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竹岔戰鬥
西竹岔戰鬥 | |||||||
---|---|---|---|---|---|---|---|
第一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十師第三團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葉飛、馮品泰、賴金彪 | 未知 | ||||||
傷亡與損失 | |||||||
約200人 | 約500人 |
西竹岔戰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閩東蘇區在第一次國共內戰的歷史上發生的最大的一場戰役,發生於民國24年(1935年)1月15日的福建省霞浦縣柘洋地區(今福建省柘榮縣),該戰役交戰雙方分別是由葉飛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和國軍新十師,紅軍在南山一帶(在今柘榮縣黃柏鄉)潛伏一夜後在社坪、洪坑一帶(在今柘榮縣楮坪鄉)伏擊國軍,最終以紅軍主動撤出戰場而告終。[1]
歷史
[編輯]背景
[編輯]1933年—1934年間,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在閩東地區得以擴張,中共閩東臨時特委、閩東蘇維埃政府和閩東獨立師相繼成立。1934年10月19日,閩東獨立師第2團在彭家山一帶伏擊了國軍新十師,以死10人、傷20人的代價斃傷國軍100餘人。11月,國民政府將閩東地區劃為第12綏靖區,統轄新10師、78師、87師和福建省保安隊。在國軍的強力圍剿下,閩東蘇區大片領土被國軍收復。1935年1月,閩東特委在福安縣洋面山召開緊急會議,決議突圍並撤離閩東蘇區的中心,開展游擊戰。[2]
過程
[編輯]1935年1月12日,閩東獨立師和赤衛隊2000多名成員開始向柘洋地區轉移。根據洋面山會議的安排,國軍新十師第三團在途徑蘇家洋瓦窯崗(今屬楮坪鄉)時,紅軍游擊隊在西竹岔方向開槍,將國軍誘騙至西竹岔一帶,獨立師藉助地形優勢在西竹岔向國軍開火,雙方爆發激烈的戰鬥。國軍被壓在山谷底部後,憑藉裝備優勢發動突圍,至下午3點,國軍在發動幾次佯攻,消耗了紅軍大部分彈藥後發動總突圍,紅軍付出較大的損失,為保存實力遂主動撤出戰鬥。撤離後,紅軍分兩路,分別由師長馮品泰、政委葉飛率領向柘洋內部撤退,兩軍在翌日會合於英山。[2]
遺址
[編輯]西竹岔戰鬥遺址 | |||||
---|---|---|---|---|---|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寧德市柘榮縣楮坪鄉洪坑村與社坪村交界、黃柏鄉蒲洋村南山 |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
時代 | 1935年 | ||||
編號 | 9-229 | ||||
認定時間 | 2018年9月7日 | ||||
|
1998年12月,中共柘榮縣委、柘榮縣人民政府在西竹岔北側設立「西竹岔戰鬥紀念碑」。[3][4]
2018年9月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將西竹岔戰鬥遺址列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現存有紅軍戰壕、紅軍陣亡將士埋葬坑等遺蹟。社坪村後門山的8平方公里範圍內被劃入保護地帶,而戰鬥發生前夜,紅軍駐紮的蒲洋村南山一帶約1.5平方公里也被劃為附屬保護單位。[1]
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柘榮縣政府開始大力開發當地的紅色旅遊項目,前後累計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修建了戰鬥展示館、紅色文創展廳、土樓風格的民宿等[3]。2023年,西竹岔戰鬥遺址以「烽火西竹岔」的名義,與同屬柘榮的溪口村、上黃柏村和半嶺村等地共同入選中國AA級旅遊景區。[5]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8-09-07 [2024-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0).
- ^ 2.0 2.1 楊壽金; 游細弟; 游成法; 吳松弟. 彭家山与西竹岔战斗. 一個紅軍團的戰鬥道路. 2000: 46-50.
- ^ 3.0 3.1 劉源. 柘荣楮坪:依托红色资源 做活振兴文章. 閩東日報. 2022-05-31.
- ^ 國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 福建分册 下. 福州: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2007: 791–796. ISBN 978-7-80516-829-6.
- ^ 关于公布中华游氏文化园旅游景区、半岭茶药康养景区、烟雨溪口景区、烽火西竹岔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 柘榮縣人民政府. 2023-04-24 [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