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利比亚: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Cewbot留言 | 贡献
cewbot: 修正維基語法 16: 改用Template:rtl-lang處理右至左文字如阿拉伯語及希伯來語
第6行: 第6行:
|國家名稱 = '''利比亚國'''
|國家名稱 = '''利比亚國'''
|國家通稱 = 利比亞
|國家通稱 = 利比亞
|國家外文全名 = {{Lang|ar|دولة ليبيا}}
|國家外文全名 = {{rtl-lang|ar|دولة ليبيا}}
|國家外文語言 = [[阿拉伯語]]
|國家外文語言 = [[阿拉伯語]]
|國旗文件名 = Flag of Libya.svg
|國旗文件名 = Flag of Libya.svg

2016年4月24日 (日) 06:34的版本

利比亚國
دولة ليبيا阿拉伯語
国歌:
ليبيا ليبيا ليبيا
利比亚,利比亚,利比亚
首都的黎波里
中央政府
所在地
的黎波里
最大城市的黎波里
官方语言阿拉伯語
官方文字阿拉伯語
族群
阿拉伯人
宗教
伊斯兰教
政治體制单一制地方分权制
自由民主制
地方分權制
國家憲法过渡政府正在制定中,暂时以全国过渡委员会时期制定的相关条例为准
政府國民代表大會
• 總統委員會主席
法耶玆.薩拉傑
• 總統委員會主席
法耶玆.薩拉傑
• 总理
法耶玆·薩拉杰
成立
• 2011年2月27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正式成立(参见2011年利比亚内战
2011年2月27日
面积
• 总计
1,759,540平方公里(第17名
• 水域率
0%
人口
• 2009年估计
6,173,579[1]第105名
• 密度
3.6/平方公里(第218名
GDPPPP估计
• 总计
959.41億美元(第74名
• 人均
18129美元(第54名
GDP(国际汇率)估计
• 总计
906.91億美元第64名
• 人均
14500美元第50名
货币利比亚第纳尔
时区UTC+2(東二區)
电话区号+218
ISO 3166码LBY
人类发展指数0.784[2](第55名)-
国家象征利比亚国旗
互联网顶级域.ly

利比亞國(阿拉伯语:دولة ليبيا‎)是北非的一个国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乍得尼日尔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相鄰。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

利比亚地区曾先后属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1912年意大利王国战胜奥斯曼土耳其,使利比亚成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比亚于1951年独立,建立了联邦制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反对君主制利比亚绿色革命爆发,革命的发动者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卡扎菲成为利比亚国家元首,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2年后加入了阿拉伯联邦共和国;1977年联邦解散后更名为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但政权实质未变;2011年,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覆灭,反对派改利比亚的国号为“利比亚”;2013年,内战后组建的新政府又改国号为“利比亚国”。

历史

阿提克清真寺撒哈拉沙漠中最古老的清真寺
  • 公元前2世纪成为古罗马领土。
  • 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
  • 16世纪中叶起属于奥圖曼帝国19世紀時利比亞地區由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個省份組成。
  • 1911年至1912年,意土戰爭爆發,意大利以戰機襲擊,壓倒性戰勝奥斯曼帝國,從此利比亞淪為意大利殖民地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為德軍和英軍的戰場。
  • 1922年,達到世界最高溫攝氏58度。
  • 1951年12月24日,獲得英國法國同意,在聯合國安排之下宣告独立,由伊德里斯一世國王領導,建立伊德里斯王朝,稱利比亚联合王国(實行联邦制)。
  • 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
  • 1969年8月31日,由卡扎菲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革命。
  • 1969年9月1日,伊德里斯王朝被推翻,國王被罷免,定名「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根據《的黎波里憲章》,與埃及蘇丹結成革命同盟。
  • 1977年3月2日,改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 1986年,更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民眾國」為利比亞自創名稱,英文意為State of the masses。
  • 1988年12月21日,發生洛克比空難,利比亞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兇者,1991年聯合國英國美國為首的國際壓力下對利比亞實施包括空中封鎖、武力禁運、經濟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
  • 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兇給聯合國受審。
  • 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第1506號決議,決定解除聯合國因1988年洛克比空難和1989年法國聯航空難事件而對利比亞實施的長達11年的制裁。
  • 2011年2月,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方面則以武力鎮壓。
  • 2011年2月27日,反对派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成立了臨時政權「全国过渡委员会」。
  • 2011年3月19日,依照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空襲利比亞的行動展開。
  • 2011年8月26日,利比亚的全国过渡委员会進駐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首都的黎波里
  • 2011年9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原格達費政府在聯合國的席位由全国过渡委员会取代。同时,过渡委将本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名称由「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Libyan Arab Jamahiriya)更改为「利比亚」(Libya)。
  • 2011年10月20日,前領袖卡扎菲死亡。
  • 2012年8月8日,全国过渡委员会移交政權予利比亞国民議会
  • 2012年9月11日,为抗议污辱伊斯兰教的电影,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遭到来自原利比亚反对派的伊斯兰武装团伙袭击,美国大使克里斯多夫·史蒂文斯死亡,这是美国外交机构近三十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的破坏。
  • 2013年1月8日,改国号为「利比亞國」(State of Libya)。
  • 2014年8月4日,利比亚国民代表大会取代国民议会成为新的立法机构。但利比亞國民議會并無解散。
  • 2014年下半年,利比亚国民代表大会和宗教保守势力支持的利比亚国民议会爆发第二次内战伊斯兰国趁虚而入扩大影响力,多方混战。

地理

利比亚卫星图
沙漠地带
利比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布图
利比亚行政区划

北非中部。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900多公里。陆邻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突尼西亞

沙漠

利比亚除北部沿海地区有狭长的平原及南部山区外,大部分均為沙漠,占总面积的94%。大部分地区海拔300-600米。

气候

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境内无常年有水的河流分布较广,在Awbari有一個叫Umm al-Maa的湖。

行政区划

在独立时,利比亚划分为3个省。1963年,利比亚划分为10个省。1995年改为13个省(shabiyat)。1998年,增加到26个省。从2007年开始,利比亚改为22个省。

22个省份列表如下:

省份 阿拉伯语 拉丁转写 人口(2006)[3] 编号
布特南省 البطنان Al Butnan 159,536 1
德尔纳省 درنة Darnah 163,351 2
绿山省 الجبل الاخضر Al Jabal al Akhdar 203,156 3
迈尔季省 المرج Al Marj 185,848 4
班加西 بنغازي Benghazi 670,797 5
绿洲省 الواحات Al Wahat 177,047 6
库夫拉省 الكفرة Al Kufrah 50,104 7
苏尔特省 سرت Surt 141,378 8
迈尔祖格省 مرزق Murzuq 78,621 22
塞卜哈省 سبها Sabha 134,162 19
瓦迪哈耶特省 وادي الحياة Wadi Al Hayaa 76,858 20
米苏拉塔省 مصراتة Misratah 550,938 9
邁爾蓋卜省 المرقب Al Murgub 432,202 10
的黎波里省 طرابلس Tarabulus 1,065,405 11
吉法拉省 الجفارة Al Jfara 453,198 12
扎维耶省 الزاوية Az Zawiyah 290,993 13
努加特海姆斯省 النقاط الخمس An Nuqat al Khams 287,662 14
西山省 الجبل الغربي Al Jabal al Gharbi 304,159 15
纳卢特省 نالوت Nalut 93,224 16
加特省 غات Ghat 23,518 21
朱夫拉省 الجفرة Al Jufrah 52,342 17
沙提省 وادي الشاطئ Wadi Al Shatii 78,532 18

主要城市

地图
的黎波里风景

利比亚人口最多的12个城市如下:

序号 城市 人口
(2006)
1 的黎波里/Tripoli 1,228,187
2 班加西/Benghazi 670,797
3 米蘇拉塔/Misrata 350,000 [4]
4 扎维耶/Zawiya 318,726
5 贝达/Bayda 250,000 [5]
6 艾季达比耶/Ajdabiya 108,771
7 胡姆斯/Al Khums 103,743
8 拾哈/Sabha 94,728
9 德尔纳/Darnah 88,317
10 图卜鲁格/Tobruk 75,893
11 拜尼沃利德/Bani Walid 68,940
12 兹利坦/Zliten 67,820

政治

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领导的利比亞全國委員會是革命时期及革命后的过渡政权。

2011年11月22日,全國委員會宣布成立过渡政府,全國委員會执委主席阿卜杜勒·拉希姆·凯卜担任总理,内阁包括一位总理、两名副总理和24名部长,其中有两名女性担任部长,这是利比亚妇女历史上首次担任部长职务[6]。部门内阁成员名单如下:

2012年7月7日举行了首次国民议会选举,自由主义政党全国力量联盟与伊斯兰主义政党公正与建设党分别成为第一、第二大党。8月8日,国民议会取代全国委员会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议会主席穆罕默德·马贾里亚夫成为临时的国家元首。国民议会将负责组建新政府和制订新宪法

2011年以後的利比亞實際上已陷入軍閥和武裝組織割據,中央政府未能建立一支有能力執行政府命令的軍隊而逐漸失去對國家的控制。[7]

軍事

利比亞國民軍是利比亞的主要武裝力量,基本上由以前參與推翻卡扎菲的民兵和叛變政府軍組成,內部嚴重分裂,中央政府未能強力掌控政府部隊,[8]甚至有指揮官不理政府命令擅自發起軍事行動[9]。此外,不隸屬政府的民間武裝勢力林立。[10]

利比亞在2011年有約2萬名民兵,至2014年已增至30萬人。大量武器流入民間,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槍械。[8]

外交

利比亞的國際承認

过渡委的国际承认

  • 2011年3月10日法国首个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唯一合法政府。
  • 2011年3月28日卡塔尔继法国后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唯一合法政府。
  • 2011年9月1日俄罗斯正式承认“过渡委”为利比亚唯一的合法政权。[13]
  • 2011年9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正式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代表。
  • 2011年9月16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经投票表决,同意利比亚“过渡委”成为利比亚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决定把利比亚在联大的席位交给“过渡委”。
  • 2011年9月20日非洲联盟宣布承认利比亚“过渡委”为利比亚人民代表,在成立包容性过渡政府后将获得利比亚在非盟的席位。
  • 2011年9月22日阿尔及利亚成为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最后一个邻国。

经济

一个位于地中海上的石油生产平台

利比亞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开采与输出国之一。石油是经济支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

天然气开采和液化天然气厂规模很大。

还有钢铁石油加工、电力、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

农业

牧民、半牧民占农业人口的50%以上,牲畜以骆驼为主。

作物有小麦大麦花生油橄榄柑橘椰枣等。

绿洲及灌溉系统

事实上,在利比亚只有2%的土地因为能得到足够的降水而适合耕种。但根据调查,利比亚南部沙漠地区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其储存量相当于尼罗河200年的总流量。为了开发更多适于耕种的土地,利比亚兴建了很多地下水灌溉系统,Al Khufrah绿洲则是利比亚东南部(接近埃及边境)的国内最大农业规划之一。利比亚绿洲采用中心枢轴供水系统,将地下水通过压力输送到电镀钢管或铝管上,电镀钢管或铝管上安装有喷灌头,再配合地面支撑的轮子,围绕一个中心旋转,整个喷灌机喷灌面积形成一个圆形的“麦田圈”。这种时针式喷灌机械在撒哈拉沙漠和美国使用得很普遍,中国有些地区也有使用。[14]

对外贸易

国内粮食不能自给,进口粮食、石油工业装备、交通工具、电器等。

出口以石油矿石花生、皮革为主。

交通

2010年,利比亞貝達的交通擠塞

全國擁有19300公里的總道路長度,其中約56%的路面達道路級的標準。的黎波里有優質的國道通往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甚至遠達埃及亞歷山大港

跨國和聯繫各城市的陸路交通主要分別由兩間巴士公司營運,巴士車費便宜舒適,長途巴士更多有空調服務。的士在較大的城市才會出現。

利比亞擁有利比亞航空泛非航空。主要的民用機場設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蘇臘塔、賽卜哈、多布魯克、錫爾特和布雷加等。現時利比亞各個機場的國際航班主要通往歐洲、阿拉伯國家及非洲的主要城市。但2011年利比亞內戰導致停飛,至今尚未復飛。


社会

人口

人口673萬(2012年),其中男女比例为1.05:1。0-14歲佔總人口32.8%,15-64歲佔總人口62.7%,65歲或以上佔總人口4.6%(2011年)。[15]全國之人口金字塔由現時的延展型正在轉變,預計到2050年將轉成均型。[16]

利比亞的人口撫養比,即依賴人口(一般界定為15歲以下及65歲以上人口的總和)與生產人口(15至65歲之人口)之比例,是生產人口的53.19569507%。美國中央情報局在2012年估計,利比亞總人口的預計壽命是77.83歲(男75.5歲,女80.27歲)[17]世界衛生組織則估計男性預計壽命是70歲,女性為75歲。總生育率是每位生育年齡女性平均誕下2.9個後代。[18]五歲以下死亡率為每1000活產19人死亡。

雖然是非洲國家,但人口以白種阿拉伯人为主,其他人口为柏柏尔人犹太人等。

95%以上人口信奉伊斯兰教。牧民、半牧民占农业人口的50%以上。

識字率82.6%(15歲以上可讀寫人口比例):男性92.4%,女性72%。与在女性社会地位和人权纪录方面表现较为恶劣的沙特阿拉伯海湾国家相比[19]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拥有拥有整个阿拉伯世界最好的女性境遇与政策。[20]

宗教

利比亞宗教
宗教 百分比
伊斯蘭教
92.7%
基督宗教
4.0%
其他
4.3%
1960年代的黎波里大教堂

現在利比亞有97%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利比亞穆斯林絕大多數屬於遜尼派

利比亞也有外國基督徒的小社群。規模最大的是科普特正教會,在埃及的基督教教會,是利比亚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派。有超過60000埃及科普特人生活在利比亞,佔利比亚的人口超过1%。估計有40000名羅馬天主教教徒,羅馬天主教在利比亞有兩位主教。還有一個小的聖公會社區,成員大多是的黎波里的非洲外勞,它是聖公會埃及教區的一部分。

利比亞直到近代也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古老的猶太社區的家園,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300年。1942年意大利在的黎波里以南設置猶太人強迫勞動營,約500名猶太人在Giado的營地因虛弱、飢餓和疾病死亡。1942年,集中營以外的猶太人被嚴格限制其經濟活動,所有18歲到45歲之間的男子被徵為強迫勞工。1942年8月,的黎波里塔尼亚的猶太人被拘禁在Sidi Azaz的一個集中營。在1945年11月之後的三年中,在一連串針對少數族群的迫害中有超過140名猶太人被殺害,數百人受傷。到1948年,大利比亞還有約38000名猶太人。利比亞在1951年獨立時,大多數猶太社群已經移民出境。

文化

大莱普提斯遗址

利比亞是一個奉行伊斯蘭教的國家,故該國文化主要為伊斯蘭文化

世界遗产

  • 塞卜拉泰古城:西元前5世紀由腓尼基人所建。遺址中最古老的建築是約建於西元前7世紀的海邊碼頭,最著名的則是建於西元1世紀左右的朱比特神廟,還有一座古羅馬典型的圓形劇場。1982年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大莱普提斯: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北非保存得最好的古罗马城市遗址。
  • 昔兰尼古希腊城市,为该地区五个希腊城市中之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利比亚东部因它而命名为昔兰尼加。于公元前630年锡拉岛的殖民者建立。
  • 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位于沙漠地区,该地区以石刻岩画闻名,绘画的日期为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100年,反应了当地文化和自然的变化。因其雕刻和绘画的重要性于198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2009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