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工黨:修订间差异
撤销PalaceGuard008(讨论)的版本28029115 完全无必要删除无理由。 |
撤销PalaceGuard008(讨论)的版本28029088 在原删除的基础上以修饰为何在删除? |
||
第51行: | 第51行: | ||
[[1904年]],工党在[[克里斯·沃森]]领导下,组建了一屆少数派政府,虽然这屆政府只维持了4个月,但成为了澳大利亚乃至世界第一个執政的工党政府。随后在1908-09年,新任工党领袖[[安德鲁·费希尔]]也组建了一屆少数政府。在[[1910年]]大选中,工党成爲了澳大利亚史上第一个在聯邦議會取得一個議院中的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成功組閣成爲澳大利亞的第一屆多數政府。此後的幾年内工黨也在除維多利亞州以外的其他各州贏得大選組成多數政府。這樣的選戰成績在當時是各國的社會民主黨所望塵莫及的。其後工黨在聯邦持續執政直到1916年,工黨在徵兵問題上發生分裂,時任總理的黨魁[[比利·休斯 (澳大利亚)|比利·休斯]]被開除黨籍,而使工黨喪失執政權。 |
[[1904年]],工党在[[克里斯·沃森]]领导下,组建了一屆少数派政府,虽然这屆政府只维持了4个月,但成为了澳大利亚乃至世界第一个執政的工党政府。随后在1908-09年,新任工党领袖[[安德鲁·费希尔]]也组建了一屆少数政府。在[[1910年]]大选中,工党成爲了澳大利亚史上第一个在聯邦議會取得一個議院中的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成功組閣成爲澳大利亞的第一屆多數政府。此後的幾年内工黨也在除維多利亞州以外的其他各州贏得大選組成多數政府。這樣的選戰成績在當時是各國的社會民主黨所望塵莫及的。其後工黨在聯邦持續執政直到1916年,工黨在徵兵問題上發生分裂,時任總理的黨魁[[比利·休斯 (澳大利亚)|比利·休斯]]被開除黨籍,而使工黨喪失執政權。 |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受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影響,工會和工黨的政治理念更加傾向[[社會主義]]。1921年全澳總工會決議呼籲“將工業、生産、經銷和交易社會主義化”,次年工黨聯邦大會也將“社會主義目標”寫入黨章,但立刻又通過了修正條款解釋社會主義化只有在須要用以“消除剝削和其他反社會特徵時”才可取。實際上“社會主義目標”形同虛設,歷屆工黨政府只有嘗試過一次將私營產業國有化,即1947年的銀行業國有化運動,但被[[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宣判違憲。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受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影響,工會和工黨的政治理念更加傾向[[社會主義]]。1921年全澳總工會決議呼籲“將工業、生産、經銷和交易社會主義化”,次年工黨聯邦大會也將“社會主義目標”寫入黨章,但立刻又通過了修正條款解釋社會主義化只有在須要用以“消除剝削和其他反社會特徵時”才可取。實際上“社會主義目標”形同虛設,歷屆工黨政府只有嘗試過一次將私營產業國有化,即1947年的銀行業國有化運動,但被[[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宣判違憲。此後工党虽然继续支持国家建立和经营国有产业(例如国有银行、航空、电讯公司等),但未再尝试国有化,并在70年代惠特拉姆执政时期起,工党放棄了社會主義化政策。 |
||
[[File:Work fight or perish (RC02370).jpg|thumb|left|120px|二战中的宣传海报:工党籍总理柯廷告诫全国人民“战斗,工作——否则灭亡”]] |
[[File:Work fight or perish (RC02370).jpg|thumb|left|120px|二战中的宣传海报:工党籍总理柯廷告诫全国人民“战斗,工作——否则灭亡”]] |
||
[[File:ChifleyEvatt.jpg|thumb|right|130px|时任工黨党魁[[班·奇夫利]](中)和后来的党魁[[H.V.伊瓦特|伊瓦特]](左)與英國首相[[艾德禮]](1946年)]] |
[[File:ChifleyEvatt.jpg|thumb|right|130px|时任工黨党魁[[班·奇夫利]](中)和后来的党魁[[H.V.伊瓦特|伊瓦特]](左)與英國首相[[艾德禮]](1946年)]] |
||
此後工黨曾於1929-32年短暫執政。二战爆发后,工党终于迎来了一个机会。[[1941年]],通过两名独立议员的倒戈支持下,工党领袖[[约翰·柯廷]]在不信任案中击溃[[亚瑟·法登]]的政府,成为新总理。柯廷领导澳大利亚成功度过了多年的太平洋战争,并对促成对战后澳洲产生深远影响的澳美联盟做出很大的贡献。而工党因此在1943年的大选中取得历史性胜利,一举控制众议院三分之二多数,柯廷也成为了澳大利亚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总理之一。1945年7月,在二战欧洲战场盟军胜利后、战胜日本指日可待的时候,积劳成疾的柯廷在总理任上逝世。[[班·奇夫利]]当选为新任工党领袖,并接任总理。在[[1946年]]的大选中,奇夫利带领工党顺利保位 |
此後工黨曾於1929-32年短暫執政。二战爆发后,工党终于迎来了一个机会。[[1941年]],通过两名独立议员的倒戈支持下,工党领袖[[约翰·柯廷]]在不信任案中击溃[[亚瑟·法登]]的政府,成为新总理。柯廷领导澳大利亚成功度过了多年的太平洋战争,并对促成对战后澳洲产生深远影响的澳美联盟做出很大的贡献。而工党因此在1943年的大选中取得历史性胜利,一举控制众议院三分之二多数,柯廷也成为了澳大利亚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总理之一。1945年7月,在二战欧洲战场盟军胜利后、战胜日本指日可待的时候,积劳成疾的柯廷在总理任上逝世。[[班·奇夫利]]当选为新任工党领袖,并接任总理。在[[1946年]]的大选中,奇夫利带领工党顺利保位,直到1949年大选,工党被击败,開始長達23年的在野。 |
||
===改革时代=== |
===改革时代=== |
2013年8月2日 (五) 02:49的版本
澳洲工黨 | |
---|---|
领袖 | 陸克文議員 |
主席 | 珍妮·麥卡利斯特 |
总书记 | 喬治·萊特 |
副党首 | 安東尼·阿爾巴尼西議員 |
成立 | 1891年 |
总部 | 首都领地(坎培拉)巴頓區悉尼大道9號5室,郵編2600 |
意識形態 | 社会民主主义[1] 民主社会主义[2] 第三条道路[1] |
政治立場 | 中間偏左 |
国际组织 | 社会党国际 |
官方色彩 | 紅 |
众议院 | 71 / 150 |
参议院 | 31 / 76 |
官方网站 | |
www | |
澳大利亚政治 政党 · 选举 |
澳大利亚工党(英語:The Australian Labor Party,縮寫ALP)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政党,政治立場中間偏左。工黨亦是澳洲兩大政黨之一,其長期競爭對手是中間偏右的自由党-國家黨聯盟。工黨建黨于1891年,为社會黨國際成员[3]。
澳大利亚工党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劳工階層的代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從1891年開始勞工運動組織在澳洲的各英屬殖民地建立的政黨組織,比澳大利亞聯邦成立還要早10年,是澳大利亞現有政黨中歷史最悠久的。澳大利亚工党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内執政的工黨,自1904年首次在聯邦政府執政后屢次執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關鍵歷史時刻領導了澳大利亞。
2007年11月24日,工黨在澳洲聯邦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結束了自由党聯盟近十二年的執政,開始了工党在全国联邦政府及所有州级政府执政的局面。此後工黨失去了一部分州的執政權:工党现在是聯邦執政黨,也是塔斯马尼亚州、南澳州及澳大利亞首都領地的執政黨。
類似其他左翼政黨,工黨的黨組織由全國執行委員會領導,全國執委會的首腦是工黨主席(英語:President),下設兩個副主席,一個書記。全國執委會和黨主席、副主席的實際職責主要在黨組織方面,而黨在聯邦或州層面的政治決策則由當選該級政府議員的黨員組成的議會黨團決定。議會黨團選出的首腦是黨魁,是工黨在相應層級的實際政治領袖,並出任總理或州長(執政時)或反對黨領袖(在野時)。其中工黨的聯邦領袖也被稱爲整個工黨的黨魁。現任工黨领袖是陸克文,他在2013年6月26日在議會黨團表決中勝出,取代茱莉雅·吉拉德第二次出任工黨领袖,次日接受任命担任總理。
在吉拉德領導下,在最近一次的2010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工黨大幅失利,最終與在野自由黨聯盟拉成均勢,最後依靠綠黨和三名獨立議員的支持,組建少數派政府。
工黨的黨章將其定義為民主社會主義政黨[2],但近年的實際政策更偏向于中間偏左路綫和社會民主主義理念。現在的工黨自定義為“包括改革分子、激進分子、進步分子、社會民主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的聯盟,團結在對社會不公平的批判、對更公正和公平的社會以及用民主手段達到此目的的承諾。”
历史
初创至二战时代
19世紀末,随着澳大利亞劳工运动的发展,劳工运动組織開始醖釀組黨參政。根據工黨的傳統説法,1891年昆士蘭的剪羊毛工人罷工時,在一棵桉樹下開會成立了工黨,這棵樹後來被稱爲“智慧樹”。此後,工黨在澳洲的各殖民地建立了黨部,並開始參加議會選舉。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聯邦工党开始政治活動並参与联邦大选。1901年5月8日,入選第一屆聯邦議會的工黨議員在墨爾本國會大廈(當時的聯邦議會駐地)召開第一次議會黨團會議,聯邦工党正式成立(不過聯邦黨組織要在此後數年内才逐漸建立),工黨成为澳大利亚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政党。
1904年,工党在克里斯·沃森领导下,组建了一屆少数派政府,虽然这屆政府只维持了4个月,但成为了澳大利亚乃至世界第一个執政的工党政府。随后在1908-09年,新任工党领袖安德鲁·费希尔也组建了一屆少数政府。在1910年大选中,工党成爲了澳大利亚史上第一个在聯邦議會取得一個議院中的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成功組閣成爲澳大利亞的第一屆多數政府。此後的幾年内工黨也在除維多利亞州以外的其他各州贏得大選組成多數政府。這樣的選戰成績在當時是各國的社會民主黨所望塵莫及的。其後工黨在聯邦持續執政直到1916年,工黨在徵兵問題上發生分裂,時任總理的黨魁比利·休斯被開除黨籍,而使工黨喪失執政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受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影響,工會和工黨的政治理念更加傾向社會主義。1921年全澳總工會決議呼籲“將工業、生産、經銷和交易社會主義化”,次年工黨聯邦大會也將“社會主義目標”寫入黨章,但立刻又通過了修正條款解釋社會主義化只有在須要用以“消除剝削和其他反社會特徵時”才可取。實際上“社會主義目標”形同虛設,歷屆工黨政府只有嘗試過一次將私營產業國有化,即1947年的銀行業國有化運動,但被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宣判違憲。此後工党虽然继续支持国家建立和经营国有产业(例如国有银行、航空、电讯公司等),但未再尝试国有化,并在70年代惠特拉姆执政时期起,工党放棄了社會主義化政策。
此後工黨曾於1929-32年短暫執政。二战爆发后,工党终于迎来了一个机会。1941年,通过两名独立议员的倒戈支持下,工党领袖约翰·柯廷在不信任案中击溃亚瑟·法登的政府,成为新总理。柯廷领导澳大利亚成功度过了多年的太平洋战争,并对促成对战后澳洲产生深远影响的澳美联盟做出很大的贡献。而工党因此在1943年的大选中取得历史性胜利,一举控制众议院三分之二多数,柯廷也成为了澳大利亚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总理之一。1945年7月,在二战欧洲战场盟军胜利后、战胜日本指日可待的时候,积劳成疾的柯廷在总理任上逝世。班·奇夫利当选为新任工党领袖,并接任总理。在1946年的大选中,奇夫利带领工党顺利保位,直到1949年大选,工党被击败,開始長達23年的在野。
改革时代
下野后工党党内发生了分裂。随着冷战开始,澳大利亚社會和工黨内部都在對共產主義的态度上发生分裂。1951年,总理羅伯特·孟席斯爲了炒作共產黨議題,推出取締共產黨的憲法修正案,工黨在時任領袖、前聯合國大會主席H.V.伊瓦特領導下對如此妨礙公民權的修正案予以堅決反對,最後修正案在全民公決中被否決。但不久工黨内部的容共、反共勢力的矛盾也愈發激烈。1955年黨魁伊瓦特與天主教背景的极端反共派系決裂,後者從工党分裂創建“民主工黨”。此後民主工黨在選舉中撥票給自由黨-鄉村黨聯盟,造成被此削弱的工黨被迫长期在野。直到1967年,新任党领袖惠特拉姆积极对工党进行改革,1972年惠特拉姆终于领导工党获胜成为总理,而工党經歷23年在野後重新执政。惠特拉姆推行多项新政策,并在其任内促成中澳建交。但由于工党在参议院未过半,最终引发了1975年的宪政危机,惠特拉姆被總督罢职,在接下来的大选中,工党未能取得勝利,重新成为反对党。
直到1983年临近到大选时,霍克成为党首,并在随后进行的大选中获胜,从此开始了至今持续最长的一段工党执政時期。而霍克本人也成为任期最长的工党籍总理,也是澳大利亚史上任期第三长的总理。霍克任内工黨主導了作爲社會主義政黨在當時幾乎不可想像的自由化改革,包括匯率浮動改革、金融改革、以及國有企業私有化,這些改革奠定了此後澳大利亞經濟從1992年開始的21年無衰退的奇跡。但是短期内澳大利亞經濟並沒有逃過90年代初期全球經濟倒退的影響。1990年,由于霍克政府民调下滑,而且经济问题也不断困扰着政府,财政部长基廷两度挑战霍克后,终于成为新任工党领袖。基廷政府繼續霍克政府的改革政策,从根本上转变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并使工党继續执政。但1996年在时任总理基廷领导下工党在大选中大敗,丧失31席,终被霍华德领导的右翼联盟击败,結束13年執政。
步入21世纪
1996年下野后,工党相继换过3位领袖,但在大选中都不敌霍华德。终于在2006年12月4日,时任工党议员,影子外交及贸易部长陆克文宣布挑战领袖地位,并以49:39票成为新一任工党领袖,茱莉雅·吉拉德则接任工党副领袖。随后凭借新人上位、民调上升,陆克文成功领导工党赢得2007年澳洲大选,一举增加了23席,甚至使总理霍华德以及其他五名内阁部长都落选议员,成功结束了霍华德长达十二年的执政。工党重夺执政权,陆克文在同年12月3日接任联邦总理。陆克文上台后,开始推动多项新政策,包括代表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并向“被偷走的一代”的土著人道歉,在金融危机中通过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澳大利亚成为极少数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发达国家。
2010年6月24日,在民調一直高企的陆克文出現支持率下滑后,吉拉德挑戰陆克文領袖地位,陆克文由於失去議會黨團支持宣佈下野,吉拉德自動當選党首,随后出任新总理,她也因此成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随后在吉拉德带领下,工党在新一届的联邦大选中選票大幅下降,席次大减,出現懸峙國会,最后在3名独立议员及1位绿党议员的支持下,才勉强组成少數派政府,保住工党的执政黨地位。吉拉德连任后,提出推行碳税,及通过推行备受争议的矿产资源租赁税来替代在陆克文政府时的资源超额利润税,而由於要平衡陆克文派系的不滿情緒,故任命陆克文为外交部长。但民調中吉拉德的成績長期低迷,且在工黨黨魁的民调上長期落後於陆克文,2012年2月陆克文在黨內部分派系的支持下,挑战吉拉德的领导地位,不过吉拉德在党内議員黨團投票中以71對31票成功保住党领袖及总理一职。此後2013年3月原屬吉拉德派的前黨魁西蒙·克林意圖推舉陆克文再度挑戰黨魁地位,但陆克文拒絕應戰,吉拉德在無挑戰情況下自動獲勝。但由於工党民调低迷,黨内繼續不穩定,2013年6月26日吉拉德再次召集議會黨團進行领导权表決,陸克文應戰並勝出,第二度成爲党領袖。
重新上任后的陸克文開始整頓黨内的派系問題:由大工會把持的派系政治交易影響了黨内民主並造成了近年的一系列貪污醜聞,因而引起黨内基層和黨外選民的不滿。陸克文首先拿名聲最差的新南威爾士黨部開刀:2013年7月4日,陸克文宣佈工黨聯邦執委會接管新南威爾士黨部30天,协助新州总书记和助理书记对州党部进行全面调查和改革。此外,陸克文还宣布禁止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工党候选人参选公职。[4]作为党内改革的另一部分,陸克文又在7月8日提出改变党领袖的选举方法,由联邦议会党团选举改为议会党团表决和个人党员投票各占50%比重的方法选举,并且提高撤换领袖的门槛。[5]
理念
工黨通常被稱爲社會民主主義政黨,而其黨章將其定義為民主社會主義政黨。[2]和其他民主社會主義政黨類似,工黨參加的國際組織是社會党國際,其代表色是紅色,黨員之間經常互稱“同志”。但近年工黨的實際政策早已放棄社會主義主張而更偏向于中間偏左路綫和社會民主主義理念。現在的工黨自定義為“包括改革分子、激進分子、進步分子、社會民主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的聯盟,團結在對社會不公平的批判、對更公正和公平的社會以及用民主手段達到此目的的承諾。”
工黨是由勞工運動創建的,因此其政治立場根本上是代表勞工運動的立場和利益的。因此勞工運動内的政治訴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黨的實際政策。歷史上,工黨在不同時期支持過高關稅和低關稅、強制兵役和和平主義、白澳政策和多元文化、產業國有化和私有化、孤立主义和國際主義。不變的是勞工運動中基本的傾向保護勞工階級、提高大衆生活水平的信條。1949年時任黨魁、總理奇夫利這樣解釋勞工運動的涵義:
“ | (一個)偉大目標——山上的明燈——是我們爲了人類的進步力求達到的...(工黨要)為人民帶來更好的東西、更高的生活水平,為人民群衆帶來更大的幸福。 | ” |
——班· 奇夫利 |
工黨的政策指引是黨的綱領,每三年由黨的全國大會審訂。現行綱領表示“工黨的傳統價值會始終是澳大利亞人可以信賴的不變數”。雖然工黨完全承諾市場經濟,但“工黨相信,中央政府作爲所有澳大利亞人真正擁有並通過選舉權控制的唯一機構,應扮演更大的角色”。工黨“不會讓變革的得利在越來越少的手中積累,或只在擁有特權的社區裏存在。得利必須由所有澳大利亞人和所有地區分享”。此外,綱領還表示工黨“信仰所有人應得的尊嚴和尊重都是平等的,並應當得到平等機會來實現他們的潛能。”工黨認爲“政府在確保公平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確保平等機會、消除無理的歧視、將財富、收入和地位更公平的分配。”綱領的其他部分還指出工黨支持平等、人權、勞工權利和民主。
綱領是指導性文件,工黨政府施政時在綱領下有相當的政策自由度,但政府不能推行和綱領直接矛盾的政策。例如霍克政府推行私有化改革時,當時的綱領是支持國有化、反對私有化的,所以必須先召開全國大會特别會議審議修改綱領,然後政府才得以推行私有化政策。
在澳大利亞國體和共和議題上,工黨的傳統政見是支持澳大利亞從英國完全獨立、支持共和的,這在現行綱領中也得到反映。工黨還有拒絕王家封賞的傳統。歷年的工黨總理都拒絕王室按照慣例給予總理的英國或王室勛位,1996年卸任的總理基廷甚至拒絕了女王提出的澳大利亞勛位制度下的勛位。
組織結構
黨務組織
澳大利亞工黨自稱爲“民主聯盟”制政黨,指的是其成員由個人黨員和作爲集體黨員的關聯工會組織組成。個人黨員和集體黨員一起決定黨的總綱領、選舉黨的領導並決定代表黨競逐選舉的候選人。澳大利亞多數的工會都是工黨的關聯工會組織,他們按照自身的會員數繳納黨費。工會繳納的黨費是工黨收入的一大部分。任何澳大利亞居民都可以成爲個人黨員。個人黨員的黨費則按照收入比例繳納。工黨現有約35,000個人黨員,但黨員人數會依工黨在選舉中的表現浮動。[6]
地域組織上,工黨有六個州黨部和兩個領地黨部,分別對應澳大利亞的州和大陸領地,各州級黨部下轄地方支部。個人黨員參加地方支部。一般個人黨員須要一年參加至少一次地方支部會議,不過各黨部的規定有所不同。實際定期參加地方支部會議的只有一小部分特別活躍的黨員,多數黨員只有選舉期間才會參加黨務活動。
工黨的黨組織由全國執行委員會領導,各州級黨部有州級執行委員會。全國執委會的首腦是工黨主席(英語:President),2003年以來的制度是由全國個人黨員直接選舉由三人組成的主席和副主席團隊,任期三年(2003年以前主席由全國大會選舉產生)。[7]此外各州級黨部有州級主席和州級縂書記。2011年当选的現任全國主席是珍妮·麥卡利斯特(英語:Jenny McAllister),[8],副主席是托尼·謝爾頓(英語:Tony Sheldon)和簡·蓋勒特(英語:Jane Garrett)。現任工黨全國書記是喬治·萊特(英語:George Wright)。全國執委會和黨主席、副主席的實際職責主要在黨組織方面,並負責調停内部糾紛。選舉主席、書記,綱領政策決策和候選人提名都不由黨領導組織負責。全国书记和各州级总书记是各级党部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党内纪律,竞选时担任竞选主任。黨主席、書記等也一般不會兼任議員、部長等政治職務,更不會兼任政府文官制内的公務員。
工黨全國大會每三年召開一次,最近一次是2011年12月2-4日,出席黨員是代表各州黨部的個人黨員和工會代表。大會決定黨在接下去三年内的綱領和政策,並選舉產生全國執委會以及書記和其他領導。
政治領導
工黨的領導組織只負責黨務,在綱領和長期政策框架下的政治決策則由當選相應級別政府議員的黨員組成的議會黨團決定。各級議會黨團選舉政治領袖,也稱“黨魁”或“黨首”。黨魁是工黨在相應層級的實際政治領袖,一般是下議院議員。工黨執政時,黨魁出任總理或州長,在野時則擔任反對黨領袖。由於黨魁是工黨的實際政治領袖,因此一般所稱“工黨領袖”指的是聯邦工黨黨魁,不是全國主席或書記。現任工黨黨魁是陸克文,其副手(副党魁)是安東尼·阿爾巴尼西。此外各级议会党团在参议院有一名党团领袖,负责组织调度党团在该议院的活动。现任联邦参议院领袖是黄英贤。陸克文、阿爾巴尼西和黄英贤因此是联邦工党的三大政治领袖。
党的各级政治领袖往常都是由各级议会的议会党团表决产生,并可通过议会党团表决罢免。如果被罢免的领袖时任总理(州长),按照惯例被罢免后该领袖应立即辞去政府首脑职位。由于2010年及2013年工党相继更换了两任时任总理的领袖,这造成了党内的分裂和部分基层党员及大众的不满,因此2013年经党魁陆克文提议,联邦议会党团表决通过新的联邦党魁任免规则。根据新规则,联邦党魁由议会党团和基层党员各占50%比重的表决产生,候选人必须是联邦议会党团成员并获得议会党团20%议员支持方可获提名。工党执政时,除非党魁辞职,必须有议会党团75%的议员请愿,以党魁败坏党的声誉的理由要求撤换,方可进行党魁选举。工党若失去执政权,则在大选失败后立即进行党魁选举。工党在野时,如有议会党团60%的议员请愿,即进行党魁选举。这项改革旨在增强联邦工党领导层的稳定性,更加尊重选民在大选中做出的选择(选出的总理不会轻易被撤换),及增强基层党员参与决定党的领袖。同时,除总理之外的内阁部长的任免权也由总理独断改为议会党团表决,作为对议会党团失去的权利的部分补偿。新规则已获党团会议通过,有待将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大会表决核准后生效。[9]
工黨參加澳大利亞聯邦和州及領地的選舉,和部分州的地方政府選舉(在工黨不參加選舉的地方,會允許黨員作爲非政黨提名候選人參選)。推舉提名候選人稱爲“預選”。各州和領地黨部對預選候選人的制度有不同的規定,有些由黨員投票決定,有些由州黨代會推舉的委員會或顧問團推舉,有些則兩种方法兼用。被提名的候選人必須簽署宣誓:若當選,在議會内投票必須遵守黨的綱領和議會黨團的決定。此外當選的黨員有時會被要求將工資的一部分捐作黨費,但近年由於公幣資助政黨制度的施行一般不會有這樣的要求。
派系
工党内部一直有激进的左翼和温和的右翼之分,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党内开始组成有名称、有组织的正式派系,党员可以选择加入,有些还须缴纳党费之外的派系费。现在规模最大的两个派系是“工党团结派”(右翼),和“社会主义左派”(左翼)。工党团结派一般支持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和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在部分社会议题上趋于保守。社会主义左派虽然不常公然鼓吹社会主义,但一般较赞同国家介入经济,对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持保留态度,在社会议题上较激进。大的派系内部还会依照州籍或其他不同分作分派系。
工党的關聯工會組織也按照派系站队。两大派系各有大工会支持,最大的几个工会一般支持右派。各大工会不时会改变所支持的派系,而工会的州级机构有时会支持同全国组织不同的派系。在有些议题上,特别是劳资关系法规问题上,所有的工会都会合作,在党内成为统一的派别。
推舉提名候選人的預選投票中党员一般会依照派系投票,但有时无派系候选人会得到特殊照顾。各派系通常会内定把穩得議席分摊,但部分选区仍会有激烈的預選竞争,且经常会有一个派系指控另一派系作弊。有纠纷时,全国执委会负责进行仲裁。
工黨青年團
工黨的青少年組織是澳大利亞工黨青年團(英語:Australian Young Labor)。所有26嵗以下的工黨黨員都自動成爲工黨青年團團員。青年團的組織比照黨組織,設團全國執委會、團主席、團書記,在各州和領地設團部,設團部主席和書記。青年團最重要的職責是在大選時期組織團員協助競選活動。此外青年團團部的學生部負責聯絡各大學的工黨俱樂部。
澳大利亚工党领袖
- 克里斯·沃森 1901-08(1904年总理)
- 安德鲁·费希尔 1908-15(1908-09、1910-13、1914-15年总理)
- 比利·休斯 1915-16(1915-23年总理,1916年開除黨籍)
- 弗兰克·都铎 1916-22
- 马修·查尔顿 1922-28
- 詹姆斯·斯卡林 1928-35(1929-32年总理)
- 约翰·柯廷 1935-45(1941-45年总理)
- 班·奇夫利 1945-51(1945-49年总理)
- H·V·伊瓦特 1951-60
- 亚瑟·卡尔韦尔 1960-67
- 高夫·惠特蘭 1967-77(1972-75年总理)
- 比尔·海登 1977-83
- 鲍勃·霍克 1983-91(1983-91年总理)
- 保罗·基廷 1991-96(1991-96年总理)
- 比兹利 1996-2001
- 西蒙·克林 2001-03
- 马克·莱瑟姆 2003-05
- 比兹利 2005-2006 (二次)
- 陆克文 2006-2010 (2007-10年总理)
- 茱莉雅·吉拉德 2010-2013 (2010-13年总理)
- 陆克文 2013- (二次)(2013年起总理)
参考文献
- ^ 1.0 1.1 腾讯网- 2009年03月02日-陆克文:“第三条道路”的使命
- ^ 2.0 2.1 2.2 National Platform-Australian Labor Party231页 见:“The Australian Labor Party is a 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 and has the objective of the democratic socialisation of industry,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 to the extent necessary to eliminate exploitation and other anti-social features in these fields”
- ^ Members of the Socialist International
- ^ [http://www.smh.com.au/federal-politics/political-news/rudd-seizes-control-of-nsw-labor-in-bid-to-stamp-out-corruption-20130704-2pcym.html Rudd seizes control of NSW Labor in bid to stamp out corruption], Sydney Morning Herald 4 July 2013
- ^ [http://www.smh.com.au/federal-politics/political-news/labor-members-to-have-say-in-leader-under-rudd-proposal-20130708-2pm3a.html Labor members to have say in leader under Rudd proposal], Sydney Morning Herald 8 July 2013
- ^ http://www.alp.org.au/australian-labor/review2010/
- ^ National Platform-Australian Labor Party 239页
- ^ Organisation, Australian Labor Party, 6 July 2011.
- ^ Caucus votes to support new rules, 22 July 2013, SBS
外部链接
- 官方网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