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弗拉基米尔·普京: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Zealotzuo留言 | 贡献
inuse
Zealotzuo留言 | 贡献
內容擴充
第1行: 第1行:
{{inuse}}
{{Infobox_ President
{{Infobox_ President
| name=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
| name=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
第42行: 第41行:


==出任總理==
==出任總理==
[[Image:PutinSupporter.jpg|right|100px|thumb|圖中為一名普京的支持者。]]
1999年8月9日,普京被委任為三位[[俄羅斯總理候補]]之一。在此之後,前一屆總理領導的政府倒台,俄羅斯總統[[葉爾欽]]指定普京出任總理。<ref>[http://news.bbc.co.uk/1/hi/not_in_website/syndication/monitoring/415278.stm 葉爾欽演講原文],1999年8月9日,BBC新聞</ref>葉爾欽同時宣布,他希望普京能夠繼承他的衣缽。普京也宣布,他接受葉爾欽的委任。<ref>[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415087.stm 葉爾欽重畫世界政治地圖],1999年8月10日,BBC新聞</ref>8月16日,[[國家杜馬]]以233票通過普京出任總理(84票反對,17票棄權)。<ref>[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422001.stm 葉爾欽接班人出任總理已通過],1999年8月16日,BBC新聞</ref>由於他之前的四任總理在任時間均不長,公眾並不對當時默默無聞的普京有所期待。普京的主要對手[[尤里·盧卓科夫|尤-{里}-·盧卓科夫]]等人當時已經開始了競選活動,且他們努力打擊普京,避免他成為葉爾欽的繼承人。然而,普京堅持法律與秩序的公眾形象以及他對[[車臣事件]]的堅決態度最終使他成為了俄羅斯很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

1999年8月9日,普京被委任為三位[[俄羅斯總理候補]]之一。在此之後,前一屆總理領導的政府倒台,俄羅斯總統[[葉爾欽]]指定普京出任總理。<ref>[http://news.bbc.co.uk/1/hi/not_in_website/syndication/monitoring/415278.stm 葉爾欽演講原文],1999年8月9日,BBC新聞</ref>葉爾欽同時宣布,他希望普京能夠繼承他的衣缽。普京也宣布,他接受葉爾欽的委任。<ref>[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415087.stm 葉爾欽重畫世界政治地圖],1999年8月10日,BBC新聞</ref>8月16日,[[國家杜馬]]以233票通過普京出任總理(84票反對,17票棄權)。<ref>[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422001.stm 葉爾欽接班人出任總理已通過],1999年8月16日,BBC新聞</ref>由於他之前的四任總理在任時間均不長,公眾並不對當時默默無聞的普京有所期待。普京的主要對手[[尤里·盧卓科夫|尤-{里}-·盧卓科夫]]等人當時已經開始了競選活動,且他們努力打擊普京,避免他成為葉爾欽的繼承人。然而,普京堅持法律與秩序的公眾形象以及他對[[車臣事件]]的堅決態度最終使他成為了俄羅斯很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盡管如此,普京從第二任期起就開始淡化車臣事件,後來車臣憲法規定車臣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此事方不了了之


普京沒有與任何黨派建立正式關系,但他支持[[統一俄羅斯黨]],後者在1999年[[國家杜馬]]大選中贏得了23.32%的票數,位列第二名。至此,普京已成為2000年俄羅斯總統大選中最有利的候選人。
普京沒有與任何黨派建立正式關系,但他支持[[統一俄羅斯黨]],後者在1999年[[國家杜馬]]大選中贏得了23.32%的票數,位列第二名。至此,普京已成為2000年俄羅斯總統大選中最有利的候選人。


==步為總統==
==步為總統==
[[Image:PutinSupporter.jpg|right|150px|thumb|普京的支持者。]]

2000年,普京被[[葉爾欽]]總統委任為俄羅斯總理。同年12月31日晚,葉爾欽突然宣布辭職,普京根據[[俄羅斯憲法]]規定出任代總統。因為此事,原定於2000年6月舉行的俄羅斯總統大選提前到3月26日。大選的提前使反對黨派無法充分做好准備,而普京實際掌權也削弱了反對黨派的力量,因此在隨後的大選上,普京獲勝並出任總統。
2000年,普京被[[葉爾欽]]總統委任為俄羅斯總理。同年12月31日晚,葉爾欽突然宣布辭職,普京根據[[俄羅斯憲法]]規定出任代總統。因為此事,原定於2000年6月舉行的俄羅斯總統大選提前到3月26日。大選的提前使反對黨派無法充分做好准備,而普京實際掌權也削弱了反對黨派的力量,因此在隨後的大選上,普京獲勝並出任總統。

[[Image:Putin-portraits-1614.jpg|left|200px|thumb|普京的形象遍及俄羅斯街巷。]]


2000年10月,普京通過了[[俄羅斯國歌]]修改法案,將國歌曲調修改為1991年前蘇聯國歌的曲調,但配上了不同的歌詞。<ref>[http://edition.cnn.com/2000/WORLD/europe/12/08/russia.anthem/ 杜馬恢復蘇聯國歌],CNN新聞</ref>
2000年10月,普京通過了[[俄羅斯國歌]]修改法案,將國歌曲調修改為1991年前蘇聯國歌的曲調,但配上了不同的歌詞。<ref>[http://edition.cnn.com/2000/WORLD/europe/12/08/russia.anthem/ 杜馬恢復蘇聯國歌],CNN新聞</ref>


2001年2月12日,普京簽署了一項法案,規定國家保護前總統與他們的家庭。這主要是因為1999年[[葉爾欽]]與他的家人被懷疑參與[[洗錢]]等腐敗行為。<ref>[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441916.stm 葉爾欽陷入丑聞],BBC新聞</ref>
2001年2月12日,普京簽署了一項法案,規定國家保護前總統與他們的家庭。這主要是因為1999年[[葉爾欽]]與他的家人被懷疑參與[[洗錢]]等腐敗行為。<ref>[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441916.stm 葉爾欽陷入丑聞],BBC新聞</ref>

[[Image:Putin-portraits-1614.jpg|left|200px|thumb|普京的形象遍及俄羅斯街巷。]]


2004年3月14日,普京成功連任總統,並得到71%的絕對多數票。在他的第二屆總統任期中,西方人士廣泛抨擊他對新聞自由的打壓。與此同時,2005年一項調查顯示,82%的俄羅斯人同意[[新聞審查]]。對這一調查,社會學家們認為俄羅斯人所同意的是對倫理方面有爭議的內容進行限制,而非對政治內容的限制。<ref>[http://www.russia-gateway.ru/content/NEWS/NewsItem_3026086/ 82%俄羅斯人支持新聞審查],俄羅斯發展報,2005年6月24日</ref>
2004年3月14日,普京成功連任總統,並得到71%的絕對多數票。在他的第二屆總統任期中,西方人士廣泛抨擊他對新聞自由的打壓。與此同時,2005年一項調查顯示,82%的俄羅斯人同意[[新聞審查]]。對這一調查,社會學家們認為俄羅斯人所同意的是對倫理方面有爭議的內容進行限制,而非對政治內容的限制。<ref>[http://www.russia-gateway.ru/content/NEWS/NewsItem_3026086/ 82%俄羅斯人支持新聞審查],俄羅斯發展報,2005年6月24日</ref>
第66行: 第65行:


===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Image:George_W_Bush_and_Vladimir_Putin_by_Limestone_fireplace_at_Texas_White_House_in_Crawford_Texas.jpg|right|200px|thumb|普京與小布希。]]
在外交方面,普京試圖恢復俄羅斯在蘇聯時代[[超級大國]]的地位,並取得了一定成功。例如,2007年[[慕尼黑會議]]上,普京指責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專橫,並聲稱美國在國際事務上「毫不遮掩地使用強權」。此外普京還說:「沒有人會感到安全。沒有人會認為[[國際法]]是一堵能保護他們的牆。美國的政策正在激發世界范圍內的[[軍備競賽]]。」<ref>[http://president.kremlin.ru/eng/speeches/2007/02/10/0138_type82912type82914type82917type84779_118123.shtml 2007年2月10日,普京在第43屆慕尼黑會議上的演講。]</ref>

在外交方面,普京試圖恢復俄羅斯在蘇聯時代[[超級大國]]的地位,並取得了一定成功。例如,2007年[[慕尼黑會議]]上,普京指責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專橫,並聲稱美國在國際事務上「毫不遮掩地使用強權」。此外普京還說:「沒有人會感到安全。沒有人會認為[[國際法]]是一堵能保護他們的牆。美國的政策正在激發世界范圍內的[[軍備競賽]]。」<ref name="MunichSpeech">[http://president.kremlin.ru/eng/speeches/2007/02/10/0138_type82912type82914type82917type84779_118123.shtml 2007年2月10日,普京在第43屆慕尼黑會議上的演講。]</ref>


普京指出,理想的世界秩序應是「一個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它能保證所有人的安全與財富,而非獨少數人的。」他在鈾開發控制和防止太空軍備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1月,普京在采訪中說,俄羅斯主張民主與[[多極化]]的世界秩序,且支持鞏固國際法系統。<ref>[http://www.kremlin.ru/eng/speeches/2007/01/18/0726_type82916_117121.shtml 2007年1月18日,普京在印度電視台「{{lang|en|Doordarshan}}」的采訪]</ref>
普京指出,理想的世界秩序應是「一個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它能保證所有人的安全與財富,而非獨少數人的。」他在鈾開發控制和防止太空軍備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1月,普京在采訪中說,俄羅斯主張民主與[[多極化]]的世界秩序,且支持鞏固國際法系統。<ref>[http://www.kremlin.ru/eng/speeches/2007/01/18/0726_type82916_117121.shtml 2007年1月18日,普京在印度電視台「{{lang|en|Doordarshan}}」的采訪]</ref>
第72行: 第73行:
與此同時,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也在和歐盟、美國等西方國家締結戰略關系。因此,俄羅斯已成為[[八國集團]]的成員,且於2006年出任主席國(2007年交由[[德國]]擔任)。普京也關注亞洲事務,尤其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與[[印度]]的動向。
與此同時,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也在和歐盟、美國等西方國家締結戰略關系。因此,俄羅斯已成為[[八國集團]]的成員,且於2006年出任主席國(2007年交由[[德國]]擔任)。普京也關注亞洲事務,尤其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與[[印度]]的動向。


一些西方政治家長期指責普京的[[極權主義]]傾向。盡管普京與美國總統[[小布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德國總理[[施羅德]]等人保持友好關系,新任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普京的關系並不理想。
一些西方政治家長期指責普京的[[極權主義]]傾向。<ref>[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21853-2004Sep14.html 對普京說不],2004年9月14日,華盛頓郵報</ref>盡管普京與美國總統[[小布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德國總理[[施羅德]]等人保持友好關系,新任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普京的關系並不理想。<ref>[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4618860.stm 默克爾僵化俄德關系],BBC新聞</ref>2005年,普京與俄羅斯前總統[[傑拉德·施羅德]]對[[俄羅斯]]與[[德國]]之間的一條[[天然氣]]管線的建築事宜進行了磋商,同年,施羅德參加了普京在[[聖彼得堡]]舉辦的53歲生日宴會。然而,俄羅斯與英國的關系卻不容樂觀:2006年底,逃亡英國的前俄特工[[利特維年科]]中毒身亡一事<ref>[http://big5.rusnews.cn/actual/liteweinianke_anjian2006/ 利特維年科中毒案始末],俄新網</ref>,極大地惡化了俄英關系。此外,普京也多次試圖與[[獨聯體]]國家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普京與[[歐盟]]、[[北約]]等西方組織都把拉近與中、東歐各國(尤其是[[波羅的海]]各國)的關系作為了重要戰略


在[[2004年烏克蘭總統大選]]前,普京兩次訪問[[烏克蘭]]以表示他對烏總理[[維克多·亞努科維奇]]的支持。在選舉結果揭曉前,普京還特地為亞努科維奇「幾乎可以確信的勝利」致賀信。普京對於傾向俄羅斯的亞努科維奇的支持被廣泛批評為干涉烏克蘭內政。此外,同屬前蘇聯的[[格魯吉亞]]與[[摩爾多瓦]]還批評了俄政府對兩國[[分離主義]]分子的支持。俄羅斯與[[波羅的海]]諸國的外交關系亦處於緊張的狀態中,而[[愛沙尼亞]]對俄的批評也使兩國外交關系進一步僵化。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的父親曾在二戰一次爆破任務中險些被殺害於愛沙尼亞,有學者認為這是普京對愛沙尼亞態度冷淡的一個原因。<ref>[http://www.freerepublic.com/focus/f-news/1839758/posts 《普京「愛沙尼亞情結」的根本原因》],林·貝-{里}-,2007年5月25日,莫斯科時報</ref>

====對外軍事政策====
2001年,當[[九一一事件]]發生時,普京同意在中亞成立合作軍事基地。這一決定不僅使俄羅斯[[民族主義]]人士感到吃驚,亦使俄國國防部長感到驚訝。2003年,普京反對美國在未取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入侵伊拉克之舉。戰後,美國總統布希要求取消對伊拉克的制裁,普京支持取消制裁,並認為聯合國應該先完成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調查。
2001年,當[[九一一事件]]發生時,普京同意在中亞成立合作軍事基地。這一決定不僅使俄羅斯[[民族主義]]人士感到吃驚,亦使俄國國防部長感到驚訝。2003年,普京反對美國在未取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入侵伊拉克之舉。戰後,美國總統布希要求取消對伊拉克的制裁,普京支持取消制裁,並認為聯合國應該先完成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調查。

[[Image:APEC gala dinner 2006-Nov-18.jpg|200px|left|thumb|普京(中)在2006年[[APEC]]會議上。]]

慕尼黑講話<ref name="MunichSpeech" />後,大西洋兩岸爆發了對普京的討論。在[[衛國戰爭]]勝利62周年紀念日上,普京說:「我們的威脅並未減退。相反,它們正在慢慢轉變,披上一層面紗──而新形成的威脅要在世界建立一個與[[納粹德國]]無異:草菅人命、剛愎自用、集權獨裁的政權。」<ref>[http://www.kremlin.ru/eng/speeches/2007/05/09/1432_type82912type127286_127675.shtml 慶祝衛國戰爭62周年的演講],2007年5月9日</ref>評論家認為,這是將美國與納粹德國相比較。在第33屆八國峰會前夕,一位波蘭政治家的妻子、美國記者[[安妮·愛普巴姆]]寫道:「不管是威脅與[[愛沙尼亞]]打[[信息戰]]、威脅斷絕[[立陶宛]]的資源供給還是禁運[[格魯吉亞]]酒和[[波蘭]]肉資源,這一切都有力地證明了,他(普京)近年來准備將俄羅斯的影響力擴大到前[[蘇聯]]諸加盟國──而完全不顧這些國家自己的感受。與此同時,一個事實也越來越清楚:與其將西方國家視作貿易與政治的伙伴,他更傾向於以[[冷戰]]的老思維將它們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ref>[http://www.telegraph.co.uk/opinion/main.jhtml?xml=/opinion/2007/06/05/do0502.xml 普京正在玩火自焚],安妮·愛普巴姆著,2007年5月6日</ref>

普京從始至終一直反對美國在歐洲建立[[導彈防御系統]]的計劃。為警示美總統[[小布希]],普京於2007年6月7日與[[捷克共和國]]簽署協議,允許後者使用[[阿塞拜疆]]的[[蘇聯]]雷達,以免去另行修繕的費用。普京亦聲稱已准備好重修1985年的前蘇聯[[導彈預警系統]]。盡管各國預計俄羅斯會在[[波蘭]]建立攔截系統,普京卻指出在必要情況下會尋求[[北約]]成員國[[土耳其]]與[[伊拉克]]的援助。此外,普京還聲稱,俄羅斯會接受其他歐洲國家的參與請求。<ref>[http://www.kremlin.ru/eng/speeches/2007/06/08/2251_type82914type82915_133552.shtml 八國峰會後記者招待會],2007年6月8日</ref>

====利特維年科事件====
{{details|利特維年科}}
[[2007年]][[7月20日]],[[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宣布將四名俄羅斯[[大使]]驅逐出境,理由是拒絕交出前[[克格勃]]特工[[安德烈·盧戈沃伊]],後者被控謀殺另一位前特工[[亞利山大·利特維年科]]。<ref name="EDREDK">[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102&sid=ajvS9NfMW2EE&refer=uk 英國對抗俄驅逐威脅 公布謀殺案真相],岡薩羅·維納、賽巴斯蒂安·亞利森著,2007年7月20日,Bloomberg新聞</ref>盡管俄羅斯憲法規定禁止將俄羅斯公民遣送至其他國家,[[英國外交大臣]][[大衛·米利班德]]說:「為全歐洲通緝令修改憲法並非史無前例,有一些國家已經做過。」<ref>[http://www.fco.gov.uk/servlet/Front?pagename=OpenMarket/Xcelerate/ShowPage&c=Page&cid=1007029391629&a=KArticle&aid=1183544695364 大衛·米利班德的聲明],2007年7月16日</ref>這一言論後被俄媒體指為「英國試圖要求俄國修憲」。<ref>[http://www.vedomosti.ru/newspaper/article.shtml?2007/07/17/129351 英國試圖要求俄國修憲],2007年8月29日</ref>根據一項民調,62%的俄羅斯人反對修憲。<ref>[http://top.rbc.ru/politics/21/08/2007/114260.shtml VCIOM:俄國人反對遣送盧格沃伊],2007年8月21日,RBC.ru</ref>對此,英國駐俄羅斯大使[[托尼·布蘭頓]]回應說,英國並未強迫俄羅斯修改憲法,而只是為了描述遣送盧格沃伊的可能性。<ref>[http://www.gorod.lv/novosti/54959/britanskiy_posol_predlozhil_rossii_po_novomu_interpretirovat_svoyu_konstitutsiyu 英國大使建議俄羅斯換個角度看憲法],2007年7月23日,Gorod.lv</ref>,普京隨後要求英國官員「修理一下自己的腦子」,又說英國的要求是「殖民時期舊思想的遺毒」。<ref>[http://www.vzglyad.ru/columns/2007/8/17/101515.html 英國佬爬進俄國憲法],2007年8月17日</ref><ref>[http://www.kremlin.ru/eng/speeches/2007/07/24/1048_type82917type84779_138687.shtml 普京總統對俄青年組織講談錄],2007年7月24日</ref>利特維年科的一個朋友曾稱,利特維年科死前指責普京操縱謀殺案。<ref>[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6180262.stm 利特維年科的聲明],BBC新聞</ref>俄媒體後指責這一言論不實<ref>[http://www.izvestia.ru/investigation/article3098756/?print 俄國人該為利氏之死負責麼?利氏奇怪的遺願],Izvestia</ref><ref>[http://www.townhall.com/Columnists/PatrickJBuchanan/2006/11/27/is_putin_being_set_up 普京是否被誣陷?],Townhall.com</ref>,而普京則說:「死人說的話不配被評論。」<ref>[http://www.kremlin.ru/eng/speeches/2006/11/24/2355_type82914type82915_114506.shtml 俄羅斯-歐盟峰會會後記者招待會],赫爾辛基,芬蘭</ref>這一事件被視作俄英關系自1996年間諜事件後最大的沖突。普京後又說:「我們會度過這個小危機。俄英關系仍將平穩前進,無論是俄國人還是英國人都希望兩國關系盡早正常化。」盡管如此,托尼·布蘭頓仍被[[俄羅斯外交部]]限期10天做出回應,俄政府還停止為英國官員頒發[[簽證]]。俄羅斯也停止了與英國在反恐上的合作。俄羅斯工會主席[[亞利山大·索金]]亦稱,在俄投資的英商將會面臨「稅務和條例上的限制,而且他們還會失去政府采購的機會。」有人認為,謀殺案的根源是2003年英國宣布對俄羅斯富豪、利特維年科的贊助商[[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的[[政治庇護]],後者曾試圖推翻普京政權。<ref name="EDREDK" />


===支持===
===支持===

2007年12月8日 (六) 12:49的版本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
File:President Putin04.jpg
第2任
现任
就任日期
2000年5月7日
1999年12月31日-2000年5月7日為代理總統)
前任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爾欽
俄羅斯聯邦總理
任期
1999年8月9日2000年5月7日
前任謝爾蓋·斯捷帕申
继任米哈伊爾·卡西亞諾夫
个人资料
出生1952年10月7日
苏联列宁格勒
国籍[[Image:Flag of the Soviet Union 1923.svg |25px]]俄罗斯
配偶柳德米拉·普京娜
职业總統
宗教信仰俄羅斯東正教
签名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俄语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昵称瓦洛佳,1952年10月7日圣彼得堡人,现任俄罗斯总统。[1]

普京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擁有經濟學副博士學位[1],喜欢桑搏摔交柔道,得过聖彼得堡(舊名列寧格勒)市桑搏和柔道的獎項,為人酷愛體育。[2]普京小時候很頑皮,六年級才當上少先隊員[3]。他的妻子是柳德米拉·普京娜,生於加里寧格勒。普京夫婦有兩名女兒。

普京在俄罗斯很受欢迎,由於普京的獨特魅力,俄羅斯婦女中已經出現了一種“迷戀普京綜合症”,甚至出现了一首名为《要嫁就嫁普京这样的人》的歌。 [4]此外,普京還是蘇聯解體後呼聲最高的總統,有部分狂熱者甚至在街上游行以表達支持。[5]

早年克格勃生涯

1952年10曰7日,普京出生於列寧格勒(現名聖彼得堡)。[6]他的傳記《第一人》(俄文:От Первого Лица,英文版名為From the first person,在普京的競選團隊支持下出版於2000年)描述了他卑微的出身。根據這本傳記,普京早年生活在社團公寓中,不斷學習以期擁有像蘇聯電影中的官員們一樣的智慧。

普京的母親瑪麗亞·伊凡諾夫娜·普京娜是一名工廠女工,而他的父親弗拉基米爾·斯皮里多諾維奇·普京則在蘇聯海軍服役。20世紀30年代,普京的父親在一支潛艇部隊中服役,其後他在二戰中擔任蘇聯內務部的爆破手。普京的兩個哥哥均出生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其中一個早夭,另一個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死於白喉。他的祖父斯皮里東·普京曾為列寧斯大林擔任私人廚師。[7]

1975年,普京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國際法學系,隨後他加入了克格勃,並在列寧格勒區工作。這段時間他熟悉了其後擔任俄羅斯國防部長的謝爾蓋·伊萬諾夫[8]。他在大學時期加入了蘇聯共產黨,且至今沒有正式宣布退出該黨派。[9]1976年,普京完成了克格勃的訓練,兩年後他進入了列寧格勒情報機關機要部門。他在此部門工作到1983年,隨後在莫斯科克格勃學校學習一年。1985-1990年,克格勃將普京派遣到東德,普京在這裡得到一個次要工作。[10]兩德統一後,普京被召回列寧格勒,此後,普京又在列寧格勒大學國際事務系得到一個職位。1991年8月20日,他在克格勃策劃推翻蘇聯主席戈巴切夫期間辭去他在情報機構的職位。

出任總理

File:PutinSupporter.jpg
圖中為一名普京的支持者。

1999年8月9日,普京被委任為三位俄羅斯總理候補之一。在此之後,前一屆總理領導的政府倒台,俄羅斯總統葉爾欽指定普京出任總理。[11]葉爾欽同時宣布,他希望普京能夠繼承他的衣缽。普京也宣布,他接受葉爾欽的委任。[12]8月16日,國家杜馬以233票通過普京出任總理(84票反對,17票棄權)。[13]由於他之前的四任總理在任時間均不長,公眾並不對當時默默無聞的普京有所期待。普京的主要對手尤里·盧卓科夫等人當時已經開始了競選活動,且他們努力打擊普京,避免他成為葉爾欽的繼承人。然而,普京堅持法律與秩序的公眾形象以及他對車臣事件的堅決態度最終使他成為了俄羅斯很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盡管如此,普京從第二任期起就開始淡化車臣事件,後來車臣憲法規定車臣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此事方不了了之。

普京沒有與任何黨派建立正式關系,但他支持統一俄羅斯黨,後者在1999年國家杜馬大選中贏得了23.32%的票數,位列第二名。至此,普京已成為2000年俄羅斯總統大選中最有利的候選人。

步為總統

2000年,普京被葉爾欽總統委任為俄羅斯總理。同年12月31日晚,葉爾欽突然宣布辭職,普京根據俄羅斯憲法規定出任代總統。因為此事,原定於2000年6月舉行的俄羅斯總統大選提前到3月26日。大選的提前使反對黨派無法充分做好准備,而普京實際掌權也削弱了反對黨派的力量,因此在隨後的大選上,普京獲勝並出任總統。

普京的形象遍及俄羅斯街巷。

2000年10月,普京通過了俄羅斯國歌修改法案,將國歌曲調修改為1991年前蘇聯國歌的曲調,但配上了不同的歌詞。[14]

2001年2月12日,普京簽署了一項法案,規定國家保護前總統與他們的家庭。這主要是因為1999年葉爾欽與他的家人被懷疑參與洗錢等腐敗行為。[15]

2004年3月14日,普京成功連任總統,並得到71%的絕對多數票。在他的第二屆總統任期中,西方人士廣泛抨擊他對新聞自由的打壓。與此同時,2005年一項調查顯示,82%的俄羅斯人同意新聞審查。對這一調查,社會學家們認為俄羅斯人所同意的是對倫理方面有爭議的內容進行限制,而非對政治內容的限制。[16]

2004年9月13日,在貝司蘭人質事件後,普京建議成立一個公開立法機構,且用這一形式取代了原本俄羅斯直接指定地方官員的制度。普京亦加大了對恐怖主義的打擊力度,尤其是加重了對政府官員包庇恐怖分子的懲罰。普京說,俄羅斯有權力「從恐怖分子的藏身所中逮捕並消滅他們,且若有必要,可以在國外逮捕。」[17]

由於目前俄羅斯憲法對總統任期的限制,普京無法繼續參與2008年的總統大選。2007年,普京在接受八國集團記者采訪時認為,「5到7年的總統任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18],暗示其可能通過修改憲法延長總統任期。前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一直反對普京修憲[19],在2007年國家杜馬選舉上大勝的統一俄羅斯黨主席也發表意見說,普京不會修改憲法。

然而,憲法並沒有限制一人當選總統的次數,因此普京可能會在2012年繼續角逐俄總統位置。普京亦可在大選前宣布辭職,然後參與競選。一些媒體還認為,普京可能選擇指定接班人後離開,並在幕後操縱俄政治局勢[20],然而,2007年2月1日,普京公開否認這一可能。他說:「我不會指定繼承人。俄羅斯聯邦的總統將會通過大選公正生成。」[21]此外還有人認為,普京可能選擇加入統一俄羅斯黨並出任黨魁,這樣他就會在國家杜馬中占據高位,進而掌握實權。[22]

外交政策

普京與小布希。

在外交方面,普京試圖恢復俄羅斯在蘇聯時代超級大國的地位,並取得了一定成功。例如,2007年慕尼黑會議上,普京指責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專橫,並聲稱美國在國際事務上「毫不遮掩地使用強權」。此外普京還說:「沒有人會感到安全。沒有人會認為國際法是一堵能保護他們的牆。美國的政策正在激發世界范圍內的軍備競賽。」[23]

普京指出,理想的世界秩序應是「一個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它能保證所有人的安全與財富,而非獨少數人的。」他在鈾開發控制和防止太空軍備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1月,普京在采訪中說,俄羅斯主張民主與多極化的世界秩序,且支持鞏固國際法系統。[24]

與此同時,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也在和歐盟、美國等西方國家締結戰略關系。因此,俄羅斯已成為八國集團的成員,且於2006年出任主席國(2007年交由德國擔任)。普京也關注亞洲事務,尤其關注中國印度的動向。

一些西方政治家長期指責普京的極權主義傾向。[25]盡管普京與美國總統小布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德國總理施羅德等人保持友好關系,新任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普京的關系並不理想。[26]2005年,普京與俄羅斯前總統傑拉德·施羅德俄羅斯德國之間的一條天然氣管線的建築事宜進行了磋商,同年,施羅德參加了普京在聖彼得堡舉辦的53歲生日宴會。然而,俄羅斯與英國的關系卻不容樂觀:2006年底,逃亡英國的前俄特工利特維年科中毒身亡一事[27],極大地惡化了俄英關系。此外,普京也多次試圖與獨聯體國家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普京與歐盟北約等西方組織都把拉近與中、東歐各國(尤其是波羅的海各國)的關系作為了重要戰略。

2004年烏克蘭總統大選前,普京兩次訪問烏克蘭以表示他對烏總理維克多·亞努科維奇的支持。在選舉結果揭曉前,普京還特地為亞努科維奇「幾乎可以確信的勝利」致賀信。普京對於傾向俄羅斯的亞努科維奇的支持被廣泛批評為干涉烏克蘭內政。此外,同屬前蘇聯的格魯吉亞摩爾多瓦還批評了俄政府對兩國分離主義分子的支持。俄羅斯與波羅的海諸國的外交關系亦處於緊張的狀態中,而愛沙尼亞對俄的批評也使兩國外交關系進一步僵化。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的父親曾在二戰一次爆破任務中險些被殺害於愛沙尼亞,有學者認為這是普京對愛沙尼亞態度冷淡的一個原因。[28]

對外軍事政策

2001年,當九一一事件發生時,普京同意在中亞成立合作軍事基地。這一決定不僅使俄羅斯民族主義人士感到吃驚,亦使俄國國防部長感到驚訝。2003年,普京反對美國在未取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入侵伊拉克之舉。戰後,美國總統布希要求取消對伊拉克的制裁,普京支持取消制裁,並認為聯合國應該先完成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調查。

普京(中)在2006年APEC會議上。

慕尼黑講話[23]後,大西洋兩岸爆發了對普京的討論。在衛國戰爭勝利62周年紀念日上,普京說:「我們的威脅並未減退。相反,它們正在慢慢轉變,披上一層面紗──而新形成的威脅要在世界建立一個與納粹德國無異:草菅人命、剛愎自用、集權獨裁的政權。」[29]評論家認為,這是將美國與納粹德國相比較。在第33屆八國峰會前夕,一位波蘭政治家的妻子、美國記者安妮·愛普巴姆寫道:「不管是威脅與愛沙尼亞信息戰、威脅斷絕立陶宛的資源供給還是禁運格魯吉亞酒和波蘭肉資源,這一切都有力地證明了,他(普京)近年來准備將俄羅斯的影響力擴大到前蘇聯諸加盟國──而完全不顧這些國家自己的感受。與此同時,一個事實也越來越清楚:與其將西方國家視作貿易與政治的伙伴,他更傾向於以冷戰的老思維將它們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30]

普京從始至終一直反對美國在歐洲建立導彈防御系統的計劃。為警示美總統小布希,普京於2007年6月7日與捷克共和國簽署協議,允許後者使用阿塞拜疆蘇聯雷達,以免去另行修繕的費用。普京亦聲稱已准備好重修1985年的前蘇聯導彈預警系統。盡管各國預計俄羅斯會在波蘭建立攔截系統,普京卻指出在必要情況下會尋求北約成員國土耳其伊拉克的援助。此外,普京還聲稱,俄羅斯會接受其他歐洲國家的參與請求。[31]

利特維年科事件

2007年7月20日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宣布將四名俄羅斯大使驅逐出境,理由是拒絕交出前克格勃特工安德烈·盧戈沃伊,後者被控謀殺另一位前特工亞利山大·利特維年科[32]盡管俄羅斯憲法規定禁止將俄羅斯公民遣送至其他國家,英國外交大臣大衛·米利班德說:「為全歐洲通緝令修改憲法並非史無前例,有一些國家已經做過。」[33]這一言論後被俄媒體指為「英國試圖要求俄國修憲」。[34]根據一項民調,62%的俄羅斯人反對修憲。[35]對此,英國駐俄羅斯大使托尼·布蘭頓回應說,英國並未強迫俄羅斯修改憲法,而只是為了描述遣送盧格沃伊的可能性。[36],普京隨後要求英國官員「修理一下自己的腦子」,又說英國的要求是「殖民時期舊思想的遺毒」。[37][38]利特維年科的一個朋友曾稱,利特維年科死前指責普京操縱謀殺案。[39]俄媒體後指責這一言論不實[40][41],而普京則說:「死人說的話不配被評論。」[42]這一事件被視作俄英關系自1996年間諜事件後最大的沖突。普京後又說:「我們會度過這個小危機。俄英關系仍將平穩前進,無論是俄國人還是英國人都希望兩國關系盡早正常化。」盡管如此,托尼·布蘭頓仍被俄羅斯外交部限期10天做出回應,俄政府還停止為英國官員頒發簽證。俄羅斯也停止了與英國在反恐上的合作。俄羅斯工會主席亞利山大·索金亦稱,在俄投資的英商將會面臨「稅務和條例上的限制,而且他們還會失去政府采購的機會。」有人認為,謀殺案的根源是2003年英國宣布對俄羅斯富豪、利特維年科的贊助商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政治庇護,後者曾試圖推翻普京政權。[32]

支持

2005年初,一個名為「我們的國家」(Nashi)的青年組織在普京政府一些官員的促進下成立於俄羅斯[43],它的自我定位是一個民主反法西斯組織。該組織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避免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重演於俄羅斯。該組織領袖瓦西里·雅克門科表示,「(普京政府的)敵人不能發動違憲政變。」[44]克里姆林宮發言人賽吉·馬爾科夫說:「我們的目的是建立一種一切為總統和他的目標獻身的意識形態。」[43]對於「我們的國家」組織,他評論說:「他們希望俄羅斯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大而自由的國家……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在讓國家現代化的同時保存它的政治制度。」[45]

批評

File:Kasparov arrested.jpg
圖為卡斯帕羅夫被捕現場。[46]

盡管俄羅斯人大多支持普京,反對的聲音仍然愈響愈厲。親美派的媒體經常指責普京的政策有反民主的嫌疑,另外,普京的個人崇拜政策也遭到廣泛的批評。亦有報導指出普京操縱媒體,鎮壓支持者,如棋王卡斯帕羅夫多次因抗議政府被捕。[47][48]對此,普京回應說:「在這個國家,有些人像走狗一樣向外國使館乞食,指望得到外國基金會和政府的支持,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人。」[49]

普京與統一俄羅斯黨在民調與選舉中均遙遙領先於反對黨派,然而這些黨派經常指出普京進行暗箱操作、修改民意。2007年國家杜馬大選時,盡管普京聲稱選舉是「廣泛透明和誠實」的[50]俄羅斯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仍然對結果評論說:「這是一齣可恥的鬧劇,它不符合國家利益和民主體制。」「你們今天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民主危機。一個沒有主張的政黨,沒有參加辯論的多名候選人和30天前就計算出的舞弊結果,現在躍入你面前的電視螢幕上。」[51]普京通過修改憲法,將除俄羅斯共產黨外所有反對黨派排除出國家杜馬的行為亦廣受爭論。

普京試圖在兩屆總統任期滿後,繼續保持其權力,這一舉動亦招致不滿。曾有消息指出,普京可能修改憲法,延長總統任期。俄羅斯前總統葉爾欽對此表示堅決反對。[19]

個人生活

1983年7月28日,普京與柳德米拉·普京娜結婚。普京娜1958年1月6日生於加里寧格勒,曾任空姐,當時是列寧格勒大學語言系西班牙語的本科生。普京夫婦的大女兒瑪麗亞·普京娜生於1985年,小女兒葉卡捷琳娜·普京娜生於1986年。在普京出任總理前,他的兩個女兒均在莫斯科德文大學學習。

普京的父親是一名「模范共產黨員,他堅信共產主義並試圖將它應用於日常生活。」由於他的貢獻,他成為了核心黨員的秘書,並在學習了共產主義課程後加入了工廠的黨支部。盡管普京的父親是一名無神論者,但是他的母親是一名堅定的東正教信徒(東正教當時正在被蘇聯政府打壓)。普京的母親並不在家中進行宗教活動,但她經常參與教堂活動。她在普京小時便教導他東正教思想,普京的父親盡管對此事心知肚明,卻沒有進行干涉。[52]1993年,普京的妻子遭遇了一次車禍,且一場大火燒毀了他們的房屋。這一事件使得普京成為了一名東正教徒。[53]在他一次訪問以色列前,他的母親給了他一個十字架並囑咐他戴上。後來普京回憶說:「我遵照她說的做了,將十字架戴在了脖子上。從那以後,我再沒摘掉過它。」[52]

普京最喜愛的運動是柔道。他在14歲時開始練習桑搏,爾後轉為柔道,並一直練習至今。[2]普京在列寧格勒的柔道競賽中曾獲得過冠軍。普京曾與他人合著一本名為《與弗拉基米爾·普京練習柔道》的書,英譯版名為《柔道:歷史、理論與練習》(Judo: History, Theory, Practice.)。[54]普京並非練習柔道的第一位領導人,但他在柔道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其他國際領導人難以相比的。他目前是黑帶六段,且很擅長掃腰摔[55]普京也是柔道與桑搏的「體育大師」(Master of Sports,蘇聯體育頭銜之一)。

註釋

  1. ^ 1.0 1.1 著名人物: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俄新網
  2. ^ 2.0 2.1 NPR對普京的采訪,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紐約),2001年11月15日
  3. ^ 小學老師撰寫回憶錄 大曝普京鮮為人知的故事,新華網
  4. ^ http://news.bbc.co.uk/2/hi/europe/2212885.stm
  5. ^ 狂熱粉絲:紅場遙望普京
  6. ^ 有傳記作者認為,普京應於1950年在俄羅斯南部某地出生。參見《普京先生是誰》(Who is Mr. Putin),弗拉基米爾·普里拜羅夫斯基與尤里·費爾什丁斯基著。
  7. ^ 《弗拉基米爾·普京與革命的終結》(Vladimir Putin and the End of Revolution)第40頁,彼得·貝克與蘇珊·格拉瑟著,ISBN 0-7432-6431-2
  8. ^ ИВАНОВ Сергей Борисович(俄文),Антикомпромат (anticompromat.ru)
  9. ^ ПУТИН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俄文),Антикомпромат (anticompromat.ru)
  10. ^ 《成功者一生中的七個時刻》,莫斯科夫斯基·克索姆萊特著,1999年8月18日出版
  11. ^ 葉爾欽演講原文,1999年8月9日,BBC新聞
  12. ^ 葉爾欽重畫世界政治地圖,1999年8月10日,BBC新聞
  13. ^ 葉爾欽接班人出任總理已通過,1999年8月16日,BBC新聞
  14. ^ 杜馬恢復蘇聯國歌,CNN新聞
  15. ^ 葉爾欽陷入丑聞,BBC新聞
  16. ^ 82%俄羅斯人支持新聞審查,俄羅斯發展報,2005年6月24日
  17. ^ 普京嚴格控制國家安全,BBC新聞
  18. ^ 八國集團新聞記者采訪(官方原文),2007年6月4日
  19. ^ 19.0 19.1 葉爾欽警告普京不要讓民主開倒車,BBC中文網
  20. ^ 普京可能指定接班人,Bloomberg新聞
  21. ^ 2007年2月1日普京新聞發布會,Kremlin.ru
  22. ^ 前象棋大師投身政壇,CNN.com
  23. ^ 23.0 23.1 2007年2月10日,普京在第43屆慕尼黑會議上的演講。
  24. ^ 2007年1月18日,普京在印度電視台「Doordarshan」的采訪
  25. ^ 對普京說不,2004年9月14日,華盛頓郵報
  26. ^ 默克爾僵化俄德關系,BBC新聞
  27. ^ 利特維年科中毒案始末,俄新網
  28. ^ 《普京「愛沙尼亞情結」的根本原因》,林·貝里,2007年5月25日,莫斯科時報
  29. ^ 慶祝衛國戰爭62周年的演講,2007年5月9日
  30. ^ 普京正在玩火自焚,安妮·愛普巴姆著,2007年5月6日
  31. ^ 八國峰會後記者招待會,2007年6月8日
  32. ^ 32.0 32.1 英國對抗俄驅逐威脅 公布謀殺案真相,岡薩羅·維納、賽巴斯蒂安·亞利森著,2007年7月20日,Bloomberg新聞
  33. ^ 大衛·米利班德的聲明,2007年7月16日
  34. ^ 英國試圖要求俄國修憲,2007年8月29日
  35. ^ VCIOM:俄國人反對遣送盧格沃伊,2007年8月21日,RBC.ru
  36. ^ 英國大使建議俄羅斯換個角度看憲法,2007年7月23日,Gorod.lv
  37. ^ 英國佬爬進俄國憲法,2007年8月17日
  38. ^ 普京總統對俄青年組織講談錄,2007年7月24日
  39. ^ 利特維年科的聲明,BBC新聞
  40. ^ 俄國人該為利氏之死負責麼?利氏奇怪的遺願,Izvestia
  41. ^ 普京是否被誣陷?,Townhall.com
  42. ^ 俄羅斯-歐盟峰會會後記者招待會,赫爾辛基,芬蘭
  43. ^ 43.0 43.1 《普京的子女們》,邁克爾·海默施格著,國際先聲報,2007年7月5日
  44. ^ 瓦西里·雅克門科采訪錄,Gzt.ru,2006年1月26日
  45. ^ 俄羅斯自由電台對言論自由的討論,2005年4月19日
  46. ^ 該照片來自Flickr用戶2007.urtea的相冊,原圖見
  47. ^ 俄國際象棋大師游行遭拘捕,BBC中文網
  48. ^ 俄羅斯前棋王卡斯帕羅夫因抗議游行被捕入獄五天,新華網
  49. ^ 普京警告反對派:有些人像走狗一樣向外國使館乞食,新華網
  50. ^ 普京說俄國家杜馬選舉將是廣泛透明和誠實的,新華網
  51. ^ 支援總統的政黨佔三分之二席位 杜馬選舉普京完勝,南方網新聞
  52. ^ 52.0 52.1 《普京:俄羅斯的選擇》,2004年,理查德·薩科瓦著
  53. ^ 《公眾的選擇,受管制的民主:1999-2000年俄國選舉》,2003年,蒂莫西·科爾頓、邁克爾·麥克法爾著
  54. ^ 《柔道:歷史、理論與練習》,弗拉基米爾·普京、瓦西里·謝斯塔科夫、阿列科謝·李維茨基著,2004年7月出版,ISBN 1-55643-445-6
  55. ^ 總統與柔道,湯姆·羅斯著,FightingArts.com

外部链接

前任:
叶利钦
俄羅斯總統
2000年
繼任:
--

Template:俄罗斯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