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伊奥尼亚起义: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吳曜程留言 | 贡献
吳曜程留言 | 贡献
圍攻米利都(Seige of Miletus) 494-493 B.C.:​ 修飾語句 內容擴充 修正筆誤
第132行: 第132行:
===圍攻米利都(Seige of Miletus) 494-493 B.C.===
===圍攻米利都(Seige of Miletus) 494-493 B.C.===


米利都(Miletus)是位於今土耳其安納托利亞(Anatolia)西海岸線上的一座古希臘城邦,靠近米安得爾河口,三面背海,一面向陸。米利都是古伊奧尼亞聯盟之一員,一般被認為是前古典時期(Pre-Classical Age)最偉大的城邦。
西元前494年,波斯總督Artaphernes 已奪回了許多伊奧尼亞沿海城市,進而調集海陸精銳大軍直取起義的震央--米利都(Miletus),從海、陸包夾米利都(Miletus)。波斯人持續蠶食戰略,在進攻米利都城之前先切斷米利都的海上交通線,徹底阻斷從海上獲得任何支援、補給的可能。

西元前494年,波斯總督Artaphernes 已奪回了許多伊奧尼亞沿海城市,進而調集海陸精銳大軍圍攻米利都(Miletus),從海、陸包夾米利都(Miletus)。波斯人持續蠶食戰略,在進攻米利都城之前先切斷米利都的海上交通線,徹底阻斷米利都從海上獲得任何支援、補給的可能。


====拉德海戰(Battle of Lade) 494 B.C.====
====拉德海戰(Battle of Lade) 494 B.C.====

2014年3月29日 (六) 06:50的版本

伊奧尼亞起義(Ionian Revolt)
希波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499–493 BC
地点
结果 Decisive Persian victory.
领土变更 Persia re-establishes control over Ionia and Cyprus.
参战方
伊奧尼亞(Ionia)
多里斯(Doris)
愛奧利亞(Aeolis)
卡里亞(Caria)
雅典(Athens)
埃雷特里(Eretria)
賽普勒斯(Cyprus)
波斯第一帝國(Persian Empire)
指挥官与领导者
Aristagoras
Charopinos
Hermophantus
Eualcides
Melanthius
Dionysius of Phocaea
Histiaeus
Onesilus
Megabates,
Artaphernes,
Daurises†,
Hyamees,
Otanes,
Datis
Artybius

伊奧尼亞起義古希腊时期前499年-前493年在伊奧尼亞多里斯賽普勒斯卡里亚愛奧利亞發生的一場起義,为小亞細亞地区居民在米利都(Miletus)憯主(Tyrant)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鼓動反抗波斯统治的抵抗運動。這個不成功起義的文字描述,主要來自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得(Herodutus)的記述詩《歷史》第五卷。起義的落幕過程放在第六卷。這期間前後發生過:

起義攻勢的「展開階段」包括三次主戰役:由於賽普勒斯戰役的失敗,起義初期往南、北擴展的局勢被遏制住了。

  • 伊奧尼亞攻防戰(Ionian offensive)498 B.C. (卷五99-102)
  • 佔領赫勒斯滂(Hellespont)、拜占庭(Byzantium)和卡里亞(Caria)497 B.C. (卷五103)
  • 賽普勒斯遠征(Expedition against Cyprus)498-497 B.C. (卷五104-115)

伊奧尼亞起義者和波斯人相持的階段包括三次主戰役:

  • 達烏里塞斯的南北征討(Daurises campaign)497-496 B.C. (卷五117-121)
  • 敘瑪依埃司的征伐(Hymaee's campaign)497 B.C. (卷五122)
  • 歐塔涅斯的攻略Otanes's campaign)497 B.C. (卷五123)

波斯人平息起義的最後階段戰役:

  • 米利都圍城之役(Battle of Miletus) 494-493 B.C.(卷六1)
  • 希斯提亞埃烏斯戰役(Histiaeus's campaign)493 B.C. (卷六1-30)

起義初期得到雅典(Athens)與埃雷特里(Eretria)軍隊前來助戰,戰火焚毀波斯帝國派駐小亞細亞總督駐節地撒狄(Sardis),波斯帝國鎮壓住這次起義反抗運動後,戰火並未就此熄滅。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Darius I)誓言要向雅典和埃雷特里亞報撒狄(Sardis)被焚的一箭之仇,以及先發制人征服希臘,確保波斯帝國日後不受叛亂的威脅,同時加大對內陸希臘人的影響,戰爭就由此次起義,持續、擴大为波斯大軍征討希臘城邦的希波戰爭

背景

談伊奧尼亞起義要先了解米利都(Miletus)的憯主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在西元前499年發起的納克索斯島遠征 (Expedition against Naxos)。由於遠征失利,才使得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興起了策動伊奧尼亞地區起來反抗波斯的念頭,以求自保。

奈克索斯島遠征 (Expedition against Naxos) 499 B.C.

西元前547年,波斯的居魯士大帝征服了伊奧尼亞(Ionia)地區,但此後伊奧尼亞的希臘語城邦一直在尋求獨立。波斯人為了便於統治,遂給這些城邦委任了僭主。

奈克索斯島(Naxos)是基克拉澤斯群島(Cyclades)中富裕的小島,希臘神話英雄提修斯(Theseus)遺棄克里特島(Crete)米諾斯(Minos)國王女兒阿里阿德涅(Ariadne)的地方;並沒有被波斯帝國征服。奈克索斯島曾經驅逐某些富豪,這些人逃到米利都(Miletus)但很想回鄉,他們求助於米利都的憯主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他是以前憯主希斯里亞埃烏斯(Histiaeus)的女婿。因為停留於波斯宮廷之中,米利都(Miletus)交由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負責管理。

西元前499年,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同意援助流亡者,他向波斯西亞總督Artaphernes請求支援,Artaphernes取得大流士同意,給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一支由波斯將領Megabates; Megbates 是大流士皇帝與Artaphernes總督的表兄弟;率領的200艘船艦的艦隊。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與流亡者隨著Megabates出航,為了避免對奈克索斯人發生警訊,艦隊朝相反的北方駛去,向著Hellespont方向去,中途停駐在希俄斯島(Chios)等待有利的風向轉向南下往奈克索斯島(Naxos)去。因為巡查船隻時發現一位船長離開時沒有在船上設置哨兵守衛,Megabates非常生氣要處罰他,打算幫這些富有具政治影響力的奈克索斯人奪回奈克索斯島的Aristagoras,他發現這船長是他這些貴客的好友叫Scylax. 懇求波斯指揮官無論如何要釋放Scylax. 當波斯指揮官拒絕他的懇求時,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自己替船長鬆綁,Megabates對著他咆哮,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反駁說:"但你,為什麼要做這些呢?Artaphrenes不是要你服從我的指揮來航行嗎?你為何要管東管西的呢?"。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述,Megabates在憤怒下打發使者去見奈克索斯人(Naxians) 警告他們波斯部隊要登陸。

Naxos奈克索斯島

希羅多德認為,因為他們兩人在航行中發生過爭執,Megabates拿沒設哨所的理由在波斯法庭羞辱Aristagoras。現代史學家,對波斯指揮官會破壞自己的入侵行動抱持懷疑的態度,然而,已不可能知道究竟奈克索斯人(Naxians)是如何意識到入侵。但無庸至疑的是他們確實已意識到了,開始著手備戰。照希羅多德說法,奈克索斯人是完全不知有遠征軍,但是當消息傳到後,他們立即備齊一切東西,屯積充足食物並加固城牆以度過圍城戰。當伊奧尼亞人(Ionians)與波斯人(Persians)抵達奈克索斯(Naxos)時,他們面對的是個設防良好與補給充裕的城市。希羅多德(Herodotus)沒有明確地說,但大概是奈克索斯島同名稱的首府Naxos。他提出一些軍事行動細節並被允許,但是攻城的最初行動對被擊退。伊奧尼亞跟波斯人開始紮營安寨把城市團團圍住,然而,四個月過去了,波斯人用光了錢,Aristagoras也花的差不多了,軍心渙散,遠征軍打退堂鼓準備返回小亞細亞。離去前,他們幫這批奈克索斯流亡貴族在島上蓋了一座堡壘。

策劃起義

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試圖出海遠征奈克索斯島(Naxos)失敗,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 發現自己陷入嚴重困境 ;Aristagoras 發現自己非常脆弱,肯定會失去他的副憯主職位,甚至可能喪命。因此,他準備起義。西元前499年秋,Aristagoras 與他在米利都(Milletus)的派系成員舉行會議。他認為在他的看法是米利都人(Milesians)應該起義反抗,得到所有人的贊同進行陸戰起義,除了歷史學家赫卡(Hecataeus)之外,他建議增強海軍。另外,他也得到Histiaeus的鼓勵,Histiaeus聽說了在奈克索斯島的失利和其他種種,看到有個機會,他將會被允許返回到米利都,就給Aristagoras送去了一個秘密信息,敦促Aristagoras起來反抗大流士。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利用此時西亞希臘人口增多以及與波斯人成為貿易競爭對手後人們抱怨獲利減少,他因此公開放棄了他的憯主職位,並宣佈米利都(Miletus)是一個民主社會,來公開反抗大流士。希羅多德認為,無可置疑這放棄權力只是他的託辭。而是用來激勵米利都人踴躍加入叛亂行列。

應該派往奈克絲島的軍隊仍舊聚集在卡里亞的麥阿斯(Myus)以及包括從小亞細亞,即,愛奧利亞(Aeolia)和Doris(桃莉絲)來的特遣隊,不但如此還有從米蒂利尼(Mytilene)、米拉薩(Mylasa)、Termera 和 Cyme 來的人。Aristagoras 派人去捉拿所有的希臘憯主遞交給軍隊再將他們交給他們各自的城市,讓各地都建立了民主政體,希望能獲得各位民眾的支援。一些憯主被他們的城市處決,但大多數只是被放逐,Aristagoras 還想煽動所有的軍隊加入他的反叛,和佔有那些波斯人提供的戰艦。在他鼓動下整個小亞細亞的希臘語地區起來反抗波斯的統治,由此拉開了伊奧尼亞起義(Ionian Revolt)的序幕。

起義攻勢戰爭過程

伊奧尼亞攻防戰(Ionian offensive)498 B.C.

隨著叛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亞細亞小國被捲入到這場紛爭中。這並沒有很順利,很快他們就被迫向希臘大陸尋求幫助。阿里斯塔格拉斯(Aristagoras)前往希臘,希望爭取到對伊奧尼亞地區(Ionians)的援助。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來到斯巴達,他想鼓動斯巴達人出兵。他給克裡奧美尼介紹小亞細亞地理和物產情況。但是克裡奧美尼最後問他:要打到波斯首都書珊城(Susa),需要走多遠的路程。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說要走三個月。於是克裡奧美尼回答說:斯巴達人不可能進行這麼長距離的遠征。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只好離開斯巴達轉往雅典,接下來前往雅典,在那裡他大聲呼籲殖民者的對他們的殖民地Miletus的責任。並誘之以利,允諾"一切好處都存在他的腦袋裡,就等最後他成功了"。 雅典(Athens)和埃雷特里(Eretria) 回應愛奧尼亞(Ionian)的希臘人請求派遣軍隊幫助其反抗波斯。

           希羅多德唯一一次批評雅典人,是因為他們支援了伊奧尼亞起義。希羅多德從頭到尾就不認同這場起義。
           在他看來,起義從一開始就沒有絲毫成功的可能。而後來波斯人入侵希臘、希臘人幾乎遭受滅頂之災,
           這場起義又是最直接的原因。所以他始終認為這場起義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禍」(卷五28)。

撒狄之役 (Battle of Sardis)498 B.C. 春

西元前498年春,從Attica雅典城(Athens)出發的二十艘三列漿座戰船(triremes), 帶領五艘來自Euboea埃雷特里亞城(Eretria)戰船,一齊航向愛奧尼亞(Ionian)。雅典和埃雷特里典的船隻將雅典軍隊送到愛奧尼亞的海岸城市以弗所(Ephesus)。在那裡他們加入愛奧尼亞部隊一起往撒狄(Sardis)推進。撒狄(Sardis)是位於小亞細亞西莉蒂亞(Lydia)古王國的首都,波斯第一帝國(Persian Empire)總督的駐節地。

阿里斯塔格拉斯(Aristagoras)任命他的兄弟Charopinus 和 Milesian、Hermophantus為將領。希臘軍隊於西元前498年在以弗所人引導下穿過山區來到撒狄(Sardis)。駐撒狄的波斯總督Artaphernes撤退到城堡中並堅守。

Aristagoras 可能是做如此打算,如果攻下撒狄,當地的呂底亞人(Lydians)將會對伊奧尼亞(Ionian)的實力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參加叛亂,以前他們有點傾斜向波斯征服者就像希臘人那樣。然而,任何種種合理的希望因為伊奧尼亞人的缺乏紀律而破滅,最後証實這是起義行動的致命傷。他們開始掠奪,一名士兵放火燒房子。這開始了一場大火,毀了整個城市,其中包括呂底亞人的希栢利女神(Cybele)聖所。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暗示焚城是個意外事件。聖所被希臘人焚毀,呂底亞人現在聚集一起,加入波斯人;加上波斯大軍趕來救援,伊奧尼亞人不得不撤退。這是,他們唯一一次共同遠征,結束在災難中。

以弗所戰役(Battle of Ephesus) 498 B.C.

然而,他們回到伊奧尼亞,波斯軍隊緊隨著,在以弗所郊外他們被波斯騎兵部隊趕上,波斯軍隊毫不遲疑的發動猛烈的攻擊,這就是以弗所戰役(Battle of Ephesus)。戰役中,埃雷特里亞(Eretrian)指揮官被殺,伊奧尼亞人四分五散逃避到各個城市。僥倖逃生的伊奧尼亞人,按理説應該重新集結起來,防備波斯人的下一次進攻。但是他們沒有。這些人乾脆各自回家了。好像回到家,關起門來睡一覺,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似的。

       希羅多德在《歷史》中難過地評論道:“他們當時便是這樣進行戰鬥的。”

雅典人他們目睹了伊奧尼亞軍隊的行徑,並且想到需提防波斯人對阿提卡(Attica)海岸的襲擊威脅,就和埃雷特里亞人一起回家去了,沒有再回來。

佔領赫勒斯滂(Hellespont)、拜占庭(Byzantium)和卡里亞(Caria) 497 B.C.

雅典人撤出他們對伊奧尼亞人(Ionians)的支持但起義持續進行。他們獨立進行的第二場戰役顯示出經濟因素是伊奧尼亞起義的最直接原因。西元前497年,起義者派人往北來到古稱"赫勒斯滂"(Hellespont)連接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的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及"普洛龐提斯海"(Sea of Propontis)是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唯一通道,屬黑海海峽的馬摩拉海(Sea of Marmara),佔領了拜占庭(Byzantium)及附近的城市,這是他們奪回經濟命脈的最關鍵的一步,向南發動起整個卡里亞(Caria)地區加入了起義。

他們奪回控制經濟命脈這兩個控制黑海到地中海貿易通道最重要的城市,赫勒斯滂(Hellespont)和拜占庭(Byzantium)。而向南發動卡里亞起義,更是準備把起義繼續向南擴展,擴展到賽普勒斯的必要前奏。如果能讓賽普勒斯也舉起反旗,那麼就有可能一直向南,發動埃及人起來反抗。而埃及是整個波斯帝國20個「稅區」中排名第二,第一的是印度(三94),埃及和巴比倫哪邊交稅到底多少希羅多德沒有明確說明(三91、三92)。如果埃及也參加了起義,那麼波斯帝國的根基就會動搖。

在卡里亞加入起義之後,賽普勒斯(Cyprus)也在西元前496年加入。波斯人自然也看出了起義者想向南煽動埃及的計畫,於是他們必須把賽普勒斯鎮壓下去,必須阻止起義向南蔓延的驅勢,於是就爆發了伊奧尼亞起義的第三次戰役——賽普勒斯遠征(Expedition against Cyprus)。

賽普勒斯遠征(Expedition against Cyprus) B.C. 498-497

西元498年,賽普勒斯的薩拉米斯國王Gorgus在位時曾拒絕加入伊奧尼亞起義反抗波斯,但市民,由他的弟弟Onesilus率領,拿起武器要為自由而奮鬥。於是在Onesilus率領下驅逐了Gorgus登上王位,採行擴張主義,整個賽普勒斯,包括帕福斯(Pafos)和其他11個城邦王國,一起參加希臘伊奧尼亞地區的起義,反抗波斯帝國統治。正如預期,波斯人入侵該島,西元前498年,波斯陸軍在賽普勒斯島北端登陸,主要由腓尼基人組成的波斯海軍也正在逼近。起義軍的海軍聞訊前來增援賽普勒斯人。雙方在賽普勒斯的撒拉米斯城附近撒拉米斯(Salamis)平原展開激戰。起義軍的海軍擊敗了腓尼基人,但是主要由撒拉米斯人和索伊人組成的陸軍卻被波斯陸軍擊敗。撒拉米斯的國王歐涅西洛(Onesilus)和索伊的國王阿裡斯托庫普洛(Aristocyprus)都戰死了。來增援的起義軍海軍只有撤退。波斯人為這一勝利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們的陸軍主帥阿爾提比歐(Artybius)戰死了。波斯人此戰之後又用了5個月的時間,西元前497年春天,波斯攻佔南端的Soloi(Soli),重新佔領了賽普勒斯,結束賽普勒斯人一年的自由生活,又回到奴隸制度下。Onesilos 的哥哥,Gorgus Chersides,在投降波斯的賽普勒斯人的証言下,重新成為薩拉米斯國王。波斯改變策略讓其後的賽普勒斯王國保有高度的自治權,包括發行自己的錢幣。

這一場血戰之後,起義的展開階段宣告結束。起義者雖然奪回了對赫勒斯滂、拜占庭的控制權,恢復了自己經濟上的自由,但把起義向南推進到埃及已不可能。雙方就此進入相持階段。

波斯與起義者相持階段戰役

達烏裡塞斯的南征北討(Daurises campaign) 497-496 B.C.

赫勒斯滂爭奪戰(Battle of Hellespont) 497 B.C.

相持階段的第一場戰役,應該是以波斯軍的動向為觀點,也是整個起義過程的第四場戰役,起義者重占赫勒斯滂(Hellespont)一帶正中了波斯人的要害。大流士的將軍達烏裡塞斯(Daurises)率領的波斯陸軍用5天的時間,攻下了赫勒斯滂(Hellespont)海峽南旁的達耳達諾斯(Dardanus)、佩爾柯鐵(Percote)等5座城市,至少部分地奪回了赫勒斯滂(Hellespont)海峽的控制權。這5座城市中,就有16年後薛西斯王渡海進入亞洲時經過的阿卑多斯(Abydos),因為從此處到對面歐洲部分的塞斯特(Sestos)是整個達達尼爾海峽最短之處,只有一英里不到。

按達烏裡塞斯(Daurises)在赫勒斯滂南岸進攻的路線看,他的任務大概是要一直向北,去打通拜占庭(Byzantium),也就是掌握控制黑海進出的達達尼爾海峽。但也許是卡裡亞(Caria)的形勢變化太快,他沒有來得及鞏固波斯在這一帶的統治,就馬上轉向南方,開始了整個起義過程中陸戰最激烈的另外三戰役。

馬爾希耳斯戰役(Battle of Marsyas) 497 B.C. 夏

達烏里塞斯軍隊從小亞細亞北邊轉而南下向位與南端的卡里亞(Caria)進军时,卡里亞人(Carians)开会讨论如何迎敌。其中有人建议采用過河佈陣背水一戰,最後卡里亞人决定让对方背靠迈安德罗斯河(Meander)列阵,而不是自己,這是希羅多德的描述;但是在YouTube上一段重建此戰役實景動畫影片中兩軍是側對著河佈陣,波斯軍有150,000名長矛步兵、6000名長盾長矛步兵、4000名里底亞人重裝步兵、4000名持小皮盾密細亞兵、800名騎兵,總共164,800名;卡里亞人則有8000名重裝步兵/2000名小皮盾兵,共計1萬人;双方交锋的结果是波斯军获胜。卡里亞人战死的有1万之多(?),波斯军也有2千人阵亡。

拉布劳昂达戰役(Battle of Labraunda) 496 B.C. 春

正當戰敗的卡裡亞人逃到拉布勞昂達的森林裡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時,起義軍陸軍的主力米利都人趕來增援了。於是米利都人和卡里亞人一起迎接波斯軍的進逼,起義聯軍擁有8500名長矛步兵、2000名米利都重裝步兵、5000名卡裡亞重裝步兵、1500名持小皮盾步兵,總共17,000人,人數還是居於劣勢。西元前496年春,兩軍在森林外決戰,起義軍再次戰敗,米利都軍遭到重創。

佩達蘇斯戰役(Battle of Pedasus) 496 B.C. 夏

即使再次戰敗,卡里亞人也沒有喪失勇氣。他們仍然集結起剩餘的部隊,當波斯軍夜晚行軍來到配達蘇斯城(Pedasus)外,就遭遇到埋伏的起義軍伏擊,達烏裡塞斯率領的波斯軍隊全軍覆滅,達烏裡塞斯也陣亡了。

這場大戰可以說整個起義相持階段的高峰。起義軍雖然兩次被擊敗,但最後仍然全殲了進犯的波斯軍。波斯人也從此吸取了教訓,明白對方並非不堪一擊。於是他們不再貿然進攻,避免和對方開展正面廝殺,放棄「一戰定乾坤」的想法,而是採取蠶食和各個擊破的戰術。

敘瑪依埃司的征伐(Hymaees's campaign) 497 B.C.

達烏裡塞斯(Daurises)匆匆轉往卡里亞,接手的將領是敘瑪依埃司(Hymaees),他繼續鞏固達烏裡塞斯收復赫勒斯滂的成果。他從撒狄(Sardis)出兵,西元前497年,先是征服了今天稱為黑海的普羅滂提海(Propontus)附近的奇奧斯(Cius)。後來又收復了特洛伊城所在的特洛亞德(Troad)地區。一點一點的蠶食。不過他還沒來得及有進一步的行動就病死在特洛亞德。

歐塔涅斯的攻略(Otanes's campaign) 497 B.C.

現在來接替道利塞斯的是歐塔涅斯。他是大流士的女婿。此人很可能就是和大流士王一起行刺瑪戈僧、並建議波斯走民主道路的那個歐塔涅斯的兒子。這個家族,照希羅多德說是只有在自願的情況下才服從國王的支配。西元前497年,Artaphernes總督和這第三位就任的將軍,他們沒有直接進攻起義者的大本營,即伊奧尼亞的核心地帶,而是繼續蠶食、各個擊破的策略,先攻下了伊奧尼亞(Ionia)和隔壁愛奧利亞(Aeolis)的兩座名城:庫梅(Cyme)和克拉佐門尼(Clazomenae)。從北方壓縮起義者的地盤。

起義落幕

原先伊奧尼亞的海岸線已經整個背叛波斯國王並且認為他們會輕鬆擊敗任何波斯國王所召集的軍隊。但波斯國王改變戰略採用一點一點的蠶食,使得目前的海岸線和盟友都遭到重創。雅典人撤離了而起義軍領袖Aristagoras也陣亡了。伊奧尼亞只有負隅頑抗一途了。

圍攻米利都(Seige of Miletus) 494-493 B.C.

米利都(Miletus)是位於今土耳其安納托利亞(Anatolia)西海岸線上的一座古希臘城邦,靠近米安得爾河口,三面背海,一面向陸。米利都是古伊奧尼亞聯盟之一員,一般被認為是前古典時期(Pre-Classical Age)最偉大的城邦。

西元前494年,波斯總督Artaphernes 已奪回了許多伊奧尼亞沿海城市,進而調集海陸精銳大軍圍攻米利都(Miletus),從海、陸包夾米利都(Miletus)。波斯人持續蠶食戰略,在進攻米利都城之前先切斷米利都的海上交通線,徹底阻斷米利都從海上獲得任何支援、補給的可能。

拉德海戰(Battle of Lade) 494 B.C.

在海上,爆發了拉德海戰(Battle of Lade),波斯艦隊600艘,在Artaphernes總督率領下和 353艘來自萊斯博斯島(Lesbos)、 希俄斯島(Chios)和薩摩斯島(Samian)的希臘三列槳艦聚集在拉德島(Island of Lade),離米利都城海岸不遠處。兩軍在此海面遭遇,首次遭遇波斯並未能取得絕對優勢,因此透過游說,薩摩斯人(The Samians),接受波斯人的賄賂,西元前494年的10月20日,再次遭遇時一開始行動時就開溜了,帶走了11 艘船舶,使得陣式崩裂,然後希臘人被完全擊敗,死傷慘重,雖然希俄斯人(Chians)打得非常英勇。

米利都全城軍民進行了殊死抵抗,戰爭進行得異常慘烈。圍城戰持續了一年半,米利都城直到彈盡糧絕,波斯人最後通過在城牆下面挖地道的方法,才攻破大門。西元前493年城破時波斯軍隊進行了大肆劫掠,當時城內的大部分公民均已戰死,剩下的婦孺數千人大流士一世也不放過,命人全部擄掠到波斯首都書珊城(Susa)為奴。

希斯提亞埃烏斯的反擊(Histiaeus campaign) 493 B.C.

在撒狄戰役(Battle of Sardis)進行期間,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當時正擔任大流士的皇家顧問。當被問及Aristagoras的行動,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聲稱完全不知道有這計劃,發誓要平定叛亂,如果大流士讓他回到伊奧尼亞。大流士同意了而希羅多德稱他無意平息叛亂,回到伊奧尼亞是去協助起義的Aristagoras。

當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聽到米利都(Miletus)陷落,他自認祇能自己來領導反抗波斯的抵抗運動。他從拜占庭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堡出發,希斯提亞埃烏斯帶著他的色雷斯武力,轉向希俄斯島(Chios);西元前 494 年在拉德海戰中希俄斯人擁有伊奧尼亞地區最大的艦隊 (100 艘船) ,足以說明希俄斯島在這一時期的海軍力量;但是在拉德希俄斯的艦隊頑強與波斯艦隊纏鬥,但最終希俄斯人被迫撤退,損失慘重。那些僥幸逃生的又被以弗所人殺死了,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就趁虛而入,經過兩次海戰失利,希俄斯人默認了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的領導。

然後他又轉往攻打位於愛琴海北端靠近色雷斯海岸的薩索斯島(Island of Thasos),圍攻薩索斯島時,他得到波斯人麾下的腓尼基人正乘船從米利都向伊奧尼亞的其他城邦進攻。於是希斯提亞埃烏斯放棄攻打薩索斯島,全軍向萊斯博斯島(Island of Lesbos)進發。來到萊斯博斯,由於缺乏糧食,希斯提亞埃烏斯打算到阿塔爾涅烏斯(Atarneus)劫掠一些糧食。恰巧一支由哈爾帕哥斯(Harpagus)統帥的波斯軍隊駐扎在那里,當希斯提亞埃烏斯登陸的時候,哈爾帕哥斯便率軍向他發起進攻,擊潰了他的軍隊,擄獲了他本人。

西元前493年,波斯將叛亂鎮壓了下去。據說,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在被抓住時,還高聲喊道,他是米利都的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他可能以為這樣一來波斯人便不會傷害他了。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波斯人把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押解到撒狄(Sardis)後,總督認為大流士會饒了救命恩人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沒有向大流士請示就把他殺死了,只是把他的首級製成木乃伊送到了蘇薩。希羅多德說:「當大流士知道這件事的時候,他是不高興這樣做的人們的,因為他們沒有把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活著帶到他的面前來。他下令把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的首級洗過並收拾乾淨,並非常隆重地加以埋葬,就像對待一個對大流士本人和波斯人立過大功的人的首級一樣。」大流士對希斯提亞埃烏斯(Histiaeus)的感恩直到此時方才結束。

现代文献

  • Ancient sources: Herodotus 5.28-38, 49-55, 65, 97-126; 6.1, 5, 9, 13, 18. Thucydides 4.102.2-3. Aeneas Tacticus 31.28-29. Diodorus Siculus 12.68.1-2. Plutarch, Apophthegmata Lacaenarum, Gorgo 1, 3. Ps.-Plutarch, Proverbia Alexandrinorum 1. Zenobius 5.57 (Corpus Paroemiographorum Graecorum I). Diogenianus [attrib.] 49 (Corpus Paroemiographarum Graecorum I). Gellius, Noctes Atticae 17.9.18-27. Polyaenus 1.24. Nicephorus Ouranos 116. Suda, s.v. oikoi. Joannes Tzetzes, Chiliades 3.96, vv. 458ff., 9.262, vv. 216ff. Eustathius, Commentarii ad Homeri Iliadem IV, Leipzig, 1830, p. 1358. Gregorius Cyprius 2.82 (Corpus Paroemiographorum Graecorum I). Apostolius 12.37, 16.81 (Corpus Paroemiographorum Graecorum II).
  • Boardman J, Bury JB, Cook SA, Adcock FA, Hammond NGL, Charlesworth MP, Lewis DM, Baynes NH, Ostwald M & Seltman CT.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0521228042. 
  • Fehling, D. Herodotus and His "Sources": Citation, Invention, and Narrative Art (Translated by J.G. Howie). Francis Cairns. 1989. 
  • Fine, JVA. The Ancient Greeks: A Critical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0674033140. 
  • Finley, Moses. Introduction. Thucydides –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translated by Rex Warner). Penguin. 1972. ISBN 0140440399. 
  • Holland, Tom. Persian Fire: The First World Empire and the Battle for the West. Doubleday. 2006. ISBN 0385513119. 
  • Lazenby, JF. The Defence of Greece 490–479 BC. Aris & Phillips Ltd. 1993. ISBN 0856685917.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GA Template:Link 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