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筆記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新高中中國語文 歐陽修《醉翁亭記》教學筆記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流連,疑是湖中別有天。《采桑子》

學習目標:
• 瞭解本文文言字詞語句
• 瞭解課文的儒家抱負
• 掌握情境交融、對比描寫的手法
• 欣賞歐陽修的品性及其散文

背景介紹:

1、 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1007B.C.-1072B.C.)

(1) 幼小孤貧、刻苦力學
⮚ 四歲喪父,由母親鄭氏教養
⮚ 「以荻畫地」

(2) 考中進士,晉身仕途(24 歲)

(3) 直言進諫,被貶遠方
⮚ 仁宗慶曆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改革
⮚ 貶於 ,擔任太守

(4) 主試禮部,倡導古文
⮚ 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文
壇影響甚鉅

(5) 隱居穎州(安徽),卒諡文忠

2、文學地位
(1)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宗法韓愈,振興
古文成創作主流,影響深遠。

(2) 倡議文道合一,兼備古文的形式及内容。其文或雄放有力,議論滔滔;或優美流麗,
清新婉約。

(3) 長於詩詞,尤其詞作,為婉約派明家。

2、 時代背景
(1) 北宋君主確立不殺言官,政治言論空間較大,官員對施政更有參與感,因而更有責任
感。加上儒家思想的熏陶,士人興起「以天下為己任」的風氣。

3、 寫作背景
(1) 本文寫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即歐陽修被貶滁
1
州的第二年。 慶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慶曆新政」,向宋仁宗陳述「十事」,主張改
革官制、選賢任能、嚴肅法紀、裁抑特權、輕賦稅、減徭役等,最後失敗告終,各人
相繼被貶。

(2) 歐陽修亦因為支持范仲淹改革,而被貶滁州。

(3) 被貶後,歐陽修寄情山水,經常宴請賓客,與民同樂,以排遣抑鬱之情。

四、
課文
正文 語譯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 ( )著滁州的都是山。西南面的幾座
(州名,今安徽内) 山峰,樹林山谷尤其美好,望過去草木(茂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 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了。沿著山道
潺 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那從兩
(山名)
潺,而瀉出于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回路轉, 座山峰之間瀉流而出的,就是釀泉了。經過一
有 段依著山勢迴轉的路,有一座簷角像鳥兒展翅
高翹的亭子,( )著泉水上邊,就是醉翁
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 亭了。建造這座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
僧 智仙。為這座亭子取名的是誰?是滁州太守用
自己的別號為亭子命名。太守與賓客來這裏飲
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 酒,稍微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
于 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心意其實不在於
酒,而在於山水之間。遊山玩水的樂趣,是由
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心神領會,而(寄託)在酒上的啊。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

心而寓之酒也。

段旨(一):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 ( )太陽升起,樹林間的( )便
化 消散,雲煙如果攏集回來,山巖洞穴便會顯得
( )。這種陰暗光明的交替變化,就是山
2
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 中的早晨和晚上。山野的花開了,散發陣陣清
陰, 幽香氣;美好的樹木( )了,形成濃密的
綠蔭,天高風爽,霖露潔白;水位低落了,河
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 床的石顯露出來,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上山
往, 遊玩,晚間下山歸來,四季景色各不相同,遊
玩所得的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段旨(二):

至于負者歌于塗,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後 至於那些揹著東西的人在( )唱歌,


者 趕路的人在樹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招呼著,
走在後面的人答應著,彎腰曲背的老人、被拖
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谿 著抱著的小孩,來來往往不絕於途的,是滁州
而 的人到這裡來遊玩。到溪邊( ),水又
深,魚又肥壯;用釀泉造酒,泉水甘香,酒清
漁,谿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 醇好喝;各種野味和山菜,錯雜地( )在
野 面前,就是太守主辦的筵席。宴會上大家開懷
暢飲的樂趣,並不在於絃琴和簫笛,而是投壺
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 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 )和行酒令
非 的籌,雜亂地在人的手中傳來傳去,有的站起
來,有的在座位上喧嘩大叫,一眾賓客盡情歡
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諠譁 樂。其中一個容貌衰老、頭髮花白、醉醺醺地
者, ( )在朋友中間,卻是太守喝醉了。

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
也。

段旨(三):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   ( )黃昏的太陽落到山頭了,人們的影
子分散雜亂,這時宴會完結,賓客跟著太守一
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起回去。樹林漸漸( )起來,上下響起了
然 鳥鳴的聲音,遊人一離開,禽鳥就快快樂樂地
鳴叫。不過,禽鳥大概只懂得自然山林的樂
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 趣,而不了解人的樂趣。一般人只知道跟從太
遊 守遊覽山水的樂趣,而不知道太守是(
)。喝醉時能夠和人共同歡樂,醒來後能夠以
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 文章記述歡樂的情景,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
能 呢?就是廬陵的歐陽修了。

3
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段旨(四):

全文主旨:

5、 内容探究
1. 本文手段運用了甚麼手法來交代琅琊山的位置?這種寫作手法有何好處?

2. 醉翁亭因何得名?

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何處?為何又要喝酒?

4. 文中描寫了瑯琊山的四時及朝暮的景色,試摘錄原文完成下表:
時間 琅琊景色





4
5. 承上題,作者寫日暮、四時之景色,屬於詳寫還是略寫?試加以説明。

6. 文中所寫之景和所抒之情有何關係?

7. 試説明文中的「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你認為三者中何者境界最
高?為甚麼?
(1) 「禽鳥之樂」:
(2) 「游人之樂」:
(3) 「太守之樂」:

8. 文中「不知」二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9. 文中所抒之情,是近乎「樂」還是「憂」?試加解釋。

10. 修辭手法分析
原文 分析
⮚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

5
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 「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 朝而往,暮而歸
⮚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
⮚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 射者中,弈者勝
⮚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
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

6、 寫作技巧分析
1     
⮚ 運用層遞法﹕在介紹醉翁亭的位置時由大範圍收窄至較小的焦點上。在情感表達方面,
作者亦從低層次到高層次逐層深化其感情。

2     
⮚ 以「樂」、「醉」貫串全文﹕開首寫「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帶出山
水之樂的原因及其「樂亦無窮」,第三段道出「宴酣之樂」,最後寫禽鳥與滁人之樂,
更呼應了太守「樂其樂」。另外文章以「醉」連繫,如太守於亭中喝醉、「釀泉為酒」、
「醉能同其樂」,呼應了「醉」。

3      
⮚ 作者利用詳略得宜的篇幅描寫風景面貌,並選取典型場面描繪出瑯琊山不同的景色,如
選取了朝、暮及春、夏、秋、冬六種典型的自然景貌。
⮚ 作者又用生動文字描寫景物,表現其神態情韻。如「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以飛鳥之姿比喻亭子飛簷,生動逼真。
⮚ 作者巧用聲音描寫景物,如「漸聞水聲潺潺」描寫水聲,使文章聲色具備。

4     
⮚ 作者在敘述當中細緻逼真地描寫了景色,又在敘述之間抒發了個人的感受,結合敘事、
寫景及抒情,不但豐富文章內容,更增強了感染力及意境。

6
5     
⮚ 文中散中見駢,駢中見散,既有整齊的偶句,又有靈活的散句,令文章變化靈活,錯落
有致。

6      
⮚ 本文只有四百多字,卻運用了多個虛字,令文章產生豐富的節奏感,具有抑揚頓挫之美,
顯得生動活潑,形成獨特的韻致。
⮚ 運用虛字可舒緩語氣,增强文章節奏感,顯得生動活潑。

7、 賞析文章
歐陽修《醉翁亭記》賞析 王能憲
古人貶官之後,大多放情山水,以示曠達,因而留下了很多清新優美、寓意深刻的記游
之作。例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和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就是這類作品的典範。歐陽修
的《醉翁亭記》也是他被貶滁州時寫下的一篇著名的遊記。這篇遊記雖然字裏行間無不流露
出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愁懷的情緒,但更主要的是,借描寫滁州「山水之樂」以表明作者
「與民同樂」的崇高理想和政治態度。所以,通篇貫穿一個「樂」字,充滿了悠閒自適的情
調。並且從側面反映了作者治理滁州的政績,表現出滁州地方政通人和的清明景象。

文章開門見山,由滁州的地理環境漸次寫到醉翁亭。「環滁皆山也。」這短短一句,筆
墨極少而含量極大,一下子就把滁州城群山環繞、巍峨壯觀的景象展示在你的面前。「滁」
是州名,其治所在今安徽省滁縣。根據《朱子語類》的記載,歐陽修的初稿說滁州四面有山,
寫了幾十個字,後來反覆圈改,最後改定為「環滁皆山也」這五個字。這是歐陽修修改文章
一個很有名的例子。關於滁州城的地理環境,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一書中作了考辨,說
他親自到了實地考察,根本不是什麼「環滁皆山」,而是「四望無際,只西有琅琊」。錢先
生當然不會不知道歐陽修是採用文學誇張的手法,只不過就其地形加以辨正而已。我們在閱
讀時,仍不妨按作者所描寫的情景去理會。

文章接著從四面群山中點出「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林壑」是講山勢,即山間的樹
林和壑谷。作者特別告訴我們,滁州城四面群山,要數西南方面的山林景致尤為優美。「望
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遠遠地望去,林木蔥蘢、幽深秀麗的樣子,那便是琅琊山了。
「蔚然」是草木茂盛的樣子。「琅琊」是山名,在滁縣西南十餘里處。上面這幾句是寫遠景,
就像電影一樣,鏡頭逐漸推近,範圍逐漸縮小,從滁州四面群山寫到西南諸峰,再從西南諸
峰寫到琅琊山。以下是寫近景都是在琅琊山上的所見所聞。「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
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在琅琊山上行走了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流水從兩座山鋒之間奔瀉而來,這便
是釀泉。釀泉的「釀原本作「讓」,其他的本子作「釀」,大約是根據下文「釀泉為酒」而
改的。這裏描寫山的靜景和泉的動態,山、水相映成趣,並且由釀泉又引帶出醉翁亭來。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隨著迴環的山路而拐彎過去,便有一座亭
子,猶如鳥兒展翅一般,高高地建立在釀泉旁邊,這就是醉翁亭。峰迴路轉,是說山勢迴環,
山路也隨著拐彎,這是在山間行走時常常可以見到的景象。句中用「翼然」二字形容四角翹

7
起的亭子,給靜物賦予了動態,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還有「臨」字也不可放過,說明亭子
與釀泉的地勢不是平行的,而是居高臨下。這都是傳神妙筆,值得玩味。以上為一層意思,
描寫醉翁亭的位置;下一層意思交代醉翁亭的來歷。

第二段寫醉翁亭一帶早晚和四季的不同景色以及作者在此領略的無窮樂趣,這是寫「山水
之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這一段在行
文上與第一段錯落有致的參差句式不同,多用整齊的偶句,音節和諧,色彩明麗,把這裏的
山水描繪得更加美麗可愛。「若夫」是發語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說到什麼什麼」。
「霏」是霧氣,「林霏開」這句是說清晨旭日東升,霞光璀璨,林間霧氣消散,黛色蔥翠。
「雲歸」與「日出」相對,古人以為雲從山出,晚亦歸之。「暝」是昏暗的意思,「岩穴
暝」這句是寫山林晚間的幽靜。作者描寫山間早晚的變化,抓住最帶山林特徵的「雲」
「霧」來寫,可以說是典型化的。

接著描寫山間四季的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山間之四時也。」「四時」即四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這兩句寫春、夏之
景。春天,山間各種野花競相開放,幽香撲鼻;夏天,林中枝葉繁茂,濃蔭蔽日,氣候涼爽
宜人。「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這兩句寫秋、冬之景。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即
天空高曠、霜色潔白的意思,這是秋天的景象。「水落而石出者」是就前面提到的釀泉而言
的俗話說,飛瀑之下必有深潭。

「瀉出於兩峰之間」的釀泉,其下亦必有深潭,況且釀泉在山間斗折蛇行,水潭肯定會
有不少,一到冬季,泉水枯竭,深潭便水落石出了。這幾句寫山間四時景色變化的不同也是
典型化了的。山林之間的景物如此美好而又變化無窮,所以文中接著寫道:「朝而往,暮而
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句是對這一段文章的總結,朝、暮、四時都是回應
和收束上文。「而樂亦無窮也」的「樂」,是前面提到的「山水之樂」。由於山間早晚和四
季的景物各有不同,因此任何時候來這裏都可欣賞到不斷變化著的山水之美,所以游山的樂
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前面兩段重點在描寫山中景物,後面兩段則著重記敘遊樂的盛況。第三段便是寫遊人之樂
和亭中飲宴之樂。「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
絕者,滁人游也。」「負者」是背著東西或挑著擔子的人,大約是指在山中打柴的樵夫或者
在路上挑擔的擔夫。後句「傴僂」是駝背的老人,「提攜」是被人攙扶的兒童。這幾句是描
寫滁州人安居樂業的昇平景象:

大道上,挑擔子的邊走邊唱,走路走累了的在樹下休息,有老人,有小孩,一路上前呼後
應,來往不絕。好一幅滁人遊樂圖!這與孔子的學生曾晳所描繪的暮春時節一行人在沂水沐
浴,痛痛快快洗了個澡,然後唱著歌回家這種儒家的理想社會何等相似!所以說這種清明盛
世的景象,既客觀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治滁的政績,也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崇高理想
和政治態度。接著描寫飲宴的盛況。「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
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臨溪而漁的「漁」,是動詞,即捕魚的意思。泉香而
酒洌,「泉香」是說釀泉的水味道很香,這是強調泉美;「酒洌」是說釀泉水釀的酒味道清
8
醇,這是強調酒美。這句在蘇東坡書寫的《醉翁亭記》碑里寫成「泉洌而酒香」,也可以說
得通。

山餚野蔌,「餚」是酒菜,「蔌」是菜蔬,這裏泛指鄉間的野味、蔬菜。文中列舉這些就
地取材的時鮮野味,是暗暗地將貶官生活和在京城做官的生活兩相對照。醉翁亭上的飲宴,
雖然比不上朝廷國宴的山珍海味,但山溪中捕的魚,釀泉水做的酒,以及各種鄉土野味,也
別有一番情趣。「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
也。」「酣」是喝酒喝得半醉的樣子。非絲非竹,是說在山中飲宴沒有絲、竹之類樂器伴奏
取樂,這是暗用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典故。「射」是古時
候的一種遊戲,「弈」是下棋。所謂「射者中,弈者勝」,都是從好的一面來寫,因為射者
必有不中,弈者亦必有失敗,如果把這敗興的一面也一併寫上,就不免倒胃口了。

還有上文寫到的「木」是「佳」木,「魚」是「肥」魚,這些地方都是作者為文用心之處,
必須留意。「觥」是酒具,「籌」是用來行酒令的簽子。觥籌交,是說酒杯子和籌碼相錯雜,
形容喝酒盡歡的樣子。起坐而喧譁者,是說大家喝完了酒,離開座位說笑打鬧。這幾句寫醉
翁亭上的宴會,大家無拘無束,恣意取樂,所以說「眾賓歡也」。這一段極寫飲宴之樂,但
最後作者留給我們的形象,卻是一個面容蒼老,白髮斑斑,昏然頹倒在賓客中的「醉翁」。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蒼顏」即蒼老的容顏,「頹然」是精神不振的
樣子,這裏形容醉態。「乎」是「於」的意思。「其間」指賓客們中間。「頹然乎其間」,
就是醉倒在賓客們中間。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及作記之人,是寫「太守之樂」。「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
而賓客從也。」不一會兒,太陽就快下山了,因為斜陽映照,人影也顯得散亂了,於是太守
起程回府,而賓客簇擁於後。「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樹林陰翳,是
林間天色發暗的樣子。鳴聲上下,是傍晚的時候小鳥一面鳴叫著一面在樹枝上跳上跳下。有
過山林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黎明和傍晚的時候,禽鳥是要在林中喧鬧一番的。由此可知作者
觀察生活的細緻。鳥噪暮林,這大約是太守歸途所見,因此,作者以為遊人盡興離去,山中
便是禽鳥的世界了,它們也一定會十分快樂吧。「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
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作者由禽鳥之樂,引出這一番耐人尋味的議論來。禽鳥只知道山林的快樂,而不知道人們
的快樂;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而不知道太守為什麼快樂。這幾句話很有一點莊
子與惠子論魚之樂的理趣,但歐陽修所講的卻是一個十分嚴肅認真的話題。所謂「太守之樂
其樂」,含義很深,既表示了太守以賓客的快樂為快樂,更主要的則是以山中遊人的快樂為
快樂,即樂民之樂,也就是與民同樂,這就是「太守之樂」,也就是醉翁之意之所在。作者
認為自己的這種高尚情操,隨從的賓客是不了解的。「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
也。」文章最後又點出「醉」字來,始終緊扣題意。

這幾句說,喝醉了能同大家一道快樂,酒醒了便能寫成文章來記敘此事,這又是太守的高
明之處。那麼,這位太守究竟是誰呢?作者直到最後才亮相,道出自己的名字來。「太守謂
誰?廬陵歐陽修也。」「廬陵」是作者的家鄉,在今江西省吉水縣。古人署名常冠以郡望。
9
文章寫到這裏,戛然而止,給人以餘音裊裊、意猶未盡之感。本文雖寫於謫貶之時,但文中
既沒有柳宗元「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感情變化,更沒有蘇東坡「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的悲嘆,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這是與一般貶放官員寄情山水所不同的地方。誠然,
字裏行間也流露出謫貶生活的愁緒,但沒有一字明言,表達得婉由深沉,很有情致。

4H《醉翁亭記》課文問答
1. 根據全文,作者表達了甚麼憂和樂?試加以説明。

2. 第 3 段和第 4 段描寫的景色有何特點?營造了怎樣的氣氛?試分別説明。

3. 本文中作者如何運用層遞法表達個人寄托?

4. 本文善用多感官描寫,試舉例説明。

5. 比較本文和《岳陽樓記》,兩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情感有甚麼相同和相異之處?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