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艺术中公众介入的特点研究 李梦琪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7

分 类 号 学 号 20131035

学校代码 10523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偶发艺术中公众介入的特点研究

学位申请人 :李梦琪
学科专业 :新媒体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 :魏光庆 教授
何 琪 教授
答辩日期 : 2016 年 6 月 15 日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Ar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Intervention


in Happening Art

Candidate: Li Mengqi
Major : New media art research
Supervisor: Prof. Wei Guangqing
Prof. He Qi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Wuhan, Hubei, P.R. China

Jun 2016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在 21 世纪的艺术界里,
“当代”是当下最主流的艺术思潮及表现方式。无论是
油画、国画,还是雕塑,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以追求当代的表现方
式作为艺术主流。除了这些表现方式,当代艺术自身所代表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有摄
影、录像、装置、行为、文本、网络等。谈到偶发艺术,我们知道偶发艺术十分注
重偶发性和创新性,同时也非常注重公众的参与。随着偶发艺术和当代社会联系的
越来越紧密,公众对于艺术的品味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自己的
作品和公众联系在一起。偶发艺术家们开始关注当代社会当代公众,公众的参与也
渐渐地影响着偶发艺术的艺术效果,甚至处于决定性的位置。
本文以公众介入偶发艺术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公众介入偶发艺术的方式
和影响。在文中对于相关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如偶发艺术的定义、公众的定
义等。其次研究偶发艺术的发展以及公众介入的特点,从而得出公众通过时代特征
对偶发艺术产生影响的结论,也就表明在当代社会公众作为主角的情况下,偶发艺
术家的主要创作主题应该是公众。同时,文中分析了公众介入偶发艺术的不同特征
和影响。最后,我们要想发展当代艺术的话,就必须要分析公众与偶发艺术应该怎
样相互合作、相互发展。

关键词:时代背景、偶发艺术、公众介入

I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s art world, the “contemporary” is the most mainstream
movement of art and expression. Whether it is oil painting, Chinese painting or sculpture,
these kind of art forms that last thousands of years have begun to persue a contemporary
expression as an art major. In addition to these forms, the contemporary art has its own
expressions like photography, video, installation, performance, text, web and so on.
Talking about happening art, we know that happening art takes a lot of attention on
fortuity and innovation, but als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More
and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appening art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public’s
art tastes and requirement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sophisticated, more and more
artists put their art works and the public together. Occasional contemporary artists began
to focus on contemporary social public, public participation has gradually affected the
artistic effect of the happenings, even in a decisive position.
In this paper, the public’s intervention about happening art become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way and influence that the public intervene the happening art
systematically. Definition of concepts in the text is very important, as defined in the
definition of incidental art, public, and so on. Second, incid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nd public intervention, and influence the public through times of
incidental art conclusion, also show that the public in modern society as the leading case,
occasional artist's main theme should be public. Meanwhile, public intervention was
presented i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s of accidental art. Finally, we want to
develop contemporary art,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public and incidental art how
mutual cooperation and mutu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storical background; happening art; Public; intervention

II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1.绪论

1.1 引言...................................................................................................... (1)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

1.2.1 选题背景...................................................................................... (2)

1.2.2 研究意义...................................................................................... (2)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

1.3.1 研究思路...................................................................................... (3)

1.3.2 研究方法...................................................................................... (3)

1.4 相关理论建构....................................................................................... (4)

2. 偶发艺术与公众的概念界定

2.1 偶发艺术的定义................................................................................... (5)

2.1.1 行为艺术的定义.......................................................................... (5)

2.1.2 偶发艺术的定义.......................................................................... (6)

2.2 公众的定义...........................................................................................(7)

3. 公众介入偶发艺术的历史进程

3.1 公众与偶发艺术的冲突....................................................................... (9)

3.2 公众介入偶发艺术创作..................................................................... (10)

III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3 公众成为偶发艺术的主题..................................................................(11)

4. 偶发艺术中公众介入的特性研究

4.1 公众介入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性..........................................................(13)

4.2 公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17)

5. 中国公众介入偶发艺术的现状及展望

5.1 中国公众与偶发艺术的现状.............................................................. (20)

5.2 中国公众与偶发艺术的发展展望...................................................... (21)

5.2.1 艺术家要关注公众,加强艺术实践,摆脱西方依赖.............. (21)

5.2.2 公众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积极参与偶发艺术活动.............. (22)

5.2.3 艺术市场正规化,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偶发艺术...................... (23)

5.2.4 偶发艺术需要公共机构的扶持来吸引公众..............................(24)

结 论.........................................................................................................................................(26)

致 谢...................................................................................................(27)

参考文献...................................................................................................(28)

附 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0)

IV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在 21 世纪里,当代艺术无疑成为了最主流的艺术思潮。
“当代”也成为了艺术
家和艺术界运用广泛的艺术观念和术语。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建筑
等也都开始以当代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作。除此之外,当代艺术自身
的表现形式有行为、肢体、摄影、装置、录像、网络、文本等。越来越多的艺术表
现形式冲击着公众的大脑和视觉神经,也在一步步挑战着公众的审美认知能力。
本雅明曾经说过:
“历史每隔一段很长的区间,人类社会的感知方式便会随着生
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艺术的本质并不是一直亘古不变的,艺术的本质
是取决于社会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不用多说,那么社会的演变指的就
是大众时代的到来。新新的科学技术,消费与展示价值的不断提升,艺术已经从以
前的政治主题转向了决定社会的公众,如摄影、电影的发展。
作为行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偶发艺术在继承了行为艺术的特点时又带有自
己的特性,如偶发性、公众参与性,这让偶发艺术成为了当代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
艺术之一。偶发艺术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发展到现今,在一步步的发展中发扬了
自己的创新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在这种新兴的表现方式的感染下,很多公众开始
关注和介入到偶发艺术的创作中。偶发艺术的偶发性和随机性也需要公众的介入来
完成艺术作品同时也体现艺术观念。
公众介入偶发艺术的方式主要为公众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公众在现场与艺术
家或艺术作品发生互动、社会对偶发艺术进行大力宣传等。通过这些方式,社会、
艺术家、公众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是偶发艺术的创作主题,也有利于各方
的发展。
就我国情况而言,当代艺术的发展时间较短,传统艺术的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已
经根深蒂固。同时,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对国内艺术的冲击,公众和当代艺术发展之
间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脱离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社会和公众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持

1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一定的怀疑态度。更不用说代表前卫观念的偶发艺术,很多公众对于偶发艺术产
生了误解。因此,研究公众的介入的特性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发展偶发艺术的主要方
法。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系统的变换,从二十世纪开始,当代艺术因适应了时代
的要求和发展已成为了艺术的主流形式之一。尽管油画、雕塑、摄影、建筑等艺术
表现方式仍然吸引着众多艺术家和公众,但是,这些曾经统治了艺术史多年的艺术
形式却已不再处于统治地位。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录像、电影、大地艺术等已经
成为具有当代性的艺术媒介。艺术家们现在也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媒介,将多种艺
术表现方式进行结合进行创作,以此展现艺术的多种可能性。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和艺术观念在向艺术家发出挑战的同时也在挑战者公众的传统审美和认知能力。
在当代社会,偶发艺术在发展了半世纪的同时也在继续扩大自己的艺术创作,
越来越多的展览馆、美术馆和艺术高校对偶发艺术采取了接纳的态度。在国外,有
许多当代艺术家运用偶发艺术让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艺术家们开
始将重心转向公众,他们试图通过偶发艺术让公众介入到艺术中,产生自己的艺术
感受和体验。这在当代艺术中是比较独特的。偶发艺术与公众联系非常紧密,除了
将创作主题转化为当代公众生活的表达,公众也成为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角色。
本文以公众的介入为研究对象,研究偶发艺术的创作观念、表现形式等,并试
图归纳公众介入偶发艺术的起因、方式、结果。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偶发艺
术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以此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依据,为艺术家
在创作中的创新和突破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参考,也为公众对偶发艺术的理解和参
与提出理论依据。

1.2.2 研究意义
虽然公众的介入日渐成为当代艺术不可避免的重要研究主题,但是目前我国对

2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于公众以及公众对当代艺术的影响的研究并不丰富。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比较有创
新性的偶发艺术的情况更为复杂。有的有组织、趣味性较浓的偶发艺术可以引发公
众的积极参与,可有的个人行为的、较严肃的偶发艺术却引起公众对于偶发艺术的
误解。随着公众在艺术乃至社会中有主要发言权,那么我们迫切需要专门的研究资
料对公众的介入对偶发艺术发展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梳理和研究,为艺术家的创作和
公众对偶发艺术的认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参考。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这项研究以国外成功的偶发艺术与公众关系的艺术发展演变和优秀作品为引
导,讨论学习偶发艺术成功的方式和方法,从中引出自己的所想所得。同时深度分
析公众的舆论大众心理、当下社会和偶发艺术现状、偶发艺术发展和公众的关系,
借鉴成功经验和创作手法,以公众的介入为主线,结合国内现状研究探讨中国偶发
艺术和公众互动的发展方向。
1.3.2 研究方法
1.模式研究法
对于偶发艺术和公众关系的发展研究,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模式分析法来提炼
归纳其发展中的实质和特点;从另一方面,我们有可以通过模式分析法为国内偶发
艺术与公众关系发展的走向提出建议。
2.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和梳理之前的阅读资料和研究成果,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各界研究
中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3. 比较归纳研究
在对国内偶发艺术发展和公众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比较分析优秀的偶发艺术
发展轨迹和案例,分析其中的不同之处和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
策略研究。

3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案例分析研究
通过对成功的偶发艺术和公众有成功互动关系的作品背景和表现方式进行分
析,结合国内当代艺术发展的特点和大众心理,以及当代社会的社会特性,拟出偶
发艺术和公众关系发展的思路。这也为我国偶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1.4 相关理论建构
概念界定是展开研究的起点。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是在对偶发艺术的发展和
公众介入的关系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概括、提炼和整合,提出本文论点。
公众,顾名思义,指的是与社会公共关系有关联,能够相互产生联系并相互作
用的群体。公众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他们面对同样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
同需求。公众是一个很广义的词汇,它代表的是一个群体,可以包括不同性别、不
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大众。公众通过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方式相互之间产生一定的联
系。除此之外,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同时也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
中西方的偶发艺术是不同的。中国的偶发艺术发展时间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
观念和表现形式差别大,社会形势复杂,公众所受艺术教育程度不高。种种因素都
导致了中国偶发艺术的独特性和缺陷性。那么,如何发展中国偶发艺术成为了很多
学者研究的主题。
但是,介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偶发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认可。
但有关于偶发艺术和公众之间的联系的理论研究我国做得还不够。因此,研究偶发
艺术中公众介入的特性是十分必要的。

4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二章 偶发艺术与公众的概念界定

2.1 偶发艺术的定义
2.1.1 行为艺术的定义
在对偶发艺术进行解释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偶发艺术的发展由来——行为艺
术。行为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发展分支,其主要是指以艺术家或公众为主要对象,
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发生的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不同于传统的架上艺术,也不同
于当代艺术中的录像、摄影、装置艺术等有实质艺术作品产生的艺术。行为艺术是
以观念为主,比其他当代艺术更加生活化,和公众联系更紧密的一种当代艺术表现
形式。
众所周知,当代艺术是立足于当下社会,以当代社会公众群体及公众生活为主
题的具有当代性的艺术思潮。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艺术更多地体现
了当代艺术中以公众为主进行艺术创作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式。行为艺术不同于传
统的架上绘画以及同样具有当代性的其他艺术表现方式,如摄影、装置等。行为艺
术把“行为”一词的定义扩大化,注重艺术家或艺术本身的一个创作行为过程,它
表现的是具有时间属性、行为特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
中,艺术家更加注重的是艺术创作产生的结果,即艺术品的最后呈现,而行为艺术
则将艺术创作的过程作为创作的重点。在这个时候,艺术以更加全面的方式呈献给
了公众,这是一种和公众产生互动的方式,也让公众对于高高在上的艺术成品多了
一些了解,减弱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感,从而加强了公众对于艺术的了解和认可。
行为艺术其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了公众介入的特性。行为艺术既然要
体现创作的自由性和过程性,那么势必需要公众作为见证行为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目
击者。行为艺术牢牢抓住了当代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因素,即对公众的表现,除
了将艺术创作过程呈现给公众之外,艺术家们还将公众作为艺术品的主要角色之
一。艺术家们将公众作为自己行为艺术的呈现结果的直接引导者,公众对于艺术家
所做行为的反应是界定一个行为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同时,艺术家们也
将公众的参与设定在行为艺术创作工程中,公众的参与既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

5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力,也会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到行为艺术当中,感受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创作目的,
通过自己的实践可以产生自己对于行为艺术作品的全新感受。
行为艺术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当代艺术,它具有足够的观念性和创造性,它衍生
出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如偶发艺术、肢体艺术、激浪艺术、互动媒体艺术等。这些
不同的艺术流派在利用自己各具特色的表现特性的同时,也表现了行为艺术中公众
参与介入的特点。偶发艺术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特点。

2.1.2 偶发艺术的定义
作为行为艺术的流派之一,偶发艺术是艺术家体现观念性和自由性的一种艺术
形态。偶发艺术出现的最初时期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戏剧,由艺术家而非演员
作为戏剧的主角。艺术家在表演期间的动态、语言都没有经过特定演练,都是通过
艺术家的即兴发挥而进行表演。随后,艺术家们开始将这种偶发性引进当代艺术的
创作中。 “偶发”一词来源于 A.卡普罗在 1959 年用了 Happening 一词对于这种艺
术创作方式和状态的描述。因此,偶发艺术指的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创
作特定的艺术环境,让参与者表现出临时感受和想象到的姿态和语言。
偶发艺术的特点如下:
(1) 偶发性。对于偶发艺术的最直接的定义便是“偶发”了。它强调的
是行为的偶发性。这种偶发性不是艺术家对于艺术家自身或是公众
所规定和要求产生的,这种偶发性指的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各种不
确定因素,也指的是参与者在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因所感所想而
表现出的行为。偶发性也成为了偶发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2) 交融性。光有观念而没有行动是不能成为偶发艺术的。偶发艺术需
通过艺术家提前设定的艺术环境让公众拥有想参与的兴趣,这就需
要装置、影像、互动媒体和行为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加入。各种艺术
方式的相互组合、相互交融有利于产生偶发艺术产生所需的特殊艺
术环境。
(3) 公众参与性。偶发艺术既然是一种强调偶发性的行为艺术,那么它

6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创作自然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偶发艺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体现
的是前卫的舞台剧,虽然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非常前卫,但是由于
它的前卫性和场所的限制,公众不能完全接受偶发艺术。直到伊
夫·克莱因让模特在画布上随着音乐在画布上自由滚动而留下随机
的印迹的时候,公众就参与到了偶发艺术的创作。同时,随着时代
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艺术家明白想要表现当代艺术,让作品具有
当代性,就要让公众介入到艺术创作中。因此,公众的介入成为了
偶发艺术当代性和前卫性的体现。
虽然偶发艺术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它不算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但是我
们所立足的时代是当下社会。要想发展偶发艺术,我们需要将偶发艺术放置在当代
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来讨论。由于当代社会的主角是公众,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流派
开始将公众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偶发艺术想要得到发展,公众的
介入是十分重要的。

2.2 公众的定义
从对偶发艺术的分析我们知道,公众的介入是偶发艺术发展的重点。要想分析
公众介入偶发艺术的特点,就需要对公众的定义进行剖析。
公众,不同于大众,指的是对于社会这个组织有着相同目标和利益的人组成的
群体。公众是一个社会群体,它依附于社会,不像依附于政府、法律的大众。公众
和社会组织体系是平等的关系,公众可以从社会中得到信息,社会也可以向公众索
取信息。
公众的特征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点,同质性。同质性,顾名思义,组成公众的成员都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
如相同的诉求、相同的目标和相同的利益需求。
第二点,群体性。就像之前提出的,公众是一个社会群体,它不是由一个或几
个人组成,它指的是在社会组织范畴中,拥有同质性的千千万万的成员组成的群体。

7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因此,社会的根基不是政府、不是贵族,而是千千万平常普通但必不可少的社会公
众。一个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都离不开公众这一
社会最大的群体。一个社会要想发展,必须以公众为发展的主要对象,从公众的角
度来看问题,找出路。
第三点,可变性。虽然公众是一个群体,但是它的可变因素非常多。如人员的
流动、构成的变化、时间的流逝、态度的转变,种种不确定性因素都加大了社会发
展的难度。如果想要发展,那么必须时刻把握公众的可变性,分析在时代背景下公
众的结构组成、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等可变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和分析公众的可变
性,不管是对于社会各组织或艺术家,对于社会或艺术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只要了解艺术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艺术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社
会的发展却离不开公众。那么艺术离不开公众是我们作为当代社会一员必须接受的
事实。公众是一个可变的群体,它的可变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时代
在变,公众的需求也在变。因为公众要生存,所以石器时代的艺术都是带有目的性
和功能性的。因为要给公众信仰,所以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都是被宗教和深化所主
宰的。在经历了封建统治和工业革命之后,公众在社会的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改
变,此时的公众认为艺术和经济、文学一样,是一种时代发展的表现。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性,那么也就会出现所特有的时代产物。在原始时
期必然会出现洞窟壁画,封建时代必然会出现各种教堂和寺庙,就如同在当代社会
必然会出现当代艺术一样。时代是只会发展但不可改变的,作为一名公众,身处于
这个时代,就要接纳这个时代的产物。艺术家也如此。作为当代艺术家,想要具有
时代精神,就必须要结合当下社会来进行艺术创作。当下社会对当代艺术最好的检
验方法就是公众的态度。因此,当代艺术和艺术家们在当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怎
样和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怎样在公众中发展当代艺术的影响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
和探讨的。

8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三章 公众介入偶发艺术的历史进程
3.1 公众与偶发艺术的冲突
偶发艺术的发源地在美国,在 50 年代由黑山学院的艺术家如约翰·凯奇、劳
申伯格等艺术家互相探讨激发而出现的一种艺术流派。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对现代艺
术的影响十分巨大,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节奏生活让社会充满紧迫
感。科技和艺术向前发展的快速步伐让艺术家已不满足于传统的绘画表现方式,越
来越多的新思潮和艺术流派一次次地颠覆着传统的艺术观念。在经历了达达主义和
未来主义的洗礼后,黑山学院的艺术家们开始讨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经过讨
论和探索发表了艺术宣言。与此同时,音乐家和艺术家的合作让这批艺术家的作品
中充斥着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行为、诗歌等,艺术家们将这
些艺术形式进行整合,进过一定的设计和安排,在特定的场合将所创作的作品展示
给公众,有的艺术家会邀请公众参与艺术创作。
现代主义美术思潮是以绘画和观念的革新为主,公众已不再是艺术家所钟意的
表现题材,世界大战后的创伤也让公众将关注重点转向别处。20 世纪早期艺术已经
不再是公众心中的无价珍宝。随着公众在社会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公众对于艺术
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其对于传统绘画的淡漠和对前卫艺术的反抗让公众和艺
术家一度处于僵持的状态。
黑山学院艺术家提出的偶发艺术观念在早期主要是用于舞台表演,艺术家们将
传统的舞台艺术变成承载了前卫艺术观念的新的舞台。由于艺术场景的局限性和观
念的前卫性,虽然此时的偶发艺术完成了一定的偶发性和交融性,但是作为偶发艺
术最主要的角色——公众,在这个时候只是偶发艺术的观众或者说是在艺术家设定
好的圈套中的执行者。虽然偶发艺术不仅仅对于艺术本身是一定观念上的革新,它
同时也让公众对于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但是这种认知让公众对于偶发艺术持有怀疑
态度。虽然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是介入了偶发艺术,但是这是的公众对于这种偶发艺
术是表示不理解的。公众与偶发艺术之间是存在冲突的。

9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2 公众介入偶发艺术创作
偶发艺术的全新和前卫的艺术观念如同在沉寂的湖水中丢了一颗石子一样,让
艺术界和艺术家们异常兴奋。偶发艺术在 60 年代成为了一种潮流,这种潮流无论
公众喜爱与否,都是对艺术家产生巨大影响的。因此,偶发艺术在许多国家与城市,
如纽约、维也纳、巴黎、伦敦、东京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间接中也获得了公众
的关注。
然而早期的偶发艺术中行为的因素偏多让偶发艺术带有很多教诲的观念在其
中,艺术家们更想表现的是观念的前卫性。艺术家对于偶发艺术中行为和发展有一
定的安排和计划,虽然艺术家在作品中设计了公众的介入环节,但是这种作法更多
的目的性是为了让作品变得更有趣。此时的艺术家创作偶发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把这种带有趣味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艺术观念最有力也是
最严肃的表现。此时的公众只是偶发艺术的一个出彩的地方,但并不是偶发艺术表
现的主题。
在 70 年代,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在规定的艺术场合表现自己的艺术,如展览
馆、舞台等,艺术家将创作的场景转移到公众生活中接触更多的地方,如街道、酒
吧等。这表明艺术家希望深入公众的生活,让公众对于偶发艺术有更多的感受。来
自英国和意大利的双人组艺术家吉尔伯特和乔治所推崇的艺术观念是艺术的一切
都是为了大众,他们认为艺术家一味的为了艺术而艺术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艺术家
需要将公众作为关注的重点。吉尔伯特和乔治在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统一雕塑》
中,身着整洁笔挺的西装,将露出的皮肤涂上颜色,面无表情,目光呆滞。他们以
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场合,将自己定义为活动的雕塑和公众在同一空间中互动。
除了他们的创作观念是将自己的行为作为一种雕塑作品呈现以表现对社会的批判,
与此同时他们将自己的艺术场所转移到街道上,让自己的作品和观念在形式上减弱
和公众间的隔阂。这种做法对于公众来说,既新鲜,同时也会引起公众更多的思考。
在偶发艺术得到快速发展的 70 年代,除了偶发艺术对于其他领域的艺术具有
较大影响外,偶发艺术也渐渐被公众所接受。一方面,偶发艺术的现场性和随机性

10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偶发艺术。公众对于偶发艺术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排斥到质
疑,到 70 年代对于偶发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过程是公众对偶发艺术有所改
观的原因。 另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出现了转变。艺术家们不再一味地只表
现艺术本身的东西,通过一次次地实践,艺术家发现,要想真正体现偶发艺术的观
念和价值,势必要将偶发艺术同公众联系起来。这种观念的发展让艺术家们开始从
全新的角度审视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艺术家阿伦·卡普洛的一个作品是运用音
乐、气氛、动作等组成一个复杂的偶发艺术环境。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并没有提
前设定好艺术创作过程的发展走向,而是向公众提供再简单不过但又非常具有刺激
性的艺术氛围。这种刺激性激发了公众对于作品产生自己的态度,无论这种态度是
激动还是愤怒,这都是作品成功或存在的最直接因素。艺术家开始探索艺术家和公
众之间的身份问题,试图将两者的身份进行转化。这无疑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念,对
于公众来说,不仅是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同样也表现了艺术家对于公众的重视。
这种变化说明偶发艺术已经开始将公众作为艺术的主角,公众也开始以包容和参与
的心态介入到偶发艺术中。

3.3 公众成为偶发艺术的主题
艺术家和公众在经历了 70 年偶发艺术的快速发展后,从 80 年代起我们进入全
球化的时代,这让艺术家和公众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 80 年代,
媒体业发展迅速,这使得公众对于信息有了更全面的掌握。公众对于当代艺术有了
更深刻的了解,那么对于以偶发性为主的带有一丝趣味性的偶发艺术自然也有浓厚
的兴趣。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很多艺术机构像美术馆、展览馆、画廊,甚至私人的
空间都邀请艺术家们参与艺术创作。偶发艺术不再是一个被艺术界乃至社会所排斥
的艺术流派,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性、具有创新性的艺术形式。
公众是一个具有相当的可变性的群体。公众会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
来改变他们的共同追求。与此同时,公众作为一个群体,是没有独立思想的,因此
社会上会经常出现“跟风”现象。偶发艺术在 80 年代对于公众和社会来说已经成

11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为了一个非常新潮且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艺术家们也从最开始宣扬个人主张的观念
发展到以公众和生活为主的当代思维,这让艺术家在构思艺术方案的时候考虑的更
多的是公众的感受。
在当代社会,虽然有些行为艺术还是受到了一些公众的误解,但是作为相对来
说更自由和更有趣的偶发艺术得到了很多公众的支持。在经历现代艺术的洗礼后,
公众和现今的当代艺术之间有一种相互扶持的微妙关系在其中。社会提倡民主观念
和文化价值传播,势必会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公众对于艺术作品已不再是敬畏的态
度,公众需要通过当代艺术作品来宣扬自己的艺术观和价值观。这种情况也就导致
现今当代艺术的这样一种状态——艺术家以公众为主要表现题材来进行艺术创作,
公众在观看而不是敬畏艺术作品的时候,会对其点评一二然后抒发己见。有调查表
明,法国公众心中最喜爱的艺术家为梵高、其次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当代艺术
家如白南准、伊芙·克莱因等对于公众来说几乎是没有吸引力的。这表明,公众对
于当代艺术已经不是带着敬畏的心态去欣赏,而是将自己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
部分,认为自己有权利有义务对于当代艺术的好坏进行点评。因此,在当代环境下,
偶发艺术家需要公众参与到艺术作品中,公众也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自己的艺
术观和价值观。这就是偶发艺术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不管公众介入偶发艺术时
对于作品是肯定还是否定,只要公众能够通过介入到偶发艺术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
术感受和艺术观念,这已经代表了偶发艺术的成功。

第四章 偶发艺术中公众介入的特性研究

研究偶发艺术中公众介入的特性,我们不能像研究装置艺术或架上艺术一样从
公众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这归因于偶发艺术的实质就是偶然发生的艺术,它是面
对公众的,它的目的就是要让公众介入到艺术中从而产生各自不同的艺术体验和感
受。因此我们不能将公众的感受进行归纳总结,因为这是公众所特有的,也是偶发
艺术所特有的。那么,我们可以从公众介入偶发艺术的不同方式作为特性进行研究。

12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1 公众介入艺术创作的无意识性
在 50 年代偶发艺术兴起的时候,艺术家阿兰·卡普罗的作品《庭院》就有了
公众的介入。在这件作品中,表演者在高处骑着自行车。当表演者在台上一直不停
转圈的时候,这种非常有特点的行为势必会引起公众的关注。那么,通过这样的特
殊设定,只要公众在场,他们就相当于在无形中介入了偶发艺术中。公众对于作品
的看法跟任何人都无关,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艺术家也试图通过这种艺
术形式来引发公众对于日常生活的思考。这也说明,在偶发艺术兴起的时候,公众
就已经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参与到偶发艺术中了,这种介入是比较纯粹的思想上的介
入。
说到偶发艺术的代表艺术家,那就不得不提到艺术家约翰·凯奇了。他是音乐
家,通过对禅宗的学习,强调音乐最自然的效果,力求将音乐进行纯粹化处理。约
翰·凯奇认为艺术都要回归生活,不要将生活复杂化,追求顺其自然产生的效果。
《4 分 33 秒》是他最有名的作品。4 分 33 秒值得是乐曲的演奏时间为 4 分 33 秒。
但是乐谱上却没有音符。艺术家旨在将音乐最简化,简化到没有音符。他认为这世
间的万物都是这段音乐的演奏者,同时也让公众学会认真聆听和感受音乐。在这段
时间中,虽然没有音乐的旋律,但是观众们的窃
窃私语声、咳嗽声、呼吸声,乐手们翻乐谱、移
动乐器的声音等等一切能发声的事物都成了作品
的主角。
公众在这件作品中从最开始的艺术家为了让
公众学会聆听为目的,到艺术创作过程中公众在
自然状态下发出的呼吸声、咳嗽声、说话声等都
成为了这件作品的组成部分,这在无形中让公众
参与到了偶发艺术中。他成功地让公众在无意识

图1 约翰凯奇《4 分 33 秒》乐谱 且自动地加入到偶发艺术中,同时将公众的身份


进行转化,从观众变成艺术的创作者之一。约翰·凯奇的艺术观念激发一代代艺术

13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家的对于偶发艺术的热爱,他的《4 分 33 秒》也成为了一个被公众熟知和认可的偶
发艺术作品。

图 2 《4 分 33 秒》被重新演绎时公众的表现

约翰·凯奇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同时也影响了我的创作观念。
一方面,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在国内还是处于在努力争取公众的介入和认同,但是偶
发艺术的偶发性和趣味性使得偶发艺术不像传统当代艺术如装置、影像让公众觉得
有距离感,它是一个强调互动性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个以公众为主的艺术流派。
另一方面,虽然当代的偶发艺术和公众联系地非常紧密,很多作品中都有公众的介
入,但是像约翰·凯奇这种让公众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介入到艺术创作是我喜欢的方
式。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虽然是偶发艺术,虽然也有公众介入艺术作品中,但还是有
艺术家将公众可能的介入方式进行设定和提前安排,公众介入偶发艺术或多或少有
点被强迫的感觉,那么公众所产生的感受不一定是他们内心真正的感受。约翰·凯
奇的这种创作观念和创作方式让公众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介入到偶发艺术中,有可能
有的公众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有的公众发现自己参与了
艺术创作很兴奋。无论是哪种心理状态,公众在下意识的时候发现自己介入了艺术
创作,这种回味才是无穷的。
通过约翰·凯奇及其艺术观念的启发,我创作了作品《10:00—10:48》。我想表
达的主要观念是,在社会系统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有些事物你无法

14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感知,但是他们都有自身的行为特征。在我的偶发艺术中, 我希望我能够把我作
为主体的位置和身份转移给其他事物, 让他们成为行为的主体, 让他们完成自己
的行为,以此将艺术家自身与观众,与周围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共生的意向。
在这个作品中,我只是一个载体,而把行为的权力和过程交给其他的事物来完成。
他们可能是空气、灰尘、苍蝇、泥土、汽车、人,每种事物都可以选择留下他们的
痕迹, 完成他们的行为,这是一个充满随机性和偶发性的过程。通过时间的沉积
将其他事物与作品建立联系,模糊掉
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界限。
我选取白色板子和胶水作为我的
载体,将板子放在马路上。通过这个
载体使我的这个行为与周围的环境和
事物产生间接的关系。我没有规定艺
术创作的时间,只有在我觉得这个行
为可以终止的时候我选择结束这件作
品。在这段时间里, 很多随机出现的
事物都选择通过他们自身的行为来与
这个作品发生关系。这是一种平衡和
自然的关系和行为,直到一种行为打
破了这种平衡的时候,这种行为即可

图 3 作品《10:00—10:48》第一部分 宣告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事物都在偶然中于作品产生了联系,但是没有一个联系的
出现是让我想结束这件作品的。直到在 10 点 48 分的时候,一对情侣在走路的时候
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我觉得这件作品可以结束了。

15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图 4 作品《10:00—10:48》第二部分

这对情侣在无形之中介入了我的艺术创作,成为了作品中的主角。这种无意识的介
入对于艺术家自身来说,是一种能够在创作中获得满足和喜悦感的原因之一。对于
公众来说,无论他们当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参与了艺术创作,他们和作品之间产生
的联系总有一天会让他们有所感知。

图 5 作品《10:00—10:48》第二部分

传统的架上艺术和博物馆藏品在艺术创造方式上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艺术
作品是无论有多创新,总离不开特定的工具和形式。但是当偶发艺术介入到公众生
活中、介入到社会的时候,艺术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物体。偶发艺术需要艺术家和
公众形成交流,产生互动,艺术家表现公众的时候不再仅仅是追求技法上的创新,

16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艺术家更注重的是和公众的心灵交流,将公众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

4.2 公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
除了公众的无意识介入之外,很多偶发艺术家将公众作为自己创作的主体,需
要公众对于作品产生强烈的反应,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创作观念。
作为“行为艺术之母”,南斯拉夫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除了表达
了她的身体和观念诉求外,她的一些行为作品充满了偶发性。她的作品成功的另一
重要因素是公众的介入。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于 2010 年在 MOMA 纽约现代艺术
博物馆举办的个展中的一件作品引起公众和社会
的轰动。艺术家在博物馆中放置两个凳子和一张
桌子(桌子在创作后期被去掉了),一个凳子是留
给艺术家本人的,另一个是空着的,其实实质上
是留给公众的。这种设定好的环境和其它艺术家
捧场式的示范让公众急切地想了解坐在这个凳子
上与艺术家对视的感受。这件作品耗时 2 个月,
艺术家在凳子每天坐 7 个小时,这期间她和每一
位坐在对面的观众进行对视。这个行为艺术在两
个月吸引了进 50 万公众前去观看,有老人、孩子、
妇女、艺术家、学生、明星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
这个作品。在和艺术家对视的时间里,有的人泪
流满面,有的人左立不安,这些都是充满偶发性
和公众介入性的。
但是无论公众是何种表现,这都让艺术家和
图 6 阿布拉莫维奇与公众互动
公众产生了强烈的互动。走出展览馆,各种媒体、社交网站、学校等都在讨论这一
“盛世”。一时间,行为艺术成为了公众间非常流行的话题。这件作品在吸引公众
关注度的同时,也让公众对行为艺术和偶发艺术多了一份亲切感。无论公众对于现

17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今当代艺术的看法是好是坏,至少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这件作品是在公众中
引起巨大关注度的作品。
其实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早在 80 年代就已经将公众带入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首次让公众作为艺术的主角的作品是她的“节奏系列”作品
的《节奏 0》。在现场有手枪、菜刀、剪刀、绳子等七十多种不同的物件提供给观众,
他们可以随意挑选任何道具来对艺术家做任何事情,艺术家不予以反击。

图 7 阿布拉莫维奇作品《节奏 0》

这件作品中,有的观众在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脸上做标记,有的公众把她
的衣服脱下,也有的观众那手帕为她拭去泪水。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开始狂热地参
与到这件作品中,引发了他们内心的激情乃至暴力。作品直到一位观众拿着上膛的
手枪对准了艺术家而宣告结束。

18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不再是作品的主角和执行者,公众成为了作品的主角,
成为了决定作品成败的最重要因素。这种公众在作品中身份的转换和偶发性不仅是
艺术上的创新,也能让公众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有更全面的感受和体验。
在中国,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将公众作为作品的主导者进行偶发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李燎的一个作品以公众的介入为主要表现方式。他在网上发帖声明任何人可
以花钱扇艺术家一个耳光。这种结合当下最流行的传播工具的方案得到了很多公众
的回应。在作品呈现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真的有公众在交易的地方扇了艺术家
一个耳光。试想如果这个参与者没有出现,那么艺术家的这件作品能够达到完美的
效果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当代艺术家以公众参与作品的反应和态度作为
当代艺术作品想要表现的主题和艺术效果的决定着。
在 21 世纪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艺术家们也紧随时代的步伐,将高科技
加入到艺术创作中。新媒体技术在近几年开始流行于当代艺术中,很多交互式媒体
的艺术作品需要公众和科技产生互动才能产生艺术效果。公众的互动是这种偶发艺
术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公众参与这种偶发艺术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是对于艺术作品
表现方式的一种创新,更激发了公众对于偶发艺术乃至行为艺术有全新的认识。公
众参与艺术创作,一方面有助于艺术家表现以公众和社会为主题的艺术观念,另一
方面也让公众通过参与偶发艺术创作感受和理解偶发艺术。

19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五章 中国公众介入偶发艺术的现状及展望

5.1 中国公众与偶发艺术的现状

中国偶发艺术的发展不同于西方偶发艺术。一方面,偶发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时
间太短,更多的算是从西方引进的观念和表现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国情比
较特殊,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修养,公众的审美认知能力也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回顾历史,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加上中国跳跃式的国情发展状况,导
致了艺术家们拼命学习西方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技法,但创作出的作品或表达的观念
并不适用于中国这个大环境。虽然偶发艺术在国际上是非常流行的一个艺术流派,
但是艺术家们借鉴西方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结合中国的当代主题进行创作,但可
能会导致艺术作品产生偏差,公众对偶发艺术的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出现。
1、中国国情特殊,偶发艺术没有根据中国国情来创作,导致公众认可度不高。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在封建统治之下,进百
年来才有大量的西方思想和艺术流入中国。然而西方当代艺术是经过资本主义的发
展、经过现代美术思潮发展而来的,这注定了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西方的当代
艺术的发展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作为当代艺术中的先锋流派,偶发艺术想要得到中
国公众的介入和认可注定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的。因此,艺术家只有结合本国
自身的特殊国情来创作偶发艺术,提高互动性和趣味性,公众才能够接受并欣赏偶
发艺术。
2、艺术家自身的当代艺术修养不高,创作作品没有实质内涵,公众对艺术作
品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很多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研究不够,一味的认为西方当代

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方式是最好的,从而忽略了艺术作品本身的特有属性。中国公众
有自己特有的欣赏方式和审美趣味,一些艺术家为了跟风追潮流而创作艺术作品,

20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这样的作品既没有内涵,中国公众也不会给予认可。偶发艺术来源于行为艺术,它
本身就具有很强烈的前卫性。但是一些艺术家过分追求个性自我和极度夸张的表现
方式,导致了像偶发艺术这种本来很当代且与公众联系非常紧密的艺术和公众、社
会脱节。如果艺术家的作品既不像石器时代的艺术具有功能性,又不能让公众欣赏,
那么一味的推崇自我主义会遏制自己艺术的发展。
3、中国公众的审美认知能力不高,艺术教育力度不大,导致公众对于偶发艺
术的兴趣和了解有缺失。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家,因此公众对于艺术的了解和
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于当代艺术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出现的
误解的状况。中国公众对于艺术的理解从文革时期的宣传画一下子跳跃到当代艺术
的范畴,在没有西方传统绘画到现代主义美术这一艺术史的理解的前提下,偶发艺
术的一些观念和表现方式势必会让公众觉得很突兀。在艺术教育上,中国对于偶发
艺术乃至当代艺术所开设的课程少之又少,公众对于偶发艺术的了解也只是从一些
比较当代的艺术展览或者是媒体对于某偶发艺术的片面报道得来的。这样的环境对
于中国公众对偶发艺术知识的掌握明显力度不够。

5.2 中国公众与偶发艺术的发展展望
5.2.1 艺术家要关注公众,加强艺术实践,摆脱西方依赖
在百年的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中国艺术家将西方现当代艺术引进国内,
引发一阵阵艺术思潮,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
的都知道,中国当代艺术也是结合了自身的国情发展起来的,无论成果是好是坏,
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从制度上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当代艺术可能会表现资本
主义市场或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本就应该是艺术家
的职责。从艺术创作上说,无论是西方当代艺术还是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多的艺
术家和艺术作品强调了公众的参与性。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时代的趋势。
因为中国的社会环境存在很多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艺术
家对于公众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表达。同时,基于当代艺术的时代性,艺术家们需要

21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了解国内外动态,同时也要深入到公众生活中。很多偶发艺术深入到了公众生活的
街道、商店、学校等,如果艺术家对于公众生活不了解,那么他的偶发艺术就没有
了最可靠的实践依据。只有主动了解、亲身实践,艺术家才算是跟公众和社会产生
了一定的联系,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式也会显得更真实,公众会有感同身受
的体验,公众才会认可你的艺术。
中国的当代艺术通过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学习再结合自身发展起来的。85 新潮后
很多当代艺术家将西方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当下社会结合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
当代艺术并过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今天的很多艺术家并没有经历 85 新潮时期的
艺术改革时期,在现今的全球化社会里,一些艺术家只知跟风模仿西方成功的偶发
艺术,盲目地追随艺术潮流。这样会导致艺术家将错误的观念用在错误的地方,不
被中国公众所认同。
作为当代艺术的发扬着和传承者,艺术家们需要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作为一
名艺术家,在学习西方优秀当代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的同时,关注公众,积极参加
实践活动,创作出反映当代社会的优秀艺术作品。除此之外,艺术家要体现自我的
价值,积极地与公众交流,以学者的身份来给公众传达艺术的世界,要启发公众用
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艺术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这就是偶发艺术的魅力所
在。

5.2.2 公众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积极参与偶发艺术活动
当代艺术的发展不但但是艺术家解决自身问题就可以的,公众作为新时代的重
要角色,势必要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艺术不是挂在墙上自生自灭的
事物,艺术从发明的一开始就是需要公众进行观赏的。无论是艺术带有功能性、传
播性,还是美观性,公众是艺术服务的主体。
在中国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公众对于书法和字画并不陌生,也能体会中国传统
书画的意境美。但是作为颇具革命性的偶发艺术,中国公众对于它的了解太少了。
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引进中国的时候,国家正处于战乱的年代,公众的主要目的是
生存。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后,公众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处于政治艺术阶段。

22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让公众再一次认识了当代艺术,但实质上公
众在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衔接上是断裂的。对于艺术发展史尤其是当代艺术
发展史的不了解导致了公众对于当代艺术的误读。
如果偶发艺术想得到发展,除了艺术家的努力之外,公众也应该学习相应的艺
术知识。在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发展如此迅速,互联网的兴起让公众对于偶发艺术
的知识可以快速的进行了解。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当下最普遍也是最流行的艺术思
潮,偶发艺术也成为了新一代艺术家特别喜欢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那么公众要
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必需了解当代艺术,了解偶发艺术。

5.2.3 艺术市场正规化,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偶发艺术
虽然公众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在与日俱增,但是艺术市场对于传统绘画方式的
重视,忽视当代艺术的价值也会让公众对当代艺术丧失信心。中国的艺术市场在
2000 年左右开始出现大幅增长,甚至出现天价艺术品,但这些艺术品主要来自于油
画等传统绘画方式。而像装置、录像等当代艺术作品近乎于消失在艺术市场,那就
更不用提以互动为主、强调过程性和参与性的偶发艺术了。
艺术市场其实非常复杂,艺术家、收藏家、批评家、拍卖行、公众等都决定了
艺术市场的喜好。但是近些年一些艺术作品的高价出售让艺术市场过多地关注于有
市场价值的艺术作品。那么像偶发艺术这样有实质艺术价值但却苦于没有展览实物
的艺术就没有价值了吗?这种艺术形式在西方可以让艺术家成为成功的社会人士,
但是中国对于偶发艺术的发展和认可度显然不够。社会因素也导致了想全心全意发
展偶发艺术的艺术家不能只靠创作偶发艺术来维持生计,这就会导致艺术家并不会
全心全意地发展偶发艺术。公众也不了解偶发艺术的艺术价值。
艺术市场本该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在西方当代艺术中,像达明安·赫斯特
这样的不靠传统绘画谋生的当代艺术家却可以成为英国最卖座的当代艺术家。这说
明当代艺术并没有引起中国艺术市场的重视,那就更不要提偶发艺术了。虽然偶发
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确实不利于市场对其进行开发,但是在前期,艺术市场至少要
提高对偶发艺术的重视,要对其进行有力的宣传和推广。从另一个角度说,或许艺

23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术市场应该减弱自己的商业性,也将自己进行像当代艺术一样的改造。同时,公众
也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观来对待偶发艺术,只有公众给予偶发艺术足够的关
注度,艺术市场才会重视偶发艺术。偶发艺术需要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自己。

5.2.4 偶发艺术需要公共机构的扶持来吸引公众
演员表演需要舞台,那么偶发艺术同样也需要平台来展现自己从而吸引公众的
关注。在中国很多美术馆里出现的问题就是,有关于当代艺术的展览数量太少,宣
传力度不够。像偶发艺术这样对中国来说算是比较前卫的艺术也只有学院艺术家有
能力、有场地进行艺术创作。中国近两年开始加强文化教育,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开
始举办各种画展来吸引公众的参观。但是书法、绘画类的展览还是占较多数,连摄
影都只是政治摄影之类的展览,公众很少能在这种公共机构接触到当代艺术,更不
用说偶发艺术了。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一些艺术家过分夸张的表现方式,通
过媒体的曲解报道让公众产生了误解。偶发艺术家将展览舞台转移到公共区域,只
要行为有一点越过界限,政府人士就会进行阻止。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个展能够吸引几十万观众前往美术馆的原因,除了艺
术家作品自身的魅力之外,美术馆的大力宣传、社交网络的各种推广、媒体界的争
相报道,公众对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了解离不开这些公共机构的宣传。位于伦
敦泰晤士南岸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前身是发电厂,入口处有一个叫涡轮大厅的巨大
空间。美术馆邀请艺术家在涡轮大厅结合现有的建筑形式举办装置展览。德国艺术
家卡斯滕·霍勒(Carsten Holler)的作品《实验场》就是让各个看台和公众直接发生
联系。公众通过几个弯曲交织的巨型金属构造物就滑向不同的楼层,这让美术馆增
添了许多趣味性。这件作品影响着艺术家和公众对于展览馆、作品和自身的认知,
每一个环节都是有互动性的、紧密相连的。
因此,美术馆、展览馆以及政府等公共机构对于偶发艺术的提高重视、多分包
容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参与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和学者越来越多,一些新兴的展览馆
将当代艺术作为发展的主线。与此同时,很多跟当代艺术有关的机构开始通过社交
网络向大众介绍当代艺术。在国内,一些市政工程也以当代艺术为主要创作方向面

24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向大众。音乐、时尚、电影都开始将当代艺术作为前卫的标志。种种这些社会上对
当代艺术的关注和发展都实质都是为了让公众能更好的了解当代艺术,从而和当代
艺术产生互动。那么,社会和公众应该给偶发艺术一个机会,艺术家也应该努力去
创作这个机会。

25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结 论

在 21 世纪,似乎无论谈论什么都可以带上“当代”这个词。当代社会、当代
文学、当代艺术、当代雕塑、当代油画……那什么是“当代”? 当代,指的是人
类发展的历史时间段的定性界定。什么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指今天的艺术。
今天的时代特征是什么?今天的时代特征,就是公众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
征。
同时,偶发艺术公众之间产生的合作方式也有一定的特性。很多艺术家将公众
或公众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也有很多艺术家选择让公众参与自己的艺术创作
中,更直接地和公众产生一定的关系。这些创作方式都让偶发艺术和公众产生一定
的联系,让作品更具有当代性。
另外,中国的偶发艺术发展要想和公众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艺术家们势必要
结合中国国情下的当代艺术发展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从艺术家自身开始,偶发艺术
的发展要在以公众为主题,紧密联系公众,加强艺术实践,让公众参与到艺术当中。
作为偶发艺术的受众,公众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当代艺术修养,积极地跟艺术家进行
互动。艺术市场、展览馆及其他社会相关公共机构要扶持偶发艺术,在公众中做好
宣传工作。
公众除了是社会组织的公众外,也是艺术家的公众。我们需要通过公众对我们
的态度,无论是关注还是冷漠甚至是厌恶,加上我们的见解和我们的观念来发展当
代艺术。公众需要秉持自己的态度和观念,无论好恶,只要和偶发艺术产生互动,
它就不会被消灭。

26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致 谢

随着毕业论文的收尾,这也就意味着我的研究生时代真的已经接近尾声了。研
究生的学习生活和本科生活的差别很大。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强调自主性和自觉
性,研究的专业内容比本科的要更加系统,同时也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学习
上的收获还是工作、人生上的收获,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指导和关心。感谢导师魏光
庆老师、何琪老师对于我这三年的学习和人生上的指导,感谢老师对于我的每一个
选择的理解和支持。你们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感谢动画学院的老师们对我的学业和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带我参加各种艺术
活动,和我探讨专业知识,这对我的帮助比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多。
感谢我的同学们。在这三年的生活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成为了不仅
仅是学业上的朋友,更成为了一辈子的挚友。
感谢我的父母。感谢父母二十年来对我的养育,永远做我背后最坚实的后盾,
支持我一路走来直至完成研究生的学业。
最后向所有关心着我的人们表示感谢!

27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参考文献

[1] 简·罗伯森著.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 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2.

[2]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丛书编委会编. 感官媒介与认知方式的转变: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2.

[3] 鲍里斯·格罗伊斯著. 走向公众[M].金城出版社,2012.11.

[4] 伊夫·米肖著. 当代艺术的危机·乌托邦的终结[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

[5] 阿诺德·贝林特著. 艺术与介入[M].商务印书馆,2013.4.

[6] 阿诺尔德·豪泽尔著. 艺术社会史[M].商务印书馆,2015.5.

[7] 马克·吉梅内斯著. 当代艺术之争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

[8] 李本正著.美术史文丛·偶发与设计:贡布里希文选 [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5.

[9] 汉斯·贝尔廷著.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M].金城出版社,2014.3.

[10]贡布里希著. 艺术的故事[M].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11]皮埃尔·卡巴纳著. 杜尚访谈录[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

[12]詹姆斯·韦斯科特著.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M]. 金城出版社,2013.4.

[13]尼古拉·布里奥著. 后制品:文化如剧本·艺术以何种方式重组当代世界[M]. 金城

出版社,2014.9.

[14]易丹著. 1979 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9.

[15]汪民安著. 什么是当代[M]. 新星出版社,2014.2.

[16]朱 朱 著 . 灰 色 的 狂 欢 节 : 2000 年 以 来 的 中 国 当 代 艺术 [M].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2013.11.

[17]曹倩著. 实验互动装置艺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18]桑斯著. 对话中国[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

[19] 齐格蒙特·鲍曼著. 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 商务印书馆,2013,9.

28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0]古斯塔夫·勒庞著.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M].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6.

[21]巢静. 公共艺术的公众性研究[J]. 才智,2010,(12).

[22]汪明强.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J]. 文艺研究,2007,(09).

[23]万壮. 谈中国当代艺术与大众的距离[J]. 美术大观,2010,(01).

[24]陆志宝. 美国的大众文化与中国的大众文化[J]. 社科信息文萃,1995,(13).

[25]朱小钧. 中国当代艺术再定位[J]. 艺术市场,2010,(Z1).

[26]历梅. 大众文化的“剩余快感”论[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02).

[27]于新颖. 论杜尚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J]. 艺术教育,2015,(11).

[28]王东辉.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29]苏坚. 公众决定艺术标准[J]. 美术学报,2004,(02).

29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附 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 格式同参考文献的格式相同

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