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淞园,原为上海南市南部一处营业性私家园林。园林整体风格为中国传统园林式样,园名取自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中的句子“剪取吴淞半江水”[1]。半淞园占地面积颇广,加之是南市地区少有的娱乐场所,所以自建成后成为上海主要的公共活动场地。1937年,日军空袭上海南火车站,毗邻南站的半淞园也遭战火焚毁,此后并未重建。

历史

编辑

半淞园所占的地区,在1880年代时,为一吴姓人家所有,园内主要遍植桃树,夏季便盛产水蜜桃。至1909年,吴姓桃园逐渐衰落,并由上海士绅、沙逊洋行买办沈志贤购入其部分土地,并营造私家园林沈园。

1917年,沈志贤与姚伯鸿决定扩建沈园,并改建成为一处营业性的园林。扩建工程于当年2月开始,到翌年完工,此次工程结束后,园林面积扩大至60余亩,园内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将近一半,所以选取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中的名句“剪取吴淞半江水”来命名该园。半淞园扩建开放后,门票为银元2角,儿童及仆从的门票则为半价。

半淞园因地处南市,而该地区人口稠密却缺乏园林等娱乐场所,同时毗邻沪杭甬铁路上海站,所以自开业后始终客流不断,并且是沪上一些活动的首选之地。1937年8月,日军飞机轰炸上海南站,半淞园受此牵连也毁于兵灾。此后,半淞园原址则为南市电厂和其他工厂所占用。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成功后,半淞园原址被规划进世博园区[2]

景观及设施

编辑

半淞园主体为南北向,呈葫芦造型。扩建时通过挖土造湖筑山,使得园景具有湖光山色,同时加之紧邻黄浦江,所以又能阅江揽景。园内则亭台楼榭相连,遍植树木花卉。

半淞园的入口悬挂“江天揽胜”牌匾,进入入口后,连接的廊庑内壁嵌珂罗版印的王羲之所书《快雪时晴帖[3]。随后进入第二道门,门上悬有“尘境蓬壶”横额。经过二道门后便是园区主景,主景分中、东、西三条线路。中部分布碧梧轩、江上草堂、“云路”牌坊,东侧为群芳圃、荷花池、九曲桥、藕香榭,西侧为西山、枕流轩、水风亭等建筑。其中西山以开挖河、湖的泥土堆砌而成,占地达10亩,高达20多米。山上建有茅亭,以供游客观赏江景。

除景点外,半淞园还依据地势、风景设置一批游乐、餐饮等辅助设施,例如弹子房、跑驴厂、划船等。

公众活动

编辑

常设活动

编辑

半淞园因面广、景佳,加之地处华界闹市,因此成为当时沪上一些主要活动的首选之地。其中半淞园自办的常设活动有每年三次的花卉展、端午龙舟竞赛烟火汇演、曲艺展出等。

半淞园花卉展每年举办三次,分别在农历正月,二、三月和九、十月举行,主题以时令花卉为主,因此也称之为梅、兰、菊展。梅展一般以自育盆景为主,兰展则邀请大批养殖兰花名家前来参展。而半淞园菊展则在沪上园艺界享有一定声誉,菊展一般为期一月,以该园所培育的佳菊为主。由于时值江南地区的大闸蟹上市季节,园内杏花村、剪淞楼等酒家也会在此时推出菊蟹宴以襄菊展[1]

其他活动

编辑

半淞园除一些园方举办的活动外,也是一些社会团体举办活动之所。1920年5月8日,毛泽东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新民学会成员在半淞园举办欢送会,同时商议学会的工作[4]

1921年3月,叶圣陶沈雁冰郑振铎三人在半淞园聚会,研究《小说月报》的改版和《文学旬刊》的筹建,这次会议代表以三人为首的现代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北京转至上海。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上海园林志>>第一篇私园、寺院>>第二章营业性私园>>第五节半淞园.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7) (中文). 
  2. ^ 上海世博会(浦西)展区范围内几条马路(附图).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10-02-26 [2011-07-30]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3. ^ 上海半淞园. 《园林》. 2008-08-27 [201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0) (中文). 
  4. ^ 吴淞半江水 世博一片园. 《新民晚报》. 2008-09-07 [2011-07-30]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