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扬州十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瑞云浓留言 | 贡献2013年6月28日 (五) 21:45 扬州十日記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扬州十日是據《楊州十日記》所述於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世祖顺治二年)四月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了惨烈的大屠杀的事件。当时南明将领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史可法組織軍民对清军殊死抵抗。同年四月十八日,清豫親王多鐸成功突破江淮防線包圍揚州。

扬州十日插图

四月廿四日,清軍調集紅夷大炮轟擊揚州,史可法再次向南明求援,仍沒有回應。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拔劍自刎,為部下所阻。多鐸勸其投降,遭史可法嚴辭拒絕,多鐸遂下令在軍前將史可法處死。史可法的部將劉肇基繼續率領殘部和城中居民與清軍展開巷戰,經過激烈戰鬥,清軍才占領揚州。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鐸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血腥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記》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揚州死難數十萬人。

扬州十日記

有关扬州十日的记载全部来自《扬州十日記》,這是一本僅八千字不到的小書;但此书长期被清廷禁止无法流通,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此书由日本带回,「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故此事真偽長期以來有所爭議。[1]

革命黨人陈天华在《狮子吼》写道:“有当时一个遗民,于万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可說是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之一。《扬州十日记》在史学界影响很大,一些书籍如:《清代通史》、《辞源》、《辞海》、《中外历史年表》、《清史编年》等皆予引用。

据《扬州十日記》所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載:“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內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然,据≪明季南略≫所载:"然豫王入南京,五月二十二日(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優恤其家。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潛去”之說非也。更聞江北有史公墓;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謚為“清惠”,父老猶思慕焉。憶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有浙之嘉興人同舟,自言久居於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彼雲:‘我在城逃出,稔知顛末。初,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避入城;後水土不服,欲出城,江都令不許,遂居於城。"又,"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則皆歡呼請賞,可法賜以銀牌;殊不知大清兵甚眾。可法日夜待黃得功至;圍至六日,乃二十五日(丁醜)也,忽報曰:‘黃爺兵到’。望城外旗幟,信然;可法開門迎入。及進城,猝起殺人,知為大清人所紿,大驚;悉棄甲潰走。百姓居新城者,一時嘩叫,不知所為;皆走出城,可法不知所終。"[2]

诗篇

由《扬州历代诗词》所收,不下50首。如“兵戈南下日为昏,匪石寒松聚一门。痛杀怀中三岁子,也随阿母作忠魂。”(清黄宗羲《卓烈妇》);“深闺日日绣凤凰,忽被干戈出画堂。弱质难禁罹虎口,只余梦魂绕家乡。”(张氏《绝命诗五首》之一);“明日还家拨余烬,十三人骨相依引。楼前一足乃焚馀,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蒋士铨(焚楼行》)等等。

参考文献

  1. ^ 明末春秋記 ,1999 巴龍先 ,p417
  2. ^ ≪明季南略≫,計六奇,卷八

外部連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