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動物

(重定向自羊膜动物

羊膜動物学名Amniota)是脊椎動物的一个演化支,其特征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形成胎膜,使其可以在远离水体陆地环境进行繁殖。羊膜动物与不具备胎膜的两栖动物一起组成了代表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足总纲

羊膜動物
化石时期:312–0 Ma
石炭紀到現代
羊膜动物(仔龟)破壳而出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总纲: 四足總綱 Tetrapoda
演化支 爬行形類 Reptiliomorpha
演化支 羊膜動物 Amniota
Haeckel, 1866
演化支

半水生的两栖动物不同,羊膜动物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用进行呼吸,可以产下外壳保护的硬体),或将受精卵保留在母亲体内发育直到产下能够主动进食的幼崽(胎生)。这与需要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中产下软体卵的无羊膜动物鱼类和两栖类)不同,使得羊膜动物种群可以在远离水体的干燥环境中生存并繁衍。

羊膜动物在石炭纪晚期分化出了合弓纲(含哺乳类以及其已灭绝的祖先兽孔目盘龙目)與蜥形纲(含所有鳞龙类主龙类爬行動物——包括恐龙和其后代鳥類——以及已灭绝的副爬行动物)兩個主要演化支,共同特徵是具有保護性的胚外膜并没有幼體变形成體的階段[1]真獸類哺乳動物更是演化羊膜來包覆胎兒。

根據較廣泛的定義,第一個羊膜動物是生存於3億4000萬年前的爬行形類Casineria kiddi,外表類似小型蜥蜴。目前已知确认最古老的合弓類動物是始祖单弓兽Archaeothyris),生存於石炭纪后期的賓夕法尼亞紀早期,约3億2000萬年前;而最古老的蜥形類動物可能是林蜥Hylonomus),生存於宾夕法尼亚纪中期,約3億1200萬年前至3億零600萬年前之间。羊膜動物的蛋可存活在遠離水的環境交換空氣並排放廢物,使牠們可遷移到更乾燥的環境获得生态位并往更大尺寸的趨勢演化。因此羊膜动物在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之后迅速超过离片椎类两栖动物成为占据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上层的優勢陆生动物,同时一部分羊膜动物(海洋爬行动物)也在二叠纪重返水域生态系统并在之后的中生代占据了很大部分的上层生态位。

定義與特徵

编辑

羊膜動物的定義為胚胎發展出幾層大面積的膜,包括:羊膜絨毛膜尿膜。胚胎直接成長為有四肢與多層厚上皮的陸生形式,而非兩棲類那種首先為水生幼體再完全變體的方式。在羊膜動物裡,兩層表皮轉變到角質上皮,是由胚胎時期的甲狀腺賀爾蒙來造成,而非完全變形[2]。羊膜動物的獨特胚胎特徵造成蛋的特化,可以在更乾燥的環境生存,還有蛋裡大體積的蛋黃

 
蛋的結構圖
1. 蛋殼
2. 外膜
3. 內膜
4. 卵帶
5. 外蛋白
6. 中蛋白
7. 卵黄膜
8. 卵黄心
9. 胚盤
10. 黃卵黃
11. 白卵黄
12. 內蛋白
13. 卵帶
14. 氣室
15. 角質層

使羊膜動物可在陸地上生存的特徵,包括堅固的透氣皮質或堅硬的蛋,還有促進呼吸與提供廢物處理的尿膜。牠們的腎臟大腸適合保持水分。大部分哺乳類並不直接產卵,而發展出胎盤等結構。第一個羊膜動物是Casineria kiddi,生存於3億4000萬年前,屬於爬行形類(Reptiliomorpha),外表類似小型蜥蜴。牠們的蛋很小且覆蓋者膜,沒有像現代羊膜動物那樣堅硬的殼。雖然某些現代兩棲類在陸地上產卵,它們缺乏更進化的特徵如羊膜,沒有特別保護,這樣的卵通常是體外受精的結果。羊膜動物演化出外部的膜,柔軟的外殼,以對抗陸地上嚴厲的環境,可以直接產卵在陸地上,比產卵在水中安全。羊膜動物的祖先產卵在潮濕的環境,這樣適度大小的動物不用麻煩地尋找溼地或者古代森林中的合適地點以產卵,乾燥的環境可能不是軟外殼出現的主要原因[3]

魚類兩棲類只有一層內膜,也稱為胚膜。羊膜動物的卵內部結構更加進化,新演化出的結構可供卵在胚胎與大氣間交換空氣,同時也可處理廢物。為了更厚、更堅硬的殼,只靠擴散作用可能不足夠,只有以新方法提供胚胎氧氣。在卵有了這些結構之後,更複雜的卵可讓羊膜動物在更乾燥的環境產下更大的卵。更大的卵意味者更大的幼年體,而更大的成年體可產下更大的卵,意味者羊膜動物可比牠們的祖先更佔優勢,長得更大。但直到牠們停止從小型無脊椎動物攝取食物,並且開始以植物與其他脊椎動物進食,或者重新返回水裡,才成為真正的優势動物。新的習性與更重的身體意味者羊膜動物在行為與生理結構上更加進化。

羊膜動物有三個主要演化支,可由頭骨的結構與眼後顳顬孔的數量來辨認。無孔類爬行動物(已全部灭绝)的頭顱骨沒有顳顬孔合弓類動物(哺乳類與其近親)有一個顳顬孔,大部分的雙孔類動物(大部分的爬行動物恐龍龟鳖目鳥類)有兩個顳顬孔,但某些雙孔類動物的顳顬孔在演化過程中消失。

羊膜動物的化石可用一些特徵來鑑定,包含:至少兩對薦部肋骨胸帶胸骨(某些物種在演化過程中失去這特徵)、還有腳踝的距骨

分類

编辑

在1866年,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提出羊膜動物(Amniota)分類單元,以羊膜作為鑑定特徵。但是,羊膜很難在化石化過程中保存下來,而必須藉由其他骨骼特徵,來判斷史前動物在哪個時期遠離水邊生存,成為羊膜動物。在1988年,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將羊膜動物做出演化支定義,包含:現存哺乳動物爬行動物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4]

傳統分類

编辑

根據外形、特徵的傳統定義,現存的羊膜動物可分為三綱:

種系發生學的分類

编辑

但是,隨着近年的種系發生學親緣分支分類法的盛行,許多傳統分類法遭到挑戰。以下分類是來自於麥可·班頓(Michael Benton)在2004年的研究[5]

演化樹

编辑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M. Laurin與R. Reisz在1995年的研究[6],各分類單元是採取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的定義。

爬行形类

阔齿龙目 

羊膜動物

合弓綱 

蜥形纲

中龙科 

爬行綱
副爬行動物

米勒古蜥科 

unnamed

鋸齒龍類 

unnamed

前稜蜥超科 

龜鱉目 

真爬行動物

大鼻龍科 

盧默龍類

原古蜥科 

雙孔亞綱蜥蜴鳄目鳥類 

參考文獻

编辑
  1. ^ Benton, Michael J.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London: Chapman & Hall. 1997: 105–109. ISBN 0-412-73810-4. 
  2. ^ www.pnas.org. [2008-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4). 
  3. ^ Stewart J. R. (1997): Morph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egg of oviparous amniotes. In: S. Sumida and K. Martin (ed.) Amniote Origins-Completing the Transition to Land (1): 291-326. London: Academic Press.
  4. ^ Gauthier, J., Kluge, A.G. and Rowe, T. (1988).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mniota." Pp. 103-155 in Benton, M.J. (ed.), The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tetrapods, Volume 1: amphibians, reptiles, bird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5. ^ Benton, M.J.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4. xii–452. ISBN 0-632-05614-2. 
  6. ^ Laurin, M. and Reisz, R.R. (1995). "A reevaluation of early amniote phylogeny."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13: 165-223.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