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城:修订间差异
第61行: | 第61行: | ||
{{main|沈阳故宫}} |
{{main|沈阳故宫}} |
||
盛京皇宫位于盛京城正中。为三路格局。最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修建的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中央一路为皇太极时期修建的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建筑群,以及乾隆时陆续建造的沈阳故宫太庙、东所、西所等建筑。最西路为乾隆时修建的[[文溯阁]](存放[[四库全书]])、嘉荫堂(戏台)建筑群,其南面为轿马场。 |
|||
沈阳故宫完整保存至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盛京城墙城门的拆除及复建 == |
|||
盛京城墙及城门格局完整保存至清末,未经战争破坏。1929-1930年,因沈阳城中开辟公共汽车线路,拆除了钟楼和鼓楼。 |
|||
*1930年拆除怀远门(大西门)。1994年复建(仿城门式楼房,非城门原制) |
|||
*1951年拆除外攘门(小西门)及真武庙 |
|||
*1951-1954年拆除抚近门(大东门)。1998年复建(仿城门式楼房,非城门原制) |
|||
*1951-1954年拆除德盛门(大南门),2007年发现瓮城遗址,修建博物馆保护 |
|||
*1951-1954年拆除天祐门(小南门) |
|||
*1951-1954年拆除福胜门(大北门) |
|||
*1951-1954年拆除地载门(小北门) |
|||
*1954年拆除沈阳文庙,修建朝阳街小学 |
|||
*1956年为修建环城路,拆除其余城墙 |
|||
*1957年拆除崇寿寺白塔 |
|||
*1977年拆除镇边门(九门)。2012年兴建商业大楼时发现努尔哈赤寝宫(罕王宫)遗址。经发掘清理,2017年作为“罕王宫遗址陈列馆”对外开放 |
|||
盛京城墙目前尚存西北角楼(沈河区西顺城街顺垣巷12号),以及沈河区九门路44-50号的两处残存城墙(各长约25米、近100米)。 |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2023年3月4日 (六) 15:02的版本
盛京城 (满语:ᠮᡠᡴ᠋ᡩᡝ᠋ᠨ,转写:mukden)是后金政权在入关之前的最后一座都城,入关后,以北京城为首都,盛京城则成为陪都奉天府所在。延续至今,为沈阳市主城区。
1625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从东京城迁都沈阳。1631年皇太极扩建沈阳中卫,并更名盛京[1]。改建后的盛京城有敌楼八座,角楼四座,并将原有的四座城门改为八座城门[1]。
清代之前城池沿革
公元前128年,西汉在今沈阳地区设置侯城县,并将此地作为中部都尉治所,垒土筑城。后迭经兴废。东汉时期,侯城县被撤销,后又恢复。公元121年,东汉与高句丽交战,侯城县被高句丽军焚毁。随后重建,成为中辽郡治所。公元238年,曹魏军队征辽东公孙渊,侯城县再遭破坏。两晋时期,侯城县建制被撤销,其地属玄菟郡。
晋朝末年,高句丽崛起,占有辽东地区,未恢复汉侯城县,只是在周边地区设置了一些规模很小的高句丽城邑。公元688年,唐军灭高句丽,收回辽东,此后直至辽朝初年,侯城县地区仍未复建城池。
辽朝灭渤海国后,将其境内沈州的全城人口迁移至汉侯城县故址,另建新城,仍命名为沈州。辽朝时期的沈州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直辖的“私城”,设节度使,建有夯土城墙,辟城门四座,城内有十字形街道。
公元1116年金朝军队从辽朝手中夺取沈州,取消辽代的私城建制,改为东京(辽阳)所辖的一个军州城,设节度使镇守。公元1163年由节度州降为刺史州。金代沈州城延续辽代规模,在土城上开有四门,未设城楼、敌台、城堞等,城门采用女真人习惯的木栅门。
13世纪初蒙古兴起后,在辽东地区与金朝发生多次战争,沈州城遭到严重破坏。公元1233年,蒙古军队正式占领辽东地区。公元1263年,为安置高丽降民,重新修筑沈州城垣和城内设施。公元1266年,元朝重新恢复沈州建制。公元1297年(元成宗大德元年),元朝将路治由辽阳迁到沈州,沈州城升格为沈阳路城。其规模仍延续了辽金时代的格局,辟城门四座,城中有十字形道路,规模小于明清沈阳城。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辽东都指挥使司下设沈阳中卫、沈阳左卫和沈阳右卫,沈阳中卫即设在元朝沈阳路城内。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沈阳中卫指挥闵忠奏请明廷,对沈阳中卫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城墙全长拓展至九里三十步,内外两侧全部包砌城砖。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面各开城门一座,皆建有城楼和瓮城。南门为保安门(城楼称永宁楼),东门为永宁门(城楼称靖边楼),北门为安定门(城楼称镇边楼),西门为永昌门(城楼称迎恩楼)。城墙之外为城壕两重,各宽三丈、深八尺。城中南北大街、东西大街构成十字路网格局,两条大街交会之处修建中心庙。
据《全辽志》记载,沈阳中卫城的南半部为衙署区,有沈阳中卫治(城东南隅,元总管府旧址),经历司、镇抚司、左右中前后所(俱卫治内);察院行台(卫治西南),沈阳游击府(在卫治西南隅,嘉靖辛丑都御史孙桧奏设),沈阳备御公署(在卫治西);儒学(正统二年都御史李濬奏设,在卫治东),社学;军器局(卫治西北),军储仓(卫治西北),予备仓(卫储仓内),钱帛库(卫治西南),养济院(卫治西南隅),草场(卫治西南隅),教场(城东一里),漏泽园等等。东西大街为商户、民居集中区域。
盛京城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队占领沈阳中卫城。1625年,努尔哈赤宣布把都城从辽阳旁边新建的东京城迁到沈阳。《清太祖实录》记载,“帝聚诸王臣,议欲迁都沈阳,诸王臣谏曰:‘东京新筑,宫廨方成,民之居室未备,今欲迁移,恐食用不足,力役繁兴,民不堪苦矣。’帝不允曰:‘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被后金军队占领的沈阳中卫“城大而低,身高不盈丈余,面仅五六尺,其砖皆咸削坍塌,可登而上”。努尔哈赤暂未改变原沈阳中卫的城垣形式和十字形街道格局,仅在十字街东南隅,靠近中心庙的位置修建了大衙门(即大政殿,amba dasan i deyen,或称大殿、笃恭殿),所用殿材木料、砖石、琉璃瓦等皆从辽阳东京城拆运而来。殿前为长方形广场,左右两翼修建了八旗贵族议政的十王亭,广场南端拦以木栅栏。努尔哈赤的寝宫则设在北门安定门之内,南北大街的最北端。据《盛京城阙图》记载,其形制为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有门一座,第二进院落有台阶、高台、宫门,门内有寝宫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除此之外,努尔哈赤及皇太极时期,在城中还陆续修建了墨尔根王府、豫亲王[[府、巴图鲁郡王府、饶余郡王府、肃亲王府、庄亲王府、礼亲王府、颖亲王府、成亲王府、郑亲王府、敬谨郡王府等建筑。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一年后即病死,1626年皇太极即位。从1631年起,皇太极对盛京城实施改建。主要包括:
- 修葺城垣。整修后的盛京城墙长九里三十二步,高三丈五尺,厚三丈八尺,内外包砌砖石,女墙高七尺五寸。四面设垛口六百五十一处,城楼八座,角楼四座。护城河宽十四丈五尺。
- 增设城门。扩建后,在沈阳方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建设有八座城门。
- 南面城墙,东为德盛门(erdemu i etehe duka,俗称大南门),西为天祐门(abkai gosiha duka,俗称小南门)
- 东面城墙,南为抚近门(hanciki be hairandara duka,俗称大东门),北为内治门(dorgi be dasara duka,俗称小东门),
- 西面城墙,南为怀远门(goroki be gosire duka,俗称大西门),北为外攘门(tulergi be toktobure duka,俗称小西门),
- 北面城墙,东为福胜门(hūturi hūsun de etehe duka,俗称大北门),西为地载门(na tukiyehe duka,俗称小北门)。
- 原努尔哈赤寝宫所在的北门安定门城楼城台皆予以保留,但用砖石将门券封死,称为“九门”。
- 城内路网结构由原先的十字形变为井字形,形成九宫格布局,在正中一格布置皇宫。
- 原大政殿西边的皇太极即位前之贝勒府扩建为皇帝正宫。台上寝宫改建为清宁宫(genggiyen elhe gung)及东西各宫。台下王府大门处修建崇政殿(wesihun dasan i diyan),崇政殿之前修建大清门(daicing duka),为皇宫正门,门前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称文德坊、武功坊。改建后的皇宫成为皇太极理政、居住的主要宫室,位于其东边的大政殿、十王亭一组建筑变为礼仪性建筑。
- 在皇宫前面设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两院(都察院、理藩院)
- 皇宫后面的四平街辟为商业街,形成“前朝后市”格局。四平街与大北门街、小北门街交会之处设置钟楼、鼓楼
- 在德盛门外南五里处修建天坛
- 在内治门外东三里处修建地坛
- 在抚近门外东五里处修建太庙(后迁移至大清门东侧景祐宫位置)
- 崇德八年(1643年)在城外东、西、南、北修建四塔
康熙十九年(1680年)添筑盛京外城,形状接近圆形,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设有八道关门,大东边门、小东边门、大南边门、小南边门、大西边门、小西边门、大北边门、小北边门,依次与内城的抚近门、内治门、德盛门、天佑门、怀远门、外攘门、福胜门、地载门以条石路相联。此后盛京城形成内城方、外城圆的“内外城”格局,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至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兴建满铁附属地,以及民国开辟商埠,逐渐演变为双中心格局。
皇宫
盛京皇宫位于盛京城正中。为三路格局。最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修建的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中央一路为皇太极时期修建的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建筑群,以及乾隆时陆续建造的沈阳故宫太庙、东所、西所等建筑。最西路为乾隆时修建的文溯阁(存放四库全书)、嘉荫堂(戏台)建筑群,其南面为轿马场。
沈阳故宫完整保存至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盛京城墙城门的拆除及复建
盛京城墙及城门格局完整保存至清末,未经战争破坏。1929-1930年,因沈阳城中开辟公共汽车线路,拆除了钟楼和鼓楼。
- 1930年拆除怀远门(大西门)。1994年复建(仿城门式楼房,非城门原制)
- 1951年拆除外攘门(小西门)及真武庙
- 1951-1954年拆除抚近门(大东门)。1998年复建(仿城门式楼房,非城门原制)
- 1951-1954年拆除德盛门(大南门),2007年发现瓮城遗址,修建博物馆保护
- 1951-1954年拆除天祐门(小南门)
- 1951-1954年拆除福胜门(大北门)
- 1951-1954年拆除地载门(小北门)
- 1954年拆除沈阳文庙,修建朝阳街小学
- 1956年为修建环城路,拆除其余城墙
- 1957年拆除崇寿寺白塔
- 1977年拆除镇边门(九门)。2012年兴建商业大楼时发现努尔哈赤寝宫(罕王宫)遗址。经发掘清理,2017年作为“罕王宫遗址陈列馆”对外开放
盛京城墙目前尚存西北角楼(沈河区西顺城街顺垣巷12号),以及沈河区九门路44-50号的两处残存城墙(各长约25米、近100米)。
参考文献
- ^ 1.0 1.1 沈阳日报. 清初“陪都”盛京的“城市文脉”. 新浪读书. 2013-06-23 [2021-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