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医学心理学 第7版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55

24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 一 般 特征表现。根据情绪
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 ,t,,境 心境( mood )是指是一种微弱、持久和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它不是关于某 一事物的
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 一切事物。喜、怒、哀、惧等各种情绪都可能以心境的形式表
“ ”
现出来。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剌激的性质,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
个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积极、愉快的心境中。
心境对个体既有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可以提高
工作学习效率;不良的心境会使人沉闷,妨碍工作学习,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保持一种积极健
康、乐观向上的心境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2. 激情 激情( intens e emotion )是 一 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是 种持续时间
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激情是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体验。人们在生活 中的狂喜、狂
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时间一
般较短暂。激情通过激烈的言语暴发出来,是 一 种心理能量 的宣泄,从一个较长的时段 来看,对人的
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但过激的情绪也会使当时的失衡产生可能的危险。特别是当激情表现为惊恐、
狂怒而又爆发不出来的时候,会出现全身发抖、手脚冰凉、小便失禁、浑身瘫软等症状。
3. 应激 应激( stress )是指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剌激所做出的适应性 反应,是个体觉察到环
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比如,人们遇到突然发生的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
时,刹那间人的身心都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此时的情绪体验,就是应激状态。
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 般应激状态使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或排险功能,使人精力
旺盛,活动量增大,思维特别清晰,动作机敏,帮助人化险为夷,及时摆脱困境。但应激也会使人产生
全身兴奋,注意和知觉的范围缩小、言语不规则、不连贯,行为动作紊乱等表现。紧张而又长期的应激
甚至会导致休克和死亡。
(三)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
和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 moral feeling )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
感。由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以人的道德感具有社会
历史性。
2. 理智感 理智感( rational feeling )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
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人的理想、世界观对理智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求知
欲、好奇心等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
3. 美感 美感( aesthetic feeling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 产生的情感。人的审美标
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美感具有 一 定的社会历史性,不
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同,例如,唐朝的女性以胖为美。

五、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 dimension )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
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 bipolarity ),即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1情绪的动力性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 般地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青定情
绪是积极的,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对活动起促进作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否定情绪是消极的,
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对活动起瓦解作用。
2. 情绪的激动性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是由 一 些重要的剌激引起的 一 种强
25

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平静的情绪是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
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条件。
3. 情绪的强度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在情绪的强弱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强度,如从愉快到
狂喜,从微恒到狂怒。在微恒到狂怒之间还有愤怒、大怒、暴躁等不同程度的怒。情绪强度的大小决
定于情绪事件对个体意义的大小,较重大的情绪反应强烈,较小的则情绪反应弱。
4. 情绪的紧张度 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人们情绪的紧张程度决定于面对情境的
紧迫性,个体心理的准备状态以及应变能力。如果情境比较复杂,个体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应变能力比
较差,人们往往容易紧张,甚至不知所措。如果情境不太紧急,个体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应变能力比较
强,人就不会紧张,而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如。

六、 表情
情绪和情感是内部的主观体验,当这种体验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些外部表现,并可观察到。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这些与情绪
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emotional expression),它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颜面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
绪状态。达尔文在他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一 书中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
的遗迹。例如,悲伤时的嘴角下拉,可能源于啼哭时的面型,其功能是在苦难中求援。这种求援行为
的痕迹世世代代遗传下来,就自然成为不愉快的普遍表情。正因为人的表情具有原始的生物学的根
源,所以,许多最基本的情绪,如喜、怒、悲、惧的原始表现是通见于全人类的。 一 些心理学家提出人面
部的不同部位在表情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艾克曼经实验证明,眼睛对表达忧伤最重要,口部对表达
快乐与厌恶最重要,前额能提供惊奇的信号,眼睛、嘴和前额对表达愤怒情绪都是重要的。

2. 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 body expression)是指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分呈现的姿态,通常也称 体

语 。如兴奋时手舞足蹈,悔恨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摩拳擦掌等身体姿势都可以表达个人的某种情绪。
手势( gest盯e)是一种重要的身段表’惰,它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来表达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在一
些情况下,手势也可以单独使用,如人们在无法用言语进行沟通时,往往是通过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
交流,表达个人的情感,传达个人信息,它为人们提供了非言语信息和感觉反馈。近年来,人们发现通
过身体的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3. 言语表情 言语表’|育( language expression)是指情绪发生时在语音的语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
的变化,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绪的手段。言语中音调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等所表达的情绪是言
语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例如喜悦时语调高昂,语速较快;悲哀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此外,感叹、激
愤、讥讽、鄙视等也都有一定语速和语调的变化。
由于外部表达方式具有习得性,人们往往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隐瞒或装扮出某种情绪表现,因
此表情常常带有掩饰性和社会称许性,所以我们在观察个体的情绪变化时,只注意他的外在表现是不
够的,还需要注意观测个体的一 些生理变化的指标。

七、 情绪的理论
关于情绪理论的研究,由于不同学派的观点不同、采取的研究方法各异,导致研究结论也各有所
不同。


1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James W. )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Lange
C.)各自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似的理论。詹姆士认为情绪是由内脏器官和骨髓肌
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悲伤是由哭泣引起,而愤怒是由打
斗所致。兰格还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在这一 理论中,他们认为情绪产生的方式是:剌激
阳→机体反应→情绪。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脚自主 飞!⑩
26

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因此也称为情
躯体反应对大脑 绪的外周理论(图 2-7 )。
反馈产生情绪体验
2. 坎农·巴德的情绪E脑理论 坎农( Can-
圄 2-7 詹姆士-兰榕的情绪外周理论示意圄 non WB )认为情 绪产生的 中心不 在外周系统,
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坎农和巴德于 20 世纪 20 ~ 30 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们认为由
外界剌激引起感官的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
传到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图 2-8 )。

到达皮层的信息
产生情绪体验
丘脑对剌激加工,同时
向大脑和身体其他部
位输送信息
来自丘脑的信息激活
内脏和骨筋肌反应

圄 2-8 织农-(:g德的情绪E脑学说示意圄

3.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Arnold MB)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了情绪的



“评定·兴奋学说 ,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剌激情境的评估,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的最
重要条件。 剌激情境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同 一 剌激情境,人们的认知和评估不同,就会产生
不同的情绪。例如人们在森林里看到老虎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却不产
生恐惧。 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外界剌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
上传至丘脑,进而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剌激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皮层
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并进而将冲动下行传至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血管和内脏反
应,进一步反馈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估,使认知经验转化为情绪体验。
4.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 Schachter S)提出情绪
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剌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沙赫特和辛格( Singer J) 1962 年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理论,证明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环境剌激、生
理反应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即环境中的剌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同时生
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髓肌的活动也向大脑输入生理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
对当前情境的 评估,来自这三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之后,才会产生某种情绪体验。 沙
赫特,辛格理论认为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故亦称为情绪认知理论。

第四节 意志过程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
心理过程。 意志作为人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对人的活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 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和人类所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分不开
的。 意志使人的内部意识转化为外部的动作,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
作用,但比 一般动机更具选择性和坚持性,因而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
意志过程和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心理活动
的不同特征,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 方面认识过
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 理办法,而情绪情
感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 一 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
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7

一、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和特征

( 一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
人的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包括
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准备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初始阶段,它包括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
做出行动的决定;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一方面它要求个体坚持执行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
的行为程序,另一方面制止和修改那些不利于达到预定目标的行动。只有通过这两个阶段,人的主观
目的才能转化为客观结果,主观决定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意志行动。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 意志真高明确的目的性 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不同于一 般动物,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
境,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成为现实的主人。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预先确定目的,并有计划地
组织行动来实现这一目的。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把行动的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
头脑中,并用这个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人的这种自觉的目的性还表现在能发动符合于目的的行
动,同时还能制止不符合目的的另一 些行动。意志的这种调节作 用也是意志的能动性表现。
2.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这是意志活动的核心。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目的的
行动都是意志的表现,有的行动虽然也有明确的目的,如果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就不属于意志行动。
意志是在人们克服困难中集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困难包括内部的困难和外部的困难,内部的困难指来
自于自身内部的困难,如缺乏信心等;外部困难是指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困难。所以,个体的行动需要
克服的困难越大,意志的特征就显得越充分、越鲜明。
3. 意志的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 人的活动可分随意活动和不随意活动两种。不随意活动是
指那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发的、不能控制的运动,主要是指由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运动。随
意运动是指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运动,主要是由支配躯体骨髓肌的自主神经控制的躯干四肢
的运动。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这就决定了意志行动是受人的主观意识调节和控制的。

二、 意志的晶质

意志的品质是指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意志品质是人格的 一 个组成部分,
它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人生中逐渐形成的,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和自我锻炼。
1. 自觉性 它是指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个体具有明确
的行动目的,并能充分认识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集体的利益,不屈从于周围
人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动方式进行行动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有意志的动摇性、易
受暗示性、随波逐流、刚惶自用和独断性等。
2. 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断,并实现目的的品质。
这种品质以深思熟虑和大胆勇敢为前提,在动机斗争时,能当机立断,在行动时,能敢作敢为,在不需
要立即行动或情况发生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已做出的决定。与果断 ’性对立的是优柔寡断、患得患失
和草率从事,都是不果断的表现。
3. 坚韧性 是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的目的前进
的品质。与坚韧性相悖的品质是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急躁和执拗等。
4. 自制性 是指一种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语言的品
质。这种人能够克服懒惰、恐惧、愤怒和失望等抗内、外诱因的干扰能力。善于使自己做与自己愿望
不符合的事情,执行已确定的目的和计划。与自制性相对立的是任性和怯懦。易冲动、易激惹、感情

I
用事则是自制性差的表现。
(王 雪)
28

第五节 人 格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也有称为个性心理)两大部分。人格部分又可分为人格倾
向性和人格特征。本节将着重介绍其中主要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气质、能力和性格。

一、 概述

( 一 )人格的概念
“ ”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面具 (persona)。人格是 一 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由于
研究者理论观点及研究侧重 点的不同,解释也不尽相同。 一 般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
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一 种心理特性,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
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
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与人格的含义相似的同义词为个性(individuality)。从广义的角度,两者没
有大的区别。但严格地说,个性与人格还是有一定不同。个性着重强调人的独特性,强调人与人之间
的差异性。而人格则强调人的整体性。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你不要污辱他的人
”“ ”
格 我以我的人格担保 等,这里的人格的涵义并不是心理学中人格的概念,而是带有法律和社会伦
理道德的意味。
(二)人格的特征
尽管对人格的理解不尽一致,但都强调了人格概念所具有的重要特点:
“ ” “
1. 独特性与共同性 人的人格千差万别。俗话说: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们常说 世界上没
” ”
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心理学家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 ,个体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外貌长
相,而在于人格特点。独特性除了人的遗传因素外,还表现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特色。人格还存在着
共性,这种共性是在 一定的群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并 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它
制约着个人的独特性特点。
2. 社会性与生物性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格既具有生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因此,人格必然会反映出一个人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出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和其角色行
“ ”
为,说明了人的人格的社会制约性。脱离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形成人的人格。 狼孩 的故
事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3. 稳定性与可塑性 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长
期、一贯性的。日常生活中在某些场合中所表现出的一 时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被认定为其人格特点。

例如,有人在某种剌激下,表现得比较冲动。并不表明这个人具有暴躁的性格特点。所谓 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 其实在心理学中并元贬义,只是说明了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并非 一 成不变,随着现实的多
样性和多变性而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是比较缓慢的。
4. 整体性 人格由许多心理特征所组成,这些心理特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个体复杂的人
格结构体系,使人的内心世界、个体动机与外显行为之间保持和谐 一 致,否则将会导致人格分裂的病
态特征。
(三)人幅心理结掏
人格心理结构包括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
1. 人格倾向性 它是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人格心理结构中最活跃
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人格倾向性主要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
观等。人格倾向性的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 人格心理特征 它指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
理活动的独特性。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29

3. 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它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
面的意识,通过自我感知、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自我控制等对人格的各种心理成分进行调节和控制,
使人格心理诸成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
(四)影响人植形成的因素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心理学界曾存在争论,不同心理学派给予不同的解释。当今人格形成过
程中先天遗传素质、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作用成为众多心理学家的共识。人格是在个体先
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
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三者中以气质受其影响最明显。
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它包含家庭、学校教育、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
背景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中父母行为和教育方式对早期儿童人格的形成影响极大。
人格形成的标志是个人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程度。 即个体对自身按照社会需要能够合理的
进行调节,同时个人行为活动要符合社会对特定年龄段个体的基本要求。
(五)人格特质理论
在心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人格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历来是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
之一 ,受其不同心理学派的理论体系影响,形成了众多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
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这些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观
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Cattell RB)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特质论者。卡特尔通
过群集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将人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现特质是指能够直接从外部观察到的个体的特质,其特点是经常发生,可以外部直接观察到的
外显行为,卡特尔通过研究提出人的表面特质共有 35 个。根源特质则是隐藏在表面特质背后并制约
表面特质的特质。它是人格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例如,日常生活中一 个人经常表现出独立、大
胆和坚韧的人格特点,这些就是表面特质。通过对这些表面特质进行统计学的研究,发现彼此间具有

很高的相关性,经过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它们的共同根源、特质是 独立性 ” 。卡特尔认为,根源特质之
间相关性小,彼此各自独立,并且相当稳定,但其强度却因人而异,这就决定了人际之间人格的差异

性。卡特尔及其同事通过对 35 个表面特质的因素分析,得出了 16 个根据特质,以此作为 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 (16PF)建构的基础(详见第五章),该问卷己广泛应用。
2. 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Eysenck HJ)运用精神病学、心理问卷测验、客观
性动作测验和身体测量等多种方法分析人格结构,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因素分析。艾森克认为人格
是由两 个 基本 维度构成,它们分别是外向一一内向维度(简称外内向维度, 用E表示)和情绪稳
定一一不稳定维度(简称情绪维度,用N表示)。他以这两个基本维度构成人格的32种基本特质,并
以此与胆汁质、多血质、蒙古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从而构成了著名的艾森克人格二维模
型。多年后艾森克还提出人格的第三个维度即精神质维度,但其含义尚待充分阐明,艾森克根据上述

理论编制出人格测验问卷(简称 EPQ ” ,详见第五章)。
3. 大五人格理论 人格研究领域传统上有临床的、相关的和实验的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从弗
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到卡特尔( Cattell RB)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无论采用什么研究取向,都是力图构建

个可能描述、解释人格特点的人格模型。但这些众多的人格模型所包括的因素数量和因素性质都

有很大的不同,一致性很小。20 世纪 90 年代,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 大五人
格(Big Five Personality) ” ,作为性格研究的通用构架,并且得到广泛认同和接受。大五人格包括:外向
性( extroversion )、随和 性 ( agreeableness )、尽责性 ( conscientious )、神 经 质 ( neuroticism ) 和开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5 个部分( OCEAN)。 ---
(1)州:时表示人同程度对剌激的需要以及获得酬的能叫个维附会性 川@
30

的、主动的、个人定向的个体和沉默的、严肃的、腼腆的、安静的人作对比。这个方面 由人际卷入水平
和活力水平两个品质衡量。前者评估个体喜欢他人陪伴的程度,后者反映了个体个人的节奏和活力
水平。
外向的人喜欢与人接触,充满活力,经常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他们热情,喜欢运动,喜欢剌激冒
险。在群体中,非常健谈,自信,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
内向的人比较安静,谨慎,不喜欢与外界过多接触。不喜欢与人接触并不是因为害羞或者抑郁,
只是比起外向的人,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的剌激,因此喜欢一 个人独处。
(2) 随和d|韭: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
品质。随和性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一方面包括亲近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
的、宽大的、心软的,另 一 方面包括敌对的、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复仇心重的、无情的。
随和性高的人善解人意、友好、慷慨大方、乐于助人,愿意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对人性持乐
观的态度,相信人性本善。随和性低的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别人的利益之上,不关心别人的利益,也
不乐意去帮助别人。有时候,他们对别人是非常多疑的,怀疑别人的动机。
(3) 尽责 ’性: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尽责性指控制、管理和调节
自身冲动的方式,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反映个体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推
迟需求满足的能力。冲动行为虽然会给个体带来暂时的满足,但常常也给自己带来麻烦,容易产生长
期的不良后果。冲动的个体 一般不会获得很大的成就。谨慎的人容易避免麻烦,能够获得更大的
成功。
(4)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神经质反映个体
情感调节过程,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高神经质者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
过多的要求和冲动,容易体验到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对外界剌激反应比一般人强烈,对情绪
的调节、应对能力比较差,思维、决策、及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较差。相反,神经质维度得分低的
人较少烦恼,较少情绪化,比较平静。
(5) 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直率、思路开阔等特征。高开放性个体
有独创性,广泛接受各种剌激,有广泛兴趣,愿意冒险。低分者思维狭隘,小心谨慎。高开放性者容易
适应创新性或冒险性的工作,适合做主管领导。
基于大五理论编制的人格测试方法已在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广为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 需要
( 一 )需要的概念
需要( need )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
动力。由于个体存在着各种需要,才推动着人们以一定的方式,在某些方面进行积极的活动。人的需
要是多种多样,非常复杂的。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机体需要、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指个体对维持其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如克饥解渴、避暑御寒、睡
眠及性的要求等等。生理性需要在于维持个体生理状况的平衡,需要从外部获得一 定的物质来满足。
当个体的生理性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会引发个体的行为,朝着满足这种需要而努力,使个体的生理状
况趋于平衡。
社会性需要是指个体对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如人们对劳动、人际交往、获得成就、
符合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需求。人们所处的经济、社会生活制度、生活习惯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
周围生活环境的不 一样,社会性需要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会性需要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多
为精神性的,比较隐讳不易直接察觉且具有连续性。社会性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虽不会危及生命,
但却会因此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 根据需要的对象,还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物质的需要主要指个体对物质

You might also like