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逍遙遊》看莊子的逍遙哲學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4

從《逍遙遊》看莊子的逍遙哲學

研究生:陳沛恩
一、 前言

莊子的生平歷史資料不多,在史記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也

就是戰國時期,在這個戰亂不斷的時代,為要解決政治與社會問題,各家思想

提出其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態勢,莊子的思想在這個時候,可以引導人們自

處之道,帶給戰亂之下的人們些許慰藉。時至今日,由於科技進步、工商發達

資訊快速流通與取得,整個地球已經進入地球村的時代,許多地方物質生活似

乎不虞匱乏,但是戰亂仍在,大多數人還是像以前一樣,必須辛勤工作才能餬

口,人們對於思考生命上的問題從未減少,古人的智慧持續被研究,而莊子的

自由自在生活態度是許多人所羨慕的。

二、 認識莊子

首先,我們來看看莊子的一些事蹟與性情,以便對他的思想能更了解。依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記載: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

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

也。……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

1
解免也。

按史記記載,莊子名周,是蒙城人,當過蒙城的漆園吏。莊子學問淵博,他的

思想源於老子。莊子著書有十萬餘言,很會用字遣詞與形容描述事物,以這樣

的文筆來批判儒家與墨家,就連當時的博學之士也逃不掉被莊子批評。可見莊

子是個非常有自信、有主見的人。

莊子善用寓言傳達他的思想,再從莊子書裡看到莊子用許多先賢的話來論

證他的思想,就知道莊子的博學多聞,這樣的人應該早就被重用而功成名就,

但是莊子並不嚮往這些功名,在《莊子.秋水》記載: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

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

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

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可以看出莊子不想因位居高位而失去自在的生活,寧願自由地活在泥巴中,也

不願連死了都不自由,像神龜一樣。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對同一件事的

記載: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

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

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

2
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雖然楚王以「千金」的重利與「卿相」的尊位欲延攬莊子,但是莊子寧願「游

戲污瀆之中自快」,這就是莊子的生活態度。

那麼,莊子的物質生活過得如何?我們可以從《莊子.外物》的描述得知: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

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

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

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

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

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

肆!』」

這裡描寫莊子貧窮的狀態,有一次去跟監河侯借米,卻感覺監河侯很沒誠意,

似是爽快答應,卻不能解燃眉之急,而莊子雖然不悅,卻用了一個寓言表達其

不滿,乍看寓言故事雖然簡單合乎邏輯,但深思其言外之意可以感覺到莊子要

表達的是行善及時的概念,對於鮒魚所說:「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好像

是在提醒我們,人生有時會失去「常與」,就是賴以生存的環境,這是在警惕

我們生活中要知所進退。

3
在《莊子.山木》記載了一則大家耳熟能詳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

故事:

莊周遊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

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蹇裳

躩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

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

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

莊子看到螳螂捕蟬卻不知大鳥在後面,接著就被大鳥吃了,而莊子自己正要用

彈弓打下大鳥,心頭一驚,丟下彈弓,跑出栗子園,沒想到就在此時,園丁以

為莊子要偷栗子,便一面追著莊子一面罵他。這就是莊子要告訴我們的生活態

度不應該是謀算他物,這樣會招致禍患,所以莊子的生活總是順其自然。

莊子的身世至今始終是個謎,因為找不到他的傳記或其他介紹的文獻,僅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一點記載,幸好,還可以在莊子書中找到散記

的行誼事蹟,我們從其中拼湊出莊子的影像。莊子生活貧苦但不減其樂,莊子

看輕名利而終身不仕,莊子不謀算他物而順其自然1。

即便從少數文獻與莊子書可以找到蛛絲馬跡,但畢竟不完整,有許多主觀

意識,就如同黃錦鋐先生所說的:

莊子一生像謎,他名字像謎,籍貫像謎,連他的著作也像謎,歷代多少

1
陳鼓應:《莊子哲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二次修訂版,頁 5-11。
4
人在討論他、研究他,想揭開這個謎,但都不能看到他盧山眞面目。其

實就是莊子重生,恐怕他自己也揭不開這個謎吧。2

所謂「人死留名,虎死留皮」,對莊子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在古時,若不

刻意記載,實在很難留傳下來,莊子確實活出逍遙的人生了。

三、 逍遙遊析論

莊子書「逍遙」一詞除了內篇逍遙遊之外,在其他地方也出現,共計六處,

觀其精義可以知道莊子的人生哲學其實就是逍遙的哲學。我們就從逍遙遊進入

莊子的逍遙世界。

逍遙遊先說了個寓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

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

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意是,在北方大海裡有一種叫「鯤魚」的大魚,非常大,身體有幾千里之大

它竟然化身成為鳥,叫做「鵬」,鵬鳥的背也很大,也有幾千里之大,它振翅

而飛,飛到南方的天池。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齊諧》這本書,記載鵬鳥光是

2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市:東大圖書,1984 年再版,頁 41。
5
拍擊海水就激起三千里的水花,衝上九萬里上空飛行,飛了六個月的時間才抵

達天池。

開場就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畫面,首先是幾千里的大魚,應該沒有人見

過,其次是大魚變成大鳥,而且振翅從北方飛到南方,彷彿迫不及待要逃離原

來的地方,飛向自由之地。

接著,莊子以大鵬鳥的視野來描述其所見的感觸,這對古人來說是超乎想

像的,我認為是莊子對大自然的入微觀察與豐富想像力,才能如此描繪。讓我

們來品味這段: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

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這段說到大鵬鳥從高空往下看,看到雲霧像野馬奔騰,也看到地面因生物氣息

揚起的塵埃。大鵬鳥從高空看天空的顏色會像在地面一樣嗎?我們遠看天際,

遼闊高遠,大鵬鳥從高空看地面應該也是一樣的感覺。

莊子以大鵬鳥高飛的寓言帶我們進入不同的視野,這也是進入逍遙的過程 ,

我們總要跳脫現有的束縛,跳離目前的框架,從外面重新審視目前的生活與生

命狀態,大鵬鳥的「大」,就是生命的豐盛。

接下來,莊子舉了一些例子說明「有所依賴」的概念: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6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

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

將圖南。

指的是,淺水的地方是不能行駛大船的,但是倒一杯水在低窪的地方,小小的

芥草漂浮在上面就像一艘船行駛在水面。同樣的,風如果不夠大,則大鵬鳥的

翅膀就無法高飛,因此,大鵬鳥之可以飛在九萬里的高空,是因為其下有狂風,

才能飛往遠處南方天池。這些例子都是在傳達有所依賴的觀念,船依賴水,鳥

依賴風,這就是「有所依賴」,有所依賴是無法進入逍遙境界的。

接下來莊子把主題切入「大小」的比較,淺顯易懂,很有邏輯,原文如下: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湌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

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

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

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秋蟬與斑鳩譏笑說:「我從這裡起飛,一下子就飛到榆樹或枋樹,就算飛不到

就停留於地上,幹嘛飛到九萬里高再飛往南方」。前往近郊的人只要準備三餐

就可以,如果要去百里外,就要準備過夜的糧食,如果要去千里之外,就要準

7
備三個月的糧食,這秋蟬與斑鳩怎會了解。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短壽不如長

壽。就像清晨生長的菌蟲,烈日出來就死了,它怎麼知道一天有黑夜到白天,

蟬出生於夏天,到了秋天就死了,蟬根本不知道春秋是甚麼。長江以南有一種

大烏龜「冥靈」,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一種樹叫「大

椿」,以八千年為春,八千年為秋。而彭祖以長壽聞名,眾人要跟他比長壽不

是很可悲嗎!

這段描述就像我們常說的「井底之蛙」這句成語,見多識廣比孤陋寡聞強 ,

所以,要進入逍遙並非甚麼都無所謂,而是先要有大智慧,要有遠見,因為眼

光短淺,就容易堅持己見,是無法達到逍遙境界的。

接下來提到商湯詢問棘的話也是在述說大鵬鳥的寓言與小鳥之差別,強調

大小之不同,就不引用原文,多做解釋。

到這裡,可以說是逍遙遊的第一部分,內容似乎不提逍遙一事,但是明確

提供「有待」的概念,到了下一段就明確指出「有待」 (原文:「猶有所待」)

與「無待」(原文:「惡乎待哉」)的分別3,藉以更深進入逍遙的詮釋,因為接

下來莊子就講到逍遙的核心「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原文如下: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

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

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

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

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

3
郭象/成玄英:《莊子注疏》,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 年,頁 11。
8
這一段是承接前面論「大」「小」的延續,王邦雄先生根據這段,認為莊子將

人追求目標分四類人,也是因為大小之別造成生命境界不同:「此小大之別,

落在生命的進程,就展現不同的境界」。4

第一類人是可以當個好官,行誼德行都好,被君王所賞識,為人民所信任 ,

在世人來看,就是求得功名了,這些人看似成功,卻是「有待」於功名;第二

類人就像宋榮子這樣的人,笑看功名利祿,全世界肯定他或否定他都不會影響

他,因為他很清楚這些的界線,不會被外界所影響,即使如此,莊子認為這還

不夠;第三類人就像列子,雖然可以御風而行,優游自在,但是仍然有所待,

飛了十五天之後,還是要落到地面,莊子以人類可以御風而行比喻成境界比宋

榮子更高,實在太有創意,想像力也超豐富的,即便如此,要進入逍遙境界還

是不夠;第四類人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這樣的

人才能「無待」(原文「惡乎待哉」),這就是至人、神人、聖人,這樣的人可以

做到「無己」、「無功」、「無名」,才能進入消遙的境界。

下一段講論堯帝讓天下的事: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

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

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

4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二次
修訂版,頁 132。
9
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意是說,堯欲將天下傳給許由,許由不接受,並說了一個重點:「吾將為名

乎?」,如果將立場轉到堯帝來說,天下已治,堯卻不眷戀名位,可說是「聖

人無名」了。而許由不求名利,也不會越俎代庖,是有高尚情操之人。

接下來的肩吾問於連叔這段主要在說明神人無功,原文如下: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

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

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

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

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

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

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

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

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

為事!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

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前面記載肩吾向連叔抱怨接輿,說接輿講話不著邊際,誇大其辭,一點也不可

靠,尤其形容那個神人的「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根本不是凡人,這種超脫世俗的思想

提供了人們在神話中幻想,這是精神上的解放。接下來形容這位神人的神功,

10
使萬物不受病害,使五穀豐收,這位神人德行高超,包容一切,這裡的德行其

實還包含能力,即使世人最關心的天下太平,對神人來說也是不足一提,更別

說堯舜治理天下的功績對神人來說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如此說來,還有甚麼可

以傷害他呢?接著莊子說了個故事,就是有一個宋國人製作精美的帽子,拿到

越國去賣,沒想到那邊的人不蓄髮又滿身刺青,根本不需要帽子,提醒我們要

知道,若不設身處地思考,那麼自以為有用的,將成為無用,這個闡述告訴我

們,欲達逍遙境界,「有用」是很重要的。最後描寫堯雖然治理天下有成,但

是在見了四位神人5之後,堯竟然忘記自己是一國之君的尊位,這是達到忘我的

境界,就是「至人無己」,可見堯在莊子心理的地位還算崇高。

最後一段,主要在說明「有用」與「無用」、「大用」與「小用」的故事 。

首先是惠子對大葫蘆的無用論,也沒地方放得下,但是莊子點出惠子的心竅不

通才覺得大葫蘆無用,其實,將那麼大的葫蘆綁在身上,就可以在浮游於水面

莊子可以跳脫常規,因心境變化使無用成為有用。第二個是使手腳不龜裂的藥

有人出百金買下,再用這藥得到土地封賞,這是「大用」與「小用」之不同;

第三個例子是大樹的用途,這棵長在道路旁的大樹,長的歪七扭八,實在難以

拿來做木工,木匠們看也不看這棵樹,所以這棵樹是無用的,但是莊子卻看到

大樹的用途,就是種在曠野裡,讓人們可以悠哉遊哉地躺在樹下,也不怕大樹

會被砍,不就有用了嗎?這與大葫蘆的比喻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跨出這些

東西的常態運用,也就是使自己心意更新而變化,那些看似無用的也能成為有

用。

四、 結語

5
本段前面有接輿說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這裡言:「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
之陽」,因此判定堯去拜見四位神人。
11
從莊子的其人其事探討到逍遙遊的解析,發現莊子本身就是在實踐逍遙的

人生,雖然《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認為莊子

是承自老子學說,但是周慶華先生認為「他知道消極的自然無為要轉為積極的

逍遙自在,才可以一併解決世道人心的浮沉問題。」6,由此可見,莊子是認同

老子思想,但是又更加深入,發展出積極的逍遙之道,因此,逍遙遊被放在莊

子書的第一篇,可見逍遙哲學是莊子思想的核心。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對「逍遙」的解釋為「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這只是很淺顯的解釋,不能完整表達出莊子逍遙的深層意義,因此,我們必須

從莊子書中探究其真正的逍遙是甚麼。

從逍遙遊的內容,我們知道北冥大魚想要更加自由就必須變成大鳥,藉著

風飛到南方天池,這是「物化」的觀念,如同莊子講到四類人,如何達到第四

類至人、神人與聖人,就必須從地方官到像宋榮子笑看功名的人,再到像列子

御風而行、優游自在的人,最後才能達到至人進入消遙境界。此外,莊子講論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其實就是講自身的博學,以現在的看法就

是博學多聞、見多識廣,能處理各種狀況,才能「無待」,否則就亂了方寸,

是無法進入消遙境界的,莊子本身就是博學多聞的人,方能實踐消遙哲學。

想要逍遙,就必須讓自己博學多聞,這樣才能有能力跳脫常態的運用,使

「小用」變成「大用」、「無用」變成「有用」,這與「無待」並不相違背,

因為你可以不用,用與不用就在你心境的自由變化。

「逍遙」不是只有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而是要「至人無己,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能達到此境界者實屬不易,但是退而求其次,李日章先生提到逍

遙的境界,就是做「本真的自我」 7,雖然還是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

6
周慶華:《莊子一次看透》,台北市:華志文化事業,2020 年,頁 26。
7
引用自李日章的「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一書引論的概念。
12
無名」為目標,每個人達到的程度雖然不一樣,但是當下就是人「本然的狀

態」,這就是活出消遙了。

13
參考書目

古代典籍

[晉]郭象、[唐]成玄英:《莊子注疏》,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 年 10 月第 2

次印刷。

現代專書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二次修訂版。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台北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2000 年。

周慶華:《莊子一次看透》,台北市:華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0 年。

陳鼓應:《莊子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二次

修訂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 年。

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