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志 (四庫全書本)/卷37
元和郡縣志 卷三十七 |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嶺南道〈三〉
邕州〈朗寧下都督府〉
〈開元户一千六百二十四 鄉十一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今為邕管經略使理所〈管邕州貴州賓州澄州横州欽州潯州巒州 管縣三十三案都督户數傳冩缺〉
古越地也秦併南越為桂林縣地在漢為鬱林郡之領方縣地也晉于此置晉興郡隋開皇十四年廢晉興郡為晉興縣屬簡州大業三年州廢以縣屬鬱林郡武徳四年于此置南晉州貞觀六年改為邕州因州西南邕溪水為名乾封二年置都督府後為夷獠所陷移府于貴州景雲二年州界平定復于邕州置都督府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象州路四千七百七十五里取藤州路五千四十五里
北至東都四千五百八十五里東至欽州三百三十里〉
〈東北至澄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讓州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安南一千里〉
貢賦〈案唐六典邕州貢銀賦紵布此竝缺載〉
管縣七
宣化 武縁 晉興 朗寧 思籠 封陵如和
宣化縣〈下郭下〉
本漢領方縣地隋開皇十四年于此置晉興縣十八年改為宣化縣屬鬱林郡武徳屬南晉州貞觀改邕州鬱江水經縣南去縣二十步
左溪右溪在縣東西流至縣東南同注鬱江
武緣縣〈中西至州一百里〉
本漢領方縣地隋開皇十一年于此置武緣縣屬緣州大業三年廢武徳五年又置〈案武緣晉興置屬南晉州後改邕州此竝缺叙〉鬱江水經縣南去縣三十步
都稜鎮在縣西水路一百里
晉興縣〈中下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領方縣地晉于此置晉興縣隋開皇十四年省〈案前邕州及宣化縣叙謂隋廢晉興郡為縣又謂隋置晉興縣而此云晉置隋省者攷宋書州郡志晉元帝太興元年分鬱林立晉興太守所領有晉興縣葢至隋而廢郡及縣别置晉興縣于百里南後改宣化參合乃明〉武徳五年又置
朗寧縣〈中下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漢増食縣地武徳五年分置朗寧縣屬南晉州改屬邕州〈案唐書地理志武緣晉興朗寧竝武徳五年以宣化縣析置此不備叙葢省文〉
思籠縣〈中下東至州三百里〉
封陵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里〉
右二縣並景雲後置〈案唐書地理志思籠封陵竝乾元後開山峒置與此異〉如和縣〈中下東北至州九十里〉
本漢合浦縣之地武徳五年析欽州南賓安京二縣地置如和縣因縣西南四十里如和山為名屬欽州景雲二年割屬邕州
貴州〈懐澤下〉
〈開元戸三千六百二十九 鄉十九案元和戸鄉數傳寫缺〉
本西甌駱越之地秦并天下置桂林郡尉佗王越改桂林為鬱州後又為桂林元鼎六年平南夷改桂林為鬱林郡梁時于郡置南定州隋開皇十年罷鬱林等郡改為南尹州大業二年改尹州為鬱州三年罷州為鬱林郡隋末陷賊武徳四年平蕭銑于郡置南尹州並置總管府八年改南尹州為貴州
州境〈東西一百三十七里南北二百一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梧桂州路四千八百七十五里取象州路四千五百八里東北至東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取象州路四千三百二十五里東北沿流至潯州一百一十五里陸路一百四十里東至繡州一百里南至鬱林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賓州二百二十五里西南沿流至横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象州三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 紵布案此貴州與後賓澄横欽諸州之賦竝傳寫缺〉管縣四
鬱林 懐澤 義山 潮水
鬱林縣〈上郭下〉
本漢廣鬱縣也呉改為隂平晉改為鬱平隋開皇十年于此置鬱林縣屬鬱林郡武徳屬貴州
顯朝岡在縣北二十里陸績為大守每登此岡制渾天圖
鬱江水南去縣十五步
石井亦名司命井在縣北二里竭則人疾疫嵗不登懐澤縣〈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漢廣鬱縣地武徳四年置
義山縣〈下東北至州八十里〉
本漢廣鬱縣地隋開皇十年置馬度縣因縣南三十里馬度山為名武徳四年改為馬嶺天寶元年改為義山〈案唐書地理志云貞觀後省天寶後更置曰義山與此略異〉
潮水縣〈下東至州五十里〉
本漢廣鬱縣地武徳四年分置潮水縣
浮溪水在縣南十三步
賓州〈嶺方下〉
〈開元户一千八百九十五 鄉十一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古越地也今州即漢鬱林郡之領方縣也至隋不改隋亂陷賊貞觀五年析澄州三縣于此置賓州
州境〈東西一百三十二里南北六十三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五百九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三百三十五里〉
〈東至貴州二百二十五里東北至嚴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邕州二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澄州八十八里〉
貢賦〈開元貢 銀 筒布 蕉布〉
管縣三
嶺方 琅琊 保城
嶺方縣〈下郭下〉
本漢舊縣也呉改為臨浦縣隋復為領方屬鬱林郡武徳四年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屬賓州
都婪水去縣二十三里
琅琊縣〈下西北至州二十五里〉
武徳四年析領方縣置屬南方州貞觀五年割屬賓州琅琊水在縣西一里
保城縣〈下西至州五十里〉
本漢廣鬱縣地屬鬱林郡梁置安成郡隋改縣屬鬱林郡貞觀割入賓州至徳二年改名保城
可零水出縣西平地北流
澄州〈賀水下〉
〈開元户二千一百六十五 鄉十二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古越地也今州即漢鬱林郡之領方縣地也漢領方縣今賓州嶺方縣也〈案漢晉宋隋志皆作領方至杜佑通典新舊唐書乃作嶺方當是貞觀後改書〉自漢迄隋其地不改隋亂陷賊武徳四年平蕭銑于此置南方州貞觀八年改為澄州
州境〈東西三百五十三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三百七十五里〉
〈東至貴州三百四十一里南至賓州八十八里〉
〈西至邕州三百三十九里北至嚴州三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銀〉
管縣四
上林 無虞 止戈 賀水
上林縣〈下郭下〉
本漢領方縣地武徳四年分置上林縣在上林洞口因以為名
都澧水在縣北一百步
無虞縣〈下西南至州三十六里〉
武徳四年析領方縣置屬南方州後改屬澄州
羅富山在縣西北五里
都澧水在縣北一里
止戈縣〈下東至州八十里〉
武徳四年析領方縣置屬南方州改屬澄州
賀江水一名都泥江在縣北一百九十里
賀水縣〈中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武徳四年析柳州馬平縣置屬南方州改屬澄州都泥江在縣北一百四十里
横州〈寧浦下〉
〈開元户一千三百七十八 鄉十七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古越地趙佗王越地亦屬之漢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漢合浦郡之髙涼縣地也在今髙州界晉于合浦北部置寧浦郡隋開皇十年廢為縣以屬簡州十八年改簡州為緣州大業二年廢州入鬱林郡隋末陷賊武徳四年平蕭銑重置南簡州貞觀八年改為横州至徳移于舊州東七里鬱江北岸
州境〈東西一百三十二里南北二百一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貴象州路四千七百五十五里取藤州水路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東北至東都四千三百九十五里東北至貴州水路一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欽州水陸相兼三百一十一里〉
貢賦〈開元貢 銀〉
管縣四
寧浦 樂山 淳風 嶺山
寧浦縣〈下郭下〉
本漢髙涼縣地〈案舊唐書云漢廣鬱縣地與此異〉呉分為寧浦縣隋開皇時屬鬱林郡貞觀屬横州
鬱江水俗名蠻江北去縣十步
樂山縣〈下西至州水路一百二十里〉
本漢鬱林郡雍雞縣地陳于此置樂陽郡隋開皇十年廢郡改為樂山縣屬緣州大業初改屬鬱林郡貞觀八年改屬横州
蠻江南去縣七步
淳風縣〈下西南至州九十里〉
武徳四年析寧浦縣之北界置
鰐江水經縣西去縣百步
嶺山縣〈下東至州一百里〉
本漢髙涼縣之地梁于此置嶺山郡隋開皇十年廢郡為縣屬鬱林郡武徳四年改屬横州
蠻江北去縣五步
欽州〈寧越下〉
〈開元户二千二百八十 鄉十二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古越地非九州之域尉佗王越亦屬焉漢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合浦郡之合浦縣地也按合浦在亷州界宋分合浦置宋壽郡梁武帝于今欽江縣南三里置安州隋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寧越郡武徳四年平蕭銑改為州仍為都督府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復為州
州境〈東西六百七十三里南北四百四十四里〉
八到〈北至上都五千五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八百五里〉
〈東至亷州三百三里東北至横州三百十里〉
〈西南至陸州七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 銀 金〉
管縣五
欽江 安京 遵化 内亭 靈川
欽江縣〈下郭下〉
本漢合浦縣之地宋于此置宋壽郡隋開皇十九年罷郡為欽江縣州皇朝因之
豐子嶺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欽江在縣東二百步
西零戍在縣南三里
安京縣〈下西北至州七十里〉
梁武帝分宋壽郡于此置安京郡隋開皇十年廢郡為縣屬欽州皇朝因之
羅浮山在縣北十里俗傳似循州羅浮山因名之遵化縣〈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隋開皇二十年置本合浦縣地也
欽江水源出縣東北闍博山
内亭縣〈下東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合浦縣地隋開皇十七年置名新化縣十八年改名内亭屬欽州皇朝因之因内亭水為名〈案唐書地理志武徳五年以内亭遵化二縣置南亭州貞觀二年州廢仍屬欽州〉
靈川縣〈下南至州九十六里水路一百二十里〉
隋開皇十八年于州北四十八里置南賓縣貞觀十年移于峰子嶺南天寶元年改為靈川縣今南四十里謂之水步即是欽州北來人泝流捨舟登陸處
潯州〈潯江下〉
〈開元户一千七百一十六 鄉五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本漢合浦郡地貞觀七年分置潯州取北潯江為名十二年廢入龔州長壽元年又割龔州桂平皇化大賓三縣重置潯州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冩缺〉
八到〈北至上都四千六百九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東北沿流至龔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繡州八十里〉
〈西南泝流至貴州二百里陸行一百里西北至象州陸路二百一十里〉
貢賦〈案杜佑通典潯州貢銀二十兩此與賦竝缺載〉
管縣三
桂平 皇化 大賓
桂平縣〈下郭下〉
本梁于此置桂平郡隋開皇十年罷郡為縣屬鬱林郡貞觀七年于縣置潯州十二年廢以縣隸龔州後復置縣又屬焉
皇化縣〈下西至州三十里〉
隋開皇十一年置因縣東一里皇化水為名大業二年廢貞觀七年復立
大賓縣〈下西至州四十里〉
隋開皇十五年分桂平縣置以縣西北賓水為名武徳七年曽于縣置潯州後移于桂平縣
巒州〈永定下案開元元和户郷數竝傳寫缺〉
本漢領方縣地貞觀末永徽初置後以蠻獠背叛廢于其城置驛開元十五年李商𨼆重奏置〈案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置淳州天寶元年改為永定郡乾元元年復為淳州永貞元年改為巒州與此詳略互異〉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北至上都取横象州路四千八百五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六百三十五里
西泝流至邕州一百五十里東沿流至横州一百三十里〉
〈北至澄州抵大山無路〉
貢賦〈案唐書地理志巒州貢金銀此與賦竝缺載〉
管縣三
永定 武羅 靈竹
永定縣〈下郭下〉
武羅縣〈下北至州九十里〉
靈竹縣〈西至州九十里〉
右三縣竝與州同置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