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南宋初期政治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3

中国古代史

南宋初期政治
• 邓广铭:《岳飞传》,三联书店, 1955 年;增订本,人民出版社
, 1983 年;三联书店, 2007 年。
• 王曾瑜:《岳飞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尽忠报国
:岳飞新传》,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6
年;《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
2 年。
• 龚延明:《岳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年;《岳飞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岳飞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 刘子健:《岳飞——从史学史和思想史来看》,《两宋史研究汇
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 年(原刊于《中国学人》 2
, 1970 )
• 岳飞研究会选编:《岳飞研究》(一至五辑),中华书局, 1988-2
004 年。
• 龚延明等主编:《岳飞研究论文集汇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年。
• 王曾瑜:《荒淫无道宋高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 韩酉山:《秦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秦桧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 寺地尊:《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刘静贞、李今芸译,复旦大学
出版社, 2016 年(日文原刊于 1988 ,中译本 1995 年)。
• 何忠礼:《南宋政治史》,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 虞云国:《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18 年。
• 许浩然:《周必大的历史世界: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士人关系
之研究》,凤凰出版社, 2016 年。
• 蔡涵墨( Charles Hartman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
南宋史学》,邱逸凡等译,中华书局 2016 年。
岳飞:神坛上的民族英雄
• 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自序
• 岳飞,一个出生在北部中国的农民家庭,代表了当时生活在和曾经
生活在宋王朝统治区域内的一切爱国农民,也代表了在苦难中的南
部中国人民而置身战场上的人物。在他的禀赋当中也具有一些比较
突出的特点:单纯、质直、坚定、强项。当一个惊天动地的祸变降
临到他的时代和乡邦中时,要保卫乡邦、敉平祸变、拯救万千苦难
同胞的强烈愿望,便冲动在他的生命脉搏当中。一念所至,勇往直
前。当那些上层执政者们还在议论未定,彷徨无策的时候,他先已
为这一意念所驱使,挺身走上战场,参加在对南犯金军的斗争当中。
……岳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很多民族英雄中的一员,是南宋王朝最
杰出的一名爱国将领,这不仅从他一生抗金的战斗实践中可以得到
证明,从他生平的言论和他所撰作的各种体裁的诗词文章(包括经
他授意而由幕僚代作的),也同样可以得到确凿证明。
• 龚延明《岳飞研究》前言
• 岳飞的生命是短暂的。正当他为祖国建功立业、踏上人生的鼎盛时
期——三十九岁台阶时,却不幸被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合谋杀
害了。然而,“青山有幸埋忠骨”,岳飞所创建的历史功绩,是那
么辉煌夺目,已足以使他的英名不朽、流芳百世!而他的崇高精神
——岳飞精神,已凝结成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影响和哺育着世世
代代中华民族子孙。……正是这种岳飞精神,被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誉为“民族魂”,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精神遗产的一部分,并使岳
飞的英名及业绩,历经八百余年而盛传不衰。岁月的冲激不能磨损
,政治的风雨难以摧毁。因为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传流的浩然正气,
代表着我们先人优秀的情操与品质。
• 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自序
• 在光荣与耻辱并存,正义和邪恶互争,进步和倒退兼备的国史中,
人们不可能从历史上学到一切,却又必须汲取尽可能多的教训,以
作民族进步的营养素。在南宋初,以李纲、宗泽、岳飞为一方,宋
高宗、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等为另一方,是相当典型的光荣和耻
辱、正义和邪恶,进步和倒退之争,……
• 秦文兮《岳飞到底算不算民族英雄?》,《历史教学》 1.6 ,
1950 年。
• 每一个没落的王朝,却只知一味加重剥削,腐化无能,无法顾及人
民的生活,所以它是反动的。岳飞所处的南宋正是这样一个反动的
王朝。南宋君臣卖国求荣,与蒋匪帮真是在历史上“先后辉映”。
假定说在抗日时期,一个将领正在前方打胜仗,蒋介石却为了想与
日本妥协,这个将领却为了服从命令,放弃抗战工作,放弃战果,
我们虽不骂他是“汉奸”,能尊他是“民族英雄”么?同样岳飞为
了服从命令,放弃保家卫国抗御侵略的任务,使已经得到胜利的战
争倒退到失败上去,我们能尊他是个“民族英雄”么?“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古有明训,并不要岳飞自己去创造。甚至,要真
是为了救民族国家的危亡,在必要时何妨取宋室而代之。岳飞的封
建奴才思想把他的眼光和气魄都减削到可怜的程度,使他只能成为
一个封建时代的平庸脚色。
• 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自序
• 不论汉族或女真族,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金王
朝或南宋王朝,都是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内部的一个割据政权,亦即
国中之国。因此,汉族与女真族虽可以互相称为外族,南宋与金国
虽可以互相称为外国,但这决不意味着把其中的任何一方,排斥在
整个中华民族或历史上的中国之外。……宋、金的战争,距今已经
八百多年,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
都正在为振兴中华这个同一目标而贡献其智能和才力,在兄弟民族
之间自然再不会发生互相征战挞伐的事。因此,我们之所以对历史
上的民族英雄如岳飞其人者进行述写和赞扬,决不是由于担心中华
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还会发生对抗性的矛盾,希望届时能再出
现一些岳飞式的人物。绝非如此。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岳飞
那种对民族对国家的忠贞热爱,扩而充之,发扬光大为对整个中华
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忠贞热爱,……
• 刘子健:岳飞形象的建构史
• 除了朝廷以外,南宋当时的士大夫,对于岳飞还不太看重。朱熹是
很推崇他的,但也说他有若干缺点,……同时,道学家在当时也还
没有控制全盘思想的力量。南宋的文人,作诗很多,可是哀悼颂扬
岳飞的诗,比较有名的,也只有……三两首。……在私著笔记之中
,情形很不同,有很多称赞岳飞的事迹,同情他的千古奇冤,甚至
有关于他生前神话式的记载和他死后迷信报应的传说。这些材料,
都是和后来小说和戏剧的发展有关的。……可是在这许多笔记之中
,王明清的《玉照新志》值得注意。这本书提到南宋能够站得住,
没有亡国,不能说秦桧没有功劳。另一处又说秦桧对于岳飞的遗族
,也并没有赶尽杀绝。固然这本书并没有否认岳飞死得冤枉,但至
少是指出秦桧并不全错,也就是间接暗示岳飞并不全对。……
(而)王家两代与秦桧不合,他的笔记为什么还要替秦桧说点好话
呢?《四库全书总目》的断语,的确是又审慎又中肯:“盖当时相
去甚近,毁誉纠纷,尚未论定……非好诋正人”,所以我们不妨借
用这句结论。一般来说,在南宋当时,因为毁誉未定,岳飞的历史
地位,并不算高。
• (元代)官修的《宋史》,多半是尊崇朱子以来的道学思想的宋代遗老
,和受他们影响的史家。因此《宋史》中的《岳飞传》和其他有关章节
,大部分根据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的《金佗粹编》和《金佗续编》,其
中有些夸张,这样一来,岳飞在正史中的地位,就崇高无比了。……文人
做诗追扬岳飞的也多起来了。……元代并不太注意去统治民间的思想。因
此祭祀岳坟岳庙,有增无减。讲唱文学,……至少有两种剧本:《东窗事
犯》和《宋大将岳飞精忠》。
• 岳飞的历史地位,经过明代,不但是达到了最高峰,并且是普遍了整个
社会。第一,政府有意要表扬民族英雄。……第二,明代教育普遍发达。
中科举者固然多,在考试或在仕途中失意,借文章发泄感慨的更多。……
(岳飞)不但有诗有词,而且尊重读书人,喜欢接近文人,他的确是最
能引起士大夫共鸣的武将。第三,时事的刺激。……民间信仰的力量更大

• (清代因为)满人本来自称后金,所以政府不祀岳飞。可是乾隆皇帝自
己却写了两首诗,表示一些赞许惋惜的感叹。……在小说方面,没有什么
新发展,在戏剧方面,反倒退步了。……笼统说来,在清代的思想中,岳
飞的地位从明代的顶点转而下降。……虽然这样,人民心目中的印象,究
竟还是很强。……(民国初年岳庙)许多题联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蔡元培
的手笔,开头一句就是“民族主义”。……从九一八经过抗战,岳飞是千
万人歌颂的民族英雄。
题南宋刘松年《中兴四将图》,故宫博物院藏。
百度百科:无论哪种说法,岳飞都是中兴四将之首,而韩世忠也是将
功赫赫,然而刘光世和张俊则多有滥竽充数之嫌。其中刘光世在抗金
时,大多不奉诏而设法退避,治军不严,不少流寇、叛军乐于投附为
部属,称为“逃跑将军”,此后淮西军变也是出自他的军队;张俊更
不用多言,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又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
狱,造成岳飞被冤杀。
会稽栖后小康称,尝胆无心事中兴。

万里长城谁自坏,一江天堑竟奚凭。

操戈致恨同而异,折鼎终缘负且乘。

千载云溪传面貌,云台合并凛威稜

甲戌夏御题
• 史诗与史实:朱仙镇大捷与奉诏班师
• (绍兴十年北伐)先臣独以其军进至朱仙镇,距京师才四十五里。
兀朮复聚兵,且悉京师兵十万来敌,对垒而阵。先臣按兵不动,遣
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朮奔还京师。……先臣欲乘胜
深入,两河忠义百万,闻先臣不日渡河,奔命如恐不及,各赍兵仗
粮食,团结以徯先臣。……时方画受降之策,指日渡河。秦桧私于
金人,力主和议,欲画淮以北弃之。闻先臣将成功,大惧,遂力请
于上,下诏班师。……乃先诏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錡各以本
军归,而后言于上,以先臣孤军不可留,乞姑令班师。一日而奉金
书字牌者十有二。先臣嗟惋至泣下,东向再拜曰:“臣十年之力,
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岳珂《金佗粹
编》卷 8 《鄂王行实编年》卷 5 )
• 在岳珂编写的《鄂王行实编年》刊布之前,在南宋人的所有著作当
中,即不但在涉及南宋历史的各种体裁的史籍当中,而且在各种笔
记或任何体裁的文章当中,全都没有说到岳飞和岳家军曾经北进到
朱仙镇,而且在那里曾以五百骑兵大败金朝兀朮十万之众的事。
(邓广铭《 < 鄂王行实编年 > 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
师诸事考辨》,《文史》第 8 辑, 1980 年)
• 今年夏敌人攻顺昌之时,陛下屡降宸翰,使俊援刘錡。俊但奏起发
,初无引道之意。朝廷于是遣雷仲、王德援顺昌,俊苛留不遣。逮
敌人既退,然后徐徐渡江,全军而出,仅能取已降之宿、亳,又不
能经理。复不俟命而擅退师,使岳飞军孤,敌人复振,此俊之罪也。
(张嵲《紫微集》卷 25 《为张俊乞赏缴奏》)
• 二十一日壬戌,……岳飞在郾城,众请回军,飞亦以为不可留,乃
传令回军。而军士应时皆南向,旗靡辙乱不整,飞望之,口呿而不
能合,良久,曰:“岂非天乎!”(《三朝北盟会编》卷 204 )
• (乙卯)湖北、京西宣抚司都统制王贵、统制官姚政及金人战于颖
昌府,败之。初,岳飞以重兵驻颖昌,欲为久驻之计。会张俊自亳
州南归,金人谍知飞孤军无援,于是并兵以御飞。飞不能支吾,告
急于淮北宣抚判官刘錡。錡遣统制官雷仲出兵牵制,抵太康县。是
役也,飞将官杨再兴、王兰、高林皆战死。获再兴之尸,焚之,得
箭镞二升。会天大雨,溪涧皆溢,敌骑不得前,官军乃还。……
(壬戌)岳飞自郾城班师,飞既得京西诸郡,会诏书不许深入,其
下请还,飞亦以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后,乃宣言进兵深入。逮
敌已远,始传令回军,军士应时皆南向,旗靡辙乱……(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137 绍兴十年七月)
• 邓广铭《 < 宋史 > 岳飞、张宪、牛皋、杨再兴传考源》,
《复旦学报》复刊第 3 期, 1947 年 5 月)
• 南宋人士关于岳飞事迹的记载,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官史的系统
,如《日历》、《实录》之类,全是出之于秦桧及其私党之手的;另一
个是家传的系统,最早问世的为《岳鄂王行实编年》,是出于飞之孙、
霖之子岳珂之手的。当时几部重要的史学著述,如熊克的《中兴小历》
,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和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大
都是以官史为本的。而对于后代影响最大的却是岳珂所作的家传。
• 官史既出之于秦桧的子弟党与之手,对于岳飞的功绩遂多有意加以湮没
,且还虚构了许多罪状以溢其恶。到后来,李心传等人再据以纂修史书
,虽然也明知道有许多事件是为秦桧的奸党所捏造或删除了的,……对于
当时的国史,特别是国史中关于岳飞事功的记载,已经不肯完全信任了。
但是,因为秦熺等人日夜劳其心计于作伪灭真,牵合弥缝等等的工作上
面,使后来读史的人容易为所蒙蔽,防不胜防,辨不胜辨,遂又不免入
其彀中而不能觉察。所以,《系年要录》、《北盟会编》等书中所记岳
飞言行,因受奸党的欺弄而致失实的,较之其所能加以考辨纠正的处所
,到底还占了多数。
• 《行实编年》出于岳珂之手,到处可以察见他的孝子慈孙的用心,为了
表彰其祖德,有时乃竟不免虚构一些冠冕堂皇的言行以溢其美,和一般
家传所惯有的毛病相同。
• 岳飞尝面奏,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南京,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
出阁以定民心。时孝宗方十余岁,高宗云:“卿将兵在外,此事非
卿所当预。” (《朱子语类》卷 127 )
• (绍兴七年)四月,张浚往淮西视师。先是,张浚欲征刘豫,会四
大将于龟山,问之曰:“欲大举以取刘豫,克复中原,如何?”刘
光世请守,韩世忠请进兵,张俊曰:“都督欲战则战,欲守则
守。”惟岳飞独以为不可用兵。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浚
以飞为玩寇,议不协而罢。……五月九日庚午,……(岳飞)既回
镇,即上言将相议事不协,乞罢兵,守余服。不候报,即往江州,
入庐山庐墓。上遣使宣谕之,犹不起。(《三朝北盟会编》卷 177
、 178 )
• 左司谏陈公辅言:“昨亲奉圣语,说及岳飞。臣前此采诸人言,皆
谓飞忠义可用,不应近日便敢如此。恐别无他意,只是所见有异,
望陛下加察。然飞本粗人,凡事终少委曲,臣度其心,往往谓其余
大将或以兵为乐,坐延岁月,我必欲胜之。又以刘豫为不足平……。
前此朝纲不振,诸将皆有易心,习以为常,此飞所以敢言与宰相议
不合也。今日正宜思所以制之。”(熊克《中兴小历》卷 21 )
• 绍兴辛酉(十一年),虏人有饮马大江之谋,大将张俊、韩世忠
(皆)欲先事深入,惟岳飞驻兵淮西,不肯动。上以亲札趣其行者
,凡十有七,飞偃蹇如故,最后又降亲札曰:“社稷存亡,在卿此
举”。飞奉诏,移军三十里而止,上始有诛飞意。(岳珂《金佗粹
编》卷 22 《吁天辨诬录》卷 2 《淮西辨》引王伯庠《王次翁叙
纪》)
• 鄂州军统制张宪谋为乱,都统制王贵执之,送于枢密行府。张宪以
前军统制为提举一行事务,得岳飞之子云书,欲遂劫诸军为乱,且
曰:“率诸军径赴行在,乞岳少保复统军。”或曰:“不如渡江往
京西,朝廷必遣岳少保来抚谕,得岳少保复统军,则无事矣。”
(《三朝北盟会编》)
• (沈)僴因问:“当初高宗若必不肯和,乘国势稍振,必成功。”
曰:“也未知如何,盖将骄惰不堪用。”僴问:“如张韩刘岳之徒
,富贵已极,如何责他死了,宜其不可用。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
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先生曰:“便是如此,
有才者又有些毛病,然亦上面人不能驾驭他。……缘上之举措无以
服其心,所谓‘得罪于巨室’者也。”(《朱子语类》卷 131 )
秦桧:迷雾中的邪恶反派
• 绍兴七年( 1137 )至二十五年( 1155 )的政治史,在宋史、南宋史
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可是要研究此一时期有很多困难,也就不易
有好的研究成果出现。其理由之一,即研究者往往陷入岳飞(忠臣
、民族英雄)对秦桧(奸臣、卖国贼)的制式思考模式中。同时由
于原有的历史记录、史料多经删削、窜改,欲重建当时各事确有相
当困难。何况,删削、窜改历史记录者正是秦桧本人。(寺地遵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 …… 这些雄心勃勃的研究中没有一个能描绘出关于秦桧的清晰画面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学者能为材料本身带来的令人烦恼的问题寻找
到解决的办法。……我并不试图从这些材料中引出一个它们不再能讲
出的故事——对“真实”的秦桧的叙述,而是选择让材料讲述一个
它们能够讲述的故事,即,它们自身被加工的历史。……我所追求的
不是为一个“真实的”历史提供材料上的佐证——我相信它们中的
大部分都已无可挽回地遗失了……(蔡涵墨《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
秦桧与道学》,《历史的严妆》)
• 自高宗建炎航海之后,如日历、起居注、时政记之类,初甚圆备。
秦会之再相,继登维垣,始任意自专。取其绍兴壬子岁(二年),
初罢右相,凡一时施行,如训诰诏旨,与夫斥逐其门人、臣僚章疏
、奏对之语,稍及于己者,悉皆更易焚弃。繇是亡失极多,不复可
以稽考。逮其擅政以来十五年间,凡所纪录,莫非其党奸谀谄佞之
词,不足以传信天下后世。(徐)度比在朝中,尝取观之,太息而
已。(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 1 记徐度语)
• 秦氏颛国得志,益厉刑辟,以钳制士大夫,一言语之过差,一文词
之可议,必起大狱,窜之岭海,于是恶子之无俚者,恃告讦以进。
(洪迈《容斋三笔》卷 4 )
• 绍兴丁卯岁,明清从朱三十五丈希真乞先人文集序引,文既成矣,
出以相示,其中有云:“公受今维垣益公深知,倚用而不及。”明
清读至此,启云:“窃有疑焉。”朱丈云:“敦儒与先丈,皆秦桧
之所不喜。此文传播,达其闻听,无此等语,至掇祸。”(王明清
《挥麈录》后录卷 11 )。
• 秦桧对官方历史记录的破坏造成了一种文献的真空,它使得后来关
于秦桧的历史神话的创造成为可能。……刘子健观察到秦桧统治的
一个基本特征是“一种前现代的思想控制”,它包括对宫廷历史记
录的变更、对私编史书的压制和对口头及文字交流的严格检查。这
些恣意的压制及其后果导致对各种原始材料的大规模破坏和篡改。
秦桧和他的养子秦熺干涉史官的日常工作并以一种史无前例的程度
扰乱了宫廷文献进入国史的过程。与此同时,秦桧统治的文字狱性
质迫使许多学者为避免迫害,改变了他们写作的内容和方式,同时
也改变或销毁了他们自己和别人的文章。……(秦桧与高宗)首先
迫使人们服从朝廷对女真的妥协政策,然后更进一步强调政治和思
想的一致,以之作为总体文化更新的基本政策的一部分。
• 对秦桧压制政策的反应——高宗时代迫害的后果,导致了对历史
记录的二次加工,它比秦桧原来所做的范围更广也更为精致。几乎
就在秦桧死的同时,他的余党为了掩盖他们与秦的政策中令人不快
的方面的联系,开始修改历史的记录。与此同时,秦桧文字狱的受
害者和他们的后人对已经被他们的迫害者歪曲过的历史记载进行了
校“正”,并填充了由于秦桧最初的删改所造成的巨大空白。
• 秦桧传记资料
• 南宋前期
—— 起居注→日历→实录→国史
—— 熊克《中兴小历》
——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其他野史、笔记
• 朱熹的讲述与撰述
—— 《朱子语类》、《张浚传》
• 道学倾向的南宋中后期史著
—— 留正(?)《皇宋中兴两朝圣政》
—— 吕中《皇朝中兴大事记》
—— 陈均《中兴两朝编年纲目》
—— 其他野史笔记
• 《宋史 · 奸臣传》
• 宋代最后的百年里,朝廷历史的撰写一直控制在以某种方式与道学
运动保持关联的学者手中。作为道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这一运动
从北宋时期的发端一直到他自己的时代的整个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
阐述。朱熹发现秦桧的文字狱是理清这一历史中的一些难题的便利
工具,而受秦桧迫害则成了身后被容许进入“道学群体”的一个重
要标准。相应地,朱熹致力于创造一个比其本来面目更为阴暗的秦
桧形象。当道学获得了思想上的地位和政治上的支持时,以“受恶
人迫害的就是好人”的标准作为整个朝代历史的组织原则,就变得
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宋史》中赞扬宋代道学家为“道统”的四卷
,体现了朱熹的道学史观……。与《道学传》相对,依年代记述奸
臣恶行的四卷《奸臣传》,差不多起了从反面映衬的作用。作为一
个邪恶的谱系,这为解释宋王朝失败的主要方面提供了框架。这两
个集团都是人为制造的历史想像。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秦桧操之过
急的迫害所开启的历史力量,使得他最终看上去比他同时代的诋毁
者所敢于设想的还要坏。
• “ 小人”的正面评价
• 整个《宋史 · 秦桧传》实际上没有一句关于他的正面评价,尽管正
面的评估可以在当时找到,甚至还保存到了现在。
—— 公讳桧,靖康二年,金国二酋即日遣吴幵、莫俦入,趣立异
姓,议未敢决,声言将纵兵屠城,中外危惧,士大夫震栗颠倒,遂
有张邦昌之请。公为御史中丞,毅然独陈于虏前,以谓主上仁孝圣
明,天下归心,废非其罪,岂计之得也。愿速反正,以慰神人之望。
苟立异姓,有死而已。二酋遽怒,致公军中,执之而北。时始终不
肯立异姓者,孙傅、张叔夜与公三人而已。(《三朝北盟会编》引
《靖康小雅》,约成书于 1129-1130 年间)
—— 初,靖康末,桧在中司,以抗议请存赵氏,为金所执而去,
天下高之。及归,骤用为相,桧力引一时仁贤,如胡安国、程瑀、
张焘之徒,布在台省,士大夫亟称之。未几,为吕颐浩、朱胜非所
排,遂不复用桧。张浚与赵鼎有隙,因荐枢密使。浚罢,鼎复相,
诸执政尽逐而桧独留。既而与鼎并居宰席,卒倾鼎去之。(《建炎
以来系年要录》)
—— 然自渡江后,诸大将皆握重兵难制,张浚、赵鼎为相,屡欲
有所更张,而终不得其柄。桧用范同策,悉留之枢府,而收其部曲
,以为御前诸军。息兵以来,诸郡守臣,有至十年不易者。又以僧
道太滥,乃不鬻度牒,暗消其弊,使民知务本。由是中外少安。至
于忘仇逆理,陷害忠良,阴沮宗资之议,又其罪之大者。(《建炎
以来系年要录》)
• 《宋史》拒斥了这些较早的历史学家的公正尝试,并且忽略了他们
吝于给出的对秦桧功绩的认可。……《宋史》的作者选择了四个主
题置于最显要的位置来强调秦桧的邪恶形象,突显并发展了这些负
面的特点。……首要而且最为显著的主题,集中在秦桧对士人不同
意见的压制上,……第二个主题围绕着秦桧用自己的亲党充塞御史
台以及在 1138 年后他对这一机构的控制,……第三个突出的主题是
秦桧对阿谀奉承的偏爱和对谄媚文章的诱导,……根据《宋史》的
观点,他对奉承的偏爱和对批评的无情压制都源于他对触及自己政
治生涯的文字的一种病态的关切。最后一个主题是秦桧的身份的简
单事实以及他在“奸臣”中的位置。…… 12 世纪晚期和 13 世纪发
展而成的关于秦桧的历史地位的道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努力建
构最终决定《宋史》中奸臣身份的一般标准。
• “ 君子”的负面形象
• 如果说秦桧在朱熹对于中心历史的看法中是一个恶徒,那么张浚则是一
个英雄。……事实上,构成秦桧这个恶徒的传记的许多主题也发生在张浚
这位英雄的生活中。在这些主题中包括对于部属的不公正的处死和用诗
词作为施行迫害的法律上的借口。这两者在张浚处死著名的陕西将军曲
端的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相当多的学者赞同尽管张没有
亲自涉入岳飞的被害,但他破坏了对岳飞的政治支持,因此在本质上授
权和鼓励了对他的处死。……根据现存的朱胜非的叙述,张浚从刘光世手
中夺取淮西军的控制权的企图以及他对岳飞的攻击,是他更大的野心的
一部分:巩固他作为唯一的宰相的地位,为他僭取对国家的总的独裁控
制做准备。……张浚与秦桧的行政实践还在其他方面有着联系。朱胜非同
样描述了张浚如何用自己的同党填充御史台,并利用这些关系攻击并最
终使当时的宰相赵鼎……被免职,……(与此)相关联,张浚和陈公辅在
除去赵的“洛学门徒”的努力中,第一次在南宋发动了对程学的谴责。…
…朱熹的张浚传删略了张与赵鼎之间的这些冲突的所有参考资料,称赞他
们的联合掌政是一个长于治理的时期——“小元祐”时期。
• (道学语境下)受到政治上强势的公开迫害成为内在道德完善的一
个标志。秦桧当然被看成假想的迫害者的一个现成的主角。……但
是,这里有需要解决的历史难题。……朱熹与他 13 世纪的追随者在
建构南宋早期的历史时,将那一时期的主要人物划分成重新界定的
君子和小人,但要证明只有小人站在秦桧一边,或者反过来说,秦
桧只压制君子是很困难的。事实证明,将这一时期的政治史与每个
个人的道德史等同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第二,道学用于界
定受迫害者的儒者的一些用语和修辞源出于迫害者本人。……文字
狱的法律文献中充斥着道德至上的言辞,而这种修辞有最高的约束
力。……在女真人毁弃 1138 年的条约以后,高宗对秦桧议论道:
“朝廷惟要辨君子小人,君子小人既辨,则治道无不成。”……人
们可能会将这句话想像为《朱子语类》中的格言。
• 李心传断定秦桧并不真的理解这一学说(道学),他对程氏兄弟的追
随者的支持或反对只是出于政治上的便利。这一持衡的评价有利于削
弱在朱熹的公开见解中开创的并在《宋史》中得到详细阐述的暗示:
秦桧从一开始就是个堕落的邪恶之徒,他导致了宋王朝的道德解体。
事实上,秦是一个相当谙练、现实的政治家,以灵活的态度来回应当
时的思想流变和政治趋势。他的致命弱点是似乎有一种个人的不安全
感以及对批评的过分敏感,这导致他对文字狱的扩大和强化超过了政
治需要的界限。这一决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决定了他的历史命运
,这一命运比与他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同类人以及他用谋略成功地压制
的那些人都更为严酷。
• 《宋史》……讲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人群的故事:道德的、热心的局
外人——新君子(他们最终获得了道德和思想上的胜利)和压制的、
道德败坏的局内人——新小人(他们最终将王朝引向了政治和道德上
的崩溃)。当然,……事实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不得不考虑供我们
质疑和纠正这一业已被接受的宋代历史版本的可靠线索是何等的微弱。
……(《长编》和《要录》)中表现出的编史价值——在合法材料的
最大可能的范围内做出明智的、比较性的估价,……完全与朱熹的编
史工作背道而驰。后者的《纲目》是作为说教性的著作编纂的,它将
历史组织成了道德教育的例证。
南宋初年的政治课题与解决思路
• 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 关于南宋政权本身的确立,尚可整理为以下五项主要政治课题:
1 、结束与金之间的战争状态,并建立安定的相互关系;
2 、原有军事力量全由皇帝统制,军事权全归皇帝掌控;
3 、诸政治势力向继承政权靠拢,并予以支持;
4 、江南地域及南宋政权内部各种反乱的收拾、镇压;
5 、重整乱上加乱的统治机构,尤其是国家与乡村纽带关系的恢复

• 以上所述虽偏于官方立场,总之,这是赵构(高宗)为建立继承政
权,并确立自身为统治领域内唯一公权力即国家权力所做的努力,
亦是其最主要的政治课题。……在这些课题中,以 1 与 2 最为重要
……,换言之,建炎元年以迄绍兴十二年间的南宋政权确立过程,
乃是关于南宋对金关系与收兵权两大政治课题如何定计决策的政治
斗争过程。
• 对金关系:在军事上居压倒优势的金,自靖康二年二月以后,一直循
着打倒赵氏政权,藉傀儡政权统治中国的基本方针行事。……继承北
宋的南宋朝在确立政权的同时,当然明白自己所面对的最大政治课题
为何。既然无法指望继承政权的军事组织力量能够克敌制胜,那么,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让金人改变甚至放弃追捕、歼灭赵构——赵氏唯
一幸存者,还有立异姓的基本方针,自是与南宋政权确立具有同等意
义的重要问题。……(绍兴和议)就金而言,正式承认身为淮水一线
以南一元统治者的南宋政权,乃是意味其已放弃前此的否定路线,并
转而采取均衡的共存路线。至于南宋方面,则因为政权已获得其最大
敌人之承认,而意味着政权由此确立。
• 收兵权:军事力量的重建自是南宋政权的重要政治课题;面对金这样
的终结者,南宋能够对抗到何种程度,也与其重整军事力量的有效程
度有关。……南宋初年,尚有两项特殊条件存在: 1 、性质不同的各
种军事势力纷纷出现; 2 、身为重组国家军事力量——收兵权——主
体的皇帝未能掌握军事力量。……无统制关系、不断扩张又散漫的军
事势力,……渐次集结在有力的领导者(将军)之下,所谓家军体制
由是而生。……各家军之间不但没有连动性,反而形成孤立的相克关
系,就连与皇帝的关系亦复如此。
• 和战问题:刘子健《岳飞》的总结
• 关于求和,……《玉照新志》早就提出在那时代有些人觉得兵力不
敌,求和不能算错。当然,另一方面反对屈服,力主准备实力,收
复失地的奏章议论,数目相当多。在后代首先主张谅解南宋求和的
史观是明代的丘浚,……其次是清代有名的王夫之所著的《宋论》
,……再其次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有名的史学家钱大昕
也有类似的见解。
• 近五十年来的讨论,意见虽然还有不同,但大体上趋于一致。在九
一八以前,也有人以为比较宋金两方面的各种情势,南宋的力量不
够。从九一八以后,绝对多数以为南宋求和是错误的政策。力量不
够,主要是懦弱的君臣,他们本身不能发挥领导作用。至于说战费
对人民负担太重,这一点尤其不能成立。因为求和以后,南宋的赋
税反倒增加。
• 求和对不对,是较大的问题。……就算南宋没有力量反攻,连防卫
淮河以北都未必有把握,这也并不一定需要急于求和。……南宋很
可以暂时只守不攻,也不讲和……
• 收兵权时,得到全体士大夫、官僚层的强力支持;……赵鼎、张浚
、秦桧等不同官僚集团——政治势力的领导者们,在收兵权一事
上都同样地尽力。尽管他们在对金政策上激烈对立,却都一致认为
,军事力量应归皇帝一人统辖。于是,政治势力虽有所交替,收兵
权的政策却始终一贯。……南宋政权的收兵权工作不但是众人的期
望,也是集权国家为确立其自身而必须处理的问题,也就是国家的
课题。(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 宋代官僚一向赞成收兵权。他们不但对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措置,
歌功颂德,而且一贯主张重文轻武,军队最好也由文臣来掌握。高
宗再收兵权,并不是从用秦桧开始。“初,张浚在相位,以诸大将
久握重兵难制,欲渐取其兵属督府,而以儒臣将之……赵鼎继相,
王庶在枢府,复议用偏裨以分其势”。都没有做到。后来收韩张岳
的三支军队,也是范同出的计划,经过秦桧,由高宗采纳的。足见
这是君主专政,官僚辅佐,共享权利的制度下,必然的结果。……
岳飞也至少认识一些官僚,但是在下狱以后,竟没有一个文官敢替
他说半句话。只有武将韩世忠去责问过秦桧,……(刘子健《岳
飞》)
•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的政治主体(势力)
• 北宋末、南宋初的政治主体即可根据其历史性整理为:
1 、五代以来的在地土豪即形势户;
2 、宋代以形势户阶层为母体,以科举制度为媒介而成长出头的官
户即衣冠形势户,或地主出身官僚;
3 、王安石改革后,由官户中突出成长的权门层。
• 在地有力地主、土豪构成了政治主体,掌握了基层权力,不过一般
却不直接参与政治过程。相对于此,以在地有力地主即土豪为母体
,由其中崛起的地主出身官僚群——社会史所称的官户层——才
是宋代政治史的主角,是政治过程的主要参与组成分子,也就是先
前金毓黻所谓“宋代为士大夫政治”的士大夫们。
• (权门)是由早先的官户、地主出身官僚群中分化,与地域性土豪
、官户层明显对立,以压倒性态势急速成长的一个政治主体。……
超乡党性或无地域性基础的士人群表现,是彻底地倾向腐败,……
北宋末年权门的第一大特色,即为其彻底的“倚法营私”“挠法营
私”,他们仗恃着国家机构,发动国家权力,以累积私人的财富。
……第二项特色是其皆为巨富……
• 南宋政治史的开展过程具有以下诸形态:相对于以集权主义为自我目的的权
门,以及有赖金间接支持之权门;在确立过程中被排斥的在地地主系势力则
要求恢复民族整体性,主张收复故地之对金强硬论,并且要求实行反集权主
义的政策。……绍兴十二年确立的南宋政权,乃是由北宋末之权门势力掌握了
主导权,得到金之支持与谅解,放弃了北宋的民族整体性,却继承其集权主
义的政权。……其反动性极强,而其政治权力体由特定政治势力组成的情况也
更严重。
• 秦桧死后,高宗仍继承其对金从属的路线,……(但)改以原秦桧政权成员中
能代表江南在地有力人士……掌控国家权力……,另一方面,原来在政治上受
到秦桧体制压抑而要求复权者,以及可因秦桧体制成员罢黜而得升进之年轻
官员,又联合起来攻击秦桧修正政权。……(绍兴三十一年)战争使得以张浚
为首的反秦桧势力一举掌握了政权,……江南系主和论的汤思退、钱端礼、王
之望等实务官僚,江南系自治论的周葵,江东系中间派的陈康伯、洪遵等人
合组的联合势力,遂与以张浚为首的四川、福建系主战论者,就国家基本政
策问题展开激烈的政治斗争。……联合势力既成多数派,遂在权力斗争中压倒
了……张浚等少数派。……孝宗治下,是以联合、妥协的政治形态,组成最高
统治集团,并由出身各地人士轮流短期出任。……这种基本政治课题的转换及
其实现,其实是自南宋政权建立以来,即已根深蒂固的江南民力涵养论之国
家政策化。所谓联合、妥协的政治,其政治主体是以在地地主为主要政治势
力,经由官僚机构实现南宋政权的统合性与整体性。而其主导权则由两浙、
江东系势力所掌握。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