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金代的儒家思想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社会科学辑刊 1999年第 5期 (总第 124期 )

辽 金 史 研 究

略论金代的儒家思想
张博泉

金代思想主要体现于《金史》的各卷 为起点 ,又发展为宋理学和辽金北方的儒


中 ,严格地讲 ,它同有金一代以儒学为治国 学 ,这里势必关联到金代儒学的渊源及其
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金朝接受儒学的影 与过去和当时并存的南宋理学有何不同 ,
响应当很早 ,其初是娴习中原事务的渤海 并从中探讨金代儒 学在历史发展 中的地
人帮助建国 ,特别是金太宗灭辽及北宋后 , 位、内容和特点。
加快了对儒家思想应用的步伐 ,到熙宗时 金代儒学在封建社会后期之初 ,主要
谓 “孔 子 虽 无 位 , 其 道 可 尊 , 使 万 事 景 有三个来源。其一 ,金是由女真族在我国北
仰”① , 把孔子已抬 到至高的地位 ,儒学成 方建立的王朝 ,它直接继承的是北方十六
为金帝所奉行的治国思想。 国和北朝以来的经学。 由于各民族在中原
建立地方封建割据政权和北朝 ,学习中原
一、金代儒家思想的渊源
王朝统治方式 ,首先是出现和培养本民族
金代儒家思想既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
学习儒学的士人。 他们学习儒家经典是从
和发展 ,又具有时代的氛围和特点。在历史
文字开始 ,这最适合于其族初学的需要 ,用
的发展中儒家思想前后变化很大 , 不断地
以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实用的能力。
增补内容 ,吸取对其学说有利的方面和扬
其次 ,这些民族为在中原进行统治 ,也必须
弃对其学说不利的东西 ,甚至同一语词有 在观念和文化上取得与华夏同等的资格 ,
不同的解释以求其思想的完备和系统化。 他们继承西周以来提倡的“天命不常”并赋
同是儒家思想 ,有朴素的唯物论 ,也有主观 天命以德的思想 ,又从孟子那里找到周文
唯心论、客观唯心论以及折中论和宿命论。 王本为西戎人亦可为圣的思想 ,少数民族
因此 ,研究金代儒家思想就有个探源问题。 同样的可以以有德者得天命 ,行中原制度 ,
元人编《金史》特别重视金代的治国思想 , 为中原皇帝 ,这样就打破了少数民族中的
并视其为金兴的思想基础。 在《进金史表》 人物只能在中原做臣不能做君的旧观念所
中就特别强调: “非武元之英略 ,不足以开 给予的束缚。 复次 ,在当时中原战乱中 ,每
九帝之业 ,非大定之仁政 ,不足以巩百年之 个政权和王朝为求其社会在稳定中恢复和
基。”以武力统一 ,靠儒家思想统治 ,这一思 发展 ,吸取以前的经验 ,提倡仁政 ,以中道
想从金初就已提出和应用。 儒家思想不是 治国。辽在北方的统治继承了十六国、北朝
不变的 ,也不是一个流派 ,从孔子初期 ,经 以来的经学传统 ,而金更加发展 ,并形成有
孟子、荀子双向发展到董仲舒 ,又由董仲舒 自己特点的儒家思想的体系、内容与结构。
发展为王通的新儒学 ,以王通的新儒学作 其二 ,金朝在改革发展中是以汉、唐为
— 118 —
略论金代 的儒家思想

规模 ,以继北宋而求治的。 《金史· 章宗纪 之末、向封建社会后期之初转变之始。经由


· 赞》中说: “盖欲跨辽、宋而比迹于汉、唐 , 唐之孕育到辽、宋、金发展为具有封建社会
亦可谓有治于治者也。”元好问也认为金之 后期特点的儒学。 王通从哲学上发展了孔
“典章法度几及汉、唐” ②。金朝儒学也直接 子的天命与德的思想 ,从社会政治上发展
继承了汉、唐以儒家思想治国的思想和经 了王道、仁政的史观 ,对孔子的思想方法中
验。汉文景之治和唐贞观之治 ,被后来视为 庸给予辩证的理解 ,把哲学观、政治观同方
国家安定、昌盛两大文治之时。文治的主要 法论作统一的理解。 王通的思想增加了十
内容就是仁政和中道 ,也就是掌握封建时 六国、北朝思想变化的新内容。他的思想经
代的质在仁政与和合中求稳定发展。 金世 过唐的孕育 ,便分向为南北两大支 ,即宋之
宗赞许汉孝文、唐太宗政绩的思想即本于 理学和辽金儒学。 金把王通提出的思想在
此 ; 他本人被誉为“小尧舜” ,其统治的阶段 治国中系统化 ,形成由天命、德治、王道、仁
被称为“小康”也源于此。 政、中庸为主的治世思想 ,同时还继承了王
其三 ,金朝是以女真族联合其他各族 通以后的唐及北宋的反对重华夏轻夷狄的
进行统治的 ,因此 ,儒家思想还是本族及当 思想 ,以反对“华夷正闺之辨”的思想。从金
时已掌握儒学和尚未掌握儒学诸族的思想 朝的思想及其渊源 ,以及金朝儒家思想的
之源。 金朝对本民族不是采取强制转变办 实际应用和它所达到效果分析 ,其思想的
法 ,而是渐进的办法使两种思想在学习儒 主源是王通的新儒学。赵秉文著有《文中子
家经学中转变和提升 ,将两种思想糅为一 类说》。金章宗承安间进士董文甫于心学有
体 ,以存本族之俗。金世宗把本族的纯直不 得 ,亦取佛老二家 ,以习静为业 ,《中州集》
与儒家经典对立起来 ,相反地看作是女真 卷九收其《文中子续经》诗一首 ,元好问注:
继承和学习儒家经典与提高本族文化素质 “予尝以王 (通 )氏六经为问 ,先生云云: `王
的有利条件。 这便成为金代儒学求发展的 氏六经 ,是权道设教 , 虽孔子亦然 ,但后人
一个特点 ,即在不同中求同 ,在思想上变夷 不能知之耳。’ ”按 “权”在《春秋》曰权 衡 ,
从夏 ,同时保留其本族优秀的传统。这在儒 《易》、《尚书》为皇权 ,《礼记》为中庸。 王通
学发展中属于变异源为同流的金代儒学之 《元经》 (六经 )把常与变、道与适、义与权看
源。
是对立统一 ,即中道 ,亦即王通六经的“权
儒学发展到辽、宋、金时是提升的一个
道”。金代另一思想家王若虚 ,在反对“华夷
重要 转折点 ,即由过 去旧传统的“华夷之 正闺之辨”方面亦与王通思想相通 ,都不同
辨”的儒学向华夷一体的新儒学发展和变 程度地体现了金朝儒家思想及其源的主流
革。 在辽、宋、金三史编写中的儒学思想的
指向。
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形成 ,其总源主要来自
二、从孔子学说看金代的儒
于王通的新儒学思想。也就是说 ,不是汉董
仲舒之旧思想 ,而是十六国、北朝儒家思想 家思想
发生又一次新变化后 ,经王通对孔子思想 金朝以儒家思想为主 , 但它不能取消
的继承、振兴 ,以及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不同思想的流派 ,就是同谓儒家也有不同
及谶纬迷信 思想批判后而形 成的儒学思 的流派 ,对同一的概念可得出不同的看法。
想。 笔者所研究的金代儒家思想 ,是指对传统
儒家思想传到王通是在封建社会前期 儒学有所继承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
— 119 —
社会科学辑刊 1999年第 5期 (总第 124期 )

研究金代儒家思想既要研究它的源与流 , 考察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必然性 ,人方能


更要把金代儒学中所包括的概念与内容作 得到它的质 (中 ) ,由客观转变为人的理性。
为一个整体的体系来认识 ,作为在金朝特 王通不仅恢复了孔子的哲学观 ,也更加发
定历史条件中的治国思想来理解。因此 ,有 展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必要从孔子思想的本源来认识金代儒家思 2.王道与仁政。 孔子的王道、仁政 ,是
想的质和它 与金代社会在稳 中求治的关 他天命、德的思想应用于社会后而提出的
系。 政治观。如果说王道、仁政是对天命与德研
1. 天命与德。 天命与德能联系在一起 究所具有的对立统一观 ,那么王道、仁政就
始于西周。 这一思想被孔子继承下来。 在 是这种对立统一观 应用于社会政 治的研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 ,对天的命题为命与德 , 究 ,其中心也是从社会的对立统一中得知
他 这一思想的取得是在五十 岁读《易》之 和把握它的中 ,也就是质 ,并从中引申出德
后 ,即天是客观自然存在的 ,天本身分阴阳 治 ,也就是把握对立统一的质的稳定发展
两仪的对立和统一。《论语· 阳货》: “子曰: 的政治观。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万物生焉 , 天何言 孔子把社会看作是对立统一和客观存
哉! ’ ”孔子的天与德均来自于《易》 ,又著成 在的 ,而德亦在其中。孔子是从他以前的历
“十翼” ,他的天道观的铸成必来自于此 ,天 史中寻找出质的安定社会时期 ,作为他治
即是客观存在的天 , 命即是对立统一运行 国的思想和追求发展的蓝图 ,这就是他提
的法则 ,王通把它称之为“必然”。 出王道的政治思想的依据和根源。 孔子生
德是在天的对立统一中固有的 ,还是 于我国奴隶制社会末期 ,诸种矛盾冲突剧
人们主观意识加入的 ,也必须从《易》与德 烈 ,社会动荡不安 ,他为挽不安为安 ,提出
的本义中求之。 《易· 系辞传下》: “乾坤其 了王道、仁政思想。《中庸》记载: “仲尼祖述
《易》之门邪! 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阴阳合 尧舜 ,宪章文武 ,上律天时 ,下袭水土。”这
德 ,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 就是说孔子提出的王道、仁政 ,包括两个方
之德。”依此 ,德是在阴阳对立物中所固有 面的含义 ,即上律天时阴阳的对立统一和
的性和理 ,也就是中与质 ,因此 ,德被称为 下袭水土刚柔的对立统一。 并以此来体现
天德、中德。 人与天德的关系 ,要经过人的 “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 ,以
“稽天”和认识之后才能“得”到它 ,所以德 通神明之德” ,作为确立人道的依据。 正因
之本为“得” ,它是在矛盾对立体中固有的 , 为如此 ,孔子的王道、仁政的政治观是建立
这种具有朴素的唯物的不全面的对立统一 在阶级社会的尊卑、贵贱、亲疏、上下、远近
思想 ,不是客观的宗教神和绝对理念 ,也不 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宗主与臣附的
是命定论 ,是可知的、可得的客观矛盾着的 关系之上的。行王道、仁政就是为维护社会
事物的规律及其质的规定性。 王通为恢复 统治秩序的稳定 ,使各种复杂的矛盾统一
孔子的天命与德的思想 ,反对把命理解为 的事物能与人和谐地稳定在那个社会的质
“令” ,同时也反对南朝刘孝标《辨命论》的 上 ,在对立统一中求稳定、求发展、求进步。
“命也者 , 自天之命也 , 定于冥兆 , 终然不 王道与仁 政是统一的 , 孔子由天 命、
变 ,鬼神莫能御 ,圣哲不得谋”的命定论。他 德 ,得到了稳定的道理 ,贯穿着他思想中的
认为天是物质、自然 ,命是必然、规律。他认 是在对立统一中求稳定于中德 ,反乱图治 ,
为人生在天与地中间 ,通过稽天 ,即通过人 反强凌弱 ,反苛从宽 ,适其度而治之。 王道
— 120 —
略论金代 的儒家思想

与仁政 ,是从历史过去选择的社会蓝图与 的社会。 这一思想构成的蓝图始于孔子而


人主观努力相结合的政治论。 完成于王通 ,较全面按这一蓝图实施和发
3.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有质的规 展是在金朝 ,也就是金大定之治。正因为如
定性的 ,也是有原则、有是非的。 他的中庸 此 ,后来才以大定为楷模。金朝把儒家思想
思想是同他的天命、德和政治观的王道、仁 用之于那个时代的社会 ,不是不能达到目
政统一在一起的。 《论语· 雍也》: “中庸之 的的空想 ,而是有它能达到的依据 ,从历史
为德也 ,其至矣乎! ”孔子仁的表现为礼 ,他 上看有此前十六国、北朝发展的依据和王
说: “师也过 ,而商也不及。”子贡对曰: “敢 通新儒学的依据以 及唐的典章制 度的依
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 ”孔子说: “礼夫礼! 据。 从金朝自身看 ,有熙宗、海陵恢复的基
夫礼 所以 制中 也。” ③ 由 此可知 中庸 与天 础和世宗拨乱反正求治的依据。 要求社会
命、德以及仁、礼的关系。 《论语· 尧曰》: 进入一个稳定大发展的新时期 ,金朝把王
“允执其中。”《礼记· 中庸》: “执其两端 ,用 通发展的儒学作为选择并发展之 ,形成了
其中于民。”中庸思想的宗旨在于把握矛盾 有金朝特点的天命、德治、仁政、中庸的政
的两端 ,以稳定事物的质 ,因此提出“过犹 治思想体系 ,这绝不是偶然的。金朝是一个
不及” ,主张“和而不同” ,反对“同而不和”。 多民族、多制度而统一的封建王朝 ,它在北
金代儒家思想出现于封建社会后期之 方的统治 ,无论是与过去还是和与它当时
初 ,继承了经王通恢复和发展的儒家思想。 并存的王朝相比 ,其儒学的发展均有它的
研究金代儒家思想必须对孔子思想中诸概 鲜明特色。
念有所把握 ; 同时也要对王通的儒学中的 其一 , 金代儒学是经 史并重、博 实并
新内容有所了解 ,结合金代所奉行的儒家 重。 以儒家的经典为主 ,兼诸史和百家 ; 以
思想实际 ,进而分析金代儒家思想所具有 儒家的经典为准 ,以史为鉴。金朝重视经学
的时代特点。但必须特别指明的是 ,由孔子 的同时 ,还特别重视司马光的通鉴学。在对
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和方法论 ,其核心是个 社会的经济、政治、文教以及人与人、国与
“中”字 ,可以说从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的 国的决策中 ,都贯穿着中庸的思想 ,反对过
事物中 ,树立了其朴素的辩证思维的哲学 与不及 ,反对强暴与过宽 ,以仁易暴 ,由金
观和政治观 ,中庸是一大发明。但其只是片 初以战为主以和为辅转变为以和为主以战
面地从事物发展的稳定上立论 ,还不是系 为辅 ,与宋议和 ,与民休息 , 实施由主动进
统的全面的科学的唯物辩证法。 攻转为安边保民的防御措施。 以儒治国提
三、金代儒家思想及其特色 倡博实 ,有利于治 ; 反对世俗的儒 ,以求在
金代儒学 ,是孔子思想经过王通的恢 稳定中发展、进步。这是金代重经学反道学
复添新后的儒学 ,它非常适用于金朝的统 的一个显著特点。
治。因而 ,金朝统治者强调天命、德治 ,称有 其二 ,与博实为用相关联的 ,金朝特别
德者不分民族皆可为中原皇帝 ,有德者得 强调学习儒家思想要与用结合。经世致用 ,
天下 ,无德者失天下。 由此出发 ,金朝在德 重在于行。 金朝重行与用 , 与博实是联系
治思想下 ,主要是讲中道 ,不偏不倚地实行 的。 博即博学 ,实即务实 ,只有博学与务实
王道、仁政 ,即重 点讲在对立统一 的社会 才能致用。至于理与行的关系 ,北与南各走
中 ,如何以中道稳定其社会秩序以求质的 一端 ,北方经学重行 ,南方道学重理。 从兴
发展和进步 ,所要达到的即尧舜太平致治 国的战略看 ,理从行中来 ,而行又离不开理
— 121 —
社会科学辑刊 1999年第 5期 (总第 124期 )

的发展。行与理是辩证关系 ,可在不同时间 方的民族、政权为中原式民族与政权 ,与中


又各有 所侧重 ,即不 能过偏于行 , 而忽视 原车书一家。 到辽、宋、金时在全国范围内
理 ,或过偏于理而忽视行。金朝儒学主要是 出现多王朝、列国和列部 ,历史便朝向统一
经学 ,以经兼史及百家 ,面向社会实际 ,儒 的多民族的中华一体国家发展。 金朝作为
学的发展在政治与民族思想两个方面以及 当时中国在北方的一个王朝 ,对于儒学的
儒学在不同民族和地方都有突破性发展。 发展便负有这一重任。 金朝的儒家思想是
后来南宋理学传入 , 才引起一些人对理学 在一体内皆为中华的思想 ,在全国内同经、
的重视。 同伦、同轨 ,不分华夷皆是国人 ,不分中外
其三 ,金代儒学的发展也表现在三教 皆属华夏 ,仅区分民族、制度的不同 ; 儒学
合一上。在王通的思想中包括这一思想。在 成为在全国各族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并
金朝 ,三教各以本教为主兼容其它二教内 以同一的德治、仁政、中庸贯彻到社会的经
容并有新的发展。当时儒学不仅兼诸史、百 济、政治、法制、文教之中。这不仅是金代儒
家 ,而且也兼释、道之学。 金代儒学是以经 学发展的总特征 ,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
学为主 , 主张博实致 用 ,结合当时 社会发 响。同时金朝也把儒家思想的大同、小康纳
展、民族关系和全国统一的中华新体制与 入当时社会实际中 ,诸民族 (包括女真族 )
结构而发展。因此 ,在这些方面儒学思想的 与中原同态同制和全民族在一体中进入太
发展有新的进步和提升 ,但却没有出现一 平 ,被视为是大同 ,视经济繁荣、人民得温
个时代的名家。赵秉文、元好问等大家都是 饱为小康。 因此 ,研究金代儒学的发展变
出入于佛、道的 ,赵秉文提出有公天之心者 化 ,应特别注意时代所赋予金代儒学的新
宜称为汉 ,元好问提出中州一体的宏大思 内容和特点。
想 ,成为当时文坛巨擘和一代宗工。但都未 综之 ,金代儒学与同时的南宋相比 ,重
在理的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 三教合一和 点不是在哲学、道德方面有大发展 ,而是在
思想的兼容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也有利于 政治、民族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因此 ,研究
宗教 (特别是道教 )向有教义、有组织的纯 金代儒家思想不是一点论 ,也不是两点论 ,
意义上的宗教发展。 而是三点论。 不仅研究它一分为二或一分
其四 ,金代儒学的突出特点 ,是在历史 为多的过程 ,还要研究它合二而一或合多
新时期和新的条件下发展。 它既以孔子的 而一的过程 ,这就是“不同同”和“同不同”
思想为准 ,又继承后人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 的过程 ,也就是“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
既继承历史的传统成果 ,又结合金朝社会 的问题。
的实际情况 ,在对儒学的继承发展中有新
的改革和贡献。 孔子思想建立在尊尊亲亲 ①《金史· 熙宗纪》。②《金史· 元好问传》。③《礼记
· 仲尼燕居》。
之上 ,一体内分华夷、中外 ,并以“人禽”分
〔本文作者系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长
奴隶主与奴隶、华夏与夷狄。历史进入封建
社会以后 ,仍以这一思想看待华与夷的问 春 邮编: 130061〕

本文责任编辑: 张国庆 刘瑞弘】
题。先是夷狄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和北朝 ,接
着在边境民族地区也出现行中原事 ,变地

— 122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