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2

1

人工智能时代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科

技日新月异,生活丰富便利,人们却依然忧思难安。

在这物质发达而内心迷茫的时代,人类将何去何从?

2018 年 2 月 4 日下午,
济群法师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教授,继《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的对话后,就“人工智能时代”这一热点问题,分

别从佛法和哲学的视角,探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类

的出路。

【一、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

主持人 :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对
于这个话题,有人欢欣鼓舞,也有人忧心忡忡,
特别担心人类被自己研发的人工智能灭了。所
以,我们特别希望听到两位智者的看法。首先
想问,人工智能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什么?

周国平 :今天这个题目是济群法师出的。

2 我听到时,首先一愣 :这是科技啊!然后精神
一振,觉得法师特别敏锐。人工智能是现在比

较前沿的话题,
也是一个热点。法师能与时俱进,

抓住热点,同时又和哲学、佛学探讨的问题联

系起来——既前沿,又永恒。

说实话,在人工智能的问题上,我确实是

外行,相信法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外行,但这

个问题真的需要外行来关注。关于人工智能对

人类的主要威胁,
我觉得,
可能引发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人类,

乃至取代人类?这是很多人关注的。我想,人

工智能说到底仍是个技术,是人类为自己制造

的非常好用的工具。从这一点来说,我相信工

具永远超不过人类,也不能取代人类。不能因

为这个工具特别强大,就说它比人类高明。就

像人类发明了汽车,跑起来比人快得多,你说

汽车比人强吗?人类发明了飞机,必须靠飞机

才能上天,你说飞机比人强吗?其实不能。因

为这些都是人制造的,人工智能也是同样。

当然有一点不同,因为它是智能的。我的 3
理解是,人工智能可能是对大脑神经网络的模

拟,其主要优势在于计算能力,处理大数据非

常快。这是人类完全不能相比的。一个最突出

的例子,谷歌开发的阿尔法狗,开始和李世石

下围棋时,以三比一赢了对方,已经很让人震

惊了。然后它所向披靡,所有棋手都下不过它。

现在更厉害,干脆宣布不和人类下棋,因为是

没意义的事。这就充分体现了它处理数据的能

力和优势。李世石说,
他下棋时会考虑二三十步,

但阿尔法狗下一步棋的时候,考虑了几千步。

这一步下面有多少可能性,它全都考虑到了。

这种速度是人类永远赶不上的。

但我想强调,它仅仅在处理大数据的领域

中可以领先,而人类的很多领域不是这种情况。

在精神生活方面,人工智能有天生的缺陷,永

远不可能和人类相比。阿尔法狗下棋再厉害,

能享受棋手的情感吗?比如我的好友芮乃伟下

棋时那种内心的愉悦、沉思的快乐,它不可能

4 享受到。我不相信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有情感,
最多只能模拟情感的外在表现,不可能有真实

的情感。

再进一步,在哲学、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

我想人工智能最多做些资料工作,不可能有创

造性。我不相信有一天,某个超级机器人成了

柏拉图那样的哲学家 ;或成了爱因斯坦那样的

大科学家,提出一种新的理论 ;或像佛陀那样,

创立一种宗教。在最高的精神领域,人工智能

不可能和人类相比,也永远不可能取而代之。

所以从人类生活来说,最重要的一块是不能取

代的。

另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会不会祸害人类,

乃至毁灭人类?这也是有些人忧虑的。我觉得

可能是科幻片看多了,想象力太丰富。从目前

的情况看,人工智能的开发方向很明确,一定

要有市场,能够应用。比如无人驾驶的汽车、

能做家务的机器人,这些是它的重点。但也有

些很聪明的人,比如霍金就觉得人工智能自我

更新的能力太强,而人类进化非常缓慢,所以 5
他很忧虑。

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现在人工智能的

威胁主要有两点,一是它自我更新的失控,这

有可能。但失控到什么程度?我不相信会到无

法解决的程度。二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毁灭人类?

其实真正让人担忧的情况是,一旦恐怖分子掌

握人工智能,并发明毁灭性的武器,结果会很

糟糕。这种危险是存在的。

总之,一方面不要太忧虑,另一方面也要

加以警惕,
制定一系列防备措施。包括在法律上,

规定人工智能的发展边界在哪里。就像我们现

在对基因工程规定了边界,你可以克隆羊,克

隆动物,但不能克隆人。

主持人 :我们听到了周老师的看法,在精
神领域,人工智能难以超越人类,也无法取代,
他对这点比较乐观。法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济群法师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

为人工智能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包括

这次达沃斯论坛,人工智能也是其中的重要话
6
题。

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给不少人带来恐慌。

据有关人士预测,目前社会上的很多工作,在

未来几年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阿尔法狗的

出现,它的学习能力之强,也是人类望尘莫及

的。所以霍金认为 :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

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也有

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

避免危险。

正如周老师所言,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可

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关键

是谁在使用它,用它来做什么。当今世界有很

多不安定因素,一方面是因为恐怖分子和核武

器的威胁,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自身的问题层出

不穷。现在人类的聪明才智都投入在发展经济

和科技上,包括研发人工智能,但对自身的认

识和优化,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中。因为外

界诱惑重重,使人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其中,根

本没有精力反观自照。如果人工智能日益先进, 7
而人类缺少健康的人格和心态去使用它,就会

使世界更加危险。因为随着工具的强大,反而

会增强人的破坏力。

人工智能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的

进步。面对它的飞速发展,人类特别需要认识

自己,提升自己。否则,未来会在社会处于什

么地位,世界又会出现哪些问题,我们是没把

握的。关于人对自身的优化,正是东方文化的

重点所在。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成圣成贤 ;佛

教引导我们成就解脱,成佛作祖,都是立足于

心性修养,立足于生命自身的完善。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超级强大。

从掌握知识来说,人类通过几十甚至几百、几

千年的积累,人工智能在短时间内就可超越。

那么,人类的独特性到底在哪里?这也是我们

需要关心的。周老师讲到,人工智能或许会模

拟人的情感表达,但不会有情感。比如人工智

能可以模拟慈善行为,但它能不能有慈悲大爱?

8 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和人类还是有本质的区
别。所以我们要去发现作为人的不共所在——

哪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甚至无法学习的。

从佛法修行来说,是要开发生命内在的觉

性,这不是靠学习得来的,而是我们本自具足

的宝藏。所以说,人对自身的优化,不仅在于

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证悟觉性。

这种唯有生命才具备的无限潜能,正是人类和

人工智能的根本区别。因为人工智能的学习和

自我更新,只能在有限的范畴内。即使掌握再

多知识,也是有限的积累。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需要不断认识自己,

开发心的无限潜能,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否则的话,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又没有

健全的人格去处理它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世界

的问题将越来越多,人类的处境将越来越危机

四伏。

主持人 :就像法师说的,科技越来越发达,
人心却越来越混乱。两位智者给我们指引了何
去何从的方向 :不必对人工智能时代过于担心,
9
因为人类也有差异性的优势。我们有情感,有
精神领域可以开拓,重点是把这部分潜能,尤
其是觉性开发出来。

【二、如何认识自己】

主持人 :科技主要是向外探索,而哲学和
佛学都是向内挖掘的智慧。说到向内,遇到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
,这对西方哲学和
东方佛教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请问周老师,
西方哲学提出“认识你自己”已有几千年,在
此期间,作了哪些尝试和努力 ?

周国平 :西方哲学强调“认识你自己”有

两个阶段。第一是在古希腊时期,供奉太阳神

的雅典德尔斐神庙中刻有一个神谕,就是“认

识你自己”
。这句话出自阿波罗之口,而他正是

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神。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是

强调人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不要骄傲,不要

狂妄。

关于此,有个著名的故事。曾经有人到德尔

斐神庙问神 :雅典最智慧的人是谁?神回答说 :
10
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很重要的哲学

家,他听说后感到奇怪 :我其实挺笨的,怎么

说我是最智慧的人呢?因为不相信,他就到雅

典找那些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艺术家、诗人、

工匠,问了他们很多问题,想证明这些人比自

己聪明。结果他发现 :这些人仅仅知道自己所

从事的那点事,就自以为很聪明,自以为什么

都知道;
而他知道自己很无知,好多事都不知道,

尤其对最重要的“人应该怎么活”的问题还没

想明白。苏格拉底由此总结道 :神说我最智慧,

是因为我知道人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也说“认识

你自己,实现你自己”
,主要在于两个层面。一

方面,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比如尼采说 :你要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是独一

无二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生命,不

要作为大众的符号,跟随大家生活,而要实现

自己独特的价值。他强调的是这一点,和古希

腊哲学的内涵不同。 11
另一方面,如果真正挖掘自己,会发现还

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样就能站在宇宙的立

场看人生,让人生具有终极意义。很多哲学家

认为,人有一个自我,那是小我;
此外还有大我,

如柏拉图说的理念世界,基督教说的上帝。尼

采不相信上帝,但认为人生应该有更高的意义。

这个大我会派驻代表在小我中,人要去发现这

个代表。用孟子的话说,是尽心、知性、知天。

他说的心就是精神世界,其中有个东西叫性,

是和宇宙相通的觉悟,也是大我派驻在自己身

上的代表。你要找到它,听它的教导,就和宇

宙大我打通了,觉悟了。这个观点,我想哲学

和宗教有共通之处。

主持人 :非常精彩。大我派了代表到小我
这里,而佛法讲的是无我,这有很大的差别吗?
刚才说要认识无限性,怎么在古希腊哲学中,
是认识人的有限性?请问法师,宗教和哲学在
看待自我的角度上,有很多不同吗?

济群法师 :刚才周老师讲到大我和小我,

12 我联想到《奥义书》
,这是印度宗教和哲学的源
头。其中说到宇宙是大我,个体生命是小我。

人因为迷失自我而轮回,所以生命的价值就是

由小我回归大我。这种宇宙和自身的融合,使

生命达到圆满,即梵我一如。但佛法反对这种

观点,提出无我的思想,这也是佛教有别于其

他宗教的根本。

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人文主义思潮,关注个

性解放,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使得自我

得到极大张扬。那么,究竟什么代表“我”的

存在?身份能代表吗?你今天有这个身份,明

天可能没这个身份。相貌、
想法、
情绪能代表吗?

相貌会衰老,想法和情绪更是变化不定的。此

外,还有地位、财富、名誉等。佛法对此进行

全面的分析、审视后发现,我们认定的所谓自

我,比如以身份为我,以相貌为我,以想法为我,

以情绪为我,以名字为我……所有这些和我们

只有暂时而非永恒的关系。既然是暂时的,就

不能代表自我本质性的存在。

佛法还告诉我们,把这种暂时的关系当作 13
永恒,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如果执著身体

为我,就会害怕死亡 ;执著相貌为我,就会担

心衰老 ;执著想法为我,就会和世界产生冲突 ;

执著情绪为我,就容易陷入情绪,为其所控,

成为情绪的奴隶。

佛法所说的无我,并不是说这个生命现象

不存在,而是要纠正自我附加的错误设定。
《楞

严经》有七处征心,
让我们寻找:
心到底在哪里?

在内还是在外?有没有形相?在审视过程中会

发现 :我们所以为的“我”
,从外在的色身到内

在的想法、情绪,所有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假相,

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当我们彻底摆脱对自我的错误设定,才会

看到心的本来面目 :像虚空一样,无形无相,

无念无住,无边无际。它一无所有,又含藏一切,

能生万物。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让我们

找到这个本自具足的觉性,由此才能真正认识

自己,而不是被种种假象所转。

14
【三、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周国平 :关于生命的价值,我觉得有两个

层面。一个层面是,我知道生命是缘起的,无

自性的,没有实质内容。尽管如此,个体生命

的价值在哪里?西方哲学非常强调这一点,认

为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只有一个你,

你只有一次人生,不可重复,所以要珍惜人生,

把它的价值实现出来。

当然,我们要对自我有个正确认定,身份、

外貌、财产这些都不是我,只是对自我低层次

的误解。把这些破除后,我们承认不承认缘起

的自我和生命?要不要去实现它独特的价值?

更高的层面是,我们不能停留于实现自我

价值。我觉得宗教和哲学虽有不同表达,但基

本思路是一致的,就是人不能局限于缘起的自

我,
要有更广阔的世界。不管把它叫作真如也好,

空性也好,天国也好,大梵也好,理性世界也

好……不论有多少称呼,一定是超越个体的更

高的世界,你最终是属于那个世界的。人要和 15
更高的世界沟通,要回归那里。

这两个层面,我觉得都是需要的。那么,

缘起的自我有没有价值?价值在哪里?我想知

道这一点。

济群法师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认为生命

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格外珍贵。而佛教认为,

生命不仅有现在,还有无穷的过去和无尽的未

来,今生只是生命长河的一个片段。所以人生

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也不只是关注这一生,更

要关注生命的轮回。

刚才周老师问 :缘起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佛法认为,缘起生命的本身是虚幻的,但虚幻

并不是没有。就像我们现在这个人身,不仅存

在,而且非常宝贵,难得易失。怎么才能用好

它?从佛法角度来说,其价值就在于走向觉醒。

因为在六道中,只有人的身份才有理性,才能

审视生命真相,并通过修行开启内在觉性。

我们的生命现状是无明的,不知道我是谁 ;

16 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也不知道生命的
意义是什么,
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因为没有智慧,

我们对自己和世界充满误解,从而制造种种烦

恼 ;然后带着这些烦恼看自我,看世界,制造

更多的烦恼。生命就在这样的迷惑、烦恼中不

断轮回。

学佛就是让我们去认识 :这种生命的本质

是痛苦的——你想不想改变,想不想摆脱?改

变之后又是什么?佛法告诉我们,在迷惑背后,

还有觉醒的生命。这个生命是和天地万物相通

的,
和整个宇宙相通的。认识到有限背后的无限,

才能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而改变的唯一途径,

是依托现有人身,所以这个缘起的生命意义重

大,我们要用好它。

周国平 :缘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想包

括两方面。首先是入世的方面,应该有自己真

正的事业。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自己的

事业,
这是很痛苦的。他的烦恼不仅在于不觉悟,

还在于不知道该做什么。当然这也是不觉悟的

表现,只是追随社会的价值观,追逐物欲,和 17
人攀比,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他

很少问自己这样的事,认识不到自己作为一个

独特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就看社会上什么样的

事风光,什么样的事能带来更多利益,就去做

什么,这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对个人价值

的认定不能缺少。应该认识到 :我在世上只能

活一辈子,一定要找到一件事,把自己最好的

能力发展起来,不仅自己快乐,也能造福人类。

其次,光有这个还不行,哪怕你做出再大

的事业,哪怕是最心爱的事业,你觉得个人价

值已经得到实现,也不算什么,也是很渺小的。

如果看破这一点,就能更上一层楼,获得更高

的觉悟。这两点都需要,没有第一点的话,人

生还是有点空。

济群法师 :从佛法角度来说,生命存在两

个层面,一是现实价值,一是终极价值。现实

价值就是过好当下的日子,比如身体健康、心

智健全、家庭幸福、儿女孝顺,同时能造福社会,

18 让更多人因为你的存在得到幸福。佛教中的人
天善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使身心安乐,人生

美满。这需要智慧和道德,否则是做不到的。

世上很多人也在追求幸福,但在追求过程中,

往往制造了很多痛苦,甚至给他人造成伤害。

佛法所说的因缘因果,就是让我们了解 :生

命延续到底遵循什么规律。我们今天能成为这样

的人,我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是和过去

的观念、行为、习惯有关。也就是说,所有结

果都有它的前因。了解这一规律后,
我们才知道,

想要获得幸福,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应该做

些什么。这种现实价值也是每个人需要的。

但仅仅停留在现实价值,不关注终极价值,

终究是无法安心的。不少人事业做得很大,功

成名就,有一天突然觉得 :人为什么活着?这

些事和我的生命有什么关系?会觉得很茫然。

因为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不论现在地位多高,

财产多少,还是儿孙满堂,临命终时,这些都

和你没关系了。这时你到哪里去?生命的未来

是什么?所以人必须关注终极价值,这样才能 19
对现实保持超然,而不是把毕生精力消耗于此,

忘却真正的人生大事。

如果没有这样的定位,我们很可能会把现

实价值当作一切,甚至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择手

段。这不仅是对人身的最大浪费,还会贻患无

穷。所以说,终极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对

个体乃至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周国平:
最好的情况是,得到现实价值以后,

看破它,去追求终极价值。最糟糕的是,现实

价值也没得到,终极价值也不在眼中,这种人

就会痛苦不堪。

【四、佛教否定现实幸福吗】

主持人 :刚才的对话中多次提到一个词 :幸
福。对于普通个体来说,不论追求现实价值还
是终极价值,比较关注的是怎样才能过好。普
通人印象中的幸福,就是有基本物质保障,同
时精神上比较充盈。刚才听到轮回是苦的时候,
我在想,佛教是不是否定现实的幸福?

济群法师 :每个人都向往幸福,追求幸福。
20
但什么是幸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往往

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没钱的时候,
有钱就是幸福;

没结婚的时候,结婚就是幸福 ;没孩子的时候,

有孩子就是幸福 ;没房没车的时候,有房有车

就是幸福。
我们以为,
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幸福。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有了以前梦寐以

求的生活条件,甚至有了几辈子、几十辈子都

用不完的财富,却还是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

关键是没有健康的心态。如果我们对幸福的追

求建立在迷惑、烦恼之上,即便拥有再多,也

是无法得到幸福的。反而会因为过度关注物质,

带来攀比、竞争、压力,及焦虑、没有安全感

等负面情绪。

佛法告诉我们,心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是

快乐的源头。当内心充满烦恼,这些负面情绪

会不断给人生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制造伤害,

会成为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反之,当人生没有

迷惑、烦恼、压力时,即使粗茶淡饭,也能乐

在其中,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 21
时节”
。所以佛教更重视心灵健康,重视解脱之

乐,而不是把拥有物质当作幸福之本。

修行就是调心之道,只有解除迷惑、烦恼,

拥有良好心态,才有能力感受幸福,收获幸福。

主持人 : 明白了,佛法不是否定幸福,而是
否定我们对幸福的错误认知。刚才误解了自我,
现在误解了幸福,总结起来就是《我们误解了
这个世界》
。我们在生活中就能看到这种现象,
物质越来越丰富,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没有烦
恼的幸福非常难得。

【五、如何静心】

主持人 :刚才提到静心,这是佛法提倡并擅
长的。从哲学的角度,有没有静心、安心之类
的说法?

周国平 :整个哲学就是让人静心,让人站

在更高的角度思考根本问题——宇宙的本质是

什么?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种

思考的最终结果是让人超脱一些。这点和佛学

的目标一致。刚才济群法师说,解除烦恼就是
22
幸福。其实,很难从正面定义幸福。

幸福是哲学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古希腊

时期讨论得尤其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派是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

他强调的快乐并不是物质和纵欲,而是身体健

康,灵魂宁静。另一派是完善主义,认为幸福

就是精神的完善,主要代表是苏格拉底和柏拉

图。他们强调幸福就是美德,做有道德的人,

就是幸福的。

中国古典哲学关注什么是理想生活,也是

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

孔子的幸福观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安贫乐道——

物质生活可以简单些,在精神上追求快乐。道

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其幸福观也可归纳为一

句话,就是全性保真——保护好生命完整、真

实的状态,
不让它被物质破坏了。这句话出自
《淮

南子》
,是早期杨子的说法,我觉得可以代表他

们的观点。

可 见, 东 西 方 哲 学 都 是 从 价 值 观 来 说 幸 23
福——让自身最珍贵的东西保持良好状态。这

最珍贵的是什么?完善主义强调精神,快乐主

义强调生命。其实这两派也不是那么绝对,都

强调生命要单纯,不要复杂,否则就是痛苦的

根源 ;同时强调精神应该丰富,要高贵、优秀

而有信仰。我觉得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让精神

和生命都有良好状态,就是幸福。

老天给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

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幸福的。

人心为什么不静?无非是烦恼和痛苦。烦恼和

痛苦的根源有两种,一半是自己制造的痛苦,

因为价值观出了问题,没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

把并不重要的东西看得无比重要,追求不到痛

苦,追求到了仍然痛苦。另一半是人生必然会

有的痛苦,不能正确对待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那些是自己无法支配的,如果为此纠结,就带

来了痛苦。

所以,一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哲学

24 讨论的问题 ;二是对自己不能支配的命运,要
以超脱的智慧对待。斯多葛派特别强调的一点

是 :对不能支配的东西,要做到不动心——既

然你支配不了,何必为它激动呢?没必要。这

也是哲学讨论的问题。

主持人 :超脱的智慧,原来哲学也讲这个。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中说到,命运有一些是
可变的,有一些是不可变的,当时周老师就是
持这样的观点。法师有补充吗?

济群法师 :静心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

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外在的喧嚣刺激,内

心的情绪起伏,
使每个人都很累。我们想要休息,

可心老在不停地动荡,
使我们不得安宁。我常说,

未来考量一个人能不能健康地活着,其中非常

重要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休息的能力。

在过去,生活环境单纯,没有那么多娱乐,

人们可以静静地晒晒太阳,看看月亮,有时间

也有心情和自己在一起。但现代人因为网络的

普及,资讯的泛滥,时刻被手机、电脑掌控着,

几乎停不下来。必须到身上的电全部耗完,才
25
能把这些东西放下睡觉。充一晚上电之后,第

二天又继续忙碌,继续消耗。

其实,身和心本身都有自我疗愈的功能,

休息就是启动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身体需要

通过休息恢复精力,心灵需要通过放松恢复安

宁。如果没有休息的能力,就意味着我们不会

有健康的身心。如何让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平息

下来?佛法告诉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改变认识。周老师讲到,西方哲学

家告诫我们 :不要去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就是以智慧审视人生,所

谓“智慧不起烦恼”
。所有烦恼都和我们对世

界的认识有关。生活中每天会发生很多事,这

些事对我们产生多大影响,关键不在于事情本

身,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如果带着强烈的我

执、二元对立或负面情绪,那么,每件事都可

能制造烦恼。反之,
如果我们能以智慧透视真相,

任何事都不会带来烦恼。在中国历史上,王维、

26 苏东坡等文人士大夫,既是入世的儒家,也是
虔诚的佛教徒。他们通过学习佛法,在做事的

同时,看到世间名利的如梦如幻,不管得意还

是失意,都能超然物外。

其次是勤修戒定慧。戒是指导我们过健康、

有节制的生活。现代人为什么静不下来?就是

因为把生活搞得太复杂,索求无度,所以心也

变得很乱。如果生活简单而有规律,心就容易

清净。而定是安心之道,由此开启智慧。佛法

认为心本身就有观照力,
《心经》的“观自在菩

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切苦厄”
,就是告诉我们,生命内在有观照的智

慧,通过禅修使这种智慧得以显现,就有能力

处理情绪,平息躁动,不被烦恼左右。

主持人 :关于如何安心,从理论到实践,
法师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而且和周老师所说
有不少相通之处。比如让生活尽量单纯,在精
神层面则以更高的智慧和正确的价值观看待人
生。学佛可以持戒、禅修,哲学有没有关于静
心的具体做法?

周国平 :这是哲学不如佛法的地方,光在
27
理论上讲智慧,但没有戒和定这些帮助人进入

智慧状态的方法。基督教有,但哲学没有。当

然从戒来说,如果生活简朴就算戒的话,那我

还有一点,但定一点都没有。我感觉,智慧不

仅是理论,有些东西是融化在你的血肉中,不

是知识性的东西。

我在看哲学书和思考的时候,觉得它把我

本有的东西唤醒了,让我本来有的更强大,是

这样的关系。如果单靠接受一些知识,我觉得

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要问,哲学哪一块对我的

影响最深,我可能说不出来,但哲学给我的最

大好处是很明确的。我觉得哲学好像给了我分

身术,把自己分成两个我。身体的我在这个世

界活动,还有一个更高的我,说是理性、灵魂

的我也好,佛性的我也好,就在上面看着身体

的我活动,还经常把身体的我叫来,让他向自

己汇报,然后给他总结,给他提醒,给他指导。

当遇到烦恼时,更高的我就能跳出来看看。我

28 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自我,要让他经
常在场,经常处在清醒的状态,而且要让他强

大。怎么让他强大?就是去读那些伟大的著作,

去读佛经。

【六、人性和佛性】

主持人 :刚才说到人性和佛性,对于人工
智能时代来说,如果我们可以找出规律或算法,
是不是可以植入?这样的话,人工智能是不是
有一天会具备人所有的情感,或修行所要达到
的境界?

周国平 :肯定不能,人工智能可以对佛经

做很好的整理,我相信它可以做到这点,但永

远不会有佛性,也不会懂得佛性。

主持人 :请法师谈一谈,人性和佛性的区别
到底在哪?

济群法师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性,然后

才能进一步了解,人性和佛性到底有什么差别。

简单地说,人性是代表人类本质性的存在。古

今中外的哲学流派,都立足于不同视角定义人

性。中国古代的“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人之
29
大欲存焉”
,是从自然性的角度定义人性。西方

哲学更强调理性,以此作为人性的重要内容。

佛法对人性的认识有两方面,一是知的层面,

一是行的层面。从知的层面,认为理性是人性的

重要特点 ;从行的层面,认为人有贪嗔痴,也有

悲悯之心,说明人性是多样而非单一的存在。中

国古代有性善说和性恶说,孟子说“人人皆可以

为尧舜”
,可以成就圣贤品德 ;也讲“人之所以

异于禽兽者几希”
,不小心就可能禽兽不如。

所以人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发展哪一方面。

今天的社会强调发展,我们要发展经济,发展

企业,发展文化。其实生命也是同样,我们希

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充分了解人性,

作出正确选择,发展其中的正向力量。

相对二元的人性来说,佛性是超越二元的,

代表更深层、更本质的生命内涵。佛法认为每

个众生都有佛性,不论凡圣,佛性都是圆满无

缺的。一旦证悟佛性,就能彻底摆脱迷惑烦恼,

30 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所以说,了解佛性对我
们更为重要。

周国平 :佛就是觉悟,佛性就是觉悟的本

性。人性问题,从不同角度有不同说法。比如

探讨人和动物的区别,但对人来说又是共同的,

这些特性被称为人性。西方哲学通常认为,人

是有理性的,动物是没有理性的。

此外是从道德的角度。中国关于人性善恶

有很多争论,先秦时的儒家就有几派,孟子认

为性善,荀子认为性恶,孔子则认为是中性的,

所谓“性相近,习相远”
,善恶是后来变的。但

西方哲学对人性的善恶谈得很少,没有从道德

上分析人性。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性的分析,是考虑到这

样的问题——社会怎么对人性因势利导。它把

人性分成两方面 :一是认为利己乃人的本能,

个体生命一定会追求自身利益,一定会趋利避

害,趋乐避苦。我们无法对本能作道德判断,

不能说这是善的,或这是恶的。

但人不光有利己的本能,还有另一种本能 31
叫同情心。西方哲学普遍承认,人是有同情心

的。其中有两种不同观点,但我看大同小异。

一种观点认为,同情心是独立形成的特性,是

在原始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因为他需要

别人帮助,需要合作,就形成了同情心。另一

种观点认为,它是由利己心派生的。作为生命

体来说,你必须有利己心,对自己的痛苦和快

乐是敏感的,要关心并追求自身利益,才能将

心比心,推己及人,想到别人有同样的本性,

所以要尊重别人的本性。

不管怎样,二者都承认人既有利己心又有

同情心,社会就该因势利导。因为利己心是最

强烈的,所以要设计一种制度,让每个人都可

以追求自身利益。但因为你是利己的,他也是

利己的,所以你在利己时不能损人。这样一种

鼓励利己、惩罚损人的制度,叫作法治。

法治的根本原则,是每个人可以追求自身

利益,但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在这一点上,我

32 觉得中国传统思想是有问题的,往往把损人和
利己说成一回事。其实利己不一定损人,损人

是有害的,利己则是应该鼓励的。在中国儒家

思想中,对于追求个人合理利益是有压制的,

很多社会问题可以从中找出原因。

主持人 :这段说得非常棒,很多时候大家
会有一种误解,觉得提倡利他时,自身利益一
定会受到损害 ;或说到利己时,一定是损人的。
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捆绑关系。

【七、利人和利己】

济群法师 :处理好义与利、自利与利他的

关系非常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把两

者对立起来。一个人追求利益,很可能被视为

小人。反之,如果你是君子,似乎就不该追求

利益。事实上,义与利不必对立,因为我们在

世间的生存需要利益为保障。但“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只要用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和道德

并不矛盾。

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很多人为逐利不择

手段,带来种种苦果。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规 33
范,人们发现,企业想走得远,做得大,要具

备两种精神,一是诚信,一是利他。首先要有

诚信,
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同时还要有利他心,

考虑大众利益,才能得到社会认可。从诚信和

利他的角度,利益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当然,

有时不讲诚信和利他也能赚钱,但这是走不远

的。现在的互联网企业讲究免费原则,如淘宝、

微信都是以免费广结善缘,再通过其他渠道获

利。可见,利他是做大平台、得到人脉的重要

前提。

说到自利和利他,我们过去很容易把两者

对立起来,以为利他就会损己,损他才能利己。

事实上,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地球家园,是唇亡

齿寒的关系。现在习主席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

也是说明,人类利益是一体的。我们只有具备

利他心,互利互惠,才能在地球上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世界是缘起的,不论人和人之间,还是人

和自然之间,都是彼此依存的。如果我们仇恨
34
他人,想要伤害他人,且不说对方是否受害,

自己首先会被这种不善心所伤害。想一想,当

我们心怀嗔恨时,会开心吗?反之,如果对他

人慈悲关爱,让他人因你受益,不仅能得到对

方和社会的认可,同样会滋润自己的生命,让

自己感到幸福。所以说,利他即是利己,害他

终将害己。

【八、从同情心到慈悲心】

主持人 :佛法说的是慈悲心,哲学说的是同
情心,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济群法师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人们看到孩子走在井边就会担心,不是因为孩

子和你有什么关系,而是自然生起的同情心。

这就说明人有良性潜质。如果我们把这念恻隐

之心不断发扬,就会成为慈悲心。当你看到每

个人都能心生慈悲,就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

所以从佛法角度说,同情心是成就大慈大悲的

重要基础。
如果没有同情心,
也就没有慈悲心了。

周国平 :西方哲学在谈道德问题时强调了 35
两点。道德基础并不是社会外加于人的约束,

实际上,道德在人性中是有根据的。你是生命,

别人也是生命,生命和生命之间是有通感的。

看到别的生命受苦时,你会本能地产生痛苦,

这是道德的基础。英国哲学家、
经济学家亚当·斯

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 :社会上一切重要

道德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其中最主要

的,一是正义,一是仁慈。正义就是不能损人,

并对损人行为加以制止和惩罚。而仁慈不仅不

能损人,
还要在他人遭受痛苦时给予帮助。所以,

同情心是西方哲学强调的道德基础。

另一个基础是说,人是精神性的存在,有

灵魂,有理性,所以你有自尊心,要尊重自己,

也要尊重他人,要作为灵性的存在互相对待。

这种尊严也是道德的基础。

这个说法和孟子的观点很像。孟子讲道德

的四端,其中两点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开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36
做人是有尊严的,不能亵渎这个尊严。这种道
德情感,中外是相通的。

济群法师 :今天的社会,道德在民众心目

中并不是很有分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

对道德的认识有很大关系。我们往往觉得,道

德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个体生命的需要。那么

当大家都不遵守道德时,我去遵守道德,是不

是傻瓜,是不是吃亏?

刚才周老师说到,道德的源头来自内在的同

情心、羞耻心。但现在的人太无明了,这种内在

源头未必有多少力量。所以要让大家认识到,道

德不仅是社会的需要,当我们遵循道德时,自己

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佛法认为,生命都是因缘

因果的相续。我们今天能成为这样的人,有这样

的性格、兴趣、命运,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是行

为、语言、思想产生后留下的业力。这些积累会

成为习惯,习惯会成为性格,性格会成为人格。

我们希望成为更美好的自己,必须从身口意三业

开始改变。这就离不开对道德的实践。

如果我们不遵循道德,造作种种恶行,将 37
形成不健康的习惯乃至人格,给生命带来无尽

痛苦。也就是说,自己首先会成为身口意行为

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其次才是他人。道德行为

会在自利的同时造福他人,不道德的行为会在

自害的同时伤及他人。真正认识到这一原理,

自然会遵循道德。所以道德需要以智慧为前提,

看清这些行为的结果,以及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否则,仅仅通过社会监督或同情心来落实道德,

是没有多少力量的。

主持人 :在利益面前,道德的约束力往往非
常微弱,甚至在法律的重压下,也有人铤而走险,
导致种种问题。所以还是要从观念上正视,从
根本上改变人心和人性,知道所有的事都和自
己息息相关。

【九、认识人心、人性的意义】

主持人 :我们说了很多人心、人性的内容,

就是在解答今天的主题——人工智能时代,人

类何去何从。通过两位智者的对话,我想大家

38 琢磨出答案了 :往外找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向
内探求。最后请两位说一说,在科技如此发达

的时代,大家不再为基本生存担忧,可还是存

在种种问题。我们讨论人心、人性这些古老而

根本的问题,意义究竟在哪里?

济群法师 :自 16 世纪以来,基本是西方的

物质文明在主导,包括商业文明、工业文明、

科技文明,都在改造世界,服务人类。在人口

不断膨胀、资源迅速消耗、生态日益脆弱的今

天,很多国家已开始关注移民外星的课题。这

些发展的共同特点,
就是不断向外探求。事实上,

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我们要寻找出路,必须向内而非向外。因

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有没有健康的心态

和人格,而这正是东方文化的强项。佛法认为,

心净则国土净。我们的内心清净,世界自然就

清净了。因为世界是由人组成的,如果每个人

都善良而富有爱心,哪怕物质简单一点,同样

可以过得很美好。相反,哪怕物质超过现在十

倍,但有很多不健康的人,这个世界会安定吗? 39
会和谐吗?

相对无限的宇宙,人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

我们有了越来越先进的科学仪器,但每一种新

的发现都让人了解到,其实还有更多的未知。

可以说,已知越多,未知也越多。我们一直以

为物质世界就是一切,但悟空号发现,在宇宙中,

暗物质约有 27%,暗能量约有 68%,而我们看到

的物质世界仅有 5%。面对如此巨大的未知,我

们真的很容易焦虑——未来到底在哪里?

佛法给了我们一条出路,认为心的本质就

是世界的本质。因为心是无限的,哪怕世界有

无限的外延,但在本质上,都是心的显现。当

我们有能力看清自己的心,就有能力了解无限

的世界。我曾在北京大学阳光论坛作过“佛教

的世界观”的讲座,讲到科学发现对佛经的印

证。从宏观世界,
科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星系,

但《华严经》
《般若经》早就告诉我们,宇宙中

有恒河沙数世界。在微观世界,现代量子力学

40 发现了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等,而佛法的中
观和唯识思想中,早已将相关原理讲得非常透

彻。为什么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这样的智慧?

因为他证悟了心的本质,证悟了诸法实相。

面对世界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高度发

达,很多人感到茫然 :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

里,
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如果我们继续向外寻求,

是永远找不到出路的。只有转而向内,立足于

对心的认识,重新造就人格,建立目标,才能

不断提升生命品质,而这正是人工智能完全无

法替代的优势。

人类何去何从?我们有什么样的认识,就

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选择什么样的未来。佛

法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学,对认识心性和解决

心理问题有着透彻的智慧。通过对智慧文化的

学习,可以开发潜能,从认识生命真相,到认

识世界真相。当我们看清这一切,就没有何去

何从的困惑了。

周国平 :我觉得,人类前途归根到底是取

决于人类中的多数人,他们的生命能不能觉悟。 41
从这个角度说,只要能达到这一点,人工智能

就不可怕,出了问题我们都能解决。如果达不

到这一点,没有人工智能,人类也没多大希望。

从这点来说,我觉得我们需要佛法,也需

要一点哲学。佛法确实了不起,西方哲学从古

希腊开始,一直在追求,要找到世界的本质是

什么。找了两千多年,现在得出一个结论——

世界没有本质,也就是佛法说的无自性。

主持人 :周老师刚才的讲话中说到一些佛
法名相,我觉得特别赞叹 :您作为一个哲学家,
可以有这些修行方面的认识。相信到下一本书,
您的境界更值得期待。关于今天的主题,相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索,也找到了相应的答案。
刚才法师和周老师说得很清楚,就是向内求——
每个人找回自己的本心,找到生命的出路,人
类就能找到共同的出路。

2020.10 修订版

4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