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修订间差异
第23行: | 第23行: | ||
华北以北初雪,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 |
华北以北初雪,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 |
||
===南北方温差=== |
===南北方温差=== |
||
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 |
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最南部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 |
||
==節氣養生== |
==節氣養生== |
2017年1月20日 (五) 08:42的版本
歲 | 開始 | 結束 |
---|---|---|
辛巳 | 2001-11-07 08:36 | 2001-11-22 06:00 |
壬午 | 2002-11-07 14:21 | 2002-11-22 11:53 |
癸未 | 2003-11-07 20:13 | 2003-11-22 17:43 |
甲申 | 2004-11-07 01:58 | 2004-11-21 23:21 |
乙酉 | 2005-11-07 07:42 | 2005-11-22 05:14 |
丙戌 | 2006-11-07 13:34 | 2006-11-22 11:01 |
丁亥 | 2007-11-07 19:24 | 2007-11-22 16:49 |
戊子 | 2008-11-07 01:10 | 2008-11-21 22:44 |
己丑 | 2009-11-07 06:56 | 2009-11-22 04:22 |
庚寅 | 2010-11-07 12:42 | 2010-11-22 10:14 |
辛卯 | 2011-11-07 18:34 | 2011-11-22 16:07 |
壬辰 | 2012-11-07 00:25 | 2012-11-21 21:50 |
癸巳 | 2013-11-07 06:13 | 2013-11-22 03:48 |
甲午 | 2014-11-07 12:06 | 2014-11-22 09:38 |
乙未 | 2015-11-07 17:58 | 2015-11-22 15:25 |
丙申 | 2016-11-06 23:47 | 2016-11-21 21:22 |
丁酉 | 2017-11-07 05:37 | 2017-11-22 03:04 |
戊戌 | 2018-11-07 11:31 | 2018-11-22 09:01 |
己亥 | 2019-11-07 17:24 | 2019-11-22 14:58 |
庚子 | 2020-11-06 23:13 | 2020-11-21 20:39 |
辛丑 | 2021-11-07 04:58 | 2021-11-22 02:33 |
壬寅 | 2022-11-07 10:45 | 2022-11-22 08:20 |
癸卯 | 2023-11-07 16:35 | 2023-11-22 14:02 |
甲辰 | 2024-11-06 22:20 | 2024-11-21 19:57 |
數據來源:噴氣推進實驗室線上曆書系統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1月6-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1]冬是终了的意思,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農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會建立,並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則需抢种晚茬冬麦,趕紧移栽油菜,南部則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此時開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2]
物候
- 一候水始冰:水面初疑,未至於堅也。
- 二候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坼。
-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注蜃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類乎?《禮記》之注曰:蛟屬。《埤雅》又以蚌蜃各釋,似非蛤類。然按《本草》車螯之條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台,又嘗聞海中蜃氣成樓垣。」《章龜經》曰:蜃大者如車輪,島嶼、月間吐氣成樓,與蛟龍同也。則知此為蛤明矣。況《爾雅翼》引《周禮》諸家辯蜃為蛤甚明。《禮記》之注,以謂雉由於蛇化之說,故以雉子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腰下盡逆鱗,知之悉矣。然復疑之,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則亦聞而識之。不若《本草》、《章龜經》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晉語》曰:雉入於淮為蜃。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气候特点
南風漸弱 北風增強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晴朗无风之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
华南南部、台湾以及海南岛等地区,11月尚未进入冬季。但11月的气温也不是很高,最高气温一般都在29℃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烈降温的情况,只不过近些年来因全球暖化現象较少出现。
气温下降 变化明显
华北以北初雪,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
南北方温差
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最南部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
節氣養生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補充元氣,御寒作用。
立冬進補是冬令進補的起始,俗话说的好“冬令進補,春天打虎”;专家解释说,身體通过冬天的调补,來年春天出現身強體壯、虎虎生風的形象,且不容易生病。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見立冬進補的重要性。(冬季,按中國傳統習俗,是指農曆10、11、12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個節氣。)
立冬节气吃什么?立冬节气,中国南北方习俗不一样,北方吃饺子而南方吃肉。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还有一段渊源呢,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每年的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而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所以在“交”子之时就要吃饺子把交子的含义放在里面。因此,在北方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更多的人是习惯在家里自己包饺子吃。
在中國的福建、廣東地區抑或是臺灣,都有「補冬」的習俗。「補冬」在過去物資供應比較困難的時代里,是一個豐盛的節日。那時,平日裡以地瓜為主食的閩南人,只有除夕等屈指可數的幾個日子才能享受到肉味。因此,「補冬」一詞總有喜慶的內涵。在冬至日,相識的人見面總要相問:「今天補冬,你們家補什麼?」其中透出對彼此生活境地的關切和關懷。
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
在美麗島台灣,街頭的「薑母鴨」、「羊肉爐」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涼性蔬菜一般有冬瓜、絲瓜、油菜、菠菜等;而紅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在台灣冬天進補絕不可少的就是「麻油雞」,除了美味營養之外,它材料準備簡單、做法容易。麻油爆香薑片、加入雞肉拌炒、米酒倒入燉煮,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上桌,天冷的時候來上一碗,頓時消除寒意又能補氣血,是道超適合自己在家動手做並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的好料理!麻油雞也是坐月子必備藥膳。[3]
我們的身體的確在進入冬天之前需要好好來儲存能量,補足高質量的蛋白質,維生素,足夠的熱量,以及補充微量元素是冬令進補安全過冬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