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F6 自擬單元語體文 我看大明湖 簡報表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1

我看大明湖

梁容若
大明湖四大奇景

 https://www.youtube.com/wat
ch?v=NuLZsWmQUjA
文體:

抒情文
( 說理、描
作者在大明湖畔住了三年,
對人們認為大明湖名不副
實的看法不滿,而作出駁
斥。

寫作緣起
內容分析
大明湖地理位置
大明湖
一般人與作者看法的不同
 第 1段
 篇章重點──一般人對大明湖失望的原因

 百花隄沒有花。
 歷下亭碰不到名士。
 大明湖不是湖,乃是一條夾岸長滿蘆葦的
小河。
 找不到千佛山的倒影。
 看不見鵲、華秋色。
 段意:敍述遊人對大明湖的
 誤解,認爲劉鶚的《老殘遊記》是文人
 誇誕之詞。
第 1 段 一般人對大明湖失望的原
因 1﹕ 百花隄沒有花
「隄」 [[ 名詞
「隄」 名詞 ]] 以土石修築,用來防水的建築物。同「堤」。如:
以土石修築,用來防水的建築物。同「堤」。如:
「隄塘」、「土隄」、「石隄」。
「隄塘」、「土隄」、「石隄」。

第 2 段 作者的辯解:
篇章重點──百花隄沒有花是因爲遊人
經常亂摘蓮花,於是種荷花的人
培植了一排一排的葦牆把荷花遮擋了,但只要
從蘆葦縫裏看過去,仍可以窺見花海。
第 1 段 一般人對大明湖失望
的原因 2﹕ 歷下亭碰不到名
士。
 濟南名亭之一。因其南臨歷山
(千佛山),故名歷下亭,亦稱
古歷亭。歷下亭巍立於大明湖中
最大的湖中島上,島面積約 4160
平方米,因歷下亭是名聞遐邇的
海右古亭,所以人們也就習慣將
整個小島及島上建築統稱為歷下
亭。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orxj4m.html
第 1 段 一般人對大明湖失望的原因
2﹕ 歷下亭碰不到名士
第 3, 4 段
篇章重點──作者也引用了齊魯先哲們的話如
「訥於言、而敏於行」、「吉人之詞寡」、「惡夫佞者」、 「多言多敗」等說
明前人是
愼言的,這跟大明湖安靜樸素的德性有一脈相通之處。
第 4段 段意:通過介紹大明湖的
名園樓閣的風貌,以及其深厚的
文化遺產,說明大明湖擁有
含蓄的特點,並指出
「濟南名士多」的可信。
歷下亭碰不到名士

北極閣、歷下亭、水心亭、鐵公祠等聯語
杜工部 ( 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人稱杜工部。 ) 、李
北海 ( 李邕【 jung1 】,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唐代書法
家。 ) 在歷下亭歌詠過

李滄溟 ( 李攀龍,號滄溟,山東歷城人,明朝官員、文學家。 ) 、
王漁洋等都是當地的詩人學者
杜工部、李北海
東藩駐皁蓋,北渚凌青荷。
唐天寶四年(公元 745 海內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年)詩人杜甫遊歷齊魯大 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
地,來到濟南,杜甫的忘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
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
年之交、時任北海太守李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邕,得知杜甫到來,連忙
由任所趕至濟南,並在客
亭設宴款待杜甫及濟南名
士。
杜甫即席賦詩一首《陪李
北海宴歷下亭》。其中的
「海右 ( 歷下 ) 此亭古,
濟南名士多」膾炙人口,
成為濟南的驕傲。

原文網址:
李滄溟
 李攀龍( 1514—1570 )字於鱗,號滄溟,漢族,
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主盟
文壇 20 餘年,其影響及於清初。
塞上曲送元美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
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徵人馬上看。
 譯文: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軍事文書,冒着霜凍的寒氣出行
塞外。東北邊境的異族侵擾邊關,那報警的狼煙在相連不斷
的烽火臺上一個個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時,
正當拂曉,城頭上斜掛一彎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後,一場惡
戰又會在前線爆發。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人未卸衣,馬未卸鞍,
他們正焦急地翹首等待着京城的決策到來。
 鑑賞:《塞上曲送元美》是作者送友人王世貞(字元美)赴
邊塞之作。詩韻鏗鏘,氣勢雄強,頗得唐人邊塞詩之遺響。
詩中雖未明言元美此行的具體任務,但透過詩句傳達的氣氛,
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負的重大使命。
王漁洋
 王士禛( 1634 年 9 月 17 日- 1711 年 6 月 26 日),賜名士禎,小名
豫孫,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
新城(今山東桓台)人,清代著名文人,進士出身,康熙年間官至刑
部尚書。工詩文,勤著述,著作有《漁洋山人精華錄》、《池北偶
談》等五百餘種。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 :
賞析 此詩描寫了深秋時節,江上白波涌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
給人沉沉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着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吳楚一帶,秋意盎
然。而兩岸山巒經秋意的感染,樹葉也被秋霜染成金黃,那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起,
零落在秋山之坡,飄忽在秋水之上。樹林裏、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歸,時起的
雁聲縈繞在天宇之間,縈繞在人們心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繪景物:空中,雁
鳴陣陣,江上,白波涌起,四面,煙雨迷濛,地上,落葉蕭蕭,多層面的渲染,
秋的韻味就顯得濃濃的足足的,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和效果。此詩一、二兩句,
就給人開闊遼遠之感:吳頭楚尾,是春秋時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
部,那裏,地域遼闊,山水相接,煙雨迷茫,江濤奔涌,此境此景,詩人非常激
賞,足現其心胸之開闊,意境之開朗。三、四兩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時間、環境,
更隨意點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黃葉構成的秋江圖,簡潔洗煉,
蘊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脫俗,超然典雅,長髯白衫的先覺聖明凌虛
於浩淼煙波之上,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第 1 段一般人對大明湖失望的原
因 3﹕ 大明湖不是湖,是一條小
河,夾岸長滿了蘆葦
 第 2 段 篇章重點──
 百花隄沒有花是因爲遊人經常亂摘蓮
花,於是種荷花的人培植了一排一排
的葦牆把荷花遮擋了,但只要從蘆葦
縫裏看過去,仍可以窺見花海。
第 1 段一般人對大明湖失望的原因
4﹕ 找不到千佛山的倒影。 1
 第 2 段作者的辯解:篇章重點──要看大明湖的全貌須
 站得高一點,遠一點,例如到
 北極閣上或到城頭馬路上看便可。要看大明湖光明如鏡
的一面就須在
 秋冬蘆、荷枯萎後,到
 千佛山頭興國寺的敞廳遠眺,或是在飛機上看亦可。
第 1 段一般人對大明湖失望的原因
4﹕ 找不到千佛山的倒影。 2
 第 2 段作者的辯解:
 篇章重點──要看千佛山的倒影須在
 天朗氣淸的秋天,在
 鐵公祠前的湖面寬處才看得分明。
第 1 段一般人對大明湖失望的原
因 4﹕ 看不見鵲華、秋色
第 2 段篇章重點──
…… 要看鵲、華秋
色 並不可選
滿天雲霧的日子。

鵲華橋,原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南門東側,百花洲
北側,為一座東西向單孔石拱橋,橋下通連大明湖與百花洲。
該橋始建於宋代,曾因百花洲而稱為百花橋,又名白雪橋,元
代改稱鵲華橋(一說百花橋位於百花洲南,與鵲華橋兩橋相
望),明清曾重建。原橋因侵華日軍破壞, 1946 年被拆除,
後經多次改建,於 1983 年拓寬明湖路時再次改建,橋面與路
面持平,已看不出原橋的痕跡。

第 2 段
段意:作者替劉鶚
 辯解,指出要欣賞大明湖的眞面目須要選適
當的
 時間及地點。
 篇章重點──作者指出一般遊人失望是因爲他們遊湖時旣
不注意時間,也不注意地點,極力替劉鶚辯解:
 百花隄沒有花是因爲遊人經常亂摘蓮花,於是種荷花的
人培植了一排一排的葦牆把荷花遮擋了,但只要從蘆葦
縫裏看過去,仍可以窺見花海。
 要看大明湖的全貌須站得高一點,遠一點,例如到北極
閣上或到城頭馬路上看便可。要看大明湖光明如鏡的一
面就須在秋冬蘆、荷枯萎後,到千佛山頭興國寺的敞廳
遠眺,或是在飛機上看亦可。
 要看千佛山的倒影須在天朗氣淸的秋天,在鐵公祠前的
湖面寬處才看得分明。要看鵲、華秋色 並不可選滿天雲
第 3段
 作者先從自然環境方面描寫,突
出大明湖
 「靜」的一面,例如泉水
 流進流出不發聲響,颳風
 不起波濤,下雨
 沒有洪流。
第 3段
 又從建築物及
 人事方面描寫,例如
 聽不到笙歌管弦;繞湖的多是
 幽居蕭寺,沒有
 暮鼓晨鐘;賣花的小兒女也是
 拈花示意,並不吵着叫賣。由此又
顯出大明湖
 靜的一面。
第 3段
 繼而由禽鳥動物方面描寫,例如鴛鴦
 穿花戲草,十分安詳自在,白鷺鷥
 凝神養氣不叫一聲,蝦蟆也
 守口如瓶。
 作者也引用了齊魯先哲們的話如「訥
於言、而敏於行」、「吉人之詞寡」
、「惡夫佞者」、 「多言多敗」等說
明前人是愼言的,這跟大明湖安靜撲
素的德性有一脈相通之處。
第 3段
 篇章重點──大明湖是安靜樸素的
 段意:敍述大明湖有
 安靜樸素的特點,並從
 自然環境、人事及
 禽鳥動物三方面說明大明湖的
 「靜」正和齊魯先哲的

 德性有一脈相通之處。
第 4段
 段意:通過介紹大明湖的名園樓
閣的風貌,以及其深厚的文化遺
產,說明大明湖擁有含蓄的特點
,並指出「濟南名士多」的可信

第 5段
 通過大明湖與其他湖泊的比較 ( 如
 洞庭湖、太湖、烏梁素海乃儲水
的湖,
 昆明湖及西湖乃觀賞的湖,可以
發現大明湖年年
 出藕出魚,割蘆葦,收
 香稻,比其他湖泊更具
 經濟價値,用處十分大。
第 5段
 篇章重點──大明湖是有用處的:
 段意:說明大明湖
 有用處的特點﹕年年出
 藕、出
 魚,割
 蘆葦,收
 香稻,不但可
 潤澤民生,更具有
 經濟價値。
大明湖的特徵:

安靜樸素
有含蓄
有用處
第6段
大明湖是山東人的象徵

厚重裏有瀟灑
純樸裏有靈秀
平凡裏有器用
第 6段
 段意:指出大明湖正是山東
人的
 象徵,藉讃美大明湖抒發自
己對
 山東人以至對
 中華民族的愛戀之情。
厚重裏有瀟灑
鴛鴦、白鷺鷥、蝦蟆和青蛙
等禽鳥,甚至人也不喧嘩
等禽鳥,甚至人也
( 訥言、厚重 ) ;
大明湖風景清麗
大明湖風景 ,湖邊遍植
楊柳,湖內長滿荷花 ( 瀟
灑)。
純樸裏有靈秀
大明湖畔有幽居蕭寺和亭臺
樓閣,充滿清幽古樸的氣息
( 純樸 ) ;
歷代的金石、古物、文獻、
碑帖字畫和對聯匾額 ( 靈秀 ) 。
平凡裏有器用
大明湖在當地人看來,只是
水田的一種 ( 平凡 ) ;
但「年年出藕出魚,割蘆葦,
收香稻」,可以潤澤民生
( 有器用 ) 。
二、層次大意
第一層
 第 1-2 段
 開首即指出一般人遊大明湖後
失望的原因,並提及遊人懷疑
劉鶚的《老殘遊記》撒謊,然
後才帶出作者替劉鶚的辯解,
釋除讀者對描寫失實的懷疑。
二、層次大意
第二層

 第 3-5 段
 作者在此指出了大明湖具
有安靜樸素、含蓄及有用
處的特點,藉此讚美大明
湖的與衆不同。
二、層次大意
第三層
 第 6段
 作者把大明湖的特點與山東人聯繫起來
,認爲大明湖正是「在厚重裏有瀟灑,
在純樸裏有靈秀,在平凡裏有器用」的
山東人的象徵,證明了「地靈人傑」這
句說話的可信性,更把山東人的特徵歸
結爲「中華民族的優秀面」,從而抒發
作者對國家民族熱愛之情。
三、篇章主旨
本篇通過糾正遊人對《老殘
遊記》中大明湖的誤解而替
劉鶚辯護並進一步描述大明
湖景致的特色,指出它具有
安靜、樸素、含蓄及有用處
的特點,從而抒發作者對大
明湖及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技巧分析
 一、 選材高明獨特:
 作者取材高明。名家劉鶚也曾以大明湖作
爲題材,名作在前,梁容若爲了避免被人
互相比較,聰明地把劉鶚《老殘遊記》不
足之處加以補充。劉鶚寫的是大明湖的外
貌景色,而梁容若選寫的是大明湖的神韻
內涵,自有其獨特之處。
 二、下筆「先抑後揚」:
 作者採用「先抑後揚」的下筆手法 - ,一
開首並不直接寫大明湖的美,而是反行其
道,先寫出遊人對大明湖的貶抑,說大明
湖「聞名不及見面」,作者繼而澄淸遊人
對劉鶚的批評,然後才寫出大明湖的神韻
。這手法的好處是可以
 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引人入勝。
 三、主觀描寫角度:
 本文的題目是「我看大明湖」,從題目中
「我看」二字便可知本文對大明湖的描述
是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是寫作者自己 (
我 ) 眼中 ( 看 ) 的大明湖及他對大明湖的
感受。在描寫時,作者常以「我」爲中心
,用「我」作爲觀察點
 例:①
 「照我看,明湖也許變了,變的可並不多
。」 ( 第 2 段 )
 ② 「我愛齊、魯,我愛明湖……我體味
到中華民族的優秀面和地靈人傑的眞意義
。」 ( 第 6 段 )
 四、用語親切自然:
 本文用語親切,常用第 2 人稱的寫法,一
方面令讀者有
 親歷其境的感覺,另一方面令讀者倍感親
切,容易
 產生共鳴。
 例:①
 「你也可以從蘆葦縫裏窺見芬芳鮮艷的花
海的一斑。」 ( 第 2 段 )
 ② 「你想要認識湖的全貌嗎?請到北極
閣上看,到城頭馬路上看」 ( 第 2 段 )
 ③ 「想看看吧,杜工部、李北海在歷下
亭歌詠過……」 ( 第 4 段 )
 五、襯托突出手法:
 襯托是爲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點,用另一
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的手法。作
者在本文不單寫大明湖,還引出洞庭湖、
太湖、烏梁素海、西湖及昆明湖,目的是
以襯托的手法突出大明湖「有用處」的特
徵——潤澤民生,經濟價値高,這是其他
湖泊所沒有的。
 運用襯托突出手法,能加强
 文章的說服力及提高
 說明效果。
 六、結構嚴謹分明:
 本文內容豐富,但並非隨意拼湊而成,而
是結搆嚴謹分明的。
 ⑴ 下筆吸引:本文下筆先從遊人對老殘遊
記的內容有所誤解,而認爲大明湖不美開
始,這樣下筆在全文結構上起一製造
 懸念,引人注意的作用,能引起讀者的
 好奇心繼續閱讀下去。
 (2) 過渡自然:段落與段落之間銜接緊密
,文章才不致鬆散欠序,本文正做到這一
點。
 例:①第 2 段開首:「從劉鶚遊濟南到現
在,不過半世紀多點,大明湖眞老了、醜
俗化了嗎?照我看,明湖也許變了,變的
可並不多。」
 此句
 承接第 1 段作者就遊人認爲老殘撒謊一事
,提出自己的意見。另外,又
 開啟下文,指出欣賞大明湖的眞貌,必須
注意時間及地點。
 例:②第 3 段開首:
 「大明湖的特徵是安靜、樸素,有含蓄,
有用處。」
 此句承接第 2 段的辯證,又
 開啟下文,進一步讃揚大明湖的內在美。
 (3) 開啟發展:
 承接着第 3 段首句而下的 3 、 4 、 5 段,
均由此句
 開啟發展而來,分別寫出大明湖的安靜樸
素 ( 第 3 段 ) ,含蓄 ( 第 4 段 ) 及有用處 (
第 5 段 ) 三個特徵。

 (4) 引出主旨:本文第 6 段,作者由讚揚大
明湖進而讚揚山東人以及頌揚中華民族,
抒發出對大明湖、山東人及中華民族的熱
愛,點出了全文的
 主旨及作者的
 情懷。
 (5) 前後呼應:
 例:①作者在第 4 段中,大量擧述出大明
湖西岸的建築文物及古代文士遺跡,除了
在內容上表達出大明湖邊名勝古跡多之外
,在結構上還起了與上下文
 呼應的作用:
 (i) 與上文第 1 段
 呼應,證實自古以來「濟南名士多」,反
駁遊人認爲在歷下亭碰不到名士的說法。
 (ii) 與下文第 6 段
 呼應,說明了當地富有靈秀之氣,各朝名
家輩出,正是「地靈人傑」的表徵。
 例:②第 3 段提及:「在這種寂靜的環境
裏,宜於畫畫,宜於寫詩,更適於哲學家
、藝術家的深思。」正與下文互相
 呼應:
 (i) 與下文第 4 段所述歷代詩人詞客藝術家
的碑帖、字畫、對聯、匾額互相呼應,證
明此地確宜於藝術創作。
 (ii) 與下文第 6 段「地靈人傑」相
 呼應,指出優秀的環境,可產生優秀的人
才。
 七、各體兼備融合
 本文兼有議論、描寫、說明、抒情的成分
,豐富多姿:
 ⑴ 議論:第
 1 、 2 段,提出遊人的誤解,並替劉鶚辯證
,有破 ( 反駁 ) 有立 ( 指出大明湖的美 ) 。
 (2) 描寫:第
 2 段,描寫在適當的時間地點所看到的大明
湖眞貌。
 第
 3 段,描寫大明湖四周樸素寧靜的環境。
 第
 5 段,描寫水田豐收的景象。
 ⑶ 說明:第
 3-5 段,說明大明湖安靜、樸素、含蓄、
有用處的特徵。
 ⑷ 抒情:第
 6 段,抒發自己對祖國河山景物的熱愛及
體會之深,並表現出那份濃厚的民族感情

 戊、課文問答
 1. 梁容若「我看大明湖」一文,起筆寫人們
對大明湖的貶抑,而不開門見山直接讚美大明
湖,這樣寫有甚麼好處? (4 分 )
 好處一:本文從反面下筆,是運用了「欲揚先
抑」的手法,用「先抑」的手法來達到「欲揚
」的目的。文章起筆先提出人們對大明湖的貶
抑,認為『老殘遊記』誇誕失實 (1 分 ) 。這樣
開頭,引起了讀者的懷疑和好奇,因而產生看
下去的興趣 (1 分 ) 。
 好處二:另外,作者逐一澄清人們對『老殘遊
記』的誤會,具體說明應該如何欣賞大明湖 (1
分 ) 。一破一立,先抑後揚,使文章的主題更
加突出 (1 分 ) 。
 2. 梁容若說:「大明湖正是山東人的象徵
。」他的理由是甚麼? (3 分 )
 大明湖環境「安靜」與山東人性格「厚重
」不多言相通 (1 分 ) ;大明湖環境「樸素
」與山東人性格「純樸」也有相同的地方
(1 分 ) 。大明湖有重大的經濟價值,與山
東人「平凡裏有器用」的性格有相通之處
(1 分 ) 。所以梁容若認為大明湖是山東人
的象徵。
 3. 梁容若在「我看大明湖」一文中,透過
明湖的特徵的分析,寄托了甚麼寓意?試
說明之。 (5 分 )
 梁容若在文中著重分析了大明湖安靜、樸
素、含蓄、有用處的特徵 (1.5 分 ) ,並且
進一步從「地靈人傑」的角度,聯繫到山
東人厚重裏有瀟灑 (0.5 分 ) ,在純樸裏有
靈秀 (0.5 分 ) ,在平凡裏有器用的性格
(0.5 分 ) ,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優秀面 (1
分 ) ,寄寓了作者對中華民族、國家的頌
讚 (1 分 ) 。
欲揚先抑
失望幻滅→追尋原因→優點
好處 :
1. 引起懸念:吸引讀者看下去。
2. 加強對比:突出大明湖的優

襯托法
洞庭湖、太湖、烏梁素海 =
儲水的湖
昆明湖 = 供遊覽賞玩的湖
大明湖不但點綴風景
大明湖不但 ,供人
遊玩,而且對民生
遊玩,而且對 有極大的
裨益 , 說明「有用處」。
議論、說明、描寫、抒情結合

 議論:反駁別人對大明湖的誤解。
 說明:說明大明湖和山東人的特點。
 描寫:描寫大明湖的安靜樸素。
 抒情:歌頌中華民族的優秀面。
結構嚴謹

前後呼應:歷下亭沒有名士→金石古文 / 對
聯匾額 / 名人
提綱挈領:
大明湖的特徵是安靜樸素、有含蓄、有用處。
山東人在厚重裡有瀟灑,在純樸裡有靈秀、
在平凡裡有器用。 ( 也呼應大明湖特徵 )
過渡自然:
反駁誤會 → 帶出看法 →比較總結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