(现在有人说住持应跟在头首後面入浴,
知事跟在行者後 面入浴,这是不对的。倘若住持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想跟头首一起先入浴,
则不用设屏障,不进小阁子内,只在头首板头脱衣,一起入浴即可。)浴室内要挂一块小 板 ,
旁边钉一块小牌子写道:「鸣板一声加热水,二声添冷水,三声就要结束洗浴。请照此程序
办 事 。」
如果是施主出资请僧众沐浴,则要进行念经、表示转施功德回向佛事。如果僧众能明心
见性、续佛慧命,也就不枉费施主的一番布施供养了。
原典
知浴
凡遇开浴,斋前挂开浴牌。寒月五日一浴,暑天每日淋汗。铺设浴室,挂
手巾,出面盆、拖鞋、脚布。参头差行者直浴。
斋罢,浴头①覆维那、首座、住持毕,鸣鼓三下,浴圣
斋罢,浴头① ②,桶内皆著少
覆维那、首座、住持毕,鸣鼓三下,浴圣② 汤,
,桶内皆著少汤
烧香、礼拜,想请圣浴。次第巡廊,鸣板三下,遍。鸣鼓,第一通,僧众入浴
烧香、礼拜,想请圣浴。次第巡廊,鸣板三下,遍。鸣鼓,第一通,僧众入浴; ;
第二通 末头首入浴;第三通,行者入浴。此时住持方入,以屏风遮隔而浴。
末头首入浴;第三通,行者入浴。此时住持方入,以屏风遮隔而浴。第 第
四通,人力
四通,人力③③入浴。监作行者、知事居末浴,就弹压之,并点视令息灶中火及
炭煤,水溺干 净,有余此搬于远处。
其入浴资次,当刊揭浴室外。(今时谓住持殿头首后浴,知事殿行者后浴,
非也。如住持有故,欲同头首先浴,则不用设屏障,不入小阁内,只头首板头
解衣。)室内挂小板,旁钉小牌,书云:「鸣板一声添汤,二声添水,三声则止
「鸣板一声添汤,二声添水,三声则止, ,
以此为节。」
如施主设浴,则课经、回向,能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如施主设浴,则课经、回向,能妙触宣明、成佛子住④ ④,则功不浪施矣。
注释
①浴头:禅林中在浴室当值的行者。
②浴圣:禅林为圣僧洗浴的仪式。
③人力:在禅林中服务的各种工役。
④佛子住:似应为「佛子位」,是元朝对僧人的一种对号。

知殿
译文
掌管各殿堂的香灯。必须时常打扫擦洗灰尘,把几案洗得整齐清洁。如果遇到刮风天
气,必须熄灭炉内香火,并且把旗旛边脚卷札妥当,防止它吹近灯烛。施主施 舍 的 香 钱 ,
不能够作他用。佛诞日浴佛,要烧热水供应大众;每逢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等四个斋
日,要负责開殿门,以便信徒、香客出出入入瞻仰礼拜。
原典
知殿
掌诸殿堂香灯,时时拂拭尘埃,严洁几案,或遇风起,须息炉内香火,及
结起旛脚,防顾使勿近灯烛。施主香钱,不得互用;佛诞日
结起旛脚,防顾使勿近灯烛。施主香钱,不得互用;佛诞日①①浴佛,煎汤供大
众,四斋日
众,四斋日②②開殿门,以便往来瞻礼。
注释:
①佛诞日:释迦牟尼佛诞生之日,即农历四月初八日。
②四斋日:禅宗以每月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日为四斋日,每逢其日必须诵经。

侍者
译文
有烧香、书状、请客三种侍者。侍者这一职务,与住持关系最为亲密,经常在住持身
边接受道德熏陶,朝夕相随直接听取教诲。又能直接参学问道,所以最有希望 在佛法修养
上取得巨大成就。但在礼节方面还应经常保持恭敬谨慎。往昔阿难尊者作释迦佛的侍者,以
及宋代香林院禅师澄远作云门文偃大师的侍者,这些都是佛教 史上的著名例子,说明佛祖
对侍者一职寄托的厚望,那么怎能轻忽这一职位呢?
凡遇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开室、念诵、放参,以及重要的节日,要特地禀报住持,
并且代住持会见挂搭的僧人,代为烧香、行礼,记录住持说的法语,这些是烧香侍者的职责 。
凡遇住持有书信来往,以及撰写文章,先代为起草呈阅:在寺院书记一职空缺的情况下 ,
寺院的一切文字工作,都是书状侍者的职责。
凡是住持接待应酬宾客,招待年纪大地位高的前辈,以及节日中的活动,预先代为准
备好状帖,并代为行礼,这是请客侍者的职责。如果公共活动时维那、知客都 未出席,或
者他们都在休假之中,对於他们应尽的职责,三种侍者都应代理。(有人说书状侍者不该干
涉份外之事,这是没有根据的。)如果住持长期外出,侍者就 要回到一般僧众中立班,若是
住持暂时外出,则侍者不离自己的班位。
原典
侍者(烧香、书状、请客)
侍者之职,最为近密,观道德於前後,听教诲於朝夕,亲炙参扣,期法道
底於大成,而礼节常宜恭谨。庆喜
底於大成,而礼节常宜恭谨。庆喜①①之侍瞿昙
之侍瞿昙②②,香林
,香林③③之侍云门
之侍云门④④,佛祖重
寄,其可忽诸??
寄,其可忽诸
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开室、念诵、放参、节腊、特为通覆;相看挂
搭、烧香行礼、记录法语,烧香侍者职之。
凡住持往复书问、制作文字,先具草呈。如阙书记,山门一应文翰,书状
侍者职之。
凡住持应接宾客、管待尊宿、节腊特为具状行礼,请客侍者职之。或维那
凡住持应接宾客、管待尊宿、节腊特为具状行礼,请客侍者职之。或维那、 、
知客俱不赴众,或在假,其行事三侍者皆当摄之。(或云书状不当干涉余事,
(或云书状不当干涉余事,无 无
据。)若住持久出,则归众行立,暂出则不离班位。
注释
①庆喜:释迦佛十大弟子之一,阿难的另一译名。
②瞿昙:释迦佛姓乔达摩,旧译为瞿昙。
③香林:即宋代禅僧澄远,俗姓上官,绵竹(今四川绵竹)人。为云门文偃弟子。晚住成都青城山香
林院,遂以院名为号。
④云门:见前节「前堂首座」注⑦。

衣鉢侍者(不立班)
译文
这一职位,先辈们常常用禅林中老成人士来担任。因为这种老成人士忠心耿耿,能够
补救住持处理不当之事,还能帮助罗致人才。又熟悉寺内寺外大小事务,办起 事来灵活机
动,协调上下关系,使大家和睦相处。例如密庵咸杰禅师有如侍者,结果门下人才济济,终
於得到松源禅师这样的高才骏足作为传法弟子:东叟和尚有升 首座作衣鉢侍者,而门风更
加谨严。如今许多禅林往往用後生晚辈作衣鉢侍者,此辈少不更事,所作所为常常影响到住
持的清德,也容易误事,对此千万要慎重!
原典
衣鉢侍者(不立班)
先辈多以丛林老戍之士为之,盖能纳忠救过,罗致人才,内外庶事,通变
圆融,庶几上下雍肃。如密庵
圆融,庶几上下雍肃。如密庵①①有如侍者而得松源
有如侍者而得松源②②世其家,东叟得升首座而
家法
家法③③益严。
今诸方往往任後生晚辈,甚致败德误事,可不慎欤!!
今诸方往往任後生晚辈,甚致败德误事,可不慎欤
注释
①密庵:即宋代咸杰禅师,俗姓邓,号密庵,福州人。晚年住持明州天童寺。
②松源:密庵咸杰弟子,名崇岳,字松源,俗姓吴,浙江龙泉人。先後住持苏州灵岩、杭州灵隐寺,
道化大行。
③家法:这裏指某寺由某住持培养形成的门风和规矩。

汤药侍者(立班)
译文
其职责是早晚供奉方丈汤药,帮助衣鉢侍者左右应接,抚恤在住持身边服侍的行者、仆
从。如果侍者职位暂缺,应代行其职,有客人来了,通报覆命,烧香:如果缺人说转施功德
的那一番话,也应顶上去代行其事。此职应选年壮忠厚的人担任。
原典
汤药侍者(立班)
朝暮供奉方丈汤药,左右应接,佐助衣鉢侍者,抚恤近事行仆。或暂缺侍
者,客至通覆、烧香;或缺人回向,皆宜摄行。须择年壮谨愿者充之。

圣僧侍者(不立班,在众後行道,堂外粥饭)
译文
担任此职,贵在有深厚的佛教信仰。斋粥早晚二时上供,敲下堂椎,朝夕查点大众参
禅的坐席,半夜剔除灯芯余烬:有僧人亡故时同维那交收亡僧唱衣钱:住持圆 寂时在治丧
中管帐:头首代住持说法则为他烧香:或者代他鸣椎、念佛。任职期满,在本寺应当作为一
名普通侍者。退耕、断桥两位老前辈在当一般僧众时多次担任 此职,因为他们能广结众缘,
从多方面获得他日得果的机缘,并一心一意修习佛道。
原典
圣僧侍者(不立班,在众後行道,堂外粥饭)
贵有道心,斋粥二时上供,鸣下堂椎,朝夕交点被位
贵有道心,斋粥二时上供,鸣下堂椎,朝夕交点被位①①,中夜剔灯,同维
那交收亡僧唱衣钱;住持迁化把帐;头首秉拂则为烧香;或代鸣椎、念佛。职
满,在本山当预侍者名。退耕、断桥
满,在本山当预侍者名。退耕、断桥②②二老在众时,常充此职,以能结众缘③,
二老在众时,常充此职,以能结众缘③
而励志於道也。
注释
①被位:指僧堂中大众坐禅之坐席。「被」是指坐禅时敷座之物。
②断桥:即宋代妙伦禅师,字断桥,号松山子,俗姓徐,浙江黄岩人。曾住持多处名刹,卒於景定二
年(公元一二六一年)。
③结众缘:与佛教有多种缘份,即能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与大众广结善缘,从而取得他日得果的机
缘。

解说
禅林中的执事僧分为东西两班,各置六员,称为西序六头首和东序六知事,这是古代的
制度。到元代编撰《勅修清规》时,两班执事的数目已有变化,西班超过了六员,东班则只
有五员,但书中仍沿袭习惯说法,称为西序六头首,东序六知事。
佛教以西为尊,所以西序的地位高於东序。从职责的性质来看,西班执事执掌的偏於
宗教修行方面,东班执事则偏於生活庶务方面。其中首座,特别是前堂首座的 地 位 最 高 ,
有点近似於住持的助理,可以代替住持教化僧众,也可以参与寺院管理的一切活动,所以历
来由德行、学问俱优,资望很高的僧人担任。许多住持也都有 过任首座的经历後,才上升
到住持之位的。
西序头首中最可注意的是「知藏」一职。禅林设立藏经楼,收藏大量经典,有的还包括
教外典籍,置 「知藏」一职加以管理,以便僧众广泛学习经典,熟悉各种佛教理论。这与
禅宗初期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说明禅宗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 习
禅与读经——理论学习——并重的阶段:也说明禅僧的构成有了大的变化,从早期的以不识
字、不看经教为主的阶段,发展到大量知识分子加入禅林的阶段。而 且,通过教育,许多
原来不识字的禅徒学会了读书识字,最後成为学问渊博的高僧,这也是晚近禅林中常见的事 。
知浴一职也很值得重视。这一职务实际是一项苦差,一般都是由很有献身精神的僧人志
愿担任的。把这种苦差使列为头首之一,给予崇高的荣誉,为的是鼓励为佛法献身,同时也
反映出佛教界一种普遥的观念:苦行和奉献是莫大的功德,是通往佛国的途径之一。

关于东班知事
都监寺
译文
按照《古清规》的规定,寺院裏只设监院。後来因为寺院的规模大,僧众多,增设都
寺一职总管庶务。其职责是早晚督促上好香火,应酬接待官员和施主。还要管 好会计帐簿
文书,监督钱帛米谷的收入支出,要经常保持一年的经费有余。尊重住持,爱护僧众,遇有
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开会商议,然後向住持禀报,经同意之後才 施行。平时训导行者仆役,
要讲究方式方法,不随便施加鞭捶。假使非加惩戒责罚不可,也要经过讨论请示,据情节适
当处罚以示警告,不能够滥施淫威,激起事 变,引起诉讼。派人担任庄田或库房的职务,
必须公平,不可任用私党,以致引起上上下下的意见和愤怒。
过去丛林兴盛的时候,常常请客居本寺 的外寺退任住持,或者本寺的首座、书记来出
任此职,反过来,都监寺也可以改任首座、书记。不然的话,也必须是出家岁久,有办事经
验同时又廉洁谨慎、能力 强,一向受僧众推服的人担任此职。这样的人选,既无求於寺院
常住,又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及雄厚的个人经济力量,所以人人放心,上上下下都希望其能连
任。正因 如此,尽管连年任职不改,或者是卸任後多次被推举重新出任,又有什么不妥呢?
因此之故,那时一般寺院的单寮、勤旧往往不到五、六人。副寺以下的职务非任过 三次不
能退休作前资,监寺非任过三次不能退休作蒙堂,都寺非任过三次不能享受住单寮的待遇。
被敦请再次出任都监寺的人,要当众封存钥匙, 将所管库房原封不动地交验,以免营
私舞弊的嫌疑。早晚斋粥时一定要亲赴僧堂,如此则行者、仆役盛饭、添饭自然会做到认真
严肃。宋代杨岐方会在石霜楚圆住持 的寺院任都寺,石窻法恭禅师在宏智禅师住持的天童
寺任都寺,都为後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行事可以作为如今都寺行事的法则。
原典
东序知事
都监寺
都监寺①①
《古规》惟设监院,後因寺广众多,添都寺以总庶务。早暮勤事香火,应
《古规》惟设监院,後因寺广众多,添都寺以总庶务。早暮勤事香火,应
按官员、施主。会计簿书,出纳钱谷,常令岁讨有余。尊主爱众,凡事必会议
按官员、施主。会计簿书,出纳钱谷,常令岁讨有余。尊主爱众,凡事必会议、、
禀住持方 行。训诲行仆,不妄鞭捶,设当惩戒摈罚,亦须禀议,量情示警,
行。训诲行仆,不妄鞭捶,设当惩戒摈罚,亦须禀议,量情示警,毋 毋
纵威暴,激变起讼。差设庄库职务,必须公平,毋用私党,致怨上下。
昔丛林盛时,多请西堂、首座、书记以充此职,而都监寺亦充首座、书记
昔丛林盛时,多请西堂、首座、书记以充此职,而都监寺亦充首座、书记。 。
否则,必腊高、历事廉能公谨,素为众服者充之。既无取於公,而道福殊胜,
上下美留。
虽连年不易,或数请再充,又何伤焉??故所在单寮、勤旧不满五、六人。
虽连年不易,或数请再充,又何伤焉 副
故所在单寮、勤旧不满五、六人。副
寺以下非历三次不归前资,监寺非三次不归蒙堂,都寺非三次不得居单寮。
再请出充者,公界
再请出充者,公界②②封钥,元房以避嫌疑。斋粥二时必赴堂,则行仆行益
自然整肃。如杨岐
自然整肃。如杨岐③③之辅慈明
之辅慈明④④,石窻
,石窻⑤⑤之辅宏智
之辅宏智⑥⑥,可为法则。
注释
①都监寺:亦称监院、院主、主首。禅林东序六知事之一。在未有都寺以前,总管一寺庶务;增设都
寺之後,在都寺领导下分管寺中部分庶务。
②公界:公共之界限,引申为有公众在的场合,或集体共有的财产。
③杨岐:北宋禅僧。俗姓冷,名方会,江西宜春人。师事临济宗六世石霜楚圆,住袁州(今江西宜春)
杨岐山普明禅院,因以「杨岐」为号。杨岐一派禅法在宋代最为流行。
④慈明:即宋代临济宗六世祖楚圆。俗姓李,广西全州人。
⑤石窻:南宋禅僧。俗姓林,号法恭。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人,为天童宏智禅师门徒。
⑥宏智:南宋禅僧,俗姓李,号正觉。隰州(今山西隰县)人。住持明州天童寺,谥号宏智。

维那
译文
维那的职责是监督众僧执行佛律和寺规,对寺中发生的纷争尽量予以调解和处理。有
僧前来僧堂挂搭,负责辨别其度牒的真伪:僧众发生了纠纷和争吵,或者有遗 失物件,负
责给予分辨是非,调和矛盾:此外如僧众的出家年月,资格高低,各人的床坐安排,寺中的
图书帐簿等等,凡属僧侣的事务,无论大小、内外,一概都 管。做佛事时负责提出经文,
领众念诵并说一番转施功德的话,以其声音作为修道的功德。对於病僧的抚恤、亡僧的送终 ,
尤其要重视。
每天早晚 两次赴僧堂,堂前敲钟,离位入堂,至圣僧像前靠左手上香,然後退两步半,
作揖问安,合掌而入,站在椎边,先看一天一天转施功德对象的神只名位:等到钟鼓声 停
了,打椎一下,僧众将食鉢放下来後,再打椎一下,合掌,默默地向当日轮到转施功德的神
只讲那番表示转施功德意向的话,默念完,左手按在砧上,说道:「仰 凭大众,连念十遍清
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十号。」右手打椎,拾手的高度不超过五寸,一声停止再打一
椎,快慢适度。等到首座念斋饭时的咒语至第三句将 结束时,转身退到立僧首座板头站。
再等到行者为每人都添好饭菜,又上前打椎一下,合掌,至圣僧像前作揖问安,便出僧堂,
回到自己用餐的位置。
如果是施主出钱请僧众用斋饭,等布施物都分发过了,打过进食椎後,从圣僧像後转
到左边,向首座作揖问安,再鸣椎一声便出堂,为的是请施主施财。如果维那 临时有别的
事情,或者是刚好在休假中,那就要将戒腊簿、请假簿、堂司须知簿亲自送到知客寮,请知
客暂时代理自己的职务。
原典
维那
纲维众僧,曲尽调摄。堂僧挂搭,辨度牒
纲维众僧,曲尽调摄。堂僧挂搭,辨度牒①①真伪;众有争竞、遗失,为辨
析和会;戒腊资次、床历图帐,凡借事内外无不掌之。举唱回向,以声音为佛
事;病僧、亡僧尤当究心。
每日二时赴堂,堂前鸣钟,离位入堂,圣僧前左手上香,退两步半,问
每日二时赴堂,堂前鸣钟,离位入堂,圣僧前左手上香,退两步半,问讯 讯、
合掌而入,椎边立,先看逐日回向神示名位;钟鼓绝,鸣椎一下,众展鉢已,
再鸣椎一 下,合掌,默回向当日神示,左手按砧,举云:「仰凭大众,念清净
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
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② ②十号。」云云。右手鸣椎,高不过五寸,声绝方
」云云。右手鸣椎,高不过五寸,声绝方下 下
椎,急缓合度。 俟首座唱食至第三句将毕,转身退至立僧
俟首座唱食至第三句将毕,转身退至立僧③ ③板头立。俟行食遍,
板头立。俟行食遍
进前鸣椎一下,合掌至圣僧前问讯,出堂归鉢位。
若施主斋僧,行((“左贝右亲
若施主斋僧,行 左贝右亲””)遍,食椎後从圣僧後转左边,朝首座问讯
遍,食椎後从圣僧後转左边,朝首座问讯。 。
复鸣椎一下而出,为请施财也。或有他缘,或暂假出入,将戒腊簿、假簿、堂
司须知簿亲送过客司,令摄之。
注释
①度牒:官府发给合法僧尼的身份证明书。
②报身:佛身之一,是佛的法身经过修习而得到大彻大悟的佛身。
③立僧:立僧首座的简称。立僧首座的职责是为众僧说法,使众僧在佛法上得以成立。无一定人选,
一般可於首座、头首或西堂等道德高、学识广之老资格僧侣中选任,位望极重。

副寺
译文
《古清规》中称为库头,如今各寺院称为柜头,北方则称财帛,名称不一,其实都同
指副寺这一职务。意思是作为都监寺的副手,为他分劳。职责是掌管寺院集体 的钱粮财帛。
凡是米麦出入,要及时上帐。有关收管支用的情况,让库子每日造一份收支的清单,称为飞
单,经副寺签署之後呈交方丈。这种每日呈送的清单又称日 单。也有十天结算一次的帐单,
称为旬单:还有一个月结算一次,满一年时通结有无和现存数目的总帐,叫做日黄总簿:此
外又有米、面、五味各自立帐的分帐簿。 对这些帐簿都应该认真查对核算。
凡是寺院集体所有的财物,即使是一丝一毫都是各地众僧有份的,除了对寺院外护官员 、
固定施主的迎送、庆 贺、吊丧等正常人情往来之外,一概不许巧立名目,侵占支用。所以
使用的上下库子,必须选择头脑精明、懂得书写计算,而且安分守己廉洁奉公的人担任。对
於疾 病僧人,应及时拨付他们按规定应得到的供给物品。如果有仓库疎漏、雀鼠侵耗、米
麦受潮变质,以及一切物品安放守护不符合要求的情况,都要及时照管处置。
原典
副寺
《古规》日库头,今诸寺称柜头,北方称财帛,其实皆此一职。盖副贰都
监寺,分劳也。掌常住金谷钱帛。米 麦出入,随时上历。收管支用,令库子
麦出入,随时上历。收管支用,令库子每每
日具收支若干,佥定飞单
日具收支若干,佥定飞单①①呈方丈,谓之日单;或十日一次结算,谓之旬单;
一月一结、一年通结有无见管,谓之日黄总 簿,外有米麪五味各簿,皆当考 算。
簿,外有米麪五味各簿,皆当考算
凡常住财物,虽毫末并是十方众僧有分,如非寺门外护官员、檀越宾客迎
送庆吊
送庆吊②②合行人事,并不可假名支破 侵渔。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
侵渔。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守
己廉谨者为之。病僧合用供给之物,即时应付。如仓库疎漏、雀鼠侵耗、米麦
蒸润、一切物色顿放守护有不如法者,并须及 时照管处置。
注释
①飞单:禅林中的每日收支清单,由副寺签定。因为一日所记条目不多,随时送呈方丈,往来如飞,
故名飞单,又名日单。
②庆吊:庆喜吊丧。

典座
译文
职责是掌管大众的斋粥。要做到一切供养物品精美整洁,食品配搭恰到好处。要经常
检查督促本管部门的工作,爱惜和保护寺院集体财物,不能够糟蹋浪费。要教 育众行者严
格遵守规矩,为僧众盛饭、添饭,参加集体劳动都不得怠慢。要关心爱护园夫,使他们按时
栽种作物。分发布施物要公平,做到大家一视同仁。早晚就在 厨房用餐,饭食要与大众一
样,不要求特殊待遇。粥饭盛到桶裏後,要先朝著僧堂的方向焚香礼拜,然後才让人抬到僧
堂裏去。
原典
典座
职掌大众斋粥。一切供养务在精洁,物料调和。检束局务,护惜常住,不
得暴殄。训众行者循守规矩,行益、普请
得暴殄。训众行者循守规矩,行益、普请①①,不得怠慢。抚恤园夫
,不得怠慢。抚恤园夫②②,栽种及
时。均俵同利,二时就厨下粥饭,食不异众。粥饭上桶,先望僧堂焚香设拜,
然後发过堂。
注释
①普请:集结僧众共同劳动,称为「普请」
。其制由百丈怀海和尚奠立。後来又称召集僧众为「普请」

②园夫:禅林中管菜园子的役夫。

直岁
译文
掌管一切兴造和修理工作。凡是殿堂、寮舍有损坏破漏,要及时加以整修:各种工具
什物,要经常查点,不使有缺:对於役作的人工,要根据工程进度加以检查督 促,要斥退
懒惰浮浪之人,不允许有人不干活领乾薪、浪费财物损害公众利益。对於田园庄舍、碾磨碓
坊、牲口车船、香火腊烛等寺院财产要经常巡查保护,防止盗 贼侵犯。差遣各种人工,要
赏罚得当,使其勤劳努力,忠於公事,又要做到各人劳逸均平。如果有大修造任务,则增添
执事与直岁共同负责掌管。
原典
直岁
职掌一切作务。凡殿堂寮舍之损漏者,常加整葺;动用什物,常阅其数;
役作人力,稽其工程,黜其游堕,毋纵浮食,蠢财害公。田园庄舍,碾磨碓坊,
役作人力,稽其工程,黜其游堕,毋纵浮食,蠢财害公。田园庄舍,碾磨碓坊,
头疋舟车,火烛、盗贼,巡护防警。差拨使令,掌罚惟当。并宜公勤,劳逸必
均。如大修造,则添人同掌之。
解说
这裏介绍的东序五种执事,是一般比较典型的寺院的情形。这样的寺院规模大,僧众多 ,
所以要设置多种知事分管寺院日常生活和生产事务。
原典提到古代东、西两序的职务可以互相调动,例如首座、书记改任都监寺,都监寺
也可以调任首座。这是因为古代寺院经济还不很发达,寺院生活比较简朴,各 执事管的事
情不多,与钱财关系不大,所以互相调换问题不大。到了元代,丛林的经济已很发达,有的
寺院的庄园地跨好几个州县,都监寺或副寺分管好几个庄园, 每个庄园又各有很多杂职和
工役。大小执事所管的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又跟实际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管宗教的执
事与管庄园钱财的执事,既不便於互调,有利 益的执事也不愿意改任纯管宗教事务的穷执
事。
由此就产生了对事权大的执事的约束和监督问题。原典强调都监寺等执事遇到大事必须
先开会商议,还要请示住持,经同意後才施行,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这样的约束和监督制度 ,
在现代佛教中已经得到推广和加强。
当然也还有较小的寺院,其执事的设置就不一定那么完备。此外还有地区的差别,各地
寺院所设执事的种类、名称、职责也是回不相同的。现代禅林中这样的差别尤为显著。这也
是禅林制度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的表现。

关于各种勤杂职务
寮元
译文
寮元是管理各僧寮的一种僧职。具体负责各寮舍的经文、什物、菜汤、柴炭,以及向
有关方面申报和领取各寮的供给物品,各寮的打扫洗刷,各僧的净发、揓巾之 类。每天吃
完饭,寮元就命茶头行者守候在寮舍门外,等到大家都来了,敲响云板三下,大众归寮,寮
长与寮元并排而坐,寮主和副寮在对面分左右而坐。副寮离座 烧香,然後归座,茶头行者
高声向寮元等问安道:「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否?」大众随声双手合十致意。遇到初一、
十五点汤,寮元打云板召集大众,烧香,让 行者给大家分汤,像平常点汤的礼节一样。
原典
列职杂务
寮元
掌众寮之经文、什物、茶汤、柴炭,请给供需、洒扫浣濯、净发椸巾之类
掌众寮之经文、什物、茶汤、柴炭,请给供需、洒扫浣濯、净发椸巾之类。 。
每日粥罢,令茶头行者门外候众至,鸣板三下。大众归寮,寮长
每日粥罢,令茶头行者门外候众至,鸣板三下。大众归寮,寮长① ①分手,寮主
分手,寮主、、
副寮
副寮②②对面左右位。副寮出烧香,归位,茶头喝云:「不审。」大众和南。遇旦
望点汤,鸣板集众,烧香、行汤,如常礼。
注释
①寮长:寮元的副手,後世又称为「席头」,寮元则称为「坐元」
、「寮首座」。职司众寮之事,一般由
住寺久、熟悉各种制度和规矩的人担任。
②副寮:寮主的副手,协助寮主,点检寮内的扫除和各种用具的有无。

寮主、副寮
译文
凡有僧众集体居住的地方,都要设立寮主和副寮。寮元根据各僧的僧龄,按照从小到大
的顺序,指定僧人充任,并把僧众的名字按僧龄列表贴在牌子上预先公布出来,每十日轮换
一人,协助寮元办事。
每天早晚僧众到僧堂去了,寮主、副寮应後走一步,巡视寮中经案,如果有人遗忘了一
些零星物品,在有人看见可作证明的情况下,代为收拾并付还失主。此外还要负责查点、移
交本寮杂物,平日负责安排香灯、茶汤,不许外人来寮中留宿及寄卖物件。
寮中还应预先定出望寮一名,作为副寮的候补人,一旦副寮出缺,即可递补其位。如果
寮主任满,向维那报告,请求派人交接:副寮任满,则向寮元报告,请求派後任来交接。
原典
寮主、副寮
凡安众处,寮元照戒次自下而上请充之。写定名字,预贴牌上,十日一替
凡安众处,寮元照戒次自下而上请充之。写定名字,预贴牌上,十日一替,,
佐寮元办事。
旦暮僧众归堂,巡视经案,或有遗忘什物者,眼同
旦暮僧众归堂,巡视经案,或有遗忘什物者,眼同①①收拾付还。及交点本
寮什物,提调香灯茶汤,毋容外人止宿及寄卖物件。
犹预定望寮
犹预定望寮②②一名,使以次挨补副寮。若寮主遇满,从维那请交代;到寮
遇满,从寮元请交代。
注释
①眼同:元朝俗语,指众眼同见。
②望寮:副寮的候补者。

延寿堂主
译文
延寿堂是禅林中停放病重将亡之僧的处所。延寿堂主是在延寿堂负责照顾病僧的杂役。
其职责是看顾病僧,使堂中保持足够应用的汤药、油烛、炭火、粥食和酸、 苦、甘、辛、
咸等调料。倘若寺院常住缺乏这些物品,而自己丰裕,堂主为了修功德与佛结缘,应该贡献
出自己所有付给病僧应用,当然也可以劝施主行善修功德, 出钱出物筹措需用物资。
病僧的床席、衣被狼籍污秽,要及时耐心为其洗刷乾净,不要产生厌恶嫌弃的情绪。因
为在八种积善修福的「八福田」事业中,照顾和供养病人是第一大福田。
原典
延寿堂主
看视病僧,汤药、油烛、炭火、粥食、五味常备供须。公界倘缺,若自己
丰裕,结缘应付,或劝化施主措办。
床席、衣被狼籍秽污,为其洗浣,毋生憎嫌。八福田
床席、衣被狼籍秽污,为其洗浣,毋生憎嫌。八福田①①中,直病
中,直病②②为第一
也。
注释
①八福田:说法不一。一说以为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即为自己受戒之人)、四阇黎、五僧、六父、
七母、八病人,对这八种人恭敬供养、慈愍惠施,就都可以 生无量之福,故称「八福田」。另一说认为造
路挖井、修桥、平治险路、孝顺父母、供养沙门、供养病人、救济苦厄、设无遮大会这八种积善之事为「八
福 田 」。
②直病:轮值看护照顾病人。

净头
译文
净头是禅林掌管厕所之僧。具体任务是扫地、装香、换筹具、洗厕所、烧汤、添水,都
要及时做好。厕所内稍有脏乱,随即打扫整理乾净,手巾、净桶都要点检添换。
凡是出任这一工作的人,都是出自对佛教的虔诚自愿承担的。一任将满需要换人时,维
那寮先挂出一张小榜,写道:「下次净头缺人,若有人愿任此职藉以与大众结缘,请在此留
下芳名。」愿意任职的人收下榜文,向维那说明,维那报请住持同意後,即请其就职。
原典
净头
扫地装香,换筹
扫地装香,换筹①①洗厕,烧汤添水,须是及时。稍有狼籍,随即净治;手
巾净桶,点检添换。
凡供此职,皆是自发道心。将交替时,堂司预出小榜云:「下次净头缺人,
如有结缘,请留芳名。」愿结缘者,收榜白堂司,然後覆住持请充之。
注释
①筹:梵语为「舍罗」(Salaka),一种计算人数的工具,一般用竹木作材料,粗细 、长短适度。禅林
常用它点算人数。

化主
译文
化主是劝化信徒布施以供养三宝的一种杂役。凡有僧众居住的地方,不管规模大小,寺
院集体的租谷收入有限,必须靠化主劝施主随力施给,作为供给僧众的辅助来源。如果寺院
的固定财产收入已足供僧众之用,化主就不必频频劝施主布施,因为求人的事总是易於令人
生厌的。
原典
化主
凡安众处,常住租入有限,必籍化主劝化檀越,随力施与,添助供众。其
或恒产足用,不必多往干求,取厌也。

园主
译文
园主是禅林中管理华园的杂役。任此役的人应不怕勤苦,以身作则,带动众园夫一起努
力工作。要辛勤栽种菜蔬,及时灌溉,供给厨房,不让感到缺乏。
原典
园主
不惮勤苦,以身率先。栽种菜蔬,及时灌溉,供给堂厨,毋使缺乏。

磨主
译文
磨主管理磨房,兼管碓坊。这项工作关系到一寺僧众每日的米面供应,责任很重。所以
要选择佛教信仰虔诚,又熟悉舂磨等有关技术的人担任。
原典
磨主
兼主碓坊。米麪供众,极有关系。须择有道心人,谙晓舂磨等事者充之。

水头
译文
水头是禅林中负责汲水和烧水的杂役。五更起来烧水,供大众盥洗。手巾、脸盆、灯烛 、
牙药,都要准备齐全,不要使它缺少。冬天要烘焙手巾,必须早起安排妥当,不要等临用时
才匆忙操办,引起僧众心生不满。
原典
水头
五更烧汤,供大众颒盥。手巾面盆,灯烛牙药,毋令缺少。冬月烘焙手巾,
五更烧汤,供大众颒盥。手巾面盆,灯烛牙药,毋令缺少。冬月烘焙手巾,
须早起铺排,勿致临时动众念。

炭头
译文
炭头是禅林中管柴炭的杂役。任务是预备柴炭,供大众御寒。有的靠劝信徒布施,有的
从常住出钱购买,总之一定要准备充足。
原典
炭头
预备柴炭,以御寒事。或化施主,或出公界,须令足用。

庄主
译文
庄主是禅林所属田庄的管事僧。任务是保证田亩的东西南北界限不受侵犯,修理田庄的
房舍,安排督促农务,管理好庄田的佃客。庄中发生的零星小事,随时处理,消除矛盾:重
大的事件则报告寺裏,由寺方决定处理办法。
近时禅林中弊病百出,而庄田中的弊端最为严重。下面略举三件,从中可以看出其大
概情形。最初是大家争著要担任庄田中的职务,以为可以捞到大油水。但僧多 粥少,怎么
能满足大家的愿望呢?於是未能如愿的人便怪罪住持,闹得上下不和,此其一。一旦担任了
庄主职务,见到庄田离寺较远,便无所不为,以致引起争执诉 讼。本应供给大众的钱粮,
都被花费光了,还背了一身的债,留给後任去偿还。因而威信尽失,法度不严,连佃客也不
把你看在眼裏,拖欠租税,此其二。即使让老 成持重、能力强的人担任庄职,也对付不了
无穷无尽的州县官员、吏胥衙役、乡都职役及邻里富豪的应酬往还。这些人占便宜惯了,对
他们应付得稍有不周到之处, 便会藉机生事,故尔绝不能疏忽怠慢。这笔应酬费用,虽然
不能公开支取,但是巧立名目多方支用,更加糟糕,於公於私都没有好处。因此之故,庄中
费用巨大,有 时甚至占到全寺开支的一半。此其三。
庄田中有上述三大弊端,非改革不可。譬如一个大家庭,产业丰厚,十分富有,却从来
没听说把子弟分别派 到庄田中去管庄。寺院庄田也应如此,道理很简单:耕种有佃客,指
挥调度有工头:收租的时候,自有监收僧人行者负责。此外尽管还有向官府交税、修理圩田
堤 防、分发粮食等项事务,只须临时分别委派勤旧、知事,让他们限期办理,事毕回归寺
院即可。这样做,不但节省费用,对寺院集体开支有好处,而且把矛盾冲突消 灭在尚未萌
芽之时,公私都受益。如今许多寺院的废败,就像逃亡之家一样。假如住持、勤旧能顾惜寺
院的前途,想要节省费用、补救积弊、清除滥设机构、淘汰冗 杂人员,就请从改革庄田管
理制度开始。
按照最初的规矩,对於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出而担任庄田主管职务的人,另外商议一些
办法加以酬劳补偿。
原典
庄主
视田界至
视田界至① ①,修理庄舍,提督农务,抚安庄佃。些少事故,随时清弭;事
关大体,申寺定夺。
近时丛林,凋弊百出,而庄中尤甚。略举其三:诸方通害,初争庄职,
近时丛林,凋弊百出,而庄中尤甚。略举其三:诸方通害,初争庄职,安安
能遍及??构怨住持,上下不睦,一也。一充其职,离寺相远,靡所不为,致争
能遍及 起
构怨住持,上下不睦,一也。一充其职,离寺相远,靡所不为,致争起
讼。供众 钱粮,尽皆耗费,复积逋负,以累于後,因而纪纲不振,庄佃生侮,
租课不还,其弊二也。纵使老成能事充之,而州县应酬,吏胥管干、乡都职役
租课不还,其弊二也。纵使老成能事充之,而州县应酬,吏胥管干、乡都职役、 、
邻里富豪,皆合 追陪。既启其端,稍有不及,便生衅隙。虽不明支,而巧立 破
追陪。既启其端,稍有不及,便生衅隙。虽不明支,而巧立破
除,公私无益。故庄中之费,或半於寺,其弊三也。
只如大家,业产巨富,不闻分遣 子弟遍居庄所。盖耕种有佃,提督则有 甲
子弟遍居庄所。盖耕种有佃,提督则有甲
干;收租之时,自有监收僧行;此外纵有输纳、修圩
干;收租之时,自有监收僧行;此外纵有输纳、修圩② ②、俵粮等项,只临时分
委勤旧、知事,限期使办,事毕旋归。非唯省 费,有补常住,而消祸未萌, 公
费,有补常住,而消祸未萌,公
私攸济。今诸方之废,如逃亡家。住持、勤旧能恤念寺门,欲撙费救弊,汰除
滥冗,请自此始。
其初例,有当重难而应充庄职者,别议酬补之。
注释
①界至:田界的四至,即东西南此各至何所。
②修圩:圩,指低洼地周围的堤坊。江淮间低洼处以「圩」围起来的田叫「圩田」。
「修圩」应指修筑
圩田的堤防。
诸庄监收
译文
根据《古清规》,早先并无庄主、监收两种职务,近代才设立这样的名目。一设立这些
名目,它的弊端也就不断暴露出来。有由於住持任人唯亲因而用人不当的情 况,有为了私
利乱用人的情况,也有其职被动旧执事人连年霸占充任的情况:有依靠有势力的人谋取此职
的情况,也有拉帮结党分别占据职位的情况,还有为了争夺 庄职明争暗闘的情况。凡此种
种,蠹蚀了常住,也损害了私人,不能一一枚举。虽然大家都
想设法改变这些弊端,却是不知从何著手。假如有廉洁公正的退位旧执事,辅佐住持,
那就可以公开选拔,量才委用:或者用对众拈阄的办法选用庄职。担任诸庄监收的人,应当
一心想著克己奉公,既不苛刻对待佃户,也不使寺院集体财产受损失,如此就可做到於人於
己都有利了。
原典
诸庄监收
《古规》初无庄主、监收,近代方立此名。此名一立,其弊百出。为住
《古规》初无庄主、监收,近代方立此名。此名一立,其弊百出。为住持持
私任匪人者有之,因利曲徇者有之,为勤旧执事人连年占充者有之,托势求充
者有之,树 党分充者有之,角力争充者有之。蠹公害私,不可枚举。虽欲匡救,
党分充者有之,角力争充者有之。蠹公害私,不可枚举。虽欲匡救
未如之何。倘得廉正勤旧,辅佐住持,公选区用,或对众阄拈充之。充此职者
未如之何。倘得廉正勤旧,辅佐住持,公选区用,或对众阄拈充之。充此职者, ,
当克己为念,奉 众为心。毋苛取佃户,毋亏损常住,则自他俱利矣。

解说
本节所述的各种勤杂职务,都是禅林的基层执事。其中寮主、副寮、延寿 堂主、净头、
化主、园主、磨主、水头、炭头等职,与西序当中的知浴一职近似,都是服务性质的苦差,
或者作为一种义务由有关僧众轮流充当,或者僧众出自对佛 教的虔诚献身精神,把担任和
做好这些职务作为积善做功德的一种形式看待。
但是庄主和诸庄监收两项职务却不同。从性质来看,它们与净头、园主等职一样,也是
禅林的勤杂职务,不过因为所管是钱粮,地点又离寺院较远,有相当的自由支配权力,就为
这种职务提供了营私舞弊、作威作福的机会,这种职务因而成为禅林中竞相追逐的目标。
作者深合庄主和诸庄监收容易引起的弊端,提出了改革庄田管理制度的要求。但他提
出的办法是取消庄主,庄中事务临时派人去处理。这种办法未必恰当。实际上 庄田管理制
度的弊病是和禅林管理制度的弊病密切相关的。如果能从制度上保证民主、公正地选举住持 ,
对住持的权力有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措施,同时有效地限制 退任旧执事干预寺院管理,则
庄田管理制度的弊病也不难革除。

推举立僧首座的仪规
推请立僧名德首座
译文
这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不可轻率推举。如果寺中有退下来的名山大寺旧住持,或
者是名德首座,其道行和学问一向受到大家的敬重和推戴,那就可以婉转地徵 求其本人意
见,看是否愿意出任立僧首座。如果对方有同意的表示,就要特地举行一次上堂仪式,说:
「这裏僧众很多,应该有得当的人共同建立大法,加强对僧众 的锻炼陶冶。很荣幸山中有
某某人,见识高明,是智慧的化身。等一会儿下座之後,我同两序执事僧及僧众们拜请他为
大众说法,让大家参学。希望他发慈悲心,允 准我们的请求。」下座之後,方丈行者用垫著
衬布的木盘盛「入室」、「普说」二面牌子,就在法座下同大众拜请,致词说:「大众都倾心
爱戴您,早就希望能得到 您的教诲。希望大发慈悲,允准我们的请求。」这一仪式之後,受
拜请的人随即到方丈,炷香并以坐具触地拜谢,致词说:「某甲荣幸地获准在贵寺栖止,最
明智的 做法是不要抛头露面,以遮盖自己的无能。但既蒙推举,不敢固执己见,辜负大家
的美意。」住持答道:「佛法的弘扬,要借重您的清德,还望多加支持。」致谢完 了,堂司行
者敲响僧堂钟,全寺僧众一起把立僧首座送回僧寮。其时住持与立僧首座互相以坐具触地一
次,表示礼拜,就此送出:接著立僧首座与大众互相作揖问 好。
其後,维那到立僧首座寮舍中商量为他安排一名侍者。接著挂出普说牌,并预先把首座
为大众说法的照堂布置好,禅椅、拂子、主丈、炉烛等 应用之物都放在指定的位置上。鸣
鼓一通,大众齐集照堂站好,立僧首座坐到其座位上。维那出列烧香,同大众再次下拜表示
恳请之意。立僧首座结跏趺坐,两序执 事僧出列作揖问安,随後住持也向立僧首座作揖致
礼。等到立僧首座为大众说法说完之後,维那同大众再次下拜表示感谢。之後,立僧首座即
怀揣著香到方丈室致谢 住持,行两展三礼的礼节,说道:「既蒙您委派我做事,我只好厚著
脸皮承当起这一重任。有不当之处,还望您发慈悲心,多多包涵。不胜惭愧惊惶。 」又到库
司和 各僧寮作揖问安。方丈准备简单的饭菜招待立僧首座,并特地为他准备汤和晚饭,夜
间又招待汤果,都请两序执事僧作陪,立僧首座的侍者也出席宴请。
第二天,住持在僧堂特设茶点招待立僧首座。请客侍者准备了招待茶点的榜文(样式
见後),并到立僧首座寮揷香拜请,其礼节与特设茶点招待新首座的情况相 同。立僧首座也
应当特设茶点招待首座和大众,与前堂首座特设茶点招待後堂首座及大众的情况相同。另选
一天在方丈室款待立僧首座,请两序执事僧作陪。
设茶榜文样式
今天早斋之後,堂头和尚特在僧堂设茶点招待新就任的立僧首座,聊表祝贺之意。请各
执事僧和全寺僧众共同光临作陪。
今月 日侍司 某敬白
原典
请立僧首座
其事严重,不可轻举。如大方西堂、名德首座
其事严重,不可轻举。如大方西堂、名德首座①①,行解
,行解②②素为众所推服
素为众所推服者者,
委曲陈情。如有允意,特为上堂言:「此间多众,宜得当人相与建立法幢
「此间多众,宜得当人相与建立法幢③ ③,开
大炉鞴 ④。山中幸有某人,知见高明,慧命
。山中幸有某人,知见高明,慧命⑤⑤所寄。少刻下座,同两序、大
所寄。少刻下座,同两序、大众 众
拜请为大众开室。伏望慈悲,特垂开允。」下座,方丈行者以柈袱盛入室、普
」下座,方丈行者以柈袱盛入室、普说 说
二牌,即於座 下同大众拜请,词云:「大众倾心,久思示诲。伏望慈悲,特垂
开允。」受请人随诣方丈,炷香触礼拜谢,词云:「某甲幸获依栖,贵图藏拙。
既蒙见举,不敢有 违。」答云:「佛法寄重,仰乞垂情。」谢已,堂司行者鸣僧
堂钟,大众同送归 寮。住持对触礼一拜送出,次与大众问讯。
堂钟,大众同送归寮。住持对触礼一拜送出,次与大众问讯。
维那诣寮议请侍者一 人。挂普说牌,预铺设照堂禅椅、拂子
人。挂普说牌,预铺设照堂禅椅、拂子⑥ ⑥、主丈、
、主丈、炉炉
烛。鸣鼓一通,众集立定,立僧归位。维那出班烧香,同大众再下拜伸请。立
僧跌座,两序问讯,住持问讯。立 僧普说竟,维那同大众再下拜伸谢。立僧
僧普说竟,维那同大众再下拜伸谢。立僧即 即
怀香诣方丈致谢,两展三礼,词云:「既蒙使令,勉颜承当。慈悲包荒,不胜
「既蒙使令,勉颜承当。慈悲包荒,不胜愧 愧
悚。」仍往库司、诸寮舍问讯。方丈备草 饭 ⑦,请特为汤、药石,至晚汤果,
两序光伴,立僧侍者预席。
次日,住持请僧堂特为茶。请客侍者具茶榜(式见後),诣寮挥香拜请,
,诣寮挥香拜请,礼 礼
与特为新首座同。立僧当特为首座、大众茶,与前堂特为後堂、大众礼同。别
日方丈管待,请两序光伴。
榜式
堂头和尚今晨斋退,就云堂点茶,特为新命首座,聊旌陈 贺之仪。仍请
诸知事 大众同垂 光伴
今月 日侍司 某敬日
注释
①名德首座:禅林僧职,选首座中有名誉德行者充任。
②行解:修行与知解。
③法幢:妙法高耸,像旛幢那么突出,故称为法幢。
④炉鞴:冶炼炉及炉上鼓风用的革囊。
⑤慧命:佛教认为法身以智慧为寿命,即强调智慧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
⑥拂子:拂虫用具,一般用线、羊毛、树皮等物做成,说法时常用。
⑦草饭:粗糙简单的饭食。

拜请名德首座的仪规
请名德首座
译文
对於拜请的对象,住持须预先向他表示意向,如果对方有愿意的表示,就先在方丈室
招待他喝茶,两序执事僧作陪。然後就鸣鼓升座,事先不须经过出榜通告僧众 的程序。在
法座上,住持很诚恳地介绍敦请名德首座的原委和经过。下座之後与全寺僧众一起向名德首
座表达拜请的诚意,然後鸣钟将其送归僧寮。设茶汤招待的礼 仪,与前述招待立僧首座的
情况相同。名德首座就任和退位的仪式单独举行,不与一般两序执事僧的就任和退位仪式相
混,因为名德首座不管具体事务,没有前、後 任互相交接的手续。
原典
请名德首座
住持须预禀露,如有允意,方丈先请茶,两序光伴。即鸣鼓升座,更不报
众。住持委曲致恳,下座与大众同伸拜请,鸣钟送归寮。茶汤管待,礼与前同。
众。住持委曲致恳,下座与大众同伸拜请,鸣钟送归寮。茶汤管待,礼与前同。
进退不混,
两序无交代也。

解说
立僧首座和名德首座都是禅林的高级名誉职务,不属於两序之列,所以其拜请和退任的
仪式都单独举行,不与两序诸职相混。
在《古清规》中,似乎还没有这两种职务,它们的设立是後来的事,始设的时间已难
以弄清楚。立僧首座职在教化,陶冶僧众,要为大众说法,又允许僧众人室参 学请益,从
职责和地位上看,有点近似後世佛学院的院长。相信这是在大型寺院中,为了加强对僧众的
佛学教育而设的专门职务,中小型寺院未必有此一职。现代专 设有佛学院集中教育学僧,
所以现代禅林也无立僧首座一职。
至於名德首座,没有具体职责,只是要借重其名和德来为僧众树立一个榜样,同时也藉
以提高寺院的威信。现代禅林亦无此职。
由於这两种名誉职务意义重大,担任人名望很高,所以拜请仪式做得十分庄严隆重。

两序执事僧就职和退位的仪规

两序执事僧就职和退位
译文
两班执事中的西班头首,位置清要,一定要选择才德相当的人担任。近来一些庸俗无
见识的人,简单地把头首的职责看成吃吃暍暍应酬应酬而已,使得坚持操守安 贫乐道的人
士更加甘愿恬退不任僧职,以保持其清高,这样下去,禅林凭什么使人向往,从而吸引人才
呢?当住持的,应当努力革除此种弊端。
至 於东班知事,
《古清规》只列举出监院、维那、典座、直岁、库头五员而已。两班执
事任期届满,自动打响木槌,向大众宣布退位,以普通僧众的身分回到僧堂,与 大家同吃
同住同活动,不要求单寮独住的特殊待遇,因而丛林充满活力,极为鼎盛。近来风气大变,
各地禅林中大大小小的享受特殊待遇的退任旧执事,动不动达到 一百多人,照顾服侍他们
的仆役加倍,僧堂中的普通僧众寥寥无几。泰定年问,脱欢丞相兼管行宣政院,把各地寺院
分为上、中、下三等,明文规定各寺院每年聘请 知事僧的限额,就是针对知事和旧寺任退
人员泛滥的情况而定的,禅林应认真执行脱欢丞相的规定。
凡是职事僧任期将满,预先到方丈请求退位。 如果退位的日子选定了,住持令行者报
两序执事僧知道。当晚昏钟鸣响时,旧知事一班人到方丈揷香禀告,以坐具触地一拜,缴交
库司的有关簿记和钥匙,就此退 位。如果其中有人必须留任,住持随即把他们送到库司,
侍者烧香、点汤,殷勤劝请留任。
第二天早上五更钟鸣时,头首一班人怀揣著香到方丈室,以坐具触地向住持一拜告退。
如果有人留任,礼仪也像知事留任的情况一样,点汤慰勉并劝其留任。
此後,住持交给客头行者一份新选定的两班执事名单,令其请这些新执事及西堂、勤
旧吃饭,吃好饭又一起喝茶。两班中旧知事一班人,等到僧堂裏大家盛上饭之 後,从後门
进入。其中资格高的一位旧知事打一下木槌,说道:「各位请注意,我们这班人前次蒙堂头
和尚慈旨,让我们分管库司的各项工作。如今心力疲倦,请求 退位,回僧堂当一名普通僧
众。谨此说明。」说完再打一下木槌,从圣僧像左边走到住持跟前,行两展三礼的礼拜仪式。
第一次展坐具时说:「我们前次承蒙和尚选 拔录用,自知才能不足,心中无限惭愧之至。」
第二次展坐具时说一些寒喧话,说定以坐具三次触地礼拜,退身从圣僧像右边转到圣僧像前 ,
展坐具跪拜三次,转身 从首座板头开始巡堂一圈,最後站在僧堂中间,向大家作揖问安而
退。
吃完粥,客头行者留住新被选中的执事人选,请到方丈室献茶。暍完茶,住 持亲自起
身烧一炷香,然後回到位置上说: 「上届两班执事告退,而这些职务不可缺人,特拜请某某、
某某担任知事,某某、某某担任头首。」一一宣布什么人担任 什么职务後,住持走到香炉前
站定,侍者作揖请新当选者到住持面前,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
然後新知事一齐上前,行两展三礼礼节。第一次展坐 具时说:「我们入丛林不久,各种
事务都很生疏,承蒙信任,让我们任职听候使唤,心中不胜紧张惶恐之至。」第二次展坐具
时说:「今天天气正好,祝愿堂头和尚 注意生活起居,保重法体,健康多福。」以坐具触地
三拜,住持答一拜。接著新头首上前,行两展三礼礼节,致词与新知事一样。
然後两班新执事 转到自己位置上,行者献汤。(据南宋咸淳年间重修的《咸淳清规》记
载,此时还有作揖让坐、请烧香等仪式,至今各地寺院都还在遵行。也有人说当晚寺院要特
别 招待新执事,这一点倒可免去。到底讲究不讲究此一礼仪,全凭住持的意思而定。 )暍完
汤,新执事们要对住持表示感谢,有的展坐具礼拜,有的则免除展拜仪式, 也可随宜而定。
供头行者敲响僧堂钟,僧众们各归自己就餐的位置站好。
住持步入僧堂,先送前堂首座以下各头首回自己就餐的位置,各各以坐具 触地一 拜:
其次送後堂首座归就餐之位,与住持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新知事一班人,预先站在西堂板
头,住持回到自己就餐之位後,维那走到住持面前,作揖问安 後站在一旁。 (如果维那已退
位,则由知客或侍者代行此礼。 )住持把新执事名单交给他,维那当面作揖问安,从圣僧像
後转出,打一下木槌说: 「大家听著,前任 知事告退了,这些职务不可缺人,刚刚接到堂头
和尚的慈旨,请某人任某职,某人任某职,特此通知。 」又打木槌一下,侍者就作揖请新知
事一班人,到住持前以坐 具触地一拜。维那宣告: 「拜请新知事的程序完成了。」再打木槌
一下,知事一班人行两展三礼的礼拜仪式。(先後致词的情况都与新头首致词相同。)然後知
事从 圣僧像右边转到圣僧像前站成一排,展坐具行三跪拜大礼。拜完,维那领著他们绕僧
堂一圈,又回到中间向大家作揖问安,横向退到西堂板头站好。
这时堂司行者高声赞礼道:
「大众向新知事行礼表示祝贺。」大家共同以坐具触地一拜,
然後堂司行者又赞礼道:「新知事行礼感谢大众。」大家又共同以坐具触 地一拜。完了堂司
行者又赞礼道:「大众送新知事归库司。」供头行者敲响僧堂钟,住持亲自送新知事入库司,
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新知事们把住持送出门。
原典
两序进退
头首务择才德相当者为之,而近之庸流,责以饮食延接为事,使守贫抱道
之士愈甘退藏,丛林何由歆艳
之士愈甘退藏,丛林何由歆艳??住持当革其弊可也。
知事《古规》只列监院、维那、典座、直岁,库头五员而已。职满鸣椎
知事《古规》只列监院、维那、典座、直岁,库头五员而已。职满鸣椎白 白
众告退,归堂随众,初无单寮杨位,故丛林鼎盛。近来诸方大小勤奋,动至百
数,仆役倍 之,而僧堂閴无一人。泰定间
之,而僧堂閴无一人。泰定间① ①,脱欢丞相
,脱欢丞相②②领行宣政院
领行宣政院③③,分上、
,分上
中、下三等寺院,额定岁请知事员数,正为此也。宜遵行之。
凡职事将满,预诣方丈禀退。如择进退日定,住持令行者报两序知。当晚
昏钟鸣,旧知事一班诣方丈揷香告禀,触礼一拜,纳库记钥匙而退。就中或有
再留者,住持随送到库司,侍者烧香、点汤勉留。
次早五更钟鸣,头首一班怀香诣方丈,触礼一拜告退;或有留者,亦同前
礼,点汤留之。
住持以择定人名目子并西堂、勤旧,令客头行者请粥罢,会茶。其旧知
住持以择定人名目子并西堂、勤旧,令客头行者请粥罢,会茶。其旧知事 事
一班,候僧堂行粥遍,从後门入。上首鸣椎一下云:「白大众,某等昨蒙堂头
「白大众,某等昨蒙堂头和 和
街慈旨, 令归库司。今来心力疲倦,告退归堂随众,谨白。」再鸣椎一下,从
圣僧左出住持前两展三礼。初展云:「某等昨蒙甄录,自媿匪才,下情无任愧
「某等昨蒙甄录,自媿匪才,下情无任愧怀 怀
之至。」再展敍 寒温毕,触礼三拜,退身从圣僧右出圣僧前,大展三拜,转身
从首座板起巡堂一匝,中间问讯而退。
粥罢,行者守请新人至寝堂献茶毕,住持躬起 烧香一炷,归位白云:「前
两序告退,此务不可缺人,拜请某人充知事,某人充头首。」逐一标名白讫,
」逐一标名白讫,住 住
持出就炉前立,侍者揖请新人至住持前,对触礼一拜。新 知事同进前,两展
知事同进前,两展三 三
礼。初展云:「某等乍入丛林,诸事生疎,过蒙使令,下情不胜恐惧之至。」再
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触礼三 拜,住持答一
拜,住持答一拜拜。
新头首进前,两展三礼,致词同前。
转位献 汤。(《咸淳规》
《咸淳规》④④:揖坐、揖香、揖头,至今诸方行之。或谓当晚
有特为,此可 免。讲不讲在住持意。)汤罢,谢礼,或展或免。供头鸣僧堂钟
)汤罢,谢礼,或展或免。供头鸣僧堂钟, ,
大众归鉢位立定。住持入堂,先送前堂首座以次头首随归鉢位,各触礼一拜;
次送後堂,对触礼一 拜。新知事一班,预立於西堂板头,住持归位,维那往
拜。新知事一班,预立於西堂板头,住持归位,维那往住 住
持前问讯侧立(如维那已退,则知客、侍者代行礼)。住持付目子与之,当面
。住持付目子与之,当面问 问
讯,从圣僧後转,鸣椎一下 云:「白大众,前知事告退,此务不可缺人,适奉
堂头和尚慈旨,请某人某职,某人充某职。谨白。」复鸣椎一下,侍者即揖请
」复鸣椎一下,侍者即揖请新 新
知事一班,至住持前触 礼一拜。维 那白云:「请知事讫。」又鸣椎一下,知事
知事一班,至住持前触礼一拜。维 」又鸣椎一下,知事一 一
班两展三礼。(致词并与前同)知事转圣僧後右出圣僧前排立,大展三拜。维
(致词并与前同)知事转圣僧後右出圣僧前排立,大展三拜。维那 那
引巡堂一匝,归中问讯,横退,过西堂 板头立。
堂司行者喝云:「大众礼贺新知事。」普同触礼一拜毕,又喝云:「新知事
「新知事礼礼
谢大众。」普同触礼一拜毕,又喝云:「大众送新知事归库司。」供头行者鸣僧
」供头行者鸣僧堂 堂
钟,住持送入,对触礼一拜,送住持出。
注释
①泰定间:元泰定帝在位期间,即公元一三二四年至一三二七年。
②脱欢丞相:元泰定年间的左丞相兼领行宣政院事。姓斡刺纳儿氏,致和元年(公元一三二八年)卒。
③行宣政院: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行宣政院是宣政院设在各
行省的下属机构。
④成淳规:南宋咸淳年间(公元一二六五——一二七四年)重修的禅林清规,编者为后湖比丘惟勉。

译文
新旧知事要举行交接仪式,互相转身各以坐具触地一拜,新知事就把旧知事送出库司。
接著侍者先来道贺,其次西班头首领僧众前来道贺。都贺定了,行者高声赞 道 :「 大 众 送斩
首座归僧寮。」又敲响大钟,在钟声中一一欢送和祝贺新执事。在送、贺完新首座之後,堂
司行者依次一一礼赞道:「大众送新维那归堂司。」「两 班退任旧执事送新後堂首座、书记、
藏主、知客归僧寮。」送、贺礼节与交接仪式都与新、旧知事交接时的情况相同。
送完新执事,堂司行者又高声礼赞道:「大众送旧首座、都寺归僧寮。」也敲钟表示欢送
和祝贺。其後又分别礼赞道:「两班退任旧执事送首座以下的旧头首归蒙堂、都寺以下的旧
知事归前资寮。」礼节与送新执事相同。
新执事在僧寮把相送而来的住持送走後,寮主首先来迎接,相互转身,都用坐具触地
向对方表示礼拜。不必把寮主送出,互拜完之後就坐下来接受祝贺。这些送、 贺、迎接的
礼节都完成了,新旧执事各自怀揣著香到方丈室拜谢住持。新执事的香是由库司准备的。拜
谢完毕,新旧执事一起逐一到各僧寮看望僧众。
方丈招待新旧执事在午前用餐和点心。用餐时吃的是简单的饭菜,还是请西堂、勤旧人
员作陪。寮元以下的各种杂务人员任期届满,等方丈拜请两序执事的工作完成後,另找一个
合适的日子到维那寮向维那请求卸职,维那一一选请好新的杂务人员,与旧杂职人员办理移
交事宜。
原典
与旧人交代,互转身对触礼一拜,送旧人出。侍者先贺,次头首领众贺。
毕,行者喝云:「大众送新首座归寮。」再鸣钟送、贺毕,喝云:「大众送新维那
「大众送新维那
归堂司。」又鸣钟送、贺毕,逐一喝云:「两班勤旧送新後堂首座、书记、藏主
「两班勤旧送新後堂首座、书记、藏主、、
知客归寮。」送、贺、交代礼并同前。
又各喝云:「大众送旧首座、都寺归寮。」亦呜钟送、贺。毕,各喝云:「两
「两
班勤旧送以次旧头首、知事归蒙堂、前资。」礼亦如前。
送住持出,寮主先相接,交互转身对触礼一拜。不送出,然後受贺。俱毕
送住持出,寮主先相接,交互转身对触礼一拜。不送出,然後受贺。俱毕, ,
新旧人各怀香即诣方丈拜谢。新人香系库司备。谢毕,新旧人同巡寮。
方丈请半斋、点心。斋时草饭,仍请西堂、勤旧光伴。列职杂务待请两序
了,别日诣堂司告退,次第择人交替。

挂鉢时拜请新知事的特殊做法
挂鉢时拜请新知事
译文
有些地方,住持请新知事不先和人商议,自己暗暗选定了人,预先吩咐堂司行者,於
大众在僧堂吃完早粥,将饭鉢挂上鈎时高声宣布:「大家稍站一会儿,要举行 请新知事的仪
式。」维那走到圣僧像前烧香,绕堂走一圈,到住持前作揖问安,然後站在一旁。住持把所
请新知事的名单交给维那,维那接过後,当面作揖问安,从 圣僧像後转,打一下木槌,说
道:
「大家听著,刚刚接到堂头和尚的指示,请某人担任某一知事职务。」一一宣布完毕,侍
者作揖请新知事到住持前接受职务,礼仪 与通常请新知事的情况相同。事後回方丈室大家
一起喝茶,以及在这样的场合请新头首的礼仪,也与通常请新知事、新头首的有关做法相同 。
原典
挂鉢
挂鉢①①时请知事
有处住持不先和会,默择人定,预分付堂司行者於僧堂早粥罢,挂鉢时
有处住持不先和会,默择人定,预分付堂司行者於僧堂早粥罢,挂鉢时喝喝
云:「大众少立,请新知事。」维那入圣僧前烧香,巡堂一匝,至住持前问讯、
侧立。住 持付所请人名目子。接讫,当面问讯,从圣僧後转,鸣椎一下云:

「白白
大众:适奉堂头和尚慈旨,请某人充某知事。」逐一白讫,侍者揖请新人至住
」逐一白讫,侍者揖请新人至住持持
前受职,与前 礼同。
回方丈会茶,请头首礼,并同前。
注释
①挂鉢:此处仅指吃完粥饭,将钵挂在钩上。

侍者新旧交替的仪规
侍者上任和退职
译文
拜请两序执事僧的工作结束後,旧侍者随住持到方丈室,提出要求:「我们几人作您的
侍从很久了,现在想退下来,跟僧众们一起参禅修道,请您发慈悲心,批准 我 们 的 请 求 。」
说完揷香,展坐具跪拜三拜而退。住持把请新侍者的意见批给维那寮。维那把批示交给行者 ,
命他按批示拜请新侍者,又请寮元劝请,并与新侍者的 人选同到维那寮喝茶。维那作揖请
他们入寮,烧香、点茶。然後维那起身再烧香,宣布说:「刚刚接到堂头和尚的指示,让我
们敦请某某、某某上座担任侍者。」一 一宣布完毕 ,作揖请受请人上前,大家互相以坐具
触地一拜,转换到侍者的位置。维那作揖请其入坐,又请他烧香,再回到位置上坐定,献汤 。
完成了这些仪式後,把新侍者引 到方丈室。
住持出来接见,维那上前禀告:「刚才接到您的指示,让我请某人担任某侍者。 现在我
已把他领来,向您炷香礼拜。」住持端坐在位置上,新侍者揷香,展坐具行三跪拜大礼。拜
完,维那把他送回僧寮,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侍者把维那送出, 转回来与旧侍者办理交
接手续,其礼节与头首交接的情况相同。(根据《咸淳清规》的记载,也有住持亲自送侍者
归僧寮的情况。至僧寮後,侍者应当以坐具触地向 住持拜一拜,把住持送出。但据《至大
清规》记载,只有由名士充当侍者的情况下,住持才亲自送其回僧寮,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 ,
维那只是祝贺而已。但这是一种 特殊情况,不能看成常规。)其後方丈行者、厅堂上当值的
轿夫来拜贺,堂司行者则领新旧侍者一起到各僧寮看望僧众。然後新侍者再到方丈室,炷香
拜谢住持。
起初旧侍者早晚陪同新侍者到方丈室向住持作揖请安,带新侍者熟悉情况。三天之後,
住持批示维那寮,让维那送旧侍者归一般僧众寮舍。到寮之後, 互相以坐具触地一拜,旧
侍者把维那送出,接著与寮元作揖问好。然後再次上方丈室炷香拜谢住持。圣僧侍者是由维
那挑选的。维那与中选者商量,对方同意并就职 後,维那领他上方丈室礼拜住持。按常例,
也有茶汤和点心加以款待。
原典
侍者进退
请两序毕,旧侍者随住持上方 丈,咨禀云:「某等久侍和尚,今欲告退,
随众办道,伏望慈悲。」揷香大展三拜而退。住持批下堂司请新侍者。维那令
」揷香大展三拜而退。住持批下堂司请新侍者。维那令行行
者照批请,仍请寮元劝请,同就堂司茶。 揖入烧香、点茶毕,起身再烧香,
揖入烧香、点茶毕,起身再烧香,白白
云:「适奉堂头和街慈旨,令请某甲上座
「适奉堂头和街慈旨,令请某甲上座① ①充某侍者。」逐一白讫,揖受请人进
前普触礼一拜。转位,维那行礼,揖坐、揖香, 归位坐。献汤毕,引上方丈。
住持出,维那进前禀云:「适奉慈旨,令请某人充某侍者,今引炷香礼拜。 」
住持据坐,新侍者揷香大展三拜。毕, 维那送归寮,对触礼一拜,侍者送出,
却与旧人交代,头首礼同。(《咸淳规》载,亦有住持自送侍者归寮。侍者当触
礼一拜,送出。《至大规》
《至大规》②② 载,若名德之 士,住持躬送入寮,对触礼一拜,
维那攸贺而已,勿视为常。)方丈行者,直厅轿番拜贺,堂司行者引新旧侍者
)方丈行者,直厅轿番拜贺,堂司行者引新旧侍者同 同
巡寮毕,新侍者再上方丈,炷香拜谢。
旧侍者早晚伺同新侍者方丈问讯。三日後,住持批下堂司,送归众寮,与
维那交互对触礼一拜。送维那出,次与寮元问讯。毕,仍上方丈炷香拜谢。
圣僧侍者系维那择人,和会、充职後引上方丈礼拜。随例茶汤、点心管待
圣僧侍者系维那择人,和会、充职後引上方丈礼拜。随例茶汤、点心管待。 。
注释
①上座:唐代,上座是寺院「三纲」之一,与寺主、都维那共同领导寺院。但至元代,上座已非实际
僧职,只是对僧侣的一种尊称。
②至大规:元至大年间(公元一三 0 八——一三一一年)由庐山东林寺住持弌咸重修的一部清规,全
称《禅林备用清规》。

解说
第六节讲的是一般情况下旧执事如何辞职,住持如何选用新执事,以及旧执事退职、
新执事上任时各有哪些仪式,新旧执事交接仪式是如何安排的。第七节则是住 持抛开常规,
独自选任新知事的特殊做法。第八节专门讲旧侍者任满时如何申请退职,新侍者如何产生,
新旧侍者交替时有何仪规。按理,侍者属於西序头首之一, 其交替情况应在第六节一并敍
及。但由於侍者是住持的亲随人员,身分特殊,加之有的侍者(如衣鉢侍者)是不立班的,
即两班执事排班参请时,这些侍者并不排在 西序一班,而是随侍在住持身边,他们不属於
西序执事之列,所以关於侍者的退职就职,另立一节阐明。
上述诸种寺职的进(任用)退(辞退), 对禅林各项工作开展好坏,也就是对禅林的兴
衰关系甚大。国家的兴衰在於用人,佛门的兴衰也在於用人。僧俗虽殊,道理却是相通的。
为了慎重选材,住持在决定 各执事人选时,往往要徵求寺中长老、退位旧执事,邻近寺院
住持的意见,有时还要徵询与寺院关系密切的檀越的意见。这样的程序,一般可以收到集思
广益的效 果:但在各寺院免不了有派系之争的情况下,如此的多方徵询,倒可能导致派系
的纷争,影响住持的正确决策。所以有时住持为了摆脱众说纷纭的困扰,采用独断独 行的
特殊做法。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住持用心是否公允,眼光是否敏锐正确,又是一个很大的疑
问。真可谓「进亦难,退亦难」,如何选贤任能,实在是相当难处理 好的事。
从千百年的经验来看,寺院要保证选贤任能,方丈是否得人是重要的,有没有一套好的
培养、考核人才的制度,以及对於寺院各种职务的监察制度,是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
退下来的执事如何安排也是个大问题。本书反对退任执事有特殊享受,倡议实行能上能
下制度,除少数特殊情况外,执事僧退下来就回到一般僧众中去,重新以普通僧众的身分参
与寺院的各种活动。这是很有远见的观点。

寮舍交割什物的制度
寮舍交割什物
译文
寮舍配置的什物,是寺院公共财物,置办很不容易。但有关的职事僧往往把寮舍看作
客舍,临卸任离寺时,让自己的乡亲们各自搬走,弄得寮舍裏荡然一空,使新 入寮舍的人
茫然不知所措。他们难免要开列出应用的数目到库司索取。索取不到,定然要有意见、发牢
骚,因此上上下下大费口舌,不得安宁。假如库司照数拨给, 又成倍地加重了寺院的负担。
因此,应该严格什物管理制度。库司要设一本总帐簿,详细开列各寮配备的什物,由住持和
分管的知事审定签名:另外再分置每一寮舍 的小帐簿,登记本寮舍的什物。总帐和小帐互
相核对无误後,库司和各寮管事人各执一簿,妥为保管。新旧执事交替时,要按帐簿点对交
割,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什 物有损坏者由公家予以修补,缺失者则由本寮负责赔偿。有关
职事僧将要卸职退位之前几天,副寺带著行者持帐簿到各寮,预先点对明白。具体的责任由
本寮人仆担 当,要严格看管,不让什物走失。若有违背,就责成其赔偿。如果立帐之後寮
中新增添了什物,要及时核对上帐,以便日後查考。
原典
寮舍交割什物
寮舍什物,常住置办不易,往往职事人视为传舍①,临进退时,乡人各自
寮舍什物,常住置办不易,往往职事人视为传舍① 搬
,临进退时,乡人各自搬
移,荡然一空,使新入寮舍者茫无所措,未免具数到库司需索不至,因此上下
唇吻不安。
设若应副,重费常住。库司当置总簿,具写诸寮什物,住持、知事贪定,
仍分置小簿付诸寮,两相对同,新旧相沿交割。损者公界修补,缺者本寮陪偿
仍分置小簿付诸寮,两相对同,新旧相沿交割。损者公界修补,缺者本寮陪偿。 。
将进退数 日前,到寺带行者賫簿到各寮,预先点对分晓。责在本寮人仆,毋
日前,到寺带行者賫簿到各寮,预先点对分晓。责在本寮人仆,毋得得
走失,违者陪偿。或有增添数目,随即对同附簿,庶可稽考也。
注释
①传舍:古时供来往行人休止住宿的处所。
解说
寮舍是禅林中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对於寮舍的管理是禅林管理的基本环节。由於私有
观念对於禅林的影响,在元代禅林寮舍什物损坏、丢失的现象已很严重,故本 节规定了严
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平时的管理责任制度和人员变动时的移交核对制度。这些制度对於明确
有关职事僧的责任,防止其滥用职权假公济私,从而保护公共 财物、减少矛盾冲突起到了
一定的作用。

3、关於普通僧众的仪规
沙弥剃度受戒的仪规
沙弥初次剃度受戒
译文
行者初次得到度牒时,用垫著衬布的木盘托著度牒呈送给自己的业师及两 序执事僧看,
并且在上述各处都揷香礼拜三拜。然後选定一个吉日设置供品行剃头仪式(按照佛律,应该
在露天找一个地方设置法座,洒上香水,周围要有七尺的周 长,四个角上都悬挂旗帜。时
下剃度多在大殿中进行,法座面向佛像,或与佛像相对。如果是在法堂中进行,必须按规矩
摆设佛像、鲜花、香火、蜡烛。现时也有在 僧堂中剃头受戒的,那是因为僧众多、僧堂中
座位方便。)先禀告维那,由维那与戒师作梵阁黎、引请阁黎商议。日子选定之後,则於前
一天晚上剃头,只在顶心留 下一小束头发。(这一撮头发梵语叫做「周罗」,中国称为「小
结」。)要设置戒师座位和几案,其座与住持座位并列。几案上安放香烛、手炉、戒尺。又在
圣僧像 的右边设置作梵阁黎的座几,与戒师座几相对。几案上安放磬,圣僧像案前放袈裟、
直裰、度牒。从行者寮开始打钹引剃过头的行者到土地堂、祖堂、佛殿等各处炷 香、礼拜
三次,按次序站立在僧堂前。
这时敲钟集众,头首、住持都入僧堂之後,戒师和作梵、引请二位阁黎才入堂,展坐具
行三拜大礼,各自归 位。僧众们都坐定了,引请阇黎走到戒师面前,展坐具拜三拜,右膝
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问道:「僧众都到齐了吗?」答 道 :
「 都 到 齐 了 。」又 问 道 :
「僧众们是否持同戒、行同道?」答道:「的确是这样。」戒师再问:「僧众们集同处、持同戒 、
行同道,想要做什么事呢?」答道:「为行者剃头受戒。」戒 师说:「可以。」於是引请阇黎起
身,收起坐具,敲响手磬,引已剃头行者入堂,先到圣僧像前拜三拜,次到戒师前拜三拜,
都跪下来等候受戒。
作梵阇黎敲响大磬,用梵语念诵道:
「具有五大神通的神仙,作者在咒术中,为那些惭
愧者,摄集一切不知惭愧的人。如来立下的禁戒,每半月宣讲解说一次。用说 戒而得的好
处,向诸佛叩头礼拜。」又诵二「云何梵」经文说:「为什么这本经典裏说,究竟是要到彼岸
的?希望佛陀把其中的深奥道理,广泛地向众生解说。」用 梵语念诵完毕,又用汉语宣布道:
「为剃头受戒的人说戒。」戒师站起来,全体僧众也跟著起立。
戒师握著手炉说:「守戒的德泽、禅定的德泽、 智慧的德泽、解脱的德泽、解脱知见的
德泽,化成无限的光明照亮了云台,照亮了一切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十方无量法、十方
无量僧。凡是见到和闻听到的人都 受到熏陶,证悟到最高佛法,一切众生也都如此。现在
就将今晨剃头受戒开启的功德,首先祝愿皇帝万岁,大臣们千秋;天下太平,佛法常盛:伽
蓝、土地,更加威 灵显赫,保护佛法,保护信徒,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各地施主,添福
增慧:全寺院的人,也都获得实惠:修道的沙门,平安快乐:师长、父母,道业超隆:剃头
沙 弥,修行无障:三途、八难最黑暗艰难的地方,都脱离生死轮转的苦海:一切处所的众
生,都到达彻底觉悟的彼岸。为此,还要仰仗大家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一连念佛十遍 ,
大家又坐下来。
原典
沙弥得度
凡行者初受度牒,以柈袱托呈本师、两序,各处揷香礼三拜。选日设 供剃
头(按律:选处设座,令於露地
头(按律:选处设座,令於露地① ①,香水洒之,周匝七尺,四角悬旛。今时多
大殿,须向佛,或相对设座。若法堂中,须设像,花、香、烛如仪。今僧堂中
大殿,须向佛,或相对设座。若法堂中,须设像,花、香、烛如仪。今僧堂中, ,
为 众多便床坐也。)先禀维那和会戒师
)先禀维那和会戒师② ②并作梵阇黎
并作梵阇黎③③、引请阇黎
、引请阇黎④④。选日既
定,则隔宿剃头,顶心留发(名曰周罗。梵语周罗,此云小结也。)设戒师座 )设戒师座几几,
与住持 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设作梵阇黎座几于圣僧右,与戒师
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设作梵阇黎座几于圣僧右,与戒师对 对。
几上安磬,圣僧案前置袈裟、直裰、度牒於上。自行堂鸣钹引剃头人出土地堂
几上安磬,圣僧案前置袈裟、直裰、度牒於上。自行堂鸣钹引剃头人出土地堂、 、
祖堂、佛殿 各处炷 香,礼三拜,序立僧堂前。
各处炷香,礼三拜,序立僧堂前。
鸣钟集众,头首、住持俱入堂讫,戒师、二阇黎始入堂,大展三拜,各归
位。大众齐坐定,引请阇黎至戒师前, 大展三拜,胡跪 大展三拜,胡跪⑤⑤合掌。戒师问云:「
「僧僧
集否??」答 云 :「 已集。」 问云:「 和合 ⑥否?」答云:「和合。」戒师云:「僧今和
集否
合,何所作为??」答云:「为行者剃 头受戒。」戒师云:「可尔。」引请收坐具起
合,何所作为 」引请收坐具起, ,
鸣手磬,引剃头人入堂,圣僧前三拜,次戒师前三拜了,就跪。
作梵阇黎鸣大磬,作梵云:「神仙五通「神仙五通⑦ ⑦人,作者於呪术。为彼惭愧者,
人,作者於呪术。为彼惭愧者,摄 摄
诸不惭愧。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以说戒利益,稽首礼诸佛。」「云何梵」
⑧:「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
「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作梵讫,复白云:
「为剃头受戒者说戒。」师起座,大众俱立。
戒师秉炉白云:「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光明云台遍
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十方无量法、十方无量僧。见闻普熏证寂灭,一切众
生亦如是。 即将今晨剃头受戒开启功德,先愿皇帝万岁,臣统千秋,天下太
即将今晨剃头受戒开启功德,先愿皇帝万岁,臣统千秋,天下太平 平,
法轮常转,伽蓝、土地,增益威光,护法护人,无诸难事,十方施主,福慧庄
严,合道场
严,合道场⑨⑨人, 身心安乐,师长父母,道业超隆,剃头沙弥,修行无障,
身心安乐,师长父母,道业超隆,剃头沙弥,修行无障,三三
途⑩八难
八难⑾⑾,咸脱苦轮
,咸脱苦轮⑿⑿,九有
,九有⒀⒀四生,俱登觉岸。仰凭大众念清净法身毗卢
遮那佛。」云云。十号举, 大众复坐。
注释
①露地:露天之地。
②戒师:又名戒和尚。精通戒律,被请来主持沙弥受戒仪式、向沙弥传授戒律的法师。
②作梵阇黎:阇黎是教授弟子、纠正弟子行为,为其作轨范的僧人。作梵阇黎是禅林中为沙弥受戒时
用梵语念诵礼赞的僧人。
④引请阇黎:禅林中沙弥受戒时负责引导和教授沙弥的僧人。
⑤胡跪:古代西域僧人拜坐的姿势,右膝著地,竖左膝危坐。疲倦时两膝姿势互换,故亦称「互跪」。
⑥和合:三名以上僧人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者,称为「和合」。
⑦五通:即五神通:㈠天眼通,能见一切物;㈡天耳通,能闻一切声音;㈢他心通,能知所有人心中
所想;㈣宿命通,得知自己过去世之事;㈤如意通,又称神境通,能自由自在,连石壁都不能阻碍。
⑧云何梵:又称「云何呗」,一种以梵音诵出的经文,见於《涅盘经》卷三,以首句有「云何」二字而
得名。
⑨道场:有多种含义。此处为寺院的别名。
⑩三途:三种危险之途,即地狱、饿鬼、畜生三者。具体说就是火途,即地狱趣猛火所烧之处;血途,
即畜生趣互相吞食之处;刀途,即饿鬼趣以刀剑杖逼迫之处。
⑾八难:佛教称见佛闻道有八种障碍:㈠地狱、㈡饿鬼、㈢畜生、㈣郁单越、㈤长寿天、㈥聋盲瘖哑、
㈦世智辩聪、㈧佛前佛後即二佛中间无佛法处。
⑿苦轮:又称苦轮海,指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
⒀九有:又称「九居」,指三界中有情乐住之处。即:㈠欲界之人与六天,㈡初禅天,㈢二禅天,㈣三
禅天,㈤四禅天中之无想天,㈥空处,㈦识处,㈧无所有处,㈨非想非非想处。
译文
引请阇黎也握著手炉,教导沙弥们说:「请戒师授戒的话,本应由你们自己陈述。你们
如果不会,就跟著我来说。不过,我说『某甲』的时候,你们要改称自己的 名 字。」接著又
拖长声调念道:「大德一心忆念著我,某某今请大德为剃头受戒的师父。希望大德答应作我
的剃头受戒师父,因为我是归依大德的:我能获得剃头受 戒,是因为大德慈悲,同情我们。」
念完,剃头人礼拜一次:再次称慈悲、同情,礼拜二次:第三次称慈悲、同情,又礼拜三次 ,
并且就此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 双手合十。
戒师说:「善男子沙弥。」
(剃头沙弥答应一声「诺」)戒师继续说:
「心的本源深湛寂寥,
佛法之海浩瀚深邃。执迷不悟的人永远沉 沦於无边苦海,悟道的人常能处在超脱的境界。
想要承传佛法妙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家为僧。出家後无拘无束,就像虚空一样放旷,又像
晈洁明月一样清净。具备 了修行的因缘,成道的结果就不太遥远了。首先要有必然获得果
报的信心,最後一定能证悟佛法真理。所以释迦佛祖世尊,舍弃皇帝宝座,半夜翻城而出,
脱掉皇子 的龙衣,跑到山中削发出家,经过多年的苦修,继以不受任何干扰的静坐思维,
终於修成正果,证悟真理,成就了最彻底的觉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诸佛,没 有说
过在家成道的话,我们禅宗的历代祖师,又有谁是蓄著不净之头发而能度脱别人的呢?所以
佛佛授手、祖祖相传,都是摆脱了一切世俗事务,才成为法门大器, 为弘扬佛法作出杰出
贡献,使得天魔拱手服输,邪门外道归依了佛教教化。对上报答了父、母、师长和佛祖的恩
情,对下解脱了众生的苦难。所以说『在欲界、色 界、无色界中辗转偷生,那是由於不能
割舍尘世的恩爱:抛弃恩爱进入佛教的无生无灭境界,那才是真正懂得报恩的人。 』出家之
後,就超越了世俗情与礼的束缚, 不礼拜君王,也不礼拜父母。你现在可以离开这一座位,
想念皇帝让你在王土上立足,以及父母生你养你的恩德,专心虔诚地向皇帝、父母礼拜辞别 ,
以後就再也不 拜皇帝和父母了。」
沙弥就向戒师礼拜一遍。引请阇黎敲著手磬把沙弥引到僧堂外,望著北方京城所在向皇
帝三拜谢恩,又三拜谢父母恩,就换上 僧服,引入僧堂在圣僧像前拜三拜,又转到戒师前
拜一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用净瓶为沙弥灌洗头顶,用手指弹几滴水
到头顶上,拿起刀为沙 弥剃头。同时念起一道偈语,僧众都跟著同念道:「善哉大丈夫,能
够了却世间生死的羁绊。脱离世俗趣向涅盘佛境,真是稀有的不可思议的事情。」连念三遍
後, 沙弥起身向戒师拜一拜。引请阇黎把他领到本师跟前,也是右膝著地,竖左膝危坐,
双手合十。本师拿起剃刀说:「你头上最後一结头发,梵语称为周罗。只有作师 父的一人才
能把它割断。我现在就为你把它除去,你肯吗?」回答道:「可以的。」本师在这时要说一番
切合事件又富含佛理的话,并念诵落发偈说:「毁坏身体的 原貌而牢守自己认准的志向和气
节,割断恩爱告辞自己的双亲。出家去弘扬神圣的佛法,发誓要度脱一切人。」连念三逼,
大家同声应和。沙弥礼拜三拜,仍保持 「胡跪」和双手合十的姿势。本师拿来袈裟,也有
一番教诲性质的符合佛理的话,把袈裟放在沙弥头顶上,再念诵一首偈语道:「大哉解脱服,
不具具体形象的福田 之衣!披上身就决心奉持如来的戒律,广泛地超度一切众生。」连念三
逼,众人同声应和。
原典
引请秉炉教沙弥云:「请师言句, 汝合自陈。汝若不能,随我声道。凡称
某甲处,当称自己名。」复唱念云:「大德 ①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剃头受
「大德①
戒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剃头受戒阿阇黎,我 依大德故;得剃头受戒,慈愍 慈愍故故 。」
剃头人礼一拜,再称慈愍故,礼二拜;三称慈憨故,礼三拜,就胡跪合掌。
戒师云:「善男子 ②沙 弥 。」( 应 诺)戒师云:「心源湛寂,法海渊深,迷
「善男子② 「心源湛寂,法海渊深,迷之 之
者永劫沉沦,悟之者常处解脱。欲传妙道,无越出家。放旷喻如虚空,清净同
於皎月。修行缘具,道果非遥。始从尅念
於皎月。修行缘具,道果非遥。始从尅念③ ③ 之功,毕证无为之地。所以大觉
之功,毕证无为之地。所以大觉世 世
尊,舍金轮之宝位,子夜踰城;脱珍御之龙衣,青山断发;客鹊巢於顶上,挂
蛛网於眉问。修寂灭而证真常,断尘劳而成正觉。三 世诸佛,不说在家成道;
历代祖师,阿谁行染
历代祖师,阿谁行染④ ④度人
度人??所以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不染世缘,方成法器。
故得天魔
故得天魔⑤⑤拱手,外道
拱手,外道⑥⑥归心。上酬四重
归心。上酬四重⑦ ⑦之恩,下济群生 之苦。所以云『
之苦。所以云『流 流
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 ;弃恩人无为,真是报恩者。』出家之後,礼越常情,
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弃恩人无为,真是报恩者。 』出家之後,礼越常情,不 不
拜君王,不拜父母。汝今可离此座,想念国王水土之恩,父母生成 之德,专 之德,专精 精
拜辞,後不拜也。」
沙弥就礼一拜。引请鸣手磬引出堂外,望北三拜谢恩,复三拜谢父母恩,
即更僧衣,引入圣僧前三拜,转戒师前一 拜,胡跪合掌。戒师用净瓶 ⑧灌顶
拜,胡跪合掌。戒师用净瓶⑧ 灌顶⑨⑨,
以指滴水於顶上,执刀剃头。仍举偈,众同诵云:「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
弃俗趣泥洹
弃俗趣泥洹⑩⑩,希有难思议。」三诵讫,沙弥 退,礼一拜。引请领沙弥至本师
前,胡跪合掌。本师执刀云:「最後一结,谓之周罗。唯师一人,乃能断之。
「最後一结,谓之周罗。唯师一人,乃能断之。我 我
今为汝除去,汝今许否??」答云:「可尔。」有垂示 法语,仍举落发偈云:「毁
今为汝除去,汝今许否 「毁形形
守志节,割爱辞所亲。出家弘圣道,誓度一切人。」三举,大众同声和。沙弥
」三举,大众同声和。沙弥就 就
礼三拜,仍胡跪合 掌。本师持袈裟,亦有垂示法语,付 袈裟置沙弥顶上,复
礼三拜,仍胡跪合掌。本师持袈裟,亦有垂示法语,付 袈裟置沙弥顶上,复举 举
偈云:「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来戒,广度诸众生。」三举,众亦同
声和。
注释
①大德:原为佛经中称佛之名,後转义为对年高僧人或有才德僧人的敬称。
②善男子:佛教中对信佛的出家或在家男子称为善男子。对信佛女子则称为善女人。
③尅念:「尅」有「必」、「期」的意思。由「因」必得「果」,故云「尅」。「尅念」意即产生一定会得
到果报的想法。
④染:染垢、染污、不洁不净之义。指执著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
⑤天魔:释迦佛在世时的魔王,名波旬,意译为「障」,能为修道作障碍。
⑥外道:不受佛教教化,别行邪法之人。具体种类不一。
⑦四重:指四重圆坛,又称四重曼茶罗,具体为中胎、遍智院、文殊院、释迦院。
⑧净瓶:又称澡瓶,陶瓷做成,常贮水,随身净手用。
⑨灌顶:用水灌洗头顶。本来是古天竺国王即位时的仪式,佛教密宗加以仿效,在僧人继承阿阇黎位
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更後禅宗也仿此,在沙弥受戒时行此仪式
⑩泥洹:涅盘的另一译法。
译文
念偈语完毕,沙弥披上袈裟,对本师礼拜三拜,又对圣僧像礼拜三拜,再礼拜戒师三
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说: 「善男子!佛法就像大海, 越入越深。你
既然已经出家,应当先受三归五戒,才能与大僧接近,向他们学习:接著再受沙弥十戒,才
能共同享用僧人应有的供养。奉持这些戒律都要专心诚意, 不能够随随便便,抱无所谓的
态度。我现在为你召请佛、法、僧三宝,为你的受戒佛事作证明。」拿起手炉,又说: 「一心
奉请法力无边的诸佛、像大海一样深广的 经典,以及修行过程中的一切菩萨和罗汉、僧侣,
都垂恩降临,共同为沙弥受戒作证明。」一连召请三逼,乃说:「善男子,你希望皈依戒法,
先要忏悔涤除自身的 缺点过失,就像要为一件衣服染色,先要把衣服洗乾净一样。你现在
要怀著十分虔诚的心情,随我忏悔。」於是念道: 「我过去所造的各种恶业,都是由於与生俱
来 的贪、瞠、痴,通过身、口、意表现出来造成的。这一切我现在都表示忏悔。 」戒师带头
念三次,大家跟著念三次,沙弥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
戒师说:「善男子!你既然已经涤净身、口、意造成的恶业,现在应当归依佛、法、僧三
宝。」於是拖长声音念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 佛无上尊,归依法离欲尊,归
依僧众中尊。已经归依了佛,已经归依了法,已经归依了僧。如来的觉悟程度是无可比拟的 ,
他不但自己已大彻大悟,而且帮助众生也 能觉悟。他是我的最高最好的老师,我现在归依
他,从今以後,称佛为师。再也不信邪魔外道。因为我佛慈悲,一定会怜惜我们的。」沙弥
随声念诵,大众也跟著应 和。 (自「归依佛」起,至「慈愍故」 ,总的连诵三遍,但「慈愍
故」这一句,第二遍叠念二次,第三遍叠念三次。)每诵一遍,沙弥都随著礼拜,第一遍完
礼一 拜,第二遍完礼二拜,第三遍完礼三拜,然後就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
戒师说:「善男子!你既然已舍邪归正,戒体就圆满了。如果 想要心识护持你的戒体,
应该受五戒,即:终生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五种戒相,你能遵守
吗?」答道:「我能遵守。」戒师又追问道: 「上述五种净戒,哪一种都不能违犯,你能遵守
吗?」答道:「能遵守。」这五戒就这么受持了。沙弥拜三拜,仍旧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
双手合十。戒师说: 「善男子!五戒是进入佛法大道的最初的因缘,也是想脱离地狱、饿鬼 、
畜生三恶道者最先要做的大事。此外还要受沙弥十戒,受了沙弥十戒的出家人在戒法仪式上
就完满无缺了,我们中国把他叫做『勤策』。他们跟师父住在一起,在物质供养上与一般僧
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所以又叫做『应法沙弥』 ,应该虔诚遵守如下戒条: 终生不杀生,不偷
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坐卧高广大床,不用花鬘、璎珞、香油装饰、涂抹身体,
不有意去听或观看娼优的歌舞,不拿金银钱宝,不在佛 律禁止进食的时间进食。这些沙弥
戒相,你能遵守吗?」答道:「能够遵守。」又问:「上述十支净戒,一一不得违反,你能遵守
吗?」 答 道:「能 够遵 守。」
原典
毕,沙弥披袈裟,礼本师三拜,礼圣僧三拜,礼戒师三拜,胡跪合掌。
毕,沙弥披袈裟,礼本师三拜,礼圣僧三拜,礼戒师三拜,胡跪合掌。戒 戒
师云:「善男子
「善男子!!法如大海,渐入渐深。汝既出家,当先受三归
法如大海,渐入渐深。汝既出家,当先受三归①①五戒,方得近
事大僧; 次受沙弥十戒,乃可同僧利养。事在专诚,不得慢易。我今为汝召
次受沙弥十戒,乃可同僧利养。事在专诚,不得慢易。我今为汝召请 请
三宝
三宝②②,证明佛事。」秉炉云:「一心奉请无边佛宝,海藏经文,十地
「一心奉请无边佛宝,海藏经文,十地③ ③三贤
三贤④④,
五果
五果⑤⑤四向 ⑥,同垂感降,共作证明。」三请讫,乃云:「善男子 「善男子!! 欲求 归 戒 ,
先当忏涤愆瑕,如人浣衣,然後加色。汝今至诚,随我忏悔。」举云:「我昔所
造诸恶业
造诸恶业⑦ ⑦,皆 由无始贪、瞠、痴,从身、口、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
三举,众三和,沙弥三拜,胡跪、合掌。
戒师云:「善男子
「善男子!!汝既净治身、口、意 业,今当归依佛、法、僧宝。」乃
举唱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无上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无上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 众
中尊。归依佛竞,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来至真 等正觉,是我大师,我今
等正觉,是我大师,我今归 归
依,从今以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慈愍故。」沙弥随声念,众皆」沙弥随声念,众皆和 和。
(自「归依佛」起,至「慈愍故」通诵三遍。如「慈愍 故」次则再叠之,三故」次则再叠之,三则 则
三叠之。)每诵一遍,沙弥随礼一拜;二遍二拜,三遍三拜,就胡跪、合掌。
戒师云:「善男子
「善男子!!汝既舍邪归正,戒已周圆。若欲识相护持,应受五戒:
不杀生
不偷盗
是五戒相,汝能持否??』」
『尽形寿 不淫欲 是五戒相,汝能持否
不妄语
不饮酒
答云: 「能持。」 「上来五支净戒,一一不得犯,汝能持否
「上来五支净戒,一一不得犯,汝能持否??」答云:「能持「能持。」。」
是事如是持。沙弥三拜,胡跪、合掌。戒师云: 「善男子 !五戒为人道之初因, 出
三途之元首。次受沙弥十戒,形备法仪,此称勤策
三途之元首。次受沙弥十戒,形备法仪,此称勤策⑧ ⑧。依师而住,受利同僧,
是为应法沙弥,应当顶受:尽寿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
不坐卧 高广大床,不花鬘、璎珞、香油涂身,不歌舞作倡故往观听,不捉金
高广大床,不花鬘、璎珞、香油涂身,不歌舞作倡故往观听,不捉金银 银
钱宝,不非时食。是沙弥戒相,汝能持否?? 」 答 云 :「能 持 。」「上 来 十 支 净 戒 ,
钱宝,不非时食。是沙弥戒相,汝能持否
犯,汝能持否??」
一一不得 犯,汝能持否
答 云 :「 能 持 。」
注释
①三归:又称三归依,即归依佛、法、僧三宝。
②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即释迦牟尼佛,也泛指一切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继承、宣
扬佛教教义的僧众。
③十地:亦译十住,指佛教修行过程的十个阶位。
④三贤:大乘佛教以「十心住」、
「十行」、「十回向」三阶位的三贤位,处在这三阶位的菩萨皆称贤者,
因为他们尚未断尽迷惑,未入圣位,故称为「贤」。
⑤五果:佛教分析「因果」关系,一般认为种种不同的「因」会造成五种不同的「果」。
⑥四向:达到某种果位的因位,共有四种,分别为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合称四向。
⑦恶业:佛教认为,身、口、意三者的所作所为称为「业」,由「业」的善恶,将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恶业」即乖谬的「业」,必将得到恶报。
⑧勤策:已受十戒的沙弥,因为立志要成为正式僧人,勤奋地自我策励,故称。
译文
这件事情,经此仪式後,就算圆满了,沙弥已经受十戒了,又拜三拜,右膝著地,竪
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说:「善男子!你受戒之後,从今应该把它作为最 高准则,严格
遵守,不得违犯。并把遵守戒律所得的利益,供养佛、法、僧三宝,辛勤地积累福德。应该
像佛法教导的那样对待师父和阿阇黎,对各个层次不同地位 的僧人也应常怀恭敬之心。努
力地按佛法修行,以报父母的恩情。穿衣服只要能遮身体御风寒就行,不讲究颜色鲜美、花
纹好看:饭食只求能维持生命,不能够追求 好吃好喝:花香、脂粉,不能让其近身:美貌
的女子、动听的音乐,都不看不听:说话口气要温和,要合乎正理,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
若有人争吵,要出面加以调 解,使其和好:平时行事要严格遵循男女有别的原则,还要仁
慈为怀,不损伤草木:交友要选择贤者,还要以圣人作为效法的榜样:要大公无私,穿的法
服,用的食 器,常常拿出来与人
共用:严守佛的教诫,不是规定的用餐时间不食,不合佛法的话不讲:努力勤奋地探寻
教理奥义,不断复习,温故知新;坐的 时候思索禅的道理,起来时讽诵经典文句:通过不
懈的修道,堵塞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途径,开启通往无生无灭真理的大门:在比
丘法中,增长纯正的道 心,而不削弱智慧的作用。以长夜不灭的明灯化度万千众生,希望
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成就彻底的觉悟。若是有上述这般的志向,那就真正是佛的弟子。」
沙弥又拜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起身熏炉,念回向功德词句
道:「以上剃头受戒的功德,奉献出来,祝愿诸天和神龙,以及主宰著世间万 物的伽蓝神,
各展威风和神通,保护僧侣和佛法:并祝堂头和尚常为苦海的桥梁:诸执事僧永作法门的柱
石:全寺僧众一起乘著智慧之船驶向觉悟的彼岸:今天剃头 得度的沙弥,也都到达得道的
目的地。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这四大恩德一齐得到报答:欲界、色界、无色
界,这有因有果的三种生死境界,都获得助 益:全宇宙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学得佛的智
慧。一切地方、一切时间的一切佛、一切菩萨都获得大智慧到彼岸。 」
说完回向词,戒师仍旧就坐, 作梵阇黎打著手磬说:「处在世界上,就像处在虚空中,
又像是洁白无瑕的莲花,出离水面,心中清净无染,完全超脱了泥、水的拘束。叩头礼拜最
高的尊者,皈依 佛,获得佛法正道,道心永远不削弱:皈依法,靠佛的巨大智慧,获得总
持大法门:皈依僧,平息各种争论,广大众僧团结和睦,融为一体。前面的剃头受戒功德,作
为能得出果报的无限美好因由,散入广大世界中。向佛、菩萨等众圣人稽首礼拜。 」
原典
是事如是持。沙弥三拜,胡跪、合掌。 「善男子「善男子!!汝今受戒之後,当须顶
戴奉持,不得违犯。所持戒律,供养三宝,勤种福田。于和尚、阿阇黎一如法
教①,於上、中、下座心常恭敬。精进行道,报父母 恩。衣取蔽形,不以文
恩。衣取蔽形,不以文彩彩;
食取支命,不得嗜味;花香脂粉,无以近身;好色邪声,一无视听;徐言持正
食取支命,不得嗜味;花香脂粉,无以近身;好色邪声,一无视听;徐言持正, ,
勿宣人短;倘有争者,两说和合;男女有别,草木无伤; 非贤不友,非圣不 宗;
非贤不友,非圣不宗
法服应器
法服应器②②,常与人俱;非时不食,非法不言;精勤思义,温故知新;坐则禅
思,起则讽诵;闭三恶道
思,起则讽诵;闭三恶道③ ③,开湼盘门
,开湼盘门④④;於比丘法中,增长正 业⑤菩 提 心 ,
而不退般若智
而不退般若智⑥ 。以长明广化众生,祈成正觉。用心如此,真佛弟子。」
⑥ 。以长 明广化众生,祈成正觉。用心如此,真佛弟子。
沙弥礼三拜,胡跪、合掌。戒师起身熏炉,回向云:「上来 剃头受戒功德
剃头受戒功德,,
奉祝护法天龙
奉祝护法天龙⑦⑦、伽蓝真宰
、伽蓝真宰⑧⑧,各展威灵,安僧护法;堂头和尚,常为苦海之
津梁;执事高人,永作法门之柱石;合堂清众,同乘般若之舟;剃头沙 弥, 共
弥,共
至菩提之岸。四恩
至菩提之岸。四恩⑨ ⑨总报,三有
总报,三有⑩⑩齐资,法界有情
齐资,法界有情⑾ ⑾,同圆种智
,同圆种智⑿⑿。十方三世
一切诸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一切诸佛诸尊菩萨摩诃萨⒀ ⒀摩诃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⒁⒁。」
戒师仍就坐,作梵阇黎鸣磐云: 「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
「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净 净,
超於彼。稽首礼无上尊,皈依佛,得菩提,道心常不退;皈依法,萨般若,得
大总持门
大总持门⒂⒂;皈依僧,息诤论,同入和合海
;皈依僧,息诤论,同入和合海⒃ ⒃。上来剃头受戒功德、无限殊胜
良因,散周沙界
良因,散周沙界⒄ ⒄,和南圣众。」
注释
①法教:佛法的教导。
②应器:正式僧侣的食器,即铁钵。有「应法」、
「应受供养」、「应自己的食量而食」等含义。
③三恶道: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又称三恶趣。
④涅盘门:进入涅盘城之门户。佛经称涅盘城是圣人居住的地方。
⑤正业:清净之「业」,脱离一切邪妄。净土宗以念佛为正业。
⑥般若智:即般若,梵文 Prajna 的音译。是佛教所称到达彼岸的「六度」之一,意译为智慧。意思是
通过佛教的特殊认识,或称特殊智慧,去达到涅盘之彼岸。
⑦天龙:诸天与神龙。「天」指「梵天」、「帝释」等。
⑧真宰:天为万物的主宰,故称真宰。文中似乎是泛指一切能主宰人间事物的力量,实即指伽蓝神而
言。
⑨四恩:有两说。《心地观经》认为是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南宋道诚所著《释氏要览》
认为是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
⑩三有: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称之为「有」;三有指三界之生死。
⑾有情: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即「众生」。
⑿种智:佛的智慧能知一切种种之法,名为一切种智,简称种智。
⒀摩诃萨:摩诃萨埵之略称。
「摩诃」意译为「大」,萨埵意译为「心」,或译「众生」。合起来就是「大
心」或「大众生」,是菩萨的通称。
⒁摩诃般若波罗蜜:梵文 Mahaprajnaparamita 的音译,意译为「大智慧到彼岸」,六度之一。
⒂总持门:总持的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总持门即总持之法门。又作为密教的别名。
⒃和合海:僧众和合为一味,犹如海水一味;而僧众多,又如大海之深广,故称和合海。
⒄沙界:恒河沙一样的世界,比喻世界之广大。
译文
引请阇黎等到作梵阇黎念到「处世界如虚空」时,就打响手磬(即引磬),引导沙弥向
戒师礼拜三拜,转身又向圣僧礼拜三拜。礼拜完毕後一边向大家作揖致意, 一边走出堂外,
站在下手。戒师和二位阇黎在圣僧像前展坐具行三拜大礼,完了也出到堂外。堂司行者敲堂
前钟三下,住持离开僧堂。大众随著下座,由首座带领到 方丈室向住持礼拜祝贺。
如果僧徒人数很多,方丈室容纳不下,住持应当到法堂上接受祝贺。客头行者还是预先
安排好香烛、炉、瓶、屏风、椅子 备用。首先是戒师和二阇黎行礼。初展坐具礼拜时说:
「承蒙信任,差遣我们为沙弥授戒,我们勉强承担这一重任,终因人事生疏,有负重望,内
心不胜惶恐之 至。」住持答礼说:
「沙弥剃头,有劳你们鼎力成全。」戒师和二阇黎再次展坐
具致礼,只是说些嘘寒问暖的客气话,接著以坐具触地致礼三次,便成礼而退。
其次是首座和一般僧众上前揷香,有的行展拜礼,有的以坐具触地致礼,有的免礼,
随宜而定。再其次由侍者和住持的弟子们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拜完不收 坐具,致词
道:
「沙弥获得剃度,全寺上下同心欢庆,仰接尊严,我们心中都不胜欢欣雀跃之至。」又三
拜,上前问候寒温,退下来再三拜,收起坐具。最後沙弥揷 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不收
坐具,致词道:「托和尚的福,我们幸运地剃了头,具备了作一名正式僧人的完整形象,还
穿上了庄严的袈裟,从此不受尘世的烦恼, 摆脱了情爱的束缚,内心不胜欣喜感激之至。」
又三拜,上前说:「今天天气正合时令,虔诚祝愿堂头本师大和尚生活如意,健康多福。」退
下来,又三拜,收起坐 具。
住持到各僧寮看望大家,答谢大家的祝贺礼拜:沙弥也一一到各寮舍行礼感谢。事後还
是住在沙弥寮,等待他日登坛受戒。受戒後的谢戒词 是:「某等荣幸地获得了完满的戒品,
置身到正式僧侣的行列,以後要多蒙庇护关照,特此拜谢。」答词是:「你们早就获得佛的预
言,注定要成为一名僧侣,如今 受戒完满,有了充分的僧人资格,希望坚忍不拔地奉行佛
的禁戒,大力支持和弘扬我们禅家的法门。」
原典
引请阇黎候作梵合黎举「处世界如虚空」时,即鸣手磬,引沙弥礼戒师三
拜;转身礼圣僧三拜。毕,问讯出堂外下手立。戒师、二阇黎圣僧前大展三拜
而出。堂司行者鸣堂前钟三下,住持出堂,大众下床,首座领众随诣方丈礼贺
而出。堂司行者鸣堂前钟三下,住持出堂,大众下床,首座领众随诣方丈礼贺。 。
如众多,住持当就法堂上受贺。客头行者仍预排列香烛、炉瓶、罘罳、椅
子伺候。先戒师、二阇黎行礼,初展云:「蒙差授戒,勉强只承。人事荒疎,
「蒙差授戒,勉强只承。人事荒疎,有 有
淹尊重,下情不胜惶恐之至。」住持答云:「沙弥剃头,有劳神用。」再展敍寒
」再展敍寒温温
毕,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
次首座、大众进前揷香,或展、或触礼、或免。次侍者、小师揷香,大
次首座、大众进前揷香,或展、或触礼、或免。次侍者、小师揷香,大展 展
三拜,不收坐具,进云: 「沙弥得度,举众同欢,仰接尊严,下情不胜欣跃之
「沙弥得度,举众同欢,仰接尊严,下情不胜欣跃之至 至 。」
又三 拜,进,敍寒温,退,三拜,收坐具。次沙弥揷香,大展三拜,不收坐
拜,进,敍寒温,退,三拜,收坐具。次沙弥揷香,大展三拜,不收坐具 具,
进云:「某等叨圆顶相,幸挂田衣
「某等叨圆顶相,幸挂田衣①①,不受尘劳
,不受尘劳②②,永离爱网
,永离爱网③③,下情不胜欣
,下情不胜欣感感
之 至 。」 又三拜,进云:「即日时令谨时,恭维堂头本师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 」
退,三拜,收坐具。
住持巡寮报礼,沙弥一一诣寮礼谢。只就沙弥寮安下,俟他时登坛受戒。
谢戒词云:「某等获登戒品,滥厕僧伦,仰荷庇庥,特此拜谢。」答云:「宿承 「宿承佛佛
记①,僧戒圆成,坚忍受持,力扶宗教。」
注释
①田衣:袈裟之别名。袈裟的形制竖横割截,不加缝缀,有似田畦,故名。
②尘劳:烦恼之异名。各种烦恼污秽真性,扰乱身心,故名。
③爱纲:比喻为情爱所束缚。
④佛记:佛之悬记,即佛之预言。
解说
沙弥一般是年龄未满二十岁,已出家未剃度的出家众。从沙弥自身来说,作沙弥是出家
之道的第一阶段:从僧团来说,根据佛律有许多事比丘不许作,沙弥则可以代作,所以沙弥
在僧团中有重要的作用,一般僧团都有一定数量的沙弥。
僧团中对於剃度沙弥出家的人,有著资格的限制,综合起来说就是:最好能够具备《僧
只律》所举的十德,至少也不能缺少两个条件,即具有十年以上的比丘戒腊,又能通解二部
律典。这种剃度沙弥的比丘叫做剃度师,又叫戒师或戒和尚。
除了戒师之外,剃度沙弥出家还要有教授阿阇黎。其中又分为用梵语作礼赞的作梵阇黎
和打磬导引仪式进行的引请阇黎。戒师和教授阿阇黎合称为「二师」
请了「二师」,又徵得了僧团的同意,就可以开始进行剃度沙弥的仪式。仪式很隆重,
因为仪式虽是一种形式的表现,但却由於形式的表现,能够影响到心理的转 变。就是说沙
弥经此一仪式,自己感到自己的确已是僧众的一员,是佛陀的弟子,有一种献身於佛的光荣
感,也有了必须严守佛戒的责任心。
仪式 的主要内容依次是:脱去俗衣,换上僧装,剃除头发,受三归依、五戒,最後受
沙弥十戒。五戒是基本的禁戒,自古至今,一般出家人都应做到,而且也是做得到 的。十
戒却是较高较全面的要求,由於时代不同的缘故,现在有些戒条已行不通,必须灵活对待。
下面即以不捉金银钱宝戒为例,略作说明。
追求 物质享受,追求财富,这本来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受这欲望的驱使,人反而变
成物的奴隶。佛教追求灵魂的解脱,所以要摆脱财富之累,在戒律中定出了不蓄积财 富 ,
乃至以为捉持了财富都是犯戒的条文。在佛祖看来,定出这一条戒律,等於为出家弟子们解
除了一条可怕的链索。
反对出家人接触财富,把财 富置於无用之地,在佛教初创的时候,还是可以做到的。
那时社会还比较落後,货币的作用有限。出家人的生活尤为质朴,日中一食,是沿门托鉢而
得:树下一宿, 是随处可求的安身之所。衣服也容易觅得,最简单的办法是拾取死者或送
丧者弃置不用的衣服,化为己用。衣食住行的问题解决了,对财富的确可以视为身外之物,加
以鄙弃。
但是社会一天天发展,代表著财富的金银钱宝,作为物质交换的媒介,渐渐变成与人们
的生活密切相关,乃至不可须臾分离的东西。僧 人生活的必需品,即衣、食、卧具、汤药,
一般已不能从施主直接取得,而要通过金银钱宝去交换而得。因此之故,禁捉金银钱宝的戒
条,不得不要作一些变通。起 初的变通办法是「说净」,即另请一位俗人为「净主」,凡是
收受了银钱货币,便说是为那位俗人代收的,是那位净主的,而不是我自己的。这样一说,
便可以收下 了,不算犯戒了。到了现代,这一禁戒更加放宽,只要有正当的理由,僧人便
可收受私出入银钱货币,连「说净」手续都免去了。
由上面这一例 子,可以说明佛的戒律必须随时代而修正。僧人们对於佛戒,重要的是
领会其精神实质,必须严格遵循戒律的基本精神,对於某些具体条文,则可以根据时代特点
而 灵活运用。当然,这种灵活,也只能由僧团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为个人来说,仍然必须
严格按照佛律和教规、寺规行事。

僧众登坛受戒的做法
登坛受戒
译文
前世、现世、来世的三世一切诸佛,都强调出家才能修成佛法大道。历代承传禅法奥
秘的祖师也都是僧侣,原因是只有严格奉行戒律,才能真正弘扬佛法,作一切 人和一切有
生命之物的典范。所以参禅问道,首先要受戒持戒,如果不通过戒律的修持做到不犯过失,
防止非法的言行,怎么能够成佛作祖呢?
登 坛受戒之前,应该预备比丘僧穿的三衣,即所谓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以及食
器和其他乾净的新衣服。如果没有新衣,把旧衣洗乾净收拾整齐也可以。入坛受戒 的时候,
要一心专注,切不可分心想别的事情。做一名正式僧人,外形上像佛,行事上遵循佛的教诫
和律条,生活上享受到与佛一样的待遇,这不是一件小事,岂可 随随便便掉以轻心?如果有
人受戒时衣物食器不是自备,而是借用的,即使登坛履行了受戒仪式,却不能真正获得戒品 。
如果不曾受戒,一辈子都是无戒之人,表面 上入了空门,实际上学不到佛法,只是白白消
耗施主施舍的财物而已。
受戒的过程,先受了小乘的声闻戒,进而应该受大乘的菩萨戒,这是学佛修道循序渐进
的道理。
原典
登坛受戒
三世诸佛皆日出家成道,历代祖师传佛心印尽是沙门,盖以严净毗尼
三世诸佛皆日出家成道,历代祖师传佛心印尽是沙门,盖以严净毗尼① ①、
方能弘范三界。然则参禅问道,戒律为先,若不离过防非,何以成佛作祖??
方能弘范三界。然则参禅问道,戒律为先,若不离过防非,何以成佛作祖
受戒之法,应备三衣
受戒之法,应备三衣②②鉢具
鉢具③③并新净衣物,如无新者浣染令净。入坛受戒
并新净衣物,如无新者浣染令净。入坛受戒,,
一心专注,惧勿异缘
一心专注,惧勿异缘④ ④。像佛形仪,具佛戒律,得佛受用,此非小事,岂可轻
心?若借借衣鉢,虽登坛受戒,并不得戒。若不曾受,一生为无戒之人,滥厕
若借借衣鉢,虽登坛受戒,并不得戒。若不曾受,一生为无戒之人,滥厕空 空
门、虚清信施。
既受声闻戒
既受声闻戒⑤⑤,应受菩萨戒
,应受菩萨戒⑥⑥,此入法之渐也。
注释
①毗尼:又译作毘奈耶,即律藏的梵名。
②三衣:指正式僧侣穿的九条衣(僧伽梨)、七条衣(郁多罗僧)
、五条衣(安陀会),常用若干条布纵
横交错缝制而成,图案呈田字形。
③鉢具:即比丘僧吃饭用的食器。
④异缘:指做事不专心,心中有杂念。
⑤声闻戒:似指小乘戒律。声闻指只能遵照佛的说教修行,并唯以达到自身解脱为目的的出家者。
⑥菩萨戒:大乘菩萨僧的戒律:主要内容有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其依据是《梵网经》
解说
佛教界有一种说法,叫做「学禅的可以不拘小节,学律的事事都得谨慎。 」那意思好像
是说禅宗对戒律是不很重视的。其实这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百丈怀海改革 教规之後,特
别是元代《勅修清规》颁行之後,禅宗就已把受戒持戒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节强调「只
有严格奉行戒律,才能真正弘扬佛法」,便是明证。
这一节还强调了受戒时不但要重视形式,还要全身心的投入,即要一心专注,切不可
分心想别的事情。又说受戒时衣物必须自备,使用借来的衣物参加受戒仪式, 不能真正获
得戒品。这也是强调要以虔敬的心情对待戒律。凡此都说明禅僧切不可藉口「禅在自心。」
而轻视戒律、不守戒律。
游方参请的仪规
云游参学
译文
如要云游四方参学请益,先得禀告师长,经同意後就拜别师长,找一个向所佩服的有
道老前辈处,请求容留,并就在该寺挂单寄寓。 (根据佛律的规定,比丘僧在 讲求佛法,同
时又有食物供应的地方可以住下来,在讲求佛法,但食粮缺乏的地方也可以住下来,而在不
按佛法办事只是衣食充足处却不应该留住。)关於投依他寺 求参学请益的具体做法,《古清
规》规定:首先到知客寮拜访,其次到堂司挂单,待到维那把你在禅堂的座位单及经案送来
後,再到侍者寮烦侍者报告请示住持,经 同意後到方丈室拜谒住持。
现代游方僧人挂搭,初到一寺,先安顿在旦过寮,推举一位熟悉丛林规矩、办事能力强
的人作参头,率领众人到客司, 穿戴整齐排列在门口右边,对知客说: 「暂到寺裏的游方僧
人前来拜访。 」知客当即把大家接入屋内,参头说:「祝愿知宾尊长禅师生活如意多福。我们
早就钦仰您 的高尚道德,现在得以瞻仰尊严,私心不胜感激之至。 」知客答道:「也是我们
山门的荣幸,荷蒙诸位远道光临。 」作揖请坐、烧香,请吃茶,并粗略地问一下游方 僧来历 。
至此,游方僧们就起身感谢招待吃茶的盛情,告辞回旦过寮。
知客随即到旦过寮回礼。参头接入,大家互相作揖致意。知客致词说:「祝愿诸位尊长
禅师生活如意多福。刚才承诸位屈尊光临,特此拜谢,私心不胜感激之至。」
答词是:「我们礼应拜谒看望您的,怎敢劳动您不辞辛苦屈尊光临?」接著参头独自把知
客送出门。
如果想礼拜住持,那就等放参後到侍者寮拜访侍者,礼节与拜访知客相同。礼毕,游
方僧起身禀告说:「我们特来礼拜和尚,有劳侍者通报一声。」侍者作揖请大 家再坐下来,
详细询问来由,或者问明白诸位游方僧在本寺的乡亲、同学、办事後,说道: 「请各位暂且
回临时安顿的住处,容我向住持通报。」随即到方丈室请示 住持,如果住持同意接见,第二
天早晨鸣钟,侍者命客头行者报知游方僧前往方丈室拜见住持。倘若住持未有空暇与游方僧
见面,侍者应连夜打著灯笼到游方僧歇息 处答礼,婉转以好言安慰大家。
拜见住持的礼节是:早上吃罢粥,参头带领众人到住持寝堂,恭候住持出来。侍者接入
堂内,参头进前说:「请和 尚结跏趺坐。 」然後转身在住持左手边揷香,退身同诸游方僧一
起展拜。初展坐具时说:「我们久闻和尚的道德风范,今天得见尊颜,私衷不胜欣喜雀跃之
至 。」第 二次展坐具时说:『今天天气正合时令,祝愿堂头大和尚生活如意多福。 」说完以坐
具三次触地表示礼拜。如果是住持入室弟子的同学,则说: 「久承您的恩泽和庇 护 。」 并 且
另行揷香行礼。礼毕就座,侍者烧香,大家吃茶。住持询问各人的乡里、名字及在何处坐夏 ,
大家都要据实回答,不可多话。答完起身到炉前致谢说: 「我们十分荣幸地承蒙您屈尊接
见,特此拜谢。」住持把大家送出,参头说:「和尚尊重。」随即到侍者寮向侍者致谢道:「有
烦您大力支持,特此拜谢。」
回到旦过寮外,在下手站成一排,等候住持回礼。住持一到,大家一齐作揖致礼,接
入寮中,致词道:「祝愿堂头大和尚生活如意多福,我们刚才前往谒见礼拜是 自己的本分,
没想到和尚屈尊前来回礼,内心不胜感激之至。」住持说:「居住条件不好,诚恳希望多多谅
解,并留下来共同弘道。」大家把住持送出,参头转至上 手把侍者接入,与大家向侍者作揖
致礼,说道:「祝愿高侍禅师道体健康多福。我们礼应到贵寮拜访,反而烦您屈尊降临,内
心不胜感激之至。」侍者说:「我们寺 院很荣幸,荷蒙诸位远道降临,因为琐事缠身,迟至
现在才前来答谢,实在惭愧 得 很 。」
原典
游方
游方①①参请 ②
参请②
禀辞师长,慕有道尊宿处依栖求挂搭。(准律云:比丘有法有食处应住,
(准律云:比丘有法有食处应住,有 有
法无食处亦应住,无法有食处不应住。) 《古规》:首到客司相看,次往堂司挂 搭 ,
送单位
送单位③③、经案定,然後到侍司通覆,诣方丈礼拜。
今时游方挂搭,初到旦过
今时游方挂搭,初到旦过④④,推熟於丛林能事者一人为参头,领众到客
,推熟於丛林能事者一人为参头,领众到客司 司,
具威仪列门首右,白云:「暂到相看。」知客即接入,词云:「即日恭惟知宾尊
「即日恭惟知宾尊长 长
禅师 尊候起居多福。久钦道誉,获奉瞻际,下情不胜感激之至。」答云:「山 「山门门
多幸,特荷远临。」揖坐,烧香,吃茶,略询来历,即起谢茶,归旦过。
知客寻往回礼。参头接入,普同问讯。知客词云:「移刻恭惟诸位尊长禅
「移刻恭惟诸位尊长禅师 师
尊候起居多福。适承降重,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答云:「礼合拜看
「礼合拜看, ,
何勤降重??」参头自送出门。
何勤降重
若欲礼拜住持,则放参後诣侍司相看,如前礼。起身禀云:「某等特来礼
拜和尚,敢劳侍者通覆。」侍者揖再坐,详询来由,或乡人、法眷、办事分明,
侍者云: 「且回安下处,容某通覆。」即上方丈咨覆。如允,次早钟鸣,侍者
令客头报相看。如未暇,侍者挑灯诣安下处报礼,善言安慰。
相看之礼,粥 罢,参头领众诣寝堂,候住持出,侍者接入,参头进前云:
「请和尚趺坐。」转身左手揷香,退身同众初展云:「某等久闻道风,此日获奉
尊颜,下情不胜喜跃之 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大和尚尊候
「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大和尚尊候起 起
居多福。」触礼三拜。如入室弟子法眷,则云: 「久承慈癊。」别揷香行礼。就
」别揷香行礼。就座 座,
侍者烧香,吃茶。住持 问乡里、名讳及夏在何处,各须实答,不可多语。起
问乡里、名讳及夏在何处,各须实答,不可多语。起身 身
炉前谢云:「重承降接,特此拜谢。」住持送出,参头云:「和尚尊重。」随至侍
司致谢云:「有烦神用,特 此拜 谢。」
归旦过外,下手排立,候住持回礼,同问讯接入,词云:「移刻恭惟堂头
「移刻恭惟堂头大 大
和尚尊候起居多福,某等适来分合礼拜,过蒙降重,下情不 胜感激之至。」住
持云:「安下不便,幸望欵留。」众送出,参头转上手接侍者入,同众问讯云: 「移
刻恭维高侍禅师道体起居多福。礼合诣寮拜看,返辱降重,下 情不胜感激之
情不胜感激之至至 。」
侍者云:「山门多幸,特荷远临,报谢稽迟,下情多愧。」
注释
①游方:指僧人云游四方。又称行脚。
②参请:参学请益。
③单位:禅堂中贴著自己名单的座位。
④旦过:旦过寮的简称。禅林中供行脚僧宿泊处称为旦过寮,取住一宿第二天即去之义。
译文
如今游方僧人大多不入旦过寮,每到一处,就访寻同乡头首,并住进其寮舍,自古以
来的老规炬逐渐被人遗忘了。住持遇到名声很大的僧人前来拜访,亲自送他至 客位,并就
在客位回礼。一般年资高的僧人前来拜访,就在法堂西半边迎候住持回礼,并要劝阻他不必
如此屈尊降临。而径山、阿育王、天童、灵隐、光孝等五大名 山禅林的住持,对来拜访者
则不予回礼。早粥与午餐之间请用点心,当晚特地备汤招待,游方僧们披衣赴席。住持接入
僧堂,在炉前互相寒喧,然後就座。侍者烧 香,揖请用汤。暍完汤,客人起身至炉前致谢。
须用两展三礼的礼节。接著脱掉外衣,就座用晚餐。如果住持不得空,请头首代为陪客时,
头首必须亲自起身烧香。 住持亲自陪伴用汤,乃是最周到的礼节。
第二天早上吃罢粥後请茶,参头带领众人排队站在住持寝堂前,等候住持一到,就快步
上前作揖致礼, 说:「一夜来我们都在心中祝愿堂头和尚生活如意多福。我们承蒙厚爱,邀
来至此,内心不胜感激之至。」入座後,侍者烧香,大家吃茶,然後起身到炉前两展三礼 谢
茶。初展坐具时说: 「我们承蒙招待茶点,特此拜谢。内心不胜感激之至。」第二次展坐具时
说:「今天天气正合时令,祝愿堂头和尚生活如意多福。「退身以坐 具三触地表示礼拜,住
持送出两三步。
如果要求挂搭寓居此寺,当此之时,参头应该带领众游方僧,转回身来,至住持前禀告
道:「我们深感生死 是人世头等大事,谁也无法回避迅速到来的死亡。久闻和尚道德高尚,
特来依附。恳望大发慈悲收下我们。 」禀告完後,不等住持表示意见,就大家都用坐具触地
一 拜,说:「谢和尚让我们挂搭。」首先应当让参头得到挂搭,其他人可以不限时间和处所,
寻找适当的机会,以适当的方式请求住持允准留住。方丈室中为住持服务 的人不得呵斥禁
止。如果住持同意了,依旧以坐具触地一拜,求住持写一个帖子到侍者寮登记名字上册,说 :
「刚才得到方丈指示,现在来贵寮附名。」侍者按次序 先後一一发榜给堂司,维那接榜後令
行者请新来挂搭的僧侣喝茶,喝完交出度牒登记在床历上(详细情况在「大挂搭归堂」一节
介绍),等候送归僧堂。有的人有事 要离寺,必须遵守僧堂制度,过半个月後才准请假。古
话说:「请假游览名山者,一般以半月为期。过期即取消寺籍,想归寺者必须重新挂搭,并
依旧遵守僧堂制 度。 」但是因为师长、父母疾病、丧事而请假者不受这一规定所限。
附注:凡是禅林,寝堂中必定设置学者参学时供师家坐的椅子,以示尊重师 道。新到
的云游僧拜访住持,住持应当居中而坐,让新到者揷香展坐具礼拜。新到者侧坐接受敬茶,
礼仪上倒无妨碍。现在北方还是实行这种规矩。但近来一些新人 丛林的沙弥,刚刚获得剃
度成为一名僧众,便与名寺住持及禅林老前辈平起平坐,认为这是正常现象。积久变成习惯 ,
成为丛林一大弊端。甚至於越分犯上,招致外 侮,师道荡然不存。徒不知能尊敬师长,就
等於尊重佛法:尊重佛法,则丛林制度严肃,力量强大。比如西域佛寺中的诸位师长,其徒
众把他们看得像君、父那样尊 贵,崇奉惟恐不及。这可成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原典
今游方者多不入旦过,到处辄寻乡曲头首寮舍安泊,古礼渐至无闻。住持
遇名 胜相看,就送客位回礼。上座
胜相看,就送客位回礼。上座①①相看,就法堂下间迎侍住持回礼,免烦
相看,就法堂下间迎侍住持回礼,免烦降降
重。而五山
重。而五山②②大方,别不回礼。牛斋请点心,当晚特为汤,披衣赴。住持接入
大方,别不回礼。牛斋请点心,当晚特为汤,披衣赴。住持接入, ,
炉前通寒 温,就坐。侍者烧香,揖汤。汤罢,起就炉前谢汤。须两展三礼。
温,就坐。侍者烧香,揖汤。汤罢,起就炉前谢汤。须两展三礼。抽 抽
衣就坐药石。如住持不暇,请头首代相陪时,当自起烧香。住持自伴汤,乃尽
礼也。
次日粥罢请茶,参头领众排立寝堂前,候住持至,即趋前问讯云:「经宿
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某等重承宠呼,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入座,侍
」入座,侍者者
烧香,吃 茶,起至炉前两展三礼谢茶。初展云:「某等重承煎点,特此拜谢。
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一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 」
退身触礼三 拜,住持送出两三步。
如求挂搭,参头领众回身进住持前禀云:「某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久
「某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久闻闻
道风,特来依附。伏望慈悲收录。」禀讫,不伺 允否,即普触礼一拜云:「谢和
「谢和
尚挂搭。」当先挂搭参头,其余不拘早晚、不择处所,各知进退,伺候住持求住。
」当先挂搭参头,其余不拘早晚、不择处所,各知进退,伺候住持求住
方丈近事人毋得呵禁。如允,仍触礼一拜,就求帖 子到侍司附名,云:「适奉
方丈慈旨,今就上寮附名。」侍者次第发榜头下堂司。维那令行者请新到吃茶。
毕,出度牒上床历(详具大挂搭归堂),候送归堂。或有 故出入,须守堂仪,
半月方可请假。古云:请假游山者,常将半月期。过期重挂搭,依旧守堂仪,
如迫师长、父母疾病丧死者,不在此限。
凡寝堂 中必设参椅
中必设参椅③③,示尊师道也。新到相看,住持当居中位,令其揷香
,示尊师道也。新到相看,住持当居中位,令其揷香
展礼。侧坐受茶,於礼无损。今北方犹行之。近时新学沙弥才方入众,便与大
方宿德分座抗礼,视 为故常。循习成弊,至於猎等犯分,以启外侮,师道荡然。
为故常。循习成弊,至於猎等犯分,以启外侮,师道荡然
能尊师则算法,尊法则丛林纪纲振矣。若西域诸师,其徒奉之犹君父之尊,惟
恐不及,可为法也。
注释
①上座:有多种含义,此处指禅林各寮的首座,又作为禅林中对禅众的敬称。
②五山:南宋时禅林仿印度五大名山之意,创中国佛教禅林五大名山之说,㈠为杭州径山兴圣万寿寺 ,
㈡为宁波阿育王山鄮峰广利寺,㈢为宁波太白山天童景德 寺,㈣为杭州此山景德灵隐寺,㈤为杭州南山净
慈报恩光孝寺。这五山都属於临济宗。元文宗时把金陵天界龙翔集庆寺定为五山之冠,明代依然如此。
③参椅:学者参问时师家坐的椅子。其形制一般是脚木交叉可以折叠式。
解说
游方参请是僧侣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艰
辛的云游生活(长途跋涉,食宿条件常常很差)磨练自己,消除贪图逸乐的思 想,增强修
道的意志和信念。二是拜访名师,参学请益,提高佛学修养。三是游览名山,获得人们崇敬
的菩萨(如峨眉山的普贤、五台山的文殊、普陀山的观音、九 华山的地藏王)的庇佑。禅
僧们经过一段游方参请生活後,一般都能达到三个预期的目标,宗教修养水平获得很大提高 。
现代佛教界仍有游方参请的作法。但交通条件比古代好多了,可以乘火车、汽车、飞机 ,
不必步行跋涉了。所以通过游方得到磨练的意义减少,观摩、问学、开眼界、进行文化学术
交流的性质加强了。但总的来说,游方参请仍是提高僧人宗教修养水平的有效形式。

坐禅的仪规
坐禅
译文
每天吃完早粥,堂司行者先请示首座,在僧堂前和众寮前都挂出坐禅牌通知全体僧众,
同时命供头行者在僧堂内装香、点灯,做好有关准备工作。至时先打众寮之 前的云板一声,
大众都到僧堂面向裏头坐下。等到普通僧众都到齐了,报告各位头首,第二次打响云板,等
候头首们入僧堂。过一会儿第三次打响云板,副寮将各僧 寮的门都关起来。这时再先後打
响首座寮前板三声,第一声首座出门,第二声大约走到半路,第三声入僧堂,先到圣僧像前
烧香,接著巡堂,从南半部到北半部走一 图,然後回到自己坐禅的位置上就座。再接下来
通报住持,打响方丈板三声。住持入僧堂,也是烧香、巡堂,走法是从北半部向南半部绕一
圈,便归自己坐禅之位坐 定。
开始坐禅後,要过较长时间僧众才可以一个个起身到僧堂外稍事休息。起身时要看看自
己前后左右的情况,如果自己上下手有人先出去了,就 要忍耐一会儿等他们回来了再离僧
堂,以免造成一整排的坐位都空空的。如果有人把坐位的敷设物留下,人却走掉了:或者暂
时来随众坐一会儿禅,不久便留袈裟在 坐位上,自己跑到外面玩耍作乐,都应当查明给予
惩罚。
坐禅期间出入僧堂的规矩是,头首和大众都从出入板旁边往来,只有前堂首座一人准许
从 住持前面出入。堂司行者等到开饭时间到,按顺序逐一请示首座宣布放禅。放禅时转从
圣僧像後右边出门。行者撑起门帘,摘下坐禅牌,轻轻摇动出声。住持、头首 出堂时,堂
司行者侧立在门右边伺候,并作揖致礼。
在寺院遇到有迎接宾客、祈祷、集体劳动、看诵经文、追送亡故等任务,以及逢上僧人
剃头、 洗衣的固定时间,则不坐禅,也不坐参。但晚参之後坐禅如常,住持、首座也照样
巡堂。堂中有一面值堂牌,写著轮流在僧堂值班的顺序,并且两面都刻有「轮次直 堂,周
而复始」八个大字,下面有住山僧的签押。其顺序是按照坐禅位置,也就是按照各人的资格
高低循环往复地轮流。值堂人在每天五更钟的最後一声敲过後交代 给下一个值堂人。值堂
人要整天看守僧堂。如果有人要在僧堂开柜、揷单、下鉢、抽去座位上的铺设物离寺,都要
预先告知值堂人。直到放参钟敲响时,把僧堂暂时 交付圣僧侍者看管。到了晚上,则众僧
都在僧堂守著自己的坐禅位置了。值堂牌则要到第二天早上移交给下一位值堂人。
近年来值堂人有成群的伙伴相陪,大家分发果子,乱吐果核,聚谈戏笑,习以为常,恼
乱禅寂。对此住持、首座要严加禁戒,对违犯告诫者要给予处罚。
原典
坐禅
每日粥罢,堂司行者先覆首座,僧堂前、众寮前俱挂坐禅牌报众,令供
每日粥罢,堂司行者先覆首座,僧堂前、众寮前俱挂坐禅牌报众,令供头 头
僧堂内装香、点灯。先鸣众寮前板一声,大众归堂向裹坐,次第俱集。覆众头
首,鸣板第 二声,候入堂;少缓鸣板第三声,副寮闭众寮门。鸣首座寮前板
二声,候入堂;少缓鸣板第三声,副寮闭众寮门。鸣首座寮前板三 三
声,初声出门,二声约到半途,三声入堂。首座圣僧前烧香、巡堂,自下间至
上间一匝,就归被位 坐。次覆住持,鸣方丈板三声,住持入堂,烧香、巡堂,
自上间至下间一匝,归位坐定。
久之,僧众方可次第起身抽解
久之,僧众方可次第起身抽解①①,又须看上下肩起止急缓,免见成连单位
空缺。或有留被在堂,不随众者;或有暂来随众,留袈裟在被位於外放逸者,
皆当检举惩罚。
头首、大众并从出入板往来,唯前堂首座许从住持前出入。堂司行者候斋
头首、大众并从出入板往来,唯前堂首座许从住持前出入。堂司行者候斋, ,
次第覆首座,放禅转从圣僧後右出。撑帘下牌,轻撼作声。住持、头首出堂,
堂司行者右边侧立,伺候、问讯。
或山门有迎接、祈祷、普请、看诵,送亡及众寮净发②、洗衣,则不坐
或山门有迎接、祈祷、普请、看诵,送亡及众寮净发② 禅,
、洗衣,则不坐禅
亦不坐参。参後
亦不坐参。参後③③坐禅如常。住持、首座仍巡堂。堂中有直堂牌,刻云:「轮 次
「轮次
直堂, 周而复始。」住山押,两面刻。照依被位资次,每日五更钟绝後交下次
人。终日看守。或有开柜、揷单、下鉢、抽被
人。终日看守。或有开柜、揷单、下鉢、抽被④④者,皆当白直堂人知。至放参
钟鸣时交付圣僧 侍者看管,至晚则众僧皆守被位矣。牌则在次早交过。
近时直堂成群相陪,分俵果核,聚谈戏笑,习以为常,恼乱禅寂
近时直堂成群相陪,分俵果核,聚谈戏笑,习以为常,恼乱禅寂⑤ ⑤。住持
。住持、、
首座力戒,违者示罚。
注释
①抽解:坐禅中间出僧堂稍事休息,或者新挂搭之人归寮安息,都叫做抽解。
②净发:指僧人剃头。禅林中僧人每半月剃头一次,成为制度。
③参後:晚参或放参之後。
④抽被:抽去坐禅时坐席上的敷设物。似乎又可借指离寺,与「抽单」意思相同。
⑤禅寂:坐禅时摒除杂念,在静寂中思虑佛义,这种境界称为「禅寂」。

坐禅的技术要点
修习禅定的要点
译文
说到学习佛教的智慧,富有觉悟的修道人总是树立极大的慈悲思想,发下宏大的誓愿,
认真修习禅定,发誓度脱众生,而不是只求自己一身得到解脱。修习禅定的 要点是,忘却
世间的一切,停止一切思想活动,使身和心交融无别,共同处在脱离一切俗物的自由自在的
心境中。要做到动与静完全一致,毫无差别,还要掌握饮食 的质和量,调节好睡眠的时间
和深浅,在闲静的处所厚厚地铺一层坐垫,结跏趺坐,也可以采取半跏趺的姿式,把左掌轻
轻按在右掌上,两手的大拇指互相顶住,端 端正正地坐著,使得两耳分别对著两肩,鼻子
正对著脐眼,舌尖顶著上腭,牙齿紧合著嘴唇。眼睛要微微张开,以免昏沈了。在这种情况
下如果能够入定,起的作用 最大。
古代修习禅定的高僧坐禅时眼睛一般总是开著的。法云、圆通两位禅师最瞧不起闭目坐
禅的人,骂他们为黑山鬼窟,这裏面是深有道理的。 坐禅时世间一切善恶都不要考虑。一
有忆念,就会觉察到事情的善恶,经常有是非、善恶的判断,就不能进入息虑疑心的定境。
只有做到精神不昏不散,万年一念, 思想才能处在似有似无、似断似续的朦胧境界中,这
是坐禅的关键所在。
坐禅是使人身体平安、心情快乐的修行方法,但许多人却因坐禅而导致了 疾病,这是
由於他们没有掌握要领。若能得其要领,则自然身体轻松安乐,精神爽利愉陕,能够依靠神
寂的力量经常体会到佛法的妙处,做到寤寐一致,生死无二。 只要诚心诚意地照此去做,
必然能有大收获,我们说的决不是骗人的话。怕只怕你的道行高了,魔障也更猖狂了,因而
出现多种多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能不被邪 恶的假相所迷惑,一心一意思虑和体会佛法
的真实性质,则无论碰到怎样的情况都不能阻碍你修习大道。例如《楞严经》、 《天台止观》、
《圭峰修证仪》等经典, 就都阐明了恶魔的一切作为皆因人心的虚妄而起,而不是外在实
有的东西。修行人禅定和智慧的修养高了,恶魔的障碍自然就消失了。
如果想从禅 定的境界恢复到平常的状况,应该慢慢地活动身体,安详地起来,动作不
能突兀猛烈。由禅定恢复常态後,要经常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手段,保持禅定的力量。各种
修行方法中,禅定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不安於禅寂、澄清思虑,那么就会辗转在欲界、色界 、
无色界中,到处一片茫然。这就好比在静水中探取明珠容易,在翻滚涌 动的浪涛中取珠殊
难的道理。心情湛然不动,像澄澈的静水一样,那么清净的佛性自然就可发现了。所以《圆
觉经》说:「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坐。」《法华经》 说:「在於閒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
须弥山。」可见超凡超圣,都必须借助静虑的条件:坐著站著就悄然涅盘化去,也要靠禅定
的力量。一辈子努力修禅,尚恐虚 抛岁月,得不到正果,何况迁延时日,不修禅定,要如
何能够消除罪业呢?希望各位禅友,多多记取《圆觉经》等经典的教导。认真习禅,自利、
利他,同成菩提佛 果。
原典
坐禅仪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味,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
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 万念,身心一如 ①,动静无问,量其饮食,调其睡
万念,身心一如① ,动静无问,量其饮食,调其睡眠眠,
於閒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跌,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
正身端正,令耳与肩对,鼻与脐 对,舌拄上腭,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
对,舌拄上腭,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 昏
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
古习定
古习定②②高僧坐常开目。法云
高僧坐常开目。法云③③、圆通
、圆通④④禅师呵人闭目坐禅,谓黑山鬼窟
禅师呵人闭目坐禅,谓黑山鬼窟,,
有深旨矣。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
有深旨矣。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⑤ ⑤起即觉
起即觉⑥⑥,常觉不昧。不昏不散,万年一
念,非断非常
念,非断非常⑦⑦ ,此坐禅之要术也。
坐禅乃安乐
坐禅乃安乐⑧ ⑧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得其要。得其要则自然四大
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得其要。得其要则自然四大⑨ ⑨轻
安,精神爽利,法味
安,精神爽利,法味⑩ ⑩资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办肯心,必不
相赚。然恐 道高魔盛,逆顺万端。若能正念
道高魔盛,逆顺万端。若能正念⑾ ⑾,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 严
,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严
经》
经》⑿⑿、《天台止观》
《天台止观》⒀⒀、《圭峰修证仪》
《圭峰修证仪》⒁ ⒁ 具明魔事
具明魔事⒂ ⒂ 皆自心生,非由外有。
定、慧力胜,魔障 ⒃自消矣。
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常作方便
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常作方便⒄ ⒄,护
持定力。诸修行中,禅定为最。若不安禅
持定力。诸修行中,禅定为最。若不安禅⒅ ⒅静虑,三界流转 ⒆,触境茫然。,触境茫然。所 所
以道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
以道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⒇ ⒇澄清,心珠 (21)
澄清,心珠(21) 自现。故《圆觉经》
(21)自现。故《圆觉经》 (2
自现。故《圆觉经》(2 2)
(22)
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 (23) 云:「在於閒处修摄其心,
《法华经》(23) 「在於閒处修摄其心,安 安
住不动如须弥山。」是知超凡超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
」是知超凡超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 办,
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 (24)
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24) 。幸诸禅 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
(24)。幸诸禅 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 成
正觉。
注释
①一如:不二不异,无分无别,即佛教所称的真理,又名「真如」。
②定:指禅定。通过精勤修习而使心定止於专一境界。
③法云:金代末年的禅僧,浙江临海人,俗姓刘,初出家於山西洪洞,受学於广化,参叩禅法於韶山,
後住持南阳崇胜观音院,又造灵山报恩寺。
④圆通:古代禅师,事迹不详。
⑤念:指记忆。
⑥觉:有「觉悟」和「觉察」两义。此处指觉察,即察知恶事。
⑦非断非常:断指时间上连续,常指连续不断。非断非常指一种似连续非连续的朦胧境界。
⑧安乐:身体平安,心情快乐。
⑨四大:一指地、水、火、风,即佛教认为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二指组成人的身体的发毛爪齿、
皮肉筋骨、涕涶精血等物质。
⑩法味:仔细体会佛教妙法而心生快乐,这种妙法的滋味称为法味。
⑾正念:抛弃邪妄的表象,只考虑和体会佛法的真实性质,称为正念。
⑿楞严经:佛经名,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中
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等。共十卷,为唐代般刺密帝译。 本经阐明「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之理,并解说
三摩提之法与菩萨之阶次。楞严经乃是开示修禅、耳根圆通、五蕴魔境等禅法要义之经典。
⒀天台止观:指天台宗的基本典籍《摩诃止观》,为天台宗始祖智(左“豈”右“頁”)所著,主要述说
修习圆顿止观法门的方法与效果。
⒁圭峰修证仪:华严宗五祖宗密禅师住长安终南山圭峰,称为圭峰禅师。其所著论修行证悟佛法仪规
的书称为《圭峰修证仪》。
⒂魔事:恶魔所作的事情。
⒃魔障:恶魔的障碍,梵语称为魔罗 Mara。
⒄方便:佛教术语,指灵活、巧妙的手段。
⒅安禅:坐禅进入无思无虑、无知无觉的精神状态。
⒆三界流转: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轮回受苦。
⒇定水:譬喻定心湛然,像静止的水面那样澄澈。
(21)心珠:心性清净,有如明珠。
(22)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罗译,是唐、宋、明以来华严
宗、天台宗、禅宗盛行讲习的基本典籍之一。
(23)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主要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指归净土的思想,宣扬济世精神,
是天台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其<普门品>主要宣说观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为信仰观音菩萨者特别推重。
(24)敌业:「敌」有抵抗、抵消的含义。
「敌业」犹如说抵抗或抵消罪业。

解说
坐禅是禅林宗教生活的主要内容。本书安排了两节篇幅敍述有关坐禅的情况。其中第
三章第四节讲的是坐禅的仪规,包括入僧堂坐禅的时间、次序、坐禅过程中出 入僧堂的办
法,休息、吃饭都作了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到,整个坐禅的活动是严肃、单调、沉闷的。
但是对於在禅寂中体会到禅悦的禅客来说,那又是身心愉快的 一种享受。关键在於能否正
确理解坐禅的意义,以及能否正确掌握坐禅的技术要领。所以第三章第五节就这两点作了专
门的详细的阐述。学习坐禅的人,一定要体会 精神,把握要点否则就可能会如书中所说,
因坐禅而导致了疾病。这就像气功是可以健身的,但有些人方法不对,练气功练得走火入魔 ,
反而把身体搞垮了一样。
有一些外国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的禅已被迷信所窒息而衰微了,也就是在中国已不再有
禅了。如果把这话理解为现代中国佛教界禅已不如古代之盛,那 它是对的。但中国佛教禅
的传统并没有消亡,有不少寺院,仍设有禅堂,寺中的坐禅活动依然如仪进行。例如民国年
间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便有很标准的禅堂和很严 格的习禅生活。近几年来,人们重新认识
到禅的价值,想了解禅和学习禅的人又多了起来。那么应如何安排坐禅活动、如何掌握习禅
要领呢?本书这两节内容可以为 人们提供一些借鉴。

坐参的仪规
坐参
注释
上午吃过斋饭後,堂司行者禀过首座,在僧堂和众寮 前各挂出坐参的牌示。黄昏时,
在僧堂内装上香、点上灯,并敲响众寮之前的云板。听到第一声响,大众进入僧堂:第二声
响时首座以下的头首入僧堂,第三声时, 首座才入堂。(不必敲首座寮前板。若是大坐参,
就要敲首座寮前板三声。)这时就去禀告住持,打响方丈板,与坐禅时的情况相同。有的地
方坐参时僧众不披袈 裟,这是不符合教规的。
堂司行者等到晚粥熟了,禀告首座,首座就宣布放参。说完从圣僧像後右边走出,取下
坐参牌,敲堂前钟三下。僧众们都 归至自己位置上,互相合掌致敬。接著住持、头首按次
序走出僧堂。其时大众都从位置上起来,向外移动半个坐位的距离,目送住持、头首出堂。
前辈、住持、头首 也与大众一样,回到众寮用晚餐。
追溯坐参、放参名称的由来,那是因为古时候僧众每晚都必须参拜住持,求其开示法要 ,
故尔首座率领大众齐集 僧堂门前,坐等鼓响就入堂参请,所以叫做「坐参」。而宋代汾州太
平寺的善昭禅师,因为考虑到天气太冷,为了照顾僧众,就免除了徒众冬天晚参的仪式,於
是便 有了「放参」的说法。
原典
坐参
斋罢,堂司行者覆首座、僧堂、众寮前各挂坐参牌。将晡时,借堂内装香
斋罢,堂司行者覆首座、僧堂、众寮前各挂坐参牌。将晡时,借堂内装香、 、
点灯,鸣众寮前板。先一声大众入堂,二声以次头首入,三声首座入。(不鸣 首
(不鸣首
座寮前板。若大坐参时即鸣三下。)却覆住持,鸣方丈板,与坐禅同。有处不 披
)却覆住持,鸣方丈板,与坐禅同。有处不披
袈裟,非法也。
堂司行者候晚粥熟,覆首座云:「放参。」转圣僧後右出,下牌、鸣堂前钟
三下。众就位,普同和南。住持、头首次第出堂。众下床,各出半单。前辈、
住持、头首亦同归众寮药石。
盖古者每晚必参住持以求开示,故率众齐集,坐待鼓鸣而往参之,名曰坐
参。因汾州地寒,昭公
参。因汾州地寒,昭公①①罢之,遂有放参之说。
注释
①昭公:宋代禅师善昭,俗姓俞,太原人。住汾州(今山西汾阳)太平寺太子禅院,三十年说法不倦。
德高望重,天下道俗仰幕恭敬之,不称其名,而称为汾洲禅师,後世尊称为昭公。

解说
在<住持章>中,也有「晚参」、
「小参」及「当晚小参」诸节,那是讲住持接受僧众参请
的情形,重点是讲住持应如何行事。这一节「坐参」,则是讲禅林僧众日常参拜住持求其指
示法要的情形,重点在於诸执事与一般僧众的行事。
参学这种形式,是禅林中进行佛教教育的好方式。在参学过程中,固然主要是住持演讲
禅理,用各种方法启发後学:但是僧众也可通过回答问题甚至提问的方法,阐述己见,共同
探讨佛法奥义。所以这样的「坐参」常能收到切磋琢磨,教学相长的效果。
另外,「坐参」又是体现禅林礼法的重要形式,所以雍雍穆穆,尊卑有序,进退井然。
文中特别提到某些地方坐参时不披袈裟的现象,批评那是不合礼法的。这正是强调坐参的严
肃性,应该用十分庄敬的态度对待。

全寺上下集体劳动的规定
普请
译文
实行全寺上下集体劳动的制度,旨在贯彻不分职务和地位高低,大家平等出力的精神。
凡是有禅徒集体居住的处所,遇到一定要依靠众人力量才能办成的事情,先 由库司向住持
禀告,然後命行者传话给首座和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挂出普请牌通知大众,并在牌上贴一张
小纸片,上面写明劳动的时间、地点。至时用木鱼或鼓声通 知大家。大家闻声後各拿一块
垫肩绊膊搭在左臂上,奔赴指定地点作务。除了看守寮舍、轮值僧堂和年老、有病者外,都
应该一齐参加集体劳动。要牢记怀海祖师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古训。
原典
普请
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凡安众处,有必合资众力而办者,库司先禀 住
持,次令行者传语首座、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报众、挂普请牌,仍用小片纸书
贴牌上云:某时某处。或闻木鱼、或闻鼓声,各持绊膊搭左臂上,趋普请处宣
力。除 守寮、直堂、老病外,并宜齐赴。当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之
守寮、直堂、老病外,并宜齐赴。当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
诫。
解说
禅林的「普请」制度,即全寺上下不分尊卑长幼一 齐参加集体劳动的制度,是根据怀
海大师的倡导,千百年坚持不替的优良传统。普请制度加强了禅林内部的凝聚力,也调整了
佛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使得某些教外 人士批评僧侣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论调失去了依
据:使得坐享供养的佛教,通过农禅结合,改造成开辟山林荒野、创造社会财富的佛教。故
此普请制度对於禅宗的 存在、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作禅林住持、执事的人,一定要认
识及此,模范执行普请制度,不得以重重藉口破坏普请制度。

源流
清规是约束僧团、管理寺院的条例。佛教最初流传到中国的汉、魏、西晋时期,僧侣的数量
不多,管理形式比较简单,那时一般是直接以传入中国的佛律的部分条文 自我约束。但降
至东晋十六国时期,以佛教大师释道安为核心的僧团规模已经很大,如何管好这个僧团便成
为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道安便参照已有的戒律,结 合僧团的实际,制定了《僧尼轨
范》 ,或称《安法师法集旧制三科》,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 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由於道安本人的崇高威信,也由於道安僧团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模范地遵守这僧尼轨
范,为天下僧伽树立了良好榜 样,所以道安制定的戒规影响很大,天下寺舍都把它看成佛
法宪章,自觉地奉行遵守。因此,道安的《僧尼轨范》是中国佛教社会的第一部僧制,也就
是第一部清 规。它是後世佛教各僧团、各宗派各种形式的僧制或清规的滥觞。
道安《僧尼轨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深远影响,不仅在於它开了中国僧团自行制 定清
规的先河,也不仅是它为後代的各种清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蓝本,还在於它把佛律的原则与
僧团实际相结合的做法,给後代巨大的启发。诚然,戒律是佛的遗 教,是僧侣学佛的根本,
但戒律的条文是死的,社会的演变是活的。要以死板板的条文,硬生生地加在每一时代的每
一个佛弟子的头上,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也是 一件不合理的事。①道安制定僧尼轨范,
以之指导僧尼的行事,既贯彻了佛律的基本精神,又解决了死板的佛律条文不尽切合僧团活
动的实况的矛盾。这样的灵活处 理方法,遂为中国教团世代遵循。
在道安之後,无论是著名僧团领袖制定教规,如道安的弟子慧远为其庐山僧团制定的《社
寺 节 度 》、
《 外 寺 僧 节 度》、
《比丘尼节度》,东晋江南著名佛教领袖支道林为其僧团制定的《众
僧集议节度》 ,南朝梁僧光宅寺法云奉诏制定的僧团清规,还是世俗帝王为其统治范围内 的
僧团制定僧制,如北魏孝文帝制定和颁行的《僧制》四十七条,都仿效了道安把佛律原则与
特定时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做法。就这种制定教规、寺制的指导思想 而言,道安的《僧
尼轨范》也是後世一切教规、寺制的渊源。
当然,若是仅就禅林而言,最早的一部清规自然是唐代元和年间由江西新吴百丈山怀 海
大师制定的《禅门规式》 ,即世传所谓《百丈清规》或《古清规》者。在禅宗的范围裏,《勅
修百丈清规》的源头只能追溯到怀海的《百丈清规》,但在整个中国 佛教史上,要谈《勅修
百丈清规》的渊源,却不能不远溯到道安的《僧尼轨范》。事实上怀海《百丈清规》受道安
《僧尼轨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来,惠能创 立禅宗的根本一条,便是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从这一特点出发,禅侣可以呵佛骂祖,可以推倒一切戒律和
清规,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
而怀海实行教规改革,却要禅僧放弃无拘无东、我行我素的修行方式,仍然回到规式
所限定的框框裏,请益参学,打坐修禅。这种做法本身,就可看出受到道安整 肃徒众经验
的莫大影响,也是道安从实际出发灵活参照佛律制定僧团规制的办法,在新时期新情况下的
运用。更何况怀海旧规的不少方面,如行香、定座、讲经、饮 食、布萨、悔过等,与道安
的轨范有著明显的承绩关系。所以,对於《勅修百丈清规》来说,怀海《古清规》是其近源 ,
道安《僧尼轨范》是其远源。远源既已简要 介绍如上,下面就从近源开始试述百丈清规系
统的流变。
怀海亲自制定的《禅门规式》,即《古清规》,至迟到宋代就已散佚,其具体内容已经无
从了解。但从宋初翰林学士杨亿的<古清规序>一文,约略可以知道这部清规的某些要点,即 :
一、作为其立法依据的,并不是哪一部大乘或小乘的戒律,它不受大小乘戒律藩篱的局
限,而是博采大小乘戒律根据实际的需要,折中改造,设为规条。
二、清规效法古印度特别尊重道高腊长僧人的传统,规定禅林中确立一位宗教修养高,
道德高的僧人为长老,居於方丈,作为禅林领袖。其称号就叫做长老,也可叫做化主、方丈 、
住持。
三、禅林不立佛殿,只设法堂,表明禅法得於佛祖的亲自嘱受,是最可尊重的。这一点
体现了早期禅宗重视禅法的心证,不重念经拜佛的表面形式的风貌。
四、所有的禅众都住在僧堂。僧堂设长连床,和挂搭衣服用品的椸架。安排床位的原则
是依据各人僧龄的长短,而不管年龄的少长和地位的高低。睡觉的姿势一律采取斜枕床唇右
脇而卧,即所谓带刀睡。
五、用餐按照中国的实际,定为早晚二时进餐,并且实行集体用餐,生活平均的办法。
这一点突破了佛律关於过中不食,即正午之後不得吃食的禁戒,体现了怀海不拘泥於教条,
注重实际的大胆改革精神。
六、实行普请法,即自住持以下一律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这一点也突破了印度佛
教轻视劳动,禁止僧人挖土掘地的陋规,为禅宗实行生产自给开辟了道路。
上述後三点还共同体现了在怀海的时代,禅宗比较朴素的、生活上实行平均互利主义
原则,内部的等级鸿沟不太明显的历史风貌。如果把此时禅宗的状况与同时或 稍早中国佛
教的其他宗派,以及印度的佛教状况作一对比,这一特点可以看得更清楚。中国佛教其他宗
派上层僧侣的生活状况,可以唐中叶的净觉与唐後期的怀信为 例。净觉是唐中宗韦皇后的
弟弟,出身高贵,出家後生活豪华奢侈,外家公主要跪著给他献衣,官僚上大夫要例退著为
他扫地,生活享受方面完全可与列土封爵的封 建领主相比②。怀信自称出家之後住著高门
邃宇、碧砌丹楹的宫殿般的华屋,出门坐轩乘,起居有仆竪、童稚供使唤,所以能避寒暑,
择甘辛,逍遥自在,为所欲为 ③。
印度佛教的生活状况可以玄奘法师游学天竺时摩揭陀国那烂陀寺的情形为例。这那烂陀
寺建得规模广大、壮丽辉煌,下辖一百多个社邑,每邑 二百户,为其耕作,每天供奉秔米、
酥乳数百石。寺中僧人供给丰厚,但是等级森严,第一等的高僧每日供给瞻步罗果一百枚,
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 一两,大人米一升,酥乳等按日取足,又拨给仆役供
其驱使。其他等级逐级递降④。像这样的寺院,完全是贵族式的寺院,其僧团则是由贵族式
的分处在各种封建等 级阶梯的僧人组成的特权团体。对比之下,怀海时期的禅宗显然是没
有什么特权,主要靠自力解决经济来源的佛教团体。怀海旧规的有关规定,便是此时禅宗作
为平 民化佛教的历史实况的反映。
七、此时禅宗在佛教修行方面是很正规很严格的,师道也是很尊严的。清规规定,徒众
可以随时进方丈室向住持请教 学问,不像後世那样一月中只有几次特定时间才可「入室请
益」。朝参夕聚的制度也很严格,长老上堂升座讲说或主持事务时,徒众必须雁立、侧耳聆
听:师徒之间 往往通过反覆问答,探讨义理,弘扬佛法。
八、其时禅林的办事机构共设有十务,称为寮舍。每务各设一位首领,管领众人经办本
部门的事务。由 此说明,禅林中设置执事分司各项事务的制度在怀海时期已经形成。根据
本书第五章<住持>和第六章<两序>的序言,这十务已经区分 为两序,只不过两序的划分还
没有像後世那样僵硬,那样界线分明,东、西序各职之间还可以互换。当然其时更未形成西
序一党、东序一党,明争暗闘、强弱相凌的 局面。
九、清规包括有对犯过僧人处罚的条文。其处罚方式,视过犯轻重,大致分为两种,一
是由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除名,令其离院:二 是用柱杖鞭打犯僧,集众当场烧毁其
衣鉢道具,遣逐从偏门离院。这两种刑罚都由禅林内部执行,与官府无关,反映出其时禅林
尚享有比较完整的法律特权。
怀海《古清规》散佚後,北宋曾有宗颐禅师撰集的《禅苑清规》。此书又名《崇宁清规 》。
根据慈觉大师宗颐的序言, 「崇宁清规》是在《百丈清规》的基础上加 以增补修改而成的。
在编修过程中,编者曾「佥谋开士,遍摭诸方,凡有补於见闻,悉备陈於纲目」,也就是徵
求了不少专家通人的意见,也采用了许多禅林实际行 用制度的内容,因而其内容具有求全
求备,比较繁博详细的特点。这个特点,恰好是当时丛林蔓衍,寺务繁多的实际在清规中的
反映。
繁复的《崇 宁清规》,各禅林行用起来感到不太方便。时间长了,就有人出而加以删节 ,
编成适合寺院日常应用的简章,称为《丛林日用清规》。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但不具备 权威
性,因而在各寺流传过程中,各寺往往随意加以增删修改。至南宋咸淳年间(公元一二六五
——一二七四年),人们见到的各种手抄的《丛林日用清规》 ,已经 是互有亏缺,内容很不
一致。於是有一位称为后湖比丘惟勉的,感到佛家的清规就像儒家的礼经一样,意义十分重
大,而「礼」可以从宜,因时损益,清规也应是这 样,基本精神不能违背怀海旧规的大节,
具体条文却可根据时代需要而调整。出於这种认识,他就出面来做重新修撰的工作,具体做
法是先搜集到各种《丛林日用清 规》,加以比较对照,参其异,存其同,融进前辈宿德先後
共相讲究的纪录,会编成一部新的统一清规,名为《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分为上下两卷。
因为书成於咸 淳年间,俗称《咸淳清规》。
与《咸淳清规》的编撰约略同时,又有大川和笑翁二禅师编的《日用轨则》盛行於江南 。
大川名普济,俗姓张,奉化 (今属浙江)人,以渊博闻名,南宋後期历任普陀、岳林、报
恩、大慈、净慈、灵隐等寺住持,卒於宝佑元年(公元一二五三年)正月,寿七十五岁,撰
有《五灯会 元》一书。笑翁名妙堪,俗姓毛,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博学强记,出家
後历任灵隐、大慈、育王等寺,卒於淳佑八年(公元一二四八年),寿七十二岁,有诗 文集
及语录行世。他们学识广、名望高,又互相配合唱和,所以两人合作编订的《日用轨则》,
很受欢迎,宋元之际江南的禅林大都采用这一轨则。南宋末祥兴元年 ( 公 元 一 二 七 八 年 ),
禅师弌咸遂根据友人所藏《日用轨则》抄本,补入一些高僧的实际经验,编集成一本比较完
备的新清规。
这部新清规共十 卷,其中首章是祝圣礼仪,次章是如来降诞礼仪,显示出它与其他清
规不同的特点。这一特点的确立,曾经过激烈的争论。有人以为禅林以僧为根本,僧以戒行
为根 本,所以僧人受戒的仪规应列为清规的首章:有人以为《古清规》特重师道,所以百
丈祖师尊奉老师为长老,称为住持,清规应以住持入院礼仪为首。但其时皇权对 於佛教的
控制比以往各朝严厉,佛教对於皇权的依赖也较往代为强。许多佛教上层人士清醒地认识到
这一点,自觉地奉迎皇帝,争取皇帝和官府对禅林的支持。弌咸 的老师梦真禅师也是一位
善於审时度势,他就主张清规应把为皇帝祝福、祈祷的「祝圣」放在首章,把教主如来降诞
的有关仪规列为次章。弍咸采纳了其师的意见, 因而才形成上述的特点。这种体例基本上
为後来的《勅修百丈清规》所沿袭。
弌咸的新清规编成之後,末敢遽然刊刻流布,而是经过了一个与前辈名家反覆商讨,再
拿到友人主持的寺院和自己主持的寺院试行,取得了好的效果,最後才刊行,取名为《禅林
备用清规》,寓有备而不用之意。
我们在<题解>一文中已经说明,《勅修百丈清规》就是在上述三部清规的基础上,加以
折衷取舍、损益修订编成的。从它的内容、结构及主旨所 在,都可以看出其继承前代清规
的明显痕迹。但自《勅修百丈清规》问世之後,其书遍行天下丛林,僧徒循规遵守,以致前
此的历代清规渐渐为人遗忘,而《勅修百 丈清规》遂成後代一切禅林规约的唯一源头。下
面就对其书在明清以至近现代的影响和演变情况作一历史考察。
先看明代的情况。在明代, 《勅修 百丈清规》仍像元代那样,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享
有钦定的丛林统一清规的权威。如<题解>一文所述,明太祖、成祖、仁宗、英宗等皇帝都曾
颁 诏,严令诸山僧人奉行这一清规,不守清规者绳之以国法。所以有明一代,各禅林僧徒
基本上能够经常讲习而遵循这部清规,也曾几度重新刊行其书。
到了清代,一来由於时间久远,二来由於朝廷也不像明代那样推重,故尔《勅修百丈
清规》的影响力有所削弱,後学僧徒没有见过清规体例,以致罔知轨度、不谙 戒律的情形
渐渐多起来了。即使还在奉行《勅修百丈清规》的地方,也因辗转传抄之故,造成所据之本
真伪杂糅,大失原意,而把该清规东之高阁的现象也不罕见。 因而在道光年间,便有一位
杭州真寂寺的住持源洪法师(名仪润),出而补偏救弊,撰成《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一书,
後大行於时。
《百丈丛林 清规证义记》 (下称《证义记》)共九卷,题为「唐洪州百丈山沙门怀海集
编,清古杭真寂寺宓蒭仪润证义,清越城戒珠寺住持妙永校阅」。似乎此书是对怀海《古 清
规》的诠释发挥,其实只是对《勅修百丈清规》的增补、诠释而已。从章节的安排来看, 《证
义记》九章的名称和顺序一如《勅修百丈清规》下称《勅修清规》, 每章的小节则部分保持
《勅修清规》之旧,部分在名称、顺序上作了调整,也有一些小节是新增加的。从内容来看 ,
《证义记》正文的内容大多直接抄自《勅修清 规 》,例 如 <祝釐章第一>,在《勅修清规》中
有一段小引曰:「人之所贵在明道,故自古圣君,崇吾西方圣人之教,不以世礼待吾徒,尊
其道也。钦 惟国朝优遇尤至,特镯赋役,使安厥居,而期以悉力于道。」在《证义记》中,
也把这段小引冠於章首,除了加上「述曰」两字外,其余一字不易,连《勅修清规》 特指
其本朝元朝的「国朝」两字也照抄了下来。足见《证义记》的确是从《勅修清规》发展演变
来的。
《证义记》的体制,是在一段清规正文之 後,加上一段诠释或解说,用「证义曰」标
明。据源洪禅师自称,他作证义的原则是「或随文释题,或即事显理,或补其要义,或推广
衍说」,办法灵活,容量很 大。举凡名词的解释,典故的注疏,义理的发挥,以及作者对某
些事象的见解和议论,都可放到「证义」当中。而「证义」的文字虽然出自仪润之手,其实
很多是引 述前代高僧大德的言论。所以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了自元代以来丛林清规的沿革
损益集中,反映出丛林制度和禅僧生活随时代演变的历史轨迹。
此 外, 《证义记》的正文部分,也在《勅修清规》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以<报本
章>为例,《勅修清规》仅有「佛降诞」、「佛成道涅盘」、二帝 师涅盘」三节,《证义记》析
为「 释 迦 佛 降 诞 」、「 佛 成 道 」、「 佛 涅 盘 」、「 药 师 佛 诞 」、「 弥 陀 佛 诞 」 、「 弥 勒 佛 诞 」、「 准 提
圣 诞 」、「 文 殊 圣 诞 」、「 普 贤 圣 诞 」、「 观 音 圣 诞 」、「 势 至 圣 诞 」、「 地 藏 圣 诞 」等 十 二 节 。这样
的变化,蕴含著丰富的历史内容。从 「弥陀佛诞」 、「弥勒佛诞」的加入,可以看出当时禅
林普遍奉行禅净双修的时代特点。从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四菩萨圣诞的加入,则可看
出当时中国佛教界 对这四位菩萨信仰的盛行,以及伴随著佛教四大名山的确立,尊奉这四
位菩萨的礼仪在禅林宗教生活中地位的上升。至於这一章由三节衍至十二节,也反映出禅林
礼 仪由简趋繁的历史真实。
《证义记》正文对於《勅修清规》的条文也有某些改动、修订。一般是把有关的礼仪和
行事按清代的情况著文。例 如<祝釐章>「圣节」一节, 《勅修清规》载明圣节启建金刚无量
寿道场的行事,「启建之先一日堂司备榜张于三门之右」,在《证义记》中,这一行 事改为
「启建之先三日,客堂备纸……用黄纸书榜并联额。」这样的改动体现了禅林制度因时损益
的精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些名目古今不同,如旧时的头首至 清代改称为首座或座元,
旧时的监寺改称为监院,僧堂改名禅堂, 《证义记》都按新名称著文。某些行事古有而清代
已 无 ,如 点 茶 、抛 香 等 , 《证义记》便把这些条 文删去:也有古无而清代已有的行事或禁戒 ,
如尊祖礼仪新增了智者大师忌、贤首法师忌、道宣律师忌、慧远祖师忌、父母忌等节目:禁
戒规条新增了不许吃烟的内 容,对此《证义记》都如实反映,列为条文。这样的改动既反
映了《证义记》作者尊重客观现实的态度,更反映出禅林生活跳出了狭隘的宗派圈子,用宽
容的态度吸 收了其他教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乃至儒家孝道的内容。当然,
这也是释、道、儒融合及佛教内部诸宗融合的历史趋势在禅林生活中的反映。
由于上述这些特点, 《证义记》便于僧众理解清规的要义,也便于僧众执行清规的条文,
很受欢迎,很快风行于全国各地丛林。
《证义记》成书于清道光二年(公元一八二二年) ,刊行于道光三年。自后丛林普遍采
用的《百丈清规》 ,实即这部《证义记》。其书的雕版曾在咸丰年间毁于兵火,旋由一些僧人
集资重刻。直至今日, 《证义记》在丛林的巨大影响还处处可见。
不过,还是由于清规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缘故,民国以来丛林的制度与《证义记》
所载又有许多不同。表现在组织结构方面,是元、明、清时代的两序执事制度 演变为序职
和列职制度。序职仍分东序和西序两个系列,但突破了以往东序六知事、西序六头首的均称
分配执事的传统,通常东序有香灯、侍者、记录、烧香、祖师 五职;西序则有司水、参头、
知藏、藏生、书记、堂主、后堂、西堂、首座等职。但这些序职上,一般有清众、汤药、衣
钵、知客、副寺、监院等职。这些职务分为 四大类,分别在寺院的四大部门即所谓四大堂
口——客堂、禅堂、库房、衣钵寮——服务。
表现在行事方面,则晚近丛林中佛事活动特别频繁,寺 院经济的经营也上升到重要的
地位。此外的突出变化是晚近禅寺一般都设有念佛堂,表明禅净双修普遍推行到各地丛林中 。
诸如此类的变化,使得制定一些新的仪规 成为必要;别外,由于各地各类寺院之间的差别
很大,为照顾各寺特殊情况又推动许多大寺院编篡出自己的寺规。前者如《禅门日诵》 、《佛
教 朝 幕 课 弃 》、《佛 门 必 备 课 诵 本 》、《 佛 门 常 用 仪 式 轨 范 》、《 佛 教 仪 式 须 知 》、《 念 诵 仪 规 》
等;后者如《灵严山寺念诵仪规》(江苏苏州)、《高旻寺规约》(江苏扬州)等便纷纷 应运
而生。这些新的通行各地仪规与只行用于一寺的寺规,固然有许多前所未有的细节,但在基
本精神上仍与《勅修清规》及《证义记》一脉相通,甚至有部分内容 直接抄自《勅修清规》
或《证义记》 ,它们相互之间的源流关系是很明显的。
总的说来, 《勅修清规》继承了东晋道安法师为僧尼制定轨范的基本 原则,又直接取法
于唐代怀海《古清规》及其后宋元时期的几部旧清规,根据元代的政教关系的形势、三教融
合和佛教内部诸宗融合的现状,确定了禅林内部的组织 结构、行政体例和礼仪规范,成为
全面指导禅林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制著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六百多年来,此书
的规定始终是天下禅林共同信奉的行事 规范。其间虽然也涌现了诸多新的禅林仪范类著作,
以及某些具体寺院的规约,但其大旨都不违背《勅修百丈清规》 ,可以视作是《勅修百丈清
规》的增订、续作、 新编或具体化。要了解古今丛林的制度和生活,离不开这部源远流长
的《勅修百丈清规》。
注释:
①此为圣严法师语,见所著《戒律学纲要》第二章第五节。金陵刻经处印行,一九九一
年。
②见《全唐文》卷三二七,王维<净觉师塔铭>
③怀信<释门自镜录序>,见《大正藏》卷五十一·页八 O 二。
④见唐代慧立、彦惊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