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word 1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高电压及测试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一、授课信息
2024 年 2 月 28
电自 20-1、2(五)
教学对象 授课日期 日 授课类型 混合式教学
(89 人)
周三 3-4 节
气体中带电质
课程名称 高电压及测试技术 授课内容 点的产生与消 授课时数 2 课时

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系列教材——《高电压及测试技术》
参考教材
全国电力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高电压技术》

中国国家标准《电工术语 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GB/T 2900.19-2022)


电力行业标准《高电压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DL/T 846)
“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参考标准
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标准
2022 级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电压及测试技术》课程标准

二、教学分析
2.1 课程结构

情境一: 110KV 电缆泄露电流测试 教学内容

任务一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
任务二 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 1.绪论
任务三 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 2.气体放电的定义
任务四 SF6 气体绝缘 3.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
任务五 沿面放电 4.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
任务六 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
措施
任务七 64/110KV 电缆泄露电流测

2.2 课程内容
本次课教学节选自情境一“110KV 电缆泄露电流测试”中的任务一“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中的
内容。首先对气体放电的定义,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热电离和光电离)进行简单回顾,然后讲解
碰撞电离和金属表面电离,最后详细讲解了气体中带电质点消失方式及各自特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模
式主要采用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形象化、可视化。同
时,根据学情分析,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
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知识点,最终使新知识的建构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思考、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以技术为基础的积极性学习。

2.2 学情分析

就业岗位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综合素养


变 电 运 维 、 超 高 1. 已掌握气体放电 1. 具 有 较 为 扎 实 的 1. 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
压 的定义,热电离和 基础电力知识和物理 神;
承担高压电气设 光 电 离 的 基 本 原 学基础;具有辨识高 2. 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与吸收中
备运行与维护,高压
理; 压电气设备、明晰安 表现出鲜明的“听过的会忘,看
电气设备的定期状态
检测与诊断分析、绝 2. 已掌握电工技术 全常识的能力; 过的能记住,做过的才能学会”
缘配合等工作。 及实训、电力系统 特征。
分析等知识。

2.3 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培养具有电气设备 安全
1.明确气体中带电质点产生的
运行与操作意识,严格遵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
另两种方式(碰撞电离和电极
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面电离);
操作规程; 2.能熟练识别、分析电极表面电离现
2.掌握碰撞电离和电极表面电
2.具有勤于思考、做事认 象;
离的基础知识;
真的良好作风; 3.能进行带电粒子的运动、扩散、复合
2.掌握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
3. 具 有 高 度 的 社 会 责 任 以及电子的附着效应的分析说明。
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心。

2.4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 1.电极表面电离现象
2.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 2. 带电粒子的运动、扩散、复合以及电子的附着效应

三、教学策略
3.1 教学内容

3.2 教学设计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将教学
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提升。
1.课前预习:学生课前自学线上带电质点的
产生的资源,完成课前知识点测验并进行重难点
投票,提出问题,从而协助老师掌握学生课前预
习情况;
2.课中探究:聚焦教学重难点,利用信息化
手段,理论讲授带电质点产生和消失的原理。辅
以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分小组提问
和抢答,教师点评并提出思考,帮助学生明确课
程内容;
3.课后提升:通过线上测验、作业等方式,
巩固深化本节课知识点。

3.3 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 合作探究 思政教育


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优 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小组合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
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 + 作方式,小组之间生生合作、生 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
“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 生互动,弥补集体教学中师生以 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
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 “权威—服从”为特征的交往结 从而帮助理解知识点,使学生走
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 构的不足,大大增进了教学交 入情境里、任务中。
向深度学习。 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课前自学

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调整重难点 1. 学习平台推送学习资源 1.推送资源 1.完成学习平台学习活动


发布本次课预习 (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 学习平台推送学习 进入平台,按照预习任务
任务,学生进行 生微课视频; 资源。 单进行学习。
线上自学和测 (2)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 2.发布任务 2.了解课程内容
评,教师进行线 生测试题; 发布课前学习任 初步了解气体中带电质点
课前
上测试并统计测 (3)课前讨论; 务。 产生和消失。
试结果,据此调 气体导电质点还能不能恢复 3.分析数据 3.完成测试
准备
整教学策略并备 绝缘状态?带电粒子是一直 查看学生线上课前 完成线上课前测试。
课。 存在的吗? 测评的答案情况, 4.互动交流
2. 发布课前学习任务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 话题讨论区生生及师生交
发布预习公告,并将资料上 析,调整授课重 流。
传至在线学习平台。 点。
用工作中可能出 从课程回顾引入: 1.组织学生签到 1. 关注问题
现的异常处理对 (1)课程回顾:气体中的 2.课程回顾引入 学生应该认真听取教师提
话为导入,吸引 带电质点主要通 过游 离产 用就业过程中可能 出的启发性问题,并对这
学生的注意力, 生,根据作用于原子能量形 出现的情景为导 些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教师引导让 式的不同,游离可以分为四 入,吸引学生注意 2. 准备分享
学生把注意力锁 种形式。 力,使学生进入情 如果教师需要学生分享个
课程 定在气体中带电 (2)发出疑问:上节课我 境中、问题里。 人经验或观点,学生应该
质点的产生和消 们已经学习了两种带电质点 3.引导学生思考 提前做好准备。
导入 失,使学生进入 产生的方式,另外两种是什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
10 分钟 情境中、问题 么呢?他们之间又存在什么 习了两种带电质点
里,正式导入主 的关系呢? 产生的方式,另外
题。 两种是什么呢?他
们之间又存在什么
的关系呢?

二、课中导学

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老师讲解, 1. 碰撞电离 1.理论讲解 学生通过老师讲解,结合


知识
结合原子激发和 气体介质中粒子相撞,撞击 利用多媒体课件等 电工、电子、电机和系统
原子游离,结合 粒子传给被撞粒子能量,使 教学资源对高电压 分析的相关知识,理解理
讲解
热电离和光电离 其电离。撞击质点可能是电 及测试技术碰撞电 解碰撞电离和电极表面电
25mins 使学生深刻理解 子,正、负离子,中性分子 离和电极表面电离 离的特点和区别,确金属
碰撞电离和电极 或原子。 的特点和区别进行 的逸出功,掌握表面电离
表面电离的特点 2. 电极表面电离 讲解,明确金属的 的四种形式。
和区别,明确金 在外界电离因素的作用下, 逸出功,掌握表面
属的逸出功,掌 电子从 金属电极的表面 释 电离的四种形式进
握表面电离的四 放,称为表面电离。产生条 行讲解。
种形式。 件:金属表面电子接受的能
量远大于逸出功
3. 逸出功
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需要
的能量。表明金属表面电离
比气体空间电离更易发生。
4. 表面电离的四种形式
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光电
子发射:高能辐射线照射电
极表面;热电子发射:金属
电极加热;强场发射:电极
表面附近存在强电场
辅助“小组讨 1.小组讨论 1.提出问题 思考老师提问:气体导电
论”环节,思考 气体导电质点还能不能恢复 气体导电质点还能 质点还能不能恢复绝缘状
老师提出的问 绝缘状态?带电粒子是一直 不能恢复绝缘状 态?带电粒子是一直存在
题,加强学生之 存在的吗? 态?带电粒子是一 的吗?
小组 间的合作学习, 直存在的吗?
在练习中加强对 2.引导探究
讨论 基本知识点的认 引导学生通过“小
知,巩固基本知 组讨论”的方式进
10mins
识。 行分析,加强学生
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练习中巩固基本
知识点的认知。
通过老师讲解, 1.去电离过程 1.讲解气体放电的 学生通过老师讲解,结合
知识
使学生深刻理解 去电离 :气体中 发生放电 定义 电工、电子、电机和系统
气体中带电质点 时,除了有不断形成带电粒 使用讲解法向学生 分析的相关知识,理解气
讲解
的消失以及带电 子的电离过程外,还存在着 们演示气体放电。 体放电,明确气体中带电
15mins 质点的定向运动 相反的过程,即带电粒子的 质点产生的方式。
和扩散各自的特 消失过程,通常称为去电离
点区别。 过程。当导致气体电离的因
素消失后,这些去电离过程
将使气体迅速从导电状态恢
复到绝缘状态。
2.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
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流
入电极中和电量。在气体放
电空间 ,带电质点在一定
的电场强度下运动达到某种
稳定状态 ,保持平均速
度,即上述的带电质点的驱
引速度(迁移速度)。
3.带电粒子的扩散
带电质点从浓度较大区域转
移到浓度较小区域,从而使
带电质点在空间各处的浓度
趋于均匀的过程。气体压力
越高或者温度越低,扩散过
程也就越弱。
辅助“小组讨 1.小组讨论 1.发布小组讨论任 思考老师提问:带电粒子
论”环节,思考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是同 务 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发生
老师提出的问 时发生的吗?他们分别是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的吗?他们分别是主动的
小组
题,加强学生之 动的过程还是被动的过程? 老师所提问题,在 过程还是被动的过程?
间的合作学习, 激烈探讨中激发学
讨论
在练习中加强对 习兴趣,进行思想
5mins 基本知识点的认 碰撞。
知,巩固基本知
识。
1.通过老师的讲 1.复合和附着效应 1.讲解分析 1.学生通过老师讲解,依
解,结合原子激 (1)带电粒子的复合:当 通过多媒体课件讲 据去电离过程,分析出复
发和原子游离, 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相 解热电离和光电 合过程要阻碍放电的发
引导学生分析出 遇时,有可能发生电荷的传 离。 展,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
带电粒子的复合 递与中和,还原为分子的过 2.案例讲解 因复合时的光辐射加剧放
和附着效应是如 程。 讲解实际案例,分 电的发展。容易附着电子
何发生的?得到 复合时把电离时吸取的电离 析热电离和光电离 形成负离子的气体称为电
这两种去电离过 能通过光辐射(光子)形式 是如何发生的。 负性气体。
程的不同点以及 放出,这种光辐射在一定条 3.引导总结
各自的特点。 件下又可能成为导致光电离 指导学生总结这两
2.课程中通过引 的因素。 种电离方式的不同
知识
入大国工匠冯新 (2)附着效应:某些气体 点以及各自的特
岩的典型事迹, 中的中性分子具有较大的电 点。
讲解
融入思政教育, 子亲和力,当电子与其碰撞
10mins 从而培养学生认 时,被吸附而成为负离子,
真严谨的学习风 同时释放能量;附着效应使
气,勇于探索、 自由电子数减少,对气体放
精益求精的工匠 电起抑制作用。
精神。
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用思维导图的方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 1.指导学生绘制思维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回


式进行归纳、总 本节课知识点: 导图 顾、梳理本堂课的知识
结知识点,让学 1.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 2.鼓励小组成员展示 点,每组画出本节课知
生把知识点在头 生:碰撞电离和电极表 成果 识的思维导图,一起完
思维
脑中形成体系, 面电离; 鼓励学生展示思维导 成对知识点的总结、提
便于梳理,理解 2.电极表面电离的四种 图绘制情况。 炼、升华。
导图
深刻。 形式; 3.即时评价
10mins 3.逸出功; 4.教师总结
4.去电离过程;
5.气体中带电粒子消失
的四种方式。
通 过 教 师 评 价 、 1.小组评价分享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 1.小组根据成果展示进
生 生 评 价 增 强 学 2.教师点评 评价分享。 行小组互评。
生 参 与 感 与 价 值 3.师生查缺补漏 2.教师根据互评结果 2.学生反馈评价结果,
小组
感,形成边学边 进行点评。 实操小组学生结合反馈
评、以评促学、 3.教师借助已上传至 情况,总结本组实操过
互评
学评同步的“过 平台的结果,总结存 程中出现的问题。
5mins 程性考评”。 在的问题,指正并剖 3.优秀小组分享获胜经
析原因。 验及学习心得。
三、课后督学

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在线上学习平台 【线上测试】 1. 根 据 学 生 完 成 情 1.学生完成本节课在线
发布学习资源, 线上学习平台发布在线 况,线上评分,查看 学习平台的测试,并根
基于当前任务开 测试。 评价结果。 据错误问题,进行改
发对应拓展模 【拓展学习模块】 3.教师在线上学习平 正。
课后 块,学生可以根 基于气体中带电质点的 台发布拓展模块。 3.学生根据个人爱好,
据自己的个性爱 产生——气体中带电粒 个性选择拓展模块进行
拓展 好,选择性进行 子的产生和消失开展对 学习。
学习。在保证学 应拓展模块。
生掌握普识性的
技术技能以外,
实现能力延伸。
1. 学生通过山东 【预习】 1.老师线上平台发布 1. 学生按照预习公告观
数字化学习平台 1. 在线学习平台发布预 预习公告及线上测 看视频、浏览课件、阅
开展自主学习, 习公告及线上测验。 验。 读文档。同时完成预习
2.老师在线上平台发
并完成预习测 2. 发起预习难点投票。 测试。
布预习难点投票。
试,培养学生独 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情况 3.查看学生线上课前 2. 学生根据预习中发现
立获取知识的能 投票选出难点问题。 测评的答案情况,对 的难点问题进行投票。
力。 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2. 学生通过投票 调整授课重点。
选出本节课的难
点问题,方便老
师有针对性的进
行讲解。
预习

任务
预习公告

预习难点投票

预习测试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重点考核学生对变电站结构认知的知识掌握能力、仿真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教学
评价采用线上测试与线下评价相结合,“边学边评、以评促学、学评同步”的全程“过程考评”,构建
多元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如下图所示:

六、反思与改进
1.学生知识探究过程中,彼此进程不易控制,学生讨论分析容易造成耗时过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在启发过程中引导和带动学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回归正常进程。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改善任务设置,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行差异化教学,发布不同的任务,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从简单的
任务入手,循序渐进。

七、后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