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庙组
沙溪庙组 地层年代:侏罗纪中期至晚期 | |
---|---|
类型 | 地层单位 |
属于 | 重庆群 |
包含 | 下、上部子层位 |
上覆 | 遂宁组 |
下伏 | 新田沟组 |
厚度 | 下部层位: 上至246.5米 上部层位: 450至1200米 |
岩性 | |
主要 | 砂岩 |
次要 | 粉砂岩、泥岩 |
地点 | |
取名自 | 重庆合川沙溪庙 |
命名 | 杨博泉、孙万铨 |
经纬度 | 29°12′N 105°54′E / 29.2°N 105.9°E |
地区 | 四川省、重庆市 |
国家 | 中国 |
范围 | 四川盆地 |
沙溪庙组(英语:Shaximiao Formatio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一个侏罗纪中期至晚期的地层单位,主要以盛产丰富的恐龙化石闻名。沙溪庙组暴露并环绕于大山铺镇,位于距四川东北第三大都市自贡市大安区七公里处。
地理
[编辑]沙溪庙组包含两个独立的地层单位:下和上沙溪庙地层,虽然它们通常被认为组合成一起,合称为“沙溪庙组”。上沙溪庙地层也被称为上沙溪庙组,而下沙溪庙地层也被称为下沙溪庙组。两个子单位主要都由紫红色泥岩以及多样的砂质沉积物、粉砂岩、砂岩构成。
恐龙发现
[编辑]沙溪庙组主要盛产蜥脚类,但也产出许多其他恐龙类型,例如兽脚类和剑龙类及其他。总计超过8000块骨头从此地区被挖出;将近40吨。遗址在1970年代以前都是未知,直到一个中国天然气公司于1972年发现气龙。这成为此地区第一个发现的恐龙遗骸。大部分标本发现现藏于1980年代中期直接盖在此地点上方的自贡恐龙博物馆。
尽管目前沙溪庙组是一个经常出土化石的“恐龙采石场”,但其曾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因为在恐龙残骸旁边发现了化石证据。古生物学家推测,该地区还有一个湖泊,此湖被一条大河所灌溉。恐龙遗骸可能已经被冲刷进湖泊数百万年,因此占了已知数百个标本的大部分比例。根据生物地层学,通常,中侏罗纪巴柔期至卡洛夫期之间的下沙溪庙组的年龄为168至1.61亿年,而上沙溪庙组被认为是牛津期。 Wang等人的论文[1](2018)报道了沙溪庙组下部的锆石U-Pb年龄为159±2 Mya,表明沙溪庙组比以前认为的要年轻。但是,这受到了挑战,其他的U-Pb数据支持了地层下部属于传统的中侏罗纪。[2]
董枝明的研究
[编辑]对地层及其挖掘做出最大贡献的古生物学家是董枝明。1975年,在该地区的岩石中发现骨头碎片后,他首次检查了该地层。当董先生第一次看到这片土地时,这片土地正在被拆除,为天然气农田设施和一个停车场让路。在大范围的清理中,其发现了大量暴露在外的骨头碎片。
然而,由于该地区的推土机,这些标本遭到破坏,关闭该地区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国家已经在该地区投资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直到1985年,政府才最终同意关闭这一地区的建设,到那时,董枝明和他的团队已经从该地区挖掘出100多只恐龙,其中包括一些罕见的蜥脚类头骨。在沙溪庙组发现的一种恐龙被命名为董氏大山铺龙,以纪念其对古生物学的贡献。
古生物
[编辑]除了恐龙发现外还有其他许多古生物从沙溪庙组被挖出,包含鱼类、两栖类、乌龟、水栖爬虫类如鳄鱼、翼龙目。
属[3] | 种[3] | 地层位置[3] | 化石材料 | 注解 | 图片 |
---|---|---|---|---|---|
自贡璧山上龙 Bishanopliosaurus zigongensis | 下沙溪庙组 | 可能属于菱龙科 |
属[3] | 种[3] | 地层位置[3] | 化石材料 | 注解 | 图片 |
---|---|---|---|---|---|
孙氏鳄属 Sunosuchus |
蜀南孙氏鳄 S. shunanensis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一种棱角鳞鳄科。[3] | ||
西蜀鳄属 Hsisosuchus |
大山铺西蜀鳄 H. dashanpuensis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一种棱角鳞鳄科。[3] |
属[3] | 种[3] | 地层位置[3] | 化石材料 | 注解 | 图片 |
---|---|---|---|---|---|
狭鼻翼龙 Angustinaripterus |
长头狭鼻翼龙 A. longicephalus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一种喙嘴翼龙科,具有加长扁平的吻部,翼展估计长1.6米。[3] |
恐龙
[编辑]属[3] | 种[3] | 地层位置[3] | 化石材料 | 注解 | 图片 |
---|---|---|---|---|---|
灵龙属 |
劳氏灵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
何信禄龙属 |
多齿何信禄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
晓龙属 |
大山铺晓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
盐都龙属 |
鸿鹤盐都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
华阳龙属 |
太白华阳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
巨刺龙属 |
四川巨刺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剑龙类。[3] |
||
G. sp.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剑龙类。[3] |
|||
重庆龙属 |
江北重庆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剑龙类。[3] |
||
沱江龙属 |
多棘沱江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剑龙类。[3] |
||
嘉陵龙属 |
关氏嘉陵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剑龙类。[3] |
||
济川营山龙 |
上沙溪庙组[4] |
几乎完整的骨骼[4] |
一种剑龙类。[4] |
||
工部龙属 |
拾遗工部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牙齿 |
属[3] | 种[3] | 地层位置[3] | 化石材料 | 注解 | 图片 |
---|---|---|---|---|---|
蜀龙属 |
李氏蜀龙 |
Shunosaurus-Omeisaurus assemblage, Lower Shaximiao Formation |
一种真蜥脚类。长约9.5米及重约3吨。尾部末端长有尾槌附带两根5公分长的皮内成骨刺,可能用来防御敌人。 | ||
原颌龙属 |
炎齿原颌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
峨嵋龙属 |
罗泉峨嵋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
天府峨嵋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一种马门溪龙科。[3] |
|||
荣县峨嵋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一种马门溪龙科。[3] |
|||
长寿峨嵋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马门溪龙科。[3] |
|||
毛氏峨嵋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马门溪龙科。[3] |
|||
釜溪峨嵋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马门溪龙科。[3] |
|||
酋龙属 |
巴山酋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一种马门溪龙科?[3] |
||
马门溪龙属 |
建设马门溪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马门溪龙科。[3] |
||
合川马门溪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马门溪龙科。[3] |
|||
杨氏马门溪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马门溪龙科。[3] |
|||
井研马门溪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马门溪龙科。[3] |
|||
大安龙属 |
张氏大安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
自贡龙属 |
釜溪自贡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可能是马门溪龙属的一个种。 |
属[3] | 种[3] | 异名 | 地层位置[3] | 化石材料 | 注解 | 图片 |
---|---|---|---|---|---|---|
川东虚骨龙属 |
原始川东虚骨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
轻巧龙亚科未定种 Elaphrosaurinae indet.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过去曾被归于川东虚骨龙属的副模标本[5] | ||||
乐山龙属 |
犍为乐山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
四川龙属 |
甘氏四川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中棘龙科?沙溪庙组的遗骸可能来自一种未定兽脚类。[5] |
|||
宣汉龙属 |
七里峡宣汉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
开江龙属 |
林氏开江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
气龙属 |
建设气龙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一种鸟兽脚类,身长约3.5至4米及重150至400公斤,对其所知甚少。 | |||
中国虚骨龙属 |
脆弱中国虚骨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
中华盗龙属 Sinraptor |
和平中华盗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
永川龙属 |
上游永川龙 |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一种中棘龙科。 | ||
自贡永川龙 |
|
下沙溪庙组,蜀龙-峨嵋龙尸骨层 |
正模标本ZDM 9011是一个部分颅后骨骼;标本ZDM 9012是一个左上颌骨;ZDM 9013是两颗牙齿;ZDM 9014是一个右后肢。[5] |
|||
剑阁龙 |
角鼻龙科剑阁龙 |
上沙溪庙组,马门溪龙尸骨层 |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Wang, Jun; Ye, Yong; Pei, Rui; Tian, Yamin; Feng, Chongqin; Zheng, Daran; Chang, Su-Chin (2018). Age of Jurassic basal sauropods in Sichuan, China: A reappraisal of basal sauropod evolution. GSA Bulletin. 130 (9–10): 1493–1500. doi:10.1130/B31910.1. ISSN 0016-7606.
- ^ Dai, Hui; Benson, Roger; Hu, Xufeng; Ma, Qingyu; Tan, Chao; Li, Ning; Xiao, Ming; Hu, Haiqian; Zhou, Yuxuan; Wei, Zhaoying; Zhang, Feng. A new possible megalosauroid theropo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Xintiangou Formation of Chongq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arly tetanuran evolution. Scientific Reports. December 2020, 10 (1): 139. ISSN 2045-2322. PMC 6954265 . PMID 31924836. doi:10.1038/s41598-019-56959-x (英语).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Li, K; Liu, J.; Yang, C.; Hu, F. Dinosaur assemblage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Shaximiao Formation and Chuanjie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Yunnan Basin, China. Volumina Jurassica. 2011, 9 (9): 21–42.
- ^ 4.0 4.1 4.2 4.3 4.4 Zhu, S. 记四川盆地营山县一剑龙化石 [Record of a fossil stegosaur from Yingshan in the Sichuan Basin].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1994, (S1): 8–14.
- ^ 5.0 5.1 5.2 5.3 5.4 5.5 Carrano, M. T.; Benson, R. B. J.; Sampson, S. D. The phylogeny of Tetanurae (Dinosauria: Theropod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2, 10 (2): 211–300. doi:10.1080/14772019.2011.6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