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搜索结果

查看(先前20次 | )(20 | 50 | 100 | 250 | 500
  • 、甜馬鬱蘭。療效良好的中藥和食材:生薑、辣椒、大蒜。 小柴胡 少陽兼太陽表證:柴胡桂枝 少陽兼陽明裏證:大柴胡柴胡加芒硝 少陽兼水飲內結證:柴胡桂枝薑湯 少陽兼表裡三焦俱病證:柴胡加龍骨牡蠣 少陽病誤下成結胸證:大陷胸 少陽病誤下成痞證:半夏瀉心 陰陽升降失常,上熱下寒證:黃連湯…
    3 KB(376个字) - 2023年6月9日 (五) 09:44
  • 柴胡——小柴胡去人參、甘草,再加枳實、芍藥、大黃,為治療實證之方劑。 柴胡桂枝——小柴胡桂枝之合方。 柴胡加龍骨牡蠣——小柴胡去甘草,再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蠣。 小柴胡加桔梗石膏——小柴胡再加桔梗、石膏。小柴胡證型外,又主訴咽腫、咽痛者適合之。 ——小柴胡與小陥胸之合方。…
    4 KB(557个字) - 2024年3月21日 (四) 14:16
  • 柴胡 柴胡加芒硝 桂枝加大黃湯 防風通聖散 葛根黃芩黃連 茵陳丸 石膏 五積散 孰料五積散 三黃石膏 柴胡桂枝薑湯柴胡 柴胡枳桔 蒿芩清膽 柴胡達原飲 達原飲 清脾飲 四逆散 柴胡疏肝散 逍遙散 丹梔逍遙散 痛瀉要方 半夏瀉心 生薑瀉心 甘草瀉心 黃連 白虎 白虎加人參湯…
    13 KB(1,847个字) - 2021年12月25日 (六) 08:03
  • 《傷寒論》中提到:「脈陽浮而陰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主之」;以及「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主之」。 桂枝由5味药材組成: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桂枝性味辛溫,有溫通衛陽、解肌祛風的作用。芍藥性苦酸,微寒,能益陰和營。生姜性辛溫,和桂枝共同辛甘化陽。棗味甘,益脾和胃,助芍藥益陰以…
    3 KB(421个字) - 2021年6月16日 (三) 12:44
  • 桂枝甘草,出自《傷寒雜病論》。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發汗過多,虛其心陽,水氣凌心則心悸欲按。以桂枝補心陽、炙甘草補中。 方劑列表 張機,傷寒雜病論,第七,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曹穎甫,傷寒發微 p35…
    1 KB(71个字) - 2022年6月19日 (日) 12:40
  • 桂枝二麻黃一,顧名思義是由桂枝二份及麻黃一份相合而組成的方劑,為太陽症處方,辛溫解表輕劑。用於治療服用桂枝後汗出太過所產生的病症。其產生的症狀有如瘧疾一般。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服桂枝,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 祛癢,治出汗感冒、濕疹、蕁麻疹。…
    4 KB(492个字) - 2023年2月8日 (三) 12:05
  • 證者。 飯後熱服,溫覆取汗;要防止大出汗,造成虚脱。 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可加、蘇子和細辛。 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可加乳香、沒藥和牛膝。 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可加全蠍和蜈蚣。 用於治療遺尿症可加桑螵蛸、益智仁和覆盆子。 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型可加元、附子和芍藥。 用於治療血脈淤滯型可加桃仁、紅花和赤芍。…
    4 KB(662个字) - 2022年11月7日 (一) 15:18
  • 柴胡汤出自《伤寒论》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 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等。…
    2 KB(146个字) - 2020年11月7日 (六) 02:02
  • 、眼眶痛、咽耳聾。熱擾心神而失眠之熱症。 本方證乃太陽風寒未解,而又化熱入裡;此時惡寒減輕,但由於體內之熱邪初初轉入陽明胃經,故會伴隨有眼眶、鼻、咽、耳等陽明胃經巡行部位之疼痛、乾燥等症狀。但發熱之情形,不若白虎症般之強烈。 《傷寒六書》裏之藥方組成:柴胡
    5 KB(525个字) - 2021年12月31日 (五) 18:17
  • 葛根記於傷寒論:『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主之。』屬解表劑。有發汗解毒,升津舒筋之功用。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3 KB(313个字) - 2020年11月8日 (日) 07:19
  • 术甘汤是一种中医方剂,出自《金匮要略》,是一种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金匮要略》方);或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伤寒论》方)。 现代用法:茯苓四兩 (12g) ,桂枝去皮三兩 (9g), 白朮二兩 (6g), 炙甘草二兩 (6g)。…
    6 KB(874个字) - 2024年11月22日 (五) 04:47
  • 使用經方的醫家,通常也被稱為傷寒學派,在中國北方具有主導地位[來源請求]。 桂枝類 麻黃類 葛根柴胡類 瀉心類 白虎類 承氣類 陷胸類 抵當類 五苓散類 苓劑類 四逆類 理中類 附子類 明·吳綬,《傷寒蘊要全書》 清·徐彬,《傷寒原方發明》 清·文夢香,《百一三方解》…
    4 KB(637个字) - 2023年6月7日 (三) 01:48
  • 四逆屬於中醫方劑的溫裏劑,出自《傷寒論》,由三味中藥組成,其功用為回陽救逆,是用以治療少陰病的主要方劑之一,症狀可見四肢厥冷,惡寒不渴,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裏寒外熱,或乾嘔,或咽痛,脈沈微細欲絕。本方歸於足少陰腎經藥。 本方的組成包括生附子、
    1 KB(184个字) - 2020年11月7日 (六) 06:42
  •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太陽病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麻黃、杏仁宣肺平喘,石膏清肺熱,炙甘草補中。此方較麻黃湯少桂枝多石膏,顯見其主攻寒邪由表入肺化熱。 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
    3 KB(420个字) - 2023年5月4日 (四) 06:39
  • 另一個意義是指,在傷寒論中,因為皮膚肌表受到外來風邪,侵入足太陽膀胱經所形成的病證,也稱為太陽病中風。這與現代醫學所說的感冒近似,主要的治療手段為發汗,以桂枝為代表方劑。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太陽為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中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藥方劑圖像數據庫…
    1 KB(170个字) - 2024年4月5日 (五) 01:36
  • 此外卷三未如《桂林古本》提及「六氣主客」與「雜病例」,僅只「傷寒例」。而卷四「疫論」論及溫疫、寒疫與溫寒雜合之疫,並列白虎宣穢、大逐疫、溫裏解鬱、通瘀蕩穢、小逐疫柴胡分消等方劑,則與《桂林古本》相異;惟「疫論」所列之方,其部分組成藥味不似東漢時期仲景方劑常選藥材,例如:檳榔、木香等。…
    3 KB(405个字) - 2015年2月7日 (六) 11:28
  • 理中丸,源于《伤寒论》。 组成:人参 甘草炙 白朮 各三两 用法:倒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 主治:脾胃虚寒证。 《金匮要略》中人参汤,即将本方改作汤剂。 理中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藥方劑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2 KB(101个字) - 2022年1月16日 (日) 10:36
  •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由栀子、甘草、黄柏。组成。功用:清热利湿。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由姜、甘草、附子、茵陈。功用:温用助阳,利湿退黄。主治:阴黄。 茵陳蒿 中藥方劑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方剂学,段富津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KB(251个字) - 2020年11月7日 (六) 09:49
  • 處方差異: 補宋本所缺之五藏結處方,出現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 與宋本不同: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稱為柴胡枳實芍藥甘草,出現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篇。 版本差異: 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
    6 KB(1,070个字) - 2019年11月25日 (一) 13:53
  • 芍藥甘草,出自《傷寒雜病論》。 腳攣急。 1 對肝硬化患者126例(芍藥甘草群65例、安慰劑群61例)作雙盲亂數化實驗,芍藥甘草與安慰劑群對比,無論筋痙攣次數、最終全體改善程度(痙攣持續時間或疼痛程度等)均有明顯改善。 張機,傷寒雜病論,第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熊田卓 等《臨床医薬》、1999年、15卷、p499-523…
    1 KB(86个字) - 2013年5月19日 (日) 04:24
  •   厚朴生薑半夏𠂀草人參   茯苓桂枝白术𠂀草   芍藥𠂀草附子   茯苓四逆   五苓散   茯苓𠂀草   梔子豉   梔子厚朴    梔子薑湯    小柴胡    小建中    大柴胡    桃核承氣    柴胡加龍骨牡蠣    救逆    桂枝𠂀草龍骨牡蠣    抵當    抵當丸
  • 桂枝柴胡、升麻、紫苏、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生姜之类。 病证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风晕,伤风眩晕,恶风自汗,或素有头风而发作。宜川芎散、芎散。” 病因学术语。指风和燥相结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咳,胸胁痛,皮肤涩,舌苔白薄而,脉浮涩等。治宜润燥清肺为主,兼以疏风。
  • zhu4)、餱(heu1)太鹹~餱(heu2)食、住宿(zhu4 su5)~星宿(sing1 sieu4)、擔任(dan1 ren4)~擔負(dan4 fu4)、子彈(zi4 dan4)~彈琴(tan2 qin2)、難易(nan2 yi4)~患難(huan4 nan4)、濕(gan1 shi5)~坤(qian2 kun1)、看守(kan1
查看(先前20次 | )(20 | 50 | 100 | 250 |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