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美国:修订间差异
Nakeliveelva(留言 | 贡献) |
Nakeliveelva(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41行: | 第41行: | ||
| single 4 date = 2003年12月8日 |
| single 4 date = 2003年12月8日 |
||
}}}} |
}}}} |
||
《'''夢醒美國'''》({{lang-en|'''American Life'''}}),是美国女歌手[[瑪丹娜]]的第9张录音室专辑,于2003年4月21日由Maverick Records發行。該專輯空降[[Billboard 200|告示牌專輯榜]]冠軍<ref>{{Cite web |url=http://www.billboard.com/charts/2003-05-10/billboard-200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4-12-12 |archive-date=2014-07-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03144637/http://www.billboard.com/charts/2003-05-10/billboard-200 |dead-url=no }}</ref>,成為瑪丹娜第2張空降冠軍的專輯,這也是她第5張美國冠軍專輯。本專輯內亦收錄了第20集007電影[[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同名主題曲。 |
《'''夢醒美國'''》({{lang-en|'''American Life'''}}),是美国女歌手[[瑪丹娜]]的第9张录音室专辑,于2003年4月21日由Maverick Records發行。該專輯空降[[Billboard 200|告示牌專輯榜]]冠軍<ref>{{Cite web |url=http://www.billboard.com/charts/2003-05-10/billboard-200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4-12-12 |archive-date=2014-07-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03144637/http://www.billboard.com/charts/2003-05-10/billboard-200 |dead-url=no }}</ref>,成為瑪丹娜第2張空降冠軍的專輯,這也是她第5張美國冠軍專輯。本專輯內亦收錄了第20集007電影《[[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同名主題曲。 |
||
== 重要紀事 == |
== 重要紀事 == |
2024年4月22日 (一) 16:02的最新版本
夢醒美國 American Life | ||||
---|---|---|---|---|
麦当娜的录音室专辑 | ||||
发行日期 | 2003年4月21日 | |||
录制时间 | 2001年–2003年; 西湖录音室 (西好莱坞); 奥林匹克录音室 (伦敦) | |||
类型 | ||||
时长 | 49:39 | |||
唱片公司 | ||||
制作人 |
| |||
麦当娜专辑年表 | ||||
| ||||
收錄於《梦醒美国》的單曲 | ||||
|
《夢醒美國》(英語:American Life),是美国女歌手瑪丹娜的第9张录音室专辑,于2003年4月21日由Maverick Records發行。該專輯空降告示牌專輯榜冠軍[1],成為瑪丹娜第2張空降冠軍的專輯,這也是她第5張美國冠軍專輯。本專輯內亦收錄了第20集007電影《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同名主題曲。
重要紀事
[编辑]評價毀譽參半
[编辑]整张专辑由米尔维斯·阿马黛和瑪丹娜共同制作,内容描述了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本张专辑被认为是一张概念專輯,内容均是对美国梦和唯物主义的思考。这些主题均和瑪丹娜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热门歌曲〈拜金女孩〉相悖。《夢醒美國》是一张纯粹的民俗专辑,和瑪丹娜之前的普通的流行乐专辑风格大不一样。专辑还包含了一些摇滚乐和电子音樂,许多曲目亦受到原音乐的影响。《夢醒美國》收到了褒贬不一的乐评。
商業成績
[编辑]商业上,本专辑在全球14个国家获得了冠军,其中包括英美兩國。由于本专辑在美国和英国分别获得了100万份和30万份的销量,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和英国唱片业协会(BPI)均将专辑认证为白金唱片。本专辑为2003年畅销专辑的第32名,迄今为之在全球获得了500万份销量。本专辑获得了2004年第46届格莱美奖的两项提名。樂評對這張專輯的評價毀譽參半,音樂權威滾石雜誌僅給予這張專輯三顆星評價。
专辑共发行了4支单曲,和专辑同名歌曲〈夢醒美國〉在发行后恶评如潮,它在單曲榜僅獲得第37名,雖然在英國空降單曲榜亞軍,但Blender雜誌将其列为史上最差歌曲第9名。歌曲的音樂影片在战争背景下,内容有暴力成分,因此不得不发布了音樂影片的剪辑版。而第二支单曲〈好萊塢〉的成績更糟糕,連單曲榜都進不了,成為瑪丹娜出道20年來首次無法入榜的單曲。〈誰與爭鋒〉在2002年底就已經發行單曲,並於單曲榜獲得第8名的成績,它是電影007系列第20集誰與爭鋒的主題曲,瑪丹娜本人亦在該片中客串演出。
相較於單曲皆多數進不了流行榜之下,在舞曲榜(Hot Dance Club Songs)的成績可揚眉吐氣了,專輯中共有七首單曲打進該榜,其中有五首單曲登上冠軍名次,另有兩首獲得前十名,其中獲得冠軍依序是〈誰與爭鋒〉、〈夢醒美國〉、〈好萊塢〉、〈不再失去〉和〈滿滿愛意〉,其它是獲得第4名的〈沒人懂我〉和第9名的〈母親父親〉。其中單曲〈滿滿愛意〉的音樂影片請來了導演盧·貝松執導,它也成了雅詩蘭黛化妝品的廣告歌曲。《夢醒美國》的單曲創下瑪丹娜歌唱生涯的新低紀錄,但卻是她擁有最多首冠軍舞曲的專輯。
《夢醒美國》在英國榜成績較佳,專輯獲得1週冠軍,它在榜內共停留20週,更進入2003年英國年終專輯榜,位居第52名。〈誰與爭鋒〉、〈夢醒美國〉、〈好萊塢〉和〈滿滿愛意〉在英國單曲榜上分別獲得第3名、第2名、第2名和第11名的成績。
向天后致敬
[编辑]在2003年MTV音乐录像带大奖中,MTV台為了向瑪丹娜致敬,特地安排布兰妮·斯皮尔斯、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及蜜西·艾莉特與她同台表演歌曲〈宛如处女〉和〈好萊塢〉組曲,在表演中瑪丹娜還同时亲吻了布兰妮和克莉絲汀,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4年4月和5月,瑪丹娜为专辑作了一个小型的宣传演出。
綜合得分 | |
---|---|
來源 | 評分 |
Metacritic | 60/100[2] |
評論得分 | |
來源 | 評分 |
Allmusic | [3] |
《告示牌》 | (positive)[4] |
《娛樂周刊》 | (B−)[5] |
《NME》 | (7/10)[6] |
Robert Christgau | [7] |
《滾石》 | [8] |
偏鋒雜誌 | [9] |
Spin | (B−)[10] |
Stylus Magazine | (F)[11] |
《衛報》 | [12] |
曲目列表
[编辑]曲序 | 曲目 | 词曲 | 制作人 | 时长 |
---|---|---|---|---|
1. | 梦醒美国 American Life | 麦当娜、米尔维斯·阿马黛 | 麦当娜、阿马黛 | 4:58 |
2. | 好莱坞 Hollywood | 麦当娜、阿马黛 | 麦当娜、阿马黛 | 4:24 |
3. | 愚蠢至極 I'm So Stupid | 麦当娜、阿马黛 | 麦当娜、阿马黛 (Mark "Spike" Stent参与了额外制作) | 4:09 |
4. | 滿滿愛意 Love Profusion | 麦当娜、阿马黛 | 麦当娜、阿马黛 | 3:38 |
5. | 沒人懂我 Nobody Knows Me | 麦当娜、阿马黛 | 麦当娜、阿马黛 | 4:39 |
6. | 不再失去 Nothing Fails | 麦当娜、蓋伊·西格斯沃思、Jem Griffiths | 麦当娜、阿马黛 (Stent参与了额外制作) | 4:49 |
7. | 插曲 Intervention | 麦当娜、阿马黛 | 麦当娜、阿马黛 | 4:54 |
8. | 靜止 X-Static Process | 麦当娜、Stuart Price | 麦当娜、阿马黛 | 3:50 |
9. | 母親父親 Mother and Father | 麦当娜、阿马黛 | 麦当娜、阿马黛 | 4:33 |
10. | 誰與爭鋒 Die Another Day | 麦当娜、阿马黛 | 麦当娜、阿马黛 | 4:38 |
11. | 安逸過活 Easy Ride | 麦当娜、Monte Pittman | 麦当娜、阿马黛 | 5:05 |
发行历史
[编辑]地区 | 日期 | 形式 | 厂牌 |
---|---|---|---|
美国[13] | 2003年4月21日 | 数字下载 | 華納兄弟 |
英国[14] | |||
加拿大[15] | 2003年4月22日 | CD |
單曲排行成績
[编辑]年份 | 歌曲 | 美國單曲榜 | 美國舞曲榜 | 英國單曲榜 |
---|---|---|---|---|
2002 | 誰與爭鋒 | 8 | 1 (2週) | 3 |
2003 | 夢醒美國 | 37 | 1 | 2 |
- | 好萊塢 | - | 1 | 2 |
- | 不再失去 | - | 1 | - |
2004 | 滿滿愛意 | - | 1 | 11 |
参考来源
[编辑]- ^ 存档副本.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3).
- ^ American Life.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February 8,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2).
- ^ Thomas Erlewine, Stephen. allmusic ((( Remixed & Revisited {EP} > Overview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November 25, 2003 [August 12, 2009].
- ^ Paoletta, Michael. American Life.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April 25, 2003 [May 1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Tucker, Ken. American Life Review: Madonna.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April 25, 2003 [September 2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0).
- ^ Davis, John. Madonna : American Life. NME. IPC Media. April 29, 2003 [January 19,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Christgau, Robert. CG Madonna. Robert Christgau. [January 19,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6).
- ^ Ratliff, Ben. Madonna American Life. Rolling Stone. Jann Wenner. April 22, 2003 [April 14,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4).
- ^ Cinquemani, Sal. Madonna: American Life. Slant Magazine. July 11, 2008 [August 11,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5).
- ^ Hannaham, James. Madonna, 'American Life'. Spin. Buzz Media. June 29, 2003 [May 1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9).
- ^ Howard, Ed. Madonna – American Life. Stylus Magazine. September 1, 2003 [January 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2).
- ^ Petridis, Alexis. Madonna: American Life. The Guardian. London: Guardian Media Group. April 11, 2003 [January 19,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9).
- ^ American Life – Madonna. iTunes Store (US). Apple Inc. April 21, 2003 [June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American Life – Madonna. iTunes Store (GB). Apple Inc. April 21, 2003 [June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American Life: Madonna. Amazon.com. April 22, 2003 [June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