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PM华文文学2023年总复习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2023 学年 SPM 华文文学“懒人包”

第一部分:文选
1.第一课《鱼我所欲也》
⚫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如何提出?孟子为何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作者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命”和“正义”,鱼低贱,熊掌珍贵,价值不
同。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时,必然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和正义价值也不同,正义比生命更
重要,必然舍弃生命。这里运用了类比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 作者强调人人都有羞耻心和向善的心,帮助人们在“义”和“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但
有些人却因经不起诱惑,丧失了善心,做出见利忘义的事。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不是品
德比较高尚,而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善心而已。

⚫ 孟子如何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来论证“舍生取义”?
✓ 孟子从正面先以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为例,说明在关乎生死的时候,如果呼喝着把
这“一箪食,一豆羹”递给人家,或是把食物踢给人家,“行道之人”和乞丐都不屑接受这些
食物。这就表明这些人没有为了要活命而丧失本心。
✓ 孟子再从反面以“万钟”为例,将它和“一箪食,一豆羹”做对比。“万钟”决定的是“宫室
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两者相比,
“一箪食,一豆羹”自然比“万钟”更重要,但是却有人“不辨礼义”贪求“万钟”,这就是
丧失本心的表现。
✓ 孟子最后通过“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与“义”作比较,论证了“舍生取义”,让人们
认识到为了维护正义,生命和富贵是可以舍弃的。

2.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
✓ 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
✓ 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起先拒绝,在郑伯向他道歉并晓以大义后,他才接
下重任。
✓ 烛之武见到秦伯,先承认郑国处境危急,但不乞怜,反而表明自己为秦着想的立场,消除秦伯
的戒心,博取好感。
✓ 接着,他从“为秦着想”的角度分析“亡郑”对秦国的危害。因为秦国攻打郑国得不到扩大国
土的好处,反而助晋国增加土地,无形中削弱了秦国的势力。
✓ 接下来,他分析“保郑”对秦国大有好处。因为日后郑国可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为往来的秦国
使节提供物资便利。
✓ 最后,他使离间计,用历史事实提醒秦伯晋国人忘恩负义不可信。晋国曾答应把焦、瑕两个城
池给秦国,但他们早上渡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城墙防卫秦国。接着,他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
析晋国贪得无厌,东边灭郑之后,就会因想扩张西边的疆土而吞占秦国。这番话成功激起秦伯
对晋国的戒心,终于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 晋文公失去秦国的合作,也只好撤军。

3.第三课《冯谖客孟尝君》——翻译

4.第四课《鸿门宴》

1
5.第五课《陈情表》
⚫ 李密如何委婉陈情,辞不赴任?
✓ 李密先从自己幼年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谈起:他说自己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不幸。刚出生
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年后,舅舅逼母亲改嫁。祖母怜悯他自小孤独无靠及体弱多病,便
亲自抚养他。他小时候因多病,到九岁时还不会走路。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
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
仆,孤单地自己过活。祖母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李密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
有离开过她。这种写法营造了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
✓ 李密接着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说明他是跟随朝廷的政策,而不是因为自己是亡国
俘虏,为了顾全名节而拒绝当官。然后再写“祖母病日笃,供养无主”来说明自己忠孝难以两
全的狼狈处境。因为没有祖母,李密不可能活到现在;祖母如果没有李密,也无以终余年。最
后他从另一个角度陈情说,他今年 44 岁,为国尽忠的日子还长,但是报答祖母的日子不多了。
通过这个一“长”一“短”的对比,让晋武帝明白李密现在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他将来报效朝
廷。李密处处围绕在忠孝不能两全这个主旨,说明自己选择先尽孝,后尽忠,没有违背朝廷
“以孝治天下”的政策。这种既摆事实,论道理,又诉真情的陈情,终于说服了晋武帝。

6.第六课《唐诗五首》
7.第七课《答刘正夫书》

8.第八课《三戒》
作者借寓言故事中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三种人进行辛辣的讽刺。
✓ 临江之麋依仗权势,在家中仗着主人的呵护而和家犬为友,家犬并非不想吃它,只是畏惧庇护
人而已,一旦麋远离庇护人的势力范围,它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结果它在外遭野狗咬死。作者
感叹麋至死仍不明白这个道理。
✓ 黔之驴的本领不高,只懂得用蹄子来踢,结果被老虎识破,吃掉它。作者感叹驴子虚有其表,
外强中干,却要在人前自曝其短。
✓ 永某氏之鼠自恃屋主的纵容而作恶多端,终被新屋主赶尽杀绝。作者感叹老鼠以为可以长久饱
食终日而无灾祸,一旦时过境迁,换了主人,也会招致毁灭之灾。
⚫ 《临江之麋》:通过写麋因有主子的势力作仗恃,冒犯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但一旦离开主子的
势力范围,便会招来祸害。
⚫ 《黔之驴》:写虚有其表,没真本领的驴子,切忌自曝其短,惹怒强敌。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虚
有其表而外强中干的人,他们只能利用表面的强大一时吓唬别人,其结局是可悲的。
⚫ 《永某氏之鼠》:写趁一时的机会胡作非为、有恃无恐的恶鼠,最终被彻底消灭。鼠的形象影射
那些在当政者庇护纵容下为非作歹、危害社会的小人,他们自以为“饱食而无祸”,但只能逞恶
一时,最终会被人彻底消灭。

9.第九课《宋词五首》
⚫ 作者如何通过《兰陵王》抒写伤离别恨之情及身世飘零的感叹。
✓ 词的第一阕写的是词人离开京城时在隋堤上所见到的柳色。堤上柳树成行,柳阴沿着长堤伸展
开来,成一直线。青色的柳丝轻轻飘荡。
✓ 这样的柳色,在为别人送行时不止一次看过。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词人的乡情,他登上高堤眺望
故乡,有谁能了解游子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凄惘和忧愁呢?
✓ 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词人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 词的第二阕写临别时的感想:词人忙着和友人告别。船开了之后,周围静下来了,他的心也闲
下来,自然地回忆起京华的往事: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烛光闪烁的
宴席上,伴着哀伤的乐曲喝酒。

2
✓ 词人从船上回望岸边,风顺船快,行人本来应该高兴才是,词里却出现一个“愁”字,这是因
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远在天边,只见一个模糊难辨的身影,心中有无限的惆
怅与凄婉。
✓ 词的第三阕写别后的愁怀:船越走越远,遗憾也一层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何勾勒动人的画面?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交代了游玩的时间、地点。时间为曾经的一个日暮时分,地
点为溪亭。紧接着是去溪亭玩的主要内容,即“醉”,仅一个“醉”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
少女们畅饮的图画。“沉”字从侧面表现出少女时期那种童心未泯的情趣,有点任性。因为
“沉醉”,她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玩得很开心,以至于忘了归路,但玩兴没了之后,她想
回家了。再者天色也已晚了,于是她驾舟,在湖面飘荡,可惜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
于是便顺其自然地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争渡”一词看,当时游玩的并非词人一个。这群少女极
其活泼好玩,而且还“沉醉”了,醉了之后却还要比拼。由于当时天色已晚,鸥鹭已累归藕花
深处,却被这群好玩的女子惊起。这一句勾勒出了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

10.第十课《游褒禅山记》——翻译

11.第十一课《五娘吃糠》
⚫ 赵五娘如何为自己吃糠辩护?
✓ 对古圣贤书采用断章取义、乱打标点的手法,说明可以吃糠:
➢ 引用《孟子•梁惠王》中的“狗彘,食人食”,原意“让狗和猪,吃人吃的东西”,改为“狗彘
食,人食”, 意思为“狗和猪吃的东西,拿来给人吃”。
✓ 引用历史典故说明吃糠无妨:
➢ 苏武出使匈奴时,拒不投降,还被幽禁,不给他饮食。在寒冬时,苏武“啮雪吃毡,数日不
死”。
✓ 引用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不食烟火食,以松柏的果实作为粮食,所以人也可以像神仙那样不吃米
饭,吃糠是没问题的。
✓ 通过对“糟糠妻”这个词作望文生义的解释,“糟糠妻”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赵五娘却把它
说成是“吃米糠酒渣的妻子”,说明自己身为妻子,命中注定该吃米糠。

12.第十二课《赵子龙长坂坡救幼主》

13.第十三课《闲情记趣》——翻译

14.第十四课《我的梦我的青春》
⚫ 为什么作者给阿千冠上小英雄之称? /为什么作者长大后要当砍柴人?
作者的母亲为了生计劳碌奔波,对他的管束是很严的,因此他的童年是孤独的。阿千只比他大一
岁,却经常跟家里的大人到茶店、酒馆去或替婚丧人家办事。阿千打架吵嘴时特别勇猛,和阿千相
比,作者是胆小的。因此他对阿千的这一切很羡慕,还发出“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同阿千一样的
和大人去夹在一道”的感叹。
有一天阿千邀他一起去盘龙山上砍柴。阿千像一部自然界百科辞典,是作者最初学自然科学的模范
小课本。阿千带领他接触了“外面”的世界,开拓了视野,深深得到新的惊异,让他懵懂的心灵产
生了最初的“梦想”。因此他崇拜阿千,认为他是英雄,就给阿千冠上小英雄之称。(由于阿千是
个砍柴人,作者也要像阿千一样当个砍柴人。)

3
⚫ 当郁达夫跟着阿千上山后,他有何惊异、渴望与愁思?/郁达夫自小富有多思和爱幻想的天性,
试举例说明。
✓ 郁达夫一个人站在一块大石上,向大江一望,立即为眼前广阔的天地所惊异。他心里想:“这
世界真大呀!那宽广的水面,那澄碧的天空,那些上下的船只,究竟从哪里来,上哪里去的
呢?”
✓ 他的心里莫名其妙地起了渴望:他渴望长大,不禁发出“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大起来呢?我要
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到这像在天边似的远处去呢?”这时他也感到了对远处的遥念和对乡井的离
愁:“到了天边,那么我的家呢?我家里的人呢?”
✓ 后来,他便呆呆地在那里做梦。他梦见有一只很洁净的船,张着一面很大很饱满的白帆,他和
祖母、母亲、翠花、阿千等都坐在船上,吃着东西,唱着戏,顺江水漂流。后来,他又梦见城
里的茶店、酒馆都搬上山来了,他和阿千在那里大喝大嚷,引起许多大人在旁边惊奇仰视。

15.第十五课《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 木材商想到的是这棵古松值多少钱,适合做什么家具,如何去买它、砍它、运它。
✓ 植物学家想到的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
思量它活得这样老的原因。
✓ 画家想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松。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曲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
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人们对待现实事物可以具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 木材商的实用态度——求善,关注的是事物的用途、价值和利益。
✓ 植物学家的科学态度——求真,关注的是事物的名称、类别、构造、规律等。
✓ 画家的审美态度——求美,关注的是形象、气韵和美丑。

16.第十六课《灯》
17.第十七课《新诗》
⚫ 《有的人》一诗中有哪三种对比的写法?
生死价值的对比:
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
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
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对待人民态度的对比:
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残害人民,养
肥自己。只要这种人活着,带给人民的是无穷无尽的灾难,想活都很难活下去。伟人愿把自己的一
切贡献给革命事业,他活着就是为了多数人能更好地活,他带给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
人民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人民打倒统治者。恶名昭彰的统治者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他们死后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人
民传颂延续鲁迅这些伟人的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对伟人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18.第十八课《囚绿记》
✓ 由于作者“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所以他对绿有着至深至爱的感情,为了
摆脱孤独,他选择亲近绿。
✓ 在北平时,他就为了窗外的常春藤而选定住在一间设备简陋、条件差的房间。
✓ 作者自以为和绿心灵相通,自己是绿的知音,绿也是自己的知音。
✓ 他天天望着窗口的常春藤在自然的状态下蓬勃地生长,竟然起了“自私念头”占有绿。
✓ 他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房里来,让它们伸长到他的书案上,让绿色和他更接近,更亲
密,还为长春藤的旺盛生命力沾沾自喜。
✓ 过后他却为了常春藤“不甘被囚的固执”而生气(常春藤向着窗外有阳光处生长),依然“强
势”地囚住它。
4
✓ 在“囚禁”期间,常春藤的颜色和枝条衰败了。但作者仍然不“释放”它。
✓ 最后,卢沟桥事件发生使作者改变他的计划,提早“释放”常春藤。

19.第十九课《钓胜于鱼》
20.第二十课《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第二部分:小说
1.《孔乙己》
⚫ 小说中,凡是孔乙己出场的段落,都会描写到他的脸色及其变化,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
么样的作用?
✓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
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劳动维生的劣性,使他穷得
“将要讨饭了”。因此,他“青白脸色”。“青白脸色”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卑微的社会地
位。
✓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
时候,孔乙己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流露了孔乙己内
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
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颓唐不安”,脸色是“灰色”的,表现了孔乙己因考不到秀才而被
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头
脑僵化、迂腐的习性。
✓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 这“黑而
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受尽了折磨,苟延残喘。 当掌柜取笑他时,
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
怕、绝望无告的心境。
✓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
通过对脸色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

2.《哑了的三角琴》

3. 《痴女阿莲》
⚫ 作者如何勾勒阿莲的形象?何以见得阿莲是个感情丰富、心地善良的女子。
✓ 阿莲名叫白莲,二十八岁,身高五呎两吋半,皮肤黑,样子看起来总提不起精神。她肚皮像孕
妇约莫五个月身孕大,跨大步走时,肚皮也跟着晃动;胛背又厚又驼,胸部下跌。阿莲还有不
对称的瘦干干的两条腿骨子,走路时习惯跨大步,总是嫌左脚挪得太左,右脚又挪得太右。她
爱学孕妇走路,一手插腰一手前后猛摆,很难看,让人看了也替她难过,她却自得其乐。阿莲
的智商不高,外观庸俗,举止不雅,因此受到邻人乡亲的歧视、欺负和嘲笑。人家背地里都喊
她白痴莲,弟弟不当她是亲姐姐,母亲对她任意打骂,父亲对她的事也放手不管。
 阿莲感情丰富,村里如果有人家办喜事,阿莲会跟着开心;人家办丧事哭愁,她也跟着流泪,
难过上好几天。要不是母亲阻拦,她恨不得褪下一身花绿换上孝服跟着去哭号一场。
 阿莲有一般女人的母性,希望养儿育女,因此她学孕妇走路,说是将来要给家里添个白胖男
孙。
 当她母亲打她的肚子,要她改掉这行为时,她竟然控诉母亲要打掉肚里的孩子,更坚持不要消
掉大肚腩。
 她和别人一样向往自由,在前往瀑布的路上,她终于摆脱母亲的束缚,欣喜地感觉自己被大自
然所接受。
 善良的阿莲对于家人或邻里的恶劣对待并不记仇。阿莲对弟弟也很慈爱。小时候她不小心让阿
定摔倒了,还一直念念不忘,很内疚地说自己也不想的。
5
 她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希望自己能摆喜宴获得别人的祝福,结婚生子,得到自己的
幸福。

⚫ 阿莲想要追求的是自由、幸福和尊重。试阐述之。/白莲虽然是个智障女,外观庸俗,举止不
雅,但是她的感情丰富,内心需求和正常人一样。试举例说明白莲的内心世界。
✓ 就算智障者,也会有想要结婚生子,组织美满家庭的愿望,所以她不愿意消掉像五个月身孕一
样的大肚皮,希望可以为白家生个白胖的宝宝。
✓ 就算是臭毛巾,也是属于她自己的,就算被阿定嫌弃的毛巾,她还是在心里默默地说“那是我
的”。
✓ 她喜欢赤着脚板子,喜欢自个儿身上那股怪异冲鼻的味道,喜欢任头发自自然然的好像瀑布的
路上那些长在树上头的绿叶,她喜欢穿尼龙长裤和光着胳膊的 T 恤,她很不 愿意她母亲吩咐她
必须这样必须那样。
✓ 在送咖啡到瀑布的路上,她对母亲的呼叫充耳不闻,越走越远,越听不见时,母亲的声音仿佛
死了,她却兴奋地叫着自己的名字“白莲”,甚至感觉到名字被大自然欣然地接受着。
✓ 她逢着假日准会背着她父母亲上瀑布泡在冰凉的水泡一个热午,然后坐在大石头上羡慕地看着
那些无拘无束的外乡人。
✓ 当花露水的味道冲淡消失了,她又嗅到两胁那股怪怪而又舒服的味道,更加努力地使出浑身热
劲,那股味道越聚越浓,浓得她忘了花露水的味道,专心一意的左右摆着脑袋贪婪地珍惜着她
自己的味道。
✓ 她在阿炳的瞳孔里看到“小白莲”让她阿莲意识到自己可以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她有
了追求幸福、自由与尊严的勇气,让她宁愿冒着被阿定毒打的风险也要折返瀑布去跟阿炳要回
属于她的一个完整无暇的“小白莲”。
✓ 她一直都想着她们家也张罗喜宴请所有瀑布村的人喝喜酒,她们家也抱个白胖娃儿满月那天忙
着给每一个瀑布村的人家送红蛋黄姜糯米饭。
✓ 通过阿莲的举动和内心的想法,可以看出就算智障,也有追求自由幸福与尊严的本能与权利。

4.《卖白菜》

5. 《哦,香雪!》
⚫ 《哦,香雪》里的姑娘们具有多种美德。试以香雪为例说明之。
✓ 香雪拥有“洁如水晶的眼睛”,“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的香雪,旅客们爱买她
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人,纯洁得似乎不知道世上所有的丑恶。
✓ 香雪心地善良,凤娇被别人逗弄,她因为无法帮腔,而觉得歉疚。
✓ 香雪非常正直,就算那位女同学要将铅笔盒送给她,她也没有白要,而是把整篮鸡蛋塞到了人
家的座位下。
✓ 她有自尊、有志气。听“北京话”说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站上时,她替凤娇感到委屈、替台儿
沟委屈;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故要同样的铅笔盒以维护自尊;
她的志气使她希望台儿沟变得富足、进步,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会求上门,
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 火车和自动铅笔盒象征着什么?
✓ 小说中的“自动铅笔盒”,象征文化和知识,象征美好的明天。
✓ 香雪的同学对她的木制铅笔盒的嘲讽让她意识到贫穷的劣势,而知识是她摆脱贫穷的唯一途
径。于是,她勇敢地踏上火车,用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自动铅笔盒。对她来说,
自动铅笔盒象征知识,知识的力量最大,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
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不会因为穷而让人看不起了。
✓ 小说中的“火车”象征现代化,代表进步、文明。

6
✓ 火车把山外世界的文明进步和美好带进来,满足了乡里的姑娘们的好奇心和对现代文明的向
往:一个发卡、一块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
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她们追着乘务员发问各种问题;她们设法与旅客做买卖,换取自
己喜爱的现代化世界的物品。
✓ 火车象征文明。香雪要以知识为力量和手段,“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意即她要摆脱贫
穷,走出山村,认识山外现代化的、进步的、文明的世界。
✓ 火车的到来象征着闭塞的山村迎来了美好的希望,香雪希望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
开所有的门窗,让山村获得更多文明世界的资讯。香雪渴望台儿沟通过现代化改变现状,变得
富足、进步!

第三部分:戏剧
1.主题
⚫ 谴责旧社会中“长宜子孙“的观念。
✓ 杨老太爷为子孙广置田产,以为子孙数十代都能够享用不尽。所以盖“憩园”,还在遗嘱中写
明不准卖“憩园”,可是他去世后没几年,“憩园”就卖给了姚家,而杨家的子孙四散分离,
再也不见当年豪门的气派。
✓ 姚国栋买下了“憩园”,但是姚小虎也没有机会长久住在憩园,因为他溺水死了。
✓ 世上没有永保不坠的财产,就算留给子孙千万的家产,却没有教给子孙生活的技能和正确的处
世态度,善用祖上积产,这些财富最后被子孙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当祖先留下来的产业被花
光时,这个家庭也会随之分崩离析,而没有生产能力的“二世祖”们,就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杨梦痴就是最好的例子。

⚫ 宣扬同情,爱心和互助。
✓ 黎先生和杨寒儿,他们虽然无亲无故,但黎先生愿意帮助寒儿,为他折花,为他寻找父亲,这
是同情与互助;
✓ 万昭华听了寒儿的故事,热泪盈眶,恳求丈夫姚国栋寻找杨家那位不成材的父亲的下落,这也
是同情与互助;
✓ 姚国栋为杨梦痴的下落四处打听,亦是同情与互助;
✓ 杨寒儿不顾家人的反对,四处寻找父亲,是亲情与爱的流露;
✓ 李老汉的忠心和念旧,常常到大仙祠去接济杨梦痴,是出于同情;
✓ 万昭华就说过“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揩干每一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一个人欢笑”和“我的心常
常暖和得像在春天一样,活着究竟是一件美丽的事”这种充满悲天悯人的话来,启发了黎先生
改变他的创作的方向,“让每一个人欢笑”,这是爱心和互助;
✓ 黎先生、万昭华关心杨梦痴,还想办法为他安排职业,想把他从自我毁灭的道路上救回来,也
是基于人类本有的爱心;
✓ 身为后母的万昭华希望姚小虎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做人,亦是爱心的表现。

⚫ “长宜子孙”的反讽寓意。
✓ •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表面意思是:永远适宜子孙居住。主人题这四个字,用意是 希望住
在“憩园”的后代子孙出入平安、无灾无恙。然而却事与愿违。
✓ • 首先,建造“憩园”的杨老太爷去世几年以后,杨老二和杨老四便力主卖“憩园”,好将分
到的钱用来做生意。杨老大的儿子杨鸿基,也赞成卖房子,好将分到的钱用来出国留学。
✓ • 由于杨梦痴的荒唐,将杨老太爷留给他们三房的田产连同杨三太太的私房钱全花光了,因此
杨三太太和长子杨清儿也很想卖掉憩园,好分点钱接济生活。厅中高悬的“长宜子孙”这块匾
便因此显得格外刺眼。
✓ • 再者,自“憩园”被姚家买下后,亦不见得适宜姚家。对于姚太太万昭华来说,“憩园”就
好像一个鸟笼,困住了她的理想和愿望、身躯和心灵;男主人姚国栋有忙不完的应酬,天天往
外跑,很少留守“憩园”;而小主人小虎也不愿呆在“憩园”,整天只挂念着外婆家和表兄弟
7
们纵情玩乐,他最后也死在“憩园”外。“长宜子孙”这四个的牌匾,高挂在“憩园”的大厅
上,对杨家和姚家都是个讽刺。

2.杨梦痴靠祖宗财产虚度一生,试举例论述之。
杨梦痴仗着父亲有钱,养成无所事事、好逸恶劳的恶习,还花光太太的私房钱(1),导致一家陷入
经济困境(1)。他付出很大的代价,妻子和大儿子都离弃他(1),只有小儿子始终孝顺他(1)。
他坚持不用卖憩园的一分钱(1)。他被迫住在大仙祠,沦为乞丐(1)。他因偷面包被别人到得半
死(1)。黎先生等人要帮他,他却坚持要吃自己种下的苦果(1),但他又因偷窃入狱(1),被狱
卒毒打而死(1)。

3.杨老三不接受他人的帮助,执意要“吃自己种的苦果”。你认为他这样做可取吗?
⚫ 他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 杨老三虽觉悟自己以前的过错,也曾对自己做过一些反省,想要靠“自力更生” 的方式来弥补
他的过错,离开杨家在外流浪,不拿卖“憩园”的钱,拒绝别人的帮助。
✓ 但杨老三一无所长,没有谋生能力,连解决温饱的能力都没有。虽说要去吃自己种下的苦果,
但却过着乞丐般的生活,还要靠寒儿和李老汉的接济过活。他甚至为了解决温饱而去偷了人家
的面包被别人打得半死,还要黎先生出钱解围救他。
✓ 他离开大仙祠,又因盗窃被捕入牢,最后更不肯再出外服劳役而被狱卒毒打而死。从本质上
说,他根本没有意志力去改过自新。

⚫ 他这样做是可取的。
✓ 杨梦痴有知错能改的想法,知道自己的错,想要用自食其果的方式去赎罪,所以他拒绝黎先
生、万昭华和下江姨太太的帮助。这方法虽并不实际,但可看出他悔改的诚意。
✓ 他深知自己从未尽过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也明白太太和大儿子不会原谅他,所以他选择离开
杨家,不再拖累家人。
✓ 他无力阻止其他兄弟变卖憩园,觉得对不起死去的父亲,宁愿过着乞丐式的生活,也坚决不拿
卖“憩园”的钱。

4.“王太太,我没有疯,我不能接受任何人的钱,我以前造的孽太重了,我要自己来承担我的罪
过!”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和王太太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对她说出这番话?为什么说自己“造的
孽太重了”?说话者打算如何承担自己的罪过?
✓ 杨梦痴/杨老三。王太太(即老五)原是杨老三的姨太太,后来卷款逃走,成了王家的二姨太
太。王太太到大仙祠来送钱给杨老三,既是为了赔偿,也是要帮他重新振作,可是杨老三拒绝
了。
✓ 他不事生产,生活糜烂(吃喝嫖赌),在外面养姨太太,卖光了父亲留给他的家产,最后连遗
嘱写明不能卖的憩园也保不住。他不但没有尽过身为父亲、丈夫的责任,还花光太太的私房
钱,使家人经济陷入困境。
✓ 他离开家里,隐姓埋名,在省城中到处流浪,不接受任何人的援助,以过苦难的生活(靠乞食
和偷窃度日,挨饿、受冻、生病、被打)来赎罪。

5.姚国栋是“那个时代中的悲剧人物”。
✓ 他留过洋,做过三年教授,两年官,以后便留在家里,靠他父亲留下的一千多亩田产,过着安
闲的日子。
✓ 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国栋”,希望他成为“国家的栋梁”。他自己本身也有过伟大的抱负,曾
夸下海口,要写一部惊天动地的悲剧、英雄烈士的伟绩。但是,他眼高手低,写了两年,写坏
了几千张稿纸,还没有整整齐齐地写上两万个字。后来他又想自己动笔翻译雨果的《九十三
年》,可是只译了两章便对自己的能力彻底失望了。他从此搁笔,终日看戏打牌,悠闲度日。

8
✓ 即使如此,他自命不凡、自命清高的性格并没有收敛。他自号“诵诗”,却没有半点诗的韵
味。
✓ 他平日喜欢发几句无关痛痒的牢骚,批评别人,却宽待自己。他凡事都认为很有把握,却把握
不了对儿子的管教。他喜爱高谈阔论,却从来不曾认真做过一件对人、对社会有益的事。他虽
然没有公开地主张金钱是万能的,但处处却显示了他深信金钱可以保障一切,就是他这样的性
格,断送了他儿子小虎的性命。

6.杨寒儿的孝顺形象。
✓ 他很懂事,并深爱和宽待他父亲。在杨家,只有他会宽恕他父亲过去的不是。
✓ 父亲在外流浪时,只有他和李老汉到处打听父亲的下落。最后在大仙祠找到父亲,他常到那里
接济和探望父亲。
✓ 他知道父亲喜欢“憩园”里的茶花,尽管“憩园”已卖给姚家,他经常冒着被人追打的险,偷
溜进“憩园”里折花送给父亲。
✓ 自父亲离家后,他一直想把父亲接回家,但父亲不肯。父亲因偷面包被人打,他与黎先生协
议,要把父亲送进医院治疗。
✓ 杨梦痴离开大仙祠,他再也没见过父亲。他没放弃找父亲,对父亲的孝心,感动万昭华和黎先
生,姚国栋帮忙他打听杨梦痴的下落。
✓ 父亲逝世的真相,万昭华和黎先生都不忍心告诉他。在他心里,依然时时刻刻记挂着父亲,并
盼望父亲的归来。

7.万昭华心目中有意义的生活是怎样的?
✓ 万昭华心目中有意义的生活,是接近广大的人间,接触真正的人心,认识人间的不幸与痛苦。她认
为,在生活中,人和人的心挨在一起,有同情、有爱,也有互助,虽然人世间有痛苦与不幸,但却有
更多的爱与笑声。
✓ 万昭华认为有意义的生活,必须有理想,以及为人群牺牲的精神。帮助人,把自己的东西拿给别
人,让哭的发笑,饿的饱足,冷的溫暖,那便是牺牲的酬劳了。
✓ 万昭华认为,出去当一名护士也比呆在姚家好。她认为当护士“可以帮助那些不幸的病人,搀这
个一把,给那个拿点东西,拿药来减轻第三个人的痛苦,用安慰的话驱散第四个人的寂寞”。她认
为,这一切非但不是为别人而忘了自己,反而是在扩大自己。她这样做,能使她在别人的笑里、哭
里,看见她自己; 旁人的幸福里有她,旁人的日常生活里有她,旁人的思想里、记忆里也有她。

8.万昭华就像一只被关在笼中,永远没有办法飞起来的小鸟。
✓ 万昭华是姚国栋的继室,小虎的后母。她常常带着笑意,易于亲近,是个漂亮的女人。
✓ 她上过几年学堂,喜欢文学,嫁到姚家后,非常空闲。她看过不少小说,新派小说以及翻译小
说都读过。
✓ 她的性格中包含了传统妇女的美德,温柔,体贴丈夫,知书达礼,相夫教子。
✓ 小虎不把她看在眼里,但她依然关心,疼爱小虎,没显示出半点‘后母’的习气。
✓ 因为这些传统美德,将他束缚在“家庭”这个小天地中,就像那没法飞起来的小鸟。
✓ 看了许多书籍,她才知道四周有一个这么广大的人间;接触到了人心,才晓得活着的意义,同
情,爱心和互助的真谛。
✓ 她渴望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为人群服务,实现理想。她希望自己是一名护士,能帮助不幸的
病人。
✓ 她的愿望是令人崇敬,但现实是残酷的。她是姚国栋的妻子,必须安分地呆在家中相夫教子,
因此她只能把愿望埋在心底,就好像一直生活在笼里中的小鸟,永远没有办法再飞起来了。

9
9.黎先生对老文感慨地说:“你们太太的处境的确也太苦了…”。
✓ 万昭华尽管物质生活丰足,但精神上是痛苦的。
✓ 万昭华心地好,易于亲近,性格包含旧时代妇女的美德,因此丈夫很爱她,像她这样的女人,
应该处处受人欢迎,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可是万昭华的精神处境却是痛苦的。
✓ 首先,在旧社会中,继室应把丈夫前妻的母亲当作自己的母亲看待。
✓ 赵老太太比姚国栋有钱有势,不把姚国栋放在眼里,也敌视万昭华。初进姚家,万昭华拜访赵
老太,会让她想起死去的女儿而感到伤心,所以万昭华再也没有到赵老太太家去了。
✓ 赵老太太联合两个媳妇在外头讲闲话,教唆小虎为难万昭华。
✓ 万昭华来自书香世家,嫁给姚国栋后,见小虎坠落,想好好教育他,但丈夫不帮忙,小虎也不
把她放在眼里,她只能吞声忍气。姚国栋溺爱小虎,认为小虎不需要管教,造成万昭华处境的
痛苦。
✓ 万昭华被赵家敌视,被小虎轻蔑,丈夫虽然爱她、相信他,然而却又不了解她的苦。

10.黎先生的形象。
✓ 黎先生有读书人谦和的气质,不爱逢迎有钱人,鄙视和憎恨仗势欺人,作威作福的有钱人。
✓ 他责备好友姚国栋过于逢迎富有的丈母娘赵老太太,他说:“你以为赵家现在有钱,那么,他
们就永远有钱,永远看着别人连饭都吃不饱,他们自己年年买田,他们的儿子,孙子,外孙,
曾孙,重孙也永远有钱,都永远赌钱,看戏,吃饭,睡觉吗?你以为我们人吃的是钱,睡的是
钱,把钱当作爸爸,一辈子抱住钱啃吗?”
✓ 他富有同情心,他帮助了非亲非故的寒儿,还和万昭华一起帮杨寒儿打听父亲杨老三的下落。
✓ 黎先生想送有病的杨老三进院,还为他安排工作,引他回正途。
✓ 他被万昭华影响,要写小说揩干每一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都欢笑。

11.“我虽然有那样的心,可是像我这样的一个女人,能够做什么呢?我对什么事都是空有一番心
肠。”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那样的心”指什么事?举例说明说话人“空有一番心肠”。
✓ 万昭华对黎先生说的。
✓ “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揩干每一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一个人欢笑”的情怀。
• 万昭华一心要做好贤妻良母的角色。她为小虎着想,费尽心思管教他;她愿意把小虎当作自己
的儿子,把赵老太太当作自己的母亲。
• 可是赵家的人却恨她,在外面说他的闲话,教唆小虎为难她;小虎也不听管教,欺负她。至于
姚国栋也不能帮忙,让她的心愿落空,对自己的努力失去了信心。

12.“我要重新改变我的看法,我要好好的利用我的时间去多写一些东西”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说话的人想法有何变化?为什么他会改变想法?
✓ 这是黎先生对万昭华说的。
✓ 黎先生有时会认为自己的著作、计划都是一种浪费,因为他的作品只是反复对人述说悲惨的故
事,让善良的人读了受苦,让热诚的人读了失去热忱,给不幸的人增添不幸。
✓ 现在,他的想法改变了,他要发散一点点热力,减少人世的饥寒,用作品去揩干每一只流泪的
眼睛,给人们欢笑。万昭华认为作家都悲天悯人,看事情比平常人深,能发掘人心,可以给人
间温暖、添欢笑。她的话让黎先生十分惭愧,给了他激励和改变的力量。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