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山居秋暝

寫作手法
1. 合乎體制
(1) 體裁:五言律詩
(2) 句式:全詩八句,每句五字
(3) 用韻:偶句押韻:秋、流、舟、留(尤韻)
(4) 對仗:頷聯、頸聯對偶
(5) 平仄:按照規定上句和下句的字必須平仄相對

2. 感官描寫
觸覺:一二句寫秋雨後清涼的感受,秋意怡人。
視覺:
• 三四句寫皎潔的月光照耀松林;清澈的山泉從石上流過。
• 第六句寫水中蓮葉搖動,漁民划着海舟回來了。
--> 視線由上而下,由遠而近,把山居秋晚圖刻劃出來。
聽覺:第五句寫由竹林傳來的喧鬧聲,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引起讀者好奇,也為寂靜
的山居秋景添了熱鬧,更見可愛。

3. 動靜結合
本詩既有靜態描寫,也有動態描寫,令山村景色變得豐富多姿,活潑可喜。

• 首聯主要寫靜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寫出山雨初霽,秋日薄暮之
景。一個「空」字渲染出空靈空寂之美,加上「新雨」過後,讓人感到清新宜
人。

• 頷聯的景色,也主要以靜景為主。「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青松如蓋,皓
月當空,山泉清洌,淙淙流淌於山石之間。即使是石上流水的一點動態,也只是
以動襯靜,進一步刻劃山村秋晚的寂靜。

• 接下來由寫景轉為寫人,詩人運用了動態描寫手法,浣女歸來時喧嘩嘻笑,順流
而下的漁舟劃破空山的寂靜,極富情趣。如果沒有這種熱鬧的動景相映襯,前兩
聯靜景描繪就過於冷清平淡。

4. 善用反襯
(1) 以光襯暗:「明月松間照」皎潔的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陰暗林間留下班駁的影
子,給人以明淨清幽的感受。

(2) 以聲襯靜:「竹喧歸浣女」竹林間傳來洗衣女子的喧鬧聲,劃破山間寧靜,反襯
出山村的幽靜。

(3) 以動襯靜:「清泉石上流」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水勢大增,從溪石上淙淙流
過。「蓮動下漁舟」蓮葉因漁舟划過而搖動。突顯出山村恬淡自然的情趣,反襯出環
境恬靜而不至於冷清。

5. 反用典故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反用《楚辭.招隱士》中「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
可以久留」的典故,把原本希望王孫歸來,不要在山中久留的意思,反過來表示山中
美景令人留戀,不想離去,暗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

中文 第 1 頁
美景令人留戀,不想離去,暗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
常見的典故經詩人如此活用,除了更覺新鮮外,還能深化主題,增強感染力。

6.觸景生情
一場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
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詩人觸景生情,覺得「空山」已成「世外桃
源」,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對官場的厭惡,對山中閒居生活的喜愛表
露無遺。

7. 前後呼應
詩中「明月」、「歸浣女」及「下漁舟」都呼應了詩題「居」、「暝」字和第二句
的「晚」字。

修辭手法:
對偶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借代 王孫自可留(王孫借代隱士,亦指作者自己)
用典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出自《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
可久留」,王維反其意而用。)
象征 以「明月」和「清泉」象徵清高光明的品格;
並以「青松」象徵堅定有氣節的品格。
暗示作者追求歸隱生活顯露的高潔情懷。

Qs:
1.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有寫浣女和漁舟,詩人為什麼下筆就說
是「空山」呢?
因為山中人跡罕至,加上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空山」二字點出此處
寬廣空曠,幽清明靜,有如世外桃源,詩人心境空明,願意在此歸隱。

2. 有人認為《山居秋暝》頸聯寫得十分熱鬧,與作者要創造的清靜幽雅環境並不和
諧,你同意嗎?談談你的看法。
我不同意。
浣女和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和清幽。浣女的喧鬧歡笑聲,漁
舟划過繁盛茂密的蓮葉,都反映出村民的生活淳厚樸實,和平安樂,充滿山村恬淡自
然的情趣。這裏安靜純樸的生活正是王維的生活理想,所以是和諧的。

3. 有說本詩善用倒裝句。試從詩中摘錄有關句子,並就其對主旨表達產生的作用加
以說明。
(1)倒裝句:「竹喧浣女歸」和「蓮動漁舟下」
(2)作用:突顯「歸」和「下」的動作。
(3)說明: 本詩的主題是抒發王維對世俗官場的厭惡,並表達他歸隱的決心。這兩
句描寫山村傍晚時婦女洗衣回來和漁舟順流而下的人事活動和景象,表現出山中人民
生活勤勞純樸。通過描繪這些簡單的鄉間生活,反映作者對寧靜純樸生活的嚮往,以
及歸隱的決心。

中文 第 2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