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修订间差异
Eupakistani(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小 使用HotCat已添加Category:耶律大石 |
||
(未显示5个用户的15个中间版本) | |||
第7行: | 第7行: | ||
{{Good article}} |
{{Good article}} |
||
{{Emperorcn box |
{{Emperorcn box |
||
|名稱=遼德宗 |
|名稱= 遼德宗 |
||
| |
|稱號= 耶律大石 |
||
|畫像= |
|||
|畫像大小 = |
|||
|說明= 现代人所绘大石林牙像 |
|||
|廟號=德宗 |
|廟號=德宗 |
||
|谥号= |
|谥号= |
||
第14行: | 第17行: | ||
|政權=[[西辽]] |
|政權=[[西辽]] |
||
|世系=[[辽朝君主列表|西辽第一任君主]] |
|世系=[[辽朝君主列表|西辽第一任君主]] |
||
|在位= |
|在位= 1124年-1143年(20年)<br>皇帝:1132年-1143年<br>王:1124年-1132年 |
||
|前任= |
|前任= |
||
|继任=[[蕭塔不煙|辽感天皇后]] |
|继任=[[蕭塔不煙|辽感天皇后]] |
||
|年號=延慶(1124年-1133年) |
|年號=[[延慶 (西遼)|延慶]](1124年-1133年)<br/>[[康國 (耶律大石)|康國]](1134年-1143年) |
||
|出生日期=1087年或1094年([[大安 (辽朝)|大安]]三年或十年) |
|出生日期=1087年或1094年([[大安 (辽朝)|大安]]三年或十年) |
||
|出生地=[[辽朝|辽]][[上京临潢府]] |
|出生地=[[辽朝|辽]][[上京临潢府]] |
||
第29行: | 第32行: | ||
'''遼德宗耶律大石'''({{bd|1087年或1094年||1143年|catIdx=Y}}),又称'''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人]]。[[西辽]]開國皇帝,[[庙号]]'''德宗''',在位12年。 |
'''遼德宗耶律大石'''({{bd|1087年或1094年||1143年|catIdx=Y}}),又称'''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人]]。[[西辽]]開國皇帝,[[庙号]]'''德宗''',在位12年。 |
||
耶律大石早年效力于[[辽天祚帝]],辽天祚帝出奔后,耶律大石参与拥立[[耶律淳]]和[[蕭普賢女|萧德妃]],在[[北宋]]、[[金朝]]两面夹击的情况下,积极维持风雨飘摇的[[北遼]],两次率军以少胜多击败北宋的进攻。北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 |
耶律大石早年效力于[[辽天祚帝]],辽天祚帝出奔后,耶律大石参与拥立[[耶律淳]]和[[蕭普賢女|萧德妃]],在[[北宋]]、[[金朝]]两面夹击的情况下,积极维持风雨飘摇的[[北遼]],两次率军以少胜多击败北宋的进攻。北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到达[[镇州 (辽朝)|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NoteTag|关于可敦城的位置,元初的张德辉和丘处机在漠北发现了几座契丹古城,但究竟哪座是可敦城,史学家观点不一。陈得芝根据苏联考古资料,参照汉文文献,得出结论:[[土拉河]]下游南侧的青托罗盖古城,周约六里,是这一代辽代城址最大的。遗址中有大量辽瓦、器皿,且尚有一座碑座。根据这座古城的方位、规制、遗物判断,应是辽代镇州可敦城。见吉宗安所著《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第55页。<ref name="史论"/>}})建立根据地,称王并建號延慶。1132年,在[[额敏县|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称“[[菊儿汗]]{{NoteTag|gur-khan或kur-khan,又译作古儿汗、葛儿汗、葛儿罕、噶儿汗,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ref name="研究" />又根据古突厥语可翻译为普天下的、英雄的和光荣的汗。<ref name="征服者" />}}”,西辽帝国正式建立。随后耶律大石向[[新疆]]、[[蒙古高原]]、[[中亚]]及[[西亚]]地区扩张,建都于[[八剌沙衮|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詩歌塔|布拉纳]])。在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成为中亚霸主,将威名远播至[[欧洲]]。[[高昌回鶻|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 |
||
耶律大石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都有成就,欧洲得知其西征的事迹,流传着[[祭司王約翰|祭司王约翰]]的传说。<ref name="祭祀王"/>耶律大石的名字也成为西辽帝国的代称,在耶律大石去世后多年,很多国家仍用“大石”称呼西辽的后代君主。<ref name="粘割韩奴"/> |
耶律大石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都有成就,欧洲得知其西征的事迹,流传着[[祭司王約翰|祭司王约翰]]的传说。<ref name="祭祀王"/>耶律大石的名字也成为西辽帝国的代称,在耶律大石去世后多年,很多国家仍用“大石”称呼西辽的后代君主。<ref name="粘割韩奴"/> |
||
[[File:KaraKhitaiAD1200.png|thumb|300px|西辽疆域图,位處今[[中亚]]和新疆,与原來統治[[遼河]]流域的[[遼朝]]相距甚遠。]] |
[[File:KaraKhitaiAD1200.png|thumb|300px|西辽直属疆域图,位處今[[中亚]]和新疆,与原來統治[[遼河]]流域的[[遼朝]]相距甚遠。不包括[[畏兀儿|畏吾儿]]、[[花剌子模王朝|花剌子模]]等附庸國。]] |
||
== 名字 == |
== 名字 == |
||
第39行: | 第42行: | ||
== 生平 == |
== 生平 == |
||
⚫ | |||
=== 早期 === |
=== 早期 === |
||
耶律大石是[[辽朝]]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其直系先祖是耶律阿保机的四子[[耶律牙里果]]。耶律大石精通契丹语和汉语,擅长弓马骑射。1115年,耶律大石中[[进士]]入[[翰林]],初为翰林应奉,不久累迁翰林承旨。<ref name="翰林"/>根据辽朝的[[科举|科举制度]],[[殿试]]头名才有入翰林应奉的资格。<ref>《契丹国志·卷二十三·试士科制》:殿试,临期取旨,又将第一人特赠一官,授奉直大夫、翰林应奉文字。</ref>因契丹语称翰林为林牙,耶律大石又被称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后历任[[泰州 (辽朝)|泰州]]、[[祥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ref name="翰林">《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者,世号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故称大石林牙。历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ref> |
耶律大石是[[辽朝]]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其直系先祖是耶律阿保机的四子[[耶律牙里果]]。耶律大石精通契丹语和汉语,擅长弓马骑射。1115年,耶律大石中[[进士]]入[[翰林]],初为翰林应奉,不久累迁翰林承旨。<ref name="翰林"/>根据辽朝的[[科举|科举制度]],[[殿试]]头名才有入翰林应奉的资格。<ref>《契丹国志·卷二十三·试士科制》:殿试,临期取旨,又将第一人特赠一官,授奉直大夫、翰林应奉文字。</ref>因契丹语称翰林为林牙,耶律大石又被称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后历任[[泰州 (辽朝)|泰州]]、[[祥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ref name="翰林">《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者,世号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故称大石林牙。历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ref> |
||
第63行: | 第68行: | ||
耶律大石在辽天祚帝帐下任都统一职,1123年,率辽军进攻[[奉圣州]],驻军于[[龙门山 (河北)|龙门山]]东二十五里处。金朝都统[[完颜斡鲁]]派[[完颜照立]]、[[完颜娄室]]、[[马和尚]]等率军攻打,耶律大石战败被完颜娄室俘虏,所部投降。[[完颜宗望]]用绳子绑着耶律大石,强迫他作为向导,率军袭击了天祚帝位于[[青冢泺]](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的大营,俘获了天祚帝之子秦王耶律定、许王[[耶律寧]]和嫔妃、公主、从臣多人,获取辎重车万余辆,只有梁王[[耶律雅里]]和天祚帝长女趁乱逃出。<ref>《金史·卷二·太祖本纪》:(天辅七年)壬辰,复书于宋。师初入燕,辽兵复犯奉圣州,林牙大石壁龙门东二十五里。都统斡鲁闻之,遣照立、娄室、马和尚等率兵讨之,生获大石,悉降其众。</ref><ref name="向导">《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列传》:初,太祖入居庸关,辽林牙耶律大石自古北口亡去,以其众来袭奉圣州,壁于龙门东二十五里,娄室往取之,获大石并降其众。宗望袭辽主辎重于青冢,以大石为乡导,诏曰:“辽赵王习泥烈、林牙大石、北王喝里质、节度使讹里刺、孛堇赤狗儿、招讨迪六、祥稳六斤、同知海里及诸官民,并释其罪。”复诏斡鲁曰:“林牙大石虽非降附,其为乡导有劳,可明谕之。”</ref><ref>《金史·卷七十四·宗望列传》:宗望与当海四骑以绳系辽都统林牙大石,使为乡导,直至辽主营。时辽主往应州,其嫔御诸女见敌兵奄至惊骇欲奔,命骑下执之。有顷,后军至。辽太叔胡卢瓦妃,国王捏里次妃,辽汉夫人,并其子秦王、许王,女骨欲、余里衍、斡里衍、大奥野、次奥野、赵王妃斡里衍,招讨迪六,详稳六斤,节度使孛迭、赤狗儿皆降。得车万余乘,惟梁王雅里及其长女乘军乱亡去。</ref><ref>《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保大)三年戊戌,金兵围辎重于青冢,硬寨太保特母哥窃梁王雅里以遁,秦王、许王、诸妃、公主、从臣皆陷没。</ref>耶律大石因作为向导有功,免其罪并特受金太祖降诏奖谕。<ref name="向导"/>金太祖还十分欣赏耶律大石的仪表俊美,为人聪辩,特赐予其妻子。同年9月,耶律大石跟随金朝西征,带领家眷自金营逃出,率领一支部队投奔天祚帝。<ref>《归潜志·卷十三》引《北使记》:昔大石林牙,辽族也,太祖爱其俊辩,赐之妻,而阴蓄异志。因从西征,挈其孥亡入山后。</ref><ref>《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保大三年)秋九月,耶律大石自金来归。</ref>关于耶律大石在金营中的生活,《契丹国志》记载耶律大石投降金朝后与[[粘罕]]不和,粘罕想杀掉耶律大石,耶律大石带着五个儿子夜间逃脱,但把妻子留在金营中。粘罕将耶律大石的妻子赐给部落中地位最低贱的人,但他的妻子坚贞不屈,最后被粘罕射杀,<ref>《契丹国志·卷十九·大实传》:大实既降女真,与大酋粘罕为双陆戏,争道相忿,粘罕心欲杀之而口不言,大实惧。及既归帐,即弃其妻,携五子宵遁。诘旦,粘罕怪其日高不来,使召之,其妻曰:“昨夕以酒忤大人,畏罪而窜。”询其所之,不以告。粘罕大怒,以配部落之最贱者。妻不肯屈,强之,极口嫚骂,遂射杀之。</ref>但此段资料真实性待考。{{NoteTag|关于《契丹国志》这段对于耶律大石在金营中的生活的记载,宋代学者李心传在《旧闻误证》中质疑过这段材料的真实性。唐长孺在《耶律大石年谱》中指出耶律大石从无投降金朝的意向,所以此段材料不可取,见魏良弢所著《西辽史研究》第59页。<ref name="研究">{{Cite book|author=魏良弢|title=《西辽史研究》|location=银川市解放西街105号|publisher=宁夏人民出版社|date=1987年11月|pages=第41页至42页、第56页、第59页、第71页、第74页、第79页、第81页、第86页至第91页|ISBN=7227000443|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 |
耶律大石在辽天祚帝帐下任都统一职,1123年,率辽军进攻[[奉圣州]],驻军于[[龙门山 (河北)|龙门山]]东二十五里处。金朝都统[[完颜斡鲁]]派[[完颜照立]]、[[完颜娄室]]、[[马和尚]]等率军攻打,耶律大石战败被完颜娄室俘虏,所部投降。[[完颜宗望]]用绳子绑着耶律大石,强迫他作为向导,率军袭击了天祚帝位于[[青冢泺]](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的大营,俘获了天祚帝之子秦王耶律定、许王[[耶律寧]]和嫔妃、公主、从臣多人,获取辎重车万余辆,只有梁王[[耶律雅里]]和天祚帝长女趁乱逃出。<ref>《金史·卷二·太祖本纪》:(天辅七年)壬辰,复书于宋。师初入燕,辽兵复犯奉圣州,林牙大石壁龙门东二十五里。都统斡鲁闻之,遣照立、娄室、马和尚等率兵讨之,生获大石,悉降其众。</ref><ref name="向导">《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列传》:初,太祖入居庸关,辽林牙耶律大石自古北口亡去,以其众来袭奉圣州,壁于龙门东二十五里,娄室往取之,获大石并降其众。宗望袭辽主辎重于青冢,以大石为乡导,诏曰:“辽赵王习泥烈、林牙大石、北王喝里质、节度使讹里刺、孛堇赤狗儿、招讨迪六、祥稳六斤、同知海里及诸官民,并释其罪。”复诏斡鲁曰:“林牙大石虽非降附,其为乡导有劳,可明谕之。”</ref><ref>《金史·卷七十四·宗望列传》:宗望与当海四骑以绳系辽都统林牙大石,使为乡导,直至辽主营。时辽主往应州,其嫔御诸女见敌兵奄至惊骇欲奔,命骑下执之。有顷,后军至。辽太叔胡卢瓦妃,国王捏里次妃,辽汉夫人,并其子秦王、许王,女骨欲、余里衍、斡里衍、大奥野、次奥野、赵王妃斡里衍,招讨迪六,详稳六斤,节度使孛迭、赤狗儿皆降。得车万余乘,惟梁王雅里及其长女乘军乱亡去。</ref><ref>《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保大)三年戊戌,金兵围辎重于青冢,硬寨太保特母哥窃梁王雅里以遁,秦王、许王、诸妃、公主、从臣皆陷没。</ref>耶律大石因作为向导有功,免其罪并特受金太祖降诏奖谕。<ref name="向导"/>金太祖还十分欣赏耶律大石的仪表俊美,为人聪辩,特赐予其妻子。同年9月,耶律大石跟随金朝西征,带领家眷自金营逃出,率领一支部队投奔天祚帝。<ref>《归潜志·卷十三》引《北使记》:昔大石林牙,辽族也,太祖爱其俊辩,赐之妻,而阴蓄异志。因从西征,挈其孥亡入山后。</ref><ref>《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保大三年)秋九月,耶律大石自金来归。</ref>关于耶律大石在金营中的生活,《契丹国志》记载耶律大石投降金朝后与[[粘罕]]不和,粘罕想杀掉耶律大石,耶律大石带着五个儿子夜间逃脱,但把妻子留在金营中。粘罕将耶律大石的妻子赐给部落中地位最低贱的人,但他的妻子坚贞不屈,最后被粘罕射杀,<ref>《契丹国志·卷十九·大实传》:大实既降女真,与大酋粘罕为双陆戏,争道相忿,粘罕心欲杀之而口不言,大实惧。及既归帐,即弃其妻,携五子宵遁。诘旦,粘罕怪其日高不来,使召之,其妻曰:“昨夕以酒忤大人,畏罪而窜。”询其所之,不以告。粘罕大怒,以配部落之最贱者。妻不肯屈,强之,极口嫚骂,遂射杀之。</ref>但此段资料真实性待考。{{NoteTag|关于《契丹国志》这段对于耶律大石在金营中的生活的记载,宋代学者李心传在《旧闻误证》中质疑过这段材料的真实性。唐长孺在《耶律大石年谱》中指出耶律大石从无投降金朝的意向,所以此段材料不可取,见魏良弢所著《西辽史研究》第59页。<ref name="研究">{{Cite book|author=魏良弢|title=《西辽史研究》|location=银川市解放西街105号|publisher=宁夏人民出版社|date=1987年11月|pages=第41页至42页、第56页、第59页、第71页、第74页、第79页、第81页、第86页至第91页|ISBN=7227000443|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 |
||
在得到耶律大石的部队和[[阴山]][[室韦]]首领[[毛割石]]的援助后,辽天祚帝认为反攻的时机已经来临,决定亲自出兵收复[[燕州 (唐朝)|燕州]]、[[云州 (贞观)|云州]]地区。耶律大石认为金军气盛,应当养精蓄锐,不能贸然出击,天祚帝不听,坚持出兵。<ref>《契丹国志·卷十二·天祚皇帝下》:是秋,天祚得耶律大石林牙兵归,又得阴山室韦毛割石兵,自谓天助中兴,再谋出兵收复燕、云。大石林牙力谏曰:“自金人初陷长春、辽阳两路,则车驾不幸广平甸,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则都燕山;及陷中京,则幸云中;及破云中,则都夹山。向以全师不谋战备,以至举国汉地皆为金人所有。今国势微弱至此而力求战,非得计也。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天祚斥而不从。</ref>1124年2月,耶律大石知道天祚帝无法完成复兴辽朝的大业,又害怕得到天祚帝的猜忌,于是杀掉[[萧乙薛]]和[[坡里括]],率领铁骑200{{NoteTag|关于耶律大石出奔时随行的人数,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第417页有两种不同的记载,80名家人和部下或极其庞大的部属。<ref name="征服者"/>而《西辽史》第62页则记载为60名随从。<ref name="西辽史">{{Cite book|author=布莱资须纳德|coauthors=蒋园东(译)|title=《西辽史》|location=上海市河南路|publisher=商务印书馆|date=1934年10月|pages=第62页、第68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魏特夫、冯家升合著的《中国社会史—辽》第631页认为如果将80人作为耶律大石的亲信,每人再带上他们的随从,总数则接近200人。<ref name="社会史">{{Cite book|author=魏特夫|coauthors=冯家升|title=《中国社会史—辽》|location=费城|publisher=费城|date=1944年|pages=第631页、第671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en|quote=}}</ref>}}出奔。<ref name="辽史"/>耶律大石走后,辽天祚帝虽然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不久便被金朝所败。1125年,辽天祚帝在投奔西夏的途中被俘,辽朝灭亡。<ref>《契丹国志·卷十二·天祚皇帝下》:天祚遂强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军、东胜、宁边、云内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兀室,战于奄曷下水…乃谋奔夏国。计未决…而金使娄宿驰骑而至,跪于天祚前曰:“奴婢不佞,乃以介胄犯皇帝天威,死有余罪。”因捧觞而进,遂俘以还。</ref> |
|||
=== 可敦 |
=== 建号于可敦城 === |
||
{{CSS image crop |
|||
⚫ | |||
|Image = 南宋疆域图(简).png |
|||
⚫ | 耶律大石率军从夹山出发,北行三日渡过黑水(今[[达茂旗]][[艾不盖河]]),途中遇到[[汪古部|白鞑靼人]]首领[[床古儿]],床古儿给予耶律大石四百匹马,二十头骆驼,若干只羊的援助。耶律大石一路向西北,于1124年到达可敦城,召集[[威武州|威武]]、[[崇德州 (辽朝)|崇德]]、[[会蕃州|会蕃]]、[[新州 (辽朝)|新]]、[[大林州|大林]]、[[紫河州|紫河]]、[[驼州|驼]]等七个[[頭下軍州|军州]]的长官和[[ |
||
|bSize = 800 |
|||
|cWidth = 300 |
|||
|cHeight = 200 |
|||
|oTop = 50 |
|||
|oLeft = 270 |
|||
|Location = right |
|||
|Description = 耶律大石北奔可敦城 |
|||
}} |
|||
⚫ | 耶律大石率军从夹山出发,北行三日渡过黑水(今[[达茂旗]][[艾不盖河]]),途中遇到[[汪古部|白鞑靼人]]首领[[床古儿]],床古儿给予耶律大石四百匹马,二十头骆驼,若干只羊的援助。耶律大石一路向西北,于1124年秋到达可敦城,召集[[威武州|威武]]、[[崇德州 (辽朝)|崇德]]、[[会蕃州|会蕃]]、[[新州 (辽朝)|新]]、[[大林州|大林]]、[[紫河州|紫河]]、[[驼州|驼]]等七个[[頭下軍州|军州]]的长官和[[室韦|大黄室韦]]、[[敌烈|敌剌]]、[[弘吉剌|王纪剌]]、[[札达兰部|茶赤剌]]、[[亦乞列思|也喜]]、鼻古德([[嫩江|孛古江]]一部)、[[迭剌部|尼剌]]、[[藥羅葛氏|达剌乖]]、达密里({{tsl|en|Tamir River|塔米爾河}}一部)、[[蔑儿乞|密儿纪]]、合主(黑车子室韦)、[[乌古|乌古里]]、[[阻卜|阻蔔]]、[[普速完]]、[[党项|唐古]]、[[札剌亦兒|忽母思]]、[[乞颜|奚的]]、[[主儿乞|纠而毕]]十八个部族的首领举行大会。在大会上,耶律大石慷慨激昂地指出先祖创建辽朝的艰难以及由于金朝对于辽朝侵略,造成天祚帝流亡在外、生灵涂炭,号召各军州和部族驱逐仇敌,复兴大辽。<ref name="辽史"/>由于可敦城是辽朝的西北边防重镇,边防军队不得随意征调,军队在战乱中得以保存,<ref>《辽史·卷三十·地理志一》:镇州,建安军,节度。本古可敦城。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选诸部族二万余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羽厥等国,凡有征讨,不得抽移。</ref>并且此地还拥有可骑乘的战马数十万匹。<ref>《契丹国志·卷十八·大实传》:辽御马数十万,牧于碛外,女真以绝远未之取,皆为大实所得。</ref>耶律大石安置官吏,整顿兵马,磨砺武器,得到精兵万余人。<ref name="辽史">《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大石不自安,遂杀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北行三日,过黑水,见白鞑靼详稳床古儿。床古儿献马四百,驼二十,羊若干。西至可敦城,驻北庭都护府,会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蔔、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部王众,谕曰“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ref>10月,金朝已经得到耶律大石在漠北置官署并称王的消息。<ref>《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二年十月:戊辰,西南、西北两路权都统斡鲁言:“辽祥稳挞不野来奔,言耶律大石自称为王,置南北官属,有战马万匹。辽主从者不过四千户,有步骑万余,欲趋天德,驻余都谷。”诏曰:“追袭辽主,必酌事宜。其讨大石,则俟报下。” </ref> |
||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建立根据地后,积攒实力,不断派使者联络白鞑靼人、西夏以及[[北宋]],从外交上孤立金朝。1125年夏,西夏联络耶律大石攻取金朝的[[山西]]诸郡。<ref>《金史·卷七十三·完颜希尹列传》:希尹上其书,且奏曰:“闻夏使人约大石取山西诸郡,以臣观之,夏盟不可信也。”</ref>同年末,耶律大石派使者联络北宋,提议合力攻打金朝。<ref>《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八》:夏国之北,有大辽天祚子梁王与林牙萧太师,统兵十万,出榜称:金人不道,与南朝奸臣结约,毁我宗社。今闻南朝天子悔过逊位,嗣君圣明,如能合击金人,立我宗社,则前日败盟之事当不论也。</ref>1127年,白鞑靼人与耶律大石通好,拒绝将马匹卖给金朝。[[金太宗]]派使者问罪,双方关系紧张。<ref name="达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一》:丁未岁,塔坦之马不入金国,而又通好于达实林牙,金人即遣使问罪塔坦。</ref>1129年,耶律大石率军攻取了金朝的北方二营。次年,金太宗派[[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征讨耶律大石,但由于诸部落不同意出兵,大军行进至[[鄂嫩河|兀纳水]]后收兵。<ref>《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列传》:(天会)七年,泰州路都统婆卢火奏:“大石已得北部二营,恐后难制,且近群牧,宜列屯戍”…八年,遣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追讨大石,征兵诸部,诸部不从,石家奴至兀纳水而还。</ref> |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建立根据地后,积攒实力,不断派使者联络白鞑靼人、西夏以及[[北宋]],从外交上孤立金朝。1125年夏,西夏联络耶律大石攻取金朝的[[山西]]诸郡。<ref>《金史·卷七十三·完颜希尹列传》:希尹上其书,且奏曰:“闻夏使人约大石取山西诸郡,以臣观之,夏盟不可信也。”</ref>同年末,耶律大石派使者联络北宋,提议合力攻打金朝。<ref>《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八》:夏国之北,有大辽天祚子梁王与林牙萧太师,统兵十万,出榜称:金人不道,与南朝奸臣结约,毁我宗社。今闻南朝天子悔过逊位,嗣君圣明,如能合击金人,立我宗社,则前日败盟之事当不论也。</ref>1127年,白鞑靼人与耶律大石通好,拒绝将马匹卖给金朝。[[金太宗]]派使者问罪,双方关系紧张。<ref name="达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一》:丁未岁,塔坦之马不入金国,而又通好于达实林牙,金人即遣使问罪塔坦。</ref>1129年,耶律大石率军攻取了金朝的北方二营。次年,金太宗派[[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征讨耶律大石,但由于诸部落不同意出兵,大军行进至[[鄂嫩河|兀纳水]]后收兵。<ref>《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列传》:(天会)七年,泰州路都统婆卢火奏:“大石已得北部二营,恐后难制,且近群牧,宜列屯戍”…八年,遣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追讨大石,征兵诸部,诸部不从,石家奴至兀纳水而还。</ref> |
||
第74行: | 第88行: | ||
经过休整,耶律大石的军事实力得到壮大。1130年3月,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列祖,准备西征。耶律大石先派使者送信给高昌回鹘首领[[毕勒哥]],阐明两国先代的友好并要求借道去[[大食]]。毕勒哥得到书信后,迎接耶律大石至宫邸大宴三日,临行前毕勒哥亲自护送耶律大石出境,赠送耶律大石马匹六百、骆驼数百、羊三千只作为礼物,并约定交出人质,作为耶律大石的[[附庸国]]。<ref>《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明年二月甲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祖宗,整旅而西。先遗书回鹘王毕勒哥曰:“昔我太祖皇帝北征,过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诏尔祖乌母主曰:‘汝思故国耶,朕即为汝复之;汝不能返耶,朕则有之。在朕,犹在尔也。’尔祖即表谢,以为迁国于此,十有余世,军民皆安土重迁,不能复返矣。是与尔国非一日之好也。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毕勒哥得书,即迎至邸,大宴三日。临行,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愿质子孙为附庸,送至境外。</ref> |
经过休整,耶律大石的军事实力得到壮大。1130年3月,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列祖,准备西征。耶律大石先派使者送信给高昌回鹘首领[[毕勒哥]],阐明两国先代的友好并要求借道去[[大食]]。毕勒哥得到书信后,迎接耶律大石至宫邸大宴三日,临行前毕勒哥亲自护送耶律大石出境,赠送耶律大石马匹六百、骆驼数百、羊三千只作为礼物,并约定交出人质,作为耶律大石的[[附庸国]]。<ref>《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明年二月甲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祖宗,整旅而西。先遗书回鹘王毕勒哥曰:“昔我太祖皇帝北征,过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诏尔祖乌母主曰:‘汝思故国耶,朕即为汝复之;汝不能返耶,朕则有之。在朕,犹在尔也。’尔祖即表谢,以为迁国于此,十有余世,军民皆安土重迁,不能复返矣。是与尔国非一日之好也。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毕勒哥得书,即迎至邸,大宴三日。临行,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愿质子孙为附庸,送至境外。</ref> |
||
耶律大石率军离开高昌回鹘,进入[[吉尔吉斯 |
耶律大石率军离开高昌回鹘,进入[[叶尼塞吉尔吉斯人|乞儿吉思]]境内,遭到了当地的抵抗,但双方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ref name="征服者">{{Cite book|author=志费尼|coauthors=何高济(译)|title=《世界征服者史》|location=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82号|publisher=内蒙古人民出版社|date=1981年5月|pages=上册·第77页至第78页、第417页至第418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耶律大石率军继续西进,到达叶密立。大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获取骆驼、牛、马、羊等辎重无数。<ref>《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所过,敌者胜之,降者安之。兵行万里,归者数国,获驼、马、牛、羊、财物,不可胜计。军势日盛,锐气日倍。</ref>1131年春,金朝统帅粘罕及耶律余睹率领[[云中郡 (唐朝)|云中]]、燕、云州汉军、金军1万人攻打耶律大石的根据地可敦城,但遭到失败。<ref>《大金国志·卷七·太宗本纪五》:(天会九年春),粘罕自云中以燕云汉军、女真军一万人付右都监耶律余睹,北攻耶律大石林牙、耶律佛顶林牙于漠北曷董城(可敦城)…曷董城自云中由猫儿庄、银瓮口北去地约三千余里,尽沙漠无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胜计,车牛十无一二得还。</ref>耶律大石到达叶密立后,虽然与高昌回鹘发生过摩擦,<ref>《金史·卷三·太宗本纪》:(天会九年)九月己酉,和州回鹘执耶律大石之党撒八、迪里、突迭来献。</ref>但基本得到了当地[[突厥]]部族的支持,户数达到4万。<ref name="征服者"/>1132年{{NoteTag|因《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对耶律大石称帝一事描述有误,所以耶律大石称帝时间存在争议,有1125年、1126年、1131年、1132年多种说法。按耶律大石西征开始于1130年春,这被史学界普遍接受。魏良弢认为耶律大石要完成征战、招抚异族、重建叶密立三件事需要耗费两年时间,所以称帝时间在1132较为恰当,见魏所著《西辽史研究》第41页至42页。<ref name="研究"/>}},耶律大石在新建成的叶密立正式称“菊儿汗”,群臣又尊汉号为“天祐皇帝”,建元延庆,追尊祖父为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册封[[正妃|元妃]][[昭德皇后 (西辽)|萧氏]]为昭德皇后{{NoteTag|一说萧塔不烟与昭德皇后萧氏为同一人,<ref>{{Cite book|author=刘维新|title=《新疆民族辞典》|location=乌鲁木齐市|publisher=新疆人民出版社|date=1995年|pages=第981页|ISBN=7228036239|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但也有观点认为二者并非同一人。<ref>{{Cite book|author=孟广耀|title=《北部边疆民族史研究》|location=哈尔滨市|publisher=黑龙江教育出版社|date=2002年|pages=第二卷·第791页|ISBN=7531640023|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西辽帝国正式建立。<ref>《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以甲辰岁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号葛儿罕。复上汉尊号曰天皇帝,改元延庆。追祖父为嗣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册元妃萧氏为昭德皇后。</ref> |
||
=== 建都虎思斡耳朵和征金受挫 === |
=== 建都虎思斡耳朵和征金受挫 === |
||
{{CSS image crop |
|||
|Image = 南宋疆域图(繁).png |
|||
|bSize = 800 |
|||
|cWidth = 300 |
|||
|cHeight = 200 |
|||
|oTop = 50 |
|||
|oLeft = 30 |
|||
|Location = right |
|||
|Description = 耶律大石西征喀喇汗国 |
|||
}} |
|||
西辽帝国建立后,耶律大石开始酝酿向周边地区扩张。1132年,耶律大石亲率大军向南进发,高昌回鹘再次臣服于西辽。随后耶律大石率军越过[[天山山脉|天山]],沿[[塔里木盆地]]北向西推进,与东喀喇汗国发生冲突。西辽军被阿尔斯兰汗([[东喀喇汗国]]大可汗)[[阿赫马德·阿尔斯兰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的军队击败,大将[[阿勒·阿瓦尔]]被俘,损失惨重。耶律大石撤军后向[[七河地区]]进发,收编了当地的契丹人和[[突厥人]],共16000帐,使西辽军队的人数增加了一倍。耶律大石率军驻扎于西辽与东喀喇汗国边境地区,等待时机准备反攻。<ref name="全史">{{Cite book|author=苏联科学院|title=《吉尔吉斯人和吉尔吉斯地区历史资料》|location=莫斯科|publisher=苏联科学院|date=1973年|pages=第一辑·第64页至第67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ru|quote=}}</ref> |
西辽帝国建立后,耶律大石开始酝酿向周边地区扩张。1132年,耶律大石亲率大军向南进发,高昌回鹘再次臣服于西辽。随后耶律大石率军越过[[天山山脉|天山]],沿[[塔里木盆地]]北向西推进,与东喀喇汗国发生冲突。西辽军被阿尔斯兰汗([[东喀喇汗国]]大可汗)[[阿赫马德·阿尔斯兰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的军队击败,大将[[阿勒·阿瓦尔]]被俘,损失惨重。耶律大石撤军后向[[七河地区]]进发,收编了当地的契丹人和[[突厥人]],共16000帐,使西辽军队的人数增加了一倍。耶律大石率军驻扎于西辽与东喀喇汗国边境地区,等待时机准备反攻。<ref name="全史">{{Cite book|author=苏联科学院|title=《吉尔吉斯人和吉尔吉斯地区历史资料》|location=莫斯科|publisher=苏联科学院|date=1973年|pages=第一辑·第64页至第67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ru|quote=}}</ref> |
||
第85行: | 第109行: | ||
=== 征服河中地区及花剌子模 === |
=== 征服河中地区及花剌子模 === |
||
{{main|卡特万之战}} |
{{main|卡特万之战}} |
||
自1137年起,耶律大石开始了第二次扩张。1137年,耶律大石率军向[[塔什干|察赤]](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及[[泽拉夫尚河]]流域进兵。同年5至6月,在[[苦盏|忽毡]](今[[塔吉克斯坦]][[苦盏]])遭到了西喀喇汗国可汗[[马黑木二世|马赫穆德·伊本·穆海默德]]的抵抗。西喀喇汗国战败,马赫穆德败逃回[[撒马尔罕]]。这次战败使马黑木二世的臣民感到震惊、惊恐和沮丧,但耶律大石并没有继续进兵。1141年,西喀喇汗国与葛逻禄人爆发冲突,马赫穆德向宗主国塞尔柱帝国求援。塞尔柱[[苏丹 (称谓)|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桑贾尔]]动员[[伊斯兰]]诸国参战,集中了[[呼罗珊省|呼罗珊]]、[[錫斯坦和俾路支斯坦省|锡斯坦]]、[[加兹尼王朝|加兹尼]]、[[馬贊德蘭省|马赞德兰]]、[[古尔王朝|古尔]]等国的军队近10万人{{NoteTag|关于卡特万之战双方参战的人数,伊斯兰史料方面所提供的双方人数比例有1:3(10万对30万)或1:10(7万对70万),强调西辽军队数量处于优势,伊本·艾西尔记载西辽联军中包括3万至5万名葛逻禄骑兵,部分伊斯兰史料记载双方兵力对等。《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记载西辽左右翼各2500人,推测中军数量为1万至2万人。<ref name="Biran">{{Cite book|author=Michal Biran|title=《The Empire of the Qara Khitai in Eurasian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Islamic World》|location=New York|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date=2005年|pages=第43页至第44页|ISBN=9780521842266|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按《辽史》中耶律大石的派兵数量和战前训谕,西辽军队的数量应远少于桑贾尔的10万联军。<ref name="研究"/>}},单单阅兵就耗费了半年时间。同年7月,桑贾尔率军渡过[[阿姆河]],进入[[河中地区]],葛逻禄人急忙派使者向耶律大石求救。 |
自1137年起,耶律大石开始了第二次扩张。1137年,耶律大石率军向[[塔什干|察赤]](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及[[泽拉夫尚河]]流域进兵。同年5至6月,在[[苦盏|忽毡]](今[[塔吉克斯坦]][[苦盏]])遭到了西喀喇汗国可汗[[马黑木二世|马赫穆德·伊本·穆海默德]]的抵抗。西喀喇汗国战败,马赫穆德败逃回[[撒马尔罕]]。这次战败使马黑木二世的臣民感到震惊、惊恐和沮丧,但耶律大石并没有继续进兵。1141年,西喀喇汗国与葛逻禄人爆发冲突,马赫穆德向宗主国塞尔柱帝国求援。塞尔柱[[苏丹 (称谓)|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桑贾尔]]动员[[伊斯兰]]诸国参战,集中了[[呼罗珊省|呼罗珊]]、[[錫斯坦和俾路支斯坦省|锡斯坦]]、[[加兹尼王朝|加兹尼]]、[[馬贊德蘭省|马赞德兰]]、[[古尔王朝|古尔]]等国的军队近10万人{{NoteTag|关于卡特万之战双方参战的人数,伊斯兰史料方面所提供的双方人数比例有1:3(10万对30万)或1:10(7万对70万),强调西辽军队数量处于优势,伊本·艾西尔记载西辽联军中包括3万至5万名葛逻禄骑兵,部分伊斯兰史料记载双方兵力对等。《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记载西辽左右翼各2500人,推测中军数量为1万至2万人。<ref name="Biran">{{Cite book|author=Michal Biran|title=《The Empire of the Qara Khitai in Eurasian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Islamic World》|location=New York|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date=2005年|pages=第43页至第44页|ISBN=9780521842266|accessdate=|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empireofqarakhit0000bira|language=|quote=}}</ref>按《辽史》中耶律大石的派兵数量和战前训谕,西辽军队的数量应远少于桑贾尔的10万联军。<ref name="研究"/>}},单单阅兵就耗费了半年时间。同年7月,桑贾尔率军渡过[[阿姆河]],进入[[河中地区]],葛逻禄人急忙派使者向耶律大石求救。 |
||
耶律大石写信给桑贾尔替葛逻禄人说情,但桑贾尔十分傲慢地回信命令耶律大石加入[[伊斯兰教]],并称自己的军队能用箭截断敌人的须发。当耶律大石听完桑贾尔的使者读完书信后,下令拔下他的一撮胡须,然后给他一根针让他当场示范,使者不能做到。耶律大石说既然针不能截断胡须,那那个人又怎么能用箭折断须发呢?于是下令进兵,双方在卡特万草原(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以北)对峙,西辽的军队中有契丹人、突厥人、汉人和[[蒙古人]]。<ref name="全史"/>耶律大石观察了战场的地形后,让军队背靠[[达尔加姆峡谷]]安营。两军于1141年9月9日展开会战,战前耶律大石指出桑贾尔的联军人多少谋,如果全力进攻,他们就会首尾不顾。耶律大石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2500攻打联军右翼,[[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率兵2500攻打其左翼,耶律大石亲率部队攻打中军;<ref name="卡特万"/>桑贾尔的联军右翼是[[埃米尔]][[库马吉]],左翼是锡斯坦埃米尔[[胡马希]],他自己亲率中军,有战斗经验的老兵负责殿后。<ref name="研究"/> |
耶律大石写信给桑贾尔替葛逻禄人说情,但桑贾尔十分傲慢地回信命令耶律大石加入[[伊斯兰教]],并称自己的军队能用箭截断敌人的须发。当耶律大石听完桑贾尔的使者读完书信后,下令拔下他的一撮胡须,然后给他一根针让他当场示范,使者不能做到。耶律大石说既然针不能截断胡须,那那个人又怎么能用箭折断须发呢?于是下令进兵,双方在卡特万草原(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以北)对峙,西辽的军队中有契丹人、突厥人、汉人和[[蒙古人]]。<ref name="全史"/>耶律大石观察了战场的地形后,让军队背靠[[达尔加姆峡谷]]安营。两军于1141年9月9日展开会战,战前耶律大石指出桑贾尔的联军人多少谋,如果全力进攻,他们就会首尾不顾。耶律大石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2500攻打联军右翼,[[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率兵2500攻打其左翼,耶律大石亲率部队攻打中军;<ref name="卡特万"/>桑贾尔的联军右翼是[[埃米尔]][[库马吉]],左翼是锡斯坦埃米尔[[胡马希]],他自己亲率中军,有战斗经验的老兵负责殿后。<ref name="研究"/> |
||
在战场上,锡斯坦贵族作战英勇,但西辽军队中的葛逻禄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迫使桑贾尔的联军败逃。桑贾尔和马赫穆德逃奔至[[泰尔梅兹]],桑贾尔的妻子、左、右翼统帅和伊斯兰[[法学家]][[胡萨姆·奥玛尔·伊本·阿布杜·阿齐兹·伊本·马扎·布哈里]]均被俘虏。<ref>{{Cite book|author=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历史所|title=《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史》|location=塔什干|publisher=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date=1955年|pages=第一卷·第273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ru|quote=}}</ref>桑贾尔的联军损失惨重,{{NoteTag|关于卡特万之战中塞尔柱帝国联军的阵亡人数,伊本·艾西尔的《全史》中记载为10万人被杀,其中有12000名戴头巾者(伊斯兰教法学家)和4000名妇女,<ref name="全史"/>巴托尔德认为塞尔柱帝国联军阵亡3万人。<ref name="巴托尔德">{{Cite book|author=巴托尔德|title=《巴托尔德文集》|location=莫斯科|publisher=苏联科学院|date=1963年|pages=第一卷·第389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ru|quote=}}</ref>一般认为阵亡人数在11000至10万之间。<ref name="Biran"/>}}仅达尔加姆峡谷就装下1万名死者。<ref name="巴托尔德"/>《[[辽史]]》记载塞尔柱帝国联军的阵亡者横尸数十里。<ref name="卡特万"/>卡特万之战后,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西辽成为中亚霸主。耶律大石随后率军进入撒马尔罕,立马赫穆德之弟[[伊卜拉欣三世|伊卜拉欣·伊本·穆海默德]]为桃花石汗,继续让其统治西喀喇汗国。<ref name="研究"/> 他还下令处死[[布哈拉]]的伊斯兰教教长[[胡沙穆丁·倭玛尔]],任命[[阿尔普·的斤]]统治该地。<ref>{{Cite book|author=王治来|title=《中亚通史(古代卷·下)》|location=乌鲁木齐市|publisher=新疆人民出版社|date=1944年|pages=第92页、第110页|ISBN=9787010091679|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随后派大将[[额儿布思]](一说即[[萧斡里剌]])出兵花剌子模,在该地烧杀抢掠,迫使花剌子模[[沙阿]][[阿拉丁·阿比兹]]向西辽臣服并且每年缴纳价值3万金[[第纳尔]]的货物和牲畜。<ref name="征服者"/>耶律大石在撒马尔罕驻扎90天后,至[[克爾曼王朝|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納沃伊州]]卡尼梅赫)巡行后班师返回虎思斡耳朵。<ref name="卡特万">《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至寻思干,西域诸国举兵十万,号忽儿珊,来拒战。两军相望二里许。谕将士曰:“彼军虽多而无谋,攻之,则首尾不救,我师必胜。”遣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将兵二千五百攻其右;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将兵二千五百攻其左;自以众攻其中。三军俱进,忽儿珊大败,僵尸数十里。驻军寻思干凡九十日…又西至起儿漫。</ref> |
在战场上,锡斯坦贵族作战英勇,但西辽军队中的葛逻禄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迫使桑贾尔的联军败逃。桑贾尔和马赫穆德逃奔至[[泰尔梅兹]],桑贾尔的妻子、左、右翼统帅和伊斯兰[[法学家]][[胡萨姆·奥玛尔·伊本·阿布杜·阿齐兹·伊本·马扎·布哈里]]均被俘虏。<ref>{{Cite book|author=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历史所|title=《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史》|location=塔什干|publisher=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date=1955年|pages=第一卷·第273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ru|quote=}}</ref>桑贾尔的联军损失惨重,{{NoteTag|关于卡特万之战中塞尔柱帝国联军的阵亡人数,伊本·艾西尔的《全史》中记载为10万人被杀,其中有12000名戴头巾者(伊斯兰教法学家)和4000名妇女,<ref name="全史"/>巴托尔德认为塞尔柱帝国联军阵亡3万人。<ref name="巴托尔德">{{Cite book|author=巴托尔德|title=《巴托尔德文集》|location=莫斯科|publisher=苏联科学院|date=1963年|pages=第一卷·第389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ru|quote=}}</ref>一般认为阵亡人数在11000至10万之间。<ref name="Biran"/>}}仅达尔加姆峡谷就装下1万名死者。<ref name="巴托尔德"/>《[[辽史]]》记载塞尔柱帝国联军的阵亡者横尸数十里。<ref name="卡特万"/>卡特万之战后,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西辽成为中亚霸主。耶律大石随后率军进入撒马尔罕,立马赫穆德之弟[[伊卜拉欣三世|伊卜拉欣·伊本·穆海默德]]为桃花石汗,继续让其统治西喀喇汗国。<ref name="研究"/> 他还下令处死[[布哈拉]]的伊斯兰教教长[[胡沙穆丁·倭玛尔]],任命[[阿尔普·的斤]]统治该地。<ref>{{Cite book|author=王治来|title=《中亚通史(古代卷·下)》|location=乌鲁木齐市|publisher=新疆人民出版社|date=1944年|pages=第92页、第110页|ISBN=9787010091679|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随后派大将[[额儿布思]](一说即[[萧斡里剌]])出兵花剌子模,在该地烧杀抢掠,迫使花剌子模[[沙阿]][[阿拉丁·阿比兹]]向西辽臣服并且每年缴纳价值3万金[[第纳尔]]的货物和牲畜。<ref name="征服者"/>耶律大石在撒马尔罕驻扎90天后,至[[克爾曼王朝|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納沃伊州]]卡尼梅赫)巡行后班师返回虎思斡耳朵。<ref name="卡特万">《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至寻思干,西域诸国举兵十万,号忽儿珊,来拒战。两军相望二里许。谕将士曰:“彼军虽多而无谋,攻之,则首尾不救,我师必胜。”遣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将兵二千五百攻其右;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将兵二千五百攻其左;自以众攻其中。三军俱进,忽儿珊大败,僵尸数十里。驻军寻思干凡九十日…又西至起儿漫。</ref> |
||
-{zh-hant:[[File:南宋疆域图(繁).png|thumb|300px|<font size="+1" font color="#CCEE7D">■</font> 1142年中國形勢圖,圖中淺綠部分(包括虛線部分)為西遼版圖]]; zh-hans:[[File:南宋疆域图(简).png|thumb|300px|<font size="+1" font color="#CCEE7D">■</font> 1142年中国形势图,图中浅绿部分(包括虚线部分)为西辽版图]]}- |
|||
=== 去世 === |
=== 去世 === |
||
第100行: | 第122行: | ||
耶律大石统治期间,西辽的国家机构采用辽朝的“两面制”,即政府分南北两面。<ref>《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列传》:天会二年,辽详稳挞不野来降,言大石称王于北方,署置南北面官僚,有战马万匹,畜产甚众。</ref>定居的农业民族按地区管理,设置州县,中央设南面朝官总理军政事务;流动的畜牧民族,以部族为行政单位,设官统治,中央设北面朝官总领部族军政事务。除直辖领地外,西辽拥有很多附庸国,耶律大石保留了这些附庸国的独立和制度,让它们享有很大的自立权。西辽在附庸国基本不驻扎军队,耶律大石只是发给他们一块银牌作为归顺的标志。耶律大石根据这些国家的重要性和忠诚程度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如完全自治的[[布尔罕王朝]]{{NoteTag|12世纪前期位于布哈拉的独立政体,名义上是西喀喇汗国的附庸,实际是一个贵族城邦共和国。<ref name="巴托尔德"/>}};派[[吐屯|沙黑纳]](负责[[监国]]的少监)常驻首府、监察军政的东、西喀喇汗国、高昌回鹘;派官员按时了解情况,收取年贡的花剌子模。<ref name="研究"/> |
耶律大石统治期间,西辽的国家机构采用辽朝的“两面制”,即政府分南北两面。<ref>《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列传》:天会二年,辽详稳挞不野来降,言大石称王于北方,署置南北面官僚,有战马万匹,畜产甚众。</ref>定居的农业民族按地区管理,设置州县,中央设南面朝官总理军政事务;流动的畜牧民族,以部族为行政单位,设官统治,中央设北面朝官总领部族军政事务。除直辖领地外,西辽拥有很多附庸国,耶律大石保留了这些附庸国的独立和制度,让它们享有很大的自立权。西辽在附庸国基本不驻扎军队,耶律大石只是发给他们一块银牌作为归顺的标志。耶律大石根据这些国家的重要性和忠诚程度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如完全自治的[[布尔罕王朝]]{{NoteTag|12世纪前期位于布哈拉的独立政体,名义上是西喀喇汗国的附庸,实际是一个贵族城邦共和国。<ref name="巴托尔德"/>}};派[[吐屯|沙黑纳]](负责[[监国]]的少监)常驻首府、监察军政的东、西喀喇汗国、高昌回鹘;派官员按时了解情况,收取年贡的花剌子模。<ref name="研究"/> |
||
此外,耶律大石在直辖地区实行[[中央集权制]],禁止分封土地,<ref name="全史"/>但保留了附庸国的[[封建制|封建采邑制]]([[伊克塔]]);<ref name="史论">{{Cite book|author=吉宗安|title=《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location=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348号|publisher=新疆人民出版社|date=1996年8月|pages=前言·第1页、正文·第55页、第91页、第116页、第138页至第140页、第141页|ISBN=7228039904|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轻徭薄赋,不收取土地税,只向每户收取1个第纳尔的户赋;<ref name="全史"/>对附庸国采取[[羁縻]]的政策。<ref name="研究"/>台灣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一枚他在位期間鑄造的「康國通寶」,但錢文磨損模糊難辨。<ref>{{cite web |title=康國通寶 |url=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nmh_collectionsweb/collection.aspx?GID=MIMCMRMZM8M2 |website=國立歷史博物館 |publisher=[[中華民國文化部]] |language=zh-tw}}</ref> |
此外,耶律大石在直辖地区实行[[中央集权制]],禁止分封土地,<ref name="全史"/>但保留了附庸国的[[封建制|封建采邑制]]([[伊克塔]]);<ref name="史论">{{Cite book|author=吉宗安|title=《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location=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348号|publisher=新疆人民出版社|date=1996年8月|pages=前言·第1页、正文·第55页、第91页、第116页、第138页至第140页、第141页|ISBN=7228039904|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轻徭薄赋,不收取土地税,只向每户收取1个第纳尔的户赋;<ref name="全史"/>对附庸国采取[[羁縻]]的政策。<ref name="研究"/>台灣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一枚他在位期間鑄造的「康國通寶」,但錢文磨損模糊難辨。<ref>{{cite web |title=康國通寶 |url=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nmh_collectionsweb/collection.aspx?GID=MIMCMRMZM8M2 |website=國立歷史博物館 |publisher=[[中華民國文化部]] |language=zh-tw |access-date=2023-11-22 |archive-date=2023-11-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1122170611/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nmh_collectionsweb/collection.aspx?GID=MIMCMRMZM8M2 |dead-url=no }}</ref> |
||
军事上,为防止军队叛乱,耶律大石禁止将军直接控制100骑以上的军队,<ref name="全史"/>军队都由耶律大石直接控制,只是在战争期间临时调派若干士兵给某位将军指挥。<ref name="研究"/> |
军事上,为防止军队叛乱,耶律大石禁止将军直接控制100骑以上的军队,<ref name="全史"/>军队都由耶律大石直接控制,只是在战争期间临时调派若干士兵给某位将军指挥。<ref name="研究"/> |
||
第132行: | 第154行: | ||
{{Start box}} |
{{Start box}} |
||
{{s-hou|[[中国君主列表#契丹、辽|辽朝]]||1087年或1094年||1143年|name=辽德宗 耶律大石}} |
{{s-hou|[[中国君主列表#契丹、辽|辽朝]]{{Broken anchor|date=2024-05-11|bot=User:Cewbot/log/20201008/configuration|target_link=中国君主列表#契丹、辽|reason= 錨點(契丹、辽)[[Special:Diff/73610766|已被刪除]]。}}||1087年或1094年||1143年|name=辽德宗 耶律大石}} |
||
{{s-reg}} |
{{s-reg}} |
||
{{s-before|[[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大宗)}} |
{{s-before|[[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大宗)}} |
||
第144行: | 第166行: | ||
{{辽朝君主}} |
{{辽朝君主}} |
||
{{Authority control}} |
|||
[[Category:西辽皇帝]] |
[[Category:西辽皇帝]] |
||
[[Category:辽朝军事人物|Y]] |
[[Category:辽朝军事人物|Y]] |
||
[[Category:遼朝進士]] |
[[Category:遼朝進士]] |
||
[[Category:耶律大石| ]] |
2024年5月30日 (四) 11:27的最新版本
遼德宗 | |||||||||||||
---|---|---|---|---|---|---|---|---|---|---|---|---|---|
耶律大石 | |||||||||||||
西辽第一任君主 | |||||||||||||
統治 | 1124年-1143年(20年) 皇帝:1132年-1143年 王:1124年-1132年 | ||||||||||||
繼任 | 辽感天皇后 | ||||||||||||
出生 | 1087年或1094年(大安三年或十年) 辽上京临潢府 | ||||||||||||
逝世 | 1143年(康国十年) 西辽虎思斡耳朵 | ||||||||||||
王后 | 昭德皇后萧氏-感天皇后蕭塔不煙 | ||||||||||||
子嗣 | 子: 仁宗耶律夷列 女: 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 | ||||||||||||
| |||||||||||||
政权 | 西辽 |
遼德宗耶律大石(1087年或1094年—1143年),又称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人。西辽開國皇帝,庙号德宗,在位12年。
耶律大石早年效力于辽天祚帝,辽天祚帝出奔后,耶律大石参与拥立耶律淳和萧德妃,在北宋、金朝两面夹击的情况下,积极维持风雨飘摇的北遼,两次率军以少胜多击败北宋的进攻。北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註 1])建立根据地,称王并建號延慶。1132年,在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称“菊儿汗[註 2]”,西辽帝国正式建立。随后耶律大石向新疆、蒙古高原、中亚及西亚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在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成为中亚霸主,将威名远播至欧洲。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
耶律大石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都有成就,欧洲得知其西征的事迹,流传着祭司王约翰的传说。[4]耶律大石的名字也成为西辽帝国的代称,在耶律大石去世后多年,很多国家仍用“大石”称呼西辽的后代君主。[5]
名字
[编辑]耶律大石的名字中“大石”是音译,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認為大石是由漢語的太子或太師(大师)形成的契丹語名字,[6]《契丹国志》则认为大石是耶律大石的小名。[7]在汉文史籍中,清刊本及清輯本大石被改譯為达锡、[8]达实[9]或大实。[7]西方史料中,《史集》称耶律大石为纳石大夫(波斯語:تاشي طايفو,羅馬化:Tāshī Ṭāīfū)。[10]
生平
[编辑]早期
[编辑]耶律大石是辽朝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其直系先祖是耶律阿保机的四子耶律牙里果。耶律大石精通契丹语和汉语,擅长弓马骑射。1115年,耶律大石中进士入翰林,初为翰林应奉,不久累迁翰林承旨。[11]根据辽朝的科举制度,殿试头名才有入翰林应奉的资格。[12]因契丹语称翰林为林牙,耶律大石又被称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后历任泰州、祥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11]
守卫燕京
[编辑]历经200多年统治的辽朝国力逐渐走向衰弱,取而代之的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金军势如破竹的攻击下,辽朝节节败退。1122年,金军攻克辽中京大定府和泽州,辽天祚帝如惊弓之鸟,从居庸关至鸳鸯泺(今河北省张北县安固里淖)到白水泺(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黄旗海),再到女古底仓,一路仓皇逃跑至夹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附近的阴山)。数日后,宰相李处温与南京(即燕京,今北京市西南)都统萧干、耶律大石等拥立秦晋国王[註 3]耶律淳为帝,建立北遼。[15]耶律大石被视为肱骨之臣,官至太师。[13]
1120年,一心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宋与金朝缔结了海上之盟,约定南北夹击辽朝。1122年5月[註 4],宋徽宗得知金朝大举进攻的消息后,任命童贯为宣抚使,蔡攸为副使,率军15万巡边,伺机收复燕云十六州。[17]耶律淳委派耶律大石为西南路都统,牛栏监军萧遏鲁为副将,率领奚、契丹骑兵2000,驻扎于涿州新城县(今河北省高碑店市)防备。[18]
宋军裨将杨可世听闻燕地百姓早有归宋之心,如果宋军到达,燕人必定箪食壶浆迎接,便率轻骑数千奇袭燕京,但7月1日在兰沟甸(位于新城县西南方的乾谷)遭到耶律大石军的掩杀,大败而归。耶律淳得知消息后,又增兵3万。耶律大石率军渡过白沟河,[19]4日与宋军东路统制种师道隔河对峙。[20]战前,杨可世派赵明持黄榜旗前往耶律大石的营帐劝降,耶律大石毁旗怒骂:“无多言,有死而已。”话语未完,辽军矢石如雨。[21]耶律大石指挥骑兵从西部浅滩处渡河,分左右两翼包抄宋军,宋军大败,杨可世中铁蒺藜负伤。次日,驻扎于范村(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的宋军西路统制辛兴宗的部队也遭到四军大王萧干的围攻。[20]
7月8日,种师道下令撤兵,耶律大石得知消息后,率轻骑追击至古城(今河北省衡水市东北),双方交战,宋军大乱,种师道几乎不能脱逃。宋军一路逃奔至雄州,辽军一路跟随,童贯禁止宋军入城,契丹人斥责北宋背弃澶渊之盟,挑起战争。正逢此日北风大雨冰雹交加,宋军一败再败,阵亡者不计其数,种师道也因燕京之战的失利遭到童贯的弹劾,责令致仕。[22]
7月11日,耶律大石在涿州召见北宋使者马扩,责问他辽朝与北宋通好百年,现今北宋为何率军前来抢夺辽朝的领土。马扩以“宋不取怕金来取”作答辩。耶律大石斥责马扩,说西夏屡次派使者唆使辽朝进攻北宋,但辽朝不肯见利忘义,将表章封存后交给北宋,如今北宋只听信了女真人的一句话,便于辽朝兵戈相见。耶律大石又质问马扩既为使者,为何与叛将刘宗吉有联系,并让他转告童贯,如果两国想和好仍可交好,如果不愿和好便可提兵来战,不要在天热时打仗使士兵受苦。[23][14]
投奔天祚帝
[编辑]1122年7月29日,耶律淳病死,[24]其妻萧德妃临朝称制。宰相李处温南通童贯,想纳土降宋,北联络金朝作为内应,事发后被处死。[25]李处温死后,北辽的军政事务由太师耶律大石和四军大王萧干掌控。[2]
北宋得知耶律淳去世的消息后,在太宰王黼的倡议下,再次兴兵攻打北辽。8月29日,宋徽宗下诏集结各道兵20万,以刘延庆为都统制,于10月在三关(草桥关、益津关、瓦桥关)汇合。[26]10月25日,北辽都管押常胜军、涿州留守郭药师叛降北宋。[27]11月19日,刘延庆、何灌、郭药师等率军从雄州出发,进入新城县;刘光世、杨可世从安肃州(今河北省徐水县安肃镇)出发,进入易州,两军于涿州汇合,共50万。耶律大石和萧干统帅的北辽军不足2万人,在泸沟河部署。宋辽两军隔河对峙,双方曾战于料石冈,但未分胜负。[28]11月24日,郭药师率军6000奇袭燕京,入外城。契丹守军拼力死战,而宋军毫无军纪,饮酒后到处奸淫掳掠。萧德妃秘遣使者召耶律大石、萧干军,昼夜疾行,自南暗门入城,宋军大败,仅百余骑得以逃脱。[29]29日,泸沟河北面四处火起,宋军以为辽军将至,烧营落荒而逃。逃兵自相践踏,坠落山涧者不计其数,丢弃的军需物资绵延数百里。[30]
北辽刚刚击退南方的宋军,北方的金军又再次逼近。萧德妃曾五次上表金朝,请求立秦王耶律定为帝,称臣求和,金太祖不许。萧德妃只好派精兵防守居庸关,但金兵到来时,居庸关城墙倒塌,士兵多被压死,其余守军不战而溃。[31]萧德妃闻讯后连夜逃离燕京,声称御敌,实为出奔。萧德妃、耶律大石、萧干等经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向东逃至松亭关(今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西南),但因去往何处,发生争执。萧干主张去奚王府立国,而耶律大石则主张投奔天祚帝。驸马都尉萧勃迭反对耶律大石的意见,被耶律大石下令斩首。耶律大石又传令军中,有异议者斩。于是北辽军兵分两路,萧干率领奚、渤海军前往奚王府,耶律大石挟持萧德妃去夹山投奔天祚帝。萧干到达奚王府后,自立为帝,国号大奚,半年后败亡。[31][32]耶律大石与萧德妃率军7000,于1123年3月至夹山。天祚帝因耶律淳被立之事杀萧德妃及外甥耶律常哥。天祚帝又质问耶律大石为何擅立耶律淳,耶律大石指出天祚帝以辽朝全国国力不能抵御金朝的进攻,弃国而逃,致使生灵涂炭。耶律淳为辽太祖子孙,立其为帝保社稷远胜于投降金朝。在耶律大石的辩解下,天祚帝下令赦免其余众人。[33][34][35]
天祚帝帐下效力及出奔
[编辑]耶律大石在辽天祚帝帐下任都统一职,1123年,率辽军进攻奉圣州,驻军于龙门山东二十五里处。金朝都统完颜斡鲁派完颜照立、完颜娄室、马和尚等率军攻打,耶律大石战败被完颜娄室俘虏,所部投降。完颜宗望用绳子绑着耶律大石,强迫他作为向导,率军袭击了天祚帝位于青冢泺(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的大营,俘获了天祚帝之子秦王耶律定、许王耶律寧和嫔妃、公主、从臣多人,获取辎重车万余辆,只有梁王耶律雅里和天祚帝长女趁乱逃出。[36][37][38][39]耶律大石因作为向导有功,免其罪并特受金太祖降诏奖谕。[37]金太祖还十分欣赏耶律大石的仪表俊美,为人聪辩,特赐予其妻子。同年9月,耶律大石跟随金朝西征,带领家眷自金营逃出,率领一支部队投奔天祚帝。[40][41]关于耶律大石在金营中的生活,《契丹国志》记载耶律大石投降金朝后与粘罕不和,粘罕想杀掉耶律大石,耶律大石带着五个儿子夜间逃脱,但把妻子留在金营中。粘罕将耶律大石的妻子赐给部落中地位最低贱的人,但他的妻子坚贞不屈,最后被粘罕射杀,[42]但此段资料真实性待考。[註 5]
在得到耶律大石的部队和阴山室韦首领毛割石的援助后,辽天祚帝认为反攻的时机已经来临,决定亲自出兵收复燕州、云州地区。耶律大石认为金军气盛,应当养精蓄锐,不能贸然出击,天祚帝不听,坚持出兵。[43]1124年2月,耶律大石知道天祚帝无法完成复兴辽朝的大业,又害怕得到天祚帝的猜忌,于是杀掉萧乙薛和坡里括,率领铁骑200[註 6]出奔。[45]耶律大石走后,辽天祚帝虽然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不久便被金朝所败。1125年,辽天祚帝在投奔西夏的途中被俘,辽朝灭亡。[46]
建号于可敦城
[编辑]耶律大石率军从夹山出发,北行三日渡过黑水(今达茂旗艾不盖河),途中遇到白鞑靼人首领床古儿,床古儿给予耶律大石四百匹马,二十头骆驼,若干只羊的援助。耶律大石一路向西北,于1124年秋到达可敦城,召集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个军州的长官和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孛古江一部)、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塔米爾河一部)、密儿纪、合主(黑车子室韦)、乌古里、阻蔔、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个部族的首领举行大会。在大会上,耶律大石慷慨激昂地指出先祖创建辽朝的艰难以及由于金朝对于辽朝侵略,造成天祚帝流亡在外、生灵涂炭,号召各军州和部族驱逐仇敌,复兴大辽。[45]由于可敦城是辽朝的西北边防重镇,边防军队不得随意征调,军队在战乱中得以保存,[47]并且此地还拥有可骑乘的战马数十万匹。[48]耶律大石安置官吏,整顿兵马,磨砺武器,得到精兵万余人。[45]10月,金朝已经得到耶律大石在漠北置官署并称王的消息。[49]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建立根据地后,积攒实力,不断派使者联络白鞑靼人、西夏以及北宋,从外交上孤立金朝。1125年夏,西夏联络耶律大石攻取金朝的山西诸郡。[50]同年末,耶律大石派使者联络北宋,提议合力攻打金朝。[51]1127年,白鞑靼人与耶律大石通好,拒绝将马匹卖给金朝。金太宗派使者问罪,双方关系紧张。[9]1129年,耶律大石率军攻取了金朝的北方二营。次年,金太宗派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征讨耶律大石,但由于诸部落不同意出兵,大军行进至兀纳水后收兵。[52]
耶律大石西征及称帝
[编辑]经过休整,耶律大石的军事实力得到壮大。1130年3月,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列祖,准备西征。耶律大石先派使者送信给高昌回鹘首领毕勒哥,阐明两国先代的友好并要求借道去大食。毕勒哥得到书信后,迎接耶律大石至宫邸大宴三日,临行前毕勒哥亲自护送耶律大石出境,赠送耶律大石马匹六百、骆驼数百、羊三千只作为礼物,并约定交出人质,作为耶律大石的附庸国。[53]
耶律大石率军离开高昌回鹘,进入乞儿吉思境内,遭到了当地的抵抗,但双方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3]耶律大石率军继续西进,到达叶密立。大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获取骆驼、牛、马、羊等辎重无数。[54]1131年春,金朝统帅粘罕及耶律余睹率领云中、燕、云州汉军、金军1万人攻打耶律大石的根据地可敦城,但遭到失败。[55]耶律大石到达叶密立后,虽然与高昌回鹘发生过摩擦,[56]但基本得到了当地突厥部族的支持,户数达到4万。[3]1132年[註 7],耶律大石在新建成的叶密立正式称“菊儿汗”,群臣又尊汉号为“天祐皇帝”,建元延庆,追尊祖父为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册封元妃萧氏为昭德皇后[註 8],西辽帝国正式建立。[59]
建都虎思斡耳朵和征金受挫
[编辑]西辽帝国建立后,耶律大石开始酝酿向周边地区扩张。1132年,耶律大石亲率大军向南进发,高昌回鹘再次臣服于西辽。随后耶律大石率军越过天山,沿塔里木盆地北向西推进,与东喀喇汗国发生冲突。西辽军被阿尔斯兰汗(东喀喇汗国大可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的军队击败,大将阿勒·阿瓦尔被俘,损失惨重。耶律大石撤军后向七河地区进发,收编了当地的契丹人和突厥人,共16000帐,使西辽军队的人数增加了一倍。耶律大石率军驻扎于西辽与东喀喇汗国边境地区,等待时机准备反攻。[60]
1132年,阿赫马德·伊本·哈桑去世,其子伊卜拉欣二世继任。伊卜拉欣二世软弱无能,原本臣属于东喀喇汗国的葛逻禄和康里人趁机袭击他的部属和牲畜,进行劫掠。伊卜拉欣二世不能控制住国内的局势,于是派使者请求耶律大石进入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接管他的国家,使他“摆脱这尘世的烦恼”。耶律大石接到请求后,率军进入东喀喇汗国首都八剌沙衮,“登上那不费分文的宝座”。耶律大石将伊卜拉欣二世降为突厥蛮·伊列克(又译“土库曼·伊列克”,意为突厥王),保留了他对喀什噶尔(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和田地区的控制,东喀喇汗国成为西辽的附庸。由于八剌沙衮附近是可耕可牧的肥沃地区,耶律大石决定建都于此,将八剌沙衮改名为虎思斡耳朵(意为强而有力的宫帐),并改元康国。耶律大石随后又派军队战胜了吉尔吉斯人,征服了别失八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境内),康里人不久也臣服于西辽。[3][2]
1134年4月,耶律大石任命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敌剌部前同知枢密院事萧查剌阿不为副元帅,茶赤剌部秃鲁耶律燕山为都部署,护卫耶律铁哥为都监,率军7万征讨金朝。在战前的誓师大会上,耶律大石用白马青牛祭天,指出先祖创业艰难,是由于后代君主耽于享乐致使社稷倾覆。中亚并非久居之地,应当荣归故里,复兴大辽。他又劝谕萧斡里剌要与士卒同甘共苦,赏罚分明。作战时要选择水草丰富处扎营,谨慎用兵。但由于西辽与金朝两国相隔遥远,西辽军队行进万里一无所获,兵马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军回国。[61]另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1135年,耶律大石再次率军攻打金朝,金熙宗派粘罕迎战。金军进入沙漠后与西辽军征战三昼夜不分胜败,但金军粮草断绝,人马冻死很多,加上本为契丹人的副将临阵倒戈,致使粘罕大败而归。但此段史料的真实性待考。[62]
征服河中地区及花剌子模
[编辑]自1137年起,耶律大石开始了第二次扩张。1137年,耶律大石率军向察赤(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及泽拉夫尚河流域进兵。同年5至6月,在忽毡(今塔吉克斯坦苦盏)遭到了西喀喇汗国可汗马赫穆德·伊本·穆海默德的抵抗。西喀喇汗国战败,马赫穆德败逃回撒马尔罕。这次战败使马黑木二世的臣民感到震惊、惊恐和沮丧,但耶律大石并没有继续进兵。1141年,西喀喇汗国与葛逻禄人爆发冲突,马赫穆德向宗主国塞尔柱帝国求援。塞尔柱苏丹桑贾尔动员伊斯兰诸国参战,集中了呼罗珊、锡斯坦、加兹尼、马赞德兰、古尔等国的军队近10万人[註 9],单单阅兵就耗费了半年时间。同年7月,桑贾尔率军渡过阿姆河,进入河中地区,葛逻禄人急忙派使者向耶律大石求救。
耶律大石写信给桑贾尔替葛逻禄人说情,但桑贾尔十分傲慢地回信命令耶律大石加入伊斯兰教,并称自己的军队能用箭截断敌人的须发。当耶律大石听完桑贾尔的使者读完书信后,下令拔下他的一撮胡须,然后给他一根针让他当场示范,使者不能做到。耶律大石说既然针不能截断胡须,那那个人又怎么能用箭折断须发呢?于是下令进兵,双方在卡特万草原(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以北)对峙,西辽的军队中有契丹人、突厥人、汉人和蒙古人。[60]耶律大石观察了战场的地形后,让军队背靠达尔加姆峡谷安营。两军于1141年9月9日展开会战,战前耶律大石指出桑贾尔的联军人多少谋,如果全力进攻,他们就会首尾不顾。耶律大石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2500攻打联军右翼,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率兵2500攻打其左翼,耶律大石亲率部队攻打中军;[64]桑贾尔的联军右翼是埃米尔库马吉,左翼是锡斯坦埃米尔胡马希,他自己亲率中军,有战斗经验的老兵负责殿后。[2]
在战场上,锡斯坦贵族作战英勇,但西辽军队中的葛逻禄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迫使桑贾尔的联军败逃。桑贾尔和马赫穆德逃奔至泰尔梅兹,桑贾尔的妻子、左、右翼统帅和伊斯兰法学家胡萨姆·奥玛尔·伊本·阿布杜·阿齐兹·伊本·马扎·布哈里均被俘虏。[65]桑贾尔的联军损失惨重,[註 10]仅达尔加姆峡谷就装下1万名死者。[66]《辽史》记载塞尔柱帝国联军的阵亡者横尸数十里。[64]卡特万之战后,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西辽成为中亚霸主。耶律大石随后率军进入撒马尔罕,立马赫穆德之弟伊卜拉欣·伊本·穆海默德为桃花石汗,继续让其统治西喀喇汗国。[2] 他还下令处死布哈拉的伊斯兰教教长胡沙穆丁·倭玛尔,任命阿尔普·的斤统治该地。[67]随后派大将额儿布思(一说即萧斡里剌)出兵花剌子模,在该地烧杀抢掠,迫使花剌子模沙阿阿拉丁·阿比兹向西辽臣服并且每年缴纳价值3万金第纳尔的货物和牲畜。[3]耶律大石在撒马尔罕驻扎90天后,至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納沃伊州卡尼梅赫)巡行后班师返回虎思斡耳朵。[64]
去世
[编辑]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在位20年,庙号德宗。因耶律大石之子耶律夷列年幼,遗诏命皇后萧塔不烟临朝称制,改元咸清,称感天皇后。[68]
执政策略
[编辑]政治和军事
[编辑]耶律大石统治期间,西辽的国家机构采用辽朝的“两面制”,即政府分南北两面。[69]定居的农业民族按地区管理,设置州县,中央设南面朝官总理军政事务;流动的畜牧民族,以部族为行政单位,设官统治,中央设北面朝官总领部族军政事务。除直辖领地外,西辽拥有很多附庸国,耶律大石保留了这些附庸国的独立和制度,让它们享有很大的自立权。西辽在附庸国基本不驻扎军队,耶律大石只是发给他们一块银牌作为归顺的标志。耶律大石根据这些国家的重要性和忠诚程度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如完全自治的布尔罕王朝[註 11];派沙黑纳(负责监国的少监)常驻首府、监察军政的东、西喀喇汗国、高昌回鹘;派官员按时了解情况,收取年贡的花剌子模。[2]
此外,耶律大石在直辖地区实行中央集权制,禁止分封土地,[60]但保留了附庸国的封建采邑制(伊克塔);[1]轻徭薄赋,不收取土地税,只向每户收取1个第纳尔的户赋;[60]对附庸国采取羁縻的政策。[2]台灣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一枚他在位期間鑄造的「康國通寶」,但錢文磨損模糊難辨。[70]
军事上,为防止军队叛乱,耶律大石禁止将军直接控制100骑以上的军队,[60]军队都由耶律大石直接控制,只是在战争期间临时调派若干士兵给某位将军指挥。[2]
宗教政策
[编辑]关于耶律大石的宗教信仰,史料中有不同的记载,其中有佛教、萨满教,[1]伊本·艾西尔说耶律大石是一位摩尼教徒,[60]明哈吉·朱兹贾尼说耶律大石“秘密地成为穆斯林”。以上可以看出,耶律大石奉行宗教开放,信仰自由的政策。耶律大石统治时期,佛教、伊斯兰教、景教、祆教、萨满教、摩尼教和犹太教在西辽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
影响及评价
[编辑]耶律大石的西征事迹被传到欧洲,正逢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于是在欧洲流传着东方世界有一位神秘的祭司王约翰,是基督教的捍卫者。[4]俄语、阿拉伯语、拉丁语和古英语中中国的发音类似于“契丹”,都是受耶律大石西征的影响。[1]而耶律大石的名字也成了西辽帝国的代称,在耶律大石死后,金、西夏、南宋等国家对西辽的后代君主皆称为“大石”。[5]
耶律大石凭借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在伊斯兰世界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西辽帝国,将辽朝的国祚延续了近百年,他为东西方文化、经济方面的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东西方史学家对于耶律大石的成就多有赞誉:穆斯林史学家朱兹贾尼评价耶律大石:是一位公正的君主,因为公正和才干而受到崇敬;[44]耶律楚材评价耶律大石: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71]拉施特称赞耶律大石:是一个有智慧而又有才干的人。他有条不紊地从这些地区上把队伍召集到身边,占领了整个突厥斯坦地区,(从而)获得了古儿汗,即伟大的君主的称号。[72]清代史学家谭宗浚评价耶律大石:德宗起自词臣,兼通藩俗,削平各部,殄定诸藩,意其典章制度必可多采。[73]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关于可敦城的位置,元初的张德辉和丘处机在漠北发现了几座契丹古城,但究竟哪座是可敦城,史学家观点不一。陈得芝根据苏联考古资料,参照汉文文献,得出结论:土拉河下游南侧的青托罗盖古城,周约六里,是这一代辽代城址最大的。遗址中有大量辽瓦、器皿,且尚有一座碑座。根据这座古城的方位、规制、遗物判断,应是辽代镇州可敦城。见吉宗安所著《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第55页。[1]
- ^ gur-khan或kur-khan,又译作古儿汗、葛儿汗、葛儿罕、噶儿汗,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2]又根据古突厥语可翻译为普天下的、英雄的和光荣的汗。[3]
- ^ 《三朝北盟会编》和《契丹国志》均记载为燕王。[13][14]
- ^ 本条目的月、日均按照史料记载,换算为公历纪年。[16]
- ^ 关于《契丹国志》这段对于耶律大石在金营中的生活的记载,宋代学者李心传在《旧闻误证》中质疑过这段材料的真实性。唐长孺在《耶律大石年谱》中指出耶律大石从无投降金朝的意向,所以此段材料不可取,见魏良弢所著《西辽史研究》第59页。[2]
- ^ 关于耶律大石出奔时随行的人数,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第417页有两种不同的记载,80名家人和部下或极其庞大的部属。[3]而《西辽史》第62页则记载为60名随从。[10]魏特夫、冯家升合著的《中国社会史—辽》第631页认为如果将80人作为耶律大石的亲信,每人再带上他们的随从,总数则接近200人。[44]
- ^ 因《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对耶律大石称帝一事描述有误,所以耶律大石称帝时间存在争议,有1125年、1126年、1131年、1132年多种说法。按耶律大石西征开始于1130年春,这被史学界普遍接受。魏良弢认为耶律大石要完成征战、招抚异族、重建叶密立三件事需要耗费两年时间,所以称帝时间在1132较为恰当,见魏所著《西辽史研究》第41页至42页。[2]
- ^ 一说萧塔不烟与昭德皇后萧氏为同一人,[57]但也有观点认为二者并非同一人。[58]
- ^ 关于卡特万之战双方参战的人数,伊斯兰史料方面所提供的双方人数比例有1:3(10万对30万)或1:10(7万对70万),强调西辽军队数量处于优势,伊本·艾西尔记载西辽联军中包括3万至5万名葛逻禄骑兵,部分伊斯兰史料记载双方兵力对等。《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记载西辽左右翼各2500人,推测中军数量为1万至2万人。[63]按《辽史》中耶律大石的派兵数量和战前训谕,西辽军队的数量应远少于桑贾尔的10万联军。[2]
- ^ 关于卡特万之战中塞尔柱帝国联军的阵亡人数,伊本·艾西尔的《全史》中记载为10万人被杀,其中有12000名戴头巾者(伊斯兰教法学家)和4000名妇女,[60]巴托尔德认为塞尔柱帝国联军阵亡3万人。[66]一般认为阵亡人数在11000至10万之间。[63]
- ^ 12世纪前期位于布哈拉的独立政体,名义上是西喀喇汗国的附庸,实际是一个贵族城邦共和国。[66]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吉宗安. 《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 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348号: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年8月: 前言·第1页、正文·第55页、第91页、第116页、第138页至第140页、第141页. ISBN 7228039904.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魏良弢. 《西辽史研究》. 银川市解放西街105号: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7年11月: 第41页至42页、第56页、第59页、第71页、第74页、第79页、第81页、第86页至第91页. ISBN 7227000443.
- ^ 3.0 3.1 3.2 3.3 3.4 3.5 志费尼; 何高济(译). 《世界征服者史》.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82号: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年5月: 上册·第77页至第78页、第417页至第418页.
- ^ 4.0 4.1 巴托尔德; 耿世民(译). 《中亚简史》. 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348号: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0年: 第33页.
- ^ 5.0 5.1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列传》:此时大石林牙已死,子孙相继,西方诸部仍以大石呼之。
- ^ 杉山正明; 黃美蓉(译). 《大漠:遊牧民的世界史》. 新北市: 广场出版. 2011年: 第238页. ISBN 9868782902.
大石也可音譯為達實,就漢語發音而言,幾乎相同。在波斯語史料中也以Da-I-shi記載。也許原本是來自漢語之太子,或是太師的契丹文名字。
- ^ 7.0 7.1 《契丹国志·卷十九·大实传》:大实林牙,林牙者,乃其官名,犹中国翰林学士;大实则小名也,北地间无姓者。
- ^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十七》:都监耶律伊都(耶律余睹)至和勒端城(可敦城),达锡林牙率余众北遁,伊都以食尽不克穷追而还。
- ^ 9.0 9.1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一》:丁未岁,塔坦之马不入金国,而又通好于达实林牙,金人即遣使问罪塔坦。
- ^ 10.0 10.1 布莱资须纳德; 蒋园东(译). 《西辽史》. 上海市河南路: 商务印书馆. 1934年10月: 第62页、第68页.
- ^ 11.0 11.1 《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者,世号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故称大石林牙。历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
- ^ 《契丹国志·卷二十三·试士科制》:殿试,临期取旨,又将第一人特赠一官,授奉直大夫、翰林应奉文字。
- ^ 13.0 13.1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引《封氏编年》:新城主将四军大王萧干、太师大石林牙以燕王淳病先次并入燕,结谋策立萧后。
- ^ 14.0 14.1 《契丹国志·卷十一·天祚皇帝中》:燕王遣大石林牙领一千五百余骑屯涿州新城,林牙诘以两国盟好,何为兴师?既是信使,安得结刘宗吉献城?马扩曰:“女真兵已至山后,本朝乃是遣兵救燕。刘宗吉见投,安得不纳?”林牙曰:“本欲留宣赞,缘自来通和,不欲太甚。欲和则和,欲战则战,大暑热,毋令诸军徒苦。”语毕,上马驰去。
- ^ 《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保大)二年春正月乙亥,金克中京,进下泽州。上出居庸关,至鸳鸯泺…三月辛酉,上闻金师将出岭西,遂趋白水泺…丙寅,上至女古底仓。闻金兵将近,计不知所出,乘轻骑入夹山…初,诏留宰相张琳、李处温与秦晋国王淳守燕。处温闻上入夹山,数日命令不通,即与弟处能、子,外假怨军,内结都统萧干,谋立淳。遂与诸大臣耶律大石、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集蕃汉百官、诸军及父老数万人诣淳府。
- ^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 [2014-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中文(繁體)).
- ^ 《契丹国志·卷十一·天祚皇帝中》:(保大二年夏四月)是时,宋命太师童贯为宣抚使,以蔡攸副之,勒兵十五万巡边,下诏复燕、云故地。
-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七》:燕王遣王子班耶律大石林牙充西南路都统,以牛栏监军萧遏鲁副之,领奚、契丹骑二千屯涿州新城县。
-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宣和四年)五月二十六日癸未,种师道裨将杨可世为大石林牙掩败於兰沟甸。师道裨将杨可世闻燕人久欲内附,若王师入境必箪食壶浆以迎,乃将轻骑数千直欲取之。至兰沟甸为大石林牙所掩大败而还。淳益师三万余人渡白沟挑我军,我军遇之。
- ^ 20.0 20.1 《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宣和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种师道进兵白沟为大石林牙、萧干掩击不战而还。契丹隔水扬旗指挥骑卒随指而西…分左右翼围之,赵明兵孤,亦摧败。可世中铁蒺藜…翼日,西路辛兴宗驻军范村,贼将萧干登孤山,张蓋据行床以觇我军,须臾引去。良久,贼兵来战,前军王渊、刘光远、翟进,降将赵诩各勒所部兵接战,贼大奋,力围诸将于山下。
-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七》:既行,杨可世即遣骁将赵明,持黄榜旗往付之,比明贼已对垒矣。明据桥陈其祸福,或有欲榜帜者,亟致与之。大石林牙看讫毁彻,骂曰:无多言,有死而已。语未竟,矢石如雨,我军不为备。
-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宣和四年)六月三日庚寅,种师道回军雄州,再为掩击。童贯劾奏师道,责官致仕…後曛晚,发辎重半夜进军,使锐兵为殿。比贼知用轻骑尾击我,至古城鏖战,五军乱,师道几不免。甫达雄州,贼兵大至,宣抚下令止军,不得入城中,外号呼门不能闭…贯遣辛企宗,永宗领胜捷兵援之时,天黑暗、北风大雨震雹如拳椀,我军不能相视。自午至申,风雨愈急,师道遽呼马与监军崔诗联骑,而奔契丹遽以败盟诟我,追至古城南,我师望南而溃敌师亦遽。北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藉,不可胜计。
- ^ 《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引《茆斋自叙》:四军令大石林牙来相见云:“南北通好百年,何为举兵侵夺地土?”仆答曰:“朝廷缘女真海上累遣使人,献还燕地,每以温言答之,不敢信从近。又得其文牒,具言已据山后。如南朝不要燕地,则渠国自取之,朝廷不得不发兵救燕。林牙作色云:河西家(西夏)累次上表欲兴兵夹攻南朝,本朝每将表章封与南朝,不肯见利忘义,听用间谍。贵朝才得女真一言,即便举兵,仆答:“夏国虽累形不逊之言,然数十年间何尝侵得南朝寸土?女真所言实有应验,本朝不唯救应燕地,亦欲自固边隅。林牙又云:君为使人,何得与刘宗吉结约?仆云:贵朝诸公深曾理论,顾仆乃招纳使耳。林牙云:以两国和好,不欲留使,人食罢可行。为传语童贯,欲和则仍旧和,不欲和请出兵见阵。
- ^ 《契丹国志·卷十一·天祚皇帝中》:(保大二年六月)二十四日,淳薨,谥曰宣宗,无嗣。
- ^ 《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已而淳死,众乃议立其妻萧氏为皇太后,主军国事。奉遗命,迎立天祚次子秦王定为帝。太后遂称制,改元德兴。处温父子惧祸,南通童贯,欲挟萧太后纳土于宋,北通于金,欲为内应,外以援立大功自陈。萧太后骂曰:“误秦晋国王者,皆汝父子!”悉数其过数十,赐死,
- ^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宣和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壬午,王黼再议兴师。童贯、蔡攸自瓦桥关、莫州回河间府,忽知中山詹度奏耶律淳死,燕人越境而来者,皆以契丹无主,愿归土朝廷,为言朝廷犹豫未决间,太宰王黼欲功高蔡京,力主再兴师,议手诏优允,于是悉诸道兵二十万,期九月会三关。八月丁亥,朔检校少傅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为都统制,进兵。
- ^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宣和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己卯,辽将都管押常胜军、涿州留守郭药师上表以涿州来降。
- ^ 《三朝北盟会编·卷十》:(宣和四年十月)十九日甲辰,都统制刘延庆、何灌、郭药师等统大军出雄州入新城县,刘光世、杨可世出安肃,军入易州,会于涿州…无虑五十万,鼓鼙振天地,自古出师之盛未有甚于此。自卯至酉,至良乡县泸沟河前部报曰:临河与四军萧干、大石林牙贼锋相接矣。时贼兵不满二万凭河排布。二十日乙巳,刘光世等复与萧干对垒。是日,日将晏,贼鼓噪攻我,战于料石冈,三挝鼓还。
- ^ 《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一》:(宣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已酉,郭药师等入燕山军败而还…萧后闻诸军与燕人内应,所在巷战齐杀契丹,劫掠财物,颇狐疑未决。契丹诸军皆效死战,而我军无纪律,已而饮酒,攘夺财物,纷然恣淫。后既知密遣人召萧干等回,干亦知我师入燕,昼夜来援…而四军、林牙兵势狼戾,可世等战不胜,药师复回战,又不利…尸之填濠者可藉,而过初选精兵六千,至是免者数百骑而已。
- ^ 《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一》:(宣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甲寅,刘延庆烧营及辎重奔还王师大溃。是日晚,泸沟河北四野火发,延庆与光国、光世以为敌至,烧营而奔,五军杂遝扰攘散走,自相践蹂。奔堕崖涧者,莫知其数。捐弃一切军须之计,相继百余里。
- ^ 31.0 31.1 《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秦晋王淳妻萧德妃五表于金,求立秦王,不许,以劲兵守居庸。及金兵临关,乷石自崩,戍卒多压死,不战而溃。德妃出古北口,趋天德军。
- ^ 《契丹国志·卷十二·天祚皇帝下》:保大三年。春正月,金主入居庸关,晡时到燕。萧后闻居庸关失守,夜率萧干及车帐出城,声言迎敌,实欲出奔…初,萧后东归以避金人,至松亭关,议所往。耶律大石林牙,辽人也,欲归天祚;四军大王萧干,奚人也,欲就奚王府立国。有宣宗驸马都尉萧勃迭曰:“今日固合归天祚,然而有何面目相见?”林牙命左右牵出斩之。传令军中,有敢异议者斩。于是,辽、奚军列阵相拒而分矣。辽军从林牙,挟萧后以归天祚于夹山。时奚、渤海军从萧干留奚王府,干据府自立,僭号为神圣皇帝,国号大奚,改元天兴…七月,诸军既失老小,忿怨为萧干所误,为其部曲白得哥杀之。
- ^ 《契丹国志·卷十二·天祚皇帝下》:耶律大石林牙领兵七千到夹山。天祚命杀萧后并外甥常哥,余免本罪。
- ^ 《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保大三年二月)丙戌,诛萧德妃,降淳为庶人,尽释其党。
- ^ 《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及金兵至,萧德妃归天祚。天祚怒诛德妃而责大石曰:“我在,汝何敢立淳?”对曰:“陛下以全国之势,不能一拒敌,弃国远遁,使黎民涂炭。即立十淳,皆太祖子孙,岂不胜乞命于他人耶?”上无以答,赐酒食,赦其罪。
- ^ 《金史·卷二·太祖本纪》:(天辅七年)壬辰,复书于宋。师初入燕,辽兵复犯奉圣州,林牙大石壁龙门东二十五里。都统斡鲁闻之,遣照立、娄室、马和尚等率兵讨之,生获大石,悉降其众。
- ^ 37.0 37.1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列传》:初,太祖入居庸关,辽林牙耶律大石自古北口亡去,以其众来袭奉圣州,壁于龙门东二十五里,娄室往取之,获大石并降其众。宗望袭辽主辎重于青冢,以大石为乡导,诏曰:“辽赵王习泥烈、林牙大石、北王喝里质、节度使讹里刺、孛堇赤狗儿、招讨迪六、祥稳六斤、同知海里及诸官民,并释其罪。”复诏斡鲁曰:“林牙大石虽非降附,其为乡导有劳,可明谕之。”
- ^ 《金史·卷七十四·宗望列传》:宗望与当海四骑以绳系辽都统林牙大石,使为乡导,直至辽主营。时辽主往应州,其嫔御诸女见敌兵奄至惊骇欲奔,命骑下执之。有顷,后军至。辽太叔胡卢瓦妃,国王捏里次妃,辽汉夫人,并其子秦王、许王,女骨欲、余里衍、斡里衍、大奥野、次奥野、赵王妃斡里衍,招讨迪六,详稳六斤,节度使孛迭、赤狗儿皆降。得车万余乘,惟梁王雅里及其长女乘军乱亡去。
- ^ 《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保大)三年戊戌,金兵围辎重于青冢,硬寨太保特母哥窃梁王雅里以遁,秦王、许王、诸妃、公主、从臣皆陷没。
- ^ 《归潜志·卷十三》引《北使记》:昔大石林牙,辽族也,太祖爱其俊辩,赐之妻,而阴蓄异志。因从西征,挈其孥亡入山后。
- ^ 《辽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保大三年)秋九月,耶律大石自金来归。
- ^ 《契丹国志·卷十九·大实传》:大实既降女真,与大酋粘罕为双陆戏,争道相忿,粘罕心欲杀之而口不言,大实惧。及既归帐,即弃其妻,携五子宵遁。诘旦,粘罕怪其日高不来,使召之,其妻曰:“昨夕以酒忤大人,畏罪而窜。”询其所之,不以告。粘罕大怒,以配部落之最贱者。妻不肯屈,强之,极口嫚骂,遂射杀之。
- ^ 《契丹国志·卷十二·天祚皇帝下》:是秋,天祚得耶律大石林牙兵归,又得阴山室韦毛割石兵,自谓天助中兴,再谋出兵收复燕、云。大石林牙力谏曰:“自金人初陷长春、辽阳两路,则车驾不幸广平甸,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则都燕山;及陷中京,则幸云中;及破云中,则都夹山。向以全师不谋战备,以至举国汉地皆为金人所有。今国势微弱至此而力求战,非得计也。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天祚斥而不从。
- ^ 44.0 44.1 魏特夫; 冯家升. 《中国社会史—辽》. 费城: 费城. 1944年: 第631页、第671页 (英语).
- ^ 45.0 45.1 45.2 《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大石不自安,遂杀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北行三日,过黑水,见白鞑靼详稳床古儿。床古儿献马四百,驼二十,羊若干。西至可敦城,驻北庭都护府,会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蔔、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部王众,谕曰“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 ^ 《契丹国志·卷十二·天祚皇帝下》:天祚遂强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军、东胜、宁边、云内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兀室,战于奄曷下水…乃谋奔夏国。计未决…而金使娄宿驰骑而至,跪于天祚前曰:“奴婢不佞,乃以介胄犯皇帝天威,死有余罪。”因捧觞而进,遂俘以还。
- ^ 《辽史·卷三十·地理志一》:镇州,建安军,节度。本古可敦城。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选诸部族二万余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羽厥等国,凡有征讨,不得抽移。
- ^ 《契丹国志·卷十八·大实传》:辽御马数十万,牧于碛外,女真以绝远未之取,皆为大实所得。
- ^ 《金史·卷三·太宗纪》天会二年十月:戊辰,西南、西北两路权都统斡鲁言:“辽祥稳挞不野来奔,言耶律大石自称为王,置南北官属,有战马万匹。辽主从者不过四千户,有步骑万余,欲趋天德,驻余都谷。”诏曰:“追袭辽主,必酌事宜。其讨大石,则俟报下。”
- ^ 《金史·卷七十三·完颜希尹列传》:希尹上其书,且奏曰:“闻夏使人约大石取山西诸郡,以臣观之,夏盟不可信也。”
-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八》:夏国之北,有大辽天祚子梁王与林牙萧太师,统兵十万,出榜称:金人不道,与南朝奸臣结约,毁我宗社。今闻南朝天子悔过逊位,嗣君圣明,如能合击金人,立我宗社,则前日败盟之事当不论也。
- ^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列传》:(天会)七年,泰州路都统婆卢火奏:“大石已得北部二营,恐后难制,且近群牧,宜列屯戍”…八年,遣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追讨大石,征兵诸部,诸部不从,石家奴至兀纳水而还。
- ^ 《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明年二月甲午,以青牛白马祭天地、祖宗,整旅而西。先遗书回鹘王毕勒哥曰:“昔我太祖皇帝北征,过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诏尔祖乌母主曰:‘汝思故国耶,朕即为汝复之;汝不能返耶,朕则有之。在朕,犹在尔也。’尔祖即表谢,以为迁国于此,十有余世,军民皆安土重迁,不能复返矣。是与尔国非一日之好也。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毕勒哥得书,即迎至邸,大宴三日。临行,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愿质子孙为附庸,送至境外。
- ^ 《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所过,敌者胜之,降者安之。兵行万里,归者数国,获驼、马、牛、羊、财物,不可胜计。军势日盛,锐气日倍。
- ^ 《大金国志·卷七·太宗本纪五》:(天会九年春),粘罕自云中以燕云汉军、女真军一万人付右都监耶律余睹,北攻耶律大石林牙、耶律佛顶林牙于漠北曷董城(可敦城)…曷董城自云中由猫儿庄、银瓮口北去地约三千余里,尽沙漠无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胜计,车牛十无一二得还。
- ^ 《金史·卷三·太宗本纪》:(天会九年)九月己酉,和州回鹘执耶律大石之党撒八、迪里、突迭来献。
- ^ 刘维新. 《新疆民族辞典》. 乌鲁木齐市: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981页. ISBN 7228036239.
- ^ 孟广耀. 《北部边疆民族史研究》. 哈尔滨市: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 第二卷·第791页. ISBN 7531640023.
- ^ 《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以甲辰岁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号葛儿罕。复上汉尊号曰天皇帝,改元延庆。追祖父为嗣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册元妃萧氏为昭德皇后。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苏联科学院. 《吉尔吉斯人和吉尔吉斯地区历史资料》. 莫斯科: 苏联科学院. 1973年: 第一辑·第64页至第67页 (俄语).
- ^ 《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康国元年)三月,以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敌剌部前同知枢密院事萧查剌阿不副之,茶赤剌部秃鲁耶律燕山为都部署,护卫耶律铁哥为都监,率七万骑东征以青牛白马祭天,树旗以誓于众曰:“我大辽自太祖、太宗艰难而成帝业,其后嗣君耽乐无厌,不恤国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朕率尔众,远至朔漠,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世居之地。”申命元帅斡里剌曰:“今汝其往,信赏必罚,与士卒同甘苦,择善水草以立营,量敌而进,毋自取祸败也。”行万余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大石曰:“皇天弗顺,数也!”
-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八》:御林牙兵忽然猖獗,干冒陛下。用臣出师之任,臣受命欲谒驽钝之力,尽浅拙之谋以狂巷。耶律潜伏沙党,复反交攻凡三昼夜,其胜负未分犹可为战。奈杜允粮草已断,人马冻死。御林牙兵知我深入重地,前不樵苏後,又粮断所以王师失利,又副将外家得心生反逆,背负朝廷。外家得之反,背有其由也。
- ^ 63.0 63.1 Michal Biran. 《The Empire of the Qara Khitai in Eurasian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Islamic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年: 第43页至第44页. ISBN 9780521842266.
- ^ 64.0 64.1 64.2 《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至寻思干,西域诸国举兵十万,号忽儿珊,来拒战。两军相望二里许。谕将士曰:“彼军虽多而无谋,攻之,则首尾不救,我师必胜。”遣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将兵二千五百攻其右;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将兵二千五百攻其左;自以众攻其中。三军俱进,忽儿珊大败,僵尸数十里。驻军寻思干凡九十日…又西至起儿漫。
- ^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历史所.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史》. 塔什干: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55年: 第一卷·第273页 (俄语).
- ^ 66.0 66.1 66.2 巴托尔德. 《巴托尔德文集》. 莫斯科: 苏联科学院. 1963年: 第一卷·第389页 (俄语).
- ^ 王治来. 《中亚通史(古代卷·下)》. 乌鲁木齐市: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44年: 第92页、第110页. ISBN 9787010091679.
- ^ 《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康国十年殁,在位二十年,庙号德宗。子夷列年幼,遗命皇后权国。后名塔不烟,号感天皇后,称制,改元咸清,在位七年。
- ^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韩奴列传》:天会二年,辽详稳挞不野来降,言大石称王于北方,署置南北面官僚,有战马万匹,畜产甚众。
- ^ 康國通寶. 國立歷史博物館.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2) (中文(臺灣)).
- ^ 见《湛蓝居士文集·卷十二·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
- ^ 拉施特; 余大钧(译). 《史集》汉译本. 北京市: 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一卷·第二册·第99页.
- ^ 见《辽史纪事本末诸论·西辽始末》。
辽德宗 耶律大石 出生于:1087年或1094年逝世於:1143年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大宗) |
辽朝皇帝 1132年-1143年 |
繼任: 辽感天皇后萧塔不烟 (妻) (称制) |
新頭銜 西辽建立
|
西辽皇帝 1132年-114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