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耆域事迹管窥两晋南朝僧人... 转变: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视角 方圆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世界 宗教 文化 2022 年第 1 期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从耆域事迹管窥两晋南朝僧人形象转变 :
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视角
⊙方 圆

内容提要:僧传中耆域被视作神异僧,而刘宋初年保留的两晋史料说明耆域曾被看作名士僧。耆
域的神异事迹是由南阳滕氏所保存的地方知识,通过王琰的《冥祥记》进入建康知识
阶层,并由此形成现在所见僧传中的耆域形象。宋齐之时,耆域形象的转变是地方上
对以建康为中心的士大夫佛教的反动。耆域从名士僧到神异僧形象的变化,说明了佛
教中国化过程中不同阶层人群对话语权的“角力”。
关 键 词:耆域 僧人形象 名士 神异 中国化
作者简介:方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僧 祐 在《 弘 明 集 · 后 序 》 中 简 述 佛 教 渐 入 中 华 的 历 程, 列 举 各 时 最 典 范 的 僧 众, 其 中 提
及“ 晋 武 之 初, 机 缘 渐 深 。 耆 域 耀 神 通 之 迹 , 竺 护 集 法 宝 之 藏。 所 以 百 辟 搢 绅 , 洗 心 以 进 德。
万 邦 黎 献 , 刻 意 而 迁 善 ” ① 。 在 僧 祐 的 认 识 中 开 启 两 晋 佛 教 大 化 的 源 头 是 耆 域、 竺 法 护 二 僧。
竺法护因为译经活动,广为学界瞩目。关于耆域,学界多是从其海路入华在中外交通史上略
叙 一 笔, 或 因 其 医 术 在 中 印 医 学 交 流 史 中 稍 稍 提 及 。 中 国 僧 传 文 本 中 的 耆 域 甚 至 被 陈 寅 恪 视
作医王耆婆(域 ) 神 话 在 中 国 的 照 搬 。② 不 过 , 学 界 业 已 注 意 在 南 朝 初 期 就 有 文 献 提 及 耆 域,
此 人 并 不 是 抄 袭 印 度 神 话 而 掺 入 僧 传。 ③ 细 考 两 晋 南 朝 所 记 耆 域 事 迹 及 评 价 , 我 们 能 够 发 现
耆域的形象在不同社会阶层作用下有所变动,这样一种由社会阶层引发的形象变化展现了佛
教中国化的一种路 径 。

一、耆域事迹的母题渊源
耆 域 的 事 迹 现 今 保 存 在《 法 苑 珠 林 》 卷 二 八 引 《 冥 祥 记 》 和 《 高 僧 传 》 卷 九 《 神 异
上 · 晋 洛 阳 耆 域 传 》 及《 集 神 州 三 宝 感 通 录 》 卷 下 《 神 僧 感 通 录 》, 另 《 名 僧 传 》 存 目 “ 神
力 ” 篇。 三 篇 传 记 内 容 节 目 大 体 一 致 , 偶 有 详 略 。 本 文 认 为 《 冥 祥 记 》 所 载 耆 域 事 迹 更 接
近 最 初 的 传 说 文 本( 理 由 详 后 ),
《高僧传》在《冥祥记》的基础上对部分事迹有所扩写,而
《 感 通 录 》 则 是 将 两 个 文 本 杂 糅 而 成。 本 文 中 对 耆 域 事 迹 的 介 绍 , 皆 是 对 《 法 苑 珠 林 》 所 引
《 冥 祥 记 》 的 概 括,
《 高 僧 传· 耆 域 传 》 扩 写 部 分 则 在 需 要 分 析 时 列 出 。《 感 通 录 》 所 载 文 字 乃
是糅合《冥祥记》《 高 僧 传 》, 且 道 宣 习 惯 将 征 引 文 字 进 行 自 己 的 处 理 , 故 不 做 文 本 分 析 。
《 冥 祥 记 》“ 耆 域 ” 大 体 分 为 五 个 部 分 。 第 一 部 分 叙 述 耆 域 出 身 天 竺 , 自 海 路 来 华 , 从 襄
阳 去 往 洛 阳 时 展 现 无 船 渡 江、 驯 服 猛 虎 的 事 迹 ; 第 二 部 分 则 围 绕 耆 域 在 洛 阳 时 讥 讽 当 地 沙 门 、
赞 叹 洛 阳 宫 城、 品 题 支 法 渊 与 竺 法 兴 三 件 事 情 展 开 ; 第 三 部 分 主 要 记 录 了 耆 域 在 满 水 寺 施 展

① 
《弘明集》卷十四,
《大正藏》第 52 册,第 96 页上。
② 陈寅恪认为《耆域传》:
“斯盖直取外国神话之人物,不经比附事实或变易名字之程序,而竟以为本国历史之人物。”见陈寅
恪《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第 157 页。
③ 纪赟:
《慧皎〈高僧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第 304 — 305 页。

020
从 耆域事迹管窥两晋南朝僧人形象转变: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视角
医术的过程;第四部分是耆域论如何得道;最后一部分耆域离开洛阳,留下大灾的预言并展
现了神足通。 ①
耆 域 的 各 项 神 异 事 迹 , 大 多 数 都 能 在 佛 经 中 找 到 母 题, 或 者 是 有 中 国 化 独 特 的 印 记。 自
行 过 江 的 传 说 , 在 中 国 最 为 知 名 的 当 属 达 摩 一 苇 渡 江 , 除 此 尚 有 杯 度 过 河、 渡 瓜 步 的 记 载 。
长江世号为天堑,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渡江更为困难。辅教文献中屡见中江浪起,颂观世音
名号得救的事例。耆域在襄阳的渡江神通,正是时人渡江焦虑的体现,同时反映了耆域事例

经过了当地人 的 加 工 。 伏 虎 也 是 中 国 高 僧 的 典 型 特 征 , 此 可 详 见 陈 怀 宇 的 相 关 讨 论 。
耆 域 来 到 洛 阳 后, 他 讥 讽 洛 中 僧 众 竞 饰 浮 华 , 并 以 洛 阳 宫 城 比 忉 利 天 宫 , 又 审 支 法 渊、
竺 法 兴 二 僧 前 身 所 更 。《 大 方 便 佛 报 恩 经 》:
“ 如 昔 一 时 大 目 揵 连 以 弟 子 有 病, 上 忉 利 天, 以 问
耆 婆。” ③ 耆 域 为 耆 婆(J īv ak a) 另 一 种 音 译 , 耆 域 以 洛 阳 宫 比 忉 利 天 宫 , 不 由 让 人 怀 疑 与 医
王 耆 域 有 关 。 耆 域 作 为 历 史 人 物 的 形 象 塑 造 , 尤 其 是 医 学 故 事 的 形 成 , 与 天 竺 的 耆 婆( 域 )
故 事 不 能 说 毫 无 关 联 。 耆 域 这 一 形 象 在 天 竺 的 情 况, 因 为 学 力 所 限, 本 文 难 以 深 入 讨 论。 参
考山田庆儿对扁鹊的考察,扁鹊为遍历医(游方医)集团象征,成为数个遍历医集团传承的
种 子, 在 战 国 末 年 被 人 格 化 , 继 承 这 些 医 生 集 团 学 识 的 传 人 便 被 称 为 扁 鹊 。 ④ 对 于 耆 域 形 象
的 构 建 或 许 也 能 从 此 角 度 加 以 理 解。 如 果 是 这 样 , 耆 域 应 视 作 神 医 的 代 名 词 。 在 这 一 名 称 下,
或 许 有 一 个 传 承 忉 利 天 医 学 的 叙 述 体 系 , 而 入 华 僧 耆 域 大 约 便 是 这 一 名 称 的 一 位 继 承 者。 这
也就能解释耆域所言洛阳宫城仿佛忉利天的话语。但不能因为耆域的医学故事有相关天竺渊
源便如陈寅恪 所 言 那 样 认 为 是 照 搬 医 王 神 话 。
耆域在治疗尚方中病人及寄居满水寺的南阳滕永文时展现了他神奇的咒法医术。关于满
水寺部分的记 载 《 高 僧 传 》 有 更 为 详 细 的 描 述 :

时衡阳太守南阳滕永文在洛,寄住满水寺。得病经年不差,两脚挛屈不能起行。域往看之,
曰:
“君欲得病疾差不?”因取净水一杯,杨柳一枝,便以杨柳拂水,举手向永文而咒,如此者三。
因以手搦永文两膝令起,即起行步如故。⑤

值得注意的是耆域在治疗滕永文时所行咒法中杨柳净水念神咒三的做法,这是《请观世音消
伏 毒 害 陀 罗 尼 咒 经 》 所 记 密 法 。 这 部 经 又 称《 请 观 世 音 经 》, 为 刘 宋 时 竺 难 提 所 译。 这 部 经
《 祐 录 》 中 《 法 苑 杂 缘 原 始 集 目 录 》 便 有 《 咒 用 杨 枝 净 水 缘 记》⑥ 。
所言密法在南 朝 颇 为 盛 行 ,
刘 宋 元 嘉 中 期 形 成 的 《 佛 说 灌 顶 经 》 卷 九《 灌 顶 召 五 方 龙 王 摄 疫 毒 神 咒 上 品 经 》 中 也 明 确
“以杨柳枝拂除病 者,以水洒诸病人辈悉得休息,身体清凉百 病除愈。”⑦《高僧传》这里对
说:
《冥祥记》未曾详述的内容踵事增华,实际反映的是晋末宋初以来观音信仰的广泛流布。
洛阳当时处于八王之乱的纷争中,耆域见时局将乱,便欲归国。竺法行因此请耆域做最
后 的 秉 法 。 耆 域 与 竺 法 行 有 一 段 对 话 , 此 中 有 一 偈 “ 守 口 摄 意 身 莫 犯 , 如 是 行 者 度 世 去 ”。

① 详见《法苑珠林》卷二八引《冥祥记》,
《大正藏》第 53 册,第 491 页中至下。
② 陈怀宇:
《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第 160 页。
③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大正藏》第 3 册,第 160 页中。
④ 
[日]山田庆儿:
《扁鹊传说》,
《东方学报》第 60 辑,第 149 页。
⑤ 汤用彤校注:
《高僧传》卷九,中华书局 1992 年,第 365 页。
⑥ 
《出三藏记集》卷十二,
《大正藏》第 55 册,第 91 页上。
⑦ 
《佛说灌顶经》卷九,
《大正藏》第 21 册,第 523 页上。关于《灌顶经》疑伪及造作的情况,详见伍小劼《〈大灌顶经〉研
究》,上海师范大学 2010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99 — 102 页。

02 1
世界宗教 文化 2022 年第 1 期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纪 赟 指 出 , 这 则 偈 实 是 从 《 法 句 譬 喻 经 》 中 而 来 。 ①《 法 句 譬 喻 经 》 卷 二 :
“有一长老比丘字
般特,新作比丘,禀性暗塞……佛愍伤之,即呼着前,授与一偈: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如
是 行 者 得 度 世 。’”② 此 偈 与 耆 域 所 言 仅 差 一 字 , 可 以 确 定 耆 域 此 言 是 从 《 法 句 譬 喻 经 》 移 植
而来。此经为法炬、法立在惠怀之际于洛阳译出,与耆域在洛时间或许有一定重合。思想或
许一致,但文辞这样重叠,即便无法说明竺法行问道之事是造作,也足以说明经过了改写。
传 记 最 后 叙 述 耆 域 离 开 洛 阳 前 受 到 的 供 养 和 归 国 时 的 神 足 通 。 洛 中 贵 贱 争 相 奉 养 耆 域,
而 他 仅 作 幡 八 百, 遣 商 人 先 行 携 往 天 竺 。 这 或 与 《 撰 集 百 缘 经 》 的 流 行 有 关 , 其 中 《 布 施 佛
幡缘》便是讲布施佛幡不坠三恶道的故事。佛幡有续命神、为追福等作用,联系耆域对竺法
兴 所 言“ 此 地 方 大 为 造 新 之 罪 , 可 哀 如 何 ” 似 乎 也 暗 示 耆 域 预 言 洛 中 大 乱、 士 庶 血 流, 受 贵
“ 及 晋 乱 鼎 沸 , 斯 言 不 朽 。”③《 高僧
贱布施佛幡或有为 他 们 祈 福 的 意 义 。 道 宣 于 此 处 便 直 言 :
传》此处描述耆域接受供养情状时,删去了作幡事,而增加了分身五百往各家的事情。此类
大神足通分身的 记 载 颇 多 , 也 是 中 古 描 绘 僧 人 神 通 的 范 式 。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耆域的各种神通融合了当时中国内部文化的创造与佛经的母题,有
部 分 文 字 甚 至 直 接 抄 自 经 典, 有 的 则 是 当 时 战 乱 下 士 庶 共 同 的 祈 愿 。 其 中 以 杨 柳 净 水 疗 病 的
故事,汉译经典出自刘宋元嘉时期,也告诉我们耆域传说的定型大约是在刘宋元嘉中期以后。
在 这 一 时 期 观 音 信 仰 开 始 在 社 会 普 遍 流 行 , 地 方 士 人 与 普 通 百 姓 开 始 传 述 各 种 观 音 应 验 故 事,
耆域的传说从医 王 耆 域 逐 渐 掺 杂 进 观 音 信 仰 , 并 被 僧 传 所 记 录 。

二、南阳滕氏、王琰《冥祥记》与耆域传说的形成
在 洛 阳 满 水 寺 接 受 耆 域 治 疗 的 滕 永 文 后 来 回 到 了 荆 州。 建 兴 三 年( 3 1 5 ), 领 导 荆 湘 流
民 叛 乱 的 杜 弢 在 给 南 平 太 守 应 瞻 的 信 中 提 到:
“ 欲 遣 滕 永 文、 张 休 豫 诣 大 府 备 列 起 事 以 来 本
末。”④ 能作为 杜 弢 派 往 司 马 睿 处 交 涉 的 使 者 , 滕 永 文 在 当 地 必 然 是 有 一 定 的 身 份 地 位 。 一方
⑤ ⑥
面 源于滕永文曾任 地 方 首 长 ,另一方面则是他属于地方大族南阳滕氏的一员 。

滕 氏 为 荆 州 南 阳 豪 族 。《 晋 书 · 滕 修 传 》 言 “ 仕 吴 为 将 帅 ” ,当是将门。这些将门在魏
晋 之 时, 都 有 自 己 的 武 装 力 量 , 并 因 此 获 得 了 在 地 方 上 超 越 中 央 的 掌 控 权。 正 所 谓“ 吴 名 宗
大族皆有部曲, 阻 兵 仗 势 , 足 以 建 命 ”⑧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滕 氏 成 为 六 朝 时 期 以 荆 州 为 中 心的
长江中游地区政治掌控者们都需要拉拢的对象。滕氏的势力在荆湘交广都有分布。滕修在吴
时 便 为 广 州 刺 史, 归 晋 后 原 任 不 动 , 并 有 殊 礼 。 ⑨ 其 孙 滕 含 及 含 侄 滕 遯 亦 曾 任 广 州 刺 史 、 交

① 纪赟:
《慧皎〈高僧传〉研究》,第 305 页。
② 
《法句譬喻经》卷二,
《大正藏》第 4 册,第 588 下— 589 页上。
③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三,
《大正藏》第 52 册,第 431 页下。
④ 
《晋书》卷一百《杜弢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2622 页。
⑤ 
《冥祥记》中滕永文为长沙太守,不确,时长沙太守当为万嗣。陶侃在庐江太守张夔处任主簿时,长沙太守万嗣经过庐江,
敬悦陶侃,陶侃后举孝廉,上洛拜访张华。张华于惠帝永康元年(300)被杀。太安二年(303)七月石冰攻破长沙时,万
嗣仍为长沙太守兵败被执。而同年十月,司马颙与司马乂战于洛阳,洛阳至此连续兵灾不断。耆域知兵火将临而去,必在
此前。则当时长沙太守应为万嗣。《高僧传》作衡阳太守,案杜弢叛乱时,衡阳内史为滕育,与滕永文同宗,但在反抗杜
弢时战殁。
⑥ 张休豫在史籍中仅见于此,能与滕永文同列为使者,或是南阳白水张氏一员。
⑦ 
《晋书》卷五七《滕修传》,第 1553 页。
⑧ 
《三国志·魏书》卷二八《邓艾传》,中华书局 1982 年,第 777 页。
⑨ 
《晋书》卷五七《滕修传》,第 1553 页。

022
从 耆域事迹管窥两晋南朝僧人形象转变: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视角
州刺史 ① ,而两晋之际滕育担任过衡阳内史 ② ,东晋中晚期滕畯为桓温幕府中人,任征西府督

护 、 西 阳 太 守、 长 沙 太 守 。滕氏的势力一直延续到六朝晚期,
《 陈 书 · 高 祖 纪 》 中 说“ 寇、
贾、樊、滕, 浮 江 下 濑 , 一 朝 揃 扑 , 无 待 甸 师 , 万 里 澄 清 , 非 劳 新 息 。 此 又 公 之 功 也 ”④ ,滕
氏在这里作为 长 江 中 游 豪 族 势 力 的 代 表 被 列 举 出 来 。
需 要 特 别 注 意 的 是 , 南 阳 滕 氏 奉 佛 甚 勤 。《 法 苑 珠 林 》 卷 四 二 引 《 冥 祥 记 》 南 阳 滕 氏 斋 僧
“晋南 阳 滕 并 , 累 世 敬 信 。”⑤ 滕 并 , 滕 修 之 子 ,
条直言: 《 冥 祥 记 》 中 说 “ 累 世 敬 信 ”, 其家奉
佛似最晚从孙吴时期开始。陈志远指出,孙吴时入华僧多从海路由交广来,滕氏长期镇守交
广,奉佛或与 此 相 关 。 ⑥ 又 《 感 通 录 》 卷 二 :

有长沙太守江陵滕畯(一云滕含)以永和二年(345)⑦,舍宅为寺,额表郡名。承道安法师
襄川综领,请一监护。安谓弟子昙翼曰:
“荆楚士庶始欲信法,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矣。”
翼负锡南征,谛构一载。⑧

《感通录》中道安对昙翼所说 的“ 荆楚士庶始欲信法”应是指道安破荆楚旧僧团立新义。
此时滕畯舍宅为寺,并请道安教团中人监护,可见滕氏是较早接受道安僧团理念的地方大
族。这对道安僧团在荆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由此,作为长期奉佛家族的成员,滕永文
上洛后寄居满水寺也就能够理解了。对于奉佛家族来说,家族成员受惠于神僧,这样的事
例必然会成为家族中所保存的记忆。而滕氏在地方上的势力又会将家族记忆转变成地方记
忆。也正是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耆域的事迹尤重襄阳、洛阳二地,这实与滕氏家族密
不可分。
现 存 最 早 关 于 耆 域 的 完 整 传 记 见 于 《 冥 祥 记 》,
《 冥 祥 记 》 的 作 者 王 琰 出 身 太 原 王 氏。 第
一 流 高 门 太 原 王 氏 因 在 东 晋 末 年 王 国 宝、 王 恭 相 继 被 杀, 到 了 南 朝 已 然 沉 沦 下 流。 王 琰 在
《 自 序 》 中 说 他 稚 年 在 交 趾 , 很 有 可 能 是 因 王 国 宝 之 事 流 徙 交 趾 的 王 氏 后 人 。 后 来 政 局 缓 和,
他 随 家 人 回 到 建 康 , 青 壮 时 期 开 始 四 处 游 宦 , 宋 升 明 末 “ 游 踬 峡 表 , 经 过 江 陵 ”, 之 后 南 齐
建元元年(刘宋升明三年,479)回到建康 ⑨ ,曾任南齐太子舍人 ⑩ ,齐末又任雍州义安郡太

① 
《晋书》卷五七《滕修传》,第 1554 页。
② 
《晋书》卷五《孝怀帝纪》,第 122 页。
③ 分别见《晋书》卷九七《林邑国传》、
《晋书》卷九八《桓温传》,第 2546 页、第 2572 页;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二,第
415 页中。
④ 
《陈书》卷一《高祖上》,中华书局 1972 年,第 18 页。
⑤ 
《法苑珠林》卷四二,第 616 页下。“并”字原作“普”,当误。此条后文言“子含以苏峻功,封东兴者也”,与《晋书》卷
五七《滕修传》相合,滕含父滕并。
⑥ 陈志远:
《六朝荆襄地域的佛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2 期。
⑦ 
《高僧传·昙翼传》此处作滕含,当误。朱雷先生根据《高僧传》所记认为道安投襄阳当在晋穆帝时,武绍卫已做辨析。
分别见朱雷:
《释道安南投襄阳疑年考》,
《武汉大学历史学集刊》第 1 辑,第 7 — 13 页;武绍卫:
《习凿齿〈与释道安书〉
考释—兼论日本古抄本〈高僧传〉卷五异文现象》,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 16 辑,第 213 — 228 页。《感通录》作永和
二年亦误,此事当在咸安元年(371)。相关辩误见杨维中:
《从佛寺及寺僧看东晋时期佛教在荆州的传播》,
《佛教文化研
究》第五辑,第 227 页;陈志远:
《六朝荆襄地域的佛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2 期。
⑧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二,第 415 页中。
⑨ 
《法苑珠林》卷十七引《冥祥记》,第 411 页上至中。
⑩ 
《太子舍人帖》收入辽宁博物馆藏《唐摹万岁通天帖》中,录文: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七
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

02 3
世界 宗教 文化 2022 年第 1 期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① ②
守 ,死于梁时 。
关 于 王 琰 在 荆 楚 的 活 动,
《 法 苑 珠 林 》 卷 十 四 引 《 冥 祥 记 自 序 》 言 “ 琰 适 荆 楚 垂 将 十 载,
不 知 像 处, 及 还 杨 都 梦 在 殿 东 ” 云 云。 然 同 书 卷 十 七 《 冥 祥 记 自 序 》:
“琰时暂游江都,此僧
乃 适 荆 楚。 不 知 像 处 , 垂 将 十 年 。 宋 升 明 末, 游 踬 峡 表, 径 过 江 陵。 见 此 沙 门 迺 知 像 所。” 两
相 比 较, 可 知 王 琰 在 刘 宋 时 期 并 没 有 长 居 荆 楚 , 只 是 在 刘 宋 末 年 曾 于 此 游 历 , 并 且 与 当 地 僧

众 有 过 往 来。 可 以 认 为, 王 琰 在 峡 表 游 历 时 参 与 了 当 地 的 佛 教 活 动 。《 自 序 》 中 所 提 到 的
像, 是 王 琰 家 交 趾 时 所 获 得 的 观 世 音 金 像 , 曾 经 有 十 余 年 不 知 所 在 。 而 王 琰 从 荆 楚 回 到 建 康
后, 梦 感 得 知 像 处 并 重 新 找 了 回 来 。 以 此 为 始 他 搜 集 并 纂 写 《 冥 祥 记 》。 陆 杲 在 《 系 观 世 音 应
验 记 》 第 四 十 条 中 提 到 “ 义 安 太 守 王 琰 , 杲 有 旧 , 作 《 冥 祥 记 》”。《 系 观 世 音 应 验 记 》 在 南
齐 中 兴 元 年( 50 1 ) 完 成 ,
《冥祥记》自在 此前便完成初稿。当时王琰为义安太守,义安郡虽
然 属 雍 州, 但 实 则 在 襄 阳 附 近 。 换 言 之 , 在 大 约 《 冥 祥 记 》 完 成 的 前 后 时 间 , 王 琰 人 在 荆 楚
地域。
从 以 上 分 析 可 知,
《 冥 祥 记 》 文 本 形 成 之 始 王 琰 刚 从 荆 楚 回 来, 完 成 之 时 他 人 极 有 可 能 在
义 安 太 守 任 上, 也 因 此 《 冥 祥 记 》 中 颇 多 荆 楚 之 事。 王 国 良 所 辑 百 三 十 则 佚 文 中, 有 二 十 八
条 发 生 或 者 结 束 于 荆 楚 地 域。 在 这 二 十 八 则 荆 楚 志 怪 中 , 有 两 条 便 与 南 阳 滕 氏 有 直 接 联 系 。
其 一, 滕 家 奉 佛 供 养 神 异 沙 门 ; 其 二, 耆 域 事 迹 中 滕 永 文 事 。 本 文 认 为 , 这 皆 是 王 琰 在 荆 楚
生 活 时 参 与 当 地 佛 教 活 动, 与 滕 氏 产 生 了 一 定 联 系 , 进 而 获 知 了 滕 氏 家 族 记 忆 中 保 存 的 故 事,
包 括 耆 域 事 迹, 使 其 最 终 进 入 了 《 冥 祥 记 》 的 文 本 当 中 。 而 后 世 便 以 《 冥 祥 记 》 为 蓝 本 , 再
加以删修,形成 现 在 我 们 所 熟 知 的 僧 传 中 的 耆 域 形 象 。

三、孙绰八贤中的耆域
通 过 上 面 的 分 析 , 我 们 已 经 清 晰 知 道 耆 域 神 通 事 迹 的 故 事 母 题 与 信 息 流 布 的 过 程。 通 过
滕 氏 到 王 琰, 最 后 进 入 以 建 康 为 中 心 的 主 流 知 识 界 , 耆 域 确 立 了 入 华 神 通 弘 法 僧 的 形 象 。 也
因此让僧祐感叹“耆域耀神通之迹”开启后世大法流布的时代,宝唱《名僧传》故而列耆域
在“ 神 力 ” 篇,
《 高 僧 传 》《 感 通 录 》 因 袭 不 改 。 但 是 , 在 主 流 文 本 将 耆 域 塑 造 成 神 异 僧 之 前,
他也曾被视作名士 的 一 员 。
刘 宋 元 嘉 中, 沙 门 慧 琳 撰 写 了《 白 黑 论 》, 在 僧 俗 中 引 起 很 大 争 议 。 衡 阳 太 守 何 承 天 去 信
高士宗炳询问他的意见。在几番书信往来中,宗炳与何承天不仅在儒释交涉上争锋,更将慧
琳 置 于 名 士 品 题 中 , 就 他 是 否 有 “ 资 格 ” 撰 述 进 行 了 针 锋 相 对 的 讨 论。 在 两 次 回 信 中, 宗 炳
借用孙绰、支道林 对 名 德 沙 门 的 品 目 批 判 了 慧 琳 :

夫信者,则必耆域、揵陀勒、夷陀密、竺法乘、帛法祖、竺法护、于法兰、竺法行、于道邃、
阙公则、佛图澄、尸梨蜜、郭文举、释道安、支道林、远和上之伦矣,神理风操,似殊不在琳比
丘之后。(《宗居士炳答何承天书难白黑论》)④

① 陆杲在《系观世音应验记》第四十条“彭子乔”中云:
“义安太守太原王琰,杲有旧,作《冥祥记》。”见董志翘:
《观世音
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第 142 页。
② 
《隋书·经籍志》中有“《宋春秋》二十卷,梁吴兴令王琰撰”。《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中华书局 1973 年,第 958 页。
③ 另可注意的是,王琰似乎和奉佛的南齐皇室成员有一定关系。其一,王琰与萧嶷同时从荆州回建康;其二,南齐永明中,
萧子良组织僧俗批判范缜《神灭论》时,王琰参与其中;其三,王琰获得太子舍人的官职也可能与萧子良有涉。可参陆帅:
《〈太子舍人帖〉与王琰生平考察》,
《江苏社会科学》2011 年 S1 期。
④ 
《弘明集》卷三,第 18 页下。

024
从耆域事迹管窥两晋南朝僧人形象转变: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视角
至若近世通神令德,若孙兴公所赞八贤,支道林所颂五哲,皆时所共高。故二子得以辍笔,
复何得其谓妄语乎?孙称竺法护之渊达,于法兰之淳博。吾不闲雅俗,不知当比何士。然法兰弟
“时以对胜流,云谓庾文秉也。”(《答何衡阳难释白黑论》)①
子道邃,未逮其师。孙论云:

在这里宗炳不是以义学思想去反驳何承天对慧琳的推重,而从传统的人物品题上直接否认了
慧 琳 这 个 人 的 作 品 价 值 。 在 宗 炳 的 例 举 中, 我 们 注 意 到 像 耆 域、 揵 陀 勒、 阙 公 则 乃 至 佛 图 澄
这 样 后 世 以 神 异 名 的 人 物。 所 谓 孙 绰 所 赞 八 贤 与 支 道 林 所 颂 五 哲 , 从 宗 炳 另 一 篇 《 明 佛 论 》
中也可以看到 :

近孙绰所颂耆域、揵陀勒等八贤;支道林像而赞者,竺法护、于法兰、道邃、阙公则,皆神映中
华。中朝竺法行,时人比之乐令。江左尸梨蜜,群公高其卓朗。郭文举廓然邃允,而所奉唯佛。②

宗 炳 , 南 阳 人 , 家 于 江 陵 , 主 要 活 动 于 荆 楚, 刘 宋 元 嘉 二 十 年(4 4 3 ) 病 逝 于 江 陵。 他 对 耆 域
等人的认识似乎和南阳滕氏有所不同,而是受到孙绰、支道林这样以建康为中心的名僧品题。
由此亦可看出孙绰、支遁的八贤、五哲论在当时影响不小,耆域作为名士之俦的形象从建康
影响到了荆楚 。
孙 绰 对 耆 域 的 具 体 品 题 , 我 们 现 在 已 经 无 法 得 见 了, 通 过 宗 炳 所 述, 应 该 还 是 基 于“ 神
理风操”这样传统的名士名目。进一步来说,宗炳言“故二子得以辍笔”似乎暗示耆域并非
是以神异获得的名士品题,而是由于清谈玄远。孙绰现在保留下来的名僧品题比较成系统的
是《道贤论》, 此 中 他 以 七 位 名 僧 比 方 竹 林 七 贤 ③ , 这 种 方 式 属 于 格 义 的 支 流 , 正 是 汤 用彤先
生所谓的“名 僧 风 格 , 酷 肖 清 流 … … 名 人 释 子 共 入 一 流 ” ④ 士 大 夫 佛 教 的 典 型 。
在耆域传记中,有一件事从来被视作神异的体现,或许其中透露了一些耆域在名士方面
的作为:

惠帝末,域至洛阳,洛阳道士悉往礼焉,域不为起,译语讥其服章曰:
“汝曹分流佛法,不
以真诚,但为浮华求供养耳。”见洛阳宫,曰:
“忉利天宫仿佛似此。当以道力成就,而生死力为
之,不亦勤苦乎!”沙门支法渊、竺法兴并年少后至,域为起立。法渊作礼讫,域以手摩其头曰:
“好菩萨,羊中来。”见法兴入门,域大欣笑,往迎作礼,捉法兴手,举着头上曰:
“好菩萨,从天
人 ⑤ 中来。”⑥

《 冥 祥 记 》 这 里 时 间 顺 序 似 乎 有 点 混 乱,
《 高 僧 传 》 中 见 洛 阳 宫 事 置 于 评 支 法 渊 、 竺 法 兴 后,
更 为 顺 畅。 从 字 面 看 , 这 里 仅 仅 是 表 现 了 耆 域 独 重 法 渊 、 法 兴 , 并 知 道 他 们 的 前 身 , 不 过 翻
检 内 典 可 以 发 现 耆 域 对 法 渊、 法 兴 是 有 褒 贬 的 。 佛 教 的 一 个 根 本 命 题 即 生 死 轮 回 , 正 所 谓
“ 彼 终 生 此, 各 有 因 缘 ”。 故《 阿 育 王 息 坏 目 因 缘 经 》 中 详 尽 叙 说 六 道 各 相 , 其 中 从 羊 中 来 的
人“ 亦 不 知 法 , 复 不 知 非 , 昼 夜 愚 惑 ” ⑦ 。《 轮 转 五 道 罪 福 报 应 经 》 也 说 “ 为 人 刚 强 , 很 戾 自

① 
《弘明集》卷三,第 20 页中至下。
② 
《弘明集》卷二,第 14 页中。
③ 关于孙绰《道贤论》的研究,参见王颂:
《千年人谓两风流—论〈道贤论〉所记名僧名士事》,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5 年第 3 期。
④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第 88 页。
⑤ 
《高僧传》作“从人中来”;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下作“从天中来”。
⑥ 
《法苑珠林》卷二八引《冥祥记》,第 491 页中。
⑦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大正藏》第 50 册,第 181 页下。

02 5
世界 宗教 文化 2022 年第 1 期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用”① 。又《罪福报应经》也指出这样的人“很戾自用”② 。若据这些经典所论,耆域指出支法


渊 从 羊 中 来, 实 则 是 在 对 他 今 世 人 柄 做 出 品 题 。 竺 法 兴 被 指 为 从 天 人 ( 天 / 人 ) 中 来 , 也 是 一
样有所褒贬。
耆 域 来 到 洛 阳, 诸 僧 礼 敬, 但 他“ 胡 踞 晏 然 ”, 并 讥 讽 他 们 “ 不 以 真 诚 , 但 为 浮 华 ”, 直
到 支 法 渊、 竺 法 兴 到 来, 他 才 有 所 礼 敬 。 ③ 可 以 想 见 , 经 过 耆 域 这 一 番 前 倨 后 恭 的 行 为,
法 渊、 法 兴 虽 然 年 少, 清 名 高 标 当 是 无 疑 的 。 宛 若 汉 末 李 膺 ,
“ 士 有 被 其 容 接 者, 名 为 登 龙
门”④ 。这样的行 为 不 由 让 我 们 联 想 到 东 汉 以 来 士 大 夫 之 间 的 人 物 清 谈 。 耆 域 是 否 还 有 其 他这
样 的 事 例 我 们 不 得 而 知 。 不 过, 引 入 佛 教 概 念 的 人 物 臧 否 或 许 是 耆 域 被 士 大 夫 接 纳 并 推 崇 的
一 个方面。

四、升降之间 :中古僧人形象转变的一个案例
从结果论来看,异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在本土文化的熏染下必然走向中国化,关于佛教中
国 化, 学 术 界 已 经 做 出 了 众 多 研 究 。 可 惜 因 为 史 料 的 限 制 , 以 往 的 佛 教 中 国 化 研 究 对 相 近 或
者同一时段中不同社会阶层作用下中国化的多元路径选择的实证性研究尚显不足,而两晋南
朝时期耆域形象的 成 立 史 恰 好 是 一 个 难 得 的 标 本 。
在 上 文 中, 我 们 已 经 从 两 个 侧 面 去 了 解 耆 域。 第 一 个 侧 面 源 自 现 存 主 流 僧 传 文 本, 即 王
琰、 慧 皎 所 告 诉 我 们 的 , 耆 域 是 一 个 具 有 法 力 的 神 异 僧 , 他 通 晓 人 们 的 前 世 , 知 天 上 事, 会
咒 法, 并 且 有 分 身 神 足 的 神 通 。 第 二 个 侧 面 非 常 模 糊 , 从 宗 炳 引 述 孙 绰 的 零 星 言 论 中 我 们 才
略 能 窥 见, 在 主 流 僧 传 形 成 之 前 耆 域 是 作 为 名 士 之 俦 被 看 待 的 , 符 合 两 晋 之 时 士 大 夫 佛 教 的
特 征。 从 两 晋 到 刘 宋 早 期 的 士 大 夫 佛 教 文 本 , 再 到 刘 宋 晚 期 开 始 形 成 的 齐 梁 神 异 僧 文 本 , 这
两种形象有一个升降。在建康形成的士大夫佛教文本在刘宋早期尚能影响荆楚的知识界,而
到了齐梁之时,荆 楚 形 成 的 地 方 文 本 却 占 据 了 建 康 的 主 流 叙 述 。
柯嘉豪对中古僧传有过细密地研究,他认为僧传的创作在反映僧人形象的同时,也映射
出 作 者 试 图 影 响 公 共 意 识 的 努 力 。 他 在 僧 传 分 科 基 础 上, 归 纳 出 苦 行 者、 术 士、 学 者 三 种 理
想 之 型( ideal ty p es ), 进 而 认 为 僧 团 借 此 三 种 形 象 进 行 了 一 场 “ 形 象 之 战 ”( i m a g e -wa r)。
通过这样的形象塑造,佛教能灵活地与各种阶层的群体接触。⑤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将僧
人形象归结于僧人的有意识创作,或许在揭示一部分历史线索的同时,把更多元的社会影响
给 忽 略 了。 彼 得 · 布 朗 在 分 析 圣 徒 时 指 出 , 圣 徒 的 形 象 是 真 实 性 和 超 越 性 两 者 融 合 的 具 象,
但 随 着 社 会 政 治 环 境 的 不 同, 往 往 对 神 圣 性 的 认 定 有 一 些 不 同 的 态 度。 ⑥ 耆 域 的 形 象 便 是 在
不同的社会环境 中 发 生 了 变 化 。
小 南 一 郎 在 研 究《 观 世 音 应 验 记 》 时 指 出 在 建 康 沉 迷 于 格 义 佛 教 的 哲 学 论 辩 而 宫 廷 佛
教 限 于 淫 祠 之 时, 从 东 晋 末 年 到 刘 宋 中 期 非 建 康 地 区 的 士 人 们 中 出 现 了 重 视 心 灵 实 践 的 新 佛

①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大正藏》第 17 册,第 564 页中。
② 
《佛说罪福报应经》,
《大正藏》第 17 册,第 563 页上。
③ 
《高僧传》卷九,第 365 页。
④ 
《后汉书》卷六七《李膺传》,中华书局 1965 年,第 2195 页。
⑤ John Kieschnick,The Eminent Monk: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p.111,p.143. 王鹤琴通过对《高僧传·竺昙猷传》的个案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事例,见王鹤琴:
《从竺昙猷传记
看佛教融摄中国本土文化的三个面向》,
《世界宗教文化》2019 年第 4 期。
⑥ Peter. Brown. Society and The Holy in Late Antiqu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pp.176-195.

026
从耆域事迹管窥两晋南朝僧人形象转变: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视角
教。 随 着 这 种 作 为 生 活 规 范 的 佛 教 的 普 遍 传 播 , 出 现 了 如 观 世 音 应 验 记 一 般 的 灵 异 谈 。 ① 他
说:
“ 可 以 认 为, 对 试 着 用 行 动 而 非 理 性 获 得 信 仰 的 佛 教 徒 而 言 , 体 验 是 信 仰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部
分。”② 这种对 格 义 佛 教 的 反 动 , 并 非 是 反 智 主 义 的 滋 孽 , 而 是 生 活 实 景 的 映 射 。 神 异 僧的种
种传说也正是 行 为 实 践 的 文 献 投 影 。
在 耆 域 现 在 主 流 的 神 异 故 事 中,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文 本 作 者 对 玄 言 虚 谈 的 嘲 弄 和 对 实 践 的 推
重。 在 过 江 传 说 中 , 耆 域 衣 着 鄙 陋 , 因 而 被 拒 载 ; 在 面 对 衣 着 华 丽 的 洛 阳 僧 众 时 , 耆 域 讽 刺
他们“不以真 诚 , 但 为 浮 华 求 供 养 ”。 在 竺 法 行 请 他 说 法 时 , 他 的 表 现 更 为 明 显 :

域曰:
“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度世去。
”法行曰:
“得道者当授所未闻。斯言八岁沙弥亦
以之诵,非所望于得道者。”域笑曰:
“如子之言,八岁而致诵,百岁不能行。人皆知敬得道者,
不知行之即自得。以我观之易耳,妙当在君,岂愠未闻。”

如前文曾述,这里耆域与竺法行的对答用的是《法句譬喻经》中所载偈子。般特比丘生性木
讷, 行 此 偈 而 证 阿 罗 汉 位 。 佛 陀 言 此 “ 学 不 必 多, 行 之 为 上。 般 特 解 一 偈 义, 精 理 入 神。 身
口意寂,净如 天 金 。 人 虽 多 学 , 不 解 不 行 , 徒 丧 识 想 ”③ 。 如 果 将 这 则 故 事 置 于 两 晋 南 朝这个
崇尚玄远的时代,其中的讽喻性不言而明。而这不正指明齐梁文本对两晋名僧品目的委婉否
定 吗? 耆 域 的 形 象 , 在 两 晋 之 时 是 名 士 僧, 被 建 康 的 知 识 阶 层 所 知, 到 了 刘 宋 之 后 变 成 了 神
异 僧。 这 种 转 变 是 由 地 方 豪 族 所 保 存 的 知 识 通 过 士 人 的 记 录 进 入 建 康 的 结 果 , 这 些 文 本 被 主
流僧传所吸收 , 形 成 了 我 们 现 在 的 认 识 。
在 建 康 之 外 出 现 的 大 量 灵 验 故 事, 是 在 格 义 佛 教 之 外 重 视 实 践、 回 归 信 仰 本 身 产 生 的,
是俗世信徒面对当时生活实景所需求的,是对以建康为中心的旧佛教的一种反动。在这种文
本不断出现的趋势中,部分僧人的面目被神异化。建康是六朝的知识中心,东晋末年以来知
识阶层逐渐集中到了建康 ④ 。这一方面使得建康的知识阶层脱离了乡土的限制 ⑤ ,同时也让地
方知识有机会影响到建康。耆域的事例正好说明了这点。这种知识在建康富集的情况,让我
们 看 到 僧 传 中 屡 屡 引 用 孙 绰《 道 贤 论 》 之 类 的 名 士 品 题 文 献 , 同 时 也 看 到 旧 有 士 大 夫 佛 教 被
消 解 的 痕 迹 。 书 之 笔 墨 的 僧 人 形 象 , 取 决 于 知 识 者 的 认 识。 当 一 位 域 外 僧 人 来 华, 他 的 形 象
如何在后世流传,不仅是他本身的作为起着作用,更是中国知识者认识的反映。耆域形象经
历了从名士到神异僧的变化,体现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不同阶层在话语权上的“角力”。

(责任编辑 王 伟)

① 小南一郎:
《六朝隋唐小说史の展开と仏教信仰》,福永光司编:
《中国中世の宗教と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1982
年,第 423 — 424 页。
② 小南一郎:
《六朝隋唐小说史の展开と仏教信仰》,第 438 页。
③ 
《法句譬喻经》卷二,
《大正藏》第 4 册,第 589 页中。
④ 胡宝国:
《从会稽到建康—江左士人与皇权》,
《文史》2013 年第 2 期。
⑤ 胡宝国对比了汉魏和南朝的不同:
“汉魏以来,各地士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士风,如‘汝颍巧辩’、
‘青徐儒雅’等等。南方
吴郡的顾陆朱张,会稽的虞魏孔贺也多有不同风格。地方守宰每到一地,常常要问询当地士人状况,但是此种情形到南朝
就很难见到了。这或许与地方教育的缺失、士人向建康的集中有关。士人的学术特点以及成名不一定与本乡有太多关系。”
《从会稽到建康—江左士人与皇权》,
胡宝国: 《文史》2013 年第 2 期。

02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