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姓:修订间差异
第23行: | 第23行: | ||
根據此一說法,尤姓的祖源與沈姓相同。《[[姓纂]]》指,沈姓為[[黃帝]]的後裔,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因為食采於[[沈國]]而得姓。當時的沈國大致位於[[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至[[安徽省]][[阜陽縣]]西北一帶地方。大約公元900年福建沈姓轉為尤姓後,開始在福建繁衍,成為[[江蘇]][[吳興]]一帶的望族。 |
根據此一說法,尤姓的祖源與沈姓相同。《[[姓纂]]》指,沈姓為[[黃帝]]的後裔,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因為食采於[[沈國]]而得姓。當時的沈國大致位於[[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至[[安徽省]][[阜陽縣]]西北一帶地方。大約公元900年福建沈姓轉為尤姓後,開始在福建繁衍,成為[[江蘇]][[吳興]]一帶的望族。 |
||
但是以贵州为主的少部分尤氏及其 |
但是以贵州为主的少部分尤氏及其分支犹氏认为:思礼公并非尤姓始祖,尤姓古来即有。在公元909年王审知据闽称王、沈思礼易姓为尤的三十五年之前,即公元874年,山西寿阳尤氏崇仁、崇义、崇礼兄弟三人,时皆任都总管,奉唐僖宗之诏督师征讨南诏国占领的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克复之后敕封尤崇义为世袭播州宣慰使司职,镇守黔中翁水,至今陵墓仍在,县志与族谱可考其事迹,贵州尤氏亦多奉尤崇义为祖。 |
||
另外亦有证据支持尤姓古来即有: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和《傅山全书·六卷》等所载,东汉时有'''尤来''',汉人外孙之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汉后被班超废黜并遣送洛阳。又据三国志卷六〇贺齐传:(东吴建安)二十一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拜安东将军。 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上述这些尤氏均为五代前见诸史册之人物,但其后无世系可考。 |
另外亦有证据支持尤姓古来即有: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和《傅山全书·六卷》等所载,东汉时有'''尤来''',汉人外孙之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汉后被班超废黜并遣送洛阳。又据三国志卷六〇贺齐传:(东吴建安)二十一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拜安东将军。 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上述这些尤氏均为五代前见诸史册之人物,但其后无世系可考。 |
2015年9月8日 (二) 05:04的版本
姓氏 | |
尤 | |
《百家姓》第19位 | |
2: |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
3: |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
4: |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
郡望 | 吴兴郡 |
尤姓是南中國的姓氏,始自10世紀,在百家姓中排第19,台灣第八十五大姓,在大陸當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約佔大陸漢族人口的万分之六[1],多生活在南中國一帶,其中福建尤姓約有20万人,約佔全國尤氏的四分之一。
來源
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公认:尤姓原姓沈。唐亡之后,梁帝朱温于公元909年册封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王審知为闽王,因審、沈二字同音,一部分沈姓族人為了避諱,將自己的姓改為「尤」。宋代李綱於《梁奚谷漫錄》指:「系出沈姓,五代王審知據閩,閩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改尤氏。」有說當時提出改姓的人名為沈思禮,為王審知女婿,今福建省南安市南廳有尤(沈)思禮與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稱「駙馬墓」。[2]
根據此一說法,尤姓的祖源與沈姓相同。《姓纂》指,沈姓為黃帝的後裔,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因為食采於沈國而得姓。當時的沈國大致位於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至安徽省阜陽縣西北一帶地方。大約公元900年福建沈姓轉為尤姓後,開始在福建繁衍,成為江蘇吳興一帶的望族。
但是以贵州为主的少部分尤氏及其分支犹氏认为:思礼公并非尤姓始祖,尤姓古来即有。在公元909年王审知据闽称王、沈思礼易姓为尤的三十五年之前,即公元874年,山西寿阳尤氏崇仁、崇义、崇礼兄弟三人,时皆任都总管,奉唐僖宗之诏督师征讨南诏国占领的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克复之后敕封尤崇义为世袭播州宣慰使司职,镇守黔中翁水,至今陵墓仍在,县志与族谱可考其事迹,贵州尤氏亦多奉尤崇义为祖。
另外亦有证据支持尤姓古来即有: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和《傅山全书·六卷》等所载,东汉时有尤来,汉人外孙之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汉后被班超废黜并遣送洛阳。又据三国志卷六〇贺齐传:(东吴建安)二十一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拜安东将军。 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上述这些尤氏均为五代前见诸史册之人物,但其后无世系可考。
另有少部份尤姓人則是仇姓人士所改,許多仇姓人士認為「仇」字有施暴之意,不祥,因而改為尤姓。一說春秋时期「仇」、「尤」,皆「怨」也,音义相通,都是怨忿之义,因此亦有称尤氏者,读音作qíu(ㄑㄧㄡˊ),今读作yóu(ㄧㄡˊ)亦可。
除了漢族的尤姓外,滿族人亦有尤姓,世居沽河、遼陽等地;而赫哲族的尤可勒氏,漢姓亦為尤;今滿、台灣原住民、蒙古、佤、苗、羌等民族亦有尤姓。
分布
沈姓郡望有二:吳興和汝南,而吳興(今浙江省)地處閩地,沈改尤後,吳興郡自此成為尤姓郡望,但在北宋時,尤姓族人並不多,直至宋真宗天禧年期(1017年—1022年),其後人才開始大舉繁衍,《常州府志》記載,宋真宗時,泉州晉江人尤叔保舉家遷往浙江常州府無錫,子大公,孫尤輝,曾孫尤著,玄孫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孫尤焴、尤耀,曾孫尤冰寮均名載史冊。
到了宋元之戰時,蒙古鐵騎南侵,趙宋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尤姓族人大舉遷移至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統治後,政治相對穩定,部分尤姓人亦舉家北上。其中,戰亂時,大批難民湧入相對穩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為人口稠密旳地區,明初政府為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50年間八次大規模遷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區,當中就包括尤姓,被分遷於北京、江蘇、安徽、湖南等地。
目前尤姓人以福建、潮州和江蘇兩地最多,而福建、潮州亦因鄰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進一步遷徙至海外,並見於台灣、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萩市(Mỹ Tho,又稱美拖)一帶,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來自潮州饒平。尤姓在越南語漢越辭的正規拼法為Vuu。而在菲律賓創立超拼音編碼系統的尤扶西,則來自福建泉州晉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遷徙路線。
歷史名人
- 尤思礼:尤姓得姓始祖,原姓沈,闽王王审知的女婿,唐僖宗册封他为驸马都尉。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梁称帝,册封王审知为闽王,沈思礼为避“审”音讳,与族人将“沈”去水改“尢”。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南厅有唐都尉驸马尤氏、郡主王氏墓(俗称驸马墓)。
- 尤崇义:山西寿阳人,贵州尤氏始祖。公元874年与兄尤崇仁、弟尤崇礼奉诏督师征讨南诏国占领的唐属播州,克复之后敕封尤崇义为世袭播州宣慰使司职,镇守黔中翁水,成为贵州尤氏及其后裔分支犹氏的始祖。
- 尤道明:尤崇义长子尤朝觐之后裔,于宋嘉熙四年(一说是熙宁),中乙科进士,皇帝殿试时,谓“尤悔字不佳”,遂御书《诗经.小雅.采芑》中之“克壮其犹”四字赐之,赐姓易尤为犹姓,成为犹氏得姓始祖。
- 尤叔保:常州无锡人,宋代书画家、富翁。
- 尤袤:常州无锡人,南宋诗人、大臣。绍兴年間进士。任泰兴令时有政绩。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宋高宗稱讚他:「卿才識近世罕有」。
- 尤概:尤袤子,宋代官吏、诗人。孝宗年間进士,历任建康府推官、左朝奉郎、太常博士。
- 尤时泰:常州无锡人,宋代名士。拒絕出仕。但寿命长达一百二十余岁。
- 尤台,也都是宋代知名的高士。
- 尤彬,也都是宋代知名的高士。
- 尤文獻,畫家,宋兵部尚書知樞密院事及觀文殿大學士。
- 尤平:宋代詞人。
- 尤瑛:常州府无锡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参议。
- 尤求:明代畫家。
- 尤世功、尤世威、尤世祿:明末將領,長兄世功出身武舉,清兵破瀋陽時戰死。次兄世威官至左都督,李自成破西安後,被俘殺。弟世威為寧夏總兵官,李自成攻榆林時,守城死。
- 尤侗: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任翰林院检讨。
- 尤珍:尤侗子,清代詩人。
- 尤怡: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学家、诗人。
- 尤澹仙:清代學者。工詞賦及駢體文。
- 尤蔭:清代書畫家,擅寫竹。
- 尤渤:甘肅武威人,清朝將領。
- 尤錦:江蘇太倉人,清代畫家,工山水,擅花卉翎毛。
- 尢列:清末「四大寇」之一。
現代人物
- 尤民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農林大學副校長,福建省農科院院長。
- 尤太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少將,歷任中共中央委員,全國人大代表。
- 尤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福建省委書記。
- 尤清,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及台北縣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