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論語選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論語選
.◎孔子與弟子言志
子路率爾而對曰: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繼)之以饑
饉,由也為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義)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 「方(平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為
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
,願為小相焉。」
(端,玄端,衣名。章甫,冠名。一種古代的禮冠,以黑布製成。)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
與(讚許)點也!」《先進十一》
□ 小 試 身 手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其中的「比及」為「時間副詞」,是
「將近」的意思。下列文句,何者不曾使用時間副詞?
「向三賢孰愈?」
(A)既出,坐客問謝公:
(B)俄而文皇來,長揖而坐
(C)陰房闃鬼火,春院閟天黑
(D)頃之,女子推簾,呼病者授藥並方,反身入室 --(C)
【解析】(A))『既』表完成時間副詞,作“已經”解(B)『俄而』作“一會兒”解(D)『頃
之』作“一會兒”解

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述而七》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
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A句旨:孔子以「修德」「講學」「徙義」「改過」四事勉弟子。
B修辭:「聞義不能徙」→為「義之不徙」的錯置。
「不善不能改」→為「惡之不改」的錯置。於全句中為“錯綜修辭”。
C文法﹕「德之不修,學之不講」→為倒裝句

4.「成己」→「成物」篇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七》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仁),誨人不倦(智),何有於我哉?」
《述而七》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 『仁』也;成物,
『智』
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中庸二十五》
※「誠者」:堯舜(先王);「誠之者」:商湯(後王)
◎論語﹕〔修己〕→〔安人〕◎孟子﹕〔內聖〕→〔外王〕

1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中庸﹕〔成己〕→〔成物〕◎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
浮雲。」→安貧樂道。
■ 試 題 追 蹤《91 學測》
中國理想的「生命之美」,往往不在感官的愉悅或際遇的騰達,而在追求一種超出外在
現實限制,屬於內心坦然自在的安適。下列文句,表現此種生命情趣的選項是:
(A)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B)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C)不以物傷性,不以謫為患,無適而不自快,無入而不自得
(D)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
(E)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A) (B) (C)
【解析】(D)語出《諫太宗十思疏》乃言無為而治(E)語出《孟子.公孫丑》為政貴在取諸
人以為善

6.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A句旨:孔子以修德(不怨天尤人);為學(下學人事,上達天理)自勉於困
境。
B文法:「其(殆)天乎!」-推測句型
C成語﹕「怨天尤人」-懷恨上天,責怪他人。反義:「反求諸己」「任勞任怨」
「自怨自艾」悔恨自己過去的錯誤而加以改正缺失。「太甲顛覆湯
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
《孟子.萬章上》今則指自我悔恨、責備。
※延伸學習
(1)「上」「下」二字的辨析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左忠毅公軼事》→「於公」「於私」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典論論文》→「無形」「有形」
「上則為日星,下則為河嶽」《正氣歌並敘》→「天界」「地界」
(2)多義字整理:
「其」
表希望,期許語氣:(希望、應該)
「聊布往懷,君〈其〉詳之。」…《丘遲與陳伯之書》
「爾其毋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敘》
表反詰語氣:通「豈」(哪裡)
「天下〈其〉有不亂者乎?」…《廉恥》
「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縱囚論》
表推測語氣:通「殆」(大概)

2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知我者,(其)天乎!」…《論語》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孟子》
「夫子之求〈其〉諸異乎人之求與?」…《論語》
表假設語氣:通「若」(如果)
「〈其〉無知,〈則〉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祭十二郎文》
■ 試 題 追 蹤(84 日大)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
「奚自?」子路曰:
「自孔氏」曰:
「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
語憲問)其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
,意謂:
(A)明知是錯,執意去做 (B)不管可不可以做,做了再說
(C)沒有能力,勉強去做 (D)義之所在,堅持去作 --(D)
■ 試 題 追 蹤(94學測)
儒家著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對物質生活的耽溺,下列《論語》引文中,並非陳述此
種意旨的選項是:
(A)君子憂道不憂貧
(B)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C)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D)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C)
【解析】(C)說明節儉比奢侈好,並未提及理想的追求(A)(B)(D)都有提及“憂道之不行”
並且反對注重物質享受的態度。

7.「孔子使子路問津」篇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

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

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辟人之(擇人而事的人。辟人即避惡人)士也,

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釋】
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問津:
津,渡口。尋問渡口。執輿:即執轡。辟:同“避”。耰:用土覆蓋種子。

3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憮然:悵然,失意。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裡。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繮繩的
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
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
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
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爲什麽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
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裏的農活。子路回來後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
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
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重點整理】

1.長沮曰:「是知津矣!」-此意是說,魯國孔丘周遊列國,應知渡口,不必問

人。--乃譏諷孔子不切實務。

2.「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A文法:全句為反問句型。
「與其…豈若…」比較複句結構。
B字詞:「而」通「爾」→「你」,指子路。
「辟人之士」→孔子;「辟世之士」→長沮、桀溺。
「耰而不輟」指道不同不相為謀。

3.子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A句旨:長沮、桀溺,亂世歸隱。孔子在亂世,一心要以大道施濟蒼生。聖人
與潔身自好的隱士分別在此。
B文法:全句為反問句型。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為「吾非與斯人之徒同群而與誰同
群?」的倒裝句兼省略。
■ 試 題 追 蹤(92 學測)
請閱讀下列短文,回答 13-15 題。
「長沮、桀溺耦而耕,……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論語.微子》
13.子路向隱者問津,長沮卻回答「是知津矣」。長沮如此回答的語氣是:
(A)讚美的(B)責備的(C)輕佻的(D)嘲諷的 --(D)
14.長沮、桀溺對於孔子的看法是:
(A)孔子雖汲汲於仕途,但心中同樣渴望歸隱山林
(B)孔子自以為能改善混亂的世局,實則無力改變
(C)孔子打著救世的招牌招攬弟子,實為欺世盜名
(D)孔子與弟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故不足效法 --(B)
15.下列敘述,何者不符合孔子的觀點?

4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A)道家之流甘與鳥獸為伍,與禽獸無別
(B)不能茍同道家之流逃避對人群的責任
(C)世衰道微,儒者更須肩負起博施濟眾的使命
(D)即使於事無補,儒者仍不可放棄經世濟民的天職 --(A)

※延伸學習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

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

之言。

【注釋】
楚狂接輿: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本書採用第二種說法。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麽這麽衰弱
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
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重點整理】
1.《孔安國注》:
「比孔子於鳳鳥。」鳳是神瑞之鳥,唯在聖君時代出現。而今
孔子遊說諸侯,無聖君可遇,猶如鳳鳥非時而出,所以說:「何德之衰。」
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此即勸告孔子避亂隱居。
3.「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罷了,罷了,世亂已甚,今之從政者,
無德,危殆,無可救治。三個「而」字,皆是語助辭。

◎「已而」:不久、然後。義近詞語:未幾、頃之、俄而、須臾。

《聊齋.勞山道士》:「已而歌曰: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
《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三國演義》:「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
※延伸學習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
「子見夫子乎?」丈人曰:
「四體

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

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

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

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注釋】
蓧: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一說這是丈人指自己。意爲:我
忙於播種五穀,沒有閒暇,怎知你夫子是誰?另一說是丈人責備子路。說子路手腳不勤,
五穀不分。黍:黏小米。食:拿東西給人吃。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
我的老師嗎?”老丈說:“我手腳不停地勞作,五穀還來不及播種,哪裡顧得上你的老師是誰?”
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了雞,做了
小米飯給他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面。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向他作了報告。
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裏,老丈已經走了。子路說:“不
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係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係怎麽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
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係。君子做官,只是爲了實行君臣之義的。至於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
了。”
【重點整理】
1.「不仕無義」-仕,就是替國家做事,仕則有君臣之倫。讀書人隱居不仕,便
是廢棄君臣之義。
2.「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句旨:君子行其所當行,不計其結果。
B比較:義近於「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
道我已經守住了」《聖經.提摩太後書四章七節》。
3.「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上

貳、論學

1.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

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

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注釋】
愚:受人愚弄。蕩:放蕩。好高鶩遠而沒有根基。賊:害。絞:急切、偏激,
說話尖刻。
孔子說:“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
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
病是行爲放蕩;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
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
病是狂妄自大。”
【重點整理】
1.全章旨在說明:『學』以成德,故君子不可不學。
2.六言:( )( )( )( )( )( );六蔽:( )( )( )( )( )( )
3.「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義同於「信〈約定〉近於義,言可復〈實踐〉也」。
※延伸學習

6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勸 學(節選)
(一)說明為學的重要。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

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

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邗、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注釋】
君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輮(ㄖㄡˊ)
:用火熏烤,使木材彎曲變形。知:同“智”。
君子說:求學是不可以停止的。青色是由藍草提煉出來的,卻比藍草更青;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
卻比水更冷。木材直的合乎繩墨的標準,經過火烤加工做成車輪,彎曲的程度合乎圓規的標準,
雖然再將它經過曬乾,仍然無法再挺直,這是火烤所造成的。所以木材經過繩墨的校正定才會筆
直,刀劍經過磨礪就會鋒利;君子廣泛學習,每天再三反省,就能智慧清明,行爲沒有過失了。
因此沒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沒靠近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沒聽過先聖先王遺留的
言論,就不知道學問有多博大。幹越夷貉各地的小孩子,生下來哭聲相同,長大後習俗卻大不相
同,這就是教化所造成的啊。

【重點整理】
1.此段均論「學」之重要。
「青,取之於藍而青于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乃言﹕學則才過其性。
「木直中繩,揉以爲輪…非有槁暴,不復梃者。」乃言﹕學則能變其性。
「木受繩則直,……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乃言:不學無以成才。
「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乃言:人才須經學而成。
「邗、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乃言:性相近、習
相遠。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A句旨:孔子言為學各有層次。
B修辭:排比、類字、映襯、層遞。
※延伸學習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
其樂也。」…《醉翁亭記》-排比、類字、映襯、層遞。
■ 試 題 追 蹤《86 日大》

7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出學問歷程有三種不同的境界,
與最高境界最契近的選項是:
(A)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C)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D)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D)

■ 試 題 追 蹤《93 指考》
張 潮 《 幽 夢 影 》:「 少 年 讀 書 , 如 隙 中 窺 月 ; 中 年 讀 書 , 如 庭 中 望 月 ; 老
年 讀 書 , 如 臺 上 玩 月 。 皆 以 閱 歷 之 淺 深 , 為 所 得 之 淺 深 耳 。 」上 文 以「 隙
中 窺 月 → 庭 中 望 月 → 臺 上 玩 月 」, 比 喻 讀 書 有 層 次 進 境 。 儒 家 論 及 進 德
修業,也常提出一套程序或層次,下列選項所列舉的情況,具有程序或
層次關係的是:
(A)知 之 → 好 之 → 樂 之 (B)親 親 → 仁 民 → 愛 物
(C)定 → 靜 → 安 → 慮 → 得 (D)知 者 不 惑 → 仁 者 不 憂 → 勇 者 不 懼
(E)不 惑 → 知 天 命 → 耳 順 → 從 心 所 欲 , 不 踰 矩 — (A)(B)(C)(E)
【 解 析 】 (D)排 比 , 表 平 行 並 列 關 係 , 不 具 有 程 序 或 層 次 關 係 。

3.子夏:「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孝〉,事君能致其身〈忠〉,與朋友交,言
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A句旨﹕道德人倫的重要。
B成語:「賢賢易色」同於「重德輕色」。
■ 試 題 追 蹤《96指考》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

公明宣曰︰「安敢不學。宣見夫子居宮庭,親在,叱吒之聲未嘗至於犬馬,宣說

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

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

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曾子避席謝之曰︰「參不及宣,其學而已。」(《說

苑.反質》)

(A)就公明宣所答可知:對於「學習」範圍的認知,公明宣比曾子更開闊
(B)公明宣「三年不讀書」,實際上他所讀的是「為人處世」這部書
(C)曾子「避席謝之」,是因為他自認忝為公明宣的老師,卻未能鞭策他讀書,深感慚愧

8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D)平心而論,曾子自身言行莊重,無意中產生了不言而教的效果,又時時關注學生的
學習,固無負於老師之職分
(E)子夏曾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
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與公明宣對「學」的看法相近 —(A)(B)(D)(E)

4.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十七》其義同於「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學能變其性(學習的重要)。

5.子曰:「古之學者為己(充實自己);今之學者為人(見知於人)。」《憲問十四》
A句旨﹕嘆古今學者為學之用心不同,今不如古。
B比較:「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指饋贈的禮物)」
■ 試 題 追 蹤(95 學測)
下列《論語》文句,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反映孔子哀人之哀、傷人之傷的懷抱
(B)「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謂古之學者心存一己,今之學者心存社稷
(C)子貢問「君子亦有惡乎?」孔子答以「有惡。惡稱人之惡者」,可知孔子討厭那些稱
惡為善、是非不分的人
(D)「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後兩句意謂人民珍惜故舊之物,
則可免於因匱乏而淪為盜賊 --(A)
【說明】(B)歎古今學者爲學之用心不同,今不如古(C)孔子討厭稱揚他人缺點的人(D)後
兩句意謂不遺棄故交舊友,人民自然風俗淳厚不致淪為尖酸苛刻。

6.「學」與「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惘),思而不學則殆(危殆)。」乃言:( )
※延伸學習

「臨淵羨魚」
:比喻雖有願望,但只憑空妄想,難收實效。
《漢書.董仲舒傳》:

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

退而更化。」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乃言空思不如實

學。

「老是吹號角的人,不是真正的獵人。《英諺》

9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知識),約之以禮(品德),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乃言:博文約禮,則不違正道。
■ 試 題 追 蹤《88 日大》
下列有關於「文」的敘述,原意屬於文學批評範疇的選項是:
(A)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B)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C)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
(D)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E)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乃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D)(E)
【說明】(A)六藝之文(B)文飾(C)史料。

8.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
;六十而耳順(聞言知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容中
地萬物自然的法則)
道)」。
A句旨:孔子自述為學成德之歷程。
B修辭﹕層遞修辭
C字詞:
「天命」
天地萬物自然的法則。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
與制天命而用之。」
天神所主宰的命運。
《書經.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兒女英雄傳》:「我
兄說萬事都是盡人事,聽天命,自有個一定。」
天所賦予人的稟賦與本性。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壽命
《漢書.揚雄傳下》:「遜於不虞,以保天命。」
※延伸學習
年歲代稱:
十歲:
( 幼學 )
十五歲:
( 志於學)
;( 束髮 )
;( 成童)
;( 及笄 )—女子十五歲以簪結髮如成人。
二十歲:( 弱冠 ) 三十歲:( 而立 )
四十歲:( 不惑 );( 強仕 )
五十歲:( 知命 );( 艾 )
六十歲:
( 耳順 );( 耆 );( 花甲 )
七十歲:
( 古稀 )
八十歲:( 耋 ) 九十歲:( 耄 ) 百歲:
( 期頤 )

10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9.子曰:「志於道(正道),據於德(德行),依於仁(仁心),游於藝(六藝)。」
--乃言:為學之正道。

10.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學而》
A句旨:乃言孔子自言為學的方法、樂趣、態度。
B修辭﹕排比、激問(反問)
※延伸學習
荀子《勸學》一文中指出:
爲學之方法: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爲學之目標:始乎爲(士),終乎爲(聖人)
爲學之態度: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句旨:孔子告誡弟子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延伸學習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
不病。」《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道自己無知,最好。無知卻自以為知道,有病。只有把病當成病來看,才會不病。聖人不病,
就是因為他知道這是病,所以不病。

12.子曰: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
--乃言孔子之教,道德為本;知識為輔。

13.子曰: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
學也已。」《學而》
--乃言孔子之教弟子勿為物役,當知“見賢思齊”以修養道德為本。

14.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
也!」《子罕第九》
--孔子誡弟子為學修德貴在持之以恆,不可畫地自限。
■ 試 題 追 蹤《92 指考》
下列文句,與《論語》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
吾往也」意涵相近的選項是: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11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C)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D)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E)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C)(D)
【解析】(E)乃言:為政者貴在厚積德義以安社稷(B)為學貴在開闊視野(智者不惑)

15.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
畫(劃地自限)」《雍也第六》
--孔子誡弟子為學修德貴在持之以恆,不可半途而廢。

16.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子罕第九》
A句旨:孔子誡弟子為學修德貴在持之以恆,不可半途而廢。
B成語:「苗而不秀」、「秀而不實」「中道而廢」
■ 試 題 追 蹤《87 日大》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因此有不少詞彙、成語的來源與農作物相關。下列對於各詞彙、成
語來源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稻穀成熟曰「稔」;古時稻穀多一年一熟,故稱一年為「一稔」
(B)「莠」是長得像禾苗的雜草;「良莠不齊」是形容好壞參差不齊
(C)「糟糠」是粗劣的酒和穀皮;「糟糠之妻」是指粗俗鄙陋的妻子
(D)「黃梁」是小米釀的酒,濃郁香醇;「黃梁一夢」是用來形容值得回味的美夢
(E)禾穀抽穗開花曰「秀」;「苗而不秀」是以禾苗成長了卻不抽穗開花來比喻學而未有
所成 --
(A)(B)(E)
【說明】(C)比喻貧賤時共患難的妻子。(D)比喻美好的事物轉眼成空。

12
張老師國文教室 張亞君老師 編授

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