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杨长福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26 卷第 3 期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165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26 No. 3 2020

Doi: 10.11835 / j.issn.1008 - 5831.zs.2019.12.003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 杨长福,马小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2020( 3) : 165-175.Doi: 10.11835 / j.issn.1008-5831.zs.2019.12.003.

Citation Format: YANG Changfu,MA Xiaoshuai.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ogic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3) : 165 - 175. Doi: 10.11835 / j. issn. 1008 -
5831.zs.2019.12.00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杨长福,马小帅
(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 社会主义在其 5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的进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 ,它们之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
在实践上,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及一致性 。梳理这种联系及一致性,既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表明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5831( 2020) 03-0165-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并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
思想不但在十九大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而且在第十三次全国人大会上被载入
宪法,成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是 500 多年来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
[1]
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其内在必然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其归结点是社会主义
发展的实践逻辑。梳理这一逻辑,不仅有助于增强继续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还有助于坚定社会
主义信心,坚守共产主义信念。

修回日期: 2019-06-19
作者简介: 杨长福( 1964—) ,男,四川渠县人,博士,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Email: 13101328280@ 126.com; 马小帅( 1990—) ,女,山东梁山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
166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26 卷第 3 期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
有理论、 道路三个层面的含义,
制度、 其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理论层面的,
且以
空想形式出现。1516 年《乌托邦》的出版是社会主义思潮的开始,在圣西门、傅里叶、欧文那里达到顶
峰。然后经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批判和吸收,
才把制度层面的含义包括了进来。此后经过列宁等马
克思主义者的创造性努力,
社会主义有了道路层面的含义。
社会主义的最初形式是以空想方式出现的,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和探索,直到 19 世纪初,社会主
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和描述上,除了给人们留下美丽的图景之
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和批判、
外,
人们并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直到 1848 年科学社会主义创立,
人们才真正找到通往美丽图景
的途径。这一工作完成的标志便是《共产党宣言》( 以下简称《宣言》) 发表。
《宣言》首次在英国伦敦以德文公开发表后,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迅速在欧洲产生巨大反响,
无产阶
级从此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
也有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明
确指出,
共产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
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无产阶级必须具有并将必然拥有推翻资产阶
掌握国家机器和政权的历史使命。这一思想不但明确表达了人类美好的未来社会即是共产主义社
级、
会,
同时也表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途径,
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得以产生。对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
义,
马克思恩格斯将其核心思想概括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
[2]51
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句话不但清楚地表明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也向全世界阐明了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恩格斯在评价《宣
言》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影响和作用时认为,“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
[2]19
的著作,
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的共同纲领” 。此后,《宣言》被译为
多种文字版本,
传遍了全世界,
影响了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一国又一国共产党、
一代又一代
共产党人。
( 二)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一经提出,
马克思恩格斯便致力于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思想。1848 年欧洲革
命失败后,
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普遍繁荣,这促使他们反思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即无
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时机。为此,
马克思重新开始研究经济学,
并得出结论: 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需
要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当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来临时,无产阶级革命
才能随之发生。1859 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了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必然性,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比预期的要强大得多。于是马克思指出,
当某种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时,
之前因为这种生产力而形成的生产关系就会与当下的生产力发生矛盾,
与此同时,
上层建筑也会伴
随着经济基础而产生变革。因此,
我们看待革命时代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立场去关注。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
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
[3]3
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
为了回答资本主义社会究竟能容纳多大生产力这一疑问,马克思深入钻研经济学,写成了《资本
论》,
并于 1867 年出版了第一卷。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
杨长福,
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167

[4]3
经” 。马克思经过科学分析揭示出: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虽然使生产力、
科学、
技术都获得了巨大的
发展,
但其内在的矛盾性又使其成为了生产方式发展的桎梏。这一矛盾的解决,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
共产主义过渡,
即向“自由人联合体”过渡。由于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的恶性竞争所引发的周期性经
济危机,
加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因而推翻和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革命阶级只能是
无产阶级。“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
它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
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
[3]90
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还把共产主义看作一个
发展过程。在谈到产品的分配方式时强调,
“我们假定,
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
[3]126-127
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最早思想。
1875 年,
《哥达纲领批判》发表。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可以分为“第一阶段”
和“高级阶段”,
并阐述了两个阶段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第一阶段”,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个
人劳动与劳动对象直接存在于总劳动中,
物质资料的分配将按照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
实行按劳分配。
[5]14
“每一个生产者,
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在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 。很显然,这就是社
会主义,
而“按劳分配”恰好就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高级阶段”,
每个人都得到了自由而全面发
展,
劳动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人的第一需要,
物质资料的分配原则是按需分配。到那时,
社会将鲜明地
[5]16
写道: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 马克思还指出,
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
只有经过长期的斗争,
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
至此,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成为完整的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
是时代的精华,
为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
方向。这一科学的伟大的理论发端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
那么,
它最终是否是真正科学的,
是否真能给无产阶级指出获得解放的道路,
就必须落脚在实践之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到了这样的
历史机会,
那便是 1917 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不但检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
而且使其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 三)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时,
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两大主题。理论上
主要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基础上,
不同地域和国度怎样实行社会主义。众所周知,在马克思
的设想中,
共产主义的实现要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的
资本主义状况完全不符合马克思的设想,
那么,俄国社会主义能够成为现实吗? 如果要在这样的土壤
里建成社会主义,
那显然必须充分考虑俄国的实际国情。这一任务如果能够完成,既充分说明社会主
义理论的普遍适用性,
也为社会主义因国情不同而采取特殊方式提供了理论先例。列宁通过分析发
现,
资本主义本身都是发展变化着的,
因此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胜利的模式也应该随着形势的推移而
改变。为此,
列宁率先提出如下论断: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
[6]554
胜利。
” 列宁认为,
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中代替资本主义
的成熟度也不尽相同,
生产资料公有制不能在同一时期彻底取代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它
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
[6]722
以前的国家” 。列宁的这一论断不但正确理解和运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不但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为像中国这样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树立了榜样。
168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26 卷第 3 期

(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曾经是世界文明高峰的中国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后,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中
国社会何去何从,
成为了所有关注中国命运人们的关注焦点,马克思也表示了对中国的高度关注。他
在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的同时,
也探讨了中国的前途,
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
[4]12
的出现,
甚至为将来中国取了一个非常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 。而在国内,无数仁人志士
孜孜以求。其共识是认识到了只有打开国门,
为求民族复兴而前赴后继、 走开放的道路,
中国才会有希
望。但因为时机不成熟,
以及所引进的思想、
主义不能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无不以失败告终。直到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才看到了新的前进方向。
受十月革命的启发,
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列强绝不会允许落后国家独立自
主地选择富民强国之路,
而是让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显然,
只有选择社会主义,
走非资本主义的
[7]11
现代化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潮流中应运而生,中国革命自此迎来了
崭新的开始,
民族独立和复兴才开启了新的征程。但是,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
必须创造性
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相结合,
才能真正取得革命的成功和民族的复兴。正
是在此基础上,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包括
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走农村包围城
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依据中国具体国情并最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毛泽东
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走社会主义道路等根本问题上,
毛泽东思想仍然
发挥着理论指导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中国人民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
坚持用毛泽东思想作为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引,
而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中国人民才最终接受并始终坚持走社会
主义道路。这些理论探索表明,
在当时,“我们党已经初步触及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
[8]
题,
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 邓小平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
毛泽东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阶段性,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这
个阶段,
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
[9]
义” 。可以看出,
毛泽东比较早地通过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准确地认识到了社会主
义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因此需要将其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以此为契机,邓小平在准确分
国际以和平与发展为主线的基础下,
析和把握国内改革开放、 根据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和实践经验,

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论断。他指出,
“中国社会主义……就是处在初级阶段,
是初级阶段
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
[10]
发达的阶段” 。这段话一方面表明中国的社会形态已经是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
义道路; 另一方面又表明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只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明确了我国的历
史方位,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显然,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这一科学论断就
是邓小平理论,
并自此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建构。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全面的概括,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
义,
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

杨长福,
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169

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是继毛泽东思想
之后, 全面进步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 是在生产力
[11]
发展基础上经济、
政治、 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也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
文化、
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但是,
随着社
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进行,一些新的根本性的问题不断产生。这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问题是: 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
应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党,怎样谋求发展,需要什
么样的发展。为了回答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
展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非公经济的比例和企业( 公司) 的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大增强,
农村
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转,
此时,
若仍然坚持只有国有企业工人才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基础,
无疑会削弱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
以及大量优秀、
先进的中国民众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党建和党的事业
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过去已有的党建理论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此给予了
充分的回答。同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框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
分配制度等都得以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成功推向 21 世纪。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内
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由于长时间过度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上
着力不够,
社会矛盾和问题越来越严重,此时,广大民众的安全感、获得感,以及如何共享改革开放成
果,
就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6-7
事业的总体布局,
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以认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一道,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它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际上,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世界处在大发
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一方面,
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样化引领潮流,
社会信息化、 国际秩
序变革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推进,
国家之间联系和依赖加深; 另一方面,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突出、经济
增长动力不足、 地区热点不断,
贫富分化严重、 气候变化等情况十分复杂。此时,
以及恐怖主义、 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高度,
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国内,面临改
革和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新和勇于探索的理论勇气和实践行
动,
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新理念、 新战略,
新思想、 并最终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将其凝练为“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十八大以来,
面对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同志准确、科学地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顺应社会主义
实践要求,
满足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以政治家的勇气和实干家的担当,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
新战略,
想、 出台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推出系列重大举措,
推进系列重大工作,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
没有解决的难题,
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这标
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其思想标志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
170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26 卷第 3 期

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一大原因。经过 40 多年
的改革开放,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特征,
这为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土壤。这一新思想,
在总结实践,
展望未来的基础上,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12]8
时代课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的理论表现,
是科学社会主义基
本原则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它本质上仍然是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习近
平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
丢了就
[13]22
不是社会主义。
” 早在 2008 年,
习近平就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从八个方面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了论
述,
这也表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联系,
是其逻辑的延伸。这
一思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论,
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顺利延续,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组成部分和全新内容。因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
[14]
泽民和胡锦涛的思想论述并在中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它“奠基于毛泽东,开创于邓小平,推进于
[7]5
江泽民和胡锦涛,
发展于习近平,
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习近平同志说: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思想一定不能丢,
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
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
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
[13]9
践和新的发展。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
( 一) 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可以追溯到巴黎公社,
虽然其时间短暂,
仅仅只存在了两个月,
但它却是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次有力证明,它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正确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社会主义的真正实践缘起于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正是这一场革命,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
由理论到实践之路,
也开启了其后的社会主义发展,不但有其理论的逻辑,也有其实践的逻辑,具有理
[8]
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引领着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运动再到制度的历史性飞跃 。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无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都是列宁领导俄国人民进
行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实践同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一样,
都是在没有任何现成例子和
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甚至连书本的理论指导都没有。“对俄国来说,
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
[15]
代也已经过去了,
我深信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
苏联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成了现存国家的形态,为人类直接探索社会主义提供了样本。社会主义苏
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改造,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很快就被建设
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自此,
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理论、
制度、
道路全部具备。随之而来的无产
阶级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爆发,
深受压迫和奴役的无产阶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制度
的确立由一国变为多国,
并一度形成能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改变了
世界格局。虽然在 20 世纪末社会主义实践遭受挫折,但其成功经验和教训仍然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的宝贵收获。1991 年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失败,
而是苏联模式失败。同时,这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
杨长福,
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171

家,
尤其是中国,
以及将来打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真正走社会主义道路,只
能依据自身的独特国情,
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战之后,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中国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 1949 年
之后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
因而其建设既不能简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操作,就是俄国的独特经验也不能照抄照搬。为
此,
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展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最终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后的社会主义实践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对社会
主义建设进行探索,
坚持按照中国的具体国情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却始终是中国共
产党人的追求。这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同志说:
[4]13
“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最终胜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论准
[12]5
备、
物质基础” 。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
1978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大会不仅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而且也是改革开放重大战略的开端,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和实践。邓小平以改革
开放总设计师的战略眼光和胆识,
在全面判断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果断决策把国家战略重心放在国内
经济发展上。为此, 国际开放的发展战略得以确立。但随之而来,实践对理论提出了挑战:
国内改革、
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是姓“社”还是姓“资”? 对于这一重大问题,
邓小平以改革家的勇气直
接给出答案: 问题“搁置”,用实践去回答。最后,实践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的道
路,
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同时,
改革开放直接开辟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的道路,
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又
突出必须具有中国特色。40 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不但在各个国家要独具特色,
而且在同
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
也要具有阶段的特色。
走什么样的道路,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 关键点是这个主义、
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
历史性课题。而历史和现实的结论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
国。中国决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只能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因而,
继邓小平理论之后,
党中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先后提出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
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
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12]6-7
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
指导下, 高质量的发展。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人民共享
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
改革成果。至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和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方向。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及其所取得的成功,
让人们产生了足
够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
进入 21 世纪,
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
172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26 卷第 3 期

临方向性的选择。国际上,
中国经过 40 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
成就,
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逐渐衰落,
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经济距离越来越近,差距
越来越小。于是,
两种制度、两条道路之间的斗争空前激烈,斗争的手段、方式、领域前所未有。在国
内, 攻坚期,
改革进入深水区、 过去那种自下而上的、
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
浅层次的改革已经不能满
足需要。两相结合,
改革不但需要新理念、 新战略,
新思想、 更需要新的实践方式。事实上,
前者即是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后者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路径。在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中,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

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因此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
性: 它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但又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实际国情,
充分考虑了
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新时代”。这样的社会主义,
是同已经走过的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其实践方式
和最终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是: 理论高于实践,
但却源于实践,
二者密切关联,
相互统一。事实上,
[1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
是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创造,
它把社会主
[16]
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融于一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义市场经济、 再次证
明了这一基本观点。可以认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宣言》的继承和发展,是对
[17]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完美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一致性。
[18]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这既表明理论的重要,
也是
一种基本要求。十八大以来,
我党立足新时代,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
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 新战略,
新理念、 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的
思想和理论成果。这一新思想,
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延续,
是其自然的组成部分,
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思
[13]21
想的继承和发展。从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
进入 21 世纪,
科学社会主义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出现新的态势并朝着有利于社会
主义的方向倾斜。中国共产党抓住这一机遇,
经过深刻的理论探索和思考,
从中凝练出了这一新思想,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和最新阶段。只有社
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社会主义理论也必然不断向前推进,

此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且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际上,
20 世纪末期改革开放
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同 21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主义其背景和现实基础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所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也要根据新的情况不断发展自己。
社会主义已经有了 500 年的历史,
在早先的思想阶段,最开始是空想,然后是科学阶段,再然后由
理论走向实践。巴黎公社虽然短暂,
但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变成现实。十月革命之后的苏维埃
社会主义,
更是把社会主义变成了既有理论发展,
也有实践( 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苏维埃的社会主义
肯定是社会主义,
但它又不等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这也就为后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
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中国必须按自己的国情来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时,也只是在这时,
杨长福,
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173

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
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
[19]
的普遍真理,
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构
思,
都是围绕这一思路进行的,
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正是这些弯路和挫折,更加坚定了中国必须走出
一条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来。这条道路,其理论表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实
践形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准确地把握国内和国际发展大势,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
据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要求,
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发展理念,
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共建“一带一
路”,
实现合作共赢,
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一系列宏伟主张。这些主张推
动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从而在十九大会议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
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在习近平同志的论述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五层含义: 一是
“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社会主义理论; 二是“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是“事业”,
一项伟大的事业; 四是“制度”,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 五是“价值
取向”,
是亿万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共同追
[8]
求 。这五个层面的含义共同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维度上的一
致性。
新的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
新阶段而产生的。因此,
特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
结果,
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中国智慧和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
[20]10
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核心内容,
前者是指导思想层面的,
后者是行动纲领层面的,
二者相辅相成,
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纲领。作为重大理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扎根于中国的具体实际,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习近平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本质的描述中充分揭示了其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
[21]
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 它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独特归纳和指导思想。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要求必须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实际
情况调整策略,
作出新的判断。这两方面统一的结果,就是明确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
代,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
[20]11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过, 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改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此,需要调整发展目标和要求: 即在建党 100 年时的
2020 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建国 100 年时的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部署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发展的特点,
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对未来发展状况的愿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逻辑
前提。
纵观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自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虽进入低谷,但中国却扛起了社会主义的大
174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26 卷第 3 期

旗,
坚守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阵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典范本,为人类对更
加美好的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十八大以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
导下,
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
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却没有
办成的大事; 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话语权得到重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
显改善,
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僵化认识。在世界舞台上,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在探索本国发展道路时,
不约而同地想到要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无疑
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天地。中
国的崛起改善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力量出现较大失衡的局面,
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一
条新的选择,
为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预测作出了更好的实践论证,使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充满
了希望。
综上所述,
从《共产党宣言》开始,到列宁主义阶段,到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理论到实践、
由纯
粹的理论创造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几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推翻资本主义,
进行无产阶级运动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上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

恩格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还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
仅证明了马克思、
论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
[22]
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
时代是思想之母,
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关于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
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 “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
一成不变的套路,
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
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
体实际、
[4]27
实。
” 今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
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而且还要回答建
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和怎样治理中国这样的现实问题,
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有机统一的表现。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晚年研究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理论构想的进一步
实现,
也是深深植根中国改革开放土壤,
在改革开放 40 年发展基础之上而形成的理论跨越。这一思想
坚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注重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在 21 世纪的新篇章,
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路径,
这条新路径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
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和勇于创新
的精神,
彰显着科学社会主义散发出的勃勃生机,
势必坚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可以认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立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潮头,
必将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书写出新的胜
利篇章,
为科学社会主义翻开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8: 1.
[2]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杨长福,
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175
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6]列宁选集( 第二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王伟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
2017( 12) : 4-30,
205.
[8]袁秉达.习近平论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的新意与深意[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 1) : 31-34.
[9]毛泽东文集( 第八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16.
[10]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52.
[11]田克勤.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 12) : 4-9.
[1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4]陈波,
欧阳洋.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大哲学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9( 1) :
12-16.
[15]列宁全集( 第三十四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466.
[16]梅荣政.创新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的光辉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J].马克思主
2016( 9) : 5-10,
义研究, 27.
[17]董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从《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周年谈起[J].思想理论教育导
2018( 10) : 52-56.
刊,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875.
[19]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470.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
2008( 7) : 3-16.
[22]李海星.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入阐述与创新运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7( 7) : 25-32.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ogic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YANG Changfu,MA Xiaoshuai
( 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P. R. China)
Abstract: Socialism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and theory and practice hand in
hand during its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500 year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theory and practice. There are inherent logical
connections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them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rough combing the connections and
consistency,this paper reveals that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in China and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t also shows that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an
innovation of Marxism and its socialist theory.
Key words: scientific social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 责任编辑 彭建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