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契丹國志: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EmausBot留言 | 贡献
机器人:移除 3 个跨语言链接,现在由维基数据d:Q994207提供。
瑞云浓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契丹國志'''》,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曆官秘書丞。奉诏撰次遼事爲此書。
《'''契丹國志'''》,由[[南宋]][[葉隆禮]]撰寫,共27卷,其中帝紀12卷,列傳7卷,[[后晉]]、[[遼国]]及[[北宋]]往來文書一卷,各國饋貢禮物數一卷,地理一卷,風俗及各種制度一卷,行程錄及使北記兩卷,諸番雜記一卷,歲時雜記一卷。

契丹國是指[[遼朝]],是研究遼朝歷史的重要歷史料,其中選錄了契丹世系及地圖等內容,可以與《[[遼史]]》相互參校。

契丹国志中引用传说为白马青牛的仙人之后,始祖为奇首可汗。契丹早期历史都有神话传说为主。{{wikisource}}


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一卷、《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錄及諸雜記》四卷。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有良史風。而蘇天爵《三史質疑》則謂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譏其失實甚多。今觀其書,大抵取前人紀載原文,分條采摘,排比成編。穆宗以前紀傳,則本之《資治通鑒》。穆宗以後紀傳及諸雜紀,則本之李焘《長編》等書。其《胡峤陷北記》,則本之《歐史》。《四夷附錄》、《諸番記》及《達錫伊都》等傳,則本之洪皓《[[松漠記聞]]》。雜記則本之武圭《燕北雜記》。(案圭書今不傳,其言略見曾慥《類說》。)皆全襲其詞,無所更改。間有節錄,亦多失當。如《通鑒》載太祖始立爲王事,上雲恃強不受代,故下雲七部求如約,今此書刪去不受代之文,則所謂如約者果何事乎?又《長編》載聖宗南侵事,雲天雄軍聞契丹至,阖城惶遽。契丹潛師城南,設伏狄相廟,遂南攻德清。王欽若遣將追擊,伏起,天雄兵不能進退,其情事甚明。今此書於阖城惶遽下即接伏起雲雲,而盡刪其潛師設伏之文,則所伏者果誰之兵乎?又《松漠記聞》載黃頭女真,金人每當出戰,皆令驅。蓋洪皓所親見,其爲金人,事甚明。今此書乃徑改金人爲契丹,采入《遼志》,則益爲顛倒事實矣。又《帝紀》中凡日食星變諸事,皆取《長編》所記,案年胪載。然遼、宋曆法不齊,朔閏往往互異。如聖宗開泰九年,遼二月置閏,宋十二月置閏,宋之七月,在遼當爲八月。而此書仍依宋法書七月朔日食。此類亦俱失考。蓋隆禮生南渡後,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江左亦罕流傳,僅據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之詳核也。特諸家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遼圖鈔》、《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迹》諸書,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如道宗壽隆紀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史》所遺碑刻之文並合,可以證《遼史》之誤。又《天祚紀》所載與金攻戰及兵馬漁獵諸事,較《[[遼史]]》紀志爲詳,存之亦可備參考。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忽而內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楊承勳劫父叛君,蔑倫傷教,而取胡安國之謬說,以爲變不失正,尤爲無所別裁。又書爲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谥。於君前臣名之義,亦複有乖。今並仰遵聖訓,改正其訛,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冊之定論焉。
{{wikiquote}}
{{wikiquote}}
{{Historical-book-stub}}
{{Historical-book-stub}}

2013年6月29日 (六) 18:16的版本

契丹國志》,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曆官秘書丞。奉诏撰次遼事爲此書。

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一卷、《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錄及諸雜記》四卷。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有良史風。而蘇天爵《三史質疑》則謂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譏其失實甚多。今觀其書,大抵取前人紀載原文,分條采摘,排比成編。穆宗以前紀傳,則本之《資治通鑒》。穆宗以後紀傳及諸雜紀,則本之李焘《長編》等書。其《胡峤陷北記》,則本之《歐史》。《四夷附錄》、《諸番記》及《達錫伊都》等傳,則本之洪皓《松漠記聞》。雜記則本之武圭《燕北雜記》。(案圭書今不傳,其言略見曾慥《類說》。)皆全襲其詞,無所更改。間有節錄,亦多失當。如《通鑒》載太祖始立爲王事,上雲恃強不受代,故下雲七部求如約,今此書刪去不受代之文,則所謂如約者果何事乎?又《長編》載聖宗南侵事,雲天雄軍聞契丹至,阖城惶遽。契丹潛師城南,設伏狄相廟,遂南攻德清。王欽若遣將追擊,伏起,天雄兵不能進退,其情事甚明。今此書於阖城惶遽下即接伏起雲雲,而盡刪其潛師設伏之文,則所伏者果誰之兵乎?又《松漠記聞》載黃頭女真,金人每當出戰,皆令驅。蓋洪皓所親見,其爲金人,事甚明。今此書乃徑改金人爲契丹,采入《遼志》,則益爲顛倒事實矣。又《帝紀》中凡日食星變諸事,皆取《長編》所記,案年胪載。然遼、宋曆法不齊,朔閏往往互異。如聖宗開泰九年,遼二月置閏,宋十二月置閏,宋之七月,在遼當爲八月。而此書仍依宋法書七月朔日食。此類亦俱失考。蓋隆禮生南渡後,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江左亦罕流傳,僅據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之詳核也。特諸家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遼圖鈔》、《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迹》諸書,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如道宗壽隆紀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史》所遺碑刻之文並合,可以證《遼史》之誤。又《天祚紀》所載與金攻戰及兵馬漁獵諸事,較《遼史》紀志爲詳,存之亦可備參考。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忽而內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楊承勳劫父叛君,蔑倫傷教,而取胡安國之謬說,以爲變不失正,尤爲無所別裁。又書爲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谥。於君前臣名之義,亦複有乖。今並仰遵聖訓,改正其訛,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冊之定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