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回顾下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回顾 ( 下) —

——从上古到隋唐 21

Ξ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回顾 ( 下)

——从上古到隋唐

〔日〕池田温  撰  ( 日本大学  东京)

杨振红  摘译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二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深化发展

1945 年 8 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军的胜利而告终 ,迎来了新时代 ,成为 20 世纪的历史


转折点 ,这无论对战胜的中国还是战败的日本学界都产生了强烈震动 。鸦片战争以来百年间
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战胜了日本 ,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确立了五个大国中一员的
地位 ,民族主义昂扬 ,也给历史研究带来了光明 。在经历了 4 年内战后 , 得到知识分子和劳苦
大众支持的中国共产党 ,最终将国民党从大陆赶到海峡对岸的台湾 ,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年 10 月) 。有计划地进行国家建设的新中国 , 在翌年 11 月很快成立了学术研究的中枢
机构 —
——中国科学院 ,郭沫若任院长 ,在哲学社会科学部内开始了历史研究 。新中国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原则 ,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的历史 。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
动历史的原动力 ,从过去的政治史中心开始转向重视社会经济史 。将阶级斗争和革命看成历
史的动因 ,将中国史叙述为农民反抗地主 、
官僚而不断起义的历史 。苏联历史学的影响也开始
增强 。将中国史按照原始 、
奴隶 、
封建 、
资本主义社会的图式加以理解 。虽然新中国的古代史
研究过于重视意识形态 ,但是客观地看 ,与苏联等国相比 ,中国的学术氛围还相对宽松 ,尊重民
族文化和古典的气氛没有变 ,而且随着考古学的划时代发展 ,长眠地下的古代的直接资料不断
出土发现 ,以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现 ( 1974) 为象征 ,当时古代史研究也的确出现了
繁荣的倾向 。
在研究体制方面 ,中国科学院 ( 1977 年以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 之下设立了历史研究所 ,
分设商周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思想史 、
中外关系史 、
科技史等研究室 ,并配有图书资料
室 ,作为中国最完备的历史研究机构成长起来 。以天津 、
上海市为首 ,各省也相继设立社会科
学院 ,其下的历史研究所成为各地区历史研究的中心 。设在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
代表首都甚至中国与外国的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社科院还附设有教育研究生 、
培养
研究者的研究生院 ,是兼备研究和教育的国立最高学术机构 。因此 ,大学的定位是高等教育机

Ξ 原文载〔日〕
《东方学》(2000 ,东京)“中国古代史 —
——从上古到隋唐”,本文标题为译者所拟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3 期

构 ,研究的重点则在社科院 。它和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的人文社会系只限于国语 、 教育 、
民博 、

博相异趣 ,应视为实行社会主义体制的中国特色 。
让我们来看看在 2000 年迎来了建国 50 周年庆典的中国学界的发展状况 , 它被所谓的文
化大革命 ( 1966 —1976 ,十年动乱) 分割为前后两个时期 。战败后日本和台湾继续保持外交关
系 ,和新中国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 国交正常化 ) 是在 1972 年 , 正值“文革”当中 。文化大革命结
束后 ,中国致力于改革开放 ,加强对外交流 ,推进农业 、工业 、军事 、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许多留
学生来到日本 ,学界的交流也迎来了空前盛况 。中日共同进行的学术调查 、 研究不胜枚举 。
1997 年香港从英国回归中国 ,继之是澳门 ,殖民地成为历史 。中华文明的传统自信增强 , 对历
史遗产的重视和保护 ,给古代史研究带来了希望 。
“文革”以前 ,推动史学专业分化发展的王国维 、陈垣 、
胡适 、
郭沫若 、
陶希圣等人 ,不是断代
史专家 ,而是贯通中国通史的硕学 “ ; 文革”
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研究对象的限定更为严密 ,学科
分化进一步发展 。同时 , 积极引入社会科学理论 , 力图通过百家争鸣的广泛讨论深化历史认
识 。历史分期论 《 (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1957) 、
历代土地制度 《 (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
题讨论集》,1957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
; 上下 ,1962) 、
汉民族形成 《
( 汉民
族形成问题讨论集》,1957 、) 封建经济关系 《中国封建经济关系的若干问题》,1958 、
( ) 农民战争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集》,1962) 等即是其例 《历史研究》
, 杂志也不时刊载一些讨
论文章 。中国研究者数量众多 ,且分布于全国各地 ,有针对性地对一些课题进行集中讨论 ,无
疑是相互交流促进的有效手段 。 “文革”
以后 《历史研究》
, 编辑部出版了《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
题讨论举要》( 1983) 的论文集 ,可以窥见当时的讨论情况 。经过上述讨论 , 许多历史家吸收了
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 ,重要史籍的影印和标点工作也从 1950 年代开始着手进
行 ,出版了《资治通鉴》( 古籍出版社 ,1956) 《
、缩印百衲本二十四史》( 商务印书馆 ,1958) 《 、廿五
史补编》( 中华书局 ,1955) , 正史的标点本也以《三国志》( 中华书局 ,1959 ) 为首开始刊行 。但
是 ,这一工作花费了很长时间 , 象《明史》( 同上 ,1974 ) 《元史》
, ( 1976 ) 《旧唐书》
, 、
《新唐书》
( 1975) 的完成花费了 18 年的时间 。政书的刊行也很慢 , 如《唐律疏议》( 中华书局 ,1983) 《
、通
典》 五册 ( 同上 ,1988) 《 、唐六典》( 同上 ,1992) 就是如此 。在资料的影印方面 , 费尽艰难编纂的
《甲骨文合集》十三册 ( 中华书局 , 1978 —1982 ) 、 《殷周金文集成》十八册 ( 中华书局 , 1988 —
1992) ,以及 1973 、 1974 年发掘的居延甲渠候官汉简上下两卷的出版 ( 中华书局 ,1994) ,1996 年
10 月发掘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最初整理的《嘉禾吏民田家 》 上下两卷的刊行 ( 文物出版
社 ,1999 ,1993 年冬出土的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竹简《郭店楚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
)
1998) ,1959 —1975 年吐鲁番盆地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古墓发掘的文书《吐鲁番出土文书》 十册
( 录文简装 ,文物出版社 ,1981 —1991) 《
、吐鲁番出土文书》
四册 ( 图版录文 ,1992 —1996) ,都花费
了数年到 20 年以上的时间 。与资料的类别和数量 、 保存状态以及整理人员的人数和能力相
应 ,存在着千差万别 。
报告书 、
论文集 、
通史记述 、 解题 、
入门书等 ,各个领域每年都有很多新刊出版 ,例如白寿彝
主编的《中国通史》 二十二册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1999) 规模空前 , 采用传统的纪传体 , 简
体横排 ,内容也力图有所创新 ,不墨守成规 。但遗憾的是 ,随着整体研究的细化 ,每种书的出版
印数明显减少 ,结果书价变得很贵 ,很难购置 《 ( 中国通史》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000 —8000 册)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回顾 ( 下) —
——从上古到隋唐 2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读者的生活水平提高 ,对好书的需要也增加了 ,但仍希望能出版印数适


中的书籍 。假如我们看一看范文澜《中国通史》十册 ( 人民出版社 ,1949 —1992 , 第五册以后是
蔡美彪等数人合撰) 、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人民出版社 ,1976 —1995 , 第四册以后是编写组
编)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四册 ( 人民出版社 ,1963 —1979 ) 、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九册
( 中华书局 1983 年新版) 、
钱穆《国史大纲》上下 ( 商务印书馆 ,1940 、1974 年修订版) 这些现行的
代表性通史 ( 前近代) 就会明白这一点 ,它们有的在民国时期就作为名著而普及 ,近年来又基本
未作改动而重印 。现在也有一册本通史 , 如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 将原三册 ( 1931 年南京
序 ,1982 年台湾学生书局) 合为一册影印刊行 , 顺应大学 、高校等教科书乃至参考书的需要出
版的书籍则不计其数 。汉译通史有宫崎市定著 , 邱天生译《中国史》上下 ( 台北华世出版社 ,
1980) 。通史的参考资料集有翦伯赞 、 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八册 ( 中华
书局 ,1962 —1988) ,20 世纪 60 年代初编纂 ,四 、
五、六三卷 80 年代补入 。
此外 ,历史辞典的出版也颇具规模 ,如《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2000) 、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 《中国大百科全书》如其前言
(1980 年 9 月 6 日) 所说“《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1978 年在国
务院决定下编纂发行的 80 卷本百科辞典中 ,中国历史占了 3 卷 。该百科全书作为新中国的国
家事业 ,经历了 40 余年的岁月终于完成 , 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 。参与策划编纂的学者公
认为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界的精英 ,由于编纂的时间过长 ,虽然有些内容已经过时 ,但是对于了
解 20 世纪后半段的中国历史学极为有用 ,作为事典的用处也很大 。事实上本书的部分内容又
被编辑成《秦汉史》( 1986) 《
、隋唐五代史》( 1988) 《
、辽宋西夏金史》( 1988) 等出版 。
《中国历史学年鉴》 自 1979 年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0) 开始每年出版一册 , 包含
详细的论文 、 单行本的分类目录 ,可以比较方便地了解学界动向 。文革结束后 ,以全国性的中
国史学会为首 ,根据断代 、 专题 、地方史划分的学会大量涌现 ,除了定期举行大会外 ,也根据专
题举行相当规模的国内 、 国际学会 ,水平已和发达国家相当 。大陆和台湾 、 香港学者间的交流
障碍也基本消除 ,两者在思想和经历上的差异 ,通过交流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
列举 1949 年以后中国出版的有特色的个别研究成果 ,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1956) 、 许
倬云《求古编》( 1982) 、 杜正胜《编户齐民》( 1990 ) 、
杨宽《战国史》( 1955 , 增订本 1998 ) 、
李学勤
《东周与秦代文明》( 1984) 和《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1994) 、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
四册 ( 1961 —1963 ,改版三册 1990) 、
陈梦家《武威汉简》( 1964) 、
饶宗颐《选堂集林・史林》三册
(1982) 、杨联 《国史探微》( 1983) 、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1954) 、
史念海《河山集》五册 ( 1963 —
1991) 、卢弼《三国志集解》( 1957 ,约撰写于 30 年前) 、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与
《拾遗》( 1955 、1959 、1983) 、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及《续编》( 1963 、 1989) 、
王仲荦《北周六
典》 及《北周地理志》( 1979 、 1980 ) 、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1991 ) 、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1989) 、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1956) 、 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 1999) 、 严耕望《唐代交
通图考》 五册 ( 1985 —1986) 、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957) 、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
( 1985) 、
王永兴《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 1994) 、郁贤皓《唐刺史考》五册 ( 1987) 、
傅璇琮《李德
裕年谱》( 1984) 、
张泽咸《唐代工商业》( 1995) 、
高明士《唐代东亚教育圈的形成》( 1984) 、 张荣芳
《唐代京兆尹研究》( 1987) 、
张国刚《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 1994) 、
姜伯勤《敦煌吐鲁番与丝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4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3 期

绸之路》 和《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 1994 、 1996 ) 、


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及《交通编》
( 1996 、
2000 、
) 荣新江《鸣沙集》 1999 、
( )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三册 ( 1995) 等著作引人注
目 。从 1996 年起以李学勤为中心动员了各领域约 160 名专家 ,实施了四年计划的夏商周断代
研究 ,试图最大限度地确定西周共和元年 ( 前 841) 以前的确切纪年 , 是一个庞大的计划 , 在中
国上古史的年代划分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由此亦可看出 ,今日的中国历史学极具活力 ,取得
了空前的发展 。而且 ,象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 ( 1960 —) 主编大开本五 、 六百页的年刊
《唐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
二种学术杂志 ,表明年轻一代依靠实力已然成为研究活动的推动
力 ,研究前景值得期望 。
让我们把目光从中国转回日本 。日本战败后开始对战前的研究进行深刻的反省 。与日本
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相比 ,即使在军国主义猖獗的时代 ,中国古代史研究者也没有借助时局过
多地参与政治活动 ,基本上保持着学院式姿态 。但是 ,战败前的研究从结果上来说是为军国主
义侵略服务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苦难 ,而且学问本身也存在着重大的偏向和缺陷 ,
因此不能不在这些问题上进行沉重的自我批判 。战后历史学界 ,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影
响很大 ,以“历史学研究会”“
、历史教育者协议会”等为中心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进历史 。特别
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胜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给日本的中国史家带来很大震动 。努力探
求中国史也无法脱离世界史的基本法则 ,努力克服以往的中国社会停滞论 ,围绕历史分期 、 基
本生产者的性质 、 近代生产方式萌芽 、 专制统治王朝的结构等关系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问题 ,
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 赋予了学界很大的活力 。在战败后长期夹在美苏对立 、 冷战格局中的日
本 ,中国史研究者坚持亲华的立场并不容易 。1962 年 , 亚洲福特财团对东洋文库近代中国研
究是否给予资金援助成为很大问题 ,这对中国前近代史研究者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考验 。朝鲜
史家旗田巍 ( 1908 —1994) 的《日本东洋史学的传统》《 ( 历史学研究》二七 ○,1962) 和与其齐名
的上原淳道 ( 1921 —1999)《东洋史学的反省》《 ( 历史评论》 一五 ○,1963) 、
小仓芳彦 ( 1927 —)《日
本东洋史学的发展》《 ( 岩波讲座世界历史》 别卷 ,1971) 、
增渊龙夫 ( 1916 —1983)《日本近代史学
史中的中国和日本 ( Ⅰ) — ——津田左右吉的情况 、( Ⅱ) — ——内藤湖南的情况》《 ( 思想》四六二 、 四
六八 ,1963) ,五井直弘 ( 1925 —1999)《近代日本和东洋史学》( 青木书店 ,1976) 等论著 ,是中国史
研究者从内心进行自我批判的代表作 ,可以感受到他们以亚洲福特问题为契机进行的反省很
深刻 。仅从这些作者多数是中国古代史学者而言 ,就可以证明他们的良心 ,在这里对这些先学
再次表示敬意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 , 记录日本历史学界动向的《史学杂志》每年五号是中
国史专刊 ,将古代分为“殷 、周、 春秋”“
、战国 、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 、
唐”四项进行编辑 。和
中国的学界状况相对应 ,反映了研究者专业分化的现状 。以下的叙述也将按照各个断代进行 。
在殷周史方面 ,战败后首先应提到的是贝 茂树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1946 ) , 以甲
骨、 金文为基本史料复原上古史 ,收录了战争时期的研究 ,提出了未来追求的方法论 。在这一
领域对研究推进最大的是白川静 ( 1910 —) ,他以古文字学为基础 ,努力探究上古时期的宗教仪
式和社会组织 ,相继撰写了《甲骨金文学论丛》( 1955 —1958) 《 、金文通释》( 1962 —1984) 《
、说文
新义》( 1969 —1974) 《
、字统》( 1984) 《
、字通》( 1996) 等著作 ( 著作集全十二卷目前正在出版中 ,
1999 —) 。此外 ,贝 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图版册 、正文篇 、 索引 ( 1959 、
1960 、
1968) ,松丸道雄 ( 1934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图版篇 ( 1983) 二册收录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回顾 ( 下) —
——从上古到隋唐 25

了日本收藏的全部甲骨文并附有严密考证 , 岛邦男 ( 1908 —1977)《殷墟卜辞研究》( 1958) 《 、殷


墟卜辞综类》1967 ,赤 忠 1913 —1983 《中国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
( ) ( ) ——殷王朝的祭祀》1990) ,
(
池田末利 ( 1910 —)《中国古代宗教史研究  制度和思想》( 1981) ,伊藤道治 ( 1925 —)《中国古代
王朝的形成 — ——以出土资料为中心的殷周史研究》( 1975) 《、中国古代国家的统治结构 — —
—西
周封建制度和金文》( 1987) ,松丸道雄编《西周青铜器和它的国家》( 1980) ,论集编委《中国古代
的文字和文化》( 1999) 等都收录有日本重要的甲骨 、 金文学论文 。贝 茂树的《中国的古代国
家》《
( 著作集》 第一卷 ,1976) ,由于对中国古代史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概括性描述 ,赢得了广泛的
读者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有关新出土简牍帛书的著作激增 ,佐藤武敏监修 ,工藤元男 、 早
苗良雄 、藤田胜久译注《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朋友书店 ,1993) ,藤田胜久《史记战国史料
研究》( 东大出版会 ,1997) ,工藤元男《从睡虎地秦简看秦代的国家与社会》( 创文社 1998) 等运
用这些资料的重要成果相继问世 。
经学 、 古典学乃至思想史方面的著作有 : 武内义雄 ( 1886 —1966)《全集》( 角川书店 ,10 卷 ,
1978 —1979) ,山田统 ( 1906 —1976)《著作集》四卷 ( 明治书院 ,1981 —1982) ,赤 忠 ( 1913 —1983)
《著作集》 七卷 ( 著作集刊行会 ,1986 —1989) , 宇野精 ( 1910 —)《著作集》六卷 ( 明治书院 ,1986 —
1990 ,加藤常贤《真古文尚书集释》( 1964) 《
) 、汉字的起源》( 角川书店 ,1970) 《 、中国古代文化研
究》( 1980) ,小林信明 ( 1906 —)《古文尚书研究》( 大修馆 ,1995) ,木村英一 ( 1906 —1981)《孔子和
论语》( 创文社 ,1971) 《
、中国哲学探索》( 创文社 ,1981) , 林秀一 ( 1902 —1980)《孝经学论集》( 明
治书院 ,1976) ,岛邦男《五行思想和礼记月令研究》( 汲古书院 ,1971 ) , 平冈武夫 ( 1909 —1996 )
《经书的形成 — ——天下的世界观》( 岩波 ,1946 ) 、
《经书的传统》( 岩波 ,1951 ) , 镰田正 ( 1911 —)
《左传的成书和它的演变》( 大修馆 ,1963) , 森三树三郎 ( 1909 —1986)《从上古到汉代性命观的
变化》( 创文社 ,1971) ,渡边卓 ( 1912 —1971)《古代中国思想研究 — ——孔子传的形成以及儒墨集
团的思想和行为》( 创文社 ,1973) , 山田琢 ( 1910 —)《春秋学研究》( 明德出版社 ,1987) , 佐川修
(1913 —)《春秋学论考》( 东方书店 ,1984) , 松本雅明 ( 1912 —1993 )《关于诗经诸篇的成书研究》
(东洋文库 1958 ) 、
《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的演变 — ——以历史意识的发展为中心》( 风间书房 ,
1966) 《
、著作集》 一三卷 ( 1986 —1988) ,小野泽精一 ( 1919 —1981)《中国古代传说的思想史考察》
(汲 古 书 院 , 1982 ) , 日 原 利 国 ( 1927 —1984 )《春 秋 公 羊 传 研 究》( 创 文 社 , 1976 ) , 岩 本 宪 司
(1947 —)《春秋谷梁传范宁集解》( 汲古书院 ,1988) ,蜂屋邦夫 ( 1938 —)《仪礼士冠疏》《 、仪礼士
昏疏》( 东大东文研 ,1984 、 1986) 等 ,还有从语言学探讨汉字古音 、 古语的藤堂明保 ( 1915 —1985)
《汉字语源词典》学灯社 ,1965 ,和将甲骨文的字释进行系统汇集的松丸道雄 、
( ) 高岛谦一编《甲
骨文字字释综览》东大出版会 ,1993 , 对上古史研究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象《古史春秋》一
( )
—六 ( 1984 —1990) 《、文献批判研究》 一 —( 1998 —) 这样逐年出版的杂志和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出版的《古代中国》 这样的新闻通信也对研究的组织化 、 情报的渗透发挥了作用 。
近年平势隆郎 ( 1954 —) 通过《新编史记东周年表 — ——中国古代纪年研究序章》( 东京大学
出版会 ,1995) 《
、中国古代纪年研究 — ——天文和历的考察》( 汲古书院 ,1996) 《
、左传的史料批判
研究》( 汲古书院 ,1998) 一系列研究 , 以春秋战国史为对象 , 从多角度对史料进行了批判性探
讨。
考古学的飞速发展和古文字学的进步不用说现在已经成为上古史的重要支撑 。在日本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6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3 期

成立了日本中国考古学会 ( 1990) ,翌年开始出版年刊《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报》,并组建了以古


代思想史研究者为核心的出土文物学会 ( 1998) 《中国出土资料研究》
, ( 年刊) 从 1997 年开始刊
行 ,这些都令人感到高兴 。
战败后 ,战国秦汉史在日本的中国前近代史研究中是论战开展得最活跃的领域 ,西 定生
( 1919 —1998)《中国古代帝国形成的一个考察 — — —汉高祖和他的功臣》《 ( 历史学研究》 一四一 ,
1949) 首先提出中国古代家族具有家内奴隶制性质 , 秦汉帝国对人民实行的是个别人身统治 ,
拉开了论争的序幕 ; 守屋美都雄 ( 1915 —1966) 详细考察了受父老支配的乡里社会的宗族秩序
和社的功能 ; 增渊龙夫 ( 1916 —1983) 用社会学方法分析乡里社会的人际关系 ,使游侠的活动浮
出水面 ,此外 ,他探讨了战国君主围占山林川泽作为家产经营的实态 ,在财政史上有所建树 ; 木
村正雄 ( 1910 —1975) 对王朝官僚为了提高耕地的生产力而兴建的水利灌溉工程进行了系统考
察 ,推进了对帝国物质基础的研究 ; 在战前就开拓了家族 、 乡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宇都宫清吉
(1905 —1998) ,其《僮约研究》( 1953) 达到了汉代奴隶制研究的顶峰 ; 滨口重国 ( 1901 —1981 ) 对
秦汉到隋唐的兵制 、 贱民制等研究作出了划时代贡献 ,这些学者围绕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过程
及其特质展开了真挚的讨论 。通过论争 ,西 著《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和构造 — ——二十等爵制
研究》东大出版会 ,1961 ,考察商鞅变法以来国家权力的发展 ,洞察到王朝以对农民户主授予
( )
民爵为媒介形成了乡里年龄秩序 ,他对旧中国国家职能的重视对此后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随着研究课题的多样化 ,学者多倾向于个别的实证研究 ,论争结束 。
假如要列举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 , 有增渊龙夫《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弘文堂 ,1960) 、
《新版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岩波书店 ,1996) , 木村正雄《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 不昧堂 ,
1965) 《
、中国古代农民叛乱研究》( 东大出版会 ,1979) ,宇都宫清吉《汉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弘
文堂 ,1955) 《、中国古代中世史研究》( 创文社 ,1997) ,滨口重国《秦汉隋唐史研究》上下 ( 东大出
版 ,1966) ,西 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 东大出版 ,1966 ) , 守屋美都雄《中国古代的家族和国
家》( 东洋史研究会 ,1968) ,栗原朋信 ( 1909 —1979)《秦汉史研究》( 吉川弘文馆 ,1960) ,镰田重雄
(1909 —1969)《秦汉政治制度研究》( 学振 ,1962) ,平中苓次 ( 1907 —1973)《中国古代的田制和税
法》( 东洋史研究会 ,1967) ,松本善海 ( 1912 —1974)《中国村落制度史研究》( 岩波 ,1977) ,古贺登
( 1926 —)《汉长安城和阡陌 、县乡亭里制度》( 雄山阁 ,1980) ,佐藤武敏 ( 1920 —)《中国古代工业
史研究》( 吉川弘文馆 ,1962) 《
、中国古代绢织物史研究》上下 ( 风间书房 ,1977 、 1978 ) 《
、司马迁
研究》( 汲古书院 ,1997) ,森鹿三 ( 1906 —1980)《东洋学研究历史地理篇》( 东洋史研究会 ,1970) 、
《东洋学研究居延汉简篇》( 同朋舍 ,1975) , 影山刚 ( 1917 —)《中国古代的工商业和专卖制》( 东
大出版 1984) ,米田贤次郎 ( 1919 —1990)《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史研究》( 同朋舍 ,1988) ,日比野丈
夫 ( 1914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同朋舍 ,1977) ,大庭  ( 1927 —2002)《秦汉法制史研究》( 创文
社 ,1982) 《
、大英图书馆藏敦煌汉简》( 同朋舍 ,1990) 《 、汉简研究》( 1992) , 林巳奈夫 ( 1925 —) 编
《战国时代出土文物研究》( 京大人文研 , 1985 ) 、 《汉代文物》( 京大人文研 , 1976 ) , 杉本宪司
(1931 —)《挖掘中国古代 — ——城郭都市的发展》( 中央公论 ,1986) , 永田英正 ( 1933 —)《居延汉
简研究》( 同朋舍 , 1989 ) 、
《汉代石刻集成》本文篇 、 图版释文篇 ( 同朋舍 , 1994 ) , 好 并 隆 司
( 1929 —)《秦汉帝国史研究》( 未来社 ,1978) 《、商君书研究》( 溪水社 ,1992) ,尾形勇 ( 1938 —)《中
国古代的“家” 与国家》( 岩波 ,1979) ,堀敏一 ( 1924 —)《中国古代的身份制 ———良与贱》( 汲古书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回顾 ( 下) —
——从上古到隋唐 27

院 ,1987) 《
、中国古代的家和聚落》( 汲古书院 ,1996) ,越智重明 ( 1923 —1998)《战国秦汉史研究》
一、 二、 三 ( 中国书店 ,1988 、
1993 、
1997) , 狩野直祯 ( 1929 —)《后汉政治史研究》( 创文社 ,1993) ,
山田胜芳 ( 1944 —)《秦汉财政收入研究》( 汲古书院 ,1993) ,天野元之助 ( 1901 —1980)《中国农业
史研究》( 茶之水书房 ,1962) ,原宗子 ( 1948 —)《古代中国的开发与环境〈管子〉地员篇研究》( 研
文出版 ,1994) ,板野长八 ( 1905 —1993)《中国古代人间观的变化》( 岩波 ,1972) 《 、儒教形成史研
究》( 岩波 ,1995) ,金谷治 ( 1920 —)《秦汉思想史研究》( 学振 ,1960) 《 、管子研究》( 岩波 ,1987) ,安
居香山 ( 1921 —1989)《纬书的形成和发展》( 国书刊行会 ,1979) , 日原利国《汉代思想研究》( 研
文出版 ,1986) ,富谷至 ( 1952 —)《秦汉刑罚制度研究》( 同朋舍 ,1998) , 山明 ( 1953 —)《汉帝国
和边境社会》( 中央公论 , 1999 ) , 李开元 ( 1950 —)《汉帝国的建立和刘邦集团》( 汲古书院 ,
2000) ,东晋次 ( 1944 —)《后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 名大出版会 1995) 。
在魏晋南北朝 、
隋唐史方面 , 以川胜义雄 ( 1932 —1984) 、
谷川道雄 ( 1925 —) 为代表的中国
中世史研究会的活动令人瞩目 , 该会所编论文集《中国中世史研究 — ——六朝隋唐的社会与文
化》( 东海大学出版会 ,1970) 《
、中国中世史研究续编》( 京大出版会 ,1995) , 汇集了该会成员的
力作 ,涉及政治 、
社会经济 、 文化各个方面 , 可以了解该会的思想 。他们继承了内藤湖南的史
观 ,深受宇都宫清吉关于中国中世的特点是贵族文化内在自律性观点的影响 。川胜的论文集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岩波 ,1982) 在日本六朝史研究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 谷川的著作《隋唐
帝国形成史论》( 筑摩书房 ,1971 ,1998 增补版) 《
、中国中世社会和共同体》( 国书刊行会 ,1976) 、
《中国中世探讨  历史和人间》( 日本编集学校出版部 ,1987) 用地域共同体理论考察了豪族和
一般农民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实态 。作为京大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共同研究成果 , 福永光司
( 1918 —) 编《中国中世的宗教和文化》( 京大人文研 ,1982) , 川胜 、
砺波护 ( 1937 —) 编《中国贵族
制社会研究》( 同前 ,1987) ,砺波护编《中国中世文物》( 同前 ,1993) 三书 ,汇集了以佛教 、 道教为
中心从多角度探讨六朝隋唐文化的力作 。
魏晋南北朝政治 、 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业绩有 :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 — ——科举前史》
(东洋史研究会 ,1956) ,全面考察了这一时期的选举制 , 是官制研究的杰出成果 , 此外 , 还有宫
川尚志 ( 1913 —)《六朝史研究》( 学振 ,1956) ,越智重明《魏晋南朝的政治与社会》( 吉川弘文馆 ,
1963) 《
、魏晋南朝的贵族制》( 研文出版 ,1982) 《
、魏晋南朝的人与社会》( 研文出版 ,1985) ,矢野
主税 ( 1910 —1999)《门阀社会形成史》( 国书刊行会 ,1976) ,大川富士夫 ( 1932 —1986)《六朝江南
的豪族社会》( 雄山阁 ,1987) , 中村圭尔 ( 1946 —)《六朝贵族制研究》( 风间书房 ,1987) , 藤家礼
之助 ( 1928 —)《汉三国两晋南朝的田制和税制》( 东海大学出版会 ,1989) , 福岛繁次郎 ( 1909 —
1960)《中国南北朝史研究》 增订版 ( 名著出版 ,1979) , 佐久间吉也 ( 1917 —1996)《魏晋南北朝水
利史研究》( 开明书院 ,1980) , 佐藤佑治 ( 1945 —)《魏晋南北朝社会研究》( 八千代出版 ,1998) ,
渡边信一郎 ( 1949 —)《中国古代国家的思维构造 — ——专制国家和意识形态》( 校仓书房 ,1994)
等 ,不胜枚举 ,其中 ,中村圭尔的著作被认为代表了六朝贵族制研究的顶峰 。研究少数民族和
魏晋南北朝政权关系的川本芳昭 ( 1950 —) 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问题》( 汲古书院 ,1998)
富于启发性 。关于鲜卑族的北魏史 ,西 定生编《魏书语 索引》( 汲古书院 ,1998) 是有用的工
具书 。文化史的成果很多 ,水野清一 ( 1905 —1971) 、
长广敏雄 ( 1905 —1990) 编《云岗石窟》一六
卷三三册 ( 京大人文研 ,1951 —1956) 是里程碑式的著作 ,此外还有很多引人注目的著作不胜枚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3 期

举 ,这里只列举若干有特色的 。如森三树三郎《六朝士大夫的精神》( 同朋舍 ,1986) , 村上嘉实


(1906 —)《六朝思想史研究》( 平乐寺书店 ,1976) , 小南一郎 ( 1942 —) 编《中国古代礼制研究》
(京大人文研 ,1996) ,藤川正数 ( 1915 —)《魏晋时期丧服礼研究》( 敬文社 ,1960) , 宫川尚志《六
朝史研究宗教篇》( 平乐寺书店 ,1964 ) , 本善隆 ( 1898 —1980 )《著作集》七卷 ( 大东出版社 ,
1974 —1975) , 本编《肇论研究》( 法藏馆 1955 ) , 木村英一编《惠远研究》遗文篇 、 研究篇 ( 创文
社 ,1960 、
1962) , 中 隆藏 ( 1942 —)《六朝思想研究 ———士大夫和佛教思想》( 平乐寺书店 ,
1985) ,吉川忠夫 ( 1937 —)《六朝精神史研究》( 同朋舍 ,1984) , 吉川编《中国古道教史研究》( 同
朋舍 ,1992) ,福永光司《道教思想史研究》( 岩波 ,1987) , 小林正美 ( 1943 —)《六朝道教史研究》
( 创文社 ,1990) ,山田利明 ( 1947 —)《六朝道教仪礼研究》( 东方书店 ,1999) , 野村耀昌《周武法
难研究》( 东出版 , 1968) ,守屋美都雄《中国古岁时记研究》( 帝国书院 1963) , 中村乔 ( 1936 —)
《中国岁时史研究》( 朋友书店 ,1993) , 小林  ( 1908 —1981)《中国 、日本的历史观和隐逸思想》
( 早大出版 , 1983) 等 ,是日本对中国中古文化的关心所在和研究精华 。在社会经济史方面 , 在
西山武一 ( 1903 —1985) 、熊代幸雄 ( 1911 —1979) 两先生的努力下完成了 6 世纪农书《齐民要术》
的优秀译注 ( 亚洲经济出版会 ,1969) 。
1989 年成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会后 , 每年举行研究集会 。隋唐史方面 ,1971 年以铃木俊
为中心成立了唐代史研究会 ,1988 年开始刊行年刊的会报 ,1998 年开始公开出版《唐代史研
究》。该会不仅有唐史专家 ,还有许多中国史 、 日本古代史 、内陆亚洲史等研究者参加 ,编集出
版了《隋唐帝国和东亚世界》《 、律令制 — ——中国 、
朝鲜的法与国家》《
、中国的都市和农村》( 均由
汲古书院出版 ,1979 、1986 、
1992) 《
、东亚古文书史研究》《、东亚史中的国家和地域》( 以上由刀
水书房出版 ,1990 、
1999) 共五册论文集 ,此外 ,每年夏 、秋还召开集会 。由于日本古代国家的制
度是吸收隋唐的律令而制定的 ,因此日本史家非常关注唐史和唐制 ,这个研究会起到了为中国
史、 日本史 、 朝鲜史提供交流场所的作用 。若列举主要研究成果 ,仁井田 《唐令拾遗补》( 东大
出版会 ,1987) 《、中国法制史研究》刑法 、 土地法 、 交易法 、 奴隶农奴法 、 家族村落法 、 法与习惯 、
法与道德 ( 东大出版会 ,1959 、
1960 、
1962 、
1964 ,补订版 1981) 、
内藤乾吉 ( 1899 —1978)《中国法制
史考证》( 有斐阁 ,1963) 等是法制史的基础著作 , 滋贺秀三 ( 1921 —)《中国家族法原理》( 创文
社 ,1967) 、
滋贺编《中国法制史基本资料研究》( 东大出版会 ,1993) 不仅仅局限唐代 , 是研究前
近代中国法制的基本著作 。制度 、 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研究最为繁盛 ,只能列举其中的一部分 :
宫崎市定《全集》八《唐》( 1993 ) , 曾我部敬雄 ( 1902 —1992 )《均田法及其税役制度》( 讲谈社 ,
1953) 《
、中国律令史研究》( 吉川弘文馆 ,1971 ) , 铃木俊《均田 、 租庸调制度研究》( 刀水书房 ,
1980) ,堀敏一《均田制研究》( 岩波 ,1975) ,日野开三郎 ( 1908 —1988)《著作集》 一期十卷 ( 1980 —
1984) 、二期十卷 ( 1988 —1995) 《
、唐代租庸调研究》色额篇 、 课输篇上下 ( 1974 、 1975 、
1977) 《
、唐
代邸店研究》 及《续》( 1968 、
1970) 《
、唐代先进地区的庄园》( 1986) ,青山定雄 ( 1903 —1983)《唐宋
时期的交通和地 地图研究》( 吉川弘文馆 ,1963) 。政治史 、 制度史方面有 : 布目漱  ( 1919 —)
《隋唐史研究》( 东洋史研究会 ,1968) ,砺波护《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 东洋史研究会 ,1986) ,爱
宕元 ( 1943 —)《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 同朋舍 ,1997) ,池田温 ( 1931 —)《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概
观、 录文 ( 东大出版会 ,1979) , 船越泰次 ( 1939 —)《唐代两税法研究》( 汲古书院 ,1996) , 中村裕
一 ( 1945 —)《唐代制敕研究》《
、唐代公文书研究》( 汲古书院 ,1991 、
1996) ,清木场东 ( 1943 —)《帝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回顾 ( 下) —
——从上古到隋唐 29

赐的构造》( 中国书店 , 1997 ) , 佐竹昭 ( 1954 —)《古代王权和恩赦》( 雄山阁 , 1998 ) , 大津透


(1960 —)《律令国家统治构造研究》( 岩波 ,1993) ,气贺泽保规 ( 1943 —)《府兵制研究》( 同朋舍 ,
1999) 等著作 。在均田制研究中 ,通过认真分析籍帐的田土四至记载 , 证明各户在均田制之外
存在私田的山本达郎 ( 1911 —) 在《东方学》连载的一系列论文 ( 1972 —97 ) 也必须提及 。此外 ,
以对长安 、 洛阳两京进行多角度详细论考的妹尾达彦 ( 1952 —) 的研究为首 ,许多论著都无暇列
举 ,请参考相关的文献目录 。大谷探险队文书研究有了全面推进 ,出版了《西域文化研究》 六卷
本 ( 法藏馆 ,1958 —1963) 《大谷文书集成》
, ( 小田义久任责任编辑 , 法藏馆 , 壹 、 1984 , 贰 、1990 ,
叁、 待刊) 的出版 ,使我们了解了这些珍贵资料的全部内容 。
唐代国际交往频繁 ,因此有很多研究其周边的历史和对外关系史的重要著作 。这里只列
举小野胜年 ( 1905 —1988) 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研究》四卷 ( 铃木学术财团 , 1964 —1969) ,藏中
进 ( 1928 —)《唐大和上东征传研究》( 樱枫社 , 1976 ) , 堀敏一《中国和古代东亚世界》( 岩波 ,
1993) ,石见清裕 ( 1951 —)《唐的北方问题和国际秩序》( 汲古书院 ,1998) ,李成市 ( 1952 —)《古代
东亚的民族和国家》( 岩波 ,1998) 等著作 ,和影响力很大的西 定生的《中国古代国家和东亚世
界》( 东大出版会 ,1983) , 其余的都略而不记 。文化史方面 , 那波利贞 ( 1890 —1970)《唐代社会
文化史研究》( 创文社 ,1974) ; 吉川幸次郎《全集》 第八 —一 ○卷唐第 Ⅰ—Ⅲ 《尚书正义》解题 、 和
译文 ,一一卷唐篇 、 新唐诗选等 ,一二卷杜甫篇 ( 筑摩书房 1970 、 1968 ,初版 1940 —1950) ; 平冈武
夫《 〈校定〉 白氏文集》 三卷 ( 京大人文研 ,1971 —1973) 《
、唐代研究指南》( 京大人文研 , 一二卷 ,
1954 —1965) 《
、白居易 — ——生平和年谱》( 朋友书店 ,1998) ; 增井经夫 ( 1907 —1995)《史通 — —
—唐
代的历史观》( 平凡社 1966) ,小野胜年《中国隋唐长安・寺院史料集成》史料篇 、 解说篇 ( 法藏 ,
1988) ,上山大峻 ( 1934 —)《敦煌佛教研究》( 法藏馆 ,1990) ,气贺泽保规编《中国佛教石经研究》
( 京大出版会 ,1996) 等 ,均对深刻理解唐文化的价值发挥了作用 。在汉六朝到唐的文献目录学
方面 , 兴膳宏 ( 1936 —) 、川合康三 ( 1948 —) 合著的《隋唐经籍志详考》( 汲古书院 ,1995) 极为有
用 ,此外还有池田温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 大藏出版 ,1990) 。
独立后的韩国 ,建立了东洋史学会 、 中国史学会 , 各断代研究组织的活动也十分活跃 。产
生了高柄翊 ( 1924 —)《东亚交流史研究》( 首尔大学校出版部 ,1963) 、
李成  ( 1946 —)《中国古
代帝国形成史研究 — —
—秦国齐民统治体制的形成》( 一潮阁 , 1984) 、
朴汉济 ( 1946 —)《中国中世
胡汉体制研究》( 一潮阁 ,1988) 等高水平的成果 。
美国在第二次大战前几乎没有中国史专家 , 战后远东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 成立了上古
史、 秦汉史 、
魏晋南北朝史 、 隋唐史等学会 , 包括华裔学者在内的研究者撰写了大量的优秀论
著 ,致力于世界学术情报的组织化 。
以法国为首 ,英国 、 德国 、
俄罗斯 、瑞典 、
意大利等国也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者 ,出版了
多种著作 。期待今后包括中国本土的学术交流能乘信息革命之便有更快的发展 。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欧美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成果 ,吉德炜《商代历史的起源 : 青铜时代的甲
骨文》( 加州大学 ,1978) ,李约瑟等《中国科技史》(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54 —1971) ,崔瑞德 、
鲁惟
一 《剑桥中国史》
: 卷一《秦汉帝国》(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6) ,南希・ 李・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
货币》(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50) ,杨联 《中国的货币和信用简史》(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52) 、
《中国制度史研究》( 同上 ,1961) 《、汉学散策》( 同上 ,1969) ,艾伯华《中国北部边境研究》( 布里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30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 年第 3 期

尔 ,1949) ,白乐日《隋书食货志译注》《 ( 通报》42 卷 ,1953) 《


、隋书刑法志译注》( 布里尔 ,1954) ,
蒲立本《安禄山叛乱的背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55) , 崔瑞德编《剑桥中国史》第三卷《隋唐中
国》 第一部分 ( 1979) ,芮沃寿 、
崔瑞德编《透视唐代》( 耶鲁大学出版社 , 1973) ,丁爱博编《中国中
世早期的国家和社会》(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90) , 崔瑞德《唐王朝的财政管理》( 第 2 版 , 剑桥大
学出版社 , 1970) ,崔瑞德《唐代的官修历史》( 剑桥大学出版社 , 1992) , 姜士彬《中国中世的寡
头政治》( 西方视窗出版社 , 1977 ) , 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 博陵崔氏家族个案研
究》( 剑桥大学出版社 , 1978) ,谷一诉《武则天和唐代的皇位正统性》( 西华盛顿 , 1978) ,魏侯伟
《玉帛之献》( 耶鲁大学出版社 1985) ,麦大维《唐代的国家和科举》( 剑桥大学出版社 , 1988) ,赫
伯特《检验真诚  评价才干》( ANU ,1988) , 富安敦编《唐代中国和它的周边》第一卷 ( 1988) , 杜
德桥《唐代的宗教和居士社会》( 剑桥大学出版社 , 1995) ,马伯乐《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发现
的中国文书》( 大英博物馆 ,1953) ,戴何都《唐书选举志译注》( 第 2 版 ,1976) 《 、唐书百官志和兵
志译注》( 2 卷 ,第 2 版 ,1974) ,谢和耐《中国 5 至 10 世纪寺院经济》( 法兰西远东学院 ,1956) ,童
丕《敦煌的信贷》( 法兰西学院 ,1995) 等 。
可以预期 21 世纪世界将会更加感觉到中国的存在 ,对中国进行历史研究的必要性也当然
随之增强 。简牍等出土文书的增加也从史料方面为研究的深化提供了可能 。
( 本文的翻译得到耿  、 侯旭东 、村井恭子 、 水野卓等先生的帮助 ,特致谢忱 !)

评张弘博士《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研究》
高汝东  宗  静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聊城中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张弘博士的学术著作《战国秦汉时期商 中外经济 、
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以及工商管理
人和商业资本研究》( 齐鲁书社 2003 年 6 月 政策演变的历史过程等许多重大问题 。作者
出版 ,35 万字 ) 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 没有孤立地分析经济现象 , 而是把各个时期
商业资本较为深入系统的考察 , 填补了这一 的商人和商业资本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
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 。综观全书 , 笔者认为 紧密结合当时政治 、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去考
有四个方面特点 。 察 。诸如商人在封建社会初期的地位和作
其一 , 体系完善 , 结构合理 , 内容宏富 。 用 ,商人和商业资本与国家 、官吏的关系等问
全书分 7 章 , 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战国秦 题 ; 商人 、
商业资本与商业市场 、
城乡经济的
汉时期商人与商业资本自身发展 、 演变的情 关系等问题 ; 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商管
况 ; 商人 、
商业资本与当时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 理思想 ,重商与轻商的对立 , 义利观的嬗变 ,
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 商人 、
商业资本在当时 以及经学 、
习俗心态与商人 、
商业资本的关系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