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内奥尔特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希尔斯云
太阳系概念图,內部的蓝色盘区域代表內奥尔特云

內奥尔特云(英語:Inner Oort cloud),又称希尔斯云(英語:Hills cloud)是一个推测存在的星周盘区域,位于距太阳3千到2万天文单位之间的空间,处于柯伊伯带外侧、奥尔特云內侧[1][2]

根据推测,內奥尔特云区域呈圆盘状,內部的彗核是奥尔特星云的数十甚至数百倍,是长周期彗星很好的补充源[3]。如果內奥尔特云区域确实存在的话,位于这一区域內的彗星数量将是奥尔特云的五倍[4]

历史

[编辑]

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扬·奥尔特提出了奥尔特云的概念。他认为,在太阳系边缘存在一个能孕育长周期彗星的云团[5]。在1981年,美国天文学家杰克·希尔斯提出在奥尔特云內侧存在一个能产生彗星的区域,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內奥尔特云”或“希尔斯云”区域。希尔斯认为,这一区域中产生的彗星比奥尔特云外侧更多[3][6]。在希尔斯提出內奥尔特云的概念后,西德尼·范登贝赫和马克·贝利两名天文学家分别在1982年和1983年推测了內奥尔特云的结构[7]

概览

[编辑]
对比太阳系八大行星塞德娜、內奥尔特云位置的动画。动画中,內部的轨道是八大行星和冥王星的轨道,红色的椭圆是塞德娜的轨道,最外蓝色的边缘外是內奥尔特云

內奥尔特云区域受到太阳影响较少,因此很可能较好维持了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的环境[8]。因为內奥尔特云受到的太阳引力作用比奥尔特云外侧更强,內奥尔特云得以保持圆盘状,而不是像奥尔特云外侧那样呈球壳状[9]。根据推测,內奥尔特云区域的彗核和彗星的数目都比奥尔特云外侧要多[3][4],这一区域甚至可能是太阳系中彗星最密集的区域[7]。內奥尔特云可以产生大量进入太阳系中心的彗星雨,来自內奥尔特云区域的彗星甚至有可能曾撞击地球,造成过地球上的生物大灭绝[10]。內奥尔特云內的物质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奥尔特云外侧,补充奥尔特云的质量[9]。这也很可能是奥尔特云內一直有天体在离开太阳系或靠近太阳中心,却能一直维持存在的原因[11]

內奥尔特云区域天体的总质量目前尚无精确值[9],一项研究认为內奥尔特云天体的总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13.8倍[7],也有人估算这一数字应该是500-1000倍地球质量[1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内奥尔特云. 大辞海: Dacihai. 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2019-01-13]. ISBN 978-7-5326-192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2. ^ Erez Michaely; Abraham Loeb. Shaping of the inner Oort cloud by Planet Nine (PDF). MNRAS. 2017 [2019-01-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13). 
  3. ^ 3.0 3.1 3.2 Michael Moltenbrey. Dawn of Small Worlds: Dwarf Planets, Asteroids, Comets. Springer. 2015-10-24: 97 [2019-01-13]. ISBN 978-3-319-230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4. ^ 4.0 4.1 The Formation and Extent of the Solar System Comet Cloud. SAO/NASA. 1987 [2008-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5. ^ 科技日报. 茫茫太阳系,何处是边界. 科普中国. [2019-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6. ^ Jack G. Hills. Comet showers and the steady-state infall of comets from the Oort Cloud. Astronomical Journal. 1981, 86: 1730–1740. Bibcode:1981AJ.....86.1730H. doi:10.1086/113058. 
  7. ^ 7.0 7.1 7.2 Bailey, M. E.; Stagg, C. R. Cratering constraints on the inner Oort cloud - Steady-state model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88, (235): 2–3 [2019-01-13]. 
  8. ^ 徐玢; 华凌. 美发现最遥远矮行星 暗示十倍于地球质量的行星存在. 中国科学院. [2019-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6). 
  9. ^ 9.0 9.1 9.2 Peter Christoforou. Oort Cloud: The Solar System’s Icy Shell. Astronomy Trek. [2019-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3). 
  10. ^ Editors of Scientific American,. Understanding the New Solar System.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02-12-02: 69 [2019-01-13]. ISBN 978-0-7595-274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11. ^ J. A. Fernandez. The Formation of the Oort Cloud and the Primitive Galactic Environment 129. 1997: 106–119.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number=被忽略 (帮助)
  12. ^ Thomas M. Donahue; Kathleen Kearney Trivers; David M. Abramson. Planetary Sciences: American and Soviet Research/Proceedings from the U.S.-U.S.S.R. Workshop on Planetary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ies. 1991: 251 [2019-01-13]. NAP:12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拓展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