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幾」:各本之異
外觀
[底本] | [底本] |
細無編輯摘要 |
|
(無異)
|
二〇二一年八月一一日 (三) 一一時三四分審
通幾[一],今謂哲學。英言(Philosophy),語源希臘(Φιλοσοφία),猶言愛智,故舊譯愛智學。昔者,希儒蘇格拉底氏講學,有來辯者,自號智者,蘇氏斥之以「汝但逞智者也,予則愛智」,傳斯名所由來也。中國之哲學,或謂與西洋分界不同,或名之道學,而哲學亦舊譯窮理學、性理、理學者,即猶儒門之事。今譯哲學,語源日本,初作希哲學,取賢之謂,後略言哲學。
哲學者,至理之學也,與格致相待相應,而推極乎真理。格致者,質測也。《物理小識》云:「通幾護質測之窮」。而於其大義,則各家別說,紛然不相與謀。章太炎考印度語,謂哲學明見之事也,意近佛教。嚴復譯天人,則又取通兩間。至於馬克思氏,謂:「哲學,意理也,以明天人之際,以通古今之變」。然英人羅素則謂:「哲學,神理、質測間事業,用理性思惟,而與玄學、科學相分野」。後現代諸家,則謂為學術一種,創意之所歸也。
通幾既深,學術皆吾用也。以明世界之本源,以立科學之門路。泰西史家,正謂科學乃哲學之苗裔,及其羽翮,始開別宗,其意則本於此。而哲學不居定法,則無所措手足,故綜論其原則,以成懸案數宗,計開:肇之者誰、用之者何、其證安在、論據豈足、而於人類何有哉。此皆哲學疑義,而深關科學、宗教者也。
大抵哲學所治,古來三分,一曰形而上學,一名玄學;再曰知識論,猶古之量論;三曰倫理學,舊譯義理。善通機者,常洽理則,亦復博學,故雖聖賢,猶患不可以多方。能多方,則革命致中,移風易俗,其功非所限量。故天下廣心胸、定崇信、述願景之事,莫哲學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