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序言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
刘玲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序言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1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英文: utopian socialism )是现代社会
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流行于 19 世纪初期的西欧。

广义的空想社会主义包括空想共产主义。代表人物如康
帕内拉、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人的学说。他们主张
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
建立社会平等等。

狭义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主张仍然保留私有制的早期社
会主义者的学说。主要代表人物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等人。他们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
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 克劳德 · 昂利 · 圣西门
( Claude-Henri de Rouvroy ,
Comte de Saint-Simon , 1760
- 1825 年),法国伯爵,是 19
世纪初叶杰出的思想家,马克
思、恩格斯把他同傅立叶、欧文
并列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主
要著作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
当代人的信》等。
夏尔 · 傅立叶( Charles Fourier , 1772-1837 )。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经济
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首次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人民是否彻底解放的衡量。
主要著作有:《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文明制度的批判》等。
罗伯特 · 欧文( Robert Owen , 1771 年 5 月 14 日 - 1858 年 11 月 17 日),)
,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是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学前教育机
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 1800 ~ 1828 年间在苏格兰自己
的几个纺织厂内进行社会主义试验。后来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过新和谐移民区
试验,但实验均以失败告终。 晚年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主张。最著名的著作为
《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欧文提出要培养智育、德育、体育全面发展的
一代新人,必须把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
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卡尔 · 马克思(全名:卡尔 · 海因里希 ·
马克思, Karl Heinrich Marx , 1818 年
5 月 5 日 -1883 年 3 月 14 日),出生于
特里尔,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
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
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
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他在经济学上的见解奠定后来诸多经济
思想的基础,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并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
说。《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是他最
具代表性的传世之作。
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弗里德里希 · 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 1820 年 11 月 28 日 -1895 年
8 月 5 日),出生于德意志莱茵省巴
门市(今伍珀塔尔市),德国思想
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
理论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
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
一。
恩格斯早年批判谢林“唯心主义”,
并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是
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之后他和马
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和创
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逝世
后,他整理出版了《资本论》。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第一次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实现了从
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深入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以及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
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1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规律表
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呈现为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
的依次更替。
2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
,得出“两个不可避免”和“两个历史必然”的结论。
“ 两个不可避免” :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
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
样不可避免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
义灭亡的必然性。同样,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
长曲折的过程。
马克思在 1859 年发表的《 < 政治经济学批判 > 序言》中
指出:无论哪一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忍的全部生产力发
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
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
出现的。
“ 两个可能” :
第一个可能:落后国家先革命成功后再建设社会主义的
“跨越论”
—— 巴黎公社起义( 1871 年 3 月 18 日)失败后,马克思
、恩格斯把研究视野扩展到东方国家。指出:“像俄国这样
的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有可能跨越“资
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 罗马城附近的峡谷 ) ,即不经过资
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完备阶段,直接走向社会主义。
注: 1881 年 2 月至 3 月 , 马克思为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查苏利奇复信 , 先后写了一稿、
二稿、三稿和四稿 . 最后将第四稿作为给查苏利奇的正式复信 . 马克思指出 , 在俄国 ,“ 一方
面 , 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 ,…… 另一方面
, 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 , 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
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
“ 两个可能” :
第二个可能:以和平方式进入社会主义的“可能论”。
1872 年即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的第二年,马克思在《关
于海牙代表大会》一文中又指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
取政权,以便建立新的劳动组织,… …但是我们从来没
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
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 … …工人可能用
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进
入社会主义的第二个“可能”方式。
—— 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尊重历史实践,不断发
展进步的科学理论。
 “ 两个历史必然”:
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
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
矛盾,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基本矛盾
产生两个方面的结果:
 一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 二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
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也不断发展并趋向尖锐化,导致频繁发生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固有性、不可
克服性、不可抗拒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比
它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
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3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
必然趋势。
——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
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
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
《共产党宣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
的条件。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用恩格斯的话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3 、俄国“十月革命”

—— 人类首次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 弗拉基米尔 · 伊里奇 · 列宁 ( 1870 年
4 月 22 日- 1924 年 1 月 21 日),著名
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
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
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
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
席(即苏联总理)、工农国防委员会主
席。
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
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开
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 。被全世
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
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俄国
十月革

 俄国十月革命(公元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为 1917 年 10 月 25


日,故称“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
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
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 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
联。
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
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
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
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
毛泽东在 1949 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
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
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
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
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创立,第一
次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那么,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第一次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
向了实践,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和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
伟大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战火的洗礼和巨大的牺牲中,
中国以及东欧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
度,选择了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和模式

历史给共产党人提供了将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舞台。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创了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发展模式,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保证了
卫国战争的胜利。
年轻的社会主义制度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第一次唤起了
它的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同时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
发展奇迹。
20 世纪 30 年代,在西方世界经历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时期, 1925 年至 1928 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
32.8% 。到 1937 年,苏联已经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
的工业国。这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4 、苏东剧变的复杂成因与教

正如 20 世纪之初“物理学的危机”几乎摧毁了人类近代
以来形成的价值观一样, 20 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震惊了整个世界,连共产主义的敌人都为之瞠目结舌,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前所未有的低潮,社会主义价值观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波兰共产党第一个失掉政权为开端,一些共产党领导的
社会主义国家象多米诺骨牌一般相继在前苏联和东欧的土地
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执政党,一个用千千万万共产党人
生命和鲜血缔造起来的党,一个曾经立志一心一益为人民谋
利益的党,为什么会走向亡党亡国之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斯大林
模式的冲突日益尖锐起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被完全抑
制在这种僵化的体制模式之中。
在思想上,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将马克思
主义变成僵化的教条,顽固坚持左倾教条主义,任何对新思
想、新观念的探索,任何试图依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大胆
怀疑权威、挑战斯大林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改革主张,都
使改革者遭受了悲惨的命运。
在经济上,强制推进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产业
结构扭曲、经济效益低下,农业长期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缓慢。
在政治上,对领袖人物的个人迷信,发展到完全践踏社会
主义民主,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地步,党内党外制造了大量
的冤假错案,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社会主义民主变成了束之高阁的抽象《宪法》条文,根本
无力阻止少数人对权力的滥用和人民“公仆”对人民的欺压
和愚弄。于是,在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中,苏
联解体、东欧剧变,人民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日益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的
根源,那么,对这一模式产生的深刻历史背景的分析,也许
能引起我们更为深刻的思考。
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地处欧亚大陆之间,千百年来
长期遭受东西方文明的双重挤压,回应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军
事、政治挑战。由此,造就了它的独特文化。“它把古斯拉
夫人的封闭性、维金人的宗教自治、拜占庭的邻里公社及蒙
古人巴斯哈制下的连环责任制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强调个
人对共同体的依附为特征的宗法文化” 。正是这一深刻的
社会文化传统,自近代以来无论是彼得大帝的改革,还是俄
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都没能从根本上重塑俄罗斯民族权力制
衡的适度分权文化模式而改变传统的集权文化模式。
对这一文化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对新社会制度建
立的影响,在俄共党内没有人比列宁认识得更清醒。
早在 1921 年 3 月联共 ( 布 ) 十大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
,列宁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在思想上改变了最初按照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许多设
想为依据)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认识,针对实施新经济政
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俄国共产党必须
依据现实情况,重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体制模式的主
张。列宁甚至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
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列宁第一次深刻认识到,社会
制度的更迭并不意味着经济体制会同步转换。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与新制度相适应的新型
社会体制并不能马上建立起来。相反,由于新体制的成
长发育,必须经历一定的时间,必然造成体制转换的滞
后性。同时,旧体制是一种传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文
化模式,具有顽强的历史惯性。因此,对旧体制的改造
,不能采取激进的革命措施,不能采取列宁所批评的那
种“彻底摧毁旧社会结构代之以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革
命办法来实现” 。
虽然列宁曾把沙皇俄国的社会体制称之为“更加野蛮
的、中世纪的、经济落后的、军事官僚式的帝国” ,但
他再次强调在短时间内,苏维埃的国家机构是“从沙皇
制度那里接收过来的,不过稍微涂了一点苏维埃色彩罢
了 。
因此,苏维埃的国家机关由于目前只能是“资产阶级和沙
皇制度的大杂烩”,“在没有其他国家帮助,又忙于军
“务”和同饥荒斗争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在五年内把它改
造过来。

同时,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实现新经济政策体制的方针和政
策措施,提出在国家宏观监督和调控之下,俄国恢复和发展
经济必须以市场、商业为基础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一定发展
的特殊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列宁甚至认识到,这已不是一种策略上的权宜之计。
随着列宁的逝去,他关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发展模
式的探索被历史遗忘了。
1924 ~ 1927 年,一直维护新经济政策的斯大林,中断了
列宁的探索并于 1928 年放弃了这一战略方针,转而建立了
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将这一体制奉为不可动摇的社
会主义范本。
斯大林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社会领
域同质同构、高度一体化的集权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建立了
一个由少数革命家——特权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
级去管理社会,而不是马克思所预言的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实
行管理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全部社会主义学说的核心是,工人阶级通过集体的
革命行动把生产资料从私有转归公有,然后由他们自己去占
有和管理社会生产,从而反对少数人的专政,实行无产阶级
大众的民主。
列宁特别强调这一民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社
会主义的核心命脉。
列宁晚年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党和国家的政策不是取
决于党员和人民大众,而是一小批身居高位的“老近卫军”。
在他看来,这里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斯大林模式恰恰将这种危险变成了现实。执政党越来越脱
离人民,腐败侵蚀了党的肌体,就会亡党亡国。
5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

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 毛泽东( 1893 年 12 月 26 日-
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笔
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
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
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
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 至 1976
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高领导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任主席。
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
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
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
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
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
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 100 人之
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是由毛泽东等人提出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经济理论体系,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共七大首次规定毛泽东
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是被实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
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1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
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2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
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
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
础。
5 、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
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
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
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
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曾因此几乎陷于绝境。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考察
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论
联合政府》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成为
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开辟了党领导的以农村包围
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
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
近 1/4 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
艰难任务。
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
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
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
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
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
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
确方针;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
关于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
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
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
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
道路的思想;
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
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等
等。
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主要著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
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
等。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
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
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军队的问题。
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
定了党指挥枪根本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
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
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
的方针和方法。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
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
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
想。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并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
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
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
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
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思想,
为今天的国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
主要著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
政策》《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帝国
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等。
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
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
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
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
活性结合起来。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他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主要著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
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
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
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
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
济的集中表现”的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
要思想。
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
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
、又红又专的方针;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
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
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
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
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
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
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
要在思想上入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
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党风建设: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
,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
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对执政党要求: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
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
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6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

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主义

理论的新贡献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
路线、独立自主。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
无产阶级政党实践的结晶。

今天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
和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
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提炼的九点启示:

——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
的领导。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的最大优势。

——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
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提炼的九点启示:
——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
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
开放的生命。
——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
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 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
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
长期性问题。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提炼的九点启示

——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
国力。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

——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
封闭必然落后。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提炼的九点启示:
——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
力、战斗力。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打铁必须自
身硬。
——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
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启
示我们: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
性错误。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
治勇气和智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行
稳致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