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小 cewbot: 修正維基語法 69: ISBN用法錯誤 |
||
第235行: | 第235行: | ||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23日在浙江嘉兴南湖成立<ref name = "James Z. Gao 119">{{Cite book | author = James Z. Gao | title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a (1800-1949) | location = 美國拉納姆 | publisher = {{Link-en|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Rowman & Littlefield}} | date = 2009年6月16日 | pages = 第119頁 | ISBN = 978-0810849303 | accessdate = 2015年6月1日 | url =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dVzLG1aqlNk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 | quote = }}</ref>,建党之初[[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合作]]「反帝反封建」<ref>林家有.周興樑,孫中山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ref>。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共合作]]逐漸动摇<ref>{{cite web|url=http://news.qq.com/zt2012/zxzg/1927.htm|title=转型中国第64期:国共分裂|publisher=腾讯历史_新闻频道_腾讯网|accessdate=2012-02-27}}</ref>。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实施[[清党]]<ref name="胡适曹伯言2004">{{cite book|author1=胡适|author2=曹伯言|title=胡适日记全集|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AAMzSpm8rzwC&pg=PA747|accessdate=17 January 2013|year=2004|publisher=聯經出版|isbn=978-957-08-2710-1|pages=747–}}</ref>,國民黨[[右派]]正式[[中國國民黨清党|與中國共產黨決裂]]<ref>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ref>。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1928年4月28日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逐渐在[[贛南]]、[[閩西]]等邊區建立[[蘇區]]<ref>{{cite book| language = 简体中文|title=中国共产党历史|year=2011|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共党史出版社|pages=551|author=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isbn=978-7-5098-0950-1}}</ref>,历经1930-1933年间国民党五次[[第一次國共內戰|围剿]]和1934-1936年间[[长征]]<ref name="长征">{{cite book | language = 简体中文 | author = 武国友 | title = 红军长征全史(第三卷) | url = | date = 1996年 | location = | publisher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 = 7-5602-1842-3 }}</ref>,最终于1949年在[[国共内战]]中取得胜利<ref>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ref>,结束中國國民黨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ref>Dieter Heinzig. The Soviet Union and communist China, 1945-1950: the arduous road to the alliance. M.E. Sharpe, 2004. Pp. 79.</ref>。 |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23日在浙江嘉兴南湖成立<ref name = "James Z. Gao 119">{{Cite book | author = James Z. Gao | title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a (1800-1949) | location = 美國拉納姆 | publisher = {{Link-en|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Rowman & Littlefield}} | date = 2009年6月16日 | pages = 第119頁 | ISBN = 978-0810849303 | accessdate = 2015年6月1日 | url =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dVzLG1aqlNk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language = 英文 | quote = }}</ref>,建党之初[[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合作]]「反帝反封建」<ref>林家有.周興樑,孫中山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ref>。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共合作]]逐漸动摇<ref>{{cite web|url=http://news.qq.com/zt2012/zxzg/1927.htm|title=转型中国第64期:国共分裂|publisher=腾讯历史_新闻频道_腾讯网|accessdate=2012-02-27}}</ref>。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实施[[清党]]<ref name="胡适曹伯言2004">{{cite book|author1=胡适|author2=曹伯言|title=胡适日记全集|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AAMzSpm8rzwC&pg=PA747|accessdate=17 January 2013|year=2004|publisher=聯經出版|isbn=978-957-08-2710-1|pages=747–}}</ref>,國民黨[[右派]]正式[[中國國民黨清党|與中國共產黨決裂]]<ref>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ref>。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1928年4月28日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逐渐在[[贛南]]、[[閩西]]等邊區建立[[蘇區]]<ref>{{cite book| language = 简体中文|title=中国共产党历史|year=2011|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共党史出版社|pages=551|author=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isbn=978-7-5098-0950-1}}</ref>,历经1930-1933年间国民党五次[[第一次國共內戰|围剿]]和1934-1936年间[[长征]]<ref name="长征">{{cite book | language = 简体中文 | author = 武国友 | title = 红军长征全史(第三卷) | url = | date = 1996年 | location = | publisher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 = 7-5602-1842-3 }}</ref>,最终于1949年在[[国共内战]]中取得胜利<ref>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ref>,结束中國國民黨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ref>Dieter Heinzig. The Soviet Union and communist China, 1945-1950: the arduous road to the alliance. M.E. Sharpe, 2004. Pp. 79.</ref>。 |
||
[[中国青年党]]于1923年在法國[[巴黎]]創立<ref>“中国青年党建党宣言” ,李义彬编《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ref>,曾是[[中國現代史]]上僅次於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三大政黨<ref>陳正茂,《臺灣早期政黨史略(一九○○─ 一九六○)》,2009年</ref>,於1949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ref>謝漢儒,《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2002年</ref>。[[中國致公黨]]於1925年10月10日在美國[[舊金山]]成立<ref>秦寶琦,《洪門真史》(修訂本),200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中国青年党]]于1923年在法國[[巴黎]]創立<ref>“中国青年党建党宣言” ,李义彬编《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ref>,曾是[[中國現代史]]上僅次於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三大政黨<ref>陳正茂,《臺灣早期政黨史略(一九○○─ 一九六○)》,2009年</ref>,於1949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ref>謝漢儒,《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2002年</ref>。[[中國致公黨]]於1925年10月10日在美國[[舊金山]]成立<ref>秦寶琦,《洪門真史》(修訂本),200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ISBN 9787211022267</ref>,[[陳炯明]]為總理,[[唐繼堯]]為副總理,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ref>[[中国致公党]][http://www.zg.org.cn/ 官方网站]</ref>。 |
||
==疆域== |
==疆域== |
||
第335行: | 第335行: | ||
{{main|中东路事件|抗日战争}} |
{{main|中东路事件|抗日战争}} |
||
[[File:中東路事件.jpg|thumb|240px|right|1929年[[中东路事件|苏军入侵中国东北]]]] |
[[File:中東路事件.jpg|thumb|240px|right|1929年[[中东路事件|苏军入侵中国东北]]]] |
||
1928年5月日本蓄意制造[[济南惨案]]。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屠杀中国军民,反而要求[[南京國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5月10日,南京政府派[[伍朝樞]]立即赴美尋求幫助。5月11日,日军攻佔濟南<ref>[http://202.55.1.83/history/history_news_year.asp?date_y=1928&date_m=05&type=tbtt 濟南今日之地位],大公報,1928年5月21日。</ref>。5月15日, 美國公開表示對日不滿。但直至次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济案协定》之後,日軍才退出濟南。1928年6月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1929年7月,[[皇姑屯事件|刚刚接手东北事务]]的[[张学良]]积极响应,决心[[中东路事件|收回苏联控制的中东路]],开始驱逐中东铁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市内的苏联商业机构<ref name="koushu">[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2789_26640.html 《张学良口述历史》 作者: 张学良 口述 / 唐德刚 撰写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年7月版 ISBN |
1928年5月日本蓄意制造[[济南惨案]]。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屠杀中国军民,反而要求[[南京國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5月10日,南京政府派[[伍朝樞]]立即赴美尋求幫助。5月11日,日军攻佔濟南<ref>[http://202.55.1.83/history/history_news_year.asp?date_y=1928&date_m=05&type=tbtt 濟南今日之地位],大公報,1928年5月21日。</ref>。5月15日, 美國公開表示對日不滿。但直至次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济案协定》之後,日軍才退出濟南。1928年6月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1929年7月,[[皇姑屯事件|刚刚接手东北事务]]的[[张学良]]积极响应,决心[[中东路事件|收回苏联控制的中东路]],开始驱逐中东铁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市内的苏联商业机构<ref name="koushu">[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2789_26640.html 《张学良口述历史》 作者: 张学良 口述 / 唐德刚 撰写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年7月版 ISBN 9787801668431 ]</ref>,导致苏联政府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断交。1929年8月14日,苏联开始沿[[中东路]]一线向中国进攻,中国军队损失巨大。张学良不得不在1929年11月26日要求停战,并于同年12月20日签订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恢复了苏联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 |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国民政府]]一方面向日本提出“嚴重抗議”,一方面“訴之國際聯盟,請求主持公道”<ref>轉引自《邵元沖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75頁</ref>。9月23日,国民政府就此事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1932年1月2日,蔣發表演講,论述对日宣戰之弊害<ref name="年表,第24頁">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24頁</ref>。1932年3月,[[滿洲國]]成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抗日战争|全面侵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9日,[[国民政府]]对德、意、[[s: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布告|日宣战]],加入同盟国<ref>《[[s: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布告]]》</ref>。1943年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s:開羅宣言|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作為[[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光复了东北以及[[台湾光复|台澎]],参与创建了[[联合国]]并憑藉其在對日作戰中做出的貢獻,成為[[聯合國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ref>[http://www.un.org/zh/documents/charter/chapter5.shtml 第五章:安全理事会].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意「[[蘇聯]]出兵擊敗日本後,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及不干涉[[伊寧事變|新疆的內部事務]]等條件下,允許將依公正之公民投票的結果決定是否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10月20日,外蒙人民舉行公民投票,結果97%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ref>[[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五,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ref>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国民政府]]一方面向日本提出“嚴重抗議”,一方面“訴之國際聯盟,請求主持公道”<ref>轉引自《邵元沖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75頁</ref>。9月23日,国民政府就此事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1932年1月2日,蔣發表演講,论述对日宣戰之弊害<ref name="年表,第24頁">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24頁</ref>。1932年3月,[[滿洲國]]成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抗日战争|全面侵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9日,[[国民政府]]对德、意、[[s: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布告|日宣战]],加入同盟国<ref>《[[s: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布告]]》</ref>。1943年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s:開羅宣言|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作為[[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光复了东北以及[[台湾光复|台澎]],参与创建了[[联合国]]并憑藉其在對日作戰中做出的貢獻,成為[[聯合國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ref>[http://www.un.org/zh/documents/charter/chapter5.shtml 第五章:安全理事会].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 {{zh-cn}}.</ref>。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意「[[蘇聯]]出兵擊敗日本後,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及不干涉[[伊寧事變|新疆的內部事務]]等條件下,允許將依公正之公民投票的結果決定是否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10月20日,外蒙人民舉行公民投票,結果97%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ref>[[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五,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ref> |
2016年5月13日 (五) 14:29的版本
中華民國 | |||||||||||||||||
---|---|---|---|---|---|---|---|---|---|---|---|---|---|---|---|---|---|
1912年—1949年 | |||||||||||||||||
国歌:
| |||||||||||||||||
首都 | |||||||||||||||||
政府 | 共和制 | ||||||||||||||||
總統 | |||||||||||||||||
• 1912年 | 孫中山 (首任) | ||||||||||||||||
• 1949年 | 李宗仁 (末任) | ||||||||||||||||
總理 | |||||||||||||||||
• 1912年 | 唐绍仪 (首任) | ||||||||||||||||
• 1949年 | 何應欽 (末任) | ||||||||||||||||
立法机构 | |||||||||||||||||
• 上议院 | 國民大會 | ||||||||||||||||
• 下议院 | 立法院 | ||||||||||||||||
历史时期 | 20世紀 | ||||||||||||||||
• 辛亥革命 | 1911年10月10日 | ||||||||||||||||
• 民國成立 | 1912年1月1日 | ||||||||||||||||
• 北洋政府时期 | 1913年 - 1928年 | ||||||||||||||||
• 第一次国共内战 | 1927年 - 1937年 | ||||||||||||||||
• 抗日戰爭时期 | 1937年 - 1945年 | ||||||||||||||||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1945年 - 1949年 | ||||||||||||||||
• 政府遷往臺北 | 1949年12月 | ||||||||||||||||
面积 | |||||||||||||||||
1912年 | 11,420,000平方公里 | ||||||||||||||||
1949年 | 9,634,057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12年 | 432375000 | ||||||||||||||||
• 1949年 | 541670000 | ||||||||||||||||
货币 | |||||||||||||||||
ISO 3166码 | CN | ||||||||||||||||
| |||||||||||||||||
中華民國是1912至1949年间统治中国大陆的國家[註 1]。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王朝分崩离析[2]。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3],宣布建立中華民國[4]。南北议和后,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13年10月,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成立[5],但不久便陷入分裂[6]。经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取代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7],但随后又陷入與中國共產黨、殘餘軍閥和日本帝國的衝突之中[8]。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同年12月中华民国首都沦陷,國民政府撤退到重慶[9]。1941年12月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并于1945年取得了胜利。1947年,國民政府頒布憲法,改組成中華民國政府[10]。
1949年,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國共内戰中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打敗,從而失去了对中国大陆的统治[註 2][11]。同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取得了中国大陆的统治权,而中华民国政府于同年12月遷至台北,继续维持对台湾地区的统治,形成现在「兩岸分治」的局面[註 3][14]。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建立了共和國[15]。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的時代,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整个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严格地说没有真正的和平岁月[16]。国民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大量伤亡,政府滥发货币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苏联入侵使外蒙古独立,英国干涉使西藏實質上獨立;而面对日本入侵,国民政府一退再退,在對近半領土失去控制之后,最终在盟军的帮助下打败日本,并接管了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和澎湖。二战后参与创建了聯合國,並成為其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17]。
国号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时,在《中国同盟会盟书》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18],并为未来实现共和制度的中国取了一个“中华民国”的国号[19],他后来解释为什么要称“中华民国”,而不称做“中华共和国”[20]:
“诸君知中华民国之意义乎?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而得之者。欧美之共和国创建远在吾国之前,二十世纪之国民,当含有创制之精神,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以为自足。共和政体为代议制政体,世界各国隶于此旗帜之下者,如古希腊则有贵族奴隶之阶级,直可称为曰专制共和,如美国则已有十四省树直接民权之模,而瑞士则全乎直接民权制度也。吾人今既易专制而成代议政体,然何可故步自封,始终落于人后。故今后国民,当奋振全神于世界,发现一光芒万丈之奇彩,俾更进而抵于直接民权之域。代议政体旗帜之下,吾民所享者只是一种代议权耳。若底于直接民权之域,则有创制权、废制权、退官权。但此种民权,不宜以广漠之省境施行之,故当以县为单位,对地方财政完全由地方处理之,而分任中央之政费。其余各种实业,则惩美国托辣斯之弊,而归诸中央。如是数年,必有一庄严灿烂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亚大陆,驾诸世界共和国之上矣。”[21][22]
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讲中再次强调中华民国是以人民为主[23]。然而,中华民国的英文官方译名是“Republic of China”(直译:中华共和国)并没有将“民”字翻译出来,其实按照孙中山的意思,中华民国应该翻译为“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译名)[24]。
历史
建国初期
清朝末年,中國社會動盪不安。義和團運動导致八國聯軍发动侵華戰爭迫使清朝政府签订辛丑條約[25]。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宣布「十年後實行立憲」来敷衍改革呼声[26][27]。1911年4月27日,中國同盟會在廣州發起黄花岗起义,被清军镇压[28]。1911年10月10日,共進會和文學社成員發起武昌起義[29],七個星期之內,中國15個省陸續宣布脫離清室獨立[30],形成全國性的辛亥革命[31]。革命党人一方面籌組中央臨時政府[32],一方面和袁世凱进行談判,并在12月18日達成共識[33]:如果袁世凱逼清帝退位,便推舉其为臨時大總統[25]。12月29日,各獨立省份代表於南京市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34][35]。同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成立博克多汗國,宣布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而西藏发生拉薩動亂,清朝官员和驻军被驱逐,随后流亡英屬印度多年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回到拉薩,重掌西藏政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正式成立[3],孫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6][37]。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等大臣勸說和逼迫下,代替溥儀發表《宣統帝退位詔書》,並授權袁世凱組建臨時政府[38][39],清朝正式滅亡[30]。2月13日,孫文遵守承诺,向參議院辭職,並推袁世凱為大總統。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被选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并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職[40]。在1912年底的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中,宋教仁领导的國民黨獲得了參眾兩院的多數席位[4]。1913年3月22日,即將出任內閣總理的宋教仁被暗殺身亡[41],國家政權被袁世凱等北洋軍閥掌握。同年7月,孫中山以宋教仁遭暗殺和善後大借款喪權辱國為由,指揮南部数省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42],但以失敗告终[43]。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经國會選舉成为第一任中華民國大總統[5]。10月31日,國會通過了《天壇憲法草案》,採用內閣制來制約袁世凱的權力。随后,袁世凱以參與二次革命之罪名取締國民黨,并下令解散國會[44]。1914年3月18日,袁世凱命令召開國民大會修改1912年的《臨時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6],并于1915年12月12日宣布改國號為中華帝國[6]。雲南將軍蔡鍔、唐繼堯随即宣布獨立,並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45]。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布取消帝制以謀求續任總統,但被護國軍拒絕,同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46]。
袁世凱之後的中央政府缺乏實力統管各地,中國进入軍閥割據時期[6]。北洋军阀的主要勢力有段祺瑞為首的皖系、曹錕為首的直系和張作霖為旁支的奉系,他們為控制北洋政府而多次混戰[47]。此外还有閻錫山的晉系、馮玉祥的西北軍、唐繼堯的滇系及陸榮廷桂系等軍閥割据一方。1917年孫文與粤系軍閥合作,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发起護法運動[6]。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華民國是戰勝國,然而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却被迫要將德國在山東的租界转给日本[48],引發五四運動[49]。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對中國产生了深遠的影響,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途径,馬克思主義在中国开始受到欢迎[3]。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改组中華革命黨建立中國國民黨[50]。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成立[51]。1922年,護法運動失败后[52],孫中山采取聯俄容共的政策[53],将中国國民黨按照蘇聯共產黨的模式進行改組[54],並派遣蔣中正到莫斯科進行政治和軍事培訓。蔣中正回國後參與建立了黃埔軍校,并任校長[55]。1925年2月,黃埔軍校師生擊潰粵系軍閥勢力。同年7月,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主席;改編黃埔學生軍和轄下各地方部隊為國民革命軍,蔣中正任總司令。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56]。同年,西北軍馮玉祥、晉系閻錫山先後加入國民革命軍[57]。
訓政時期
1926年9月7日,北伐軍攻佔漢口,11月8日攻佔南昌,11月11日,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遷武漢,蔣中正則極力主張遷都他控制的南昌。1927年3月,北伐軍攻克了上海與南京,以蔣中正為首的反共勢力和以汪精衛為首的容共勢力发生寧漢分裂[58]。1927年4月12日爆发四一二事件蒋介石发动清党,并于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衞在武汉开始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此结束[59][60]。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开始武裝夺权,拉开了持续十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的序幕。中國共产党在各地建立根據地,反抗国民党政府[60]。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在济南受到日本軍隊阻击發生五三慘案,绕道北伐。1928年6月,北伐軍攻克北京。同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張學良通電南京,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標誌著國民政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名義上統一中國。但不久就爆发了中央与地方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戰[61],而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軍事衝突也在持续进行[62][63]。1931年,日本帝國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国東北並建立滿州國[64],期间日本不斷发动一·二八事變、長城戰役、華北事變等敵對行動[65],而國民黨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加紧剿共。1936年12月12日主张团结抗日的国民党将领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中正停止剿共,并与中國共產黨重啟合作,共同反擊日本的侵略。共产党领导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與新四軍[66]。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蔣中正根據孫中山提出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實施以中國國民黨為國家領導核心、暫行一黨制的訓政架構[67][68][69],並制定作為臨時憲法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70][71]。這時期國民政府在外交關係、交通運輸、公共財政、民生生活、學術教育、文化發展上都有所作為,甚至因多方面改革成就而譽為南京十年[62]。其中政府除了陸續成立中央研究院、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等機構外,並且推行穩定物價、改革銀行和統一幣制等社會經濟政策;同時政府也擴大增加當時中國社會的工業和農業生產,使得工業成長率達7.7%以上[62]。1932年時,更首次派遣中華民國代表團參與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72]。
抗戰内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2月中華民國首都淪陷,國民政府撤退到重慶[9]。抗日战争期间,國民革命軍約有170萬人投入作戰[註 4][73],儘管國民革命軍因裝備、經濟等因素在整體戰爭中處於劣勢,但仍成功把日軍拖在中國戰場,並在部份戰役中獲得勝利。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開啟太平洋戰爭,8日美国对日宣战,9日國民政府對日宣戰,加入同盟國[74],英國也開放滇緬公路以運補物資[75]。不過日本也接繼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汪精衛政權等傀儡政權[7],1943年1月9日汪精衛國民政府對英美盟軍宣戰。1945年8月初,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同时蘇聯对日宣战,出兵佔領中國東北地區。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並於同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9月9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呈交投降書,至此中華民國获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並在隔年將首都遷回南京市[76]。國民政府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不仅光复了抗日戰爭期間沦陷的領土和日本控制的满洲地区及南海諸島[77][78][79],还接管了清朝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的臺灣、澎湖群島[80]。同時國民政府也透過談判使得歐洲和美洲國家撤銷不平等條約,並且和英國、美國等國家改簽署平等條約[81]。
1945年開始,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便在美國斡旋下就聯合政府展开和談[59]。1946年12月25日中國國民黨控制的制憲國民大會在受到中國共產黨抵制的情况下,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初美国调解失败后[82],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83]。同時國民政府因錯誤的政策,造成中國惡性通貨膨脹,失去了民心[84]。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85][86]。1947年底,國民政府在各界要求下正式頒布憲法、實施憲政,並改組成中華民國政府。1948年,蔣中正與李宗仁当选行憲後第一任正副總統,并於同年5月20日正式就任[87]。而中國共產黨开始对中國國民黨展开战略反攻,并将部队正式更名为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三大战役後,中國共產黨完全控制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88]。1949年1月底,蔣中正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理總統職位。1949年4月,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北平和談破裂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发起渡江战役,并佔領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及全國經濟中心上海[89][90]。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認為大勢已去,而经香港飛往美國;蔣中正則撤退至中國西南地區繼續指挥軍隊抵抗[91][92]。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59][93],同年12月蔣中正下令已撤至西南地區的中央政府退守臺灣地區,並將臺北市定為臨時首都[94][95][96]。撤退途中除了將外匯和黃金儲備移往臺灣外,許多部隊和大陸居民也跟随中华民国政府撤往臺灣地區[97][98]。
政治
中央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99]。武昌起義次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成立[100],黎元洪出任都督[101],並根據孫中山編定的《革命方略》,宣布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102]。这是中華民國第一個省級軍政府[103],在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前實際上扮演了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角色。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这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政府機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實施後,南京臨時政府由北京臨時政府繼承,直到1913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正式成立。北洋政府是1912年至1928年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大致可分为1912-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0年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和1924-1928年奉系军阀统治时期4个阶段[104]。1928年北伐后,北洋政府被南京國民政府取代。[105]
1921年4月2日廣州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第一次採用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以反對北洋政府的法統[106],次年随着第二次護法運動的失敗而瓦解。1923年3月2日孫中山回廣州設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重新組建軍政府,1925年7月1日,改組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后取代北洋政府成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1948年5月20日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國民政府主席改為總統,并延续至今[107]。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的國家元首称为中華民國大總統;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后,“中華民國大總統”由“國民政府主席”取代;1947年行憲後称为中華民國總統[108]。孙中山是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凱是首任正式大總統,首任國民政府主席是汪精卫,首任中華民國總統是蒋介石[109][110]。
地方割据
在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区之外,中华民国境内还存在着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和割据势力,其中宣布独立的有外蒙古政权、西藏政权、共产党政权以及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等。
- 外蒙古政权 (1911-1946)
外蒙古政权 | ||
---|---|---|
博克多汗国 | 圖瓦人民共和國 |
- 1911年12月29日,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成立博克多汗國,宣布脫離中國獨立。1915年6月9日因《中俄蒙協約》的簽訂而取消獨立,宣布歸附中華民國並實行「自治」。1921年俄國白軍將中國勢力驅逐,蒙古國政權得以恢復。1924年博克多汗逝世後,蒙古在11月26日修改憲法,正式將君主立憲制的大蒙古國改為社會主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
- 圖瓦人民共和國 (1921-1944)
- 西藏政权 (1912-1951)
-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中国本土各省纷纷宣布脫離清朝統治獨立。消息传到西藏,引发辛亥拉薩動亂。1912年12月,流亡印度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回到拉薩,噶廈政府驅逐了清朝大臣及駐軍,宣布獨立。1913年1月11日,十三世達賴喇嘛派人在蒙古庫倫簽訂蒙藏條約,互相承認獨立。1913年10月,西藏、英国和北洋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111],1914年3月,英方代表亨利·麥克馬洪以支持西藏獨立為條件,換取西藏方面接受了麥克馬洪綫[112]。同年7月3日北洋政府看穿了其中的阴谋而退出談判,同日英國與噶廈政府簽署了《西姆拉條約》[113]。
- 共产党根據地 (1927-1949)
-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国境内先后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等苏维埃政权。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國共產黨在日本占领区建立了多处抗日根據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其控制区称为解放区。
- 日本傀儡政权(1932-1945)
- 日本侵华后,對中國採用「分而治之」的政策,在各地扶持成立效忠日本的傀儡政權。1932年,日本结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满洲国[114],首都設於新京(今長春)。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1945年8月日本戰敗后,溥儀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15],滿洲國正式滅亡[116]。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在中华民国境内建立了多个傀儡政权,如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華北臨時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等。1940年,投靠日本的汪精衛等中國國民黨黨員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17]:532,汪精衛擔任國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長,周佛海和李士群為主要成員[118],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旗幟。1943年1月9日汪精衛國民政府對英美盟軍宣戰[119],1945年抗戰結束後瓦解。[7]
- 1933年11月12日东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国在中國新疆省喀什噶爾地區成立,是一個伊斯蘭共和國,1934年2月6日,被回族軍閥馬仲英所摧毀。1944年8月,新疆省北部的伊犁、塔城、阿山三个地区爆发革命。艾力汗·吐烈在苏联支持下成立第二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首都伊寧,1946年6月终结。[120]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地方势力(民国军阀)列表 | ||||||
---|---|---|---|---|---|---|
名称 | 背景 | 活跃时间 | 根据地 | 代表人物 | 扶植列强 | 形势图 |
皖系 | 北洋派 | 1916-1925 | 安徽 | 段祺瑞、倪嗣冲、徐樹錚、段芝貴、卢永祥 | 日本 | |
直系 | 北洋派 | 1917-1926 | 直隶[121] | 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孙传芳 | 美、英 | |
奉系 | 北洋派 | 1916-1928 | 奉天省 | 张作霖、张学良、张宗昌 | 日本 | |
西北軍 | 北洋派 | 1921-1930 | 陕西 | 冯玉祥、韩复渠、宋哲元、杨虎城 | 苏联 | |
晋系 | 北洋派 | 1911-1949 | 山西 | 阎锡山 | 日本 | |
川軍 | 北洋派 | 1919-1938 | 四川 | 劉湘、劉文輝、鄧錫侯、楊森 | ||
黔軍 | 北洋派 | 1920-1926 | 貴州 | 袁祖銘、王家烈、王天培、周西成、劉顯世、彭漢章 | ||
旧桂系 | 無 | 1916-1925 | 广西 | 陆荣廷、沈鴻英 | ||
新桂系 | 国民党 | 1922-1953 | 广西 |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 | ||
滇系 | 国民党 | 1916-1927 | 云南 | 唐继尧、龙云、盧漢 | 法國 | |
湘系 | 国民党 | 1916-1937 | 湖南 | 趙恆惕、唐生智、何鍵 | ||
粤系 | 国民党 | 1920-1925 | 广东 | 陈炯明、龍濟光、陳銘樞、張發奎、陳濟棠、余漢謀 | ||
马家军[122] | 伊斯兰 | 1872-1949 | 甘肃 | 馬安良、馬廷賢 | 无[123] | |
宁夏 | 馬鴻逵、馬鴻賓 | |||||
青海 | 馬步青、馬步芳 | |||||
新疆自治省 | 无 | 1933-1944 | 新疆[124] | 盛世才[125] | 苏联 |
法律制度
中華民國憲政史 |
---|
|
現行之憲法為1946年通過之《中華民國憲法》及2005年通過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七次增修版本 |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的根本大法,依據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的理論基礎建立。三民主義主張各民族和他國之間平等相處的民族主義、公民得以行使政治權利管理政府的民權主義,以及政府應為人民服務且建構繁榮經濟社會的民生主義[126],因此《中華民國憲法》明确指出中華民國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126]。而五權憲法则確立司法制度獨立於其他行政權、立法權、考試權及監察權。憲法除了明確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與地方自治制度,還明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以及明列基本國策等。[127]
民國元年(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作為國家的臨時基本法。它在中國歷史中第一次將「主權在民」的思想立入法規。[128] 民國2年(1913年)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提出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又稱天壇宪草)[129]。 民國3年(1914年)袁世凱將國會解散,於5月1日公布《中華民國約法》(袁記約法)[130]。 民國8年(1919年)段祺瑞執政期間提出過一部《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八年草案)[131]。 民國12年(1923年)曹錕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期間公布一部《中華民國憲法》(曹錕憲法)[132]。 民國14年(1925年)段祺瑞再次執政時又提出過一部《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十四年草案)[131]。 民國17年(1928年)中國國民黨統一中國後,於10月3日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了《訓政綱領》,在民國20年(1931年)5月5日召開的國民大會中通過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133] 民國25年(193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籌畫《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發表五五憲草,這是今天《中華民國憲法》的雛形。[134] 民國35年(1946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經國大三讀通過[135],並於民國36年(1947年)元旦公布、於同年12月25日施行[126]。自此,中華民國結束訓政時期,正式進入憲政時代。但国共内战导致許多條文失去效力[136]。
1912年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以「原則上承繼前清法制」的方式作為過渡。1913年2月21日,司法部通令各省改组法院:“在各省省城设高等审判厅,在地区级行政区及商埠设地方审判厅,县级地方设初级审判厅”。[137]民國16年(1927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最高法院組織暫行條例》,實行四級三審制[138]。「四級」即在中央設最高法院,在地方設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在不設地方法院的縣設司法處;「三審」即同一案件可經三級法院審判[139]。規定在最高法院設置檢察署,各級檢察廳一律撤銷。根據這個條例,各省高等審判廳改為高等法院,地方審判廳改稱地方法院。各級檢察廳改為檢察處,廢去廳長職務,另設首席檢察官。檢察處為各省省府的一部分,受司法部和省政府的指揮監督。[127]民國21年(1932年)10月頒布《法院組織法》,規定中央和地方的普通審判機關,由原來的四級改為三級,即:中央設最高法院,省設高等法院,縣設地方法院[127]。
政治党派
1912年3月中华民国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加政治事务的自由与权利,给政党的兴起提供了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随着章炳麟等组建统一党, 同盟会改组为体制内政党,民国初期的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40]。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政党有:國民黨、進步黨、中國國民黨、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党和中國致公黨等[140]。
1912年8月,宋教仁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和共和實進會組成了國民黨,目標是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組成國民黨的內閣,掌握政治實權。在1912年末国会參議院與眾議院选举中,国民党赢得兩院45%多數議席[141]:112。1913年3月,宋教仁在出任内阁总理前被刺杀身亡[99]:86。同年11月袁世凯將国民党定為非法組織,下令解散。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将中華革命黨改组為中國國民黨。1925年,中國國民黨组建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并于1928年推翻北洋政府,正式統一中國[107]。1949年,中国国民党在国共内战中失利,撤往台湾地区,并继续维系其统治直到2000年落选下台。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23日在浙江嘉兴南湖成立[142],建党之初与国民党合作「反帝反封建」[143]。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共合作逐漸动摇[144]。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实施清党[145],國民黨右派正式與中國共產黨決裂[146]。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1928年4月28日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逐渐在贛南、閩西等邊區建立蘇區[147],历经1930-1933年间国民党五次围剿和1934-1936年间长征[148],最终于1949年在国共内战中取得胜利[149],结束中國國民黨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50]。
中国青年党于1923年在法國巴黎創立[151],曾是中國現代史上僅次於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三大政黨[152],於1949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153]。中國致公黨於1925年10月10日在美國舊金山成立[154],陳炯明為總理,唐繼堯為副總理,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155]。
疆域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靑海[156]。”1931年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各省及蒙古西藏[157]。”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158],但並未明文定義其範圍[159]。一般认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陆地总面積為11,418,194平方公里,是全球陆地面积第二大國家[160],疆域北至唐努烏梁海之薩彦嶺脊;东至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合流處;南至南沙群島之曾母暗沙、立地暗沙海域;西至帕米爾高原的噴赤河[161]。
行政區劃
民國元年(1912年)全國共劃分為22行省以及外蒙古、內蒙古、 青海地方、西藏地方、阿爾泰地区、塔爾巴哈臺共28個省級行政區。民國2年(1913年)1月8日,北京政府公布劃一令,確立了省、道、縣三級行政區制度[162],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特别行政区、地方以及直辖市。民国3年(1914年)北洋政府新設四个特别行政区域、四个地方、两个省級商埠以及塔爾巴哈臺、阿爾泰、伊犁三个地区,共有35個省級行政區。1924年5月,從俄國收回中東鐵路附屬地,設置東省特别區。民國15年(1926年)塔爾巴哈臺、阿爾泰、伊犁三个地区被併入新疆省。
民國16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後,廢除了道,另设行政督察區[163],将直隸和奉天两省改为河北和辽宁,裁京兆地方并入河北省,将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四个特别行政区和青海地方改为省,其中川邊特別區改为西康省,新设寧夏省。1930年,自英國收回租借地,设置威海衛行政區,並先後設置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武漢(後改名為漢口)、廣州(後降為省轄市,抗戰勝利後再升格)、西京(後降為省轄市,抗戰勝利後改稱西安並再升格)、重慶(抗戰期間設置)等9個特別市。至抗戰爆發前,共有38個省級行政區。[163]
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自日本接管台灣及收復東北,東北地區依《東北新省區方案》劃設9省3市,威海衛行政區改為省轄市,同时承認外蒙古獨立。民國36年(1947年),共有35省12直轄市1西藏地方。民國38年(1949年),以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區域設置海南特別行政區[164]。
類別 | 數目 | 1914年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 |
---|---|---|
省 | 22 | 直隸 | 奉天 | 吉林 | 黑龍江 | 山東 | 河南 | 山西 | 江蘇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陝西 | 甘肅 | 新疆 | 四川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
商埠 | 2 | 膠澳商埠 | 淞滬商埠 |
特區 | 4 | 川邊特別行政區 | 熱河特別行政區 | 察哈爾特別行政區 | 綏遠特別行政區 |
地方 | 4 | 西藏地方 | 蒙古地方 | 青海地方 | 京兆地方 |
地區 | 3 | 阿爾泰 | 塔爾巴哈臺地區 | 伊犁地區 |
類別 | 数目 | 1931年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 |
省 | 28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湖北 | 湖南 | 四川 | 西康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 河北 | 山東 | 河南 | 山西 | 陝西 | 甘肅 | 寧夏 | 青海 | 綏遠 | 察哈爾 | 熱河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新疆 |
直轄市 | 6 | 南京 | 上海 | 北平 | 青島 | 天津 | 漢口 |
行政區 | 2 | 威海衛行政區 | 東省特別行政區 |
地方 | 2 | 西藏地方 | 蒙古地方 |
首都变迁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市成立,南北议和后遷至北京市[165]。此後的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是以北京市作為中華民國首都。[166]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定都南京市,並且在1931年制定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中明文規定國都設立在南京市,確立南京市的首都地位。1937年7月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同年11月21日國民政府宣布將所有中央政府機構由南京市遷往重慶市[9]。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漢市,並且在武漢會戰爆發後再遷往重慶市。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發布「還都令」,宣布1946年5月5日「凱旋南京」[166]。国共内战中,中華民國首都因战局而多次遷移,最终于1949年12月遷至臺北[167]。
主要城市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將原有的「府」改制為縣,當時曾有部分地方的縣推動市制,但皆被北洋政府擋下。1921年2月中华民国军政府将廣州改設为「市」,開啟了全國各地實施市制的風潮。同年7月3日北洋政府頒布《市自治制》,将「市」分為「特別市」與「普通市」兩種,全國共有京都、津沽(今天津)、淞滬(今上海)、青島、哈爾濱、漢口(今武漢)等6個特別市[168]。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市組織法》,將「市」分為省轄市和院轄市。省轄市則與縣同級,院轄市與省同級,要求人口需达到一百萬人,但也有例外。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後,院轄市改稱直轄市。1949年兩岸分治前全国一共有12個院轄市[169]:
編號 | 行政區 | 簡稱 | 設立年 | 面積[163] (km²) |
人口 (1948年) |
地區 | 編號 | 行政區 | 簡稱 | 設立年 | 面積[163] (km²) |
人口 (1948年) |
地區 | |
51 | 南京市 | 京 | 1927年 | 465 | 1,030,572 | 華东 | 57 | 大連市 | 1945年 | 149 | 722,950 | 東北 | ||
52 | 上海市 | 滬 | 1927年 | 494 | 4,300,630 | 華东 | 58 | 哈爾濱市 | 1946年 | 803 | 637,573 | 東北 | ||
53 | 北平市 | 平 | 1928年 | 716 | 1,672,438 | 華北 | 59 | 漢口市 | 漢 | 1927年 | 133 | 641,513 | 華中 | |
54 | 青島市 | 青 | 1929年 | 950 | 759,057 | 華北 | 60 | 廣州市 | 穗 | 1947年 | 252 | 960,712 | 華南 | |
55 | 天津市 | 津 | 1928年 | 185 | 1,707,670 | 華北 | 61 | 西安市 | 1948年 | 207 | 502,988 | 西北 | ||
56 | 重慶市 | 渝 | 1939年 | 328 | 1,002,787 | 西南 | 62 | 瀋陽市 | 1947年 | 262 | 1,094,804 | 東北 |
注:廣州、西安、瀋陽等三個城市兼具院轄市與省會的雙重地位;廣州曾于1930年设直辖市,后撤销;大連、哈爾濱、西安、瀋陽未有簡稱。
外交
北洋政府
自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中國陷入地方割據和軍閥混戰。191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为換取沙俄的援助和承認北洋政府,與俄國簽訂《中俄蒙協約》。自此,俄人勢力入侵外蒙古[10]。同年,袁世凱的北洋政府为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借款高達二千五百萬鎊,并同意以鹽稅、海關稅抵押,將鹽務交給外人交辦,被認為是喪權辱國[170]。1914年5月29日,日本脅迫袁世凱簽訂「中日朝鮮南滿往來運貨減稅試行辦法」六款,東北商業遂被日人所壟斷。二次革命後,袁世凱恐日本援助孙中山,特派孫寶琦、李盛鐸二人赴日本疏通,日本借機提出東北五鐵路之建築權相要挾。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同年9月,日本借口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最初,袁世凱宣布中华民国中立,並禁止德、日在中國領土交戰,但在日本威脅下,承認山東東部為交戰區。日军在山东登陆后,没有集中兵力攻打德军,反而向西佔領青岛至濟南的山東鐵路全線。這時中國孤立無援,英國、俄國都默許日本的入侵,美國即使同情中國,也不願與日本對立[171]:108-109。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要求日軍撤退回國,或暫照德國租借辦法留駐青島。日本以歐美各國無暇顧及遠東,復窺袁世凱稱帝野心,於1月18日由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面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日军占领青岛直到1922年。1917年3月14日中国與德国斷交,同年8月14日,北京政府發布馮國璋《大總統布告》,正式宣布對德、奧宣戰。1919年9月15日,中國宣布終結對德戰爭,然而中华民国作为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却不能保护国家利益——中國要求索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主權,但英、法、意却將德國的利益轉送給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國代表只能拒绝在和約上簽字,以示抗议。[172]
国民政府
1928年5月日本蓄意制造济南惨案。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屠杀中国军民,反而要求南京國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5月10日,南京政府派伍朝樞立即赴美尋求幫助。5月11日,日军攻佔濟南[173]。5月15日, 美國公開表示對日不滿。但直至次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济案协定》之後,日軍才退出濟南。1928年6月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1929年7月,刚刚接手东北事务的张学良积极响应,决心收回苏联控制的中东路,开始驱逐中东铁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市内的苏联商业机构[174],导致苏联政府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断交。1929年8月14日,苏联开始沿中东路一线向中国进攻,中国军队损失巨大。张学良不得不在1929年11月26日要求停战,并于同年12月20日签订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恢复了苏联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国民政府一方面向日本提出“嚴重抗議”,一方面“訴之國際聯盟,請求主持公道”[175]。9月23日,国民政府就此事照會美國政府,希望對方「深切關懷」。1932年1月2日,蔣發表演講,论述对日宣戰之弊害[176]。1932年3月,滿洲國成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9日,国民政府对德、意、日宣战,加入同盟国[177]。1943年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光复了东北以及台澎,参与创建了联合国并憑藉其在對日作戰中做出的貢獻,成為聯合國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178]。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意「蘇聯出兵擊敗日本後,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及不干涉新疆的內部事務等條件下,允許將依公正之公民投票的結果決定是否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10月20日,外蒙人民舉行公民投票,結果97%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179]
军事
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颁布《兵役法》確立了義務兵役的基本原則,但并未严格依法实行征兵[180]。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最高的是国军德械师,单兵装备了制式头盔,配备国造中正式步枪或德制1924年式标准型毛瑟步枪,国造仿制捷克ZB26轻机枪,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统一的子弹带等装具,装备德制75毫米克虏伯野炮(或波佛斯M1930山炮),PaK 36反坦克炮以及88毫米高射炮,建制内装备师团两级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國軍德械師开赴淞沪参加对日作战时还配属了德制150毫米口径重炮和坦克等装甲车辆,但在经过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基本损失殆尽。[181]
武装力量
民國初年(1913-1927)袁世凱创建的北洋新軍是中华民国陆军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將領雄霸一方,在各地建立军阀割据,划分勢力範圍。[182]直到1924年,中國國民黨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國民革命軍,是中華民國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也是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107]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在國民革命軍中發展起其所領導的武裝勢力。1928年4月,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部隊在井岡山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中國工農革命軍后改称红军、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成為名義上屬於國民革命軍的武裝力量,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因國共合作破裂而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183]
中華民國海軍承襲自清朝的傳統,與英國的交流較多,其次是日本。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任命陳紹寬為海軍部部長兼總司令,初期艦隊約44艘,排水量3萬餘頓;至抗戰前夕,艦隊增至58艘,5萬餘噸。在1937年戰爭爆發前編成了四艦隊,主要任務為掩護陸軍防守作戰。到了對日本作戰期間,海軍幾乎全滅,直到抗戰勝利之後接收來自日本、英國與美國的艦艇之後才逐漸擴大編制,從此之後的主要交流對象都是美國。[184]
中华民国空軍始于1920年成立於廣州大沙頭的航空局,當時僅有三架飛機與兩架JN-4“詹尼”教练機。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成立航空處。 1928年,航空處改為航空署,轄航空隊四個隊,共有飛機 24 架。[185]北伐胜利后,国际于1929年解除了持续十年的对华武器禁運。1934年起南京政府藉由軍火代理商威廉鮑萊的協助下與美國柯蒂斯-萊特公司合作建立中央飛機製造廠[186],並開始引進國外零件組裝飛機。中華民國空軍建軍初期所使用的Hawk-II以及Hawk-III戰鬥機皆為美製產品。[187]1937年至1941年間,蘇聯红军向國民政府提供了大批伊-15戰鬥機、伊-16戰鬥機、SB-3轟炸機以及蘇聯航空志願隊參加抗日作戰。美國戰機在軍中占比曾一度下降,1941年苏联撤回援助后,國民政府又開始大量使用美製機種。此外,在抗戰結束之後,國民政府还曾接收過一批由英國設計,加拿大生產的木制蚊式轟炸機。[187]
军事学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1912年至1923年期間,共辦九期,畢業生6300餘人,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并有1700余名毕业生成为将军。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成立於1924年,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北伐后遷往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后西遷成都市,大部份大陸時期的畢業生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國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等戰事[188]。而中国共产党则在1933年10月17日在瑞金沙洲壩大窩村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大學,长征后与陕北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为西北工农红军学校,后扩编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89]。1937年4月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190]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從清朝繼承幾所海軍訓練學校,但是因軍閥割據的因素彼此各擁戰艦、各自為政,到南京政府統一時派系與省籍問題互相內鬥的現象極為嚴重。抗戰的爆發某種程度上成為國民政府整肅契機,過去所有派系因主戰艦被日軍消滅,沿海領土喪失,因此海軍通通搬遷到四川,海軍訓練單位也只剩下由閩系把持的福州馬尾海軍學校。[191]
中华民国空军培训机构最早起源于1913年由北洋政府建立的南苑航空学校,办学共15年,培养了四期共158名飞行学员。[192]1924年,孫中山在於廣州東山創立軍事飛機學校,从黃埔軍校畢業生中遴選八人學習飛行。1929年,國民政府於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創立航空班。1932年更名為「中央政府航空學校」,校址定於杭州筧橋。抗戰爆發後遷至雲南昆明,並於1938年正式定名為「空軍軍官學校」,抗戰勝利後遷回筧橋。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失利后,迁往当时的台湾高雄县冈山镇复校。[193]
經濟
经济发展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实业救国[194],不少在日本经商的侨胞聘日本工程师回国开设火柴工厂,但这些火柴工厂要靠日本技术、日本机械、日本原料来维持生产[195]。1920年刘鸿生建立了苏州鸿生火柴厂[196]。1927年,瑞典火柴到中国倾销[197],鸿生火柴厂难以与“洋火”抗衡,于是联合另外两家民族企业合建了上海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198]。1931年,大中华火柴公司年产火柴15万箱,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火柴企业[199]。1933年5月大中华火柴公司生产的国产火柴亮相芝加哥世博会,高质量的火柴和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火柴盒,使很多参观者对中国火柴工业刮目相看[200]。日本侵华后,将大中华火柴公司定为“敌产”对其实行“军管理”,大中华火柴公司被迫停工。[201]1912年方液仙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最具有規模的日用化工品工廠中國化學工業社[202],生產聞名全國的“三星蚊香”、中國第一代牙膏“三星牙膏”、“箭刀”牌洗衣肥皂等,與洋貨輕工產品相抗衡,被譽為「國貨大王」[203]。1940年7月25日上午,方液仙遭日偽當局特務殺害,終年47歲[204]。
1915年,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從德國、丹麥等國聘请軍事工程師,從美國康乃狄克州的軍工廠訂購製造機器设立鞏縣兵工廠。1919年(民國八年)正式投產製造,成為當時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1938年,鞏縣兵工廠遭日軍飛機轟炸,製造步槍的第五廠成為廢墟,全廠停工。1921年,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設立奉天军械厂[205]。1922年4月奉天軍械廠改為東三省兵工廠,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1931年,試製10發自動步槍成功,九一八事變後被日軍占领。1948年12月2日瀋陽兵工廠被中國共產黨軍工部接收,成為當時最大的槍枝生產中心[205]。1919年,官商合辦龍煙鐵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成立後,即決定在北京石景山建煉鐵廠。[206]1922年初,石景山煉廠已設有250噸化鐵爐2座、熱風爐4座,工程80%告竣,但由于資金短缺被迫停建[207]。1938年後,日本控制的興中公司搶占石景山煉廠,更名為「石景山制鐵所」,将其变成了日軍的後方鋼鐵基地。從1919年到1949年,石景山鋼鐵廠30年僅產出生鐵28.6萬噸。[207]
1931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社會經濟狀況也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中國工農業產值達到了民國肇建以來的最高水準。這時期電力業年平均增長9.4%;煤礦業為7%;水泥業為9.6%[208],鋼為40%[209]。除此之外,農業方面以鄉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為三大主體的鄉村建設,提供廣大的原物料與食物,並開始享受到市場整合的現代經濟制度[210]。
金融改革
中华民国政府自成立後即厲行經濟改革,統一貨幣,改革自清末以來金融貨幣制度混亂情況。1912年和1913年,中華民國財政部曾兩次設立幣制委員會,討論國家幣制的問題,但都無果而終。1914年2月7日,《國幣條例》公布,規定中國採用銀本位,定銀元為國幣。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先後由天津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元新銀幣,即袁頭幣。1935年起由國民政府發行新的法定貨幣——法幣,結束了中國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銀本位幣制。1918年中华民国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北平證券交易所成立。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於南京,公債的發行中心也隨之南移,北平證券交易所經營的公債失去了往日的優勢,經營狀況每況愈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北平證券交易所於1939年初歇業。
国民政府大量發行法幣,使中国陷入了惡性通貨膨脹。法幣的發行量自1945年的5569億元增長到1946年的8.2萬多億元,到1948年時已激增至660萬億元[211]。1947年發行的鈔票最高面額為5萬元,到了1948年中已到了1億8千萬。1948年8月國民政府實施貨幣政策改革,用新發行的金圓券取代原有流通的法幣,結果十個月内,金圓券的發行額就增至1千萬,貶值超過二萬倍,使大陸民眾經濟損失極巨,新疆省銀行甚至發行了面額為60億圓的紙幣。1949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發行銀圓券取代價值已近廢紙的金圓券。銀圓券發行的同時,中國大陸政局形勢漸變。銀圓券隨著局勢,價值亦大幅貶值,最後被中國共產黨發行的人民幣所取代[212]。同时期,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發行的「台幣」也大幅貶值,造成惡性通貨膨脹,迫使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6月發行「新台幣」來取代原有的「台幣」,兌換比率為1比4万。
基础建设
1933年全國电话線路總長度为14,800餘公里,到1936年上升到48,000餘公里。[210]:846中華民國的鐵路運輸事業是在清代既有的基礎上開展,並持續擴張。1927年至1937年间,國民政府共修鐵路3793公里。1945年抗戰勝利時,如包含佔領區修築的路線,全國鐵路里程數約30,190公里。[213]
1928年,交通部擬訂全國公路計劃,以蘭州為公路中心,分全國公路為國道、省道、縣道3種,總長為41,550萬公里,預計10年完成。1928年,全國已有公路29,127公里。國民政府把公路建設列為國家經濟建設要政。1932年5月,全國經濟委員會籌備處奉命督造蘇、浙、皖三省聯絡公路。至1936年6月止,各省完成聯絡公路共計21,000餘公里,可互通公路計30,000餘公里。此外,尚有已興工路線3,900餘公里。1935年至1936年,修築西蘭公路(西安至蘭州)約700公里,西漢公路(寳雞至漢中)250餘公里,漢寧公路(漢中至七盤關)150餘公里。到1936年底,全國共有公路108,117公里,中國公路網已基本形成。中國抗日戰爭前,國民政府修築公路8万公里,使中國經濟得以發展。
科学技术
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建立後,由於軍閥割據,以及西方列強德國、英國、美國等在各地租界掠奪物質財富,加之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華和1945年至1950年的國共第二次內戰,中華民國科技發展緩慢。1912年,詹天佑发起了“中华工程师会”,总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之后一直到1949年,一共有科技社团150多家[214]。1928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担任第一任院长[215],同时建立了“学术评议制度”和“院士制度”,一共院士81名。同时期,“北平研究院”和“中国西部科学院”等地方科技学院建立,部分大学也建立了研究院所[216]。1930年,中央研究院建立了“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等研究所,为往后的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科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民国科技在数学领域达到了国际水平,杰出的数学家有:陈建功、苏步青、华罗庚等。在物理学领域有近代中国物理学的先驱和开山人是吴有训,是公认的首位对世界现代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人科学家。而化学界的代表人物是侯德榜,他使得当时中华民国的制碱技术领先世界。1926年,他制作出亚洲第一批“纯碱”,以“红三角”作为商标,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瑞士国际商品展览会等夺得金奖。1939年,侯德榜又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把“纯碱厂”和“合成氨厂”联合,制作出“纯碱”和“氯化铵”,这种方法被誉为“侯氏制碱法”。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方面的先驱,创建了中国现代气象学。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界的代表,他留学大日本帝国,曾学习造船,造船需要钢铁,他又到英国学习地质学来寻找铁矿,他主要研究地质现象的本质、地壳结构和构造规律,1920年代提出“地质力学”理论,从而在各地发现了石油资源,否定了西方科学家所谓“中国贫油论”。建筑学方面,茅以升设计和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大桥。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学家对“中国建筑民族传统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有着连接作用。
社会
人口数量
在1911-1936年间,中国人口从4.1亿增长到5.3亿,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尽管抗战时期又一次导致人口下降,但1949年年底仍达5.4亿[217]。 从民国时期开始,中国人口模式发生了从传统时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到现代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转变,而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民国时期经济社会和医疗的进步[218]。但是中華民國的大陸時期的战乱导致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下降,天灾人祸造成了人口大量非自然死亡。[219]
民国二年(1913年) | 432,000,000 人[220] |
民国十七年(1928年) | 474,780,000 人[221] |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 517,568,000 人[222] |
民国三十五年(1947年) | 457,111,000 人[223] |
民国三十六年(1948年) | 461,000,000 人[224] |
时间 | 事件 | 死亡人数 |
---|---|---|
1920年12月16日 | 海原大地震 | 23.4萬人 |
1922年7-8月 | 汕頭颱風 | 5-10萬人 |
1927年5月23日 | 古浪大地震 | 4.15人萬人 |
1928年 | 十八年年馑 | 100萬人[225] |
1931年 | 江淮大水 | 14.5萬人 |
1933年8月25日 | 疊溪大地震 | 约9千人 |
1938年6月9日 | 花園口決堤 | 89.3萬人[226] |
1938年11月13日 | 文夕大火 | 3萬多人(可辨認遺體) |
1941年夏到1943年春 | 河南饑荒 | 28.8-148.5萬人[227] |
教育改革
1912年北洋政府公布了壬子癸丑學制,分初等教育(共七年)、中等教育(共四年)和高等教育(大學為六或七年,專門學校為四年)三个阶段[228]。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頒行「壬戌學制」(也称「六三三制」),標誌著中國現代教育體系的確立。北洋政府時期,政府模仿日本制度,設立大量的專門學校及單科大學。國民政府北伐後,美國制度成為主流。民國初年,在華教會學校達六千所,在校學生三十萬名。后来由于民族主義高漲,中国掀起了了抵制西方教會學校的運動,國民政府成立以後,西方教會學校须向中國教育部註冊,並不得強行開設宗教課程、強制宗教信仰及禮拜。至1948年時,除內外蒙古,黑龍江,寧夏,河北,青海,西藏,新疆之外,其他省市皆有一所國立綜合大學。[229]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地区,实行日本化教育:教师绝大部分是日本人,用日语授课;中小学每天早上须向新京作“满洲帝宫遥拜”,再向日本东京方向作“日本天皇陛下遥拜”;学生同时须以日语背诵皇帝诏书《国民训》[229]。体育课使用的教材最初全部照搬日本,称为“满洲体育教授参考书”,直到1944年,文教部制定了统一的教材《学校体育科教授要目》。
由于西方人认为文字体系的发展必须经由表词文字、到音节文字、再到字母文字的阶段。[230]“文字发展三段论(形意文字→意音文字→拼音文字)”这套文字进化理论主宰了西方学术界。[231]中國的象形文字被认为停留於原始的進化的初階,不能適合現代人的需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障碍。[232]钱玄同与鲁迅、陈独秀一致认为中国文化已成僵死之物,想保种救国,非废灭汉文及中国历史。[233]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發表《中國今後的文字問題》一文說:"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1923年他又在《國語月刊》第一卷《漢字改革專號》上發表〈漢字革命〉長文:「我敢大膽宣言: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語決不能統一,國語的文學決不能發展,全世界的人們公有的新道理、新學問、新知識決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國語寫出。何以故?因漢字難識、難記、難寫故;因僵死的漢字不足以表示活潑潑的國語故;因漢字不是表示語音的利器故;因有漢字作梗,則新學、新理的原字難以輸入於國語故」[234]。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37个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特点是采用符号表示声调,这虽然不是一种直接的拉丁化方案,但用符号表示声调的方法却延续到汉语拼音方案。192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特点是用字母的拼法来表示汉语的声调[235]。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三百二十四字。不過,此次簡化卻引起了軒然大波,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尤為反對。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236]
社会活动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制度的倒台,中国的民办报刊进入了一个兴旺的发展时期。1913年,全国大大小小的报馆竟然达五百多家,言论的自由度更是相当发达[237]。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後,新聞界的深入報導令北洋政府頗為不滿。于是,袁世凯对全国报业进行查禁和整顿,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因时逢农历癸丑年,故在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238]。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先后在重庆发行过刊物的民营报社、通讯社即达二百多家,除共產黨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以外,还有《国民公报》、《时事新报》、《西南日报》以及无计其数的杂志和期刊,不但在经济、民生问题上可以畅所欲言,就是在政治上也不受限制。甚至在1946年下半年内战爆发后,由于国共和谈仍在名义上进行,国民黨政府仍然允许《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发行[237]。1946年9月1日创刊于上海的《观察》是宣傳“第三條道路”的代表性刊物,1948年12月24日被中華民國政府查封,標誌著近代中國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國實行憲政民主共和國制度的徹底破滅。[239]
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运动多由“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引起[240]。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重要的政治运动有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五四運動抗议北洋政府的外交软弱,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是「外爭國權,内惩國賊」[241]。1925年5月30日,青島、上海等地爆发抗議日本棉紗廠非法開除及毆打工人的五卅運動,后遭到開槍鎮壓,当场死亡13人[242]。1926年3月18日,國民黨與共產黨在北京共同發動反帝运动,要求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被北洋政府武力鎮壓。[243]:3701935年12月9日由中共通过“北平学联”发动一二·九運動,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44]。1946年2月爆发中國學生抗議蘇聯侵犯中國主權的反蘇運動等[245]。这一时期的改革运动有1926年由知識分子發起的一個改造中國戲劇的運動,要發展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戲劇[246]。以及1934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推出公民教育運動,提倡紀律、品德、秩序、整潔等,教導人們禮義廉恥,不要隨地吐痰、隨地丟垃圾,養成整潔習慣等。[247]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于1924年8月24日成立,1931年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248]。1932年,东北短跑健將劉長春拒绝代表满洲国,而代表中华民国参加奧林匹克運動會,这是中華民國首次參與奧林匹克運動會[249]。1936年奧運會,中華民國正式組織大規模的代表隊,前往德國柏林參加籃球、足球、游泳、田徑、舉重、拳擊、自行車等7個項目的比賽。由於當時中國整體體育實力尚不足,並未在運動場上取得名次。1948年,第14屆英國倫敦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团由王正廷任總領隊,參加了籃球、足球、田徑、游泳和自行車等5個項目的比賽。[250]
文化
民国初年兴起的新文化運動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它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歐洲中心主義。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西學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新文化運動的影响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傳統文化,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251]。1912年初,中華民國頒布了一系列禁止纏足、廢除跪拜禮、停止學校讀經教育等文化改革政令[252]。
文學艺术
1910年代後期由作家及學者發起了一場文學與語文的改革運動,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話文。胡適在1917年1月號的《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項主張: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并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253]新文學運動徹底批判了封建文學,開創了一代新文學,促成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新文學團體的產生,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小說家、戲劇家、詩人、雜文家[254]。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发表講話,提倡文藝介入政治,為工農兵服務,对后来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0年代延安时期文学的代表作有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賀敬之和丁毅的《白毛女》等。[255]
民国时期是一个艺术大家辈出的时代。中華民國早期的音樂主要是放映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題材,如田漢、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256]民国早期的著名水墨画画家徐悲鸿擅长画马,画技融合中西;齐白石则融合传统水墨画和民间绘画,擅长画虾、花、鸟、鱼等[257]。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共有18部国产影片走向世界,其中1934年由著名导演蔡楚生拍摄的故事片《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这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故事片。[258]1930年代中国的电影明星有胡蝶、阮玲玉、金焰、陈燕燕、王人美、高占非、黎灼灼、陳玉梅、郑君里、黎莉莉等[259]。
民国节日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后廢除宣统年號,以民國作為國家紀年。這種紀年方式以西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元年,與西元紀年相差1911年,月、日、置閏則同公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陆地区停用民國紀年,只使用西元表示年份。而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的台澎金馬地区则沿用民國紀年至今[260]。民國紀年為全世界现存連續不間斷使用第二長之單一國家紀年法——僅次於蘭芳共和國於1777年到1884年的紀年法(蘭芳元年到蘭芳一百零八年,此紀錄於2020年將被超越)[261]。中华民国成立后,在中国传统节日之外,还设立了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日。
日期 | 节日 | 缘由 |
---|---|---|
1月1日 | 新年 |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改稱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262]。 |
3月5日 | 童軍節 | 由於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於1926年3月5日創辦中國童子軍總會;因此,在1935年,委員會再次議決將每年3月5日定為童軍節[263]。 |
3月25日 | 美術節 | 1940年5月中華美術學會举行第一屆美術年會,會中決定向教育部申請,將每年的3月3日訂為美術節。三年后,教育部批准了這項決議,不過卻將美術節訂在3月25日[264]。 |
3月29日 | 青年節 | 1943年3月29日,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会認為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比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意义更重大[10]。因此,大會定每年3月29日为中華民國青年節[265]。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公布该日為革命先烈紀念日[266]。 |
4月4日 | 儿童节 | 1931年,孔祥熙发起建立的中华慈幼协济会提议,将4月4日定为儿童节,以重視兒童權利、反對虐殺兒童[267]。 |
8月14日 | 空軍節 | 1940年,國民政府爲了紀念八一四空戰,決定將每年8月14日定為“空軍節”[268]。 |
8月27日 | 孔子誕辰日 | 193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西曆8月27日為孔誕紀念日,1952年行政院將孔子誕辰紀念日改為9月28日[269]。然而江晓原等人认为此日期仍然是错误的[270][271][272]。 |
9月1日 | 記者節 | 1933年9月1日,國民政府頒布《保護新聞工作人員及維護輿論機關》命令[273]。1934年8月,杭州市記者公會向全國新聞界建議以9月1日為「記者節」,得到了全国的认同[274]。 |
9月3日 |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规定自9月3日(日本簽訂降伏文書翌日)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275],该节日于1955年改为军人节[276]。 |
10月10日 | 國慶日 | 1912年9月28日,北京臨時政府臨時參議院通過決議[277],將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日——陽曆10月10日,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278]。 |
10月25日 | 光復節 | 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279],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280]。 |
中醫争议
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1920年代一些有海外游历经验的人士,如余云岫、鲁迅、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丁文江、陈独秀等倡导废除中医[281]。他们认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比较糟粕太多,缺乏科学依据,不是科学或甚至是伪科学,多半认为中医确切地应该属于方术范畴。其中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一句最为著名[282]。1933年在讨论《中医条例》(草案)时,行政院长汪精卫说“中医言阴阳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应一律不许开业,全国中药店也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283]然而,每次废除中医運動,都有人强烈反对。20世纪上半叶,主张废除中医者往往出自民族改造主义,而反对废除中医的人,则焦灼于药理医理方面。20世纪下半叶以后,支持废除中医者往往焦灼于药理药效,而反对废除中医者则爱举民族主义大旗。至今为止这两派的争论还在继续。[284]
註釋
參考資料
- ^ 中華民國政府于1949年12月搬遷至臺北。
- ^ China, Fiver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7: 116 [9 September 2014].
- ^ 3.0 3.1 3.2 中華民國史.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0 4.1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 ^ 5.0 5.1 李光伟. 袁世凯是怎样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2年2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6.0 6.1 6.2 6.3 6.4 第十一卷 近代前編(上冊)·第四節 北洋政府的政權機構. 讀書網.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7.0 7.1 7.2 李明和林天慧. 【歷史今日】蔣中正捍衛中華彪炳千秋. 《大紀元時報》. 2012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302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9.0 9.1 9.2 《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 中國: 國民政府. 1937年11月20日 (繁體中文).
- ^ 10.0 10.1 10.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 ^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載《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年: 第281頁.
- ^ 司法院大法官:中華民國憲法(繁體中文).
- ^ 全國法規資料庫: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繁體中文).
-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年9月.
- ^ 國史館. 中華民國之肇建. 行政院. 2014年2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秦晖.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一)
- ^ 刘仕平.全民族抗战胜利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 维基文库.s:中國同盟會盟書
- ^ 中国同盟会
- ^ 孙中山《中华民国之意义》演讲. 上海. 1916年7月15日
- ^ 《国父全集》第3册,163页
- ^ 历史追踪:“中华民国”国号的来由和意义
- ^ 孫中山廣州演講《國民要以人格救國》
- ^ 中華民國應譯為「PRC」
- ^ 25.0 25.1 美國國務院.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Foster Rhea Dulles.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ommunist China, 1949-1969. Crowell. 1972年: 第235頁. ISBN 978-0690076127 (英文).
- ^ 卡爾·A·特羅基. Opium, Empire and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the Asian Opium Trade 1750-1950.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9年11月4日: 第126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415199186 (英文).
- ^ 黎東方《細說民國創立·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廣州之役》
- ^ 嗚米. 辛亥百科. 廣東新聞網. 2011年4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30.0 30.1 中華民國外交部.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89頁至第94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文).
- ^ 李小文. 论武昌首义中的黎元洪. 中華文史網. 2005年7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范福潮.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 《南方周末》. 2008年9月24日 [2014年8月8日] (简体中文).
- ^ 張耀傑. 张耀杰:民国初年的宪政挫折. 共識網. 2013年5月18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28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雪珥. 黎元洪谈孙中山:名声是虚构 对革命没有实质贡献. 鳳凰衛視. 2011年7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Jerome Chʼên. Yuan Shih-kʻai. 美國帕羅奧圖: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1972年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804707893 (英文).
- ^ 趙瑜. 历史很卑贱:铁打的袁世凯 流水的民国. 搜狐. 2014年1月15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1979年: 第28頁 (繁體中文).
- ^ 郭廷以. 1912──中華民國元年壬子.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123頁至第125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文).
- ^ 《中央政府與國民黨之問題》. 中國重慶: 《大公報》. 1913年6月1日 (繁體中文).
- ^ 二次革命失败 孙中山被迫流亡. 鳳凰衛視. 2011年3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人民網. 1913年11月4日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鳳凰衛視. 2009年11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131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文).
- ^ 郭廷以. 1916──中華民國五年丙辰.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齊錫生,楊若雲.《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 ^ 《凡爾賽條約》
- ^ 五四運動. 新華網.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年表. 中國國民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Jacques Guillermaz.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49. 藍燈書屋. 1972年9月: 第22頁至第23頁. ISBN 978-0394464794 (英文).
- ^ 陳欽國.護法運動:軍政府時期之軍政研究
- ^ 張弘光. 俄罗斯学者说黄埔建军经费来自苏联. 《大紀元時報》. 2003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152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黄埔軍校創校. 高雄: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2013-03-05] (中文(臺灣)).
- ^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南京市. 《教育部國語辭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文).
- ^ 59.0 59.1 59.2 美國國務院.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49.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60.0 60.1 Richard R. Wertz. -Rebellion and Revolution- Nationalist Movements. ibiblio.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223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62.0 62.1 62.2 溫躍寬. 被西方誉成为的“民国黄金十年”. 憶庫. 2013年10月17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4日: 第5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21771245 (英文).
- ^ 美國國務院.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曾景忠. 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研讨.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1年7月9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248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4日: 第30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21771245 (英文).
-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4日: 第67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21771245 (英语).
- ^ Denny Roy. Taiwan: A Political History. 美國伊薩卡: 康乃爾大學出版社. 2002年12月19日: 第55頁至第56頁 [2014年2月28日]. ISBN 978-0801488054 (英语).
- ^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中國南京: 國民政府. 1931年5月12日 (繁體中文).
- ^ Chen Lifu、Ramon H. Myers和Sidney H. Chang. 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The Memoir of Ch'en Li-Fu, 1900-1993. 美國史丹福: 胡佛研究所. 1993年1月: 第102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817992729 (英文).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192頁. ISBN 978-9570818260 (正體中文).
- ^ 美國國務院. Japa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1937.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貴州大學學報》. 中國為何1941年才對日宣戰?保障英美物資輸入. 中國網. 2014年7月6日 [2014年8月22日] (繁體中文).
- ^ 鍾元. 七七抗日76週年 蔣中正領導八年抗戰真相再現. 《大紀元時報》. 2013年7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郭廷以. 1946──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 「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說帖.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1年9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陳希傑. 第四章 爭端國家的主權論述與評析. 國立政治大學. 2003年 [2013年10月18日] (繁體中文).
- ^ 王榮霖. 《全球治理與臺灣的活絡模式》. 臺灣臺北: 思行文化. 2013年12月19日: 第169頁. ISBN 978-9869005821 (正體中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楊護源. 終戰後臺灣軍事佔領接收的籌備準備 (1945.08.15-10.3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2014年12月18日 [2015年9月9日] (繁體中文).
- ^ 何文光. 美英日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 《解放軍報》. 2011年12月21日 [2014年8月22日] (繁體中文).
- ^ 周恩來. 评马歇尔〔362〕离华声明. 人民網. 1947年1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時代公司. LIFE. 美國紐約: 《生活》. 1956年1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CHINA: Snow Red & Moon Angel. 《時代》. 1947年4月7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Civil war. BBC新聞.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28 February 1947". New Taiwan, Ilha Formosa. 2007年 [2013年10月17日] (英文).
- ^ 楊天石. 蔣介石曾提議胡適參選總統 意見遭黨內否決. 人民網. 2010年8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藍培剛. 失去的勝利—回首國共三大戰役. 《大紀元時報》. 2009年9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林桶法. 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關安邦. 古寧頭大捷之前因與影響.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09年10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Introduction to Sovereignty: A Case Study of Taiwan. 史丹佛大學. 2004年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Dec 8, 1949: Chinese Nationalists move capital to Taiwan. 歷史頻道.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Anthony Kubek. HOW THE FAR EAST WAS LOST. 英國英格蘭: Intercontex Publishers. 1971年1月1日. ISBN 978-0856220005 (英文).
- ^ 國際危機與兩岸關係.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張其昀. 《先總統蔣公全集》第3卷. 臺灣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 1984年4月: 第4,070頁 (繁體中文).
- ^ China: U.S. policy since 1945. 美國: 美國國會季刊社. 1980年1月1日. ISBN 978-0871871886 (英文).
- ^ J.P.D. Dunbabin. The Cold War: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ir Allies.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7年12月4日: 第187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82423985 (英文).
- ^ Franklin Ng. The Taiwanese Americans.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8年5月26日: 第10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313297625 (英文).
- ^ 99.0 99.1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二冊民國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國民黨理事代理理事長前農林總長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被刺。」
- ^ 《民國春秋》1994年第4期
- ^ 郭卿友. 《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 甘肃人民出版社.
- ^ 黎元洪心怀犹豫迈开共和国第一步,长江日报2010年7月1日,第14版
- ^ 怎样评价湖北军政府
- ^ 北洋政府北京市西城区官网
- ^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第三輯, 北洋政府:1912-1927
- ^ 孫鎮東著,國旗國歌國花史話,第9-10頁
- ^ 107.0 107.1 107.2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 ^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
- ^ 張朋園、沈懷玉,《國民政府職官年表》,臺北,1987年6月
- ^ 劉壽林 等:《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
- ^ Tsering Shakya. 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Since 1947.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279. ISBN 978-0-231-11814-9.(英文)
- ^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China, and Tibet, Simla (1914)", Tibet Justice Center. Retrieved 20 March 2009
- ^ Sinha, Nirmal C. The Simla Convention 1914: A Chinese Puzzle, p.12 (PDF page 8),Reproduced from the Presidency College Magazine: Diamond Jubilee Number (Calcutta 1974)
- ^ 陳永發:關於滿洲國之建構
- ^ 溥儀:《我的前半生》
- ^ 喻大華. 末代皇帝溥仪(十八)伪皇退位 百家讲坛20101130. 中國網絡電視臺. 2010年11月30日 [2010年11月30日] (简体中文).
- ^ 楊克林、曹紅. 《中國抗日戰爭圖誌》. 廣州: 廣東旅游出版社. 1995年1月. ISBN 7805215413.
- ^ 支那新中央政府一览
- ^ 汪精衛在南京宣布對英美宣戰並發表講話
- ^ 铲除危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毒瘤——“三股势力”(一)
- ^ 張明金、劉立勤《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 ^ 甘、寧、青三馬家族世系簡表
- ^ 國民政府與青海馬家關係研究
- ^ 文章作者:杜元铎;文章来源:北屯在线;文章录入:chenxiuying ;责任编辑:管理员6. 哈萨克民众拒建“回民国”. 北屯在线>文章中心>走进十师>历史掌故>正文. 2010年12月28日 [2010年12月28日] (简体中文).
- ^ 来源:凤凰资讯. 盛世才其人其事. 凤凰网>资讯>历史>专题>新疆>正文. 2009年7月7日 [2009年7月7日] (简体中文).
- ^ 126.0 126.1 126.2 中華民國外交部. Constitu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127.0 127.1 127.2 About Us.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象征与实质:《临时约法》问题.
- ^ 人民网.揭秘民国反腐
- ^ 民国初年袁世凯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贡献. 鳳凰網. 2009年6月22日 (中文(简体)).
- ^ 131.0 131.1 百年記憶:憲法制訂歷程
- ^ 薛刚:变动社会中的宪政尝试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 ^ 张晋藩等.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宪丑史.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
- ^ 荆知仁. 《中國立憲史》. 臺灣臺北: 聯經出版. 1984年. ISBN 978-9570801224 (正體中文).
- ^ 高全喜.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新浪. 2013年11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憲法.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张生,民初大理院审判独立的制度与实践,政法论坛2002年第04期
- ^ 天津市地方志檢察志
- ^ 近代中国审级制度的变迁:理念与现实
- ^ 140.0 140.1 謝彬.『民国政党史』.1924年.中華書局版.54頁
- ^ 周佳榮、林啟彦:《共和國的追求與挫折——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成立》,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
- ^ James Z. Gao.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a (1800-1949). 美國拉納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 2009年6月16日: 第119頁 [2015年6月1日]. ISBN 978-0810849303 (英文).
- ^ 林家有.周興樑,孫中山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 ^ 转型中国第64期:国共分裂. 腾讯历史_新闻频道_腾讯网. [2012-02-27].
- ^ 胡适; 曹伯言. 胡适日记全集. 聯經出版. 2004: 747– [17 January 2013]. ISBN 978-957-08-2710-1.
- ^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551. ISBN 978-7-5098-0950-1 (简体中文).
- ^ 武国友. 红军长征全史(第三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ISBN 7-5602-1842-3 (简体中文).
- ^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 ^ Dieter Heinzig. The Soviet Union and communist China, 1945-1950: the arduous road to the alliance. M.E. Sharpe, 2004. Pp. 79.
- ^ “中国青年党建党宣言” ,李义彬编《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 ^ 陳正茂,《臺灣早期政黨史略(一九○○─ 一九六○)》,2009年
- ^ 謝漢儒,《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2002年
- ^ 秦寶琦,《洪門真史》(修訂本),200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ISBN 9787211022267
- ^ 中国致公党官方网站
- ^ 维基文库.s: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维基文库.s: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 ^ 维基文库.s:中华民国宪法
- ^ 《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
- ^ 《凤凰周刊》 《“中华民国全图”流变史》2011年第31期. 作者:杨素
- ^ 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年鑑:第一篇 總論 第二章 土地 第二節 大陸地區
- ^ 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的行政区划
- ^ 163.0 163.1 163.2 163.3 傅林祥 鄭寶恆.《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 ^ 海南特別行政區建制經過
- ^ 政府公报咨询网.臨時政府公報﹝南京臨時政府﹞
- ^ 166.0 166.1 國家符號:國都的選定. 中華民國國史館. [2011-01-05].
- ^ 林獻堂. 游揆:中華民國首都在台北市. 今日新聞網. 2002年3月29日(繁體中文).
- ^ 浩學歷史網>国学频道>国学书库>中华民国政治史>第七节市制
- ^ 「中國地理」.中華民國國立編譯館發行之地理課本
- ^ 馬陵合:《墊款問題與民國初年政治的動盪》
- ^ 費正清(J. K. Fairbank) (编). 《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 章建剛等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ISBN 7208015589 (簡體中文).
- ^ 周策縱. 《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 周子平等譯.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14017792 (簡體中文).
- ^ 濟南今日之地位,大公報,1928年5月21日。
- ^ 《张学良口述历史》 作者: 张学良 口述 / 唐德刚 撰写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年7月版 ISBN 9787801668431
- ^ 轉引自《邵元沖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75頁
- ^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24頁
- ^ 《s: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布告》
- ^ 第五章:安全理事会.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五,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 ^ [新华网]2003年冬季征兵11月全面展开
- ^ 光亭:《鐵血虎賁——國民黨軍的德式師》
- ^ 民國百年:北洋割據時期——軍閥割據形勢概述
- ^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演变
- ^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1982年.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 何邦立.筧橋精神: 空軍抗日戰爭初期血淚史
- ^ 林玉萍. 《臺灣航空工業史:戰爭羽翼下的1935年 ~ 1979年》. 新銳文創出版社. 2011-01-01: 254頁. ISBN 978-986-868-154-5 (中文).
- ^ 187.0 187.1 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晴空決戰中的外籍空軍志願隊
-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史簡介. 高雄. [2013-02-25] (中文(臺灣)).
- ^ 历史文物:《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招生布告》,保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 ^ 中国抗日战争系列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 ^ 馬尾海校. 中国军舰博物馆.
- ^ 卢济明、田钟秀. 南苑航空学校.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摘自中国的空军).
- ^ 空軍官校簡介. 中華民國空軍官校. 2014年10月6日 (中文).
- ^ 孙中山和他的“实业救国计划”今天实现了多少
- ^ 大洋历史.利耀峰 林熙整理广州火柴工业与东山火柴厂
- ^ “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逝世
- ^ 火柴大王劉鴻生
- ^ 镇江火柴厂,一代人的记忆
- ^ Hsieh, Andrew. The Lius of Shanghai: A Chinese Family in Business, War and Revolution. japanfocus.org. [3 September 2013].
- ^ Cochran, Sherman; Hsieh, Andrew. The Lius of Shanghai. 2013. ISBN 978-0674072596.
- ^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抗战中的民族火柴工业
- ^ 《中國企業家列傳》1989年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 ^ 《民國人物傳》1984年 北京中華書局
- ^ 《中國近代人名大辭典》1989年 北京國際廣播出版社
- ^ 205.0 205.1 李彤. 奉天军械厂. 《沈阳日报》. 2009-02-12 [2013-12-28].
- ^ 关续文,陆宗舆与龙烟铁矿公司,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京文史资料第48辑,北京出版社,1993年
- ^ 207.0 207.1 【钢铁往事】龙烟铁矿,新华网,2012-06-21
- ^ 周澹寧著:《中國近代經濟史新論》,第251-255頁
- ^ 〈日本侵華終結“黃金十年”〉,《環球時報》,2006年6月8日,第13版
- ^ 210.0 210.1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中華民國史》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ISBN 9787080018
- ^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1.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7.
- ^ 资耀华. 北洋时期混乱的币制和形形色色的钱钞. 币祸.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費正清.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上卷). 中国: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 ISBN 7500412886.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中华工程师学会历史渊源
- ^ 中央研究院第一任院長
- ^ 白寿彝中国通史
- ^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75页
- ^ 秦晖. 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南方周末》2011年11月3日第24版
- ^ 秦晖.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一)
- ^ 《民国二年世界年鉴》,神州编译社,1913年1月1日
- ^ 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南京
- ^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1935年6月
- ^ 《中華民國年鑑》.19-21頁.中華民國年鑑社出版.1952年
- ^ 主计部统计局. 《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中国文化事业公司. 1948年6月. ISBN 9787510011115.
- ^ 翁文灏.开发西北经济问题[J].档案史料与研究,2000(2)
- ^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始末2011-06-13
- ^ 騰訊歷史:1942-1943年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
- ^ 陈学恂. 《中国教育史研究 近代分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 229.0 229.1 中國全史217 史仲文胡曉林主編
- ^ David L. Share, Alphabetism in reading science, Frontier Psychology. 2014; 5: 752
- ^ A Study of Writing
- ^ 《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
- ^ 钱玄同,《钱玄同日记》,福建教育出版社
- ^ 林文光.钱玄同文选.四川出版集团
- ^ 黃宗儀《文化研究期刊》(第4期/2007春).101页
- ^ 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 凤凰网. [2012年] (中文(中国大陆)).
- ^ 237.0 237.1 信力建 民国时期的新闻自由
- ^ 新闻数字博物馆-癸丑报灾
- ^ 謝泳.《儲安平與觀察》.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9月.ISBN:7-5087-0701
- ^ 何曉清:中國崛起與民族主義
- ^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中華民國八年己未.第437頁
- ^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五卅运动史迹
- ^ 唐德剛. 〈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 《張學良口述歷史》. 張學良口述 初版. 台北: 遠流出版. 2009-03-01日.
- ^ 《中共黨史資料》(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82)
- ^ 江沛 1946年春反苏运动述评
- ^ 余上沅.《國劇運動》.上海新月書局.1927
- ^ 蕭繼宗.《新生活運動史料》.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5年
- ^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简介
- ^ 中央通讯社.2012伦敦奥运特辑.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奧運第一位運動員
- ^ 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
-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1)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遠流出版.1998年
- ^ “三寸金莲”:中国妇女千年屈辱史. 南方都市报.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中文(中国大陆)).
- ^ 陳鐵健、黃鐵炫著,《蔣介石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4月,第130頁
- ^ 柳诒徵. 《中国文化史》. 长沙市: 岳麓书社. 2010. ISBN 9787807612667 (中文(简体)).
-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资料
- ^ 沧浪云.民国音乐:未央ISBN 978-7-5060-4785-2.东方出版社.2013-01]
- ^ 齐白石. 《白石老人自述》.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0年. ISBN 7-80603-462-5 (中文(中国大陆)).
- ^ 民国时期有哪些国产电影成功走向世界
- ^ 评选自1932年5月1日《电声日报》第一期开始,1933年秋结束。得票最多的女演员胡蝶被人们称为“电影皇后”,男演员金焰被称为“电影皇帝”。
- ^ 李崇智. 中國歷代年號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12月. ISBN 7101025129
- ^ Anthony Reid; Kristine Alilunas-Rodgers. Sojourners and Settlers: Histories of Southeast China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年: 169. ISBN 978-0-8248-2446-4.(英文)
- ^ 孙中山1912年1月1日任临时大总统誓词落款
- ^ 童子軍節的由來
- ^ 美術節的由來
- ^ 李人岳.329还是427? 立委:紀念黃花崗精神才重要,中廣新聞,2011年1月10日
- ^ 黃惠玟,黃花崗先烈紀念日改期?藍委意見不一,中評社,2011年1月10日
- ^ “四四”儿童节介绍,人民日報1949年4月4日,第4版
- ^ 八一四空战. 中國軍網. 2005-07-19 [2013-10-10].
- ^ 8月6日:歷史上的今天,中央社,2014年8月6日
- ^ 孔子诞辰: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 ^ 孔子生年生日详考. 国学网. 2011年9月27日 [2012年9月20日].
- ^ 孔子诞辰的推算
- ^ 冯英子.东方网.关于记者节
- ^ 朱德为记者节题词(1946年9月1日)
- ^ 「全國慶祝勝利 明日勝利日放假一天」大公報,1945年9月2日
- ^ 70年前的今天胜利之日 举城狂欢,每日新報,2015年9月3日
- ^ 大紀元 | 歷史上的今天(9月28日)
- ^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 ^ 蔣中正. 臺灣省光復一週年紀念告全省同胞書. 民國35年.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 - ^ 小田勿忘臺灣光復
- ^ 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征求意见稿)
- ^ 维基文库.鲁迅《呐喊》自序
- ^ 中国国医节(3月17日)
- ^ 历史上4次中医存废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